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营销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在所辖的县级市场完成乡镇市场的分销与县级市场的铺货陈列等工作;
3、按计划及要求拜访客户,并填报经销商拜访跟踪表与终端拜访表;
4、按要求建立客户档案,并保持良好的客情关系;
5、收集市场动态与竞品信息,及时上报上级领导;
6、进行市场调查,发现有市场潜力的地区和客户;
摘 要: 未来公司真正的核心竞争能力,是驾驭不断变化的世界、塑造真正具有保险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职业寿险经理人团队,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以人才培育为基础,超越并导航竞争。自美国友邦保险公司1992年将寿险营销机制引入中国大陆以来,近20年间,保险行业以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突飞猛进,全国寿险从业人员百万有余,新契约保费以每年数以百亿元的规模成长,市场力与经营力交相辉映,上演着一幕幕营销发展的激情大片,态势喜人。快速的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地位渐趋下降,人员规模的成长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没有同步发展,各家公司在抢占了大量保单的同时并未拥有真正忠诚的客户群体,队伍销售人员脱落率居高不下,离职者牢骚抱怨,在职的也信心不足,缺乏安全感。现状与未来迫使各家寿险公司的决策者深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制约我国寿险业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究竟是什么?企业是否应该开展营销制度的创新?企业应该建立怎样的营销机制?
关键词: 寿险企业; 营销制度;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51-02
一、营销机制创新是我国寿险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保险市场营销是保险企业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障需求而开展的总体性活动。具体地讲,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它注重保险企业的长远利益,不仅仅是促销,同时还注重树立保险公司的形象,为保险公司的发展做出预测和决策;其活动的重点在于满足投保人的需要,是围绕满足投保人的需要而开展的营销活动;其主要采取的是整体营销,即包括从分析保险市场上的需求到完成险种设计以及投保人投保后的售后服务等一整套营销活动;其主要是通过投保人的满意而获利。而营销机制创新是我国寿险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我国保险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保险主体与日剧增,保险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保险公司只有加强市场营销,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手段,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二)加强市场营销是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传统的保险经营方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原来的薪金制员工营销、佣金制的人海战术将产生变革,通过银行、邮政、旅行社,以及网络销售、电话销售等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营销方式将在竞争中异军突起。因此,加强对现代高新技术条件下营销战略的研究,树立现代营销观念十分必要。
(三)加强市场营销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将逐步替代工业经济成为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强调创新应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保险企业的创新能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保险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二、目前国内寿险企业的营销观念已成为制约我国寿险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目前国内寿险企业的营销观念已成为制约我国寿险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其表现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运用寿险营销人员拓展业务的营销制度,是国际上寿险公司常用的做法,在保险业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率先引入个人营销员展业方式后,随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国内各保险公司大都引进和采用了这种营销制度,这是中国寿险业与国际寿险业接轨,并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应该说,个人寿险营销制度的引进,开辟了我国人寿保险业发展的新纪元,为国内寿险市场的开拓、销售队伍的壮大和保险观念的普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寿险企业在营销观念和对寿险营销制度的认识及执行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寿险企业的营销偏重的是短期利益,是一种为获得眼前利润而采取的一种行为;保险营销的重点在于保险产品,是为推销保险产品而进行的活动,活动的时空范围相对狭窄;保险营销主要是通过直接销售来获利。尽管目前我国各寿险公司都在推销上大做文章,其目的无非是推销出更多的保险产品,但有时却忽略了顾客的真正需要,给顾客造成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损害了保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没有充分体现现代寿险营销制度先进性的营销制度,只能说是一种保险推销。
(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的保险市场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保险市场的激烈竞争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以“生产”、“产品”为中心而忽略顾客需求的营销思想已远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因此,寿险企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要在市场上长期立足、不断壮大,必须注重与国际保险营销惯例接轨,尽快走出强势推销的误区,树立全新的现代营销观念,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模式。
三、树立现代营销观念是寿险企业营销机制创新的战略导向
我国保险业营销观念陈旧,主要有保险产品观念、以险种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的推销观念、通过获取短期利润来实现企业的长期经营的观念。进入新世纪,保险营销将进一步发展,借鉴西方保险营销发展进程,针对我国保险业的现状,我国的保险营销可采用全面营销、行业营销、服务营销、应变营销等新型营销战略。
面对众多对手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领域中激烈的竞争,以及全方位的严峻挑战,国内寿险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现代保险市场营销观念的、市场化的、高效率的新型营销机制。寿险企业营销机制创新的立足点,是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直接定位为“客户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售后服务系统,强化市场导向,尊重、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为目标市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效用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的整体价值,降低消费成本,使客户付出的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降至最小,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创造出数量众多、层次有致、对公司未来发展抱有良好期望和信心的客户群体。具体地说就是:
(一)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最大价值为顾客让渡
寿险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具备了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共性,还具有其特殊的个性。随着寿险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那种保险人出售什么产品,被保险人就购买什么产品的卖方市场已不复存在,保险环境已经进入了以被保险人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所以,寿险企业在开发适销对路的保险产品时,应在两个方面做到差异化,一是寿险产品的产品差异,寿险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明显地优于保险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为此,寿险企业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新的核心险种,替代掉那些不适合当前社会需要的旧险种,同时,以市场供需为导向,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风险的条件下,承保同一种保险标的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时最好有所差异,实现保险条款的差异化和保险费率的市场化,以培养企业独有的市场和客户群体;二是寿险产品的功能差异,要给顾客购买产品留下足够的选择空间,根据客户保险需要的差异,使用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组合,提高系列化的产品供给。保险产品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保障功能,还应该具备更多的延伸功能和附加功能,如储蓄功能、投资功能和服务功能等。
(二)通过新的营销手段和良好的分销渠道,最大限度地节约顾客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寿险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一方面应敢于把国际先进的营销做法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另一方面要大胆地提出和实施新的营销方法,如采用网上营销的营销手段,在互联网络上开展寿险营销活动。寿险企业可通过分阶段建立“保险信息网”、“保险营销网”、“保险服务网”的做法,待条件成熟时,实行三网合一,使之成为保险销售的主要渠道,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保险服务;在寿险营销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寿险公司、不同保险产品和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情况,创造良好的产品分销渠道和销售条件;要通过强烈的品牌意识、成功CI策略,借助出色的媒体宣传,激发客户对公司产品的消费倾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差异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客户购买寿险产品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为了加强供电营销管理,规范营销人员行为,搞好优质服务,挖潜增收,提高营业工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物制定营销管理制度:
第一条:营销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素养,业务技术精,工作责任感强,具有开拓精神。
第二条: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不得违反规定乱收费,乱加价;要加强对
村电工的管理,规范他们的行为。
第三条:不得利用工作和职务之便,以电谋私,甚至内外勾结,参与协助用户窃电,一经发现给予当
事人开除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第四条:每月必须按规定时间准确核抄电量,抄表率、开票率必须达到100%,并按时上报入账,若出
现差错的给予当事人下岗处理。
第五条:按时足额收取电费,并按规定收取滞纳金,保证各项费用按时足额入库,不准挪用。否则,
视作贪污论处。
第六条:加强供电管理,搞好供电网络的维护、表计管理,用电检查等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供
电可靠率。版权所有
第七条:加强安全生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坚持以防为主,查改结合,严格执行“两票”、“四制
”预防各类事故发生。
第八条:加大电费回收力度。半年考核电量、电费及均价,按入库到账为结算依据,只开票未收款部
分不作考核依据,考核线路以供电关口和实际开票电量为准。
第九条:加强营业工作质量中营、抄、核、收的复核工作,若查出少收、漏收、多收、少抄等情况,
给予当事人贰佰元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给予下岗处理。
第十条:营销收费人员,每月一日在各自所在或集中,由外线组长分发抄表卡,大支坪外线人员在大
支坪变电站集中,清太坪外线人员在所办公室集中。外线人员由各组长分配抄表地点,外线人员持分发抄表
卡及自己本人的秒表台账对用户进行抄表,抄表要仔细认真,抄表卡中严禁涂改,凡有涂改者按制度严肃处
理。版权所有
第十一条:每月1—4日为抄表时间,5日将抄表卡交到外线组长手中,组长对抄表卡中抄见电量进行
复核,再交至统计人员,计量统计人员复核后,由所指定人员进行开票,每月10-11日为集镇座收交费时间
,每月20日外线抄表收费人员凭所收电费在信用社进账,由财务人员核定收电费及当月欠费。
第十二条:各营销人员应根据管片实际情况搞好电费保证金、预收电费管理工作。望各外线人员统一
关键词:保险市场、发展趋势
(正文)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夕,保险公司将在竞争大潮中优胜劣汰,分化组合;保险业市场结构也正在重新“洗牌”并逐渐向着合理化方向演变,驱使这种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一、国际化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未来三至五年,更多的国外大公司将进入中国,与中资公司同场较量,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由于竞争的“鲶鱼效应”,中资公司必将励精图治,奋力拼搏,提高自己的经济绩效。例如,1995年上海各家保险公司新售的77万张个人寿险保单中,仅美国友邦公司就售出70万张,占91%。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得到扭转,在上海市场根基深厚的中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1996年中保人寿和平安保险分别占个人寿险业务的20%和35%,友邦降至38%,1997年友邦的份额进一步降低。
外资公司还会以与中资公司合资经营或与中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合资经营或战略联盟的“干中学效应”,中资公司能获得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从多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所以;尽管保险国际化过程中。中资公司暂时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增加了部分市场份额,但由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深度和密度都很低,在未来的保险业竞争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中,保险业务的“蛋糕”将做大,中资公司的业务的绝对量仍会上升。
经历激烈的竞争生存下来的中资公司将变得更有效率,并将带来有效率的结构调整。
二、保险制度市场化带来竞争之路
由于目前保险市场超额利润的存在,将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而政府也会顺势而为地放松市场准入,供给主体将增加。为应对加入WTO的挑战,我国政府已在1999和2000年分别组建一批全国性中资保险公司。从长期来看,大量保险公司的进入,保险供给增加,保险价格将逐步下降。各保险公司在政府有效监管的环境下,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展开竞争,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其结果是促进保险公司行为市场化和经营高效化。
在保险市场国际化和保险制度市场化背景下;保险市场必然出现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间的兼并与收购、保险公司与其他经济组织如银行的竞争与联合的“大戏”必将在我国上演。
三、保险市场结构合理化
保险业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是经营投保人转嫁过来的风险,它一方面为了获取一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保障了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如果采取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保险企业逐利润而居,保险业利润率下降时则采取各种方法退出,利润率高时则一窝蜂拥进保险行业,势必造成过度竞争。虽然在短时间内保险费率将下降,但伴随保险费率下降而来的利润率的降低则会导致保险企业偿付能力的不足,最终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因此我认为将来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只能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
垄断竞争型市场并不排斥竞争。在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几乎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垄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均是几家大的保险公司。而市场上的中小保险公司因其专业性强,经营灵活,而一直活跃于保险市场中。大型保险集团应是在竞争中逐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否则依靠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圈地份额将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被别人所吞食。
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现有保险市场的主体格局将被调整。
中资保险公司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据统计,目前国内外资公司的数量超过内资保险公司的情况,不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保险市场的开放,首先应该是对内的开放。
对中资保险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应该放宽。按照现行《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只能是两种:国有独资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这种规定未来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保险公司形式很多,除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及股份有限保险公司外,还有相互保险公司、保险合作社和个人保险等,虽然股份有限保险公司是国际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但是相互保险公司在日本、美国和英国的保险市场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组织形式的限制不能放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保险市场的发展。
现有中资保险公司的体制将会发生变化。
首先,国有保险公司将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鼓励国有保险公司与国内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实行交叉持股的方式,提高国有保险公司的实力。逐步建立大型保险公司、大型产业集团、大型金融集团之间相互持股的保险经济体制。
其次,少数几个中资保险公司,将成为能够主导国内保险市场,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保险集团。这种大型保险集团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新晨
最后,中、小型保险公司具有专业性强、经营灵活的特点。未来世界保险市场竞争呈现的趋势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和“活鱼吃死鱼”。这种情况为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留下了发展空间;加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保险市场的需求也参差不齐,因此更需要中、小保险公司的适度发展。
五、保险中个市场将会进一步发展
发展兼职保险人市场。中国在规范专业人行为的同时,应利用目前的行业管理优势,以大型行业为重点,建立一批兼职保险人,如航空系统、铁路系统、水运系统、公路系统、医疗系统、邮电系统等。可以利用其规模效应来降低营销成本,又便于较快占领市场,有着比较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德性制度化规则泛道德主义
德性是人类内在生活世界秩序的表征,而制度化规则则是人类外在生活世界秩序的筹划。秩序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管是内在生活世界还是外在生活世界,基本的秩序性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种秩序性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中,但它们并非绝然隔离,而是以各种复杂的关联方式构成一个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来显现的相对统一的张力构架。内在秩序和外在秩序不仅有着不同的规定性,而且它们的获得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要真正深刻地理解这个张力构架,就必须对不同秩序的获得方式和不同方式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当的理解。
一
德性是内在秩序的根源。它使人类超越自然属性的羁绊和生理本能的绝对驱使,成为一种能够自我节制的社会存在。德性使人类具有了道德意义上的自我创设能力,它以其根源于超越性的观念力,永远深情地眷注着人性的提升、人情的陶冶和美好习俗的护养,承担起为人类构筑精神家园,为人之为人确立形上基础的历史使命。德性建构了人的品格,纯化了人的心灵,为人的尊严奠定了基础,每个真诚的灵魂无不深情地眷恋着它。德性作为人的一种稳定的精神品格,积淀在人的自我意识之中,指导人们的价值选择,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在人的行为模式中呈现为个体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唤醒人仁人惜物的“善端”,使人定廉耻之心,行“忠恕”之道,最终向自由自觉的境界升华。
自由是人类意志的本性,也是德性发生的前提。但自由不是任性,而应该理解成人的理性的自觉,意志的自律。道德虽然具有某种“律令”的表现形态,但本质上却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而是人自身生发出的一种内在需求。德性不应该被外在地强加于人,而是应该通过个人的人格自觉来实现。道德最根本的规定性正在于人的行为出于自由自觉的内在需求,而非受制于物欲,沉湎于声名。德性既不是冰冷理性的算计,也不同于刺激反射型的技术层面上的因果机制,而是与人的意志和情感体验密切关联的。德性所崇尚的是人的善良的意志倾向,合宜的行为模式和仁人惜物的情感。德性自身虽然与人的理智能力有关,但更主要地取决于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方式和情感归向。德性在人的行为方式上的具体表现即是人的心灵品质的整体表达。德性的外化就是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发生,道德行为本身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彰显生活的本己意义,是对行为的整体价值和意义的创生。德性通过对“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来展现自身,因为“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黑格尔,1979:157)自由使人拥有了担负责任和义务的逻辑空间,而德性的用心正在于唤醒人对责任和义务的自觉。
制度化规则是对社会秩序性的“衰落倾向”的一种必然反应,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有序性的形式化表征。它通过对独立主体行为方式的刚性规制来刻划个体自由的社会意义和个体与整体的历时关系。人是一种社会化存在,人必然要和自身之外的对象发生作用。这些作用存在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不仅对个体本身是积极的,而且对个体所属的整体也是积极的,但并非所有类型的作用都是如此。所以,需要对社会过程中某些类型的人与人、人与物的作用方式加以限制,限制就需要某种确定的标准,标准的现实体现即是规则。制度化规则的本质在于人们的“共同契约”,所以它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以公共意志为诉求的强制。这种强制对于每个单独的社会主体而言,只涉及外在的行为,不直接涉及精神过程;只涉及主体行为的表达形式,而不直接涉及行为的动机。大多数制度化规则都不是超时空的,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才表现为强制。对待违规行为的结果的反应是一种直接涉及利害的反应,而不是仅仅限于一种贬抑性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制度化规则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结构,它与自然人性中所涵纳的“趋利避害性”息息相关,而这种趋利避害性总是通过人的理性能力来表达。理性算计并不总是一件坏事情,它是人们适应这个世界时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正好是制度化规则能够发挥其社会行为整合性能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制度化规则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因果的直接相关性和技术度量的确定性的重要基础。
从形式上来看,制度化规则是对人的自由的一种限制,但实质上是对自由的一种烘托和保障。自由的实现需要限制,限制的道德指归正是自由。即是说,自由并不具有自然、先验的特征,而是通过人类的制度铨选突显自身;主体关系的秩序性和可预见性也只有在制度化规则结构中才能够确定。制度化规则赋予每个主体以特定的社会角色,并给予其社会行为以相应的预期参量,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中的不确定性降解到规则系统“定义”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说,制度化规则系统的程序化运作使社会历史过程相对理性化。它既使社会存在成为确定的、可预见的,也使人的自由成为实在的、可理解的。这种确定性既意味着它的结构模式的相对静态性、稳定性,同时也表达了它外在的刚性规制方式。在类的意义上说,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个体的自由与整体的自由并不是完全相容的;即使是仅就个体或整体自身而言,自由也不会是绝对一贯的。这里不仅涉及个体相互之间的冲突,而且涉及同一个体在不同时空点上的冲突。制度化规则会为人们的自由创造一个具有相对相容性的现实空间,使根本的自由得以保证。制度化规则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发生模式,它为行为的正当性提供了最基本的评判标准。
从社会效用角度看,制度化规则对人的内在价值取向的塑造是通过对人的外在行为方式的引导和规制而实现的。人的行为方式因其必然的、普遍的“外部性”而不能立足于自我决定,必须是在制度化规则裁切其负外部性的前提之下展开。这正是制度化规则那种看似不合理的“片面性”、“静态性”、一律性、强制性等规定的内在价值根源。
二
德性与制度化规则是两类不同的社会秩序的整合方式。它们之间既具有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制度化规则系统的构建总需要一定的价值铺垫,而这种价值通常是来自于一个社会所公认的道德价值信念,这些价值信念不仅是制度化规则系统合理性的根据,而且是其规范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也就是说,制度化规则的现实有效性离不开德性的内在担保,完全脱离人的道德认同的制度化规则无异于“机心”对人心的宰制,无异于“物性”对人性的役使。正因为这一点,可以说制度化规则系统就成为社会道德结构的直接现实的表现形态。另一方面,制度化规则系统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具有提升主体境界的积极作用。它为经济主体建构了一个规范化的行为模式,比如不是采取抢劫而是采取合规范的竞争易方式在社会个体之间分配权益。由此,它就为人们的行为塑造了一个与道德价值企向相接近的倾向性,同时也为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个现实基础。
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总是与某种特定的社会群体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规则结构相关联。德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必须以这种确定的制度化结构为现实背景。离开特定的制度化规则系统抽象地强调个体的德性境界,不仅会使这种强调失去应有的现实基础,而且会使道德本身扭曲变形。离开制度化结构的正义性谈论个人道德的完善,对个人提出各种严格的道德要求,不仅是无济于事的,而且是不合理的、有害的。
相对于制度化规则这一外在的形式,德性则更多地体现了道德的内在维度。制度化规则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个体的外在制约,而德性的外化却要通过具体化为个体自身的道德意识来实现。当主体的行为出于德性时,并不表现为对外在社会要求的被动遵从,而是呈现为自身的一种存在方式。德性表征了人对完美存在的确证和追求,制度化规则所体现的则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制度化规则是基于公共权威的强制,而德性则是基于对“义务”认同的主体性自觉。在制度化规则结构中,义务与权利是一组对等的范畴,这种对等性是制度化规则结构公正性的初始条件之一;对德性而言,它所真正关注的并不是这种对等性,而是倾向于对责任和义务的强调。一般地,对一个对象的强调并不必然导致对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对象的否定,所以,德性对责任和义务的强调,并不意味着权利与义务的不相容或绝然割裂,而是为了通过道德主体的积极反应抑制人们积淀于自然属性中的那种重视权利而忽视义务的心理趋势。
以上分析表明,德性与制度化规则虽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的内在规定性和运行方式确实有着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前,人们不但无视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而且刻意追求它们在方法论层面的严格“同构”,执意以制度化方式推行德性理想,竭力使道德制度化,比如说道德的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行政法规化等,其结果是导致道德的非道德化。这里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泛道德主义或道德中心主义。这种主张不是把人看作制度化规则系统规定下的感性存在,而是把人看作以某种特定的价值符号来表征的“道德人”,对人的自然属性的道德价值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甚至竭力否定人的感性本质的积极意义,坚持只有超越了人的自然属性才能够把握人的“真正本质”。这显然不是一种对人的存在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趋利避害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基本构成,欲望和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基本利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根源于人的本性,只有在制度化规则层面肯定这一点的合理性,理想德性才会真正成为可理解的、对人生不可或缺的价值祈求。凡事诉诸人的德性,一事当前,必先追究甚或只追究是否道德,把道德视为社会生活最重要的,乃至唯一的调节方式,企图以道德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一思路决定了泛道德主义必然漠视社会制度化规则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地位,习惯于把造成社会生活失范的原因归结为社会主体的品德修养,而不是去追究制度化规则本身的正当性和技术合理性。与制度化规则相比,德性不具有操作意义上的确定性,人的理性自觉和意志自律同样不具有普遍有效性。换句话说,德性的非实体化形态,决定了道德化裁量标准在操作意义上的模糊性和校准的多元性。所以,道德制度化必然造成诸多难以令人接受的后果。第一,使制度化规则系统的内在动力外在化,也就是以宏观的政治力量代替源于人的“趋利避害性”的微观推动力,从而使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况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二,“如果法律规则与道德要求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或极为模糊不清的,那么法律的确定性与可预见性就必定会受到侵损。”(E.博登海默,1987:366)热衷于精神领域的道德强制,就必然忽视制度化规则系统的设置、创新及其运行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的解决,甚至认为专注于制度化规则的技术性问题是舍本逐末。这种思维定势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化规则系统的演进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使社会生活的公平理想更难以实现,反过来促使人们更多地诉求德性,不断提高道德的制度化水平,最终使德性本身遭受难以弥合的伤害。第三,道德制度化不仅造成现实社会生活的僵化、封闭与落后,而且给我们在对诸如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德性本身的意义、道德的社会效用及其发挥效用的方式等问题的理解上造成混乱。第四,道德强制使社会生活中假慈伪善流行。道德强制使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社会主体的精神品格上,而不是制度化规则的合理性上,这实际上为机会主义行为和欺诈行为提供了方便。这不仅对伦理崇高是一种伤害,而且有损于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第五,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灵不是受到德性的滋润,而是受到德性的压抑,人的自然属性不是受到德性的引导与携领,而是受到绝对的蔑视与禁锢,最终造成人自身在人性的根底处永远不可弥合的分裂,使人深陷于无法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
理想德性的确立及其外化,必须立足于制度化规则的基本规定性,否则,人们就会希求道德担当起整合社会秩序的全部责任,造成各种不良的后果。中国的“德治”传统,就是在道德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以“德治”代替法治,以对自上而下的道德示范的强调代替制度化规则的程序化运作,严重忽视对制度化结构本身的理性建构。传统儒学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道德智慧的结晶,闪烁着人道精神的光彩。然而儒学的官学地位及其制度化的推行方式不仅遮蔽了它的人道主义,而且还强化了残酷的专制政治。儒家化的中国政治哲学高扬“调和”,相信道德的“奇理斯玛”功能,只要官家成圣为善,百姓自当景从不二。政治问题从而道德化,政治秩序仅只由道德意图之基础上自然生成。(林毓生,1988:125)人们常常不是依据制度化规则严格界定当事人的行为,而是依据道德标准或是出于道德义愤评判当事人本身。这种道德中心主义在中就曾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具有现代性的制度化规则系统迟迟未能建立起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
对于人的价值迷失、社会失范、个体越轨行为的泛滥,不能说道德没有责任。但长期以来,学界确实存在苛求道德的倾向:出于对社会失范的忧虑,极端地强调德性的重要性,于是演生了各种各样的追求道德社会效用的偏激主张。“因为过分地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而把它变得如同法律一样威严,不可侵犯,其结果是取消了道德,磨灭了人们的道德意识,把所谓德性变得徒有虚名。”(梁治平,1991:254)强调道德的结果是道德意识的磨灭,善良的初衷却带来人心的禁锢或放逐。这种理论企向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漠视制度化规则与德性在作用方式上的原则差别。要使德性在引导人生,挺立人格、陶冶情操的深层次中更加光彩夺目;要使道德成为活的而不是死的,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要使德性能以形上超越的姿态滋润人的心田,养育人的良知,守护人的精神家园,我们就必须使道德从沉重的负荷下解脱出来,就必须以不同的方法论态度对待德性与制度化规则,依照其内在规定恰如其分地各司其职,而不是使它们“越俎代庖”式地相互“僭越”。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益复杂,如果一如既往地仅仅满足于单纯的道德调节,就难以准确厘定复杂的人际利害关系。制度化规则不仅能够提供界定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所需的技术细则,而且能促动大多数利益主体协调一致地创造利益,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符合这一总体思路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在等价交换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完全符合制度化规则肯定追求功利价值的现实合理性这一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制度化规则的利益驱动机制所内含的功利价值观念的外趋指向,及其源于公共权威的巨大强制力量,使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不断强化,以致可能把交换原则外推到非市场领域,使原本丰富、完整的人性日益被功能化、市场化所销蚀、肢解,导致“物性”对人性的宰制。这类问题的解决当然不能依靠制度化规则的强制性裁切。德性在调节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利益冲突时,是通过对人格的塑造,通过把社会目标和制度化规则转化为个体的道德情感和信念,经由个体的道德实践,达到整合社会秩序的目的。所以,在实际运行中,只有坚持把制度化规则与德性区分开来,坚持德性的非功利原则,保持其突出的义务性特征,才能使德性充分发挥消解功利价值观外趋倾向的功能,才能为人性的提升、良知的培养创造更大的可能空间。如果一定要坚持采用制度化方式推行心性学说,实质上就意味着以利害观念支配德性,把德性对人的感化变成以功利主义为主导倾向的他律性规制,从而使德性在根底处丧失自身原本具有的超越的品性。“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A.麦金太尔,1995:241)德性本身并不绝对排斥人追求或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但它的旨趣在于养护人的精神品格,在于一种被赋予更多企盼的崇高境界的自律性提升,而不在于某种“权利”的界定与确认,不在于引导人们关注自身的利益,反倒更倾向于对个体自身利益意识的某种消解。社会主体关注自身利益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虽然是合乎制度化规则的,但在德性层面上看,却未必值得特别推崇。
如果说在旧中国,强使制度化规则与德性浑然无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达到社会控制之目的,那么,今天仍然固执于这一运思方向不肯放松就是不可原谅的过错了。德性的本质在于理性的自觉,与强制的推行方式格格不入。道德的制度化既是学理的谬误,也是“急功近利”的德性治化心态的反映。虽然用心无邪,但结果却极其有害。我们要走出道德的困境,就必须坚持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分立的观点。由于现代制度化结构系统具有清晰的可操作机制,故从操作方式上将它和道德系统区分开来是可能的、必要的。解消道德系统和制度化系统之间的严格同构,增强道德的理想性,会使道德变得更加宽容,更加有魅力。德性应该成为关照人生的一盏明灯,它并不企求人惧怕它。要摆脱靠恨一些人去爱另一些人的生活方式,仅凭制度化规则的规范是不够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升华,而且更需要道德智慧的创造。要创设现代的道德意识,就必须坚持道德诉诸自觉的原则,这个原则既给了道德自我创生的机会,也给予它维系人心的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的德性的自然流露,与功利化的顾忌绝然无涉。
我认为,在当前贯彻“以德治国”方针的大背景下,探讨德性与制度化规则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区别是很重要的,这可以避免我们对“以德治国”战略思想的误解,从而达到正确地贯彻这一战略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黑格尔,1979年,《精神现象学》(下卷),商务印书馆。
②.E.博登海默,1987年,《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
③.林毓生,1988年,《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换》,三联书店。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问题;创新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概述
中小企业作为驱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依托世贸组织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和机会。同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监管措施以保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以便它们能够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相较于综合实力更强的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有许多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和投资相对较小,对于市场变化有更强的容错性和应变能力因;同时,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管理的难度也更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因组织结构扁平,企业内部沟通便利,获取外部信息的效率和准确度也较高,使得企业目标更容易实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和市场迅猛发展,给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第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融资困难,究其根本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都是通过企业税后利润积累发展起来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从企业发展源头上设置了阻碍。第二,中小企业的设备、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受到企业资金和生产规模的限制,大多十分落后,严重阻碍了其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和发展。第三,各种原材料及相关用品价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上涨,使得中小企业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企业所承担的生存压力和负担不断加重。第四,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税收政策不断调整,出台了许多减税降费措施,但中小企业面临的税收项目仍然较多,税负较重,影响企业税后利润的积累,中小企业因无法获得资金而放弃扩大企业规模和业务发展。企业产品价格因物流运输及行政成本的连年增长而不断上升,使得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若此时企业再遇经济危机或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过度竞争,企业则很难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了。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道屏障,为减少成本,中小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对较低的报酬优秀人才无法引进到企业中,所招聘的员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很难以人才为驱动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一)营销策略仅限于口头形式在当今的经济市场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只是“喊口号”,并没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实际运用,最终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企业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企业在发展中缺乏明确的营销目标,这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随时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营销策略或者不断制定新营销策略,企业的发展方向总是摇摆不定,不仅浪费了企业的时间和资源,而且使企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在市场中无法抓住机会主动出击。
(二)销售具有盲目性一些中小企业在不了解企业所生产产品的消费群体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宣传。企业营销人员对于本企业产品的目标受众没有明确定位,对产品消费群体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如此盲目的销售推广消耗了企业的大量资源,但对企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三)认为营销就是广告和促销的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没有完善的营销理念,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表层,单纯的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广告和促销的相加,认为广告打到位,价格降到底,产品就会热销,顾客就会蜂拥而至。而现实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大范围的广告和产品促销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反而出现更糟糕的状况,甚至于已售出的商品出现大量退货,仓库积压大量存货,企业销售人才流失,中小企业再次面临困境。
(四)跟风效应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系统的营销管理知识,在市场竞争中则会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看到同行降低价格进行促销就会加入价格战,看到竞争对手投放广告进行宣传就会迅速跟进,看竞争对手引进专业人才也会马上毫不示弱的招兵买马。借鉴其他公司的先进理念和营销方式本无可厚非,但若不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大公司的营销策略盲目跟从,没有自己的判断,往往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三、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理念落后,缺乏市场调研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对于新的营销理念的接受和认识存在滞后性,简单地认为推销就是营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虽然很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对营销的认识不足,仍然奉行以生产为导向的传统营销理念,过分强调产品质量好成本低产品就好,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尽管有了调查结果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另外,中小企业通常很重视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也很强,但对消费者的具体感受和意见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因时、因势”调整企业营销策略,致使企业陷入被动状态。
(二)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创造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晚,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还停留在模仿阶段,模仿一些西方先进的营销模式或直接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营销理论。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不全面,信息来源少,开拓市场能力差,最终导致营销手段单一且落后。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自己生产品和价格方面优于竞争对手,而在广告和分销渠道方面居于劣势。“他人推荐”、“上门推销”仍然是部分中小企业惯用的营销手段,而树立品牌、组建销售网络、事件营销等手段和方式则鲜少被中小企业使用。另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热衷于价格竞争,虽然这种营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消费者,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
(三)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当前,中小企业在营销方面面临的最大也是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专业的人才储备。国内外知名大公司通常都会有专门的营销团队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管理水平较低等限制,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企业管理者身兼数职或由销售人员临时组成,难以形成专业且高素质的营销团队。现阶段,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建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缺乏对营销的系统认识、相对管理水平较低,因而对营销人员缺少专业的甄选过程、对销售营销团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建设;二是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对于企业的销售营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和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分析
(一)创新营销理念,重视市场调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是市场中的主体部分,但是与市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影响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还制约着企业实际落实营销管理的能力。因此,当前中小企业应当建立科学、实际、系统的营销框架,将企业所有员工和部门串联在一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流而上。中小企业要顺应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对于市场中出现的新型营销方式和理念及时了解,如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并在其中定位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营销管理理念。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的创新是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有了它企业营销管理才能稳中发展。此外,企业想要市场营销活动能够行之有效,市场调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营销管理的保障和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工艺技术难以形成差距,产品硬件质量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通过市场调研能让企业得到消费群体的反馈,使之能够不断的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创新营销手段,把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大数据下的网络营销应是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重点关注的对象。随着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得到大范围普及,为企业实行网络营销做足了物质准备。与此同时,网络的便捷高效使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网络成为了中小企业营销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加快速而准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将企业产品通过各种新媒体进行介绍、推广和宣传,及时通过受众群体的反馈对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并找到产品真正的消费群体,且有可能迅速地达成交易,节省了许多中间环节的成本。
(三)创新营销组织企业营销战略是企业营销组织的基础,营销组织的结构规划设计应以企业营销战略为出发点。首先,中小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要符合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切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营销组织团队人员在精不在多。其次,企业所跟进的营销资金并不一定要十分庞大,但要能与企业营销战略的统筹规划相配合。针对市场的有效信息,企业营销组织应该能准确及时地将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并且能够针对社会舆情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处理。最后,高效的营销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营销组织创新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受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资金的限制,营销决策者往往是管理者兼任,没有专人对企业营销活动负责,此时,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属于相应层级管理者应做出决策的,应刚毅果决作出判断,以免错失机遇;属于全方位沟通协调后集体做出决策的,则应按照提前设定好的预案进行响应和反馈。总之,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得到发展和进步,高效而简约的组织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化和发展起了极大作用。市场营销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小企业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拔得头筹,必须要做好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补足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短板,提升综合实力,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不断发展。
考文文献:
[1]张婉丽.浅议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2010(198):154-155.
一、营销组织的转型:一元化向多层化的演变
目前,大部分的基层营销组织是这样的:在一个省会城市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在地级市已经没有“组织”了,只有一个业务员在全权负责,业务员的工作地有两个:业务对象如超市;业务合作伙伴如经销商。
这种基本上处于“跑单帮”的、远离组织的业务形式,随着深度营销的开展将逐渐被贴近市场、反应迅速、专业分工与整体协调的基层组织所代替,基层组织的增设成为必然,基层的组织建设迫在眉睫。因为深度营销意味着作业流水线的延长和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往那种“一个人跑一个地区、七八杆枪打一个省”的基层营销组织已经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
深度营销的要义有两个:一是把销售网络进一步延伸到县城、乡镇;二是把营销的推广和服务工作做得更好、更加紧贴于销售网络。因此,基层组织的建设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1、基层组织设置到哪一个级别的市场?根据深度营销的“深度”来评估,是把营销工作开展到广大的农村市场,直到乡镇?还是基本上满足于县城?这种地域上的深入往往带来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基层组织应当往下设置。
2、基层组织设置什么样的功能?这需要根据公司总部的工作安排和要求。有的要求基层大量地开展推广、促销等工作,还有的要具有采购、运输功能等,应当依据功能要求设置组织的职能,进一步确定它的人员编制与分工。一般而言,基层组织往往更重要的是服务性和推广性的工作内容较多,例如设置推广专员、促销督导、统计员等。
3、基层组织的管理经济性。基层组织的增加势必带来管理上的难度,带来管理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提高,因此要考虑基层组织设置的必要性,应当本着节约、规范、必要的精神来考虑基层组织的设置。
一个销售型的基层组织应当具备这样的基本满足:产品确实适合于进一步的区域开拓并且具备较大的市场空间;产品已经有相应的配送客户(经销商或分销商),能配送到目标市场;有较多的营销工作,工作强度和内容必须要以组织的形式才能满足。公司已经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能较好地实现对基层的管理和控制。
销售型的一线组织将随着深度营销的发展,逐渐由简单的一级组织被复杂的多层级组织代替。例如:以前的单一组织是省会城市设办事处,今后逐渐演变成为:省会的办事处—地级市的联络处,甚至是:省会的办事处—地级市的办事处—县级市的联络处(站)。并以此为基础,逐渐走向“专业人做专业事、系统协调、分工配合”。
随着基层组织的演变,公司总部对一线营销组织的管理转型、一线营销组织的自身管理转型将成为新的挑战。
二、管理模式的转型
基层营销组织的转型将带来管理机制的转型。这里涉及到两个层面的转型:一是公司总部对一线营销组织的管理转型,二是一线营销组织的自身管理转型。
1、公司总部对一线营销组织的管理转型
当一线的营销组织还处于一元化的简单状况时,公司总部对基层的管理往往是紧密的,这也是由于基层的销售范围与工作内容都普遍较小,公司也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它表现在权限的集中度上,基层组织往往不具备较多、较大的决策权力,审核、批准的权力经常集中在公司总部的职能部门;基层组织也是按照职能部门的指示、安排、要求、以及配置的资源来组织、执行工作。这种紧密型的管理能较好地解决基层的决策风险、执行偏误等。
但随着基层营销的延伸、组织的增设,再则复杂的营销环境所产生的不同反应要求,使得紧密型的管理是日益凸现问题:对市场的灵敏度缺乏、决策时间长、反馈环节多、程序繁杂等。
在约束、授权、协调机制的改进条件下,总部与一线营销组织的关系应当越来越趋向于以下的结果:
对总部而言,要求权力的集约化和管理权属的规范化。
控制权力的“集约化”,公司对于基层营销组织主要是关键点的掌控,这些关键点是:客户的开发与取消、各级经理的任免与培训、重大促销与推广的决策、费用率的控制、销售目标的达成。例如总部对于基层营销组织的费用审批往往细致到一笔五十元的企划。但实际上一点意义都没有,关键是没有一个动态的反映基层费用率的工具,如果职能部门能根据报备的企划自动生成费用率的概算,那么就可以免除很多费用的核批。
管理权属的“规范化”,同样要求公司在依据“战略决定职能,职能决定部门”的原则打来设立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公司的战略要求决定了公司需要具备哪些相应的管理职能,这些管理职能的并合就成为相应的部门;以专业的部门来对应于营销一线的专业分工,使得信息的处理、问题的应对都各有归口,没有推脱没有遗漏。
对一线营销组织而言,要求执行的程序化和结果的“问责制”。
强调执行的 “程序化”,目的就是“采信于上下”,每一个执行动作都必须有确切的、可以信任的证据,尤其是关系到费用的支出、重要推广的执行等,必须如此。没有这样的要求和自觉的“采信”,最终会导致失控、腐败、贪污等,给公司造成损失,对团队带来打击,对个人也是一种放任。
结果的“问责制”,首先要确立授权内容、权限,基层营销组织在权力范围之内对结果负责,责权利对等。
2、一线营销组织的自身管理转型
随着基层组织的增加,自身管理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人员和事务的增多、公司权力的下放是造成管理陷阱的主要原因。
以往很多事情实际上因为决定权在公司,所以管理的重点仍然在公司总部。公司授权管理后,基层组织负责人的工作立即应当转型:
1)、管理“技能”,公司专业的职能部门会对一线的营销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得培训,一线的营销经理要学习对这些“技能”进行适当的组合、运用、调配。经理对这些技能应当具有一定的了解。
2)、管理“组织”,以前经理的下面是一个一个单枪匹马的业务员,现在则是一个一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就是一个“组织”。经理应当对这些组织的建设、制度、流程、分工等问题进行管理。从“管人”到“带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管理“自我”,随着权力的增大和事务的增多,经理对于自身的管理也将面临转型,以前是管理自己的技能为侧重点,现在则应当转型为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领导能力。经理的授权、控制等一系列管理,都体现着“时间管理”和“领导力管理”。“自我管理”的另一个重点是时刻约束自己,不因权力而膨胀,不因管理而私我。
4)、管理“资源”,资源的管理包括配置和指导使用、监控、审查。管理者对资源的配置方法,反映了他的行动价值取向。不同的资源往往对不同的人员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指导其最大化地运用资源,是一线资源管理的重点。管理资源的内容还要重点关注:使用资源的方法、方向、效能的检查,以费用形式消耗的资源还要涉及到一线的内部审查。
三、业务流程的转型
流程是公司构成的重要部分,公司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通过流程来完成。管理模式的转型、业务操作的转型必然更要注重流程的转型。顾客满意、满足需要是流程转型的核心。
流程转型的目标是要克服:
1、部门本位主义。尤其是基于上述的管理转型提出了“权力集约化”后,更容易出现“部门重于流程、流程服务部门”的倾向。克服本位主义,首先要确立确立销售业务的程序和标准,依据标准确定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部门和职位进行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环境标志制度 纺织品贸易 经济效应
众所周知,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具有正外部性,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后,污染环境的物质在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较少产生甚至不会产生,从而使社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负担得到了减轻。因此,与私人成本相比,生态产品生产的社会成本更小。而从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经济成本的角度来看,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经济成本在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增加了。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是国际市场上纺织品出口的主体,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标准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还十分落后,所以对产品工艺进行调整从而使其生产出来的产品与相关环境标志相符合是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首要前提,这一前提会导致发展中国家投入产品生产中的成本增加。除此之外,还有参加环境标志制度注册、维持等其他费用,这些费用无疑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使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削弱。因而,笔者认为,为了达到预期的环境目标,除了考虑社会的成本收益之外,还要考虑企业的成本收益。
环境标志制度概述
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标志产生于德国。目前,德国对全国产品中的三分之一发放了环境标志标签;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国家环境标志制度;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标志制度也已经被制定和实施。在这些制度中,以“绿色签章”(美国)和“绿色标志制度”(新加坡)最为有名。1994年5月,环境标志认证委员会在我国成立,这是唯一能够代表国家实施和认证环境标志产品的合法机构。该委员会颁布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及一系列“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在奠定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基础上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430余种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遍布140多家企业,涉及纺织、家电、汽车、轻工等各大行业。
环境标志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标志是一种特定标志,以一定的环境标准为依据,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民间团体等组织颁发,被颁发标志的申请者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获得标志的产品可以在产品和包装上印上此标志,表明该产品或服务的整个过程,包括研制、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处置等都有利于环境保护,对消费者的伤害较小甚至没有伤害。
对纺织品贸易中环境标志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生产商和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纺织品环境制度的可接受性。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后对生产者获得的收益和消费者获得的效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商和消费者对环境标志制度的可接受性。“逆向选择”的现象能够有效地通过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而消除,使生产商受到刺激而生产环保纺织品。如图所示:
图中,标志制度实施前的市场需求情况由L1来表示,假设在规模不经济的影响下,生态纺织品的价格高于普通纺织品,并随着环保质量的提高而增高。
如果缺乏环保标志制度,普通消费者无法将采用环保技术生产的产品从使用普通技术生产的产品中识别出来,导致其没有足够的动力购买生态产品,因为他们无法分辨生态产品的真假而不愿支付比普通产品更高的价格,反而会更倾向于以价格EP购买环境质量属于市场水平EQ的产品。所以,环保产品由于价格高于EP而减少了需求量,导致环保产品生产商逐渐被“逆向选择”出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环境质量水平在EQ上的产品以及质量低于EQ的产品将充斥市场。同理,高于平均环境质量的价格不会被消费者支付给厂商,进一步降低了平均环境质量。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环保纺织品市场萎缩。
在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后,消费者在选择环保纺织品时,国家担保和认可了纺织品的环境质量,增加了消费者对环保纺织品的需求,在图上表现为需求量从A点上升到了B点,从而导致需求曲线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对环保纺织品,消费者有两种需求情况:
情况一:由于在环保产品的认识上,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水平,即便高质量产品的价格较高,依然能够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就是说随着P的提高,需求不会产生大幅下降,如L2所示。这种情况在婴儿服装、内衣等直接与人体接触的纺织品贸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情况二:在环境标志制度实行后,由于有的消费者无法接受环保产品,他们认为在效用价格比上,非生态纺织品与生态纺织品没有太大差别,因而其需求价格曲线不变,如图所示,曲线L3与曲线L1平行。虽然没有促进生态纺织品的需求量,但是却避免了“逆向选择”的发生。消费者对环保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标志制度上消费者的接受度。在全球绿色消费浪潮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消费者会有越来越强的对环境标志制度的接受性。
从厂商方面来看,在市场需求扩大的情况下,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着厂商不断扩大环保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环保产品的质量。从新制度经济学原理来看,只有当产权的成本大大小于产权的预期收益,即在设计一项规则时,产权才会出现。也就是说,把环境标志标准看作是企业的一项产权,只有当厂商在以环境标志制度为标准进行纺织品生产所带来的贸易收益大于在环境标志制度实施上所产生的费用时,这种制度才会被企业所接受,否则就会被放弃。
综上所述,消费者和纺织品生产商在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的可接受性上起着决定性作用。消费者受到全球绿色消费主义营销的影响,对环境标志制度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然而,预期收益与实施成本对生产者的可接受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对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的社会公平性进行分析。虽然各个国家实施环境标志制度的背景和性质都比较相似,但各个国家在制定和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时都是以本国的实际情况和本国利益为依据的。因此,各国环境标志制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制定标志制度的管理机构不同、参与方不同、对外国利益方的待遇不同等方面。
站在纺织品生产商和出口商的角度上,不同国家执行不同的环境技术标准是问题关键所在。例如:在对氯漂处理的规定上、在可致癌燃料使用的规定上、在甲醛、杀虫剂残留等残留物的规定上。对生态纺织品,欧盟国家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他们不但要求加工过程符合标准,还制定了针对各种纤维原来的内在质量的标准,限定了有害物质的量;制定了在纺织品服装生产、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禁用的原料清单,限定了有害物质的量;制定了产品耐用情况的相应标准,例如尺寸稳定性、褪色等。
由此可知,纺织品进口国和出口国的利益主体不同,使得在实施国际纺织品环境标志制度时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这就产生了关于社会公平性的讨论。准确地说,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这种公平性体现得最为突出。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纺织品出口国,他们的纺织业和印染加工业具有高污染密度的特点,与发达国家高增长、低污染的发展阶段相比,发展中国家还处于高增长、高污染的发展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一个处在工业起飞阶段的国家,其工业发展必然会使环境受到一定影响,而这样的国家往往更重视经济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再改变环境政策。众所周知,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发展阶段的不同,是划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不同阶段,各国对环境问题的政策倾向也不同,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对待不同的阶段,必然会导致社会公平性的缺失。
大家好!
我在**营销部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这一宗旨,做到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认真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身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向在坐的各位报告,请予评议。
一、认真学习,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加强学习是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新成绩、自身取得新提高的重要途径。领导安排我到下**营销部工作以后,在工作中,我经常把自己放在部门的总体框架中来反思自己,审视自己,看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幅度,能不能适应部门工作发展的需要、能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能不能适应完成正常工作的需要。我经常告诫自己,要在新的岗位立得住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自身素质的强弱是关键。为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我工作之余阅读了一些关于“管理学”、“人际关系学”、“营销学”、“广告学”等书目,全面提高自己,做到了“四种能力”上有新突破:首先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协调关系的能力;再次是组织管理的能力;最终体现在完成工作能力的突破上。通过学习,既开阔了眼界,又丰富了头脑,既学到了知识,更看到了差距。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素质,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有效地推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扎实工作,本职工作成效明显
按照分工,我主要负责配合部门主任抓基础管理工作,分管的政企和聚类客户服务部门。一年来,我积极贯彻分公司“聚集客户价值,强化品牌营销,规模推进转型”的工作指导思想,团结和带领分管部门的同志扎扎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做事,使部门工作和所分管的政企营销服务工作都取得不错的成绩:一是部门各阶段的收入和重点业务指标得到圆满完成;二是我所分管的政企和聚类客户服务工作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收入和重点业务发展等各项指标均完成了各阶段即定目标,20**年本地区政企客户完成收入286万,是上一年的118%。在品牌营销上保持领先水平,在聚类客户营销和策反工作上做出了新的亮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企客户服务工作方面,结合部门实际,按照“先标准化再个性化”的工作思路,制订了《政企专班的业务培训和学习制度》等一系列政企服务规范和工作要求,并付诸实施,促使本地区政企客户服务和基础管理工作步上轨道。
二是政企品牌营销方面,积极接应政企品牌营销工作,作出详细部署,超额完成对政企和聚类客户的商务领航套餐签约工作,签约率高出全年目标任务60多个百分点,在各渠道保持领先水平;在行业信息化应用上敢于突破,签下全市首单“茶楼信息化达标XTB版”任务,其他各阶段的目标任务也圆满完成;在商务彩玲和商务短信的发展上做出了亮点,提前超额完成公司和部门制定的任务指标。
三是增值号百业务推广工作方面,找准与用户沟通切入点,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在国家矿山公园广告位和刊登黄页合作上,成功的建立起新的双赢模式。
四是他网策反工作方面,做到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灵活运用品牌套餐和公司针对本地区的一些特定政策,大力推行他网策反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止目前,两地政府机构及垂直单位95%以上客房使用我公司独家提供通信业务,成功地把铁通挤出了铁山地区的政企市场。对大冶铁矿的策反工作也在有序进行,目前已有11个使用他网二级机构新装我公司电话和宽带,同时加强了对其所属的国家矿山公园的广告黄页和职工天翼手机的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该地区造成了很大的反响。
五是重要客户的战略合方面,有了很大的加强,特别是与大冶有色的合作,双方建立战略合作机制,定期就本地区市场进行沟通。协商解决了双方可进的区域的市场划分,用两方联手方式占领了其他运营商想进区域的市场。在下陆地区的他网区域和用户进行策反工作的合作上,初步达成一致。
三、克服不足,下步工作再上台阶
一年来,我立足自己的工作岗位,认真学习、扎实工作,在各项分管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是部门同志同甘共苦、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身存在一此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扎实,学习往往是浅尝辄止,系统性不强,不能持之以恒;二是自身的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大胆规划、致力创新做得不够。这些不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成效。
20**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将尽力克服各种缺点和不足,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认认真真学习、勤勤恳恳做事、兢兢业业工作,为推动各项工作步上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一是加强学习,注重实践,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工作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