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性
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这就是中小学生的种种表现常常让家长老师觉得不可理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更有甚者家长老师被“整”的焦头烂额,不断发出“当下的孩子怎么了”的喟然长叹。
学生怎么了?转念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她或他是否也在思索:谁才是真正理解我们的人?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教育前辈钟教授认为,没有爱不一定会出大问题,没有归属感一定会出大问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1.安全需要
学生在学校最低层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分班、升级,会问到谁教我们、凶不凶,反映了学生的安全需要。如果教师比较严厉,学生就不会有爱和归属感。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老师应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那些看老师第一眼垂下眼皮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老师应多关注他们。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让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有成就感的孩子有更多安全感。一个班级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什么能比得到同学认可,得到班级肯定,有当家作主的成就感更具安全感的呢?
2.爱与归属的需要
初中生来自于学习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都很大,难免情绪激动,自暴自弃。这时候,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会静静听他们的倾诉;又是他们的长者,会给他们指明道路;又是他们的父母,用爱的甘霖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3.自尊的需要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我们班主任最根本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归属感的班级,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遭到拒绝的儿童是高危的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最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如果某个学生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为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在没有人情味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这样几点共识:
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
2.事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又要精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3.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教育更应该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
4.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
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信任关系如何建立:
首先,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用心做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
其次,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训斥、说教、讽刺、挖苦、揶揄、不愿意积极聆听等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
目前,如果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存在下面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的技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谈话和咨询,类似的形式可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但因为心理教师的素质以及学生本身对自身问题的隐瞒,这就造成了所获信息的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再次,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是8个小时,在外大约是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在家庭。仅靠学校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因素。
是否有可行的措施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换言之,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某一部分心理上出问题的学生。单一的针对“问题学生”和“后进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救火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杯水车薪。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只有具有个性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
摘 要 体质健康教育是健康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品质,开发智力,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特挑选西南两个城市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现状,获得该领域的基础数据;初步了解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作用与局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体质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 马鞍山市 六安市 中小学生
健康是人类面向21世纪所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健康观的责任。健康不是没有病,而是身心全面健康的状态,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灵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体质健康教育应从儿童、青少年抓起,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小学进行体质健康教育时机最佳、效果最好。我国有近三亿在校生,由于该人群具有身心、智能力发育、群体生活、变异性、可塑性大等特点,决定了中小学体质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该人群的体质健康教育,不仅为其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体质健康教育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困难。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从不间断,但连续四次的全国学生体质调查却发现: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肥胖人数显著增加。学校体育的调查也发现:学生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很低,“知行冲突”在高年级学生中十分普遍。面对此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刻反思,以新的视角来构筑适应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体系。
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在专家组的指导下,采用PPS法抽选学校样本,在学校样本中按PPS方法抽取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初步了解两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大课题的结题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霍山县、金寨县中小学14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70名、小学70名),90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50名、小学450名)。
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向山区中小学160名领导和教师(其中中学80名、小学80名),960名中小学生(其中中学480名、小学480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2120份,回收2076份,回收率96.07%, 其中有效问卷2010份,有效率94.83%。
2.专家访谈法:与部分体育专家就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座谈,了解其观点和态度。
3.数理统计法:在数学教师的帮助下,运用SPSS6.0统计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10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与工资收入情况
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工资水平较文化教师低。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看,中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27%,大专学历占22.73%;小学:本科以上学历占36.36%,大专学历占54.55%,中专学历占9.09%。收入情况基本同学历、年龄成正比,体育教师的收入较文化课教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文化课教师补课待遇高,而体育教师课外训练和活动课的待遇低、有的学校还没有;其次,是基本课时的奖金系数比文化课教师低。
(二)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普遍认为学生体质与遗传和学校教育有关(遗传占70.25%、学校教育占68.63),普遍认为生活习惯、安全意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生活习惯占97.73%、安全意识占90.91%),普遍认为体育课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有效(很有效占54.55%、有效占38.64%)。这说明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的体质和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们对体育课在其中的作用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普遍看法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很重要(占81.82%),而实际上很多做法却自相矛盾。如:学习负担过重(占53.30%),活动空间小(占43.18%),健身场地不完备(网球场4.51%、羽毛球场40.90%、乒乓球台86.36%、排球场59.09%),对健康知识的宣传缺乏(宣传的占18.18%)。
(三)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1.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
问卷显示,学生普遍认为体质健康教育重要(82.5%),普遍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95.00%)、安全意识是体质健康教育的内容(87.5%),大多数关注体质健康知识(83.50%),他们的体质健康知识大多来自电视和报纸(电视71.67%,报纸37.5%)。这说明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是深刻的,但认识大多来自传媒,而非体育与健康课。
2.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看法
问卷显示,学生大多数认为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起着促进作用(83.30%),也有13.30%的学生认为看不出效果。为何出现这种情况?从调查的结果看,主要是学校领导和文化课教师对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如: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活动时间少(53.30%认为过重),学校体育锻炼设施不健全(67.50%),有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48.50%)。
(四)社会各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
问卷显示,父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76.7%,母亲支持体育锻炼的占83.3%,说明父母对子女的身体健康情况非常关注。媒体也对此作了大量报道。经常看健康教育电视节目的占26.67%,认为有效的占81.5%;看健康教育杂志的学生占62.4%,认为有效的占80.32%;听健康教育广播的学生占26.5%,认为有效的占35.2%。但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有学生参与的更少。调查中有86.7%的学生反映社区不组织活动,即使有组织的,间隔时间也较长(一个月一次5%),组织的内容大多数是成人和老人活动的项目,忽视了社会生力军――学生。以上说明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也只停留在认识层面,未做出实际行动。
(五)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现状
1.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频数
体质健康活动频数是指学生每周参加体质健康活动的次数,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质健康活动3次或3次以上的达53.10%,这高于1996年通报的我国体育人口31.4%的比例,说明两市中、小学生有较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男生为64.23%,女生为39.94%),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2.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的时间
调查显示,两市中、小学生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较短,每天活动不足1小时的占76.65%。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各校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挤占课余时间进行补课是一种客观现象。
三、结论
1.两市体育教师的文化程度较高,工资待遇较文化课教师低,从而导致部分体育教师的流失。
2.两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但实际工作中往往自相矛盾。
3.两市中、小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深刻,苦于学习压力,除了体育课外,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对于体质健康教育知识多数来源于电视和杂志。
4.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方面起促进作用,但力量有限。
5.家长和社会各界对体质健康教育都很关注,但却未很好地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光靠学校体育,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只有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6.两市中、小学生每天的课外体质健康活动时间短,运动量不足,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高于女生,体现了男生好动、女生好静的特征。
7.两市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滞后。
8.学校领导的思想认识和多年来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会极大地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学校体育对体质健康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建议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
1.加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今后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主要举措。因此,可建立与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加强理论研究。
2.抓好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教材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师讲授、学生活动的对象与客体,它是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现有的健康教育教材,虽是近年编写的,但不是很全面。随着影视与多媒体的发展,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也应将影视与多媒体等电子教材建设作为重点。
同时,在体育与健康融为一体,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一是在师范大学的体育系或体育与健康学院等开设健康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师资;二是鼓励在岗的体育教师自学医学、心理学知识,尽快担负起学校健康教育的重任;三是对承担健康教育的现任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在岗培训,以提高授课质量。
(二)对学校领导层来说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工作者的生活待遇,特别是社会地位的平等,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2.学校要有计划的开展体质健康活动和健康知识讲座;
3.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社区的活动空间和新型的器材资源、家庭的亲情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立体网络,有效弥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的不足;
4.对学生家长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加强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同时,可定期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培养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为家庭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5.发挥学校优势,定期向社区派遣教练员,组织健康活动的开展,解决社区体质健康教育的障碍,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6.利用学校的社会功能,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调动各方面力量介入学校体质健康教育。
7.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学生体质健康活动的场地和空间。
(三)对学校教师来说
1.对文化课教师来说
(1)不能只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还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协作精神,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的问题。学校体育是讲团队、讲协作、讲平等的教育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以文化课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大力支持体育教师的工作。
(2)狠抓课堂质量,让学生从书本中解脱出来,还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2.对体育教师来说
(1)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体质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2)“以学生为本”,注重健康知识的人文价值,用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传达人文关怀。
(3)对各种健康知识和实用技能综合改造,强调生活化和可操作性。
(4)精选方法,以少且受益深为标准。体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追求实用、有效,达到“一法之效然,百法之效亦然”的效果,否则容易务广而荒。
(5)从兴趣入手,培养习惯。一个人对某项活动有了兴趣,且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就能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这对习惯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习惯成自然,体育锻炼一旦成为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能与我们相伴终身。
(四)对学校学生来说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从多种渠道获取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知识;
2.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学习,帮助教师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3.转变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分数第一的“束缚”中跳出来。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
[2]秦椿林.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庞元宁等.试论中国不同年龄人群体育现状[J].体育科学.2000(1).
[4]曲宗湖.21世纪中国社区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6]马凌.新课程理念与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3(2).
[7]潘建芬,唐东辉.北京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卢元.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185-02
引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差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全体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体稳定的情感;(2)具体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员心理学专家马文驹教授认为:学校心理辅导,要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注重预防性教育,关注教育对象的未来。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以已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对象),也不等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以正常学生中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偏差的学生为对象,旨在帮助来访者消除或缓和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它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是面向每位学生,并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活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靠学校普通教师来组织和实施的,必须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一方面,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矛盾、困惑和斗争,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是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
(3)学习中表现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
(4)身心疾患,主要是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
(5)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基础性和普及性是小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使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领域里得到帮助和培养,让儿童从小学会认知自己,接纳自己,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以科学、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儿童从小学会适应客观环境。既要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成为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诚实和积极进取的小学生。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小学重新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学科教育渗透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学科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要注意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
不管什么学科的教学,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意义上看,都是对学生心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这就会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
(二)要注意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过程,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得到训练与提高。
(三)建构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学科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融合程度。因此构建和谐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和谐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朋友。在情感相融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无拘无束、平等交流的心理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对这些学生不能仅从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方面下工夫。而应着重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心理并加以辅导。
二、个别辅导
是指辅导员为某个来访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要求辅导员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改善现状的来访学生提供帮助,使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
三、活动辅导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心理辅导活动,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运用心理辅导活动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要多样化,可根据不同的心理辅导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不同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讨论、文体活动等。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向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心理活动的开展尽量与班级活动和第二课堂等活动结合起来,不要使活动成为一种新的课业负担。同时.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要精心准备和组织。
四、环境渲染法
主要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种辅助方法。主要方式有:
(一)心理辅导室
有专职教师负责,专门解答学生提出的多种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导室要干净、整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保密效果要好,座位的软硬、高矮要适应。成90度的摆放,窗帘等饰物应选用浅蓝色、淡黄色调,装饰画要表现自然,积极向上的。选用一些花草调节气氛,还要准备茶杯、纸巾等物品供来访学生使用。
(二)心理信箱
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然后有心理辅导老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允许他们不记名。以便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专题广播
通过学校广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还可通过广播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方式影响大、效率高。不失为一种好的宣传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每个家长都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在未来社会中能有更好的生存能力,能以正常的心态顺利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社会和家长的期盼就是老师的责任,作为中小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更是责无旁贷。
一、中小学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自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能以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做人处事;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能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二、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二是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三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目前对健康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的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因此,明显存在着重生理保健轻心 理保健的现象,这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普遍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在于对中小学生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在于没有认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四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中小学生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很少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学校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而且如何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及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内容很少。五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从事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入到学校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中小学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六是教师缺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教育活动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质、专业知识的结构及丰富程度,然而,在沿袭已久的师范教育体系中,知识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七是操作过程不够科学,例如“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有些教师采用宣泄的方法来矫正学生,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因此,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还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采取体罚的方法,这更加强化了学生的攻击,因为,体罚本身对学生的攻击 起的就是示范作用; 再如“不能区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在部分学生身上,说谎这一现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与成人时期的说谎有本质的区别,无所谓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学校,防止一旦出现诸如偷窃、说谎等行为时,斥责学生品德不好,将心理问题与道德问题混为一谈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此等等,都要求教师家长多留心多关注,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才是上策。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较大的理解误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是教育者应该吸取的教训。许多教师把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承受力差等问题都归结为思想道德品质问题,教师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那么可想而知,作为家长就更加理解不了孩子的行为了,因此也就酿成了很多的家庭悲剧。这种现象小而言之是家庭问题,大而言之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及中华民族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提出并重视是近十年的事情,实际上国际上早已把心理健康列入二十一世纪健康的标志。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教育新理念,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新任务、新挑战,也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理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的使命是育人,既然育人就要研究人的心理,这也进一步证实了:为什么教师要懂得心理学的道理,因此,教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符合时展的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掌握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辅导,进行教育,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教师首先做到心中有数
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的学生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每年自杀的人口中年轻人居多,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也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活动为媒介,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堂为主渠道,说白了,心理健康课就是说教课,如果这种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那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实践活动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情况,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教学,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参与,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在活动中不仅传递心理健康知识,更包含着教育工作者对每个孩子的关注,学校要求各科教师都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发现问题,抓住契机,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学校开展“爱心家访月”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教师中铺开,使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常态化
自2012年新学期开始,我校结合“爱心家访月”活动,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对学困生,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了解学生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的实际困难,针对这些学生的心理自卑,缺乏自信心等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进行有目标的帮扶,进行心理辅导,使这些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这项活动的开展,将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不重视,到班主任重视,再到现在的全校教师都来重视 ,这一可喜的变化,为我校心理健康课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伴随终生的课题,在具体操作完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趣味化。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2.行为化。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把具体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要求,让学生用实践来考验自己。
3.个别化。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一定要个别解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拿出耐心来帮助学生个体,而且要做到跟踪指导,分层指导。
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创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里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是经受不住失败的,更难抵挡诱惑和压力,将来也就难于立足社会,因此在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时,教给学生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人交往、与人和谐相处,是一项重要的教育课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七、针对不同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为学生保密尊重学生人格。
2.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班主任工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逆反等心理问题较严重,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思想的不断冲击,直接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他们的信息来源多,自我意识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对教师的尊重也有所减弱,学习的意志和兴趣薄弱,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原因等。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育人先育德。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但它的标准是以德育内容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更有益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的取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健康的心理可以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他人的德育科学灌输,如果学校德育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一定能解决德育工作中的许多难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德育是重点,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心理策略,激发学生的灵感、上进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学校通过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工作室和心理保健员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竞赛、心理沙龙、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老师必须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观察学生,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奉献爱心、耐心、细心,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摆正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防止内心空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学会正确的自我宣泄方法。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中学的许多课程本身蕴涵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在舒缓学生情绪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且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易于被真善美所打动的敏感心灵,这样的人往往更具有同情心,也更乐观开朗。一个高素质人才要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心理素质。
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注重将课堂教学效果渗透到学生人格塑造、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素质差异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主动为学生排除学习障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只有将学生心理保健这项工作抓紧了、落实了,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注意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真正无愧于心。
4.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重视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学生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体验的过程比说教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体验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自主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善于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把个人和他人的态度联系在一起,通过移情换位加强理解,从而产生和谐共存的体验。这样,学生内心必定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和被净化的自我超越感。
5.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师生关系应该像水一样纯洁美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心理安全的教育氛围。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善用教育智慧和胆略。要坚持正面教育,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但思想意识如出现偏差,那么培养的是近乎次品废品,对社会有害无益。所以即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算得上是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渴望,这难道不是硕大的教育成果吗?
6.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可能片面地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思维动向,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导,把满足孩子物质要求作为唯一的表达爱的方式。家庭生活中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部分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还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现代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认识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应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人格成长创设适宜的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面的工作,应是三位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而不应是方向偏差,甚至互相抵消。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介入和支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我们要给学生补充心灵的养分,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非常值得。相信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学生们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滋养。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会上,金州新区东居小学司萍校长和金州新区第十高级中学于书全校长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心育文化”和“怡心文化”办学特色。东居小学崔艳老师指导的《无私更快乐》和十中陈燕老师指导的校园心理剧《走出阴影》在会上作了展示。
东居小学从2004年开始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被评为大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基地校,2014年又被评为大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校。学校始终坚持“为了每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以此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多年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东居小学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学校将其延伸,凝炼出了“怡心教育,健康成长”的办学特色,而今“怡心教育”已成为成为东居小学的学校文化主题。
第十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强势崛起的普通高级中学。学校遵循“让每一个生命日日新”的办学宗旨,坚持“生态十中、博雅十中、人文十中”的办学目标,秉承“以心育心、以博启智、以雅塑格”的办学理念。2013年以来,学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办学特色,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三个融合”构想,即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相融合,与学校教学相融合,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将传统文化的灵魂融合进“以心育心”的理念,取得了斐然的办学业绩。
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基础教育处翟艳莉处长宣读了《金州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明确了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领导机构和重点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政策理论依据,指明了下一步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推进、改革创新的实践方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主任孟万金教授,是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直属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科院宁波鄞州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幸福教育总设计师,国际幸福学校联盟中方发起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大连金州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率先建立的东北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不仅为金州新区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实践指导,也使金州新区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先行一步并初显成效。
在本次会议上,孟万金教授作了《积极心理开启幸福教育》专题讲座,让与会人员对国际前沿的积极心理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幸福学校联盟(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联盟)建设项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宫学莉副局长在会上对第十高级中学和东居小学两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以高度的肯定,同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大连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强调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重点和具体要求。
大连金州新区地处美丽的辽东半岛的黄、渤两海之滨,是大连市改革开放先导区,是辽宁省政府命名的“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和教育部命名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这里陆域面积1122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已建成国内完备的教育体系,拥有义务教育中小学90所,公办高中7所,公办幼儿园11所,在校中小学及学前儿童10万人,另拥有大专院校12所,社会办学机构400余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围绕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结合2015年金州新区教育局确定的“高品质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年活动,以及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2014年底由大连教育文化体育局牵头、中国教科院驻区专家组和区教科院共同研究制定了《大连金州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依据国家、省、市、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在中国教科研院专家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了《大连金州新区幸福学校联盟建设项目计划》,把金州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定位为:用国际化视野下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引领,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借鉴引进国内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经验,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精神要求基础上,着力关注培养师生优良美德、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心理力量。一年打基础,突出重点;两年上台阶,区域推广;三年出成果,领跑东北;四年有影响,国内一流;五年高品位,国际知名。努力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为教师幸福生活,为学生幸福生活奠基,为家庭幸福引航。
面向未来,大连金州新区作为中国教科院的实验区,将进一步与中国教科院的各方面专家开展深入的合作。2014年6月份,国务院批准设立金普新区。金普新区由金州新区、普湾新区和保税区三区组成,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人,分别占大连全市的18%和22.8%。2015年3月27日,金州新区召开“高品质课堂和教师专业成长”主题年系列活动启动大会。市委常委、金普新区、金州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世坤,大连市教育局局长赵阳,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和辽宁省教科院等教科研机构领导参加了上述启动大会。张世坤主任在讲话中强调,金普新区是第10个国家级新区,也是东北地区惟一的国家级新区,承担着“一地、一极、三区、两中心”的功能定位。金州新区作为金普新区的核心功能区,金州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心育网络
长治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中学,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学生一般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还有部分没有参加中考甚至初中辍学在社会上的学生。学生特点是男生多,女生少;住校生多,非住校生少。面对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突破口的办学新思路,以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确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从2004年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的要求,详细地制订了《长治市第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校长牵头的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2006年9月,为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该校率先在全市职业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通过该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个体或团体业务咨询服务以及承担校级心理辅导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团队,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为
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二、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
关键所在。学校针对当前校内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等“三困生”数量多的特点,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了“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教育方针,将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列入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计划,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每位教师都必须选择若干名“三困生”进行定点辅导和结对帮扶,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全程跟踪负责。学校利用
寒、暑假的校本培训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外聘蒋乃平、缑国禧、黄云汉、李玉清等多名优秀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遣教学骨干远赴河北衡水、江苏洋思、山西平遥、太谷等省内外学校学习经验,切实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业
务技能。在对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学校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光盘,订阅了多种相关报纸、杂志,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相关教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业务知识的有效补充和业务技能的锤炼升级。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该校除重点奖励外,还优先解决他们的职称、评优问题。通过实施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该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导,广大任课教师为辅的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为不断提高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
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订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校内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校内心理咨询工作流程》《校内心理咨询保密制度》《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办法》《学校团体咨询活动规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驶入了目标化、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每年都会制订详细而
周密的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按照相关规定有条件、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组还定期召开心理工作例会,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心理活动区和心理访谈区,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建立健全了学生电子心理档案,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学校长期坚持实行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制度,引导一批又一批“三困生”逐步走出了心理泥潭,步入新的生活。通过每月一期的心理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心育科研活动,给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进行业务探讨的机会,通过持久有效的双向沟通,最
终达到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该校经过长期的深入探
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纵横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路子,在全校范围内构筑起了一张融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实行多边响
应、多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所谓“纵”,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互助协
会―班级心理委员会―心理委员―学生个体”的垂直教育管理模
式。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负责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硬软件教育设施设备,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心理辅导中心则充分依托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教研组,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
理状况,开展个别心理咨询、班级心理辅导和团体咨询活动等。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是在心理辅导中心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是由一群喜欢心理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有博爱心的学生心理爱好者组成的,他们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同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沙龙、阅读心理资料、接受心理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朋辈心理辅导。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通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对学生心理状况及异常变动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该校不断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设置校园开放日、开通家校热线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家长的经常性
联系,并对广大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使家庭教育顺延学校教育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会征得学生同意采取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专题回访学生家庭的常规教育模式,以增进对“三困生”的教育效果。
五、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
面对中职学生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努力畅通各类教育渠道,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坚持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了学
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科任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加入相应
的心育内容。(2)坚持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和心理教研活动定期举办的原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不丢失。每周一下午的三点至五点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时间,学生和教师可在前一个工作日进行提前预约,心理咨询教师将针对个体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辅导,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感困惑。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是学校心理教研组的集体活动时间,该校通
过举办心理沙龙的形式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搭建起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3)该校坚持借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导方针,通过生帮生、生带生,使学生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学校成立的学生心理互助协会充分依靠各班级心理委员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办专门的心理小报,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为促进学生和谐相处发挥了积极作用。(4)坚持以课余活动为载体,时时、事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精神,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驶入了科学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开发利用
一、引言
对中职教育实际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分析对后续的教学课程开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相同教学管理的价值性上中职课程教育要较其他类别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价值更高。因此对中职课程教育的活动内容开发性上在近年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民族文化传承和中职教育未来发展体系建立都具有重要帮助。在对中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其教学管理,研究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学管理的开发不但可以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提高,同时也可以改善教师之间的工作方式及合作意识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开发的特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改变要求,不仅仅只是针对于传统模式的教育和教学。课程教育的开展不是单方面的为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如若这样将势必会造成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价值追求的错位,对中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管理发展将会带来一定影响。
二、民族精神弘扬、传承与中职课程教育心理健康
中华文化的灿烂组成中,离不开民族文化。在民族形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怎样改变,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内涵都深深包含在其中。民族精神文化弘扬,祖国各民族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即是教育本身的义务,也是民间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如何在中职课程教育资源中将民族文化的发展内涵融入其中,是当前实际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就中职教学管理开发以民族文化弘扬传承为主,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不过,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这种现象存在的。一些中职学校对民族文化和中职教学管理的心理健康认识性不足,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不结合实际发展需要,生搬硬派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如某中职学校在开发利用民族建筑方面的中职教学管理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对苗侗民族建筑的建筑时间和建筑特点进行学习,区分两族建筑特点上的不同。部分地区让中职诵读诗、经的方式表现对民族思想文化的弘扬和创新,这些都是对内在中职实际需求的一种忽视。
三、单方面的“特色”中职课程教育
中职教育机构对教育课程的改革即是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开发。中职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构成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活动和教育的开展应当是以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服务和个性主动发展为基础。可是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中,中职教学管理的开发伴随着社会市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中职机构建立了所谓的“特色”,提高其所在中职机构在当地地区的知名度,家长们不明白其色课程实际含义,将孩子送到所在特色中职机构进行学习。对于实际中职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追求上,单纯的强调以特色为主的课堂中职教育发展,是不全面的。
四、中职教育本体实际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
就中职本体实际价值的各项工作开展应当是以未来实际生活需求为主,中职才是各项资源开发的主体。只有这样才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原则,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一切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实质也是以人为主的基本形式进行开展。及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学生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的教育新理念。有关该新教育理念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其进行。
(1)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和本土文化传承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但是就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心理健康探寻上,不应该纯粹的将二者发展的元素融入其中,更不是为了某些幼教机构获得某种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中职课程的教育的开展是为了未来。对中职课程教育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民族精神文化弘扬、传播,但就开展的根本目的而言不应当将其重点发展方向。在发展目标和文化传承的定位上应当区分中职和成年人的区别,避免将两者的概念进行混淆。
(2)我们在对中职教学管理的内容进行筛选时,应当结合中职当前的需求性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性,对其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尤其是当下的需要。就中职教学管理可以以中职生活习性、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中,就中职资源课程的挑选中往往会存在以成年人的眼光对其进行选择。常见的节日资源文化开展中,很多课程项目是成年人都很少有所了解的,在当地文化发展中加之又无太多的发展传承基础,中职学生则更是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生活经验,以这样的传统文化节日资源作为中职课程教育资源,这显然不符合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所应该追求的心理健康。
(3)中职资源的开发开展方法策略有许多种,常见的策略需求有“园社联动、家园协作”策略,“全员参与、增强特性、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策略,“家长日”、“活动日”、“走进去,请出来”等方法及主题活动的方式等。而这些方法策略的开展应当是确保以中职课程教育发展为主的,必须通过灵活多样的、活泼生动方法,让学生在这些开展的活动中,积极提高自身的参与性。
(4)在中职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展中,根据教育资源实施策略方法,开展不同的策略方法,决定实施结果的差异性,在实施策略上也需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对中职课程教育资源的心理健康追求上,做出改变。
1.中职课程的生活化
有学者也指出应当以生活实践课程作为心理健康追求的主要目的,通过实际生活教育课程开展学生管理和教育。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中职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展应当选择接近于生活类的内容为主,以帮助中职更好地组织他们的生活经验,获得和谐发展。
2.中职课程的活动化
对于中职学生在实际中的课程教育中所展现出来的表现和规律,应当重视,中职学生通过各种身体的、语言的及心灵变化包括对外界的事物触摸、操作、交往而获得发展。学生通过做的行为活动可以更快地掌握一项对事物的了解,凡是学生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学习的领悟和接受就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获得自主性的认识。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也是我们在对中职教学教学管理心理健康追求中,所需要重视和考虑的部分,认真的为其进行选择,符合中职发展的本身特性。
3.中职课程的游戏化
中职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年龄段及知识掌握能力性较差,因此,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其年龄段的特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活动项目。游戏化旨在利用中职的自愿心理,在中职在身心放松积极主动的投入在活动的过程,掌握课程教学资源心理健康追求的目标,促进中职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五、结束语
中职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性成果也应当适当的对其教学者和教学机构进行考察和评估,中职教育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是衡量它们的最重要的标准。就中职资源的开发性问题上可以有多种发展模式,但是在这些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中并不能背离对中职课程教育心理健康的追求,一切应当以中职的未来发展需求为主。对中职资源的不正当、不合理开展和低效利用盲目开发及流于表面形式等问题,才能够有效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考灵.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