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休闲与旅游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休闲与旅游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休闲与旅游管理

第1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压力因应;休闲效益;社会支持;结构方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2-0066-06

1 引言

生活中琐碎的抉择与人际关系等都是压力的来源。适度的压力可以促使个体保持警觉,使其表现更好,但过度的压力会造成生理或心理的不适,若未能适当的纾解将会影响身心健康。根据对休闲所带来的效益的相关研究,得知休闲是一种释放压力与维持健康的重要策略。据此概念伊瓦沙奇与麦尼尔(1wasaki&Mannell)提出休闲调适策略(1eisure coping strategies),指出人们为因应日常生活压力,所产生的休闲调适行为与认知,可调节负面的生活压力,并产生正向的调适结果,以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伊瓦沙奇的研究更指出,当压力增加时,休闲调适策略会发挥缓冲与调节的功能来调节负面的压力,以协助人们维持生理与心理的健康。

近10年来,台湾因整体环境提升,人们开始更注重生活的质量,对于各方面的健康也更加关注。自1991年台湾实施周休两日以来,民众休闲时间逐渐增加,对于休闲类型的需求开始增多。拥有广泛资源与强调健康、自然、放松等理念的乡村旅游即成新兴休闲方式与选择。由此可知,若能对乡村旅游中休闲体验及身心效益做进一步探讨,将能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与确定岛内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有鉴于此,本研究以乡村地区的游客为对象,探讨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笔者期盼研究结果有助未来乡村旅游的休闲理论建立与实务应用,并给乡村旅游发展及政府相关单位提供参考与建议。

2 文献回顾

2.1 生活压力知觉(life stress)

生活压力知觉是指人与环境交流后,个体因知觉到环境中所产生之生理、心理或社会支持系统的压力,所产生的调适需要与感受程度。而柯汉、克马克与默梅尔斯坦(Cohen,Kamarek,Mermel,stein)更将个体每天都要面对日常生活困扰之压力源作整合性的叙述,建立“压力知觉量表”来测量生活压力知觉,使受试者的对象较为广泛,其内容包括心理压力、生理压力、环境压力。可知生活压力的来源相当广泛,且会受个体之差异而有所不同。

2.2 休闲调适策略(leisure coping)

在不同压力情境中,人们有选择性地从事休闲行为或借由行为或认知的改变来帮助他们调适压力,以维持健康,即为休闲调适策略。休闲调适策略是一种较立即与有效来纾解压力的调适方式,其定义为因应压力情境的休闲行为或是认知反应。

而不同的压力情境,将导致个人去从事不同形态的休闲来因应压力,以维持健康。伊瓦沙奇与麦尼尔依其休闲行为与反应,将休闲调适策略分为3种:(1)舒缓身心式休闲(leisure palliative coping),借由参与休闲来逃避压力与舒缓身心;(2)友伴式休闲(1eisure companionship),透过休闲获得自由决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经验;(3)改善情绪式休闲(leisure mood enhancement),经由参与休闲以提升正面情绪或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由此可知,休闲调适策略是介于生活压力与生理、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缓冲的方式,所以,当个体遭受生活压力时,会引发休闲调适行为来维持生理、心理的健康。

2.3 健康(health)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均安适的状态,而不仅仅只是没有生病的状态。其健康分3个层面,分别为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生理层面意指身体功能状况,心理层面指精神认知状态,而社会层面则指人与人之互动及生活情况。因此,健康是结合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3方面的和谐状态。

2.4 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

过去的研究指出,休闲能帮助个体因应生活压力,以提升个体身心健康,显示休闲是一种调适压力与维持健康的重要策略。而休闲调适策略则是个体为因应日常生活压力所产生的休闲调适行为与认知,可调节负面的生活压力,并产生正向的调适结果,以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综合上述,可知休闲调适策略具有缓冲生活压力对健康的影响,成为压力与健康两者关系中的缓和因素,间接对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产生正面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相关研究得知,生活压力会负面影响个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状况。而伊瓦沙奇与麦尼尔进一步将休闲调适策略定义为身处压力环境下的个体透过休闲活动参与得到身心灵上的效益,以减缓压力对个人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显示休闲可造成正向调适结果,以及间接地正向维系生理与心理健康。由此可知,经由不同的休闲调适策略,能减缓生活压力对个人各层面之健康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生活压力知觉对健康为负面影响。

H1a: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为负面影响。

H1b:生活压力知觉对心理状态健康为负面影响。

H1c:生活压力知觉对社会功能健康为负面影响。

H2:生活压力知觉对休闲调适策略有影响。

H2a:生活压力知觉对舒缓身心式休闲有影响。

H2b: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有影响。

H2c:生活压力知觉对改善情绪式休闲有影响。

H3: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3a:舒缓身心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3b: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影响。

H3c:舒缓身心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影响。

H4:友伴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4a: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4b:友伴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影响。

H4c:友伴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影响。

H5:改善情绪式休闲对健康有正面影响。

H5a:改善情绪式休闲对一般健康有正面影响。

H5b:改善隋绪式休闲对心理状态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H5c:改善情绪式休闲对社会功能健康有正面的影响。

3.2 变项定义与测量

3.2.1 生活压力知觉

根据柯汉等的“压力知觉量表”,并以回忆6个月内发生的事件为范围,评量生活事件对受试者造成的压力程度,其3个构面包含:(1)心理压力, 指造成负面情绪的压力;(2)生理压力,指影响身体健康的压力;(3)环境压力,指影响日常生活处理的压力。总计12题,并采用5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从不至5=总是),评分标准为将各问项分数相加即得到生活压力知觉分数,分数越高,表示生活压力知觉程度越大。

3.2.2 休闲调适策略

主要采用伊瓦沙奇与麦尼尔发展出的“体闲调适策略量表”,量表分为3个构面:(1)舒缓身心式休闲,指能逃避压力恢复精神的休闲活动;(2)友伴式休闲,指能得到社会支持感的休闲活动;(3)改善情绪式休闲,指能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总计18题问项。采用5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很不同意至5=很同意),计分方式为休闲调适策略各构面分数之加总,再求平均值。所得平均值越高,显示对某种休闲调适策略的知觉程度与同意程度越高。

3.2.3 健康

此部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与SF-36健康量表(short Form-36)设计出“健康自评量表”,包含一般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功能3个概念,其构面分为:(1)一般健康,个体自身健康的感受状;(2)心理状态,个体情绪与精神认知的安适状况;(3)社会功能,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共计16题。根据问项内容采用6级李克特式评分制(从1=从不至6=总是),各构面间项加总后,分数越高,表示健康自评结果越好。

3.3 样本取得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基地以台湾苗栗县南庄乡为抽样地点,于2008年3月19日以便利取样选取40位年满16岁的乡村旅游游客进行问卷预试。针对问卷预试结果进行信度分析,休闲调适策略量表之Cronbach's a值为0.846,生活压力知觉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为0.709,健康自评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为0.846,显示各量表皆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修订为正式问卷后,以便利取样的方式进行抽样,调查日期从2008年3月26日至4月6日,抽取样本数共500份,根据问卷填答的完整性,筛选出无效问卷17份,得有效问卷483份,有效问卷比例为96.6%。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基本数据

针对483份有效样本进行叙述性统计,发现以男性受访者稍多(53.6%)。26~35岁的受访者最多(33.1%),可知青年族群对于亲近自然与乡村体验的乡村旅游活动有着高度的参与度。学历以大学(专)教育程度(55.5%)为主,显示充满自然体验与乡村文化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职业则以受雇者占最多(59%),可能是因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集中在不需工作的周六日。收入水平在2万元至5万元者为最多(41.8%)、2万元以下者次之(24.6%),显示活动内容多元、花费较低的乡村旅游,深深吸引月收入5万元以下的乡村旅游游客。

4.2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将有效回收问卷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行信、效度检测。为使测量指标具有良好信度,根据吴明隆与涂金堂指出因素负荷量界于0.5到0.95之间,因此,将未达0.5的因素负荷量与路径删除,故将生活压力知觉构面题项的“觉得一切事情都很顺心如意”、“对自己处理个人问题的能力感到有信心”、“觉得很多事都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及“自己能掌握时间的安排”4题删除(表1)。休闲调适策略构面则删除“休闲让我能在面对问题上有全新的角度”、“我会以短期度假的方式来解决压力”、“休闲让我的感觉好多了”及“休闲帮助我扭转我的负面情绪”4题项(表2)。而健康构面部分则删除“我好像比别人较容易生病”、“我想我的健康会越来越坏”、“您觉得充满活力”、“您是一个非常紧张的人”、“觉得心情平静”、“您精力充沛及您是一个快乐的人”6题项(表3)。

4.3 结构方程模型之验证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其潜在变项分别为生活压力知觉(ζ1)、舒缓身心式休闲(η1)、友伴式休闲(η2)、改善情绪式休闲(η3)、一般健康(η4)、心理状态(η5)及社会功能(η6)等7个构面。采用标准化分数进入SEM模型。

根据AMOS4.0软件之运算结果,指出本研究的绝对配适统计量为X2=537.746(P=0.00),X2/df=1.99,GFI=0.921,RMR=0.055,AC,FI=0.897,RMSEA=0.045;增量配适统计量为NFI=0.907,CFI=0.951,RFI=0.888,IFI=0.951;精简配适统计量为PNFI=0.753,PCFI=0.790。综合各种配适指标结果,显示本研究模型在绝对配适统计量与精简配适统计量皆属良好。而增量统计量则不尽理想,但离标准相差不远(图1)。

4.3.1 生活压力知觉与健康之关系

由表4可知,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为负向影响(β=-0.24,t=4.38,p=0.000),即乡村旅游游客认为当面临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时,将会对自身健康感受产生负面评估,故假设H1a成立。而生活压力知觉对心理状态的健康亦为负向影响(β=-0.47,t=9.32,p=0.000),可知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程度越大越容易感到沮丧、忧郁及疲累,进而产生负面的思考与认知,故假设H1b成立。

当乡村旅游游客面临过多的生活压力事件时,生活压力知觉对社会功能的健康则产生负向影响(β=-0.20,t=0.07,P=0.000),将使乡村旅游游客参与平常活动及社交活动的次数与频率明显的降低,进而在与人相处交往上产生困扰,故假设H1c成立。综合上述可知,生活压力知觉的增加将会对乡村旅游游客的健康状态造成负面的影响,尤其以心理感受的影响最为明显。

4.3.2 生活压力知觉与休闲调适策略之关系

生活压力知觉对舒缓身心式休闲会有显著正向的影响(β=0.15,t=2.69,p=0.007),表明乡村旅游游客认为生活压力知觉越高时,参与舒缓身心的休闲活动越能分散注意力,并暂时性远离压力,以恢复精神及重整心理资源,故假设H2a成立。而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为正向影响(β=0.24,t=4.46,p=0.000),得知生活压力知觉越大,受访者越同意经由参与具有社会支持的休闲活动,能从中获得朋友支持与同伴的关心及安慰,来纾解压力。故假设H2b成立。

根据表4发现,生活压力知觉对改善情绪式休闲无显著影响(β=0.07,t=2.23,p=0.251),显示生活压力知觉程度并不会影响乡村旅游游客参与能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的情况,故假设H2e不成立。综上可知,乡村旅游游客认为具有陪伴感的友伴式休闲在因应生活压力的负面影响效果较明显。其次为暂时逃避压力的舒缓身心式休闲,但对于能改善 情绪式休闲则无明显的差异。

4.3.3 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

舒缓身心式休闲是指能帮助个体暂时远离压力事件或转移注意力的休闲活动。由表4可知,舒缓身心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负向影响(β=-0.22,t=1.94,p=0.024),其结果虽与H3a的假设结果略为不同,但相较于生活压力知觉对于一般健康所带来的负向影响(β=-0.24,t=4.38,p=0.000),发现借由从事舒缓身心式休闲,能有效降低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即乡村旅游游客同意透过从事能暂时转移注意力的休闲活动,能帮助减缓生活压力对自身一般健康的不良影响。

另外,舒缓身心式休闲对心理状态的健康(β=-0.09,t=0.90,p=0.310)及社会功能的健康(β=-0.06,t=0.57,p=0.495)则无显著影响,显示乡村旅游游客透过从事舒缓身心的休闲活动调适压力,并不会影响心理状态健康与社会功能的健康,故假设H4b与H4c不成立(表4)。

友伴式休闲是一种透过与同伴共同参与休闲活动而得到的休闲陪伴感。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正向影响(β=0.14,t=1.5 8,p=0.037),显示乡村旅游游客同意借由参与具有社会支持感休闲活动调适压力,能增进自身一般健康,故假设H5a成立。

然而从表4发现,友伴式休闲对心理状态的健康(β=0.01,t=0.15,p=0.951)与社会功能的健康(β=-0.01,t=0.14,p=0.374)无显著影响,即乡村旅游游客从事友伴式休闲活动调适压力,并不会影响心理状态健康与社会功能的健康,故假设H5b与H5c不成立。另一方面,改善情绪式休闲则为一种休闲情绪调解,将情绪上的处理视为压力因应的策略。改善情绪式休闲对一般健康(β=0.42,t=4.93,p=0.000)与社会功能的健康(β=0.26,t=3.11,p=0.004)为正向影响,表明乡村旅游游客同意透过从事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增进正面情绪或减少负面情绪以因应压力,促进人际互动,并提升自身一般健康,故假设H6a与H6e成立(表4)。

而改善情绪式休闲在对心理状态的健康则无显著影响(β=0.01,t=0.23,p=0.455),表明乡村旅游游客从事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来调适压力,并不会直接影响心理状态的健康,故假设H6b不成立。综上可知,借由参与改善情绪的休闲活动来调适压力,对于乡村旅游游客的一般健康与社会功能健康将产生明显效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乡村旅游游客的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现状,并分析生活压力知觉、休闲调适策略与健康之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生活压力知觉对健康为负面影响,显示生活压力会对受访者身心健康带来不良之影响。(2)生活压力知觉对友伴式休闲及改善情绪式休闲为正向影响,表示当生活压力越大时,受访者越会从事友伴式休闲与改善情绪式休闲来因应生活压力。(3)改善情绪式休闲、友伴式休闲对一般健康为正向影响,由此可知透过参与能提升正向情绪及友谊支持的休闲活动来因应生活压力,能促进受访者的一般健康,而舒缓身心式休闲则能降低生活压力知觉对一般健康的负向影响。(4)改善情绪式休闲对社会功能有正向影响,发现经由从事能调整情绪的休闲活动因应生活压力,可增进受访者社会功能的健康。

第2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拓展 改造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群消费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如今闲暇的需求远非散步、聊天、打牌、下棋等平常居家活动所能满足的,创新休闲方式、追求休闲质量和变化休闲理念正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休闲产业的崛起进一步拓展了传统旅游业的内涵和外延。基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亟待加强对旅游与休闲产业的关注、研究和人才培养。

一、理论依据及现实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群消费能力的增长,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进入“休闲时代”。在中国都市地区和旅游城市,休闲也成为一种主流时尚文化,并相应产生了多种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和娱乐业基础上发展起休闲经济,形成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旅游休闲进入了一个急剧扩张的时期。其中,“假日经济”就是一种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每年有法定假日114天,即每年有1/3的法定闲暇时间,这表明我国已融入整个国际休闲文化的大背景中。与此同时,旅游产业的传统模式开始发生变化,旅游活动内容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假日休闲、周末度假、旅游度假、会议休闲、运动健康休闲等度假方式日益兴盛;旅游组织方式由团队旅游为主向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转变,自驾车旅游、老年旅游度假、康体养生旅游发展迅速。很多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依靠制造业转向依靠旅游与休闲业及其相关产业。一门具有深层整合性的新学科——休闲学亦应运而生。在休闲模式中,各类休闲会所、高尔夫等休闲体育运动、温泉度假等康体养生保健、自驾车等自助休闲旅游以及分时度假酒店、第二居所等旅游休闲房地产的迅速兴起尤为引人注目。市场调查表明,相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造成了休闲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奇缺的状况。旅游与休闲服务管理人才,包括各种旅游与休闲管理的核心人才、服务型人才以及支持型人才等,它要求其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熟悉各种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基本常识,并掌握初步的管理及身体保健知识,能适应国际化休闲产业发展需求,能胜任休闲旅游、健身俱乐部、休闲会所、会务、赛事组织及涉外饭店等休闲行业的管理和规划工作,并具有较高的英语应用水平。

二、高职高专相关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休闲往往给人以“游手好闲”等比较消极的联想。长期以来,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区,自觉而有意识的休闲教育几乎为零。随着我国休闲社会的来临,休闲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直至目前,国内本科院校只有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三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休闲(休闲与旅游管理)专业或高尔夫等休闲管理方向,今年相关专业才有了首届毕业生;广东韶关大学与珠海御温泉合作创办了中国首个温泉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只有四川烹专等少数高职高专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体育休闲等方向;广西省内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设置了相关专业方向。由此可见,国内休闲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目前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到师资结构等各方面均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发展,亟待拓展休闲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教育;将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改造成为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打造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独树一帜的高职高专旅游与休闲管理教育品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适应旅游与休闲产业快速发展所急需的国际化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拓展与改造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高技能定向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优势在于贴近市场需求,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然而以桂林旅专为例,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星级饭店等典型旅游企业就职的日趋减少(不足一半),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趋势。因此,必须以旅游与休闲业兼容的、适应性更强的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旺盛的具体职业岗位为研究对象,依据每一类职业技术和应用科学的不同种类和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定向于某一类职业的专业人才。

(二)“工学交替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走开放式办学之路,就要创新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在内容选取方面,要根据旅游与休闲业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要提高专业课程中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力求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可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实现专业课与行业的零距离。

(三)构建以专业素质为导向的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年龄结构,应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的引进,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学术水平的高度,保持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要重视社会评价要求,力求使学生成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优秀人才。

(四)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建设实践基地

1.应进一步贴近市场需求,推行订单式与学科式相结合的专业方向设置。学校应让企业参与制定人才规格、课程计划和评估标准,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避免了盲目性,也可以使企业更加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养学生的具体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其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训练的场地,增强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中的“实用性”。

2.要关注专业设置与实践基地建设的市场性。教学内容要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紧缺什么专业(方向),就设置什么专业(方向);校内外实践基地亦依据典型市场需求特征来选择和建设。

3.课程开发要具有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由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具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用性。

4.教学过程协作性。通过“订单培养”的实施,有效地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工学合作”和“产销链接”,真正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使用实现“无缝”连接。

[参考文献]

[1]罗歇·苏.休闲[m].姜依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

[2]孙天厌.关注休闲:经济学视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3]马惠娣.未来十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 望[j].齐鲁学刊,2002(2).

[4]刘海春.休闲教育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5(7):178-180.

[5](美)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成思危.知识经济时代与人的休闲方式变革[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2).

第3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摘 要 在我国,参与体育休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从事体育休闲旅游组织、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我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方面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 休闲旅游 专业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观念从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娱乐转变,体育休闲旅游已成一种时尚、新型的休闲方式。但是,与此同时,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紧缺和素质不高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一、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的意义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经济效益,实践证明,体育休闲旅游具有其他旅游项目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与体育产业紧密联系的6大行业之中,旅游业的关联度指数最高,达到0.21。与服务业的关联度达到了0.13,排在第2位。表明了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及服务业之间相互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培养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正是顺应了旅游业和体育业兴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拓展、体育娱乐、体育健身、野外生存、极限运动、海洋体育项目的开发,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

(三)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休闲旅游是休闲旅游与体育休闲的结合,是体育资源和旅游开发的互补互利。2008年夏季奥运会境外旅游累计可达400万人次,按每人次在北京停留4―7天计,人均每天消费按200美元计,累计增加旅游消费近40亿美元。体育休闲旅游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旅游需要,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方式。

二、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起步晚、规模小

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都设有体育健康休闲学院。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培养属于刚刚起步阶段,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体育院校和院系为主的,在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本科体育旅游专业,如沈阳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另一种是在综合性院校的旅游学院或系下开设体育旅游课程。如浙江林学院旅游与健康学院有户外急救和野外旅游与山地向导的课程,培养的方向是体育旅游(运动与休闲)和体育管理与服务。

(二)培养的人数少

截止2005年,全国体育旅游专业在校生才200多人,完全不能满足当前我国体育休闲旅游市场的需要。

(三)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休闲旅游是新设的专业,许多教师是改行上阵的,常常是一名专业课教师授多门专业课,造成传授知识重复,学生无学习兴趣。而转行的专业教师,由于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上岗,对本专业相关的现状和发展缺乏了解。所以,师资力量是制约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

三、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提高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的认识

提高管理者、经营者和教育者对培养体育休闲旅游教育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育制度,作为进一步开发体育休闲旅游人才的指导思想,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培养体育休闲旅游高级人才。

(二)建立“品牌”专业

加强体育休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解决体育旅游经营、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和服务素质不高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又是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专业口径的根本。建立品牌专业,必须突出特色,将体育学科、管理学科、旅游学科及体育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有机融合,培养和输送体育休闲管理经营人才,培养推动体育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发展的服务型人才。

(三)建立特色培养目标

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规格、评议方式与内容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因此,在研究、探索专业教学计划及制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等方面,应充分体现该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体育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景区从事体旅游分析、预测、导游、体育旅游管理和饭店体育服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建设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与当地旅游实体建立多方位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如广东海洋大学的滨海体育休闲专业,利用其距海近的资源环境优势,进行海上体育休闲活动的实践;深圳大学充分享受自己高尔夫场地设施的优势,进行教学实践;天津体育学院引资创办“天体休闲健身旅行社有限公司”,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张同宽.我国体育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3).

第4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

1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江西各高校为顺应“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并积极探讨各自特色的培养体系。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最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的业态和研究。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已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重点高校和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既有鲜明的农林特色,又有雄厚的农林学科基础,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独具农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专业课程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居多,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记重点,理论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技术水平又不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1.3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去基层旅游企业当服务员,大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在就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自主创业(如自己经营民宿、旅游购物商店、旅游俱乐部、旅游网络营销等)成为许多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专业就业指导方向,为其提供462019年/第15期/5月(下)新的道路,让学生在当今社会形式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和社会。因此,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缓解了就业压力。

2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改的路径

2.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和以农林为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开办,201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通过与婺源茶校合作办学的机制开设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学校不仅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等课程,其中,就业指导课程2019年起从原有的“7+1”教学模式调整成“6+2”教学模式,6次课堂教学,2次实践课(包括校友企业进课堂和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与其他农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大不同,江西农业大学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农林、创新创业”的特色。

2.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旅游业迅速发展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按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雷同、实践实验平台欠缺等问题,因此,我校在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利用自身的区域特色,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具体如下:(1)增设实践课程。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与公共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校内3年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累计1年时间,在旅游企业和实践基地完成。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开设了2周的综合教学实习,形成了五大模块(包括休闲模块、旅游业模块、旅游文化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康乐养生模块)教学实习,大四有为期6个月的旅游专业综合实习和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实践,其中分布景区、茶文化相关企业以及酒店、旅行社等。(2)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从2010年至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校内教学基地的建设,把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楼、校史馆、标本馆作为专业的实习场所,并建有近60平方米的茶艺室,近40平方米的餐饮客房实验室,近7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近5年学科逐步建立了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和南昌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期邀请旅游企业家举办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和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旅游协会、校礼仪队、大学生茶艺社、大学生花卉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比如面向对导游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安排他们去车站接待新生并在车上沿途介绍南昌概况和校园概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导游之星大赛及省内外各类旅游大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赛促教的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落到实处,使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课程实训中,还组织学生到南昌市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景点参观,在此过程中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以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

2.3加强创新创业互联网技术应用

“旅游+互联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让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CAD制图、智慧旅游、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旅游等课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新时展的需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扎实基础件。

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结合旅游课程特点,从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1三点一线开展教学

“三点”是指课程要在课堂、课下(校内实践基地)、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三个空间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课下学生按结成的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一线”是指学生在景区学习后回到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回顾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进行针对化教学,老师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循环,培养学生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多样化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运用到旅游生态学、导游业务、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江西旅游相关案例讲授理论知识;二是让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模拟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将乡村旅游这章教学目标设计成:“认识乡村旅游”、“介绍自己家乡乡村旅游资源概况”、“体验一次乡村旅游活动”,课堂讲授时以真实案例导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以乡村旅游古村落景区、现代观光农业园、民宿等为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形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对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进行导游讲解,可在实验室内墙上可事先挂好关于导游带团全过程和要求,实验室课桌上摆放扩音器、旅游帽、导游旗、导游证、各种票据、旅游合同等,利用多媒体录像播放婺源景区概况。教师可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3)模拟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如讲解《模拟导游》中“导游带团”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导游、游客、酒店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模拟一个完整带团过程,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在《餐饮与客房管理》的“农家乐摆台”教学中,将学生带到餐厅,通过示范摆台的步骤和标准来教学生如何摆台,如何接待客人,为客人服务,融入乡村生态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4)分组讨论法。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旅游领域热点话题,如:“黄金周旅游生态利弊”、“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师主持,学生讨论,讨论时授课教师旁听之后作点评。教师在讲授其他基础课程时,也要有所侧重,加大论述农林生态旅游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比例,如在讲述酒店管理时,着重对“农家乐”餐厅、民宿经营特点进行介绍;在讲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时,侧重研究“现代观光农业园的构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等内容。

3.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农林院校的“生态创业美”

运用摄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雨课堂、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例教学,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地理学”、“康乐养生管理”、“园林概论”等课程的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更逼真,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学活用,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导游证、饭店服务技能、茶艺师等证书)和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4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不能用传统的闭卷答题形式,应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比如,鼓励学生通过调查报告、项目策划、演讲赛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导游业务”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可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从导游讲解能力、导游规范服务能力、旅游接待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及学生自身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规范进行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还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旅游市场营销调研、导游带团、计调业务、旅游景区影响策划、景区产品开发等,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信心。

第5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告诉发展,我国已经由旅游大国发展成为旅游强国,各大高校也为社会和旅游企业输送了大量旅游专业人才,但是数量并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素质水平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要保证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就必须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虽然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目前高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经济发展计划是二十年内经济水平翻两番,国家旅游局于2000年制定的旅游发展规划则提出了要在二十年在翻三番的超常发展计划,根据我国目前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这个目标是基本没有问题的,假定2000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为4000亿元,那么按照规划到2020年旅游产业总收入将会达到32000亿元,如此之高的产业经济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从事旅游及相关专业的人数约3500万人,未来十年内人才需求量将会有4000万的缺口,也就是说到了2026年,我国旅游产业总的就业人数可能达到7500万人左右,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高校教育是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人才培养层次,包括职业教育、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总数约为1207所左右,高等院校495个,中等职业院校712个,在校学生共46万左右,旅游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20万人左右,旅游专业教师18.8万人左右,高等教师0.92万人,中等职业教师0.96万人,不论是在校学生数量还是办学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基本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但是从专业细化、教学质量和培养途径多样化等方面看,我国与美国等旅游产业强国之间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抓数量,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应将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优质人才上。对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特点是细化程度较高,旅游专业包括了很多专业领域,如旅行社管理专业、旅游会展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等,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首先应科学的进行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水平人才。各大高校和旅游类高校就是向社会和企业输送高水平人才的“供应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针对培养学生的数量、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培养的人才数量和能力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其次,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该注重细化,才能实现不断创新,发展新的教学方向和教学模式,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点仍然放在向星级酒店和各大旅行社输送人才,但是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农家乐旅游模式却缺少专业人才,而近年来我国召开的乡村旅游论坛和旅游节等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农家乐旅游的重视,但是我国高校并没有跟随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开设农家乐旅游专业,如果开设了这个专业,将会给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开辟巨大的就业空间,农村学生毕业后能够继续服务农村。如果从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看,高校旅游专业建设同样要重视细化问题,休闲产业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4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了6800亿元,如果加上休闲产业的总收入,至少能够达到20400亿元。休闲产业同样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咖啡屋、酒吧和足疗产业等,但是我国高校认为这些行业比较低端,实际上这方面的毕业生才真正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人才,如果经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企业,将会大幅提高休闲产业的总体水平,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该将“细化”作为核心,针对市场需求灵活改变培养数量,市场需求小就降低培养规模,市场需求大就提高培养规模,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直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也没有跟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缺乏创新意识。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知识,学生只能了解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中“管理”的部分不甚了解。虽然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实践能力严重欠缺,因此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缺乏创新是造成人才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我国不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旅游人才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也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影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正常发展。调查显示,很多学生毕业后并未从事旅游或者其他相关工作,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视,如果这些流失的人才能够从事旅游专业的相关工作,将会给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对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不重视也是导致旅游产业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之一。

(三)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足够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基础和必需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那么学生将很对对这门课失去兴趣,照本宣科是非常可怕的现象。对于我国高校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足,也是导致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四、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术发展

国内和国外的旅游类院校,在学术科研方面都较为欠缺,缺少开创性的研究成果。瑞士是最早开始旅游管理教育的国家,例如瑞士的饭店管理学院注重实用性操作,而整个欧洲的旅游教育也将实用性技能作为教育重点;而美国的旅游管理教育的特点是不拘一格,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较为重视培养高层旅游管理管理人员;而日本在旅游管理教育方面,则是不断扩大范围和规模;澳大利亚比较看重科技含量较高的旅游管理方式,例如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等。但是总的来说,世界范围内旅游管理专业学术发展水平并不高。较强的实证性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之一,因此对应于基础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不应可以追求,是否能够拉动产业经济发展才是这门学科学术含量水平的体现,也就是学科建设应发挥实质性力量,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理论知识。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因此拉动发展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从这个角度讲,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同样要注重体系化、创新和先导等方面。这其中系统化指的是专业发展稳定,但是旅游管理专业在随产业变化不断变化,也就是不可能绝对稳定,因此学科建设只能寻求逐步系统化和深化;创新指的是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实践,很多项目既是实践项目又是科研项目,要想提高专业规划水平,就必须坚持科研创新;高校领导者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认真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从中寻求新鲜事物,只有不断实践和总结,才能发挥旅游学科的先导作用。

(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以传统高校教学为主,成人教育和委托培训等方式为辅,在学生教学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题目后学生基本都是上网查找资料,修改一下就算完成了作业,除了学生本身的问题,教学方法也是问题之一,旅游学科实证性很强,在讲解实际问题时应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委托培训和成人教育均能做到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实际上我国高校教育仍然是流水线式的批量培养模式,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一个例证教师可以长期使用,但是旅游产业在不断发展,因此一个案例重复用好几年显然是不行的。

五、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注重养成训练

养成训练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必须重视的,但是目前得不到高校教师的重视,旅游管理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但是大部分高校并不进行为人处世方面的训练。教学固然应该将重点放在方法技巧和工具等,但是沟通技巧是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缺少沟通技巧的学生不仅不适合旅游类工作,也不可能在其他领域发挥力量。我国高校重视能力培养,眼高手低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做好基本素质和基本技巧的养成训练,例如天津某旅游管理学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全部课程都采用了英语授课,考核也不再是单纯的考试,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菜单、自己采购原料并向教师推销自己的“考核宴会”。

(二)促进学科的全面发展

1、师资力量建设,近年来高校聘请了大量高水平教师,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师资力量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特别是教师素质水平,在工作中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2、教材的恰当利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可用的教材有几十种,一些教材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例如酒店管理方面的教材,但是对于新专业、新领域的研究我们应该坚持原创,这样才能提高高校的学术地位,让高校在旅游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高校应针对市场、社会需求不断革新教材内容,生产新教材,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这些原创教材。

3、学生培养,目前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鲜明,高校应针对学生进行调研,分析能够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力求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

六、结束语

第6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中国县级城市旅游“小弱散乱”

休闲下乡了

富景点,穷城市

别让招商引来“伤”

2011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前50名

“2011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行榜”由《休闲·榜》休闲品牌研究中心联合国内休闲与旅游研究专家共同制作。榜单通过对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梳理,从县级城市“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配置”、“旅游市场”、“政府管理”及“旅游发展”4个方面提炼出4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指标,对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测算排名。

本次榜单涉及的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是体现县级城市旅游业发展前景的一个指标。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前提,而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在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配置板块,提炼了旅游资源竞争力一级指标,并选取了发展旅游最基础的旅游景区、饭店宾馆等两个二级指标。

旅游市场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在“旅游市场”方面,提炼了旅游市场竞争力一级指标,并选取了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人均旅游收入、旅游从业人员等6个二级指标。

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存在,没有管理不成“方圆”,离开政府管理,旅游业的发展也将存在无序的危机。因此在“政府管理”方面,提炼了旅游管理竞争力一级指标,并选取了旅游管理机构及管理政策等两个二级指标。

旅游业的增长潜力是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旅游发展”方面,提炼了旅游发展竞争力,并选取了人均GDP、旅游收入及接待人数增长率等二级指标。

在计算方面主要采用客观评价的方式,按照每个二级指标对县级城

2011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名后50名

市旅游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分别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其中“旅游资源竞争力”与“旅游发展竞争力”指标的权重之和为20%,而“旅游市场竞争力”与“旅游管理竞争力”的权重之和为80%。按照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采集甄选统计数据,得出分析结果,对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体系进行定量的描述。

有关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等32个省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及各省市旅游统计年鉴等公开的统计数据,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统计数据,各县级城市政府官方网站以及网络数据,计算样本主要包括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旅游强县、县域旅游之星、各省的旅游强县、旅游示范县及提出打造旅游强县的县级城市,合计 188个县级城市。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得出188个样本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最终得出2011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排行榜。

本次研究工作和数据指标显示出以下特点:

1、依靠优势旅游资源、发展较早的县级城市依然具有竞争优势。

第7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班子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意识还不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旅游产业目前已被国家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更要与时俱进。旅游管理的手段更要讲科学、讲发展。旅游工作要适应科学发展,首先是领导班子要有强烈的创新和发展意识,才能在行动上对促进旅游工作科学发展有所作为。目前我们的旅游管理工作,基本上还是一直延续着一种固定的旅游管理模式,使用的都是老办法、老措施,凭的都是老经验,在改革创新和谋划发展方面做的还不够。

2、发挥旅游公共服务职能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管理要走向宏观管理,要实现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转变,管理旅游市场的各种行为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增强,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做的还不够。

3、对违反旅游法规的行为监管力度不够。近几年来,通过我们不断的清理整顿和组织专项检查,我市旅游秩序逐步得到规范,绝大部分旅游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经营,正当竞争。但还有少数单位,存在不良商业行为,旅游投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说明我们的工作还很不深入、不细致,监管的力度还很不够,只注重了检查的过程,缺乏对存在问题的后续整顿监管。

4、旅游管理手段比较单一。目前我们的旅游管理手段还很单一,对市场经济的变化缺少应变性,旅游行政措施经常滞后于发展迅速的市场,目前我们还没有一套针对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的管理办法,如何做到主动应对市场、顺应发展,建立长效的适应市场规律的符合发展要求的管理手段,提高旅游管理水平,是我们急需要做的重要文章。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局党组班子思想还要进一步解放。班子想问题,做决策、习惯于遵循而少于突破。缺乏坚持沉下心来研究政策、思考工作、谋划发展的决心,缺少敢为敢做精神。

2、业务水平还不高。我们的业务能力没有顺应市场变化随之而提高,旅游工作专业性强,没有相应的业务知识,很难做好旅游工作,业务水平低就不能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3、旅游公共服务意识还不强。存在好办的事情主动干,难办的事情被动干的情况,特别是在旅游工作的调查研究、建立和完善健全的宣传促销体系、旅游公共服务工作还不能够充分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作用。

4.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度虽然坚持得较好,但有少数同志仅把学习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一项制度来坚持,联系实际不够,联系自身不够,深入调研、深入思考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问题的措施:

1、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以抓好业务培训工作为抓手,提高全体旅游工作人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2、加大旅游投诉查处力度。以促进发展,优化环境为目的,以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为抓手,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认真查处一切影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责任部门质监所。

3、加强市区旅游。规划城区旅游休闲街区(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综合区)和游客服务中心,开发城市风光游产品,将目前城市湿地公园、仰天岗森林公园以及光伏、钢铁等工业旅游产品编入以仙女湖为主导项目的一日、二日游线路,发挥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区位、服务等功能优势和辐射效应。

4、针对各个旅行社的报价方面还要加强下管理。引导督促旅游协会加强自律,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功能,制定规则、建立监督机制。

第8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1.综合性。现代旅游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

2.应用性。学科的发展更多的是立足于行业现状和现代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公共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公共性除了表现在教学师资、教学设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资源的共享性之外,还表现在旅游涉及的酒店、交通、通信、旅行社等部门和行业的公共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性。

4.国际性。旅游发展的国际化,影响了不同地域上人们的思想意识。

5.边缘性。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有其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内容,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研究核心内容如旅游规划学、旅游市场营销学等,但这些都还较为模糊,因此其学科归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二、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1.科学研究

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建设要注重基础管理+现实应用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休闲旅游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要强调区域+整体,比如湖南的张家界旅游产业升级换代研究就是一个区域(张家界辖区的几个旅游景区)和整体(以张家界为龙头的湖南旅游景区)的研究内容;要突出特色与一般的重要性,贵州黄果树瀑布就是其一般(瀑布)与特色(岩溶、水量、高度、宽度等)能够很好的结合,使得特色能够在一般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2.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其素质高低、专业知识扎实与否、教学方法多样与否等都将直接影响到专业学科的建设。

(1)职称结构。职称结构的科学合理表现在经验老道、年轻有为、创新进取,笔者认为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中2个正高、3个副高、3个讲师、2个助教的结构较为合理。

(2)学历结构。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强调其文化性特点,因此必将融入更多的有文化、有涵养的高素质专业教师,笔者认为以下结构较为合理:2-3个博士、5个硕士、2-3个其他。

(3)学缘结构。针对于现代旅游管理学科的交叉和边缘性,教师则多以文理交融、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校内外结合、校内为主。

(4)学科归属。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并不像制造业、农业、工业等那么专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现代旅游的自身特点将该学科归纳为以下几个系列:旅游理论系列;区域民族旅游经济系列;旅游文化系列;体育休闲旅游系列。

3.学科点建设

(1)专科层次。专科层次由于理论强度较弱以及文化积累较少,因此重在专业技能培养,如酒店服务员、导游员、计调员等,对于行业发展,这一层次具有明显的技能基础性。

(2)本科层次。本科层次重在文化层次和专业理论基础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现代旅游行业从业者做好了铺垫。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培养高素质行业从业者任重道远。

(3)硕士点层次。硕士点层次是专业发展的根本,能突出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的深度,从专业的更深更高层次进行研究,使得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提升,同时使专业学科更具应用性。

(4)博士点层次。现代旅游管理学科作为一门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管理学科,应以追求博士点层次为发展的理想目标和动力为己任,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条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建立旅游规划实验室、酒店管理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网络教育实验室、导游模拟实训室等,为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酒店、旅行社、景区管理处等)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人才对行业的适应时间,提高旅游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库的建设旨在通过对与旅游相关的理论、实践等书籍、视频、照片以及相关的文件资料等的建设来促进旅游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建设措施

1.学科专业互动。学科专业互动,不仅可以弥补专业中存在的部分缺陷,同时可以提升学科建设中教师团队的专业和教学水平,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旅游管理学科涉及到酒店、导游、区域旅游、旅游英语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发展中都可以吸收相互间成功的建设方法和手段,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9篇:休闲与旅游管理范文

一.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一般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中,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同时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这些在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都得以体现。

二. 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很少部分的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很多的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二)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有些院校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但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很多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三)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高校间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三.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研究方向有机统一

通过进修、学术交流、企业顾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一些非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让教师参与国内外知名景区、酒店、旅游规划公司与旅行社实践合作,担任管理咨询顾问或者是见习经理。鼓励教师们积极参加旅游的学术年会交流或者是论坛研讨,积极和旅游理论前沿的领域接轨。

(二)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在那些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大部分高校的学生80%来自于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他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高校竞争实际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缩小或者是放大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的放大型专业定位那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长时间与远距离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就比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比如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三)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

所谓的外引,那就是进行培养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闭门式模式,通过进行与旅游产业界、旅游政府部门的联合合作进行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内联指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在地理学科和中文学科背景基础上的高校可以与校内外管理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宏观战略管理能力。

四.小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