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备发言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一、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师资水平、学科建设经过十余年建设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2012年我省已有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其中,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一批通过国家教育部“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试点遴选的院校和国家第一批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我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已超过接受本、专科高等教育的人数;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涉及管理、财经、计算机、体育、艺术、医药等领域;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专职教师中,据有博士学历的占总教师人数的5%,据有硕士学历的达到了29%,“双师型”教师达到了71%。河北省高等职业院校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7个,办学实力雄厚,在形成院校办学特色的同时更是增加了我省职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人才的培育力量。我省的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难题,不断探索多样化办学模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院企合作、联合办学以及集团化办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真实实习基地的同时,也给在职教师提供了开展科研的场所,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获益匪浅,我省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由此得到了极大发展。
二、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表现在:
第一、政策导向错位。现行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及任用提拔方面不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获得同等的待遇。以招考公务员为例,所设职位的学历要求起点几乎为大学本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明确不招收专科毕业生甚至拒绝专接本的本科毕业生。长此以往,造成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产生偏误,致使高等职业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偏低,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第二、招生制度的问题。目前的录取程序,高职高专院校位于专科二批,也就是最后一个批次,其直接影响是能够录取到的学生高考分数很低,并且与“三本”院校竞争生源。这种录取方式不仅在生源质量上对高职院校有很大影响,而且极大的影响了考生及家长高等职业院校的看法。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河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由中专院校升格而来。但是师资水平,教师相关的职业技能教学经验却并没有随着学校的升格而提高。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省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教师进修机制。大部分高职院校为了解决“双师型”教师这一问题就会去企业、工厂寻求一些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但是,这些兼职教师虽然操作经验丰富,但是讲不出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
第四、专业建设缺乏特色。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系统性研究论证不足,没有充分了解岗位的工作任务,一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定位不准,与示范性建设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是有中专升格而来的,其中很多院校仍然沿用以前学校的老专业。
三、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所以做为高职院校首要的办学理念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掌握前沿技术的人才。当今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开设的课程,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技能较强、具备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敬业奉献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直面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源问题,一个是就业问题。一般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这使得我们难以预测学生毕业时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因此,我们要努力研究和把握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使毕业生的数量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匹配。此外,及时感知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以此做为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的依据。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鼓励和培养教师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且要为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还也可以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此外,高职院校招聘老师不能仅仅看重毕业院校是否是211、985院校,而是要选择工程师范或是综合师范中已取得“双师”证的毕业生,河北省毗邻北京、天津,我们要利用地域优势从这些集聚教师培养基地的高校选择适合的毕业生来我省高职院校就业,为我省高职院校注入新鲜血液。
第四、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分步骤、分阶段开展,在突出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特色的同时,更要考虑生源、专业配套设施、就业需要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实际所需,使专业课程能够做到符合社会职业岗位需要实际,学生能学有所用,在配套课程实践环节能够落到实处。我省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不断树立学校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耿金岭.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冷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0
关键词:现状;发展方向;对策建议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河北省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
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河北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4.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地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经营,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市场信息搜查、整理和分析之上。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的,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等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前提下,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但每年的假期与课余空闲时间,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及时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有管理、经济、工程、广告等完全可以和体育联姻的学科,但是高校体育部并未将其优势转化成经济收入,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
河北省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5)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校企之间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6)优化配置,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体育产业应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达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的双赢的结果,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2]刘宗伟.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65.
[3]许定珍.对发展我国地方高校体育产业政策问题的理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4,(5):19-21.
截止2011年,经教育部 批准,北京有28所普通高校有资格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在这20年多年发展过程中,高水平运动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部分运动项目已经实现了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还与国家“阳光体育”政策配合推动了普通高校的群众体育,增强了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动力,为我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是,在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取得的运动成绩之余,也要看到现在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与发展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1.1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情况
通过对北京六所普通高校的180名学生运动员的研究调查表明:有75.3%是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这部分学生运动水平一般为二级运动员水平,有9.4%学生运动员是来自各地方的的业余体校,有11.8%学生运动员来自各个地方的专业队,还有3.5%的学生运动员是来自职业队的队员。达到健将级别的只占所调查人数的2%、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的占28%、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的占70%。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北京普通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体校、专业队、职业队的人数所占比例是很小的。
1.2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学习管理现状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籍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单独成立体育特长生的教学班,把所有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生安排在一个院系,统一管理。第二种形式是把所有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分散到各个班,与普通学生安排在一起进行学籍管理。第三种是一般特长生直接编入普通学生班级,与普通的学生一起学习。而一些运动天赋突出的学生则是单独编班,单独培养。这三种形式都有其特点与不足。单独成班形式便于训练、学习安排,但是学习氛围与学习质量可能会有所不足;分散各班形式在学习氛围与质量上有优势,但是训练及比赛在安排上会产生冲突,影响竞技成绩的提高;单独与分散形式结合,在确定如何单独成班和分散各班有一定难度,训练质量也可能受到影响。
各个学校在培养计划上也是有区别的:一是运动员学生和普通生一样完成同样的学生和培养计划,没有任何照顾;二是采用累计学分制,延长运动员学生的学制年限;三是减免一定的课程学分,制定单独学习计划。
1.3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的现状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体现了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不断摸索在普通高校对提高运动水平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途径。各个高校对教练员、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任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练员在学期开始前制定本学期的训练计划,对体育特长生、教练员、体育教研部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及相关工作在责、权、利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使运动训练得到了基本保证,也为竞技成绩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运动训练的效果与竞技比赛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种综合条件的适当结合,在这些综合条件的探索中,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还是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2 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
2.1 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生源问题
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特长生。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来自于中学的业余运动员,运动成绩特别突出的学生屈指可数,如果成绩达到一级运动员以上的水平,通过招生学校的自主考试便可入学。然而,那少部分运动竞技成绩突出的专业队、职业队的生源,由于长期从事运动训练,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文化课教育,文化积累明显弱于普通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等问题。形成了一部分进入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学习成绩好的,运动成绩不理想;运动成绩好的,学习可能会跟不上,这就给大学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2 学习与训练存在矛盾
运动训练与竞赛与高校文化课教学都要遵循各自的规律,不同的规律作用于同一事物,有时就会发生矛盾。这样的矛盾在我们对北京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调查中明显的体现出来。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在被问到他们对学习训练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上,83%的运动员学生都认为学习和训练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北京普通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第一,运动员学生竞技水平的提高与大学学制的矛盾。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学生竞技水平的提高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即便是高校招收的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学生,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也需要较长时间,而此时,运动员已面临毕业。尽管有的学校采用延长学制、读硕乃至读博的办法来缓解矛盾,但矛盾并没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第二,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在学、训时间上的矛盾,该矛盾一直是阻碍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北京普通高校的调查访问了解到,各个高校都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的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进行集中的小班授课,按照班上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计划,有利于安排出足够的训练、比赛时间,但是运动员学生的学习文化课质量就会有所下降,不利于运动员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高校是把学生分散到普通班级学习,学习要求与普通生无异,这样安排强在学习质量上得到了一定保证,但是就会影响到训练、比赛的时间,很难做到两者的兼顾。
2.3 竞赛制度不完善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只依靠训练是完全不够的,训练是为了在竞技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现有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问题主要是比赛太少,自成体系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体制存在有诸多不完善。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为例,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整个联赛分为地区预赛、分区决赛和全国总决赛三个阶段,对于没有进入分区决赛的大部分球队来说,有限的几场预赛后,全年的比赛就等于宣告结束。而就是少数进入分区赛的球队,即便是最后夺得总冠军的球队也只能再打上十几场比赛。
3 促进北京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优化建议
3.1 建立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优质生源的培养途径
走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生源路径,是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队的基础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学校培养后备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部分业余体校撤销,将教练员安排到各级中小学,各个专业队及职业俱乐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部分资金、教练员安排到普通中小学,选取部分中小学设置各级各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在做好高校运动员学生训练工作的同时,重视中、小学中运动员学生的培养。这种途径可充分利用运动员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的训练和文化知识的积累,保证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连续性,为进入普通高校在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缓解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要缓解高校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竞赛的矛盾。首先在课程安排、制定学分上要体现运动员学生的特点和实事求是来制定培养计划。还要看我们是如何来给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定位。笔者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生应该是应用性的人才,而不是学术性的人才。武晓君教授通过调查研究证明,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主要是行政、管理类的,而极少是为学术性的,实际工作的表现面并不比普通学生差,有些方面甚至还优于普通学生。严格地讲,他们大部分由于从小就参加系统的训练,受体能和精力限制,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与普通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不低的,由于成长经历的不同,虽然他们在面对压力、克服困难、习惯竞争、渴望胜利、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有优势,但在文化课基础,尤其在数理化学科上与普通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对他们的培养不能是按照学术性人才要求进行,在制定课程和培养计划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一点。高水平运动员学生不仅是体育人才,也是实际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日常管理等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以致用”的原则。考虑到高水平运动员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未来就业的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和相关院系一起研究调整高水平运动员学生文化课知识结构,适当增加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写作等)课程和培养计划的明确,既可以满足培养的需要,保证培养质量,又可以有效缓解大部分学生训练与学习的矛盾。
关键词:高中数学;体验教学法;教学方法
伴随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推进与发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成效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已由过去的聆听教师讲授与做题巩固方法,向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与自主理解掌握学识的方向发生着转变。体验教学法就是基于这一改革趋势下应运出的新教学措施,它旨在让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与实践中,亲身“体验”抽象的数学思想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到课堂学识,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课堂教学质量。
一、记忆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有许多知识技能是需要记忆并在其基础上才能予以掌握应用的,如定义(指数的定义)、概念(角的概念)等,而学生在学习记忆时一方面会产生这个定义概念是如何确立为何这样确立的疑问,另一方面也会出现即使将定义背诵得极为熟练却在实际操作与做题时不知如何运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记忆定义概念过程中知识理解与运用不到位的现象,可以在教学中使用记忆型体验教学法优化学生记忆知识的掌握能力。即通过创设相应的知识技能教学情境,学生经由情境中的学习体验深化对学识的理解认知程度,提升其对定义概念的应用意识与水平,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发展。
比如某一函数例题:下列表达式中是函数的有?(1)y=sinx2,(2) =sinx,(3)y=sin (4) =sinx。为了让学生作对本题,就需要理解到函数的定义并能实际运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游戏的记忆体验法帮助学生认知: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首先让组内同学依次接力、一人一笔进行绘画(如人或动物)展开小组竞赛,并加以适当的奖惩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课堂实践的积极性与兴趣。然后于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基础上再进行将例题引入让各小组进行竞赛比拼(后一位同学可修改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学生为了获胜会仔细回忆与熟记定义,将学习融入于游戏带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与运用水平。
二、理解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除了对数学概念的记忆,高中课堂教学还包括诸多数学公式定理的学习。与定义概念不同的是,公式定理是满足一定条数学件才成立的推理结论,通常的结构是:“若条件,则结论”,也可以理解为条件 结论。这类定律不仅需要学生熟练记忆,还要能把握到推理过程的性质与触发条件,在对定理本身与推论过程的充分理解基础上才能有效应用在数学测试与操作中。对此教师可用理解型体验教学法即创造定理公式的理解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体验学识优化其学习掌握能力。例如在学习离心率e=c/a这一椭圆焦距比长轴长时,为深化学生对其的理解与领悟,可从其是圆锥曲线的定型量为角度出发,给学生设想人的长相风度与气质就是曲线中离心率的某一数值,当e=0.9时就说明此人的气质出现偏差同时椭圆的形状也较偏,通过情境帮助学生领会抽象化的学生定理,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与氛围。
三、操作型体验教学法思路与措施
当涉及立体几何、函数图象之类需要学生作图促进领悟的学习内容时,就需要操作型体验教学法帮助学生优化操作与理解能力,即以合适的情境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操作,通过作图深化对学识的认知程度。例如函数图象中三角函数y=Asin( x+ )相关例题:三角函数y=2sin(2x+ /3)可由y=2sinx经由何种变换得出?对此的应试解答一般有:(1)把y=2sinx图像向左平移 /3单位,在将图像横坐标减缩为原有的1/2可得;(2)把函数图象的点横坐标先缩减为原有的1/2,再左移 /6单位而得出。为了让学生理解两类移动均能得出相同函数的原理,给学生设问:“把一个球形橡皮泥由A点移动到B点,且到达时泥球的高要变成其直径两倍形成一个圆柱体,应如何实施呢?”学生经过思考与作图很快就能得出两种方法:(1)在A点把橡皮泥变为所需圆柱体后再移动到B点;(2)先将泥球移动到C点再将其变为圆柱体使得正好位于B点。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通过这一设问了解到三角函数的变换原理。
结束语:
将体验教学法应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与理解水平,还能让他们在数学情境体验的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氛围。教师在使用体验教学法的进程里,要对学生知识理解程度与自主学习意识两手抓两手硬,让其在数学教育不但获得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升学识水平,同时在认知探索中深化思维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一、教学要点
学习和掌握弧线助跑与起跳结合的技术,是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关键。弧线助跑时,身体需向内倾斜。当起跳脚踏上起跳点时,身体要快速由倾斜转入正直;摆动腿配合起跳腿的蹬伸动作向上摆动,并带动骨盆扭转。根据背越式的这个特点,在助跑与起跳动作的教学过程中做一些辅助的教学,如:1)在做弧线跑教学时加上格子辅助练习,2)在做弧线摆动腿蹬、摆练习时加上触高练习,3)在做助跑与起跳的连接时,先标出起跳点,并通过起跳点画出最后一步与横杆的角度线,同时也要标出最后两步的足迹点,根据最后两步的足迹点,来设计弧线助跑线段和其直角坐标。并在倒数后4步助跑弧线π/4处设点来控制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
二、教学方法
1. 起跳教学方法
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画两条线,两步助跑起跳练习,起跳腿在前站立,摆动腿积极向前跨,同时起跳腿一侧手臂向前摆出。接着在弧线上作摆动腿蹬、摆、提髋屈膝触高练习。练习者原地站立,起跳腿在后摆动腿在前并屈膝抬起成预备动作,听口令依次完成摆动落地、支撑、蹬地、摆腿动作。可适当配合摆臂,速度由慢到快。让学生体会二步摆动腿落地、支撑、后蹬、前摆过程的用力顺序和发力的时机,此时教师可作提示以强化正确的技术概念。随着动作的熟练,可采用4步弧线助跑并利用斜板进行练习,以加快这一动作过程完成的速度。
2. 助跑教学方法
弧线跑格练习。即:在划好的弧线上放置7-8块间隔1.5米左右的海绵方块,进行练习。练习方法:(1)由直线切入弧线练习。(2)由弧线转入直线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并掌握弧线跑过程中外侧腿的积极蹬地与保持身体内倾的关系。在助跑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击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快速助跑的节奏感。也可以计时以提高助跑速度。接着采用直道向弯道方向或圆圈方向跑(圆圈直径约为2米左右)螺旋形跑和“8”字形跑,在起跳点放置标志物,以控制最后一步的跑进方向;在起跳点放置起跳板,主要体会身体内倾,增大向心加速度,并利用圆弧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来帮助人体起跳时从倾斜转为竖直。可在地上画一条弧线,在弧线上作好标记,采用4步助跑练习。并在背越式跳高倒数后4步助跑弧线π/4处设点来控制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练习,因为弧线助跑曲率的变化关键在最后弧线4步,随着弧线助跑速度的加快,就必须增大身体内倾角以保持人体平衡。
三、结果与分析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背景;现状;对策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复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历史背景方面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多彩的生活。但如何实现科技、社会、人生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当今时代向教育界提出的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没有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落至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与社会灭亡的深渊”。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在呼唤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呼唤着人文素质的提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把一种和谐的人文原则以及对人类进行长远关怀的人文精神贯彻到现代化建设中去。教育更需关注人的生存和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自觉承担起培养一代新人的时代使命。
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看,知识经济已经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教育作为新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事业,其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为经济发展培养智能型和复合型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能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起来,并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出善于学习并有能力进行终身学习的人才。对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而忽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导致了人才的知识面窄、人文底蕴薄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必须来一个彻底的变革,唯有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起“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
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看,首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文化思潮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分野和抗衡之后,终于在20世纪后期走上了相互兼容的道路,孕育诞生了新的文化思潮,即科学人文主义。这种文化观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是对立的,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并不排斥科学。教育应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兼容与和谐的理念指导下,培养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使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之需要。所谓现代人的完备的人格是崇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其次,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不仅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也会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教育寄予了希望。高校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全球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对策。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回归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演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使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思索21世纪的教育,探索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在这种背景下,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对21世纪教育战略思考的行动建议,认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人类不能没有对道德理想和精神价值的渴望和追求,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各国的传统和信念,在充分考虑文化多元的情况下提高个人的思想境界,以获得普遍的价值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己”。可以看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致方向。
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的追求。教育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建构人的主体精神,通过科学的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潜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每个人通过教育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而且是整体的人文精神的发展。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经过“社会化”,最终变成一个社会人,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教育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提高、扩展、增值人的价值,在于让受教育者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因此,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人做人,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由此,我们认为,教育就其实质而言,并非是一种训练,而是一种价值引导工作;教育的全部意义和价值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的自然素质的培养、开发,而且应超越自然素质,进而塑造人的主体精神,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具备充沛的精神力量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只有把科学与人文、知识与品性、理性与感性、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二、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教育体制、观念等的制约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中应试教育的体制及观念长期存在,造成几代人的知识结构先天性缺陷。高等教育“以专业为中心、以行业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科单一,专业划分过细,人才的知识结构“单薄”。改革开放后,高教领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曾存在将经济规律同教育规律混为一谈、盲目照搬经济规律来办高等教育的倾向。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使一些高校的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期行为,使科学、教育、文化受到了整体性的损害。应试教育的弊端、高等教育学科设置的缺陷和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所形成的惯性,使今天的人文素质教育变得举步维艰。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
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当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与日俱增,成为现代大学教育最主要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把提高科技素质作为发展自己的重要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科技教育作用的过度扩张,又势必排挤了人文教育应有的地位,导致了部分高校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和排斥。科技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直接而巨大的,而人文教育则是要通过人才的全面塑造来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作用不那么明显。由此,人们常常认为科技教育是“有用”的,是“硬”的,人文教育是“无用”的,是“软”的。而人文教育自身,也在科技教育的强大影响下,出现了知识化的倾向,只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而忽视了人的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教育中这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状况,直接影响了大学自身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3教师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依托
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构成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为人处事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不宽广,人文知识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很多教师较为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甚至轻视对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教育与积累。尤其是青年教师,其中不少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定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人文素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也是只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培养只重视业务水平的强化提高,对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无要求也无措施,因此,造成一些青年教师“师德”、“师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对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4市场经济对人文教育的排斥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市场经济有其负面效应,它往往引导人们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功利的“经济人”而忽视全面发展的“文化人”。由此,市场经济,一方面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大学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大学中那些与市场经济联系密切的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大学教育单纯地服务于乃至服从于市场经济,按照市场的需要来决定大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及设计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自然科学中的一些新兴学科蓬勃发展,社会科学中的某些学科因其在市场经济中能够经世致用也渐成热门,而一些与市场经济联系不甚密切的基础学科,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教学内容一再地被压缩,甚至被淘汰,如中文、历史、哲学等就因一时难显功效而备受冷落,面临尴尬。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1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导致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
2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首先,要处理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贵教材,是形成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和培养高尚品德的源泉。其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也必须是世界的,要坚持以德兴校的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部分来充实我们的教育内容,以便使大学生在未来的世界发展的进程中真正掌握人类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将上述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3探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转化,有赖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当然是一个深层次的课题,但也是在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中必须深刻认识和系统考虑的问题。怎样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并最终转化为人文精神?传播人文知识是“知道”,而向人文精神的转化则是“体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只有实现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转化,做到知和行的统一,才能造就人的灵魂。在这里,传播人文知识是工具和手段,提高人文素质是途径,培养人文精神是本质。为此,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与教学改革,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体系,要进一步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修养,大力倡导大学的人文精神,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强国必先强教。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于我国从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新视角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和网络新技术正在快速改变大学校园和课堂教学,职业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相比国外发达国家有些落后,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时期,高职教师肩负着艰巨的任务,他们不再是单纯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要承担起更多的角色和重担,不仅要肩负起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还要成为创新职业的引路人和启蒙者。正如所说:“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教育现代化的最终价值诉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当其冲即是教师素质要达到现代化标准。研究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不仅充实教师专业化理论也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提供借鉴,最终实现培养人才的现代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二、教育现代化对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三个纲领和文件都强调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高素质、专业化的高职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该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一)高职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专业理念与师德
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
1.爱岗敬业、育人为本是每一位教师工作的重心。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富有爱心、耐心和细心,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以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学生的健康成长重于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高职教师工作的基本方法。高职学生情绪易波动,性格可塑性强,此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高职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身的日常言行。要衣着朴素、大方得体,语言标准规范,举止文雅礼貌,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饱满平和、乐观向上的态度投入工作。
3.民主平等、合作交流是高职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方针。高职教师要积极地与同事、同行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成果,共同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难题,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积极参加学校、政府以及国家组织的高职教师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经验与做法,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4.反思钻研、终身学习是高职教师工作不可或缺的法宝。高职教师要及时发现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不足,优化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进取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才能成为高职学生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典范。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还要成为永不枯竭并且时刻保持新鲜的小溪。
(二)高职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
高职教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力军,应该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具体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先进的教育学科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性知识。
1.教育现代化要求高职教师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即通识性知识。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各方面的知识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各学科间的知识也日益渗透,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应包括广阔的文化视野,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了解高职教育各个方面的先进经验和理念。
2.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是高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育现代化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基本内容有深入透彻地了解,还要了解该学科的理论起源、学科架构及发展脉络等内容,并不断吸收专业学科新知识,学习借鉴专业学科新经验、新成果,保证高职生学习内容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大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3.教育科学知识是指导高职教师科学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基础性知识。比如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
4.熟练的实践性知识是高职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体悟建构而成的最具个人特色的知识,高职教师要想学会灵活地运用这种实践性知识,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体验和积累。
(三)高职教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高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评价沟通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反思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及观察学生的能力等。
1.教育现代化要求高职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能够综合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还可立足于本校实际,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资源,开发新课程资源。
2.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高职教师要成为一个好的引路人,还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和评价者。高职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基本的“管学生”,还要善于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高职教师的评价沟通能力,即能够客观、多元、全面评价高职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有效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赏识学生,能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有效开展。
3.教育现代化必然伴随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高职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操作计算机、多媒体,把教学软件、互联网络等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高职教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集中体现。《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
此外,高职教师还必须拥有反思创新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随着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都在发生变化,需要高职教师能够创造性地改革过时的教育内容,改善落后的教育方法,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同时,教育现代化要求高职教师应提高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掌握高职教育规律,制订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自主阅读教育专著,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和研修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学者型高职教师。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科研项目“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川北地区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课题编号:14SB0373)。
作者简介:张建敏(1986- )女,河北石家庄人,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教学;高中古汉语教学;古汉语教学策略
高一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古汉语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对于学习的目的并不明确,只有少数的学生认为对古汉语的学习非常重要,一部分学生认为古汉语学习可以提高人文修养,所以愿意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古汉语没有兴趣,态度非常的被动,为了考试而学习,学生对于目前课本中古汉语的篇目内容和数量都很不满意,觉得学习起来相对困难。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自己学习的能力非常不足,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在学习的方法上,主要靠教师上课传授,自己不会用工具书,也不太会借助辅助材料,对于工具书,很多学生觉得没有必要使用。在古汉语的阅读上,很多的学生都存在困难,所以阅读也相对较少,更不要提背诵,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大多都是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学习。鉴于此类问题笔者做出一些施教方法和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形象性
科技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特别是光盘和电脑的出现,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光盘由于其储存量大,几乎可以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储存进去,发挥出课本所不能发挥出的作用,语言应该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将真实的环境模拟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直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觉得语言学习很有趣。
古汉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为了讲解语言知识,而语言知识内容深奥且单调,缺少形象性和生动性。如果教师只是讲解语言知识,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要求培养学生对于学习古汉语的兴趣。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形象化和简单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讲解效率,达到易教易学的目的。
二、业余生活和作业形式
现代的学生思维敏捷,所以应该发挥学生这方面的特点组织业余文化生活,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可以让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感受古代文化氛围,分析其中的语言,可以组织古汉语的知识竞赛或者古汉语诗文的朗诵比赛,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多读,用读来培养学生古汉语的语感。老师可以把繁重的动手写家庭作业转变成对课外读物的鉴赏,在阅读的时候写一些自己的感受。只有通过对文献的阅读,才能够对古代的文化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理解文献内容的愿望,《诗经》和《红楼梦》都是很不错的阅读对象,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经典文献,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有阶梯度的阅读,老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该注意词语的相互呼应和联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原文的背诵和翻译,加强练习,这样慢慢地对所学知识就可以灵活掌握了。
三、将古汉语的学习与阅读和表演相互结合
刚刚学习古汉语的学生,由于对古汉语词语及句式的积累不够,往往会觉得很多语句都读不通、看不懂。所以,语文老师则应该选择一些具有神话色彩或者一些文言短篇来让学生阅读,这样,学生就会被轻松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获得精神愉悦,忘记古汉语学习的乏味性,有时他们反而会觉得古汉语对事物的描述言简意赅,从而对古汉语产生兴趣,同时可以将文章的读和演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亲身演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当学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这句时,学生可能会想象出不同的送别场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将学生对这句进行表演,对角色进行分析,对表演过程进行设计,这也是熟悉古汉语词语和分析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表演,不仅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能够加深文章的理解。
四、古汉语教学的策略和展望
古汉语学习的选材应该生活化,尽管高中古汉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但是离学生的生活相当远,不够生活化,在课堂上教古汉语,学生与教材主人公的生活还是有相当大距离的,阅读时很难理解当时的场景及意义。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些平民化、生活化的教材,力求贴近生活,教材的内容应该既有人文性又有生活性、趣味性,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或者是充满趣味的,让学生好奇的,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古汉语阅读的兴趣。
教室的环境应该古汉语化,作为语文学习的教室,在古汉语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汉语对为人处世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古汉语能够提升交际能力,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汲取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品读古汉语中的人文美和人性美,领略可歌可泣的故事,发现古汉语的乐趣。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设置文言文角落,也可以在墙上贴一些名言警句,上墙的名句应该积极向上,语句优美,书法精湛,比如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总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教育应该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古汉语教学的现代化主要是教学的内容面向现代化的发展,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国际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来进行课程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调整。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备受关注,古汉语教学的方法也应该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进,抛开传统的束缚,增加古代白话文的内容,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古汉语的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它能够涵盖古代语言的规律和基本知识,使它能够与社会的需要相符合,与学校的体制变革的趋势相互吻合。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绪论.北京中华书局,1999.
[2]何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中青年语文沙龙纪要文学习,2003.
关键词: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82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093-03
The Study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Fosbury Flop Based on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
LI Juan1, LI Rui-heng2, ZHANG Zong-wei3,LI Yan1
(1. Sports Military Department of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Anhui China;
2.Sports Department of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Sanhe 065201, Hebei China;
3. Sports Department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Administrators College, Jinan 2501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Presently fosbury flop is the best and most popular jumping posture.But it is always the difficult point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for various reasons.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new teaching method of fosbury flop to break through the puzzle dom of fosbury flop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fosbury flop movement.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eaching experiment, the authors firstly analyzed the theory of new teaching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organization skill, the pattern of open-loop control and general proceduretheory. Then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run up and take-off section. At last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 and advice.
Key words: motor skill learning and control; fosbury flop; teaching method
投稿日期:2011-04-02
作者简介:李娟,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通讯作者:张英波。
背越式跳高一直是田径教学的重点项目,为了提高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效果和推动背越式跳高动作的普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然而,多年来背越式跳高教学的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动作学习与控制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运动动作的效率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1]鉴于此,本研究将基于动作学习与控制理论对背越式跳高教学进行初步探讨,为了提高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效率,除了规范正确背越式跳高技术动作以外,更应从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的角度入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安徽大学2008级、2009级普通本科学生为实验对象。以背越式跳高教学强化起跳过杆动作方法的应用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调查法 在研究期间,需要对学生进行背越式跳高技术评定。为了确保技评标准的效度和信度,我们对10位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
1.2.2 实验法 在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期间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总时数为20学时,每学时45 min。以网络选课的样本抽取方式,将两个自然田径班随机定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班各选取身体素质相似的30名男生。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各项基础水平的测试与齐性检验(表1)、履历效应的影响调查和单盲实验。实验后,打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顺序,并由4名专家同时同场地对其进行技评和高度成绩考核。依据2008年《田径运动教程》[2]的主教法教学进度表和本研究的新教法的教学过程,制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进度安排表(表2)。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高、体重、立定跳远、
助跑摸高和50 m数据比较(N30)
t值p身高/m1.7410.4381.7220.403-0.7370.464>0.05体重/kg61.7676.74059.1005.0611.7330.088>0.05立定跳远/m2.3780.1982.3400.1520.8200.415>0.05助跑摸高/m2.6420.0982.6100.1311.0720.288>0.0550 m/s7.1240.4817.1880.376-0.5740.568>0.05
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前的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的基础水平处于同一等级。
表2 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学进度安排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加以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在试验后,对两组学生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如下(表3)。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达标成绩和技评
成绩数据比较(N30)
t值p高度成绩/m1.330.121.260.09-2.620.011
2.1 基于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的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的理论分析
2.1.1 背越式跳高起跳过杆的高组织(关联)性技能特点 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选用正确的技能学习方法(完整法或分解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能本身的特征则是选择恰当练习方法的关键。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过杆动作就具有高组织性技能特点,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联系非常紧密,相互依存,起跳是过杆动作的基础,过杆受到起跳的高度、方向等因素影响,即过杆动作的时空操作特征高度依赖于起跳动作的时空操作特征,它是起跳后的连续动作,如果没有正确的起跳动作,那么过杆动作就不可能正确。因此,背越式跳高的起跳和过杆动作属于高组织(关联)性技能,适宜完整练习。
2.1.2 背越式跳高的动作信息控制方式属开环控制方式 为完成各种动作技能,我们必须协调不同的肌肉和关节,使它们协同起来。动作控制理论就是研究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协调运动,指导人们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成功地完成各种动作技能。控制理论提出两个基本控制系统,即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在体育运动中,短时间快速动作的动作信息主导控制方式,如:跳跃、投掷、踢球和击球动作等,都属于开环控制,动作执行者通常是预先计划动作,然后激发动作,一旦动作开始,在动作过程中几乎没有修正和调整的机会,也很少有意识的参与。[1]背越式跳高动作是短时快速的动作,属于开环控制方式,也就具有所有开环控制系统的特点,即背越式跳高动作是在瞬间完成的,控制动作所有的指令都是在控制中心发出的,运动中无法利用反馈来修正。鉴于此,在背越式跳高动作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特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动作前的预先动作指令上,使学习者在输入指令前大脑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和程序。
2.1.3 背越式跳高技能学习应遵循一般动作程序理论 一般动作程序理论认为,开环控制系统是一种以记忆为基础的结构,控制着协调运动。执行者为了能够产生与表现情景要求相适应的特定动作,必须从记忆中提取适宜的程序,再附加特定的运动参数。[2]背越式跳高动作属于中心控制的开环控制系统动作,起跳过杆动作是高组织(关联)性动作,不适宜分割学习,因此,本研究将强化起跳过杆动作作为背越式跳高的动作程序记忆的基础,初学者预先建立的动作程序是具有起跳过杆固有特征的简单动作。根据对背越式跳高起跳过杆动作特征分析,最终得出单脚起跳后空中倒体动作为一般动作程序初始动作,经过不断的强化巩固,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程序记忆;在对动作固有特征熟练完成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加难度参数,如增加助跑步数来提升高度,运用弧线助跑来控制空中的转动角度等,进而慢慢过渡到完整的背越式跳高动作。
2.1.4 金泰尔的动作技能二维分类法在背越式跳高教学中的应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证明学习背越式跳高的关键是预先学习一套起跳过杆动作固有特征的记忆程序,再逐渐增加难度参数。然而这一增加难度系数的过程怎样做到循序渐进、达到最科学合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金泰尔的二维分类法理论来科学的指导这一增加参数的过程,做到循序渐进,科学加强难度,使初学者更容易接受和提高学习效率。金泰尔基于两个维度对技能进行了分类,并形成了一个由16种技能类型构成的相对庞大的分类系统。金泰尔分类法在许多领域具有实用价值,其提倡学习技能时可以从最简单的技能情境开始,循序渐进的增大技能的复杂性和难度。[2]本研究参照“金泰尔动作技能分类法”表格[2]具体选用了7个技能类别,设计教学程序(图1)。
2.2 背越式跳高新教法与传统教法在重要教学环节中的分析比较
2.2.1 背越式跳高传统教学法与新教法在助跑环节的分析比较 助跑技术是背越式跳高动作的关键。背越过杆不仅受到转动速度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身体重心抛物线高度的影响,这两者都受到起跳的影响,而起跳时促使身体运动方向改变,又更多地取决于助跑速度在起跳阶段转化为垂直速度的效果。如果运动员不能以一种固定的助跑节奏来获得最适当的速度而准确地踏上起跳点,那么,助跑速度就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样,运动员在起跳时,就不会获得最大的垂直速度和最大的旋转动量。[3]由此可见背越式跳高只能通过正确的助跑动作,起跳后才能绕身体三个轴旋转过杆,否则将导致诸多错误,并严重影响背越式跳高教学质量。英国学者德里克・布西持相同的观点,他指出“由于弧线助跑所引起的身体倾斜,并伴之于助跑所引起的最佳速度,运动员在向上跳跃时,自然会产生向后倾斜和旋转的动力。弧线组跑使运动员与横杆形成约20°的角度。制动后运动员将沿弧线的切线方向运动,这就保证了运动员有效地跃向横杆并减少离心力的需要”。[4]另外,学者们指出助跑动作不正确会造成以下各类常见错误:因起跳前减速和制动,造成不能充分利用助跑的速度而影响垂直高度;因弧线助跑时,身体内倾不够、弧度过大、最后一步上体前倾过大,造成起跳后“倒杆”;因身体旋转角度不够,不能完全背对横杆等。[5]由此可见,助跑技术改善是背越式跳高动作质量提高的关键。
在传统教法中,支持主教法的学者认为,背越式跳高中的最关键技术是起跳,应以起跳为教学重点,而支持逆教法的学者认为,背越式过杆教学的难度较大,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初学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这些动作,因此,传统教法忽视了助跑动作教学。新教法则突破了上述难点,起跳过杆动作被作为整体,预先设定记忆程序,再循序渐进地增大技能复杂性和难度,由此,初学者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即可自然轻松完成起跳过杆动作。于是,助跑技术学习成为了教学重点,这使得助跑技术相对掌握较好,从而有利于背越式跳高技术向更完善的方面发展。
2.2.2 背越式跳高传统教学法与新教法在起跳环节的分析比较 背越式跳高可以将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成为垂直速度,垂直速度越大,重心上升越高,跳得就越高。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阶段就是将助跑的水平速度转化成向上的垂直速度的关键,做到这一点依靠的是:正确的起跳点和身体的倾斜。[3]传统教学法起跳环节经常会出现以下错误:踏不准起跳点;因为起跳前身体后仰不够,导致起跳后前冲过大;起跳前身体内倾不够,身体重心超过起跳脚,导致学生的身体过早倒向横杆;因为起跳时摆动腿的折叠和向前上方的摆动动作有误,导致身体没能绕纵轴旋转,不能背对横杆;甚至双脚起跳。[5,6]
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评比较发现,运用新教法的实验组出现的起跳错误明显少于运用传统教法的对照组。分析新教法可避免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上起跳环节诸多错误中,很多是由助跑动作错误造成的。如助跑的节奏和步伐有问题,导致了踏不准起跳点;助跑最后一步身体后仰不够,导致学习者身体前冲过大;弧线助跑时内倾不够,导致身体倒向横杆。前面已经阐明,新教法助跑动作质量得到了改善,起跳环节的错误就会减少。第二,传统背越式跳高教学采用的是先分解后完整的教学模式,将起跳和过杆动作分解练习。从技能学习与控制理论分析,背越式起跳过杆动作是高组织(关联)性技能,不宜分解练习,分解容易造成动作的脱节变形;且分解后的过杆动作采用原地倒肩挺髋练习即原地起跳后倒肩、展体、收腿、挺髋和向后甩腿练习,与完整技术的单脚起跳,摆动腿摆起,整个过程是由侧向慢慢过渡到背向完成过杆,两个动作差距很大,这会使初学者混淆动作,将分解的原地起跳倒肩挺髋动作代替完整动作的起跳动作,进而出现了身体不能背对横杆和双脚起跳等错误。新的教法,将起跳过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完整练习,是从单脚原地起跳过杆等动作开始,它具有背越式跳高起跳过杆的固有特征,再逐渐增加难度参数。这样循序渐进完成正确的起跳过杆动作,使起跳过杆变得简单易学。而且初学者在建立这一动作程序记忆后,也可以运用原地倒肩挺髋练习来巩固杆上的身体姿势和过杆动作,这时动作程序记忆形成,不会再影响起跳动作。因此,新教法在正确的助跑和规范的技术引导下,起跳动作质量会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动作学习与控制的理论分析,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起跳和过杆动作联系紧密,属于高组织(关联)性技能,所以采用完整练习法最有利于提高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的效率。
2)以控制学习理论设计的新教法有助于助跑技术的的改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将起跳过杆作为一个完整练习,设计从单脚原地起跳过杆动作开始,到助跑完整动作结合起来的练习,有助于学习掌握完整技术。
3.2 建议 1)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选用正确的练习技能的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技能本身的特征则是选择恰当的练习方法的关键。本实验仅是初步尝试,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依据。
2)强化起跳过杆动作教学方法在初学的前几次课与传统教法有区别,主要是引导初学者建立正确的动作程序。
参考文献:
[1] 张英波.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8.
[2] 〔美〕Magill,R.A,张忠秋等译.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第七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 美国田径运动协会著,刘江南等编译.美国田径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4] 〔英〕德里克・布西,耿力中译.田径跳跃运动身体和技术训练[M].北京:中国田径协会《田径指南》编辑部,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