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计生法律法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生法律法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生法律法规

第1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草履蚧;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山东荣成

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kuwana)属于同翅目硕蚧科,危害多种园林树木如法桐、紫叶李、广玉兰、榆、无花果、柿、桃、杏、杨、柳、梨、苦楝、枣、苹果、海棠、火棘等[1,2]。成、幼(若)虫群集于树干基部或嫩枝、幼芽等吸汁为害,使树木发芽迟,叶黄早落、枯枝,排泄的蜜露易引发严重的烟煤病,使植株枝叶变黑,尤以内膛枝更为严重,抑制树木生长且降低树木观赏价值,严重受害可造成枝条甚至整株死亡。虫体常四处爬行,污染环境,产生的蜜露沾染到人的皮肤上,还能引起过敏性反应,威胁人体健康。

1发生规律

在荣成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囊中于树周围土中、杂草中越冬,该虫在2月上旬开始孵化后,暂居在卵囊中,随着温度的上升,一般于2月上中旬开始陆续出土上树危害,初孵若虫密集在离地面不到1m的主干上,由于气温低,仍呈蛰伏状态,喜在树洞和树杈等隐蔽处群居。树芽萌动后,向枝上移动,多在10~14时爬至嫩枝和幼芽上吸食为害。3月上中旬为若虫上树盛期,虫体稍大后,喜在较粗的枝条阴面群集危害。若虫3月底、4月初第1次蜕皮,然后开始分泌灰白色蜡质粉;4月中下旬第2次蜕皮,然后雌雄若(幼)虫分化。雄幼虫经结茧化蛹后,羽化为雄成虫;5月上旬雌若虫第3次蜕皮后变为成虫。5月中下旬雌雄成虫开始交尾,交尾后雄成虫死亡,雌成虫仍取食为害,至6月上中旬开始下树,多潜伏于树干周围1m以内的2.5~3.5cm土中,分泌白色蜡质形成卵囊,产卵于内,每个卵囊平均有卵133粒,干燥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3]。雌成虫产卵后死亡。

2防治方法

2.1人工防治

加强植物检疫,草履蚧营固定生活,其自身传播扩散的能力不大,人为调运是使蚧虫远距离蔓延扩散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引进苗木时,应加强检疫,在发生区挖运苗木时严禁带土,以防人为传播在土中越冬的卵或新孵若虫[1,2]。这是杜绝人为传播,预防草履蚧蔓延的根本。

2.2物理防治

2月上旬在若虫上树前,在树干基部将树表皮刮光滑,紧靠地面绑扎宽50cm的塑料薄膜阻隔带,并将树基部塑料带用土压实,阻止若虫上树,每天早、晚清扫若虫集中烧毁[4]。2月上中旬在若虫上树时在树干基部刮除老皮,涂上宽约10cm的粘虫胶,阻杀上树若虫,每天用刷子将粘附的死虫去掉,效果良好。粘虫胶可应用废机油 +羊毛脂(5∶1)进行涂环阻隔防治,效果最好,其粘性持续时间可达80~120d[5]。诱杀雌成虫产卵,雌虫下树前在树干周围挖宽30cm、深20cm的环状沟,沟里填满杂草,引诱雌虫产卵,待产卵结束,取出杂草烧毁,可消灭大部分虫卵。

2.3生物防治

草履蚧的捕食性天敌有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大红瓢虫等6种,其中红环瓢虫为优势种[2];寄生性天敌有草履蚧花翅跳小蜂、草履蚧白僵菌等对草履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应注意保护[1]。

2.4化学防治

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害虫有杀虫谱广、见效快、可大面积连续使用等优点。但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毒害人、畜等。从维护生态环境观点,在害虫综合治理中,应尽量少用化学防治。而在蚧虫种群密度超过经济允许水平时,化学防治仍然是防治蚧虫的拯救措施之一。若虫孵化盛期,在未形成蜡质或刚开始形成蜡质层时,向枝叶喷施10%吡虫啉可溶性粉剂1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4 000~5 000倍液等,交替使用,每隔7~10d喷洒1次,连续喷2~3次,均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施用内吸药剂。在草履蚧危害盛期,以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为一个环,在树干周围环的内侧附近须根多处,挖3~5个弧形沟,沟宽约为树木干径的5倍,深视须根深浅,一般以见到较多的吸收根为宜,干径用15%涕灭威颗粒剂1.5g/cm左右,将药均匀洒在各沟内,然后覆土浇足水[6]。也可在沟内浇灌40%氧化乐果乳油,干径浇1 000倍液的氧化乐果药水1.5~2.0kg/cm,渗完后覆土。注意在饮用水井附近的树木或可食植物上不能用[7]。另外,可以在树木根部不同方位,用充电电钻钻5~10个孔,用注射器注入50%甲胺磷或氧化乐果等2mL/孔进行防治。

3参考文献

[1] 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王焱.上海林业病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吴时英.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 陈汉杰.新编林果病虫害防治手册[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6.

[5] 谢寿安,张军灵,王小纪,等.阻隔法防治草履蚧试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5):66-67.

第2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形态特征;发生规律;防治方法;青海大通

中图分类号 S435.12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1-0183-01作者简介 李勇(1974-),男,青海西宁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及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种植工作。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俗称蜜虫、腻虫、蚁虫等,其种类较多,我国已知危害等类的蚜虫有10余种,是世界性害虫,分布广,为害大,是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之一;麦蚜为害麦类、玉米、高粱、糜子、雀麦、马唐、看买娘等多种禾本科植物[1]。麦蚜群集于麦穗和麦叶上,以刺吸式口器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大通地区近年来发生较普遍,为害严重的麦蚜主要是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这2种麦蚜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为害,而以孕穗期与抽穗期为害最盛,此期温度适宜,常引起大量发生。苗期受害时,轻则叶色发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重则枯萎死亡;穗期受害时,麦粒不饱满,品质下降,严重时会造成麦穗干枯不能结实。此外,这2种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使叶片变黄、麦株矮化,造成减产。因此,防治麦蚜具有治虫防病的双重意义。

1麦蚜的形态特征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成蚜一般体长在1.4~2.0 mm。卵为长卵型,长约1 mm,初为淡黄色,后变黑色。麦长管蚜虫体椭圆形,淡绿至绿色,红色,腹管长圆筒形,全部黑褐色,长0.48 mm左右,复眼暗红色。麦二叉蚜虫体椭圆形或卵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背部有绿色纵条带,腹管短圆筒形,长0.25 mm,淡绿色,端部、复眼暗黑色。麦蚜分为有翅成蚜和无翅成蚜,在适宜环境下,都以无翅型生活且孤雌生殖;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虫群密度过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蚜虫。

2生活习性

麦二叉蚜喜干旱,较喜光照,多分布在植株中部和叶片背面,且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生长发育最低温度为0~1.6 ℃,在5~10 ℃能大量繁殖,最适宜温度是15~22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35%~67%,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500 mm左右的地区。早春气温回升快,在灌水条件差而贫瘠的旱地、坡地等易造成严重为害,但在月平均气温达30 ℃以上或 -2 ℃以下时,生长即受抑制。麦二叉蚜具有全周期生活型和不全周期生活型2种生活方式,其越冬虫态因地而异。麦长管蚜喜光照,较耐低温,特嗜穗部,一般多分布在植株上部或叶片正面,小麦抽穗后则集中在穗上为害。麦长管蚜在大通地区常与二叉蚜混生,但发生较二叉蚜晚,最适宜温度为12~20 ℃,适宜的相对湿度为40%~80%。麦长管蚜多在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严重为害。其为害部位随麦株生长而依次上升,后期集中为害麦穗,对产量影响很大。

3发生规律

近年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在大通县发生较为普遍,并且为害有上升趋势。1年发生10~18代。这2种蚜虫以卵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卵开始孵化,至小麦拔节期,以二叉蚜先猖獗发生,田间蚜虫量达小高峰,抽穗期二叉蚜开始趋向消退,长管蚜数量直线上升,多集中在幼穗上为害,小麦灌浆至乳熟期,蚜虫量达到高峰,此时也是麦蚜为害最严重时期,即穗蚜为害期,小麦接近成熟至深秋,雌雄蚜进行,产卵于禾本科杂草的根茎部位越冬。翌年麦苗出土后这2种麦蚜又从田外迁回麦田繁殖为害,完成其循环。春小麦地区,在杂草上的越冬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生上繁殖几代,产生有翅蚜后飞迁入麦田为害。气温高,降雨少,蚜虫繁殖快,为害较重。当温度在7~8 ℃时,繁殖1代约需24 d;20~22 ℃时繁殖最快,5~6 d即可完成1代,每只雌蚜1代可繁殖幼蚜4~5个。麦蚜群聚麦穗和叶片上,吮吸麦株茎、叶和嫩穗汁液,排泄粪便,招引腐生菌类滋生,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产量,影响品质[2]。蚜虫的天敌极为丰富,常见的天敌种类有50种左右。主要有瓢虫、食蚜蝇、草蛉、捕食螨、花蝽和蚜茧蜂等,凡有蚜虫的地方,均有天敌存在,对麦蚜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防治方法

麦类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秸秆、杂草,结合秋翻深耕,消灭田间地头杂草和自生麦苗,以消灭越冬虫卵。选用良种、增施基肥、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适时冬灌、耙耱镇压和适量追施化肥等,都能使麦株生长健壮,增强抗蚜能力,减轻为害损失,也是防虫增产的重要措施。有意识地利用农田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有益生物来控制蚜虫的为害。麦二叉蚜要做好在小麦拔节期的防治;麦长管蚜以扬花末期防治最佳。从小麦孕穗期在麦田进行调查,当有蚜株率达15%~20%,每株平均有蚜虫5头以上时,及时进行防治。可用50%抗蚜威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15%保丰乳油2 500~3 000倍液,或48%乐斯本1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3-4]。

5参考文献

[1] 孙小平,牛朝阳,魏新田.2008年镇平县小麦蚜虫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73-174.

[2] 陈琦,郭松景,白红霞,等.2007年漯河市小麦蚜虫暴发成灾原因分析及控制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0):90-92.

第3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工作涉及法律有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二、行政法规:

4.《植物检疫条例》

5.《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三、地方性法规:

10.《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四、规章:

1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12.《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13.《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

14.《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

15.《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

16.《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

 

 

 

主要条文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第二十二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定林木种苗的检疫对象,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对林木种苗进行检疫。

    第二十五条 林区内列为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禁止猎捕;因特殊需要猎捕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办理。

    第三十八条 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的名录和年度限制出口总量,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出口前款规定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或者其制品、衍生物的,必须经出口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海关凭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放行。进出口的树木或者其制品、衍生物属于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限制进出口的濒危物种的,并必须向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申请办理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海关并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放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第九条 国家对珍贵、濒危的野生动物实行重点保护。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并公布,报国务院备案。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其调整,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六条 禁止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七条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防疫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动物卫生监督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现役动物及饲养自用动物的防疫工作。

4.《植物检疫条例》

第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植物检疫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植物检疫任务。

第五条 局部地区发生植物检疫对象的,应划为疫区,采取封锁、消灭措施,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发生地区已比较普遍的,则应将未发生地区划为保护区,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入。

疫区应根据植物检疫对象的传播情况、当地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采取封锁、消灭措施的需要来划定,其范围应严格控制。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植物检疫机构可以派人参加当地的道路联合检查站或者木材检查站;发生特大疫情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设立植物检疫检查站,开展植物检疫工作。

第七条 调运植物和植物产品,属于下列情况的,必须经过检疫:

(一)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的,运出发生疫情的县级行政区域之前,必须经过检疫;

(二)凡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论是否列入应施检疫的植物、植物产品名单和运往何地,在调运之前,都必须经过检疫。

第八条 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经检疫未发现植物检疫对象的,发给植物检疫证书。发现有植物检疫对象、但能彻底消毒处理的,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的要求,在指定地点作消毒处理,经检查合格后发给植物检疫证书;无法消毒处理的,应停止调运。

植物检疫证书的格式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制定。

对可能被植物检疫对象污染的包装材料、运载工具、场地、仓库等,也应实施检疫。如已被污染,托运人应按植物检疫机构要求处理。

因实施检疫需要的车船停留、货物搬运、开拆、取样、储存、消毒处理等费用,由托运人负责。

第九条 按照本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必须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交通运输部门和邮政部门一律凭植物检疫证书承运或收寄。植物检疫证书应随货运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会同铁道、交通、民航、邮政部门制定。

第十一条 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的繁育单位,必须有计划地建立无植物检疫对象的种苗繁育基地、母树林基地。试验、推广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不得带有植物检疫对象。植物检疫机构应实施产地检疫。

   5.《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

第三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措施和制度,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负责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组织工作。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第十条 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综合分析各地测报数据,定期分别全国和本行政区域的森林 病虫害中、长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县、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综合分析基层单位测报数据,当地森林病虫害短、中期预报,并提出防治方案。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要,建设下列设施:

   (一)药剂、器械及其储备仓库;

   (二)临时简易机场;

   (三)测报试验室、检疫检验室、检疫隔离试种苗圃;

   (四)林木种苗及木材熏蒸除害设施

第十九条 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从育林基金。木竹销售收入、多种经营收入和事业费中解决;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由经营者负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适当扶持。

    对暂时没有经济收入的森林、林木和长期没有经济收入的防护林、水源林、特种用 途林的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其所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费用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适 当扶持。

    发生大面积暴发性或者危险性病虫害,森林经营单位或者个人确实无力负担全部防 治费用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补助。

6.《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可以确定适当时间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等,提高公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第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生物技术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维护和改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保护和发展野生动物资源。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场所和生存条件。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病弱、饥饿、受困、迷途的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由其采取救护措施;也可以就近送具备救护条件的单位救护。救护单位应当立即报告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 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实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狩猎者有计划地开展狩猎活动。

在适合狩猎的区域建立固定狩猎场所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经营利用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对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监督管理。

对进入集贸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在集贸市场以外经营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出县境的,应当凭特许猎捕证、驯养繁殖许可证,向县级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动物园之间因繁殖动物,需要运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第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开展保护野生植物的宣传教育,普及野生植物知识,提高公民保护野生植物的意识。

第十七条 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采集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地点、期限和方法进行采集。

县级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内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活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报告批准采集的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机构。

第十一条 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其他区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或者设立保护标志。

禁止破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点的保护设施和保护标志。

第十二条 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并采取措施,维护和改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条件。由于环境影响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时,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调查并依法处理。

    第二十条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或者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植物的,必须经进出口者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或者标签查验放行。国务院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野生植物进出口的资料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

禁止出口未定名的或者新发现并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

 

8.《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第四条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逐级建立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重大动物疫情的监测、调查、控制、扑灭等应急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工作。

    

9.《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第三条 国务院林业、农业(渔业)主管部门(以下称国务院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管全国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进出口管理工作,并做好与履行公约有关的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相关工作。

   

10.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全省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陆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 有下列成绩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一)拯救、保护和驯养繁殖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成绩显著的;

(二)在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的;

(三)发现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本办法行为,及时制止或者检举、揭发有功的;

(四)在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中有其他贡献的。

第十七条 禁止猎捕、杀害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交换、赠送等特殊情况,需要猎捕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向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发给特许猎捕证。

 第十八条 猎捕国家和省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狩猎证。狩猎证由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

 第二十三条 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

 驯养繁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

  第二十五条 经营利用国家和省非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必须经市(地)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核发经营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凭经营许可证核发营业执照。

未取得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

第二十七条 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11. 《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

第二条 林业部主管全国森林植物检疫(以下简称森检)工作。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主管本地区的森检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森检机构,由其负责执行本地区的森检任务。

国有林业局所属的森检机构负责执行本单位的森检任务,但是,须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属的森检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在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国有苗圃、贮木场、自然保护区、木材检查站及有关车站、机场、港口、仓库等单位,聘请兼职森检员协助森检机构开展工作。

兼职森检员应当经过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举办的森检培训班培训并取得成绩合格证书,由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发给兼职森检员证。

兼职森检员不得签发《植物检疫证书》。

第五条 森检人员在执行森检任务时有权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车站、机场、港口、仓库和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存放等场所,依照规定实施现场检疫或者复检,查验植物检疫证书和进行疫情监测调查;

(二)依法监督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进行消毒处理、除害处理、隔离试种和采取封锁、消灭等措施;

(三)依法查阅、摘录或者复制与森检工作有关的资料,收集证据。

12.《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

    第五条 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向所在地县级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 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凡驯养繁殖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林业部审批;凡驯养繁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经批准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其《驯养繁殖许可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 《驯养繁殖许可证》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由林业部统一印制。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应当定期查验《驯养繁殖许可证》。对未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其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

13.《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机构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规定负责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掌握疫病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为制定监测规划、预防方案提供依据。

   第九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开展陆生野生动物疫情预测预报、趋势分析等活动,评估疫情风险,对可能发生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情,按照规定程序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预警信息和防控措施建议,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第十三条 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发生逃逸的,被许可人应当立即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被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而拒绝执行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可以代为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被许可人承担全部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的经费;造成损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依法查没的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应当由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防范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应急防范机制。

在野外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监测和防治措施。

   14.《引进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种类及数量审批管理办法》

    第十一条 禁止开展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野外放生活动。

因科学研究、生物防治、野生动物种群结构调节等特殊情况,需要放生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经批准从境外引进的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及其繁殖后代、产品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标记。

  第十三条 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发生逃逸的,被许可人应当立即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被责令限期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而拒绝执行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可以代为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被许可人承担全部捕回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的经费;造成损害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承担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依法查没的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应当由当地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防范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应急防范机制。

在野外发现陆生野生动物外来物种的,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监测和防治措施。

    15.《林业植物检疫人员检疫执法行为规范》

第七条 检疫员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按法定程序办理各项检疫事宜。在办理检疫文书时,应当主动、耐心向当事人说明办事程序、途径和相关要求;对符合办理条件的,在规定期限内办结;对不具备办理条件的,应当向当事人说明理由;对申请材料不完整或者不规范的,要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

第八条 检疫员在实施现场检疫检验和检疫检查(含复检)前应当通知当事人。抽取检验样品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的规定进行。检验结果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16.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管理办法》

第四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全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组织实施、监督和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明确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保障人员和经费,加强收容救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开展收容救护工作,需要跨行政区域的或者需要其他行政区域予以协助的,双方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协商、积极配合。必要时,可以由共同的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协调。

第五条  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应当按照同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和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的实际需要,建立收容救护场所,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救护工具、设备和药品等。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其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可以根据需要,组织从事野生动物科学研究、人工繁育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参与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公布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因受伤、受困等野生动物需要收容救护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及其野生动物收容救护机构。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收容救护野生动物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4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 玉米螟 发生规律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00-02

近年来玉米螟在山西省大同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已成为制约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危害性大,主要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也可以危害棉花、向日葵和豆类等,它是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国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尤其近二、三年在大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玉米受害植株率为30%,减产20%-30%。而且由于玉米螟的危害造成伤口在成熟后期湿度大的年份大量引发玉米穗腐病,造成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因此玉米螟的防治是玉米生产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10~13毫米,翅展雄虫20~26毫米,头胸部黄褐色。雄虫前翅底色淡黄,横跨翅面有两条暗褐色横线,前横线波状,后横线锯齿状,环斑为1暗褐色斑点,肾斑呈一暗褐色短棒状,两斑之间有1小黄色斑。后翅淡黄色,中部亦有两条横线与前翅的横线相连。雌蛾前后翅颜色比雄蛾更淡,后翅线纹常不明显。

2.卵

卵粒略呈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白色,孵化前出现黑点。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卵块。

3.幼虫

圆筒形,老熟时25毫米左右。头前胸背板和臀板赤褐色,体黄白至淡红褐色,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中央1条明显,半透明,两侧的纵线隐约可见。中、后胸背面各具4个园形笔片,腹部1~8节背面各有2列横排的笔片,前4后2,前大后小。

4.蛹

体长15毫米左右,纺锤形,褐色至红褐色。未端有褐色尾状钩刺5~8根。

二、生活史及习性

1.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国自北向南1年可发生1-6代,如黑龙江和吉林省东部山区1年仅发生1代;辽宁、内蒙、山西的大部和河北北部等省1年可发生2代;山西南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1年可发生3代;因海拔和气温和不同而造成发生代数不同,海拔愈高,温度愈低代数愈少,大同地区1的发生1代。不论1年发生几代,都是最后1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杆,穗轴或根茬里越冬,以在玉米秸杆中越冬虫量最大。

2.习性

2.1成虫

通常在夜间羽化,白天潜伏在茂密作物和杂草中,越冬代成虫在麦田内潜伏的数量最多,在高温多湿的夜晚最适宜蛾子的活动。蛾子有趋光性和趋食甜酸的习性,羽化后第二天傍晚交尾,第三天开始产卵,此间不需补充营养,产卵期7~10天,一头雌蛾一般产卵10~20块,大约300~600粒,最多1000粒,卵多产在玉米、高粱的叶背中脉两侧,凡距光源较近或附近堆放大量秸杆的玉米田产卵较多,播种早、植株高大,生长茂密嫩绿的玉米田产卵较多。成虫产卵对寄主植株高度有选择性,玉米、高粱株高50厘米以下时,一般不产卵,因此早播田比晚播田第1生严重。成虫寿命雌蛾平均7~8天,雄蛾6~7天。

2.2幼虫

具有趋糖、趋湿、背光等习性,因此幼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都要选择当时相对含糖量高、湿度大,便于隐藏的部位定居,如心叶、穗苞、花丝、茎杆等。幼虫还具有趋触习性,3龄前表现为潜藏,4龄后表现,幼虫共5个龄期,老熟后在危害部位附近化蛹。

在北方地区第1代卵产于春播玉米心叶期,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然后爬行分散,或吐丝下垂随风飘移至邻近植株上,最终都集中到心叶深处,咬食末展开的嫩叶,使叶片伸出后呈现横排孔状花叶。雄穗打苞后,幼虫随即转入雄穗苞内取食末展开的雄穗。抽雄后,雄穗散开,大部分幼虫已发育至4龄,则由雄穗向下转移,蛀入茎杆内,多在植株上部。以后雌穗开始抽丝时,幼虫全部向下转移,多蛀入雌穗或雌穗着生节附近及下部茎杆,此时蛀茎取食,正值雌穗发育阶段,其危害直接影响雌穗发育的大小和籽粒形成,对产量影响很大。

三、防治方法

防治玉米螟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抓好玉米心叶末期颗粒治螟,同时加强谷子和高粱上的防治,以减轻危害和压低虫源。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螟品种

应尽量选择好具有优良抗虫性玉米品种,不同地区可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情况或符合当地种植经验的抗螟品种。如郑单958。

1.2越冬防治

压低越冬基数,减少虫源,减轻第1代的发生程度,主要措施是处理越冬寄主。秋冬之后至翌年春季化蛹前,对寄主的秸杆、根茬、穗轴、苞叶等采取烧、铡、沤、封等方法,最大程度的加以处理,对减轻第一生程度有明显作用。

1.3齐泥收割

根据玉米螟幼虫一部分在玉米、高粱、谷子根茬越冬习性,在秋收时齐地面收割,低留根茬,可大减少根茬中的越冬虫量。

2.生物防治

2.1白僵菌封垛

在越冬幼虫化蛹前10~15天,将白僵菌粉分层撒在寄主秸杆垛内,每立方米100~150克,可以收到较高的防治效果。

2.2释放赤眼蜂

田间释放赤眼蜂,可以防治玉米,寄主最高的蜂种是毛松赤眼峰,在卵初盛期开始放蜂,3~5天放蜂1次,共放3~4次每亩放蜂1~3万头,卵盛期放蜂量应大一些,大同地区首次放蜂时间是7月5日左右。

第5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柑橘吹绵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6.6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21-03

柑橘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间自然条件适宜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93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世界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832万hm2和1.2亿t[1],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各种果树首位。2008年我国柑橘栽培面积203.08万hm2,产量2 331.3万t,均居世界首位[2]。

柑橘是贵州省主要果树之一,现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解决“三农”问题和维系老少边穷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柑橘种植面不断扩大、产量上升,但栽培管理水平并未得到相应提高。柑橘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Citri)已经成为贵州省柑橘的三大虫害之首,在各个柑橘产区都存在发生和危害,有逐年扩展的趋势。柑橘吹绵蚧来势猛,流行速度快,可造成柑橘减产10%~80%,严重的引起植株死亡,甚至毁园。过去采用敌敌畏等单一化学农药防治,效果很不理想,费工费时。目前,关于柑橘吹绵蚧的防治研究较少[3-8]。于2007年起,通过对大面积柑橘吹绵蚧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调查,并结合生产试验,总结出配套综合防治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柑橘品种:早熟温州蜜柑,由四川省简阳市引进。

供试药剂:99%绿颖机油乳剂(韩国SK公司),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日本农药株式会社),40%速扑杀乳油(瑞士诺华公司),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

1.2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贵州省蚕业辣椒研究所柑橘园内进行,园内柑橘处于盛产期,总面积10.0 hm2,土壤为南方典型黄壤,肥力不足,土层厚度1.0 m以上。年均气温14.9 ℃, ≥10 ℃的有效积温4 938 ℃,年均降雨量1 034 mm,降雨主要在夏季。柑橘树1985年春定植,株行距4.0 m×2.0 m,667 m2定植83株,砧木为枳壳砧。1988年部分植株开始开花结果,平均株产3.6 kg,最高株产为4.9 kg;1989年平均株产为6.3 kg,最高株产为9.8 kg;1990年平均株产为18.6 kg,最高株产为24.6 kg。

1.3虫害调查

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地3块,每块随机选择4个点,每点选择3株,共36株柑橘树挂牌观察。每年从4月开始每隔2 d观察1次,记录柑橘吹绵蚧的发生危害情况。

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地势等环境条件下的虫害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地3块,每块随机选择3个点,每点选择3株,共27株柑橘树挂牌观察。每年从4月开始起,每隔2 d观察1次,记录柑橘吹绵蚧的发生情况。

1.4药物防治

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作为试验区,设5个处理:处理1. 99%绿颖机油乳剂400倍稀释液+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处理2. 99%绿颖机油乳剂500倍稀释液+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处理3. 40%速扑杀乳油1 000倍稀释液;处理4. 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处理5.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在每个处理的试验田内随机选择4个点,每个点选择3株柑橘树挂牌观察,共观察12株。施药后每隔2 d进园观察1次,记载柑橘吹绵蚧的发生危害情况及统计各处理的防治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结果

2.1.1发生规律

1)虫态特征。柑橘吹绵蚧单个成虫产卵可孵化若虫98~189头,卵近椭圆形、橙红色,密集于雌成虫卵囊内;初孵若虫椭圆形,浅黄色,触角黑色;中期分泌蜡质,为蜡质虫体,椭圆形,青褐色,1.5~2.0 mm×2.9~4.0 mm;后期成虫白色蜡质:虫体近椭圆形,5.7~6.2 mm×3.9~4.1 mm,最小的仅有3.5 mm×2.5 mm,头部高2.5 mm,腰部高1.5~2.0 mm,大部分虫身外观为棉花状乳白色,只有头部为青褐色,近圆形,大小为2.0 mm×2.1 mm;雌成虫椭圆形,无翅,体长5.7~6.2 mm,宽3.9~4.1 mm,红褐色,背面隆起,有较多黑色细毛,体背覆盖一层白色颗粒状蜡粉,腹部附白色蜡质卵囊;雄成虫体瘦小,长3 mm,橘红色,前翅狭长、黑色,后翅退化成钩状。

2)危害过程。柑橘吹绵蚧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刺吸汁液,以后逐渐分泌棉絮状蜡粉,雌虫于蜕皮壳下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成虫;雄若虫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常群集于叶的背面或果面的阴暗面或树枝干的阴暗面,发生严重时也群集于叶的正面或果面阳面,刺吸其汁液并排泄蜜露引发柑橘煤烟病,危害枝叶引起树势早衰,危害果实导致果实产量质量下降。

3)危害症状。柑橘吹绵蚧主要以刺吸果树汁液危害枝梢、叶片及果实,被害处周边变为黄绿色,并排泄蜜露引发煤烟病,造成枝条、叶片和果实等的表面呈煤烟状,较重时形成一层黑皮覆盖于枝条、叶片和果实等的表面,严重时引起叶片焦枯凋落、枝条枯死、果实不易着色、果小味酸,影响果实质量和产量,也影响树势,甚至引起植株局部或整株死亡,更有甚者导致全园毁灭。

4)发生规律。柑橘吹绵蚧在本地区条件下1年发生3代,每代都经历卵、若虫期、分泌蜡质期和蜡质成虫期4个虫态,第一生较整齐,一般第一代若虫始见日为5月10~16日,5月中旬~6月中旬为1龄、2龄和3龄若虫期的发生高峰期,且第一代若虫孵化整齐,若虫初见日20 d,其孵化率高达75%~90%,若虫初见日30 d,其孵化率高达99%以上,各年6月18~26日开始分泌蜡质;第二代若虫的孵化整齐度要差一些,其若虫的始见日为7月18~31日,发育不齐,若虫初见日30 d,孵化率只有30%~70%,开始分泌蜡质时期为8月20日~31日;第三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难于分别统计,若虫初见日为9月20日~10月5日,开始分泌蜡质期为l0月30日~11月17日。若虫初见日到开始分泌蜡质时期,4年平均经历时间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分别为39.0、31.5和41.5 d。柑橘吹绵蚧的世代重叠严重,主要以受精雌成虫越冬,主要越冬场所为受害植株的枝叶及树干。柑橘吹绵蚧卵期历时短,若虫期次之,一般时间在30~43 d,成虫期长。单雌成虫产卵量98~189粒,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后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被风吹落的有虫叶片是果园内吹绵蚧传播的主要途径,枝叶、果实的接触和带虫的苗木、果实、接穗的引入均可造成传播。

2.1.2暴发原因

1)环境条件。通过对柑橘吹绵蚧在不同生态条件、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地势等环境条件下的发生情况观察发现,柑橘吹绵蚧在用药次数较多的园区暴发程度和危害程度严重,用药次数较少的园区暴发程度和危害程度相对较轻;栽植密度大的园区虫害暴发程度危害程度严重,栽植密度小的园区暴发程度和危害程度相对较轻;地势低洼的园区暴发程度和危害程度严重,地势较高的园区暴发程度和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2)管理粗放。①肥培管理粗放。肥料种类、配比、用量和施用时期等不合理,引起柑橘植株抗病性差,利于柑橘吹绵蚧危害,因此,肥培管理粗放是柑橘吹绵蚧发生严重的根本原因。②树体管理粗放。在生产上不及时整形修枝、抹芽、疏果,造成枝叶交叉重叠严重,树体间通风透光差,田间土壤湿度大,再加上病死株、病枝、病叶、病果和落地果等未及时带出园区,不同程度地为喜荫蔽的柑橘吹绵蚧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③土培、水培不合理。农田杂草处理不及时,干旱时不及时灌水,或因长期下雨时不及时疏通排水沟,造成田间土壤湿度大,导致植株长势弱,抗病性降低,也为喜荫蔽的柑橘吹绵蚧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④病虫害防治或控制不力。不能正确掌握防治的关键时期或因对病害诊断不准确、不能对症下药,延误了防治时期;或不重视药物试验,没有筛选出控制柑橘吹绵蚧及其他病虫害的最佳药物,造成滥施药、用错药;或因用药比较单一、防治方法不当、防治次数不足,造成防控效果差。

2.2药物防治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99%绿颖机油乳剂400倍稀释液+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处理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99%绿颖机油乳剂500倍稀释液+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处理;再次是40%速扑杀乳油1 000倍稀释液处理。

建议生产上首选99%绿颖机油乳剂500倍稀释液+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其次是40%速扑杀乳油1 000倍稀释液,二者轮换施用。

3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大面积柑橘吹绵蚧的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结合药物试验提出控制柑橘吹绵蚧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技术。①农业措施。通过改善果园生态环境,增强树势,创造天敌生长繁殖的有利条件,达到有效控制柑橘吹绵蚧的目的。清洁田园,清除柑橘残枝病叶、病果;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洼地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利于雨后田间排水;加强肥培管理,实行配方施肥,多施农家肥,重施磷钾肥,适施氮肥,在需肥期及时补充各种肥料,调节植株生长势,增强植株抗性;加强树体管理,及时修剪、摘心、拾落果,冬季剪除果树内膛的弱枝、交叉荫蔽枝;夏季修剪徒长枝、细弱枝、抹芽放梢,改善植株枝叶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植株生长环境的土壤湿度。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在橘园内充分利用有限空间种蔬菜、绿肥,割杂草或用秸秆覆盖行株间土壤,有利于天敌的繁殖和喷药时或干旱严重时栖息;夏秋干旱严重时及时灌水和加强根外追肥以改善橘园小气候;清除园内枯枝、病枝及修剪枝,集中在园内堆放一周再处理,以利于天敌尽可能重新回到柑橘树上生存繁殖;结合虫情测报确定用药时期,加强药剂试验,选准最佳药剂减少用药次数或采用点喷或局部喷用药方式,以利于保护天敌;选择使用对天敌比较安全的农药种类;从外地引移适量天敌以增加橘园内天敌基数。③药物防治。勤观察田间,发现虫情,及时防治。观察到在各代若虫期用药,每隔7~10 d喷用一次杀虫剂,一般进行2~3次。结合虫情测报了解当地吹绵蚧的年生活史和各虫态对相应农药的敏感程度,选择最佳防治时期。在本地区以6月上旬用药1次为佳,若虫口密度大可在6月中下旬追加一次。合理选用农药,首选99%绿颖机油乳剂500倍稀释液+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 000倍稀释液;其次是40%速扑杀乳油1 000倍稀释液,注意轮换施药。喷药选好天气,喷匀植株的有虫部位并注意喷叶背面。

参考文献:

[1] 何劲,祁春节.中外柑橘产业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J].浙江柑橘,2009(4):2-7.

[2] 沈兆敏.分析柑橘生产现状压缩面积促进发展[J].果农之友,2010(4):3-9.

[3] 魏红.吹绵蚧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园艺文摘,2009,25(10):55.

[4] 俸文中.99%绿颖矿物油防治柿绵蚧田间药效试验[J].南方园艺,2009,20(3):32-33,35.

[5] 黄振东,周昌富,蒲占,等.吡丙醚乳油防治柑橘吹绵蚧田间药效试验[J].广西园艺,2008,19(2):20-22.

[6] 沈敏,李雪松.柿绵蚧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5):58-59.

[7] 童立堂.吹绵蚧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安徽林业,2007(3):40-42.

[8] 张巧莲,代子文,王文君,等.园林苗木吹绵蚧壳虫的防治[J].河南林业科技,2004,24(3):69-70.

第6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 蜗牛;生活习性;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43-01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之北,县境北接聊城市东昌府区,东邻聊城市东阿县,西邻聊城市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与泰安市东平县相望。阳谷县在气候上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达14 ℃,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改变,蔬菜冬暖式大棚得到极快发展,蔬菜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而且随着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田生态条件得到显著变化,为蜗牛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蜗牛在农田中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在部分地区甚至已经由次要害虫变为主要害虫。蜗牛主要为害玉米、油菜、白菜等农作物,严重污染蔬菜、玉米等农作物,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本文主要对蜗牛的发生规律、防治技术等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进一步做好蜗牛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1 蜗牛的生活习性

目前,常见的灰巴蜗牛和同型巴蜗牛是生活史相对简单的一类蜗牛,一般具有2周左右的卵期,350 d左右的幼贝期,成贝寿命210~350 d。成贝能够多次产卵,因而田间一年四季均可观察到蜗牛的不同虫态。在阳谷县,每年有2次活动高峰,分别在每年的3―5月、9―10月,其中以3―5月活动最为频繁。产卵每年也有2次高峰,分别对应2次活动高峰,这种习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3―5月与春播作物苗期相遇,而9―10月与秋播作物相遇[1]。

2 蜗牛的发生规律

2.1 温湿度对蜗牛的影响

蜗牛的活动与温度、湿度均具有密切关系。当温度超过26 ℃或低于15 ℃均能有效抑制蜗牛活动。这主要是由于蜗牛的产卵、成贝等生活过程均对温度有一定的要求,其中产卵适宜温度一般在地面平均温度9 ℃时即能大量产卵,而当地面温度高于23 ℃时便会造成蜗牛产卵量大幅降低,一般地面温度高于25 ℃时蜗牛便不再产卵。此外,调查显示,每年9月之后蜗牛的产卵量时高时低,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在温度适宜的前提下,蜗牛的产卵量随着湿度的升高而增加,一般认为湿度为75%的土壤条件最有利于蜗牛产卵[2]。

2.2 降雨量对蜗牛的影响

雨后蜗牛显著增多,这是因为水是蜗牛活动、繁殖、生存极为重要的因子。蜗牛的表皮渗透性较强,空气干燥会引起蜗牛体内水分大量丧失,不利于其活动。因此,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雨量对蜗牛发生、活动的影响是决定性的。雨水较多的地区蜗牛发生密度会显著偏高,雨水较少的地区蜗牛发生密度会显著降低。

2.3 土壤条件对蜗牛的影响

田间蜗牛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土壤,因而土壤性质将直接影响蜗牛的活动情况。土壤质地偏砂性、土表潮湿且伴有杂草覆盖、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土壤是最有利于蜗牛产卵、孵化以及栖息的场所,这种性质的土壤往往也是蜗牛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

2.4 作物品种以及田地对蜗牛的影响

蜗牛偏食含有丰富汁液、鲜嫩的植物组织。因此,棉花的营养生长期和苗期,以及各类蔬菜的生长期均极易受到蜗牛的危害。此外,自然界中存在完整的食物链,步行虫、蚂蚁、蛙类、家禽、鼠、鸟类均是蜗牛的天敌,能够有效控制蜗牛的活动。

3 防控措施

3.1 中耕灭卵

蜗牛的大范围活动有赖于蜗牛卵的孵化,通过中耕松土,使大量蜗牛卵暴露于表面而自行破裂,有助于降低蜗牛的孵化率,从而缓解蜗牛活动导致的危害。此外,中耕松土的机械力也会对处于活动期的蜗牛造成杀伤作用,从而有助于田间蜗牛密度的降低。

3.2 撒石灰

石灰具有极强的吸水性,而蜗牛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晴天傍晚在植株周围土面或作物行间用刚化开的新鲜熟石灰撒施,进入夜晚蜗牛爬过石灰时即会因体表水分被熟石灰大量吸附而失水死亡。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杀灭蜗牛的方式应该在天气晴朗、气候干燥时进行,在阴雨天使用则会使效果降低。

3.3 诱捕

蜗牛尤喜在菜叶、草堆等潮湿处躲藏。可在蜗牛活动较多的傍晚将菜叶或草堆成堆,引诱蜗牛在其下躲藏,在第2天日出前揭开菜叶或草堆拣出其下的蜗牛即可[3]。

3.4 改变种植模式

在部分地区,可通过水旱轮作的方式降低蜗牛危害。通常采取粮食作物与蔬菜轮作。

3.5 放药诱杀

目前,市场上有多种专用杀贝剂,其中以启东农药化工集团生产的除蜗灵应用效果较好。一般可在蜗牛的活动盛期前,用0.75%除蜗灵毒饵5009于土壤潮湿时堆施,每堆1.5 g,撒成直径约7 cm的圆形,药堆间距离1.5 m左右。在土壤潮湿时使用防效才佳,这是因为在土壤干旱时用药,蜗牛则以膜封口,不食不动,防效变差[4-7]。

4 参考文献

[1] 肖德海,郑秀真.蜗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69-70.

[2] 王建华,张夕林,孙雪梅,等.蔬菜地蜗牛发生新特点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1):162.

[3] 郭利萍,曹春田,薛勇广,等.大豆田灰巴蜗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6(6):46-48.

[4] 张文斌,任丽,杨慧平,等.农田蜗牛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2,58(5):267-269.

[5] 孟宪国.蜗牛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22):83.

第7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青麸杨;病虫种类;发生规律;防治

AbstractThe occurrence regularigy and control technique about insectpets of Rhus potaninii Maxim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ore than 10 varieties of diseases and 30 species of insect pests which occured in Rhus potaninii Maxim.The most-common diseasewas SeptobsidiumpedicelltumSchw,which usually occured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age and growing surrounding of Rhus potaninii Maxim trees had great effect on its occurrence. It was proved that the best solution was applying Tung oil or 5% of cypermethrin cream to proper amount of diesel oil and painting dilute onto the spots. Among the insect pests,the most harmful was Ectatorrhinus adamsi Pascoe,which breeded one generation in one year and the insects lived through the winter as adults. To kill the larva,it was effective to apply 800 times of 20% fenvalerate cream or 200 times of 50% dichorvos cream with proper amount of diesel oil and paint it onto the parts of trunk.

Key wordsRhus potaninii Maxim;varieties of insect pests;occurrence regularity;control

青麸杨(Rhus potaninii Maxim)是秦岭巴山区系的主要产倍树种,集中分布在海拔350~1 000m的浅山丘陵地带。其产倍量居全国之首,且富含单宁酸,质量优于其他倍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深受当地群众重视。随着人工林的不断扩大,病虫危害日益加重,对五倍子生产影响极大。有关青麸杨病虫的研究,国内报道甚少。为有效控制青麸杨病虫的危害,确保五倍子生产安全,近年来,笔者对青麸杨病虫的种类、主要病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

根据青麸杨在汉中的分布情况,调查地点选在产倍比较集中的城固县五堵镇和西乡县沙河坎镇。当地有悠久的产倍历史,老龄树较多,病虫发生较为普遍。

1.2调查方法

1.2.1病虫害种类调查。定期对选定的青麸杨树林进行调查,每10d观察1次,记载病虫的种类、发病情况、害虫的虫态、危害情况等,并将感病的枝干、叶片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鉴定;将采集的幼虫带回,用青麸杨叶片饲养,观察其生活习性和生活史。

1.2.2主要病虫发生规律调查。针对青麸杨主要枝干病害膏药病(Septobsidium pedicelltum Schw),选定成年倍树30株作为固定观察对象,并对其所有病斑进行标记,定期检查已有病斑的扩展和新病斑的出现情况,确定该病害在不同季节的发生情况;选择不同年份栽植的青麸杨各80~120株,按树龄分类,分别在春季和秋季统计不同树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选择一至五年生枝条各100个,分别统计发病率;选择不同的青麸杨混栽林进行调查,统计不同类型的混栽林青麸杨膏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选择不同地势的青麸杨林,调查统计膏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针对青麸杨主要害虫宽肩象(Ectatorrhinus adamsi Pascoe),采取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并将宽肩象危害的倍树移植到校园内守候观察其习性和生活史。

1.3防治试验

膏药病防治主要用菊酯类农药加柴油(菊酯类农药各取4mL,加入到96mL的0号柴油中,再对水30倍稀释)、4°Bé石硫合剂涂抹病斑、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灰乳(将新鲜生石灰对水5倍,调制为石灰乳)、桐油原液、泥浆涂抹病斑,用清水作对照,每种药剂及对照各涂抹病斑30个。涂抹时对每个病斑编号,测定其大小,列表记载,并对每个病斑挂牌标记,20d后第1次检查防治效果,50d后第2次检查防治效果。宽肩象防治采取人工防治成虫和药剂防治幼虫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青麸杨病虫害种类

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确定青麸杨病害有10余种,常见病害有膏药病、枝枯病、角斑病、炭疽病、立枯病、毛毡病等,以膏药病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害虫30余种,常见害虫有:宽肩象(Ectatorrhinus adamsi Pascoe)、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i(Hope))、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木蠹蛾(Cossus cossus Linnaeus)、舞毒蛾(Lymantriadispar L .)、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shnou gigantina Yang)、绿尾大蚕蛾(Actias selene ningpoana Felder)、褐刺蛾(Setora postornata(Hampson))、黄刺蛾(Cnidocampa flavescens(Walker))、扁刺蛾(Thosea sinensis Walker)、青刺蛾(Latoia consocia Walker)、缀叶丛螟(Locastra muscosalis walker)、银杏大蚕蛾(Dictyoploca japonica Moore)、樗蚕蛾(Philo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r)、菱斑食植瓢虫(Epilac-hna insignis Gorham)、花潜(Oxycetonia jucunda bealiae Gory et Pereh)等,蛀干害虫以宽肩象危害最重,云斑天牛次之。食叶性害虫以舞毒蛾和缀叶丛螟危害较为严重[1,2]。

2.2主要病害和害虫发生规律

2.2.1膏药病的发生规律。膏药病是青麸杨的重要枝干病害,在秦巴山区倍林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30%左右,部分老倍林可达80%~100%,发病轻者树势衰弱,重者枝干枯死,对五倍子生产影响极大。调查表明:青麸杨膏药病主要发生在枝干上,在受害部位形成菌膜,象膏药贴附于青麸杨枝上,初呈圆形或近圆形,后扩展蔓延成不规则形,病部暗灰色,中央暗褐色,菌膜表面光滑,常形成明显的轮纹状,病斑边缘呈灰白色,老菌膜颜色较深,中部有龟裂纹,以后逐渐脱落。该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隔担耳菌,菌丝吸取蚧壳虫分泌物而生长扩展[3,4]。病菌以菌膜在青麸杨枝干上越冬,翌年4~5月温湿度适宜时形成担孢子,借气流和蚧壳虫传播。春季4~5月及秋季9~10月是该病的2个发生高峰期,新病斑增加最多,老病斑扩展最快。各林龄的青麸杨都可发病,且随林龄的增长,膏药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五至七年生青麸杨发病率为60.83%,八到十年生青麸杨发病率为71.67%,十年生以上青麸杨发病率为82.00%,这与病菌的连年积累和蚧壳虫连年发生有关。随着枝条生长年限的增加,发病率也相应增高。一年生枝条发病率为32.00%,二年生枝条发病率为55.33%,三年生枝条发病率为74.67%,四年生枝条发病率为84.00%。但一、二年生的枝条较细,受害后病斑横向扩展容易连接成环,使枝条枯死。不同的青麸杨混栽林都有膏药病发生,但以青麸杨与香椿混栽林膏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发病率为86.68%,青麸杨茶树混栽林膏药病发生较轻,发病率为36.67%。通风不良、生境阴湿的条件下,膏药病发生较重,而在通风透光条件好的青麸杨林,发病率较低[5,6]。山梁地段的青麸杨林,环境干燥,发病率为22.50%,而在山洼潮湿地段的青麸杨林发病率高达82.50%。

2.2.2宽肩象的发生规律。宽肩象是青麸杨的主要蛀干害虫,受害株率达20%,死亡株率达10%以上。宽肩象在秦巴山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内越冬[7]。越冬成虫次年4月由羽化孔钻出,即在主干上活动,并将口器刺入皮层取食汁液。5月上中旬是成虫觅偶的盛期,6月上旬是成虫产卵的盛期,卵产于青麸杨皮层下组织中。成虫活动期较长,从4月初到7月上旬在主干上都可以见到成虫活动。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8月中旬老熟幼虫进入木质部作蛹室化蛹,蛹期8~17d,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即在蛹室内越冬。成虫行动迟缓,多群集于树干基部,飞翔力差,有假死性,无趋光性。成虫有多次的习性,且多在中午,其产卵时先在皮层咬一个小孔至木质部,然后产卵于其中。卵单产,产卵处外观呈褐色小点,往往伴有流胶现象。幼虫孵化后先蛀食形成层,多在皮层下纵向连片蚕食,形成环割致使青麸杨死亡。该虫仅为害青麸杨,未发现其他寄主。青麸杨受害部位表皮呈灰褐色,手按有松软感,但不外露木丝,8月下旬幼虫蛀入木质部约1cm,再向上蛀2~3cm,形成蛹室,隧道直径5~8mm,底部稍大,内有新鲜木丝。据调查,宽肩象的发生与树龄、树势和立地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二至四年生的幼树及二十年生以上的青麸杨受害较轻,受害株率分别为14.28%和12.50%。以五至十年生的青麸杨受害最重,受害株率为56.10%,十一至二十年生的青麸杨受害次之,受害株率为25.00%。

2.3防治方法

试验表明,几种参试药剂对青麸杨膏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桐油原液涂抹病斑防治效果最佳,20d检查防效达97.92%,菊酯类农药加柴油涂抹病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以5%氯氰菊酯乳油加柴油防效较高,20d检查防效达97.86%,4°Bé石硫合剂涂抹病斑20d检查防效为85.47%,等量式波尔多液涂抹病斑20d检查防效为78.70%,石灰乳涂抹病斑20d检查防效为75.43%,泥浆涂抹病斑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d检查防效达88.23%,且经济简便。宽肩象的防治应在冬季及时清除死亡的倍树,消灭树干内的越冬成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利用成虫群集的习性,以五到十年生青麸杨为主,捕杀成虫。6月对未进入木质部的幼虫用小刀剜除,7月五倍子采收后而幼虫尚未进入木质部时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8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加适量柴油涂抹树干受害部位,8月幼虫进入木质部后,可将蘸有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30倍液的棉球,塞入洞内毒杀幼虫。其他食叶性害虫防治可在五倍子采收后使用触杀剂或胃毒剂农药喷雾防治。

3结论与讨论

五倍子生产受青麸杨、五倍子蚜虫、苔藓3个因素的影响,在防治青麸杨病虫害的同时也要确保五倍子蚜虫的安全。在对主要病虫防治时,尽量避免使用内吸性农药和残效期长的农药,或在施药时间上尽量避开五倍子蚜虫在青麸杨寄主上的活动时期。膏药病的药剂防治可在秋季五倍子采收后进行,春季是五倍子蚜虫从苔藓向青麸杨转移和五倍子形成时期,可用泥浆等涂抹病斑,既可控制膏药病的扩展蔓延,又能保护五倍子蚜虫。防治时如果能用竹板等刮除病斑,再用药剂或泥浆涂抹,防治效果更佳。其他害虫的防治可在8~10月进行施药。采用农业措施改变适于病虫害滋生的环境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早春及时清理青麸杨树干上的杂物,可消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

4参考文献

[1] 刘玉兰,束庆龙,等.板栗膏药病无公害防治技术[J].经济林研究,2006,24(2):51-54.

[2] 段均团.秦巴山区青麸杨病虫害调查初报[J]森林病虫通,1995(2):34.

[3] 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森林病害[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 房丽君,王鸣.灰倍子膏药病调查初报[J].陕西林业科学,1991(3):41-43.

[5] 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第8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035

近年来,在一些烟草种植区,如重庆、湖南、福建等南方烟草种植区,烟草黑胫病呈集中蔓延爆发态势,给烟草种植业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广大烟农的增产增收,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1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

1.1 致病原因

种植实践表明,高温高湿时节,烟草黑胫病的发病几率较高,当湿度≥80%时,发病几率最高。如果烟株在现蕾之前降水增多,则黑胫病极易爆发,且不同烟草品种的抗性不一,一些经过选育的品种,如中烟90、许金2号等,抗性较高,而云烟97等的抗性就较差,可见,品种也是导致黑胫病发生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有机肥污染、病株管理不好、水源不洁等,都可以使病菌快速繁殖,造成黑胫病集中爆发。

1.2 发病规律及病情特点

发病规律上,当烟草处在苗期时,黑胫病发病率低,征状不明显。从烟草生长快速期直至采收这一阶段,黑胫病都会发生。一般情况下,6月中下旬病征初现,7月份集中爆发。

发病征状上,植株近地面部分出现黑斑环或黑色斑块。随着病情蔓延,从下至上,叶片依次变黄。此时,如遇高温大雨天气,患病部分将会出现大量白色菌丝,叶片可能会突然枯死,幼苗出现大量死亡。

1.3 造成的损失

由于近年来连作烟田大量出现,土壤结构情况并未有效恢复,导致黑胫病在不少地区集中爆发。植株根系生长被极大限制,严重影响根系的整体生长活力。植株对水分的吸收与运输遇到阻碍,使烟草无法正常生长,这些都降低了烟草的整体品质和产量。例如,福建三明市烟草种植区每年因黑胫病发生造成烟草减产达37万kg,带来336万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烟草种植业的发展。

2 烟草黑胫病防治技术

2.1 培育抗病品种

积极选育对黑胫病抗病效果较高的烟草品种是做好烟草黑胫病防治的首要关键环节。不同的品种在实际种植时,其发病指数和发病几率都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农技部门应从本地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为出发点,在充分结合产量、种植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情况下,积极选育优良抗病新品种并推广种植。例如,云烟98、中烟100等品种,其抗性就很好,可推广种植;云烟97、云烟85等品种的抗性就低一些,可因地制宜,酌情考虑种植。

2.2 科学进行轮作

烟草黑胫病病菌传播依靠土壤,可在田间土壤中存活达3a之久,如果不注意农田轮作,不仅土壤地力被大量损耗,肥力无法得到有效补充,造成植株生长无法获取足够营养,其自身的疾病抵抗力也会显著下降。而且,黑胫病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当积累到一定量时,如遇高温高湿等不良天气,非常容易造成疾病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为此,可积极推广轮作模式,将其同玉米、小麦、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既恢复了地力,改善了土壤情况,同时也可以控制土壤中黑胫病病菌滋生蔓延,从根本上抑制病情的发展。种植实践表明,有条件的地区,一般轮作期应以3~4a为宜。

2.3 着重田间管理

植株移栽时,应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完成,尽量避开病害易发生时期。要使烟田保持在干燥状态,利用排灌等方式,减少烟田内积水,如遇大雨天气,要及时排涝,防止水分过分浸泡土壤。无论是栽培还是管理,都要尽量保护好植株,减少人为因素对植株的破坏,防止植株出现伤口。栽培过程中,要实时观测烟株病害发生情况,如果出现黑胫病苗头,要将病株及时清除掉,并将病叶、病株等集中掩埋销毁,降低二次污染传播率。要科学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株抵抗力,保持烟苗维持在较好的生长状态,增强其对黑胫病的抵抗力。

2.4 抓好施药防治

使用农药防治黑胫病要抓住几个关键点,植株移栽前,重点对烟苗进行消毒;移栽过程中,重点是杀灭土壤中病菌,从源头降低病菌感染率;病害开始蔓延加剧时,每周至少要完成1次施药防治。药剂选择上,以代森锰锌、敌克松、甲霜灵等药剂为主要选择对象,这些药剂经实践表明对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效果很好,应提倡广大烟农使用。

3 结语

烟草黑胫病防治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烟草部门及广大烟农要坚持科学预防、科学治理的原则,积极推广病害综合防治手段,早发现、早治理,才能将病情发展保持在可控状态,真正实现优产增收。

参考文献

[1] 谭晓华,岑小红,彭军,等.丰都县烟草黑胫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8).

第9篇:计生法律法规范文

[关键词] 桃树 流胶病 防治措

[中图分类号] S6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66-01

流胶病是核果类果树普遍发生的一种极常见的枝干病害。近年来,该病呈加重趋势,已成为令人头痛的一个“顽疾”,流胶病轻则引起树势衰弱,严重的造成死株、甚至毁园。经调查统计,幼园的病株率在10%-20%,成园的病株率在30%-50%,而且树龄越大,病株率越高,极大的影响了桃园特别是进入盛果期桃园的经济效益。

流胶病的发生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生理性流胶比较常见,如负载过重、土壤板结或管理粗放都易诱发该病;侵染性病害为真菌侵染所致。流胶病在桃树的枝干部位都可发生,以主干发生最为严重,可引起树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

1 发生规律及危害症状

1.1 发生规律

(1)发生条件一般在4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遇连续阴雨天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可能大发生,老龄树,连续大量结果的树发病较重,透水性差、贫瘠土壤的桃园容易发病。(2)造成流胶的原因分为生理性流胶和侵染性流胶两种。①生理性流胶主要是蛀杆害虫造成的伤口、冻伤、树干外皮裂口、大的剪锯口;另外,土壤板结、负载过重、土壤排水不良等都可能诱发流胶病。②侵染性流胶为真菌侵染,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葡萄座腔菌和桃囊孢菌。病原菌在原来的的染病部位组织中越冬,翌年在桃树萌芽前后随着气温的上升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从枝干的皮孔和未愈合的伤口侵入,成为初次感病的主要菌源。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左右时,患病组织溢出胶状物,以后随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逐渐增多。发病高峰期跟气温和降雨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雨季。

1.2 症状表现

桃树的流胶部位以主干为主,多集中在根颈部,特别是根基部的裂口,属于极易发病的部位;其余部位也可发病,包括主枝的剪锯口,严重的植株当年生枝条的叶腋处也可发病。发病初期,枝干表皮出现肿胀,然后出现油渍状斑点,进而流出浅黄色胶状物,尤其在连阴雨或空气湿度高的时候流胶现象更为严重。流出的树胶经过2-3天后变为红褐色,3-4个流胶珠连在一起,形成大小不一的不规则流胶病斑,呈胶冻状。以后,胶体颜色逐渐加深,由浅黄色变为黄色,再变为淡红褐色、最后变为棕褐色。如果天气干燥,胶状物转变成茶褐色坚硬胶块呈结晶状,粘附于枝干表皮。非侵染性引起的流胶,系由机械、虫伤、日灼等引起的伤口流胶,开始为白色透明胶状,然后胶状颜色逐渐变成褐红色,遇适温高湿时胶状呈喷发状堆积在伤口表面,主要发生部位为机械伤和虫伤和人为损伤处等。流胶部位还容易被腐生菌侵染,使受害组织变褐、腐烂,致使树势衰弱,叶片变黄、变小,果实停止生长、严重时枝干或全株枯死。

2 防治方法

2.1 加强桃园管理,增强树势

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能。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酸碱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或过磷酸钙。改良土壤,盐碱地要注意排盐。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避免桃园连作。对已发生流胶病的树,小枝可以通过修剪除去,枝干上的流胶要刮除干净,在伤口处用波美4-5度的石硫合剂消毒,在少雨天气,亦可用医用紫药水涂抹流胶部位及伤口,隔10天再涂一次效果更显著。

2.2 调节修剪时间,减少流胶病发生

桃树生长旺盛,生长量大,生长季节进行短截和疏删修剪,人为造成伤口,遇中温高湿环境,伤口容易出现流胶现象。通过调节修剪时期,生长期修剪改为冬眠修剪。虽然冬季修剪同样有伤口,但因气温较低,空气干燥,很少出现伤口流胶现象。因此,生长期采取轻剪,及时摘心疏删部分过密枝条。主要的疏删、短截、回缩修剪,等到冬季落叶后进行

2.3 主干刷白,减少流胶病发生

冬夏季节进行两次主干刷白,防止流胶病发生。第一次刷白于桃树落叶后进行,用波美5度石硫合剂+新鲜牛粪+新鲜石灰,涂刷主干,或用巴德粉调配桐油,刷于桃树主干和主枝,减少病虫侵染和辐射热为害,可有效地减少流胶病发生。

2.4 及时防治虫害,减少流胶病的发生

4-5月份及时防治天牛、吉丁虫等害虫侵害根茎、主干、枝梢等部位发生流胶病,防治桃蛀螟幼虫、卷叶蛾幼虫、梨小食心虫、椿象等为害果实出现流胶病。

2.5 夏季全园覆盖,减少流胶病发生

没有种植金边茸或其他绿肥的果园,夏秋高温干旱季节全园覆盖10cm厚的杂草或稻草,不但能够提高果园土壤含水量,利于果树根系生长,强壮树体,而且十分有效地防止地面辐射热导致的日灼病而发生流胶病。

2.6 药膜防治,减少流胶病发生。如果是细菌性病原引起的流胶,用农用链霉素或叶青双等进行喷施和涂刷主干。如果是真菌性病原引起的流胶,可用抗菌剂401、多菌灵、甲基托布当、异菌脲等喷施或涂刷主干,涂刷主干的浓度比喷施树冠的浓度可以相对提高。主干涂刷之前,用竹片把流胶部位的胶状物刮除干净后,再涂刷药液,或用废旧干净棉布剪成条状浸透药液后包于患处,然后用10cm宽薄膜包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防治可用5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防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陈守耀,翟运吾,辛国奇.桃树流胶病的流胶生理及其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1989(2):27-28.

[2] 张 勇,李晓军,曲健禄,等. 山东桃树流胶病病原菌研究[J].果树学报,2011,27(6):965-968.

[3] 李节法,王世平,张才喜.桃树流胶病的发生和防治新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南方果树, 2012,41(6):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