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生物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下一步初中生物教学应当采取的对策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对症下药,去确定合理的教学对策.主要阐述如下:一是采用科学的复习方式.初中七年级与八年级的生物知识综合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且由于学生投入的学习精力相对有限,因此学生对生物教材中知识的掌握是比较零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采取的复习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目前生物会考的相当一部分内容还是以识记性评价为主,因此教师的复习方式多是重复训练加机械记忆,这实际上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笔者以为应当坚持主线复习的方式,即将初中生物知识分成若干个主线,围绕这些主线将知识串上去,最终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大脑中对生物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二是进行科学的复习指导.复习指导是直接面向学生的一种复习技术的指导.其中记忆策略的指导是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记忆不是机械记忆,而是指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将不熟练的知识附着到熟练知识上去.比如上面所举的细胞的例子,可以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细胞模型———其实也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植物果实模型,然后从壁、膜、质、核四个层次去构建,并附加上不同部分的功能,这样细胞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个系统,而非一个孤立的知识.类似于这样复习策略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常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具有完整性,从而更好地面对应试.三是进行科学的应试指导.至于应试指导,倒不纯粹的是应试技术的指导,而是依附于生物知识的应试技巧的指导.以上面提到的科学探究的考查为例,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至少三道同样的探究题的呈现,去让学生发现这一类试题的考查特点,如一般要考查对探究步骤的评价,一般考查的对象都是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一般都会进行相对发散的考查等.一旦学生认识到这些特点(也就是考查的规律),他们在面对探究题时心里就会有底气,在面对考试时就会多一份把握.值得重视的是,这是考试心理方面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学生水平的发挥.
二、未来初中生物考试的前瞻与教学分析
生物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传统课程资源和潜在的课程资源。也就是传统意义中生物学的教教科书、教具、实验仪器等课堂课堂常用的物质资源,以及学生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相关学科可以借鉴的知识体系,学生具备的学习能力,家长的协助等的资源。学校教学设备是生物学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生物学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生物学中也有很多的潜在可能资源,学生恰当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外界条件来对传统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丰富。例如:进行植物细胞教学的时候,学生参观过植物园历经为他提供了很好的资源。通过其他学科间知识系统的相互补充,都是对生物课程资源的有利整合和优化。潜在资源潜移默化的支持着传统教学资源,它们之间相互扶持,学生从中找到生物学教学的切入点,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课程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面对庞杂的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实现有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和有效的利用。课程资源的内容要有学科思想,要筛选出内容思想都具备科学性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难易要适度。比如《种子萌发》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将复杂的种子生长的过程变化成形象的动态展示。学生乐学易学,难易水平适宜。要以教科书中的教学资源为主,这些资源都是最基本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但是有一些教材内容不能与教学的课程标准做到丝丝入扣,需要教师进行筛选,以一种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也要注意数量的多少。真正的高效率的生物课堂不是大量教学内容的堆砌,而应该是少而精,够深入也够透彻。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也很多,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植物的生长》一课,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观察班级植物的生长状况,做好记录。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资源,特别学生资源、老师自身资源以及隐藏在物化资源背后的隐性资源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所以应该让这些必要而直接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优先得到保证。
三、整合优化资源实现有效教学
1.课前准备:筛选整合
以教科书为基准,补选并整合相关课程资源。因为教科书难以及时体现学科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用教材交,灵活使用教材。以教材为基本点,补充资源内容,学生通过书记网络了解相关资料,调查发现查找相关数据,追踪记录思考发现问题。《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感性认识。可布置发现,调查,记录追踪。提前将本课的内容告知学生,学生课查找资料,课选择网络视频,或者亲身观察,这样的课堂必然深受学生欢迎。资源整合优化后课堂效率就自然提升了。
2.要注重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
人们往往会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对某一本来不感兴趣的东西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探索,所以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借助学生的这一特性,简单、精炼的提出一些比较吸引人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很多看似很特殊,和生活毫不相关的问题其实就是来自生活的。通过一些极其经典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迅速的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能动性,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说在讲解《细胞的癌变》这一课时,就将大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作为例子来向学生讲解,居里夫人因为长期从事相关的试验,受辐射的影响最终因癌症去世。这一举例完全可以将学生从枯燥无味的课本里解脱出来,更可以让他们自主的去思考为何居里夫人会因癌症去世。而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时候,完全可以借助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以及“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来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到所需的知识,这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
二、采取生活实际导入法
生物是源于生活的,所以老师在实际的讲解过程中应当密切的结合现实,让学生从现实出发,学习在课本而最终回归到现实。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和以前的经验设计合适的课堂导入法,使得生物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化。而在讲解《人体的激素调节》的时候,可以借助初二学生正在青春期,以及身体上的变化,以一对男女同学为例,使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比如提问学生初一初二身体各部位的变化情况,而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对最终的问题进行集合交给老师,老师再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也会听得更认真,最终的效果也会更好。
三、设计问题串导入法
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对于问题串的设置应当处于已知和未知,情境与目标以及简单与复杂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从易到难的学习过程。比如在讲解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浓盐水,清水以及萝卜细胞液的浓度的差异会造成细胞怎样的吸水差异呢?植物是怎样吸水的呢?什么情况下才会吸水以及吸水的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一些列的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透彻的理解相关知识的目的,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能力,自然而然的也会让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机的统一。
四、结语
情景的导入并非让老师一节课都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情景,而是可以采取情境导入的方式,在上课之初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讲授内容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来进行课堂学习,这样学生便可以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吸收度也会提高。在上课之初我们可以用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产生呢?为什么种瓜不能结出豆,而种豆不能结出瓜果呢?既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龙生九子,九子各不相同”的说法产生呢?他们中间有着什么生物学基础么?这样学生带着这种疑虑便开始进行讨论,学生的兴趣也被进一步的激发,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带领学生学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更加注意倾听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2注重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开展中的益处
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集体讨论和集体思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升,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来进行问题的思考和学习,使学习效果加强。例如在学习《预防传染病》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列出你们所熟知的传染病种类;(2)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3)传染病的预防及应对。这样学生可以在集体的环境中查找和思考问题,并将自己所熟知的和所不知的提出进行讨论。等学生讨论完后,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讨论和研究的结果进行回答,找出学生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而可以分析出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在进行教学时额可以有计划的进行侧重。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并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且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利于学生提高对生物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老师可以再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是课堂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3注重提问在课堂中的作用
刘开曾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提问可以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可以让老师明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和复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成一个曲线下降的状态,在二十分钟左右时学生的注意力会下降,这时学生听课质量便会下降,而通过提问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的提问,同时在提问中我们也应注意一下几点问题:(1)提问的时间;(2)提问的内容;(3)提问的学生。再提问时我们应当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在上课之初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对学生进行上节课的复习和这节课预习情况的测试;在上课时可以通过提问来看学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掌握度并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临近下课时,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提问时应注意对提问内容的选择,既要选择与所授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也应当注意问题选择与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契合度,既不能过于简单以至于降低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太过复杂使得学生难以回答,丧失信心。在提问人群的选择上,我们要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注意到程度好的学生,也要给程度稍差的学生以表现的空间,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让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全面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全班学生共同学习的和谐氛围。
4结语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及时充分地将课堂生物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践当中,也才能让学生感知到生物课程的贴近性和实用性.实践证明,当学生认为某类课程是有用时,那么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当中.教师在课内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解生物知识点、理论体系、概念系统等,提升学生对生物课程的感性认知,而在课外实践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课堂上所学所得,积极探索,积极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同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花的结构”时,在课堂内,教师要注重讲述花的基本结构、结构特点、结构功能,课内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操场,去公园观赏各类花,并让学生根据课堂知识来判断花的结构以及功用,还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来鉴赏不同的花,小组成员通过观察将花的结构通过画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大家在课堂上共同讨论和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进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和生命科学,亲近自然,珍惜自然,爱护环境,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生命世界充满好奇心,养成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勤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继续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创造别开生面的学习气氛,也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1.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初中生物是一门生物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课程,在这门课程中,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同等重要,忽略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于兼顾这两方面的学习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尝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点、擅长点等,来划分不同的小组,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来确定不同性质的小组,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最后由组长进行课堂陈述,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当起了某类知识的“小老师”,自然会在组内讨论阶段,竭尽所能,争取获得充足的知识,以备其他小组提问.2.实验环节由学生根据内容设计在初中生物的实验环节中,如果采用“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组织实验,学生在课堂内观看,学生未参与实验环节,自然对实验的设计、目的、方式等难以理解或者理解上存在以偏概全.所以教师可以将实验交给学生来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实验内容,然后通过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起辅助作用,最后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实验方式、实验操作流程等进行全面点评.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生物知识的动力.
三、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调节
论文关键词: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丽水市位于浙江西南浙闽结合部。市境介于北纬27°25′-28°57′和东经118°41′-120°26′之间。
地形地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间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千米。
气候:丽水市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影响显著,总的特点是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和山脉,海洋、地势的不同影响,形成的山地气候与地带性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生物论文,主要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在光、温、水等方面重新组合造成全市气候具有较明显的水平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年平均气温17.℃-19.℃,年均降水量1300mm-1500mm。
土壤:种类多,主要有黄壤、红壤、岩性土、潮土和水稻土。黄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上,地表植被好,土层层深厚,有机质积累量大,分解慢论文格式模板。红壤广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土体红色和黄红色为酸性土。岩性土零星分布在盆地低山上,这些土壤含矿物质养分较高,碱性或中性反应。潮土分布在河畔及溪流谷口洪积扇上,这些土壤质地疏松,砂粒含量多。
由于上述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特点,决定了野生植物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就决定了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种类。
1调查方法:
1.1调查地点的选择:以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丰富、受人类影响小的地方为调查地点。主要有松阳的箬寮原始林、遂昌九龙山、龙泉凤阳山等。
1.2调查的范围:包括野生状态下园林植物资源,也附带调查民间种植的园林植物资源。
1.3调查的内容:野生植物的园林观赏特征,包括形态、花、果、叶、香味等。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资源
丽水市素有浙南林海之称,森林覆盖率为79.1%,物种资源丰富。下属的庆元县是中国生态第一县,其他县也名列前茅。据统计:已知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和大型真菌38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165科,852属,2556种;苔藓植物58科生物论文,132属,295种;蕨类植物41科,88属,325种。初步调查统计,有一定观赏价值,可供园林建设利用的各种木本、草本、藤本植物有371种之多,其中木本植物占60%以上。它们主要集中在木兰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蔷薇科(Rosaceae)、壳斗科(Fagaceae)、桑科(Moraceae)、榆科(Ulmaceae)、豆科(Leguminosae)、芸香科(Rutaceae)、大戟科(Euphorbj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兰科(Orchid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茜草科(Rubiaceae)、木犀科(Oleaceae)、禾本科(Gramineae)、胡桃科(Juglandaceae)、卫矛科(Celastraceae)、槭树科(Acer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
按各种野生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分类,初步统计如下:以观花为主的有130种,占总种数(371种,包括同一种植物观赏重复的给予重复统计,后同)的35%,以木兰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兰科等植物较集中。以观树形为主的有53种,占总种数14%,以樟科、木兰科、壳斗科、冬青科较多。以观叶(包括色叶)为主,兼观花、果的有96种,占总种数25%,以槭树科、漆树科、杜英科(Elaeocarpaceae)较多。以观果为主,兼观花的植物有81种,占总种数21.8%,以冬青科、紫金牛科(Myrsinaceae)、芸香科等植物较多。攀缘植物46种,占总种数12%,以葡萄科(Vitaceae)、豆科、木通科(Lardizabalaceae)较多论文格式模板。地被植物51种生物论文,占总种数14%,以鸢尾科(Irid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唇形科(Lami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较多。
2.2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高
丽水丰富的野生园林植物中有很多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特征值得大力推广开发利用,见下表:
表一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
树 种
植物分类
特 征
园林应用
亮叶腊梅
Chimonanthus Nitens
腊梅科 、蜡梅属
常绿灌木,秋季开花,花青白繁多
用于假山或花丛背景树
浙江楠
Phoebe chekiangersi
樟科、楠木属
常绿乔木 树干通直
行道树、庭荫树
钟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钟萼木科、钟萼木属
落叶大乔木 总状序顶生蒴果大
孤植树、园景树、观花观果
厚朴 Magnolia
of ficinalis rehd et wils
木兰科 、木兰属
落叶乔木 花大而美
孤植树、风景林、行道树
白兰花
Michelia alba DC
木兰科、含笑属
落叶小乔木一年开花三次有浓香
观花植物 从植 列植 盆栽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
木兰科、含笑属
常绿乔木 花大白色有芳香
孤植树园景树行道树观花树
香果树
Emmenopoterys henryi
茜草科、香果树属
落叶乔木 树干通直 树形优美
花白色
孤植树、庭荫树、观花植物
大叶冬青
I.latifolia .Thumb
冬青科、冬青属
常绿乔木 果密集 深红色 经冬不落
观果植物、孤植丛植列植
拐枣
Hovenia acerba Lindl
鼠李科、枳木具属
落叶乔木 果梗肉质肥大扭曲 红褐色
观果植物、孤植丛植列植
细柄蕈树
Altingia.gracilipes Hemsl
金缕梅科、蕈树属
常绿乔木 树体高大 枝叶茂密
树冠庞大
行道树园景树庭荫树
小叶蚁母树 Distylium
buxifolium(Hance)Merr
金缕梅科、蚁母树属
常绿灌木 叶似雀舌黄杨
树体扁球形
列植群植配置于乔木林下或作地被植物
披针叶茴香
IlliciumlanceolafumA.L.Smith
木兰科、八角属
常绿小乔木 树形优美极耐阴
花与果美丽奇特 有香气
观果树 配置于树林景观的中层 孤植 群植
百日青
Podocarpus neriifolious D.Don
罗汉松科 罗汉松属
常绿乔木 树型高大 树形优美
孤植树 风景林 庭荫树
茵芋
Skimmia reevesiana
芸香科、茵芋属
常绿灌木 花白色 极芳香
秋冬满树红果
配置于林缘 草坪边缘 群植
乐东拟单性木兰
Parakmera Lafungensi
木兰科、木兰属
常绿乔木枝叶茂密树体高大
花洁白芳香
庭荫树 孤植树 行道树
三裂叶蛇葡萄
A.delavayana
葡萄科 葡萄属
藤本植物 果白色,醒目美观
栅栏、矮墙 、点缀假山、 地被
南蛇藤
CelastrUSorbic
卫矛科、南蛇藤属
生物学中的概念有很多,有些概念仅仅要求学生理解,有些概念则要求学生熟记,熟记的这些概念往往都是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很好地掌握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明白生物世界中一些生物学的现象是如何一点一点进行的,进而深刻地掌握生物学之间的联系,提升自己对生物这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水平.所以,核心概念是各个知识点的桥梁,因此,如何有效进行生物课堂核心概念教学是生物教学中的重点.
二、精彩规划,构建高效生物课堂教学
1.注重核心概念教学
核心概念既是概念中的重点,又是生物学中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比一般概念的讲解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在教学方式上注意要适时改变,使核心概念的讲解稍显生动、形象,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粗略地讲解核心概念,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只是硬性背诵,并没有掌握概念中的知识要点,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出现答案在心却不自知的情况.随着课改的逐步实施,核心概念的讲解方式也进行了更新.传统教育中,虽然概念的讲解较为单调、乏味、令人提不起兴趣,但是传统的核心概念中藏有丰富的内涵,就连概括介绍的都非常齐全.教师在传统教育中通过相关的背诵、课堂查验等方式检验学生掌握程度来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对于新的核心概念体而言,沿用传统核心概念体中的优点,改变其缺点,再注入新元素,教学新手法等,可以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但美中不足,新体系里少了一点知识的课外拓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以及让学生领悟的教学方式,所以,现在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的提升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初中生物中,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给同学们举例讲述应激性,“当我们不小心伸手被扎到的时候,手一下子就会缩回来,在大脑反应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反应,这就是应激性.”然后教师讲述应激性的概念定义,最后再次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加强同学们对应激性的认识,“在发生应激反应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同学们能够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如何发生应激反应吗?应激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2.融合探索精神培养
课堂授课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领悟、实际应用三个过程,一堂富有激情的课是经过教师精心策划安排的.其主要表现在教学高效、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学到的知识并逐渐的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最后再应用到实际中.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不应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更应该明白各个历代生物学家不断努力探索的那种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同学生的交谈中、提问解答中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与其反复重复重点倒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都知道能力是学生在平时不断积累经验、反复思索才逐渐掌握的,并非是教师教会的.例如在进行种子的萌芽实验的时候,教师首先讲述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定的水分,这是植物营养运输的需要,然后胚根突破种皮形成了根,根再生长逐渐长成了茎和叶.”然后教师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探究种子萌芽的过程,每位同学可以自由选择种子,然后进行萌芽培育,观察种子萌发的状态.同学们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改变萌发的变量,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时候改变供水的用量,观察不同水分条件下种子的萌芽状态.这样同学们进行探究操作,就会加强对生物知识的认识程度,将概念教学和动手能力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能力.
3.优化课堂学习流程
其实概念就是教课中便于沟通的一个工具性语言,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而诞生的,所以,我大胆的设定了学习流程来加快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一、课上检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检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对概念的背诵和理解.我建议在上课前五分钟进行检查,使学生在上课铃声响了之后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之所以把它安排到课前,一方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又是新课程的铺垫,进而顺利的进行新课程的学习.第二、在一节课的结束前,教师还应来个总结,把本节课学到的所有再重新规整一下,如果时间还有富余,还可以将本节课的开头和上节课的结束衔接起来,让学生的每一节课都能连到一起,而不是学哪是哪,出现狗熊掰棒子的现象.
4.反复讲练深化理解
核心概念是化学概念中的关键所在,要求学生务必把这些知识掌握牢固,熟记于心.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不要担心用时过多,可以通过反复讲练来让学生彻底明白这些概念所蕴含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和其他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学生的学习中让这些知识在其脑海形成一棵知识树.以这种新的模式替代固有的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一段时间后学生既提升了学习能力、理解力,又在学习中找到了轻松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进行基因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同学们回顾染色体、基因、DNA之间的关系,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然后进行知识的联系,有助于提高生物知识能力.
三、结语
针对上述缺陷,我们应当改变传统以老师演示为主的实验方式,积极推广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优点:第一,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要求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去操作,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动手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探究式实验中学生可以与他人和老师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第三,探究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去完成,这样创造思维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实验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则可以让他们去认真思考。当然在让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讲解中必须注意适当的方法,不能全部一五一十地教给学生,教师可以先进行提示,让学生自己先思考。例如,在检测是否存在二氧化碳时,教师可以提示用石灰水来检测。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不仅让他们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而且还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对于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对于次要知识可以一笔带过。
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置相关问题之外,还可以通过布置教室环境等方式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它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和认识,例如,关于青蛙的结构,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学生肯定也只是知道一点皮毛,如果教师能够将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可想而知,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必定能更加全面。老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使提出的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得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比如,老师在讲解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识时,可以先详细地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安静思考一会。然后,教师再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提高。另外,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将更高。
三、设置探究空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996年5月, 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 同年8月,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普教处主任和教研室主任 以及人教社有关负责人参加的“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方案研讨会”。会上宣布将于1997年秋季在山西、江西、 天津市开始使用新教材,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试点工作。作为高中二年级开设的生物课,当前抓紧学习新大纲, 为在1998年秋季按照新大纲的要求来试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就初学新大纲的一些体会,试 对高中生物新大纲的特点做一浅析,供同行参考。
新大纲分为五部分,即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考 查、教学评估及教学设备,内容突出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21世纪”的总体要求。
依据《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以下简称旧大纲)编写的现行高中生物(全一册·人教 版)教材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系统性较强,内容与课时吻合。但更多讲述的是经典的生物学知识,较少联系 当前迅速发展的生物科学新成果;在实验课的安排上,仅有5 个实验,且有一实验为选做,实际只要求完成4个 实验, 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科学素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新大纲所反 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则更新了部分传统的理论性内容,如删去了“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等 专题,代之以“现代的生物进化观点简介”内容。此外,更扩展了有关环境、营养、保健等联系实际的知识, 且增强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体现出了时代要求的特征。现从下列7个方面来浅析其特点。
1.知识体系作了较大调整
旧大纲对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侧重的是讲述生命科学规律,对高三年级的选修内容则为复习高二年级的知识 和初中的生理卫生内容,不仅知识体系重复,更体现出是为适应高考的需要而学(选修教材内容系高考所划定 的考试范围)。新大纲将旧大纲的8个单元调整为10个单元, 又将“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移至“生物的生殖 和发育”之前讲述,体系略有修改,使内容顺理成章,通过各单元间内在联系使学生接受新知识。而选修内容 体系则以全新的知识为主线,选取了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细 胞与细胞工程”“遗传与基因工程”等。反映出新大纲有着适应21世纪现代化科学的特色。
2.明确提出了教学目标的三方面要求
旧大纲只是提出了教学内容,而无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新大纲则在教学目标问题上,首次从知识、思想 、能力3 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知识教育方面:要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 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并对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思想教育方面:要继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加强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形成生物的进化 观点和生态学观点;还要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促进对保护生物资源之重要性的认识。
能力培养方面: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较活跃,思维方式即将定型,因而一方面要重视基本技能 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和自学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 理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3.教学的知识点有所更新
新大纲对教学的知识点有较多的更新。原则是:在突出基础性,对基础知识进行精选的前题下,要体现出 知识的先进性,要加强知识的实用性,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还要重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性。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开设的一门学科类基础课程”,说明了高中仍应着眼于 基础教育。因此,新大纲对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了选择,删去了当今学术界已经不用和使用价值不 大的,诸如原生质概念和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的内容等,保留了关于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结构的基本单位 、关于生命活动的本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基础性的知识,还增添了动 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加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知识的衔接。此外,新大纲还选择了一些理论较浅且易被学生 接受的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先进知识,如细胞的分化和衰老、细胞的癌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物净化等 ,填补了现行生物教材在知识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新大纲选取补充的新知识点,普遍具有实用性。除重视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生活实际的联系外,更从理 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讲解某个知识点后,配合安排了相应的学生实验或实习。有利于实现“要使学生……知道 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应用”这一教学目的。例如,必修课中,在讲“组成生物体的化合 物”知识点后,配有“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讲“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知识点 后,安排有“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习;在讲“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知识点后,配合了“调查或观 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实习等。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在实践应用上的示例。在选修课中联系生产和生 活的新知识则更多,如“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自生固氮菌的分离实验”“微生物的营养和生长” “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实验”“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几种果蔬V[,c] 含量的测定实验”等,都是教给 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典例,体现了国际上“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现代教育思想。
5.强调科学素质的培养
旧大纲在教学目的中仅提出了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新大纲则提出了科学素质的培 养要求:“要使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在教学目标中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要求。
科学素质的培养包括了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对 于生物学科来说,通过实验和实习,能够兼顾多方面的科学素质培养,因而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可行途径。
从数量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必修课的5 个(选修课的实验为初中生理卫生课和必修 课的重复)。新大纲的必修课则安排有25个实验和实习,选修课又安排有6个。 各种不同实验项目无疑是对各 种科学方法、科学手段的培养。
从类型来看,旧大纲安排的学生实验和实习只有一种定性的、验证性的观察实验类型。新大纲的实验类型 除保留了观察实验, 还增加了5种新实验类型:定性分析类型(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定量分析类型(几种果蔬V[c]含量的测定);模拟探究类型(性状分离比例几率的模拟,模拟通过分子杂交 鉴定人与猿间的亲缘关系);自行设计类型(植物向性和感应性现象的实验设计,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基 本技术类型(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些不同类型的实验必然有利于科学思维能力的培 养。
6.增加了灵活性
旧大纲对于每单元的知识点有较详细且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学内容的拓展。新大纲则是概括性地提出了 应讲的知识点,并未明确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在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较大的伸缩余地。例如,“高等动 物的个体发育”问题,教材应涉及哪些卵裂阶段和有关内容,新大纲不似旧大纲有详尽规定,因而教师教到何 种程度,就有了相当的灵活性。既有利于“一纲多本”的教材编写实施,还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各类学校和不 同学生学习情况的需要,进行灵活教学。
此外,对某些难度稍大的知识点(基因连锁与互换规律、光合作用碳代谢类型简介、酶工程简介等),新 大纲将之安排为选讲内容,对某些需用时较长的实验(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用当地某种生物做有性杂交试验 等),新大纲又将之列为供学生选作的内容,充分显示出新大纲有着弹性的特点。
7.完善了教学大纲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