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协会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大进展
步正发说,收入分配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不能就分配论分配,必须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着眼于解决制约影响收入分配的深层次问题,标本兼治,循序渐进,深化分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改革,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整体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等相关管理体制改革。
步正发在论坛上透露,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确保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等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五项新举
本次论坛明确提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将采取五大新措施。第一,研究确保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问题。特别要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发挥最低工资对确保和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作用,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物价、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以及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整体战略的研究,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面对就业形式多样化趋势,还应加强小时最低工资的规范和调整工作,研究小时工资如何在各类非全日制劳动者中全面推行。要重点研究分析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相互关系,特别是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我国各地劳动力流动和人工成本的影响,从中寻找规律。此外,针对目前我国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尚属空白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讨论建立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并与地区最低工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第二,研究建立并完善普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三,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第四,研究解决少数垄断行业过高收入问题,进一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
第五,研究构建科学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次论坛可谓专家云集,群贤毕至,劳动保障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陕西省劳动保障厅厅长鬲向前、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领导到会并就我国薪酬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原则作重要讲话。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泽炎、中国人事科学院薪酬研究室副研究员岳颖以及来自国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的多位专家作了精彩实用的主题演讲。
四个亮点
本次论坛具有四大亮点。一是层次高,参加论坛的有薪酬政策制定与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及全国知名的薪酬专家。二是理论探讨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这对我国的薪酬改革将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三是传递最新的薪酬改革信息、预测改革方向和趋势,探索改革的措施和方案,突破难点问题,探讨热点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明确改革方向。四是根据事业单位代表的要求,设置了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问题分论坛,使各专题的探讨更为深入和具有针对性。此次论坛对于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根据卫生部2009年颁发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采取集中化管理的方法,对所有需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其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医院感染的发生、控制有密切的联系,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及效果[1]。但是,由于基层县级医院手术器械大多数在手术室清洗和包装,消毒供应中心普遍存在存放使用面积不足,手术器械周转数量不到位。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对器械认识不足,手术室护士对器械清洗、包装、灭菌操作流程不规范,尚未能做到手术器械集中到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手术室的无菌物品均由手术室护士手工清洗、消毒、器械保养和包装,后送供应室灭菌[2]。为降低人力资源消耗,提高器械的清洗质量和效率,确保医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于2006年至今,因地制宜地开展消毒供应室人员参与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现将情况报告。
1 实践方法
1.1医院各级领导对手术器械质量管理高度重视、全方位预支持、协助,由业务院长分管手术室管理工作。护理部、院感办、手术室、供应室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对灭菌物品的清洗、包装、灭菌质量进行抽查,质量评价,分析记录。
1.2建立完善的手术室、供应室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工作标准、应急预案等,做到有章可循。
1.3加强手术室和供应室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的培训。供应室护士提高对手术器械的认识,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对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的认识。每年选送优秀护理人员接受上级继续教育培训。
1.4 供应室护理人员参与手术室质量管理。消毒供应中心每天派一到两名专职护士到手术室器械清洗间和包装间,按消毒供应中心制定的器械清洗、包装流程,按操作标准进行清洗、消毒、包装 ,灭菌及效果监测。
1.4.1重复使用的手术器械的处理 手术室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清洗、包装在手术室的器械清洗间、包装间进行。手术结束后,对各种使用过的器械和物品进行分类,清洗的步骤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3],金属器械在终末漂洗过程中使用水溶性剂,再干燥—包装—灭菌。供应室和手术室共同制定外来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1.4.2器械清洗质量要求 清洗是消毒物品重要的环节,通过清洗去除器械95%以上的病原菌,而要达到灭菌的要求,必须控制清洗质量,不能依赖先进的清洗设备和进口的清洗剂,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合理有效的清洗方法,以达到清洗的效果。
器械清洗外观洁净、光亮、无血渍、无水垢、无残留物质、器械关节处和齿槽无新鲜锈迹和黑色腐蚀斑点,上述几点都视为目测合格,任何一点不符合的器械视为目测不合格[4]。为便于肉眼观察,包装台光源充足,要配被扩大镜以便于检查。 转贴于
1.4.3手术室敷料的管理 手术衣、铺巾等布类由洗衣组洗涤、折叠后送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将灭菌敷料和布类送回手术室。包布做到一用一清洗,新布类洗涤后再使用。
1.4.4器械包的质量标准 选择蒸气压力能穿透的包装材料,布包装层数为双层,包装严禁过大、过紧、过重,包体积为30㎝×30㎝×50㎝,金属包重量为7㎏,辅料包重量为5㎏,用不锈钢蓝盛放待灭菌的物品,以免灭菌后受㎏到污染。灭菌包标识清楚,注明名称、灭菌日前、有效期、责任者。确保灭菌合格率,无菌包外放3m化学指示胶带,包内放化学指示卡,根据变色程度评价灭菌质量。
1.4.5加强器械清洗和包装质量的控制 手术室、供应室、护理部、院感办每周抽查3-5个灭菌包,检查手术室器械洗涤、包装、灭菌质量,加强反馈,持续质量改进。
1.4.6加强灭菌运行监测 监测仪表、压力、温度、时间是否正常,预真空灭菌器每日进行BD测试,每周进行生物监测,将结果记录并存档。
2 效果与体会
2.1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操作过程、工作指引,使供应室、手术室护士工作有章可循,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器械清洗、包装质量。
2.2器械按要求浸泡、清洗、包装,提高无菌物品的质量,增加存放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充分利用消毒供应室人员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优先处理手术器械,尽量配合和满足手术室需要,促手术器械集中处理顺利。
2.3在质控过程中供应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共同建立器械清洗、包装工作标准,纠正供应室护士手术专业技术与技能,纠正器械清洗、包装过程中错误做法,确保手术安全。
2.4 共同参与、合作,增加同事之间友谊,提高专科知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
3 小结
通过实践,提高无菌物品的质量,提高护理人员专科技术操作水平,提高责任感,缓解人力不足,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费用。对于县级医院相对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实行供应室护士参与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工作,对提高护理质量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风娣,王惠珍,陈琼芳.消毒供应中心参与手术室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效果分析[J].南方护理杂志2010,17(11):63.
[2]罗维英,师清莲,李华喜.新形势下消毒供应室定位思考[J].中华感染学杂志,2006,16(7):794-795.
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而行业商会是同行业内企业基于行业利益自发组成的互益型非营利社会经济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该重视商会这一个特殊的角色。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需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商会能够丰富公共服务的供给以满足企业多样性的需求,有效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单纯的政府管理无法取代的作用。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转移,也要求政府将大量微观的、技术性和事务性的职能交由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来承担。
发挥商会独特作用,强化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利用商会自律功能,创造性做好维权工作,在社会管理的创新上需要实现四个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模式转变,实现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管理主要是管人,人群若按行业划分,上到500强,下到洗脚房都有行业组织,且商会除行业以外,还有乡镇、街道等基层商会和异地商会,把流动人口也囊括进来了,如果由商协会来管理更多社会事务,覆盖面较广,管理成本也低。政府在社会管理上完全可以主动让渡部分职能由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制定鼓励政策,激励商会等组织更多参与社会管理。要由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要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多地学会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要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社会管理评价体系,实现社会管理的即时型向长效型转变。现在对行业协会商会的管理法规性文件仍停留在1998年颁发的社团管理条例,所以在立法层面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晰社会组织功能定位,引导商会等社会组织有序承接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职能。并同时出台社会管理目标评价体系,使社会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在管理制度上,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长效的制度体系。
总之,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实现从以政府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转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行业组织和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和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
商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薛志连 湖北省工商联调研室主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各种市场要素也应运而生,商会就是其中之一。商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政府与商人、商人与商人、商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商会的发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商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相比,商会建设与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商会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各地商会发展不平衡。我国商会的发展在政策层面上有了较好保障,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各地商会较快发展。但由于各地落实政策的情况不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不同,商会发展也有差异。另一方面,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发展不平衡,异地商会发展迅速,而行业商会发展相对较慢,还有许多行业没有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商会组织,尤其是新兴的产业领域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成立行业商会较少。异地商会之所以发展迅速,一是各地企业家以乡情为纽带,容易组织和团结在一起;二是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的需要,更加重视和支持成立异地商会。行业商会发展较慢的原因,一是“一业一会”等规定制约了行业商会的发展;二是“行业领军人物”较少,缺少组建商会的带头人;三是受“同行是冤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企业对成立行业商会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参加行业商会组织。
商会建设存在问题。商会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一些商会会长缺乏管理经验,不会管和不善于管理商会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有的商会领导班子没有形成领导商会的合力。商会班子成员之间合作共事不够,集体凝聚力不强。三是会员队伍建设不够。只注重发展会员,忽视对会员的管理。四是商会开展活动少,为会员服务少。有的商会长期不开展活动,缺少为会员服务的平台和手段,在会员中失去威信和影响力。
一、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乡镇社会管理旧模式的现实难题制约着改善民生的目标实现,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突破与发展。具体而言,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主要有四点。1.立足民众的需求和能力,把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彻始终善治的核心出发点是以人为本。“善”意味着尊重民众意愿,提高民众能力,也意味着一个高效用和高效率的政府功能来努力满足所有公民增长的需求。[1]10因此,善治理念下的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应把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理念贯彻始终。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民众的需求和能力得到真正的尊重。要达此目标,必须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本土化服务,推进社会服务的科学化与专业化;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因时制宜,真正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民众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主体,充分开发社会的人力资源和专业资源,服务于以普通民众为核心的各利益相关者。2.着眼社会活力的深层激发,推进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与均衡在治理理论视角下,乡镇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管理主体多元化并建立多元主体的合作网络。[10]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民众的需求不断扩展和提升,社会事务日益增多,社会管理的主体迫切需要重新界定与整合,以弥补政府单一力量的局限或不足。因此,社会管理主体不仅局限于政府部门,还需包括许多非政府部门。尽管目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尚不完善,政府应在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过程中起引导作用,着力推动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才能缓解政府压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真正应发挥作用的领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各方面的创造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3.注重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民众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善治强调民众的中心地位。因此,在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必须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注重科学调研,切实找准民众的关注点,使基层民众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主动自发地参与到新的发展实践中来,而不是被动地听指挥,表面上服从,内心里却有不满或不情愿。要达到这一目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乡镇社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真正具备贴近民众、深入民众、了解民众、带动民众、服务民众的理念与能力。同时还应借助各类社会组织激发民众的主动参与热情,促进民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4.着力保障弱势群体的权利,增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善治观点认为,只有最贫困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受益时,治理才是善治。[1]12在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化解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总体看,他们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等特征。[11]他们的权益保障成为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成为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底线要求。要建立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借助法治化、制度化、组织化与社会化的力量保障他们的权益,使他们在多元利益格局中获得应有的尊重。社会工作作为理念、制度、方法和人才的综合体,其专业品性契合了善治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可为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带来新的契机。
二、善治视域下的社会工作与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一)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创新及社会治理的协同性与契合性
社会工作兴起于欧美,是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设置与专业化力量,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理念,用个案、小组和社区等科学的专业方法服务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旨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互助和社会公平正义。随着我国各地探索实践的深入,社会工作正逐渐从直接服务扩展到参与社会管理,从解决社会问题扩展到预防社会问题。在我国社会管理体制走向多主体、多元化治理背景下,社会工作日益显示其重要性。[12]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13]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而社会工作的目标正是增强人的社会功能,关注如何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增强其发挥社会功能的能力。它通过各种专业方法,在家庭、学校、社区等方面开展工作,解决人们参与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困难和障碍。社会工作对促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专业优势。[14]它不是把工作对象只看做被救济、被改造、被动员的客体,而是看做多元主体的一部分;它善于调动主客体两方面的积极性,从预防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和介入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因此,社会工作可在实质上和深层次上参与社会治理。[15]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率先在社区管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引介了专业社会工作,满足了新时期的社会需求,使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二)善治视域下社会工作对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功能定位
1.理念优化理念的优化是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乡镇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表现为政府在推进改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生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往强力的管控手段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理念的深层优化与转变刻不容缓。社会工作是一个关心人且认为只有尊重人和理解人才能改变人的专业,它把改进人类福祉尤其是弱势群体福祉作为自己的专业使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且有一系列科学具体的方法保障其专业理念落实于实践,从而使乡镇社会管理理念优化的功能落到实处。因此,乡镇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与旧模式,促进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逐渐激发基层民众自主性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现实依靠力量。2.方法改进乡镇政府存在的核心价值是为基层民众提供服务。它是整个政府体系的终端,其所作所为及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关系到民众的生存状态与政治信心。但是,由于政府工作方法以及既有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可能会导致乡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下降或者民众并非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政府有心提供的服务无法达到民众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工作作为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致力于助人自助的专业与职业,对保障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服务质量有着科学的、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因此,促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合理有效地在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融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同时结合乡镇地方实际完善和落实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政策,将促进传统群众工作方法的创新,促进乡镇政府制定更有实效的政策和制度措施,更好地提供民众满意的公共服务。3.风险化解社会管理旧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获得收益的同时也要承受代价和风险。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转型,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必须要考虑如何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高风险期和危机频发期,风险形态复杂多样,然而既有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后应急性抢救,这种模式往往又强化了社会风险。[16]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和专门人才秉承专业理念与科学方法,通过实践的广泛介入可形成制度化的影响力,帮助解决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问题,及时化解社会不满情绪,防范社会风险。同时,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使乡镇社会管理体系更好地预判基层民众的内在需求,采取及时且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从而化冲突于未发,降低社会管理风险。4.人才支持在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变革过程中,人才是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元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社区建设、婚姻家庭、残障康复、职工帮扶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这一独特的职业优势使其可为乡镇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因此,在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并对相关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社会工作素养培训,培育和孵化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协会和服务站,将为乡镇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多层次、立体化的组织与人才支持,使社会工作的理念优化、方法改进和风险化解等功能实现获得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从而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影响力。
三、社会工作推进乡镇社会管理走向善治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乡镇社会管理制度对基层民众需求的回应能力
1.加强乡镇社会管理制度以民众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善治特别强调民众中心导向,并认为如果不是以民众为中心,制度就会成为绊脚石。[1]111但是,现实的乡镇社会管理制度较多是服从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倾听基层受惠对象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往往导致制度脱离民众的实际需求和愿望,使制度从根源上背离了其价值立足点,实效性大大减弱。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和“赋权”等理论都强调应充分激励与发展服务对象的潜能与优势,把问题落脚点集中于实现服务对象自主与自助能力的增长,并有配套的科学方法保障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因此,把上述价值理念融入其中,可更好地保障乡镇社会管理制度的民众中心导向,提高乡镇社会管理制度回应民众诉求的敏感度与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在乡镇社会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激励及评估等环节融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及相应的工作方法,充分听取受惠对象的想法,甚至吸纳受惠对象参与相关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2.改进乡镇社会管理制度回应民众需求的实践技巧社会工作有一系列的专业方法来保障其专业价值理念落于实践,同样,乡镇社会管理制度对民众需求的回应能力增强也需要有方法与技巧上的匹配。因此,可利用乡镇日常管理和制度制定实施的机会把社会工作的专业内涵融入其中,以此来创新既有的乡镇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相关制度的实践灵活性与需求响应能力;使基层政府在面对民众个性化、多元化诉求时,能够通过科学而灵活的方法更好地把握服务民众这一根本目标;使尊重、信任和支持民众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于乡镇社会管理的具体实践,增强乡镇社会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与公众满意度。
(二)促进乡镇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与结构优化
1.提升乡镇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社工素养,使其更好地为基层民众服务乡镇既有的社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他们进行社会工作素养的培训可优化他们为民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可与高校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系统地提升其社会工作素养,使他们能够会用乃至善用社会工作的理念、技巧和专业方法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与创新工作思路,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条件允许,也可采取措施,组织和激励与民生联系密切的岗位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考试,提升他们的专业服务能力。还可选派人员到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学习,或外聘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对相关人员进行传帮带,提高他们服务基层民众的水平。2.促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充实到乡镇社会管理队伍中,优化队伍结构可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体系,以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为重点、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为目标,适当加大社工人才的使用层次和力度。可与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合作,推荐人才到相关单位进修学习;也可在毕业生中做好宣传动员,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岗位与激励,使他们能充实到乡镇社会管理队伍中。同时,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体系,按照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和薪酬待遇相对应原则,在薪酬待遇、岗位津贴、社会保险、奖励表彰等方面增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或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的工作人员的收益,使他们能够在乡镇社会管理框架内找到认同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积极主动地贡献力量,从而夯实并革新乡镇社会管理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推进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与基层社会矛盾的深层化解
1.以社会工作的介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照顾弱势群体利益,疏导其不满,防止社会矛盾集聚爆发,是乡镇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社会工作可通过社会行政、政策倡导等方法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政策施加影响,协调民众与政府间的关系,同时,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与弱势群体的直接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及时反映给政府或有关组织,从而降低社会管理风险。[17]我国的经济与社会转型会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而创造新利益格局,往往会使贫困群体特别是在转型中地位相对下降的群体产生剥夺感和心理不平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通过澄清与沟通等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到因个人能力和社会条件限制造成的差别是不可避免的,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其他阶层或群体的认知偏见与不满,减少观念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利益纷争;另一方面可以运用优势视角和赋权理论,帮助弱势群体更清楚地分析环境及自身优势,提升其改善生活的主动性与能力。2.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创新基层社会矛盾的调解机制社会矛盾往往是由于人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以人为中心及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它运用科学方法和技能为有困难的人提供服务。乡镇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等方式促进社工机构及专业人员参与到基层社会矛盾协调中,或者使一线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社会工作技能并应用于社会矛盾化解。依靠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家庭、群体解决现实问题,利用澄清、同理心等沟通技巧使矛盾双方更理性地对待矛盾;另一方面还可有效预防个人和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社工机构和人员作为民众和政府的“中间人”,可通过对政策的反馈和干预,引导人们有序而理性地行动,优化社会矛盾的协调机制。
(四)促进乡镇社会管理旧框架内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与革新
铜鼓县现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2670多处,水源工程402处(座),其中蓄水工程82座、引水工程297处、提水工程23座、引水渠道总长816.48km,已衬砌长度33.6km,占渠道总长的4.1%,小型水利设施绝大部分是村级管理,小部分是乡镇管理。
铜鼓县自2005年实施省级及以上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到2008年共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24个,守成投资631.1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3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292万元,县缘配套及时群众自筹资金306.19万元,项目完工后进行了县级验收,并通过了市级验收。
铜鼓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强项目管理,铜鼓县出台了《关于中央、省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管理办法》,对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验收管理等作了较详细的规定。
领导重视,部门协调。县水务局领导非常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铜鼓县是山区小县,从项目的审查、申报到项目的实施,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全过程参与指导,项目申报、测量和实施过程中用车,局里给予优先安排。县水务局、财政局既分工、又协合,县水务局对施工队伍选择、合同管理、设备材料质量、施工进度和质量、建设资金使用进行全面监督和指导。县财政局负责补助资金的报帐和拔付、以及财务监督。项目联合申报,联合组织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
前期工作。项目申报实施主体:申报部门县水务局、县财政局,申报单位为村级农村用水协会,项目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根据轻重缓急和工程效益,兼顾平衡先急后缓、先大后小,前期工作经费没作专门安排,根据需要水务局垫付。根据铜鼓山区的特点,项目设计时,有条件的地方,采用砼预制U型槽构件,这种方式,既节约资金又缩短工期,对运输距离较远的地方,则采用现浇砼矩型槽。项目技术审查、申报审批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资金使用。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保证专款专用,铜鼓县对资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补助资金存入县水利资金专户,工程建设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按工程进度预借,工程验收后,经审计结算报帐。
工程建设管理
项目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计划在项目所在地张榜公示。项目法人多数由村级农村用水协会会长担任,少数由村委会主任担任(2005年4个项目)。在施工队伍选择上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队伍、签订施工合同,并严格执行合同。一种是聘请2-3名技术工人、其余民工由用水协会选派(如高桥乡胆坑广福小农水项目)。这种做法的特点是: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省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为确保工程质量,采取做法是:项目落实到人,县水务局指派技术人员对项目计、施工技术指导、工程质量监督负总责;乡镇水务站长为所在地项目技术责任人;村级用水协会选派代表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项目验收。县水务局、财政局、项目所在地水务站长和用水协会代表等相关人员组成验收小组,适时对完工的小农水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合格后,报宜春市水利局、财政局对小农水项目进行验收。
工程管理体制及水价
管理体制。铜鼓县已实施的24个小农水项目建后管理均由项目所在地村级用水协会管理。在推进小农水工程产权改革和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首先是对全县小农水工程产权、管理制度等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摸底,在此基础上,出台了《铜鼓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和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划定工程产权,颁产权证书。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小农水工程运行管理制度,维修和管理制度。
工程水价。铜鼓县农田水费由县物价局核定了一个统一价格17.01元/亩,2007-2008年按基准价的80%收取,即13.61元/亩,2009年起按17.01元/亩收取。农田水费均由农村用水协会收取,交乡镇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工程效益
增强抗旱能力,避免了水事纠纷。2005-2006年的8个小农水项目实施每年都因干旱造成粮食减产,部分粮田甚至绝收。干旱时因争水斗殴等水事纠纷时有发生。项目实施后,渠系水的利用系数由项目实施前的0.4提高到0.7,由于灌水效率得到了提高,缓解了旱情。 在2007年特大干旱年份,8个小农水项目所在地没有因争水而引发水事纠纷。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受益农户满意。2005-2007年实施的15个小农水项目,粮食产量由项目实施前的380kg/亩提高到425kg/亩,年增产105.12万kg,年均增收95.47万元,受益农户人均增加收入77.66元。
存在的问题及思路
铜鼓县是财政困难县,每年都靠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前期工作经费和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关键词:社会组织;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42-02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目前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46.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5.5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0.4万个,基金会2 614个。除这三类的社会组织外,官方尚缺乏数据掌握,但据专家预测,我国社会组织总量约在400万家左右。按此推算,约有300多万社会组织尚未登记注册,九成左右社会组织属于“不合法”,不具备主体资格。这显示出国家对少数社会组织严格管理而对大多数社会组织处于管理真空和乏力状态,因而如何走出管理困境,管理路径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特点
(一)国家管理形式单一,社会组织发展形式多样
我国社会组织实行登记注册,同时接受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而且必须先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合格后方可以申请登记成功。由此可见,“登记”管理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合法化的唯一途径,表明了管理形式的僵化和单一性。而我国近400万现存的社会组织,门类较为齐全,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全国统一性社会组织,也有社区基层组织;既有官方认可注册的社会组织,也有草根性社会组织;既有单一社会组织,也有社会组织的联盟;既有实体性社会组织,也有网络虚拟的社会组织;既有行政性的社会组织,也有民间性社会组织;既有盈利性的社会组织,也有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等。这种现象凸显了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模式与社会组织形态之间的矛盾,必须予以正视,从而突破管理瓶颈。
(二)国家法律规范滞后,地方管理实践先行
我国管理社会组织的法律体系虽已建立,但仍不健全,法律缺位现象严重,尚未有专门的社会组织基本法。不仅如此,现有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四个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及《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这些法律规范尚未上升为法律层面,不仅效力等级较低、管理模式单一,而且严重滞后,形成社会组织管理“无法”可依的现象。但可喜的是,地方管理率先打破了僵局,如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在部分市区承认街道可以作为社区社团的业务主管单位,使得社区的草根社会组织得以突破“准入门槛”的制约,随后又以行业协会为突破口,成立专门服务机构;青岛市于2002年开始在社区试行社会组织备案制,对备案的社会组织颁发“准社团”、“准民非”证书;深圳自2008年起已经对社会组织管理进行探索,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等三类社会组织实行“无主管登记”;2010年2月,北京首次明确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试点;2010年6月,成都也开展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工商经济类和社会福利类社会组织登记时,申请人可直接在登记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广东省建立了面向社会组织的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上海、浙江、山东、湖南、四川、云南等地采取多种方式推行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至此,形成了国家管理规范滞后,地方管理破冰、形式各异,管理实践先行的格局。
二、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努力
(一)官方路径局限及努力
所谓官方路径就是自上而下来自国家的管理。自1998年开始,我国社会组织的官方管理就一直实行登记与业务主管相结合的双重管理模式,这种单一僵化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发展需要,日益凸显其内在局限性。尽管我国地方管理大胆尝试,但各地管理模式不统一、不协调,缺乏国家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使得社会组织本身缺乏平等性保障,表现出地域管理的局限性。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有来自领导层以及政策层面的声音,彰显了官方的努力。
2012年两会期间,“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中央党校,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表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理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中提出:“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拓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首次设专章阐述未来五年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2009年,民政部就分别于广东省和深圳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鼓励“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制度”。至今已经和17个省签订了协议。并且民政部现已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进行修订并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拟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三类社会组织放开直接登记。同时20多个配套的法律规范正在起草当中。所有这些努力都表明中央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思路的变化,加快了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相信单一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即将被打破。
(二)民间路径的努力及局限
所谓民间路径就是自下而上的路径。任何一项制度,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都将难以为继。我国社会组织能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即源自于民间的需求和努力。
例如,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是专门为孤独症儿童服务的,尽管从创办以来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成功,但一直以工商注册的企业名义运作。壹基金的负责人李连杰于2010年9月,接受了央视采访,他把长期挂靠在红十字会下、没有独立账户的壹基金称之为“没有身份证的孩子”。4个月后,他的努力成为了现实,“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落户深圳,成为中国首家无主管单位的民间公募基金会。北京爱它动物保护公益基金会(简称它基金),基金前身是“中国动物保护动物记者沙龙”,倡导“善待动物、尊重生命”的理念,这个松散的组织由于缺乏合法身份让他们在开展活动时屡屡受挫。2011年5月正式成立,在北京市民政局试点改革时注册成功,取得合法身份,而天使妈妈基金则没有这么幸运,仍在努力申请之中。
尽管社会组织在民间发展迅猛,但却无法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缺乏自律和他律的制度约束,在一定范围已呈现出结社自由权利滥用现象,导致某些组织公信力不足,更有甚者出现了某些消极社会组织。针对此种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既要高度重视这种民间诉求,也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类甄别,通过不断完善法律和管理制度,克服这一局限性。
三、我国社会组织管理路径选择
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传统路径依赖是以是否登记作为衡量社会组织合法的唯一尺度,因而形成管理困境。如何打破管理僵局,实现管理制度创新,管理路径选择十分必要。
(一)实行弹性管理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创新
实现管理制度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建议改变一刀切式的僵化管理,实行弹性管理机制,即分别管理机制。现有管理模式是按特点和服务性质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类,应简化为按功能和作用将社会组织分为积极社会组织和消极社会组织,凡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释放正能量的社会组织就是积极社会组织,凡是对国家和社会有害的就是消极社会组织,并采取对不同的社会组织实行分别管理,积极的保护、扶持,消极的坚决予以取缔。
同时建议对社会组织管理采取全国统一模式,放松入口管制,实行备案制,突破地域管理局限,实现社会组织的平等保护。同时引入社会组织竞争机制,形成社会组织互相竞争和互相监督,实行宽进入严追惩,进而实现社会组织自律、他律。
(二)制定社会组织监督法,实现法律制度创新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社会组织合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性的法律规则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
实行放松入口管制模式,关键是要健全监督机制。我国尚无专门的社会组织法律,因而建议制定《社会组织监督法》。应在法律中规定社会组织的目的、宗旨,社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社会组织自律和他律机制和规范,违反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权责分明,严明奖惩制度。同时建议尽快修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三个条例,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实行依法管理,从而达到社会组织管理统而不僵,散而不乱的境界。
(三)建立社会组织风险机制,实行“四位一体”监管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风险机制。现有社会组织惩戒措施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积极社会组织的奖励机制不完善,消极社会组织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因而建议建立社会组织评估指标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基础上,建议实行全国联网的社会组织诚信评估机制,实行自评和他评,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实现社会组织的自我完善。建议社会组织奖励、退出程序法律化、公开化。这样就改变了仅仅依靠政府监管、监管能力匮乏局面,形成了政府监督、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四位一体的社会组织监督体系,形成监管合力,以便实行对社会组织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王成磊,杨雅琴.浅析新型社会组织的现状及发展困境[J].社团管理研究,2011,(6)
[2]林修果.非政府组织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3]郑琦、乔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模式比较和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11,(1).
一、做好村级财务帐,夯实××社会稳定墙。
农村财务管理是引发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爆发的敏感点,也是乡镇工作不愿多提思维。2009年我站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基本实现了零上访、干部与群众两放心的局面。
今年我们在方法和举措上都有所创新:
1、建立了严格的内审机机制:即在各村交上来的原始发票上先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进行审核通过并盖上村民主理财审核章再交我站记帐。我站再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和手续上完善程度进行二次审核通过予以拔付资金。对于已经入帐的发票我们有针对性进行进村入户调查核实,同时对我站管帐的接受程度进行咨询(自我民调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每三年开展一次村干部离任审计,每年对所辖40%的村进有重点的专项审计。
2、实行统一银行帐号管理,变被动监督为主动防御。随着今年最后一个村(仁和村)银行帐号开通,我镇16个村的资金全部实现了银行帐号管理。能否管好村集资金是管好村帐的软肋,我们看中这一点,不惜多磨嘴皮、多动脑筋,通过与上级财政系统衔接规定:凡是不设银行帐号的村,上级的拔款只停留在镇财政帐号不能拔付。同时也规定:凡是不设银行帐号的村,协会不会拔付任何款项到村。最终各村集体资全部归入一个银行帐号。这一动作为我站进行财务监督从原来的“记帐员”角色转变成“监督员”,从事后监督转变为前事防疫。因为只要村里的发票不合法,我们可以拒绝划款。经过这样一做,经管工作特别是财务管理这盘棋全部走活了。
3、协助村级建立并完善民主理财小组,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桥梁作用。规定民主理财小组要从预算到公开进行全程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产生要经过村党员、组长、村民代表选举产生报经管审查通过且都实现了持证上岗,从而保证了民主理财的公信度。民主理财小组上对村干部进监督,下对老百姓进行解释。
4、民主公开。充分发挥农经站村级财务会计的优势,在保证公开及时内容全面的同时,我们采用“三同时”公开方式:一是以月(季)报表形式公开;二是以收支明细表的逐笔公开形式公开;三是以现金银行存款形式公开。这样公开使人人看得懂,村里有多少钱都知晓,那笔款项的真实性与都明白,这种做法是目前我区任何一个乡镇都不敢做到的。在公开次数上规定:一年四次的财务公开,业务量大的村做到了一月一公开,同时要做好财务公开资料归档保存。
5、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我们根据村帐镇管的要求及时制订了《××镇村帐镇管财务管理制度》从报帐程序、审批要求、工程建设、民主理财等系列相关方面进行规定,实现了制度管人管事。同时:一是每三年对村会计进行一次财务培训,二是对村主村领导干部进行财务法规知识讲座和违纪情况通报。三是围绕当前农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审计。为防止村里私设小金库等,我们通过调查对各村建立村级收入来源档案。四是对一些日常性且老百姓敏感的开支如:干部工资奖金、招待费用、红百喜事礼金等在村干部、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表决通过确定开支标准,给老百姓一个消费明白,这也是目前我区任何一个乡镇都没做到的。
二、管好矿区维护协会钱,护住××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源。
矿区维护协会是我镇2/3村主要的收入来源地,管好矿区维护协会就保证了××各村集体经济命脉,她直接关系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生存保证,也间接成为××社会稳定的源头。
2009年的协会管理工作较往年同期相比:一是收入率从原来的60%--70%,提高到现在的99%以上,高的时候达到115%。二是各协会成员间的理解和信任度达到了亲密无间。三是协会成员领导对政府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协会的管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制度。制定了<××镇收费协会管理制度>,实现了以制度管人。
2、举办了法制培训班,为加强上卡收费人员的法制意识。我镇专门请了法院等相关法律工作者,对上卡收费人员进行了法制培训。树立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警戒意识。
3、建立稽查制度。今年,协会加大了稽查力度,抽调了专人,每天对各收费卡进行稽查,考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年共查处各类违规违纪事件62起,处理了74人次,处罚金额达7万余元,处理力度空前,从而保证了连续的高收费率。
4、加大与统征联合执法,实现横向联合监管。协会还联合税费统办一起,随时核对收费情况,从而对违法乱纪行为达到了及时发现、迅速控制、当场处理。协会的运转情况时刻都在掌控之中。
三、干好农村土地延包土,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田。
《农村土地承包法》对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土地承包管理十分重要。
自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工作启动至今,我站做好了全镇第二轮土地继包工作。全镇共完成了5023户农户的土地信息采集、汇总、填写、归档、电脑录入工作。至2009年8月底已报市级验收通过。
四、育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奠定惠农政策落实园。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我们这个以工业为主的大镇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从2008年以来,我站加大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力度,利用经管这一绿色通道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项目,二年时间内新成立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前进金银花合作社、太山里黄牛合作社、太山里村黄牛合作社)。目前还有三农业产业项目正在等待时机成立相应的专业合作社。今年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是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农民、企业对合作组织的态度及对政府的期盼,及时向上级反馈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二是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保障体系,要切实担负起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具体工作,先发展、后规范,鼓励支持任何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引导农民敢于合作,参与合作,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短时间内有一个快速发展。三是加大对合作社争取资金的力度,到今天止已为前进金银花争资5000元。
按照上级的要求,我镇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我镇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自查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特别是对一事一议奖励扶持办法进行重点宣传,各村、各部门的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认真做好了督查工作,确保了各项惠农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五、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管理线,优化××经济发展林。
××的减负工作做到了连续“五年无负担,十年无上访”的现实。具体做法是:
1、明确了减负责任制。按上级的要求下发了《××镇成立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文件,明确了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村支书是各村减负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了村级减负网络,明确各村秘书为价格监督员。同时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减轻农民负担责任状》。
2、做好五项监管,一是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二是农业生产性费用和面向村集体的收费;三是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四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五是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3、要落实好四项制度,一是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二是农民负担检查制度;三是村级组织报刊订阅限额制;四是责任追究制度。
4、强化农民负担管理,畅通涉及农民负担的渠道。建立受理、督办、处理和反馈制度,做到受理及时、督办得力、处理到位。
5、加大减负政策的公开公示。一是对涉农收费价格进行了公开。二是对农产品鲜活通道价格进行了公开公示。三是对农村中小学以及农村电价等政策进行了公开公示。
一、基于“六脉神剑”理念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企业文化模式,也不能排斥中国文化历史传统,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关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本文基于“六脉神剑”管理理念研究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六脉神剑”理念体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六脉神剑”理念体系结构
(一)战略创新,发展战略管理委员会
所谓战争讲究“战术”,而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讲战略。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企业自身在以市场资源为基础,通过不断创新,有方向、有目标、有规划的对企业整体进行长期而稳定发展的一种规划和谋略。它是企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灵魂与纲领,是企业的生存命脉。因此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保证企业长期发展的导向和坐标。“发展战略管理委员会”是企业战略发展制定的创新项目,是基于“六脉神剑”理念的首要内容,是企业的战略统帅。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战略、文化战略、知识战略、技术战略等都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统筹,是落实企业发展的途径和成功之道。
(二)管理机制创新,TQM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
企业要在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并拥有市场核心竞争力,最关键途径就是在企业产品上下功夫,做文章。追求战略创新,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与效能。围绕生产管理这一关键流程给予企业员工优质详细的培训和指导,成立5S管理委员会,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大要素加强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质量的管理反映着一个企业的思想和文化,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通过5S的全员参与基尽可能做到全面质量管理,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直接提升顾客满意度,构建客户、公司及社会等全面受益的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体系。满足用户产品需求达到长期成功合作的管理途径。因此TQM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构建优化企业运营效率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公众形象。在全面发挥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的同时贯彻执行ISO质量、职业健康、环境管理,使各种管理制度与工具,共同监督落实顺利完成企业预期生产管理任务。TQM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通过持续不断开拓创新和完善机制,增加新的管理方法,并赋予新时期新的任务。为企业立足奠定基石。
(三)技术创新,创建科学技术协会
技术创新是企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因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产品研发领域的发展。加强一线工人对具体工艺生产流程的交流与创新建议改进,设立“金点子”奖励办法。企业的发展务必秉承“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原动力”的发展理念,“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的质量方针组建企业科学技术协会。通过构建企业科学技术协会成功把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实力,融合产学研合作为一体,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结
“六脉神剑”是六个维度的统一体,是在发展战略管理委员会的全局筹划和指挥下,坚持5S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制度,聚集多方面人才探索新知,交流互动,形成学习委员会,再以科学技术协会为中心进行不断技术创新与改进。在成熟的企业发展环境下融合六个维度文化建设机制形成企业文化建设合力。同时弘扬正气,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工作热情,为企业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发展环境。“六脉神剑”管理理念丰富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拓展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架构,真正使员工能够保持足够的知识、信息、激情积极参与公司的各项活动,融入企业,融入文化,最终推进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莉杰.创建企业文化 构建和谐企业[J].办公室业务.2016(06)
[2]金顺峰.探究企业文化对当代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 2016(06)
2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之年,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根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我县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为统领,以开展“作风建设年”为载体,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要素改革,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与市场化取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突出改革的人文关怀,提供公平的竞争和准入机会,又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要素合理流动。
——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四位一体”的改革方向,致力于更高发展水平中的改革,致力于更高稳定要求中的改革,致力于更高层次上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推进改革与促进和谐相统一的原则。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协调好各市场主体之间、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行政创新机制。
1、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按照“职能归口、项目再减、流程再造、时限再压、环节再简”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包括非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开展行政机关内设机构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扎实推进省级行政审批示范中心创建;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环节,压缩承诺时间,整合、优化审批流程,扩大并联审批范围,推进网上审批。(责任单位:县审改办牵头,县监察局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县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开展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审计监督制度和稽查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评价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审计局、县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3、创新公共财政体制。坚持以公共化为取向,以规范化为原则,不断创新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完善对财政预算和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估。(责任单位:县财政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继续推进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改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快推动民营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基础设施、文化产业、医疗卫生、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创造民资均等的资源分配和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县发改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引导民营企业不断完善和规范管理结构,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员工素质,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员工工资福利和人力资源培训,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关系和谐。(责任单位:县经贸局牵头,县劳动保障局和县总工会配合)
5、深化行业协会改革。落实《杭州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制定《*县行业协会管理办法实施意见》,基本完成行业协会“三脱钩一转移”。加大对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中介机构的新型管理模式。完善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办法,建立协商共议、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民政局、经贸局、工商分局配合)
6、积极创新对外开放体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招商引资实施办法,创新招商引资体制,大力拓展利用外资领域,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责任单位:县外经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三)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发展机制。
7、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行业监管及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等职能,加强医疗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探索创新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改进和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卫生硬件和软件建设,促进卫生资源共享。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筹集额,提高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县卫生局牵头,县发改局、县民政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招标办等单位配合)
8、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经费投入,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异;加大教师支教力度,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形成与公办教育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9、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经营单位行政许可制度,明确属地职能,理顺管理体制。研究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和举措。深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体育社团组织管理新模式。加强农村文化工作。(责任单位:县文广新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四)、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
10、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和化解乡村债务,建立村级组织运转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村集体资产融合工作。(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11、完善新农村建设空间规划。制定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村村庄布局规划,促进农村人口集聚,扩大强镇、中心村规模,深化小城镇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体系。(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发改局、县建设局、县交通局、县环保局、县水利局等部门配合)
12、健全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探索农村新社区建设。整合农村资源,完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强化农村社区服务功能,开展农村基层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立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倾斜的保障体系和多元化投入机制。(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民政局等部门配合)
13、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支持保护体系。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农村经营大户,大力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落实促进专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农业行业(专业)协会的发展,切实抓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农业生产风险化解机制,推进政策性农民住房保险。(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发改局等部门配合)
14、完善农民多元致富机制。继续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利用土地征用、农居拆迁、村庄撤并等带来的财产权益性收入增加的机遇,完善农民多元化致富机制,逐步形成拥有就业岗位“薪金”、不动产“租金”、股份红利“股金”及社会保障“保障金”的“四金”收益新格局。(责任单位:县农办牵头,县农业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配合)
(五)完善市场体制改革,创建内外发展互动机制。
15、创新资本市场体系。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再担保体系,建立健全再担保机制。扩大融资市场,研究出台*县企业上市鼓励政策,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责任单位:县经贸局、县上市办、县发改局牵头,县财政局、县人民银行配合)
16、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政策体系,促进现代商贸业发展。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构建大中小结合、内外贸一体的现代流通体系。(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经贸局配合)
17、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健全中介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在市场运行中的服务、公证、监督功能。积极培育和引进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知识型、科技服务型中介机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牵头,县民政局、县工商分局配合)
18、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政策支撑体系,建立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和柔性人才服务机制,建立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和津贴制度,探索对领军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责任单位:县人事局牵头,县劳动保障局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六)推进就业服务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19、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全面贯彻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促进就业的财政激励机制,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和转移就业培训服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动态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服务网,实现城乡劳动者享受统一的就业服务。制定出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鼓励政策,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基本消除社区“零就业”家庭。(责任单位:县劳动保障局牵头、县农办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20、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社会保险、企业福利性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构成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工伤、生育、养老等保险政策,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启动并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责任单位:县劳动保障局牵头,县农办、县卫生局、县有关部门配合)
21、推进农村社保制度建设。调研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拓宽渠道,完善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体制机制。(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农办和县有关部门配合)
22、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四级帮扶救助网络,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成果,不断提高保障和救助水平。扎实推进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贫困家庭住房救助,扩大“捐赠物资调剂中心”和“慈善超市”的覆盖面。继续落实教育资助券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实施中小学生医疗困难救助办法;完善医疗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责任单位:县民政局牵头,县卫生局配合)
2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劳动工资基础管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和待遇保障机制,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责任单位: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县有关部门配合)
七、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和诉求表达机制
24、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会管理法制化,不断完善有关社会管理的政策法规,逐步实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建设与管理有法可依。大力培育发展各类民间组织,加强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充分发挥他们在提供服务、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反映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按照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原则,通过财政扶持、购买服务、授权委托、法律约束等方式,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培育引进各类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创新对中介组织的管理形式。(责任单位:县民政局牵头,县工商分局和县有关部门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