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明祭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抵制封建迷信,破除传统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一切为丧户着想,让后事不再成为难事。
过一个文明、祥和、平安的清明节。
祭祖毋忘文明,扫墓注意防火。
破祭奠陋习,树文明新风。
倡导厚养薄葬,弘扬人文关怀、勤俭节约传统美德。
清明时节寄哀思,花香袅袅故人知,烧纸旧习莫仿效,文明上坟好风气。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束鲜花祭故人。
深化殡葬改革实行人文关怀,推进绿色殡葬。
逝人鲜花祭美好你我他。
文明祭祀、扮靓家园。
清明上坟莫烧纸,栽花种树祭先人。
真情服务,温暖万家。
以人为本,真诚服务,树立殡葬行业新形象。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悼念逝者的传统节日。国务院已确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星期二,农历三月初八。为发挥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展示文明”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养,在2017年清明节到来之际,向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如下倡议:
一、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好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引领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真实的行为带动周围的人群,崇尚绿色殡葬,促进社会生态文明,更新传统的骨灰安葬观念,树立绿色殡葬新风尚,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负担,不乱埋滥葬,不修大坟、豪华坟,不使用封建迷信用品,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在社会营造“移风易俗、文明祭祀、绿色清明”的良好环境。
二、坚持厚养薄葬,采取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崇尚科学,尊老敬老,提倡长辈在世时多孝敬,过世时不搞大操大办,在丧葬祭祀时要文明节俭。积极开展鲜花祭祀,召开集体或家庭“追思会”。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讲一段故事、播一首音乐、放一段录像等健康时尚方式寄托哀思。特别是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大中小学生开展“网上祭祀”活动,通过网上祭祀,进一步缅怀先人、先烈。要告别祭祀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祭祀日不要在公共场所烧纸、烧香、燃放鞭炮。
三、实行错峰祭祀,科学合理安排节日祭祀时间。集中祭扫可能会导致短时间内人流、车流高度聚集的状况,拥堵程度会成倍增加,为此,广大干部群众应科学合理安排祭祀时间,避开高峰日,错开时段,保证祭扫活动安全、顺畅、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所承载的价值观念以及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功能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人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国家的这一举措究竟意义何在?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要彰显怎样的精神价值?怎样才能真正彰显这些价值?
的确,将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只需要国家的一纸规定便可施行天下,然而,如何使这些传统节日不是徒有其名,而是真正与现代社会生活接轨,植根于人们心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却并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完成的,需要人们长期不懈的努力与积极深入的思考。
本文从清明祭祀文化建设角度探讨传统节日的现代化问题。希望通过这种具体的探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贡献微薄之力。
一、当前清明祭祀活动中的种种问题
清明节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内涵也十分丰富,节日的民俗活动包括祭祖扫墓、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祀活动。
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清明祭祖的传统,有一个演变过程,到唐代,清明祭祀才逐渐形成定制。到宋代,朝廷做出了带有某种强制性的规定,在寒食、清明的三日内,各地均须祭扫陵墓。届时无论官员士庶,都出城祭扫。此后,清明祭祖活动便世代传衍,相沿成俗。即使是在上个世纪,在主流意识形态对清明祭祀活动高调排斥、大加挞伐的非常时期内,民间的清明祭祀活动仍然不绝如缕,可见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清明祭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民众基础。
近三十年来,清明祭祀活动从逐渐在民间恢复到广泛盛行,并形成了官方、民间相互呼应之势。清明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就是国家对民间呼吁的积极回应,而近年来各地政府竞相举行的各种隆重的祭典更使这一活动成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引人瞩目的大事。
应该说,近年来清明祭祀活动的盛行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的重视,有其必然性。但是,如果对近年来各种清明祭祀活动细加考察,就可以发现,无论是各地官方举办的盛大祀典,还是民间的祭祀活动,都存在不少值得人们反思的地方。
从内容方面看,没有真正把握清明祭祀的文化内涵,彰显清明祭祀的文化价值。一些地方政府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把举办清明祭典作为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当地往往在祭祀活动过后喜不自禁地向新闻媒体夸耀招商引资的成果;一些人把清明祭祀作为炫富的机会,墓园追求豪华,互相攀比,祭品则日渐奢华甚至近于荒诞,纸扎的“小姐”也成为祭祀先祖的贡品;在一些乡村,清明祭祀甚至成为强化狭隘的宗族意识、挑动宗族对抗的契机,从而造成族群分裂,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在祭祀礼仪方面,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有礼乐文明的深厚积淀,却没有一套符合现代需求、基本达成共识的祭祀礼仪,也没有普遍接受的祭祀音乐,往往是各地、各家甚至各人自行其是。家庭的祭祀活动中有的跪拜磕头,有的鞠躬致意。即使是官方举办的盛大祀典,参加者的服装也是五花八门,杂乱无章。
此外,祭祀方式的问题困扰着人们:随着现代社会人员流动性的加大,许多人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亲临先祖坟茔祭扫,在清明时节应该采用什么祭祀方式?殡葬改革后,许多人已经不用墓地,甚至也不存留骨灰,后人如何祭祀?
对以上现象的关注,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传统的清明祭祀活动是否已经真正成为现代民众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抑或仍然还只是一场定期推出的传统民俗表演?在现代生活环境中,人们究竟是如何理解清明祭祀的内涵的?这种理解是否符合清明祭祀的本来意义?传统文化普遍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传统的祭祀活动如何解决自身现代化的难题?传统的祭祀活动有哪些核心的内容需要坚守不失,有哪些地方需要因时通变、革故鼎新?
二、清明祭祀的文化内涵
把握清明祭祀的文化内涵,明t清明祭祀的意义,理解祭祀活动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建设现代清明祭祀文化的起点。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被认为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地位十分重要。《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国之大事,惟祀与戎”之说不仅反映先秦时期的事实,也影响了此后历代人们对祭祀的看法,形成了重视祭祀的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先哲对祭祀功能、地位的论述与强调。《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法》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在清明节中纳入祭祀的内容而逐渐形成盛行不衰的清明祭祖习俗,其思想基础正是中国宗法社会中对祭祀高度重视的观念。一年又一年的清明祭祖活动,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相伴随,构成了民族精神生活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由此可见,在清明祭祖的各种仪式、活动的背后,承载了深刻的价值理念,相对于祭祀的各种的仪式、活动这些表面的形式而言,这些价值理念才是清明祭祖的灵魂。
祭祀先祖,人们可以缅怀祖先创辟的艰苦与奠基的辛劳,将自己纳入家族历史的链环,激发自己承先启后、不忘先祖的教诲、光大先辈功德的使命感。
祭祀先祖,人们可以追忆先辈的音容笑貌,感念先辈养育的恩情,将自己置身于生生不息的生命序列之中,意识到自己对家庭、对后辈的责任。
祭祀先祖,人们可以重温先祖的事迹,崇仰敬慕先祖的人格,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育后人。
祭祀先祖,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家族成员同祖共宗、血脉贯通,强化对亲情的认同,增强家庭的凝聚力。
由祭祖推衍而来的对于人文始祖、先贤先烈的祭祀,更是可以让人们在追思、缅怀的过程中体认人文始祖筚路蓝缕、肇启文明的丰功伟绩,体认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曲折艰难,体认中华民族的血脉相连,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认同感,营造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简略地归结为八个字:感恩思源,继往开来。我认为这就是清明祭祀活动的灵魂和核心。无论是公祭还是私祭,清明祭祀如果缺乏这些内容,就只是缺少灵魂的空洞的礼仪形式,甚至可能只是借清明祭祀之名上演的种种闹剧。
三、清明祭祀礼仪的建设
祭祀必须以内心的诚敬为基础。《礼记・祭统》说:“夫祭者,非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祭祀的根本。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张岂之先生主张“心祭重于形祭”。
当然,强调“心祭”并不是因此就否定“形祭”的必要。事实上,一定的仪式以及这些仪式所营造的氛围、场景可以增强祭祀活动的效果,相反,没有仪式作为表征,活动就容易淡忘。因此可以说,对于祭祀活动来说,礼仪是不可缺少的,礼仪建设是现代清明祭祀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来,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相当完备的祭祀礼仪制度。因为在当时,礼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不学礼,无以立”,离开礼就会在社会生活中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人们高度重视祭祀活动,祭祀礼仪也相当发达完备。但是世易时移,在历史的沧桑变幻之后,曾经指导、规范古人的那一套礼仪制度在今天的生活中几乎荡然无存,而新的符合社会需要,体现时代特点的礼仪规范却并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因此,虽然号称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但当今中国还存在诸多礼仪缺失。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到。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不知如何相互称呼的问题尚且没有解决,以致使人不时遭遇尴尬,那么在清明祭祀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建设现代清明祭祀文化,就必须着手解决祭祀礼仪缺失的问题,建设新的祭祀礼仪。应该看到的是,制礼作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熟悉古代礼典礼制,通晓古人制礼作乐之意,然后通情达变,斟酌去取,所谓“坐集千古之智,吾得以折中其间”;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当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使之体现于新的礼仪之中。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即使仅仅完成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工作,也绝非易事。
显然,制礼作乐的工作并不是某一个人短时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众多学者共同的长时期的努力。张岂之先生在《心祭重于形祭》一文中曾经建议有关专家从不同方面人手加以研究,弥补目前黄帝祀典中音乐、服装方面的缺失。我认为这一建议是可行的。有了不同方面专家的努力,加之以时间积累,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征的祭祀礼仪是能够建立起来的。
我们知道,八百多年前,宋代大儒朱熹有鉴于当时社会礼仪出现的一些弊端,决意加以整顿。他在反思、吸收前人以及同时代学者礼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之上,又勇于创新,撰修了《家礼》。朱熹《家礼》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明清时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影响深远。不仅如此,其影响还波及朝鲜、日本。今天,我们期望能够比肩《家礼》的新礼书能够早日出现。
四、清明祭祀的对象和祭祀方式
在历史上,清明祭祀的对象最初主要是血缘意义上的家族先祖,尔后扩大到公祭文化意义上的民族先祖以及历代的先贤先烈。
清明祭祀对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人们视界不断拓宽与突破。事实上,儒家对于祭祀对象的确定持相当开明的态度。《礼记》就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只要对人们的生存发展、对文明的推进做出了贡献的人物,都可以祭祀。基于这一原则,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更多的公众人物(比如说历代民族英雄、各地抗日烈士等等)纳入国家、地方的祭祀对象中,每年清明由政府出面组织公祭呢?
祭祀对象的选择体现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其目的在于以此突出、彰显某种理念,形成一定的价值导向。由各级政府公祭那些对国家、民族、社会做出牺牲、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让人们纪念、铭记、感恩、景仰、追慕,见贤思齐,实际上是以此方式倡扬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念,其社会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认为,这应该是建设现代清明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方式,清明祭祀在保留家族私祭为主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容纳更多的现代公共生活的内容,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
此外,还要谈谈祭祀方式的更新问题。
在冥冥虚空中,你看到自己死了,平平静静地躺在那,就象睡着了一样,只是永远
不会再睁开眼睛。
是的,你在刹那间明白自己死了,思前想后,唯一的死因就是心力憔悴,因为
爱恋。
你看到自己安然死去,没有了悲伤,没有了痛惜,曾经对世间的那一丝眷恋也
随风而逝。
你回想起活着的最后日子,总是孤独地藏身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没有人在乎
你,无论是亲朋戚友,还是同学同事,他们最多在不经意间看到你,也就冲你笑笑
或无动于衷,然后遁走。现在你死了,他们又显的那么伤心,哭的死来活去。
于是,你笑了,笑的那么惨然,笑的泪如泉涌。这就是人世间的虚伪,你生前
已经认知,死后更看了一个通透!
为了私底里的欲望,你感觉活着真的好累好累,经常幻想着,如果可以,宁愿
自己不曾来过这个世界。
你感觉很好笑,至死都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情,但你看到自己死了也没有半
分后悔,哪怕是糊糊涂涂爱过将全部情感彻底奉献。
你曾经以为,“我把心上的小船划向你/请你/请你好好去珍惜/从不敢奢望与你
共朝夕/只愿我的爱带给你一丝甜蜜/我把心中的玫瑰送给你/请你/请你好好去爱惜/
从不幻想永远拥有你/只想把你今生留在心田里。”
是的,这是你一直存在于心的想法,让每一份感情都充满甜美,让每一程相伴
也都令人迷醉。
现实却是那么的残酷,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的追寻并不一定能让
生活更圆满。
不能拥有的遗憾让你更感眷恋;夜半无眠的思念让你更觉缠绵。
如果仅有一点遗憾、一丝伤感,或许能让这份爱恋更隽永,更久远,但是,你
获得的,只是徐志摩那“挥一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的迷惘与惆怅。
几载秋冬寒暑的守候,所谓的幸福与痛苦只不过是别人的一个念头,你就像是
被判了死刑的孩子,有太多太多的话再也无从开口。
于是你泪流满面,一次又一次告诉自己,离别是对爱的考验,分别不是永别,
总是幻想奇迹出现,即使明知那是一幅早以定格了的画面。
从此,你用左手拉着右手,紧锁心灵的帘帷,在夜深人静时,抱着寂寞与孤独
碾展难眠,和泪相偎依。
爱灭情绝,你该用什么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的心情,痛苦?伤心?难过?这些
都远远不够,那是一种心灵碎裂、无法呼吸的悸恸与颤栗。
你站在绝望的边缘痛苦挣扎,泪水和着鲜血吞进肚里。谁也不会知道,自那一
刻起,你已半生半死,魄飞魂散。
这是你注定该遭受的惩罚,只能怨自己的命太苦,情太真。你能拿什么来和命
运抗争?什么都没有,唯一自豪跟骄傲的都已离你远远而去。
你曾经这样说,“曾说过爱你,今天依然爱你。爱你,却不能与你在一起,一
如爱那原野的百合,爱它,却不能携它归去。这不是我的本意。”“这一程情深缘
浅,走到今天,已经不容易,轻轻地抽出手,说声再见,真的很感谢,这一路上有
你。”
你最终不得不告诉自己,要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凄凉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的情爱
深深埋藏心底,孤寂前行在陌生的旅途;学会放弃,让彼此都能有个或许更轻松的
开始,就让这遍体鳞伤的爱刻骨铭心。
原来幸福如此脆弱,离你是那么的遥远,你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结果
。这不是你想要承担的,而命运却偏偏选择了你,你不得不承认,这种滋味真是苦
不堪言。
你一再勉励自己不可以脆弱,而现实却让你不得不低下倔强的头颅。你感觉疲
惫不堪,好累好累。该做的你做过了,该说的你也说过了,你已经再也无力回天。
算了吧,你承认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就无所谓对与错,任何后果只能自己承
担。
放下吧,彻底放下!最后的唯一的期待和美好都被剥夺,你的人生从此不再剩
下什么。放下吧,彻底放下!
倏忽间,躺在那儿的自己眨了眨眼突然不见,你猛然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发展理念的新提升,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性和迫切性,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指导工作,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要做到这一些,在发展过程中仅仅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为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指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而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在内涵上蕴意更大,它既包括经济增长方式,又包括产业的结构、增长的质量、发展的效益、分配的形式和环境的保护等诸方面的内容。而且在衡量指标上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还扩展到经济发展的受益群众、利益分配方式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程度等方面。由经济增长方式演变为经济发展方式,仅仅是两字之差,却具有本质上的区别。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体现的是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提高,它只以产出量作为衡量尺度,而经济发展方式则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业的扩大,更强调经济“质”的提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努力纠正那种不顾资源环境压力和各种社会矛盾,片面追求GPP数字增长的观念,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效益的平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要求我们不但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而且要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等因素。
二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程度。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次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举措提出来,是党的十七大精神中一个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亮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七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在取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保护却已到了极其严峻的时刻,已经濒临预警阶段。我国从水、空气到土壤都被大面积污染,情况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近2000万吨,列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列世界第二。有关部门监测的343个城市中,有3/4的居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全国近1/10的耕地遭到污染,1/3的国土遭酸雨侵害,全国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8%左右,每年还要增加一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因此受到威胁。另外,我国污水排放量为400多亿吨,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82%。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75%的湖泊水质富营养化,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先后出台措施加大整治力度,虽然环境污染问题局部有所改观,但是整体不容乐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治理工作面临形势仍然严峻。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800多亿元,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非常的、坚决的措施,若干年内我国将面临环境灾难,其规模、频度及严重性将史无前例,并极其严重而深远地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的宗旨和发展的要义,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即便是经济发展了,人民群众物质财富增加了,但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喝不到干净的水,连鱼肉蔬菜都是被污染的,这种低下的生活质量,那有什么幸福感可言呢?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或者转变不到位,生态文明就无从谈起。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检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准。两者统一于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实践之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到实处。
1.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增强“环境是最稀缺资源,生态是最宝贵财富”的意识。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市建设的部署,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各级领导干部要确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决不以降低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建议把创建国家生态市的主要指标纳入干部的考核内容。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另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大对污染排放量大的化工、印染、钢绳等行业的整治力度,列出重点,限期整改,领导督查,从严惩处,严格做到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
干部队伍既是生产经营的指挥者也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领导者、实践者。公司领导班子十分重视自身能力建设,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首先通过经济专家的调查分析,把脉诊断,对公司现有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二是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聘请焦化行业协会的专家和权威为公司技术员以上干部进行行业形势和专业技术知识讲座;聘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的专家团队进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等内容的培训。三是确立了“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的干部座右铭。努力将干部队伍建设为一个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值得职工的信赖和支持的领导班子。
二、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创造力
公司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一手抓招聘,一手抓培训。在招聘中注意严格程序,严把进口关,保证人员质量。为了保证公司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公司还拓宽了新的人才引进渠道,在××镇范围内筛选了43名初中毕业生,分别送到高级技工学校、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委培。在职工培训方面,注重了网络的建设和教育的系统性,专门出台了《切实做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新职工进厂后,首先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厂情、厂规、厂纪、岗位技能等内容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公司已制定了下一步的职工培训计划,主要培训内容有:10月份,聘请国内焦化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为炼焦、洗煤、备煤、化产等车间的骨干分子和基层管理人员就炼焦、化产和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全公司的所有统计员及部部门内勤人员进行了写作基础知识的培训。11月份,聘请电力培训中心和太原高级技工学校的老师,分别为电仪、动力、机修三个车间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12月份,针对化产车间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请科技大学的专业教授为化产车间工人和技术员进行化产知识的专题培训。
结合精神文明的创建工作,把加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和文明素养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职工坚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通过理论培训、班组活动等形式,提要求,抓落实,使干部职工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入脑、尽心、见行动,形成了“人人重视,个个参与,全面受益”的创建局面
三、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活动,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了推进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培养职工健康向上的情操,为企业精神注入新的内涵,按照精神文明单位的标准和条件,针对新时期职工队伍的精神需求和特点,进一步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展现公司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首先,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成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室2个,电视室1个,阅览室1个,卡拉ok室1个,还投资15万元建起了我县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塑胶篮球场,为公司的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利用这些设施在重大节日开展纪念和庆祝活动,举办安全演讲赛、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拔河赛、文艺晚会等活动。去年和今年夏季,我们已与××镇联合举办了两届消夏篮球赛。通过这些活动,寓教于乐,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培养员工明理诚信、遵纪守法、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强环境建设,创造优美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我们正在进行现代企业策划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把兴盛建设成一个春花、夏荫、秋实、冬绿的花园式企业,我们投入60万元,在绿化、美化、硬化、香化、亮化上狠下功夫,共栽种柳树、枣树、桃树、桧柏、银杏、合欢、塔松等十几个品种共计6000余株,种植草坪约6万m2;安装路灯、霓虹灯100多个;设置宣传牌栏80多个;建起了专门培育花卉的温室,保证一年四季常绿、常香。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对现生活区、厂区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面完善,使全厂绿化面积由18%达到21%,努力成为现代企业环境建设的典范。版权所有
五、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清洁型企业
环境保护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绿色后盾,也是企业提高社会效益的有力措施。公司从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持把环保设备和生产设备一样,同等进行管理,对全厂所有的环保设施进行了登记,建立了8个环保档案,为环保管理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在环保设施建设上,公司共投入6730余万元,占到总投资的18.6%。设计并使用了国内同行业最先进的环保设施,在原煤场设置了挡风墙和喷淋装置;在精煤场建起了封闭大棚;在煤通廊和粉碎机室配备了除尘和除噪音装置;在焦系统配备了先进的消烟除尘车、拦焦除尘车、吸尘罩、地面除尘站、熄焦塔折流除尘装置等;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将生产废水全部进行净化,水的重复使用率达到92%以上,大幅度减少了烟尘污染和污水排放量,有效地实现了环保达标生产。
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2011年浙江金华中考题】
弱种子也要发芽
刘克升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什,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门。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式,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 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记叙文标题含义的理解分析。这类题的答题格式为:①表层含义,即标题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事件;②深层含义,即标题是否暗示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此外,如果标题运用了修辞手法,需要明确指出被修饰事物,再分析其含义。如果有双关含义或象征含义,都需要清楚地指出。本文的内容是农民最初抛弃瘪种子,城里人对残疾儿子的关爱触动了他,他不但种下瘪种子帮助城里人的儿子走出自卑,还决定给自己的残疾儿子生活的机会。本文标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弱种子”表面说的是被农民抛弃的瘪种子,其实也是说有某种缺陷的人;“发芽”指的是成长和发展。本文的中心是:有缺陷的人也需要发展,他们更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
答案:用“弱种子”喻指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不能被剥夺。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使其发芽、开花、结果。
评分细则:写出“弱种子”的比喻含义1分,中心2分,文章传递的道理以及对人们的呼吁各1分。
2. 用简洁的语言在横线上写出主要故事情节。(2分)
(1) 议种瘪种 (2) 给儿新生
解题思路:本题是情节填空的考题,考查梳理情节和概括情节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理清文章情节的结构,然后分别对相关情节进行概括。本题给出了发展和结局的答案,应首先在文中确定这两部分的范围,“议种瘪种”在③—⑧段,“给儿新生”从第⑩段到最后。划定这两部分内容之后,需要填充的两部分就一目了然了:第①②段是故事的开端,写的是有位农民在田里种地,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发现他种地时要先挑选饱满的种子,不要瘪种子;第⑨段是故事的,写的是农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城里人的请求,把瘪种子也种到地里。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时,要注意模仿答案示例的思路和格式,组织语言。
答案:(1)挑种种地 (2)种下瘪种
评分细则:第一个空如果不出现“挑种”这个细节不给分,第二个空如果不强调种下的是“瘪种”则不给分。
3. 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4分)
(1)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此次实地拜访,我除了对巴基斯坦的地理风貌、风土人情以及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加深了对犍陀罗艺术局部区域特色的感性认识,同时还对新疆佛教文化艺术与异域文化的今昔联系和差异又扩展了新的视角。
我们于6月25日乘车从喀什出发,越过世界屋脊,进入巴方境内。巴基斯坦境内的道路真可谓飞速直下,穿梭在落差悬殊的深山峡谷之中,道路两旁山体陡峭、河流深沉、冰川刺目、白云满目。
进入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第一站是古勒米特,这里至今居住着洪扎王的子孙,山寨的“图腾”就是高耸直观的山峦标志。当我把天外的祟山峻岭与洪扎部落山民联系起来的一刹那,才猛然醒悟巅峰之境与佛教须弥之间的审美本原究竟是什么。
没想到第二天我们到达北部山区的部落山寨,正是洪扎王的新宅和旧府。这里堪称人间仙境,冰峰仪仗,高台故居,花果满园。杏、桃、苹果、葡萄、桑子、核桃等果树漫山遍野,尤其是满枝挂果的樱桃真是令人垂涎。难怪洪扎享有水果、宝石之乡的美誉。此外,这里长寿老人居多,据说主要是与此地居民世世代代食用各种杏子做成的食物有关。
当年秘筑的中巴备战公路全长613公里。走过了平坦直线的柏油路,我们又乘上了巴方司机驾驶的日本车狂奔,一路上仰观海拔7000米以上的8座雪峰,从来没有如此体验过崇高至美的大山大水以及峻岭险滩。
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重大建设工程。中方援助路段北起中巴边界红其拉甫山口,南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大桥(现名“友谊桥”),1966年至1978年分两期建成,终使天堑变通途,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创造了奇迹。两国的建设者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以青春、热血之躯。铸就了中巴友谊,仅吉尔吉特烈士陵园就安葬了中方88位英灵。
巴基斯坦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这块土地曾经是古代印度的西北部地区,佛教历史文化非常悠久。世界四大文明故国均依赖于大河的养育,独具魅力的印度文明同样依靠印度河的恩赐。而印度河上游与吉尔吉特河的汇聚点,就在巴基斯坦境内。
从巴基斯坦旧都拉瓦尔品第驱车去佛教圣地塔克西拉,我们先参观了博物馆的陈列,然后实地考察著名的佛教遗址达摩拉吉卡。塔克西拉,梵文作Takshashila,旧译咀叉始罗、竺刹尸罗、塔克沙希拉等,是古印度西北部历史名城,现距拉瓦尔品第西北约35公里处,位于印度河东面,杰卢姆河西边,克什米尔山脉的南边。古代这里曾是商道交汇之地。史料汜载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塔克西拉是印度河和杰卢姆河之间最大的城市,唐玄奘也记载:“地称沃壤,稼穑殷盛,泉流多,花果茂。气序和畅。”所以,塔克西拉在古代犍陀罗的各个时期基本上是其首府要地,故建筑遗址丰富。这里出土的上万件遗物,揭示了这个地区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这1000年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塔克西拉素以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甲,蝴佛教学术中心、灰泥佛像诞生地,以及中国名僧朝拜圣地等佛教历史文化古迹而声誉卓越,
塔克西拉之所以在佛教文化遗产中地位显赫,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应该和阿育乇与塔克西拉的特殊因缘有关。达摩拉吉卡这个被誉为阿育王建造的大佛塔,正是旁遮普地区最重要的佛教纪念物,并且是塔克西拉最古老、最大、最醒目的佛教遗迹,当地人称其为吉尔托普(ClairTopo)。起这个名字的缘由是以前有探宝者曾在其佛塔中间挖了一条大缝,“吉尔”就是裂缝的意思。英国约翰・马歇尔爵士1913年发掘了这座佛塔后认为,其年代不会早于阿育王时期,但也不会晚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至于说佛塔的风格是否属于孔雀王朝还很难确定,至少大塔于公元1世纪上半叶曾经毁于一次地震。
其实,佛教徒真正对佛塔的崇拜始于阿育王(公元前272-237年),虽然200年之前佛陀灭度后分封的遗骨及供养的8个城镇的佛塔已为当时的信徒所敬仰,但是,自从阿育王把那8座佛塔中的7座打开后又把塔内佛祖的舍利分发给他的领土内所有的重要城镇时,每一份遗骨上建起的雄伟大塔就成为所有伽蓝的核心建筑。阿育王在其父亲频头裟罗在位时就在塔克西拉任总督,由此,专家推测该佛塔极有可能就是从阿育王那里获得的一份遗骨的供养建筑。
从塔克西拉返回途中,我们又参观了题材简练、风格古朴的洪扎――哈尔代基什岩画,那些古老的岩画颇具中亚地区的特点。除了动物图形、多种文字以外,其中还掺杂了许多佛教题材的形象。另外,有一条题为“大魏使谷魏龙今向迷密使去”、约在公元444~453年之间的直书铭刻汉文题记非常珍贵。
关键词:宋元时期;四明袁氏;世系;文化研究
1. 四明袁氏的世系
1.1四明袁氏世系
从袁良始,汝南(包括阳夏)袁氏到唐末袁郊的二十多个世系中,人才辈出,被史书记载的有117人,在史书中有传的有45人。汝南、陈郡阳夏亦为袁姓郡望。到了唐末,为避战乱,中原地带的百姓举家、举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唐末五代以来北方移民逐渐成了一条大概的一名路径 :即先至绍兴,后再移至四明。汝南袁氏中的一支离开世居地进入浙江,应该也是通过这条路径最后来到四明的。
袁姓在四明有三大望族,分别是城南袁氏、南湖袁氏和城西袁氏。
城南袁氏的世祖袁充,自北宋初期游历到慈溪,先是在慈溪剡岙(今余姚市三七市镇)定居。之后袁充的儿子袁健举家迁居鄞城(今宁波海曙一带)。后来袁甫为其父亲袁燮在城南鉴桥建了房舍,举家迁居鉴桥(今解放北路、苍水街交界处),后世亦称之为鉴桥袁氏。
南湖袁氏出自城南袁氏,其世祖袁是袁充的曾孙。起初两家都居住在城南,后来因越国公袁韶迁居南湖狮子桥西(今日湖一带),而称为南湖袁氏。
西门袁氏的祖先袁子诚,祖籍江西南昌,因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鄞县西郊新河塘之北一个叫柳庄的地方。西门袁氏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便是袁镰忠烈殉国、启孤一脉的故事。
根据民国袁朝金等修《鄞县南谱》和清抄本《(会稽)袁氏同宗会谱》并结合袁燮材料将四明袁氏宗族三个世系整理如下:
2.四明袁氏的宗族文化
2.1四明袁氏宗族家风与家学研究
2.1.1家学
四明袁氏世代业儒,长期受惠于科举考试制度,治学以经世致用。
宋初时士风沿袭唐末五代以来的颓靡不振,后范仲淹、欧阳修为首的士人积极倡导、干预,以身作则,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以崇尚超迈的道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士子的拥护,逐渐扭转了这股清虚浮泛的士风。
在当时儒学精神的鼓舞下,袁氏族人无论及第与否,都具有积极入世的态度。他们从小立大志,期名节,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治学、仕进,以求所学能经世致用。袁灼在朝堂上面对皇帝直言进谏。袁章50岁中举,以官敬业,后加入汪大猷的真率会,其在会中、四明地方的品行深孚众望。《鄞县通志》把袁章收录到“儒行”中是对其能做到“穷居则修其身,仕宦则推诸民”的褒奖。袁累举赠迪功郎,他减民赋,理荒政,备边事,勤谨为官,终于上任。
袁氏家学深厚,《礼记》、《周礼》是家传的强项,更注重对子弟的言传身教,族内的礼仪无疑是规范有加。前人以经取科,袁桷则是元初公认的典章礼制大家。
由此可见,袁氏族人世代业儒,把经世致用作为家学,积极入世。创造了突出成绩,仅进士就有15人,比较出名的有袁、袁毂、袁章、袁觉、袁燮、袁韶、袁肃、袁甫、袁商、袁衡、袁采、袁桷……袁甫为进士第一(状元);且如《郡志十・叙人下》所书,出现了袁燮、袁甫“父子侍从”,袁燮、袁韶“师生秘书监官”等衣冠盛事。
2.1.2家风
宋元时期,袁氏宗族一贯崇尚进德修身,安贫乐道,宠辱不惊,或出仕或入仕,身上具有传统士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贫苦自甘的气节,这种气节的形成就来自其家庭从小的培养。袁氏宗族的治家讲究严整有法。袁垌每事舒缓,唯以教子为急,对两个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稍有懈怠便加以斥责;袁似道居家“堂奥危坐,无笑色”;袁洪教子殷切,其妻史埭卿也是早加训整。
宋代在注重“孝悌”、“恭敬”传统同时,还讲究礼仪的细节,以显示“贵族”气。为敦宗睦族,宋人还教育后人居家讲究节俭。正是这种时代风气促使族人从小学习典章礼制,进行贵族化培养,家庭生活中讲究繁复的礼仪规矩。袁氏坚持以清德传家,不喜奢华。遇族人有需,则不管自己境况慷慨解囊。袁氏家长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勤俭持家。
袁文除了读书,对物质生活仅限于基本的生活保障,主要兴趣是鉴赏古物,“颇喜古图画器玩,环列左右,前辈诸公遗墨,尤所珍爱,时时展对,想见其人,雅尚清致”。当别人劝其为后代立基业时,他不以为然:“子孙贤乎,自能植立,何必遗之资财?且吾以清白传家,其为基址,不既多乎?”治家严谨,以清白传家,对于子孙后代来说,比任何遗产都宝贵。
当族人都能自觉以这种清白之志为所进之德时,也就是袁氏宗族的良好家风和传家之宝了。 在袁氏宗族看来,唯有以德传家,才能立于世,也才真正称得上是世家风范。
2.2家训
据西门袁氏的宗谱记载,袁采“举进士,受乐清县令,累迁至监等闻鼓院”。因著有《袁氏世范》而留名。《袁氏世范》是一本关于家族规训和行为准则的书。文风清新雅致,十分具有亲和力,比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少些道学气。
该书共分三卷,分《睦亲》、《处己》、《治家》三篇,每篇内容都详尽入微。《睦亲》共60则,论及父子、兄弟、子侄、夫妇、妯娌等各种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论述了家人不和的各种原因、弊害,阐明了如何和睦相处的各种准则,该篇几乎涵盖了家庭关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处己》计55则,从立身、言行、处世、交游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治家》共72则,讲的都是持家兴业的一些方法与经验经验。渴望达到“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的效果。
《袁氏世范》一经出世,即被奉为家庭示范与处世良规,不仅成为袁氏宗族的家训,更是成为封建社会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袁采在乐清做县令时,一直以儒家之道理政,很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便可通过此书用来践行伦理教育,作为当地百姓日常生活,与人交往的规范,意在美化民风,创造一个和睦的人文环境。
《袁氏世范》一书是古代家训的一个典范,其所包含的家庭伦理教化思想,即使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对我们仍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另外,该书不像一般的家训,条条框框的教化,将伦理约束强加在人们身上,而是站在实用和切合实际的立场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平等和个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