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严寒十七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制定专门政策,优先扶持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韩国和日本虽然是两个义务教育起步不同的国家,但在其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特别关注到了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来优先扶持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
二战后,韩国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百废待兴。为了发展本国民族教育事业,韩国政府在战后的第3年,即1948年,就制定并颁布了韩国第一部宪法《大韩民国宪法》。该法第16条确定了“全体国民具有接受均等教育的权利”,并确定了义务教育的免费原则,“初等教育至少是义务的、免费的”。但面对二战以及朝鲜战争之后凋敝的经济状况,韩国政府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马上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而是制定法律来优先扶持相对落后的农村、渔村、岛屿等教育条件不利的地区。如1967年颁布的《岛屿·僻地教育法》就规定:各地方政府必须优先确保岛屿·僻地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包括保证学校占地面积、完善教室等设施、配备教材和教具、免费供应教科书、提供通勤所需的交通手段、提供教师住宅、聘任适合的教师等工作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经费。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教育法》,也适时地将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年限从6年延长到了9年,并于次年颁布的《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率先在全国的岛屿·僻地实施初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1]通过对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优先发展,缩小了韩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从而为韩国80年代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工业化国家的突出特征就是汇集了大量工业、商业的城市日益成为国家经济、文化中心,而广大农村地区则日益边缘化,并逐渐成为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地。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劳动力供应,日本政府在其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特别关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如针对1879年通过的《教育法》所规定的“农村小学所需要的教育经费全由地方政府负担,它包括购买土地、修建校舍、行政运转以及支付教师工资等”,而造成地方(町村)政府不堪重负的问题,191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市町村义务教育经费国库负担法》的法律,该法决定由国家财政直接承担全国公立义务教育教师的部分工资。该法律的实施,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则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日本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鼓励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
师资条件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造成义务教育的发展条件在城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事实上存在着的不同程序的差异性。教育条件不利地区的师资配置也会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韩国和日本政府都制定了较为有效的教师流动政策,通过教师的流动,动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配置。
韩国制定了《韩国教师互换制度》,该制定规划,韩国要求教师每隔二至四年,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流动。韩国《教育公务员任用令》指出:为防止任用者或任用提请者所属教育公务员,在同一职位或地域上长期服务可能而导致的工作懈怠,以实施人事交流计划方式,可有效率地履行教师的义务。[2]韩国的教师流动制度,一方面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因为在同一地域或地区服务时间过长而导致的懈怠;另一方面则促进城乡教师之间的相向流动,进而保障城乡中小学都享有质量相当的师资水平。
日本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在公立中小学校推行教师的定期流动制度,且具有强制性和全员性的特点[3]。如果一名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达10年以上,或者新任教师连续6年以上任教者必须交流到其他学校任教,所有教师都要服从这样的强制性规定。除了教师具有强制性的流动规定外,中小学校长也是常见的交流对象,他们主要由教育部长进行直接的任命和互换。为了鼓励教师到偏僻地区任教,1954年的制定的《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1974年第四次修订)还设立了“偏僻地区津贴”,月津贴额在本人月工资和月扶养津贴总额的25%以内[4]。
3.注重义务教育从形式均衡向内涵发展的转变
20世纪80、90年代,日本通过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法律规则来推动其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首先在师资提升方面,日本不再仅仅满足于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而是更注重提升其素质和水平。如在未来教师培养方面,1998年修订的《教师资格证书法》,就大幅度增加了与教师科目的有关学分;其次,在职教师提高方面,2002年修订的《教育公务员特例法》规定,设立研究生院并建立离职进修制度,从而使现职教师长期研修的机会进一步增强和扩大。此外,日本还通过与国际组织合作,对本国基础教育进行质量监测。如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调查,考察日本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科目方面的学力及成绩,并由此评价其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学力水平[5]。韩国义务教育经历了20世纪60和70的均衡化发展,对解决韩国学生的问题和实现教育公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进入21世纪,韩国开始鼓励学校向特色发展目标迈进。2007年8月,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未来教育:远景与战略———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韩国教育规划,提出了韩国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1)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2)加强教育机构自治;(3)提供多样化的教育。[6]加强教育机构自治和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就是要达到增强韩国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二、韩、日经验对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韩、日两国在制定与经济相协调发展的教育政策、制定法律依法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师资配置的实践模式上各有特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1.建立义务教育的补偿机制,加强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我国应借鉴韩、日两国的做法,通过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不断改善其办学基本条件;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师资培养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师资水平差距;三是提高在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教师的津贴水平,鼓励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
2.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与内涵发展相结合,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
从韩、日两国的经验来看,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一是要继续提高义务教育的师资水平,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二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在职培训;三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整体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四是给予学校相当的自治权,培育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3.建立人才培养与流动的优化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合理化
首先,在贫困地区合理引进新师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根据区域特点,实行“城乡教师的流动制”,在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师资的培养和引进的同时,从制度、政策上引导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在合理年限内有序地流动到农村地区的薄弱学校支教助教。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城镇中小学教师都定期流动到乡村中小学教书,而他们原有的教学位置则提供给地方高校毕业生顶岗实习。这不仅暂时缓解了农村中小学优秀师资紧缺的问题,而且还锻炼了高校毕业生教学实践经验,为他们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进行补和扶持性的重点师资培训。一是通过建立国家培训费补偿机制对农村贫困地区师资进行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鼓励师范院校通过与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校校合作”的机制,派出优秀教师指导中小学开展“校本培训”和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以整体提高贫困地区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英敏.从“平等”到“追求卓越”———浅析韩国义务教育理念变迁.比较教育研究,2008(12).
[2] 谢彦红,朴连淑.韩国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6(6).
[3] 郁琴芳.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教师流动的启示.中小学管理,2003(8).
[4] 冯晖.日本“教师轮岗制”对我国基础教育建立“教师流动制”的启迪.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日本和韩国经验 启示
“无形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在日本1950年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人们首次看到“无形文化财”这一全新概念。无形文化遗产,又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1]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科学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文化诉求。
1.借鉴日本和韩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可行性分析
中国是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多彩的文化大国之一。但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曾经遭到重大破坏,现在又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冲击和现代媒体的冲击,许多传统戏曲、音乐、口头文学也已处于人亡艺绝的边缘。[2]日本和韩国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是在其保护上均有较为成熟的做法,堪称亚洲诸国的楷模。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无形文化财”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扩大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受到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关注。韩国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与日本一道,尤其是对其传承人的高度关注,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1976年美国第九十届国会通过的《民俗保护法案》,从内容上看也颇受韩国和日本的影响。[3]此外,亚太范围内,我国与日本和韩国的文化有一定相近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从这两国寻找出一些超前理念和经验。
2.日本和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
日本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方面具有代表性,日本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明令规定不仅由国家保护有形文化遗产,还强调由国家保护无形文化艺术遗产。[3]1960年,在一大批民俗文化学者的倡导和参与下,韩国政府颁布了《无形文化财保护法》,经过40年的上下推动,韩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保护和振兴,很大一批民俗艺术被国家认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并得以传承,许多民俗艺术在国内外广泛展演,赢得普遍赞誉。其次,日本韩国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中,政府将艺能表演艺术家和工艺美术家的认定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而韩国在自己的《文化才保护法》的24条规定:“国家为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保护和培养重要无形文化财”。[2]这些法律规定显示出他们对传承人的高度认可和关注。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对传承人提供有力资金保障等措施。
3.日本和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先行
我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只有1982年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但很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这导致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很多法律空白点。鉴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将其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方面要利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制度相结合方面做出相应的突破;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求知识产权制度以外诸如人权保护、文物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民间美术作品保护等多种法律手段进行保护。
3.2对民间艺人的重视和对传承人才的挖掘和保护,重中之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则是其活性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附于传承人而存在。要重视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为民间艺人建立档案卡,对他们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艺术特长、艺术成果及传承情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对列入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可采取职称评定、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艺术津贴和资助建立个人工作室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传承人的传承活动。那些手工艺术、表演艺术也可以放在手工艺术坊里,展示给观众看,同时也会把这些艺术带到各级学校,让学生们感受其魅力,接受熏陶,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此外,可以成立基金会以保障传承人的资金来源。
3.3以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保护
非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两者并不对立,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而科学的开发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上述韩国在这一方面的经验,如我国黄山市祁门县很好的利用了这一做法。该市借助乡村旅游的发展,3年来已使3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整理和开发后“复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活”后,又成为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再如,青藏沿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数传承者和拥有者因开展旅游增加了自身收入,改善了生活,甚至脱贫致富,使他们感受到自身文化的经济价值,促使他们提高保护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加入到保护非文化遗产的行列。[4]
总之,要想从根本上保护好这笔财富并使之传诸后世,我们不能“闭关锁国”,而应该借助外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国那里取些“真经”,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
参考文献:
[1]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胡长书,张侃.中国世界遗产 [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小时候,还没有学会走路的我总喜欢让妈妈抱着,那种感觉十分温暖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而妈妈也经常抱着我散步。妈妈,你知道吗?在那些日子每当我被你小心翼翼地抱着,我就会有一种无比的自豪与快乐。透过别的小朋友的目光,我知道他们也正羡慕着我有这样一个妈妈。于是,妈妈的手臂就成了我在当时第二个摇篮。
上小学后,我不能再让妈妈抱着我了,而妈妈也再也抱不动我了。妈妈就开始和我手拉着手进出。她将她对我的爱意表达在了她那经历过沧桑的手。放学时,妈妈总是拉起我的手,轻轻摇着问我当天在学校中的表现。调皮的我也就狠劲的甩着你的手,用恶作剧似的语调向妈妈“报告”着自己的表现。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成了我和妈妈在小学期间最大的默契。
又上了一个台阶——初中后。我再也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来与妈妈拉手了,每次见到妈妈只是匆匆地向妈妈摇摇手。妈妈也不强求我这么做,她又改变了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每当夜深人静,而我又正在做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时,妈妈总是轻轻地走进书房。或是为我带来一杯香醇的牛奶;或是为我带来一个甜甜的苹果;或是为我递上一杯浓浓的咖啡……让我在那繁忙的学业中也能深深地体会到妈妈给予我的母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天下母亲的爱,其实都在一针一线之类的小事之中。母爱是温暖的外衣,时时关爱着你的身体;母爱是你身上的一件厚厚的衣服,无时无刻不围绕着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在天涯海角,母爱都在你身上紧紧缠绕。
妈妈,我想对你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耳边常常响起您的话语;无论是问候、关心、还是责问、训斥,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暖。那么您知道吗?女儿也有好多话想对您说……
妈妈,您真的好累;我见到的总是您忙碌的身影,忙工作、忙家庭,还有忘我,每次我和爸爸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电视时,您总是不在身边,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干活。
每次回家您总是忙忙碌碌做好多好吃的,连周末也不休息,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每次来姥姥家,总是干完活后又做饭,然后辅导我学习。您在我眼里就没有休息过的时候;妈妈,您歇歇吧。每当看到您头上又添了银发,女儿很心疼啊;每当看到您额头上的皱纹,女儿的心都会为之一震,这是岁月的痕迹,更是操劳的印记。妈妈,您歇歇吧;不要再这么累了;我会在回家时帮您做家务,我会在您工作时送上杯热茶,我会在您忙碌时照顾好姥姥,我会把自己的学习搞好,不再让您操心,我会时刻体谅您的,妈妈……
妈妈,谢谢您对我的培养和爱护,是发自心底的感谢。从5岁起,是您无论严寒酷暑送我去学画画,是您为我找老师学琴,是您从小对我的用心栽培才有了今天的我;我虽然学习称不上优秀和出类拔萃,但我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这全是您的汗水换来的,全是您的心血赢来的……
妈妈,您就像我的朋友,一个知心朋友;您从不翻看我的日记,从不看我的短信内容,您很少冲我发脾气,您从来没有打过我,即使有什么很严重的问题您都是用书信的方式和我沟通,教育我、感化我,解除彼此的矛盾与误会,就像一对知心朋友一样,有时吵完架会觉得更亲……
妈妈,女儿在此对您深表歉意,我有时会惹您生气,有时会做些不对的事,有时会因过分任性伤您的心,有时会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让您操心……
妈妈,您放心吧,我以后不会了。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妈妈,谢谢您给了我生命,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感受着这世间的美好。
妈妈,谢谢您含辛茹苦地培养我长大,并让我接受了这么好的教育;谢谢您为我做的每一口香甜的饭菜,谢谢您在我每一次生病时给我的呵护给我的关怀,谢谢您给我织的每一件毛衣、为我缝过的每一件衣服,谢谢您在我受到挫折时站在我身边给我的再一次鼓励,谢谢您为我经历的每一次沧桑。
??女儿在母亲眼里永远是长不大的,女儿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不懂事的,女儿在母亲眼里永远是不会自己照料自己的,女儿在母亲眼里永远是那麽傻傻的,女儿永远都是母亲的心尖尖肉,女子永远都是母亲的宝贝疙瘩,女儿永远都是母亲的女儿。无论女儿的在外面世界里多么优秀能干,多么风光旖旎,多么的成熟魅力,但永远都是母亲最为操劳操心的,那怕你已七老八十儿孙满堂的。
??母亲是女儿温馨依恋的温床,母亲是女儿暖融融的热被窝,母亲的热坑头是女儿最舒服的领地,母亲的慈祥慈爱永远是女儿的幸福源泉。
??从懵懂开始记事起,每次乞盼母亲外出归来总会有最香甜最好吃的,即或是最困难的岁月,母亲宁可自己饿着肚皮,穿着难已御寒的单衣,也会让自己的宝贝吃饱吃好穿暖的,过年时总会有一身新衣的。女儿的朗笑和啼哭是母亲最惬意和揪心的。
??在我家,从记事起,无论岁月多么艰难困苦,经济多么结拘,就是那四季都吃不上馍馍的日子,母亲都会在每年的蜡月二十七日,为我们兄弟姐妹蒸出好多好多诱人的白面馍馍,保证在大年三十中午为我们做出香喷喷的白米饭和红烧肉大烩菜,让我们兄弟姐妹畅开肚皮尽情的饱餐,至今想起还是那麽馋涎欲滴诱人的。为此母亲不知道遭受过多少村妇的耻笑和讥讽,数说母亲不会过日子胡乱浪费呢?因为别家的年馍馍最早也在蜡月二十九或者是大年三十才蒸呢。
??母亲的情怀和慈爱我想也只有我能读懂得其中的奥秘,这种习惯一直在我家延续至今,虽然说现在每天都象过年一样的好,可我的母亲还是那麽执拗执著。小时候的我只会帮母亲拉风箱烧烧火,现在有了煤气灶,我也只有坐在母亲的热坑头,什么也不用做,温馨的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神仙般的享受着母爱赐予我的惬意,慢慢地品尝着母爱把我带进儿时的贪婪的回忆,感受着母爱中最温馨的深情厚意。
桂花树木质坚硬细密,生长缓慢,号称植物中的活化石,寿命可达五千年左右,一年四季常青,花香四溢,很早以前,桂花就被看作家庭富贵及子孙昌盛的象征,深为人们所喜爱,家庭多有种植,甚至被列为北京等多个城市的市花。桂花在我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陕西省圣水寺现有一棵老桂花,据考证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其树干苍虬,树冠硕大,枝繁叶茂,每到中秋节前后,枝上繁星点点,树下花雨纷飞,香飘到几里之外,引来许多观光朝圣的香客。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关于桂花的记载,《山海经 .南山经》提到:“招摇之山多桂。”、“皋涂之山,其山多桂木。”楚屈原《九歌》中载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注:“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桂旗”是用桂树的花枝作为旗帜,以装饰用木兰树木材制作的车辆)。由此可见,在楚地的早期文献中便提及桂花的食用和观赏价值。此外,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和吉祥。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赞称:“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说明桂花在古人的心目中,已成为美的化身。
农历八月,古称桂月,此月既是赏桂的最佳时期,又是赏月的最佳月份。芳香的桂花,中秋的明月,自古就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许多文人吟诗填词来描绘桂花、颂扬桂花,甚至把桂花加以神化。 魏晋以来,文人诗词咏桂成风,名句佳作颇多。突出了桂花的名品和奇香,亦有借花寓情,抒发感情的。“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橘绿与橙黄。自从分下月中秋,果若飘来天际香。”由宋代诗人吕声之所作。他称桂花是三秋期间的领衔花木,有着不凡的渊源(月中种)和异异乎寻常的奇香(天际香) 。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 《灵隐寺》中说“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代诗人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中提到“ 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一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把对桂花的赞颂推向极至:“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唐代诗人王维 在《鸟鸣涧》中描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苏轼更是把桂花奉为花中仙子,一首《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至今仍炙烩人口,广为后人传颂:“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破衣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我国自古就有“蟾宫折桂”一说。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郄诜当左丞相。后来郄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泛指历代文人喜爱桂花,简直到了如醉似痴、梦寐以求的程度。宋代与苏轼交游唱和的僧仲殊有词赞美桂花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常娥道:三种清香,状元是红(丹桂)、黄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银桂)。”意指科举及第的头、二、三名。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进京赶考的学子们往往在途中手折一枝桂花带在身边,意寓能金榜题名,高中榜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汤显祖《牡丹亭》里也有“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的名句。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将科举应试得中者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元朝人施惠 在《幽闺记·士女随迁中有:“镇朝经暮史,寐晚兴夙,拟蟾宫折桂之梯步。”《红楼梦》第九回中说:“彼时 黛玉 在窗下对镜理妆,听 宝玉 说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是要蟾宫折桂了,我不能送你了。” 明朝学者谢在《四喜记·乡荐荣欢》中描述:“蟾宫扳桂折高枝,书香还有继,天道岂无知。”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也表现出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向往。
历代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在官邸宅园引种桂花也十分普遍。唐代柳宗元曾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载植在零陵所住精舍。顾德在任宰相的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桂树,移栽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曾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他不仅自己种桂,还想他日能在月宫植桂。有诗咏日:“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自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花成为名贵的花卉与贡品。西汉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所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汉元鼎六年(111),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诸如甘蕉、留求子、蜜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也有“桂菱木兰” 等记载。由此可见,桂花引种帝王宫苑,汉初已获成功,并具一定规模。《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药杵臼,并使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
桂花赋予人间无限美好,寄于了人们无限的遐想,至今仍有许多民间故事广为流传。传说好久好久以前,咸宁这个地方发了一场瘟疫,人差不多死去了三分之一.人们用各种偏方都不见效果.挂榜山下,有一个勇敢、忠厚、孝顺的小伙子,叫吴刚,他母亲也病的卧床不起了,小伙子每天上山采药救母。一天,观音东游归来,正赶回西天过中秋佳节,这天路过,见小伙子在峭壁上采药,深受感动。晚上托梦给他,说月宫中有一种叫木樨的树,也叫桂花,开着一种金黄色的小花,用它泡水喝,可以治这种瘟疫;挂榜山上到八月十五有天梯可以到月宫摘桂。这天晚上是八月十二,还有三天就要到八月十五中秋节了。可要上到挂榜山顶要过七道深涧,上七处绝壁悬岩。最少需要七天七夜,可时间不等人,过了今年八月十五,错过了桂花一年一次的花期,又要等一年。长话短说,这个吴刚花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八月十五晚上登上了挂榜山顶,赶上了通向月宫的天梯。八月正是桂花飘香的时节,天香云外飘。吴刚顺着香气来到桂花树下,看着金灿灿的桂花,见着这天外之物,好不高兴,他就拼命的摘呀摘,总想多摘一点回去救母亲,救乡亲。可摘多了他抱不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摇动着桂花树,让桂花纷纷飘落,掉到了挂榜山下的河中。顿时,河面清香扑鼻,河水被染成了金黄色。人们喝着这河水,疫病全都好了,于是人们都说,这哪是河水呀,这分明就是一河的比金子还贵的救命水,于是人们就给这条河取名为金水。后来,又在金字旁边加上三点水,取名“淦河”。这天晚上正是天宫的神仙们八月十五大集会,会上还要赏月吃月饼。这时桂花的香气冲到天上,惊动了神仙们,于是派差官调查。差官到月宫一看,见月宫神树、定宫之宝桂花树上的桂花全部没有了,都落到了人间的“淦河”里,就报告给了玉帝。玉帝一听大怒。你要知道,玉帝是最喜欢吃月桂花做的月饼了的,今年一树的桂花都没了,他就吃不成月饼了,于是就派天兵天将将吴刚抓来。吴刚被抓来后,把当晚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对玉帝说了。玉帝听完也不好再说什么,打心眼里敬佩这个年轻人;可吴刚必竞是犯了天规,不惩罚他不能树玉帝的威信。就问吴刚有什么要求,吴刚说他想把桂花树带到人间去救苦救难。于是玉帝想了一个主意,既可惩罚吴刚,又可以答应吴刚的要求,他说:“只要你把桂花砍倒,你就拿去吧。”于是吴刚找来大斧大砍起来,想快速砍倒大树,谁知,玉帝施了法术,砍一刀长一刀,这样吴刚长年累月的砍,砍了几千年。吴刚见砍树不倒,思乡思母心切,于是他在每年的中秋之夜都丢下一支桂花到挂榜山上,以寄托思乡之情。年复一年,于是挂榜山上都长满了桂花,乡亲们就用这桂花泡茶喝,咸宁再也没有了灾难。再说吴刚同村有个叫嫦娥的姑娘,和吴刚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投意合。自从吴刚上月宫之后,她都一直照顾着吴刚的老母,直到老人辞世。吴刚、嫦娥相隔天上人间,相思之情与日俱增,吴刚砍不到桂花树不能回来,嫦娥也隔着天地,不能前去与吴郎相会。终于有一天,王母娘娘带着她的七个女儿到挂榜山下的鸣水泉洗澡,嫦娥看到了,偷偷的拿了七仙女的回天仙丹,拿回家去吃了,带上她的玉兔,上天和吴刚相会去了。这七仙女没了仙丹回不了天庭,只有等她的姐姐们三天后再来洗澡时给她带来,才能上天。你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在这三年里,七仙女遇上了董永,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月宫系列神话,已成为历代人们脍炙人口的美谈。桂树“树创随合”,即砍树的创伤很快就能愈合,隐喻着月亮的阴晴圆缺,意味着月亮的再生和永生。因此,在这个传说中,月亮和桂树是两位一体的,桂树能与月亮一样象征长生。一首《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以极其微妙的手法表达了主席对结发妻子及友人柳亚子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和美好的祝福,诗文凝重而又不失婉约,读后催人泪下,令人回味悠长,更让人们对月亮生出无限的寄托和遐想。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仗剑浪迹天涯,侍才旷放,一生所作诗篇无数。李白对桂花也情有独钟,曾作诗赞之,一首《咏桂》传唱至今:“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相传太白饮桂花酒,成诗百篇。故历来文人到长安,对桂花酒情有独钟, 诗人们常饮桂花酒来祝酒以歌词诗赋。
关于桂花酒的故事,还有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 传说古时候两英山下,住着一个卖山葡萄酒的寡妇,她为人豪爽善良,酿出的酒,味醇甘美,人们尊敬她,称她仙酒娘子。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清晨,仙酒娘子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骨瘦如柴、衣不遮体的汉子,看样子是个乞丐。酒仙娘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以热汤,又喂了半杯酒,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谢谢娘子救命之恩,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仙酒嫂子为难了,常言道: “寡妇门前是非多。”像这样的汉子住在家里,别人会说闲话的。可是再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终于点头答应,留他暂住。 果不出所料,关干仙酒娘子的闲话很快传开,大家对她疏远了,到酒店来买酒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了。但仙酒娘子忍着痛苦,尽心尽力照顾那汉子。后来,人家都不再来买酒,她实在无法维持,那汉子也就不辞而别不知所往。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处去找,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仙酒娘子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日,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那来的水呀!仙酒娘子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吹过,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贮满许许多多小黄纸包,另有一张黄纸条,上面写着: 月宫赐桂子,奖赏善人家。 福高桂树碧,寿高满树花。 采花酿桂酒,先送爹和妈。吴刚助善者,降灾奸诈滑。 仙酒娘子这才明白,原来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 这事一传开,远近的人们都争相来索桂子。善良的人把桂子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院香甜,无限荣光。心术不正的人,种下的桂子就是不生根发芽,便心中感到难堪,于是从此洗心向善,改邪归正。大家都很感激酒仙娘子,是她的善行,感动了月宫里管理桂树的吴刚大仙,才把桂花酒赠给人间,从此民间才有了桂花酒。
桂花酒如何制作呢?将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然后每斤桂花加入四两白糖(粉状冰糖最好)拌匀,放入酒缶内任其发酵二、三天之后,加入四至五斤三十五度以上米酒或高梁酒,但不可用红芋、木芋酒,此类酒口感太差。然后密封窖藏,一年后桂花酒即成。 假若窖藏五年后才饮用,这是上好的佳酿了。有条件的话,再加入五十克桂圆肉和十克白参、一百克红枣,这是顶级佳酿了。喜欢甜一点的,可适量再加些糖。 成品的桂花酒色淡黄,开瓶即溢出一股桂花清香,入口甘甜醇绵。古人云,此酒有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之功效。请记住,无论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将桂花水洗。 制作桂花米酒: 原料:江米或东北大米(一定要具有糯性的) 、 甜酒蛐 、 干桂花 。制作程序: 1.将米饭煮好,最好略干一点(传统的做法是江米泡好后不带水蒸熟); 2.在米饭冷却的同时准备一个干净的器皿,最好是玻璃或陶瓷的,既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又有利于用保鲜膜封严。再准备一小杯凉开水; 3.待米饭冷却到35度左右时(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用手指试探一下,有温热而不烫的感觉就好了),将其盛出装在器皿中; 4.按照米酒蛐的说明撒上适量的酒蛐(一般酒蛐都是一小袋能做2-2.5公斤的米,但我们一般不会一次做那么多,只能按照米的量估计需放酒蛐的量。也不用太严格,稍微多一点会熟得快些); 5.将米饭和酒蛐充分拌匀,同时将适量白开水拌在米饭中; 6.用食指在拌匀的米饭中间戳一个小洞以利出酒; 7.在米饭上均匀地撒上一层干桂花; 8.用保鲜膜将器皿密封好,再在器皿外面包裹上一层小毯子以利保温; 9.然后将器皿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冬季家里不太暖和的话,就将其放在暖气旁边。 大功告成,就等享受成功的喜悦了! 经过24-36小时后,打开器皿外的小毯子看一下,如果看到有出水的样子,基本就成了。将保鲜膜开启一小缝,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和桂花的香甜气息就会屡屡飘出,美妙极了!作好的米酒如果一次吃不完,最好还是用保鲜膜封好放在冰箱里,以免过分发酵后酒味太浓。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像是汉代时,桂花酒就是人们用来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向长辈敬用桂花酒,长辈们喝下之后则象征着会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