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配电自动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莆田市各供电分区现状莆田有地(市)级供电企业1个,即莆田供电公司,县级供电企业2个:仙游县供电公司和湄洲岛供电公司,均为直供直管。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中以负荷密度的分区原则,将莆田市各供电片区分为三类。B类:市中心区,包括凤凰山、霞林、龙桥、拱辰、镇海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C类:除市中心区以外市辖区及仙游县城关(鲤城街道)、湄洲岛;D类:仙游县城关以外区域。
1.210kV通信接入网现状莆田供电公司尚未全面启动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仅在2013年开展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目前,仅在10条线路上安装了137个故障指示器,自动化覆盖区域为9.02km2,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为3.50%,其中,配电终端三遥比例为0、二遥终端比例为0,一遥终端比例为100%。配电网通信光缆方面,仅2009年试点建设丰美开闭所自动化项目,布放六城门交接箱-城厢变2条3km24芯普通光缆,梅园路4#开闭所-丰美开闭所1条1.28km24芯普通光缆,站房无安装终端设备,同时配电自动化主站未建成,配电自动化通信网未开始运行。
2莆田地区电网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完善的中压一次配电网络是配电网自动化发挥作用的关键基础,如果配电一次网架建设不到位,是无法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最大的效益的。不能过分夸大配电自动化的作用,尤其是配电网架优化没有达到合理的程度时,配电网自动化对提高可靠性是相当有限的。所以,目前莆田供电公司在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初期的工作重点应在于一次网络的优化,在优化中统筹考虑配电自动化的问题。目前莆田供电公司未开展配电通信网通信规划,同时配电通信网没有作为项目来看待,未与一次项目同步建设。各相关部门相互沟通配合有待加强,使通信规划形成上下衔接、协调一致,形成横向沟通、纵向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配用电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应用系统、终端用户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造成相配套的通信网络难以实施规范统一的专业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清晰,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模式,确立统一有效、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实现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形成全面的标准化体系。配电通信网规划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未配置配电通信网相关规划人员,规划队伍专业能力较薄弱。同时,通信网络自身的运行安全性、经济性还不能获得很好的保证。伴随着电网的建设,通信网络日益庞大和复杂,采取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态度做好人员结构的调整,充实配电通信专业运行维护人员,进而获得必要的人员储备将是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
3对莆田地区电网配置的自动化建设方案
3.1配网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基于对各配电终端信息的采集,实现对配电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并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计算和相关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实现对配电网的科学管理。配电自动化是在能够完成对配电网运行工况的日常监视情况下,具备对配电网络发生故障时的快速反应,即当配电线路的某一区段发生故障时,配电系统具备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停电范围和减少用户的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目的。通过实施线路分段原则,缩小个别用户或线路故障带来的整体停电,通过合理的线路分段数量和设置合理分段点,使用户享有尽可能高的供电可靠性。
3.2莆田地区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案2014~2015年,拟在B、C、D类区域同步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莆田地区配电自动化水平,同时积累配电自动化建设及运用经验。2013年莆田地区B类供电区域供电可靠性为99.973%,供电覆盖面积为59km2,涉及线路71条,2014年选取其中13条开展“三遥”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汇聚点设在110kV城东变),同年在B类区域12条新出线路同步敷设光缆线路按“三遥”配置。2015年在B类区域2条新出线路同步敷设光缆线路按“三遥”配置配电终端采用“三遥”模式。2017~2018年结合新建电源点110kV中心变的投运及网架优化改造,在网架逐步成熟的同时开始逐步开展配电自动化“三遥”建设。通信方式为光纤通信方式,通信平台为工业以太网。汇聚点通过光纤骨干网将信息传回主站,主站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运行信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在其他B类区域及C类区域开展“二遥”配电自动化建设,通过半自动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为无线公网,配电主站采集故障信息,对故障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故障定位后,通过遥控或人工实现故障处理的方式。
(1)仙游县供电公司:依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标准,仙游县供电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C供电区和D供电区;其中,C供电面积为22.8km2,全社会用电量44592kWh,全社会最大负荷83.1MW,负荷密度为3.64MW/km2,用户总数9.24万户;其中,D供电面积为627.01km2,全社会用电量124221kWh,全社会最大负荷208MW,负荷密度为0.33MW/km2,用户总数26.19万户。10kV电网均为架空线路,其中,架空网结构以单辐射、单联络接线方式为主,单辐射占比49.38%,单联络占比33.33%,鲤城街道主要以多分段两联络为主,乡镇供区以单辐射为主。10kV公用线路平均最大负载率为86.32%,线路最大负载率多集中在60%~80%之间,10kV配变平均负载率为32.68%,线路平均单条线路配变装接容量9.77MVA/条,>12MVA线路条数15条,大于15~40km线路13回。10kV网架存在负载率偏高,转供能力低,供电能力薄弱等问题。结合莆田配电网网架发展情况及《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形成了以下规划思路:现阶段,仙游C、D类区域配电网规划重点在于配电网网架的改造和电源点建设上,配电网自动化宜采取“二遥”与“一遥”相结合的建设思路,通过半自动方式实现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为无线公网,配电主站采集故障信息,完成故障定位后,通过遥控或人工实现故障处理的方式。
(2)湄洲岛供电公司:湄洲岛由湄洲岛供电有限公司供电,为C类供电区域,供电面积约6km2,用户数约1.1万户,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约2510万kWh,全社会最大负荷7.5MW,负荷密度为1.25MW/km2,湄洲岛作为国家旅游局“AAAA”风景区、海神妈祖的故乡,构筑安全、可靠、经济的配电网,对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湄洲岛上没有电源点,目前仅靠110kV忠门变到岛上的2回10kV单联络线路供电,从110kV忠门变到岛上开闭所线路已经达到8.67km,造成岛上10kV线路偏长,末端电压偏低。2015年结合110kV湄洲变的建设同步开展“三遥”配电自动化建设,通信方式为光纤通信方式,通信平台为工业以太网。由配电主站通过快速收集区域内配电终端的运行信息,判断系统运行状态,集中进行故障识别、定位,实现故障隔离和非故障区域恢复供电。
4结论
(一)课程保障机制不健全
学科教学质量并得不到保障。专业建设单位管理权限具有局限性,不能对本专业所有课程进行控制。基础课程的教师根本没有什么选择权。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学生拥有专门的技术知识,却用不到实处。此外,学科的教学内容一般比较陈旧落后,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发展过程会产生新的特性,如若再沿袭老一套理论来指导技术操作,显然不科学,也将达不到技术的要求。再者,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能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层面上,学生缺乏对技术操作的敏感度,也即是在进行技术操作时,要参照书本,一板一眼,操作速度慢,效率低。如果没有书本作为参照物将无法自主进行实际操作。最后,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不强。
(二)创新实践能力不足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各中原因除了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这些缺失是因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学校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直接导致大学生的工作水平跟企业单位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本身的专业要求调研和实践,如果学生不能将学科知识灵活转变为实践理论,学科教学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和出发点。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传授课本知识,还应该把学生的创造力诱导出来。电气工程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对策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转变,从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促进学生学、思、知、行的结合。同时,教师不要过于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全盘灌输,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此外,教学改革应该跟教学建设同步,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使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达到最大程度的协调和同步。教学目标突破传统局限,实现创新和与时俱进,以使实验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再者,还有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要摒弃传统老旧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适应电气工程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应该将学科交融和知识互补作为目标,组建创新型教学团队。
(二)调整课程结构
制定一个创新、全面、综合的课程结构体系,充分考虑学时、综合学分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因素,使学生真正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技术经验和实践经验。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能再担当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而要将知识或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知识理论发挥实际功用。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课程改革应该适当增加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实验课,适当降低专业理论类课程。此外,学校要将教学密度和精度相结合,根据当前的教育改革需要,对电气工程课程进行精炼并适当删减,增加技术理论跟实践性课程的互动性。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是知识传播、思维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教学要让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讨、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动脑、动手的情况下获取知识和掌握操作技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学内容来挖掘创新的关键点,让学生真正能从课堂上得到创新训练,还要精心设计课堂,充分利用知识理论创设情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个体创造力。
三、结束语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施目的、实施原则及自动化模式方案,以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发电厂、变电站、高压网络、电力调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在配电网络方面还较为滞后,这是由于我国电力建设资金短缺,长期以来侧重电源和大电网建设的缘故,使配电网络技术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设备落后、不安全的因素较多等状况,造成了配电网用电质量及供电可靠性方面较难满足要求。近几年来,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各种新电器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使人类社会对电的依赖日益加深。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国家电力公司为规范电力公司的运作,真正体现服务人民的企业宗旨,对电能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对供电可靠性制定了明文规定:一般城市地区为99.96%,使每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大于3.5h;重要城市中心区应达99.99%,每户年平均停电时间不大于53min。对照这一标准,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配电网自动化的建设与应用,是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
城市配电自动化的内容是对城域所辖的全部柱上开关、开闭所、配电变压器进行监控和协调,既要有实现FTU的三遥功能,又要具备对故障的识别和控制功能,从而配合配电自动化主站实现城区配电网运行中的工况监测、网络重构、优化运行。由此,配电自动化的系统结构应当是一个分层、分级、分布式的监控管理系统,应遵循开放系统的原则,按全分布式概念设计。按照一个城区全部实施设计,系统必须将变电站级作为一个完整的通信、控制分层;系统整体设计可分为配调中心层、变电站层、中压网层、低压网层。
一、配电自动化实施目的
配电自动化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缘于城网改造工程。长期以来配电网建设不受重视,结构薄弱,供配电能力低。国家出台的城网改造政策,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可以归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电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损耗,实现配电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为电力市场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原则
配电自动化是整个电力系统与分散的用户直接相连的部分,电力作为商品的属性也集中体现在配电网这一层上,配点网自动化应面向用户并适应经济发展水平。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已完成了计算机系统与配电设备结合的配电自动化系统,主要城市的配电网络上投入运行,使得电网供电可靠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日本1996~1997年度平均每户停电0.1次,每次平均8 min,可靠性居全球之首。
1998年我国投巨资进行城乡电网改造。由于我国对电力是国家垄断经营,尚未真正实现电力市场化,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因此配电自动化系统实施的目的必须适应终端用户的需求,而这种需求会因不同用户、因地、因行业而异随时变化。如果全面的实施配电自动化,应综合考虑,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应将它看作一个长期的市场行为。供电可靠性的提高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用多种手段有效协作后的结果,尤其依赖于系统管理水平的提高。故应将改造的重点转为采用各种综合手段提高供电质量,如采用不停电施工减少计划停电;开发应用配电自动化设备,实现远方监视、控制、协调,消除操作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错误。供电企业在实施配电自动化时,也应首先研究客户长期的、变化的、潜在的需求,按现代的营销模式做市场调查、顾客群细分等,将配电自动化的实施同时作为整个电力营销策略中的环节之一;其次,量力而行,综合企业内已有的线路网络水平、调度自动化和变电站(开闭所)自动化水平、人员素质,制定实施的进度和规模。 转贴于
三、配电网自动化模式方案
(一)变电站主断路器与馈线断路器配合方案
由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和馈线开关相配合,并由两个电源形成环网供电方案。也就是说优化配网结构,推行配电网“手拉手”,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具有多次重合功能,重合命令由微机控制,线路开关具有自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通信及开关具有自动操作和遥控操作功能,通信及远动装置,事故信息、监控系统由微机一次完成。设备与线路故障由主站系统判断,确认故障范围后,发令使故障段开关断开。
(二)自动重合器方案
此方案是将两电源连接的环网分成有限段数,每段线路由相邻的两侧重合器作保护。故障时,由上一级重合器开断故障,尽可能避免由变电站断路器行分合。当任一段故障时,应使故障段两端重合器分断,对故障进行隔离,线路分支线故障由重合器与分断器动作次数相配合来切除。
(三)自动重合分段器方案
每段事故由自动重合分段器根据关合故障时间来判断。此方案在时间设置上,应保证变电站内断路器跳开后,线路断路器再延时断开。然后站内断路器进行重合,保证从电源侧向负荷侧送电,当再次合上故障点时,站内断路器再次跳开,同时故障点两侧线路断路器将故障段锁定断开,确保再次送电成功。
(四)馈线自动化模式
1、就地控制模式,即利用重合器加分断器的方式实现。
2、计算机集中监控模式,即设立控制中心,馈线上各个自动终端采集的信息通过一定的通信通道远传回主站。在有故障的情况下,由主站根据采集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切除故障段并实施恢复供电的方案。
3、就地与远方监控混合模式,采用断路器(重合器),智能型负荷开关,并且各自动化开关具有远方通信能力。这种方案可以及时、准确地切除故障,恢复非故障段供电,同时还可以接受远方监控,配电网高度可以积极参与网络优化调整和非正常方式下的集中控制。
参考文献:
[1]徐丙垠.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5).
[2]林功平.配电网馈线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技术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1,(7).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系统;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electric power facilities and automation problems are stated, and aimed at these questions to propose the countermeasure of solving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arouse social all aspects of power facilities protection concern, support, the protection of power facilities to the health, normal development,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power supply situation security.
Key words: power system;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autom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M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20-02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电力设施则是支撑这一产业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的安全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从目前实际来看,现阶段对电力系统和自动化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管理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已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电力设施的有效使用。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程施工中,对电力线路造成破坏,挂断线路,撞倒架线塔等现象时有发生,系统自动化反应不及时从而严重影响安全供电。如2004年,某市电力公司电力线被改造工程的施工队伍强制施工破坏,该电力线是电力公司的主干光缆,传输着500千伏、220千伏和110千伏控制系统的主要电力供应任务,控制系统瘫痪导致变电系统失控,进而引起该地级市大面积停电。经过电力部门的全力抢修恢复,才避免了一起大面积停电恶性事故的发生。人工智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综合体现和技术研发,电气设备的状态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但是,纵观所有的研究,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的研究重点在于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分析与研究。
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分析
随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增多和扩大,我国的电力系统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了。再加上电力电子的飞速发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运用中也得到了相应的改革,呈现出远程化,图形化和分布式的特点和趋势。这里我们主要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倾向于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趋势进行主要分析,这其中包括配电系统的自动化的内在城网建设与改造和发电市场的发展理论及方向。信息共享、通道公用、功能互补是配电系统自动化的基本特点。实现其特点的主要方式或途径如下:
1.1 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运用
定位故障地点,隔离、恢复供电是配电网故障定位系统的自动化的表现。故障定位系统经历了从单项自动化到综合自动化的过程。这对配电系统的整体性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投诉热线处理的自动化
投诉热线是供方与一个地区或区域内的大客户之间建立的一种沟通渠道,便于及时处理配电问题。因此,电网改造中进行低压线路的改造,进行一户一表的改革时,需要系统化管理,优化配电系统的设计。投诉热线处理的自动化表现在这时一个面向用户和物业管理的分级分片的只能化双方互通信息的联系机制,有利提高配电系统的服务水平。
1.3 信息管理的自动化
信息管理系统是在设备管理和自动绘图的基础上建立的,其中包含配电、变电、用电、决策、反馈、检索等信息管理系统,有些系统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 就是由这些信息系统组成。早期的管理信息系统处理离线工作的模式,如今的设备管理(AM 或者FM) 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自动化地理化信息系统,它支持很多的空间数据行业的开发与运用,对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应用探讨
2.1变压器设备自动化技术的运用
变压器的自动化技术是指变压器设备的监测从离线状态转为在线状态。保障供电,降低供电设备的损耗成为目前供电企业的主要任务之一。变压器设备的在线检测有利于保证供电并且降低电力和设备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降低设备损耗和维修设备,保证设备正常工作也是变压器自动化的主要手段。设备检修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设备的检查与维修。状态监控是全面地、系统地对整个配电系统的设备进行监控,有利于进行设备的检查,同时有利于设备维修后的试行检测,保证设备的维修质量。另外,变电设备的自动化还可以实现离线检测。所谓的离线检测就是指在电气设备已经停止运作时对电气设备进行各种必要的检测,例如:预测性检查等等。在线的检测是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统计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反应配电系统的真实状况,使变压器的检修维护从离线模式和定点检修的固定模式发展为系统的自动化的在线状态。
2.2 微机实时保护自动化系统的运用
微机线路的保护系统在20 世纪80 年代就在我国开始运用了,到现在我国的微型机继电保护系统装置凭借其优越的性能条件在国内的业界收到广泛的好评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我国主流的微机实时保护系统主要采用的是RTOS 技术,用于提高微机实时保护系统的性能,达到实时性和可靠性、扩展性的目标。同时,实时性强、可靠性高、扩展性强也是微机实时保护自动化系统的三大特点。
其一,实时性更强。继电保护装置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做到保护的实时性。电网的安全性保护不容延迟,往往在事故发生后的几十到几百毫秒之间电网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延迟保护,后果将不堪设想。这里的实时性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数据的处理、分析、研究,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嵌入式的技术也为增加到预测事故的可能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其二,可靠性强。传统的保护线性程序总是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并且不能够很好地排除干扰。况且,传统的线性程序很容易因为一处的短线而导致整个系统死机,只能够依靠看门狗复位的方式对系统进行重启。微机保护系统采用了RTOS,可以排除干扰并且利用其它的程序对损坏了的地方进行修复。
其三,可扩展性好。我国目前的微机保护技术还不够成熟,大都是采用嵌入式的系统开发运用语言也有少数采用汇编语言进行,这样的嵌入型方式可以增加保护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利用模块化的设计对整个保护系统进行优化升级,不但可以方便厂家调试,还有利于客户的反馈和使用。当模块出现问题或者功能必须增多时只需要进行相应的增减就可以解决问题。
3 结语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分析与研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的分析与研究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和电力类工作者需要付诸长期努力的重要任务。只有有了重视,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坚持不懈,才能将我国的电力系统和自动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便捷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张金江;郭创新;曹一家;易永辉;唐跃中;徐立中;刘波;杨健;;基于MAS的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嵌入式平台设计[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年09期
胡道徐;丁卫华;张丹丹;;水电厂IEC 61850数字化变电站[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继电保护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邹晓莉;谢晓明;郑明伟;许先锋;徐俊杰;;智能型调度操作票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经济性要求将会提高,配电自动化各种功能之间的协调性要求增强,对信息的需求加大,从而对配电自动化功能的集成及综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电力市场环境下配电系统的自动化,将是集成以往各自独立的孤岛自动化,形成通道、信息、功能、效益综合,供电方与用户联动的“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DCA)。”其内容将涉及调度运行自动化、管理自动化及用户自动化,特别是用户自动化将是电力市场环境下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配电自动化(DA),配电管理自动化(DMA),用户自动化。其中配电自动化侧重于控制功能的自动化,包括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从信息角度看,它更侧重于信息的自动收集。配电管理自动化侧重于配电系统运行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化、信息化,包括地理住处系统(GIS)、设备运行管理(AM)、高级分析决策功能等,它更侧重于对信息的自动处理和决策;用户自动化主要包括远方自动读表、负荷管理、实时电价信息、用户电力技术等。
2. 新时期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2.1 配电管理应面对的问题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配电管理系统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1)具有电能质量监测评价的功能。电力市场环境下对电能质量的广泛关注迫使配电公司建立有效的电能质量监测手段。但如果专门建立一套监测系统将花费很大的一次投资及运行维护费用,势必加大供电企业的成本。因此,理想的办法是把电能质量监测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功能,开发出考虑电能质量监测的配电SCADA系统和相应的分析软件来对各种电能质量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做到共用信息通道、共用数据库系统等,从而实现对电能质量的经济有效的实时在线监测和分析处理。供电公司可以通过所监测到的信息检验其电能质量的状况和决定应该采取的措施。
(2)必须对部分高级应用分析软件加以改进以适应电力市场需求,并且真正实用化。负荷预测:市场环境下由于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及实时电价的推行,尤其是在实行需求侧竞价后,负荷的随机性增大,增加了负荷预测难度,负荷预测软件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无功优化与电压调整:传统的无功优化是在满足电压约束的条件下以网损最小为目标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无功优化及电压调整涉及到用户供电的质量问题,而不同的供电质量应该有不同配电电价,因此优化的目标将以收益最大为目标。故障恢复与网络重构: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故障恢复及网络重构目标也转变为收益最大。
(3)提高和加强信息系统集成化及应用功能综合化的力度。为降低供电成本,必须打破以往各单项自动化工程相互独立、功能重叠的弊端,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对其功能进行重组与综合。实现SCADA系统与CIS系统的一体化设计、融合现有的CIS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及生产MIS系统,实现一体化的配电管理系统。
2.2 用户自动化应面对的问题
(1)在零售竞争电力市场模式下,由于开放了零售竞争,允许需求侧竞价,这就要求配电网络运营商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对配电网络阻塞进行有效管理。而利用配自动化系统完成这一任务将是经济有效的选择。
(2)具有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功能。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充分运用电价的调节功能,采用分时电价、实时电价手段调整用户及系统的负荷曲线、降低高峰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降低配电网的建设入运行成本(包括提高系统容量负载率、减少及延缓基建投资、过负荷损耗等)。而分时电价、实时电价必须有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持。因此,可以将分时电价、实时电价信息及计量与结算作为配电系统综合自动化的一项基本功能,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系统综合效益。
2.3 配电自动化面临的问题
(1)高度可靠和快速反应的变电站、馈线自动化系统。在电力市场环境下,为了保障终端用户的供电可靠性,自动化系统不仅要求能够正确判断故障、隔离及恢复故障,而且要求加大对自动化系统的投资,增加快速、可靠的开关及控制装置,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同时,因配电网故障必须中断部分负荷供电时,应能快速自动识别重要用户,优先保障其供电。
(2)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需要,SCADA系统的功能应该是强大的,特别是对重要用户的监控更应该作到准确、可靠、灵敏。否则会给配电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对用户的真接停电和造成社会影响的间接损失。
(3)实现SCADA与GIS一体化设计,达到SCADA和GIS数据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界面一体化,实现从GIS中自动提取SCADA需要的网络结构和属性数据及由SCADA系统向GIS提供配电实时运行数据。
(4)采用可扩展综合型的配电自动化终端(CDAU)。为满足电力市场对电能质量的监测及实时电价信息的要求,实现综合信息的采集及控制,尽可能减少现场终端的数量及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应考虑采用可扩展功能的综合型配电自动化终端。该终删除了具有通常的功能外,还具有电能质量监测、实时电价信息、故障录波及部分仪表功能。
3.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和人员培训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复杂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健全、完善的配网自动化挂你机制是发挥其功能,提高企业和社会综合经济效益的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应从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人员培训三方面着手。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明确的规章制度和专业的运行人员使配电自动化系统发挥最大的效益。
配电自动化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应做到各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明确配网自动化系统的一、二次设备、主站系统、终端设备、通讯系统等运行、维护单位,并就相关的工作交叉进行规定。明确各单位的工作流程。建立专职机构从事规划编制、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及运行维护管理等日常工作。按照“配售分离”的原则设置专职呼叫中心和客户服务部门,提高供电企业形象。
[关键词]并仓;电缆网络;馈线自动化;配电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086-02
引言
配电系统连接着广大用电用户和供电系统,实现智能配电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以前人工去除故障越来越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政府对配电系统越来越重视并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论文将智能分布式FA结合配电网中,减少了故障线路之间的连带反应,正确定位故障地点,对用户用电有着极大的便利。对未来配电自动化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铺平了道路。
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快捷,配电网建设初步成效。虽然各个城市实施了成效斐然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但电力事故的频繁发生,电工的人生安全保障以及配电网络的故障切除表明当前配电领域的技术性能还待加强,智能的配电网络系统更适应当前电力系统的需要。
1 FA系统的实现
FA是个系统,由若干台设备构成,主要用于10kV环网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供电恢复。当馈线网络上发生故障后,智能分布式配电终端采用对等式的光纤通信网络互相通信,紧接着收集相关配电终端的相关信息,然后经比较定位发生故障的区段,接着断路器或负荷开关切断故障区段, 完成故障隔离动作,并且恢复非故障区间供电,最后将事故信息处理结果上报主站。
智能分布式配电终端由控制单元和常规配电终端组成,常规配电终端主要将数据量采集和控制命令下发功能,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控制单元主要实现通信、信息量转发、故障判断、故障隔离、非故障区恢复供电功能。
2 实验仪器
ZD30C故障诊断控制器的主要功能等同于通讯管理机和FA模块的集成,故障诊断控制器一般安装于环网的K型站 ,同K型站的MU通讯,采集该环网的信息,并且与故障诊断采集器(ZD30M)配合实现故障诊断恢复。
ZD30M故障诊断采集器的主要功能等同于测控装置和FA模块的集成。 同时ZD30M故障诊断采集安装于箱式变电站、环网柜内。对配电线路进行监测、故障诊断、记录、恢复等。
如果是P型站,还要通过通讯的方式将DTU的各种信号采集上来,然后通过内部规约的方式转发给电源站的ZD30C终端。
ZD30C故障诊断控制器和常规配电终端DTU采用串口通信 ,采用使用部颁IEC101或IEC104规约等。
结合市区公司网架特点,选择典型的配电网架结构,应用智能分布式配电终端,按照智能分布式FA在电源点并仓条件下的动作策略,编制典型的动作逻辑和动作方案,保证在配电网发生故障时,智能自主的实现配电网FA。
3最远过流信号翻转点判定故障串
并仓电缆网络中的馈线自动化中智能分布式FA系统仿真实验,通用出口并仓模式。由变电站1由母线传输单侧并仓,接双串手拉手环网配电至其他变电站,本实验满足常平站和河南站模式,出口单侧并仓,共六个配电站进行实验,分别置分段点与配变站3的左侧与配变站6的左侧,具体如下图1所示:
正常供电情况下,分段点左侧并仓,由变电站1(甲断路器控制)送电至各配电站用户,分段点右侧由其他母线供电,在这种情况之下供电系统正常工作。ZD30M装置集控制器和RTU功能为一体,采用类GOOSE式的通信机制,每台控制器都采集信息相同,形成统一的遥信数据库。当收到电源站“事故总信号”后,每台控制器都启动本机的FA功能,判读本机所控制的开关是否是需要隔离的,是则断开本装置需隔离的开关,电源站控制器确认故障隔离后,重新合上电源站开关;分断点控制器确认故障隔离后,且分断点合上后,未故障侧开关不会过负荷后,合上分断点负荷开关。
并仓模式下,若线路发生故障,系统逻辑会自主判断每一串线路的故障点与本侧处断路器的距离,逻辑上认为检测出的距离比较后,距离断路器远的为故障点,并切除故障点故障,恢复供电;若两串线路故障点与断路器距离相同,则两串线路同时动作,切除故障。
故障一经出现,系统就会通过最远过流信号翻转点判定故障串判断出故障点并成功切除,下面简要分析几种故障切除过程。
(1)变电站1出口线故障
当变电站1出口线故障时,系统检测到两串线路故障点与变电站1距离相同时,会断开变电站1的断路器甲,然后切除故障让配电站1和配电站5环进负荷开关分闸,各串分段点合闸,使配电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具体简化图2如下:
(2) 下游P型站多出线故障
下游P型站多出线是由K型站供电送至P型站,P型站送电至各个配电站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如K型站直接往配电站供电情况一致。P型站出口并仓,正常运行时供电系统缩略图3如下:
a 当K型站出口线故障时,此时系统根据远过流信号翻转点判定故障串发现两串线路故障点与变电站1距离相等,所以变电站1中断路器甲断开并断开负荷开关1,然后负荷开关11与负荷开关6合闸,系统恢复正常供电。系统动作过后供电系统缩略图如图4所示:
b 当具体线路中故障时动作过程如同K型站并仓情况一致。系统通过最远过流信号翻转点判定故障串原理,能快速准确的切除故障线路,实现线路恢复供电,缩短了用户等待时间,给供电系统维护人员提供了便利。
4 结论
能对馈线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正常情况下,供电系统的状态检测量以及开关设备的运行状态都可以实时监控。检测设备就是馈线单元即FTU,这些状态量可以经过规约送入任一级配电SCADA系统。出现故障时,系统监控立刻会有信息提示并进行处理。在实际配电自动化中,智能分布式FA的应用,对供电系统的供电情况,电路运行了解充分,能更好的更快的解决问题,并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能够缩短用户等待时间和减少电工排除故障时间。在智能分布式FA投入运营供电系统中,故障一经出现,系统能立刻找出故障点并切除故障,同时让其他无故障部分恢复供电,大大减少了用电居民等待用电时间;同时电工只要直接去故障点解决问题而不用多次排查以确定故障点。
参考文献
[1] 张伟.一种智能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故障判定方法[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05).
[2] 顾力,施永梅,潘华明.智能分布式馈线监控终端与继电保护装置整定配合的研究[J]. 华东电力. 2013(07).
[3] 包金龙.一种支持智能分布式FA功能的配电终端的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4] 许诚.分布式智能馈线自动化系统通信网络实时性研究[D]. 山东理工大学 2012.
[关键词]配电网;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019-01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国家十多年的大投入,目前来说电力的需求己在近期能够满足需求。当前的主要矛盾出现在配电环节,由于过去对配电系统投入较少,导致配电网结构不合理。绝大多数城市基本上都是辐射型单端供电,一旦线路故障只能切除整回线路,导致大片区域停电;设备技术性能落后,现在未改造的配电网几乎没有任何自动化可言,往往是一点小故障导致一片区域长时间停电。这些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尤为突出。
1 配电网自动化概述
所谓配电网自动化就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将配电网在正常及事故情况下的监测、保护、控制、计量和供电部门的工作管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改进供电质量,与用户建立更密切更负责的关系,以合理的价格满足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力求供电经济性最好,企业管理更为有效。传统的配电网运行管理依靠大量的人力,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缺乏实时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现代化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是必要的,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综合分析软件来实现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快速恢复送电等功能。
配网自动化的功能应包括配电网络的数据采集与控制/SCADA),馈线自动化(FA,即故障定位、隔离、非故障区段的供电恢复)、负荷管理、地理信息系统(AM/FM/GIS)、配电应用分析(PAS)等。实施配网自动化可以大幅度提离供电可靠性,同时具有减人增效,降低经营成本的作用:远期的意义即针对在良好一次网络的基础上的自动化系统可优化运行,保持能量平衡,减少尖峰负荷:进而具有推迟新建项目的潜在经济效益。
2 实施配网自动化的意义
配电自动化就是将环网结构开环运行的配电网线路通过分段开关把供电线路分割成各个供电区域。当一个区域有故障发生的时候,可以及时将分割区域的开关跳开,已达到隔离故障区域目的;随后自动将因线路故障而失电的非故障区域迅速恢复供电,可以避免因线路发生故障而导致的整个线路失电现象出现;也可以大大减少停电范围,确保供电的可靠性。
配电自动化系统简称DAS,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故障判断与隔离、地理信息、电网结构参数进行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正常运行及事故情况下的监视、保护、控制和配电管理。它是控制自动化与配电网有机成为一体的系统。
国家出台城网改造的政策、资金,并提出要积极稳步推进配网自动化。配网自动化实现的目标可以归结为: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切实提高电能质量,确保向用户不间断优质供电;提高城乡电力网整体供电能力;实现配网管理自动化,对多项管理过程提供信息支持,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减少运行维护费用和各种损耗,实现配网经济运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服务质量,并为电力系统电力市场的改革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从以上这些目标可以看出,对于电力企业,配网自动化的实施的具体意义在于:(1)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故障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故障自动检测,故障自动隔离,缩小停电范围,快速实现非故障区的恢复供电。同时减少因故障造成的电费损失。(2)改善电能质量,监测和改善瞬态及稳态电压质量,以优质的电能提供给用户。(3)提高配网系统的运行经济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运行维护费用,降低线损,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4)减少和缩短设备检修停电时间和范围。(5)优化网络结构和无功分配,降低电能损耗。(6)提高整个配网地管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减员增效”。
3 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及实施
3.1城市配网自动化系统设计原则
目前,国内在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上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电压型系统,一类是电流型系统;这两个系统各有优点。配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应综合考虑经济条件、负荷需求、技术水平,以及投资效益等因素,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进行。①系统的可扩展性。主站系统的规模、容量、处理速度、CPU负荷应有充足的裕度。②系统实时性。需满足电力系统实时性的要求。③可维护性。可维护性良好,可以提高了系统可利用率。
3.2 实施配网自动化的技术的实施
①可靠性原则。实施配网自动化的首要目标是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实现高度可靠的配网自动化系统要遵循以下原则:具有可靠的电源点;具有可靠的配电网网架;具有可靠的设备;具有可靠的通信系统。②分散性原则。由于配电网的地域分布性特点,建立配网自动化系统希望功能分散、危险分散,采用具有智能的一次设备使其故障就地解决;为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主站软件功能分散,SCADA功能与电网调度SCADA功能类似,具备完善的数据采集、事件记录、监视与报警、控制调节管理及通信等功能。
4 配网自动化的分阶段实施
4.1 配网自动化的实施
配电网自动化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最基本的条件是应具有较为完善的多路电源的配网点,涉及到城市建设,配电网规划,设备选择等一系列工程;专业技术性强。对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应实行分期,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即变电站出线以自动重合闸做保护,线路上装多组自动配电开关,建立电压控制。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增设通信及控制设备,各分支线自动开关由供电所实行控制,对负荷进行有效调配。
第三阶段:增加各供电所与配电中心的通信,将各点信号传送到配电管理中心,实现微机控制及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达到完善的配电自动化。
4.2 配网自动化规划
为了配合电网的发展,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尽快启动是势在必行的形式,同时也将依据本地配网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步实施,但建议主站系统按一次到位的原则配置,而子站、终端则按发展的需要,先试点,后推广扩大,配合网架的改造,完善配电自动化体系,最终实现全网馈线自动化。
5 结束语
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可缩小故障停电范围、停电时间,改善用户用电的环境和条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提高配网供电能力,增加系统的可靠性,缩短人员查找和处理故障的时间,可以提高工效和电网运行稳定性。同时有效地降低了损耗,提高了电能质量,在用户不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售电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运动系统;继电保护;通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04-0031-02
配网自动化的内容涉及配电和用电领域的各个方面。城市配网自动化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成功的配网自动化是设备可靠性和方案的有机结合。在未来几十年里,城市电网的自动化水平会要求越来越高,网架结构与系统建设将会大规模的进行,以满足电力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及早规划建设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城区配网自动化系统。
一、配网自动化总体方案
自1998年8月国家投资城网建设与改造以来,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供电可靠性、自动化技术方面,与欧、日、美等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另外改造面尚未铺开,离实现配电自动化目标甚远。现在国家机械工业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电力公司上级领导及时提出了我国21世纪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发展方向,如营建“N-1”的供电网,建设数字化配电网,选用高可靠免维护的智能化电器设备等,以满足城市现代化,乡镇现代化发展需求。
配网自动化系统分为馈线自动化、通信系统和配网主站三大部分。馈线自动化是配网自动化的核心和基础,馈线自动化系统就故障隔离和恢复方式分为就地控制、远方控制两种。
就地控制方式是以重合器之间的整定值配合实现,无需主站和通信系统。缺点是在网架结构比较复杂时,整定值难以配合,同时没有主站系统,配调人员无法对线路情况实时监控。
远方控制方式是通过配网主站对配电终端上传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控制,它以可靠的通讯系统为前提。因此通信和配网主站系统必须与馈线自动化系统同步实施。这种方式能够解决网架结构比较复杂和对线路的实时监控问题,但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比较大。
因此,确定配网自动化的整体方案,首先根据资金情况,分步建设馈线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和主站系统,并首先考虑采用就地方式实现实施馈线自动化。其次,逐步扩大馈线自动化、通信和主站系统的规模。
二、配网自动化构成
(一)一次设备
目前,我国县城的配电网络仍以架空线方式为主,配电网络的建设一直滞后主网的建设,造成配电网络千疮百孔,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一遇到天气变化经常出现故障,造成对客户停电。由于电网技术落后、设备陈旧,因此供电可靠性差。在配网自动化的建设中,一次网架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对配电网架结构动手术的过程。
(二)远动系统
配网自动化的远动系统主要实现FTU(终端装置)对线路开关、配电台区(变压器)的监控。远动系统及设备的可靠主要包括保护动作、环网控制、远方控制、就地手动等四方面。配网自动化远动系统的主要问题是线路电源(仪表与操作电源)和传输规约,设计适用于户外环境的、可靠的不间断电源是实现配网自动化的一个难题。由于配电线路设备的地理分布性,目前变电所采用的CDT、POLLING规约,均不适用于配网自动化系统,新的101规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它能否作为配网自动化远动传输标准尚难评定。目前,IEC正在制定新的传输协议标准。
(三)通信系统
配网自动化的通信系统包括主站对子站、主站对现场单元、子站对现场单元、子站之间、现场单元之间的通信等。通信是配电网自动化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区域不同、条件不同,通信方案也多种多样,比如光纤、电力载波、有线电缆、微波、扩频等,但总的来看,采用混合通信方案是比较符合县级城市的实际。即10kV主干线路用光纤,支线采用其他通信方式(根据距离主干线路远近、传输要求高低决定),远距离孤立点采用无线传输。
(四)主站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的主站功能包括SCADA实时监控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电网经济运行分析等,主站框架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调度自动化系统c/s模式,以P-P-C/S-B/S-体化架构,充分体现分布式网络的管控一体的综合集成系统特点,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平台技术充分体现功能与开放,并提供与异构系统跨平台接口,与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缝集成。
三、配网自动化的方案
(一)主设备的选型
由故障处理过程可看出,分段和联络重合器应具有如下功能:(1)保护功能:速断、定时过流、反时限过流、重合闸、保存定值并自动切换;(2)控制功能:远方控制、自动控制、就地控制;(3)环网功能:根据一侧或二侧PT(CVT)受电状态按整定值自动控制开关合分;(4)通信功能:以标准通信协议与远方通信,实现“四遥”;(5)电源:满足操作机构、终端设备和通信装置用电,并配置备用电源且具有电压保护预告警功能;(6)户外运行:要求主设备在户外运行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维护简单的特点。
(二)继电保护
分段开关及联络开关设速断保护、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和重合闸,其整定值服从变电所出线开关的整定。具体原则如下:(1)所有重合器设速断保护和定时限过流保护;(2)速断保护定值按躲开被保护线路末端最大短路电流来整定。为保证选择性,变电站出线开关的无时限速断保护应改为限时速断保护;(3)定时限过流保护按躲开被保护线路的最大负荷电流来整定;(4)不同的运行方式下保护定值应重新进行整定。
(三)通信系统
目前常用的通信方式有有线、载波、无线扩频。相比较而言,光纤通信的优点很多,它传输频带宽、损耗低,信息容量大,稳定可靠,所配光端机体积很小,可装在配网监控装置FTU内部,完成配网自动化数据传输,还可以为低压用电管理提供优质的通信通道,是一种理想的通信方式。
(1)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通信方式可选择有线、载波、光纤等,其中光纤通信可靠性最高。应依地形和资金情况而采用性能价格比较高的通信网。
(2)尽量利用已有资源,主要利用已初具规模的SDH通信系统。
(3)双环自愈网是光纤通信中最可靠的通信方式,若通信设备具备形成通信环网的条件,可尽量采用双环自愈通信网。
(4)不具备形成通信环网的通信设备,可采用链形通信方式。
(四)主站系统
主站系统在选型时应满足下面三个条件:具有实时监控功能(SCADA),能采集处理整个系统终端传上来的实时数据,完成事故报警,远程控制,故障判断、隔离,非故障区域的供电恢复。
(1)对于新建或改造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综合考虑配网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需求,采用配调一体化主站系统。
(2)已经建立调度自动化系统,在功能上已经满足地方经济3~5年发展的需要,而又不具备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可以单独建立一套配网自动化系统,两个独立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
(3)配网线路监测数量比较少,可以建设一个简化的配网主站/子站来完成馈线自动化功能,并转发数据给调度自动化系统。
四、效益分析
配网自动化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将配电系统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及其设备正常运行状态和事故状态下的监测、保护、控制以及用电管理和配电管理的自动化,最终实现以大幅度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为目标的对配电系统在线的、准实时的闭环控制。
(1)实施配网自动化系统后,有效减少了事故、检修时的停电范围,减少了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问,相对增加了供电量。
(2)对用户来说,供电可靠性得到提高,停电时间减少,增加了创造的价值。
(3)由于采用了高可靠性设备,减轻了事故和检修时的维护工作,降低了维护成本。
(4)高可靠性、高质量的供电环境服务于用户、服务于发展,也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文乐斌,丁国光,姚霞,配网自动化建设技术问题的探讨[A],全国城市供用电自动化及电力通讯应用技术论文集,2003
【关键词】低压配电 配电线路 导线截面 节能 降损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我们知道,电力网在输送电能的过程中,电能损耗是十分惊人的,在这巨大的电能损耗中低压(380V/220V)配电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原因是低压配电网电压低、电流大,特别是负荷功率因数低,更加大了电能损失。若能有效降低低压配电网的线路损耗,对于提高整个电网的经济运行将具有重大意义。在进行输电线路设计时,选择导线截面的传统方法是:按导线机械强度、允许电压降和导线长期允许安全载流量等因素而定。但从节约能源的原则出发,应将“电能损耗大小”作为配电线路选择导线截面的依据之一。即在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适当增大导线截面积以减少输电线路电能损耗,从而达到在不增加发电能力的情况下而增加供电能力的目的。
二.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选择
工程设计时,离不开电气设计,而电气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成功的导线截面设计,应当是安全、合理、经济和可行的。而导线截面设计则是电气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对电气方面要求就更加严格。因此,我们在低压配电线路导线截面设计中,不仅要使导线截面有足够的安全储备,而且要限制导线截面过大造成的经济浪费,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低压线路导线导线截面设计,一般应根据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来选择:
1.选择导线截面,首先满足发热条件这一要求,即导线通过的电流,不得超过其允许的最大安全电流。通常,当负荷电流通过导线时,由于导线具有电阻,导线发热,温度升高。当裸导线的发热温度过高时,导线接头处的氧化加剧,接触电阻增大;如果发热温度进一步升高,可能发生断线事故。当绝缘导线( 包括电缆) 的温度过高时,绝缘老化和损坏,甚至引起火灾。因此,导线应能够承受长期负荷电流所引起温升。各类导线都规定了长期允许温度和短时最高温度,从而决定了导线允许长期通过的电流和短路时的热稳定电流。选择导线截面时,应考虑计算的负荷电流不超过导线的长期载流量,导线的额定电流可以从工具书中查到。
2.为保证导线具有必要的机械强度,要求导线的截面不得太小。因为导线截面越小,其机械强度越低。低压线路的导线要经受拉力,电缆要经受拖曳。所以,规程对不同等级的线路和不同材料的导线,分别规定了最小允许截面。按机械强度选择导线的允许最小截面,可参考表一。
3.选择导线截面,还应考虑线路上的电压降和电能损耗。电压损失导线的电压降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以内。按规定,电力线路在正常情况下的电压波动不得超过正负百分之五临时供电线路可降低到百分之八。当线路有分支负荷时,如果给出负截的电功率P和送电距离L,允许的电压损失为ε,则配电导线的截面( 线路功率因数改为I) 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为负载电功率,千瓦;
L为送电线路的距离,米;
ε为允许的相对电压损失,=;
C为系数,视导线材料,送电电压而定( 表二)
Kn为需要系数,视负载用电情况而定,其值可从一般电工手册和参考书中查到。
表二公式中的系数C值
例:距配电变压器400米处有1台电动机,功率为10千瓦,采用380伏三相四线制线路供电,电动机效率为η=0.80,COSΨ=0.85,Kn=1,要求, ε=5%应选择多少截面的铜导线?
解(1) 按导线的机械强度考虑,导线架空敷设铜绝缘导线的截面不得小于4平方毫米
(2 ) 按允许电流考虑,求出电动机工作电流( 计算电流)
从电工手册查得S=2.5平方毫米的橡皮绝缘铜线明敷时的允许电流为28 安培,可满足要求Ij=Ie
(3 ) 按允许电压降考虑,首先计算电动机自电源取得电功率
若选用铜线则C=77,Kn=1,求出导线截面为
为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可选用S=16平方毫米的BX型橡皮绝缘铜线
选择导线截面,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上三个因素。但在具体情况下,往往有所侧重,针对哪一因素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就侧重考虑该因素。根据实践经验,低压动力线路的负荷电流较大,一般先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截面,然后验算其机械强度和电压降。低压照明线路对电压的要求较高,所以先按允许电压降来选择导线截面,然后验算其发热条件和机械强度。在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零线的允许截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的最大单相负荷和三相最大不平衡电流,并且还应满足接零保护的要求。在单相线路中,由于零线和相线都通过相同的电流,因此,零线截面应与相线截面相同。例如,对于长距离输电线路,主要考虑电压降,导线截面根据限定的电压降来确定;对于较短的配电线路,可不计算线路压降,主要考虑允许电流来选择导线截面;对于负荷较小的架空线路,一般只根据机械强度来确定导线截面。这样,选择导线截面的工作就可大大简化
三.结束语
虽然我国低压供配电系统设计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将会为我国的低压配电节能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为了保证用户电器的正常运转,提高我国低压配电节能能力,可以实施独立的供配电系统,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各种应急措施,比如设置应急的电源,如此,可以在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时候,保证企业的供配电能够正常进行,对企业的财产形成更强有力的保证。在进行企业的供配电设计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建筑供电要求高,供电负荷复杂的特点,要在综合考虑整个企业生产设备和功能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设计工艺,严格设计流程,在企业相关各个部门共同的配合下,加强双方的沟通,保证供配电设计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求,同时,要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整个企业供配电系统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平甘 陈洪波 刘凡紫外检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展望 [会议论文],2009 -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
[2]吴栩 冯鹏英 高压电气设备的在线检测技术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3]张川 刘乃涛 贺福敏 李林 李成龙 高压电力设备的在线绝缘检测技术 [会议论文],2011 - 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十届年会
[4]曾晓晖 聂端 基于绝缘在线检测技术的状态维修 [期刊论文] 《中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5年9期
[5]陈伟球 赵吴鹏 尹忠东 周浩 张瑜 在线检测技术可行性分析 低压配电网无功负序不平衡现象的节能降损解决方案 [期刊论文]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年7期
[6]文江林基于光纤荧光的电力设备温度检测系统的研究 [学位论文], 2005 - 沈阳工业大学: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