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

第1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耐多药肺结核;病区感染管理;医院感染;难点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a)-0155-02

结核病是世界三大传染病之一,我国是结核病的高发地区,每年有近150万人感染结核病。由于防范机制及药物使用监督机制不完全,耐药肺结核病尤其是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有所增加。耐多药结核病是指至少对利福平及异烟肼两种药物耐药的结核病,其治疗时间长,治愈率低,传染性强[1]。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是我国控制结核病的关键环节。患者住院期间若存在感染管理不善,可能增加耐多药肺结核病的院内传染。只有通过加强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管理控制、加强培训和个人防护等措施,防止耐多药结核菌的传播。本院自成立耐多药病区对其医院感染管理的难点及对策进行了探索,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耐多药肺结核病区感染管理的焦点

1.1 患者及家属严重缺乏耐多药肺结核病相关知识

通过对住院患者187例进行耐多药肺结核的消毒隔离及相关疾病知识进行调查,发现96例患者不知道如何与健康人群隔离,93例患者不知道肺结核的传播途径,89例患者不知道如何对房间、衣物、餐具进行消毒。患者85%以上患者来自农村,文化水平低,甚至大部分患者因经济条件差而不能接受长期住院治疗,且有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给病区的感染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2 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需要经常暴露于有传染性患者的环境中,需要经常接触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他们属于严重高危人群。大多数患者家属文化水平低下,自我防护意识不足,导致耐药结核的人数不断增加,且有研究数据显示,大部分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生是获得性的,且其传播途径控制难度大,一旦获得很难治愈。乡镇医院的医疗水平较低,医生对耐多药肺结核治疗经验不足,且大多医护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通道,经常自我暴露于耐多药结核病区很可能导致院内感染。只有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从自我做起,才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1.3 感染管理制度不完善

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通过呼出具有传染性的气溶胶,气溶胶携带传染性病菌,导致吸入气溶胶人群被感染[2]。传染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理病变程度、患病时间、咳嗽程度及空气环境。大部分医院对结核病区未实行分区管理,导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与普通结核患者混住,增加院内交叉感染。此外,医院对空气消毒制度规定不完善,未能及时监控病区空气质量,单纯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排气换气,未能有效利用紫外线消毒杀灭具有传染性的细菌[3]。病区的地面及物体表面也应当每天定时清洁,及时消毒处理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严格消毒后,才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患者及医护人员接触的医疗垃圾,必须双层包装并密封后,集中焚烧处理。

2 耐多药肺结核病区感染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医院感染的组织及制度

由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领导建立住院部主任及护士长、耐多药病区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三级防控体系,明确各监管层的责任[4]。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突发医院感染的控制流程等。进行定期和随机检查方式,对病区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分析讨论,制定完善整改措施[5]。

2.2 重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对入住患者及家属首先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传播的严重性和消毒隔离的重要性。教育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相结合,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病房走廊设置健康教育宣传专栏、闭路电视循环播放教育视频、成立教育课堂等多种形式[6],结合实际病区患者情况进行选择,并有针对性地对低文化水平患者进行个体化教育,叮嘱患者如何进行日常消毒隔离,由责任护士着装讲解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叮嘱患者使用痰纸及痰袋,避免随地吐痰,不要随意对他人打喷嚏、咳嗽,且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手帕遮挡口鼻,减少耐药结核菌的传播,让患者能够在医院内形成良好的习惯,接受并巩固强化耐多药肺结核病的防治措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高自我主动监控意识[7]。患者通过更为有效的消毒隔离,按时服药,适当饮食和训练,遵医行为显著提高,治愈率显著提高,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2.3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医院对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感染的有效控制必须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的操作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对各级各类的医务人员进行知识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强化控制感染的操作能力[8]。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耐多药肺结核病区的标准操作规程、环境、物品、器具的消毒方式及要求、个人防护措施等,对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进行考试,加强监督检查,纠正错误做法,引起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3 小结

耐多药肺结核病区感染管理的难点主要在于患者及家属缺乏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患者及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消毒灭菌工作执行不彻底。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宣传教育,增强患者及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注重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教育,严格执行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以控制医院感染,保证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

[参考文献]

[1] 杜娟. 严重耐多药结核病的流行现状、防控难点及对策[J].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8):17-21.

[2] 谭守勇,伍小英. 耐多药结核病的防治[J]. 广东医学,2010,33(15):1913-1915.

[3] 舒向荣,吴剑涓. 耐多药结核病和严重耐多药结核病治疗进展[J]. 天津药学,2011,23(1):44-46.

[4] 王晓琴,余奕,王槐堂,等.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在耐多药结核病住院治疗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53-2054.

[5] 侍效春,刘晓清. 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防治策略[J]. 协和医学杂志,2011,2(4):305-309.

[6] 崔爱东,周千祥,周洁,等. 耐多药肺结核原因及对策的临床研究[J].包头医学,2009,33(3):129-131.

[7] 冯丽文.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8):1269-1270.

第2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尘肺病是指长期在生产活动中因吸入生产粉尘而发生的肺部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的全身性疾病[7];一旦诊断尘肺病,终身带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目前仍无特效药物及有效地根治方法。尘肺病治疗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仍是对症治疗为主、减慢纤维化进程、延缓呼吸困难发生;治疗尘肺病并发症、合并症、延缓尘肺病病情进展,提高尘肺病患者生存期。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发现同伴支持治疗尤其重要[8-10],因此在作者长期工作中提出同伴支持在尘肺病患者中应用的理念,在2014年作者在工作中开展实施并研究。经过多年的工作研究,笔者将对同伴支持的理念、应用、遇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 同伴支持的意义及应用

1.1 同伴支持的意义

在各种慢性病自我管理过程中,单纯的医护人员已不能满足各类患者在患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同伴支持作为一种社会支持新形式,患者同伴不仅帮助和促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行为,还提供社交及情感支持、鼓励患者主动寻求专业部门的帮助(如专科救诊、心理医师、律师等),还为其提供具有弹性化的持续性支持。其中患者的同伴支持者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病友等。患者间的同伴支持具有接受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在改善患者健康效果方面尤其起到较大的作用。患者与同伴之间通过分享个人或者他人生活及工作的经历、知识、治疗经历或经验、遇到生活或其他类似的问题等,取得心理的共鸣,将可能遇到的社会或者生活上的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或者类似问题得到借鉴。同伴支持中同伴积极的提供相应的情感、社会和实践的支持,强化其他医疗服务,如帮助患者依从日常生活调整、激发动力、应对慢性病的压力等,帮助患者达到和维持自我管理行为,达到缓解诊治,提高生活质量等[11-15]。

1.2 同伴支持的应用

在个人中同伴支持的应用有如下几个方面:(1)个人成长经历发展到成熟的过渡期间;(2)个人生活工作中遇到重大的损失或损害;(3)个人在长期残疾或慢性疾病等时期。同伴支持广泛应用在学术教育、青少年及学龄儿童的学习和心理、医疗卫生保健等领域。20世纪70~80年代,同伴支持在健康领域的作用被广泛运用并证实,可作为疾病的有效因素预测疾病愈合,与饮食、活动、压力管理一起作为慢性病健康促进的主要成分。目前医护人员的短缺,同伴支持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逐渐被大家重视和接受,已明确在慢性病管理中,包括在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等。我国同伴支持的研究开始时间相对国外比较晚,目前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研究集中在糖尿病、艾滋病的慢性病管理及学生等管理等工作中[16-24],但未发现针对尘肺患者的相关研究。结合上述理念,作者创新在工作中提出同伴支持在尘肺病患者康复治疗的理念并开展实施应用。

2 同伴支持在尘肺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尘肺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自我疾病的管理作为尘肺慢性病控制管理的中心,不仅提高医疗质量,而且减少资源利用。自我管理过程中患者将面对诸多问题,单纯医务人员不能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同伴支持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形式。同伴支持在尘肺病患者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1 尘肺病患者同伴支持者的选择

同伴支持者的来源主要由医务人员、患者家属、自我推荐的患者组成,这类被选取的同伴支持者主动愿意参加支持项目、自我效能感比较高[23]。支持对象的选择尘肺病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2.2 同伴支持者的培训计划

培训内容及计划分两阶段进行。(1)第1阶段:同伴支持者在干预第1周,与患者一起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呼吸操、有氧运动等。根据患者及支持者心肺功能情况,每天至少1次,每次至少30 min。第2~4周,每天电话联系1次,每次5~10 min;开设交流平台如“尘肺之友”每周与同伴支持者进行沟通交流活动,交流内容可以有尘肺病患者向同伴支持团队汇报呼吸功能锻炼情况与体会、心理感受、生活困难等。(2)第2阶段:在干预的第2、3个月,同伴支持者不定期、不定形式与小组成员联系,对尘肺患者进行督促,如电话回访、短信提醒、面对面交流等,其中教育团队成员每周与同伴支持者联系(电话或见面),了解计划进行情况及需改进情况。在干预措施开展前、干预后3个月内医护人员可判定及评估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并评价生存质量、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

3 同伴支持在尘肺病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意义

3.1 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

由于患者患有尘肺病,患者身心健康受到了摧残,患者内心不仅敏感又脆弱;尘肺病患者大多数是青壮年(20~60岁),他们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患者患尘肺病需要长期治疗,不僅从事体力劳动,影响家庭收入,并且患者治疗费用高致家庭致贫。尤其是尘肺病病情重,呼吸困难明显,严重丧失劳动力,需长期卧床,这类患者病情重,身心负担重,容易出现消极厌世情绪,对治疗、生活均可能失去信心[25]。医护人员应该调动患者的家属、患者朋友同事、同类尘肺病患者等社会支持同伴,鼓励及照顾患者,给予患者精神上、生活上、适当物质上的支持,让患者在大家的关爱中逐渐恢复心理和身体健康。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还需要具有相关医疗卫生相对知识的志愿者、义工等社会成员加入同伴支持活动中来。

3.2 实施患者自我管理及自我护理

尘肺病无法治愈,病程长,患者的并发症逐渐增多越多。对尘肺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尘肺病的并发症,延缓症状,积极治疗尘肺病的合并症。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健康相关知识的宣教,如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向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如肺结核、气胸、肺炎等;自我病情监测,自我疾病的正确认识,如发烧、咳嗽咳痰增加、呼吸困难加重等,及时就医,避免病情严重及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尘肺病患者大部分为农民工(占尘肺患者的50%~60%),他们接尘工作时未发现尘肺病,脱离工作岗位5~15年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出现,检查才发现尘肺病。因大多数未购买医疗保险或者其他保险,发病后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丧失劳动能力,失去了经济来源,导致因经济原因而无法继续治疗,病情加重。尘肺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危害性最大的职业病,是社会管理功能失调之下所产生的不良的社会现象,在缺乏社会关注、经济收入、治疗保障的下,患者容易逐渐产生不良心理,易走向极端。我国近年来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当前广西相关部门已将尘肺病患者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家庭予以贫困补助其子女就学免费等等相应的社会保障,为患者的生活与治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3.4 为患者提供心理辅导

尘肺病作为慢性发展性疾病,肺部病灶逐渐加重,呼吸困难逐渐出现并加重,使患者工作和社会活动能力逐渐减少,与人交往、交流逐渐减少[25]。患者如果缺乏倾诉对象,易产生孤独或者偏执心理,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同伴支持中同伴倾听尘肺病患者的讲述,适时进行安慰,在精神或者物质上适当的支持尘肺病患者,或者对尘肺病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医疗卫生知识的宣教,能有效纠正患者的负面心理,帮助患者树立长期进行尘肺病治疗的信心,建立患者乐观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3.5 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

有效的健康教育知识,不仅包括尘肺病及尘肺病相关的合并症、并发症相关知识,还包括其他健康知识宣教。如什么是尘肺病?尘肺病的治疗方法;如何提高和调整自身免疫力;肺功能锻炼;氧疗的重要性;尘肺病的饮食疗法;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生活中遇到的血液、体液、空气等传播的传染性疾病等等的相关医疗卫生、生活常识知识宣教等等[6-7]。医护人员在同伴支持活动中制定科学、规范、连续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不仅提高尘肺病患者对尘肺病的认识,了解自己疾病及目前需要进行治疗方案等。而且提高了尘肺患者治疗的信心,并逐渐改善尘肺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3.6 同伴支持中呼吸功能锻炼

尘肺病是逐渐进展慢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长期慢性缺氧致呼吸、心血管、神经、消化等各大系统出现相应的并发症。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尘肺患者的肺功能,因此呼吸肌功能锻炼是尘肺病康复治疗的关键环节。呼吸功能锻炼不仅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如增加患者肺活量、纠正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纠正缺氧、减少二氧化潴留等;呼吸功能锻炼更加有效地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能力,减少尘肺病合并症或者并发症,进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26-31]。

4 同伴支持中出现的问题

在护理工作过程中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患者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如疾病治疗、生活、法律问题等,患者知识水平或者认知不足,或者患者自身存在心理障碍缺乏对抗疾病和生活的信心,或患者受自身状况和疾病的限制和影响,缺乏来自医务人员、家人、朋友的关心、鼓励、督导、支持等,尘肺病患者进行治疗、功能锻炼、生活积极性表现为依从性差[32]。

5 同伴支持中医护人员的作用及需改进措施

5.1 与尘肺病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护人员在尘肺病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与患者、患者同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患者同伴的信任和支持。

5.2 加强各类知识宣教

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多做尘肺病等职业性疾病的相关医疗卫生、生活常识知识宣教、职业病的法律知识等内容宣教,提高患者及同伴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根据患者、患者同伴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疾病严重程度、个人爱好、心理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健康及相关知识宣教。医护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不同形式的知识宣教,如宣传单、知识小册、讲座、健康教育处方、法律咨询、组织同伴经验交流等;充分调动患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患者具体需求,适当调整,督促患者或患者家属、病友掌握相关知识。

5.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向患者宣教前,对尘肺病患者在生活、疾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系统的了解和学习,指定专人解答职业病相关知识。制定系统的知识宣教内容,如什么是职业病防治法?什么是职业病?什么是尘肺病?怎样发现尘肺病?尘肺病防护?尘肺病治疗方案等等。作为专业的职业病医护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全面了解相应的职业病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护知识、诊断尘肺病、治疗尘肺病等等相关知识和内容。

5.4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个体化康复锻炼目标、方案

医护人员针对不同尘肺患者制定呼吸功能锻炼、其他相关康复锻炼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方案,目标要具体、明确,最好有书面形式,康复方案要量力而行,要有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要求患者做到持之以恒。医护人员在康复过程中间断的督导,及时发现康复依从性发生改变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5.5 医护人员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第3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1熟悉环境

向培训人员介绍医院规章制度、科室工作内容、医务人员情况、周围环境,相互认识,消除陌生隔阂感,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布局,使其尽快进入角色。

2理论学习

由于培训人员不论在年龄、工作能力、来自医院及所在科室、职务都有很大差别,在制定培训计划时不必急于动手操作。扎实丰富的理论专科知识是掌握肺灌洗护理技术的关键,第一周主要是理论学习与观摩肺灌洗手术过程,每天上午观摩手术,下午理论学习。

理论授课内容包括呼吸学基础知识、WLL技术常规操作流程、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等内容。针对其他医院物配置应用一般由麻醉师操作,护理人员对麻醉剂使用较陌生这一情况,对麻醉诱导,维持用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时间、配置方法、推注速度等详细讲解,做到配药用药迅速准确无误。术中注意出入量记录、回收液颜色观察、灌洗液液面高度、不良反应的发生汇报;术后对面罩吸氧注意事项、入ICU主要护理要点、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处理、灌洗装置消毒处理等内容重点讲解。

3实际操作

3.1带教老师选择由于培训时间一般为30 d,时间短学习任务重,返回本单位后要能够独立工作,这就要求带教老师有高度责任心,热情接待,老师传授的不仅是技术,也是一种工作的态度,一种甘愿奉献的敬业精神,带教老师的言行思想、处事方式都会影响培训人员的学习和理解。

3.2制定培训计划由于对培训者有严格的要求而培训时间仅一个月。根据培训者时间和培训者的经验、工作能力、技术水平、领悟力、培训目的定出适合个人的培训计划,操作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培训计划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制定和实现。

3.3培养独立技能带教老师在不厌其烦的讲解的基础上要给学生们充分的动手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保证培训人员回单位后都能独立操作。

4答辩

学习结束让其将自己对WLL的体会认识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强化训练,使其真正掌握WLL关键所在,顺利结业。

第4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 发热;旅客;排查;转运

[中图分类号]R364.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1(b)-152-03

2009年3月28日,墨西哥一名4岁小男孩在美国加州实验室被确诊为被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成为本次流感流行的首例确诊病例;3月30日在美国加州发现了第2例病例;4月13日,墨西哥出现首例死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2009年4月16日,墨西哥政府流感疫情警报;4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出全球警告:墨西哥和美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已构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 2009年4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流感大流行预警级别从三级提升为四级,4月30日提升为五级,即病毒的人际传播发生在同一地区(如北美洲)至少2个国家。200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2009年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防控级别由五级上升为六级。2009年7月10日,卫生部第9号公告,将甲型H1N1流感调整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2009年5月11日,我国四川省出现第1例确诊病例。2009年5月19日,广州市出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月29日,广州市出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二代病例。截至2009年6月22日18∶00,我国确诊病例441例,广东省122例,其中广州市56例,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外送排查发热旅客502例,其中31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前沿口岸单位,是联防联控工作关键部门,同时也是地区形象的重要体现。笔者亲身参与了发热旅客排查转运工作的组织、指挥和救治。本文结合排查转运工作实践,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分析甲型H1N1流感期间发热旅客排查转运的特点,对目前机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了深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见表1、2。

表1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班发热旅客排查转运情况

(2009年4月29日~6月21日)(例)

2009年5月11日~6月22日,广州市共有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56例;2009年5月11日~6月21日,白云国际机场外送排查502名发热旅客中有31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呈阳性,占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55.3%。

1.2 方法

1.2.1 组织与实施2009年4月29日,医院成立由院长担任组长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具体防控工作。院长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副院长为主要责任人,各科室负责人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疫情应急报告制度、应急值班制度和零报告制度。2009年4月29日制订了《民航广州医院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方案》。2009年4月30日,医院召开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动员大会。2009年5月7日,下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和《规范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转运工作》。2009年5月12日制订并下发《民航广州医院航班上发热患者处理程序(试行)》。2009年5月31日,民航广州医院针对广州市出现二代病例的严峻态势,召开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再次动员大会。

1.2.2 相关知识培训2009年4月30日,医护科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个人防护知识培训。2009年5月3日,防疫站对医院消杀队队员进行了个人防护知识和规范消毒培训。2009年5月5日,防疫站对全体救护车司机进行了个人防护知识培训。2009年5月11日,医护科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学习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方案(第1版)》、《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和《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等3个预防控制技术方案。2009年5月13日,医护科组织急救站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个人防护操作流程培训。2009年6月3日,举办《甲型H1N1流感基本常识培训――咽拭子采样方法》讲座,邀请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李铁钢为全院医护人员培训。

1.2.3 排查及转运流程

1.2.3.1 国际航班发热旅客处理程序:国际航班发热患者由白云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检局)做排查-卫检局确定送患者-急救站派一名司机出车将患者送到指定医院(随车医护人员由卫检局负责指派)-回来后消毒救护车(急救站负责)。

2009年6月19日,国际航班发热旅客处理程序调整为:国际航班发热患者由白云机场卫检局做排查-卫检局确定送患者-急救站派医师、护士、司机各一名出车将患者送到指定医院-回来后消毒救护车(急救站负责)。

1.2.3.2 国内航班发热旅客处理程序:国内航班发热患者,体温(腋下)≥37.5℃,明确诊断(非甲型H1N1流感),病情轻送急救站门诊处理;病情重送民航医院内科住院治疗。

国内航班发热患者,体温(腋下)≥37.5℃,疑似甲型H1N1流感-确定送到指定医院排查-急救站派医师、护士、司机各一名出车将患者送到指定医院-回来后消毒救护车(急救站负责),同时报告经理值班室院值班领导和集团公司防控办。

国内航班发热患者,体温(腋下)≥37.5℃,不能明确诊断-请示科室领导-不能解决-报告经理值班室院值班领导和集团公司防控办。

1.2.3.3外送发热患者(疑似甲型H1N1流感)时防护措施(卫检局提供防护用品):穿工作服、隔离衣、戴N95口罩、戴鞋套、戴手套、戴工作帽。

1.2.3.4航空器上密切接触者的定义:2009年5月初,以病例为中心同排、前后3排共计7排的旅客;7月8日修改为:以病例为中心左右各1名、前后排各3名的旅客。

1.2.3.52009年5月3日,民航广州医院隔离病区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现共设病床13张;配备了相应的隔离物品;5月5日增加隔离病区的面积,隔离病床由13张增加至24张,完善相关隔离物品的配备。

2 结果

截至2009年6月21日18∶00,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共排查转运发热旅客502名,其中,国际航班旅客462名,国内航班旅客40名;白云机场急救中心在保障机场应急救援情况下,成功排查40名,成功转运143名,没有发生院内感染。

3 讨论

3.1 高度重视,紧跟指引,迅速贯彻

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势汹汹,峰回路转。自2009年4月29日局发明电〔2009〕1262号《关于严格防止境外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经民航运输传入我国的紧急通知》以来,各阶段防控指引不断调整,5月上、中旬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1版)》、《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和《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试行)》等预防控制技术方案;5月28日〔2009〕90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7月9日局发明电〔2009〕2241号《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以及卫发明电〔2009〕122号《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7月中旬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修订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第2版)》和《甲型H1N1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修订版)》;我院防控办自始至终密切关注政府在各个阶段的防控精神和指引,及时调整航班发热旅客处理程序及外送程序,及时组织各类人员的培训,打有准备之战。

从本研究疫情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2009年6月中旬以前,输入性病例多于本土病例;6月下旬输入性病例和本土病例基本各占一半;7月以后本土感染病例数已经超过输入性病例。

从各个阶段的防控要求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政府防控指引的调整:初期“严守国门,把疫情堵在国门外”;中期“外堵输入,内防扩散,内紧外松,层层落实”;后期“纳入常态化和程序化进行管理,防范社区传播”。

3.2 严密组织,措施到位

我院反应迅速,积极应对。在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同日,我院制订了《防控工作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防控职责分工,层层落实;及时开展针对不同层次、岗位以及阶段的防控知识培训;针对国内航班旅客排查问题的难点,及时制订了《民航广州医院航班上发热患者的处理程序(试行)》。

3.3 有效协调,通力合作

白云机场急救中心积极协助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处理国际航班可疑旅客的转送人员医学观察工作,有效参与多起国内航班发热旅客的处置工作,密切配合政府部门对航空旅行人群密切接触者的协查工作。

3.4 依法依规开展联防联控工作

2009年5月上、中旬,甲型H1N1流感疫情流行态势日趋严峻,但由于在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指引中,对与国内航班发热患者的同机旅客的处置以及有发热患者的航班如何作出继续航行的界定比较模糊,导致在防控工作开展初期发生机组、旅客围堵、哄骂医务人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防控工作的正常开展,不但造成联防联控工作的被动,也给机场的服务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我院从2009年4月30日开始,在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防控联席会议上多次提出明确国内航班发热患者和飞机放飞的处理程序,从5月13日开始分别向民航总局、民航中南管理局、广州市应急办和卫生局、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建议和请示:尽快召开联防联控工作会议,明确决定处置国内航班与发热患者同机旅客去留以及飞机放行的程序和责任单位。

2009年6月24日根据集团公司防控办的提议,民航中南管理局主持召开“甲流疫情最新进展及广州民航各单位国内航班发热旅客处置协调会”,听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疫情介绍和当前形势的应对处置措施,进一步明确国内航班发热患者的送院排查处置、报告流程。

3.5 对旅客进行心理干预

部分发热旅客有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拒绝排查和转运;参加排查和转运的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及时转达政府、医院对他们的关心,一方面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对他们进行相关常识的宣传,以增强其安全感,达到舒缓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目的。

3.6 对前场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当国内航班上发现发热患者时,有些航空公司和部门动辄将与发热患者同航班旅客滞留机上,要求急救站医务人员迅速作出诊断并决定同机旅客的去留、飞机放行问题,限于急救站现有的辅助检查条件和医务人员处置的能力(省疾控中心专家提示:一份标本从采样到出结果最短时间为6 h),上述要求既不科学也不符合规定,尽管医务人员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但仍然发生滞留旅客情绪失控而冲卡、人身冲突等负面事件,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工作造成压力,院领导及时慰问受诘难的医务人员,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3.7 急救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应急救援保障

对于转运发热可疑入境人员,检验检疫部门应首先与地方政府部门协商解决;机场急救中心在保障航空应急救援的前提下,提供车辆协助转运患者。

关于来自疫区发烧患者的国内飞机放飞权应该由承运航空公司自己界定,机场急救中心和民航医院负责提供临床诊断意见。

[参考文献]

[1]曾光.甲型H1N1流感防治百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甲型H1N1流感防控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3-4.

[3]民用机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3号)[S].2009.

第5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1 临床资料

本急救中心属地市级急救中心,为院前型急救中心,由调度指挥中心接听电话,然后通知各值班车辆出诊,下设四个分站,接诊病人后经过现场救治或转运至医院,或自行转运,以市区各大医院为依托,转入病人时有手写病历,医院值班医生签字交接。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11年间,每年的出诊量以25%左右的速度递增,统计年均出诊量9200人次左右,出现医疗纠纷116例,医疗投诉3例,均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急救科对历年医患纠纷情况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如表1所示。省内各地市级急救中心基本都是院前型急救中心,在各急救中心中遇到同样的困惑,不断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共识,并在院前急救中强化管理,完善制度、规范院前急救行为、并加强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综合训练,医疗纠纷明显呈下降趋势,见表2

表1 南通市急救中心2002年1月~2012年12月医患纠纷原因统计表(n,%)

医患纠纷原因 分类发生人次数 比例

出诊不及时 41 38.79

沟通不良 15 12.02

收费过高 5 4.38

业务不精 8 6.56

管理不善 6 4.92

忽视患者的知情 12 9.83

服务态度差 6 4.91

送到医院存疑 9 7.12

危及患者安全 14 11.48

合 计 116

表2 南通市急救中心2007年1月~2012年12月医患纠纷数量逐年比对统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 医疗纠纷次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 9

2008 6

2009 4

2010 3

2011 2

2012 1

2 讨论

2.1医患纠纷产生原因分析:1)反应速度问题,出诊速度是衡量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快慢的指标,是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的关键。当家人突然发生急病紧急救治时的那种迫切心情可想而知,有对急救人员立即到达现场有急切的期待,所以,能否及时到达现场成了医患矛盾及纠纷的重要原因,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诊不及时成为医患纠纷的主要组成部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其一、医护人员及司机急救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车出诊,观众淡化。其二、调度员对业务学习不够,路线不熟悉,受理延迟。其三、报警者表达不清,造成出车延迟到达现场。其四、路况差,天气环境恶劣等。其五、分站设置不合理,造成急救半径较大。2)医患沟通问题,急救人员在急救病人时,未能及时向患者家属及亲人交代病情,使得他们不能接受病情的危重变化;或者在交代病情时,解释不到位,交待不详细,未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适应性接受;接转病人未争得病患家属意见,一味按照既定模式执行急救任务。3)收费问题,院前急救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未公开透明化,未张贴公示;急救中的用药有时瞬时完成,家属未知情,未履行贵重药物使用的告知义务,患者及家属心里期待的医疗服务与自己的经济或心理承受有差距。4)医疗服务水平问题,个别业务水平不够精通,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病情的发生,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未判断和预见;基本操作如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不能娴熟掌握,延误救治。5)履行工作职责问题,院前急救全国尚缺乏统一的急救规范,因为各地的急救模式不同,各地自行总结摸索,因而出现制度规范不健全、岗位职责不明确,服务流程不科学、不合理;量化考核上还不能做到细化。6)患方知情权问题,忽视患者的知情权,弱化医方对患方的告知义务,患方对自己的病情不知情,期望得到急救医务人员对病情准确诊断、合理用药、预后评估的依据和解释。7)转送医院和服务态度问题,院前急救原则上执行就近就急就能力医院转送原则,但必须合理接受患方转送医院要求,如果一味的按原则执行,会引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患方焦急的心态下,与医方的服务态度形成很大落差[3]。

2.2对策及措施:1)针对各种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制定相应的院前急救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是保障院前急救的重要前提,医护人员有章可循。对医、驾、护人员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协同配合。2)结合本中心院前急救的特点,制定院前急救操作规范,具有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符合院前急救特点的要求,保证白天一分钟,晚上三分钟的出车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制定院前急救日常管理制度,加强药箱及车载药柜及耗材的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保证性能完好,做好登统制度。3)加强人员培训,对急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个人年终评定的论据之一,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给大家一种学习上的压力。对调度人员的医学知识的培训,调度能力的提高培训,充分提高快速反应调度能力,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的医学急救现场指导工作,为进一步实施抢救赢得时间。4)以医务科为核心,定期全体人员,加强医疗法规法律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在抢救病患的同时做好自我保护,让急救行为符合院前急救操作规范的要求[4]。5)规范院前急救病历的书写,项目齐全,记录完整,与医院交接签字明确,到达及抢救时间准确,现病史、体格检查完整,规范化用语,诊断依据充分可靠,做到有据可查。6)注重沟通,由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认识其重要性,沟通是医生的第二种治病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沟通是诊断治疗的一部分,是医生的职业需要,需要急救人员增强沟通的意识和欲望,主动做好家属及患者的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急救环境[5]。7)转送病人前,说明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病情可能的变化,严格把握转送病人的条件,如对于休克病人,一定要在休克纠正后,实行转送;心跳骤停病人需要就地抢救,不宜立即行转送治疗。8)注重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院前急救人员善于处理现场各种无法预测的各种不同的突况,要沉着、冷静、机智,做到临危不乱,紧张而有序的开展工作。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生命越来越重视,院前急救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专业性越来越强,纠纷风险也增多,因此,在细节管理上很重要,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执行人员都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认真地执行。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院前急救技术,减少纠纷的发生的同时,要及时发现纠纷隐患,及时整改。

第6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品管圈;CVC;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拔管或在护理和搬运患者时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意外脱管或未达到预期留置目标时而不得不拔管[1]。品管圈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又称QC小组),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七大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目的[2]。我院从2014年6月起,将QCC工作方法运用于降低ICU患者CVC非计划性拔管率,有效管理ICU患者,确保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4年6月~12月310例行CVC置管和带管的患者进行品管圈活动护理干预,2014年1月~6月31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201例,女109例,年龄12~82岁;对照组男192例,女118例,年龄6~80岁,两组在年龄、性别、GCS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品管圈活动

2.1成立品管圈 我院ICU共有护理人员43人,采取自愿报名方式,选定10人参加品管圈活动,年龄23~39岁,其中本科6人,专科4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4人。选出圈长(CU专科护士),辅导员有ICU护士长担任。在圈长的带领下运用头脑风暴法设定圈名、圈徽,圈名为“守护圈”,表达的寓意是ICU医护人员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我们的双手守护患者的健康和性命的相托。

2.2现状分析 分析现状问题要样本量足、不偏不倚,结合科室特色和主题特点。根据2014年1~6月的CVC非计划拔管例数进行分析,采取头脑风暴法讨论并制作详尽反应现状问题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相关患者的一般情况,专科病情,使用工具,心理反应等,品管圈活动搜集问卷样本310份,被调查方以自愿形式填写,问卷收回310份。结果非正常CVC拔管率高达28.7%,其中外力强行使其脱落25例(8.06%),缝线处皮肤破裂10例(3.22%),导管由固定架内滑出24例(7.74%),导管堵塞12例(3.87%),穿刺处皮肤出血5例(1.6%),穿刺处皮肤发炎或过敏5例(1.6%),其他8例(2.58%)。将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出问题不良因素的所占百分比,通过查阅文献和临床总结目前临床中常用的CVC固定方法主要有:固定翼侧缝合法、明敷贴覆法[3]、思乐扣免缝导管固定装置。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对于降低患者脱管率和不适感效果均欠佳。

2.3干预措施

2.3.1转变观念 提高护士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加强CV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并将制定出预防CVC非计划性拔管的可行方案组织大家共同学习,达成共识并提出要求。

2.3.2专项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制定护士关于CVC使用及护理的专项培训计划,设计CVC护理相关知识一览表和培训计划表,并使各种培训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定化,并将CVC非计划拔管纳入ICU质量管理范畴。加强护士及护工人员培训,使其在中夜班薄弱环节起到强化作用。

2.3.3加强宣教和心理支持 制定针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细则,图文并茂。意识清醒的患者,置管前后应加强宣教,讲解导管的意义、必要性和脱管的危害以及床上活动的注意事项等。实践中护士采用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了解可能存在的拔管因素并做好有效沟通,通过示意、手势、书写以及图片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

2.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CV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3 结果

两组在品管圈活动前后的非计划性拔管比较例数(率)见表1。

4 讨论

4.1品管圈的特点是参加人员强调领导、技术人员、员工三结合。而CVC在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其特点在于减少患者痛苦,满足各种输液和各项监测的要求,减少资金浪费,节约成本。我科针对CVC非计划性拔管的案例分析和影响后果,确立了“降低CV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QCC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设立目标及可行性分析、进行要因分析、要因论证、制定对策及措施、效果评价等一系列QCC活动。

4.2 ICU主要收治的是急危重症和围手术期患者,导管种类繁多是科室主要特征。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造成患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较大痛苦,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在本次活动中,对CVC患者护理方法进行评估、改革、反馈,获得CVC脱管率大幅度下降的有效结果,制定ICU患者CVC意外拔管风险评估及预案,保障了患者的安全,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向全院推广改善的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方力争,周畔,方强,等.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因素和预后[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04.

第7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一、加强护士在职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1.强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定期组织护士授课,实行轮流主讲,进行规章制度及专业的培训。如遇特殊疑难情况,可通过请医生授课等形式更新知识和技能。互相学习促进,并作记录。

2.重点加强对护士的考核,强化学习意识,护理部计划以强化“三基”护理知识,50项护理操作及专科技能训练为主,由高年资的护士轮流出题,增加考核力度,讲究实效,不流于形式,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

3.做好低年资护士的传,帮,带工作,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多学科知识和能力。

4.随着护理水平与医疗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有计划的选送部分护士外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护理队伍。不断的更新护理知识。

二、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安全工作长抓不懈

1.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调入护士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隐患,保障病人就医安全。

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病人、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要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

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注射、各种过敏试验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

5.护理部不定期的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及科室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的教训,提出防范与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科室及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

三、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1.培养护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把病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病人的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病人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病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的基础上,提高护患沟通技能,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确保护理工作安全、有效。

2.注重收集护理服务需求信息,护理部通过了解回访意见、与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交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等,获取病人的需求及反馈信息,经常听取医生 的意见及时的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对护士工作给予激励,调动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作到真正的主动服务。把“用心服务,创造感动”的服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强调二次核对的执行到位,加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杜绝严重差错及事故的发生,坚持每周进行两次护理大查对。在安全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护理质量。.

4深化亲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培养护士日常礼仪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用语,护患沟通技能。培养护士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四、合理利用人力资源,避免人浮于事的局面

我科的护士比例搭配未达到要求,护士的人员少。工作繁重,护士长应根据科室病人情况和护理工作量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全科护理人员做到工作需要时,随叫随到,以达到保质保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

五、树立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如何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法制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护理记录完整、客观。明确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并向上级医院的同行请教,明确怎样才能书写好护理文件,以达标准要求。结合我院书写护理文件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为举证提供法律依据,保护护患的合法权益。

第8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给药错误

精神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迁延性疾病,药物治疗是控制精神症状、治疗精神疾病,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给药过程中有诸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可能造成给药错误,但护士是给药过程的关键。国外有研究者统计:护士给药差错的发生率高达14.9%~28.2%[1],给临床带来了巨大安全隐患。精神病患者多数因精神症状和缺乏自知力而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也不能正确反映疗效和副作用,精神科护士就是患者用药安全的最后把关者。所以,安全正确发药是精神科护理工作极其重要的职责,如何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减少和避免发药错误发生,是护理工作者要探讨的课题[2]。本文就防范精神科护士给药错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给药错误概念

给药错误是指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之间存在误差。有研究表明,59%的医院用药错误与护士有关,发生在给药阶段的错误即给药错误发生率高达36%[3]。给药时发生下列情况,即被认为是给药错误: 错误的患者、错误的途径、错误的剂量、错误的药物和给药时间发生明显偏差[4]。

2给药错误现状

2.1给药错误的类别 类别有:药物错误、剂量错误、途径错误、时间错误、速度错误、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频率错误、漏给药物、未授权用药、未按医嘱停止用药等[5]。

2.2出现给药错误的原因 给药错误的原因有人员因素、环境因素、沟通因素、药物因素及其他因素。我国学者陆秀文等对给药错误分析认为: 造成给药错误的个人因素占67. 9%,其中违反工作规程占24. 5%,疏忽、粗心占21.2%[6]。

2.2.1护士因素

护士安全意识缺乏是给药错误的根本原因[7],主要表现为疏忽、粗心及查对缺失。从谢鸿珍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护士因素占50%,在工作中有部分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够强,未认真做好"三查八对"工作( 即在"三查七对"基础上,还要"对"患者的相貌特征) ,在发药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未能时刻执行发药制度[8]。查对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防止护理差错的最基本措施之一。

2.2.2沟通因素 主要有医护之间沟通不到位,对医嘱的理解偏差。书面沟通有误,如医生开医嘱字迹潦草造成护士转录时的误解。电子医嘱执行过程中,医护工作未达到同步一致,医护工作由于忙碌缺乏沟通,个别出现漏给药,延误给药现象[9]。医生开出医嘱到病人用药要经过众多环节,任一环节的出错都有可能会发生用药错误[10]。其次还有护患沟通不到位,精神疾病患者和其他患者不同,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言语、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对自己所服用的药物辨识度低,即使药物出现差错也不能及时反馈给护士。

2.2.3环境因素 医院是公共场所,患者及家属来往频繁,环境嘈杂,在此环境中容易发生听辨不清及误听误应,而发生给药差错[11]。因为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工作繁琐,外界干扰多,工作时情绪差,容易导致给药过程中注意力分散、减退而发生差错。

2.2.4药物因素 药物外观相似、药名相似,精神科药物应用种类较多,药品通用名称与商品名称不同,对药品的标签说明误解等。

2.2.5管理因素 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满足工作的基本需要,给患者造成的不安全影响[12]。①护理人员缺乏、安排没有经验的员工、缺乏工作规范与流程知识、教育和培训不到位等是造成给药错误的主要原因。②原有的发药护理流程不够完善,精神病患者没有辨识标志。③在发药差错的事例中,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发生发药差错的比例有差异,主管护师的发药差错的发生率最低,与长期的工作经验及责任心有关。不同学历的护理人员发药差错的比例有差异,大专学历发药差错发生率最低[13]。低年资护士业务素质和技能相对较低,缺乏临床经验,对存在的一些隐患和病情发展缺乏敏感性和预见性[14]。护龄1~2年的护士发生给药错误率高,低年资护士近70%为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习及生活经历较单纯,自制力、忍耐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欠缺,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安全意识较为淡漠,正处于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结合的磨合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之间还不能有机地联系[15],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不熟悉,接触较少。

3给药错误防范措施

3.1加强相关法律学习,强化风险意识教育 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已经发生或者未发生的给药错误进行分析,集体讨论,充分认识到其法律后果,从而规范护理行为,增强护士的风险防范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对护士进行持续的风险意识与给药安全培训及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将已发生的不良事件作为最好的风险教育素材,促使护士吸取教训,防范于未然[16]。

3.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强发药护理质控工作 精神科护士作为口服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17],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落实口服药发药流程,是防止出现给药错误的关键。有的护士取药时凭经验、印象从固定的位置取药,不认真核对药名或只核对药名不对剂量等,导致护理差错的发生[18]。按照发药流程,许多环节均需双人核对,如摆放药品、发药等。实践证明精神科发药流程在精神科的应用,能有效地避免因患者原因或护士原因造成的错认患者发错药这一差错,减少了发药差错,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护理质量[19]。中国医院会的《患者安全目标》中,第一条即为严格执行患者查对制度,明确指出至少应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以及建议使用"腕带"作为检查前、治疗前、用药前及手术前辨别患者身份的一种手段。美国患者安全局( NHS)[20]指出,美国2006年共发生24000多例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其中至少有2900 例与腕带使用有关。实践证明,加强发药前环境、用物、以及人员的准备,护士发药经过双人查对、手腕带核实确认患者的身份,由另一护士再次核对药物以及患者身份,无论对患者熟悉与否,都必须通过双人查对、手腕带核实来确认患者的身份及口服药物的核对,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发药安全的保障[21]。程凤敏等[22]学者提出: 在给药流程中应设置温馨提醒,应用提示标识,增大床头卡患者信息的字体等措施以满足护士核对的需要,从而降低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的错误率,这是落实护理核心制度认真查对的重要举措,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3.3加强医护、护患沟通

3.3.1加强医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责任护士要陪同医师晨晚间查房。如发现电脑医嘱不规范或一些重要信息不能完全显示或容易发生给药错误的电脑医嘱,应及时向计算机中心和药剂部门联系,以完善电脑医嘱[23]。

3.3.2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有些患者往往不能清楚地叙述自己的床号、姓名,护士应该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并认清面貌后再给药[24]。这就要求护士多关心患者,多和患者沟通,熟悉患者病情、用药、面貌。对于患者的疑问,要及时查对,耐心解释,确认无误后再让其服下,绝不可不予理睬或推诿。

3.4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重点人群管理

3.4.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培训护理核心制度,护士长要经常提问新的发药流程,让每一位护士都要牢记,并随时检查护士发药时是否按照流程操作,决不允许擅自简化流程。

3.4.2对于新入职的护士要进行岗前培训,做好带教工作,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鼓励和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养成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的习惯,以强化低年资护士的有意注意,减少工作中的缺陷。

3.5人性化管理,弹性排班,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5.1精神科护士工作环境复杂,精神病患者多封闭管理,无家属陪护,生活不能自理者,日常繁重的生活护理都要由护士完成,工作量大。若护理人员不足,使护士工作负荷加重,护士很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导致差错发生的概率增加[25]。发药之前,停止看电视等其他娱乐活动,让患者都回到自己的床上,准备好温开水,按床号顺序等待服药,护士应该按照流程,发药至床头。

3.5.2根据护士的工作量配备护士,使护士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查对,从而使查对制度得到真正落实,同时减少护士的各种非护理事务,把护士真正还给病人。护士长在排班时应做到新老搭配,力量均匀,在节假日,病房重症患者较多时,应适时增加护理人员,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是完成医院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的必备条件。

3.6建立无惩罚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 作为高风险的行业系统,发生护理差错有时难以避免,若护理人员发生差错时不主动上报,没有实现"缺陷分享",以至于同类差错可能在他人或本人身上重复发生[26]。医院提倡无惩罚性上报制度,鼓励医护人员积极主动上报差错发生情况,无论是否对患者造成伤害,重在引以为戒,及时采取改进措施[27]。研究表明,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护理人员能够自愿报告不良事件,较传统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获得的不良事件数量更多,原因更多样化[28]。给药错误统计缺乏真实性,主要原因是害怕[29,30]:如害怕受到上级和医生批评和看低,还害怕一旦被患者知道,造成不良后果,从而影响个人业绩和病区、医院的声誉; 其次是因为护士对给药差错缺乏识别能力,认为发生的事件没有给患者带来伤害,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上报的必要[31]。所以,要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不良事件,共同查找安全隐患,杜绝发药差错事件的发生。通过对事件过程、关键环节系统的分析,找出发生事件的原因,并进行流程再造,把发生的不良事件作为完善管理的资源,提高临床护理的安全系数[32]。

4结论

在医疗过程中,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也是药物治疗的实施者,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往往没有自知力,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给药错误,都会给病人造成一定的伤害,导致器官损失,甚至死亡,从而引发各种医疗纠纷。所以,确保安全正确给药是精神科护士尤为重要的职责。作为管理者,要对护士积极进行培训监督,落实口服药发药流程,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使护士形成严谨的工作习惯,避免给药错误的发生,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使患者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Young HM,Gray SL,McCormick WC,et al. Types,Prevalence,and Potenti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s in Assisted Living[J].J Am Geriatr Soc,2008,56(7):1199-1205.

[2]陈立华,李清华,陈美艳,等.32 起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7:108-109.

[3]蒋银芬,杨如美,佟伟军,等.229起护士给药错误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62-64.

[4]袁晓玲,赵爱平.低年资护士自我效能与沟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护理,2010,2:25-28.

[5]吴如容,张福志.PDCA循环在护士临床给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3):169-170,173.

[6]陆秀文.128 起给药错误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2):63-66.

[7]郑凯兰,龚龙飞,龚小华.护士给药错误根本原因分析[J].当代护士,2011,4(中旬刊):177-179.

[8]谢鸿珍.精神科发药缺陷分析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8):1625-1626.

[9]陈春霞.住院患者常见给药错误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2):224-225.

[10]周春芳,华卓君,陈金花.32例给药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天津护理,2012,20(1):29-30.

[11]范晓冬.32例护理给药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2011,11:168-170.

[12]郑凤君,符杏清,黄芳,等. 85 起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护理与康复,2006,5(3):223.

[13]戴欢洪,唐桃华.精神科护士发药差错归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1:34-35.

[14]虞佩君,曹霞,张月娇.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1,10(8):666-668.

[15]金丽萍,宁永金,何雅娟.金华市二甲综合性医院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的现状调查[J].护理与康复,2012,11(4):315-317.

[16]喻红群,刘萍华,余拾香.精神科护士口服给药26起分析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2810-2812.

[17]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18]林丽跃,王美兰,谢强丽,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为老年患者发放口服药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杂志,2011,28(9B):60-61.

[19]王春云.发药程序在精神科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3:83,20.

[20]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Standardising wristbands improves patientsafety[EB/OL]. [2009-09-29].http:// nrls. npsa.Nhs. Uk/EsaySiteWeb/getresource.Axd Axd AssetID= 60137& type=full & servicetype=Attachment.

[21]朱艳玲,廖志梅.口服药发放流程在精神科护士用药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45-1746.

[22]程凤敏.降低病区护理给药前患者身份识别缺陷率的实践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1,47(1):52-54.

[23]郑慧芳,谢丽萍.护理给药错误的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J].护理志,2012,29(12B):59-62.

[24]辛志芳.如何做好精神患者服药工作[J].中国保健,2009,17(12):86.

[25]戴艳萍.临床给药差错归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4) : 1313.

[26]李裕明,史瑞芬.护理一般差错瞒报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 5) : 13.

[27]金萍,蔡慧芳,童利珍,等.低年资护士发生给药错误47起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3,12(5):458-460.

[28]刘义兰,李芬,黄行芝,等.病人护理安全事件自愿报告探索与事件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3):43-44.

[29]Covell CI,Ritchie JA. Nurses'responses to medication errors: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reporting[J]. J Nurs Care Qual,2009,24(4) :287-297.

[30]Patrician PA,Brosch,L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a military setting[J]. J Nurs Care Qual,2009,24(4):277-286.

第9篇:医护人员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根据《2018年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计划》要求,对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展监督检查。此次检查工作主要对象为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二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重点,检查内容主要针对传染病疫情控制、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接种工作、医疗废物处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等。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疫苗接种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及文件的规定,认真有序的开展了传染病防治重点监督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疫苗流通和疫苗接种管理条例》实施情况  

根据工作计划,我所对辖区内的1家县级CDC、34家医疗机构开展的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了监督检查,检查覆盖率100%。 

检查结果:各预防接种单位均依法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合法的预防接种诊疗科目。接种人员均接受县卫计委的集中培训,并取得考核合格证书。一二类疫苗统一由县CDC统一购进并分发到各接种单位。各接种单位应向县CDC索要各类疫苗的相关证明文件及资质等。28家接种单位在预防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27家接种单位主动进行接种前家长的告知和询问工作;27家接种单位有疫苗的接收、购进、分发、供应、使用登记;辖区内共上报一般不良反应0例,无异常反应及疑似异常反应发生。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疫情控制情况 

5--10月对辖区内1家二级医院、 68家其他医疗机构、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55家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有专兼职人员进行传染病的上报工作,网络直报运行正常;34家医疗机构开展疫情报告管理自查;70家医疗机构都能按规定执行首诊负责制,使用门诊日志;55家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使用疫情报告登记本和统一的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保存传染病报告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疫情管理制度,有疫情报告、咨询电话。  

主要存在问题如下:(1)部分医疗机构门诊日志项目登记不全或登记空白传染病登记本登记不完整,存在传染病迟报的隐患。 

(2)未切实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3)依法开展传染病自查未切实执行等。  

三、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 

对辖区内2家医院,68家其他医疗机构的消毒产品进行了监督检查。54家医疗机构设置负责消毒管理工作部门及专兼职人员,应制定并落实有关消毒和院感的规章制度;二级医院及20家其他医疗机构有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49家医疗机构开展消毒隔离知识培训;30家医疗机构设置了消毒产品的进货验收制度,明确责任验收科室,有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许可证。70家医疗机构做到医疗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且治疗室、换药室物体表面消毒登记项目齐全,如缺少消毒液名称、浓度及消毒方法、时间等项目;主要抽查的消毒产品有艾邸逊75%酒精消毒液、名德75%酒精消毒液、利尔康外科手消毒液、德新康手消毒液、3%过氧化氢消毒液、艾邸逊碘伏消毒液、名德碘伏消毒液、德新康消毒片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医疗机构对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培训不到位。 

(2)索证意识不强,不知道消毒产品应索哪些证件,导致索证不全。 

(3)供货机构不主动提供相关产品合法合格证明文件。

(4)大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消毒产品检测。 

四、医疗废物监督管理情况 

5--10月对辖区内1家二级医院、68家其他医疗机构、1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医院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管理组织。法定代表人为第一责任人,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确定本单位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工作的责任部门和管理人员的组成。  

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医疗单位对医疗废弃物管理不到位,医疗废物未进行分类存放,运送医疗废物的工具未进行消毒与登记工作。  

(2)未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  

(3)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医疗机构未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实施。  

五、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监督情况 

辖区医院检验科应属于一级实验室,目前未见相关资质的证明文件;各实验室明显位置标示符合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各级医院有生物安全制度。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所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  

(一)强化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制度和传染病疫情控制等工作的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职责,明确具体责任人。  

(二)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求医院加强卫生人员及个体诊所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传染病防治有关工作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素质。 

(三)提高对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反传染病防治工作要求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将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医疗机校验管理和绩效考核内容,提高医疗机构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我辖区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巴里坤县卫生监督所

2018年11月15日

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2011安徽省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计划》的要求,我局卫生监督员于2011年9-10月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情况和辖区内所有医院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情况小结如下:为确保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健全了制度,明确监督重点、监督要求,确保监督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 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运送、暂存处理。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品均经严格消毒毁形处理,医疗废弃物回收人员的个人防护健康检查均能落实。个别单位也存在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本文由收集整理医疗废物登记不全、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的现象。

在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情况方面,主要检查了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否设置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否制定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是否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是否建立对住院病人合并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措施等情况。检查发现,大部分医院领导都非常重视消毒隔离工作;制定了完善工作制度;执行各项制度的力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加强了医院自身管理。在传染病疫情报告方面,23家乡镇卫生院(所)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已落实到位,各单位疫情报告基本规范,有专(兼)职疫情报告人员,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也基本齐全。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