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

第1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一、教学主体存在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问题

怎样把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除了处理好教学时间与教材内容的关系问题外,还应思考如何发挥教学主体积极性、创造性,相融性问题。大家知道,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两个主体之间是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如果缺乏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互相配合,良性互动,教学效果一般是不会好的,因此,要提高教学体系的质量,在教与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必须克服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

所谓教学过程中的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只强调以教为中心,教绝对的支配和控制学,学要无条件地服从教,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丧失学的独立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失去学习的自我,造成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不爱学。可见,教学过程中过分自我主要来自教师,失去自我主要是指学生。

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自我的倾向,从形成原因看有一定必然性。第一,从教学分工来看,教师生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实上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有产生过分自我的客观条件;第二,对教材的把握、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对教学过程的控制,都需要教师有主见,有自信,善于表现自我,这就存在着产生过分自我的主观条件。教学过程的确需要教师有自我,但不能过分自我。

可见,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失去自我,主要责任在教师。但这里所谓学生学习失去自我是相对的,因为,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另一主体,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不是无条件全部接受的。这里所讲的学生学习失去自我,仅仅是指学生被迫被动的接受学习,最终失去了学习积极性而言的。

从政治理论课教学来看,怎样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必须改革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传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教师只注重教材,立足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教学等于教书,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师只重视理论的机械式的学习,教学过程枯燥无味,使学生产生厌学。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的不同层次的要求,精讲多练,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独立探索法,学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等,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保持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学生分享比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做到教学相长,把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充分调动起来,这能能较好避免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过分自我和失去自我的倾向,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管理沟通失灵问题

把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教学信息的沟通。教学管理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系统对教学活动进行部署、安排、检查、协调、督导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沟通”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所谓沟通,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设置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过沟通,一个主体把信息(思想、观念)传递给另一个主体,同时又影响他人,最终过达到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并共同领悟其中的意义,这一认知过程就是沟通。⑴沟通是一切组织最基本的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管理中,沟通是联结管理者、老师、学生关系的纽带和桥梁,要进行有效沟通,管理者、教师、学生必须要保持正常沟通的渠道,以便进行直接、简捷、快速、准确地信息传输和反馈,避免杂音,减少干扰。同时,在信息沟通的各主体之间,要互相尊重,平等、公正,使沟通能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达到沟通的有效性。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沟通来看,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通过观察、提问、课间与学生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现了教学中的有效沟通。但在教学管理中沟通的渠道却不太畅通,主要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者仅仅停留在对教学中事务性工作的管理,很少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与学实际情况,心中无数。教学管理大多停留在规章制度上,主要通过奖罚来传达管理者要表达的信息,这种单向信息传输,很难使沟通有效,教学管理存在沟通失灵问题。

第2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文化;学习共同体

近年来思政课的发展中逐渐遭遇瓶颈,而产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良好课堂文化的缺失,这成为当前影响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课堂文化建设中学生共同体的运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习共同体的相关概述

关于学习共同体,根据学者的研究,将其界定为通过社会协商方法进行学习的团体。从学习共同体特征看,主要表现在:①以促进学习作为愿景。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需进行学习资源、知识经验的分享,通过互助合作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②安全感与归属感较 强。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关系主要以信任为主,学习者不必担心受到批评或指责,能够真正融入整个团体中,安全感与归属感由此得到增强。③文化氛围浓厚。学习共同体在实际构建中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间的和谐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理解的基础上,凝聚力与感召力较强。由此可见,将学习共同体理念引入教育领域中极为适用[1]。

二、课堂文化建设中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分析

课堂文化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性因素,将学习共同体引入课堂文化建设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端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理论课开展情况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以“一言堂”“独角戏”等模式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的氛围紧张,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此时,将学习共同体引入其中,师生间的关系将表现在平等、民主等方面,在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完全可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程度提高。第二,学习共同体是推动课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学习共同体本身可作为用于指导思政课教学的教学理念,且其可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织形式,该形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文化将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作为课堂教学中心;团体合作模式应用;互助合作形式开展。这种课堂文化下,学生可针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进行探讨,在获取显性知识的同时,他们的隐性能力如表达能力、情感能力等都可得到锻炼[2]。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思政课课堂文化建设策略

1.课堂“时空文化”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引入对话协商形式以达到构建课堂“时空文化”的目标。其中的“时空文化”主要指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通过对话机制所形成的具有开放、和谐与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实际构建中,首先要求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观念,将自身角色界定在学生的“倾诉者”“引导者”等方面。其次,应注意形成共同的愿景,该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设计中。最后,注重对话的有效性。课堂对话过程应贯穿于课堂始终,教师可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选取社会中的时事热点,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使课堂互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厚。

2.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

所谓生本课堂文化,其实质是围绕“学生发展为本”理念而构建的课堂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共同体中体会到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课堂文化的实现关键在于理论课教学中能够设置较多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思政课理论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问题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分析、交流与探讨,并由师生共同做好总结工作。需注意的是在归纳总结中,往往涉及评价内容,教师应选用更多激励性评价语言,这样才可使整个课堂文化更加和谐。

学习共同体的运用是构建良好课堂文化环境的重要途径。实际建设课堂文化中,应正视学生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应用意义,利用其进行课堂“时空文化”与生本课堂文化的构建,确保学生在该文化下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a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45-0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跃校园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办好有特色学校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国家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承担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角色。然而在两项任务进行过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校园文化受学生价值体认差异影响而难以达成共识,校园文化的传播缺乏有效的载体,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面临着形式单一、实践教学匮乏的瓶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急需寻找提供新的方法和资源。然而二者之间恰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工作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缺乏沟通和合作,教学与管理割裂开来,各司其职,教育资源不能高效组合,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又影响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因此,在我国大力倡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现状与工作需要,寻找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途径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对此问题做以探讨和研究。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一)二者育人的根本目标一致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也称学校文化。它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内和课外文化思想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通过师生互动得以体现和形成的,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构成来看,校园文化包括外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内隐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它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是决定学校兴衰的重要因素和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柱。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师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生活方式、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高职院校在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都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举措之一,希望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将学校打造成文化养成之地、文化交融之地、文化创新之地、文化传播之地、文化引领之地、文化交流之地。这些既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之一。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课。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以及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的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政治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文化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教学育人。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各有特点,侧重不同,但是在育人的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就是把当代大学生培育成为四个“新一代”,即“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

(二)二者内容交叉,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健全的、开放的、自由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形式上具有重合性,例如,校园文化中传达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等观念正是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常用的形式,如爱国主义的演讲,三观教育的讲座等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两者缺一不可。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载体和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校园文化有机地结合,可以互通有无,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实践价值

(一)加强学生对学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慢慢实现的,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观念存在差异,因此对于校园文化的感悟和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也需要必要的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恰好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融入课堂,给予学生明确的分析和指引,可以加强学生对于学院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学院文化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学科建设不断推进,教材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未能与其他工作部门一起建立教学、管理、服务等综合育人的良性体制,理论教学和环境育人未能有效结合,未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引领导向作用和全程覆盖作用。而此次课题中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方向,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开辟了新的教学资源,能够开启思政课教学的新局面。

(三)提升学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从理论到实践”,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校园文化注重“从实践到理论”,即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炼、总结出理性知识,验证和发展科学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更多符合时展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支持,能够有效地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质提升是极大的促进。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我院一直强调全员育人的理念,就是要将各部门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共同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将形成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和环境育人相统一的有效机制,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改变了以往教学与管理割裂开来的局面,将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水平。

三、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的途径

(一)校园文化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1.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设一定的学时,设置教学专题,向学生介绍本校校园文化中的精髓(如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使学生直接的触碰到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处,并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展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和领悟校园文化的内容。

2.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积极渗透校园文化的内容,包括学校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理想信念等,使校园文化中坚持的主流思想和精神在学生的生活中时刻闪现,潜移默化的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二)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形式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与本门课程内容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求学生在学期内主动去参与实践。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后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交活动的心得体会,作为实践考核的一个部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加留心,注重体会,避免了应付了事走过场的现象,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也可以实现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即可以减少教师自行组织实践活动的麻烦,避免重复劳动,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保证学生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活动。

(三)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工作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部门因为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具体意见。尤其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和具体形式的设定上,可以与主管部门共同研究,群策群力,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效果,实现理论育人、实践育人与环境育人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王岩.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二识[J].江苏高教,2006,(2).

[2]吕广南,罗丹桂.对高职“两课”问卷调查的分析和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3]朱振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5).

[4]覃晓晗.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论议[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6).

[5]于松.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兼论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6,(7).

[6]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张红.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职业圈,2007,(1l).

第4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 思想政治 兴趣 培养

对政治课兴趣的不平衡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是政治课内容与教师的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兴趣活动是在其课堂教学之外,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强调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个性发展,捕捉促使学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长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升华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驱动法概述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指导。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钻研和创造的精神。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全面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第一,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化和深入化,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和延伸。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通过阅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大大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易统一,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课外活动给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中去,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学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他们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指导小论文活动

小论文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外活动。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论文的特点

1)小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小论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内外多种形式“协同作战”的结果,即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的结果。

2)小论文是高中生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高中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践的、理论的和思想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认识,有的则要通过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和认识,而小论文便是学生运用观点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尝试。

2.指导兴趣小组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兴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小组,如哲学兴趣小组、经济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法学兴趣小组、国际知识兴趣小组等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政治课学习骨干。在课堂教学里。学生的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却可以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1)重视兴趣的激发。兴趣小组虽然是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仍有一个巩固和深化兴趣的问题,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以为兴趣小组反正是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可以不考虑趣味性,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高中生,那么很可能原来有兴趣的同学也会变成没有兴趣了。

2)要注意正面引导。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但政治上不成熟,当他们对思想政治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往往不加选择地阅读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却又缺乏批判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多学一点的基本理论,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已知道的一些西方东西,要有意识地用观点加以分析、辨别。

3)要注意因材施教

兴趣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相比,一般基础较好。因此,教师在安排讲座、社会调查和小论文活动时。应相应提高要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师应舍得花大力气精心指导尖子和骨干,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提高。不过,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基础条件却并不怎么好,教师更应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三、结论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第5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的应试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何为生命教育?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指以生命的孕育、发展的知识为起点,使学生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1.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高中阶段从心理学角度看,按照年龄划分为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学生身体发育已臻成熟,神经系统发育基本完成,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基本保持平衡,但神经系统的联系和机能复杂化仍在继续。在认识方面,高中学生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但也有部分学生极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倾向:自我意识过强,抗挫折力差,自控力弱,缺乏辨别能力,叛逆心理严重等,导致种种漠视和践踏生命的行为屡屡发生。从高中生身心发展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生命教育的物质条件,更有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高中阶段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

2.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学科

教育要实现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需要借助各门学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基础性的,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把德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生命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健康的生命情感,提高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3.进行生命教育是高中政治课新课改的要求

高中政治课新课改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模块构建的,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高中政治教学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生命是一个不断生长、发展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共同的生命互动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课堂教学要注重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间的交互活动才能展开,学生才能焕发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不断地体验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巧借时事之躯渗透爱惜生命、保存生命教育

政治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时事政治、社会现实、学生的思想实际等教学资源,再鲜活的教材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相比总是滞后的。因此,政治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处理教材,给教材注入动态式的新鲜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此外,时事具有新奇性的特点,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充分体现时政性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及时向学生了如"某校学生野外游泳溺水身亡"等的相关报导,让学生感到时政就在我们身边,引出他们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安全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启迪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并把浓厚的兴趣延伸到自觉去关注生命、爱惜生命、保存生命。

2.巧借课题研究渗透生命教育内容

把生命教育这课题研究主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名称,制订研究计划,确定各成员的基本任务,然后各自纷纷到图书馆、互联网、书店等去搜集资料,他们通过对资料的认真筛选,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和体会,由作文较好的成员组织文字并写成课题研究论文,再把课题研究论文向各成员传阅并提出修改意见,直至没有意见后由各成员签上自己的名字。我把他们送来的论文作了认真的批阅,发现他们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目的、意义等的认识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例如,某班课题组的论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人生是一个圆,生和死作为矛盾的统一体,是圆的起点和终点。微小的生命也可以活出精彩,让我们人生的圆化作一个闪亮于人世间的光环。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惜别人的生命,让仅有一次的生命活得有价值,活得光彩照人。"

3.渗透生命教育关键在教师

第6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为了进一步增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广泛交流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经验与体会,2013年10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教育部社科司教学处陈矛处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查朱和副主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张永平主任也参加了会议。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共性和个性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因此艺术院校的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不同的艺术院校因为专业的不同也有自身的个性。音乐专业的学生和美术及舞蹈等专业的学生各有自己的特点,表演类专业学生和理论类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因此与会代表认为各艺术院校不仅要研究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共性,还不能忽视个性问题。

二、各艺术院校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方面积累的经验

北京服装学院社科部的张红玲主任就怎样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问题谈了自己的见解并介绍了该校的做法。北京服装学院结合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职业特点,制订了“双六素质标准”,推行了“科学与艺术素质培养工程”和“百千万工程”,制订了课堂教学的“十字”标准。该校还把歌曲引进思政课教学的课堂,该校社科部在学校的资助下,已经整理了200多首我国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歌曲的资料,应用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结合这些歌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吉林艺术学院针对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不断增加,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基于网络和手机的思政教育平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提出了一套“3加3”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艺术专业课实践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及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针对当前各艺术院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网站大多只停留在介绍概况的职能,该校着力开发部门网站的思政教育的功能,并希望能加强各艺术院校间教学实践资源的整合,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和“三个贯通”即课堂、实践、网络三结合,教师、教学、教材三贯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武汉音乐学院作为艺术院校中少有的拥有思政类专业硕士点的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他们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各教师各具特色的教学讲义,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业余时间加强艺术知识的学习,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川美术学院为了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师生互动,每学期让学生分组拍摄视频、制作课件并拿出一次课让各个组推举的代表上台讲课。四川音乐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把表演类专业和非表演类专业区分开来,以提高针对性。该校每个月由思想政治课教师组织一场学生论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云南艺术学院积极把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艺术知识积累,提高教学实效性。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了指导该校思政课教学的“三心二意”原则,即事业心、职业心、关爱心以及学科意识和服务意识。北京城市学院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力推行专题教学和过程考核,打破了教材章节限制,按专题开展教学,以多次考核代替过去的期末一次性考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天津美术学院把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与学生外出写生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中国戏曲学院努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了课程方案落实、机构队伍落实、保障措施落实的“三落实”政策,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该校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与实效性方面,注重“三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即社会时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了解决表演类学生坚经常有演出任务影响思政课学习的问题,该校把所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制作了视频挂到校园网上由学生对照视频自学。此外,与会的其他艺术院校的代表也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方面的经验。

三、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星海音乐学院思政部主任陈平教授总结小组讨论的意见时指出,目前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在经费、形式、规范性和安全性等问题上还有很大的不足,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改进;各院校思政课建设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有的院校思想政治课不受重视,师资力量不足,课时被挤压的问题比较突出。西安美术学院思想政治部主任沈宝莲教授总结小组发言情况认为,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考试都采用了开卷形式也有少数院校采用闭卷形式。不论开卷还是闭卷,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与考核,至于如何考核,这方面各艺术院校都有待研究改进。此外各艺术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增强教师魅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她认为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知识;除了要搞好教学,还要搞好科研;不仅要在课堂上讲好课,还要在课外和学生做朋友,了解学生实际,做学生成长的导师。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研究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定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思想实际,正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热点与难点,关注新世纪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人才成长的结合点,在满足艺术人才成长的基础上,重视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价值。

四、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中的作用

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戏曲文学系主任谢柏梁教授作了《发挥专业教师在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中的作用》的主题发言。他从艺术工作者应具备的“德艺双馨”的品质出发,阐释了德与艺、德与师、德与孝、德与国家民族的关系。通过戏曲名家梅兰芳、张学津等人的感人事迹,说明了立艺先要立德。艺术工作者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和喜爱。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杂志社副主编朱和作了《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科研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就教师开展科研,进行准确选题,明确栏目要求,提高论文质量等进行了阐述。此次会议还邀请了国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名专家――清华大学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作了题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报告。报告高屋建瓴,从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课05方案的主要特点以及课程教材改革的情况,还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以及在改革中完善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问题。肖教授特别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场学术报告对大家启发很大,对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发挥重要指导作用。

全国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邓军教授代表研究会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好、组织好、平台好、效果好,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他还谈了对研究会今后工作的设想:

1.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方面

首先要找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和方向,着眼于机制建设;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能力和魅力,着眼于抓好队伍建设;寻找提高实效性的突破路径,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抓好实践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打造思政课的品牌和特色。

第7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

职业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枯燥无味,单调无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这门学科,这一现象,在职业中专学生中普遍存在。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职业中治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逐步转向主动学习,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求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创设乐学情景的方法王要有:

1.引趣创设热情

热情是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和体验。在教学活动中引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节学生学习政治的情趣,引趣会活跃课堂气氛,敞开思想、培养丰富的想象。

2.设疑创设激情

所谓设疑,就是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适当设置障碍,造成疑惑.激励学生通过学习解惑,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目的,设疑的方式一般有提问题、给反例、找差错等。提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他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所提的问题必有思维价值,有一定能力解决,使学生既费思考而又非求解不可。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加强奉献精神的教育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钱似乎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一股拜金主义的暗流正在社会上蔓延,它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成长,少数学生认为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在孩子心目当中金钱的地位提高了,奉献的精神淡薄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课堂阵地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在千百次的为人民服务的锻炼中培养自己的奉献精神。

二、把握处于变化中的学生心态,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感

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各种矛盾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构成人的心理发展轨连,人总是在一定心理支配下奋斗、追求和创新的,任何目标的到达都只是新的起点,只要把无数目标点连接起来,他们便成为一条起伏向前的动态图线,学生的学习心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漫长的生活是在各种心理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中度过的,大量新的问题不断提出,众多新的答案不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答案纷至沓来,构成了他们学习的活力。因此,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达到转化学生学习心理,不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处于最佳状态。如果学生的心态无序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无法正确认识事物。因此思想政治课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时,信息一定要广泛、丰富、及时、适度。

在把握住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学生心态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具有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感,“大江东去,泥沙俱下”,复杂的社会实现必然给青年学生带来思想上的混乱,面对这严峻的挑战,思想教育工作要“固其根本”、“其泉源浚”,就必须使思想教育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时代感。通过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所学的政治理论能独立分析社会上的复杂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科学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学生心中的殿堂。因此我们政治课教师应尽量发挥“科学性”的神奇力量,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融科学知识于学科内容之中,用科学的力量去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用科学事迹来教育学生。丰富的科学知识使许多思想理论问题迎刃而解,经历各异的中外科学家是青少年学生的楷模。要让学生向先进学习,树立榜样,学习他们什么上的优点,使自己多方面得到提高。

真实是思想教育的生命,只有真理才能说服人,只有真话才能赢得学生。中学生爱听真话,爱讲真理,喜爱纯真的感情,正所谓“天理无邪”。教学内客要真实可靠、无懈可击,向学生传播的思想,应当符台社会进步的趋势,符合进步的政治潮流,符合道德思想动向等,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应具有真实性。

“时代感”是一个充满美丽的字眼,它能使人扬起生活的风帆,中学生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好奇,什么新潮时装、流行歌曲等,对他们来说颇具有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时代性强,当然,思想教育不是赶时髦。不过面对现代日新月异的变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无法达到教育内容的新颖,要保持思想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从时代文化中吸取营养,把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技术和各种最先进的思想列入教育的范畴。

科学启迪学生,真实赢得学生,时代召唤学生,思想教育只有坚持科学性、真实性、时代感才会有强大生命力。

三、进行政治教学改革,逐渐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

第8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政治教材 情感因素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兴趣、信念、内驱动力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情感可以影响和调节这些因素的发展,具有多种功能。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起着一种侦察机构的功能和动力的功能,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唤起主体对信念的追求。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如果具有高度的学习热情,就会如饥似渴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适时地引导、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得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就是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抓起。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情”就是指道德。所谓道德情感,通俗地说就是思想感情问题。它是人同某种道德需要愿望相联系而引起的相联系的内心体验,是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与调节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创造出一个充满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以取得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达到政治课思想教育、智育和能力培养的目标。

1、抓好备课环节,挖掘情感因素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更多的是枯燥乏味的内容,这就要

求教师要认真揣摩,深入挖掘。对情感因素的挖掘主要体现在备课之中。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和理解教材,熟悉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材料生动化,以激发的学生兴趣与热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例如:在讲授“职业理想”的备课中,我选用流沙河《理想》的诗来点名理想的作用、含义---“理想”是敲出星星之火,国防教育论文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接着又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上了中专,理想之火熄灭了吗?”组织讨论,说明只要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不放弃追求,理想终究会实现,通过讨论挖掘学生自信的情感,大多数学生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并渴望实现美好的理想。

        2、教师要以情动人,营造情感氛围:

第9篇:思想政治课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幼师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良好师德的重任。因此,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结合幼师生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兴趣,指的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才能调动起积极性。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当学生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最终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目前,部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内在的学习需要,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和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有些幼师生想学好思想政治课,但是由于初中基础较差,也是力不从心,甚至对自己的思想政治成绩只追求及格甚至根本就是无所谓,干脆放弃,给我们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严重缺失,究其原因如下: 

(一)主观方面 

1.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存在认识偏差 

首先,徐州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必修课有25门,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其中对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幼师生们非常重视,因为这些课程的学习成绩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将来的就业。大部分幼师生对“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有正确的认识,其中,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希望在声乐课,舞蹈课上可以学到更多的、更实用的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而通识教育课被幼师生们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很少有幼师生愿意在它们上面花费太多时间,更不用说思想政治课了。在个别访谈中,一个幼师生谈到思想政治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是“副科中的副科”,在幼师生心中,只有专业教育课和技能教育课将来从事所学专业时有用,而思想政治课只是“为了升学或评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只是为了“及格就行”。 

2.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基础差 

学习基础差是由于幼师招生生源情况所决定的。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幼儿师范学校学生不再“包分配”,使得幼师学校生源质量下滑,文化成绩比较低,政治学科也同样如此。这些学生进入幼儿师范学校以后,文化课基础差,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得学习成绩上不去,学习动机更是逐步下滑。幼师生在初中时思想政治课实行开卷考试,因此在初中养成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习惯,只是浅尝辄止地看看书,按照老师给的重要考点在书上标注下来,开卷考试时直接将理论抄上去。升入幼儿师范学校,这种学习习惯依然没有改变。一些同学甚至认为上课不用听,考前稍微看一下就可以及格,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直接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进入幼师后,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在原有学习基础上开设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等,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一般也没有较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所以他们上课听不懂,下课不复习,考试不及格等,这样恶性循环导致的是对思想政治课更加反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师生希望能学到对将来幼儿教育工作有实际价值的本领,而认为现在的思想政治课,难以反映这种实用性,对将来毫无意义,学习动机也就更加缺乏。 

(二)客观方面 

1.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现象的负面作用 

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不仅在幼师生身上,在各个阶段的学生群中都存在这个现象,这和我们长期以来对“政治”理解的误区有密切联系。由于历史原因,人们经常将思想政治这门课程等同于从国家利益和公民责任出发去理解的“政治”,总认为政治就是权力斗争,就是盲从、打击,使学生对政治往往感到莫名地神秘,甚至恐惧。同时,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相适应,过去的思想政治课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情况,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效果评估流于形式等,这都导致了幼师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 

另外,大部分幼师生以社会需求、社会舆论来衡量学习价值,而社会上一直流行着“学习政治无用”的说法,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没有实际价值。一些幼师生受到这种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浪费感情、时间、精力,同时,他们又受到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偏重于物质方面的追求,注重直接利益和行为的直接效果。因此,他们对于思想政治课中所讲的一些似乎离他们很远的所谓“大道理”,认为对自己没有任何作用,更是不屑一顾。 

   2.教师中的某些教学偏见的消极影响 

教师在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因素。动机是有感染力的,如果思想政治教师本身治学严谨、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教学,就会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印象。相反,也会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与感受,与教师对这一学科的具体教授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的认识、教师本身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与时政敏感度、以及是否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幼师生中,绝大多数女生本身就不是很喜欢思政课,如果教师再教学理论陈旧,按照传统照本宣科式的枯燥讲授,这样会极大地降低他们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 

另外,幼儿师范学校没有升学压力,使教师仅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不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把上课当作任务,工作缺乏热情和创造性,对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缺乏敏感,对学生也不再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学生和教学产生厌烦情绪。这些必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没有实效,幼师生受其影响,更容易失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动机。 

3.教材中一些内容无针对性 

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具有智育和德育的双重任务,它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觉悟。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实现教学实效的主要载体,我国历来把思想政治课教材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近几年,教材一直在不断更新,在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方面做了不小的调整,但仍有不完善的地方。 

徐州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材选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材,教材仅仅是较能与国家、社会联系,比较贴近幼师生实际和社会现实,但是教材中仍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脱节,内容陈旧,理论滞后于时展,不能体现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从整体来看,教材理论性较强,一些基本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与幼师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初中升入大专、文化基础偏低的幼师生使用现行教材,不利于调动幼师生思维的积极性。再加上幼儿师范学校现在使用的教材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不是很强,教学目标与幼师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情况也导致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 

4.学校对本课程的不重视 

作为一名学生,学校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条件、师资质量、学风校风、校园文化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学校课程文化氛围、校方的课程策略和重视程度,都会深刻影响学生对某门课程的思想态度与行为取向。徐州幼师一直强调“合格+特长”的培养方案,即文化课合格就可以,但每个学生要有一个特长,如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学校提出这一培养方案,出发点是为了每个幼师生能有一技之长,将来更容易就业,就业后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站稳岗位。这一方案使幼师生非常重视特长的培养,尤其是重视技能技巧课的学习,但随之带来的的负面影响就是使他们对文化课不重视,只求“60分合格”。在个别访谈中,当问到思想政治的学科地位时,一名幼师生竟然这样回答:“语文在幼师是副科,思想政治是副科中的副科,是‘丫环’学科”。可见,学校的课程策略和重视程度对于幼师生的课程观有非常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既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教师、教材、和学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