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传媒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媒体;现代媒体;推送新闻;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301-01
1.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1.1 传统媒体面临的危与机遇
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传统媒体这些年来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非常大地撞击着传统媒介的发展,持续被新媒体所挤占的传统媒介市场,传统媒体行业从生产内容与媒介运营层面都面对着很多挑战,就算是在新媒体面前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变得势单力薄,期刊业更是寸步难行,困难重重的报纸业。虽然新媒体的产生让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与受众群体在持续收缩,对传统媒体的冲击非常大,但是我们也需要清楚地了解到,这种侵占不等于替代,传统媒体依然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只要传统媒体可以开阔视野、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业务范围拓宽,由一刀切的舆论导向平台向多方参加政府指引的公共话语平台转变,由平面媒体单向推送平台向多维度的信息内容供应商、服务商转型,主动革新自己的运作模式与经营理念,主动面对挑战,也会为自己赢得发展的黄金机遇。
1.2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收益不一样
新媒体的发展让网络传媒公司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广告价格尽管比不上知名传统媒体,但对待传统媒体的经济收益也足以有压倒性的态势。因为覆盖面积广的新媒体,低廉的价格,简单的制作程序,受限制原因少,广告金额尽管小但是数目很多,对零散资金容易吸收,产生规模性的传播平台,这样循环成为了规模化效益。而传统媒体的受众趋向新媒体,让企业广告投入重点方向转移,资金流向新媒体让大部分传统媒体的经营状况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状态。
2.新闻价值与媒体算法推送
2.1 新闻价值受到算法推送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给读者精确画像”成为一件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事情,你喜欢时政新闻还是娱乐新闻,你喜欢篮球新闻还是围棋新闻,通过你过往的网络浏览痕迹,再配以一个设计出来的算法,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这些新闻客户端就可以很精准地为你推送你喜欢的新闻。反过来说,知道了大部分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也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去生产某一类型的新闻。所以说,对主观性极强的“新闻价值”这个概念来说,伴随技术不断演进而带来的“给读者画像”有其积极意义。
2.2 算法推送
算法推送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其问题也很突出。比如,有段时间,我在今日头条视频栏目上看了几段郭德纲的相声,结果,今日头条就天天给我推送郭德纲的相声,而且每天都推好多条。看得多了,就发现有两个问题。第一,好多相声段子是重复的,已经看过的,换了个标题又推一次,打开之后才发现已经看过了;第二,看了若干段以后,好多相声段子里的“包袱”不再新鲜,让我的观看兴致大减。
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3.1 以新思维为特征提升合作营销理念
传统媒体要在传播、制作中独具匠心,以创新思想为主导借助新媒体打造品牌效应,突出创新求变保持品牌的生命力。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代表了节目关注度的提升,吸引受众与媒体的主题往往跟进时展潮流,伴随着网络信息的便捷性,通过多渠道的收视可以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的条件和要求,及时地做出相应反馈,促进了国内传统媒体的改版完善和提高。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共同带动、互动营销,在互动中合作共赢丰富受众生活,使传统媒体改头换面以一次次新的形象出现,以品牌+互联网,更鲜活地立足在大众视野中。
3.2 ⒂没ё魑两者融合的中心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想有机的融合起来,首先就得以用户为中心。在互联网时代,要将“受众”观念转变为“用户”观念,既要将用户视为媒体信息的消费者,又要将其视为信息的再生产者。在用户消费媒体信息的同时,还能将其分享给其他用户,并在转发信息的同时对其展开评论。比如在科技和网络不断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人们进行网上活动的必要工具。并且,人们与媒体打交道主要通过手机、电脑、平板以及电视进行的,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多屏时代带来的影响。而人们在接收各类信息的时候离不开视频和移动设备,这就使得媒体消费者呈现出视频化和移动化。
3.3 计算用户,精准推送
以计算机算法为基础的信息推送兴起的背后,是网络技术的进步让人类的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可存储、可运算和可利用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信息推送服务的核心就是建立特定信息,使之与用户需求之间相匹配。匹配的流程是需求识别与信息筛选的智能互动。信息推送的最终信息及信息序列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是对匹配结果的直接检验,用户对推送信息的接触行为、购买行为、评价行为成为效验结果的行为数据,也是后续信息推送的基础数据。
“商务信息推送服务是电子商务营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于频繁的信息、与用户无关的信息和难以阅读的信息,不仅难以达到商务信息推送目的,还会给用户带来困扰”,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引发用户转移行为。因此,信息推送的精准程度成为关键。要准确评估用户需求,精确把握用户兴趣,实现精准的个性推送,必须不断获取用户的网络使用的一切数据,分析识别数据背后的用户需求,推断预测用户信息取向和兴趣点,建立用户需求模型和兴趣模型。同时,应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信息中选择切当的信息与用户建立匹配,增强信息推送的精准程度,避免无效推送带来的不良用户体验。
4 结论
信息推送技术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信息传播模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引领新的互联网运营理念和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用户的网络使用数据成为信息推送服务的基础性数据,也是互联网营销的深度数据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陶.媒体融合背景下报刊出版者权利保护――以德国报刊出版者邻接权立法为考察对象[J].法学,2016,04:99-110.
【关键词】自媒体 体育新闻 论坛 博客 微博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我们在跨过以门户网站的发展为代表的WEB1.0时代后,惊奇地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的记录者和关注者,新闻不再是大众媒体的专利。网民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突破了传统媒体对社会话语权的垄断,开始了WEB2.0时代,扩张自身对媒体权利的探索。而体育新闻作为网络传播的宠儿,也毫无悬念地成为全民狂欢时代媒体权利扩张中被网民努力争取的阵地。
一、什么是网络自媒体
(一)概念界定
所谓网络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
(二)主要形式
1、论坛(BBS):是一种并交换信息的在线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进行网上交谈、消息、讨论问题、传送文件、学习交流和游戏等的机会和空间。
2、博客(Blog):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文章、并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的网站。一个典型的博客是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
3、微博(Micro-blogging):即微型博客的简称。相比传统博客那种需要考虑文题、组织语言修辞来叙述的长篇大论,最多140字的微博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和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二、伴随着体育新闻传播一路走来的网络自媒体
(一)论坛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第一时期
网络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引起网民关注的自媒体形式非BBS论坛莫属。而在网络媒体中,体育新闻的传播从一开始就是支柱性的组成部分,这也和论坛的作用是分不开的。1997年10月31日,世界杯亚洲十强赛,中国队在大连金州主场败于卡塔尔队,第六次冲击世界杯失利,使无数球迷伤心之至。次日凌晨2点15分,网友老榕在四通利方体育沙龙发表了《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帖子,48小时之内就被阅读了两万多次,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迄今最有影响的中文帖子之一。两周后,11月14日的《南方周末》用了一个整版刊登了这篇文章,同时还对四通利方体育沙龙作了相关介绍。这件事使大家第一次感到论坛的巨大力量和影响,传统媒体也真正意识到了网络、网友和网络文化的存在与影响。自此,以BBS论坛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二)博客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第二时期
兴盛于2005年的博客,不仅为网民展现自我、交流沟通、传播信息、普及知识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还为网络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是网络自媒体发展的高峰期。
其一,为体育新闻评论奠定了更为泼辣、犀利又幽默的文风。如著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的博客,就以此文风见长――“这么多年来中国足球的倒退,不仅是因为有一个根本不该管理足球的体育总局在上面,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始于1952年的高于体育总局的体育理念。中国体育,其实是一种向政治经济的谄媚。”这样的言论是很难不被传统媒体拒绝,只有网络自媒体几乎“零门槛”才不会阻碍此类文章的传播。
其二,体育名人开博提供了网民对其更深层次了解的新途径。中国的受众一向对那些在世界级大赛中“一战天下知”的体育明星们有着极大的追捧欲,但这种对体育明星多方面信息的渴求欲,往往由于传统媒体报道尺度的限制或报道内容的偏差而无法充分得到满足。于是,体育名人博客、冠军博客等自媒体形式就成了人们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工具。
(三)微博时代――自媒体发展的第三时期
2009年8月,一种新的自媒体形式――微博,在中国网络界横空出世。只言片语,几个表情,最多140字的微博,被网民亲切地冠以“围脖”的昵称。这样的风潮也毫无疑问地席卷了体育新闻的报道领域。其一,从报道对象看,相对于国外运动员的幽默风趣,大多数中国运动员习惯了被动采访和报道,微博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埋头训练的运动员们也开始主动向媒体靠拢,忙中偷闲地织起了“围脖”。其二,从报道内容看,运动员们在微博中的直抒胸臆,往往也意味着有新闻发生。2010年11月7日,2010赛季中超联赛落幕,长沙金德队黯然降级。当晚,队长汪强在微博上哀伤地写道:“看到队友一个个走了,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或许这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希望我的队友们能够有个美好的未来……”通过这条微博追根溯源,媒体很快挖出了金德甩卖球员,甚至主场都要搬离长沙的消息。其三,从报道形式看,一是微博的字数限制,使体育新闻报道产生了浓缩在140个字以内的“微新闻”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大篇章,凸显了新闻的看点,更符合当代人快节奏生活下阅读和接受的习惯。
三、从近期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看网络自媒体的介入
(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授权网络等新媒体参与宣传报道,网络媒体利用自身优势为相关奥运报道增添了许多亮点,成为可与传统媒体比肩的新闻传播领域的生力军。其中,以论坛、留言板、博客、播客等作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自媒体,通过整合网络受众资源,提高网民的参与度,其传播效果在奥运报道中大放异彩。如人民网的奥运频道推出了“我对他说”大型互动栏目,设置我国知名运动员与团队的留言板,特别是夺金运动员的留言板,与赛程同步汇总精编网友留言。
(二)2010年世界杯
2010年南非世界杯,央视买断电视以及多媒体等直播权,使得一向在重大体育赛事报道中不甘落后的网络媒体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此时,炙手可热的微博成了网络媒体抢占世界杯报道阵地的有力新武器。这个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正悄悄改变着球迷们的看球习惯。每当遇到进球等突发事件,微博的量就会剧增,而且每秒的量纪录也一再被刷新。据万瑞监测数据显示,就在德国和阿根廷交锋的两个小时内,新浪微博发帖量高达惊人的300万条,峰值达到3000条/秒。上至足联主席,下至草根球迷,全民正在一起“织围脖(微博)”,微博俨然成为了世界杯球迷评球、交流的新时尚。
四、网络自媒体介入体育新闻传播的利弊
(一)有利的一面
1、平民化的参与者丰富了体育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受受众喜爱的体育类新闻也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人人都可以在网络自媒体中过把瘾,尝尝作为体育新闻者的滋味,充实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
2、个性化的内容打破了传统体育新闻文体的限制。当人们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想写就写”“想说就说”时,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写作训练的运动员或体育迷们很难用严谨规范的新闻文体标准来限制自己的传播热情。大家更希望在“自己的媒体”上随兴发挥,表达个性,同时丰富体育新闻多样化的报道形式。
3、交互性的传播方式摆脱了传统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控制。依托于网络媒介的自媒体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相对于传统媒体对新闻话语权的控制,自媒体以更平等、更开放的方式帮助网民构建自己的话语空间。
(二)凸显的弊端
1、信息的“零门槛”导致自媒体公信力欠佳。网络自媒体信息的“零门槛”,使信息内容无法被网站有效监管,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在自媒体中几乎失效,其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
2、信息的即时、自由导致自媒体内容过度泛滥。不需要渊博的学识,不需要艰深难懂的语句,人人都能在自媒体中抒发感情,发表意见。论坛帖子不断翻新,博客文章频频更新,微博信息按秒刷新……信息数量的泛滥难免让网民对这些冗余、重复的信息产生厌倦甚至排斥的心理。
3、信息发表的共享性导致自媒体易沦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网络自媒体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其信息的共享性使不少利益集团看中了这块广告前景诱人的大蛋糕,利用夸张甚至不实的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丧失了原有的公正、客观的媒体属性。
结语
也许相对于西方“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自媒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影响张扬不羁的中国网民对网络自媒体表现出的超乎寻常的热情。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发展完善的网络自媒体终将成为支撑现代传播的擎天之柱。■
参考文献
①胥晓璇,《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J].济南:《青年记者》,2009(5)
②陈彤、曾祥雪:《新浪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③屈涛,《网络体育新闻娱乐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④李承鹏,《总局搞不好职业足球――中国足球原罪九评之一》[OL].?tj=1
⑤王艳艳,《我国网络媒体奥运报道的特色》[J].济南:《青年记者》,2008(11)
⑥吴帆,《从新浪2010世界杯报道看媒介融合趋势》[J].济南:《青年记者》,2010(9)
媒体融合目前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基本趋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媒体研究的相关经验,基于大量的实践,同时参考诸多相关书籍资料,以媒体大融合为背景,来探讨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如何积极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进而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价值,为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一、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分析
对于舆论影响力,不同的专家学者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和认知角度的差异,因而有着不同的定义。笔者所说的舆论影响力更多地是从电视新闻传播媒介来入手的。具体来说,舆论影响力就是社会舆论界对新闻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关注、反响、引发共鸣的能力和效果。换句话说,就是电视新闻媒体通过向所有受众传播有新闻价值事件之后,在受众群体中所产生的作用力。从舆论影响力我们可以看出,媒介影响力的根本目的是为受众群体准确、及时地推送信息,接下来受众对信息进行积极的理解并将这些信息传播出去。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舆论的影响力是有大小之分的。
舆论影响力是新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标志,也是用来衡量新闻质量的基本准则。更确切地说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注意力经济,更是一种传播结果。那么如何衡量舆论影响力的大小呢,笔者结合与舆论影响力相关书籍资料,归纳整理出决定舆论影响力的因素。这一因素就是媒体的传播力以及引导力。简单地说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越大,与之相联系的媒体舆论影响力就越大,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越小,与之相联系的媒体舆论影响力就越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正比例趋势。但有一点,就是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并不是只与传播力和引导力有关,除了传播力和引导力之外还有感召力这一因素。
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越大,它对于受众群体的舆论动员力度就越大。其实电视新闻最大的存在价值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召力将受众聚集在一起,参与相关社会事务的讨论。进而对这些受众群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更深层次的影响。根据基本常识和认知规律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的舆论影响力并不是短时间内一次或者两次思维干预来完成,而是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一定量的累计来实现的。
从舆论影响力产生的过程来看,舆论影响力并不是在当今时代才形成,也不是世界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新闻媒体独立创造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客观上来说,舆论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每个国家、团体都是十分重视舆论影响力的。
二、在媒体融合时代积极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舆论影响力的相关策略
(一)优化电视新闻媒体选题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电视新闻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积极地与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态进行融合,在充分凸显电视新闻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依托新媒体的媒介优点,实现了电视新闻的积极转型。电视新闻转型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越来越高,在高速的信息传播之下,众多电视受众的意志力就会弱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传统媒介中受众的忠诚度会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降低,这也不同程度地激化了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
基于目前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这一情况,电视新闻要想在白热化的媒介竞争中胜出,继续发挥自身媒体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就必须充分认知自身的优势,精准把握电视新闻本身的特长和优势,再借助于新媒体特色,实现融合创新。在进行电视新闻选题的时候,笔者认为可以将新闻事件分为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和突发事件三个大方面来进行选题。
首先是重大事件。一般电视新闻所涉及到的重大事件都属于时政类新闻的范畴。这些时政类新闻一般都是与国家和社会关系较为密切的事件,因此在对这些重大事件进行搜集素材、生产、加工报道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和国家形势方针等,对所报道的中心内容或侧重内容进行精准而严谨的把握。这样不仅树立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也在广大受众心目中树立起属于电视新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其次是针对典型的报道。电视新闻在进行典型报道的时候需要凸显特色,做到真实感人。笔者这里所说的典型报道是以一定时间段内在同类事物或人物群体中间所涌现出的突出事迹或者突出人物为对象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报道。当然典型有正面的典型也有负面的典型。负面的典型对我们具有教育意义,可以促使受眾更深刻地感知负面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而来规范自身行为。正面的典型对我们有激励和感召意义。可以促使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不自觉地与好的形象靠拢,提升自己的行为意识水平。其实不管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是正面典型还是负面典型,电视新闻单位都必须要把握好社会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理念,引导社会舆论走上正规化。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要讲究速度和时效性。一般来说突发的事件往往备受社会关注,因此在进行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电视新闻媒体一定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来进行积极引导、申明观点,探索针对突发事件背后问题的解决策略。
(二)增强电视新闻媒体时效
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之下,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电视媒体需要有更加敏锐的舆论发现力,在发现社会所关注的有新闻价值的问题之后,要对事件的进展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关注和反馈,通过电视新闻的新闻客户端、官方网站、论坛等媒体融合渠道进行新闻事件动态、进展的即时,并与受众群体在线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群众的关注热点,在此基础上对的新闻侧重点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满足受众的心理,进而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好感,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三)加强与新媒体受众沟通
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之所以吸引很多受众的眼光,就是因为新媒体所具有的种种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尤其是新媒体所具有的个性化需求和实时与受众沟通交流的特性,更是赢得了大量受众的“芳心”。基于这种情况,当今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应当建立健全受众沟通交流渠道,比如电视新闻与互联网融合,依托互联网的在线实时沟通优势,实现电视新闻和受众之间的随时沟通、交流,来解决受众的疑惑,并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四)拓宽电视新闻渠道
新媒体的多种形式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渠道,比如电子报、互联网、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论坛等。形态和优势各异的新媒体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换句话说就是当今形势下,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多种多样。所以说电视新闻要想做好新闻的高效、全面,让更多的受众接受到信息,就必须依托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覆盖尽可能多的受众群体。
(五)改革电视新闻传播方式
【关键词】传媒;改革;“语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2008年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年会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雪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的投稿近200篇,入选论文或摘要55篇。年会以“变革与传播:中国传媒三十年”为主题,旨在回顾30年来的传媒改革,探索深化改革之路。会议主要从新闻学的内在规律出发,对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传媒体制、国际环境、消费文化等“语法问题”进行检视。为迎接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八十周年院庆,年会特设了“研究•视域•变迁”等专场,省察了传媒改革进程中新闻传播研究的进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由与法制:传媒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
“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是研究新闻改革最重要的主题。”(孙旭培,2008)本次年会再次强调了传媒体制改革过程中自由与法制的核心作用,深入阐发了现有体制下传媒表达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推进传媒体制改革的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孙旭培教授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如今改革达到新的阶段,要再次重申新闻立法,以此来渐进地实现更大程度的新闻自由。他引述了《人民日报》2008年11月3日的评论:“应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继续完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法律保障。”(华清,2008)他认为,这预示着新闻立法将是今后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孙旭培,2008)
在此基础上,孙旭培教授提出了从自由和立法角度研究新闻改革的13个研究议题:新闻自由权的具体研究、新闻自由的维度和尺度、宣传本位与报道本位、社会稳定与意见多元、新闻法治与社会效益、突发事件与新闻自由度、第二第三国际与新闻自由、清末与民国两个时期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急进还是渐进、媒介批评的法律规定、宪法中的言论出版自由与媒体创办、新闻评议会制度、对新闻自由的法律救济。他希望与会研究生秉承专业精神,能对以上议题规范地进行学术研究。(孙旭培,200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卢家银、崔明伍(2008)在入选论文《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中,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在公众利益表达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为新闻立法提供了现实论证。他们认为,新闻媒体在现有体制下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这在部分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将造成“喉舌”之困――媒体究竟应遵照政府的宣传策略,还是应该直接表达民意。同时,市场也干预着传媒的表达。因此,在多元利益的情况下,需要首先建立解决言论纠纷的宪法诉讼制度,为公众利益表达提供司法保障;同时,建立公众媒体等各类媒体,将多元利益在传媒中分割开来,以保障每一方的表达权利。
复旦大学硕士生阴良(2008)也对当下传媒表达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卢家银、崔明伍的研究不同的是,阴良选取外国媒体驻华记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访谈了16个来自不同国家、媒体的外国驻华记者,发现外国驻华媒体受到更复杂的社会控制;同时,研究立足于“人”,而不是直接分析“传媒”,因此,在组织、行业、社会这三个层面外,还特别强调了个体层面的因素,提出了“伞兵记者”(parachute journalists)与长期驻华记者(resident journalist)这两种不同的派遣方式造成了个体认知差异,并最终影响记者的表达。
清华大学博士生唐建英研究了欧盟《视听媒体服务指令》,提出了可供国内参考的依据“线”和“非线”这两种不同服务性质来区分内容规制程度的新思路。文章分析了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政策的演进过程,阐述了《视听媒体服务指令》出台过程中公共利益与产业利益的冲突,以及统一监管与分层监管规制原则的确立。文章指出,欧盟的“规制模式的探索无疑是超前的,其效果还有待在以后的政策实施中来评估”(唐建英,2008)。但目前新媒体的内容规制也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和传媒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开放与霸权:传媒全球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传媒改革的进程与国家的开放程度是紧密联系的。30年来,中国媒体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奥运会、世博会等“焦点时刻”,中国传媒应该如何把握机遇走向世界?
本次年会入选论文中,有2篇在海外高校就读的中国研究生撰写的文章。文章通过介绍、阐述、分析海外媒体,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中国媒体当下的国际环境。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硕士生侯静慧、马瑜晶(2008)对1978年至2006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年份”为抽样“层”(strata),每层中随机抽取10篇新闻报道,得样本290篇。研究用GDP和进出口总额来测量经济实力,其乘积作为自变量;报道量(quantity)与报道效价(valence)作为因变量。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报道的数量显著增加,而其中负面报道的比重也随之增大。结合霸权理论,研究认为这种负面报道增多的现象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权力阶级需要综合利用大众媒介中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类信息,以求保证民众的思想与现有社会秩序达到一致,即实现“媒介霸权”(media hegemony)。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毕佳颖(2008),结合美国互联网的政治表现,分析了“个体内容出版者”(individuation content publication)对政治的多元影响。文章认为,“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powered in a soft way(美国霸权以一种柔化的方式得到强化)”,即将“媒介霸权”隐藏在个体政治背后,通过技术控制以加强自身的权威性。文章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会不会走“美国道路”,互联网的发展会对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希望能在今后的实践中给出解答。
同样关注霸权问题的还有同济大学的硕士生肖云帆(2008)。她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地区的10种有代表性的英文报刊杂志关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Hanover World Expo 2000)”、“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Aichi World Expo 2005)”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Shanghai World Expo 2010)”筹备情况的报道,比较了报道侧重点的不同: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上海世博会时,侧重于宏观的经济与产业、商业的报道,也有部分政治主题的负面报道,几乎没有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报道,而对爱知和汉诺威世博会的报道则有显著差异。与侯静慧等人不同,肖云帆提出了积极应对西方“媒介霸权”、改善国家媒介形象的传媒策略,包括提供多元议题、综合运用多媒体、整合传播模式等。
北京大学硕士生刘畅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郑宇钧,以《筑梦2008》为个案,从修辞学角度研究了纪录片跨国界意义共享的策略。文章指出,“北京奥运的纪录片要在‘全球化’的普世价值和‘本土化’的民族特质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球土化’策略(glocalization)”,即展现“全球化了的”本土与“本土化了”的全球,以达到跨国界的意义共享。(刘畅 郑宇钧,2008)文章分别从本体修辞、积极修辞、非常规修辞等角度研究了“球土化”策略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今后的纪录片制作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硕士生吕芳雅(2008)运用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走出去”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好莱坞模式与日韩模式等可借鉴的运营模式,对今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泛亚市场,而不单是西方市场;加快建立自己的海外发行渠道;进行制度调整,等等。
三、商业化与大众化:传媒文化观念的变迁
《文化症候与文学期刊的影视趣味》(周根红,2008),阐述了纯文学期刊《收获》1990-2008的历史演变。随着《收获》逐渐成为影视文化风尚的引领者,并推出了关于影视明星的《一个人的电影》专栏,周根红认为,《收获》已逐渐失去纯文学理念,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影视文学与大众传媒紧密勾连。作者对“影像霸权”的形成表示了忧虑,并表达了对纯文学期刊原有的独立性与先锋性的向往。
《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褚悦闻,2008)探索了商业化与高度社会性别化的话语机制对中国女足媒介再现的影响。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奥运年2004年1月-9月间267天《东方体育日报》的报道篇数、照片数量、头版报道等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发现:在没有重大赛事的情况下,女足再现为“玫瑰”;而涉及奥运盛事,女足则彰显“铿锵”,被赋予男足未能担负的民族精神和使命,其在艰苦环境中奋力进取的风貌受到媒介的反复强化。文章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弹性的、分层的、有目标的媒介再现,是媒介以争取收视率的新闻娱乐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操作;在商品化的媒介中出现的女性,乃适应商品化的、被重新社会化的、被再创造的公式化形象;性别是一种社会范畴,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别化,区隔并规定了女性气质和霸权的男性气质特征的客体和行为;团体性的体育项目承担起了建构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
在商业化环境下,受众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商业化媒体的定位转变。清华大学硕士生李华颖(2008)对消费者购买畅销书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知觉价值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调整和修正过的模型,研究发现:知觉品质越高,主观规范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高,就越可能购买畅销书;而知觉牺牲并未起到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作者认为,畅销书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不易因消费者成本影响人的购买行为,“畅销”本身对书本的功能、品质或品牌等的肯定让消费者不计太多代价地购买。这一研究也暗示了未来畅销书定位与定价的发展趋势。
在年会的新闻沙龙环节,同一话题在网络传媒领域中也得到了讨论。《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吴欢,通过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商业网站通过共建成员的精神认同获得商业收益的方式。吴欢特别强调了成员的个体认同与社区认同之间的互动、网下社区和网上社区的相互支持。她认为,虚拟社区,尤其是老年群体的虚拟社区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要通过与现实社区相互作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吴欢,2008)老小孩网站创办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志安博士介绍了“老小孩”的运营方式,也指出了通过上网给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创办理念。
四、继承与创新:新闻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媒改革从“语词革命”向“语法革命”转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容。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的主题演讲中,他以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为视角,总结了30年传媒改革带来的新闻学科的发展。他强调,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研究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从老一辈的学科领军人阐发新闻学基本原理、建构新闻学理论框架、走出新闻史学研究新路径,到80年代继往开来的中坚提升新闻学科的科学性,再到90年代开拓学科新领域,到新世纪夯实基础理论、开创新媒体研究,研究生群体始终积极参与了新闻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童兵教授希望,今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广泛开展中外合作研究,走好传播学本土化之路,培育新闻传播学大师和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研制中长期(2009-202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规划。(童兵,2008)
复旦大学硕士生滕育栋(2008),则从微观层面着手,思考了30年来新闻思想的转变。他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为切入点,通过考察1978年以来公开出版的新闻史著作对其描述、评价话语的变迁,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新闻史著写作方式:服从宣传需要的历史写作,突出文献新闻学理意义的写作,作为新闻改革历史基础的写作,阐发了其背后的新闻思想。作者强调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在中国新闻史的写作中的推动作用,认为中国新闻史的写作能为我国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希望更多的人回归到新闻史研究中。
苏州大学硕士生张震(2008)梳理了30年学界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看法变迁。从新闻客观性的来源、内涵、主观态度、宏观操作方式、微观操作方式等角度进行了梳理,指出了今后研究的议题与趋势。南京大学硕士生温海玲(2008)对1988-2007年组织传播研究论文进行了历时性分析,根据其研究走向:“学科介绍原理阐释应用分析学科建设”分析了每一时段的历史特征,并提出了加强组织传播学科建设的想法。兰州大学硕士生华汝国(2008)综述2005-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情况,归纳了其中所体现的研究热点及形成的重要观点,并进行了评价。
此外,本届年会论文还对往届年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本届年会入选论文《瘦身减肥广告中性别因素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梁静、黄艳姗、艾依璇,2008)与上届年会入选论文《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研究》(周海晏、王帆、邢荣、马、王祥颖,2007)同样是对“第三人效果”(third person effect)的研究,但侧重有所不同。上届论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入了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并测量出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存在第三人效果差异。而梁静等人将媒介素养中的广告关注度作为中介变量,用以诠释性别因素与第三人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上届论文研究的深化与补充。
注释:
[1]语法革命,是指“在现有要素和功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则的改变、关系的改变以及制度、机制、运动模式、盈利模式、与受众关系、技术要素层面的改变,形成新的发展机会”。(喻国明,2008)对于传媒改革而言,要从要素扩增到结构重组、规则改变和发展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1]毕佳颖.(2008,November).PowerfromMass-JournalismofInternetonAmericanPolitics.“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摘要,上海.
[2]褚悦闻.(2008,November).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3]侯静慧、马瑜晶.(2008,November).风雨三十年:中国形象在美国媒体中的变革.“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4]华汝国.(2008,November).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5]华清.(2008,November3).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民日报.pp.7.
[6]李华颖.(2008,November).畅销书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知觉价值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7]梁静、黄艳姗、艾依璇.(2008,November).瘦身减肥广告中性别因素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8]卢家银崔明伍.(2008,November).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9]刘畅郑宇钧.(2008,November).从视觉修辞的角度看奥运纪录片的“球土化”策略.“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0]吕芳雅.(2008,November).中国电影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1]孙旭培.(2008,November).新闻改革研究: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上海.
[12]唐建英.(2008,November).《视听媒体服务指令》与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初探.“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3]滕育栋.(2008,November).“用说话”:中国新闻史写作中的“加法”与“减法”.“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4]童兵.(2008,November).研究生:新时期新闻科学发展创新的生力军.“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上海.
[15]温海玲.(2008,November).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组织传播学研究的变迁――对新闻传播视野下组织传播学术论文的历时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6]吴欢.(2008,November).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7]肖云帆.(2008,November).媒体力量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汉诺威、爱知与上海世博会实证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8]阴良.(2008,November).社会控制对新闻生产的差异性影响――以外国媒体驻华记者报道倾向为分析视角.“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9]喻国明.(2008).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构建.传媒观察,1,15-17.
[20]张震.(2008,November).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关于新闻客观性的研究述评.“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关键词:体育传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110-04
研究背景
1978 年传播学正式传入中国,至今已有 20余年。多年来,中国传播学从推介基本概念,到 1996 年学科地位被国家教委认可,再到 2002 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的成立,传播学在中国由引入普及逐渐走向独立深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早已出现了拓荒者,并开展研究,形成新的学科。随着中国体育事业、传媒事业的发展,以社会发展需要为背景、以学科发展必然趋势为前提,形成了传播学、体育学交叉研究领域的体育传播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还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体育事业管理者、体育产业经营者、体育信息传播者等大量的应用型人才。1985年上海体育学院率先设立了体育新闻写作班, 标志着中国体育新闻教育的诞生。1997年,成都体育学院按照国家招生计划,正式招收体育新闻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高等院校首次正式招收这一专业方向研究生,标志着我国体育新闻高层次人才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作为二级学科“新闻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下属的“体育新闻学”硕士点在我国普通高校已初具规模。
体育传媒的巨大发展迫切需要与之适应的体育传播专业教育。因此,对体育传播专门人才(即体育传播主体)的培养和教育就愈发重要。根据调查,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还没有“二级学科传播学”下的“体育传播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也尚未建立一个完整的体育传播理论和高级体育传播人才培养体系。2012年初,中国传媒大学在二级学科“传播学”下,增设了“体育传播硕士研究方向”,标志着“体育传播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
以此为前提,本研究以体育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旨在为体育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家政策文件;阅读相关著作包括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体育学等方面的著作;查阅中国期刊网相关论文60余篇。
2.2 调查访问法
以体育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状况为调查对象,通过互联网浏览10余所高等学校招生网页,采集信息。访谈传播学界、体育学界、体育传播研究人士共6名,探讨体育传播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获取体育传播学界前沿信息。
2.3 对比研究法
将体育传播学与体育新闻学、传播学、新闻学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了体育新闻学与体育传播学的对比;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与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新闻学与体育传播学科之异同
“新闻学更注重过程和制作细节。传播学研究效果,而不注重过程。学传播理论的学生虽然也需要了解传媒,但他们需要了解的主要是结果,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对公众舆论的影响等,他们不需要了解过程,不需要了解每一条新闻的每一个制作环节。” 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在接受访问时发表了对新闻与传播异同的见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从传播的性质方面说,它和各类内容的新闻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体育新闻同其他新闻相比,又有不同之处。这是由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性质以及事物本身的特征决定的,不同事物的性质不同,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也就不同。因此,所构成的新闻事实的外部特征也各有差异。体育新闻具有如下特征:发生的规定性(时间、环境、技术的规定性);数字特征(比赛成绩、比赛结果的数字呈现)。
与体育新闻学不同,体育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对体育思想、知识、理论、规则与运动方法、手段、技能、技巧等的衍生和传递,也包括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传递。它不仅涉及到体育界之间通过比赛、互访等形式的交流、传播,同时也有体育事务经营管理中的传播现象,更涉及到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相互关系。
体育传播学既是传播学在体育领域的表现和运用,又是体育学在传播学中的延伸和拓展,是传播学和体育学相互渗透的结果。研究体育传播学有助于建立体育传播学的独立理论体系、为体育传播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为大众传媒的体育报道实践提供依据。
3.2 体育传播学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闻学、传播学同样隶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我国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主要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本科阶段大多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核心,博士阶段强调培养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而在硕士培养阶段,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却不甚明确,是继续强化本科阶段实践能力的培养?或是提升理论学术研究水平?这已成为困扰高校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大问题。体育传播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亦是如此。
通过对传播学、体育学培养目标的解读,对比体育新闻学硕士培养目标,我们把体育传播学硕士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体育及传媒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体育理论、传播理论和文化洞察力,适应媒体业界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体育传播研究与实务人才。他们对于现代体育传播现象有职业敏感,并能够利用现代体育传播理论分析体育传播现象;运用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策划、组织和开展各类传播活动,对大众体育传播的相关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3.3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传播学科的建设现状
3.3.1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传播学(硕士)招生现状
为了解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传播学学科建设现状,笔者通过互联网浏览10余所高等学校招生网页,收集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信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传播学科建设的现状(见表1)。
在被调查的11所高校中,体育院校6所,综合类院校5所。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于体育院系,招生专业方向主要隶属于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体育传播硕士研究方法是唯一隶属于“传播学”的招生专业,目前招生工作正在准备过程中。
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受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影响很深,奉传统的密苏里、哥伦比亚新闻教育为典范,主要以人文学科为基础。课程设置一方面重视采、写、编、评类的基础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开设大量的新闻传播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基础课。据调查,在当前的体育新闻传播教育之中,所有的体育新闻(传播)专业都将文学基础类和新闻传播理论类课程作为基础主干课程(见表2)。
上述课程仅是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的一部分,但大多数院校都以此类课程作为基础主干课程。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是我国体育类院校中开设体育传播学教学较早的两所院校,其课程设置也相对成熟,可为其他高校体育传播学科的建设提供参考。
3.4 体育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媒介的发展速度、媒介总量、规模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直接影响到传播学科学生的就业。目前,我国媒介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为新闻传播学科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媒介的用人要求也正向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新闻人才转变。无论是国外的媒体实践还是新闻传播教育的经验都证明我国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已经出现EPS趋势,即Elite-精英性,Popular-大众化,Special-特色、专业性或专门性。因此,如何培养高级体育传播研究与实务人才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4.1 构建“多元化”指导教师队伍,实现多个专业领域指导教师“协作式”培养
从国外研究生发展过程来看,随着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多样化,培养方式也从单一的“研究式”派生出了“专业式”、“教学式”和“协作式”等方式。美国是传播学的发源地,传播学教育质量居世界前列。美国的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注重实务与理论并重。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做硕士论文时,有两名导师,一名来自于新闻学院的导师(媒介工作者),一名来自于他们所选修专业方向的导师。该学院认为通过让业界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合作,能够获得最好的教学和指导结果。
体育传播学在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协作式”培养模式。组织锻炼“多元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中既有体育学、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领域的专家,又有媒介高级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协作培养的方式,由多名专业方向的专家共同形成导师小组,协同所修专业的导师,对体育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
3.4.2 构建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六大趋势: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建设体育传播专业课程,必须凸显体育的专业性特征的要求及当代体育传播的特征要求。围绕体育传播学科的培养目标,提高课程的综合相关程度;确定好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精简必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结构。打破学科界限,实行“大学科"教育,加强基础素质、强化专业理论、重视媒体业界实践、实现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3.4.3 组建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英国传播学者S・Splichal和C・Sparks在对22国的新闻教育进行考察之后,提出了传播人才应该具备4个方面的素养:广博的知识、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实践能力是媒介工作者的基本能力,是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体育传播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将媒体运行与体育传播学科课程体系紧密结合,组建仿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体育传播学人才的实践能力。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内的概念课、校内媒体工作机会、校外媒体实习机会。实际上,在新闻传播领域,各院校对于“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例如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台”等等。
体育传播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参照前人的优秀实践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传播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唯一的,不可忽视体育基础理论、体育传播实践能力的培养。
3.4.4 学界与业界紧密联合,以业界需求为导向,共同培养体育传播人才
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时说到:“我们必须有超前意识。今年进校的学生要几年后才进入市场接受检验,我们应当考虑到他们毕业时市场需要什么。我们一方面要倾听传媒业界的意见,同时要自己做判断,根据业界对现状的分析预测他们在未来几年的具体需求”。体育传播学科的产生源于学科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媒体业界的需要是检验体育传播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界与业界紧密联合,以业界需求为导向,共同培养体育传播人才”才是体育传播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传播学、体育学培养目标的解读,对比体育新闻学硕士培养目标,我们把体育传播学硕士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面向体育及传媒界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体育理论、传播理论和文化洞察力,适应媒体业界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体育传播研究与实务人才。
4.1.2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存在于体育院系,招生专业方向主要隶属于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的体育传播硕士研究方法是唯一隶属于“传播学”的招生专业,目前招生工作正在准备过程中。隶属于二级学科“传播学”下的体育传播学科(硕士)建设刚刚开始,高级体育传播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状态。
4.1.3 探索高级体育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构建“多元化”指导教师队伍,实现多个专业领域指导教师“协作式”培养;构建厚基础、跨媒体、精专业的课程体系;组建仿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界与业界紧密联合,以业界需求为导向,共同培养体育传播人才。
4.2 建议
4.2.1 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革新。全面整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促生优化效应。
4.2.2 改变学界与业界脱节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传播领域的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4.2.3 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专业人才的高度培养业界广泛认可的人才品牌。
参考文献:
[1]钟新.英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严格分界――专访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J].国际新闻界,2002(4).
[2]王永盛.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高钢.学界与业界在交流中融合、发展――新闻学者的思考与期待,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J].中国记者,2009(3).
论文摘要:在清晰界定体育产业的“营销者”以及体育产品范围的基础上,归纳出体育产品的特点,并且与旅游产品和一般消费品形成比较。并且通过供应链分析,提出如何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
?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营销”与其看作严格的学科意义的术语,毋宁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它是营销学原理、方法运用于体育产品经营,或借助于体育事件进行体育或非体育产品的推广和品牌传播等的通俗表达。 ?
从字面上看,体育营销是“与体育有关的营销活动”。与体育有关的营销活动大体分为两种,以体育本身作为产品的“体育营销”和以体育活动为载体的“体育营销”。对于前者,我们称之为“体育产业营销”。?
2 体育产业的营销者及其产品?
2.1 体育产业的“营销者”?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学的核心概念是“交换”。 所谓“营销者”则是在交换过程中比另一方,即潜在顾客更加积极、主动寻求交换的一方。另外体育健身娱乐中心,体育用品的制造商、经销商,体育彩票经销商,体育信息咨询机构也都是体育产业的营销者,不同的是他们经营的体育产品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有所不同。比较而言,旅游产业营销的主体也很广,包括所有旅游产业上的所有组织和环节。?
2.2 体育产业营销的“产品”及其特点?
从大体育观的角度讲,体育产品基本上包括社会上所有与体育有关的产品。 从一支球队和它的运动员、一个高尔夫球场、一个足球俱乐部,到一场赛事、一次运动会,都可视为营销学意义上的产品。体育产业提供的产品有实体物品也有无形的服务,或者两者的结合。?
旅游产品的界定跟体育产品非常相似。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无形的服务。所以说,无论是体育产品还是旅游产品,都是一个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的整体概念,其中核心产品就是指无形的服务。体育服务产品与旅游产品和一般消费品进行比较,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体育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瞬息性,消费者感受的经验性和主观性。?
(2)体育产品既属于消费者产品,又属于产业产品,换句话说,就是既属于生活资料又属于生产资料。?
(3)体育产品具有计划的超前性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天气的变化、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赛场的地点和环境、参与的社会群体等,使得没有任何一个体育比赛的过程和结果是可以提前预测的。?
3 体育产业的消费者与营销学意义的解读?
现在理论界讨论的主流观点集中在体育消费属性的界定,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吸引体育消费者,并且大都把体育产业的消费者界定为终端的个人消费者。在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上,包括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他们通过经纪人签约到某职业俱乐部参加比赛,谈判签约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营销自己的过程,这时候俱乐部就是他们的直接消费者。俱乐部组织自己的球队参加比赛,这时候面对的营销对象就更多,以一个中超足球俱乐部为例。首要的消费者就是赞助商,俱乐部要将自己球队的冠名权以及球衣广告,赛场广告销售出去,这时候有赞助意向的企业就是潜在消费者。其次俱乐部还要设法将每个赛季的比赛电视转播权卖出去,这就涉及到跟传媒的交易,这时候营销的主要对象就是传媒机构、电视台等。当然俱乐部也可以将这部分工作给中介公司,让他们负责赞助商的选择、票务销售以及电视转播权的销售等工作。于是体育中介公司又成了俱乐部的直接消费者,也就是供应链上的直接下游成员。此外,俱乐部还要与体育场馆签订租用合同,甚至要同公安部门达成协议,确定每场中超联赛出勤民警的数量,保证安检工作及现场秩序的维持。?
而处于价值链上的体育中介公司,也需要明确自己的消费者,对他们来说,消费者要随上层供应商供应的产品变化而变化。如果的是票务销售,那么到现场看球的观众就是他们的消费者,要想办法把票卖出去增加比赛的上座率。如果的是电视转播权,那么电视台和各大传媒公司就是直接的消费者,这时候营销的主要任务就是签订一份满意的电视转播合同。同样如果的是俱乐部的广告及赞助权,那么那些有意向赞助的企业就是他们的主要营销对象。?
4 体育产业营销的渠道管理和促销方式?
4.1 体育产业价值链分析及营销渠道管理?
从事体育产业营销同样必须运用营销学原理,进行市场细分,从中选择合适的顾客作为目标市场,需要定位战略。分销渠道策略是指如何选择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渠道,并加以管理。渠道可分为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当然,渠道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一成不变的模式,要跟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 在进行渠道设计和计划时,体育经营组织者必须考虑来自消费者、体育产品本身的性质、企业自身的条件、中间商、竞争对手等因素。一般来说, 设计一个比较好的渠道需要面临以下几个决策:确定渠道的长度、确定渠道的宽度、选择渠道成员、激励渠道成员、评价渠道成员。 在供应链传递过程中,产品形态的变化过程是其价值不断增加和服务增值的过程,所以供应链也被称为价值链。在体育产业中,应该将供应链看成是涵盖不同过程和活动的上下游企业链接而成的组织化网络。从价值的角度来管理供应链,将供应链上的功能转移到供应链中最有效率的成员,以使整个供应链协调有效地运作,最大限度地增加价值、提高效益,将整个体育产业做大的同时,价值链成员的利益自然会得到保障。?
4.2 体育产业营销中的促销方式?
体育产业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必须坚持整体联合。具体的促销方式有以下三点:?
(1)整体营销。?
体育产业整体营销是指联合所有的营销资源,如销售、广告、公共关系以及促销活动等,统一服务于体育产业,高度重视总体策划和形象传播,塑造体育产业的整体品牌。?
(2)联合促销。?
坚持以市场目标和体育产品为中心,以价值链中的各组织成员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组织体育产业各要素、各环节形成体育促销联合体,联合开发体育客源市场,走品牌化联合促销发展道路。在促销手段上,应该采用促销组合手段。 传统的促销组合主要由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和营业推广构成。?
(3)网络推销。?
创新体育品牌营销,必须将公共媒体和电脑网络作为宣传促销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主动占领体育产业促销的制高点。当务之急,要大力发展体育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钟育赣.体育营销:我们怎样才能吃好这个“大餐”[J].新营销,2004,(9):9-12.?
[2]?[美]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大众体育应是电视媒体重要的报道对象,电视媒体是大众体育的最佳宣传与报道载体。“奥运向前冲”实现了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成功联姻。“奥运向前冲”为大众体育提供了展现平台,大众体育精彩纷呈的内容为“奥运向前冲”提供了素材。“奥运向前冲”用最平民的方式,为大众诊释了奥运精神;用最直接的方式,为大众树立了健身理念;用最艺术的方式,引导大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健儿在奥运会上的崛起以及体育职业化的深入,中国的体育新闻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繁荣的背后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不容忽视,即对竞技体育报道如火如茶、竭尽全力,相反,对大众体育的报道却日趋式微。
2008年5月,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湖南卫视和湖南经视联手打造了迎奥运特别节目、大型户外竞技类活动—“奥运向前冲”。节目一经推出,连续13次获得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继“奥运向前冲”后,湖南卫视又推出多档大众体育类节目、大型户外竞技挑战类节目—“步步为赢”、“我是冠军”、“智勇大冲关”等,全面抢滩荧屏。有人说“奥运向前冲”就是体育版“超女”!当“向前冲”的主题歌响起,当观众为选手们一致呐喊鼓劲时,当种种传闻和议论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中传播,我们会发现电视媒体和大众体育的关系已翻开了新的一页。
1、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关系
1.1大众体育是电视媒体重要的报道对象
当前电视媒体之所以忽略对大众体育的关注和报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媒认为报道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无法引起最大范围内的观众的“共同兴趣”。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有调查显示,广州市民观看电视体育节目的主要目的依次是:消遣娱乐、关心我国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学习有关体育的知识、缓解身心疲劳。由此可见,观众并非跟媒体想象的那样,偏重获得竞技体育信息而忽视大众体育,相反,人们对身体锻炼方法同样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其实,在现代社会,在数量对比上,大众体育均占绝对优势地位,精英体育则永远是极少数的。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31.20%,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如果媒体一味报道竞技体育,长此以往将失去报道平衡,失去大众趣味和社会责任,最后必将失去受众和市场。所以,不管是专业的体育媒体,还是主流媒体的体育板块,都需要将大众体育活动特别是本地大众体育活动作为重要的报道内容。
“奥运向前冲”策划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而且挖掘到了这一潜在的社会资源,然后将这些资源,按照设定的程序运作起来,并获得了成功。
1.2电视媒体是大众体育的最佳宣传与报道载体
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大众体育不是孤立自发地开展,它必须依靠媒体的宣传和推广。电视媒体具有视听兼备的特点,能为受众提供真实、直观的动作画面和营造运动必需的社会氛围,聚敛人气,从而扩大全民健身运动的影响力,还能借此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电视媒体通过对大众体育活动的宣传与推广,能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使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推广易于普及、行之有效的各类体育活动的技能和方法,使最大多数的人加人到体育锻炼队伍中来;通过对大众体育活动积极的报道,能提高人民群众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大众体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所以,大众体育离不开电视媒体的宣传推广和有效指导,电视媒体是大众体育的最佳宣传与报道载体。
2、“奥运向前冲”实现了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成功联姻
一直以来,电视媒体都偏重报道竞技体育而忽略对大众体育的报道。我国的电视媒体对于国内外竞技体育的报道可谓不遗余力,无论是体育新闻节目还是专业体育频道,它们的报道内容绝大部分是竞技体育,即便在竞技体育运动的淡季,媒体宁肯处心积虑地搜集一些竞技体育明星的排闻轶事凑足时段,也不肯给大众体育运动上镜的机会。观看电视上的体育新闻,我们不难发现,传媒对大众体育的报道可谓惜墨如金,通常只是用短促的画面再配上几句解说词,大众体育新闻一般被当作软新闻或花絮来作调剂。据研究者观察与分析,大众体育与电视媒体之间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在消费主义与商业主义的侵蚀下,电视媒体过度追逐NBA、欧洲五大联赛等职业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明星赛场内外的行踪与表现。反过来极度忽视大众体育。但“奥运向前冲”却成功地实现了电视媒体与大众体育的联姻。自播出以来,连续13次获得了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奥运向前冲”的观众有效到达率已经超过60%,意味着全国收看该节目的观众已经超过4亿人次。它的成功让其他卫视看到了大众体育类节目的大好前景。
2. 1大众体育的精彩内容为“奥运向前冲”提供素材
大众体育涉及的内容很多,涵盖的范围很广,有正规项目,也有民族体育、传统健身术等等。大众体育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能丰富电视媒体的报道资源和内容,以及促使宣传形式的创新,并能以此吸引大家的眼球,促进媒体自身的发展。
“奥运向前冲”正是取材于大众体育。具体比赛项目与规矩是这样的:在一排水坑上设有各种需要跑、跳、爬、跃方能过去的障碍,比如爬上能滚动的台阶、撑杆跳过水坑、过有干扰的独木桥、从浮在水上的一排油桶上跑过去,走45°的斜坡、借助绳索攀沿90°的陡坡等,运动员必须在规定时间越过这些障碍,而在这些关卡中的任何一关出错,后果就是掉到水坑中……这是一项展现体力与耐力的体能竞赛活动,比赛环节既惊险刺激又趣味连连,吸收了众多的观看者与参与者,也带给了节目很高的收视率。
2. 2喜欢体育的大众是“奥运向前冲”的忠实观众 喜欢体育的人群是不分民族、国界以及性别、年龄的,一旦喜欢体育,这种兴趣爱好很可能伴随他的一生,并很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人。“奥运向前冲”以别出心裁的创意、精心独到的策划牢牢抓住了这一群体,使他们成为节目的忠实观众。
观众为什么要看这节目?一是人的移情心理。将自己不能做到的事,通过别人的表演来实现自己满足的心理。此时的电视屏幕,打破了一贯思维里“表演一观看”与生俱来的二元对立。表演者和普罗大众的身份心理进行了平等互换,使得屏幕成为一面哈哈镜,每个观众都在其中寻找到了自己,甚至有所触动。节目对观众的聚拢效应自然得到扩张,从而回报电视台期待的高收视。二是释放内心的压力与无聊。这个节目的刺激性与趣味性可以使观众摆脱生活的压力,愉悦身心,将压力释放,将无聊消融。三是满足观众轻松、娱乐的心理。因为每个人特色不一样,而且闹的笑话也不一样。参与者在节目中常常伴有摔倒、人水、被呛、湿身等过程,这些过程不优美不优雅,却总能带来爆笑声和掌声。这不仅仅是“幸灾乐祸”的心理,更多的是“找到”自己的一种认同。这成了节目的最大亮点。
2. 3“奥运向前冲”为大众体育提供了展现平台
孔庆翔的影响力让中国的电视业开了窍,让普通人站到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奥运向前冲”之所以能办,是因为在中国民间,积蓄了大批量的、潜在的有此能力、有此需求的运动爱好者。“奥运向前冲”设置了一套完美的流程,将这批人运作起来,给他们展示运动才能提供了平台。来参加比赛的人,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带,一切费用全部自理。媒体仅仅是一个平台,除了平台的功能,它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是。如果没有潜在的喷薄欲出的这些需求,节目是不可能办起来的。
3、“奥运向前冲”对大众体育发展的意义
有人说看电视最多的观众大都是低知识阶层,高级知识精英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很少,不可高估这个节目的意义。笔者却以为不可低估这个节目的意义。它对于我们的文化观念、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冲击是不可小视的,它赋予中国电视新的要素,对大众体育的发展影响很大。
3. 1用最平民的方式,为大众诊释了奥运精神
“奥运向前冲”是一档全民参与的节目,只要热爱运动,就可以参加。节目中体现出的最重要的便是那种坚持到底、勇于拼搏的精神,每位参与的选手无论自身身体素质如何,都会咬紧牙关尽全力拼一次,争取走到最后一关。许多人都是多次参加、多次挑战,虽然不断失败,但是仍不放弃。“奥运向前冲”就是以这样一种全新的形式、全面参与的精神,体现了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让更多人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感受到参与的激情,也更加身体力行地投人到对奥运的支持中去。节目中的“冲锋”精神,用最为平民的方式,生动地诊释了奥运精神。
3. 2用最直接的方式,为大众树立了健身理念
“奥运向前冲”是一档集娱乐与体育运动于一身的节目,说是体育运动,那就不仅要有勇敢与勇气,还得有体育运动的基础。比赛所设关卡对选手的身体平衡、速度、弹跳、手臂力量以及胆量都是考验。要想在节目中很好地表现自己,要想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己,就需要跑、跳、爬、跃等各种体育运动能力。它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让人们对体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并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认识到体育运动是与生活、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 3用最艺术的方式,引导大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摘要]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从媒体自觉探索上升到国家战略,必将掀起传媒业界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本文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实际探索为例,阐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条主要路径在于,运用互联网思维,向现代信息服务领域转型,通过跨界服务创造新的传媒商业模式,同时构建并占领新兴舆论阵地,让主旋律和正能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
[
关键词 ]媒体融合 信息服务 舆论引导
“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时的描述,几近成为当代传媒生态的写照。互联网浪潮汹涌澎湃,新技术、新介质、新载体层出不穷,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纵横驰骋,但大部分传统主流媒体依然在困惑中苦苦探索转型突围之路。
今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媒体融合发展从媒体自觉探索上升到国家战略,并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系之中。
这份中央文件引发的思想解放热潮方兴未艾,并必将掀起传媒业界一场深刻而伟大的产业革命。本文拟结合一个省级党报集团的实例,就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商业模式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融合发展:传统媒体蝶变的必然选择
“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来说,努力的方向就在于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唯其如此,方能危中寻机、衰中求兴,进而化蛹成蝶。
监测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报纸订阅零售总量下滑10.83%,广告刊登额下降8.1%。伴随着新兴媒体日新月异的勃兴,传统媒体到底失去了什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宋建武的答案是,失去了社会信息整合平台的地位!从而失去了议题设置功能,也失去了作为商业信息传播主渠道的价值。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借力融合发展,重建平台功能。
梳理学术界对“融合发展”的探讨(详见表一),不难发现,媒体融合发展极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的重新布局,并将引领传媒产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极大改变了新闻生产方式,也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新闻传播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从美国纽约时报推出数字化报纸,到英国金融时报采用“网络+报纸”的捆绑销售:从人民日报客户端隆重上线,到上海澎湃新闻短时间内风生水起,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渐成(详见表二、表三)。
就现阶段而言,媒体融合已脱离了以往依靠外部的力量使媒体结合成一个共同体的初级阶段,而迈向全方位融合阶段:1、渠道融合: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整合渠道资源实现内容共享;2、组织的融合,各媒体间人员、管理、文化的互相渗透深度融合:3、资本的融合,传媒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对其他媒体资源进行重组并购。总体来讲,融合发展已迈向渠道多元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的深度融合阶段。
二、红糖与火柴:跨界服务催生新兴市场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到供销社凭票去买红糖经常会搭售火柴,因为火柴一旦积压就会受潮报废。在今天看来,可以像卖“火柴”一样去推送新闻,而“红糖”便是稀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能给予营养、滋养和甜头的物品,那就是服务!
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要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从而转向现代信息服务业。浙报传媒通过收购游戏公司,将数以千万的游戏玩家转化为传媒受众的做法就是一种尝试。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楚天神码功能性新闻客户端,不仅通过跨界服务创建了新的舆论阵地,而且催生了新的信息服务市场。
2012年8月,腾讯公司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访问湖北日报时提示,要特别关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当年11月党的十八期间,湖北日报开设“二维码上看盛会”专栏,使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可以直观视频新闻,使传统平媒升级为全息媒体。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体验后指示:“湖北日报利用‘二维条码’,通过手机将报纸内容和网络视频联系起来,这是宣传报道上的创新之举,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好,提升党报影响力。”
2013年5月16日,楚天神码客户端经过4个多月的技术攻关,完成从报网融合到新闻客户端的跨越,正式在全球两大主流平台苹果、安卓全面上线。
“神码,神一样的码”,神码不仅可扫二维码,而且可以扫所有商品的条形码,一扫就可在手机上查到该商品产地、生产日期和在各大商场的价格,这种“扫码查价”功能一推出就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因其权威性、准确性一举战胜市场上单一的查价软件。
神码还推出“码上惠生活”,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享受商品优惠打折,目前已与上百个商家合作,推出上千种打折商品,为用户带来实惠。“扫什么,得什么”一度在武汉地区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码开发出电动车专用的防盗追踪仪,车主可通过手机上的神码客户端实时追踪电动车,一旦车辆位置异常就会自动报警。神码北斗追踪仪一问世就引起市民的追捧。而仅在湖北,追踪仪的潜在市场空间超过十亿元。
到今年年底,神码用户数量有望突破300万。最令人期待的是,目前神码正进行技术升级和新闻改版,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筹资建设省级食品药品溯源监管平台,这一平台开拓的直接市场高达上百亿元,关联市场达数百亿元。(图1、2)
楚天神码初战告捷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服务+新闻”的产品接连推出,初步构建起一个新产品方阵:
——“去运动”客户端,与湖北省体育局联合开发,2014年7月14日上线运行,每月有超过50万人次免费或低消费享受了政府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这一体育惠民工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图3)
——湖北手机报,2013年8月15日上线,快速拓展地方版、行业版、企业版等20多个细分市场,目前订阅用户突破500万。最近,以4G技术为基础的视频手机报已进入测试阶段,有望成为全国第一个正式上线的视频手机报。
——政务微信群,2013年8月8日,武汉交警微信公众号上线,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用微信查询机动车违章、罚款缴纳、驾照扣分、交通路况查询等多种功能,引起公安部高度重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后,政务微信群陆续推出,拟在湖北代建2000个政务微信公众号。
“用户即市场,产品即服务”,秉承这一理念,湖北日报创建了基于31(传统互联网Internet、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新媒体新闻信息服务平台,业务形态涵盖新闻网站、手机报、舆情服务、户外媒体、动漫、移动客户端、电子商务、金融信息服务、无人机航拍、大数据服务等,日均受众突破3000万人次。
三、市场倒逼:机制改革释放新闻生产力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王菲在《传奇》所唱的正是我们媒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喧嚣纷扰的信息时代,要想让人记住新闻的“容颜”,首先要争取让人“多看一眼”。为了这“一眼”,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体制机制,让融合发展进入化学反应阶段。
2013年,湖北日报自主研发并建设了全媒体指挥中心,集同步视频采访、全媒体编辑、实时、舆情监控等功能于一体,构建了前方采访、后方编发、受众互动的新型采编模式。同时加快研发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省17个地市州进行24小时监测,发现舆情信息及时反馈,并提出处置建议,使舆论引导更加及时有效。
2014年6月10日上午11时许,舆情监测系统监测一条信息:“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教室2楼发生社会人员持刀和疑似爆炸物劫持老师事件”。收到线索后,值班编辑一边与驻当地记者、通讯员联系,获取更为准确的第一手信息,一边安排记者赶往潜江现场采访。
经过认真核实,12点15分,荆楚网首发《潜江浩口三小发生劫持事件歹徒张某当场被击毙》,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转载,公安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当即做出了批示。但同时,警察果断开枪击毙劫持者的细节,也引起了部分网民的质疑。
通过对舆情系统检测信息的分析研判,舆情小组很快做出处置方案,以重点报道秦开美、王华林接力换下被劫持师生的方式,将舆论关注的焦点从“果断开枪”转移到“接力赴险”上来,配合新闻漫画、网络评论表现方式,通过神码全媒体新闻客户端、湖北手机报、微博微信、社区平台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生动刻画了两位英雄人物形象,很快赢得了网民的赞许。次日,湖北日报就此以“接力赴险、义勇担当”为主题刊登的深度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短短4个小时内,两位重大典型人物就被推向全国。记得在2009年12月24日,长江大学生手牵手结成“人链”英勇救人事迹,中央地方多家媒体联合报道,花了近7天才在全国引起反响。
全媒体指挥体系只是湖北日报采编一体化机制中的一环。按照“线索共享、采访同行、全媒体互动、多平台呈现”的要求,网媒记者每天参与湖北日报采前会、编前会,通报网络舆情热点和网民爆料线索,并从纸媒选题中挑选适合新媒体呈现的线索予以跟踪报道,重大报道纸媒与网媒记者同步采访,根据各平台需要进行个性化呈现。
早在三年前。湖北日报出台了纸媒向新媒体供稿制度,要求纸媒采编人员第一时间以快讯形式向网媒发稿。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网媒及时发快讯、网民互动看反应、根据热点挖深度、精品报道见纸媒”的传播链条。在今年对刘汉刘维等涉黑案件庭审报道中,湖北日报报道组按照网络特色第一时间采写图文报道在集团旗下所有新媒体载体进行推广,覆盖2000万荆楚网用户、500万湖北手机报用户、700万集团报网官方微博粉丝、80万楚天神码新闻手机客户端用户、1000多块电子阅报栏,实现了庭审信息的全覆盖。#刘汉刘维案庭审#话题多次被网友顶至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刊发的近百篇长篇深度报道,被境内外媒体纷纷转发转播,有效引导了舆论。(图4)
2014年7月1日,整合了湖北日报旗下新媒体方阵的荆楚网成功挂牌全国股转系统,证券代码830836,成为全国首家登陆资本市场的省级全国重点新闻网站,同时也为湖北日报媒体融合发展找到资金杠杆。
媒体融合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实际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资金、技术问题不难解决,体制机制改革通过克难攻坚也可取得成功,最大的难题在于推动融合发展所需的骨干型人才、领军型人才。诚如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 Ronald.H.Cose)所指出,“中国日益增加的金融资产盈余与巨大的人才赤字相匹配,这种尴尬而刺眼的不平衡,揭示了目前中式市场经济最严重的缺陷。”
在传统媒体领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记者群、读者群和最丰富的业态:在新兴媒体领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用户群、最丰富的应用和最活跃的市场。媒体融合发展,必将造就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数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让中国声音影响世界,成就梦想。
参考文献:
[1]吴昊天:《以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传媒产业新型发展之路》,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2]方雯:《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现在》,安徽大学学位论文,2011
[3]姜帅:《媒介融合下传统报业的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4]李兴平:《媒介融合下的报业集团发展》,广西大学学位论文,2008
[5]桑翔:《中国媒体融合的现状、模式和趋势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6]黄艳,:《人民网新媒体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中国报业》2014年第8期
[7]赵国柱:《太报集团报网互动和新媒体发展的探索》,《城市党报研究》2011年第4期
[8]邹贤启:《在与新媒体的共享融通中寻求多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实施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记者》2014年第6期
论文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2.56%
2.95%
3.01%
8个影响因素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生产力提高、文化需求拉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根本动力
从表3可知,重庆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生产总值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影响最大,分别位居一、二名。这两者是文化消费需求的根基,而文化消费构成了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最终环节和源泉,并调节着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和供给,促使文化产业结构随着人们需求层次高级化而高级化。产业经济学中指出,生产力发展和消费能力的提升是新兴产业的内生动力,也是根本源泉。重庆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在经历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性推动之后,正在从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
文化消费能力在现实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文化消费总量不足。2007年,上海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653.67元,北京2007年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为2383.96元,相比之下浙江为2158.32元,而重庆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12590.78元,相比之下可见其差距。其次是文化消费能力地区差异显著。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对重庆文化产业影响排位居第五位,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更是排位第五。如何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带来的“消费断档”,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市场本身寻求内生性增长源泉加以解决。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投资方向、扩大文化投资规模
资本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该产业的规模和素质,由表三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对重庆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位居第三位。重庆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取得一定成果之后,需要继续稳步推进“转企改制”改革,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扩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尽管文化领域的投资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但仍应给予其投资空间,这需要政府出台明确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民资、外资等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商贸、房地产、金融等外部行业以多种形式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渗透与融合,在发挥资本运营作用的同时,引入国外文化服务业先进理念、文化管理先进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目前来看,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政府投资扶持,2010年,在中国国际文博会上,重庆9个政府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额近80亿元。重庆市政府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采购、后期奖励等方式,成为推动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开拓新的投资主体,2007年,浙江宋城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实现贸易成交137.38亿元,协议利用外资10.17亿美元,引进内资108.34亿元,重庆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要借鉴各省市投融资成功的运行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资环境。
(三)从依靠政府政策、投资推动转变为依靠市场内生动力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重庆的逐步深入,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关键命题将会逐渐转向市场宏观环境。如何给改制后的企业提供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进入退出机制,给予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以国民待遇,通过市场管理文化,将政策性的安排转化为制度性的建设等等,政府应从文化企业改革中转变职能,全力培育规范的文化市场环境。
重庆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的比重对文化产业产生了一定影响,据重庆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显示,2009年重庆市文化与传媒支出19亿元,2008年重庆市对广播电视的财政补贴达到20377万元,对艺术表演团体补贴总计达7187万元,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但是在扩大文化产业供给的前提下也要兼顾需求,兼顾文化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重要的问题不是财政是否具备能力,而是能否创新支持产业的体制机制,使得财政资金能够有效发挥作用。重庆市政府在对文化产业进行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要对支持方式进行合理设计,要避免文化企业把政府作为“客户”,开展不良博弈,降低财政资金的效用。
(四)财政资金应重点扶持高端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2008年,重庆市政府对于文化体育传媒财政经费投入为151279万元,同比增长26.94%,财政拨款的方向和力度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的根基与灵魂,文化产业同样会面对产业的整体换代升级,因此重庆财政扶持政策应着重偏向于高端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方面,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值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处在全国网络游戏产业和休闲游戏的领先位置的深圳,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补贴着重放在高端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依托IT等高新产业的优势和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平台,以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加快新媒体产业发展,带动基于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广播电视等网络基础上众多产业的转型和融合,形成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印刷出版者等共同参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指标排名中,公共教育财政支出在影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中位居第六,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教育财政支出不单是指在文化产业方向进行的人才培养,但公共教育支出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中的投入。文化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大相关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及投入;在相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提高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书华,王华强.北京市文化产业关联分析[J]. 经济论坛,2008.9
2 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3 钱韵竹,张磊.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9.11
4 深圳文化蓝皮书.改革开放与城市文化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