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管理创新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创新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创新分析论文

第1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饭店经营管理发展趋势饭店服务

新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下一世纪被人们称为“知识经济”、“网络技术”、“绿色环保”的时代。饭店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谁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握市场的新需求,适时进行管理的创新,谁将是市场竞争中的赢家,许多从事饭店经营与管理的业内人士都在构思未来饭店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战略。展望二十一世纪,笔者认为未来饭店经营与管理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集团化发展,品牌化经营

随着经济运行全球化,市场和资源跨国化的影响,世界饭店集团每年都在调整和兼并之中,饭店业的联盟和合并导致更大规模的饭店集团的诞生。如英国巴斯公司先后兼并了国际假日酒店集团、洲际酒店集团等成为更大规模,更具竞争力的英国巴斯酒店集团(BassHotels&Resorts)。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饭店销售除传统方式外,更多地利用Internet时行网上宣传、网上预订和不同行业间集团联合促销,饭店品牌在Internet上将有着巨大的魅力,品牌将越显重要,只有全球化、品牌化饭店才会在现代营销中得益。

二、市场高度的细分化与多元化营销策略

随着新时代旅游的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态势。饭店将注重市场需求的细分化,实行“小市场、大份额”战略,通过开发个性化产品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来赢得目标顾客,许多有着鲜明特色和明确市场定位的主题饭店增多,如:现代商务饭店、青年旅馆、汽车旅馆等。与此同时,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饭店的营销策略呈多元化趋势。整合营销、利基营销、三元营销、关系营销、政治营销、资料库营销、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观念和策略不断涌现。正如市场营销权威人士菲利普·科特勒所说:“每一个10年,都要求公司的管理当局重新思考和更新它的目标、战略和战术。”迅速变化的形势往往使经营企业在昨天取胜的原则在今天变为陈旧。

三、创造绿色饭店,倡导绿色消费

未来饭店业将更注重保护大气臭氧层、生态环境平衡及节约能源和材料耗费。饭店的建筑尽可能减少现代建筑带来的光污染,利用先进的几何造型,使室内采光度好;饭店的能源尽量利用太阳能,节省普通能源的消耗,降低大气层的污染;饭店不使用塑料等无机化合物易耗品,而改用易分解的低制品或木制品,以益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客房的床单毛巾最好是纯天然的棉织品或亚麻织品,肥皂宜选用纯植物油脂皂,尽量体现绿色服务;客房不再每日更换一次性用品,床单、毛巾的更换也根据客人的需要而定。不少饭店已经在客房内放入这样的卡片:“如果你不需要更换被单,请把卡片放到你的枕头上”。培养人们的绿色意识和消费精神。

四、饭店服务更注重个性化

90年代以后,饭店逐步进入个性化服务时代,许多产品有特色、服务有个性的饭店在市场上呈现出强有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产品雷同性强,服务无特色的饭店皆面临生存的危机。饭店在为所有来店客人提供规范化、标准化服务的同时,更注重对不同客人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规范化服务的延伸。它体现在工作责任心、感情投入、灵活、超常、自选等方面,它能让客人最感满意,有时还能为客人带来惊喜。如:豪华酒店中的“金钥匙”,被客人视为“百事通”、“万能博士”和解决问题的“专家”,它代表了饭店委托代办的最高水平,“尽管不是无所不能,却一定要竭尽所能,它是“金钥匙”的服务哲学。中国金钥匙的承诺是:为全世界旅游者提供“高效、准确、同时完善”的服务,“金钥匙”成为饭店优质服务的象征。

五、管理组织结构小型化、扁平化趋势

传统的组织机构设置主要是站在饭店的角度设置岗位,强调专业化分工、规范化管理。未来的饭店需更多地站在客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求饭店管理追求效率、注重沟通、灵活机动和提供针对。饭店尽力提供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服务,提供客人尽可能的便利,提倡一站式服务。这就要求饭店的管理组织结构克服原有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慢、管理费用高和效率低等弊端,避免组织分工的过分细化和专业化。而倾向于管理组织结构的小型化、简单化、扁平化和有机化。

六、饭店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逐步进入饭店业,饭店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客人感到更加舒适、方便。网上预订、网上宣传促销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电话预订、邮寄宣传资料和新闻媒体广告等;客人入住手续方便快捷,完全电脑化操作,客人可直接从电脑屏幕挑选自己喜欢的房样类型,不再像以往那样由总台分配哪间房间就住哪间房间;客人的身份资料也将利用先进的电脑扫描技术录入电脑,免去人工登记、确认等繁琐的程序;客房配备先进的VCD设施、多媒体互联网络和电子控制技术,客人可以通过房间内的电脑显示确认自己的个内容。如:每天叫醒时间、送餐时间、收衣和送衣时间、预订机票和宴席、与工作单位联系和客户进行业务联系等。

七、员工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未来饭店的经营应树立“顾客第一,员工第一。”的经营理念,使饭店成为“宾客之家,员工之家。”饭店要注重员工的培养,为员工创造宽松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较多的晋升机遇和较高的工资福利。因为员工是服务的实施者,只有满意的员工才会提供满意的服务。通过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被管理者意识到自己也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同时,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八、餐饮在饭店中地位日益受到挑战

“民以食为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客人对餐饮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并呈多样化趋势,餐饮业仍是经济增长中最快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社会餐馆不断涌现,遍地开花,饭店餐饮面临更加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有特色的餐饮(如主题餐厅)可能会在饭店中继续生存,商务型饭店中的餐饮将削弱,度假型饭店的餐饮将多样化;另一方面,有些饭店将突出餐饮,让餐饮走出饭店,与社会餐饮分争市场。

九、饭店业主转向房地产市场,注重以房地产增值中获取利润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不断下降,饭店的回报周期延长以及饭店经营的集团化、品牌化趋势,饭店业主一方面将未来饭店的直接经营更多地委托给专业的饭店管理公司来承担,因为饭店管理公司通过管理技术、营销网络、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输出管理,更容易使饭店业主获利。另一方面,饭店业主更多地转向房产市场,将饭店作为房地产投资,并注重从房地产增值中获取利润。

第2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 创新 问题分析

1.对当前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意义和必要性

行政管理的概念主要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正常行驶宪法赋予的国家权力,并依据宪法及其他法律管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以及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在这一过程中的管理行为称之为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体制则是保证行政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所以,想要实现行政管理高效化,就要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使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使行政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行政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了国家存在的重要制度,对于我国而言,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不断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发挥行政管理体制的积极作用。

2.我们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我们既要对其进行有效创新,又要保证其创新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际,同时还要保证其创新在国家的总体掌握之下。所以,我们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府,根本的发展方针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这就决定了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创新原则。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创新原则,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2.2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需要突出政府职能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而言的,因此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在创新的过程中,突出政府的职能作用,使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目的性更强,使整个行政管理创新过程能够凸显政府的地位,明确政府的权力和责任。

2.3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政府在分权放权的时候要注意尺度

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会明确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会对一些领域的政府权力进行分解和下放,保证整个社会和谐高效发展。但是在政府分权放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慎重,必须要注意分权放权的尺度,既要发挥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作用,又要保证政府的权力在有效控制之中。

3.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手段和措施

通过对目前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案例分析后发现,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的时候,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具体的创新手段和措施:

3.1对目前的行政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

在我国,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对于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良好的政府行政管理理念。而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社会对政府的行政管理理念和需求都产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要加强对行政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引导,并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保证政府能够为社会为人民更好的服务。

3.2对目前的行政管理审批制度进行创新,促进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一些社会事务履行审批的权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会越来越多,完全依赖政府的审批,不但会增加政府的负担,也会使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不断扩大,最终降低总体效率。所以,我们要对目前的行政管理审批制度进行创新,促进审批制度改革。

3.3对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促进政务制度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目的就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使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够更加高效更加多元化,从目前的行政管理创新情况来看,对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政府制度改革,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有效满足了社会需要,提升了政府形象。

4.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有效创新,但是受到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职能的限制,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4.1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存在欠缺

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对于公共事务的改革力度还不够,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服务体系的时候,还存在着过分依赖政府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没有有效的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进来,由此导致了在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财政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4.2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府管理的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是为了政府能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并保证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社会的有效监督,发挥权力的正面作用,简单的说就是为人民群众更多的谋福利。但是在目前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中,政府管理的监督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做到权为民所用。

4.3行政管理体制创新,营造的创新氛围和发展环境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我们创新行政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要营造社会管理创新的氛围,使整个社会的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从实际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情况来看,创新氛围和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如此,才能发挥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摘要]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总结,分析了其各自的特点,最终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而且其发展愈来愈系统化和制度化。旨在总结和介绍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现有研究成果,指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公共项目的成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公共项目绩效绩效改善方法提高效果

公共项目是社会经济生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社会的运转提供基础条件。目前,虽然我国公共项目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总体表现为管理效率低下、绩效水平不高,而公共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绩效改善的复杂性。

长久以来,各国专家学者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付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公共项目的成功。

1公共项目的界定

在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进行研究之前,首先必须澄清公共项目的概念。综合现有观点,本文将公共项目界定为:公共项目是为了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包括服务)的项目,其最终业主是政府,具有公共品性质和公益性目标,通常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

公共项目的公共品性质、公益性目标以及效益的外部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依靠市场配置缺乏效率,而必须由政府提供[2]。然而政府作为公共项目的最终业主使得其具有多级多重结构的委托链[3](见图1),从而与非公共项目有了显著区别,增加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复杂性。

2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框架

对于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伴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绩效的界定、项目管理绩效的评价以及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而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图2即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理论框架。

该理论框架的基础就是绩效的界定。对于公共项目来说,绩效是“绩”和“效”的合成,即成绩和效率,是项目建设成果与过程的综合反映和体现。“绩”指项目结果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主要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怎样,侧重反映项目的结果;“效”则指完成项目的效率,侧重反映项目过程。项目管理绩效是项目成功的指示器,项目成功是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

3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

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管理学范式和制度经济学范式。

管理学范式即通过对项目的管理技术或方法论的改善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其两种具体方法可以根据改善活动覆盖项目管理过程的程度来区分,前者只涉及项目管理的局部,而后者涉及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制度经济学范式则是试图寻找一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者之间责、权、利的均衡,以此来激励和约束各方为达到项目的成功而共同努力。这两种类型的方法都是解决公共项目管理绩效问题的“良方妙药”,但至今还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1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局部改进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20世纪80年代以前,评价项目管理绩效的指标主要是项目成本、工期和质量,此时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方法也非常狭窄,都是一些结合预算、工期和技术说明的控制方法。

随着项目管理绩效指标的多元化发展,项目管理绩效改善也开始涉及项目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人们发现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活动,对其某一方面的改进都会带来整个项目管理绩效的提高。例如,将组合基数确定法(CRD)运用到招投标过程中是通过优化承包商的选择来提高绩效[4]。

通过项目管理某一方面的局部改进来改善整个项目的绩效是使用最早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并且其改善途径涉及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目前有大量文献归属此类。

但是,这种方法对于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是通过“局部用力”或者“分散用力”来实现的,因此,其对项目整体绩效的提高是有限的,导致改善效果相对来说不是非常理想。

3.2项目管理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鉴于第一种方法的局限性,专家们开始将项目组织视为一个系统,试图寻找一种全过程、系统化的方法来实现项目管理绩效的大幅度提高,因此,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或逻辑思维运用到项目管理全过程中,通过提出一种新的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框架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这种方法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内部的系统改善以及项目之间的系统化管理。

项目内部的全过程、系统化改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将集成化管理的思想应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如将工程设计与施工阶段相整合的观念[5],建筑供应链管理概念的提出[6];其次,有一些文献将企业管理中的一些系统化理论,如标杆管理[7]、价值管理[8]、企业流程再造理论[9],引入项目管理领域中来;最后,项目成功的概念出现后,大量研究开始围绕项目成功标准以及项目成功关键因素(CSFs)展开,项目成功标准即

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目标,而项目成功关键因素即为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着力点,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前提就是寻找“目标”和“着力点”,而后对“着力点”进行一系列的重点管理,以求达到“目标”,这方面内容包括鉴定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10,11]项目卓越概念模型的提出[12]等。

通过项目之间的系统化管理来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方法主要体现在项目组合管理[13]与项目群管理[14]理论的研究,它们都是将多个相关项目进行统一协调管理,从而获得单独管理各项目所无法获取的效益,实现项目与组织战略的一致。

3.3通过制度安排上的创新来提高项目管理绩效制度经济学认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减少交易中的摩擦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绩效,制度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因此,大量研究与实践围绕公共项目的制度设计展开。相对于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来说,通过制度创新改善项目管理绩效的研究是异常活跃的,实践中的尝试和探索也是非常广泛的,我国公共项目管理模式随着公共项目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如图3所示的四个阶段。

图3中的各种公共项目管理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十分灵活的,公共部门通常是为了达成项目目标而将某种项目管理模式进行随意改进,因而造成了当前多种项目管理模式共存且竞相发展的形势,而这些管理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侧重。

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同时促进了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些文献,尤其是国内的一些文献通过对公共项目委托关系中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来改善项目管理绩效[15-17]

;还有大量文献追求公共项目各利益主体之间最合理的风险分担,认为这是提高项目管理绩效的关键[18-20];另外,一些学者将公司治理的理论引入项目管理领域,出现了项目治理理论[1,21,22],该理论试图实现公共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责任、权利和所享有的利益之间的一种均衡,达到最恰当的风险与利益的分担,从而使得公共项目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能够实现这样的情形,即虽然其各自的目标不尽相同,但其所作所为却都能最终促成公共目的高绩效,也就是“殊途同归”现象。

关于项目治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仍有部分专家对公共项目治理理论置疑,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有待于更多有志之士的关注与研究。

3.4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比较分析

以上两个类型的三种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是并行不悖的,其中任何一种都不是可有可无或“独当一面”的。

虽然项目管理局部改进的方法对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是有限的,但其研究和实践将不断促成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管理系统改善方法的研究也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提供了管理方法论上和逻辑思维上的革新;

而制度安排创新的方法虽然看似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面最见成效,但应该注意的是,它是以管理学范式方法的研究成果作为技术支持的。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4结语

公共项目的绩效改善问题一直都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很多专家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文在界定了公共项目概念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了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活动日益系统化和制度化。可以预见,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的迫切需求和公共项目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必将推动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严玲,尹贻林.公共项目治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意义,概念,特征

 

一、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

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学术范畴而被严格界定和科学论述,严格地说是从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人们对政府管理活动进行新途径、新方式、新模式和新机制的探索开始的。在学术界,诸多专家和学者对政府管理创新问题有着研究兴趣,并撰写出相应的理论成果,对于指导政府管理创新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但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政府管理实践活动层面上,没有突破政府管理学的理论境遇和思维逻辑,难以摆脱传统政府管理创新理论的羁绊与禁锢,认为政府管理创新就是管理理念的革新、管理方法的改进和管理内容的变更和管理手段的变换,将政府管理创新视为外在于管理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一些学者将政府管理创新研究的主题转向了理论分析的方法论层面。生态学强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共生和持续演化,其所内涵的动态、多样、平衡和有序的思想使得其逐渐成为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有效工具。如果将政府管理创新置于生态学的理论视野内加以审视,可以发现:政府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与所依存的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和共生关系;不论在构成要素方面,还是在要素之间关系方面,乃至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方面,政府管理创新都处于一个构成要素多样、环境因素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以将这个系统理解为“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

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典型形态,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必须具备三方面的条件:第一,必须由人和人围绕的政府管理创新要素、条件、活动组成。人和政府管理创新要素、条件、活动既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实际载体。第二,基本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机制。第三,具有特定的功能,这是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是由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结构决定的,而单个构成要素则不具备,一旦特定功能被取代,系统就会面临升级转型或者解体消亡。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才是所谓的生态性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任何条件的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都会影响到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活度。

二、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政府管理创新的生态认知。认知是行动的先导,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行动过程及结果的绩效水平。目前,一些地区政府在进行管理创新时,既不充分了解自身的管理实践情况,也不全面顾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外环境,进而造成政府管理创新过程的不通畅和创新绩效的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政府管理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营造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梳理政府管理创新要素的内在关系,规整政府管理创新的各种环境条件,实现要素关系和环境条件的动态平衡与协调统一,有利于培养政府管理创新主体的生态认知,使其在政府管理创新过程中既注重要素、环境条件的客观性,也强调要素关系和环境条件利用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其次,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创新的生态价值。生态文明的不断崛起和生态意识的渐入人心,使得生态理念逐渐成为指导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理念,人们在评价实践活动价值时,不仅考虑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越来越考虑到实践活动的生态价值。对于政府管理创新而言,生态价值也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每个政府管理创新活动都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例如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机制等,由于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有所差异,因而这些构成要素的生态位也各不相同。论文参考,意义。每个要素生态位的错位都会直接影响到系统内部要素关系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序发展。这也正是目前部分政府管理创新绩效不明显的原因所在。论文参考,意义。通过营造生态系统,来实现政府管理创新要素功能和要素关系的最优化,进而提高政府管理创新的生态价值。

最后,有利于增强政府管理创新的竞争优势。对于政府管理创新主体而言,对自身情况和内外环境条件的准确认知是其合理利用内外环境因子,充分发挥管理创新竞争优势,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有效调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生态关系,使它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要素和要素之间关系的重叠竞争,要素和环境之间关系的无序紊乱,都会造成政府管理创新要素之间的功能妨害与效能内耗,进而影响到政府管理创新竞争优势的提高。为此,在内部层面就需要保持政府管理创新要素之间关系的有序稳定,在外部层面就需要保持政府管理创新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正常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内外层面的有机结合形成平衡有序的生态系统,使得政府管理创新过程得以持续开展,竞争优势得以有效提高。

三、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在持续不断的运作过程中,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了协同共生的内外环境关系,体现出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动态性和自校性等基本特征。

1.整体性。与自然生态系统相类似,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也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它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在不断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与内外部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空间形态既可以表现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可以反映政府管理管理生态系统的未来发展取向;既可以为政府管理创新目标的确定、创新方向的把握和创新战略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也可以为相关

主体了解政府管理创新的本质和规律提供重要参考。论文参考,意义。政府管理管理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主要由社会空间、经济空间和自然空间组成,社会空间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政治空间、教育空间、文化空间、科技空间和制度空间等;经济空间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价值目标的主要指向;自然空间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的空间范围。自然空间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直接性和客观性。三个空间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空间形态,共同制约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发展。论文参考,意义。

2.层次性。结构是要素之间关系的结合形式和联系状态。系统结构是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比例特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以及各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形式。论文参考,意义。由于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既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也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发展演化规律的有机系统,因此,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既表现社会生态系统的部分性质,也表现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特征。从规模大小上,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可分为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结构主要以社会环境结构为背景,中观结构主要以区域社会环境结构为背景,微观结构主要以某个政府的具体管理环境为背景。从时空维度上,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主要是各级政府行政级别的大小不同形成的结构,横向结构主要是同一级别政府部门形成的结构。宏观中观微观结构相互渗透、纵向横向结构彼此交融,共同形成动静结合、纵横交错的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

3.复杂性。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是由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组成的有机系统。政府官员、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府管理创新研究人员等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主体;对生态主体产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生态因子的结合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等,各层面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运作产生影响。不同的生态主体拥有不同的生态环境,同一生态主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也需要不同的生态环境。通过生态主体之间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影响环境的能力,并不断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演化。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发展的快速化、社会竞争的激烈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日渐明显,分配差距的拉大、腐败现象的蔓延、阶层分化的多元等社会问题也开始出现[1],使得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更加复杂,给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运作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4.动态性。在生态学的理论视域中,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论文参考,意义。生态因子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各种生态因子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环境,每个生态因子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或可调剂性。同样,组成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的因子都是生态因子,各种生态因子对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推动或者制约作用。按照表现形式,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可分为社会生态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和自然生态因子,社会生态因子包括文化因子、教育因子、社会制度与政策因子、国际政治因子和科学技术因子;经济生态因子包括消费市场因子、物资市场因子、资金市场因子、劳动力市场因子、产业与产业结构因子、交通因子、通讯因子、国际经济因子;自然生态因子包括地域地缘因子和自然资源因子。[2]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生态因子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变化,进而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5.自校性。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自校平衡性更具有主动性,这是由于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具有更强的意识性和能动性。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外部环境,它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发展变化的具体要求,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从过程机制上看,自校平衡主要是由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不平衡所致。物能流转的不平衡往往会带来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不稳定,影响政府管理创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了保持系统内外环境关系的平衡有序,政府管理创新主体就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这些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创新主体通过优化关系结构、调整功能机理和整合运作机制来保持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平衡有序;二是通过适当改变环境因子、规整环境条件和调试环境空间来实现与外部环境之间关系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景春.研究生党建创新的SWOT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46-50

[2]梁嘉华等.企业生态与企业发展:企业竞争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25

第5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特色管理;北京城市学院

一、背景与意义

(一)背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间高等教育的合作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开放式、国际化人才,属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开发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在这种大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在国际合作办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管理工作。针对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研究也随之展开。许多专家学者对学生管理工作从不同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包括学生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研究、学生管理中的教学管理研究、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专家学者们基本上是依托于自己所在学院的国际合作办学的实际进行理论研究,单方面的研究偏多,综合性的研究偏少,对于不同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多样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背景下,进行学生特色管理工作的综合性研究将有很大的空间。

(二)意义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学生特色管理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化。二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日益复杂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生培养过程的生命线,但是由于多国家多校园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其管理模式具有与单一的国内普通高校办学不同的鲜明特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诸方面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三是有效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紧迫性。学校提出了“全人教育、适合教育、有效教育和实用教育” 理念,其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教育有效性和实用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北京城市学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间的初期发展阶段,2008至2012年间的粗放式快速发展阶段,正在进入以硕士学位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素质培养为目的的国际合作模式建设阶段,突出了跨国别、多类型、重专业的特点。具体合作项目包括学位项目、交流项目、实践项目和辅助项目。根据学校及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学生特色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于构建新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我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而促进首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特色管理问卷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了进一步明确学生特色管理的必要性和研究方向,针对语言和国际学部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发放了200份问卷,有效问卷200份。问题涉及到学生对传统学生管理和特色管理创新的态度及特色管理的方向,内容涵盖制度建设、师资队伍、思政体系、服务管理体系等。

(二)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得出:对国际交流项目感兴趣的学生158人,占到了79%,从而可以看出调研对象的选择还是比较科学的。71%的学生认为传统的学生管理不利于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认为传统的学生管理在考勤制度、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党建和思政教育、毕业论文管理、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比例分别是41%、26%、52%、30.5%、34%、32.5%;92%的学生支持学校做有利于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学生管理创新,支持学校在灵活的考勤和学籍变动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试和成绩管理及论文完成形式、持续性的党建和思政教育模式、实效性的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等方面创新的学生比例分别是67.5%、72.5%、24%、42.5%。

另外,在党建和思政教育创新方面,26%的学生选择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78.5%选择内容广泛的国际形势教育,38.5%选择实践性和体验式的党课教育,24%选择科学的党员培养考察及发展制度等,27.5%选择持续性的思想教育模式。在学生组织和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方面,72%的学生认为应建立为学生出国交流提供服务的社团或组织,81%的学生认为应建立强化外语学习或模拟国外学习生活环境的相关社团或组织。在日常成绩管理和毕业论文管理创新上,65.5%的学生选择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安排考试时间和缓考时间,68.5%选择进行学分互认,68.5%选择论文的撰写、开题与答辩灵活进行。在学校应该为出国交流学生提供哪些服务方面,81.5%的学生选择出国手续流程培训,77.5%选择出国项目说明和介绍,81%选择搭建交流、实训、实践平台,65%选择提供经验交流与指导。

三、北京城市学院学生特色管理思路研究

(一)学生特色管理的原则

学生特色管理应该坚持“科学管理”、“柔性管理”和“弹性管理”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学校提出的四个教育理念,在调研总结兄弟院校相关经验的前提下,研究我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不同的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及其基本规律,创建学生管理创新基地,构建有特色的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国际合作办学的科学发展,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国际型人才。

第6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21世纪,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而创新也日渐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软能力。随着国企物力集约化管理向纵深推进,对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企业在招标采购工作中积极探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亟待总结提炼并推广应用。在大数据应用背景下,对招标创新成果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入库评审等工作机制,及时总结创新知识成果,形成企业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库优质资源,有助于实现采购创新活动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整体提升采购管理专业理论水平。

二、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库管理方案

1.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研究

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成果是指各单位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及理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在招标采购实践中行之有效、可持续产生出色成果、有一定管理创新和特色的、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作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招标采购工作创新知识库知识分类构成研究如下:运用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结合先进的招标采购管理理论及实践,提出具有国网公司招标采购工作特色的知识分类维度和各维度下的具体类别,包括:根据知识属性,考虑以下分类维度:

(1)按照业务模块、业务属性分类,包括采购机制和管理体系、采购策略管理、采购标准执行、电子化招投标、招标机构管理、采购工作模板、质量监督及供应商管理结果与招标采购联动等;

(2)按照招标采购流程环节分类,包括需求计划、招标准备、招标文件编制与审查、发标、开标、评标、定标;

(3)按照成果形式分类,包括研究报告、管理流程、操作手册、策略标准、工作模板等;

(4)按照采购对象分类,包括物资类、非物资类;

(5)按照适用的采购方式分类,包括招标采购(公开招标、邀请招标)、非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

(6)按照适用的采购模式分类,包括批次集中采购、协议库存采购、超市化采购;

(7)按照评审结果分为A级、B级,A级主要为入围和入选作品。

2.物资采购管理创新知识库评审体系设计

(1)评审方法研究

①评分法。优点是能够客观、定量地反映方案在各个影响因素维度上的优劣情况;缺点是由于评价体系设计和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对成果的总体效果评价容易出现偏差。

②论文盲审、答辩法。优点是由于不署作者名的成果材料送给不可能知道作者的人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最为客观;结合选手答辩,整个环节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适用于比较正规的论文评审。

③投票法。优点是该方法是基于投票人对所有成果的总体效果进行比较后作出的评价,经唱票后能够以比较合理、公正地选出最佳成果。建议初审盲审和投票相结合,盲审结果为推荐入围、不推荐入围;复审中结合企业答辩,采取评分法对企业成果进行评价。

(2)评审因素权重

①加分项法。优点是能够激励选手在加分项方面的表现,给予加分项表现突出的选手更多优势以弥补评分体系中其他指标方面的不足,甚至在评分中胜出,缺点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加分容易影响评分体系原有的公平性,对加分值设置维度的要求较高。

②序列晋级法。优点是兼顾不同的序列,并根据不同序列的特点量身定制晋级标准,确保了不同类型成果均得到适当的评价,序列内及序列间评分均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知识入库管理方案设计

(1)关键字索引

建立知识库索引功能,支持对成果材料中的亮点关键字进行索引搜索。(2)动态评价

①动态评价管理。对创新知识库进行动态管理,如因政策法规变更、外部环境改变、实施条件不再具备等因素,已入库的创新知识实效性与时效性受到影响的,可适当调整管理级别。

②复制淘汰机制。对在库满一年,因政策法规变更、实施环境改变、实施条件改变等因素,已失去实用性或时效性的,经评审认定,可进行“已淘汰”标识。

(3)成果共享及推广应用

①定期/不定期成果共享。半年度和年度成果入库后,定期开展库内成果的学习推广。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业务需要,按照分类、关键字等检索库内成果,满足业务管理提升的需要。

②建立知识交流学习平台。活用信息系统功能,参照知识地图理念,建立企业知识共享的平台,推进招标采购创新知识信息、成果宣传推广、交流和反馈。

③循序渐进经验推广。鼓励企业通过对库内成果的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库成果在本单位的推广应用设想,并组织资源形成具体的推广应用方案,开展落地实施,将实施情况提报至知识库-推广应用记录中。

三、总结与展望

第7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伴随着黄河施工企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黄河施工企业有内部经营转向市场化经营,企业已进入战略制胜的新阶段。黄河施工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是靠“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是提升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在此,笔者结合从事多年黄河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实际,就黄河施工企业如何以管理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管理创新统领发展全局

    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领导者必须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增强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和统筹企业协调发展的能力,必须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诚信观念,研究符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战略,运营好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加强企业各类资源的战略整合,增强集约化发展和经营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靠的是“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的系统组合,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市场的细分,企业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战略和文化的竞争上升到更为重要的地位。理念思维的创新、机制的创新、黄河文化的创新是黄河施工企业面临市场现在和未来一个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去企业发展战略前瞻性和指导性的意义日益凸显。企业的发展战略围绕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来谋划,成为企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是在于发展,企业创新发展是企业前进的本质性特征,这种发展最直接的体现在变化,是质的变化。在市场竞争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只注重竞争而要注重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好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此,作为黄河施工企业,要时刻把握好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不能偏、道路不能弯、步骤不能乱、动力不能断,不能顾此失彼。作为施工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研究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要善进善退、进以求治、退以求全,兼顾好企业现实和长远的利益。用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来策划企业发展战略,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塑造共同愿景 选准突破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带来发展。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能够对系统的把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必须具备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也就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所以,在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只有方向把握准了,才能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共同愿景”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梦想,愿景是战略与文化的交集,既是战略的方向,也是文化的导航。很少企业能够享受安逸与足够的准备来进行经营和发展。谁都想放缓行动的脚步,有足够的现金流,有稳定的基础,有合适的人才,有足够的竞争力之后再放开手拼一场。可惜这些都是不现实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你参与了市场,就决定了你的脚步的快慢,不是属于你自己,而是市场与竞争对手,而且资源总是有限的、人才总是有限的、时间总是不够的,所以,企业的发展永无宁日可言,要不断推进管理创新,要时刻注重塑造企业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正确的判断。作为黄河施工企业来说,在方向确定后,要按照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好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和诚信观念。共同愿景的实施是首先在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职责落实到位,做到各负其责,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尽显个人才能,发挥聪明才智。

    三、秉承用爱工作 激活人力资源

    黄河施工企业不仅是劳动的现实场所,也是黄河内部施工企业广大职工群众实现生活需求和理想抱负的地方,必须形成合力,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创造共同愿景。因此,企业领导者应尽可能地对每一个职工工作的细分和协作构成最大限度的供给,这种供给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还应包括精神和职工个人事业发展的激励等。职工如果热爱一项工作,就会追求完美,完美是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体现,如果职工只因约束和满足自身需要而工作,最佳的效果也就是达到标准化而已,如果这种约束无法量化并且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调整,职工工作就会出项无所谓的现象,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热情就无从谈起。所以说:用爱工作是一种基于人本精神较高层次的需求和要求,有了爱就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会焕发出压力感和紧迫感。用爱工作是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最高境界。在企业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强化创新、激励、绩效、学习、是实现用爱工作、激活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效益最大化、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用爱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第8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图书馆创新对策

论文摘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们充实自己的“加油站”,图书馆的藏书卷帙浩繁,需要有效的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能够更好的为我们服务。本文就目前图书馆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对策做些简单的论述。

一、图书馆的管理现状分析

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得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从目前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的整体趋势看,图书馆管理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传统图书馆以书为本,以藏为主,重藏轻用,管理的信息载体单一,这不但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更限制了人们对图书馆的利用。其次,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对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图书馆工作岗位成了“干部疗养院、领导家属的安置所”。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图书馆员工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具有图书馆学专业学历的人员较少。这样不合理的人员结构对图书馆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图书馆的“有偿服务”不利于读者借阅。例如,有的图书馆对于没有办理借阅证的读者进入阅览室收取“进门费”,还有些图书馆不仅不是以如何为读者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而是在如何开辟“有偿”的服务项目上下功夫,影响了图书馆在读者眼中的形象,更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像.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这就要求图书馆的发展要做好三个方面:1.加大政府投入;2.转换管理机制;3.开拓创新。

二、创新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和进步,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

首先,创新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管理上的创新能使图书馆打破常规,弥补以前的缺陷和漏洞,完善体制,提高管理效率,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其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有过多的管制和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通常会扼杀那些最初的新生事物,致使图书馆管理僵硬化,抑制了创新精神。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理念的时代。决定社会发展竞争优势的是人才和科学技术,而决定人才、科学技术优势的是创新,所以创新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时代趋势,图书馆的管理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具有竞争力。

另外,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必然趋势。新世纪是一个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形态向市场经济形态的转变时期。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朝纵深的发展,特别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图书馆管理的内在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管理创新事在必行,因循守旧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解决图书馆管理问题的对策

传统图书馆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运行特点,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扬弃,通过改革创新,建立起一套最新的管理运行机制。针对目前存在的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对策:

(一)注重馆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就是馆员,人力资源价值取向主要看其对知识、技能、经验以及创新意识等的把握程度及实际水准,即指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优秀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也是管理过程的第一能动要素,其实际作用的发挥与否将在整个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去,图书管理员处于被动的角色,充当“守门人”,如今要让使其成为“知识导航员”,去主动与读者沟通,为读者提供信息查询、检索等服务,总之,要做到“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使负责自己领域的馆员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向导。另外,信息社会更要注重计算机管理手段在图书馆的应用,因此,应提高馆员们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此外,还应该建立系统的员工激励机制,馆员的待遇偏低,出现同岗不同薪,干好干差都同酬等现象,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导致在管理中服务质量下降,人员流失,长此以往,馆员们缺乏竞争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工作上不断从事一种劳动,没有创新,没有工作上的成就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二)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要把人作为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以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来科学的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员工的特长和价值,使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观,使图书馆馆员变被动、接纳式的服务为自主的创新、参与式服务,以读者为本,开展个性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的尊重,不仅仅停留在微笑服务上,应该落实到从“书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面对浩瀚无垠的信息世界,图书馆服务如果还停留在“收藏”和“借还”上,图书馆不是被堆积如山的文献资料所淹没,就是在如潮奔涌的信息资讯中灭顶,最终将被这个多变的时代所淘汰。图书馆馆员必须更新观念,从“重藏轻用”的思想桎梏和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准则。在新时期,应该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新理念,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准则,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满足读者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需求,这才是对读者最大的尊重,也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集中体现。

(三)领导者是图书馆管理创新的主体。

管理创新总是不断以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使管理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优化,保持一种最佳效果的状态。从我国图书馆目前的情况来分析,管理创新的关健是观念的转变,就是要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人的能力的开发、积极性的调动、创造性发挥上。

首先,创新意识是图书馆领导者创新的基本素质与先决条件。创新意识是人在不运动变化着的客观事物刺激下,自觉产生改变客观事物现状的愿望和观念。创新意识之所以成为其个人主要的基本素质,是由21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里科学技术快速突破的背景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领导者的根本职能和职责决定的。这一背景要求图书馆领导者必须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要适应变化的对象和内容,而且要适应变化的力度和节奏,要敏锐地发现变化的动向,果断地捕捉变化的契机,普于促进本馆工作的变革与更新。这也正是图书馆领导者与一般员工的根本区别。

第9篇:管理创新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法治理念 大学生教育管理 创新

教育管理的创新既是方式的创新,更是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是理念与教育管理结合的产物,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素质,使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人才。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所涉及的主体都应该不断更新和创新管理理念,并借助特定的教育管理载体,运用恰当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自治,受行政权力影响较大

我国高校相对于西方高校,发展历程较短,在组建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的传统高校都是由一些自由学者自发组建或者是社会团体所创建的;而我国基本都是政府设立的,在建立之初便是由“政府主导”,尽管经过百年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西方高校自治理念的影响。例如: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经力推高校自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术力量有机会参与高校的改革,推动了我国高校自治的进程,但是受到当时国情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这些改革没有坚持下去。建国之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大量的高等院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建立,因此,政府对高校有着实际的控制权。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自治权,失去了自身的特性,沦为政治的附庸,那么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术等方面都不能够进行更加人性化、自由化、科学化的管理。

(二)学术失范现象严重

大学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一些重大的科研成就都是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所以高校针对学生以及老师共同的公共权力,要体现出学术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但是在现实中,学术权力的主体往往从属于某个单位或个人,在对学术事务管理和学术资源分配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一些较有成就的教授或者职位较高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对一些普通教师则是置之不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学术失范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来说也会造成众多的问题,限制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教师无法教授更加先进、科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学术品行。我国高校的论文抄袭率极高,大多数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在充当着“搬运工”这个角色,根本没有创造性的成果,缺乏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离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以及国家所需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二、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确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

在过去,我国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主要是着眼于有效规范和维护高校的教育管理正常秩序,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越来越突出。权利本位意识是指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定一些校规校纪,对大学生设定一些义务时,首先要保障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公开,大学生的知情权、隐私权等。高校需要不断提高自治能力,不通过行政权力来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在行使大学生教育管理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权力的结果与设置这些权力的目的和初衷是否一致,将大学生放在学校的主置,合法地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二)高校要加强对法治理念的学习

我国受到传统思想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影响较深,经常出现一些“人治”压过“法治”的现象。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辅导员教师自身对法律的了解不足,法治思想不高,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合法的管理行为。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这也符合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

(三)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行为能力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能力,提高民主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层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分为:不参与、知情、提供建议、参与监督和参与决定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与大学生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以及行为能力息息相关。所以,高校以及学生自身都要注重培养民主素质,民主素质越高,民主参与能力就越强,参与效果自然越好。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容易采取一些偏激的手段,例如非法集会、游行等,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思想的教育,加强对依法治国思想的宣传。学生也要通过参与民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要总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还可以通过组建一些社团、协会来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

三、结束语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创新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这样能够促进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法治理念的普及,满足时代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和思想才能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国家需要的时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丽.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