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第1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务核算 优势分析

一、前言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对提高行政单位财务核算工作质量和满足行政单位财务核算要求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比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并积极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深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了解,把握会计核算工作原则,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上相对完善

原有22个一级科目,新《制度》为34个。单从新科目数量上的增加,就可以看出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对简单,笼统且不细致,核算内容不够全面,很多业务发生后不能系统归集,不能直观反映单位的经济事项。

从科目的设置来看,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具有全面性的优势。其中不但科目数量要比原有制度有所增加,在科目设置的合理性上也有较大的提升。会计核算作为一项特殊的工作,科目设置越全面,会计核算就越准确。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在充分了解了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对会计科目进行了增加和完善,使行政单位的经济事项,能够找到合适的科目进行核算,提高了核算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满足了核算需要。所以,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原有制度相比,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完善性上更有优势,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促进作用也更强。

三、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注重对在建工程的核算

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以往只有在基本建设会计核算中才有的科目,此次新《制度》赋予的新定义使其成为很有特色的一个科目。

之所以要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主要是因为目前行政单位的在建项目较多,单纯依靠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进行相应的核算,已经难以满足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需要。同时,考虑到行政单位基本建设项目较多的特点,增加对在建工程的核算,不但可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同时也能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由此可见,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更加全面,特别是对在建工程给予了高度关注,避免了在建工程核算不准确危害行政单位利益。所以,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制度的优势比较明显,在提高了会计核算全面性的基础上,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功能,实现了对行政单位在建工程的核算,满足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四、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相对全面

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是新制度后增加的科目,它是核算由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包括各种公共设施。

对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之所以增加到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并实现对行政单位占有的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的核算。从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实行来看,通过增加基础公共设施的核算,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得到了有效的完善,无论是会计核算的内容还是会计核算的针对性都得到了加强。同时,基于行政单位的性质,以及行政单位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对基础处公共设施核算准确率的提高,不仅满足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提升了行政单位会计管理的整体质量。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对于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范围更加广泛,会计核算质量也更高。

五、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加强了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

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对其核算要求应更进一步细化,可以按照种类、品种、存放地点进行明细核算。

在原有会计制度中,对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比较概况,对物资的种类、明细和储备情况涵盖的不多,导致了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基于这一需求,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不但增加了对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同时也有效涵盖了物资的种类、品种、存放地点以及物资明细。通过详细的核算,可以对物资的购买成本、存放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对提高政府储备物资核算准确性,满足政府储备物资核算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推出,对加强政府储备物资的核算效果和满足政府储备物资核算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优势,才能确保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得到全面应用。

六、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

随着行政单位复杂化和多元化步伐的加快,需要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和披露会计信息,反映财政资金流动的信息,收付实现制是无法提供的,而权责发生制解决了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对于行政单位而言,财政资金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如何全面反映财政资金的流动,并提高财政资金的核算力度,实现财政资金会计信息的全面有效披露,成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对财政资金的核算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了无法对行政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核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时的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有效规避了资金核算风险,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财政资金流动性的监管,保证了行政单位的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完整、真实的反映出来,并及时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的引入,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七、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结合当前行政单位会计工作实际,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无论是内容还是科目设置,都比原有的会计制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正确分析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优势,并积极应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对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加深对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了解,把握会计核算工作原则,推动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全面实施。

(作者单位为福建省永春县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

参考文献

[1] 冯九辉.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2014(18).

[2] 何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及其原因[J].财经界(学术版),2014(03).

[3] 都迎杰.会计准则与税法相互协调的设想[J].商场现代化,2014(16).

[4] 李好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中国城市经济,2014 (20).

第2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弊端和不足逐步显现,我们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照发达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发展更为全面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逐步改良和完善预算会计体系

由于私立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与财政脱钩,如果将其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并入政府财政部门编制的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汇总表,汇总的收入与支出数据缺乏意义。同时,由于私立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原则更接近于企业而不是行政单位。如果将私立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纳入预算会计体系,那么,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就难以完善。因此,纳入中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事业单位,可以仅限于那些国有或公立并且是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至于那些私立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不纳入预算会计体系,而纳入企业会计体系。

逐步调整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所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即部分业务首先采用权责发生制,待条件成熟后再将其余部分采用权责发生制。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政府财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我国预算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逐步改进完善政府现行会计信息体系

第3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一、“双分录”业务会计处理专用科目

新《制度》为了适应扩大“双分录”会计处理业务,在净资产中取消了老《制度》中的“固定基金”科目,同时又增加了“资产基金”和“待偿债净资产”两个科目。

(一)关于“资产基金”科目

“资产基金”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有7个方面,即主要是对行政单位的预付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等共7个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在实际进行会计处理过程中,应当在“资产基金”科目中下设“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 等7个明细科目,按类别进行明细核算。该科目贷方登记预付账款等以上7个内容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金额的增加额,借方登记预付账款等以上7个内容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金额减少额。本科目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表示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等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

(二)关于“待偿债净资产”科目

“待偿债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主要是对行政单位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需要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该科目的借方反映行政单位因发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在净资产中增加的应当冲减的金额,是行政单位实际产生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时的金额。贷方反映行政单位偿付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在净资产中减少的应当冲减的金额,是行政单位实际偿付的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的金额。本科目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尚未偿付的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而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由此可以明白待偿债净资产是行政单位净资产的抵减项目。

二、“双分录”业务会计处理

新《制度》规定的“双分录”会计业务共有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政府储备物资、公共基础设施、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9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是行政单位在开展购货、服务等业务活动中,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或个人的款项及行政单位依据合同规定支付的定金。特别要注意的是行政单位支付可以收回的定金不属于预付账款的核算内容。为反映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的增减变动情况,新《制度》新增了“预付账款”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行政单位预付账款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实际预付但尚未结算的预付款项。主要账务处理为:

1.当行政单位按照合同发生预付款项时,按照行政单位预付给供应单位款项(含支付的定金)的实际金额:

借:预付账款——某单位、个人等

贷: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2.当行政单位收到所购货物或服务时,按照之前实际预付账款的金额:

借:资产基金——预付款项

贷:预付账款——某单位、个人等

若收到物资还要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实际成本;

借:资产类有关科目

贷:资产基金——有关明细科目

3.对于发生的补付预付款项,按照实际补付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二)关于“存货”

存货是指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主要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未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家具、用具、装具等实际成本。为反映行政单位存货的增减变动情况,新《制度》新增了“存货”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行政单位存货的增加额,贷方登记行政单位存货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实际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主要账务处理为:

1.当行政单位外购存货收到验收入库时,按验收入库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存货

贷:资产基金——存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存货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若有尚未支付存货款项的,应当按照应付未付存货的实际金额: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某单位、个人等

2.当行政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等发出、耗用存货时,按照发出、耗用存货的实际成本:

借:资产基金——存货

贷:存货

关于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确定,行政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方法来计算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三)关于“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行政单位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以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行政单位的新老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所设置的会计科目是一致的,强调一点是“固定资产”科目是核算行政单位固定资产原价的,固定资产的原价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主要账务处理为:

1.对于外购不需安装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时,按其外购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 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2.若外购固定资产需要安装时,待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以其实际成本: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同时冲减在建工程: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3.对于外购固定资产若尚有未付款的,应当按照应付未付款的金额: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或长期应付款

4.对于经批准出售、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应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作待处理财产损溢,作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按账面已提折旧)

贷: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5.对于经批准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则不用转作待处理财产损溢,直接冲减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按账面已提折旧额)

贷:固定资产(按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四)关于“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是指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行政单位使用的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基建工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新《制度》新增了“在建工程”科目,该科目主要用来核算行政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交付行政单位使用的基建工程、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及信息系统建设等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行政单位发生的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行政单位建设完工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行政单位尚未完工的在建工程的实际成本。“在建工程”科目除按具体工程项目设置明细科目外,还应设置“待摊投资”和“基建工程”两个明细科目,用以分别核算需要分摊计入不同工程项目的间接工程成本和由基建并入的在建工程成本。这里主要介绍除基建工程以外的改建、扩建、修缮等的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和信息系统建设等非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处理。主要账务处理为:

1.若单位将固定资产转入改建、扩建、修缮时,应先将固定资产转入在建工程,会计处理:借:在建工程(按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同时还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累计拆旧(已计提折旧)

贷:固定资产(账面原价)

2.如果单位将改建、扩建、修缮的建筑部分拆除时,则作如下会计处理: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按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

贷:在建工程

如果对改建、扩建、修缮的建筑部分拆除产生的有残值收入,则对残值收入作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经费支出同时还应该按残值收入部分: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3.单位支付并结算改建、扩建、修缮工程款项时,按实际支付的款项:

借:经费支出 (实际支付的款项)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同时按工程结算金额作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结算工程总价款)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若有应付未付的款项,则按照应付未付款项的实际金额作会计处理: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

4.在建工程项目结束时,若有需要分摊间接工程成本的,则要按照应当分摊到该项目的间接成本作会计处理:

借:在建工程——**项目

贷:在建工程——待摊投资

5.单位改建、扩建、修缮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按其实际成本: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项目同时按相同金额: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对于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暂扣的质量保证金,按照暂扣的质量保证金额会计处理为: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长期应付款

6.单位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按照购入设备的实际成本:

借:在建工程(购入的实际成本)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7.在安装过程中发生的安装支出,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在建工程

贷:资产基金——在建工程同时按照相同金额:

借: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8.在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后,按照交付使用设备的实际成本: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同时按照相同金额:

借:固定资产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五)关于“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以及非专利技术等。新《制度》增设了“无形资产”科目,用以专门核算行政单位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本科目借方登记增加的无形资原价,贷方登记减少无形资产的原价,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同时规定行政单位应当根据无形资产的原价和摊销年限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具体会计处理为:

1.对于单位外购、自行开发、接受捐增增加的无形资产,按照取得时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无形资产

贷: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同时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若外购有未支付的款项,则按尚未支付的金额: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

2.根据规定按期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按照应计提摊销金额:

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累计摊销

3.行政单位经批准出售无形资产时,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按其账面价值)

累计摊销(账面已计提摊销)

贷:无 形资产(账面原价)

若行政单位将无形资产对外无偿调出或捐增,则直接冲销:

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其账面价值)

累计摊销(账面已计提摊销)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

(六)关于“政府储备物资”

政府储备物资是指行政单位直接储存管理的各项政府应急或救灾储备物资等。新《制度》增设了“政府储备物资”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管理的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借方登记增加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减少的政府储备物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政府储备物资的实际成本。主要帐务处理为:

1.行政单位外购、接受捐增、无偿调入而增加政府储备物资时,按其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政府储备物资

贷: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按其实际支付的款项金额: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2.行政单位将政府储备物资发出、无偿调出时,按照先进先出、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算其发出实际成本,会计处理为:

借:资产基金——政府储备物资

贷:政府储备物资

若对外出售则应将其转入损溢,会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政产损溢

贷:政府储备物资

(七)关于“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行政单位占有并直接负责维护管理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城市交通设施、公共照明设备、环保设施、防灾设施、健身设施、广场、公共构筑物等工程性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新《制度》增设了“公共基础设施”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管理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其借方登记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减少的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表示期末公共基础设施的实际成本。主要会计处理为:

1.行政单位自行建设而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按其确定的实际成本:

借:公共基础设施

贷: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按同样的金额:

借:资产基金——在建工程

贷:在建工程

若行政单位接受其他单位移交而增加的公共基础设施,则按其确认的原账面价值:

借:公共基础设施

贷: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

2.对于行政单位向其他单位移交公共基础设施时,按照移交时的账面价值:

借: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账面已提折旧)

贷:公共基础设施(账面原价)对于报废、毁损等原因而减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应转入损溢,会计处理: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账面价值)

累计折旧(账面已提折旧)

贷:公共基础设施(账面原价)

(八)关于“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主要是指行政单位因购买物资或服务、工程建设等而应付的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款项。新《制度》增设了“应付账款”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的增减变化。其主要会计处理为:

1.当购买物资或服务、工程建设等而产生增加应付款时,按照应付未付的款项:

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应付账款

2.当偿付应付未付款时,要作“双分录”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待偿债净资产

同时:

借:经费支出

贷:财政拨款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银行存款

(九)关于“长期应付款”

长期应付款主要是指行政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一年(不一年)的应付款项。新《制度》增设了“长期应付款”科目,专门用以核算行政单位尚未支付的长期应付账款的增减变化。其主要会计处理为:

1.当产生增加长期应付款时,按照应付未付的款项:借:待偿债净资产

贷:长期应付账款

2.当偿付长期应付未付的款时, “双分录”处理:

借:长期应付账款

贷:待偿债净资产同时:

借:经费支出

第4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待处理财产损溢 资产处置

在新施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了“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一会计科目,用于专门核算行政单位的待处理财产价值以及财产处理损溢,具体包括资产出售、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和旧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相比有显著区别,在过去的老制度下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材料等用收支科目核算。在新制度下,“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核算内容繁多、相对复杂,这充分体现了现阶段强化行政单位对资产处置管理的目的。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结合新会计制度,联系实际,采取有力措施规范资产处置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一、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方法分析

行政单位资产是指单位所有和使用的,能够以货币为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总称。资产处置指的是行政单位对其所拥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的转让或者注销产权的行为,具体可以分为:资产的调拨、报损、变卖、报废等。新出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增设了“待处理财产损溢”这一科目,专门核算行政单位的待处理财产价值以及财产处理产生的损益。进一步强化了行政单位在资产处置方面的核算和管理,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目前,行政单位财产的处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把处置资的产账面价值转入“待处置财产损溢”科目;第二阶段,把报批后准予核销处置的资产转入对应的资产基金。“待处置财产损溢”科目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一)处理行政单位无形资产为例,决定处置资产但尚未审批时,做如下分录: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摊销

贷:无形资产

报批后,予以核销时,

借:资产基金――无形资产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在置换、出售资产过程中收到补价收入时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出售、置换换出资产过程中发生相关费用,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二)核查备用金,发现现金短缺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库存现金/银行存款

无法查明现金短缺的原因,报批后准予核销时

借:经费支出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三)按照规定报经批准核销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时

(1)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科目。

(2)经报批后,准予对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予以核销时,借记“经费支出”科目,贷记本科目;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经报批后准予以核销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下报废资产核算实例分析

待处理财产损溢:专门用于核算行政单位的待处理财产其价值和财产处理损溢。

在行政单位财产处理的过程中,取得的收入或者发生的费用,需要设置“待处理财产价值”、“处理净收入”等明细科目,专门进行明细核算。

行政单位财产处理,一般情况下,首先先记入本科目,然后按照规定报批后,及时采取相应的账务处理。在会计年终结账之前予以应处理完毕。

实例分析:A市B局报废资产实例

2014年A市B局报废一辆行政执法车辆,该车原价300000元,报废车辆销售取得价款3000元存入银行,需缴税费200元。如何做会计处理?

(1)购置该行政执法车辆时

借:经费支出 3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

借:固定资产 300000

贷: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00000

(2)车辆报废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300000

贷:固定资产 300000

借: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3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300000

(3)取得报废汽车收入3000元时,

借:银行存款 3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 3000

(4)计算需要支付税费200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 200

贷:应缴税费 200

(5)支付税费时

借:应缴税费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6)车辆处理完毕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处理净收入 2800

贷:应缴财政款 2800

[“待处理财产损溢”核算\&\&借\&贷\&计划处理资产时\&\&300000\&批准报废时\&300000\&\&取得报废收入\&\&3000\&计算应缴税费时\&200\&\&车辆处理完毕时\&2800\&\&发生额合计\&303000\&303000\&]

三、行政单位新会计制度下加强资产处置管理的探析

在行政单位新会计制度制定实施后,特别是增加了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促使广大行政单位的资产处置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效果明显。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资产处置管理中仍然存在资产处置标准不统一、处置不规范、资产处置过程缺乏有效监督等许多问题,急需我们思考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一)建立健全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的标准

多年来,资产处置管理方面行政单位一直缺乏统一的标准,这是困扰着行政单位财务人员的一个难题。有些单位在开展资产处置时,违反实事求是的原则,甚至根据上级拨付经费数额,进而确定资产处置发生金额。因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标准尚未出台,大多数行政单位的财务人员在进行资产处置时,无法可依、无标可查,导致了一些基层行政单位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出现了违规处置资产、浪费严重、甚至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根据行政单位的资产处置实际情况,必须以全局的眼光考虑,尽快建立起一套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标准,促使在进行资产处置时行政单位有标可循,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资产处置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处理、处罚,树立起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的“高压线”,坚决防止失职渎职、现象的出现。

(二)加强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的过程控制

由于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的整个过程涉及资产的流出、资金的收入等多个关键财务环节,因此必须引起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重点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的整个过程实行动态监控、无死角监控,从而有效规范行政单位资产处置过程中的各项操作。针对资产处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暗箱操作等现象,必须建立资产处置公开制度,可以采取全员参与、共同监督的方法,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资产处置的过程阳光化、规范化、合理化,避免行政单位的资产流失。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开展阳光资产处置,有利于促进资产处置工作健康规范开展。规范管理要还要做到惩防并举,对于违规处置行政单位资产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追责,构成犯罪的要坚决移送司法部门,让制度规章成为“带电高压线”,无人敢碰。

(三)强化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的收益管理

行政单位的资产处置作为行政单位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也是其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内容,必须引起其决策者的有效重视。相关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对资产处置管理的业务学习,逐渐树立起财务人员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价值意识,在规范处置行为的同时,确保处置资产实现资产增值最大化。同时,还要对资产处置后收益的管理使用加强监督,确保资产处置实现的收益用对、用好、用准。资产处置的收益管理是资产处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开展系统管理。一是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对资产价值进行专业评估测试,准确核定处置资产价值,避免资产处置价格偏低、失真现象的出现;二是在资产处置的过程中采用公开招标和竞价等形式,做到处置资产公正、公平、公开,进而实现处置资产的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强资产处置收益所得管理,提高收益利用水平,做到效能最大化。

四、结束语

行政单位实行的新会计制度对行政单位资产处置产生了深远影响,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的全过程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的标准、加强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的过程控制以及强化行政单位资产处置收益管理来加强行政单位资产处置管理,有效避免行政单位资产的流失,确保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工作优质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杜娟.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差异分析及衔接处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

第5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预算制度改革;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前言

行政单位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相关政策的执行部门。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政单位的职能逐渐发生转变。行政单位为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纷纷要求创新、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促使行政单位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意义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1998年正式实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主要预算体系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近几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顺应时展需求,我国不断出台相关的改革措施,例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策。其中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资源优化配置是会计预算管理的关键与核心。与此同时,会计预算改革有利于行政单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发展。在预算制度改革基础上,达到行政单位预算与总预算的融合,致使政府会计形成,标志着公共会计的国家化特征。另外,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可预算性提供保障,实现监督社会公共财产的效果。

(二)有利于完善政府会计体系

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逐日增加的前提下,迫使诸多企业和单位实施改革。行政单位在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基础上,以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开展行政单位内的预算制度改革。在国家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行政单位不断完善会计体系,实现行政单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三)有利于落实预算制度改革

目前,会计预算制度并不完善,需要不断的改进、填充。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计预算制度的发展,但导致预算体系灵活性不断降低。由于预算制度得以改革,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行政管理水平,但诸多行政单位并没有相应的预算管理能力,致使预算制度在制定及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由此证明,目前的预算制度有待完善,然而,行政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是落实预算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媒介,是完善预算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三、影响

从前面分析可以得知,预算制度改革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预算制度改革会对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造成巨大影响。

(一)行政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以及划拨方式发生转变

未进行预算制度改革期间,层层划拨是行政单位主要的资金划拨方式。具体而言,即是从主管单位下至二级单位再下至基层单位。实施预算制度改革后,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是主要的行政单位财政划拨方式。财政授权支付即预算单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在财政授权的基础上,自行开具支付令,账款人以国库账号为媒介得到相应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即财政部门直接开出支付令,从而直接将资金给予用款单位和用款人。

(二)会计核算在支出、收入方面发生变化

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是财政部门给予行政单位的经费的主要用途,然而,财政支出也存在项目支出月基本支出两方面。目前,随着预算制度改革的实施,政府收支体系发生转变,由经济支出、功能支出以及收入组成。其中经济支出包括款、类,功能支出包括项、款、类,使得分类更加繁琐、复杂。

(三)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要求提出更高要求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推动下,为满足制度改革发展要求,行政单位对相关的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完善相关制度,行政单位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对在职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从而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

四、建议

预算制度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如何提高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需要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在此,笔者将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

目前,诸多引导缺乏对预算制度改革的正确认识,未真正意识到预算制度改革重要性,导致行政单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影响预算制度改革在行政单位中的应用。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的价值,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相关领导必须转变观念、提升自我认识,充分了解预算制度改革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关联,加大支持力度,促使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二)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预算制度改革的促使下,对行政单位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作为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主体。因此,为顺应时展要求,必须提升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其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其次,利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其主动提升自我,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最后,为顺应时展,必须鼓励在职人员不断更新自我观念,学习相关法律、政策,掌握国家最新动态,为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三)完善配套制度

预算制度改革导致多方面内容发生变化,影响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实施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应适当建立配套制度,为开展预算制度改革提供保障。行政单位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相关政策,促进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事业的发展。

五、小结

综上所述,预算制度改革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是提升行政单位服务质量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预算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相关领导的支持力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支持;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内在动力;完善配套制度,为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统称,具有一定的执法监督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行政职能。其财务管理工作,需要立足其职能特点,来记录、反应预算执行过程。随着我国新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明显滞后,亟需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方案缺失

由于财务管理中存在预算、资金管理等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也不高,常存在资金管理方案缺失、资金利用不科学、资产闲置等情况,无法对资产进行科学的清算与盘点,使得财务管理中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现象比较常见。

(二)财务预测与控制缺失

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实际财务管理中,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缺少对财务资金预测与控制措施,在制定财务预算时,没有真正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去编制预算计划,导致预算部合理,或者在执行预算的时候,不得不进行重新调整。在国家拨款资金利用方面,由于缺少相应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利用和财务管理,常存在混乱不清的现象,有时甚至会出现超出预算使用或着出现国家资金被挪用的现象,都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造成直接影响。

(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缺失

简单来说,行政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服务社会民生,其资金来源,大多来自于国家财政薄款和行政事业性收入。但是,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行政单位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限制,导致其对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有所欠缺,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得其在资金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在资金利用上,效率也非常低。同时,在财务管理中,还存在核算风险,使得整体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四)缺少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一般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因而在采取管理中,缺少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意识与正确认知,导致其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体系不科学,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则没有有效管理措施来应对和解决,只凭借财务人员个人从业经验、领导指示等应对解决,极大地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能。

(五)集中支付制度运用不适当,监督不力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使财政预算资金得到有效的落实,并且其都运用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财政预算约束能力的有效提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运行效率,从而进一步为财政资金在应用上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另一方面,集中支付制度的使用,往往能够对会计的工作职能造成一定的减弱效应,使得其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工作,并以此来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二、提升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决策与内控制度

现阶段,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开展与深入实施,就要求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严格执行新会计制度的要求,根据新的规程设置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财务决策程序,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内控水平。现在,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仍采用集权式管理,权力过度集中于领导者手中,领导直接管理和控制财务工作,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程序不科学、不透明,内部干扰决策现象较严重。这种管理方式既有利于防范财务风险,但是,也极易滋生腐败。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有效的建立起一个科学而又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来确保事业单位的资金配置和资金利用实现最优化。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提高国有资金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就必须要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同时,还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并将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与管理理念借鉴过来,通过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有效结合,来建立起一种更加适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新模式。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所以,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注重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升,优选会计人员到定点合作单位进行学习、培训,同时,聘请资深财务管理专家到单位进行讲座培训等等,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另外,会计人员自身也要努力上进,不断学习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经验,开拓眼界,创新财务管理思路,将先进的财务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促进效率,提升效益。

(四)强化资金管理力度

国家财政、审计部门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部门等,要加强对资金管理与使用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在监督、检查与审计过程中,要严格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比如,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账外账等,进行严厉处置,以提高国家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单位财务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要通过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科学、准确、全面的编制本单位财务预算。要做好与财政部门直接沟通和协调工作,确保预算的全面准确和完整。要与自身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根据本单位工作开展的需求和开支做好预算,严格按照国家相关制度进行预算的编制,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发挥财务预算职能的基础上实现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

科学化。

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执行财务预算职能时,如果执行力度不够,就很难把财务预算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强化财务管理执行力度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机制,对财务支出进行严格的比对,对预算经费要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控制。建立和完善财务费用审批制度,明确项目和活动支出的财务信息。

(六)合理利用集中支付制度

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时,不能盲目依靠集中支付制度,为了简化工作而忽视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对计划年度内业务活动的新情况,以及各种可能会出现的增减因素来进行充分的开来,进而编制出一个更加准确而又科学的财务预算,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合理的利用国家资金,来实现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升,严格内部监管,使国家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按照新会计制度要求,采取多种举措,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使之走上科学、规范发展之路,以提高国家资金利用效率和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民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殷典平,林涛.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创新工作[J].现代商业,2011,09(02):55-57.

第7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一、基于新会计体制背景下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有所区别,并不以盈利为主要工作目的,多属于国家行政单位,主要职责为履行政府部门在社会、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建设职能,是服务性的单位。事业部门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服务项目的资金进行统筹、管理、记录、核实等工作。由于财政收入、支出与国家财政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应在保证高效性的基础上,确保收支平衡。然而,财务部门在事业单位体系中的管理模式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新旧制度之间的过渡衔接问题

新会计管理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使得现阶段适应原有会计管理规定的财务人员,需要对新制度重新进行学习、适应。与此同时,新颁布的会计管理制度相较于过去的管理规范来说,对财务问题进行了细化。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原有的财务项目余额结转缺乏规范性,没有对账目进行底稿记录;对项目经费没有进行制度大类划分,如按照科研与非科研、行政管理以及后勤保障等支出内容进行项目归类。在实际账目管理记录过程中容易出现账目混淆的情况,也不利于后期的对账、清账;报表数据收集、归类、处理过程中,出现漏报、错报的现象,导致财政统计出现偏差等。针对以上几种问题,相关财政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在保证事业单位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

在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中,人?T的变动小,流动性不强,职工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实际业务处理水平有所差距。入职时间较长的员工对新制度的接受度不高,习惯以原有的财务处理经验解决问题,因此存在观念较为陈旧的问题。与此同时,新入职的员工虽然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但实际的业务处理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竞争性,事业财政管理阶层与职员积极性不强,组织的新制度培训工作效率不高。

(三)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制度不健全

财政部门是保证事业单位项目经费,为社会服务提供经济支持的部门。因此,在发挥财政部门职能的过程中,要对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监督管理。然而,部分财政单位的管理监督机制仍旧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实行的管理规章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不仅造成了财务项目支出不明确、实际使用缺乏计划性与可行性的不良后果,还会模糊了年度预算的功能,使得财政出现项目统筹不全面,制度执行力度不足的情况。这种对财政资源的浪费,导致了事业单位一些项目预算超支,而部分环节经费紧张,无法实现服务社会的根本目标。同时,还存在收支管理、记录流程监管不严,项目建设单位随意扩大财政支出范围,项目资金难以真正的专款专用等问题。监督管理机制的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巧立项目套取资金、挪用款项、资金挤占等状况出现的可能性。

(四)单位内部财政业务流程不规范

事业单位的重要资金收入来源包括财政与自有两部分,因此,财政管理规定的改革,也使得单位资金的实际核算工作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财务管理的会计、报账、核算等项目的分工不明确,权责模糊。部分银行会将印鉴交由出纳保管,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财政管理的安全隐患,还使得单位的项目责任难以划分。部分单位的款项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清账,使得一些借款时间过长,超过催缴的有效期限,出现坏账,造成财政损失。

二、保证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举措

为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财政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新的会计管理制度,树立严谨、正确的财政理念,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划分,确保核算、报账等环节的规范工作,为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按照新会计管理体制设置不同科目

财政管理人员应该在充分学习新会计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按照规定内容进行业务处理,设置相关科目。与此同时,管理阶层也应结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增加、减少、拆分科目的明细,提升财政处理的效率。新会计制度区别于以往的财务管理规定,将单一的列支转变为根据业务性质划分的分类列支,具体项目包括科研、管理、后勤、支撑、离退休等七项内容。以支撑支出的项目为例,在进行年度收支处理时,应将支撑支出按照一定的比例转入到科研支出中来,然后开展年度的结转处理工作。在进行会计科目的编号设置时,不能全部打乱,应该按照单位内部的编号设定标记,便于后续会计凭证、账目查阅、账簿登记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财务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便利。财务管理人员填写会计凭证、账目时,应同时填写科目的编号与项目的名称,避免只填序号不填名称的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旧规章进行衔接时,应保留科目的底稿,方便后续查阅工作。

(二)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财务法规的具体管理细节被不断填充、更新,为此,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学习相关的财政新规,填充自己的专业储备知识。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奖励机制,鼓励财务人员不断的提升自己,将专业职称等级与工资福利挂钩。在单位内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鼓励员工在研讨会上进行工作总结,为新规定的推行打好基础。除此之外,财政工作人员还可以在提升财政业务管理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学习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技术,将电子数据处理技术运用到实践的财政项目统计中来,保证数据收集、处理的全面性、便捷性,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采用以老带新模式,一帮一互助合作,将老职工的实践经验和新职工的理论知识更新联合起来,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财政处理业务水平。

(三)强化单位内部的财政监管力度

单位内部应建立以财务部门为核心的内部控制规程,对内部控制规程的总则、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各类业务内部控制等进行明确分工,将单位内部所有部门联系起来,加强风险防控、规范操作流程,如单位的部门预算业务,各个业务部门根据计划和任务上报预算建议书,需经过单位内部职能部门审核,财务部门负责全面审核,综合平衡汇总数据,上报管理层审核,审核后上报上级部门审批等。各个部门根据分工审核业务,排除风险点。将内部控制制度在单位内部宣传,使得单位职工全员积极参与,提高认识,覆盖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所有业务。

(四)将责任进行细分,推行岗位责任制

单位财务负责人应对财务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制定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根据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学历、能力等情况进行分工,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充分发挥财务岗位的传帮带作用,建立会计岗位AB岗制度,每个岗位应至少具备两名及以上有能力胜任的财务人员,能够保证主岗人员空缺的情况下,另一名替补人员可以及时补上,保证岗位的连续性。在岗位设置时,要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会计审核岗与出纳岗相分离,银行印鉴应各自保管,不得交于一人保管;预算编制岗与预算审核岗相分离,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会?岗位应制定定期轮换制度,做到一人可以胜任多岗,人随岗位的变动而变动,使每一名财务人员都是多面手。

第8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一)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对有关新旧制度衔接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负债类账户、资产类账户和收入支出等会计处理衔接的细节问题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新会计制度实际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遇到的衔接问题并没有举出实例进行讲解和说明,由此使得财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衔接问题没有实例参考而产生困惑。

(二)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

一直以来会计信息都被看作是会计核算的核心,而会计核算工作不仅需要核算会计业务,还需要为决策者提供有效而真实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单位决策有着较大的影响。

(三)固定资产的重新界定存在问题。

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了重新界定,但是由于传统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固定资产种类较多,数量大,在实际管理中并没有加以规范管理,由此导致固定资产分类不明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固定资产的重新界定更具难度和复杂性。

(四)财务报表的理解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出来,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中,相关单位在理解财务报表时容易产生分歧。例如,在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类科目,主要目的是利用结余资金的来源对其加以区分,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财务人员很难将其加以区分,甚至产生混淆和误解。

(五)项目专款支出的核算问题。

虽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对专款的来源加以明确,但是对有关明细科目却没有加以详细划分。例如在事业单位中同时拥有多个专项,如果财务人员没有运用核算手段,那么当每项经费拨入时便可能出现资金相互挤占现象,无法将核算情况加以直观的反应,进而影响单位决策的准确程度。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

为了处理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应该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并发放相关资料,妥善处理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二)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会计核算要求,为此事业单位应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使每一位会计人员都能够理解和适应新会计制度。

(三)完善对固定资产的衔接处理办法。

固定资产核算工作作为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会计人员应该处理好固定资产在新旧制度过渡阶段中的衔接问题,采取有效方法做好固定资产账目的补记工作,根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及时而明确的划分,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过程进行分段,通过不同阶段逐步实现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确保固定资产的平稳衔接。

(四)改善财务报表格式。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会计人员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加以附注,进一步改善财务报表格式,由此,不仅能够确保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状况被真实的反映出来,也能够保证财务报表的平衡编制,从而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五)完善项目专款支出的核算。

第9篇: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范文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建议

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能起到制度保障作用,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良性发展,财务工作顺利开展。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阶段的会计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还有很多和实际相背离之处。

我国现阶段执行的会计制度是财政部1997年制定的,并在1998年开始执行。这部会计制度在当时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对吻合,有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制度上需要完善和更新。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会计的核算基础有一定的限制性。它的执行体系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产品的成本核算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这种会计制度也不利于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完整信息。所以,现在执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客观需求上对我国现阶段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一些建议

1.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改革必须选择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路线进行。应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只有建立这种制度,才能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预算体系提供规范的制度保障。所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政府对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2.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采用权责核算基础,有利于将行政事业单位大量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计量并进行客观、科学的处理,有利于解决各种会计因素在执行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成本使用情况;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序、科学进行,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3.实践证明,国库集中制度有利于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健康发展,并能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合理的财政预算体系,有利于单位的财务管理高效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国库集中制度过程中,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预算体系还不够完善,或者不能严格进行核算、预算,致使在资金使用方面出现混乱。所以,在资金使用方面,应按照预算执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预算体系建设,控制好资金运转,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内容,并且严格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机制,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良性的内部控制机制,控制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4.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应该合并制定会计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属于政府机构,并且行使一定的行政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它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靠财政部的直接财务支撑。经过很多形式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尝试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已经比较统一,所以,在现阶段已经没有必要再将会计制度分设为两套会计科目。现在很多会计部门和账目的管理制度相对比较相容,但是各有各的名称,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行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合并制定会计制度,避免会计工作的重复,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顺利运行,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