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第1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九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

__年中考已经结束。

回顾一年来的九年级历史教学,面对考查内容增加数倍、能力要求全面提升的形势,我和李红蕊老师知难而进,努力用最小的负担帮助学生获取最好的成绩。反思一年的教学工作,一些做法已成为我们值得珍存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坚持减负增效的原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年历史教学,我们两位历史老师形成一个重要的共识,那就是:努力地不让历史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千方百计让学生爱学历史、学好历史。这一年,我们基本没有布置过笔头的家庭作业,基本没有占用过除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以外的时间补课。我们总是全力以赴把握好每一个___分钟,通过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二、___备课、科学安排,顺利完成复习计划

一年的教学复习工作能顺利完成,有赖于我们对每一个教学复习阶段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要达到怎样的目标等问题形成比较明确的计划。两位老师虽然分头教学,但目标一致、方法一致,采用的复习提纲、复习卷等都是___备课的结果,凝聚了两个老师的智慧、增强了科学性。

三、深入研究教材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历史的主干知识,编制了系统复习提纲

我们两位老师利用各种机会研究教材、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先后数次研讨考试说明,深入领会考试说明中知识点___这样选择编排、能力要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例题中透露出哪些命题信息。在此基础上,按照学习专题对考点重新整合,编制了___张系统的复习提纲,对每个专题配以相应的精选习题。这样在复习中做到了讲、看、读、练的有机整合,每课一个专题,课堂效率大_大提高。复习提纲得到学生欢迎,尤其是中外对照的大事年表更被不少学生视为“法宝”。

四、科学复习,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注重练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要减负,就是要避免题海战,努力让学生做有用的题,学会做题的方法。我们在复习中努力把握习题的各个环节:选编、练习、批阅、讲评、改正。每份练习卷都是在教师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精选精编而成的。每份练习我们都尽量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完成,避免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实现练习的价值和作用。每次练习教师都认真批阅,都要求学生认真改正,真正弄懂每个题是怎么做的。我们十分重视每一张练习的讲评,决不就题讲题,而是深入探讨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应该怎么解决、还能怎样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

五、搞好补差工作,采用新的方式提高补差效率

集中补差强化工作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让习题得到直观呈现,习题练习、方法指导有机结合,取得了较好效果。

反思一年教学复习过程,也还有一些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的地方:

1、___张复习提纲当然包罗万象,但学生却往往无从下手,我们设想要根据学情、考情进一步去粗取精,让复习提纲更便于使用。

2、早学习的东西遗忘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安排好对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的系统有效复习。

3、从七年级开始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上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总结可能还不全面,欢迎批评指正。

__九年级历史教师下学期工作总结(二)

好快!又一个学期结束了,这个学期是在紧张、忙碌、充实、成长中度过的,坦率地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不仅仅是在教学业务上,更多的是在教学经验上、在教育教学心理承受能力上……

感谢学校领导对我的信任,继续安排我教九年级的历史课并承担备课组长的工作。

学校对我的信任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并时时刻刻激励着我,用心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以不辜负学校领导对我的殷切期望。

九年级的历史组有耿老师、李老师和李红老师,加上我一共是四个人,她们是我工作中愉快的合作伙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们经常替我分担一些组里的工作,在这里真诚的向他们道一声:谢谢!

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和她们在一起工作,还不如说是我在向她们学习,坦率而言,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和她们相处如沐春风、和煦温婉而生机勃勃。

团结的团队是我成长的沃土,并且不断地给我信心和勇气,闯过一个个难关。

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并且注意调整以往我的教学方式,根据他们以前学习的习惯,一点一点地使历史课堂走进他们,让他们适应九年级的历史学习(范本),同时也使我适应了同学们。

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困难都是我成长的催化剂,这催化剂往往也会生出快乐的小泡泡。

在与学生们的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学生渐渐地了解我、接受我的授课方式,进而了解怎样去学习历史,更学会了去懂得历史。

区质量检测考试中,我所任教的九年级__班、__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在区里各校评比中九年级考试成绩各项指标遥遥领先,这是九年级全体历史老师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取得的成果。

这个学期九年级历史组___了“动手做历史”活动,不仅增添了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使历史走进了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了历史,喜欢上历史课。

作为备课组长,不仅要积极___各项活动,更要把日常的教学工作做好。每个周三的第二节课是我们的___备课时间,每次___备课我们都认真准备,做到有效备课。

备课是为了上好课,课堂我认真、严谨地完成授课任务,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给每一课都配上了随堂练习,在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的同时,每次我都认真准备随堂练习、单元测试题、综合测试题以及复习提纲;这样精心准备的习题,使学生精练、老师精批,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真正做到了事半功倍。

在近四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历了太多以往我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使我在教育教学心智方面不断成熟,以上仅仅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点。其实,每一位老师的经历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

四个月来,有烦忧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时候,或许教育工作就是这样吧,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每___届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来适应我们,更多的是我们应该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对象。作为备课组长,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我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年轻的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认真钻研,不断努力,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自己尽快成长。

第2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作业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来说,作业的布置是检测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来说,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消化课堂上所学知识并使之得到巩固和深化,可以进一步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重视作业的布置,但是对历史作业如何布置,布置多少,许多教师尚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布置作业缺少策略,存在简单化、单一化、模式化的现象:一是布置作业过少或者不布置作业,导致历史教学达不到课标要求,学生的历史教育边缘化。二是搞题海战术,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三是作业布置单调,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作业都是一模一样的,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些都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实质。笔者认为,历史作业布置要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作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考虑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还要兼顾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作业的设计要力求新颖多样、面向全体同时兼顾个别,布置的作业要学以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为目标,以达到作业与教学的有效结合。作业的布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 内容上要重“质”少“量”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不是重要学科,是小学科,从属于语数外等大学科,如果课业负担太重,占用了太多的课余时间,将不利于学校学科的总体发展。历史教师应该从学科特点和目标出发,正确认识作业的性质和功能,从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出发,布置适量适度的课外作业。一般情况下,一次课后作业所花的时间,以中等程度的学生为标准,最好是10―20分钟内能够完成。作业的布置, 要本着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精心设计,同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要选择能突出重点,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题,在作业的质量上下工夫,不应该在题量上下工夫。

2 形式上要活泼,力求多样化

不能简单的认为作业就是做练习。作业既要考虑落实和巩固知识目标外,更要考虑的是多元化的目标,即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科学素养目标等。要给学生提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发展性、独创性。还可适当充实一些与社会联系的实践性作业,加强知识性作业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改变作业形式单一死板、分量过多、答案过死的机械训练习惯模式,力求开放,力求多样化。如通过参观、考察历史遗存,历史调查,撰写历史习作,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课件等,让知识始终在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得到运用、验一证。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地完成适合自己水平和生活的作业,而这些贴近生活、重在实践行动的作业,对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很有效果。

3 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要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

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作业布置上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布置作业时,既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对于层次较高的学生,布置的作业应该在巩固的基础上,有所拓展,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养。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则以巩固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为主。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可以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作业的布置,不同的学段也应有不同的要求。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倾向于外在的兴趣和事物的表象,因此在设置作业题时应力求趣味化,形式多样化,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业的设计可以采用游戏、猜谜、历史情景剧表演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培养了能力,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八年级学生的意志力、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在作业的设置上可选择写历史小论文,办历史手抄报,开展社会调查等。九年级学生的自主能力,理性思考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九年级布置的作业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相应层次的作业,以达到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

4 方法上应体现创造性

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推动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避免简单重复的作业。首先,可以从作业的内容上可以体现一定的创造性,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思考,从多个层面要求学生。其次,可以从作业的形式上创新,改变以往作业的习惯性做法,例如,可以采用选择、填空、搭配、连线、简答、小组合作、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第三,可以从作业的方法上创新,多设计和布置一些要求合作、探究形式的作业。如通过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故事会,历史小剧场等,陈述历史事实,阐明自己的历史观点,训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创造性的作业不仅能起到巩固强化课堂知识的目的,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 实施效果上要重视作业的完善和反思改进

第3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一、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学科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力争做到统筹规划,适时调整。

1、统筹规划,灵活调整。历史学科在初三年级要完成两本书的新课学习。按照既往经验是上学期赶新课,下学期专门复习。但去年受制于国家教材修订的政策影响,定版的下册教材迟迟未能面世,而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又是五花八门,难以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备课组经过集体协商后,一致决定九年级上学期,赶在11月中旬先完成上册书新课学习任务。剩余时间,即着手复习中国古代史内容。待到来年新学期开始,新教材正式下发后,再结合我省当年《中考说明》的要求,对九年级下册内容再展开学习。此时新课学习与复习提高一遍过。《中考说明》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学生自学,《中考说明》中的次要内容、简单学习,《中考说明》中的重点内容,注意拓展广度,加强深度,重点学习。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成功的,为毕业复习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及早动手,抢占先机。我们在九年级上学期新课学习时,为学生选择配套习题时,就直接选择符合中考要求,难度较深,能力要求较高的中考试题。力争做到一步到位。

二、精讲精练,提高实效。“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历史学科力争在复习中将有限的时间用在重点内容上,精讲精练。

1、研究考题,区分考点。整个初三复习中,历史学科可能是复习任务最艰巨的学科,面对6本书,200多个大小考点,但每周只有四节课,而且随着后期各项考试的展开,课时又减少不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讲分值高的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常规讲分值小的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简略讲选考考点。这样既保证了复习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讲解时主要抓阶段特征,进行纵横对比,中外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相互勾连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提纲挈领的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精选作业,限时完成。整个初三学年,我们历史学科只选择了《试题研究》一本复习资料,但力求把它用好用实。在每次布置课后作业时,并非全面撒网,而是根据当日所学内容,精心选择练习题目,学生回家后限时独立完成。

3、习题讲评,注重方法。习题讲解时,将选择题分成不同类型,反复讲解各种类型选择题的具体解法。讲解非选择题时,要求学生先判断该题所考知识点以及具体的考察方式,再针对具体的考察方式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甚至将这些方法总结成顺口溜,如“原因找前影响后,政经思文相结合,影响注意点线面”等等。注重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4、重视卷面,树立典范。历史学科是书写量较大的文科学科之一,学生的卷面呈现对阅卷人的赋分评判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前几次模考试卷讲评时,老师都要向学生展示一张自己手工书写的答题卡,做到字迹工整,层次分明,序号排列,分点结合;后期电脑阅卷后,我们都会精心挑选得分较高、答题规范的学生答题卡,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答题的习惯,提高得分率,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组内协作,齐心合力。“民齐者强”。在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方案的落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组内几位老师齐心合力,相互协作。

1、合作命题,精益求精。每次月考命题时,一位老师主命,其他老师负责审题,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争力求命题的质量达到中考的要求,提高考试的效率。

2、题型讲解,各展所长。初三复习,我们认为基本上可以说是放两头抓中间。前面的好学生,不需要教师太过费心,他们会主动跟着老师认真学习。而后面的一些学困生因基础太差,欠账太多,跟不上,老师费力再多也成效不大。真正需要教师费力用心的则是那些有一定潜能的中等生。历史学科由于受限于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的客观条件,无法独立开展抓中等学生的专门教学活动。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统一的补差课时,开展提升中等生解题能力的专题教学。我们在补差教学中,以往年中考真题为素材,精心编制练习资料,并且在习题讲评时,打破常规,一改往年每位老师选择一个题型,并将该题型下的所有题目全部讲完的做法。而是积极创新,要求三位老师每种题型都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讲解讲评,这样虽然加重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但能让不同老师的学生能够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更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书写程序,实现博采众家之长,成就个人风范。学生反馈,反响不错,效果良好。

3、评卷收获,及时共享。在试卷评卷过程中,发现一些普遍性问题及特殊性问题,不同题组的老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通报。以便其他两位老师能够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注意此类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改正提高。

四、搜集信息,扑捉热点。方向决定对错,方法决定成败。在历史学科的复习中,不仅要埋头拉车,时时还需要注意抬头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广集信息,认真鉴别。通过参加交流群,以及同学群,中考阅卷群的微信交流,及时获取各方面有关中考历史改革的信息,并对复习计划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当然有时有些信息也是真伪难辨,令人无所适从。我们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甄别。此后一些学校立即着手让学生把相关笔记,往课本上誊写,但这样做必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这个措施在中考进场检查时难以操作,可行性不大。

2、关注现实,紧扣热点。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的考察与现实热点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高度重视周年大事,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将考点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重点强化。

3、考点预测,最后一搏。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第4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 教学关键性问题 历史情景教学 学为中心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握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核心内容、学科本质、核心思想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必然趋势。面对历史教学,现实中的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历史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主动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历史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历史的小主人。那么如何在历史情境教学法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回到学生喜爱的“历史现场”

要使历史情境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在课前历史情境的选择与设置环节就要选择真正从学生主体出发的历史情境。

首先,历史情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迅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八年级《秦朝一统》中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内容时,我预设了秦始皇一统天下可能会遇到的难题,设计了秦始皇内心的独白与大臣们的对话,邀请学生进行秦始皇与大臣们的角色扮演,并用漫画形式展示了秦始皇与大臣的形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对于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立即进入历史角色,整堂课在愉快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秦始皇所遇到的难题,成了学习历史的主人。

其次,历史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自然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在设计九年级《改革开放》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采访长辈,听长辈讲述改革开放以前家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对比如今自己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通过对比具体生活实例亲身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调查,细心观察,最后对比总结,真正身体力行地感悟历史、总结历史,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

二、回到学生自己运用的“历史现场”

首先,穿越时空,角色体验。学生在以为自己创设的情境中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发现探究、解决历史问题。如组织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教学时,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具体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时空隧道分别来到了明清时期的湖广地区(湖南、湖北)、松江、江南地区及安徽和山西。要求学生根据史实,展开想象最有可能会从事的工作,并说明原因。通过学生进入角色的自主学习与思考,在多样的工作中了解了明清时期不同地区丰富的社会经济种类(农业、手工业、商业),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其次,由易到难,梯度探究。在历史情境的创设中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应有知识层次,有难度梯度,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八年级《面临挑战的中国――最后的盛世》中要让学生对中国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我设置了“我眼中的盛世”历史情境探究环节,先由学生总结本课已经学习的中国明清盛世繁荣的具体表现,再由学生分析所给资料总结这一时期西方各方面的变化,最后通过东西方各方面的对比,得出中国盛世背后隐藏危机,面临西方的严峻挑战。这样学生由易到难,逐步在历史情境中探究历史问题。

最后,竞争合作,相互促进。在运用历史情境的过程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体现学习历史的主人地位。在八年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的教学中,我将清朝前期疆域划分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四个区域,以小组探究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解决清朝各对这些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分工、有记录、有帮助、有竞争,使得本堂课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的措施的教学任务高效地完成,而且学生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技能。

三、回到学生自主反思的“历史现场”

对于历史情境的评价与总结是提高学生反思学习能力、提高学为中心课堂实效的重要措施。由学生课后对历史情境学习进行自主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总结与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在八年级《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图表形式对本节课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分析归纳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异同,在学生自主回顾总结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归纳与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奎文.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学周刊,2011(31).

第5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1在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前提下,坚持课程资源利用的开放性和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历史与社会》 的,课程资源包括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等包括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可否认,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新教材,是我们教师教学可以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的一种现成课程资源,是社会学科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凭借和依据;但《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不是我们教学中的绝对权威,在内容上也存在美中不足;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教材、仅仅局限于《历史与社会》教材,这无异于“教教材”,不仅有悖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会使我们的课堂没有了生趣和活力。因此作为教师,要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深入理解、领会教材内涵、最大限度挖掘教材资源价值的同时,走出教材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开发与利用包括网络、图书、音像、图片、社区、学生、多媒体等一切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可用的资源,树立正确的大课程观。

2灵活地将历史与社会教材与现实素材在教学上整合

(1)把社会热点、焦点与教材整合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

例如:在《令人谈虎色变的经济危机》中我就与目前发生的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相联系,分析了起因、表现及解决的对策。

当把大量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焦点恰当地引进历史课堂后,历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沉寂、远古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富有时代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历史与现实相通,因此使历史学习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窘境,从而变得有实际价值和作用。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创设挑战学生思维能力的现实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历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渴望成功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历史上有很多很神秘很具有挑战性的谜团,许多学生都感兴趣,但就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来说,解决起来还较困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他们喜欢的,要用历史知识来解决的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进行历史教学,也就是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3)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为背景进行情境性模仿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许多学生怕学历史与社会学不好的原因是:在绝大多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缺乏与所学历史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创设以学生生活为背景的情境,进行模仿性教学,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一些真实体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或者是产生一些疑惑,从而能够部分地理解历史,达到“顺应”的效果,完成学习任务。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为背景创设的真实的历史教学情境,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熟悉的真实的情境中,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能理解或部分理解比较陌生、艰深的学习内容,使历史学习变得轻松、容易、有趣。

3敢于删改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乡土性

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倡导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即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乡土性、本地化。而目前我们使用的《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教材是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它无法考虑到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一定程度上不具备普适性。如果教师一味“迷信教材”、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就会远离学生实际,对学生难以产生亲近感、兴奋点,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不同地区,针对学生不同的地方资源、文化特色和突出问题,置换、补充本地一些生产、生活、自然、历史的实际例子,使课堂更鲜活、更生动。例如穿插一些本地著名的历史人物、企业、传统风俗习惯等。

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条件,学生生活经验及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补充、删改,选择引用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创造性地进行二次能动加工,将教育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4勇于突破教材的编写体系,帮助学生重组学科知识逻辑新体系

新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编写是按照主题构建模式,多以案例、图片等形式呈现,打破了原有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仅提供一般的常见的知识。如果教师“迷信教材”,按照教材常规教学,就很难帮助学生建构起学科知识逻辑的新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的编写体系有时要敢于突破,不拘泥于书本的框架,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让学生在捕捉知识与知识之间联系点的思维过程中,重构学科知识逻辑的新体系。

例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在进行第二单元教学时,我就突破了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的教材编写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把第二课的第一、二、三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分别与第三课的第一、二、三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选择策略》大胆整合,使“直面的问题”与“应对问题的策略探究”及时统一整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在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能自行建构起“问题是怎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逻辑框架,促进学生更整体地认识社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5善于对历史与社会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延伸

(1)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对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处理和设计。

《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第四课“头脑中的变化”一目教材中提及“受民主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奋力挣脱几千年来的陈规陋习,它们像套在人们身上的伽锁,摆脱它们才能争取个人应有的权利”。由于这一变化发生在20世纪初,现在的学生无从知情或一知半解,这时就需要丰富的史实资料帮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变化。而仅靠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显然太狭隘了,我们还需要更多能说明问题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本课的设计中笔者补充了丰富的视频资料:《婚放》《女权》,通过八分钟的播放,学生对当时女性地位的改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一部分的改变,教师通过“取”视频,“舍”教材图片的处理,说明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完全可以找到比教材更好的教学素材,教学不必拘泥于教材,应依据课标充分挖掘素材,乃至选择素材。

(2)根据师生的探索与讨论,可以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教材中的结论。

新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师生共同的探索和讨论,而新教材的编排在结论上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比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第二课人民当家作主中的第三框题《守望公共家园》主题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及行使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一主题我们设计了如下材料和问题:

小民:“告诉你一个秘密: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政府的老李为了弟弟能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正在到处拉票,昨天,老李送给我爸爸一条毛毯,要我爸爸投他弟弟一票”。

小刚:“有这事,我们去告他”。

小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我们是未成年人,别多管闲事”。

素材提出后,学生自学教材,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会与素材形成认知冲突:选举时拉票是否合法,未成年人能否管这事,能不能去告他?

村委会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你认为选村委会主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如你爸爸也竞选村委会主任,但你觉得他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你会怎么办?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如何使用好选举权,丰富了教材中选举权的结论。

总之,“活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材,既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和考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应该只是教材被动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决策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用高明的智慧、创新的思维,依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加工。我们要在充分运用新课程教材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新课程教材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敢于对教材说“不”,实现创造性地活用《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韩震.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回想刚到学校时内心的欢喜、激动,第一次备课时的仔细与认真,第一次登上讲台的忐忑不安,第一次孩子们称呼为“老师”的快乐,第一次那么多的第一次都是在实习中经历。虽然顶岗实习之前,在学校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自己也做过许多假设,但是真的接触起来却不是之前不可以预想的。可以说,顶岗实习让我变得坚强,学会成长。

四个半的时间,一直担任八年级两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直到十月份才有机会教授我的专业课语文。期间还代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虽然班主任担任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我从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后三个月是我的“忙碌期”,忙起来的时候都忘了一天几个小时。每天批作业虽然批到很晚,但我不觉得辛苦。我一直信奉着一个信念:既然我选择了顶岗,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哪怕我自己再苦再累。历史,虽然不是我的专业,但既然学校安排了我的课,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把课上好。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备课相当吃力,每天“啃”教材,钻研教案,成了我必修的功课。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渐渐喜欢上了历史,“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从中体会最多,感触最深的一点。历史上许多爱国志士曾为了挽救中国民族的危亡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也让我明白了今天生活得来之不易,他们那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后人一辈子敬仰。很荣幸我讲了近代史,让我对那段经历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

能教上我的专业课,是我意料之外的。记得第一节语文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恐怕哪里出什么错,何况是毕业班的孩子,因此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重。第一节课很顺利,但毕竟语文和历史学科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也不相同。我就渐渐地琢磨如何上好每一节课,有不懂的请教其他语文老师,同时,结合同学们的特点和我以前上学的经历,想好每篇课文该怎么设计,每道题该怎么讲。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出过小小的差错,但是孩子们能很包容地理解我,我想,以后我会多看书,把基础专业知识巩固好。

教课的对象不同,上课的感觉也不一样。八年级的孩子活泼、爱动、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九年级的孩子相对比较成熟,什么事都懂,对一些东西看淡了许多,他们的想法比较多,会很真诚地和你聊天。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像是两个国度。从每个班级那里,我都可以学到很多,反思很多。通过这几个月的课堂实践,自己从开始懵懂到现在的熟练,不仅是在管理上还是教学上都有很大的进步。

实习期间,积极配合学校各种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公开回报课、观摩课等等各种教研讨论交流的活动,让我从中获益匪浅。集体备课,是同课异构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思想交流碰撞,可以闪出更亮的火花;公开课让我既看到了其他老师教学的优点和自己需要反思的地方;回报课,锻炼了我的能力和思维,使我认识到自己应改正的地方,从而使我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教案每周必教,书写教案也是备课很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你理清思路,熟悉理解文章内容,为上好每一节课打下了基础。另外,听课也是很好的学习途径。多听有经验、优秀老师的课,不同学科的课程也可以获得很多启发。

在二中的这段生活,深深体会到了领导对我们的重视与关怀。刚到学校的小型“欢迎会”、教师节共度美好时光、带领我们参观广宗县著名景点。尤其难忘的是周末带我们顶岗实习生去云梦山爬山,那段经历,我会永远记得。二中领导处处为我们着想,体现着人文关怀。期间,师大领导的慰问、视察,都深深让我感动。顶岗实习基地虽然众多,但实习生们永远是学院的牵挂。相信我们会努力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会让他们失望。

第7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历史;课程整合;综述

自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具体到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相关文献却是凤毛麟角。本文拟对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系统梳理,以便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一、国外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国外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最早开始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和英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国家之一,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上,美国最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分别是:“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2000年报告”以及2003年罗布耶出版的《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这两部著作较系统完整地回答了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整合最核心的问题,即: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1]在实践中,美国十分重视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并且注重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美国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最后的评价体系标准,都重点突出了对学生信息素养及历史综合能力的培养。美国的这种历史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英国也非常重视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英国于1991、1995、1999、2007年先后颁布了四个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其中2007年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在成就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交流历史知识与对历史的理解能力。2004年,英国教育部与技能部编制并出版《ICT与课程整合:历史科中ICT》,在其中对搜索与选择,运用资料及信息源,提炼与表达信息等与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核心技能做出了明确要求。在实践上,英国对不同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应学会用相关资料文件夹解释一个历史现象的变化延续;而八年级的学生则应学会用资料处理软件来分析相关历史问题;九年级的学生则要求用统计软件来分析和探究历史问题。

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等也都非常重视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并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国际上也成立了如“历史课堂中计算机国际研讨会”进行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相关探讨。

二、国内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

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一)、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有两种观点。大部分的历史教师认为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应用到历史教学的各个层面;而一些研究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专家学者则强调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更高层次的整合,即将信息通信技术完全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转变历史课程教学结构。

(二)、现阶段,关于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很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多媒体辅助授课模式;二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三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四是“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即利用专题网站进行自主探究学习。[2]这四种整合模式实际上反映了信息通信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种发展趋势,即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历史教学逐渐发展为由学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自主学习历史。

(三)、关于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一是强调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二是使用档案袋评价。三是内容上应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表现行为,并注重评价学生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历史学习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国内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

(四)、在实践方面,不少一线老师对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探索。比如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图片、视频资料,并做成幻灯片发至教师邮箱;教师建立专门的历史资源网站,供学生讨论;在课堂中利用智力竞技场软件现场测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情况等。

三、信息通信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在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我国的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一)、我国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还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虽然有些历史教师对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多数历史教师仍将教学形式停留于幻灯片的展示。

(二)、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标准。一方面关于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评价体系的研究本身就少。另一方面这些仅有的评价研究也只是停留于表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如何操作,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国内尚无明确的参考标准。

(三)、应用于历史课程整合的工具软件相对较少。笔者了解到,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工具软件主要有“智力竞技场”、“百万富翁”、“概念图软件”等,相比于其他学科,明显不足。

为了更有效地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一)、应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师上课习惯,什么时候教师运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像用粉笔黑板那样习惯自如,那么真正实现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也就为时不远了。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一个具体可实施的评价标准。英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历史学习中,信息通信技术应达到的水平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三)、历史知识本身内容就十分丰富,在历史教学中往往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影像资料,就得应用专门的工具软件对其数字化处理,软件工具的相对不足,明显阻碍了信息通信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因此,应多开发一些与历史课程相关的工具软件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以促进历史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信息界,2006(4).

[3]周旅游.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连云梅.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整合的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4).

第8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受惠”最大的是学生,真正把时间和主动权实实在在还给学生,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导演而已;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校实验的重点,就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让历史课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1.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愿上历史课了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在教学中作过一次小的改革,开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一个历史片段,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问题;然后大胆的放开,在前几届毕业班中试着让每班的优秀的学生来讲课,给他参考书参考,碰到不明白的就到办公室来问我,学生对自己很自信,讲的效果很好,全班同学包括最差的都听地津津有味。在今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比较枯燥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在上课前5分钟由一位学生来讲新课程乡土教材《潍坊历史与文化》。开始先由男生人人参与,每人分到一个课;令人惊喜的是九一班的张汝杰同学,竟脱离课本来讲,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受他的影响,其他男生也不甘示弱,纷纷脱离课本来讲;这样我不断地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思考;把课堂气氛搞活,增进学生学习的热烈气愤,同时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自己。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老师上讲台”,可以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同时在每节课的最后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谈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上课时我从不歧视挖苦任何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更多一分爱心,他们经常说,老师你真好,我们非常愿意上你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做“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前提是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前提,是学生喜欢历史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在语言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幽默诙谐。多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有时课堂气氛沉闷了,或是发现有同学精力不集中了,打瞌睡了,我就让学生唱一首歌,或是自己为学生唱一首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你了,就会喜欢你的课。

2. 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历史是副科,学生、家长普遍不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学习方式,从教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学洋思、学衡水的先进教学经验,最近几年又学习杜郎口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尤其现在实行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模式。虽然教师的地位被弱化,再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但这样的地位便于教师发挥其“导演”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一堂课前,我都要考虑,这种设计思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堂课后,我又进行教学反思。可见,教师应在课堂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展开思维。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己从未放弃对业务的学习,先后函授学完了大学本科教育,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并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历史教学问题》《中学生导报》等刊物为自己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注意从同事、其他学校教师那里学习经验,只要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的点点滴滴,都是自己所追求的。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必考内容,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否则将对不起满怀期望的孩子们。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9篇: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范文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关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其内涵为:第一,“生活即教育”为人类社会原有,自有人类生活产生即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伴随人类生活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相应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历史教学中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观情感。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可以让学生去观察一些老年妇女的脚和所穿的鞋,并且采访这些老年妇女。通过观察和采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封建社会自宋代以来遗留下来的陋习:缠足,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又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老师可提前发动学生去收集各个时期与人们生活方式有关的资料:各种票据、各个时期的照片等,并进行了解。通过收集和了解,学生就能比较感性地掌握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且能比较理性地分析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到生活中去”,就我个人理解而言,就是要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历史观,高尚的历史情操,最后落实到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如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后,深刻地理解了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压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他就更能理解今天提倡男女平等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尊重妇女等一些良好的行为。同样,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感性地掌握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理性地分析各个时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原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今天好生活的由来,从而在行动上可能表现出来更热爱今天的生活,更愿意努力去为明天的好生活而奋斗。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历史教学要面向生活,要求教师构建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善于利用学生的喜爱和活动,提供贴近学生的素材,通过场景的“旅行”,从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填鸭式”和“封闭化”的状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准确理解知识内涵,从而让课堂教学向书本、向生活、向社会全方位开放。这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都是一脉相承的。

二、注重有机结合,联系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陶行知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就多起来。”在他看来自有人类,社会就是学校。他提出“社会即学校”,主要在于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象、学习内容,从而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笔者讲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影响,如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措施和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比如,中国花了6年时间才艰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此时,笔者很自然地引入iPhone手机的生产过程:其研发主要来源于美国,基础元件制造主要来自中国,芯片制造主要来自韩国,法国和意大利在iPhone制造中也出了一份力:“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制造了iPhone手机的“陀螺仪”组件,它可以让你的iPhone拥有重力感应系统。当然,最后的组装,超过85%是在“世界工厂”中国完成的。历史课堂教学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更要服务于学生的未来生活发展。这样的历史课堂,不再仅停留于再现过去的史实,还注入了现实生活中易于为学生感兴趣的新鲜元素,从而落实教材基础知识点,做到把存在于生活中的历史和课本上的历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升华课本知识,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汲取有益营养,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强调陶冶情操,为了生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