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教师行业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行业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行业趋势

第1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一、行业发展大趋势与人才需求展望

汪曙华:这几年新闻出版业出现了很多新的发展动向,据您分析,我国新闻出版业目前有着怎样的发展机遇与趋势?

蔡翔:目前,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迎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这里面有三个背景:一是国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而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国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化,确立了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三是出版与科技融合是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出版业将迎来划时代的发展机遇。总体看,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已表现出如下几大趋势:

第一,产业化持续推进。目前我国出版业转企改制已经完成了第一步,正在向第二步、第三步迈进。转企改制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转企,接着是股份制改造,最终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企改制的推进和完成必然催生并壮大一批出版企业,从而带动产业的繁荣。

第二,资本化日益显著。我国传媒出版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将越来越多地借助资本的力量:以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重组;以资本为纽带促进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出版企业将更多地借助投融资等手段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正所谓资本无孔不入。

第三,国际化势在必行。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呢?就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能够跟经济硬实力相匹配,我们需要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文化一定要“走出去”。所以无论从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新闻出版业走向国际是历史的必然。

第四,数字化迫在眉睫。从世界范围看,数字化已成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环境下的媒介融合将推动产业资源深度整合。传统新闻出版企业必须跨越技术障碍,完成业态转型,实行产业升级,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航。

汪曙华:今年两会后,原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广电总局的合并使人们对我国传媒业的未来格局充满遐想,这两大部门的合并对我们新闻出版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翔:总署和广电总局合并后,名称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我们注意到,出版同行间开玩笑,创出了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新版广电总局”,所谓“新版”其实暗含着两个方面的意味:

一是意味着机遇。两大部门合并给新闻出版业发展带来更大空间。从政府政策层面来说,便于在整体上对传媒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从产业层面来说,有利于传媒产业资源的整合,传媒行业的产业链之间,将有更多相互延伸的空间。新闻出版可以向广播影视拓展,广播影视也可以往新闻出版渗透。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之间,将出现更多的跨媒体兼并重组,传媒产业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其二,对我们新闻出版人来说,也意味着期待。当前,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需要新一届的政府部门以更高的智慧、更大的魄力和更加宽阔的胸怀往前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际上就是处理“放”和“收”的问题,往往“放”得松,才能“收”得自如。文化行业,无论是新闻出版业,还是广播影视业,最核心的东西是内容,是作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最终要看有没有好的内容、好的作品出来,而好的内容、好的作品的产生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我认为重点应该是“放”,让作者能够更自由地去创作,让好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让我们的编辑能够有更自由的空间,没有顾忌地去发掘、推荐和出版好的作品。

汪曙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业的发展前景确实很令我们振奋和期待。这也令我们现在特别关心行业的发展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注意到《人才》节目采访了一些知名出版社当前的用人需求,如他们很需要业务骨干,急需整合营销、数字出版、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及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传统的图书编辑和发行类人才竟很少被提及。显然随着行业的变革,其用人需求变化很大。我国出版业目前在人才需求上会有哪些新变化?

蔡翔: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繁荣都需要有一批伟大企业来支撑,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的成长往往都伴随着精彩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由人来演绎的,如苹果与乔布斯的故事,如百年商务与张元济的故事。相信我们今天的新闻出版人也会给后人留下美丽的故事。

在走向“出版强国”的进程中,我国新闻出版产业规模会不断扩张,产业形态会加剧升级、转型,新闻出版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总体会比较大,所需的人才类型会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

在当前出版业快速发展变革的趋势下,行业人才需求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在扩大。什么是应用型人才?说白了就是“拿来就能用!”一进入企业,很快就能进入角色,胜任具体业务工作。其次,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成为趋势。出版企业现在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懂出版,还要有企业所需的专业特长,在当下的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还要懂IT技术,能胜任数字出版工作。再次,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如需要深谙现代企业运营的高级经营与管理人才;需要能够驾驭产业航母的领军人物;需要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二、本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汪曙华:出版教育是培养行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出版教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当属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其发展情况如何?

蔡翔:我国出版本科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胡乔木同志提议试办编辑出版专业,受到教育部的重视并采纳,1985年编辑出版专业开始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高校试办。1998年教育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将编辑出版学列为新闻传播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出版本科教育发展至今已近30年,有人统计说有近百所高校在办编辑出版本科专业,规模很大。早期各高校编辑出版本科专业各有侧重,如有的偏出版发行,有的偏编辑学,但主要都是面向书刊等传统印刷媒体培养人才。近年来,数字出版、新媒体受到关注,今年新的学科目录增加了数字出版等本科专业,但开设学校很少,还没有形成气候。另一方面,随着本科教育推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宽口径培养的趋势,我国高校出版本科专业逐渐转向按“大出版”的观念培养人才。

但是这么多年来,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总体上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编辑出版专业尤其突出。在教学上,很多教师并没有多少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也不甚了解行业发展动向,却一门课一讲就是几年十几年,任凭窗外风云变幻,有的老师甚至一个人讲好几门编辑出版专业课。再如学生实践平台,全国2000多所高校只有100来家高校出版社,这100来家出版社基本集中在“211”或“985”高校,而现在本科开办编辑出版专业的趋势是:从“211”或“985”高校向一般本科院校甚至更低层次转移,这些学校大多没有出版社,也很难向行业求援,老师或学生哪里有专业实践平台?

汪曙华:这样的本科培养机制造就的是怎样的毕业生?现在的出版本科教育能够为行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吗?

蔡翔:这样培养的毕业生,当然是产销不对路的!刚才讲过,现在出版业需要的人才,首先是“拿来就能用”的受过良好实践训练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是既懂出版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点现在绝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毕业生都达不到。

有的出版企业老总反映,现在应聘的很多应届生,一交流就能发现他们实践经验太少,知识面太窄。现在的出版企业即使是传统的编辑岗,专业性要求都很高,这里的专业性要求还不是指编辑技能,而是要有扎实的具体学科的专业功底。比如化工出版社需要有化学学科背景的编辑,机械工业出版社需要有机械工程专业背景的编辑,但是我们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多数不懂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当然无法参与专业性内容的编辑出版工作。再加上学习阶段基本没受过真正的行业实践训练,你说出版单位怎么录用你?现在较好的出版单位又多招收硕士以上研究生,导致很多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只能在低层次范围就业,没有好的发展平台,未来只能原地转圈。

出版业发展变革很快,现在的出版编辑本科教育很难跟上行业用人需求的升级,培养不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必然造成毕业生“滞销”。目前每年有几十所高校的好几千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

三、专业硕士教育:供需依然错位

张玥:出版专业硕士是我国出版教育近几年新增的学位层次,其设立初衷是什么?现在情况如何?

蔡翔:出版专业硕士与普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不一样,它和MBA、艺术硕士MFA等类似,设立这个学位层次主要基于两个目的:第一,从业界看,是为解决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为新闻出版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第二,从学界看,是想解决我们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要为行业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

目前全国已有14所高校获得招生资格,据我所知有8所学校2011年开始招生。应该说,这两年这些院校对出版专业硕士培养都很重视,热情很高,投入了很多资源,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和宝贵经验。比如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当然还有中国传媒大学,我们这些学校都花了很大力气,请了很多业界单位参与培养,建立了很多实习实践基地。目前招生也很“火爆”,人气很旺。

但是很遗憾,我们发现过去出版本科教育积累的问题,在专业硕士层面,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认识和重视,却没有得到突破和解决。理论脱离实际、产销不对路的根本问题,在出版专业硕士教育中依然存在,甚至很突出。比如前面讲到的教师与教学形式的问题,专业硕士教育还是以校内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主,业界兼职师资引入远远不够,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出版专业硕士教育来说,要达到理想效果,业界的实质性参与是关键,不能还是让学校唱独角戏。但现在业界参与出版硕士培养的热情和程度都还很低,学生难以得到紧跟行业发展的高水平实践教育。再如前面提到的学科背景问题,出版专业硕士应该主要面向跨专业考生和具有相当行业经历想深造的业界人才,但现在的生源以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为主,应届生居多,招进来后又按老办法“青菜萝卜一锅炖”,无论应届还是非应届,出版专业与非出版专业,都是同样的培养方案和流程,怎么培养得出真正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怎么产销对路?

有位出版社社长曾指出,过去出版企业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自己培养个骨干要三五年时间,现在一点也不省,所谓“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硕士,看起来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做不到位。我个人具有双重身份,既在教学科研一线,同时又在产业运营一线,我的感受很深:自己的学科点培养的出版硕士,自己的出版社用起来都心有顾忌,非常尴尬!

所以现在最核心的问题是,出版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模式,与其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不协调的,甚至是相背离的。

四、出版教育转型:思路与途径

汪曙华:看来我国出版教育必须紧贴行业实现转型,当前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来推动出版教育转型?

蔡翔:推动出版教育转型的主体,可以是学校,可以是产业,也可以是政府,关键是要解决好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及其人才需求相对接的问题。

在出版教育布局上,我个人认为,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规模前些年扩张过度,背离了行业的真实需求,应逐渐加以缩减。在本科教育中,应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教学要紧密联系行业发展;鼓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至少选择一门感兴趣的专业或学科进行辅修或作为第二专业,培养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学科视野。在硕士教育层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在理论上是培养行业发展所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理想模式,今后应得到各方的充分重视与投入。但目前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很不完善,甚至和普通学术性硕士培养并无实质差别,应真正围绕其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至于学术型硕士和博士层次教育,应着重培养行业研究与理论创新型人才。出版教育各类型各层次之间的分野要清晰,分工要明确,布局要合理,要面向行业,才能各有侧重,培养多种类型的出版人才。

目前较为紧迫的是要完善刚刚起步的出版专业硕士教育,这需要业界、学界与政府三方紧密合作,创新其培养制度设计,对此我们已有专文论述,不再详论。①这里要强调的是,目前关键是要推动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到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如果业界不成为专业硕士教育的真正主角,而只是友情客串,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就难免仅是“看上去很美”而流于形式。十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将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也是学校联合企业办好出版专业硕士教育的一个重要契机。产学研一体化过程中,学校和出版企业以人才培养为纽带开展合作其实能达到多赢局面,出版专业硕士教育将有条件培养名副其实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这里要特别关注一件事,今年3月底,我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宣告成立,其职能主要是对出版专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和服务。出版专业教指委的委员构成非常合理,既有来自高等院校的学界委员,也有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界委员和来自知名出版企业的业界委员。在教指委成立大会上,各界委员就会诊当前出版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提醒我们,今后应充分发挥好出版专业教指委的作用,紧跟行业发展,及时对各类各层次出版教育及其产出人才的价值进行评估,以促进出版教育真正培养产销对路的出版人才;并协调政府、产业与学校各方开展深度合作,完善出版教育制度设计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有效推动出版学科建设和出版教育转型。

张玥:现在有很多青年学子都向往进入出版业发挥自己的才干,对于已经或即将进入出版专业学习的同学而言,应该对这个行业具有怎样的认识?

蔡翔:出版业的未来发展需要大量年轻有为的人才来演绎。对于要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同学来说,我首先要提醒的是,应该熟知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也就是基本条件,是要有具体学科的专业特长,这是你们看家的本事。

其次,这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在不断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所以进入这个行业后,你的知识和能力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你要不断地学习。

最后,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总体上不是一个能够让人暴富的行业,如果你想“发大财”,就不要进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版行业是那些有文化理想、文化情怀的人的事业,需要激情,更需要社会责任感与坚守。从事出版最后收获的是文化,是精神,是格调与品位,而有格调与品位的文化,正是一个民族精神提升之希望所在!

(蔡翔,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出版社社长;汪曙华,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专业博士生;张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专业硕士生)

第2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情侣分手的时候总会说:即使我们分手了,我们还是朋友。仔细想想,这句话还真是非常的可笑。这世上有哪对情侣分手后能真正做回朋友的,见了面连个招呼都不会打,有些甚至还装作不认识,这就是所谓的朋友吗?

你的通讯录里面还存有她的联系方式,你还固执的认为你们分手后仍然是朋友,那你就错了,如果真的是朋友,那为什麽你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从来不会叫上她呢?其实你保存那一串数字只是因为你还在乎,因为在乎所以舍不得,舍不得把那串数字从你的通讯录里移除,那串数字是你们分手后唯一的联系方式了,如果没有了它,她的消息就会从此在你的世界里面消失,你们就真的断了,有了这个号码,你至少可以随时一个电话或者一条信息就可以轻松的知道她的近况,所以你选择保存它,对不对?

分手就意味着结束,两个人分手后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人了,就像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一样,对方的任何事情都与你无关了,但那串号码却是一个交点,只要这个交点存在,这两条线就永远不是真正的平行线

第3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创业;叙事;合理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创企业通常会瞄准大型企业忽视的市场,或者采用新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开拓商业机会。它们不但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也会倒逼大型企业采取各种举措,加速市场和技术变革,甚至推动新产业的形成,创业也因此获得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然而,即便能够获得政策支持,创业本身仍然是一件极富风险的商业活动,那些采用全新技术,尝试开拓全新商业领域或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新创企业则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众多的新创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获得投资人和消费者的青睐。因为相比成熟企业,市场中的新创企业会面临诸多的“新入者劣势(liability of newness)”:它们并不为市场所熟知或信任,也缺少证明自己能力的业绩表现;它们所提供的产品或经营理念也可能同现有的商业逻辑相冲突,甚至可能过于新颖而无法被理解。这些不利因素会削弱利益关联群体对新创企业存在合理性的判断,进而损害新创企业的生存能力。因此,如何采用恰当的方式获取合理性,确保创业所需的资源也成为众多创业者关心的问题。

一、合理性与企业资源的获取

1.合理性及其分类

制度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创新是创业者的重要品质,但同时也是它的显著劣势,这种不利只有通过获取合理性才能得到缓解。所谓合理性,是指在社会构建的规范、信念、价值观系统内,企业被视为合意和恰当的程度。新的技术、新的组织行为以及新产业的出现都需要通过获取合理性,获得利益关联群体的支持,比如投资人、银行家、风险投资人、消费者及其他的资源持有人。因而,合理性被视为新企业成功的重要要素,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存在密切关联。

有关制度合理性的研究认为,合理性可以划分为规制合理性、规范合理性和认知合理性三个类别。规制合理性是指企业遵守由管理机构(政府、行业协会)颁布的规则和法规的程度;规范合理性是指依据社会的主流规范和价值观,企业被社会接纳的程度;认知合理性是指企业被归类、理解和整合到已有认知图示和文化框架的程度。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其行为及结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往往处于政府监管的空白阶段,所以新创企业合理性的获取主要来源于规范合理性和认知合理性的构建;而且这两类合理性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规制合理性的获取。

2.企业获取合理性的途径

首先,合理性通常可以通过同形或遵从来获取。企业可以通过顺从制度化的偏好,或者展现自己对法律和规范的遵从来展现自己同已有的环境约束保持一致,从而获得利益关联群体的理解和支持。例如在“余额宝”之后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倾向于使用“某某宝”的命名方式,就是获取合理性的手段之一;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获得有公信力的中介机构的认证获取合理性。

其次,同那些已经拥有合理性的事物保持某种方式或程度的联系也是获取合理性的手段。例如,那些同著名的科研人员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也更容易获得市场的支持。

最后,企业可以策略性的使用修辞和说服技巧,建立新的合理性标准,对利益关联群体理解价值的模板进行修改或者替换。制度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在创业初期,合理性的获取更多取决于创业者构建文化解释模板的能力,而非完全依靠技术或价值上的优越。创业者可以通过符号活动,例如好的故事、产品设计或者其他文化符号建创业合理化的描述,将创新同已有的文化及制度建立联系。

二、叙事与企业的运营

1.企业的两种战略活动

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可以采用实质性战略和符号化战略获取生存空间。实质性战略行为是指对社会网络、财务资源和地域结构的综合运用。这种战略通过对财务、技术和其他资源的配置以支持企业的战略活动。符号战略则是利用各种沟通和说服策略,对产品和行动的意义进行构建和解释。两种战略都对企业都拥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特别是那些高技术新创企业,符号战略对其运营绩效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只有让市场充分理解新创企业的价值,创业者才能让创业活动获得更高的评价。

2.叙事对企业运营的影响

叙事是企业采用的一种重要的符号化战略。研究叙事学的学者认为,故事可以将那些支离破碎、互不相关的要素融合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总体上来看,故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对复杂和模糊的情境进行解释,并将自己的见解传达给他人。故事是人们进行意义赋予和意义解读的重要工具,它对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人们常常会借用故事对社会主体的行动进行解释,让这些行动在既定的社会情境中显得合理和可行。故事也是企业塑造品牌的重要手段,品牌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可以通过故事更好的传递给消费者。所以,对于创业者而言,故事并不是对信息的简单陈述,它意味着需要对文化意义与社会情感进行组织,并将这些要素巧妙的融入到故事之中,以便在让利益关联群体在获取故事信息的同时诱感上的共鸣。

三、创业故事与新创企业的身份构建

1.企业的身份与合理性

企业的身份是对企业是什么,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何成功的详细表述。大多数组织社会学家都认为身份在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的市场身份决定和赋予了企业的存在意义,能够帮助市场参与者对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例如在美国,“小型酿酒企业”这一身份意味着小规模、手工化的啤酒酿造等要素,但正是这样的市场身份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了进入壁垒,让小型酿酒企业能够免于同大型酿酒企业的直接竞争,确保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依据企业经营领域或产品的不同,市场中的企业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市场类别。在长时间的市场互动过程中,利益关联群体会对市场类别中企业的行为和身份形成较为稳定的预期,并依据这一预期中的关键要素对企业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因此,市场类别中的成员企业会通过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似点来构建市场类别身份,一旦市场类别身份建立,成员企业会更容易被利益关联群体接受和认可。而脱离大多数成员企业的身份特征,或者尝试创立全新的身份,能够引起利益关联群体的注意,但同时也容易引起他们的不解,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理由进行解释,企业则会因为缺失合理性而无法获取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尽管某个市场类别中的企业成员都能共享市场类别的集体身份,但并非所有成员在品类内都是同等的。集体身份的建立为品类中成员构建独特性的身份提供了基础,但品类成员在遵从品类原型,维持利益关联群体对成员期望,以及成员等级方面都存在差异。企业在获取了品类成员身份合理性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突显自己,以便让自己受到利益关联群体的注意。

因此,企业需要在相似性和独特性之间进行权衡,在集体身份的意义系统之内,企业可以尝试构建“最优独特性”身份,即能够保持同其他成员进行区分,但又不会太不相同以至于无法被视为品类中的合法成员而无法获得理解;如果企业的身份超出了集体身份能够提供的注解,企业就需要积极的为利益关联群体提供理解这一差异的模板,以构建“合理独特性”身份。而叙事则成为企业构建“最优独特性”以及“合理独特性”的重要手段。

2.创业故事的要素组织与创业企业的身份表达

创业故事可以帮助新创企业构建身份,通过对其掌控的创业资源和制度资本进行合理性化的描述帮助创业者获得更多的资源。创业故事的构建和合理化创业企业身份主要有两个要素组织手段:(1)通过聚焦新事物的独特特征,强调新事物的差异性;(2)通过识别新事物同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来强调其规范适当性。第一种手段主要基于创业企业的属性特性构建企业身份,主要强调新创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并将其作为核心的、差异化的和持久的组织特征。第二种创业故事更加强调关系层面或者说,更强调新事物如何立足于已经合理化和独特化的组群之中,例如行业、产品大类、产品生命周期等。这种故事将身份的表述焦点从组织或产品层面转移到更广阔的产业或社会层面。其目的是将创业企业身份同制度化的规制、规范和实践保持一致,以便获得合理性的转移。因而,这种创业故事更多强调符号一致,强调其所属特定行业(特定使用定位或情景)的正面特征,而非强调自己的独特性。

因此,对于在成熟行业中进行了适度创新的企业而言,企业合理性的来源来自于同市场类别中理所当然的逻辑和实践保持一致和协调的行为,而独特性来源于对商业概念的改变,此时创业者可以通过选择各种方式放大自己的独特特性,以便让自己更容易获得关注,进而赢得更多资源;而对于那些尝试彻底颠覆成熟行业,或者向市场导入了全新的产品时,企业则应当更多的让创业故事的内容同受众的利益和规范信念保持一致,以便形成对新事物的有利解读,例如通过故事精细化和情境嵌入让消费者产生更强的代入感;将新的企业行为与利益关联群体的价值观和日常生活进行关联;或者通过推论或者类比等方式将新事物和利益关联群体熟悉的事物进行关联。

四、结语

创新是创业家的重要品质,但同时也是显著劣势。创业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质性和符号性手段加强自身的合理性,以确保创业资源的获取。为了构建合理的身份,创业故事需要依据自身所处的制度情境进行要素的策略性组织:可以强调新创企业的核心的、独特的和持续的属性、能力和资源,以提升战略独特性和竞争优势;也可以强调创业企业同文化理解、规范、信念相一致的行业类别的关联或从属关系,以增强利益关联群体的理解。除此之外,创业故事还必须真实,能够引起潜在利益关联者的共鸣。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叙事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者仍需要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断做好产品的完善工作,确保消费者能够稳定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因为随着企业经营的延续,实质性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会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HUMPHREYS A., LATOUR A. K. Framing the Game: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n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Legitimacy [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013, 40 (4): 773-795.

[2]NAVIS C., GLYNN A. M. Legitimate Distinctiveness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 Influence on Investor Judgments of New Venture Plausibility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1, 36(3): 479-499.

[3]汪涛,周玲,彭传新,朱晓梅.讲故事,塑品牌:建构和传播故事的品牌叙事理论[J].管理世界,2011,3:112-123.

第4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银杏叶;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转移率;正交试验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8.023

中图分类号:R2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8-0078-03

银杏Ginkgo biloba L.又名白果、公孙树、鸭脚子、鸭掌树,是最古老的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植物之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E10009);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建设计划(2010E90011)

通讯作者:陈仲良,Tel:0571-87774836,E-mail:zlchen70@

一[1]。银杏为1科1属1种的特殊植物,并有“活化石”植物之称[2]。药用银杏叶一般为九、十月份采收的新鲜绿叶快速干燥而得[3]。银杏叶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两类活性成分,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降低血脂、强筋活络、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等功效,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为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及其苷类,萜类内酯主要有白果内酯及银杏内酯A、B、

参考文献:

[1] 张云芳.正交实验优选当归挥发油的提取工艺[J].时珍国医国药, 2007,18(8):1962-1963.

[2] 何文江,陈向东,王文涛,等.肉桂提取工艺及其挥发油包合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药材,2012,35(9):1511-1515.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63.

[4] 吕荷,张涛.中药挥发油测定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3,25(1):80-82.

[5] 谢秀琼.中药新制剂开发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

[6] 施明毅,李建利,谢燕,等.正交试验法优选冠心康胶囊挥发油提取工艺条件[J].中药与临床,2012,3(5):12-14.

[7] 滕海英,祝国强,黄平,等.正交试验设计实例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8,8(1):75-76.

(收稿日期:2013-08-14;编辑:陈静)

C,毒性成分为银杏酸[4]。对银杏叶提取物的研究近年来报道较多[5-8],大都以黄酮类化合物或萜类内酯为考察指标。本研究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以银杏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的综合转移率为指标,确定银杏叶的最佳提取工艺,旨在针对工业化生产的特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1 仪器与试药

TCS-150电子秤,浙江永康市富克斯工贸有限公司;AE240分析天平、AX205电子天平,上海梅特勒-托利多仪器有限公司;Agilent126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DFT-200粉碎机,温岭市林大机械有限公司;W201S恒温水浴锅,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R系列旋转蒸发仪,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DZF-6050真空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药材购于江台市头灶镇大地银杏叶烘干厂,经浙江大学药学院现代中药研究所吴永江教授鉴定,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槲皮素(批号100081-200406)、山柰酚(批号110861- 200606)、异鼠李素(批号110861-200407)、银杏内酯A (批号110862-200608)、银杏内酯B(批号110863- 200608)、银杏内酯C(批号110864-200505)、白果内酯(批号110865-200404)对照品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乙醇(分析纯,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上海振兴化工一厂),甲醇、四氢呋喃(色谱级,德国MERCK)。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黄酮醇苷含量测定

照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银杏叶项下方法测定银杏叶及浸膏中总黄酮醇苷的含量,计算转移率。

2.2 萜类内酯含量测定

照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银杏叶项下方法测定银杏叶及浸膏中萜类内酯的含量,计算转移率。

2.3 综合转移率评价

本试验以银杏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的综合转移率作为指标,评价银杏叶提取工艺。权衡银杏叶中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两类物质对药理活性的贡献,设定总黄酮醇苷、萜类内酯转移率的权重均为50%,故综合转移率(%)=总黄酮醇苷转移率×50%+萜类内酯转移率×50%。

2.4 正交试验设计

结合实际大生产的经验,为提高银杏叶中有效成分尤其是银杏内酯的提取效率,一般提取次数以3次为宜,因此固定提取次数为3次,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以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为主要因素,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确立因素水平表,见表1。

表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水平 乙醇浓度(%)

A 料液比

B 提取时间(h)

C

1 50 1∶3 1

2 70 1∶5 2

3 85 1∶10 3

2.5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取粉碎的银杏叶100 g(宽度C>B,其中A因素对提取效果有显著影响;由极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最佳工艺条件为A3B3C3,即加入10倍量的8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提取3 h。

表2 正交试验结果

试验号 A B C 空白 综合转移率(%)

1 1 1 1 1 71.22

2 1 2 2 2 78.23

3 1 3 3 3 84.45

4 2 1 2 3 83.03

5 2 2 3 1 89.13

6 2 3 1 2 86.56

7 3 1 3 2 95.90

8 3 2 1 3 91.75

9 3 3 2 1 94.54

K1 77.97 83.38 83.18 84.96

K2 86.24 86.37 85.27 86.90

K3 94.06 88.52 89.83 86.41

R 16.10 5.13 6.65 1.93

表3 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偏差平方和 自由度 F比 F临界值 P值

A 388.76 2.00 64.08 19.00

B 39.88 2.00 6.57 19.00 >0.05

C 69.38 2.00 11.44 19.00 >0.05

误差 6.07 2.00

结合实际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因素,在保证A因素(乙醇浓度85%)不变的前提下,对B因素和C因素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第1次提取,加5倍量(V/W) 85%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3 h;后2次分别加入3倍量(V/W)85%乙醇溶液,加热回流提取2 h。小试结果显示,其综合转移率为94.49%,该结果与最佳工艺条件A3B3C3的结果相近,因此,最终选择最佳的提取工艺条件为:采用8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第1次加5倍量(V/W)溶剂提取3 h,后2次分别加入3倍量(V/W)溶剂提取2 h。

2.6 验证试验

取3份粉碎的银杏叶100 g(宽度

表4 验证试验结果(%)

试验次数 综合转移率 平均值 RSD

1 92.85

2 96.12 94.25 1.79

3 93.79

3 讨论

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较多,不管是我国药典还是欧美国家的药典,对于提取工艺都没有作更具体的要求,这也导致国内众多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采用的工艺五花八门。我国药典在银杏叶提取物标准中规定提取溶剂为稀醇,但从实际研究情况看,稀醇对银杏内酯的提取效率明显低于高浓度乙醇;同时采用稀醇提取,因溶剂极性偏大,使提取工艺中产生的高极性成分更多,要保证提取物总黄酮醇苷和萜类内酯比例为24∶6的有效成分指标,将大大增加后期纯化工序的难度。因此,从实际大生产角度出发,笔者认为,采用高浓度乙醇提取优于稀醇提取。

本试验摸索了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银杏叶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银杏叶破碎,粉粹后的银杏叶宽度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724-725.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18-2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96-297.

[4] Fang Ling, Wang Ruwei, Ye Jianfeng, et al. The limit detection method of the ginkgoic acid in the extracts from the leaves of ginkgo biloba L.[J]. Medicinal Plant,2013,4(7):39-41.

[5] 梁军.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1,38(4):706-709.

[6] 王心,李峰.银杏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36(5):449-451.

[7] 雷天乾,胡晓娟,高琳,等.银杏叶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11):536-538.

第5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课余生活作为舞蹈教学以外的校园时间,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这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是极大地浪费与问题所在。因此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通过将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利用,在课余时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以此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舞蹈学习环境,极大地提升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兴趣。某高校在对幼师专业舞蹈教学课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将课余时间作为优化过程中的重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其中包括舞蹈赏析活动、视频教学、学生舞蹈水平展示、舞蹈大讲堂等,通过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与舞蹈相关的活动,利用这些活动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为之后的舞蹈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从目前国内中学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所面临的巨大学习压力与学习负担,舞蹈教学恰恰是能帮助学生摆脱传统课堂所带来的心理与身体疲劳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学,该校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的舞蹈活动,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放松心态的环境。

二、正确的表扬与鼓励

心理学家指出,经常受到鼓励与表扬的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在对于问题的探究与改善过程中,更能表现出积极、努力的态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创造、想象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需要接受一定程度上的赞扬与鼓励,这种情绪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幼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表扬与鼓励的实际应用,这种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可以切实帮助学生进行舞蹈学习,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国内某高校的舞蹈教学中,该校教师秉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表现良好、成绩提升较快的同学给予奖励,充分利用奖罚措施给予学生充足的信心,有效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识,并且能够明确学习目标,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舞蹈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成绩较差,在长期舞蹈学习过程中处于弱势的学生,该校对这些学生予以了充分地包容与关怀,经常性地对这些学生进行鼓励与表扬,以此帮助这些学生增强舞蹈学习的信心,极大提高了该校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经过为期3周的实验教学,该校多个年级的舞蹈教学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第6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区分性教师评价;特点;专业化发展

一、我国教师评价的现状

加强教师评价改革,建立保障教学质量并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立足于教师评价改革的实践,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要认识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师评价制度,即一种是指向教师的过去表现,用以检查教师的资格和能力,为教师的留任、晋升、加薪、解聘等提供人事决策依据的终结性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另一种是指向未来,用以改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形成性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前者的弊端在于其终结性和方式上的自上而下性,给教师压力过大,教师与评价之间关系紧张,很难调动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后者由于其主张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评价体系虽然在大多数教师中间产生了共鸣,但这种评价却具有标准的模糊性、目的性和温和性,实施起来则需要一定的投资力度,评价者和评价对象需要接受一定的专门培训等,仍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由于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根深蒂固,对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错误理解以及未能合理选择并使用适当的评价方式,我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实施的教师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弊端:目前的教师的评价主要是根据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判断其完成教学任务和参与学校事物的情况,从而作为对其进行奖惩、晋升职称、奖金发放及是否聘任的主要依据。教师由于害怕不良的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收入,因此会产生畏惧、担心、恐惧甚至憎恨等情绪,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多或少地在心理上抵制评价的进行,甚至在内部产生强烈的矛盾,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正性。其次,以往的教师评价过于形式化或片面追求量化,用某种僵硬、外在的所谓客观尺度来衡量个性各异的人,使评价对象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而为这种尺度所操纵,这样,评价对象作为评价客体缺乏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这样的教师评价未能考虑到教师的“差异”,缺少评价各要素的“区分性”,极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教育质量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特点

针对当前教师评价存在的各种弊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国外提出了一种更好的评价制度,即――区分性教师评价。这种制度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是参差不齐和各具特色的,如果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方式来评价教师,即使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学校领导应对这些处于不同水平和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根据教师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采取一些适合的措施并使之制度化。

(一)强调区分性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这一评价制度属于针对教师个人或群体进行评估的教师评价制度,它的实行往往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教师进行“区分”,因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可以是对教师进行甄别、分等排序,然后据此给予奖惩。而我们这里讲的“区分”,有“差异”的意思,“区分”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而区分,不是想出不同的方法把教师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着眼于教师更好的发展和在学校中建立一个互相关心和合作的氛围,让教师不再厌倦评价,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体验成功。总之,区分评价的维度包括教师评价者职责的区分、评价对象的区分、评价标准的区分、评价时间的区分和评价方式的区分等。有人将这一特点概括为“建立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师评价体系”。

(二)注重发展性

区分评价也不是为了简单地取悦教师而使评价易于操作,而是要凸显教师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真实、全面和复杂性,要使评价真正照顾和服务于每一位教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有时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被认为似乎最好的评价模式,可能并非适合于所有教师。总之,区分性教师评价的直接目标不是要比较出教师的高低,而是要在评价中尊重多元价值和个性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评价目的,即针对不同的教师,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提供最适当的方式,使教师在最适合自己的成长环境中获得最佳发展。所以,在此提出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其实就是发展性教师评价进一步研究的结果。

三、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区分性评价体系

(一)要充分认识区分性评价的作用

从学校层面讲,应充分强调区分性评价的作用,树立“评价是帮助教师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实现教师自身发展及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科学可行的区分性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是统一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要充分关注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新教师、经验教师、问题教师。新教师即初任教师,指参加工作1-3年的教师;经验教师也称资深教师、成熟阶段教师,指4年或以上教龄的、工作表现良好的教师;问题教师也称调整阶段教师或者求援阶段教师,指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成熟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没有达到学校最低标准的自动转入调整阶段。当前一般学校的新老教师及问题教师评价考核在考核标准上趋于一致,以结果和工作成效作为绝对评价指标,这样往往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问题教师的发展及经验教师的提高,不利于激发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要求评估要针对不同教师群体甚至个体的特点,制定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评价方式。也就是说,教师评价要兼顾教师的差异问题,促进教师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

科学的评价指标既能实现对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于教师在个性心理、职业素养、教学风格、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评价不应也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标准,而应根据这种差异,确立个性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以及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教师群体或个体教师提出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计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主动性。

(四)要充分注重评价的可行性

任何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都必须具备简单易行、方法科学、成本低、收效显著的特点。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其一,必须逐步推展开来,减少运作过程中的阻力以先试点开展为主,待时机成熟收到一定成效后再深入全面展开。其二,必须使目标细化分级,使得评价客观公正,效果突出,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各方面素质变化趋势,采取“密级勤晋”的策略原则,使评价目标相对容易达到,便于测量,减少争议,也让人人都能看到进步。

(五)要建立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仍需要多元的评价主体以及全面的评价途径。当前通常教师评价主体构成有学校领导、同行、教师自己以及学生、家长,这种多元的评价主体让教师从多个角度获得有关自己教学的信息,更能清晰地从评价结果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更好地发挥自评的作用,促进自我发展。同时多元的评价结果也是学校对教师全面认识的一个依据和参照,从而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供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规划。全面的评价体系实施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果,而且要注重发展的过程。(2)全过程控制。发挥过程关注的督促、关心和指导作用。(3)全员性。不同层级的人员都参加到这个工作体系当中,并对评价内容负起责任。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8.

第7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 苏南地区 高职院校 实用性体育教学 可行性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具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以后从事的职业基本上就定了方向。职业劳动的部位、动作轨迹大多是局部的、重复的或是固定持续的。恩格斯说:“劳动的分工使一切受到它影响的人变成残疾,使一部分肌肉发达而其他部分肌肉萎缩。”[1]因此,这就要求在对“准职业人”进行身体锻炼的实践中,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身体的平台,针对各专业的实践工作特点,加强各种素质和体能的训练,使在校的“准职业人”具备良岗位特殊体能储备、动作技能储备。

1.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及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现状

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目前,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普通授课制、选项教学、俱乐部教学;在走访的15所高职院校中,有2所院校还是采用普通授课制教学,一年半的体育课,基本是田径、球类、健美操等运动项目分类的直线式、混合式的排列方式,学生没有权利也没有机会来自行选择自己喜欢或与今后职业相关的运动项目;有13所院校采用了选项教学,这其中又有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选项和从一年级入学就开始选项两种形式。选项教学较普通教学制在学生兴趣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教学模式上更趋于合理。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基本类同,没能很好地体现高职体育教育的特质,体育教学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没能很好地结合。虽然很多学校也象征性地增加了选项教学,但所设的运动项目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电话调查和实地走访,显示苏南地区高职院校中开设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用性体育”的院校基本没有。

2.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学校体育教学负责人对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认识

通过电话调查、实地走访苏南地区15所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负责人,有89%的体育教学负责人对实用性体育持肯定态度。他们普遍认为: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确立的“以社会市场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为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2]。职业实用性体育顺应了高等职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苏南地区经济条件优越,高职院校较多,应该在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中起到先锋队的作用;2.职业实用性体育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苏南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体育教学多是中专体育教育的“延伸”和普通高校“压缩”,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体育教育的特点,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对实现“以社会市场需求设专业,以岗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高职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领导对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有很好的认识,因此,学校领导的支持为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

2.2体育教师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认知

教师是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需要任课教师的认同,而且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一方面肩负着培养学生一般身体素质即从事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活动能力,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特殊的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工作。因此体育教师是高职院校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改革的决定力量。从体育教师这方面来讲,在数量、职称、学历等方面,存在些许的不足,这对于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障碍,主要的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态度。调查显示:目前苏南地区高职院校有60.7%的体育教师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了解不足,但是却有85%的体育教师认同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必要性。高职院校教师对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是持积极态度的。

2.3高职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认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如果没有教学对象的积极参与,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难以实施。调查表明,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对职业实用性体育方面的宣传还不够,很多学生对“职业实用性体育”了解不足,但对职业实用性体育的功能和作用的较感兴趣。有85.3%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尝试职业实用性体育,并且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对未来职业工作中职业体能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平均支持率达80.1%,说明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关心,很希望能通过职业体育锻炼为未来的工作做好体能上的储备,对职业体育教学有较高的热情和期望。这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高职学生认同度很高。

2.4体育设施资源状况分析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正常教学活动的物质保障,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校办学规模增大,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虽然高职院校总体来讲对体育场地设施及体育经费的投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部分学校依然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运动需求。调查显示,除了在上一轮的高职院校升格及评估过程中,部分学校对场地设施投入比例较大外,大部分的院校场馆、设备投资缺少后续的补充,部分高职院校的场地设施较好,多数高职院校网球场、羽毛球场、体操房的数量偏少。同时还发现各学校之间的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差别较大,由于场地、设备、器材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新的教法可能会遇到困难,但是,有45%的教师认为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只要稍加改造就能基本满足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的要求。另外,还可以鼓励体育教师动手制作或改造体育器材,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努力开发现有体育设施的潜在价值。这表明从场地设施这方面来说,苏南地区的多数高职院校都具备了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的硬件条件。

3.结语

3.1面对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工种的多样化、工作强度和职业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使在校的“准职业人”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和保健知识,对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工作寿命,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设施、师资力量、教改意识等软、硬件条件基本具备,在部分院校的某些专业,采用“以点带面,稳步推动”的方式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很可行。

参考文献:

第8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将集团的概念和理念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把分散的、规模较小或资源缺乏的职教实体集中起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校际优势互补、推进职业教育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一、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特征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至今,全国共建立了约700个职业教育集团,一般而言,根据主体构成和运行特征可以将我国的职业教育集团分为三类:行业型职业教育集团、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和复合型职业教育集团。本文从佛山市三水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实践探索入手,将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特征分析如下:

(一)政府主导

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统筹,依据区域内的专业和产业结构,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职教资源,降低职教成本,提升区域内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经济服务能力。

(二)分工协作、资源共享

制定集团工作章程,赋予每个成员责任,在师资、设备、专业设置、优质资源、技能鉴定、招聘就业、实习实训、实时交流等方面充分利用各成员单位优势,合理分工、相互交流合作,整体提升人才培养效益。

(三)服务对象和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

集团建设是针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而组建的,其服务对象是当地企业行业,并通过“专业―产业” “培养―就业”等链条,把人才培养各环节(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修订等)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紧密结合,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二、国内外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的借鉴

(一)国内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在市场导向与深化改革背景下,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如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河南模式” ,城乡合作、三段培养的“海南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天津模式” ,台湾地区的“区域产学合作中心模式” ,具有区域特色的广东南海职业教育集团以及“贯通中高职、校企深度融合”的“江苏模式”等。

(二)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集团代表主要有荷兰的“政府投资引导的区域培训中心”,主要特征是以连锁投资型集团形式有机整合各种资源,以品牌、师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为纽带,形成自身的经营运行机制。德国以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主导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和社会中介组织主导型的“技术转移中心” 。美国的“技术准备计划中的综合教育集团”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培训学院” 。国外的职业教育集团主要特点是主体多元化、在政府的主导下行业企业投入精力非常大、合作成员或单位之间具有协议约束、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度非常高。

三、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索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

(一)长安福特模式

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华南培训中心落户我院,双方以培训中心为载体开展了深度合作,主要包括(1)校企双方共同修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企业文化、质量管理等方面课程,引入长安福特汽车生产与维修岗位标准;(2)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为学院捐赠最先进的汽车整车、发动机以及汽车检修设备;(3)校企共建车身修复专业;(4)我院教师被聘为长安福特公司的培训讲师;(5)开展汽车维修与检测、汽车营销等方面的社会培训等。该模式还将继续创新发展,带动学院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二)海尔模式

青岛海尔集团落户三水工业园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与海尔集团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的校企合作:(1)与物流管理专业共建海尔学院;(2)建立校企共建共管的合作学院理事会管理机制;(3)共同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互派人员交流学习;(4)整合资源,学院与海尔成立海尔制造业物流工作流程再制造研究中心和培训中心,在进一步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一汽大众模式

长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海基地落户狮山,三年来,我院汽车工程系借助区位优势,与一汽大众公司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主要包括(1)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修订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2)企业员工和学校教师互派学习进修,共同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共赢;(3)公司为我院学生提供大量实习与就业机会,对深入开展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搭建了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过度工作岗位。随着一汽大众南海基地规模增大,多岗位人才的需求剧增,校企合作还将继续深入创新发展。

(四)三水合成模式

我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与三水合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教学,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单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招生;在教学过程中,把企业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把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匹配;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把真实产品作为教学主要载体,将教学环节嵌入生产岗位,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五)澳美―新继续教育模式

学院与工业园区部分大企业签订继续教育协议,通过招生方式成立大专定向班,开展学历教学,学员需要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课程才能拿到学历证书。该模式将有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专业技术技能,提升生产力。继续教育模式还将加大力度,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逐渐成为工业园区企业的继续教育主阵地。

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四、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化互动平台建设

借助信息化手段,共享集团资源,促进高效的交流与合作,对职业教育集团的运作具有促进作用。该平台具有三个主要功能:新技术推广、生产力促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该平台的功能与结构设计如下:

(一)平台功能设计

(1)权限管理功能

根据职教联盟用户职能与权限的不同设立四类用户权限,包括:

1)网站管理员权限:具有信息增加、删除与修改,信息审核,用户注册审核等所有权限;

2)信息员权限:具有栏目信息、管理等权限,企业信息员还具有查阅审核学生简历等权限;

3)企业员工权限:具有技能鉴定报名与查询、学习继续教育课程、培训班报名等功能;

4)学生权限:具有技能鉴定报名与查询、学习相关网络课程、个人简历以及获取简历反馈等功能。

(2)信息、审核与反馈功能

不同权限用户都有权信息。信息后需要管理员的审核与反馈,如各院校信息员权限对技能鉴定和培训班的报名信息进行审核,对报名成功和不具有报名资格的报名者给予反馈;企业信息员招工信息后,能看到学生所投简历列表,并对简历进行审核,对资格审查通过的学生给予反馈并告知相关事宜,等等。

(3)信息互动功能

在网站首页嵌入网络QQ功能,当企业、员工、学生具有疑问时,可以随时通过该QQ咨询,各院校代表会对疑问进行回复解决。

(二)结构设计

针对职教集团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平台的整体结构设计如下:

(1)联盟简介:主要介绍联盟的组织机构、成员名单、理事会以及联盟章程等内容。

(2)联盟动态:用于联盟通知、新闻公告以及行业协会的活动动态等。

(3)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该联盟的主要任务之一,旨在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以及中高职衔接等工作。

(4)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该联盟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技能鉴定、师资培训、员工培训以及学历教育,加大对企业行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三水区经济发展。

(5)招工就业:主要企业的招工需求和学校的就业信息。

(6)资源共享:共享各成员单位建设的网络课程资源、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岗位标准,为企业员工和其他学校服务。

[项目来源: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佛山市三水区职业技术联盟互动信息化平台的研发》(项目编号:2012ZX-00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12JG-010)]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谢露静.职业教育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

第9篇:教师行业趋势范文

关键词:落叶松;边缘适生区;人工混交;造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S727/7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80-1

0 引言

落叶松是山地树种,在东北地区,生长在山岭密布的东部,向西截止到山岭消失的平原。与平原接壤的山地就是落叶松边缘适生区。树种的适生条件主要是气候,而不是土壤。落叶松人工林在平原不易成活,原因是大气干燥,更重要的是降水量低。在边缘适生区,正是与平原接壤地带,虽可生长,但已属生存的边缘,生长速度远不及中心适生区。而近些年由于气候变迁,十年来气候干燥度在增大,针叶树人工林成片全部旱死情况时有发生,在边缘适生区的落叶松人工林开始被边缘化,偶遇大旱年份则大规模人工林全军覆没。人工林旱死造成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因为他不同于农作物,农作物绝收是一年的损失,而人工林死亡可能是十几年的林分,损失则是十几年的生产毁于一旦。

针叶树种不及阔叶树种抗旱,而针叶树种又以落叶松更不耐旱。气候变迁导致的现实情况已经证明,在落叶松边缘适生区,只有采用能够应对气候变迁的适宜栽培技术,才能保证落叶松人工林的生存安全。

1 边缘适生区的基本情况

1.1 旱灾情况

以吉林省为例,四平市属于吉林省的边缘适生区之一,而四平市林业局直属的四平市实验林场是边缘区的最边缘,所以是受干旱威胁的重灾区。2008年夏季一场持续大旱,致使连续十七年营造的落叶松人工纯林全部旱死,无一块地幸免。由于落叶松是速生树种,而且木材市场价格高,所以四平市实验林场此前营造的人工林几乎都是落叶松,这意味着一个大旱之年使连续十七年的建设成果遭灭绝性毁掉。这样的灾害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这样的损失远大于任何一场火灾。

灾情的地理分布规律是,越向东即越远离平原灾害越减轻。与实验林场毗邻的四平市叶赫林场,位于实验林场东南,同在2008年,灾情有所减轻,表现为阳坡死亡,而阴坡即北坡和东坡多能幸免。再往东至四平市所属的伊通县,则表现为阳陡坡、坡上腹等易干旱之地遭毁灭性死亡,即有的阳坡能够幸免于难,但损失也仍然是很惨重的。

1.2 气候情况

吉林省造林最佳的落叶松属树种是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黑龙江省是兴安落叶松(L. gmelini),辽宁省是日本落叶松(L. kaempferi)。它们的耐旱强度是: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日本落叶松。了解边缘区的气候情况,对各地比照各自的气候,确定栽培措施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四平市区建国以来平均的气象数据是:年平均降水量567mm,年平均蒸发量1347.5mm,年平均气温6.0℃,极端最高气温36.6℃,极端最低气温-34.6℃,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2700℃,年日照时数2694h,无霜期138d。在四平市区以东的伊通县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则灾害有所减轻,伊通县的年降水量是641mm(建国以来的平均数)。

2 自然的启示

从各地落叶松人工林旱死的情况看出,在大旱灾年能够幸存下来的无论阴坡和阳坡都是造林保存率很低的林分,而且林分植株生长优异。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凡是这样的林分,在林中混生出很多天然阔叶树种,形成了人工松树和天然阔叶树的混交林。这样的林分最稳定,最符合现在世界流行的森林经理“接近自然的林业”――这是人与天的交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分析其抗旱的原因:一是松树为优势树种,阔叶树是伴生树种,单位面积优势树种株数比纯林少,大旱年景不容易造成森林水分供需失衡。二是单位面积松树株数虽然减少,松树的单株长势比纯林却显著茁壮,松树蓄积量因而未见减少,另外还可获得一些阔叶树――合理的群落结构是稳定的,生态结构合理不仅抗性强,而且生产力也高。为此,以落叶松为造林对象可做如下造林设计:

即扩大造林行距,为行间天然生长阔叶树留出空间,无论是在山中的耕地造林还是皆伐迹地造林,行间都能自然生长出阔叶树。东北各省造林技术标准规定落叶松造林株行距为1.5m×1.5m、1.5m×2m,这个造林密度在落叶松边缘适生区不能再使用。初植株行距宜采用1.5米×3米、1.5米×4米。

3 结论

森林采伐技术标准规定,生长速度最快的针叶树落叶松皆伐年龄也要超过40年,接近半个世纪。以现在的气候状况,半个世纪里不知要出现多少个而且一定要出现大旱灾年,落叶松纯林不等到皆伐年龄就注定提前旱死。林龄在二十年以前旱死的损失最为惨重,因为还没有成材;二十年以后旱死虽然可以成材,但损失也较重,因为正处于速生期。由此,在类似四平地区的落叶松人工林边缘适生区栽培必须改变技术。否则,造林等于徒劳,徒劳不如荒芜。落叶松是如此,其他针叶树种栽培技术也宜适当修改。在降雨量很高的长白山区,树体很大的红松纯林也会旱死,发现红松植株残缺而伴生有天然白桦的林分却能够生存下来。此为落叶松以外针叶树栽培的一个佐证。采用人工混交造林技术,不仅造林和抚育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而且林地生产力还能得到提高。这项技术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屈,等.不同抚育强度的人工混红松林群落植物多样性.林业实用技术,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