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文化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文化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的融入不仅能够尽快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企业文化更好融入,从而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以及高职班级教育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措施。
【关键词】
企业文化;高职班级;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企业文化融入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之探索”(编号:YS201306)研究成果。
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渗透融入是校企加强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与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基本条件。而班级是高职院校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企业文化落实的关键点,只有企业文化逐渐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中才能促使班级实现有效管理,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一、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理论,主要是把企业价值观念渗透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环节,用文化手段来促使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引导、规范、激励以及凝聚等重要的作用。如果把企业文化这种先进的理念融入到高职班级教育中,就能够充分发挥出企业文化的重大作用,改变传统的说教教育模式,又把企业的要求融入到了班级教学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明确企业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的目标,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班级教育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文化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渐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二)熟悉企业环境,更利于适应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班教育管理中不断融入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企业文化的教育作用。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专业知识与技能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优秀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出的价值,让班级中的学生树立危机意识以及紧迫意识,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投入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去。也正由于企业文化逐渐融入到班级教育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到企业管理的内容,感受到企业的工作氛围,能够尽快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这也使学生今后到企业中就业,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有利于高职教育尽快实现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社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企业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加大了人才选择的标准,高职教育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企业的需要为人才,只能不断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也是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而必然选择的发展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积极地与企业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文化互动是加深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企业文化逐步融入高职院校的班级教育管理之中,能够为学生营造出更加接近企业实际的工作氛围,促使学生更能认同企业,同时把企业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入班级教育管理之中,能够促使学校与企业实现对接,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标准的高级技能应用人才,推动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班级教育管理融入企业文化的措施
高职班级教育管理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融入企业文化,比如说: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也可以促使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相互融合的方式,还可以通过班级活动以及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融入企业文化,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促使学生不断对自己加大要求逐渐向着企业要求标准发展。
(一)在班级教学课堂上融入企业文化。
在班级教学课堂上融入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可以在班级专业教学课堂上直接介绍企业文化;第二种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第三种是以开展专题讲座的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分析。这三种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到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且深入了解到企业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企业文化的相关理念也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融入到班级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将企业文化中包含的价值观念融入教学课堂中,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展现企业文化价值的合作精神等融入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快乐。高职院校可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并可以不定期邀请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班级开展讲座,与学生分享企业文化所内涵的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对企业文化理念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二)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班级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的核心内容相容,都是为了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特有的价值观、信念、处事方式、仪表以及符号等构成的且有各具特色的文化形象,而班级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等,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相互交往、影响中对提供的各项信息进行认知评价分析,从而在心理机制作用下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以及思想意识。为了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一是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让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中,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专业与将来岗位之间的联系,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二是在班级主要的场所促使企业文化与班级文化的融合,比如说:教室与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在这些场所设置文化氛围,在宿舍可以精心布置宿舍与教室的环境融入企业文化的理念,可以采取在墙面上张贴符合企业价值观念的标语等,还可以采取评比文明宿舍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统一着装,按企业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等,从而模拟出一个相对真实的企业环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锻炼,从而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在班级文化的制定过程中也可以请企业人员参与到其中,比如说:需要企业人员参与到班级制度制定过程中,与企业制度又存在很大区别,企业制度体现的是管理者的意志,而班级制度体现了集体的意志,这就需要班级制度制定中需要协商才能更加深入人心,企业人员参与制定过程制定出的制度才更具有执行性。
(三)把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活动中。
班级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文化提供实践的场所,班级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促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不断地提升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感悟企业文化,更深层了解到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内涵,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高职院校还可以在班级活动中模拟企业竞聘的环境去评选班级的班委,既使学生得到锻炼,又能使学生产生危机意识,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借鉴企业中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每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从而将企业与班级的要求有效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在班级组织结构中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企业人员可以参与班干部的考核,促使班干部增加忧患意识,更加努力为班级提供服务,从而增强班级活动的活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先进的理论形式,对企业来说具有导向、凝聚、激励以及约束的作用,如果把企业文化逐步融入到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能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同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可以说企业文化在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的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把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教学课程中融入到班级活动中,并与班级文化相互结合,使企业文化更好地融入到高职班级教育管理中。
作者:玮 单位: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企业文化;德育;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 陈鸿鹏,湖南省湘潭市电机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董事,高级政工师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为贯彻落实这一教育理念,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学院德育工作者探讨出了一条德育与企业文化融合的路子。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企业,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现代化企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人才只有了解企业文化,理解、严格执行企业之要求,进入企业之后才能迅速适应。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必须渗透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让学生具备现代企业所需要的素质。
一、企业文化对高职德育的启示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德育就是政治思想教育。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往往强调的只是其政治功能,这种片面化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教育实践中,都对学校德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的功能开始变得多元。当教育界人士尚在理论上探讨着德育的经济功能时,企业界人士却在建设企业文化的实践中,以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成功事实,直接发挥着德育的经济功能。
德育的经济功能,在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大量企业取得成功的事实证明,德育这种功能一旦得到真正发挥和体现,便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美国IBM公司董事长、著名大企业家小托马斯以其成功的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等因素所能起的作用。
校园文化在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品行、情操、意识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和谐校园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其他因素无法代替的。注入企业文化这一新鲜血液后的高职校园文化更是要彰显出高职特色,充分发挥其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校园文化是联系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一个平台,起着桥梁作用。在这个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平台上,潜移默化地植入了生产氛围、管理理念和人文要素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把教学与职业的两大特色相结合,使育人与用人两个职能相衔接,充分体现出高职校园文化的专业特点和企业特点。
享誉全国的湖南省湘潭市电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电集团”),经过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缘“力”而生,因“力”而发,循“力”而变。公司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影响企业发展的制度规定、习惯风尚和观念信条等文化元素的内容确定为“力”,以“力”文化解读湘电集团跨越发展的文化轨迹,将“用心经营,用爱服务”的企业信念和“严谨、创新、感恩、自强”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准则,促进了经济效益高速提升。
以尊重个体成员的价值和地位,满足其合理的现实需求为思想基础,形成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活泼的新局面,这就是企业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有益启示。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教育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积极作用:一是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特点,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质量,二是有助于学生适时调整人生坐标,感受并认识蕴含在企业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是有助于学生增强创业的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5.有利于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途径
(一)将企业文化要素融入办学理念,促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企业的精神文化,使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中充分渗透湘电集团的企业文化,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技能的实用性,突出专业设置和知识结构的职业性,使教学的各项活动体现职业岗位的特点,把行业和企业需求的各种素质要求贯穿于各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不断感受、熟悉和认同真实的企业文化,学校精神与企业精神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以企业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院校的制度设计、管理理念、用人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标准都应该有企业的特色,因为学生走出校园后是否具备一定的技能,用人单位是最终的认定者。因此,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质量控制就参照了湘电集团的质检程序和质检文化,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缩小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距。
3.优化德育师资队伍结构,促进高职德育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造就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在德育工作中充分渗透企业文化,改革德育教师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结构,多种渠道积极引进德育师资:一是积极聘请湘电集团各部门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辅导员、班主任,二是返聘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退休老同志,三是广泛吸引社会各界优秀人才加入德育教师队伍。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师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强化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素养,一是专业课教师经常到合作企业、工厂中去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二是基础课、公共课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在教学中,教师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按照企业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校企合作是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与企业合作办学,能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感悟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使学生受到基本的技能训练,学习到企业员工高超的技艺和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他们树立主人翁精神和敬业精神,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
高职校园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且得到师生普遍认同的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虽然存在明显差异,但二者有着共同属性,都是以人为本。高职校园文化要独具一格,就应凸显其职业特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渗透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和无缝对接。在精神文化方面,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向学生灌输企业的价值理念,使校风、学风、教风建设与企业精神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在物质文化方面,应呈现出鲜明的企业文化色彩和良好的职业氛围;在制度建设和行为文化方面,必须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强化与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教育内容。
(三)在实习、实训中体验企业文化,形成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企业文化;教育
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课题(课题编号:Y20122442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高职企业文化精神教育研究一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2月18日
一、开展企业文化精神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企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就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学习熟悉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理应成为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一)是高职生树立“技能立身、产业报国”价值观的需要。产业报国思想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的集中体现,她反映着民族精神,是企业家和企业之魂。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企业整体经营理念非常明确,就是赶超欧美企业。当时,连日本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制度都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设计的。这种全员一致的精神,创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美国企业在近一百年中成为世界的领头羊,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民族精神,另一个是民族工业。就中国而言,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是民族魂魄的制造,是民族精神的制造。
“技能立身,产业报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可见,“技能立身,产业报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高职生的内在要求。
(二)是提高高职生自身素质的需要。在知识经济社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知识、新概念层出不穷,原有的知识结构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促进企业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员工都应努力成为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这就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加强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知识存量,还要看它拥有多少知识流量。知识存量是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而知识流量则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创新潜力。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知识经济时代人人必须学习,学习能为企业、个人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市场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经营的成败至关重要。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就不会有好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哲学,也不会有科学的管理,更谈不上赶超世界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而良好的企业文化要转变为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应该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每一位员工也只有认真学习企业文化,理解企业文化精神才能融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职学生作为明天的企业员工,在校期间就必须认真学习企业文化,并借此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是高职生融入企业、适应岗位的需要。学习企业文化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高职教育提倡“零距离”就业,不同的行业又有不同的人才素质要求,但存在着某些共同的从业要求,如“爱岗、敬业、责任”等。“零距离”就业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之时应基本具备自己所从事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即包括专业素质、体力、职业道德等各种因素在内的“零距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从行业需求出发,将相关专业的基本素质教育纳入其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本点,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在校园生活中锻炼学生对行业、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真正塑造软、硬件上的“零距离”人才。
(四)是缩小中西职业教育“软差距”的需要。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200多种工业产品,占全球总量的第一,不过仍然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有好的设计,制造不出好的产品。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层次与结构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国内企业的企业文化和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企业文化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倒企业身上,而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就进行共性企业文化和根据专业开展相关行业企业文化的教育,在劳动力的软素质上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索
(一)把“产业报国”精神教育列入高职理论课教学的必修内容。在高职理论课教学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理论教学阵地,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一样的教材,但是本、专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在各内容的编排上应有所侧重。如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广厦学院)在进行两课教学时,根据统编教材,经过整合成“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等专题,在道德专题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专门增加“企业文化精神”一讲,讲授“企业文化精神”、“产业报国”精神等内容。同时,在开展职业指导课教学时,也增加了相应内容,从“产业报国”“爱岗爱国”的高度进行指导。
(二)在实践教学中开展“企业文化”精神教育。高职教学与传统意义的高校教学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在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度。在高职院校,普遍建有实训工厂、实践教学场地等教学设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专业和实践技能上的工学结合。同时,也相应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在硬件设备基础上完善“规章制度”、“劳动纪律”等企业文化层面的软设备。为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广厦学院专门招聘了一批来自企业一线的老师傅担任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批教师对本行业的企业文化、国内现状、国际前沿、发展前景非常了解,对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因此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能在讲授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讲授一些背景性资料,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从而使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职业素质。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企业文化精神教育作用。高职院校的各个院系开设的各专业具有相近性,甚至整个学校本身就是某一行业协会、组织所创办,所以与综合性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决定了在校园文化上也带有行业的烙印,在进行企业文化教育过程中,带有行业特征的校园文化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广厦学院是一所以建筑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建筑行业的特征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意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养成较好的规范、纪律意识,工作场景的特殊性又要求学生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广厦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实现“从严治院”,实现了晨跑、寝室星级管理等制度,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行业从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四)邀请行业专家、往届毕业生来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邀请企业行家来校开展教学活动是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对高职生开展“企业文化”精神教育,浙江省拥有丰富的资源,即被誉为“当今世界之中国第一民商”的浙商,其中有许多企业在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培育了优秀企业文化的鲜活案例。如广厦学院是广厦控股所投资创办,广厦的企业文化就是放在全院师生面前的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来到广厦、你一辈子都得登山,而且心中一定要有一座更高的山,使你抬起头就能看见前进的方向”。短短的一句话,蕴涵了丰富的内涵。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在2002年美国通用公司愿以正泰现有资产的5~7倍收购时说:“正泰的使命是争创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如果连企业都卖掉了,那还有什么世界名牌、产业报国可言。”邀请这些具有代表性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代表来校讲学,向高职生讲述企业是如何培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用丰富的材料开展“企业文化”精神教育。
(五)利用顶岗实习开展企业文化精神教育。根据教育部要求,高职生顶岗实习期至少为半年,这一阶段是高职生近距离全面接触企业,接触社会,开始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高职生能全面接触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逐步了解自己所在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等实际情况,从而产生自豪感或紧迫感,抓住这个时机,主动地开展走访实习生活动,因时因地因行业开展企业文化精神教育,鼓励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扩大视野,立足岗位,胸怀世界,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大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文化就业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学校与社会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职学校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文化教育中,真正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这将对职业学校大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沟通交流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且已成为高职教育能否更好地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融入校企文化,实现大学生“零距离”就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迫在眉睫。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的内涵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与企业气质相适应的整体形象的构建,统一规范员工服装、办公文件规范、宣传用品等,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形象气质。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度文化不仅要管人、还要服务人、培育人。目前,高职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在管理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普遍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汲取企业优秀的文化内涵和管理经验,不同程度地营造企业管理的文化氛围,稳步推进学校与企业制度文化的对接,是高职学校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企业化轨道,也使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与企业文化氛围相连接,为校企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保障。
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内涵是精神文化。它是学校师生的共同目标、精神信念及正确树立价值观等的体现。高职学校努力突出办学特色,大力弘扬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注重校企精神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秉承着面向企业、突出技能、提高素质、服务就业的教育方针,重技能、育人才、促就业是学校倡导的教学风范,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接,成功引领着高职学校教育的精神制度建设。
二、校企文化相互融合的意义
校企文化相互融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着重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不仅要向高层次普通高等院校学习,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还要依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具有深层文化氛围的企业进行相互融合和渗透,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优势,突出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面向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校企文化相互融合,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可以缩小高职学校和企业文化的差距,学生可以在学校内间接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消除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迅速融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加强学生职业观和就业观的教,充分认识实现零距离的就业目标。
校企文化相互融合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学校要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要着力以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为核心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扩大活动影响范围,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技能,在高职学校精神和企业精神、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中寻找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
校企文化的相互融合,实现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企业文化走进校园,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得到对接,增强了高职学校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突出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价值观念、企业形象的良好熏陶,实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三、多方面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积极推进高职学生就业
根据社会需求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校要与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融入到专业教学的制定计划上,开设企业所需专业,促成与企业合作办学,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开展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的实践活动。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生实训,顶岗实习都在企业内进行,要将学生带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依据专业特点,推动校企文化的融合。高职学校不断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普遍根据高职的特点去与企业寻找契合点,相互渗透融合。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工作特点,在学校内部开设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类专业,着重强调实习环境与企业环境类似,且高职学校学生的顶岗实习要在企业中完成,学校设置的实习实训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企业实际生产场景安排,并在实习车间张贴与企业车间相同的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范,使学生感受置身于企业中。
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是企业根据用工需要,委托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并提出培养的质量要求,受委托的学校则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计划安排。高职学校与用人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按照双方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程可着重设立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的课程教学计划,以满足企业对学生从业的各项要求。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各个高职学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同时就业工作也是高职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将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建到企业中,让企业到学校,是打造学生零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民刚.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9-22.
[2]李宁.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08,(01):56-57.71.
企业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329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最早将“文化”一词作为学术用语的是
A.英国学者
B.美国学者
C.日本学者
D.法国学者
2.在我国,较早将“文”与“化”合并使用的文献是
A.《礼记·乐记》
B.《庄子·逍遥游》
C.《易·贲卦·象传》
D.《礼记·中庸》
3.日本文化属于
A.A型文化
B.Z型文化
C.T型文化
D.J型文化
4.按罗伯特·皮尔瑟的分类,关注潜力、想象力和推理能力的文化属于
A.合作型文化
B.能力型文化
C.控制型文化
D.培育型文化
5.回答并解决“企业为什么存在”这一问题的是
A.企业使命
B.企业理念
C.企业宣言
D.企业远景
6.在企业物质设施中,标志和象征企业文明程度的是
A.完善的生活设施
B.必要的娱乐设施
C.企业容貌
D.劳动环境的优化
7.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的是
A.集体利益高于一切
B.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
C.集体利益等同于个人利益
D.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8.管理大师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区别于一般投资者或生产管理者的核心精神是
A.人本精神
B.创新精神
C.拼搏精神
D.协作精神
9.在竞争活动中,“信”的境界是
A.信用
B.信心
C.信誉
D.信念
10.当某种具体目标过度膨胀或冲突而有悖于总体目标时,适时施加影响的目标机制功能是
A.目标决策功能
B.目标控制功能
C.目标协调功能
D.目标应变功能
11.下列不属于企业文化内在机制影响因素的是
A.规范机制
B.监督机制
C.目标机制
D.环境机制
12.股东应享有的受法律和文化保护的最基本权利是
A.企业资产的拥有权
B.企业生产的指挥权
C.企业组织的管理权
D.企业运作的监督权
13.企业经理层的经营方向是
A.廉洁奉公
B.服务社会
C.追求卓越
D.依法为民经营
14.在售后服务中制定格式合同的主体是
A.消费者
B.政府
C.企业
D.协会
15.从企业资源环境责任的资源节约角度看,企业首要的工作是
A.控制资源成本
B.做好资源的循环使用
C.开展保护环境公益活动
D.建立环境监督机构
16.下列不属于企业竞争参与者的是
A.企业
B.企业竞争者
C.顾客
D.政府
17.美国学者梅森1986年提出在信息时代有四个主要文化伦理议题,这四个议题的简称是
A.PAPA
B.ECFA
C.CIPA
D.AFCA
18.一些学者从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维度出发,认为科学技术都应该关注文化问题,这种观点简称
A.科技文化分界论
B.科技文化论
C.科技文化无涉论
D.科技第一论
19.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阶段是
A.严守秘密
B.公私分明
C.勤俭理财
D.严明自律
20.在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应当认真遵守的原则是
A.主动性原则
B.效率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保密性原则
2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层次需求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自我实现需要
D.社交需要
22.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始终做到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情操属于企业文化境界中的
A.雇佣型
B.献身型
C.快乐型
D.尽职型
23.英国企业文化最初侧重于
A.经济与市场
B.文化与心理
C.政治与外交
D.宗教与信仰
24.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是
A.彻底第一主义
B.个人英雄主义
C.个性奔放
D.团队精神
25.现代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从而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所体现的功能是
A.融合功能
B.塑造功能
C.约束功能
D.激励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担负的重要角色主要体现为
A.企业文化的竞争者
B.企业文化的倡导者
C.企业文化的培育者
D.企业文化的实践者
E.企业文化的评估者
27.企业愿景的作用包括
A.能使企业成为团结的整体
B.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武器
C.指导企业的战略实施活动
D.可以团结和激励员工
E.为企业的用户、供应商等提供了可能的期望
28.企业员工忠诚度包括
A.遵守法规
B.积极主动
C.危机感
D.忠诚感
E.参与度
29.注册会计师审计诚信文化包括
A.独立超然,客观求是
B.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C.公正审计,廉洁守法
D.保密守时,收费合理
E.严谨执业,踏实进取
30.文化融合的前提包括
A.竞争原则
B.平等原则
C.确认原则
D.相互理解
E.相互尊重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判断下列观点或表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1.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员工素质。
32.股东文化对企业文化没有影响。
33.信息立法十分重要。
34.企业家的行为就是企业的文化行为。
35.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密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7.企业文化变革时机的选择应关注哪些情况和征兆?
38.为什么在企业竞争中要讲究伦理文化?
39.企业文化教育有哪些特征?
40.中国与欧洲企业文化有哪些差异?
五、论述题(本题10分)
41.如何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0分)
42.阅读下列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问题。
希尔顿的宾至如归
希尔顿,美国旅馆业巨头,人称旅店帝王。
希尔顿经营旅馆业的座右铭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这也是他所著的《宾至如归》一书的核心内容。美国希尔顿饭店创立于1919年,在不到90年的时间里,从一家饭店扩展到100多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规模的旅馆业巨头之一。数十年来,希尔顿饭店生意如此之好,财富增长如此之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通过研究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牢牢确立自己的企业理念,并把这个理念上升为品牌文化,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饭店营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注重企业员工礼仪的培养,并通过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希尔顿总公司的董事长,89岁高龄的唐纳·希尔顿在50多年里,不断到他分设在各国的希尔顿饭店、旅馆视察业务。希尔顿经常从这一洲飞到那一洲,从这一国飞到那一国,专程去看看希尔顿礼仪是否贯彻于员工的行动之中。如今,希尔顿的“旅店帝国”已伸延到全世界,希尔顿的资产已从5000美元发展到数百亿美元。
希尔顿认为:旅馆是一个服务和款待的行业,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希尔顿帝国除了到处都充满了微笑外,在组织结构上,希尔顿还尽力创造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因此,希尔顿饭店除了提供完善的食宿外,还设有咖啡室、会议室、宴会厅、游泳池、购物中心、银行、邮电、花店、服装店、航空公司处、旅行社、出租汽车站等一套完整的服务机构和设施。客房分为单人房、双人房、套房和为国家首脑级官员提供的豪华套房;餐厅有高级餐厅和方便的快餐厅;所有的房间都有空调设备。室内设备,诸如酒柜、电话、彩色电视机、收音机、电冰箱等,使到希尔顿饭店住宿的旅客真正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康拉德·希尔顿在老年时撰写了一本自传《欢迎惠顾》,总结了自己一生经营酒店的经历、经验与教训,其中包括酒店管理的七条金科玉律:
(1)酒店联号的任何一个分店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需要。
(2)预测要准确。
(3)大量采购。
(4)挖金子:把饭店的每一寸土地都变成盈利空间。
(5)为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标准,并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要特别注意培养人才。
(6)加强推销,重视市场调研,应特别重视公共关系,利用整个系统的优势,搞好广告促销。
(7)酒店之间互相帮助预定客房。
论文关键词:文化教育;培训质量;管理模式;教学方法
影响培训质量的因素众多,包括培训项目的时效性、师资力量的配备、培训软硬件设施的支撑及培训过程的管理等诸多方面。而目前电力企业对培训质量的控制往往侧重于自上而下的管理,培训内容也侧重于对员工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的培训,而对学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员工工作热情的激发等企业文化的引领和宣贯认识不足。
一、在电力企业培训中引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以安徽省电力公司安庆培训基地(以下简称“安庆培训基地”)为例,2010年全年共完成省公司培训任务64期,培训2570人次,65200人·天;学员对培训综合服务、培训质量平均满意率都在95%以上。但冷静思考后我们发现,质量满意率是学员对每期培训班综合评估后的平均数据,无法掌握学员经过培训后在工作中岗位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是否显著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训质量的控制应该注重培训过程中对学员自身能动性的培养,加强学员对企业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使学员能从主观上自觉地以公司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从而达到企业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什么是企业文化?首先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发生、发展、延伸的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信仰、人生观念和承载着这些的有形的文学、艺术著作、宗教仪轨、建筑等等,无形的(或者用联合国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风俗、习惯、艺术形式等等。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从创立到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承载的有形的、无形的文化理念。这个文化不仅由企业内员工共同构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员工。
所以,企业文化的教育和培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培养共同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彼此的认同并形成凝聚力。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就是不仅要让他们成为“企业的人”,还要使他们成为有企业认同感的人。这对企业和员工都非常重要。
美国行为科学家、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梅奥(George EltonMyao)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了长达九年的著名的霍桑实验,真正揭开了企业中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生产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外部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因素和被团体接受的融洽感和归属感。美国企业正是通过不断培育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具有一个大多数员工都认可的共同理想和使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提供了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
在电力企业中尤其是这样,企业安全工作的关键就是企业员工的责任心,事故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技术要求很高,工作难度很大造成的,恰恰是简单的工作,出现了低级错误,出现了习惯性违章,而这些问题如果员工的责任心强一些完全可以避免。
电力企业培训部门是大力宣传、引导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桥头堡,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培训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催化剂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安庆培训基地在培训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谈一点个人的拙见,供大家商榷。
二、多样化的实训教学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实训教学管理过程中,是采用军事化管理方式,还是制度化管理方式,或是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培训对象、时间、用法不同,实施的培训效果也不同。
譬如,对新入职的员工、退伍士兵的培训,就可以采用军事化管理方式,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约束学员的行为,既减少了安全隐患,又使学员自觉地把军训中养成的不怕吃苦、严于律己的顽强作风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安庆培训基地自2004年开始承担省公司退伍士兵的岗前培训工作,一直采用了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行班主任三次点名制度和请假制度,成立班级临时党支部,将学员学习成绩、日常行为表现按7∶3进行量化考核,每月一考核并作为优秀学员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报省人力资源部备案。严格的管理使学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严格规范,保证了培训高质量的完成。学员在培训中形成严明的纪律、良好的习惯、严谨的作风,为更好地适应电力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在岗人员的技能培训可采用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学员在制度约束下规范操作行为,必须严格遵守实训室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加强学员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员毕竟年龄和性格比较成熟,都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在管理方式上应该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朋友加兄弟的感情与学员沟通、交流,使师生关系和实训质量达到较好的效果。无论培训期的长短,我们都在培训班里挑选两位班长,一个负责学习,一个负责生活,配合班主任了解并及时解决学员学习、生活包括饮食起居等方面的问题,给学员一种“家”感受,这样整个培训过程就会更自然、亲切、和谐。
总之,作为培训机构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应该将自己“教育者”的位置转为“服务者”的位置,将人文关怀和规范严格的管理相结合,在培训管理上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样化的“企业文化”教学形式
“企业文化”教学并不是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培训过程中可以在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团队沟通与合作方面开设专题讲座。比如安庆培训基地对2010年新进员工培训开设了《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电力企业》专题讲座引领了新员工努力的方向,针对农电培训师培训班开设的《培训师的教学方法与授课技巧》广泛地激发了学员的兴趣,开阔了学员的视野,得到学员一致好评。
其次,还可以开展宣传企业文化的主题演讲,让学员深层次地理解企业文化。2009年笔者在国家电网技术学院承担第一期新进员工培训工作,学院就组织《弘扬国网企业文化,争做优秀员工》的主题演讲。学员们饱含激情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学员还是老师,心灵上的震撼和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会转化为巨大的动力。
组织学员进行技术交流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员广泛交流工作经验,以增进学员的相互了解,加深学员的友谊。记得在一次全省用电检查员岗位技能培训班技术交流会上,在谈到工作中查处用户反窃电行为时,一位学员甚至留下了激动的眼泪,全场对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报以热烈的掌声。
无论采用什么教学形式,加强文化思想培训、传播公司优秀文化是电力企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时必须重视的环节。
四、优秀的培训师是宣传“企业文化”的排头兵
培训师是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正如一个大学与另一个大学的区别最终是教师水平的区别,一个培训机构与另一个培训机构的区别,最终也是培训师资教学能力的区别。通常培训机构都把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师资的培训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诚然,优秀的培训师首先应该是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精英,并且有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把该领域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乃至技巧、窍门和前沿技术传授给学员。学员才会认同你,才愿意与你交流沟通。
优秀的培训师还要怀着一颗热爱和敬重培训事业的心,在传授学员技能的同时还用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品格感染着学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员以深刻的影响,如果老师不能遵守上课时间,学员就会很懒散;老师备课不充分,学员的学习态度就更不认真。因此培训师应该有意识地用优良的职业素养和品格影响参加培训的学员,让学员获得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一个能积极主动地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
除此之外,培训师在教学上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对喜欢迟到的学员,可以诚恳地讲述企业对迟到职工的处罚及由此产生的职业生涯的影响;对缺乏自信、基础较薄弱的学员,可以谆谆善诱地引导他们将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培养学员自觉向上的积极心理,逐渐形成认真负责、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这时候,学员会发自内心地感谢你、尊重你。
五、结束语
1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1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本短缺
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短期贷款缺口很大,长期贷款更无着落。其中81%的企业认为一年内的流动资金仅能满足部分需要,60.5%的企业没有1~3年的中长期贷款,在我国停产的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融资难引起的中小企业资金匮乏已制约和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与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极不相称。
1.2我国现行的融资体系——一种制度
我国现行的企业融资体系非常不健全,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存在两方面的制度,即融资渠道不畅并且单一和融资体系本身严重的非均衡发展。
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手段,但我国对企业拟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有着严格的规定,占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同时,尚未建立起针对中小企业的、可信度较高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阻挡了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股票、债券融资这种强烈偏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倾向,使得中小企业要在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直接融资的其他主要方式包括自筹资金、集资或民间借贷、政府扶持等。对企业发展来说自筹资金显然是杯水车薪。向职工借债、内部股份募集等方式集资或从“地下钱庄”、“储金会”贷款等民间借贷途径大多属于政府限制的“非法集资”范畴。而政府扶持资金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厚此薄彼、僧多粥少。此外,各地实物型产权交易市场有场无市,无法真正发挥中小企业融资作用。
相对于直接融资,企业更“偏好”于间接融资。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在国内非企业的新增融资中,银行贷款比例高达89.5%,尽管我国银行信贷主要青睐大中型优质客户,但是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还是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但是,中小企业每年仅有5%~8%能获得银行贷款,大多数中小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见表1,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是大型企业的2~3倍以上)。不仅国有商业银行不愿给中小企业贷款,包括民营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不乐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总的来说,我国投融资体系不发达,加上最初对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对金融体系的设计偏重于服务国有大中型企业,现有的融资体系适应不了多样化的需求主体,这种融资体系构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
1.3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从经济学上讲存在两方面的主要原因。
(1)资金的出租或委托经营极易受到侵蚀,成为“坏账”而得不到归还或补偿,一般的资金所有者或金融机构在资金融通上都普遍采取谨慎性原则,甚至会出现“惜贷”现象。在资金稀缺时,投资必然会面临一定的信贷配给选择。
如图1所示,横轴Q表示资金需求(供给)量,纵轴r代表利率,由于较高的利率同时伴随较高的风险,所以资金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r0r是瓦尔拉斯均衡利率(需求等于供给),而社会上的实际利率是r1,这时存在(Qd1-Qs1)的借贷资金缺口。我国现行的利率又被人为低估和固定为r2,信贷资金缺口可能更大,如图1中的(Qd2-Qs1)。随着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的实施,银行将有限的信贷资金集中投向大中型企业,是商业银行一种必然的和理性的选择。这样,大量迫切得到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原因和社会上贷款担保和保险制度的缺失,必然难于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2)中小融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中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变数多、风险大,其自身基本上不能承担信息披露、公证等成本,导致投资者投资的信息成本过高。同时,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及存在着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资金的使用上容易出现道德风险,从而伴随出现资金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所以,从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上来讲,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可以理解的。
本质上讲,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融资问题上并没有差异,只是由于他们与投资者间不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导致了解决其融资问题方式的差异。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融资问题的实质就是要找到适应于不同类型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需求特征并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融资方式和手段。
2构建我国的天使资本市场
天使投资是指具有一定资本金的个人或家庭对所选择的具有巨大潜力的初创企业进行早期的、直接的权益资本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天使投资的民间性、自发性、个体性和分散性使它独立于风险投资和其他投资形式,成为一种具有极大生命力的、特殊的个人投资方式。据统计,2004年美国大约22万个天使投资者将大约225亿美元投资到4.8万个启动项目上,其投资额和项目数大大超过了专业机构的风险投资,硅谷的创业投资中天使投资更是占了60%。
2.1我国天使资本市场发展缓慢
我国的天使投资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远没有形成天使资本市场,也没有真正发挥出它对中小企业应有的作用。我国天使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主要有以下几个“缺乏”: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投资环境,包括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政府的支持、完善的服务体系等等;缺乏一批既有专业背景又有雄厚资本的天使投资人,同时,社会也缺乏这种创新、冒险、合作的开放文化氛围;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和相关的交易市场。
2.2构建我国的天使资本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我国的民间资本达10万亿元人民币,已经出现一些拥有足够的资金却苦于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的个人投资者,并且,近几年来高企业和网络企业的兴起也带来了一大批想自主创业却苦于找不到发展资金的创业者,天使投资这种民间资本投资方式恰恰是解决这种矛盾现状的很好方式。
天使投资人对被投资项目的考察和判断不像专业风险机构那么复杂,程序较简单,非常利于资金饥渴型的初创企业。天使投资人的行业背景和偏好十分广泛,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从而弥补了风险资本过于集中于高科技相关产业的不足。天使投资者不仅仅向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往往还利用其专业背景和自身资源为创业企业提供增值服务。此外,天使资本进入企业发展的早期,容易获得除投资权益外的部分企业控制权,投票权的重新分配和合同的严格约束很好地降低了投资中的委托—成本。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委先后颁发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等法规来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投资的发展。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存在重大的层次上缺陷,不能实现各个板块的分工与衔接,服务大中小各类企业。英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成熟的创业投资体系需要私募资本(主要是天使资本)、风险资本以及二板市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承担着创业企业各成长阶段的融资功能,体现创业投资市场的层次性。健康的天使资本市场对创业资本市场繁荣非常重要,它可以与风险资本很好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也有利于相关联的服务行业(如产权交易、技术评估、投资顾问等)的发展与壮大,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2.3构建我国天使资本市场的政策选择
1.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大亮点与创新,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可以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培养其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是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的,高职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教育方略,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软实力,它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内涵。高职院校虽然能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但是一般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还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没有真正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因此为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零对接”目标的实现,高职校园文化应该与企业文化实行对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通过文化的对接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企业,使学生能够在情感中感受企业的文化,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1.2高职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在毕业以后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主要集中在“90”后学生,他们所具有的思想开放、敢于冒险、不安于现状的特点使得高职学生在毕业以后选择自主创业,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提高需要高职教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浓厚的自主创业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创业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校园创业氛围具有一定的方向缺失感,其需要学生不断的探索,而通过引入企业文化,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优秀的企业管理文化经验,能够激发学生在校园中树立市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敢于创新的创业意识等,为他们以后的社会自主创业提供丰富的内在文化内涵。
1.3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文化是推动发展的一种软实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对接是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的基础。随着学生生源的日益减少,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在提高高职院校的内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高职教育的内在文化内涵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为根本,因此高职院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需要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积极的态度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中,形成具有高职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1.4高职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为基础
校企合作的基础就是必须要具备符合双方利益的思想基础,而它们之间文化的对接可以提高它们的思想理论基础,能够保证他们之间的合作最大程度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特性贯穿到学生的意识形态中,而校园文化融入到企业中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人才培训氛围。通过文化之间的对接必然会扩大他们之间的共识,增加他们合作的层次。
2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
2.1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参与企业实践活动积极性
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平台,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培养其需求人才,而企业则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零等待”就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能够在校期间到合作企业进行相应技能岗位实习工作,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能够对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作业环境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完成实习工作之后,他们就会带着在企业中所感受的内在文化投入到以后的校园学习中,并且能够将这些感受到的企业文化与校园内的文化形成整合与对接,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内涵。
2.2建立与企业相融合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行为准则。因此高职院校要明确其办学宗旨,学校的一切活动要以办学宗旨为准则,始终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发展目标。①建设专业文化,提升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育应该针对自己的岗位要求,建立具有“专业文化”知识体系,并且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企业优秀的思想观念以及管理理念等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学风、校风、教风等理念中,突出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②积极宣传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把握校企合作的发展机遇,积极宣传企业文化,扩大学生对校企合作企业文化的了解,增加他们对企业价值的认同。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管理者在学校进行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管理的简介增强学生企业的探索兴趣。高职院校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实现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才是其宣传的目的,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接,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高职职业特色的文化才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措施。
2.3拓宽高职教师培训途径,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教师是第一推动者,因为教师是从事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构成,为此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教师需要认同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企业第一线去,通过教师的真实感受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各种管理策略以及经营意识等,通过在企业中的感受提高教师的思想意识,同时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活动,以培训增强教师的意识,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地点可以参照企业的培训模式进行,以此提高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教师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提高就必然带动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而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2.4进行制度创新,将企业制度引入高职学生管理
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无疑是学生适应企业文化的重要举措。高职学生在接受普通高校管理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汲取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强化诸如诚信、守纪、敬业、团结等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在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时,注重引入企业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同时出台相应的举措,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和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适应企业管理制度,适应企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忍耐性,克服困难的坚韧性和勇于取胜的自信心。这些都是学生立足社会,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2.5建设高职院校实训文化
高职院校开展的实训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为目的的,通过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能够及时上岗,因此实训文化的构建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的集中体现,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创新点。①实训教学要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职责划分。实训教学可以聘请专业教师担任实训部门的主管领导,由学生担任具体的实训教学安排工作,制定清晰的管理规则制度,增强学生的企业管理的实践能力。②实训基地管理应该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场所,其应该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明确目标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和实训教学两项目标,这两项目标的确定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因此需要高职院校结合企业管理模式做好成本核算工作,尽最大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教学效益的双成效。
2.6依托企业文化,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因此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要在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首先要提高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校园硬件基础,校园文化建设就会缺失物质载体,因此在构建校园硬件基础设施时要结合企业文化特色,积极融入企业文化因素;其次高职课程文化建设要参照企业要求。高职课程设计要参照企业的需求是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要求,是为培养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内在要求。对此高职院校要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并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精神等。
3结束语
目前我们学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即用企业化的管理与要求,结合当代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教育需求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学生管理培养模式,从而一举解决了学校培养目的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
【关键词】
职业教育;企业文化;企业化管理
这些年来,由于全社会对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实施以来,全国各类职业技术学院蓬勃发展,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部分本科转型职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高职院校必须由初期的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才会有出路、才会有前途和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中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彰显特色的标志之一。如何培育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院校都在不断地探索,我们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
“校企合作办学”是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采用最多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方式。因为它可以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学校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如何融入到职业教育中,真正做到鲁昕副部长多次在职业教育相关会议上提出的:“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经过我院与中兴通讯深度合作的二年时间里,我们有了一些方法,也获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这个问题与大家分享并探讨。
2013年1月11日,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兴通讯电信学院”(以下简称“电信学院”)的签约仪式在深圳举行。自此,拉开了乐职院与中兴公司共同开展移动通信专业教学的序幕,开始了我们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为此乐职院预计将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五大创新,开拓教学的新模式。五大创新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科研工作的创新、专业教学的创新、人力资源服务的创新和学生管理的创新。在合作的初期,我们最先进行的是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的创新尝试。下面重点作这方面的探讨。
在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既要考虑到规章制度本身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中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衔接,最好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对企业制度文化产生认同,缩短学生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接受企业制度的适应期。为此,我们在电信学院中引入了“模拟公司”的模式,将公司对员工的一系列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例如在考勤制度中,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还要从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高度去认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其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学生有序、自律的学习和工作规律,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要求。
我们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班级引进企业的管理办法,采用企业关键业绩指标(KPIKey Process Indication)考核制度来进行学生在校的日常管理。我们在每个教室都安装指纹打卡机,要求学生上课、下课全部指纹打卡。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习惯企业的上班下班管理方法。KPI考核作为行业企业通用的日常管理考核方案,再结合学院的特点进行修改后,按照月度输出考核的结果并通报给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实时了解到自己的考核结果。月度考核结果综合后,输出学期考核结果。学期KPI考核结果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后,作为学生学期考评成绩。最终该成绩会把学生分为S/A/B/C四个档次,对应毕业后就业的三类工作企业类型,其中C级的学生为被淘汰的学生,企业不负责其就业相关推荐与其他对应服务。通过KPI考核的方式,使学生对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规范有了很明晰的了解。在职业素质培养中获得了基本工作能力、工作习惯的培养。能使学生尽快的适应企业的日常管理要求,减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能更快的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去。高职院校在制度上引入“职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制度文化要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除了在学生管理办法上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外,我们在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也重视企业文化的渗透。
在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每个学期都由企业的专职教师给学生教授职业素质课程。在课程中,按照学期时段分别教授学生在企业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例如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便于学生能在就业后迅速的使用与熟练企业日常办公工具;教授学生们规范的职场礼仪,使学生们能在企业工作期间不会因为基本礼仪的缺失导致工作进展困难进而造成离职;教导学生规范工作习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以后就业过程中能更有效率的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任务;通过实景模拟的形式,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见各种突况的应对处理办法。使学生们在面对突况时,能表现的专业、有序、冷静。
职业素质课程的授课离不开课外实践教学。因为课堂上受限制于教学环境,无法完全把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中,而这时就需要结合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借用实际的人、事、场景、环境来为学生营造实际的氛围,进而使学生结合课堂授课内容,把文字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大一第一学期举行的“迎新生中秋晚会”、大一第二学期举行的“微电影拍摄”等活动来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认知自己、突破自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企业员工最重要的心态。一个自信的员工可以直面各种挑战,可以很好的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要求。而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在高中期间普遍属于没有自信的一类。不被重视、不被关心、没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学生刚刚走进校园中的时候,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企业与高中期间的不同要求,从而鼓励他们利用各种平台展现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其次,组建学生社团――如“信天游电子学会”、“中兴特邀记者团”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团队交付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自身的课余活动要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这类活动切身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通过团队活动的过程、管理和结果来使学生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团队意识。
另外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素质阅读。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我们就组织每个班级每晚利用19点至19点30分这30分钟时间进行职业素质阅读。阅读的书籍是由企业方指定的职业素质类书籍,比如《致加西亚的一封信》、《请给我结果》、《做最好的自己》等等。按照每个月一本的阅读进度,由学生自己采用课堂上轮流阅读的形式,然后学生写阅读体会在月末由企业方的专职教师为大家做出讲解、、组织学生讨论等。通过职业素质阅读使学生们能学习到在企业中应该如何立足、工作、发展、晋升,进而明确自己的就业之路。
有了职业素质课的授课与KPI考核,在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基本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再通过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心态、职业观。这就是目前我们学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即用企业化的管理与要求,结合当代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教育需求进而发展成为独特的学生管理培养模式,从而一举解决了学校培养目的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