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大班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同时幼儿期是人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由 于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幼儿常以他人的评价代替自我的评价,他们对社会规则不了解, 常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团队的规则,他们十分渴望和他人共同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交 往常遇到困难。因此,我们通过活动给予幼儿适时的帮助,能及时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本领域内容在选材上力求体现并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活动解决幼儿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生活、对生活有兴趣。纵观大中小班,本领域编写特色如下:
主题一围绕"我"的线索开展。从认识自己这个个体,让幼儿发现小时候自己的身体特 征、与同伴初识的陌生、刚入园的胆怯,到成长中的"我",发现自己长大的变化、自己与 同伴的区别、自我服务的乐趣,最后是长大的自己,可以照顾弟弟妹妹的自豪、身体发育带 来的变化以及寻求与同伴相处的方式等。以幼儿个体为中心,逐步扩大他们对外界的认识和 了解,促进幼儿适应集体生活,保持情绪愉快。
主题二围绕"秋天"的线索开展。从认识了解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气候、秋天身体的自 我保护,到了解秋天蔬菜的多样、秋天的节日风俗,最后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等,让幼儿 学会感受变化,在变化中有所发现和获得。
主题三围绕"生活"的线索开展。让幼儿从学习吃饭穿衣、打招呼、与同伴游戏,到自 己知冷暖、会穿衣、学合作、知安全,最后是知道均衡饮食、了解男女有别、帮助成人做力 所能及的事、关注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等,让幼儿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 人或事。 主题四围绕"冬天"的线索开展。让幼儿从知道不怕寒冷、雨雪天保护自己,到了解寒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为指针,紧紧围绕本学期市区托幼办及本园办园务计划,深入课程改革,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扎扎实实落实大班班级、教育教学及保教计划,提高组织活动和教科研能力。以园本教研为核心,科研课题为载体,立足本园特点,认真致力于研究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利用每位教师的优势,互帮互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工作重点:
1从养成教育入手,认真观察孩子,用心了解孩子,树立“一切为了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加强园本教研建设力度,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实效性方面作有效的探索。充分发挥年级组的功能,敢于创新,拓展教研工作新思路,不断改进教科研活动模式,在活动中进行实质性的探讨、研究,提升本年级组的教科研水平。
3、开展各年级组互相观摩研讨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工作。
4、做好本年级组的保教协调工作,以便开展正常有序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现代化教育设施的运用,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5、组织好每周六和备课时间的教科研活动,教研组成员积极开展“研讨课”、“研讨幼儿生活问题”活动。
三、本学期工作目标及措施
1、教师之间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活动要紧紧围绕:问题的产生——如何解决问题——反思教研活动过程等,在内容上要形成专题化、系列化。随时写出有意义的教研总结。
2、利用业余时间,扩大教师的视野,抓住一切学习的机会给自己充电,学习别人的长处,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经常翻阅《早期教育》、《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幼儿杂志,加强对园本教研的研究。
3、平时班与班之间进行预约交流学习。探讨平时教学活动得失,鼓励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勇于创新,按照园务计划,期末撰写有质量的教育随笔和案例分析,
4、做好家长工作。设计家长园地版面,做到美观新颖,题材多样。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时填写《家园联系手册》。本学期继续召开家长会和家教座谈会;利用环境创设展示幼儿在园活动情况,在工作中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唤醒家长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家长主动参与、积极合作的热情,为幼儿园献计献策,使幼儿园与家庭融为一体。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小丑鱼
2小猪学跳绳
3我的责任区
4 祖国妈妈特有的
5祖国大家庭
6中秋节7
甜甜的糖果
8太阳公公的忠告
9小猪姐妹的蛋糕房
问题对话幼儿教育教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效率永远是众多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家长学生时刻关心的内容。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思想的问题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在提问与对话中能够激发学生,特别是幼儿的思维,锻炼他们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控制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学习。下面,就关于问题对话式教学与幼儿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与探索。
一、对问题对话式教学的认识
何为学习,从根本上说,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将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与科学研究中,学会从知识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是一些具体现象。那么,问题对话式教学就正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思维锻炼中提供了机会。
何为问题对话式教学,就“对话”二字来分析,对话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以平等、理解为前提,对某个话题某个内容进行交流与沟通行为。对话式教学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的平等理解的交流式教学,在这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是互动平等的,是以人为本的,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因为对话过程中会出现肯定与反对的不同意见,会出现问与答的角度转化,但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学会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它的态度应该是虔诚的对发现真理的无限期待,它的本质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二、问题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在问题对话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到几个步骤,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内容具体时间与学生的具体情况设问提问、让学生与老师对提出的情境问题进行对话讨论分析总结。在问题对话式教学实施的三个步骤中,每个步骤都对幼儿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幼儿对各种事物都是相对敏感好奇的,容易被其它东西吸引了注意力。确定教学目标,就是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盲目慌乱的情况,只有目标明确了才知道每一步该做什么,要怎样做,每步结束后要达到什么的目标。若是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不会出现对话过程中偏题跑题的现象,不会出现小孩东张西望不集中精神的情况,不会出现对话中夸夸其谈却没有结果的糟糕情况。
2.适当的情境设定与问题提问,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思维锻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幼儿的成长环境、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学习心理和身心发展程度,设定有价值的情境与问题,能够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当中,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真实认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案例分析
诚然,从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上看,其在幼儿园开展确有很大的优越性,但幼儿教师如何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实现其教学设计和实施的最优化呢?“实践出真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下面笔者就以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弹性”为例展开设计与分析。
1.定准靶心: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科学领域提出,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用途,并尝试运用已有经验进行自制弹性物品或玩具,激发创新思维,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宗旨。因此,笔者对本次科学活动的学习目标具体描述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让幼儿在真实的探索操作中感知、理解物体的弹性,了解物体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活动,鼓励幼儿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物体的弹性,清晰记录讨论结果。
2.激趣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在对“有趣的弹性”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对此活动进行了教学情景的设计,设计注重幼儿学习的“探索兴趣”的调动、“探究空间”的准备等,保证学习环境中蕴含宝贵学习资源与机遇。在本活动准备上,主要有:视频、幻灯片、橡皮筋、弹性玩具若干、弹性物品和非弹性的物品若干、幼儿制作弹性玩具或物品的材料若干等。在活动场地的选择上,建议在科学发现室或活动室里进行,以方便幼儿操作有关弹性物体材料。比如,通过观察玩具模型,可以激活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通过玩弄橡皮筋,可以促使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弹性、理解弹性。在对话场景的设计上,主要采用视频、谈话、观察和提问等方式,在活动引入时采取了谈话、视频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准备和小朋友们一起寻找物体弹性的秘密,小朋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带有弹性的物体,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用嘴吹一吹等。下面我们先看看视频里的小朋友是怎样玩的?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把握焦点:设计对话问题
若教师设计的问题超出了幼儿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水平,幼儿就很有可能对参与的活动不感兴趣。反之,幼儿则会将乐于探索,参与对话。基于笔者对执教班幼儿的了解,主要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看一看:通过视频拉不同物体你发现什么?(2)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弹性的?它有什么特征?(3)想一想:弹性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应用?(4)动一动: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物品或玩具?这些问题贯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始终,它不是机械式的提问,而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适时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一步步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四、结束语
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幼儿教师成功地演绎了“指导者”“帮助者”角色,通过其精心思考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大大缩短了讲授时间。与此同时,幼儿的自主探究、交流探讨、协作学习占据了“主场”,在任务驱动的作用下,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本文笔者试图完成“有趣的弹性”教学活动设计,给出基于问题的对话方案、流程及教学活动思考等,一方面,可以供幼儿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笔者也加深了对“基于问题的对话”为指导的教学设计的解读与品悟。
参考文献: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导入后,老师说:“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一名学生答:“在墙角。”“谁咬断了他的尾巴?”“一条蛇。”“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里怎么样?”“难过。”“它会想什么办法呢?”一名学生说:“问别人去借。”老师非常高兴,马上接下去说:“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老师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老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孩子们一边看画一边说:“小河。”“对了,它看见——?”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小鱼!”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的尾巴在水里干什么呢?”老师连续问。孩子说:“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壁虎与小鱼怎么说呢?”一学生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真有礼貌!小鱼会同意吗?它会怎么说呢?”孩子们同样回答得非常顺利。最后老师说:“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一时,小手林立,小脸通红:“我来,我来!”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就这样,以简单重复的方式学习与老牛、小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一直到下课,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
案例分析
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教师的问题实质很简单,学生只需读过一遍课文就能回答——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就有这篇教材。作为一年级语文课堂,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至多只能算是热闹。不见沉思和有序,其实没有任何语文价值。究其原因,这同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抄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读。结果是目标肤浅,流程简单,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动作突出的对话就表演,以“发展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故事,文中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种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文中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此类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应凸显文本所蕴含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育目标,适当弱化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如认识价值等,将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移到重视文本形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来,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策建议
1.阅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不可仅凭教学参考和网络,就匆匆着手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和思考,整体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故事情节,知道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知道这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从而落实“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一目标。
2.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通览文本后,进入细读,在细读时,除了要看文本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方法描述,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把握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有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非只知道不同尾巴的作用和仅停留于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
3.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一些具有科普性的经典故事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如,课文提到壁虎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因为壁虎尾巴长得不很结实,节与节相连处骨头很脆,所以在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切尾巴达到自救;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还有平衡和吸附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成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文本中的语文形式“爬呀爬”和语文内涵“过了一段时间”是统一的,是对这种一定时间的摹写,教学应体现这种语文形式的解读。
多年前,斯霞老师就这样引导学生: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1: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能长出来。
生2:小壁虎爬呀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3: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呀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地长出来。另外,再想一想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1:《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生2:雪花飘呀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