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封闭式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710
一、 前言
目前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产业性,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强调具有相对完整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知识,因而中职业学校学生的的教育更是一个特殊群体的教育。[1]
中职生一般在15、16-17、18岁之间,这一时期的青年正处在从不成熟的儿童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边缘阶段。这种过渡性常会使青年处在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这一时期的青年在心理、生理和社会诸方面的发展,总体上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独立性、发展性、动荡性、继承性、探索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其自我意识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较弱,从众心理比较强,故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社会不良因素、不良同伴的影响,沉迷网络,学习成绩差,成为"问题学生"。[2]
目前中职的学生来源复杂,大部分是中考的落榜者,学习底子薄,厌学情绪严重,而且大部分的家庭家长文化水平较低,有些家庭困难,甚至单亲子女多,所以他们在一些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就表现的比较差,比如自我约束力差,上课迟到,旷课;宿舍脏乱,抽烟,赌博,盗窃,打群架等等比比皆是,在行为上懒散,基本礼仪不懂,上课乱跑,吃东西;自卑心理比较强,经常在他们身上看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而且逆反心理严重,讨厌老师的批评教育,跟老师顶撞,严重时还会打老师;在生活上自理能力非常差,怕吃苦,而且攀比盲从心理也严重。这都阻碍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造成学生在德育管理的高难度,而现在用人单位在招人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更好的适应将来的生活,学校实施了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这个也是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同样也是学校管理的需要。
二、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提出
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是指学校参照军队的管理理念,模式和条例,结合本校教育教学的工作需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聘请部队退伍军官或武警学院优秀毕业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实行一种内部规范化管理,也就是相对制约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以保证一个更完善的校园安全、更有序的教学次序、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等的做法。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社会的不良影响,通过封闭式管理营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专心学习,提高升学率。于川等研究也表明:封闭式中学学生比非封闭式中学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高;封闭式管理提升了男生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满意度。[3]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中职学校的学生相当部分纪律松散,维权意识很强,但法律观念又很淡薄,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工业园区,所以的不良社会习气学生又很容易沾染,到黑网吧、酒吧。[1]
以上二点为实施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提供了主要的现实和理论依据。
三、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实施
1.全封闭军事化训练
新生入学,训练营施行全员军事化管理的模式,从衣食住行到言行举止,从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到训练期间的安全、卫生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2.生活能力训练
为了提升学生生存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重点训练整理内务、洗衣服、理财等,花销自己支配、自行结算。要求略有盈余,不许亏空。
3.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配合军事化训练,开展体能训练、义务劳动等耐力训练。将体能训练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打造扎实的基本功。
4.行为礼仪训练
学校从学生的服饰、发型、行走、站姿、坐姿、言谈举止及日常交往等方面,全面规范学生的礼仪,使学生知礼节、明廉耻。此外,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小组训练等社交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人和谐相处,提高其人际交往技能。
5.就业能力训练
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测评,了解学生的人格类型,协助其对未来职业有个明确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且自己又喜欢的职业。其二,教授其如何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求职及各种求职技巧,促使其顺利就业。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冷静沉着的心理素质、善于应变的沟通能力和富于感染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低于挫折的能力。
6.增强协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各班级学生就是一个战斗集体,通过各种团体辅导活动如"盲人方阵"、"信任之旅"、"一叶方舟"等活动培养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团体的交流沟通,进而把活动内容延伸到学习、生活中,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四、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的显著成效
这种模式对学校教学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可以避免外来因素干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以及对学生身心可能造成的伤害。如小商贩人校经营造成学校秩序的混乱,学校周围不法歌舞厅和网吧等对学生成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以及防止外来人员进校行凶等偶发事件的发生。该模式对学校和学生有"屏蔽作用"。
2.可以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生失去了对父母和亲友的依赖,必然要学会生活自理。
3.可以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在学校严格管理下,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得到强化,长时间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懂得了待人接物的礼仪,懂得来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增强了责任感。
4.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安定的教学环境和充裕的教学和学习时间,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充分总结经验,加大硬、软件建设的改造力度,创设更好、更优的育人环境,并将准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在中职学校普及、拓展与深化,努力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优秀的"高技能、高基础、高品德"的人才,大力贯彻、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贺跃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1,(5):23-24
[2]尹志红,陶辉.中国15-18岁青少年服饰文化消费研究--以武汉市青少年为例.武汉:武汉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58-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组织和管理;学生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倍受关注,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了解不同管理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和发展的情况,笔者采用SCL-90量表评定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为学校管理工作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长沙市实行封闭式管理的某高校男大学生150名。封闭式管理的特点为军事化、封闭式、要求严格、训练艰苦。
1.2 方法
1.2.1 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1]:该量表含有10个因子90个项目,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即无该项症状反应评1分,很轻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2)自编“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随机抽取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150名,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列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同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内外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方法,编制成含有54个条目的调查问卷。该问卷的每个条目含有5个等级,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每个条目上判断对自己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由没有到严重为5级评分。
1.2.2 实施步骤 被试生填写SCL-90量表,统计该量表的各项指标,1周后再让被试填写“影响心理健康因素调查表”,采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处理,整理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生活事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封闭式管理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见,在被调查的150名男生中,有128名男大学生因子分≥2分,有43名因子分≥3分。提示有85.3%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有28.7%的男大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高于国内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水平[2]。
2.2 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由表2可见,学校管理教育等3个因素可以解释项目总方差的95.69%。说明这3个因素是影响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学校管理教育,统计方差达61.64%,提示学校管理教育是封闭管理模式下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封闭式管理学校,有28.67%的男大学生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妄想、精神病性等7个方面,这一结果高于全国男大学生平均水平。提示在实行具有军事化、封闭性、艰苦性、严格性等特点的管理时,要特别注意这样的管理模式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
一、学生生源和学生素质问题
近几年技校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生源却在逐年萎缩,用业内人士流行的说法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了,校园扩大后招生任务也加大,学校动员全员招生,指标分解,如此招生,学生不论是成绩还是素质都无法考核,几乎没有筛选的余地,其中还有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给后续的管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2010级新生入学不久就组成了小团伙,号称“十三太保”,在校内打架滋事,有的学生被打后不敢再来上学,有的被讹钱讹物,有的甚至加入其组织。其中九名学生半夜群殴一男生,致其脑积液,公安部门参与处理,因主要人员均不够年龄,最后以每人交医疗费2500元,5名学生被开除事件才得以处理,对此被打学生家长不依不饶,被开除学生家长也抱怨不满,尽管后来邀请公安部门进行法制教育,通过班会、板报等形式加强教育并严格违犯处分的处理,在短期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真正扭转校风,还要以正面引导和教育作为长期疏导的准备,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宣贯,要从制度和与家长沟通配合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全住宿模式的宿舍管理问题
以前住校生多是外地的学生,同学间相处和遵守住宿管理规定方面问题不大。去年搬入新校址,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学生全住宿,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便于一些专业外聘教师能够在晚自习上课,同时也减少了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也利于学校回收建设成本。但直接出现的问题是离家近的孩子经常以各种理由请假回家,造成其他住校生的情绪波动,另一反面,本地学生与社会闲散人员往来过密,造成校内常有校外人员寻衅滋事,结伙欺诈外地学生,骚扰住校女生。本地学生和外地学生冲突后,其家长直接参与,使矛盾升级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加上学生年龄差异、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不同,短时期内问题层出不穷,对此学校增加了楼管人员,加强了宿管制度,安装了监控设施,严格了宿舍楼开关门时间,加强了安全检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等措施,住校秩序逐渐稳定,但直接影响是学生与校规的抵触情绪也在累积,小矛盾依然存在,如丢钱丢物、损坏公物、打闹喧哗、堵塞管道等。我认为,除了正常的管理和强制手段之外,还应该加强班主任、学生会甚至家长共同参与管理的模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孩子在校的状况,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评优奖励活动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分散其精力。
三、应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
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在校教育除了学业外,还有思想品德和学行为规范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学生的行为形象是教育效果最直接的表现,十五、六、七岁的孩子,鉴赏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差,校内吸烟几乎已以成顽疾,宿舍和楼道经常烟头满地,极不雅观也不安全。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和处罚仍不能制止,奇装异发,不讲个人卫生,赖床不起,男生带耳钉,女生穿着暴露等现象依然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挑衅,也给学校的形象和风气造成不良影响,但学校屡禁不止,至于早恋及过火行为已是学校的一道“风景”,由此引起的打架等诸多问题,而更严重的是旷宿现象,校规规定旷宿一次留校察看、两次开除,但实际上开除学生上会很难通过,致使有些留校察看生继续犯错已无法再处理,适当的给予一些劳动制裁又似有体罚之嫌,我认为应当予以一定惩戒、劝退直至开除,因为单纯的说服教育对少数学生是无效的,而且其行为的蔓延也影响到对他人教育的实施,也会影响到以后用人单位和想让孩子来上学的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评介。
四、学生外出请销假和与家长的联系
全封闭管理只是一种制度,并不完全禁止学生外出,学校尽管有周三周六下午两节课后及周日全天开放,但学生因生病、取款、购物及其他五花八门的理由,仍需外出,学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有特殊情况的给予办理外出校牌,正常学生外出需班主任批准,学校规定超过半天的必须家长同意,因为涉及学生安全管理(尤其是宾服专业的女生),但就看似简单的联系家长已是各班主任一项繁重的工作。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42-02
[摘要]目的:探讨在精神科封闭管理模式下如何减少和防止护理工作中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从风险因素的识别,涉及的法律问题(如:监护权、格式条款)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对风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危险因素提出防护对策。结果:风险的发生与医疗护理工作针对群体的特殊性、患者病情变化的突然性、封闭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患者家属认知的错误性、告知工作的无效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只有做好风险评估及其识别,规范职业行为,对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工作环节提高警惕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在工作中有效减少风险的发生,继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风险管理;精神科护理;封闭管理模式
护理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护理过程的可能会导致病人损失和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24h面对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患者随时可能有自伤、伤人、毁物、逃跑、甚至自杀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意外事件,给患者和家属甚至社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影响,同时医院和护理人员将承担经济、法律、人身的风险[2]。因此在封闭管理这一模式下,加强风险管理对于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医院具有重要意义。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1精神科护理风险的识别
1.1患者自身因素: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症状的控制或影响,对各种危险因素缺乏辨识能力,容易发生针对自己的暴力行为危险(如:自杀、自伤)、针对他人(物)暴力行为的危险(如:伤人、毁物)、外跑、跌倒、噎食等不可预料的情况;住院期间在患有精神疾病的同时可能合并躯体疾病,但由于患者缺乏对躯体不适的相应主诉,使护理观察产生难度;患者自知力缺乏,不承认有病,常拒绝治疗,对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强制保护、鼻饲、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及口服各种精神科药物,尽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但仍存如下风险:强制保护患者可能会出现扭伤、擦伤、甚至摔倒或意外骨折情况;强制治疗时可能会因患者挣扎出现预料想不到的特殊情况;患者不合作可导致输液中针头滑出血管外,需反复穿刺,易造成皮肤表面青紫、淤血。
1.2患者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对法律法规认识错误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将患者送入医院封闭病房治疗后,通常认为其应该对患者承担的监护权便也移交给医院且在封闭管理模式下,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缺乏对患者病情连续动态的观察,对精神科医学知识不够了解,对患者病情恢复期待过高,忽略由于既往病程的迁延、对药物治疗敏感程度、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个体差异等治疗结果可能不同。一旦疾病痊愈情况不佳、出现并发症或意外死亡等情况,患者家属便把所有责任强加于医院,容易引发医疗纠纷。个别患者及家属缺乏道德修养,如果医院不能满足自己的索赔要求,便进行医闹,严重干扰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
1.3危险物品存在的不可避免性: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在精神病患者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下可成为危险物品。如:衣物可能成为其辅助自杀的工具;牙刷可能成为自伤或伤人的工具。衣物、牙刷等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须品。
1.4为保护患者人生权利而造成的监控盲区:有关法律规定:精神病患者仍享有隐私权。虽然在病房大厅设置了监控摄像头观察患者的活动,但涉及患者隐私的场所,如:厕所、休息室便成为监控盲点,存在安全隐患。
1.5护理人员因素:对潜在的风险缺乏预见性认识;对病人观察不到位;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不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规范;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等。
1.6书面告知文书在法律判定中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患者在住院时要和医院或科室签订住院协议、封闭病房知情同意书。但此协议在产生医疗纠纷的法律诉讼中常被判定为格式条款(合同)。《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所以住院协议书、知情同意书在法律庭审中通常会产生以下争议:住院协议、知情同意书中的条款是医院单方面制定的;非拟定条款的一方当事人(患方)对于医院方提出的条款并无或欠缺实际协商的机会,条款的定型化导致了患方只能接受或不接受协议内容,这样违反了合同自由的原则。协议中存在免除或限制医院方责任的条款,使医患双方地位不对等。《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所以住院协议和知情同意书中的条款通常只能起到让患方知情的作用。
2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2.1做好入院宣教,履行告知义务,明确法定监护人(或法定人)对患者应尽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七条规定有关规定,精神病医院不是也不可能是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患者住院期间医务人员负责治疗及护理,无监护与被监护的关系,监护权能移交。在目前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应[3]。所以在患者入院时医务人员应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消除患方的错误认识,使其明白应对患者履行的责任并未因患者住院而发生改变。针对自伤、自杀、暴力行为严重的患者,要求家属留陪护。
2.2坚守岗位,履行职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医疗事故。以此可知医疗事故的认定主要依据2点:(1)存在医疗、护理过失。(2)患者人身损害的不良后果由过失直接造成。工作人员是否坚守岗位、尽职尽职是事件定性的关键[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的规定,在幼儿园和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医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所以在法律诉讼经济赔偿的裁定中,医院是否有过错及其过错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赔偿数额的多少。
2.3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落实巡视制度:对有自杀、自伤、暴力行为、出走等重点患者,设置醒目的提示牌,当班护士熟记病人床号姓名、年龄、诊断、病情、心理、睡眠、饮食等情况,置视线范围内活动,严密观察其意识趋向,行为动向。设置重点监护室,按护理级别合理规划时间进行巡视。观察病人不完全依靠监控设备,巡视时做到“不远观要近查”,也就是进行护理巡视观察时不隔窗不隔门,要到床旁近距离观察,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2.4做好病房安全检查
2.4.1设置固定的场所接待来探望患者的家属,设专人对家属所带物品进行检查,防止危险物品带入病区,及时和家属沟通交流做好安全宣教工作。
2.4.2做好病区药品、物品、约束带的管理。进出治疗室、护士站、办公室时应随手关门,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2.5完善书面告知文书的相关内容:遵循公平的原则拟定书面告知文书条款,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示患方注意“免除责任”、“限制责任”的条款并采取醒目的标注方式。在书面格式上可采取把条款内容的字体加粗、字号加大或加下划线等方式进行提示。或把重点内容读给家属听并给予解释说明,履行告知义务,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在告知过程针对知识文化层次较低或不识字的患者家属应更加的耐心细致。在签字中除了签署患方的名字外,还应写“已知情”、“无异议”等内容,更加明确表示医院方就协议条款内容进行了详尽告知,患方对协议条款内容理解并同意。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总结患者家属常见的认识误区及医疗知识盲点,拟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告知文书,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与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进行有效沟通,对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尽量从源头上杜绝护患纠纷隐患及避免潜在冲突。
【关键词】 风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源流;规范化;虚邪瘀;文献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4.01.020
风为“六气”之首,能生万物,但其为害则为“六”之首而致病。如汉・张机《金匮要略》曰:“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风邪致病较快,善行数变,多以游走性为主要表现,如清・费伯雄《医醇义》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性轻而善走,无微不入,其中人也易,其发病也速。”由此可知,风邪可导致多种疾病,其中由风邪为主所导致的痹病(风湿病)则为风痹,其表现则应为游走性疼痛为主。根据风邪致痹的特点,可以确定风痹的概念:“风痹又称行痹,是以风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1]风痹是按五(风、寒、湿、热、燥)病因分类的风湿病,是五痹之一[2],为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风痹作为最常见的痹病,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历代文献有着大量而丰富的论述,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对其认识不同,不同地区语言习惯不同等,导致风痹“一病多名”和“一名多义”,给后人研究风痹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对有关风痹的历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对风痹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以便能使风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风痹的病名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风痹概念,历代医家对很多与风邪有关的痹病描述都可以归属风痹范畴,因此,风痹是一病多名。如《内经》称为“行痹”,张仲景提出了“风湿”“历节”“中风”等,其描述的临床特征与风痹有一定关联;并提到血痹如“风痹状”,但对风痹未做论述。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明确提出“风痹”定义,与行痹含义相似;还列有风湿痹、风身体疼痛、四肢痛无常处等,均与风痹有着密切的关系。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论有风痹,《圣济总录》则论有行痹,此外,两书还列有风身体疼痛、风走注疼痛、中风百节疼痛、妇人风痹手足不随、妇人血风走疰、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等多种与风痹相关痹病。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说行痹当时“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之后风痹名称较乱,除行痹外,相继出现走注、麻痹、历节、筋痹、流火、鬼箭等称谓。明・朱《普济方》则承宋代方书列有诸多风痹相关痹病。方贤《奇效良方》承《诸病源候论》称行痹为风痹,此后风痹与行痹两者称呼并行于明清,如《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证治汇补》《张氏医通》《症因脉治》《顾松园医镜》《医衡》《医醇义》等均同时列有行痹和风痹。直到近代认识方逐渐一致,多将行痹以其病因言称为风痹。另外,在古代文献中,“风痹”又是一名多义之词,应认真分析甄别。
1.1 风痹的一病多名
1.1.1 行痹 行痹之名首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此“行痹”是以临床特征而命名的,是风痹的别名之一。此后,大部分医家秉承《内经》而沿用“行痹”之名。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圣济总录》曰:“风为阳气,善行数变,故风气胜则为行痹。”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曰:“风气胜者行痹,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严用和《济生方》皆曰:“痹之为病,……风多则行”。明代《丹溪摘玄》曰:“风多为行痹痛,则行走无定,无常处。”龚廷贤《寿世保元》曰:“行痹,走而不定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曰:“风胜则气纵而不收,故走注疼痛,为行痹。”张璐《张氏医通》曰:“行痹者,痛处行而不定。”尤怡《金匮翼》曰:“行痹者,风气胜也。风之气善行而数变,故其症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血气不通而为痹也。”《医醇义》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风为阴中之阳,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窜,入经络,故历节作痛而为行痹”等。另外,《普济方》《红炉点雪》《医宗必读》《冯氏锦囊秘录》《症因脉治》《医学心悟》《医碥》等对行痹均有大量论述,行痹的名称影响很大,以致现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仍称风痹为行痹。
1.1.2 风痹 首次明确将《内经》“行痹”称为“风痹”的是《诸病源候论》,其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多者为风痹”。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及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承《诸病源候论》之说,只论风痹而不提行痹。《普济方》也继之论有风痹。《奇效良方》详细论述风痹曰:“大抵风胜则游走上下,无所留止,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为驰纵筋脉不收也,此名风痹”。后世医家多尊此说。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实……。”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三“中风门”专设“附风痹(法七条)”。《证治汇补》则曰:“遍身疼痛,即风痹症也”。秦之桢《症因脉治》将风痹列为“外感痹症”论述。《医醇义》曰:“风痹者,血不荣筋,风入节络”等。另外,《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张氏医通》《顾松园医镜》《杂病广要》等对风痹也有论述。风痹是以病因(感邪性质)而命名的,行痹是以症状(临床特征)而命名的,名异而病同,正如清・沈时誉《医衡》所说:“如云风痹寒痹湿痹者,指病之因;行痹痛痹著痹者,病之状”。
1.1.3 筋痹 《内经》之后《外台秘要》首论风痹与筋痹的关系,其引用《诸病源候论》曰:“《病源》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阴,肝之经也。肝通主诸筋,主在春。其经络虚……。”论述了风邪伤于筋,为筋痹,合于春,内舍于肝的特点。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首次提出:“筋痹即风痹也”,并描述其表现为“游走不定,上下左右”,为典型的风痹的表现,而非筋痹症状。其后《证治汇补》也随之曰:“筋痹,即风痹也”。《张氏医通》则曰:“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清代董西园《医级》论曰:“风伤筋而胜气归肝(此为行痹,即筋痹,风胜之候)”。林佩琴《类症治裁》也认为:“筋痹,即风痹也”。把风痹称为筋痹,但描述是风痹的症状,说明筋痹是从病位角度来称呼风痹的,筋痹是风痹别名之一。但这混淆了五痹与五体痹的概念和内容[2,6]。因此,近现代以来,已不主张把风痹称为筋痹。
1.1.4 走注 把行痹称为“走注”首见于《儒门事亲》,其曰:“《内经》曰:‘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故其痹行,旦剧而夜静;世俗莫知,反呼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可以看出,“走注疼痛”是行痹的世俗称呼,应始于民间俗称,但其后在明清医家及文献中盛行,影响颇深。如《证治准绳》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也,称为走注疼痛及历节之类是也”“行痹即走注疼痛”;《医宗必读》曰:“风痹……古称走注”。《证治汇补》曰:“行痹者,……亦曰走注”。《张氏医通》:“行痹者,……走注关节疼痛之类”“行痹者,走注无定”。清・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注疼痛。”《症因脉治》则曰:“风痹之症,走注疼痛。”顾靖远《顾松园医镜》、《医衡》及《金匮翼》皆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世称走注疼痛之类是也。”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风胜为行痹,……古名走注”等。说明“走注”在当时也是行痹别名之一,形容其疼痛“走注不定”。
1.1.5 麻痹 把风痹称为“麻痹”仅见于明代方毂等《医林绳墨》,其曰:“《内经》曰:寒气胜为痛痹,风气胜为麻痹,湿气胜为着痹。河间曰:痹者留而不去,则四肢麻木拘挛是也;又曰:腰项不能俯仰,手足不能屈伸,动辄不能转移,此痹之为病也。大率痹由气血虚弱,荣卫不能和通,致令三气乘于腠理之间。殆见风乘则气纵而不收,所以为麻痹。”所论“麻痹”以“麻木拘挛”为主要表现,明显与风痹、行痹之意不符,故不为广大医家所接受。
1.1.6 历节 把历节归为行痹首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其曰:“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证治准绳》曰:“行痹者,……称为走注疼痛及历节之类是也。”《冯氏锦囊秘录》曰:“风气胜者为行痹,……俗名流火及历节风。”日本丹波元简《杂病广要》曰:“历节,即行痹、痛痹之属。”《医醇义》曰:“历节作痛而为行痹。”可见“历节”当时也是行痹别名之一,但不常用,多作为症状描述,形容其疼痛“遍历关节”。
1.1.7 流火 风痹称为“流火”首见于《医宗必读》,其曰:“风痹,……今名流火。”《证治汇补》也曰:“行痹者,痛无定处,俗名流火。”《冯氏锦囊秘录》曰:“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俗名流火……。”《顾松园医镜》也曰“行痹者,……俗名流火是也。”《杂病源流犀烛》曰:“风胜为行痹,……今名流火。”以上说明流火也是风痹别名之一,形容其疼痛快速流动,“流窜似火”。
1.1.8 鬼箭 把行痹称为“鬼箭”首见于《证治汇补》,其曰:“行痹者,痛无定处……今呼为鬼箭也。”《杂病源流犀烛》也曰:“风胜为行痹,……俗有鬼箭风之说,亦此类。”此名称也是行痹别名之一,也是形容其疼痛走窜较快,如“鬼箭”一般。
延至近现代,部分医家鉴于前贤所论风痹病名纷杂,其说不一,所以多主张统一风痹、行痹等病名,现代多统一称之为“风痹”。
1.2 风痹的一名多义 在历代文献中,“风痹”为一名多义之词。风痹之名也首见于《内经》,在《灵枢・寿夭则柔》中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结合《素问》论有风、痹、痿、厥等病,那么风痹应该是“风”和“痹”两种病的合病,“阴阳俱病”,病情相对较重,故《灵枢・厥病》曰:“风痹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此处所论“风痹”显然非《素问・痹论》中的“行痹”,但后世医家多将本段话与归于风胜之行痹一起论述,显然有违《内经》原旨。其次,《景岳全书》说:“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将风痹等同痛风,而在当时痛风就是指痹病,因此是说风痹就是痹病。另外,现代也有人认为《内经》所论风痹与现代医学系统性硬皮病极相类似[5]。因此,风痹除具有行痹之义外,其他具体含义较多且不明确,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非本文所讨论内容。
2 风痹的病因病机
风痹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为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脏腑功能失调,风自内生;而风为百病之长,且风邪不能独伤人,故寒、湿、热等其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因此,外因为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袭,但其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邪。
2.1 风邪入侵 气候变化或调摄不慎,风邪入中肌肤、经络、肢体,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痹。如《灵枢・刺节真邪》曰:“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金匮要略》论曰:“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医宗必读》曰:“风胜为行痹……,即其下一胜字,则知但分邪有轻重,未尝非三气杂合为病也。”《医衡》曰:“三气之中,一气独甚,即能为痹。”清代尤怡言:“风气虽微,得以直入血中而为痹”。由此可见,风邪入侵是风痹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历代医家所共识。
2.2 正气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营卫不和,卫阳不固,或失治误治,或病后失养,致气血耗伤,精血亏虚,腠理空疏,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乘虚入侵,搏结于肢体关节而致痹。如《灵枢・五变》云:“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诸病源候论》曰:“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明代李《医学入门》曰:“痹属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则不入。”《景岳全书》则言:“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症因脉治》也曰:“风痹之因,或元气不充,或病后体虚,或饥饿劳役,风邪乘之,则风痹之症作矣”。
2.3 内风致痹 风痹虽多为外风致病,然而其内风也可致痹。内风系指风由内生,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气通于肝”“在天为风,在脏为肝”“肝乃风木之脏”。言风从内生主要由于肝的功能失调所致。肝阳偏亢、虚风内动等则致气血逆乱,经络痹阻而为痹,如《证治准绳》曰:“行痹……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流注四肢筋骨,或入左肩肌肉疼痛,渐入左指中。”若平素血虚之人,或病后失血伤精,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可致虚风内动进而致痹。如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言:“血虚生风者,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
2.4 瘀痰痹阻 风邪或挟寒、湿、热等邪侵入体内,荣卫凝涩,瘀阻经络、肌肤,若病情迁延日久,或失治误治,则痰瘀更甚,痹阻加重,病情亦深。如《素问・五脏生成》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圣济总录》则曰:“风邪乘虚,与血气偕行,使营卫凝涩,随所注处,悉为疼痛。”《医门法律》也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清代刘一仁《医学传心录》曰:“风寒湿气传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饮,或瘀血……。”风邪可致痰瘀,而痰瘀又可致风痹。
综上所述,风痹的病因病机不外“虚、邪、瘀”[7]
三类,其基本病机是风邪为主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肢体关节经络。本病以实证为主,病邪以风邪为主,可挟有寒、湿、热等邪,如风邪郁久化热,可致肢体关节热痛。但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虚以营卫气血不足为主,如风痹日久,复感于邪,内舍脏腑,可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心慌、气短、发绀、浮肿等,发展为脏腑痹,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 风痹的主要表现
历代医家对风痹的临床表现有着丰富而形象地描述。根据大量的文献来看,本病主要以“行痹”和“风痹”命名进行临床表现的描述,其表现基本相似,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古代医家对风痹的认识,笔者按其文献命名的行痹、风痹以及与风痹相关痹病分别进行描述,以便能更全面地认识本病。
3.1 以“行痹”命名的主要表现描述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素问・痹论》)。“不仁则肿,……走无常处”(《备急千金要方》)。“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圣济总录》《普济方》、《金匮翼》)。“上下左右无留,随所至作……,行走无定”(《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痹行,旦剧而夜静”(《儒门事亲》)。“行而不定”(《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医宗必读》《冯氏锦囊秘录》《顾松园医镜》《医衡》《金匮翼》)。“病人一臂不遂,时复移在一臂”“两手十指,一指疼了一指疼,疼后又肿,骨头里痛,膝痛,左膝痛了右膝痛。发时多则五日,少则三日,昼轻夜重,痛时觉热,行则痛轻肿却重……”(《证治准绳》)。“走而不定”(《寿世保元》)。“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景岳全书》)。“游走不定”(《医宗必读》《医学心悟》)。“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医宗必读》)。“痛无定处”“风胜则气纵而不收,故走注疼痛”(《证治汇补》)。“痛处行而不定”“游行不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走注无定”(《张氏医通》)。“走而不守,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冯氏锦囊秘录》)。“不拘肢体,上下左右,骨节走痛,或痛三五日,又移换一处,日轻夜重,或红或肿,按之极热,甚而恶寒喜温”(《顾松园医镜》)。“游走上下,随其虚处,风邪与正气相搏,聚于关节,筋驰脉缓,痛无定处,……走注四肢肩……有肢节肿痛,日夜无已时”(《杂病源流犀烛》)。“历节作痛”(《医醇义》)等 。
对行痹描述多为“行而不定”“游走不定”“痛无定处”等,主要强调其“游走性疼痛”的表现,这是风痹所具有的特点。
3.2 以“风痹”命名的主要表现描述 “肌肉顽厚,或疼痛”“肌肤尽痛,……手足不随”(《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普济方》)。“手足不遂,或肌肤疼痛,或肢体麻木”(《妇人大全良方》)。“风者其痛行动无常处”(《推求师意》)。“游走上下,无所留止,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为驰纵筋脉不收”(《奇效良方》)。“风多痛走不定”(《医学入门》)。“风多则引注”(《古今医鉴》《类证治裁》)。“脉尺寸俱浮微,身体不仁,血气凝聚,手足拘挛”(《明医指掌》)。“游行上下,随其虚实,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证治准绳》)。“走注历节,无非定所”(《景岳全书》)。“游走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医宗必读》《证治汇补》《杂病广要》)。“痹在遍身,走痛无定”(《医门法律》)。“遍身疼痛”(《证治汇补》)。“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而不定,故名行痹,此风邪为痹之症也”“风痹之脉,或见浮缓,外受风邪,或见浮数,乃是风热,或见浮紧,风寒之别,浮濡而涩,乃是风湿”(《症因脉治》)。“风入节络”(《医醇义》)等。
明代之前对风痹描述多为“肌肉顽厚、疼痛”“ 肌肤尽痛”等,多尊《诸病源候论》之说强调受风邪之后表现的肌肤不仁等症状;自《奇效良方》将行痹称为风痹后,风痹多描述为“游走不定”等,也强调了“游走性疼痛”的特点。
3.3 与风痹相关痹病的表现描述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素问・玉机真藏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金匮要略》)。“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久不瘥,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遂。”(《诸病源候论》、《普济方》)。“风身体痛疼者,风湿搏于阳气故也。……诊其脉,浮而紧者,则身体疼痛。”(《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普济方》)。“或奕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四肢痛无常处者,手足指节皆卒然而痛,不在一处,其痛处不肿,色亦不异,但肉里掣痛,如锥刀所刺”(《诸病源候论》)。“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风邪在于皮肤肌肉,历于骨节,即邪气与正气交击,故令疼痛也”(《太平圣惠方》)。“风走注疼痛:疼痛无常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中风百节疼痛:百节筋脉,拘急疼痛,寒热更作,不可屈伸”(《圣济总录》《普济方》)。“血风身体骨节疼痛:荣卫凝涩,骨节疼痛,不可屈伸也”(《圣济总录》)。“妇人血风肢体骨节疼痛,……骨节疼痛,肢体发热,口舌咽干”(《妇人大全良方》)。“风腰脚疼痛”“风不仁:……皮肤顽厚,无所知觉”(《普济方》)。“风冷痹,其证令人脚膝痛,行履艰难,四肢麻顽,身体俱痛,甚则有一身不遂者”(《普济方》)。“大概风湿多侵乎上,肩背麻木,手腕硬痛”(《医学入门》)。“风湿,其症头汗面黄,遍身重着,骨节烦痛发热,至日晡转剧,不呕不渴,恶风不欲近衣,身有微汗,小便不利,大便亦难,脉浮虚而涩”(《证治汇补》)等。
历代文献丰富详细而形象地描述了风痹(行痹)的临床表现,说明风痹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常见的痹病之一,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症、纤维织炎综合征等出现风痹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治[1]。
4 风痹的鉴别
风湿病作为一大类疾病,与风痹相似的痹病较多,最易混淆的当属众痹和血痹,应需注意鉴别。
4.1 众 痹 众痹也有游走性疼痛的表现,如《灵枢・周痹》描述众痹,曰: “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众痹和风痹有相似表现,但风痹有明确的病因风邪,而众痹则无,两者之间是否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4.2 血 痹 血痹与风痹病因相同,都由风邪所致;又有相同的临床特征,即游走性疼痛和不仁,如《金匮要略》曰:“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因此两者关系密切。但血痹多以虚证为主,表现以麻木不仁为主症,而风痹多以实证为主,游走性疼痛为主要表现。不过两者也有交叉重叠,如《金匮翼》曰:“风痹云者,以阳邪而入于阴之谓也,……又有血痹者,以血虚而风中之,亦阳邪入阴所致也。盖即风痹之症,而自风言之,则为风痹,就血言之,则为血痹耳”。
5 历代医家对风痹相关痹病的论述
《内经》中“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的经典论述,为后世所宗,也是风痹最早的概念。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风湿、中风、历节等风痹相关痹病进行了论述,发展了《内经》风痹理论。华佗《中藏经》中也提及风痹。《诸病源候论》详细论述了风痹及其相关痹病,如列有风痹候、风湿候、风湿痹候、风痹手足不随候、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走注候、风曳候、贼风候、妊娠堕胎后着风候、风身体疼痛候、四肢痛无常处候等等。论述“风痹手足不随候”曰:“风痹之状,肌肤尽痛,诸阳之经,尽起于手足而循行于身体。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气相搏,血气行则迟缓,使机关弛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论述“风湿候”曰:“风湿者,是风气与湿气共伤于人也。”论述“风湿痹候”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其风湿气多而寒气少者为风湿痹也。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论述“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随候”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其三气时来,亦有偏多偏少,而风湿之气偏多者,名风湿痹也。人腠理虚者,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肌肤尽痛。然诸阳之经,宣行阳气,通于身体,风湿之气客在肌肤,初始为痹。若伤诸阳之经,阳气行则迟缓,而机关弛纵,筋脉不收摄,故风湿痹而复身体手足不遂也。”论述“走注候”曰:“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故名为走注。”论述“风身体疼痛候”曰:“阳气虚者,腠理易开而为风湿所折,使阳气不得发泄,而与风湿相搏于分肉之间,相击,故疼痛也。”论述“四肢痛无常处候”曰:“由体虚受于风邪,风邪随气而行,气虚之时,邪气则胜,与正气交争相击,痛随虚而生,故无常处也。”论述“妊娠堕胎后着风候”曰:“由体虚受风,邪气客于荣卫,随气游行故为风注。风不仁者,由荣气虚,卫气实,风寒入于肌肉,使血气行不宣流。其状,搔之皮肤如隔衣是也。”《太平圣惠方》论述风痹、风身体疼痛、妇人风痹手足不随、妇人血风走疰等皆按《诸病源候论》之说。论述“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曰:“由体虚,气血不调,为风冷所侵故也。”论述“风走注疼痛”曰:“此由体虚,风邪之气,风邪乘虚所功,故无定止,是谓走注也。”《圣济总录》论述“行痹”曰:“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夫气之在人本自流通,所以痹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然三气之中,各有阴阳。其证上下左右,无所留止,随其所至,气血不通是也。”论述“中风百节疼痛”曰:“由体虚受风,风邪中于关节。……此皆真气怯弱,不胜风邪,真邪相搏,所以痛也。”论述“风身体疼痛”曰:“由寒邪风湿之气,时袭于体,阳气内弱,为邪所胜,在分肉之间,不得发散,往来攻击,故身体疼痛也。”论述“妇人血风身体骨节疼痛”曰:“以血虚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经络,攻注关节。”论述“补虚治风”曰:“体虚之人,本脏亏耗,风邪易乘,其证或心神惊悸,手足颤掉,筋脉拘急,凡此之类,皆因虚挟风所致。”另外,还论述有风走注疼痛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诸风骨节疼痛,皆因风气入于筋络及骨节,疼痛,或攻注脚手痛,或拘挛伸屈不得者”;“风湿证候皆因腠理虚,风与寒湿气伤之。”《妇人大全良方》论述“妇人风痹手足不随”承《诸病源候论》之说。论述“妇人血风肢体骨节疼痛”曰:“妇人血风,由气血不足,腠理不密,风冷乘之,以致邪正相搏……。”朱《普济方》论述有行痹、风痹外,还论述有风冷痹、风湿痹、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遂、风不仁、风走注疼痛、风腰脚疼痛、中风百节疼痛等。其中风痹、风湿痹、风湿痹身体手足不遂、风不仁等皆按《诸病源候论》之说。行痹、风走注疼痛、风身体疼痛、中风百节疼痛等则按《圣济总录》之说。论述“风腰脚疼痛”曰:“风湿冷气盛,则注于腰脚,而与正气交争,经脉蕴滞,不能荣养于腰脚,故屈伸步履皆痛。……本由外风邪入于经络气故也。”《红炉点雪》曰:“风气胜者为行痹,则引注。”《医宗必读》曰:“风者善行而数变,故为行痹,行而不定,凡走注历节疼痛之类,俗名流火是也。”《张氏医通》曰:“行痹者,走注无定,风之用也。”《冯氏锦囊秘录》曰:“凡风则阳受之,故为痹行……。”《医学心悟》曰:“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现代诸医家对痹病的分类虽仁智互见,但对风痹的认识较为一致,即风痹为风邪所致,以“不仁、麻木,游走性疼痛”为特征。
6 风痹的治疗
6.1 风痹的治疗原则 风痹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祛风通络。但风邪易挟寒、湿、热等邪共同为患,风邪郁久又易化热,邪痹日久又可挟痰挟瘀,损伤正气。因此其具体治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治法有祛风除湿、祛风散寒、祛风清热、调和营卫、益气养血、活血化痰通络等。另外,要注意应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8]。如《医宗必读》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金匮翼》也说:“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现代诸医家对风痹的治则认识较为一致,即祛风通络为主,兼以养血和营。
6.2 历代医家对风痹的论治
6.2.1 秦汉隋唐时期 《内经》中有针刺治疗风痹的详细地记载,如治疗行痹取报剌:“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纳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以“刺其肿上,按出其恶气”;《素问・缪刺》则曰:“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生死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另外,若风邪较浅可用汗法,向深发展则用汤熨针灸,如《素问・玉机真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若风邪入之较深者,则用长针治疗,如《灵枢・九针》曰:“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神农本草经》列有风寒痹、风湿痹,风寒湿痹,风湿、风痹等。《伤寒论》论述了太阳风湿的辨证与治疗,并指出汗法治疗风湿的原则:“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分别以甘草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等治疗。《金匮要略》则用防己黄芪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方治疗风湿。《诸病源候论》主张用汤熨针石、补养宣导治疗风痹。这是古代最早采用的自我保健疗法,比单纯的药物或针灸治疗更合理,特别对养生导引法尤为重视。如在“风痹手足不随候”中曰:“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并附有导引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以右踵拘左足拇趾,除风痹”等。《备急千金要方》用白蔹散“治风痹肿,筋急展转易常处”,另外还有多首“治诸风痹方”;《千金翼方》则用大附著散治疗风痹等。《外台秘要》也列有多首治疗风痹的方剂。
6.2.2 宋金元时期 《太平圣惠方》载有诸多治疗风痹的方剂,如用白花蛇散“治风痹,关节不利,手足顽麻”;羌活散“治风痹,手脚不仁”;独活散“治风痹,身体不举,常多无力”;乌蛇圆“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羌活圆“治风痹,营卫不行,四肢疼痛”。用川乌头散“治妇人风痹疼痛,四肢不随”;萆散“治妇人风痹,手足不仁,腰膝疼痛,筋脉挛急”;五加皮散“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行立无力”;乌头丸“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关节沉重,行立无力”;附子丸、狗脊浸酒、仙灵脾浸酒“治妇人风痹,手足不随”;桂心散“治风走注疼痛”;仙灵脾散“治风走注疼痛,来往不定”;神效膏“治风走注疼痛,上下不定,随痛处贴之”等。《圣济总录》首次提出治疗行痹的原则:“治法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并列有治行痹之首方――防风汤,以“治行痹行走无定”,后世医家多崇之,且临床应用至今。《圣济总录》并提出“补虚治风”的原则,认为“因虚挟风所致”者,“法宜于补药中,加以治风之剂”。并用萆丸“治风痹行走无定处”;山茱萸丸“治风痹游走无常处”;干地黄丸“治诸风痹,走移无定”;附子酒“治诸风痹”。用虎骨丸“治一切风,遍身疼痛,脚膝少力”;没药丸“治诸风筋骨及遍身疼痛”;独活散“治走注风疼痛肿起,行履不得,其痛游走不定”;独圣黑龙丸“治一切风气走注四肢,百骨节疼”;威灵仙丸“治风气走注,疼痛无常处”;大通丸“治风走注,身体疼痛,营卫凝涩”;没药散“治风邪走注,百节疼痛,昼夜不可忍”;白头翁酒“治诸风痛攻四肢百节”等。《针灸资生经》治疗风痹以针刺为主。如“天井,治风痹臂肘痛,提物不得。肩井,治风痹手臂不举,肩中热痛。尺泽,治风痹肘挛,手臂不举。消泺,治寒热风痹,项痛肩背急。膝关,治风痹,膝内痛引髌,不可屈伸。阳铺、阳关,治风痹不仁。委中,治风痹。少海,疗风痹”等。《儒门事亲》“常用《伤寒》汗、下、吐三法治风痹,愈者多矣”。《妇人大全良方》首先提出“医风先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风原则,认为“若风邪旺,或怒动肝火,血燥筋挛,用加味逍遥散”治疗风痹;并记载有多首治疗风痹的方剂,如用“三痹汤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用虎胫骨酒治“四肢不随,一切风痹,筋脉挛拳”;还有麝香丸、追风散、都梁丸等。《脉因证治》用附子汤加麻黄、桂汤治疗行痹。
6.2.3 明清时期 明・高武《针灸聚英》则用火针治疗风痹,其云:“盖火针大开其孔,不塞其门,风邪从此而出”。薛己《女科撮要》以加味逍遥散加钩藤,治愈因怒动肝火,肝血虚而内生风之痹。《医学入门》治疗风湿,“须风寒湿多少治之。……风多,乌药顺气散、三痹汤、越婢汤、单莶丸。”《医林绳墨》认为风痹“治当驱风,必用防风、防己”。《证治准绳》认为“身体沉重,走注疼痛,湿热相搏而风热郁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宜苍术、黄柏之类。湿伤肾,肾不养肝,肝自生风,遂成风湿,……薏苡仁散主之”。《景岳全书》曰:“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若以风胜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之类主之”“风痹之证,……惟三气饮乃大防风汤之类方能奏效。”《医宗必读》首次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的治疗风痹的原则,为后世所宗,影响至今。《医门法律》曰:“痹在遍身,走痛无定,用控涎丹”,提出了风痹从痰论治。《证治汇补》认为风湿治疗“宜微解之,不可大汗,当用羌活胜湿汤”。《张氏医通》曰:“风痹,越婢加术附汤。轻则羌、防、归、艽、葛、桂、赤茯、甘草、威灵仙、苍术、黄柏。若病久大虚,非大补气血不可”“风吹手足:疼而肿,是寒湿,桂枝附子汤”“因于风者,百节走痛,乌药顺气散加羌活、南星、苍术”“行痹上半身甚,用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用营骨散。”《冯氏锦囊秘录》论治风痰曰:“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痰相等,则治风兼治痰”。《症因脉治》认为“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医宗金鉴》将行痹分为虚实辨治:痹虚行痹用加减小续命汤倍防风;痹实行痹,用增味五痹汤,以羌活、防风为主。《临证指南医案》提出:“有卫阳疏,风邪入络而成痹者,以宣通经脉,甘寒去热为主”;并用调和营卫方治疗风痹营卫不和证。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则用拔罐治疗风痹,其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杂病源流犀烛》认为风痹“有肢节肿痛,日夜无已时者,宜没药散,虎骨丸,控涎丹亦可”;并用趁痛散“治风痹之由血虚血瘀者”。《医学从众录》认为风痹“治法,不外三痹汤及景岳三气饮之类为主。如黄芪五物汤、黄芪防己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类”。《医醇义》曰:“风痹者,……当以养血为第一,通络次之,去风又次之。若不补血而先事搜风,营愈燥而筋益拘挛,殊非治法。先用大剂补血去风,后即加入参、苓白术以补气分,营卫平调,方无偏胜之患。温经养营汤主之”。
7 结 语
风为六气能生万物,但其为邪则能致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夫风为天地浩荡之气,正须则能生长万物,偏邪则伤害品类。”风邪致痹而为风痹。风痹为五痹之一,诸痹之首,是按病因分类的三级痹病。风痹病因以风邪为主,临床表现多以游走性疼痛为主。风痹发病多在痹病早期,故在基层和农村多见,为常见病,多发病。历代文献对风痹记载丰富,其特征描述详细而形象,治疗思路开阔,治疗方法和手段多样,临床实用性较强。总体来说风痹的预后是较好的,易治愈,即如《素问・痹论》所说:“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备急千金要方》也曰:“风胜者则易愈”。但若失治、误治或调摄不当,或痹病日久,反复感邪,耗伤正气,正虚邪恋,则病程迁延,缠绵难愈,预后较差,甚则内舍脏腑。因此,应当早期及时治疗、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正如《冯氏锦囊秘录》曰:“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风痹作为常见的风湿病,在临床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通过对风痹历代文献地整理和研究,能够更清晰地认识风痹,使风痹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8 参考文献
[1]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5-48.
[2] 娄玉钤,李满意.“五痹”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2):37-39.
[3] 娄玉钤.风湿病命名与分类的规范化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9):840-844.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
[5] 吴孝恺.风痹析疑[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12(1):45.
[6] 李满意,娄玉钤.五体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4):35-41.
[7]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关键词] 麻风病; 线索调查; 历史资料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73-01
为了解赤壁市麻风病患者防治及管理状况,根据《湖北省麻风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要求,2009年6月,对赤壁市麻风病人开展了线索调查,并开展了中期评估工作,现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根据赤壁市麻风病历史资料记载的患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乡镇卫生院、村医、民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开展线索追踪调查。
2 结果 共发现麻风病历史累计38例(MB17例,PB21例),从1938年到1985年47年间,出现麻风病例有22年(见表1),病例呈簇集状点状分布。
表1 1938年-1985年赤壁市麻风病发病情况
3 讨论 赤壁市于上世纪的1982年起开展了大规模麻风线索调查工作,到1991年共发现麻风病患者38例,通过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首例麻风病发生于1938年,但最早确诊病例为1955年,最后1例发病于1985年。38例麻风病例中,通过专业门诊发现21例,线索调查发现5例,综合医院发现5例,群众报病,家检发现7例,发病率最高的年份,是1958年2.25/十万,由于赤壁没有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对发现病人由市卫生局派专人送往武汉、洪湖、嘉鱼等医疗定点专业机构医治,主要以氨苯砜治疗为主,结合中药等。1982年后由市卫生防疫站兼管此项工作,治疗工作改为住院与在家治疗相结合办法,同时也做好院外病人服药监测和管理工作,每年对治疗病人开展随访及家属检查工作。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开支、医药费用,由民政、卫生部门解决,为病人排忧解难,保证了病人的治愈率和病人监测管理工作的开展。
1987年8月经湖北省、咸宁地区联合检查组临床检查确定当时尚存10例现症病人,MB5例,PB5例,1988年元月按MDT、MB、PB方案开展治疗,接受治疗率100%。规则服药率:按MDT、MB、PB服药要求,正规服药率100%(1989年9月经省医科院皮肤研究所检查,10例均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历史总治愈率,除去愈前死亡4例,治愈率为100%。
为进一步搞好麻风病人后期监测工作,1989年在省、地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对历史麻风病人系统的流行病调查工作,健全建制了三表(病历表、流行病学调查表、畸残情况表),使麻风病资料管理做到规范化,为麻风病人提供微机科学化管理。
【关键词】风险;规避;危机管理;实现
企业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没有爆发的危机称风险,失去控制的风险会转化为危机。现代危机管理已从单纯的反应型,朝着前期的风险分析与管理、防范危机发生的新型管理方向发展。
一、企业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异同
1.共同点分析。(1)两者性质基点相同。风险与危机都能给企业带来损失或机会,是一种特殊事件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转折的结果。损失与机会的得失都取决于各自管理的有效性。(2)核心管理过程相似。总体上都有事前的准备、事中的处理和事后的学习与变革,都要对各自的征兆进行识别。对风险(危机)类型、性质等进行分析,都要采用相应的手段降低、规避和控制事态。最后都有相应的总结与学习。核心管理过程的相似,意味着两者在管理理念、方法、技巧等方面有共同之处。(3)都与不确定性有关。何时何地出现或爆发、威胁程度、损失大小、机遇多少、新的行为结果和决策效益等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引起风险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整个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不确定性降解的过程。(4)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相同。风险的降低,需要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危机决策需要更全面的信息支持。信息一方面作为管理的支撑要素参与管理;另一方面信息以一种管理理念和手段,对风险(危机)管理带来新的突破。甚至有的学者就将风险(危机)管理过程界定为信息的管理过程。(5)都特别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大家都意识到最佳的管理是降低、规避风险,预防危机的发生,所以都有相应的计划和预案,重视预处理。都树立了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的管理理念。(6)都有面对结果的压力。风险与危机处理不当都会恶化,带来严重的后果,决策者都面临着这种恶化的后果带来的压力,使得他们的决策不同于日常企业管理中的决策。
2.不同点分析。(1)管理定位不同。风险是一种领域确定和路径选择的定位,而危机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以及日常管理规范以避免危机的理念定位。因此,风险管理是种前期的战略选择,在于事先采取措施,消除风险,换来利益。而危机管理是种策略性应对措施,重点是及时反应,沟通与控制,减少损失。(2)管理结果不同。对于损失,风险只是可能性,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对风险进行规避,使结果可从损失变为收益。而危机,只要出现,必然有损失,损失是种绝对结果。(3)情境状况不同。风险管理不存在明显的情境管理,即使风险事件出现,也是一种长期缓慢的变化进程。而危机管理则有非常明显的危机情境,情境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4)决策背景不同。风险决策可以从容地收集相关信息,只存在于考虑信息成本的情况下,放弃收集。而危机决策是在巨大的情境压力下,在没有充足时间、充足有用信息和充足资源的紧急状态下的决策,从而决策的效率、效益都有较大差别。(5)对信息具体要求不同。虽然两者都迫切地需要信息,但风险管理对信息的需求体现在数量上的要求,只要有足够量的信息,就可以降低甚至消除不确定性,从而规避风险。而危机管理对信息的需求是在内部员工、利益相关者等之间快速、准确地流动,即信息质量与沟通的要求,以及在这些信息的分析基础上形成行动的有效性。(6)前期捕获征兆的目的不同。两者都重视前期各种征兆信号的捕捉与分析。但风险管理捕获征兆信号的目的在于识别和分析风险概率,而不是预警。某种程度上,风险管理不存在预警管理,而危机管理对征兆信号的侦测目的,就是为了危机预警,使企业启动危机应对预案,从人、财、物各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风险的规避为危机管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可以以小的代价实施对危机进行应急型和过程型管理。基于风险规避的企业危机管理的实现方式具有多方面优势:(1)整体上将危机管理的应急性策略与战略性规划结合,使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就考虑相应风险,以及有可能爆发的危机,在战略决策层面从区域和路径上避免遭遇危机,并将危机管理理念渗透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环节中,从战略上引起高度重视。(2)加强了危机的初始管理。这也是国内外诸多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一致看法。初始管理的完善,可从源头做好危机的预防与管理。企业危机总是在一定的风险领域爆发,危机的出现就意味着前期风险管理的失败。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避免危机的爆发。(3)提高危机反应行动中的风险意识,降低遭受的损失。危机中的任何一项行动都面临加大损失的风险和减少损失的机遇,有效的风险意识,使危机中的决策者注意决策的效益性。可见,风险管理不仅是危机管理的基础,而且还贯穿于危机处理的整个过程。(4)信息的作用被加强。风险是由不确定引起的,危机情境更是遍布不确定性。而信息是降解不确定性的有力工具,从而使信息分析与保障在管理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二、基于风险规避的企业危机管理原则
1.站在全球角度指出现代企业危机具有如下特征:(1)冲击大、影响人员多。(2)高的经济花费,超过传统保险能力。(3)不可预测的,普遍的复合问题影响核心资源。(4)由于多重共振现象导致动态滚雪球效应。(5)应急反应系统迟钝。(6)在危机处理期间,巨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消除。(7)威胁长时间存在。(8)集中而大量的行动者和组织出现在危机情境中。(9)沟通问题。(10)需重视各类型的利益相关者。可以看出,危机的影响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危机应对的主要力量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对抗突发事件的能力。企业要对自己的核心资源有后备替代,要防止危机的负面连带。要经常检查应急系统,利用信息的展示和沟通联合各方利益人,有条理地引导危机情境中的物资、人员与信息。可见,企业危机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预防第一原则。在危机爆发前将其扼杀在摇篮里。要求对企业可能发生危机的风险领域经常进行扫描,及早发现企业问题,进行预处理,避免危机发生。这也是基于风险规避的企业危机管理最为核心的原则,也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2.充分准备原则。危机管理是一种特殊情境驱动的管理,相应的人员、资源、资金、设备等都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产生强烈变动,使管理活动陷入被动。在危机情境中由于压力的存在,危机处理人员不能进行充分思考、理性的推测和综合的权衡,只能是一种就近就便的处理方式,从而使企业危机前的准备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3.及时处理原则。危机不等人,危机情境随时会发生变动,迟缓的反应会使现有危机诱发另一场危机。速度是处理中的关键,及时、快速地处理可表明企业对危机的态度,可使危机及早得以控制,缓解冲击,降低企业损失。
4.通力合作原则。从危机防范到危机处理,善后的危中找机,都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企业与供应商、政府、行业协会、媒体共同面对,才能从资源、时间、人力、物力上给予保障。
5.诚实是金原则。企业不要企图在高曝光的现代社会对公众、对员工、对政府等多维利益相关者隐瞒事实,只有将问题充分暴露,才能表明企业的诚意,才能找到解决危机的突破口。
6.信息护航原则。企业危机管理离开信息的分析和管理,将陷入一片混乱。信息工作有计划而系统地开展是企业危机管理的关键环节。
三、基于风险规避的企业危机管理实现
虽然危机的爆发有前期征兆,可以预警,但是作为危机出现的标志性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规模、爆发形式等都是突发性的。这也是企业问题管理、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根本性差异。也就是说,危机的不确定因素更大更多,从而对企业所造成的冲击与破坏也更强。任何类型的危机都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类型危机的爆发。从而使企业危机处理面对的是一系列情境与事件,复杂性极强,对企业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巨大震撼。危机决策是一种在有限时间、有限资源、有限信息压力下的非程序化决策,从正常状态迅速转换到紧急状况的能力,是企业领导决策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危机情境中,个人直觉型快速决策至关重要。危机的双重性使企业遭受损失的同时也可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危机管理。
(1)谨慎细致的日常管理与预警。最高明的管理在于避免危机的发生。危机管理不是要等危机出现后才处理,而是一种管理理念在日常的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渗透,谨慎而细致地处理企业日常活动中的问题,全面实施问题管理,使企业能尽可能避免危机。实施信号侦测,准确预警,使企业对无法避免的危机做好准备。(2)高效的危机情境管理。这是危机管理实现的核心,传统的危机管理就是对危机情境的管理,也是一些中小企业所倾向的危机管理实现方式。危机情境是企业危机是否存在、发生、扩散、处理效果等标志。危机情境被看成是一种环境,表现形式是信息。实际上危机情境不仅仅是指环境,它更多成分是表明危机状况的一种客观情势,包括现实危机情境和虚拟危机情境。(3)连贯的过程管理。这是基于风险规避的现代危机管理模式。危机管理是由危机前管理、危机中管理和危机后管理的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连贯过程。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会对危机处理形成直接的影响,形成企业不同程度的损失。过程必须连贯和持续,是与危机蔓延比速度。所以,过程管理要直接和简洁。(4)快速有效的损失控制。企业危机必然带来相应损失,危机管理的直接目的就是降低组织的人、财、物等损失。在操作时,损失对象间的权衡与选择体现了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的定位。危机管理的损失控制包括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企业声誉,从某种程度上看,声誉是最大的损失,所以,危机管理必须实施有效的声誉恢复战略,将危机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契机。(5)连续而全面的信息保障。一方面是信息本身的控制与管理,可有效降低危机冲击;另一方面信息是其他管理活动的黏合剂,是有效实施其他管理的保障和支撑。信息的处理是危机管理的关键要素,许多危机的爆发、扩散都是以信息的方式表现。所以,在企业危机管理中,信息的保障工作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根据危机管理的应急模式和过程模式建立有效可靠的信息保障体系。(6)维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不能因为危机而忽视利益相关者权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企业在危机处理中不能仅考虑企业自身的得失,还必须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关系。这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应急处理时要将各类型利益相关者进行统筹安排。
总的来说,风险管理是一种带有博弈性质的管理,而危机管理则是一种战争性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鲍勇剑等.危机管理――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我们是应该像使用手机一样使用电视互联网,还是只在一个平台界面上选择有限的电视节目?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似简单,却决定了一个产业和一堆公司的生死。
上周末,广电总局请互联网视频公司喝茶,要求被约谈的互联网视频公司尽快从各大应用市场下架电视端APP。这让很多人感到绝望。
当天晚上,一位视频APP负责人无奈地对笔者说,是时候考虑转型了。他说,“下架是死,不下架也是死。”广电总局这次给出的时间只有几天,如果本周还未完成整改,将取消其互联网视听牌照,并停止服务器。
没有人意识到噩运来得如此之突然。在之前的几次整改行动中,一些视频网站还在打擦边球,玩迂回战术。有人想当然认为,风头过去就好。
但此次不同以往,广电异常强硬的态度之下,有人预测,受政策影响,整个TV类TV端视频直播软件、聚合软件和TV应用商店,这三类产品基本没戏了。而大型的视频网站只能减少投入持续观望,聚合类APP恐怕只能转型另谋生路,电视机厂商乖乖守在线内;盒子厂商要不然去死,要不然上梁山。只有7家牌照方式唯一受益者。
自今年6月以来,广电总局加强了对互联网电视的监管力度。
6月23日,广电总局发文点名要求互联网电视牌照商华数和百视通进行整改,关闭其所有互联网电视终端产品中各类视频app及视频聚合软件、互联网浏览器软件的下载通道。
7月9日,广电总局要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大力开展tvos1.0规模应用试验”,同时要求有线网络公司不得安装除tvos外的其他操作系统。
7月14日,广电总局要求所有互联网电视盒子必须停止提供电视节目时移和回看功能。
7月15日,广电总局下达了一项盒子最严整改令:不仅要求境外引进影视剧、微电影必须在一周内下线,更表示未经批准的终端产品不允许推向市场。
8月20日,广电总局在批评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旗下未来电视整改不力时,指出与之合作的小米、乐视的机顶盒UI违规。
这是一个政策决定市场的特殊地带。但没有人能预测这波监管风暴来得如此猛烈,广电总局的互联网电视监管的袋口已经越来越紧。
有广电人士认为,广电网络本就应该具备封闭性和可控性,广电网络不应该市场化,否则播出内容将无法监管。
这种观点在互联网阵营简直无法接受。一位大型互联网电视厂商高层曾气愤地向笔者指出,不开放的电视互联网,将会成为一个互联网视频网站不接受、电视机厂商不接受、老百姓不接受的管理体系,实际上形同虚设。不是制度最终搞死电视,就是电视最终颠覆制度。
按照互联网开放思维,如果不能自由地与任何第三方交互,像使用PC、手机互联网一样使用电视互联网,而仅限于广电网平台之内,电视互联网就不可能与互联网、电信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广电网内的开放,实则等于封闭。
但依笔者理解,广电总局其实根本无暇去思考市场是否应该开放。在电视盒子的冲击之下,广电总局的监管模型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把所有的竞技者都纳入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才是广电总局的当务之最急。
我国现有的IP视频管理分为三个层次、三种执照,包括私有的IP网络的IPTV、电视上的互联网视频、计算机上的互联网视频。但随着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大势,三种业务的界限已经很难界定,IPTV、网络电视和OTT已经很难区别。计算机上内容通过有线、无线网络很容易接入到电视上。广电总局希望减少监管需求模型,无论是何种视频类型,最终必须逐步走向统一管理。
多年来,广电体系的业务管理是很严格的。在内容播出时间上,有成熟的播出时间管理模型,例如19-22点禁止播出境外影视剧;在地域上管理上,有线只能本区覆盖。但互联网电视没有设备、地域和时间的束缚,依时间、地域的管理对互联网视频不起作用。
广电总局目前的监管模式十分尴尬,只限制了广电,没有限制互联网视频,只管理了广电体系,管不到互联网视频。这造成了广电与互联网的不公平竞争,有线电视干不过OTT,传统电视内容受到了伤害。唯一的办法是,让双方重新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和跑道上。
但从广电总局最近密集出台的整改政策来看,所有的措施都旨在消除一批互联网电视公司,收编剩下的互联网公司。这就好比在一场比赛中有人犯了性质不可判定的错误,但裁判直接将其罚下场,并宣布剩下的那位获胜。
关键词:物资供应 全面风险管理 必然与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261-02
引言
全面风险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必然要求。油田作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为一体,其面临或者共生的各种外部与内部风险,是十分巨大的。近年来,河南油田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进行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管理,逐步深化了资金、资产、物资采购、成本、投资、人员操作、合同、ERP应用、销售、制度等10项业务风险管理,推进了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那么,作为油田的物资供应部门,每年经手资金几十亿元、平均占用资金几千万元,油田10项业务风险管理中一半以上与物资供应有着紧密联系,以及物资供应工作在油田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处的“承上启下”位置,都决定了在物资供应工作中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就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其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1)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2)进行风险评估;(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基本工作要求,就是要与其他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把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融入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建立起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
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一般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而且以为企业能否带来盈利等又可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的可能)和机会风险(既有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又有带来盈利的可能性)。在油田整个企业中物资供应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支撑点,但从物资供应工作在油田生产经营环节、管理过程中所处的“承上启下”位置来看,其同样面临着财务、市场、运营和法律等风险。因此,物资供应工作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油田发展中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必须要求。
二、物资供应工作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1.投资计划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油田每年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投资中,物资器材占比达到60%,仅物资采购一项就达到20多亿元。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重要物资资源市场往往跌宕起伏、时刻充满变数,如何保证当年油田投资规划的顺利实施与承接来年项目,物资供应工作尤显重要,其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尤为迫切。
2.装置设备运行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器材本体质量与配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装置设备的经济运行和安全运行。如何从源头上保证油田装置设备的正常运行,达到“安、满、稳、长”的要求和目的。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手段,就是控制器材、配件本体质量,这样物资采购供应时控制与防范质量风险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油田庞大数量的装备要保证正常运行与运转,只有从质量上予以保障,也就是从材料、设备和配件本体及服务的购进源头上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各类各种设施设备才能安全、满负荷、稳定、长周期地操作运行,最终从“硬件”上实现油田勘探开发、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
3.资金运营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物资作为流动资产,其资金运作形式“货币物资货币”决定了采购供应工作存在着货币支付与回收的财务资金风险,油田物资供应量越大这种风险也就越大。从资金运作来看,主要集中表现在采购资金支付、预付账款、应收账款上。而且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增储上产措施力度加大、新区块的投产和原油产量的提高,物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增加,采购资金的支付逐年呈几千万的递增,这种上升趋势以及大额度的预付款项、应收款项等资金的安全运营确定了对物资供应工作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物资管理风险控制的必须要求
物资供应工作由若干环节、子点相互交织组成,如果一个点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不到位都将会出现结症或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油田勘探开发的物资保障。
1.物资采购计划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物资采购计划是物资采购工作的依据,其风险控制与防范决定着采购工作水平的高低和物资储备的合理程度。但采购计划编制基础是需求计划的提报,需求计划对控制供应风险也就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采购计划风险主要来自于需求计划及时与否、准确与否。其风险应着重需求计划与供应商选择风险的管理。需求计划风险包括:物资需求不能整合,难以形成规模或批量优势;不及时、不能保证采购周期;不准确、变更频繁;指定或变相指定供货商等。同时,供应商选择风险包括:对供应商经营状况、履约能力、生产能力不掌控;供需关系不稳定,没有主力供应商群体;资信差、服务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不高等。
2.物资采购过程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为积极防范、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根据物资需求特点并结合资源市场形势,在具体采购活动中可采取不同的物资采购方式,采购方式风险预防直接影响到物资采办的效果和效率。目前,企业物资采购方式主要有框架协议采购、招标采购和询比价采购等。以较能体现公平竞争被广泛采用的招标采购方式来看,其风险也不少,主要有招标过程管理风险、合同风险、决策风险、道德风险、供应商风险,以招标过程管理风险为例,其中又受到投标方式选择、招标公告公开程度、资格预审、评标中不公平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可能影响招标采购的效果。
可见,在具体物资采办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是采购过程控制的必须要求。
3.物资本体质量、服务质量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物资质量的好坏是体现物资保障水平、安全供应的关键性指标,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本质要求,其风险管理绝对不容忽视。物资质量风险主要有:对重要设备、关键材料没有进行质量监造;不要求厂家提供现场质量指导或安装质量的技术服务;质检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质量规范和职业操守,不能做到“严、细、全、准、实”;不能很好地实施质量回访和有关质量问题的处理,造成了“小问题”酿成“大祸”等。
4.物资储备与政策规章风险管理的必须要求。合理的储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有效保障。实施物资储备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力手段,主要控制重复储备、大库存保生产或应急保险储备不足等风险。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物资政策、法律法规和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一切物资供应工作的基本原则。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必须控制、防范合规风险,避免给企业造成重大负面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合理的储备是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物资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有效保障。如何有效管理库存、控制储备规模、优化储备结构,进而加快周转、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实施物资储备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力手段。
四、结语
物资供应工作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油田企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和“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以及自身强化管理、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与充分发挥企业“第三利润源”作用的必须要求。同时,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防范、控制和化解各种风险的管理体系;努力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使各级各层管理和业务操作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的意识和理念,从而全面实现油田物资保障的安全供应、及时供应和经济供应。
参考文献:
石油石化物资供应管理编委会.石油石化物资供应管理.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