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电子测量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测量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测量实训总结

第1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子测量;实践教学;高职教育

《电子测量》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甚为严密的技术性课程。教材内容侧重与测量基本知识相关仪器的实践应用。其《电子测量》这门课程所对应的社会岗位分类比较广泛,一般包括设备管理岗位、工程设计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生产管理岗位、产品设计与研发岗位等。为了使学生走出校门能更快速的投入到企业生产实践,《电子测量》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养成。

一、《电子测量》课程立体化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1.利用常规实验平台,开展基础性实验

电子测量工具是电子技术工作专业人员的必须工具,《电子测量》课程的最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便是培养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实践应用各种测量仪器。在实验教学方面,在立足于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落实好实验基础课,使学生不同仪器的使用原理和使用方法。通过以各个测量域为模块的基础性实验课程,如通用示波器、电子电压表、逻辑分析仪、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等实验,使学生在掌握各种电子测量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各种仪器的应用范围和实践运用基础知识。

2.借助新建的实验实训平台,创新开放性实验

狭义的电子测量是针对电子学领域对有关电具体量值的测量,其测量技术服务与电子信息、电子通讯、自动化等各类与电密切相关的技术领域。然而,从广义的电子测量技术上讲,其涵盖了所有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测量的自然科学。因此,《电子测量》课程其教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极为广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在注重基础实验内容的设置上,还有设计与其他相关专业、相关学科的综合实验教学的开展,进行开发性的实验教学。比如在实践教学中向学生开放多专业的实验室,比如电子产品检测与调试实验室、感测及控制技术实验室、平板显示测试实验室等,通过学科之间的管理组织以及学生提前预约实验内容的方式,安排学生根据就实验手册进行自主实验,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的同时,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并同时加深的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3.在课堂教学方面,改进教法

传统的《电子测量》课堂教学往往重视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改革传统教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式。以《电子仪器原理与维修》一课为例,针对课程的知识要点,做到每讲及一种仪器,便将仪器实际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自主探讨和研究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知识,并结合自己对仪器的理解分析其实践运用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启发者、释疑者、辅导者的身份来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达到理论与感知认知的结合,以达到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能力生成的目的。

4.采取项目化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采取项目化的实践平台,其设计理念是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项目化实践,只集中实训的一种,内容是学生根据实际课题的需求自主制作简易化的测量仪器。学生根据实践项目进行自主选题,选择实验材料,制作简易的实验电路,并通过调试和设计优化来验证其功能,进而达到课题的完成,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而研究实验改进方案。具体的实践操作项目可包括简易数字电压表、简易数字频率计、加速度检测仪、数字温度计等,或是针对某具体产品进行功能检测和改进。

5.组织兴趣小组,拓展课外实践平台

开展课堂外部的教学实践活动,组织电测实践小组。教师可通过设置具体教学任务的方位来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对有故障的仪器进行拆解检修、学习万用表、示波表、信号发生器的实践应用方式和维修知识等。通过学生对仪器内部结构的了解,来提高其感性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鼓励有电测兴趣的同学参加无线电装配与调试高级工的考核。

6.开展企业实践,搭建企、校联合的平台

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学校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参与生产与设计实践。实践任务设置为以观察和深入了解专业知识为主,以操作为辅的方式。同时聘任企业技术工程师为兼职教员,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和释疑,同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工作项目。这种识岗位、习岗的企、校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学习行为,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其他教学方式无可替代的。

二、《电子测量》课程立实践教学平台的特点

1.模块化、进阶化

每个实践教学平台对应的教学内容都实行模块化建设,支撑材料有实验报告、项目实训册、岗位评价册等。层次化实践教学平台由单一模式向综合模式递进。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从仪器使用实验,测量测试实验,测量测试项目实践,仪器仪表企业实践等多元化实践内容,形成从基础能力,单项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的认知规律。

2.现代化,信息化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实践教学倾向于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实践教学设备功能,使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由传统教学实验向现代化教学实验过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平台展示了科技全球化的一面。企业的测量测试项目紧跟现代科技前沿,识岗、习岗为目的的企业实践教学内容也紧跟时代步伐。同时,课程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信息化网络平台进行综合评价。

3.职业化,技能化

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遵循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企业实践平台提供的识岗、习岗中,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开放性实验、项目式实践平台中,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突出学生技能的培养。

三、《电子测量》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外延

《电子测量》课程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其他课程知识的支撑,如传感器及其应用,测控原理,电子产品的品质管控,虚拟仪器、智能仪器等课程。应将电子测量知识渗透到其他课程中,或将其他课程知识作为本课程的铺垫和提升,使得任何电子大类中的各专业学生,即使本专业没有电子测量课程,其思维结构中都有测量测试的基本条理,实践操作技能方面都有测量测试人员应该具备的操作技能。

总之,通过借助本课程实践教学平台的学习,使学生扎实掌握测量原理,熟练操作常用仪器,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涉及测量测试的岗位有所了解,具有开阔的专业视野,对生活中的测量测试知识具有一定职业敏感性,具有一定的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个人良好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红丹,姚成乾,张玉.高职院校《电子测量》开放式实验课程的探索[J].考试周刊,2007(17).

[2]杜蜀宾.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第2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一主”即自主学习是中心,远程开放教育要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三学即“导学”、“助学”、“促学”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围绕学习者自主学习而展开,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导学”是基础,它对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具有引导性;“助学”是核心,学生对助学的各项支持服务具有选择性。“促学”是条件,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基本手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孙龙国校长的“一主三学”教学模式最初是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提出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通过对“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一主三学”同样适用于高职高专教育。

目前我国一直提倡高职高专(包括以后的本科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何谓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者,只有理解了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才能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手段,为国家输送和培养合格的人才。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

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同样适合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在此以应用电子专业为例,从“一主三学”教学程式简单谈几点看法:

一、导学先行

导学顾名思义,即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指导,导学作为学生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专业导学、课程导学、实践导学。

1.专业导学

专业导学是指专业入学教育,学生在入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怎么学,要学什么课程,要达到怎样的程度对学生做一个纲领性的指导。应用电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具备电子仪器测量能力、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能力、电子工艺制作与维护能力的高技能技术应用性人才。专业导学也可称为目标导学,是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的准备阶段。

2.课程导学

课程导学是指课程学习内容、要求和方法的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不同的课程会有不同的特点,也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课程导学应包括课程的性质、学习目的和任务、学习重点内容和要求、多种媒体资源的配置情况、教学活动整体安排等内容的教育和指导。同一课程的不同章节适合采用何种教法和学法也应作具体的指导。课程导学一般由相应课程教学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以《电子测量技术》为例,由于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要求学生会用一些常用的仪器进行实际的测量。

3.实践导学

实践导学是指完成实践环节的指导,应用电子专业就是培养电子方面技能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包括每一课程具体内容的实践环节,每一课程综合性的实践内容以及毕业设计,他们之间环环相扣,每一部分都需要老师进行专门性的指导。

二、助学阶段

技能型人才要求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点与“一主三学”教学模式非常吻合。高职高专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是主导,协助学生学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员、观察员、协调员。

在学习《电子测量技术》万用表的原理及使用这个项目时,一个小组一个万用表。先让学生自己认识万用表,看其外观及其面板结构和功能,再进行简单的应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自己观察到的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后,再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再演示一遍万用表的操作过程以及工作原理,让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然后找几名学生现场演示,教师随后指出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促学评价

促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某一项目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一般情况下可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可由教师对小组项目情况进行评定;第二级是由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小组贡献情况进行互评;第三级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综合三级评定来确定每一个成员的成绩。

教师让学生及时写出实训报告,并写出实训体会,引导学生对所做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收获,找出不足,并让学生建立起本项目内任务间及各项目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在第三级评定时,组织优秀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通过学生指导和评价可再次激起优秀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他们的成就感。

“一主三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老师就安排什么项目,在教学活动中就讲什么知识,教师只起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以项目为中心,围绕项目,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探索,并在教师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遇到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是项目的主人,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减轻了任课教师的压力,使其从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解放出来。

参考文献

1 孙龙国.郑州电大“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模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 赵立东.项目教学法在Protel DXP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

第3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工电子实训;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124-02

《电工电子技术》是许多工科专业的基础课或者限定选修课,电工电子实训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电气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原理、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基本控制电路的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维修的基本技能和技巧等。我校自开设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学校的大发展、人才引进,实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实训中,我们遇到不少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经验。现介绍我校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1.电工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基本测量。常用的电工仪表有:万用表、钳表、兆欧表。实训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三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对照仪表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它,最后结合元器件及线路介绍仪表的具体测量方法。实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学生都不太熟悉实验室的仪器仪表,在使用万用表进行基本测量时,经常出现转换开关使用错误,造成测量数据不对或者误差较大,甚至造成仪表损坏,红、黑表笔插错等。如用电压档测电阻;有的学生由于好奇心或者误操作,用万用表电流档测电压,有一次学生用电流档测交流220V电压,引起实验楼总开关跳闸;用大量程测小容量等。(2)进行晶体三极管检测时,部分学生由于不懂晶体三极管的结构原理,所以连管型与管脚的判别都不会。采取的措施:(1)对于指针式万用表,首先向学生介绍它的结构原理,测量时首先要进行机械调零与欧姆调零,若要测量电流或电压,应先进行机械调零;如果是测量电阻,则应先进行欧姆调零。测量前要先选好档位,选对量程;初选时应从大到小,禁止带电切换量程,量程选择原则是“U、I在上半部分、R在中间较准”,使用时还要注意红、黑表笔在插孔中的正确使用等。(2)测量晶体管或集成件时,不得使用R×1和R×10K量程档。用万用表识别晶体三极管的管型与管脚时,分两步进行:第一,管型与基极的判别。将万用表拨到R×100Ω或R×1KΩ欧姆档,如图1所示,将万用表任一表笔先接触某一个电极,另一表笔分别接触其他两个电极,当两次测得的电阻均很小(或均很大),则前者所接电极就是基极,如两次测得的阻值一大、一小,相差很多,应更换其他电极按上述方法重测。确定基极后,如果与基极相连的是黑表该管属NPN型管,反之则是PNP型管。第二,发射极与集电极的判别。将万用表的两个表笔搭接到另外两个管脚上测试,用手摸住基极和假定的集电极,但两极不能相碰,将表笔进行对调测试,通过比较两次的阻值大小,阻值小的一次测试中,(假定是集电极)表笔所接的管脚为集电极,另一管脚为发射极。我们知道,为使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发射结需加正偏置,集电结加反偏置。据此,对NPN管:UC>UB>UE,黑表笔与假定的集电极相连;对PNP管:UC

2.照明线路安装与运行。在家庭电路、办公场合、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都少不了照明,尽管电气照明的电光源与控制开关各不相同,但原理是一样的,照明灯电路原理图如图3所示。

对于照明电路的连接,常见的问题有:电路的控制开关接在出线上,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三孔插座的接线(如N线与PE线)接反,通电后造成控制线路的漏电开关跳闸;接好电路后没有进行线路的检查,容易产生短路、接地故障等。解决的办法: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强调控制开关要接在电源进线上,即电流先进开关后到用电设备;三孔插座按L线用黄、绿、红,N线用蓝或黑,PE线用黄绿双色线,并且按如图4接线;按要求进行通电前检查等。

3.电动机控制电路的连接。存在的问题:不了解低压电器结构,实物与原理图对不上;接线不按规范,如一条线中间有接头、导线的接头太短或太长,容易造成触电或接触不良等;部分学生不会检查线路,判断所接的线路正确与否。解决的办法:实训时,首先让学生了解熟悉所使用的工具、控制线路及其元器件;然后对照实物与原理图,介绍元器件的线圈、触点在控制电路中对应的图形符号,让学生学会按图接线。实训中强调接线规范、反复指导并示范电路连接操作;通电试机前强调要进行主回路、控制回路及主要元器件的检测,防止如设备损坏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做到安全用电。

4.电子技术的实验。包括:基本电子元器件的认识与测量;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单管放大电路;基本的集成运算电路等验证性实验。实训中常见的问题:测量数据不正确或者误差较大,输出波形不对,电路连接不正确等。采取的措施:首先让学生了解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正确检测方法和常用电子测量仪器(如: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其次熟悉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特点并正确接线;检查线路确认无误后进行实验数据的测量,如数据不正确或误差较大,就应检查线路的故障并排除。例如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如果输出的整流电压、整流滤波电压或者最后的稳压不符合要求,就应逐一检查电路中的整流二极管、滤波电容、稳压三极管是否被击穿或开路,电阻元件参数是否符合要求等,并及时处理。

5.数电、模电实验箱的维修维护。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中,数电、模电实验箱是最常用的仪器之一,上学期我校进行了实验仪器的专项维修维护工作,其中数电、模电实验箱的主要故障及检查处理情况如下:(1)高精密可调电位器、可调直流信号源不能正常使用,频率计显示不正常;经检查是由于电位器的铜丝被扭断或虚焊,信号源插口松动、老化、接触不良,频率计的芯片被烧坏。处理办法:更换电位器与芯片,用酒精清洗插口并镀焊。(2)函数发生器没有信号输出,+12V短路报警器不响,3DT6F(GPS)不能正常放大;经检查是由于发生器中DDS芯片、蜂鸣器、3DT6F(GPS)被烧坏,更换后,已恢复正常。(3)部分电解电容无法正常使用,电源指示灯不亮、实验箱不通电,电感线圈电阻为∞;经检查是由于电容被击穿或开路,电源开关熔断器烧断,线圈断线,通过更换保险、电容和电感线圈,恢复正常。(4)数字触发按键坏,数码管显示不正常,频率发生器不起作用,单次脉冲源坏,十六位逻辑电平灯不亮;经检查是由于按键轻触三联开关、数码管驱动、单次脉冲源模块及逻辑电平电路的三极管等元件被烧坏,更换后恢复正常。

电工电子实训,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校校内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已初具规模,除了完成相应的实训教学任务外,还承接对外业务,支持学生进行电工电子类科技创新活动等,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孝姮,朱凤龙.电工电子实训教学常见问题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1):157-159.

第4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 电子专业 教学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21-01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的旨在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是生产、技术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结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实际发展情况,中职电子专业教学应进一步淡化学科色彩,适当弱化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应用,对有关电路的定理、定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数学或理论推导,突出正确理解和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上较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着重安排巩固基本概念以及锻炼实用技术的练习。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掌握电子专业必备的公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面向多个相关岗位群和职业群,拓宽学生从业范围,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过去采用的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方法弊端诸多,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学生由于基础差或者内容枯燥而提不起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差。再上实训课时,理论知识又忘记了,甚至会出现理论和实训内容相脱节等情况。因此,在中职电子专业课程上采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我校电子专业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施行了围绕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系列探索,主要措施如下:

一、理实一体化教材的改革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改革。原来的教材大多理论知识居多,实践动手环节少,也有一些新编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教材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又很难开展。因此,自主编写一本合适的校本教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我校电子组教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做了仔细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企业对员工专业能力的需要,结合我校学生和实验设备实际情况把教材主要内容分为十个项目,教学内容由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两大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分为四个部分:理论学习,电路连接、焊接、调试、测试,故障检测,电路分析。每个项目各自独立又互相兼顾,难度由浅入深,基本涵盖了学生基础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理实一体化教师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有一批专业能力和实践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能上好理论课,也能带好实训课。每位专业课教师都要对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熟练操作和使用。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的又一项重大基础性建设工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通过组建青蓝工程,由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了新老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教师利用寒暑假进厂实践,了解企业生产现状、工艺过程和岗位特征,增强教师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每年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力量。

三、理实一体化的硬件环境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个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要求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完善的实训设备,充足的实训材料三者缺一不可。

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室可以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实训演示过程,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要求。电子实训台,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检测仪器,焊接设备以及实训耗材等实训设备是完成高质量教学目标的必备保证。在每学期开始前,就要根据教学计划把一学期的实训材料采购齐全以满足在校学生正常的学习需要。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

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实施较为灵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任务,甚至不同水平的学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拘泥于固定方式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们应探索追求的目标。

教师可以先讲授知识点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也可以先让学生实践再总结知识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要求完成最基本的部分,对于学习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完成提高难度的任务。难度较大的项目可以采用分小组教学模式,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再进行小组评定。对于一些暂时缺少实物的项目可以采用在计算机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如multisim完成模拟仿真实验,在软件的仿真应用过程中,同学们即获得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对电路原理和工作过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评定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过程化综合考查的方法,消除了过去一张试卷决定分数的弊端。通过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实训项目完成情况,理论考核成绩,与他人合作,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考核。在评价方式上,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标准上,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项目教学的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程度,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评价主体上,提倡学生主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效果的反思。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把教学场所由原来的教室搬到了实训场,把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论和动手能力更为扎实,还使得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等能力得到锻炼,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了所需的人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浅谈中职电子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的设想”[J].科技传播,2010

第5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单片机 智能车 实训系统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51-02

实习实训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实习实训教学模式陈旧,学生被动接受的内容多,主动探究的机会少,严重制约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电类专业目前实习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CDIO教学模式,即从Conceive(构想)、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到Operate(操作)全流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训练项目的积极性,在真设备、真项目和真要求的驱动下,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我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项目实训采用了CDIO教学模式,为此开发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实训系统,该系统由10个功能模块组成,可根据实训内容要求构建硬件电路,可完成智能车的循迹、避障、调速、语音报警、车速和里程显示及遥控等功能,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软件编程、硬件调试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整体设计思路

以AT89S52为核心控制器。车体选用标准车架模型改装而成,霍尔传感器实现测速和里程统计,红外传感器进行轨迹跟踪,超声波传感器避障,蓝牙模块实现无线控制,直流电机对车进行转向和行动控制,H桥电路实现电机的驱动。本系统基于完备的软硬件系统,很好地实现了小车的自动循迹和避障,遇到障碍物时,能进行语音报警和自动减速,通过液晶LCD1602显示车速、里程和距离障碍物距离。

系统由微控制器、电源模、功能按键、显示、电机驱动、语音模块、蓝牙、红外传感器、超声波避障、车速检测等10个功能模块构成。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学生可根据设计需要,完成不同功能智能车的硬件搭建和软件调试,通过蓝牙无线通信模块,可实现智能车的遥控。

二、智能车实训系统的硬件组成

系统硬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能否稳定而可靠地运转就取决于硬件电路的质量。核心控制器采用AT89S52构成最小系统,红外传感器模块采用4组红外对管构成循迹电路,测距采用HC-SR04超声波模块,液晶显示电路采用1602,电机驱动采用L298构成H桥电路,语音模块采用ISD1760构成,使用了蓝牙通信模块HC-06实现无线通信,电源电路采用7805和LM1117将96V锂电池转换为5V和33V,除电机驱动模块需96V和蓝牙模块使用33V外,其他模块均采用5V供电。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开放式接口,方便学生连线。

电机驱动电路采用L298N构成H桥电路,可同时驱动2个直流电机,如图2所示,OUT1,OUT2和OUT3,OUT4之间可分别接电机, 5(IN1),7(IN2),10(IN3),12(IN4)脚接输入控制电平,控制电机的正反转,这四个引脚输入PWM脉冲,假设IN1输入一个PWM脉冲,IN2输入与IN1相反的PWM脉冲电机正转,相反的PWM可以由程序设置,若要实现电机的反转,则IN1、IN2输入与正转相反的脉冲即可实现, EN1、EN2为使能端,控制电机的停转。当使能端为低电平时,芯片不会工作。

t外循迹模块采用红外对管构成,如图3所示,一体化红外发射接收IRT中的发射二级管导通,发出红外光线,经反射物体反射到接收管上,使接收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电阻变小,输入端电位变低,当红外光线照射到黑色条纹时,反射到IRT中的接收管上的光量减少,接收管的集电极与发射极间电阻变大,三极管截止,三极管的集电极C为高电平,再经反相器后输入到单片机的信号为低电平。在三极管的基极B和发射极E接一个01pF的电容,减少电路中的“毛刺”,以减轻电路的干扰。由于光电传感器受外界的影响较大,容易引起单片机的误判,因此我们在电路中加入了一个可调电位器(阻值为10K),通过调整电位器,改变光电传感器的输入电流从而改变其灵敏度。

三、测试结果

实训过程中,以智能车为训练平台,根据设计要求构建硬件电路,先进行基础训练,然后采用项目驱动式,拓展任务,创新性地进行实训,通过在智能车平台上安装不同的功能模块来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为了测试智能车实训系统的性能,制作了智能车的样机,经过试验测试,该智能车样机能够准确判断跑道的边界线并分析出跑道的走向,可以实现自主循迹功能、避障功能和语音报警等功能。

四、总结

本文设计了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车实训系统,该实训系统具有模块化设计,搭建方便、灵活组合,功能多样,使学生在该系统上进行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程序设计和综合调试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训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健峰.实训在电子电工教学中的重要性探究[J].电子制作,2014(1):11.

[2]狄春红.中央空调实训台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应用[J].职大学报,2013(6):73-75.

[3]孙涵,任明武,唐振民等.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车辆导航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 2005, 22(5):132-135.

第6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目前各类高校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都已经开设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及高频电路等专业电路课程,这些基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在后续的课程学习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各门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设置,以及一线有经验教师人数的紧缺和教师整体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着力点不清,整体电路识图中能力提升不足。对电路图的分析理解和深入研究是学习、工作必须的掌握的基本技能,通过教师详尽讲述电路分析方法、思路,列举大量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成系统和分层次教授和引领学生学习。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应用,使学生在掌握元器件主要特性的基本上,对基本单元电路能够熟识,对电路图理解能够融会贯通,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通过该图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电路识图能力的提升和递进层次[1-3]。

1.1基本元器件培养方法

基本元器件包括各类型电阻、电容、电感、变压器、二极管、三极管特性、基本原理和电路识图信息,以及其元器件的等效理解方法。由于各类元器件的类型复杂,功能特性多样,适用场合多变,学生掌握理解费心费力,很容易弄混。很多同学选择背,然而死记硬背电路符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多半是学生离开学校,也把知识留给了学校。总结历届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元器件特性的方法,我们发现有几个方法是非常有益的。1)兴趣引导法。我们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实物图与电路符号,基本特性对应上效果要更好,非常有利于学生获得很好的记忆效果。实物图和实际元件寻找,性能指标,功能填图是非常吸引学生兴趣的小游戏,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就把知识学到了手。2)口诀法。在给历届学生在讲述三极管时,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对NPN和PNP三极管的总有部分同学会弄混,我们给出口诀三二一:三个引脚:基极(B),集电极(C),发射极(E),三个工作区: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二个结:2个PN结;一个流向:电流方向(依据箭头指向判定)。这种口诀式学习方法特别易于学生理解记忆。3)对比分析方法。面对复杂的元器件,把一些器件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记忆。举例来说,电阻串联阻值变大,电阻并联阻值变小,而电容正好与电阻相反。此外,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图示,进行对比记忆。以三极管两个类型NPN型和PNP型为例,这里以NPN三极管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箭头的方向代表了电流的流向,NPN的发射极电流是由集电极和基极电流汇聚而成,而PNP型发射极电流流入管内,分为集电极和基极电流两路电流。对比分析非常对于元器件的强化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动态的视频对比更为形象生动。

1.2基本单元电子电路难点分析

要达到看懂电路图,其中熟练掌握基本单元电路是关键环节,是分析明确实物电路的基础。我们知道电路图构成要素、电路图符号、电路图画法规则、各类元器件的特点和作用都是单元电路的前期铺垫,养成良好的看图方法和分析步骤才能最终达到系统理解电路图整体设计功能。单元电路是由若干元器件构成的,具备某一特定功能的基本电路,是最终组成电路图的“器官”。理解并掌握各种基本单元电路的结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学习电子设计技术,看懂电路图的基石。基本单元电路包括电压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器、整流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等。基本单元电路融合各种元器件的变形和多种连接方式,最终导致实现的功能完全不同。由于元器件多,实现功能多样,复杂度高,非常容易弄混淆,导致很多同学望而却步。如何梳理复杂的功能关系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在电路分析中突破口是抓住电路中起主要作用的元器件。例如图4所示电源电路图中,抓住了电源变压器,二极管,电容几个关键元器件,基本就解决了这个电源单元电路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合理分别处理交流和直流的工作电压、电流有利深入理解放大电路工作的直流工作点,放大倍数,增益,正负反馈等。当然,除了实物搭接训练理解外,利用软件可以进行计算机仿真训练,这都是深入掌握单元电路的好方法。

1.3读懂实用电子电路图技能训练

在深入学习单元电路图基础上,必然要进入学习看懂实用电路图阶段。从现实角度出发,实际电路搭接或电路图阅读越多,越有利于电路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自动选台立体声调频收音机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全面和制作相对容易,特别适合学生电路实训阶段的第一个项目设计。我们主要是分以下几个层次完成该实用电路设计的。首先,给出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目标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其次,同学收集相关资料,并分小组进行阐述设计的思路(教师详细记录各小组能力和尚不明确的共性),这里要求学生吃透原理基础上,必须针对自己的方案画出实现详细设计的电路方框图;再次,教师有针对各小组实现方案的方框图进行剖析,与学生探讨如何将每个方框图对应用单元电路的实现,然后,指导学生进入实际电路训练设计;最好,进行检查和答辩,这一环节必不可少,最好能够让学生亲自演示自己的成果给其他同学看,教师最终针对各个实现方案进行总结,使学生清楚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设计优点和实现过程中所遇到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此外,我们在实训阶段引入项目教学法,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更多项目设计[5-6]。

2电子设计竞赛

对学生识图能力作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从1994年开始,题目涉及电源类、信号源类、高频无线电类、放大器类、仪器仪表类、控制类等多类,试题综合性强,技术发挥余地很大,基本涵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低频电路、高频电路、通信原理、电子测量、单片机、EDA设计和各类型实践环节。鼓励支持有经历和能力的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由于竞赛要求时间短,设计指标要求高,对于学生电路识图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水平提高有巨大帮助的。

3结束语

第7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电子与信息技术企业 人才结构现状 专业发展趋势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一、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缩小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距离,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我们积极深入大型国有企业进行调研,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为职业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专业调研和准确定位。

1.调研内容

(1)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学历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

(2)调研目前企业各个岗位与学生专业的匹配情况。

(3)调研目前企业人才年龄层次和比例的基本情况。

(4)调研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人才规格内涵的界定情况。

2.调研方法

(1)老师到企业亲自与资源管理的同志接触,以座谈、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员工的学历结构及比例、专业人才比例、企业用工需求、合作办学等情况进行调研。

(2)听取企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活动范围较广,既有我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二位的江苏著名企业,又有距离我们最近的西北的重要城市西安、宝鸡。

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分析

1.从企业获得的实际数据

下图以西安某电子企业为例,企业实际员工1984人,有6个机关部门,3个制造部。管理岗位有35个,技术岗位有9个,工人岗位有34个。其中管理人员151人,工人1833人。学历层次分为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其中中专及以下员工821人。40岁以上员工136人,30到40岁之间118人,30岁以下1730人,样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学历层次、年龄层次分布图

对学历结构和比例分析。在企业的技术工人中,中职及以下员工821人,占到总工人人数的44.7%,其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接近41.3%,成为企业技术工人的主体。职业学校学生除了能从事该企业基本组装等工种外,在专业技术岗位、基层管理岗位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专业技能等级及对应的比例分析

根据对1984名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可知根据人员从事的岗位不同,其职业资格证书一般分为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两种。

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一般具有三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其中高级占12.8%,中级占11%,初级占23.8%,无技术资格占52.4%。企业技术工人持有五个级别的技术等级证书,不同等级对应的比例如下,初级及以下占40%、中级占43%、高级占11%、技师占5%、高级技师占1%,从初级到高级技师的比例基本呈金字塔形。专业技能等级对比图例见图2。

图2 专业技能等级对比图例

3.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与专业工种分析

职业学校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与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同时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对接程度还远远不够,部分企业急需专业工种如检测技术、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太阳能光伏、微电子等,无论在质量与数量上职业学校都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比如今年夏季用工缺口达到总需求的30%以上。

三、调研总结

1.企业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显示,我省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结构以初、中、高排列为71∶19∶10,按照国家要求的20∶50∶30的比例结构,企业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工人数量严重不足,无证人员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0%以上。企业员工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知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业学校在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办学空间,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企业对高质量产品的追求,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质量,就生产这一企业基础而言,现场加工、检测、在线管理、在线维护等人员的质量决定了生产的质量。在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强烈感受到,企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稳定而熟练的操作工是完成生产任务的基本保障,而要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具有高质量,设备维护人员又是重要的一方面,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或更宽的知识面或有复合技能的人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2.企业需求的专业工种和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错位

因为职业学校专业制约和市场用工需求有偏差,致使学生的就业率高但对口率低。一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受企业的欢迎。也造成学生对学校对企业的误解,觉得在学校没有学到实用的技能,在企业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造成岗位流动性大,企业因而缺少优秀的技术工人,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员工素质有差距

企业对员工的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以及工作标准要求较高,但在部分就业的中职生的身上还存在着职业道德教育欠缺、敬业精神不强、责任心较差、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弊端。

4.校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良性互动

在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受调查企业中管理岗位的领导往往说不出各职业学校的特色或品牌专业,对于曾合作过的学校也只能说出与之合作的几个专业。根据国务院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提高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职业学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招生就业,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与企业相互交流相互补充。

四、专业反思

1.电子与信息专业分析。

我们把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中级技能人才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两极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主要是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研究和高层次的生产管理工作;二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级技能人才,主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以及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该专业培养目标可以满足15个相关岗位的工作要求。在与行业专家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该专业主要突出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要求。

2.业务规格12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根据企业调研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业务提出12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掌握电子线路的基础知识,具有一般工程计算的基本能力;

(2)了解电子设备的整机工作原理,电路结构和技术特点,具有阅读电子设备整机电路图的能力;

(3)掌握单片机硬件电路及编程技术;

(4)掌握电子产品的一般生产工艺,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

(5)具有计算机的操作、软硬件安装技术;

(6)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

(7)掌握无线电装接工的装接、焊接技术,具有按工艺文件完成复杂产品的全部装接、焊接能力;

(8)具有制作印制板电路和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路板图的能力;

(9)具有熟练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能力和按调试文件调试设备、排除故障的能力;

(10)初步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

(11)具有电子整机维修技术,以及电子工程的现场安装、调试技术;

(12)获取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

3.电子与信息技术发展规划。

(1)专业课程设置规划。

主干课程规划:电路与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产品(收音机)组装实训、EDA技术与项目训练、PROTEL应用实训、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测量与仪器、家用电器原理与维修、电子产品营销、实用电源技术、自动测试与检测技术、电子产品检验与质量、数字视听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技术、电子产品生产性岗位综合实训。选修课程还可以有:电子产品开发与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应用实训、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多媒体技术,等等。

(2)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以下特点:①集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维修技术为一体;②面向IT产业的主要技能与技术的培训;③具有先进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3)产学结合,规划新课程标准。

教学计划与课程大纲要按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原则进行开发,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特征。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下,学生胜任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4)教师培养规划。

第8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耿春霞,(1968-),女,河南省西平县人,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机械电子。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68-03

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具备胜任相关岗位需求的知识与能力,能够在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结合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已势在必行。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思路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可从几个方面着手: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按照五年制高职“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原有“从理论到实践”、“学科型”的课程体系,进而构建出“从实践入手,回归理论,再应用到实践”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施方面,采取融教、学、做为一体,进而能够形成教学课堂与实训地点、校内学习与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手段方面,可灵活的运用任务驱动及项目导向方式,同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做出启发引导;在考核评价方面,对考核形式,总体上增加过程性的考核,借助于邀请行业企业对实训环节考核的参与,与学校、学生形成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体系。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

五年制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在电子行业从事电子产品的装调、检验及生产管理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电子产品的采购、电子设备的运行和维护;从事电子产品技术开发的辅助工作,电子应用系统工程的辅助设计和监理,电子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可通过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转化为职业素养目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目标、职业资格证书目标等手段来实现。其实现路径见下图:

2、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路径

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要求较高,除常规的电子测量、电子装配等实验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需将企业生产车间引入学校,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电子产品生产实训车间”,依据生产要求设计生产线,增加制板设备、SMT生产线、人工装配线、测试仪器与开发系统等,使实训基地具备电子产品的生产、组装和科研开发能力,可以进行产品加工(如电路制板、贴片元件加工)、电子产品(如万用表、电子玩具等)的生产组装和新产品研发,既保证了实训所需材料,降低运行成本,又使学生对生产工艺有了较深了解。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

构建“基础认知- 基本技能-专业发展- 职业面向-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建立从课程实训到综合实训、从基本技能训练到职业技能训练、从课堂教学到社会实践、从专业见习到专业实习、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贯穿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框架见下图: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步骤

1.入学初期(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安排学生接触专业,通过专业部主任的人才培养方案解读及到企业现场参观,使学生了解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环境,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将要接触的设备、履行的工作职责以及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专业入门期(二、三年级)。二、三年级是专业学习的重要时期,主要通过电子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应的课程实训,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手段,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与职业证书相结合,组织学生考取电子类中级工证书。逐步具备使用电子电器设备和工具装配、焊接电子设备以及测试、检验电子设备的能力;同时具有利用专业软件设计电路原理图与印制板图的能力,以及制作印制电路的能力。

3.综合运用期(四年级)。该阶段主要是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电子电路的能力,基于单片机的小型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与测试能力、生产组织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以及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大力合作,实施工学结合及专业横向拓展、纵向提高,跟踪专业发展动向。

4.顶岗实习期(五年级)。顶岗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顶岗实习前发放实习任务书,明确“工”与“学”的内容,以及返校后的技能考核项目及要求,企业应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指导,做到“工”、“学”兼顾,学生返校前企业对学生的出勤、工作态度、行为习惯等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不断加强实践与理论的交替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关注以下问题:

(一)理念的认识理解

首先一点是,目前学校在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上容易出现问题,很多是会简单的认为将学生推荐到有关工作企业进行实习就是工学结合,这点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衷相悖,同时在基本理念理解上,还会出现的问题是会认为工学结合培养与见习或者是实习完全相同,在培训过程中,仍然会着重强调学生应以课堂学习为主,这点会造成学生的综合技能与传统培训模式的效果并无大区别。同时,对于工学结合模式培训在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以及体系形成的影响上的认识不足,这些方面的影响都要管理模式和教学体系需要发生变革,这种认识不足回导致管理制度不能与实际培训同步,会严重阻碍影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专业引导

学生由普通中学进入到职业学校学习,对于自己所选的专业有一定的盲目性,对专业缺少了解。因此,要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认识教育。新生入校后,先由系科组织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介绍主要的教学、学习方法,再聘请企业人员结合实际运用进行专业应用方面的介绍,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培养专业兴趣。

(三)加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

针对应用电子技术的职业岗位变化情况,定期开展专业指导委员会活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研讨、归纳出新型岗位的基本框架,结合工作岗位、任务的具体内容,由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不断开发出以工学结合为目的的校本课程。

(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工学结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合理设计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使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的交替学习,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补充与更新。于此同时,将相关行业企业的理念文化引入到学校当中,让学校能够与企业对人才培养在时间上角度、方式过程上做到全方位掌控,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实践上的检验以至完善。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为教学服务”的原则,不能为“盈利”而合作,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一)加强“校企合作”理念的认识

对工学结合的理念上,高职院校首先要加以重视及认识,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上,对人才需求和自身生存发展给予高度的认识,对‘校企合作’这种工学结合结合模式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这种认识中不要单纯的把合作企业仅仅当成一种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更加应该将合作伙伴当成自己的事情来看,这样才能够促使自身对工学结合时时刻刻的放到眼前来,能够从社会进步以及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的角度来认识到自身的利益,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找出双方的利益共同之处,这样站在了实际能够反映出的东西,才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最终通过在这些内在的动力,从去促进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总胭脂就是学校应该首先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理念,主动的要求融入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更加实效、切实的为企业服务。

(二)建立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

传统的教学管理与新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因教育发展趋势使然,两者已经不能够很好的融合,甚至于发生冲突,因此对于这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校成立专门的工学结合组织机构,确保从形式到内容上促进工学结合顺利实施,实现“工”与“学” 的有效衔接。

(三)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

因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在实施方面具有高度的‘操作性’,也就是在实施上相当灵活,故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实施首先应该做出相应的、有迹可循的措施,如可制度出相应的指导意见,这种指导意见的指定除了能够对学校、企业在对培养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做到‘有理有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不发生盲目、错乱的现象,在学生在经培训之后更能够达到不偏离学校初衷,企业实际诉求得到满足。

简言之,就是为了能够适应这种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应该多家考虑传统教学管理与新形式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在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上注意之外,在与企业方面应该注意,能够制定出有关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制度及文件,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保障。

(四)加大工学结合实施的奖优力度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的管理和制度做出一定探索之后,在相应的机制上亦应做出相应的实践,如为了加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可对在教学中表现优异的集体或是个人进行针对性奖励,重点性支持,在传统教学培养模式依然占有很大比例的教学中,酌情的将投入的资金向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上倾斜,对于能够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教学落实好、质量相对突出等方面更应该加强倾斜。这些对于促进教学改革以及实践都有着很大作用。

(五)构建规范有效的教学质量检验体系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中,教师的质量检验是一个重中之重的因素,它关乎于参与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的注重性。故,在工学结合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建立起规范、实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应涵盖教学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及教学管理状态,通过评价体系对这些目标进行适当的管理以及过程监控,能够对工学结合的实效性更为的突出,良好的工学交替业绩、工作量评价,能够对教师教学、改革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提高

(六)注重学生实践的过程性考核

在学生实践学习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不同的课程要制定实践教学全过程管理的基本流程,建立相应的实践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程序文件。教学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检查其常规记录和学生考核过程。

五、总结

通过改革实训教学的形式、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工作能力,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与人合作、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性,令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技能双方面都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汤光华,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研究,2009(3).

第9篇:电子测量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仿真教学技术 焊接检测 教学质量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teaching technology in specialized course in high vocational institutes: take welding testing curriculum for example

Chen Yan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Jiangsu, 214151, China

Abstract: Welding testing courses is a ve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Advanced simulation teaching technology is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learn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it also conclud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mulation teaching technology in the welding test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simulation teaching technology; welding testing; quality of teaching

焊接检测是焊接工程质量检验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无损检测和理化检验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的十几个行业中,特别是在特种设备行业的承压类设备(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制造中被大量应用。目前人才市场对焊接检测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在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应围绕焊接检测人员的职业岗位标准和岗位需求,以各检测项目为导向,检测任务为驱动组织教学,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用,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

在传统的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课程侧重检测探伤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内容讲授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困难:一方面,基于具体的检测工具、设备,受到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制约,教师在讲授或仪器设备演示中,很难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影响示范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由于新学知识不熟练,在初次实践操作中,难免出现误操作及操作不规范的现象[1]。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制约着课程改革,随着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进入教学领域,职教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仿真软件技术就是其中之一。仿真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它以控制论、系统论、相似原理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专用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实际或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实验。它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三维造型和先进学习理论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模拟实践过程进行组装。仿真技术引入实践型课程教学中,可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提高课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2]。

1 仿真技术的优点

1.1 将仿真仪器设备引入课程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流程通常是学习准备-布置任务-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总结评价。在学习准备和教师示范中,多以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为主,通过课件中的图片、视频影像等材料,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知识、仪器设备、操作流程等。虽然课件、视频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但终究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知识准备环节中无法进行实践体验,导致后续学习效率低。

将仿真技术引入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步训练,使演示效果更加形象化。青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在知识学习的早期就引导他们参与到实践中,将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直观的知识学习模拟,让学生对实践操作仪器、设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实践操作学习[3]。

1.2 将仿真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中,提高实验环节的有效性

在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包括外观检测、压力试验、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等多种检测方法。每一种检测方法在检测环节中都有其检测对象及意义。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将多媒体仿真技术引入教学之后,可以避免以往课堂教学中搬运教学设备的不便,演示过程的烦琐,演示效果的不清晰,学生观察的不到位等弊端,提升了教学进度,改善了实验教学效果[4]。利用多媒体教学同步技术,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演示,学生就可同步看到清晰、完整的示范内容。学生是初学者,难免操作不当,仿真教学可以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的不良后果,学生可以在电脑中反复模拟操作,直至操作结果显示为正确时,再转入真实的实践操作中。

1.3 将多种实验仪器引入教学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既讲授检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又利用仿真软件融合多种型号的仪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接触到职业岗位中的工作器材[5]。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不同仪器的操作能力,同时在学习中,能检验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增强岗位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

2 仿真技术在焊接检测课程中的应用实例

2.1 教学流程简介(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流程

外观检测是焊接检测的首要环节,要求检测人员在对工件表面进行清理后,使用放大镜、焊接检测尺、直尺等工具,对焊缝表面及其热影响区进行检验,同时使用焊接检测尺对焊缝的余高、坡口角度等参数进行检查,与焊接工艺卡进行核对。在外观检测中,需要学生使用表面清理工具与焊接检测尺,这两者是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要求学生掌握外观清理的操作要领、操作规范,正确使用各类焊接检测尺对焊接进行外观质量检测。

2.2 仿真表面预处理实例

对焊缝进行检测前,应将焊缝及其热影响区表面的污物、熔渣、飞溅等清理干净,对于表面的清理,一般需要使用打磨,清理至无毛刺、无颗粒,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教学视频、现场示范演示。传统教学方法停留于教师的讲、学生的学,教师无法对学生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指导。而打磨这一工序是检测的前导程序,如打磨不彻底,会损坏探伤仪器,影响探伤结果。使用打磨仿真软件后,学生在电脑中利用鼠标进行操作,先点击鼠标选取焊缝到打磨机后,按住左键移至焊缝热影响区附近,开始打磨作业,逼真的仿真技术,在打磨机准确触碰到打磨区时还能发出金属切削的声音,增强了实践的真实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操作完成后,鼠标移至打磨机原位置,松开左键归还打磨设备后,仿真系统将自动对已完成的打磨产品进行评定。评定的内容主要为打磨区域大小和打磨均整度,打磨区域为焊缝宽度的10%,系统根据焊缝宽度,自动划定打磨区域边界。如打磨区域不合格,学生可以通过红色的标记线,了解正确的区域大小。学生在移动打磨机时,移动的速度、交叉面积,对打磨均整度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软件根据打磨机在工件表面移动的频率、打磨面等条件,综合判定打磨均整度。如两项合格将在评定提示框中显示“打磨成功”,如两项中有一项不合格,评定提示框中则显示“打磨不成功”。

2.3 仿真测量焊缝余高实例

在焊缝外观检测中,有一项重要的检测内容是对焊缝余高的测量评定,检测余高的工具为焊接检测尺,是一把很小的检测量具,教师在实践示范中,由于检测仪器体积较小,只有前排学生能看清;如进行多组示范演示,则影响了教学进度。将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在理论讲解和教学视频讲授的同时,学生可以通过鼠标进行操作,将鼠标停于焊接检测尺标尺上方,按住鼠标左键将标尺往下滑动,于焊缝最高处停留,读出此时标尺上读数,松开左键后,下方提示框中即出现“焊缝的余高为××cm”(如图2所示)。

图2 仿真测量焊缝余高

焊接检测尺的仿真实践,学生能对余高的测量过程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在仿真操作中,仿真软件可以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操作流程、操作规范等作出相应的评定,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出现的误操作,及时地进行点评纠正。

焊接检验尺可以用来检测焊件坡口角度、高度、宽度、间隙和咬边深度等,由于其适用范围、检测项目的不同,有多种用途的焊接检测尺。仿真软件中,也拥有多种类型的检测尺,可培养学生选取检测工具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检测工具的检测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与实践面,提高学生对不同操作系统、不同检测工具的选择和操作能力,教学内容亦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安排,循序渐进,适应检测职业岗位的需求。

2.4 教学反思

仿真软件技术让教师与学生能在多媒体机房进行互动教学,教师先讲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在教师多媒体视频操作演示后,通过仿真软件,学生可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测试。通过软件的测试,初步判定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多次的“体验”后,学生能够多次积累实践经验。一方面,在教学资源中,减少教学设备的多次准备、整理,另一方面,仿真软件中逼真的“真实操作情境”,让学生身处“职业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了实训教学的真实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3 仿真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仿真教学软件毕竟不是真实的教学仪器,只是一种模拟的应用教学软件,实际检测仪器中的某些功能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更不能代替检测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仿真教学的模拟性,让学生意识到实践中应注意的具体操作要领,通过模拟过程,反复切身体会“实践感受”。

(2)在仿真教学实施前,应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培训,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增加学生互动环节,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并且根据一体化教学内容的需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参与力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仿真实践操作,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课程设置的趣味性。

(3)在引入仿真软件后,虽然改善了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教学相长,但传统的实验对教学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在仿真教学的基础上,必须紧接相关实训教学进行巩固强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4 结束语

将仿真技术引入焊接检测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直观、感性的教学优势,课程教学效果有显著提升。职业类院校教学目标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更需将仿真技术引入课堂,推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此外,仿真教学技术的推广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焊接检测技术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与设计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新技术形成使用现代化工具的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现代化的仿真技术引入课程后,搭建了学生学习现代化设计技术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焊接检测仿真教学技术,开发更多、更新、更实用的焊接检测仿真教学软件,使其为课程教学服务,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姜开永.仿真软件在电子测量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3(4):264-266.

[2] 张延平,杜新峰.数控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技巧[J].教育教学论坛,2011(27):48-49.

[3] 万志平.仿真软件在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