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远去的乡村范文

远去的乡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远去的乡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远去的乡村

第1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乡村农家大院庆新年(图片来源:婺源旅游官方)

来到婺源,逃离城市的喧嚣,吃一碗杀猪饭、尝一些五花八门的农家特色小吃,久违的温暖情感在那婺源独有的火桶间蔓延,那上下翻腾的龙灯穿梭在一个个古巷中,夹杂在喜庆的鞭炮声中,让你最大程度地感受那浓浓的乡村年味。

乡村古镇街灯庆新年(图片来源:婺源旅游官方)

一、春节民俗活动

1、婺源傩舞

乡间俗称“舞鬼戏”。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元宵节,都要举行傩仪跳傩祈福、纳吉、求财、兴旺,傩戏有《刘海戏金蟾》、《开天辟地》、《追王》、《后羿射日》、《魁星点斗》等丰富的傩节目其中的追王为婺源特色之最,“追王”是乡民们追赶八十大王,请求其用“开山斧”在自己头上剁一下。“追王”的线路从村中临时祭台出发,穿过跳傩舞的场地,围绕村子转一圈结束。

2、杀猪饭

婺源农村,家家养猪,户户都有年猪宰。冬季是农闲时期,忙碌了一年的农家,这时正好有时间来杀年猪。这一天热闹非凡,乐坏了小孩,忙累了大人,最累的还是家庭主妇,天不亮就烧好滚烫的两大锅猪汤(泡猪毛的水)等待屠夫。爱看热闹的小孩儿则是彻头彻尾地围着屠夫一直看到剁完猪肉收摊为止。

热情好客的婺源村民有宴请“杀猪饭”的习俗,今天东家请,明天西家聚,热热闹闹,不亚于年夜饭。年味也随之愈浓了。杀年猪还有个忌讳,就是在腊月二十四的前一天不得杀猪。

3、婚俗

娶新娘掀盖头(图片来源:婺源旅游官方)

新年里,婺源的婚俗也是村中的必备项目。江湾的婚俗表演具有婺源代表性,当唢呐吹响的那一刻,挑夫们带着那红彤彤的嫁妆,媒婆在门口打一盆清水给新娘子像征性地洗脸,并踩着麻袋进入南方,意味“一代接一代”。去江湾参加婚俗表演,一定要记得去抢一下新娘丢下的礼包。新娘子从娘家带来的红布袋里,装着一些果子,里面是成双的数量,有红枣,花生(花生是不能炒熟的)、桂圆、莲子(或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

4、舞龙灯

第2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城乡收入差距;长株潭;变化趋势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农民工”成为了流行词汇,随着社会对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的日益关注,“城乡二元化”和“城乡收入差距”也相伴而生。截至2012年3月,我国农民工人数达到2.5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约占农村人口的1/3;同时全国范围内,城乡收入差距比在2011年达到3.23,成为全球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历年来国内学者就两者的关系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有的学者得出的结论与传统理论一致,如李实和魏众(1999)研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效应时发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边际生产率。但是更多的学者发现,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随着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减反增。曾祥金和杨月星(2004)在其《人口流动与就业关联性分析》中发现大量人口流动不但不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日益加剧了城乡经济不平衡;蔡昉(2005)借助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观察到了劳动力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对于实例与传统理论不合的解释,蔡昉和王美艳(2005)提出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的存在,制约了农村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钟甫宁(2010)则从方法上指出是由于分解收入差距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这种现象。

对于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和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解释,不管是从传统理论成立的条件还是研究方法本身的角度相关学者都给出了科学的证明。但是多个角度都成立的情况下恰恰说明了学者们的研究众多影响因素都是暂时性的,即在长期中,剔除这些偶然性因素后,才能看到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真实影响。

二、正文

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中部崛起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化建设是城市群建设的重要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也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问题。明确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影响有利于制定长期稳定的城市群建设规划,下文将采取长期趋势分析法来研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以下数据来自长沙、株洲和湘潭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湖南省人口信息统计网,直接或者通过计算间接获得:

城市收入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农村收入用农村人均纯收入表示。

长株潭地区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沙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沙市城市人口+株洲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株洲市城市人口+湘潭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湘潭城市人口)/(长沙市城市人口+株洲市城市人口+湘潭市城市人口)

长株潭地区的农村人均纯收入=(长沙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沙市农村人口+株洲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株洲市农村人口+湘潭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湘潭市农村人口)/(长沙市农村人口+株洲市农村人口+湘潭市农村人口)

由于当地的城市增加人口可能来自外地,当地的农村减少人口可能是流向了外地,忽略城市与农村的生育率的差别(新出生的人口相对于流动人口数目很小),这样可以达到减少误差的作用。

由于2002年的数据同其他相比,相差过大,为奇异点,应该去除,用前后两年的平均值代替。

对城乡收入差距比和农村人口流动数用eviews软件做一元一次回归,结果如下:Y=-000026*X+283945(Y为城乡收入差距比,X为农村人口流动数)

P为0.0018,即在显著性为5%时,检验结果显著;相关系数为0.640539,相关度较高。回归结果表示,流动人口增加1000万,城乡收入差距比缩小0.26。

检验结果一方面与蔡昉等人提出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速度以及规模是相一致的,当流动人口规模不够时,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微乎其微,甚至由于统计等其他原因反而导致研究结果是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并存。另一方面说明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是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的,但是必须在满足流动速度快和规模大的情况下,效果才会明显。

三、政策启示

一方面要鼓励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民在农村和城市的就业率。人力资源的流动只有带来了收入的增加才是有意义的流动,如果农村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仅仅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城市的失业人口,这样不仅没有增加收入,反而增大了支出。这种流动是暂时的,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无益甚至有害的。所以,在制定相关鼓励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同时,有必要在城市和农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洁莹,结合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谈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J],商业视角,2010;

[2]任德成,农民非农收入与农村收入差距——基于CHNS七省微观农户数据的实证研究[D],山 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3]陈宗胜,周云波,任国强,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对天津市农村社会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6;

[4]周天勇,胡锋,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与改进[J],中国人口科学,2007;

[5]张龙龙,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新思路——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视角[J],现代经济信息,2011;

[6]钟甫宁,劳动力市场调节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4期;

第3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1毕节地区乡村旅游的融资现状和发展趋势

首先大多企业融资的首选目标就是银行,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风险高,且回报少,所以往往不会贷给相关企业太多的资金,以至于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望资叹惜。其次是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一个企业开创的资金积累很重要,自身的资金多少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大小,而毕节地区,地处偏远山区较多,人民本身就不是很富裕,所以起初的原始资本本来就不多,必须得依赖外部的资金进行经营运转。再次是依靠民间借贷进行融资,由于从银行贷款门槛太高,所以大多企业选择了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但民间借贷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机制不是很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如参与经济发展的面很低很窄,而且民间借贷的利息很高,很多企业无法承受,致使很多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制约着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毕节地区政府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思路,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毕节地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资金方面的投入,总的来说,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上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有百姓的拥护,外有西方国家的借鉴,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问题会逐渐得到改善。

2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原因

(1)政府扶持资金缺乏理性规划。近年来,毕节地区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对乡村旅游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但是具有限制性和反向性。多数资金倾向于周边的旅游项目规划,而忽略了乡村的旅游建设,导致城乡旅游的距离拉大,很多人涌向城市,进一步扩大城乡距离,使乡村旅游业经营户资金缺乏,无人区更进一步扩大规模。

(2)受乡村旅游业自身的影响。乡村旅游业本身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还不成熟,规模制度还不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交通极不方便,旅游资源不够丰富,基础设备不够完善,经营者本身力量就很弱小,导致乡村旅游业这个行业的发展不规模化,效率化,致使很多投资商,银行,民间借贷服务平台都从中看不到效益,也就导致了许多人不愿意进行投资,最终导致投资困难这种局面

(3)毕节地区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近年来,毕节地区农民储蓄增长较快,但农村资金流出现象在加剧,可供农民选择的资金较少,这对西部农村相关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同时也抑制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所需资金。究其原因:首先受商业银行组织模式的影响,商业银行吸收大量的毕节地区不能直接通回到西部,而是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资金严重短缺。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观念增强,信贷限上升,甚至分行退出了毕节地区的市场,这无疑是给毕节地区雪上加霜,将其贷款转向非农领域,弱化了对毕节地区“三农”的支持,也影响了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所需资金。

3针对毕节地区乡村旅游业融资难的原因作出相应对策

(1)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发挥金融业对毕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力作用。首先,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其次,金融机构应主动破解乡村旅游业融资瓶颈,创新符合乡村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对民族风情展示、民族产品开发和农家乐开发项目的资金可以运用低利率的政策支持,使其能够通过引进新品种、技术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进一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以旅兴农”的目的。

(2)毕节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应练好内功,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自己做大做强。尽管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业仍然以家族式的农民经营户为主,但城乡一体化的大潮是难以抗拒的,因此有必要加快对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进行企业化制度建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财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系统。

(3)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方案,激励村民投资发展当地乡村旅游业。一是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把当地的劳动与资本通过一定的机制合理结合起来。二是采用投资商与农户(农村集体组织)合作的方式,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景区。三是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将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由毕节发改委和旅游、农业、林业、城建、民委、扶贫、卫生、文化等部门每年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支持和引导乡村旅游区(点)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和农家旅馆、农村特色餐饮等农村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

第4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乡村图书馆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等等,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等等有利于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政策,河南省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及其将会发挥的作用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乡村图书馆建设对中原经济区的作用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0.94亿人,其中乡村人口0.54亿人,占总人口的57%,全省城镇化率低于我国现在的城镇化率达5个百分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农民,而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还不能满足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乡村图书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农民更好地参与到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有利于中原经济区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富裕以后快速增长的精神需求。乡村图书馆是提高全民素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的重要渠道,其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努力,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缺少先进的文化,农民除了在农忙之外业余生活较为单调,娱乐生活限于看电视、打牌等,农民精神文明建设令人担忧。除此之外河南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留守儿童一直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人。河南省妇联调查,全省留守儿童400多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300万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许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安全感;生活习惯不良等等。孩子没有书看,而且在农村,书籍、杂志等较少,书店也少,买书极为不便,加之农民购买力较低,买不起正版的好书,只好买盗版的非法书刊,农村市场上充斥着盗版的非法出版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孩子读书的兴趣。乡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能够很方便的阅读到好书,获取先进的文化科技,同时对农村孩子包括留守儿童培养爱读书兴趣,陶冶情操有一定的帮助。

(三)有利于提高农民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和知识的更新

由于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再教育的能力难以为继,众多已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淘汰。乡村图书馆可以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合作或者以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工程为依托,汇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他们利用科技知识的本领。

(四)促进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和储备人才

人是建设的主体,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各种建设的质量高低。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河南省占多数的农民,如果农民素质不提高,就会制约经济区的发展;如果农民在整体上素质提高,会使中原经济区实力大大的增强。乡村图书馆会对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为当地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乡村图书馆的现状

乡村图书馆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乡村建设,也跟不上城市图书馆的建设进程。有些乡村甚至连书店都没有更别提图书馆。就全国范围而言,县、乡镇、村级图书馆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文化脱贫”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经费入不敷出,空壳乡村图书馆现象严重

“空壳乡村图书馆”是指其建成时作为一个图书馆的基本设施都齐全,能基本实施图书馆的职能,后来由于种种在外的因素,使图书馆的功能渐渐萎缩,成为有名无实的虚体。以河南省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为例,总的一般预算支出为4246.4亿元,而文化事业费为57.29亿元,所占比例为1.35%,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更少。由于我国现有的官员体制所致,相当多的基层领导认为经济建设第一位,乡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费不足,导致目前乡村图书馆办办停停,停停办办且近几年来乡村图书馆不稳定的发展状态和空壳图书馆出现的严重现象。

(二)馆员队伍素质低,读者群的图书馆意识薄弱

乡村图书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低下,且河南是劳务输出大省,乡村里管理人员后继无人,出现严重的断层现象。馆员素质低下,直接影响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长此以往,读者数量势必逐渐下降,也导致农村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丧失。同时,乡村图书馆面临的读者主要是农民,但大多数农民只能望书兴叹,他们可能是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欠佳,加之农村的劳动强度大,没有多少闲暇利用图书馆。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又在对个人未来发展展望中受到制约,往往安于现状,去图书馆读书的意识很低。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过程让人们生疑

2011年4月23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财政投入4000万元打造的18个乡镇公共图书馆全部开馆,平桥区是我国第一个出资建设乡镇图书馆的地方政府。外界对此褒贬不一,有媒体报道为“图书馆,就在农民身边”,“乡村处处溢书香”等称赞的,但也有质疑的,有媒体报道称“4000万建18个乡镇图书馆值不值?”,“耗资4000万信阳18个乡镇图书馆被指过度‘烧钱’”等质疑的声音。笔者觉得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投资,觉得短期内没有回报,应该从长期来看,乡村图书馆不仅对个人,对家庭,乃至对整个国家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现今,党和国家一直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性发展做出了指导,为加快河南省乡村图书馆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本理念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为加快乡村图书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推进乡村图书馆普及与发展有如下对策:

(一)增大宣传使农民认识到图书馆的好处

建设乡村图书馆的理念在于:让图书馆成为农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他们除了农耕及为日常生活忙碌外的闲暇时间内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更新知识。乡村图书馆首先应先做好宣传,使农民认识到书的好处,同时乡村图书馆应努力把农村孩子吸引住,培养他们爱读书的兴趣,对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鼓励动员个人办图书馆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时曾经兴起的家庭图书室就是现今乡村图书馆的前身。建设乡村图书馆是属于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但是政府不是万能的,而乡村图书馆却又是必须要建设的,这时政府可鼓励个人办图书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2007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放弃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湖北农村老家创立了“立人图书馆”,距今4年多他已经在湖北、河南等省份创建了18个乡村图书馆,这对乡村居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三)放眼全球进行募捐办馆

1990年,一些美籍华人教授发起了一项捐资计划——“选择中国的小乡镇创办图书馆,给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同胞送去精神的食粮,开启知识的明窗”。同时美籍华人与国内某教授合作现已在我国建设了80多所乡村图书馆。可以看出海内外同胞投资兴办公益事业造福桑梓的热情是相当高的,这也为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图书馆应积极的与我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合作争取国内外的帮助。

第5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关键词:劳动力外流;养老能力;养老意愿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1-0150-07

The Analysis to the Wish of Care for the Aged Changed by

Rural Labor Force Outflow in the Developing Multinational Area

NIE Yan

(The Economy School of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 The family cares for the aged is adapted to the self-support small peasant economy, Along with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changes into modern society,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of cares for the aged also can change. In the western countryside area, along with the labor force outflow increase, life of the aged more and more becomes the serious social question. This article bases in the west countryside area, inquired the weakening factor of the family cares for the aged from population flowing angle.

Key word: Labor force outflow;the ability of care for the aged;the wish of care for the aged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与人口增长,中国农村已经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农村出现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现象,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无法消化这些剩余劳动力,他们就必然会向城市转移,称为农村劳动力外流。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且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加大劳动力外移的范围和速度。由于欠发达民族地区在全国较其他地区落后,个体多选择去比较收益高的中部和东部汉族地区,欠发达民族地区成了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据贵州省统计局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贵州省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总数高达890万人。这一数据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一倍多。在流出省外的630万人中,有87.3%流向了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苏省、上海市等东部地区。在贵州省外流人口中,97.85%从农村流出。[1]其他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情况与贵州类似。对于欠发达民族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社会养老保障措施极不完善,家庭养老是最目前可行的养老方式,劳动力外移必然会对农村家庭的养老意愿产生影响。

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由老年人自己或其所在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安排的养老方式。[2]根据养老的主体来分类,家庭养老主要有子女养老型、自己养老型、混合养老型三个类型。子女养老型主要指由老人的子女或其他亲属负担老人的生活费用,自己养老型是指老人自己承担自己全部的生活费用,其中又包括房租养老、储蓄养老、劳动养老三个类型。混合养老型指由老人自己和子女共同负担老人的生活费用。这三种家庭养老方式由老人的健康状况和经济能力所决定,只有健康的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才能选择自己养老类型。身体状况差、没有经济能力的老人只能选择子女养老,处于两极之间的则适合混合养老型。在欠发达民族地区,只有极少数老年人由于生活在城镇边缘可以依靠房租养老。考虑到通货膨胀和农业凋敝两个因素,储蓄养老基本上不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劳动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将逐渐丧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劳动养老的脆弱性显而易见。所以,自己养老只能作为子女养老的一种补充,子女在家庭养老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子女与老人的结构性关系,即供养者与被供养者的结构性关系,决定了子女的养老意愿,构成了家庭养老的基础。而子女与老人的结构性关系,则完全体现在新型的家庭关系中。劳动力外流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正是通过作用于家庭关系而实现的。具体说,就是通过重建家庭的权力结构来实现的。劳动力外流对家庭权力结构的重建,主要表现为两对关系的变化,一是老人相对年轻人的地位变化;二是男性相对女性的地位变化。老人与年轻人的关系对家庭养老有影响是很明显的,无须赘述。然而,男性相对女性的地位变化也对家庭养老有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只对男性的父母有养老义务,而女性却恰恰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男性与女性的地位发生变化后,势必要对家庭养老产生影响。这两对关系中,第一对关系对养老的影响是主要的,两对关系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家庭养老,具体表现为对三个变量――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子女的养老能力,子女的养老意愿――的影响。其中,前两个变量构成了第三个变量的基础。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三个变量的分析来考察人口流动如何削弱欠发达民族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意愿。

二、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错置空间――劳动力外流对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经济是划分社会位置最重要的唯度。其它唯度,比如受教育程度、出身、职业,虽然也很重要,但都是通过经济因素来发挥作用的。古典社会学家,例如马克思,就把生产资料占有与否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马克斯、韦伯则把交易能力的强弱作为划分阶层的标准,两人都把经济因素视作最重要的分层信息。因此,本文在分析老人的地位时,将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合并考察。

在传统社会中,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很高。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社会比较稳定,社会结构的变化非常缓慢,老一辈传下来的知识是指导生产生活最有效的工具,老人是知识的权威。另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财产的来源主要是通过继承,即在家庭内部由老一辈传给下一代,老人因此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就认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土地也很少变动”;是一种靠传统维持的礼治秩序,因此老人较有权威。[3]在欠发达民族农村地区,对于选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而言,一方面,生活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知识根本就不足帮助他们应付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年轻人反而由于适应新环境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强,取代老人成了新的知识权威;此外,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都远离父母,自己的收入与支出独立核算,挣了多少,花了多少老人并不清楚,老人因空间的隔离失去了控制子女经济的能力;第三,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的生产功能外移,从而使财产的来源与流向发生了变化,财产的来源不限于家庭内部,而主要来源于家庭之外,流向也不再是简单的从上到下,年轻人懂得更多,挣钱更多,成了实际上的新的家长。再加上农业的凋敝,老年人擅长耕作的土地,过去构成了家庭的主要财产和收入来源,现在却出现了急剧的价值递减和收益下降,在家庭的收入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老人因此失去了与子女交换的知识、经济和权力资源。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迅速下降。

流动削弱了初级群体的控制力量――从而削弱了道德的控制力量,道德的控制力量减弱了以后,就从外部间接地弱化了子女的养老意愿。另外,流动还直接从内部弱化子女的养老意愿,因为流动会导致初级群体的松散化,这就从客观上和感情上带来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亲子关系也同样会不同程度地疏远。由于空间的分离,子女与父母的联系变少,感情变淡,对父母的认同也减少了。这就直接从内部导致了子女的养老意愿减弱。2005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个人出资10万元,对农村的孝道情况做了一次调查。通过对10401人的调查,结果显示,52%的儿女对父母“感情麻木”。有的儿女非过年不登门,平日对父母不管不问。

另外,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初级群体的衰落,社会关系就会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社会控制的手段必然要从道德的软控制为主转变为法律的硬控制为主。法律的强制性和广泛性决定了法律是最公平的控制手段。但是,法律的制裁有着无法克服的缺陷,首先,法律不能控制生活的隐秘部分,而只能控制可辨别的明确界定的不良行为,而家庭生活本来就属于个人的隐秘空间,家庭养老中的大部分越轨行为都是隐秘的难以辨别的。其次,法律的制裁只能触及人们的外部行为,而很难通过制裁改变被制裁者的价值观。[6]因为强制的力量无助于态度的改变,很难使价值观内化。由于法律具有这些无法克服的缺陷,对养老行为的社会控制必须使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手段,当传统道德在农村劳动力外流中日渐削弱,对养老行为的监控就出现了真空地带,养老中的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不断滋生。此外,传统道德的削弱不仅导致养老意愿因缺乏监督而松动,还导致子女的养老意愿失去了可供参考的制度规范,老人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甚至有些老人的生存遭到了威胁。翟玉和代表的调查显示,在受访的10401名老人中,三餐不保的占5%,93%的老人一年添不上一件新衣,69%无替换衣服,只有8%的老人有一台老旧电视机, 85%的老人自己干农活, 97%的老人自己做家务活。调查组总结“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小的是老人”。

五、结论

简言之,劳动力外流减少了照料者的照料时间和降低了流动者的相对经济状况,削弱了子女的养老能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并通过文化交流动摇和减弱了子女的养老意愿。养老意愿的减弱,家庭养老的基础遭到了动摇,使西部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在不具备实施社会养老的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养老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想通过改变年轻人的养老意愿来改变家庭养老的质量,从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农村老人的经济社会地位。这一方面会减少老人的脆弱性及对子女的依赖性,直接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改变老人的弱势地位后,在家庭资源分配中老人遭受的不公平对待会得到部分缓解,子女对父母的看法,态度也会改变,从而增强子女的养老意愿。

2.通过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来提高他们的相对经济状况。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对经济状况以后,就会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从而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养老能力。养老能力的提高,就会在主观上改变他们的养老意愿。

3.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孝道,提高道德的控制力量。道德的软控制是社会控制的各种力量中监控隐秘空间的最有效的力量。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来提高道德的控制力量,能够使孝顺老人的家庭伦理观得到内化,从而增强子女的养老意愿。

在社会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子女有较强的养老意愿是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唯一保证。子女的养老意愿增强以后,即使家庭的相对经济状况即子女的养老能力没有提高,也会由于家庭资源在分配的过程中不剥夺老人而使老人的生活得到应有的保障,养老就不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保证了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方正伟. 贵州890万人在“流动”其中630万人流向省外[N].贵州都市报,2006-12-11.

[2] 丁士军,陈传波. 经济转轨时期的农村老年人保障[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

[3] . 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阿玛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1烟台地区部分观果植物分类标准

1.1 植物的生长形态(或茎的状态)

草本类:颠茄、白屈菜;藤本类:枸杞、地锦;木本类:柿树、卫矛(鬼箭羽)、长寿枣、山荆子、杜梨、软枣、山杏。

1.2 植物科属

蔷薇科:杜梨、山荆子;卫矛科:卫矛;茄科:颠茄、观赏茄子;柿科:柿树;石榴科:石榴。

1.3 植物学(即果皮性质)

浆果(肉质):枸杞;核果(果皮薄,中皮肉质,内坚硬):杏、枣、李;梨果:苹果、山荆子等;荚果:紫藤;蒴果:大叶黄杨(冬青卫矛);瘦果:蛇莓、向日葵;坚果:核桃、麻栎。

2烟台地区部分观果植物名称和观赏特征

2.1 木本类

2.1.1 山荆子。蔷薇科,小乔木,高3~5m。生于丘陵的杂木林中,观赏树种,蜜源植物。喜光,稍耐阴、耐寒、耐盐碱性强。伞形总状花序,花瓣白色,花径2~3cm,果近球形,红色或黄色,花期4月,果熟期7~8月。2003年从昆嵛山引种,种子繁殖。

2.1.2 海阳银杏。银杏科,可长成40m的高大乔木。10月果熟,果成熟呈淡黄色或橙黄色,外被白粉。果实长圆状倒卵形或近球形,长3~3.5cm,直径2~3cm。海阳银杏生产历史悠久,发城镇上都村有古老大银杏树1株,高25m,胸径2.23m,冠幅达27m,树冠遮地面积667m2左右,树龄600余年。

2.1.3 君迁子。又名软枣,柿树科,乔木,高5~10m。为阳性树种,能耐半阴,耐瘠薄,抗寒抗旱能力较强,生长较快,寿命较长。树形美观,果实近球形,直径1~1.5cm,熟时蓝黑色,有白蜡层。花期5月,果熟期10~11月。果熟可食用,又可酿酒和制药。种子繁殖。是优良的绿化树种,亦是嫁接甜柿的优良砧木。

2.2草本类

2.2.1 白屈菜。罂粟科,生于山坡荒地,喜光、耐寒性强。多年生草本,可入药。伞状聚伞花序,花瓣黄色,花期2~7月;蒴果细柱形,长2~4cm,成熟时自下向上2瓣裂,果内种子多数,果期8月。广泛分布于烟台各地,2003年,市区从昆嵛山引种作为观花植物栽培,具有栽培容易、花期早、花色艳丽、果实形状奇特等优点,可以布置花境。

2.2.2 颠茄。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有毒。在富含石灰质的土壤中群生,烟台市诸多丘陵地区都能生长。株高1~1.2m,叶互生,叶片广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叶脉长刺。花冠钟状,淡紫褐色,浆果球形,成熟时黑紫色。种子多数、褐色、小而扁、呈肾形。花期6~8月,果熟期8~10月。全草入药、种子繁殖。

2.3水生植物

荷花又名莲花,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全株入药。性喜相对稳定的平静湖泊、池沼。花期6~9月,色彩鲜艳,每日晨开暮闭。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果期8~10月。荷花不仅可布置水景,丰富绿化景观层次,因莲藕地下茎能吸收水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污染物后的产物,还能作为工业三废水污染水域的“过滤器”,采用种子或分藕繁殖。

3应用

3.1 孤植

规格较大且果实颜色艳丽的乔灌木可在草坪或其它矮生植物丛中孤植,充分显示树木个体美。

3.2 行道树

部分干形挺拔,分枝点高,树冠较大,对环境适应性强的观果植物可用作行道树,增加城市街道植物景观变化和城市生活氛围,如银杏。

3.3 绿篱

矮生灌木类观果植物制作绿篱既可观花、又可观果,丰富了园林景观,如卫矛。

3.4 丛植或林植形成较强的整体感

观果小乔木和灌木采用丛植或林植的形式,作为主景观的配景。绿化时可根据地形和周边环境进行巧妙布置。还可以收集烟台地区的若干种乡土观果植物移植集中展示,建成观果植物专类园。此专类园可给人们提供观赏丰收景象的区域,增加观赏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3.5 地被植物

一些低矮的观果植物可栽植于树下或绿地边缘作为地被植物丰富绿地色块,如蛇莓、扁担木等。

3.6垂直绿化

藤本类观果植物如紫藤、地锦等发挥山体、墙面等立体垂直绿化作用的同时,还丰富了绿化面的色彩。

3.7水生观果植物可绿化丰富水面层次,又可净化水体

荷花等,不但可观赏荷花、荷叶和莲蓬果实,还能够丰富和净化水体,加速分解水中腐殖质、降解重金属等。

3.8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改善盐碱、防护林和危险隔离

生长在烟台地区的观果植物多具有耐寒、耐盐碱等,外地引进的观果植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如海阳银杏可作为改善盐碱环境,防风固沙等树种。

4烟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观果植物使用的几点建议

烟台地区诸多观果植物仍处于野生或未开发利用状态,而近几年盲目引进外地植物而忽视本地乡土观果植物物种保存和开发利用,导致本地观果植物种群退化,甚至绝种。

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本地观果植物的基础上,注意开发新品种,并可以适当在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引进外地植物。

对已形成规模且较具有特色,并准备开发改造的村庄和果园中的果树适当保留,合理利用,可作为后期旅游区或居住区中的观果绿化树木,并能够成为旅游资源。如:莱阳市“梨花会”就是梨花果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5注意问题

5.1 注意雌雄株的合理搭配,便于解决授粉问题

如银杏、构树等雌雄异株的观果植物一定要合理搭配雌雄株,使授粉能够正常进行,才能正常结果,以供观赏。

5.2注意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利于观果植物生长和结果

在绿化建设中,观果植物的栽植和选择要遵循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根据各地的温度、湿度、风力、土壤和所处季节气候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合理搭配,使植物能正常开花结果,与周围生态环境及气候相协调以提高观赏性。

5.3 部分结果的植物不宜作为城市绿化中的观果植物

如无花果树形不美,难控制长势,侵占性极强,树体分泌毒素会污染土壤毒杀周围植物,所以,无花果可作为果树而不宜作为绿化观果植物。

苹果、梨等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在城市的恶劣环境下不能很好生长,亦不适合作为城市绿化的观果植物。

5.4加强观果植物的日常养护管理

观果植物的授粉和果实发育会受到水分、土壤肥力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养护管理,做到水肥充足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修剪整形及时,保持植物良好的生长状态,提高花粉授粉率和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6 结语

通过调查总结发现,烟台本地的结果植物不但品种、花色、果色、叶色丰富,且具有耐寒、耐盐碱等优点,是外来引进植物无法替代的。在烟台市绿化建设中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观果植物,不但有利于营造丰富、美观的秋季景观,又能够有效打造“园林城市”的生态群落。

参考资料

1 张存乐等.江苏主要野生观果植物资源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

农业科技,2007(1)

2 郭锡昌等.绿化装饰艺术[J].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

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新园林[J].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9)

4 郭学旺,包满珠.园林树木栽植养护学[J].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4)

5 朱钧珍.居住区绿化[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4)

6 谢秉漫.建筑环境绿化[J].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1)

7 海阳市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海阳市镇村简志[地方志].中国出版社,

第7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或许今天还会继续下去。

我看着雨滴俯冲、落下的势态,

别样心情滋味是多么的惆怅。

乡村小路会因为它慢慢变得更泥泞,

春意盎然的花朵会因为它变得四处飘零。

仲春的绿,飘绕在飘零的花中,

仲春的雨在尽情的落下,

地上的裂痕却正因它而合拢,

树上的绿尽情的吐放,

盛开的花在绿雾中无奈的飘落……。

暇逸和悲壮的心情,

已尽情释放在我远去的乡村童年。

现实的仲春不再让我那么释怀,

人生中也许必然太多,偶然太少,

“大肚能容万物,笑眼看破众生”的佛语,

第8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我开始持续地上网.去各色音乐网站,找歌,校园民谣.常常发现校园民谣被定义在"老歌"一栏,于是我还是很坦然,没有丝毫地惊讶.塞上耳塞听<同桌的你>,看着网友制作的flash,总会让我想起坐在草地上的那两个充满青春朝气的身影.其实我很固执,固执地听那些校园民谣,固执地喜欢那些关于青春逝去的忧伤,还有那份纯纯的,蓝蓝的天空.于是大人们认为我天真,幼稚.然后被他们冷漠地嘲笑,而我只能保留那份无助,那份纯真,那份多愁善感,那份属于逝去的青春的蓝蓝的天空.

我们渐渐远去,离逝去的青春远去.然后我想我们会在生活的忙碌中变得虚伪,老练.然而还会有人不断上演他们的故事,还会有人开始他们的青春.或许是抱着木吉他弹奏那些校园民谣,或者他们的歌,认真而忘情地感伤.其实那些名字已经淡化开去:老狼,高晓松......像风一样呼啸而过,只留下风的尾巴.只有<青春>在重复着曾经的歌: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

时光荏苒,空间变换,青春开始逝去.然后,那份深蓝色的天空开始褪色,变得很淡很淡.只留下朦胧的记忆.

Part Two

我住在南方,一个多雨的亚热带城市.那些大大小小的雨在这里淅沥哗啦地下,很痛快,很欢畅.没有北方下雪时的那份诗意,那份飘悠.我曾站在大雨过后的乡村的屋檐下,双手捧着滴落的雨水,晶莹,剔透.然后看到雨后的天空很纯净,很湛蓝,像向往的拉萨的天空.

其实那时我们都很向往北方,那里有纯纯的雪.看着雪花落下,漫天飞扬.然后掉落在地上,很冰凉,很透澈.

杨告诉我下雪的北方会很冷.我说会吗,那里有老狼,有<同桌的你>中蓝蓝的天空,在清绿的阳光下,你会很温暖.于是后来就真的是经常做梦,常常有漫天的雪花,可是会觉得很冷.

后来的日子过得很坦然.我常常会拿着一瓶矿泉水站在太阳底下,看着路人的匆忙.阳光照在身上,于是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然后我开始迷恋阳光,微笑般的阳光.站在太阳底下,会很暖,没有忧伤.我开始频繁地听朴树的歌,那片蓝色的天空开始涂上一层深蓝,然后陡然变灰.于是在阴暗的天空下,我会想起老狼,想起<同桌的你>,想起那些校园民谣.可是后来我很清晰地看到那些雪,那些透澈,开始染上灰尘,变得很脏.

Part Three

“突然落下的夜晚,灯火已隔世阑珊,昨天已经过得很远,我的窗前已模糊一片."我在<生如夏花>听到几句词;那些日子以来我都执着地听朴树的歌,而那些校园民谣被放置一旁;听着朴树的歌,我们慢慢长大,慢慢离青春远去.岁月流逝,有一天尘埃会沉淀下来,然后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透过三维空间.看到那些最初的名字,最初的歌.我们还要远去,于是在那路上不时地看到那些人们开始他们的青春,把那些校园民谣传唱.

第9篇:远去的乡村范文

听说,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离开村子,他们或外出求学,或外出打工,或外出经商,或已外迁。有的在镇上,有的到县城,有的在更远的地级市或省城,还有的到京城。乡亲们说,这些年从村子里走出去的人,比回来的人要多,村子快成一座空堡。在繁忙的收获季节,田野里再也见不到人群涌动的场面,只有稀稀拉拉几个苍老的身影。乡村在落日的黄昏里越发显得寂寥而孤独。

还记得,那年就着冬日的暖阳,七爷端坐在屋檐下,戴着老花镜,看他那本泛黄的《三国志》。七爷那年九十三岁,他耳不聋,牙不松,精神矍铄地在门口的古藤椅上,像一尊雕塑。他常常向赵家陡坡方向张望,他的儿子、孙子在省城,每年临近春节,都要回来看他。现在时辰还不到,可他希望他们早点回来。七爷说,乡村是他们的根据地。他们的根在这里。七爷还有两个儿子在乡村。二儿子在村里当支书,老幺在做木匠,前些年跑乡工,这几年,跟着装修队到武汉、郑州接大场子,收入不菲。七爷只需帮他们照看几个小孙子、孙女读书。

因为元旦快到了,所以外国人的圣诞节也快到了。七爷说,现在这些小兔崽子们开始过洋节了。乡村开始变得繁忙和热闹起来。赵家陡坡上的车明显多起来,喘着粗气,拉笛子的声响更繁密了。通往小镇的乡村土路上,渐渐有了一些鲜艳的颜色。那是陆续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小妮子们,带着父母亲去镇上赶场,他们要为家中辛苦了一年的父母去置办一些衣物和过年的东西。那条弯曲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每年这个时候,镇东头的桥上,一阵阵涌来行色匆匆的人流。那些出去的人们,托家带口,扶老携幼,穿过小镇拥挤的南街,踏着泥泞的乡村土路,怀着欣喜而复杂的感情走在回家的路上。

乡村如同碧海蓝天下的一方小岛,奔流不息的乡邻,就象那些深秋时节南飞的候鸟,他们循着季节规律,从四面八方辗转回来,躲避在这偏僻寂静的村子里,度过寒冷的冬天,来年开春的时候,他们又卷起行囊包裹,开始新的征程。

远去的乡村,渐渐成为淤积在乡亲胸口的疥子。当他们一步步走进都市的繁华,却又不得不慢慢咀嚼那隔夜的疼痛。日渐遥远的乡村,默默见证着这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收藏了所有在这条土路上延伸的故事与温情。寂静的乡村,还孕育着这里所有人的梦想,更还见证着黄土地上不息的耕耘。

那满山遍野葱翠墨绿的油茶树,或许早已硕果累累,成为当地乡亲的摇钱树;那蜿蜒崎岖的盘山公路,或许早已平坦宽阔,而不再黄尘扑面坎坷难行;那些勤劳善良而又极其热情的山里人,或许已经从贫困中走出,开始经营他们幸福的人生;那些在水波和风浪中巅簸穿行的鱼船,或许早已陈仓满屯,带着惬意和充实在夕阳下归航;那临湖的四角亭里,或许正在飘扬着一曲不知名的笛音,婉转的旋律正演绎出这方山水的灵性。水天一色的湖面上,或许正传来一两声划桨人敲打船梆的声音,那正是他们在彼此传递平安的音讯。

儿时有许多幻想,,吹着横笛走过纤陌纵横的田梗,牵着那头为一个家族默默耕耘多年的老水牛,天真地以为这世界就是这样;儿时有很多梦想,看着年复一年花开花落,老乡亲在这片土地上低吟浅唱,以为再没有比这更美的地方;儿时有许多狂妄,听说外面精彩的世界,憧憬有一天,能够用双手一截截改造这穷乡僻壤。

长大了,突然离它而去,默然回首,发现自己正在实施最初的逃亡。很久了,如一个旅人渐行渐远,回望这片热土,我那辛苦耕耘的父老乡亲,依然在这片热土上收获泥土的芬芳。不谙世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人情世故,只知道用脆弱敏感的心在陌生的环境中挣扎适应顺从。悄然入世的时候,却又发现田园中勤劳的灵魂最安详。厚重的是恒古未变的土地,飞逝的是恒古未歇的时光,永恒的是恒古传承和向前延伸的思想。

曾经无数次梦回这片山水,曾经无数次想起那些共患难的人们。那山涧里,有我和他们的汗水、足印。那坎坷的风雨路上,有我们相携前行的身影。时光虽已久远,但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依然真切,印在脑海,如在眼前浮现。

而今再也无缘重逢,唯有那一湾湖水,永远如碧玉般温婉宁静,它们曾经见证了那些苦难岁月情感的纯真。跻身这浮华和喧嚣的尘世,回首往日的艰辛,常常使我想起那条路,那座山,那湾湖水,那些好人。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路尘缘结万世心”。小时候,他们曾经给予我关怀、希望、温暖和疼爱,他们帮我坚定信念、积蓄力量、积攒信心。长大了,他们是站在那方水土上,目送我离开的最后一簇人群。我带走了他们的淳朴、他们的热情、他们所有的善良,唯一没能带走,他们与生俱来的贫困,这是我最遗憾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