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监控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监控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监控技术论文

第1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图像监控电力系统开发应用

1概述

图像监控系统在工业、邮电、银行等部门应用较多,在电力系统的应用尚处于初期和推广阶段。该系统将现场摄像机摄得的图像通过一定的通讯通道传到监视中心,即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图像监控在电力系统中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1)适用于无人值班变电所,监视变电所的设备运行和操作状况、发热情况,解决防火、防盗问题,并逐渐与操作人员现场操作的远方监视相结合,必要时各监控中心的图像信息数据要上局计算机网络,供网络用户察看。

(2)由于变电所之间距离较远,通常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通讯是用光纤、微波或电话线等方式进行连接,图像信号传到监控中心必须经过压缩和解压缩,因此图像质量较之现场的模拟信号稍有损失,必须选择好的压缩和解压缩的方式以尽量减少图像的损失。

(3)变电所设备的图像监视以静态物体为主,

动态物体为辅(如操作、防盗等);监视平时需登高或带电位置的设备情况,如渗油、发热、冒烟等状况;电力大楼的各管理、监视用户通过MIS网的终端进行监控。

(4)要有撤防和布防功能。当变电所有人工作时,要撤防,以免误报警。当变电所位于无人状态时,要布防。

(5)控制功能的主要对象是云台和镜头,包括云台的左右旋转、上下俯仰、镜头聚焦、光圈调整和变焦变倍功能。对于多个云台和镜头的控制,一般采用诸如89C51,8031等单片机加以选择和控制。

2电力系统图像监控的组成

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图像监控主要由摄像机、云台、编码器、解码器、画面分割器、视频监视器等部分组成。另外,还需与照明系统和防火、防盗系统相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监控系统。

2.1摄像机(包括云台)

摄像机可分为:黑白、彩色、广角、调焦、一体化等多种,适用于不同情况,技术参数也各不相同,黑白摄像机适用于光线不充足地区及夜间无法安装照明设备的地区,可选的分辨率通常高于彩色摄像机。彩色摄像机可以观察设备的红绿灯等情况。一般在变电所采用彩色摄像机,经费紧张或摄像机数目较多时,在电容器室、电缆层等地可采用黑白摄像机;门厅可采用广角镜头的摄像机;控制室、开关室宜采用连带镜头、自动光圈的摄像机,对准目标后能迅速自动调整,不会因支架的抖动或人工因素造成调整困难;球型一体化摄像机是将摄像机、光学镜头、全方位云台、解码驱动器以及附属的底座和防护罩,集成在一个单元中,可以嵌入天花板、吸顶安装或支架安装,适用于室外和主控室墙壁距监控屏较远的地区。室外摄像机还可内置自动温感排风和自动防霜装置,可进行64点全方位预置,随时对2~3台主变油位、中性点闸刀、电容器以及围墙外场景进行监视,总体上降低成本。

此外由于压缩方式对图像的限制,如果图像传递后清晰度最高只能做到640×480,则摄像机的只要选择480线水平清晰度即可,不必选择太高清晰度,以免增加造价。

2.2视频监视器

监视器可分多种:工业监视器、电脑屏幕、电视机、数十台监视器组成的电视墙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一般采用计算机作为监视器的,易于操作和控制,由于要显示多画面图像,宜采用17英寸以上的屏幕。采用电视机作为监视器,价格便宜,但图像线数较低,对图像要求较低的场合比较适用;工业监视器清晰度较好,但控制和调节参数的灵活度不如计算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计算机和工业监视器并用的方式。

2.3画面分割器

使用画面分割器能同时显现前端多个摄像机输出的画面。它分为固定式的四画面分割器和4个以上的多画面分割器。在监控室用计算机进行监视时,易采用4画面分割设备,既使每个画面比较清晰,容易观察,又可以观看多个图像;4个以上的画面比较小,且设备的价格比较高。

2.4编解码设备及相应的图像数据压缩技术

远程的图像传输涉及到图像的压缩和解压缩,一般编码器放置在变电所的控制室内,将现场的图像数据压缩为数字信号,传送到监控中心,解码器放置在监控中心,解开压缩的数据。编码器和解码器是互相对应的。有一对一的配置方式,也有一对多的配置方式。基于主机的视频图像压缩技术有面向硬件的和面向软件的(如Intel的In-deo)两大类。面向硬件的是基于DCT变换(离散余弦变换)等,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算法:

(1)视频图像压缩算法DVI(数字视频交互),压缩后图像数据率为1.5Mbps。

(2)用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通信中的H.261算法。

(3)用于动态图像压缩的MPEG标准,目前有MPEG1,MPEG2,MPEG4三种算法。其中MPEG1的图像质量与家用电视系统相近,压缩后的数据率为1Mbps~2Mbps,亮度信号的分辨率为360×240,色度信号的分辨率为180×120,每秒30帧。MPEG2算法的原始目标是对每秒30帧的720×572分辨率的视频信号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数据传输速率为5Mbps~10Mbps。

目前应用较多的为H.261,MPEG1和MPEG2三种方式,由于变电所的图像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静态为主,因此三种方式都适合,当然,高倍率的数据压缩是以损失原始数据信息量为代价的,会影响到传输图像的质量。

3图像监控系统方案的比较

3.1监控与通讯

(1)监控方式

1)由调度或监控中心(在局大楼内)统一监视、控制,适用于变电所数量不多,分布较集中的电力局。

2)由若干监控中心分别监控变电所,再将图像上传到局大楼的方式,三级结构,适用于变电所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

3)监控中心与MIS网终端应有一定的优先级,一般来说,监控中心优先控制和操作,MIS终端只能监视和切换画面,两者不能有冲突.(2)通讯与传输方式

图像视频信号的传输途径有多种:一点多址小微波、音频电缆扩频通讯传输、光纤2M数据口传输、电话电缆传输等方式。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光纤传输效果最好。用电话线传输图像容易产生断续现象,不利于观察防火、防盗现象,但观察静态事物,尚可应用。

图像监控系统的分布与通讯通道的布置有关,有以下几种方式:变电所与监控中心有直接的通讯连接;变电所与局大楼有直接的光纤连接,监控中心再与局大楼有通讯连接,两种情况考虑的方案应有所不同。

信息传输通常采用TCP/IP和网络组波(Multicast)的技术,最大限度利用了网络的传输性能和网络带宽,避免网络的拥塞.

3.2信息压缩形式

(1)硬件压缩、软件解压的方式

用一个软件就能解决所有的解压缩问题,且升级换代容易,降低了成本,MIS网上的计算机只要安装相应的软件并授权,就可以成为一台功能齐全的监控主机,但稳定性较硬件为差,同一监控中心的变电所之间兼容性差。

(2)硬件压缩、硬件解压的方式

稳定性好,若采用一对多解码器,成本较低,但兼容性差;若采用一对一编解码器,只要总体设计原理相同,不受产品限制,但主站的控制软件也不具备兼容性,且监控中心的解码设备数量繁多,若监控中心的通讯通过调度中心转发,则电力大楼的硬件设备也很多,且需要两套编解码设备,上网需要两次压缩解压缩。

3.3控制界面操作

主站软件在控制云台方面的操作有两种方式:

(1)界面提供专业控制面板,用鼠标点击相应的方向进行控制。

(2)直接在图形界面上引导云台的转动方向,鼠标指针向哪个方向滑动云台就朝相应方向转动。

后种方式对于监控人员来说,非常方便,易于操作。

可以在电子地图上直接用鼠标双击获得远程终端的图像和对应摄像机切换和控制权。地图可完全模拟相应变电所环境,方便操作人员寻找摄像机和快速切换。

3.4发热报警装置

变电所设备发热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时间一长,容易造成事故。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监视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发热状况:

(1)用红外摄像机进行监视报警,成本较高。

(2)用金属片发热变色,摄像机自动巡回检测后自动报警,比常规的红外测温仪要方便很多。金属片一般装设在开关或变压器的端头位置。

3.5无线摄像机和无线对讲设备

采用无线摄像机和无线对讲设备,当变电所有人巡视或操作时,随身携带以便于远方监视,防止走错间隔或误操作。为今后变电所单人操作监视的运行方式做好技术准备。

无线摄像机体积小,且通常镜头和发射天线均包含在其中,发射功率小,传送距离较近,大多在100m之内能接收。因此无线接收接口必须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一般在主控室),以保证信号的畅通。

无线摄像机可以做成帽式或手提式。由实践得知,帽式在头上运行人员走动时经常发生抖动,难以迅速聚焦,而手提式结构可视角度大,轻巧便利,比较切合单人操作摄像。

3.6其他设备

(1)升降车。室外一体化摄像机由于架设位置比较高,天长日久玻璃面罩积灰,摄像质量严重下降,定期安排清扫又受到安全距离影响,因此可设计为升降机结构,只在第一次安装调试时需要停电,以后的维护极为方便。

(2)滑轨。开关室的结构一般成行排列,只设一个或少量的摄像头无法看清每个开关柜的状况,无法对运行提供依据。设多个摄像机既增加成本,也存在死角。因此设计和开发步进马达式的电动滑轨装置,操作人员在远方就能控制摄像机前后左右移动,灵活方便,又降低造价。

(3)组合电缆。电力系统对电缆有特殊要求:阻燃、防火、防小动物,目前市场上还无铠装的视频电缆,因此可以设计将控制电缆、视频电缆、电源电缆三合一,制成铠装阻燃电缆,既对高压电磁场起到良好的屏蔽作用,又方便安装和施工。

4其他辅助系统的接入

4.1防火、防盗装置

在没有考虑变电所图像监控时,防火、防盗装置也是作为无人值班变电所的必要条件提出的,它结合综合自动化输出两个综合信号,存在的缺陷是经常出现误报,由于综合信号无法得知什么区域发生火警和盗警,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可能为时已晚。

如果能将防火、防盗结合图像监控系统,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采用警情联动功能,当发生报警时,立即启动摄像机,可以得知是哪个区域发生报警,是否误报,重要情况还可启动自动录像装置,为事故分析提供条件。

目前绝大多数厂家生产的火灾、防盗报警控制器不具备报警规约的输出功能,或只有一个开关量接点输入,因此防火、防盗设备与图像监控的结合需要合作开发,且火灾报警控制器要经中国消防产品质量认证,控制器可采用RS232标准接口与上位机通讯。

与防火、防盗设备相连,探测报警信号源有以下几种:烟感探测器、热感红外线控测器、微波物体移动感知器、开关、玻璃破碎感知器等等。一般无人值班变电所大多采用前三种探测器。若经济条件较好,可采用多种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为减少单一探测原理装置易产生的误报,可以将红外、微波、超身等探测方法组合成双鉴式,即基于两种原理的复合式报警器。

4.2变电所照明系统

图像监控装置启动变电所照明有两种方案:

(1)摄像机上安装射灯,可以随着摄像机的转动而转动,远方控制,灵活性高,但亮度范围有所限制。

(2)启动变电所的照明电源,当有警情或远方控制时,可以开启变电所相应位置的灯光,亮度范围广、效果好。

4.3长延时录像机

监控中心在采用计算机监控时,可用计算机硬盘录像,必要时采用双硬盘备份,但硬盘录像时往往计算机运行速度就很慢,不能同时调用图像或控制。但很多情况下可以在监控中心外接长延时录像机进行录像。24h的长延时录像机比较理想,每日只需更换一盘录像带。讯协议对于子站的技术、通讯接入以及MIS的联网都大有影响,因此一旦主站方案选定后,再采用另一家厂家的产品,很难兼容和接入,对系统的图像质量也很有影响。如果有多个监控中心,虽然不同主站各自可以采用不同的系统,但是如果要联入MIS网,又将会互相冲突。因此在考虑安装图像监控系统时,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方案。一般变电所内需要监视的位置有:

(1)主变:油位,中性点接地闸刀,端头的发热情况。

(2)开关室:监视开关室的人员出入及开关操作的正确性,及面板上的微机保护或自动化装置的面板。

(3)门厅:监视进出的人员。

(4)电容器室:防盗、防火监视。

(5)主控室:监视设备、直流系统、自动化装置等设备的读数,计算机等设备的防盗,运行人员的现场情况等。

(6)电缆层:防火。

集各有关单位的人员进行讨论,特别是运行人员对摄像头的布置,通讯人员对通讯的接入和设备调试,计算机人员对于MIS网的接入和设置,保卫人员结合防火、防盗等都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新建的变电所应在投产之前进行布线和设备安装等需要停电的工作,改造的变电所要结合检修一起施工。在施工中应注意:

(1)图像监控系统的施工安全问题相当重要,既要考虑安装时的安全间距,又要考虑维护的方便性。

第2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隧道施工与传统建筑有着较大区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隧道施工中安全事故具有危险性大、突发性强、容易发生伤亡事故等特点,是事故多发的行业。造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很多如:施工条件恶劣,施工过程中有较多手工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身体易疲劳,精神也无法长时间集中,施工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作业,很有可能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隧道施工中涉及到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如不按照相关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且人工隧道易对周边地质造成破坏,因此施工中也可能出现塌方、落石、蹦塌等现象,十分危险。另一方面,隧道施工现场如设备管理不当也会引发安全事故。因为隧道施工中需要的用电设备较多,布置又比较分散凌乱,并移动频繁,很多机械设备均为导体,如管理不当易发生触电事故,危及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隧道施工中处处存在隐患和危险,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只有保障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隧道施工创造有利条件。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是规避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但传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监控手段过于落后,监控效果并不理想,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发现,无法有效发挥隧道施工安全管理职能。信息化监控技术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并进行全天候监控,监控过程更加直观,实现了施工安全管理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从整体上提高了施工安全管理效率和有效性,加强信息化监控技术应用意义重大。

二、信息化监控技术在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的运用

(一)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

隧道施工人员安全定位系统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和监控施工人员具置,确保施工人员人身安全,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能够实时、精准的掌握各区域施工人员的情况,并将其反馈到监控中心。安全管理工作中人员就可以随时了解到施工人员的分布及走动情况,以便于利用远程技术对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示,另外,定位系统还能起到考勤的作用,能够直观反映到岗情况。在发生安全问题时,监控中心就可以根据定位系统所提供的员工分布,对施工人员采取救援,并指挥员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救援效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需要应用到无线传输网络、定位软件、感应芯片、读卡器等等。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人员定位必不可少。

(二)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由于隧道施工不同于建筑施工,多在封闭狭小昏暗的空间中,空间内的空气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人员安全,由于隧道施工过程周边地质结构将受到破坏,所以在施工中,难免会产生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一旦积聚到一定浓度,很有可能会导致施工人员中毒、窒息,甚至引起爆炸。另一方面,除了自然生产的有害气体外,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在运作时,同样会排放多种有害气体,威胁施工人员身体健康。由于隧道施工空间的封闭特点,这些气体十分容易积聚,为了保障施工现场安全,监测施工现场有害气体至关重要。信息化监控技术下的有害气体探测器,实现了实时空气信息采集,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对现场有害气体浓度和含量做出分析,并反馈到监控中心,如有害气体达到危险标准,便立即发出警报,监控中心便可根据监测到的数据,采取相应措施,指导施工人员的撤离和疏散。

(三)语音双对讲系统

语音双对讲系统是信息化监控技术下安全管理的常用工具,能够保障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实时与现场保持联系。双语音对讲系统通过无线或有线通信手段连接监控中心,保障通话的畅通。安全监控管理人员可通过语音对讲系统远程或通知施工流程安全,如发生紧急情况,可辅助指导施工人员的快速疏散,保障施工人员疏散的秩序,是隧道监控施工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结束语

第3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1数控机械施工技术介绍

数控机械施工需要依托多个技术平台如数据采集、机械控制、现场定位、三维模型设计等,结合通讯技术对现场资源进行优质整合,最大限度走出时间与空间局限,应用机械实现对施工进度的实时跟踪管理和施工情况的精准控制。数控机械施工现在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如公路、矿山、机场、公共工程等,利用智能控制系统与机械相联合组成智能数控设备完成多个关节的施工任务,并完成压实与验收。这种施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分环节、分工序的精确控制与多机械、多标段的高效组合,在专业化平台辅助应用下完成建设任务。比如昆明机场跑道的水稳施工使用数控平地机即可完成无需挂线,高速公路精加工层施工也无需放样测量可直接完成。数控机械施工技术之所以能够发挥众多优势,关键在于应用GPS或实时动态定位控制技术明确机械位置和状态,利用传感器采集数据对三维化模型进行校准,从而准确的操作指示引导施工人员控制机械精准施工。与传统机械化施工低效率、数据反馈不及时、安全性差、对外部条件依赖高等问题相比,数控机械施工在多种技术平合下可高效完成施工人物,节省时间、人力与成本,提升施工安全性,施工中同时完成质量监控,实现管控一体化,减少返工现象。路基填筑数控施工技术流程如下。路基填筑数控施工技术流程设计数据导入系统,架设定位基站运料车装、卸料数控推土机将料堆散开,自动调整铲斗进行物料粗平数控平地机根据设计对比自动调整铲刀进行精平数控压路机碾压,实时显示所压区域的压实度和压实遍数完成及时提供动态数据。

2数控机械技术应用实践分析

数控机械技术凭借自身多重优越性能在公路土建施工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我们以某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某一标段中300m精加工路段为例,分析下数控机械技术的实践应用情况。

2.1施工后标高误差

施工标高数据的对比是可以凸显施工技术精准性和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与传统施工技术标高数据对比,数控机械技术在减少误差提升精准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们以具体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比。某高速公路标段内不同方法施工后标高检测结果对比见表1。从实际数据对比情况来看,应用数控机械技术辅助施工在标高控制方面显著缩小了误差,提升了精度与精确性,可见数控机械技术在公路土建施工中优越的控制性能,有助于加强施工管控。表1某高速公路标段内不同方

2.2施工成本与效益

传统机械施工中,需要数名施工人员进行测量放桩、护桩,不仅耗费人力物力,且需要反复核对确保精准性,对外部天气条件以来程度较高,且施工人员安全情况缺乏保证,后续工作中还需要人工指导机械就位,反复收集整理数据,工作量大,在面临工程数据或设计变更时无法及时有效进行调整反馈,甚至可能导致返工。但是数控机械技术则不同,它可通过三维建模和多技术平合应用完成数据整合,无需放桩即可进行是施工,不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与资源,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且在地误差高精度控制下,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完成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动态监控全程,实现一体化施工,无论是施工成本还是施工效益都有切实保障。为进行直观有效对比,我们以高速公路某路段为例进行施工试验,对比施工成本和施工效益,数控产品选择美国Trimble公司GCS900系统,在长为300m的精加工路段分别应用传统施工方法和数控机械施工技术各施工150m,对比施工效率、施工误差、施工成本。两种施工模式施工效率、施工成本对比见表2。结果显示,数控机械施工可显著提升施工效率,降低人力物力等成本投入,施工效益好。人力投入的减少并未影响施工数据收集,既避免了施工人员对机械施工的干扰,降低安全隐患,同时节约人力和成本投入,二者成本上的显著差异证实了数控机械施工的优越性。由此可见,广泛使用并推广数控机械施工能够加快施工进度,提升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投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3应用实例

目前数控机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多个公路项目建设,比如江西省昌西南连接线TJ合同段引进数控机械化设备天宝GCS900系统,应用于超宽路基平整施工。传统路基平整施工方式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桩与桩之间的精度较难保证,未解决以上难题,数控机械系统被引入基建施工,以美国天宝GCS900系统为主,集成了精准定位技术、通讯技术、机械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SPS930全站仪、MT900靶标、车载电脑、传感器、电台、光棒指示及液压/电源模块数字设备,实现了一体数控机械化施工,在路基平整中可以做到了无桩化施工,避免了施工过程中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误差。在公路工程施工运用过程中,数控机械化施工产生了节约时间、节约成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控制了施工的质量和精度,减少了作业行程和运营成本,并且低碳环保,数据永久保存,便于管理,为后续的道路维护养护提供相关资料。数控机械化施工技术的引入,为公路土建施工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较之传统施工方法,至少提高效率(缩短工期)35%以上,是成功的应用范例,值得在公路土建领域大力应用推广。

3小结

第4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目前制定实现规范并比较适用于复用的组件模型有CORBA/ORB、COM/ActiveX、JavaBean以及.NET等。通过对以上组件模型的研究与对比,本系统选定.NET中的WindowsForms作为本实时测控软件的组件模型,使用.NETFramework的公共语言运行时,组件都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底层基础上,不再定义使用复杂的管道接口,对象可以直接交互访问,有利于组件的自由配置,同时,利用.NET技术的分层结构特点,采用“搭积本”的方式生产软件,大大提高软件开发效率。

2基于组件技术的实时测控软件开发

2.1软件架构设计

在组件技术中,一个组件就是一个接口集,它通过接口对功能进行封装。因此,对于同一个应用程序架构,只要其使用的接口集合不变,即可通过更换支持同样接口集的组件来获得不同应用,也可重复利用同一个组件或对组件进行二次开发。而基于组件建立的软件架构和应用开发,其最大优点在于可以复用的应用结构和软件单元。实时测控软件主要是对实时测控数据的处理、评估和显示,而测控数据主要包括光测、雷测、遥测及GPS测量等类型,其处理过程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解析、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估等四个部分,针对以上4种数据类型,在基于组件技术思想下,其处理架构可统一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针对靶场测控系统中光测、雷测、遥测及GPS测量等数据处理应用,通过将数据采集组件、数据解析组件、数据处理组件、结果评估组件替换成相应功能的组件,即可实现在保持软件架构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出不同的应用系统。

2.2基于组件技术的软件升级维护

组件接口是对某一功能的一套抽象描述,具有封装性,它通过接口与其功能实现分离开了,并以接口作为客户与组件(或组件之间)交互的唯一方式,因此,只要保持接口不变,就可以将系统中的组件用新的组件替换,以随时进行系统升级维护。下面以实时测控数据处理软件中的雷测数据处理应用为例,其软件的架构如图2所示。当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维护时,在软件架构完全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具体的组件进行替换,只要保持接口不变,程序无需重新编译链接,系统即可通过使用更新后组件中的新接口来获得新特性,从而实现系统的升级维护。

2.3利用组件复用技术实现软件功能扩展

组件复用是利用已有组件创建新组件,即通过第三方产品来构建自己产品。组件复用是通过包容和聚合来实现的,包容时外部组件包含内部组件的接口,它由外部组件接收此调用请求再交由内部组件来处理,聚合时外部组件直接调用内部组件的接口,它让内部组件直接处理该调用请求。在C++语言,通过在外部组件中增加内部组件接口,并把调用请求转发给内部组件即可实现包容,对于聚合,在内部组件中维护一个外部组件接口指针(如m_pUnknownOuter),通过委托机制,让内部组件接口提出的查询接口请求由一个委托接口转发至外部组件,再由外部组件接口查询内部组件。这样就可以实现一致的访问,即不管是通过外部组件的接口,还是内部组件的接口,都可以查询到内外组件所支持的接口集合。在实际应用中,软件开发不仅有大量的、功能强大的商业化组件可以使用,而且有应用广泛的、成熟的靶场测控系统专用组件可以使用,如组件化的数据接收、量纲复用、坐标转换、滤波平滑、精度评估等功能模块。因此,利用好组件复用技术可以有效扩展靶场测控数据处理系统的软件功能,对于靶场测控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第5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质量控制;安装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建筑物各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建筑外部美观、结实耐用,还要求建筑物内部各类设施齐全,能更好为自己服务。而电气设备作为建筑内部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施工建设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使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建筑电气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后期建筑内部各类设施的运转,对于建筑整体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问题,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体系,加大对建筑电气施工质量的控制及管理力度,从而确保建筑电气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1施工前对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1.1做好对施工图纸的设计、审查,编制好施工方案

施工前要认真设计图纸,使其符合建筑设计和现场的实际情况,并与土建相关人员一起核对土建与电气的施工图纸,明确两者间的交叉检查施工部分,避免交叉部位的冲突。审阅图纸时,就建筑工程而言,要根据建筑的标准、构造及布局,和供电方式、电压等级、线路走向、铺设方式等,做出合理说明和建议。施工方案的编制,要跟施工单位商议,配合施工进度,对有关基础性部件进行预埋,如线路保护管的预埋、支撑架的预埋和基础型钢的预埋。

1.2电气设备与材料质量的控制

电气设备与各类电气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要避免不合格产品对建筑电气的用电安全造成危害。如一些电线存在着抗腐蚀性能力差、耐热耐压性差、电阻过小的问题,空气断电器和漏电开关存在质量问题,供电设备老化和保护措施不当,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建筑电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所以一定要对电气设备及材料进行质量检查,核对出厂合格证或质量证明书,必要时,去相关检测部门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1.3对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和指导

要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使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些工作经验,对施工的各个部分深入了解,对每一道工序都能严格按照要求和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在项目开工前,技术人员应先熟悉建筑电气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并能同土建人员进行沟通,共同配合好建筑工程的实施。还要根据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分配,使其掌握自己部分的工作,并能配合整体工程,这样能管控好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人为因素。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1施工基础阶段

施工过程中,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更为复杂。首先,在基础施工阶段,就要做好各类工程材料的预埋工作,及时协同土建单位完成强弱电进户电缆的穿墙管道与防水板预埋、预留工作。对于预埋部件如吊卡、吊杆的基础螺栓、配电柜的基础和建筑防雷接地引下线等做好防护和焊接工作。其次,检查各个专业的配套部件的位置结构的合理性。例如敷设管线的布设,要与结构墙、吊顶位置、地面的垫层配合好,避免管线的浪费。最后,要考虑电气设备与材料的安装和其他建筑施工的部件的配置的合理性。如对给水排水管道、热力通风管道和通信布线等与电气设备的位置和配合防护都要充分考虑。

2.2施工主体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主体阶段,电气施工的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先给电气工程分项,如照明工程、线路工程等,然后给各项工程再分成几个部分,如照明工程是由管具、灯具、开关、配电盘以及进外户线的安装构成。所以在主体施工前,首先,要对其涉及到施工环节的主次进行确定分类,实现各设备的交接协调,如确定电力缆线、供配电装置、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交接配合,根据规范超前控制,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对重点设备,尤其是影响建筑电气施工质量的因素,予以重点关注。如等电位系统必须保证良好接连,使建筑物内所有导线位置始终处于零电位,避免人们受到电击伤害;防雷接线时,尽量减少均压环、引下线及避雷带的连接处的焊瘤、虚焊等问题,防止其影响引雷效果,焊接部分也要做防锈漆处理,增加使用寿命;管线敷设要根据设计图纸和实际情况进行,避免在穿线时出现缆线太多、管道过细等问题,以免造成管线浪费,线体散热不足,影响使用,增加花费;开关、插座的安装要稳固,线盒不要埋设过深,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对开关和插座的位置调整。最后,要配合好土建施工。依据土建施工的进程与工序要求,完成管线的敷设,并给予一些保护措施,如在电线穿越楼板时,用足够长钢管加以保护;在通过伸缩缝时,埋设补偿盒,管线铺设略微宽松。浇筑混凝土时,注意对电气管道的防护,防止混凝土振捣时对管道造成损害或使其移位,影响以后电气的使用。

2.3施工装修阶段的质量控制

电气施工时,要遵循室外线管地下化、室内线路暗敷化的原则,做到隐蔽安装、美观实用的要求。在装修阶段,对于设计中的漏项和客户增加的要求,要及时补救,但不能采用重新打洞,明敷线路的办法。电气安装后,要再次检查,并且验证其使用是否正常。还要做到对成品的保护,提高人员成品保护意识,并设专人定期检查。明确各道工序每个人的责任,在验收期间,做好交接手续。

3施工后验收质量控制

制定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认真进行质量检查程序,这是对建筑电气施工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程序,必须遵循先自检、后互检、在进行交接检、隐检等。严格把握工程验收,对于管线,电线、电气设备以及固定设备连接处的各类固定材料都要进行认真检验,还要有严格的电气设备的性能测试,如严格绝缘测试、接地测试等。对于按照检验操后不合格的,要坚决不予验收,并责令施工方限期修改,这样才能保证电气施工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建筑电气工程各个程序的分析,要提高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首先,严格把握建筑电气安装的工作要点。比如管线走向、开关和插座的位置要根据用电设备所处位置进行安装;暗线敷设时必须配备管线,以保护电线;电源线的配线要满足最大功率;电源线与通讯线不能穿在同一根管道中,管内总线根数不能超过八根等。其次,建筑电气设备与材料必须严格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安装设施的安全有效。一般要根据国家标准G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进行检验验收。最后,电气工程的施工要能配合其他建筑工程施工。这样不仅能保证建筑整体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电气施工在有些环节的质量控制。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的电气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施工中各部分的规划、配合、执行。要做到对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就需对电气工程的各个程序进行监控,从一开始的工程设计、人员配备、施工准备到后来电气施工过程和后续检验都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质量控制。通过严格的施工管理、有效的施工配合组织和高标准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电气施工安装及使用的有效安全,从而保证建筑工程整体的安全,提高工程质量。

作者:刘 莹 单位:广州市机电安装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周峰鹿,王生云.浅谈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5,34:110-112.

[2]林育龙.浅析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J].价值工程,2010,29:67-68.

第6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暖通空调软件可以按用途分为辅助绘图(CAD)软件、设计计算软件和模拟分析软件,按其与Internet的关系可以分为离线应用软件和Internet在线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共同构成了暖通空调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文就这些软件本身及其发展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自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计算机不仅有惊人的运算速度和很高的计算精度,还具有记忆、判断等功能,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在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可靠性和应用性越来越高,它们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暖通空调软件在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暖通空调设备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暖通空调软件最早应用于暖通空调设计和制造领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目前,暖通空调CAD和设计计算软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暖通空调设计专家系统软件已经用于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决策,能耗分析软件、气流模拟CFD(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应用使设计人员在大楼建成之前就能对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工况和能耗情况进行模拟,从而据此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不难发现,暖通空调软件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面向过程无友好程序界面到面向对象界面友好、从离线到网络的发展过程,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暖通空调的软件也更加完善,更好地为暖通空调工程师服务。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地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使暖通空调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向前进。

2、暖通空调软件技术

2.1暖通空调辅助设计软件

暖通空调辅助设计软件包括辅助绘图(CAD)软件和设计计算软件,就我国的情况来说,暖通空调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发展、成熟。

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左右)

各大学和研究单位研制开发一些符合国情的暖通空调程序软件库,但多为局部性的,覆盖面不宽,水平也有限。

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左右)

国家出资研制开发《建筑工程设计软件包》(BDP),作为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该软件于1986年5月通过国家(部级)鉴定,被誉为当时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软件,并在此后的数年里,在国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也有一些CAD软件出现。

3)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

Windows的出现,以及AutoCAD的推广应用,各种空调CAD软件涌现,并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995年3月,我国第一个在Windows环境下开发的暖通空调设计计算软件EasyHVAC(同济大学)投放市场,它一出现即受到设计人员的青睐,1998年,该软件又推出了辅助绘图版本EasyHVACCAD.我国的空调辅助设计软件正日益走向成熟和完善,2001年7月,上海华电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共同开发的HDY-SMAD空调负荷计算及分析软件将暖通空调设计计算软件推向了新的,该软件通过了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的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软件部分功能填补了国内同类计算软件的空白,总体设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软件具有如下区别于其它软件的新的功能和特点:

1)内嵌215个城市和地区的气象资料,并具有城市扩充功能,能够计算各个城市和地区的全年逐时室外干球和湿球温度、太阳辐射强度。

2)在不同的设计阶段,由粗到细提供6种不同的空调负荷计算方法,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3)能够对冬季空调热负荷进行逐时计算,并且可以将冬季的人员、照明和设备得热产生的负荷从空调热负荷中扣除。

4)强大的楼层组管理功能,支持多个标准层。

5)独特的工作时间表设定和指派功能,支持不同日期具有不同的上班模式,以及不同时间的不同上班模式,无缝处理间歇运行空调系统。

6)应用动态焓湿图(HDY湿空气分析大师)能自动对一次回风系统自动进行冬季和夏季工况,HDY湿空气分析大师能够分析和计算各种空调系统和工况。

7)利用东方空调网的暖通空调设备数据中心,得到各个厂家的最新空调设备资料,用于空调设备的选择。

8)可以输出14种文件类型:封面、建筑概况、室外气象资料、室内设计参数、围护结构参数、空调负荷计算方法及公式、空调负荷详细计算参数、空调负荷统计数据、空调负荷逐时数据、空调工况分析结果、楼层组管理文件、回风系统划分文件、新风系统划分文件、设备选择结果。

暖通空调辅助设计软件的应用范围不限于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它还用于暖通空调新产品的开发。暖通空调设计专家系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它能给出特定建筑物的暖通空调系统和暖通空调设备的各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并评判它们的优劣,从而可以得到最好的设计方案。

2.2暖通空调能耗分析软件

暖通空调辅助计算软件解决了辅助绘图和设计计算等较简单、静态的问题,但是暖通空调系统是一个随建筑类型和室外气象条件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暖通空调工程在设计时要考虑节能和环保,在运行时也要考虑节能和环保,因为在暖通空调运行期中大部分时间中其负荷条件是不同于设计条件的。采取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适应负荷动态变化,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能耗,这是暖通空调节能的重要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全年动态能耗进行模拟分析,从而准确地制定相关的优化方案。因此暖通空调能耗分析软件也就应运而生了。

暖通空调能耗分析软件,能够对已经建成的和将要建造的大楼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进行全年负荷动态分析、能量消耗模拟和技术经济分析,设计人员可以由此判断空调设计的优劣,并提出空调系统的最佳控制和管理办法。

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发出了暖通空调能耗分析软件,例如美国能源部开发的DOE软件,英国的ESP-r软件,并在美国和欧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01年,作为DOE软件和BLAST软件的升级版本,美国能源部又开发了EnergyPlus软件,该软件集中了美国政府在建筑环境与设备领域的投资所产生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有10来个美国大学和公司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最终由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LawrenceBerkeley国家实验室(LBNL)发行。建筑能量模拟已经在美国和发达国家中普及,预计在未来2-5年内,将在中国推广和普及,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正在加紧制定,从而为能量模拟软件的推广做好了政策上的准备。目前国内的能耗分析软件有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DEST软件(基于AutoCAD)和上海华电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共同开发的HDY-SMAD空调负荷计算及分析软件(直接基于Windows,V2.0以上版本可进行能耗分析),后者具有以下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1)采用谐波反应法计算墙体得热,采用热平衡法计算房间负荷,能够计算全年8760h的逐时负荷。

2)同时对建筑物和空调系统设备进行模拟分析,设备运行结果可反馈到空调系统中进行负荷的反馈计算。

3)对空调负荷的强大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弥补了国内同类软件的空白。

4)基于Internet的网上空调设备选择功能。

5)中英文两种输出方式。

2.3气流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

空调系统设计的效果与室内气流组织密切相关。好的气流组织方式能够使空调房间的温度、湿度和速度很容易地符合设计要求,反之,差的气流组织方式可能根本就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在空调系统设计完成之后施工之前,预测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状况就很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只能用模型实验的方法研究几种典型送回风方式的气流组织状况,获得一些简化的计算公式,并将它们套用到类似的设计中去,但是,它们的精度和使用范围都不能令人满意,尤其当遇到一些特殊难题,如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车间有害气体浓度场分布、室内不同障碍物情况下的气流流动规律等等便无法解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的空调系统气流模拟软件发展起来了。

气流模拟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从简单的单个送风口气流状态,到多风口相互影响下的室内气流组织;

2)从二维到三维;

3)从稳态到动态;

4)从层流到紊流;

5)从简单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到复杂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6)从单纯的数值计算,到图文并茂的计算和前后处理一体化软件。

比较著名的气流模拟软件有SIMPER、PHOENICS等等,另外很多商业计算机公司,如IBM,也开发了与建筑配套的空调系统气流模拟软件。由于气流模拟的计算复杂,以前大多在工作站或大型计算机上开发,随着微型计算机速度的提高,现在已经有了微机上的气流模拟软件。

气流模拟计算方法以计算机为运算工具,其最大优点是成本低,实践表明,计算机运算的成本要比相应的模型实验低许多倍,随着被研究的物理对象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复杂,这个优点将更显著;其次是速度块,用计算机运算,设计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对比许多不同方案,从中优选出最佳设计,而相应的模型实验则需很长时间;第三是具有较强的模拟真实条件的能力,它的计算空间不受限制,无须缩小几何比例,而模型实验就难以办到。不过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正确程度,故不如实验方法那么直观可靠,因而必要时还须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2.4基于Internet的空调系统远程监控软件

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通过Internet对世界各地的空调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已经成为现实。杭州华电华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上海华电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冰蓄冷空调远程监测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冰蓄冷空调工程现场的全自动监测,具有以下的功能:

1)管理人员通过Internet能够在任何地方通过密码登录后对各地的冰蓄冷现场控制系统实施远程监测;

2)各地的冰蓄冷现场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地向管理人员发送运行数据;

3)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浏览器对各地工程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整理和比较,并进行故障诊断。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Internet的常规空调系统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

2.5基于Internet的暖通空调电子设备手册

暖通空调专业是一个设备应用专业,设备的正确选用和布置是工程设计最关键的环节。由于目前设计人员主要是通过设备手册和设备样本来获取设备的信息,这样获取的数据难以及时更新,查阅起来也不太方便,因此,上海华电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出了开发基于Internet暖通空调电子设备手册的设想。

基于Internet暖通空调电子设备手册,除具有常规设备手册的基本功能(具有设备的使用和安装说明,用户可以查阅)外,而且具有以下常规设备手册所不具有的功能和特点:

1)提供各类设备专门的选型程序,根据用户提交的设计参数,可以迅速从设备库中检索到符合条件的一组设备,显示各自的设计人员关心的数据,利于用户对这些设备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对于某些设备,并提供一些必要的计算和分析功能,简化用户的选型。

2)能够直接根据用户选定的设备生成或调用相应的CAD图形(三视图)。

3)上述功能既能在常规的操作系统和CAD环境下实现,又能在Internet上实现。

4)制定了暖通空调所有设备的标准数据库格式,统一了各生产厂家提供给设计人员的样本的格式,利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和比较。

5)各生产厂家可以随时在网上对其产品数据和图形进行更新,从而保证设计人员所得到的产品资料永远是最新的。

目前,该暖通空调电子设备手册已经有Internet、Windows和AutoCAD三个版本的软件产品,Internet版本的产品可以在东方空调网上的数据中心运行。

2.6专业Internet网站的涌现

互联网已经成为暖通空调专业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至今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暖通空调专业和企业网站。目前,各大设备生产厂家均有自己的企业网站。国内比较著名的暖通空调专业网站有东方空调网、暖通空调信息网、中国空调制冷网等,其中东方空调网除提供信息服务外,还提供设计资询和各种暖通空调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外包服务,及附加技术服务。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络认识的深入,暖通空调专业网站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暖通空调专业也将随着Internet的发展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7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产品的加工精度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已不能满足检测需求。在精密测量中,三坐标测量机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由于三坐标测量机价格昂贵,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能力购买使用。考虑到NC机床结构上与三坐标测量机相似,有可能利用其进行坐标测量。数控机床和三坐标测量机均是机电一体化的数字控制自动化机械。数控机床是将被加工对象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利用数字信息进行控制,从而加工出合格产品。而三坐标测量机则是在已加工好的产品上,利用测头与工件型面接触测得一系列点的坐标值,进而计算出尺寸、形位误差值的测量设备。数控机床与三坐标测量机均利用坐标轴移动实现自身功能。基于这一共同点,本文试图在不改变数控机床CNC控制系统的条件下(直接从CNC经光电隔离得到X、Y、Z二进制数值,必须改变机床CNC系统),将数控机床功能加以扩展,附加适当装置组成检测系统,实现利用数控机床进行测量的功能。

1.总体方案

本文设计的检测系统是利用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附加测头、摄像头、控制盒、计算机等装置组成的检测系统,其组成如图1所示。利用这个系统进行测量,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摄像头捕捉数控机床屏幕上显示有坐标值的图像画面,再对捕捉到的图像进行处理,识别出坐标数值,间接得到被测点坐标,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尺寸、形位误差值,以完成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实现精密测量的功能。

本文选用图1所示的检测系统,是完全独立于机床之外的附加检测装置,对机床本身的性能没有影响。它是在不改变机床本体和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机床的X、Y、Z坐标移动性能,将刀具换成测量头测出工件上某点的位置。例如,要测量工件上A点到B点的距离,就相当于用对刀的方法确定A点坐标(xA,yA,zA)、B点坐标(xB,yB,zB),则A、B两点的距离为d=√x2+y2+z2,其中x=xA-xB;y=yA-yB;z=zA-zB。显然,这是一种通过测量点的坐标获取测量结果的方法。

2.硬件配置

系统的硬件包括测量头、控制盒及摄像头。

2.1测头

测头的基本功能是触发、瞄准和过零发讯。测头分为机械式、光电式、电气式三种。测头性能的好坏,决定着测量方式的难易、测量精度的高低。本文选用我国生产的应用极为广泛的硬线连接式导电式测头,它属于接触式测头,为通用型球头测头,能测定高度、槽宽、孔径和轮廓形状等。使用时,可以将测头半径和测出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处理,然后自动输出被测值。测量方便、准确,易操作。

2.2控制盒

控制盒是本测量系统重要的硬件配置,是实现测量控制和数控机床与测量系统接口的关键装置。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测量系统的功能和可靠性。从测量系统的功能完善和先进性、实用性考虑,控制盒的核心控制部分选用80C51单片机与8255A接口芯片,通过编程实现测量系统的控制与通讯。控制盒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当触头接触工件时,产生触发信号,触发器D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向单片机发出中断请求,通过程序实现延时功能,并通过8255A接口,使继电器1接通,打开摄像头,进行拍照。拍照完毕,继电器1断开,继电器2接通,控制伺服系统动作进行下一次测量。

2.3摄像头

将数控机床屏幕上带有坐标值的图像导入到计算机中,需要图像采集装置。本文选用的是Logitech快看视讯版TM网络摄像头,它具有高质量CMOS感应器,其静态和动态分辨率均达到640×480像素(VGA)。帧速度为:最高30帧/秒,图像清晰,可以满足测量系统的要求。

3.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的两个关键内容是字符识别及数据处理。

3.1字符识别

从数控机床屏幕图像中获取的坐标数值,首先须将摄像头拍到的图片文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文本信息,此过程需要通过字符识别技术完成。字符识别算法分为三种:模板匹配法、特征法和笔画结构法。由于需识别的字符种类少,本文开发的软件系统中用了模板匹配法及特征法,借助VB编程实现。算法的主要过程如图3所示。

其中,预处理的目的是为特征提取及字符学习提供方便,主要运用平滑去噪、图像的二值化处理,使图像更清晰、准确。特征提取即提取字符特征模式作为区分字符的特征量。主要方法是利用细化骨架的方法提取字符骨架,然后利用穿线法获得单个字符的特征。运用此系统检测时,先对机床屏幕的显示字体进行学习,建立标准模板。将每一个单独的字符划分成A×B个像素(Pixels),字符的一些特征像素与标准模板比较,如果相似程度达到95%,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标准模板上的字符为所要识别的字符,逐一将要识别的这些字符进行判断分类和确认,最后得到识别结果。将其存入计算机,待数据处理时取用。

3.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针对离散采样数据点的集合,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以获得测量结果的过程。由于应用本测量系统测得值均为一些要素表面离散点的坐标,要测出需要的几何元素误差值,需进行相应的数学推导。在评定尺寸误差时,借助了空间解析几何及向量知识对各种几何要素的测量给出了准确的计算公式。对于形位误差的测量,依据的原则为最小条件及最小二乘法。例如:对直线度误差的评定,依据最小二乘原理,根据测得的若干点的坐标,建立最小二乘线的方程y=ax+b,其中最小二乘线的参数a,b由式(1)求得:

将此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

ax-y+b=0(2)

然后,求得各个测量点到该最小二乘线的距离

取Δ=2dmax,此为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从而实现直线度检测功能。检测系统计算项目如图4所示。

4.测量实例

图5所示,待测公差项目是φ25孔轴线的直线度公差为φ0.005mm。利用此系统检测时,先将孔沿轴向划分为N个截面(本例取N=5),测得每一截面上,孔内表面上的三个点的坐标(见表1),根据三点定圆的原则,可以求得各截面圆对应的孔心位置,将此N个孔心的坐标xi,yi代入式(1),拟合最小二乘直线y=ax+b,将各圆心点的坐标代入式(3),即可求出各中心点到该直线的距离,那么,误差Δ2dmax。

数据处理结果Δ=2dmax=φ0.008mm>φ0.005mm,因此该孔不合格。

第8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从一定角度来看,留白艺术与展示设计都意在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图,都是为了传递某种特定信息而采用相应的布局手法。展示设计涵盖了美学、心理学、空间技术、视觉艺术等多种知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艺术)。作为一种以实物展示为基础,视觉传达为表现方式的信息传递形式,具有实体性、开放性、交互性与多元化等特征,因此理论体系还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展示陈列设计师对空间的整体布局和陈列手法的创新也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同时,各种姊妹艺术的精髓和思想也被大量地借鉴和运用。“留白”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表达手段和手式,与当代“简约设计”的理念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展示设计中巧妙地“空白”处理能产生空间节奏,形成视觉美感。同时,适当的“空白”不仅是实形存在的前提,其自身也是一种蕴含审美价值的存在。传统艺术借助“留白”的妙用达到了耐人寻味的境界,是艺术家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情趣,也是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是以虚空传递一种空灵精神,于是构建了“计白守黑”的美学理念。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对展品的宣传推广并使观者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是其根本的目的。因此,对展示陈列手法的创新是设计的重点,而巧妙运用“留白”艺术能使展示设计用以少胜多的形式提升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二、当代展示空间中“留白”的表现精神与价值意义

1.虚实相应构建信息的主次关系

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与感知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展示空间的整体布局是对各视觉要素具置的规划与经营,而能呈现恰当的对比。留白的艺术手法能对展品的陈列进行主次划分,微观的陈列设计之中的局部空白意在凸显各种视觉要素的对比与强弱关系。有效地运用对比手法传递出陈列道具与展品的主次关系,调整各简练的空间、顶部与地面的留白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靠墙的展品,主次关系一目了然元素的形与量、位置与面积、主体与背景、色彩与光影、材质肌理效果等对比组合关系,就可以产生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各要素的空白处理应当尽量简化或去除繁琐的装饰,地面与顶部要保持干净利落,展示道具宜少而精,陈列空间也需要适当留白。同时,应该根据陈列风格选择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简洁的饰物,使展示空间显露含蓄内敛的独特气质。展示设计的本质是信息传递,即通过各种视觉传达方式和展示技巧,运用诸多陈列道具,使受众感觉到展品最具魅力的一面。所谓的“感觉”,就是以一种难以说清的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接受信息的人是各种感觉的集合体。所以,设计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信息的集合体。展示空间设计中的留白区域并不能顾名思义,这里的留白区域不只是局限于颜色中的“白色”。更多的则是指空间中的“空白”,亦指设计者通过精心构思和反复推敲,特意将某个区域表现为无任何多余的元素和装饰,使其处于空缺的状态,也就是借助一定区域的“虚无”来烘托需要重点展示的内容和主题。而重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有虚有实的主次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观者的关注,并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的展品上来,同时营造出简洁却不简单的整体空间效果。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信息的基本品质是“清晰”。他指出,内容虽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接受和理解的信息是不具备好的品质的。由此,展示设计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梳理,通过清晰地构建使需要表达的信息简明易懂。而有目的的留白正是设计师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行为。

2.借助视觉焦点表达主题

老庄追求“无为”“。无为”被视为一种境界——看似什么都没有,其实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实内涵却异常丰富。正如容器虽然是“空”的,却能容纳和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也许异常地丰富。从本质上讲,展示空间中的留白区域是“未被使用的区域”,“白”即是空的地方,和陈列的实体一样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尽管留白区域看起来未被使用,但事实上留白区域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它为整个作品提供了可以“透气”的空间和布局上的均衡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展示空间布局的整体把握并处理好相关细节之中各个视觉要素间的关系。设计中巧妙地留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和突出重点陈列的物品,并集中观者的视线使之形成空间层次。留白区域的环绕与陪衬,能较好地强调中心区域的展示效果,因此观者的视线和注意力就不会被繁杂的元素所干扰,信息的层次感将会更加明确,对观者视线的引导效果能更上层楼,视觉焦点也就自然形成了。

3.意境的表达与提升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生命律动而显得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空白空间”具有独特的设计意境。在展示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空白美学,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展示艺术空间。适当而合理地留白,会使空间结构趋于简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展示空间也由此变得更加整体、精炼而雅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IsMore(少既是多),表达了其对设计作品极端简化的初衷在于探索一种“简单中见丰富,纯粹中见典雅”的可能及途径,在这一点上实与空白美学的精髓不谋而合。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留白,是通过视觉上的手段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轻松与愉悦,还能产生韵律与节奏感,是在一种动态之中营造出来的平衡感觉。在看似简约的手法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效果,于貌似轻松随意地创意中显现高超的设计功底。这样的处理会使空间的表现更为生动、独特。留白的意义包含了理性和直觉,虽说是显性的表达,其实是是借助隐性的暗示引领观者去寻找美、发现美和体味美,最终达到感悟的目的。展示空间与陈列设计中的留白是创作上的一个技巧,由于留白,观者才有了想象的空间,作品也平添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境及魅力。

三、结语

第9篇:监控技术论文范文

摘要:农业技术的经济价值必须通过空间扩散来实现,而扩散效果的高低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环境。因此,首先肯定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重要性,然后对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进行因素分析,构建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优化空间扩散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工作

科技进步与创新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技术扩散,才能实现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农业技术也不例外。而相得益彰的外部环境是推动农业技术有序扩散的必要条件,对于中国这个地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分析、评价、优化农业技术空间扩散所处的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1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作用

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时间推移和空间蔓延的复合过程,源于某个地域单元的农业技术逐渐被广阔的地域范围所接受、采纳、应用就是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其扩散的动力来自于技术发源地与技术接受地的技术落差。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借鉴传播论、替代论、学习论、博弈论等技术扩散理论的基础上,农业技术扩散研究也全面展开,其中农技扩散时间维研究(孙振玉,1993;赵绪福,1996)比较突出,而农技扩散空间维研究则较为薄弱。相对工业,农业是一个区位自由度较弱的产业,它的区域性决定了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中相同的农业技术会得到大相径庭的“待遇”,因此,探讨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规律是研究农业技术扩散必不可少的工作。

既然是农业技术在地域空间上的传播和蔓延,那么扩散行为就必然面临各式各样的空间环境,实质上,农技空间扩散就是一个农技创新与空间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所谓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就是一定时空领域内影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各类外部因素的综合体,它具有区域性、动态性、差异性、系统性等一系列的特征。

农技的空间扩散有4种方式:就近扩散、跳跃式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性能指标,如赢利性、可得性、风险性、可操作性等,还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

1就近扩散是技术从创新源向周围地区传播,扩散呈现空间的连续性。扩散前提是创新源地与相邻地区有着相似的环境,联系方便,互动明显。

2跳跃式扩散是技术从创新源向空间上不相邻的地区扩散,之所以放弃扩散的邻近效益,是因为相邻地区与创新源的环境差别显著,不宜作为技术接受区,于是技术跨过相邻区,向远处适宜区迈进。

3等级扩散是创新源的技术按照中心地等级体系由上至下地进行,一般遵循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农村的次序。

决定技术扩散方向的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扩散环境对技术的接受能力,正是各级地域环境所形成等级落差推动了技术的梯度推移。

4随机扩散是一种无规律的扩散,这种无序状态是由于地区之间信息不畅,对所要扩散地区环境缺乏了解所致。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扩散环境的异质性造成空间扩散方式的多样性。技术扩散环境不仅影响扩散的空间类型,还影响扩散的效果和速度。技术扩散的动力除了来源于扩散要素的本身,即:技术创新地和技术接受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且,还来源于扩散环境的激励,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技术需求,政府新型的农业政策鼓励。同时,环境也会成为扩散运行的阻力,如滞后的农业发展水平,闭塞的信息环境。因此,扩散环境是技术空间扩散的外因,在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科技兴农”已经达成广泛共识,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问世,但平均转化率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操作上存在盲目性、在策略上缺乏针对性、在运行上呈现低效性。

我国的一些农业科技园区由于对当地宏观环境缺乏细致的考察,“独善其身”,溢出效益非常有限,农业园区内的成果无法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又一轮“嵌入式”经济现象。例如:西北杨陵的农业科技园区的繁荣和园区外农村地区的落后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环境研究势在必行,它一方面可以帮助农技创新源地的技术推广者更好地了解技术扩散的外部因素,从而针对地域特征采用适宜的推广模式,提高农技创新扩散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为渴望先进技术的农业地区优化和改善自身环境,积极地迎接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成果而提供决策服务。

2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要素

本文根据对农业技术扩散运行的影响程度将众多的外部因素归纳于6个子环境系统,对各个子系统及所属因素进行剖析,以便掌握系统的全貌。

(1)自然生态环境。农业是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依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促进和控制生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化成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是循序渐进在给定的光、热、水、土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农业所具有的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周期性、地域性,使得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因而,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决定了不同的农业技术需求。技术推广主体必须了解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考评生态的承载能力和脆弱程度,根据环境的自然属性,因地制宜地推广与地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技术,真正实现技术对经济的带动。

(2)农业发展水平。

先进的技术总是被高水平的地区首先接受,然后再向下一个层次渗透,农业技术也是如此,因而,农业发展的水平与农业技术的等级是相吻合的,客观地评估地区现存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贡献程度,有助于明确农技扩散的方向和类型。农业的规模经营,可以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达到规模门槛,因为相比小规模分散的小农经济,大规模的集中式的农业经营可以有效地积累原始资本,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在中国地区间的土地经营规模的差异往往造成地区间技术采用的不平衡。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以及农业产业链内部结构的升级都可以调动农户投资新技术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激发农民新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的需求层次也可以影响农民进行技术革新的兴趣,在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的前提下,居民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却不断升级,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风靡促使农民通过技术手段来占据新的市场。

(3)中介服务状况。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各类农业技术中介机构是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桥梁,它们所提供的盈利性或公益性中介服务是推动技术成果在创新源地和技术接受地之间流动的重要力量。农业技术中介服务表现为: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宣传新型技术,辅助农民选择技术;组织供应良种、新饲料、新农药等先进生产资料;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收购或推销在新技术指导下生产的农产品等等。

完善规范的农技中介机构能够与农民互动互惠,益于扩散主体与扩散客体之间建立稳定、快捷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可以减少农技扩散的随机性,促进农业科技资源在空间的合理配置。

(4)信息网络环境。技术扩散最典型的空间特征就是距离衰减效应,即随着距离的增加,扩散的强度逐渐降低,而便捷的交通、邮电、信息网络可以有效地降低距离的摩擦系数,使得技术扩散的范围扩大。

因此,区域必须具备开放性,拥有四通八达的外联网络,为技术创新方与技术接受方相互交流所产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山流动提供物质载体。在农村,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除了亲戚邻里的口头言传,还依赖各种信息媒介,有传统的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影、电视,还有先进的互联网,这些信息渠道能够消除山于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技术扩散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扩散的成功率。特别是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可以轻易地克服空间的阻隔,大幅减少农技空间传播的时间和成本。

(5)农业科技政策。

“科技兴农”是我国加速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为了确保这一战略的实施,必须有一系列的完整规范的科技政策和行为规范作为支持。科技政策是农业技术扩散的软环境内容,引导、协调、规划、扶持着各项与农业技术有关的行为。正确的农业科技政策导向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技术传播扩散的保障。在农业科技政策体系中有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组织政策、对外政策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估、奖励、转换制度等组分。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多数技术又具有公益性,研发和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灵活的融资渠道,因此,财政优惠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的关键组分。

(6)社会文化环境。

新型技术的接受度与地区的人口素质、文化背景、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偏爱喜好、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较高者一般是新技术先驱者,而文化水平较低者都为新技术的追随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接受者掌握技术的水平和运用技术的熟练程度;年龄构成中,青年者居多则倾向于高风险、高报酬的技术,老年者居多则倾向于减轻劳动强度的机械化技术。在民风民俗中,如果社区氛围过于封闭,农民则会对于生产条件的改善、新技术成果的应用反应迟钝,对新技术采取保持常态,规避风险的做法。

3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评价

根据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定性分析,本文遴选出具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因素作为环境评价的主要考量,以便从定量角度来完成对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如附表所示。在指标体系中,每个因素都有相应的参考解释性指标,其中一些不具备具体数值的定性指标,可以通过模糊价值评判进行量化分级。

继而,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法等方法来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值,通过线性加权法,得到一地农技扩散环境的综合评价值。

4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的优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环境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极大地制约了技术扩散的效率,因此,推动农技空间扩散有必要从环境的完善与优化入手。根据环境因素在整个技术扩散系统中的重要性与可控程度,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展开。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环境。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机械化、石油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波及全球,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耕地退化、土壤板结、作物病虫害加重、农产品安全性下降等。因此,为了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环境,必须走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道路,选择绿色农业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无废少废技术,通过构建循环型农业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和谐。

(2)消除地区与部门之间的扩散屏障,促进技术要素在空间的流动。地区的开放与合作是推进农技空间扩散的动力,而行政保护、部门垄断、地区封锁是阻隔农技空间流动的桎梏。因此,必须打通地区间农业科技资源的交流“壁垒”,使技术扩散所需的各类资源在自山流动中得到最优配置。进行技术市场的有序化与规范化建设,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来激励技术交易。整合和集成固有的农业技术资源,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将一个个异构的、封闭的农业创新与推广的小系统,链接成为联通与互融的区域农业科技大平台。

(3)将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有机结合,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优惠力度。农业是基础性产业,比较利益低,需求弹性小,农业技术又多具有公益性或外部性,单靠市场的力量,无法完全解决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问题,因而必须将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相结合。政府的调控主要表现在: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技术市场运行,保障技术供给方和使用方的合法权益;在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为农民采用技术提供更大的政策优惠,以降低农民技术革新的风险。对于环保型农业技术的传播考虑支付部分资金补贴,以经济利益激发农民保护生态的自觉性。在财政政策中,保证农业支出的涨幅高于财政收入的涨幅,大力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增强造血机制。

(4)提高技术推广机构的空间渗透力,构建体系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了适应技术扩散的空间特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空间上的布局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结构,但是,我国现有15.5万个农技推广机构多设置到县一级,真正需要技术指导的乡村却成为技术推广的盲区。因此,为了与实际地域系统的等级体系相吻合,应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队6个层次的技术推广体系,省设立农技推广总站,统筹全省农技推广工作;市、县建立推广中心,承担管理和推广双重任务;乡、镇成立农技服务站;行政村成立农技组,配备农民技术员;大队建立科技示范户,根据不同的功能定位,满足农民经常性、多样性的技术需求。

(5)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拓宽信息渠道,促进技术交流。互联网技术可以省略交流的中间环节,将技术扩散的网络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扩散传播者和技术接受者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

同时,互联网对于地域空间的超越性特点非常适合乡村分散的居住模式,因此,应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农技传播构筑平台。在我国农村应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农业信息标准,丰富农业信息资源,降低信息使用成本。完善现有的农业信息中心、农业信息数据库、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将科研院所的信息化推向农村与农户的信息化,为普通农民提供决策服务。

(6)普及农业知识、开阔农民的眼界,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在我国,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缺乏是制约农技空间扩散的主要原因。今后应继续贯彻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根据农民素质的层次性选择相应的推广方法,深入浅出地进行农业科技宣传,开展中级农业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培养农民对外界的新技术、新市场反应、判断、理解和正确决策的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技术研究过程,研究出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5)

[2]赵维双.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