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妹妹扮演的角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妹妹扮演的角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妹妹扮演的角色

第1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从小女孩走失第二天起,由于各路媒体广泛报道,全社会的关注目光被吸引过来。由于失踪原因不确定,警方恳求新闻媒体有限度、有克制地报道,但是,有的媒体为吸引眼球,把所有线索第一时间和盘托出,还有的媒体或许是出于好心,充当起福尔摩斯调出现场监控、排查公交线路。虽然小汉格最后的尸检结果证明,其死前没有受到人身侵害,属于落水溺亡,但我们还是应该反思:在人身安全案件中,新闻报道的底线是什么?媒体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笔者认为,人身安全是报道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这是此类报道的伦理底线。

本地4家都市报的报道思路

寻人启事发出的4月21日晚上,失踪小女孩就读的小学里,灯火通明,此时,本地四家媒体――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山东商报、济南时报以及部分电视媒体,已经相继对事件进行采访了。

此时,谁都不知道刘汉格到底去了哪里。如果存在被绑架的可能,那么,铺天盖地的报道将对她造成致命的伤害,台湾白晓燕绑架案是一个再著名不过的例证。齐鲁晚报的思路是,先见见她的父母。寻找女儿一天一夜的刘汉格父母满怀希望地认为女儿只是坐错了公交车,并表示希望通过媒体征集线索。笔者了解到,刘汉格的家庭是城市低保家庭,被绑架的可能性比较小。

4月22日,四家媒体分别发出了《欣欣你在哪里?》、《女童走失,微博接力寻找》等稿件,单纯报道女孩走失的消息,呼吁市民协助寻找。当天,不少市民提供线索,这些报道收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鉴于启事的效果已经达到,且警方已经被充分调动,我们认为,接下来,应由警方寻人,媒体在案件调查允许范围内关注事件进展即可,因此,第二天齐鲁晚报对刘汉格事件只字未提。

然而,其他媒体却通过公交线路、目击市民、监控等调查,列出了一份刘汉格失踪当天的公交线路图,并指出,她在“郑店村”公交车站下车。线索几乎与警方调查进展同步。

4月24日,齐鲁晚报策划《一个女孩牵动一座城》等报道,观察整个事件由网络发酵,最终引起全市关注的过程,以及市民的爱心举动,并配发了警方统一公布的案件进展,避开了警方认为的敏感线索;济南时报则刊发了前一天寻找的详细地点、现场图片及寻找过程;山东商报到女孩下车的终点站再次实地采访。

4月25日,在警方提前恳求,不要最新线索的情况下,仍然有一家媒体以《刘汉格的水杯找到了?》为题,对此线索进行了猜测。此时,事实性报道已没有多少空间,做下去的大多是猜测性报道。

媒体的“有为”与“不为”

在刘汉格失踪1个月后,她的父母仍然奔波在寻找她的路上。青岛的平度、胶南不时传来热心人发现小女孩行踪的线索,当地警方也积极配合寻找。济南市公安局局长亲自督阵,所在辖区刑警队更是全员出动,多的时候,警方出动了二三百名警力在寻找。

在网上,有热心读者建立了“刘汉格吧”,有热心网友成立了“寻找刘汉格”QQ群,警方则利用网络微博消息,集思广益、征集线索。这是媒体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这样大范围关注的担忧亦有之。

首先,媒体的关注对其家人心理造成了干扰。4月24日,在黄河大堤,警察捡到一只水杯,叫刘汉格的父母来指认,夫妇俩认为女儿发生了不测,情绪非常激动。此时,有的不在现场的记者仍然打电话询问案件进展,有记者问:“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你们不再炒作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忙了。”刘汉格的父亲说。

在警方不能完全排除绑架或报复的时候,媒体的“炒作”带来的可能后果是什么?台湾白晓燕案件已经提供了一个现成的例证。

台湾艺人白冰冰的女儿白晓燕被绑架,并向其家人索要赎金。由于白冰冰社会知名度很高,台湾近百家媒体密集追踪,由于无良媒体的大篇幅报道,激怒了绑匪,对白晓燕拳打脚踢并涉嫌,致使其不治而亡。

因此,笔者认为,在此类事件中,为追求最大限度地事件进展,不顾线索的安全、当事人人身安全的做法,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底线和伦理,抛弃了本应秉持的责任感,应被反思并引以为戒。

政府信息应进一步加强

在一则普通的失踪案件成为公共事件后,公众的知情权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此时信息不畅,谣言就会大行其道。

以往,警方在刑事案发生后,经常以破案为由封锁一切消息。去年清明节后,儿童失踪的流言在广东河源、东莞等地蔓延,最终“失踪的儿童内脏被挖”等一度成为全国多个城市的恐怖传言。南方日报调查发现,仅河源就有5起儿童失踪事件能够得到证实,但当地警方只在事后有个简短的新闻通稿,称2009年以来河源市共发生儿童失踪案件3宗,警方已成立专案组。这样的资讯,对民间的传言来说无异于扬汤止沸。此后,儿童失踪案仍然继续发生。

刘汉格事件中,同样有人妄加猜测,其中一名15岁学生在网络上造“小女孩内脏被挖”谣言,引起小范围的恐慌,不少人信以为真。幸好,警方很快在媒体上消息,辟了谣。

必要的案情通报是非常重要的。以上谣言正是出现于案件侦破出现一段时间停滞、公共媒体同时暂停对事件报道的期间。直到刘汉格失踪的第5天,面对舆论的强烈关注,警方才了第一条案情信息。

除此之外,不妨借鉴前不久菲律宾人质事件中菲律宾官方的做法,今年4月,南部棉兰老岛发生的一起针对教师和学生的绑架案中,有16名师生被扣为人质,其中有两名学生。除了对媒体公开消息外,菲政府做的另一项工作是,公开呼吁媒体慎重报道,对媒体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2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关键词】角色扮演 实践教学 传媒 MIE

当今社会,由于职业的积累和高科技化,职业教育向高等教育转移已经是大趋所势。尤其是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的逐年进行,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而目前高级技术工人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供不应求。同时国家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因此,对于诸如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等以技能为核心的传媒类专业来说,怎样有效地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从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技能的获取和提高,来源于合理的、有目的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对传媒类专业学生进行从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有效地缩短毕业生能力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文章在分析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有效引入角色扮演的方法,通过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角色、适应角色、胜任角色,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 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业界对传媒教育的评价远不如我们的期待,主要表现在对传媒专业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的社会评价不高。认为他们眼高手低,业务能力差;视野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责任意识淡漠等[1]。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媒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目前传媒实践教学大都在实践课程配置、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实践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所培养人才的质量。

1.1 对实践课程不够重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实践课程配置比例较小。传媒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通常为3∶1甚至4∶1,无法体现专业的实践特性,也无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之中[2]。比如:笔者所在院系开设的《摄像与非线性编辑》《新闻摄影》等课程,在以前的培养方案中就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实践课时的多少完全由任课老师自由把握,任课老师只能从理论课时中抽出一部分课时用作操作实践。现在虽已做了修改,但仍显实践课时不足。

其次,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室管理不规范。传媒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上学校领导对实验室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投入资金往往是杯水车薪,不能满足需求,从而造成实验室条件跟不上,该有的实验室没有,该有的设备缺乏,影响一些课程的正常开设。此外,对于工科和理科院系,都配备有若干名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辅助人员,但对于传媒专业来说,专业的实验室人员匮乏。以我校传媒专业为例,目前尚没有专职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只有两名兼职人员,造成师生借还设备较难,设备检查、维护无法正常落实等。

由于实验条件及师资有限,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大都局限在课程内部,由任课老师组织实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由于通常小组人员多、设备少,角色分配较随意,角色要求不明确,学生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指导,致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实践教学过程重操作技巧训练,轻综合应用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验证型实验多、创新型实验少,教师演示操作多,学生练习实践少。比如:在《电视摄像》实验中,教师对专业摄像机的操作演示多,而对摄像机的综合应用讲解少。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拍摄目的不明确,造成随便晃动、推拉等,不利于拍摄水平的提高。在《新闻摄影》实验中,教师对专业单反相机的操作讲解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创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基础不扎实,实践能力不足,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缺乏。

1.3 学生对实践训练积极性不高[3]

一方面,学生觉得实践教学很必要、很有趣;另一方面,学生又无法摆脱“理论为上”的刻板印象,觉得实践练习没有理论课重要。这就造成在进行实践练习中,有的学生中途离开。当然这也和教师监管不严有关,但是目前在实践教学中,受客观条件限制,往往小组成员多,教师同时辅导的小组数目多,造成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有的学生认为练习了一把,反正下一轮也轮不到了,所以就提前走了。

在实践作业方面,更需要学生走出教室,用专业设备完成作业,完成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关系、与他人合作,既要花费体力和脑力,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通常比理论作业更费劲,因此一部分学生只愿意学习理论而不愿意亲手去实践。

2 角色扮演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传媒教育虽然都试图将教学与媒体结合,而且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却没有主动的把媒体这一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起来,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手段来实施。这不仅造成了媒介资源的浪费,也无法体现传媒教育的传媒特色。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有人提出了MIE的概念,即传媒教育工程(Mass Media in Education),它是由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延伸而来的,指把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深入学校内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MIE工程旨在将传媒专业打造成一个模拟“编辑部”、模拟“演播室”或者模拟“播音室”,把学校打造成媒介环境,并与社会大媒介环境相联系,把学生放置在媒介市场中进行教学。传媒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以媒介的需求为原则和准绳[2]。这样看来在实践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也是实现MIE工程的一个有效手段。

传媒类专业主要为传媒行业培养不同角色的人才,比如: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影视编创人员、剧本创作人员等。如果把这些角色引入到相关课程的实践实训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沉浸性”“没入性”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角色、熟悉角色、胜任角色,定能提高实践实训效果。

2.1 角色扮演的定义和概念

角色扮演源于儿童的戏剧表演,最初是心理学家和戏剧学家使用的工具。角色扮演法是指通过赋予一个假定的角色,要求其按照角色的要求表现自己的行为,观察、记录角色扮演的行为,评价角色接近程度或胜任力。因其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诸多优势,作为一种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是一种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目前,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人力资源管理、医学等学科领域应用较广泛。

2.2 角色扮演的具体应用

从2008年开始在传媒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制订大纲,计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同时以学院实验中心为依托,成立“学生实践创作中心”,从院系挑选精干专业教师为指导老师,将学生分组由指导教师指导,并把“角色扮演”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即同专业同课程、同专业跨课程、跨专业跨课程三个层次,相关的任课老师和管理人员都要参与其中。在每个层次制定实践教学大纲,针对每一次实践课设计场景,明确不同角色的职责、要求和任务,制定评价标准。

针对在同专业同课程层次的应用,由相关课程任课老师组织进行,选择若干内容,制订具体的实践方案,即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场景、确定角色等。比如新闻学专业的《摄像与非线性编辑》课程,在训练学生电视新闻采访拍摄实践活动中,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采访主题,提交采访提纲,自行分配角色,比如:出镜记者、被采访对象(专家)、摄像师等,一个题目采访完以后交换角色,让每位学生体会多个角色,在扮演角色中不断提高,从而习得电视新闻摄影能力、镜头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

针对同专业跨课程层次的应用,由教研室主任协调监督,任课老师共同商议实践方案。比如:新闻学专业我们在《新闻写作》《新闻摄影》《报纸版面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了实验尝试,分别分配学生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报纸主编、编辑等角色;播音主持专业在《电视摄像》《上镜训练》《播音训练》等课程中进行,在演播室中分别分配学生播音记者、摄像记者、灯光师、音响师、字幕设计人员、导播等角色。

针对在跨专业跨课程层次的应用,主要依托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制订专业实践活动计划,使实践活动规范化。如:定期制作校园电视新闻,每周一次,采取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进行。提前公布参加制作人员名单,并分成摄制组、采访记者组、文字记者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协同工作,同时和学校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单位协调好,及时提供校园重大活动信息,最后在演播室中完成串词、制作和播出;定期举办新闻实践报,目前办有《新闻实践报》《大学生周末》《清渠》等专业报纸。

此外,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尝试了跨专业跨课程角色扮演。比如在上学期由我们院系承办的大型活动 “中华颂、经典颂”演出晚会上,演员主要来自2009级播音主持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晚会节目的拍摄和制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主要负责文字新闻的写作及新闻图片的拍摄,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了晚会的策划、表演、拍摄、制作和报道,并在完成角色任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

2.3 需把握的关键问题

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首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即如何使教学目标与活动内容相匹配,营造合适的角色扮演情景。情景设计应尽量接近实际,又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这就需要对现实的情景进行预先策划,形成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虚拟教学情景。

其次,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角色,并通过活动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驾驭传媒行业不同角色的能力。合理分配角色是角色扮演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关键一环。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可分配给小组成员相同的角色,形成竞争;也可分配给同一小组成员不同的角色,相互分工、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任务[4]。

再次,课堂组织的合理性。面对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型活动,教师首先明确各种角色的具体任务,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即教师如何操控课堂使活动合理有序地进行。

最后,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教师要制订明确的角色评价标准,将评价标准细分为若干项,制成表格,进行量化打分,使评定结果有据可依。并对活动的实施过程与教学效果做出评估,以监控活动进程,并检验教学效果,进而反思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角色扮演教学法能增加实践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胜任角色,提前让传媒类专业学生投入到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角色之中。

【参考文献】

[1] 张昆. 浅谈如何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J]. 新闻爱好者,2011(11).

[2] 詹小路,王淑华,周玉兰. 传媒教育工程对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J]. 现代传播,2011(3).

第3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1、《生死绝恋》以杭州西湖为背景,讲述一对同父异母姐妹在爱情、亲情、友情的考验面前,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无私与真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生命礼赞。在剧中伊能静饰演女主角映红,伊能静扮演的姐姐,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后不敢与情人相见……而从小被父亲抛弃的妹妹(闵智慧饰)不记仇隙,献上自己的骨髓。姐姐得救,但是她的恋人(孙耀威饰)却爱上妹妹。

2、《三个女人的秘密》讲述的是地产大亨王大川在一个雨天遭遇车祸身亡,留下了一大笔钱财,可王大川膝下无儿无女,其前妻、老父亲都已不在人世,于是,在处理财产继承权的过程中,年轻貌美的女人冷静、摩登女人陆小曼、自称王大川妹妹的王丁粉墨登场,伊能静扮演的正是男主人公失散的妹妹。

3、《巴黎宝贝》,这部电影大打“爱情牌”、“亲情牌” 讲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如何在巴黎相遇、相识,相恋,最终完结了一段异国情缘。伊能静在《巴黎宝贝》中为角色不惜牺牲自己的形象,出演了一个很“三八”、很疯癫、很花哨、很搞笑的老板娘,并在剧中有一段与邓超大跳“激情”伦巴的桥段。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幼儿思维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一、前言

树立儿童道德观的最佳时期就是幼儿期,所以在这个时期,家长和教师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儿童个性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幼儿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情感是动力,行为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果将情感品德教育从细微处着手,渗透到日常生活活动之中,并注意家园配合,因势利导,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发挥整合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

1.利用游戏萌发幼儿情感,渗透品德教育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可以让儿童全身心投入,乐在其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寓教于乐,幼儿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品德教育,完成德育任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在音乐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在该年龄段中,快乐活泼的音乐活动也能体现品德教育。如在上次春游活动过程中,我班经过操场边的小树林时,周××小朋友摘了一片树叶扔在了地上,这一举动被小朋友看在眼里,好多孩子跑过来给我“告状”,见此情景,我认为这是一个开展爱的教育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很动情地唱起了《小树叶》这首歌,并随机改了一下歌词:“春天来到啦,小树叶长出来啦,小树叶却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我边唱边做动作,表现出离开“妈妈”后很难过的表情。我唱着唱着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有的孩子眼睛里还闪着泪花。于是我说:“孩子们,你们看,小树叶离开了小树妈妈多伤心呢,我们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说:“以后再也不能摘小树叶了。”有的孩子说:“咱们把小树叶送到树妈妈那里吧”。这时,只见周××小朋友一句话也没说,捡起那片小树叶向小树走去……再如音乐游戏《好娃娃》《李小多分果果》、歌曲《我的好妈妈》,幼儿在演唱、表演这一系列活动中,能形象地体验到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了幼儿尊重长辈、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格。

(2)在生活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角色游戏是社会性的,它来源于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印象。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学习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一次下午的生活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我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孩子们最喜欢的莫过于玩“娃娃家”了。游戏一开始,孩子们经过自己协商各自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角色,不一会就进入情境之中。只见扮演“奶奶”的彤彤系上小围裙在厨房里刷锅、洗碗、掌勺地忙活起来,还大声地喊道:“‘老头子’,还不过来帮忙。”扮演“爷爷”的小佳成赶紧跑过来说:“来啦!来啦!我来帮你洗菜、切菜吧!”“爸爸”“妈妈”也没闲着,帮着布娃娃整理床铺、穿上漂亮的裙子、梳理头发,“妈妈”还小声对“爸爸”说:“今天是宝宝的生日,我们给他打扮的漂亮些。”等他们准备好了饭菜后,老师也以朋友的身份给宝宝送生日蛋糕加入了游戏,敲门说道:“我们来给娃娃过生日了,你们怎样招待客人呀?”这时“爷爷”急忙跑过来说:“老师好,老师好,欢迎欢迎,快请进!”这时“奶奶”“爸爸”“妈妈”也都很有礼貌地向客人招呼。大家唱着生日歌,还请“爷爷”“奶奶”先吃蛋糕,开开心心地为娃娃过生日,其乐融融。在为娃娃过生日的角色游戏中,老师不断地引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学以致用,从而让幼儿在家懂得尊敬长辈、有礼貌地与他人交往,培养了幼儿初步的亲社会行为。

(3)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

在户外游戏活动中,老师放手让幼儿自主选择户外游戏或自选活动内容,给孩子们提供表现爱心、责任心的机会和条件。如我们幼儿园开展了“大带小”的户外游戏活动,老师先对活动中的角色提出明确要求,并给予指导,充分体现了大帮小、大让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目标。活动中,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带着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分散到各个活动区域,开始了他们的献爱心活动。如带领“小弟弟”“小妹妹”有秩序地排队滑滑梯,并告诉他们不能拥挤,要互相谦让;当“小妹妹”摔倒时,马上把她扶起来说:“小心点,没伤着吧,吓死我了”。“大哥哥”想去厕所,还嘱咐中班的姐姐帮着看会“小弟弟”,当“小弟弟”不见时,他们会着急,并马上把他找回来,告诉他们“不能乱跑,会被坏人偷走的,更不能跟陌生人走”。小妹妹鞋带开了,大姐姐主动帮着系鞋带,还给小妹妹讲解系鞋带的方法。小弟弟口渴了,大姐姐忙着去接水,还试试烫不烫等。孩子们此时俨然变成了“老师、爸爸、妈妈”,他们把成人为他们的付出,都真实地反馈到了弟弟、妹妹身上,从而强化了幼儿爱心、责任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渗透德育,老师应善于观察每个幼儿的不同表现,抓住每个教育契机,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有意识地将一些良好的品德赋予故事中,促使他们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倾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故事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手段,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说服力,恰当运用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家园配合,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巩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可见,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家长的处事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孩子们的表现,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家庭的美好,也呈现出不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有好的模仿对象,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总之,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不能仅靠老师的说教,特别是良好的品德行为更是应从生活中去挖掘。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在一次次的竞争中,锻炼他们沉稳应战,胜不骄而败不馁,使他们的人生变得更丰富、更快乐。

参考文献:

\[1\]隋波.浅谈当前幼儿的品德教育\[J\].成才之路,2011,(1).

第5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话剧艺术不同于戏曲表演,后者有一定的程式作依仗,身段台风可谓护身符,实在不济,只要抖露一下“绝活儿”,如吊毛僵尸之类,准能让台下叫好,而话剧是清一色的对白,以对白表演营造舞台气氛,以演员的肢体、技巧,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创造人物形象是表演的终极目标,怎样具有“装龙象龙,装虎象虎”的表演功力,要从其它艺术领域和戏曲中吸取养分。在母亲的传授下,我陆续学会了《醉酒》、《别姬》、《卖水》等花旦重头戏,而这些表演程式乃至技巧只是艺术修养,是不能直接运用到话剧表演中去的,所谓“神游华表外,艺在技之先”,即便是一个京剧演员,光有娴熟的技巧,无深厚的生活基础,就算表达出了剧中人物的气质和神采,也未必就算得上乘的表演艺术。

话剧较之戏曲表演就更贴进生活了,所以对日常生活的体验、观察,便成了我的日常功课,作为一名表演儿童的特型演员,女儿便成了我的“家庭教师”,她的一颦一笑,或憨或痴,对我的表演都有启迪,专一的模仿也不是艺术,如何在生活与艺术、自然和表演中游刃有余,拿捏得恰到好处,这分寸全靠自己有限的修养和探索去寻找顿悟。这其中的诀窍说白了,就是表演要有生活依据,讲究技巧但不能卖弄,崇尚朴实无华。

2007年,湖南省话剧团排演《洪战辉》,我饰洪战辉的妹妹――小不点,中年演员要扮演八岁的小娃娃,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况且团里专门请了一名八岁学生扮演“我”的小时候,在表演界里有一句行话:不要与狗和小孩同台,因为这两类物种,集聚天真、可爱、无邪,要与他们抢戏,难上又难。时空上的转变是几年,可呈现给观众的却只是两场戏之间的间隔,再加上这是真人真事的报告剧,必须坚决依循生活原型,再进行再创造。接受任务后,我就着手搜集了关于洪战辉的所有新闻报道、影像资料,从纪实采访中感受“小不点”的性格,和对哥哥的爱与依赖。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内心和谐是通往高境界的捷径。我所理解的内心和谐,是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用你全部的忠诚对待角色,才能在达到高度真实可信的同时,以独特的风格和情感去激动观众,一旦保持了身心平衡,艺术难关就容易闯过去,这是我紧紧抓住的原则。

有一场戏,哥哥怒责妹妹为何不去读书,妹妹被逼无奈,道出实情:“我要留着钱给你治眼睛,我不能让你变成瞎子。”人情味达到了极致,我的声音在发抖,形体和语言已进入到角色,浑然忘我。用爱和真诚让角色立起来,让观众感动,让担心释怀。

第6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关键词 5~6岁幼儿 关爱他人 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追求高效率、高速度现象,使得人与人之间缺少情感交流。现代的家长普遍注重对孩子的知识技能的培养,看重的是分数、名次,而忽视了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的培养。孩子们被大人包围住,缺少同伴之间的交流,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的个性。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占有欲,心中无他人,不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没有感情付出的意识。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根据幼儿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但辨别能力差的特性,应让幼儿尽早建立良好的个性品质的雏形。《幼儿园工作规程》第26条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情感作为个性的核心,是幼儿心理成长最重要方面之一。良好的情感是行为品德的基础,因此发展幼儿的情感对培养他们社会行为,提高社会化水平有重要意义。

1 系统的教育活动,促幼儿情感萌发

1.1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表达良好的关爱情感

(1)选取主题活动中有关关爱情感方面的题材。研读《学习活动》,选取关爱题材的素材,在活动中牢牢把握情感主线,将关爱放大,引发幼儿情感的共鸣。主要有:《爷爷为我打月饼》、《大阿福拜年》、《是谁害了小鲤鱼》、《拉拉勾》、《我是哥哥姐姐》、《小小护绿员》、《园林工人真辛苦》、《我家门前的苹果树》、《大树的医生》、《破译电话号码》、《毕业诗》、《为弟弟妹妹做件小玩具》等。

(2)在日常活动中汲取相关活动,诱发幼儿情感。除了主题活动外,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选择、运用有关关爱的相关活动进行系统的熏陶,诱发幼儿情感,增进情感内化。让幼儿知道不仅要关心自己,还要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同伴。主要有《小熊让路》、《快乐的王子》、《七色花》、《杜鹃鸟》、《我的小鼓响咚咚》、《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妈妈的眼睛》、《好朋友》、《制作小红花》、《好朋友》、《我叫轻轻》、《让座》、《谢谢好叔叔》、《猜猜我有多爱你》、《鸟窝里的树》、《獾的礼物》等等。

1.2 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进行关爱教育

(1)角色游戏。角色游戏的产生是以幼儿身心发展为前提的,而大班正是以情感、社会性迅速发展的阶段,开展角色游戏能更好地促进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通过在角色游戏中创设特定的弱势群体,让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模仿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寓理于情,以境育人,力求把幼儿带入感人的情景中,使他们有如遇其事的感觉,获得触景生情的效果。感受关心、帮助弱者,提升关爱情感。

(2)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个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言语、动作、手势、表情)再现该文艺作品的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表演游戏中多加入关爱情感浓烈的文学作品,《猜猜我有多爱你》、《鸟窝里的树》、《发明家奇奇兔》、《蚂蚁奶奶的房子》等。通过表演,达到动之以情、以境激情的目的,是以情感为纽带, 提升关爱情感。

1.3 开展“关爱日”活动,提供关爱的交往机会

“关爱日”活动,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孩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而隔周开展的活动。活动中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1)大带小(主要活动有:帮弟弟妹妹的小椅子洗个澡、我为弟弟妹妹表演一个节目、送弟弟妹妹一个小手工、拉拉手一起去远足、帮弟弟妹妹修补图书、教弟弟妹妹学拍球等等)。

(2)走出去(主要活动有:参观敬老院时为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给爷爷奶奶唱首歌、和爷爷奶奶一起分享等等)。

(3)请进来(主要活动有:邀请社区民警讲述感人小故事、聆听居委会奶奶讲小区内互帮互助典型等等)。

1.4 进行丰富多采的主题讨论活动

主题讨论活动是指在一段按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开展讨论,让幼儿通过讨论将关爱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识,从而完成主题活动的目标。结合关爱他人的教育,我班开展了“我和椅子做朋友”、“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应该怎么做”、“关心朋友故事多”、“新来的小弟弟”等主题活动。围绕不同的主题,让幼儿在反复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认识,积累情感体验,逐步将关爱情感内化并转变为良好的习惯。

2 利用家长资源开展关爱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点。同时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的特点。家庭是孩子又一重要的活动场所,若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就会把老师的培养、教育互相抵消,形成“5 + 2 = 0”的局面。培养孩子的品德行为,仅仅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取得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

第7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教育;发展语言

一、通过角色游戏的交谈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的角色游戏是集体共同完成的游戏,不是独立活动,角色游戏很大程度再现了幼儿眼中的生活,游戏中的每个人都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作和相互的配合才能完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是交流的载体,幼儿的角色游戏如何顺利开展,需要幼儿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与伙伴交流沟通。在他们达成协作共识的情况下,角色游戏才能进行,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交谈可以使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通过角色游戏的环境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好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周围环境和心理因素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就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的交往,使幼儿在交往中得到语言的锻炼,调动起幼儿交谈的积极性,使他们想说,敢说、爱说。

如笔者在组织幼儿做“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时,让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的伙伴,这样可以使幼儿很高兴地和自己比较熟悉的同伴做游戏,使他们产生了由一个轻松的环境带来的语言表达的欲望。他们可以和自己熟悉的同伴畅所欲言,接下来的角色扮演也让他们自由选择,他们按着自己的意愿扮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客人”等家庭角色,他们对自己选择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表演欲,这样在表演中不仅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享受到了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通过角色游戏的表演发展幼儿语言

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使幼儿熟悉了不同身份和不同职业的人的特点,熟悉了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幼儿在游戏中针对不同的角色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整个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对角色的语言有模仿,也有自己的创造。角色游戏的不断开展,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语言往往来源于对生活的角色的模仿,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如游戏中的“妈妈”会说:“宝宝,好好听老师话,不准淘气!”“爸爸”会说:“我上班要迟到了!”“哥哥”会说:“不许欺负我妹妹。”“售货员”会说:“大家来看看啦,儿童玩具打折销售了!”“面包师”会说:“刚出炉的夹心面包,便宜卖了!”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还常常有自言自语情景。这种自发性的语言也体现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例如,“妈妈”要在家做饭了,就轻轻地对自己的“娃娃”说:“宝宝乖,自己玩,妈妈要做饭了,爸爸一会就下班了,听话啊!”

从幼儿的角色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是自己主动从生活中提取原型,再经过自己的加工后才用语言呈现出来的。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认识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语言的主要特点,也能区分其他角色的语言特点。

四、通过角色游戏的纠正发展幼儿语言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他们的语言基础各不相同,个体的差异非常明显。特别是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尤其明显,女孩的语言发展相对于男孩要快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个别的指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语言。我们可以运用角色游戏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角色游戏的情景之下,幼儿可以独立地进行模仿。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教师巧妙地结合情景予以纠正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我们在做《超市》游戏时,常常会遇到发音不准确的“顾客”,笔者由此想到这正是一个纠正幼儿发音的好机会。于是,在发音不准的幼儿说出要买的东西时,笔者立刻做出一副迷惑不解的表情问:“什么是?我们超市不卖啊,你说的是不是?”然后叫幼儿重复一遍正确的读音,随之给予他鼓励的语言,让他高兴地把东西“买”走。

总之,幼儿的角色游戏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有效方式,目前,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幼儿的语言教育中。教师应该结合幼儿特点,精心设计适合发展幼儿语言的角色游戏,使幼儿在角色的表演中,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从而达到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杨丽萍是云南大理白族人,从小酷爱舞蹈的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在杨丽萍的童年记忆里,她的生活是非常贫穷的,父母离异更使她从小缺少了家庭的温情,她的母亲也是白族人,生活在半山腰的村子里,她的外公用一驮盐巴交换,让她的父母订了婚,她的妈妈从山上嫁到了坝子里。杨丽萍回忆说:从小她们家自己丰衣足食,只是一些外来的用品缺少,比如说根本没有糖,也根本没有服装、衣服,没有鞋。对于父母的离异,杨丽萍认为“婚姻是一种关系,或者是一种缘分,走到这一步,可能觉得这个缘分到头了,两个人不适合在一起,那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父母离异后,杨丽萍和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一起跟母亲生活,她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的妹妹弟弟都需要她来照顾。

艰辛生活的磨炼锻造了杨丽萍追求艺术的坚韧性格。1971年她从村寨进入了西双版纳州歌舞团,杨丽萍所下的苦功是常人想象不出来的。生活上的孤独使她把自己全部的爱投入到了“孔雀”的身上。海内外的舆论都说杨丽萍是一个为舞蹈而生的精灵,舞蹈让她战胜了生活上的苦难和挫折,拥有了一份大多数人领略不到的快乐。舞蹈补偿了杨丽萍家庭生活的不幸,而这种不幸又锤炼了她追求自己心中神圣艺术的意志。

在杨丽萍的感情世界里,她是一个非常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杨丽萍曾表示:我向往的爱情是觉醒过的爱,因为没有觉醒的爱,你会太激情了、太狂妄了,这种爱是会伤害人的。杨丽萍的爱情婚姻是美满甜蜜的,她的爱人是一位饭店的老板,应该说是一位商人,但他对杨丽萍的创作给予最大的支持,对杨丽萍为艺术所做出的牺牲(没有子女)也给予真正的理解,按照杨丽萍对待婚姻的观点,或许“觉醒过的爱”才能够长久,能够消弥婚姻悲剧的发生。

何赛飞 扮演“姨太太”的情结

很多年以前,记者曾看过一本杂志介绍何赛飞,文中写道她与亲妹妹夏赛丽共同主演戏曲片《五女拜寿》大获成功,姐妹俩一起为邓颖超演出,姐姐演花旦,妹妹演小生,配合默契,得到邓大姐的热情夸奖。当时记者就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是亲姐妹,为何一个姓何,一个姓夏呢?后来又看到报道称,何赛飞自小就父母离异,她跟父亲生活,随父亲的姓,她的姐姐和妹妹跟着母亲生活,随母亲的姓。

不知为何何赛飞的父母感情隔阂如此之深,恩断义绝,以至于同在一座城市生活,却几乎不相往来。何赛飞与姐姐妹妹也是相见不相认,后来十几岁时,何赛飞与夏赛丽都考进了杭州小百花越剧团,几经周折才逐渐相认相亲,夏赛丽曾说:“其实最初我是拒绝承认这个半路杀出的二姐。”血脉相通的亲情令何赛飞和夏赛丽跨过了父母之间造成的隔阂,感情越来越融洽,在舞台上俨然成为一对姐妹花。

据说虽然后来何赛飞和夏赛丽姐妹情深,但她们却依然没有能够化解父母感情上的“坚冰”。姐妹俩是在没有父爱和母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除了戏曲片《五女拜寿》外,何赛飞涉足影视表演的成名作是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扮演那个不分白天黑夜吊嗓子的三姨太,从这部影片开始何赛飞就经常在荧屏上以姨太太面目出现。像在《大宅门》中扮演的杨九红、《孝庄秘史》中的宸妃(仅次于皇后的妃子)、即使在《至高利益》中扮演省长夫人也是个“续弦”,就是“扶不了正”,而何赛飞扮演那种怨毒、凄苦的悲情姨太太也总是得心应手。现在想想,除了这一类角色比较适合何赛飞的戏路之外,从何赛飞的身世上看是否有一些深层的心理原因呢?从小与父亲在一起生活,缺乏母爱也许就会形成对父亲过度依赖和亲密的心理,而缺乏母爱,则可能又会对“母亲”或“太太”这类社会角色怀有一些怨恨,似乎许许多多小说、影视剧中的“姨太太”本身都有一段不幸的童年经历。

虽然何赛飞从小就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长,不过后来她自己的婚姻非常美满,她的丈夫是浙江省茶文化协会的一名干部,性格温和,文化修养很高。另外她从婆婆身上得到了“母爱”般的温暖,在她成名之前就与丈夫相识,她的婆婆对她给予了最大的关爱和照顾,令何赛飞非常感激,所以结婚多年来,何赛飞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尤其对婆婆更是非常孝顺。

陈坤 父亲是他心头永远的痛

2003年陈坤做客《艺术人生》节目,谈起自己的童年往事几次洒下热泪,当主持人问到他父亲时,陈坤却不愿就此话题进行对话,令本来热烈的场面显得有些尴尬。父亲,成了陈坤心头永远的痛,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并没有随着陈坤的成功而冰释。

陈坤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几岁时父母就离异了,他和弟弟都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家境的贫寒窘迫使他较早地承担起一份对家庭的责任。后来,父母都各自组成了新家,他和弟弟就与外婆居住在一起,陈坤从小就没有玩具,他唯一的娱乐就是画画。

初中毕业后,陈坤到一所普通的职业中学上学,据这所职专的老师透露,在陈坤的档案里父亲的一栏是空白的,这个细节说明当时陈坤从心理上已相当疏远父亲了。从职专毕业后,陈坤被分配到市委机关印刷厂当打字员,最快时每分钟可以打110个字,在印刷厂工作期间,工作之余,陈坤还曾在夜总会和酒吧当服务生,他在唱歌方面的才能就是在酒吧里逐步培养起来的,后来他投师到重庆歌剧院一位歌唱演员的门下学习唱歌。据说那个时候的他性格很自闭,几个月的时间都扎在歌剧院的大院里,随后陈坤又报北京东方歌舞团被录取成为一名歌手,一个偶然的机会又让他走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成了一名表演系的学生。

父母离异使陈坤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涩,而这种磨难却又为他积累了成功的本钱。但日后的成功和辉煌已很难改变他个性上的某些特质了。

第9篇:妹妹扮演的角色范文

此消息一出,热爱“林妹妹”的人们悲痛不已,雪片般的纪念文章更是在网络上潮涌。而此时,正在山东临沂拍摄一部名叫《纯真岁月》的电视连续剧的“宝哥哥”欧阳奋强,接到“林妹妹”病逝的消息时,从椅子上惊痛地站了起来,继而又颓然地坐下,一语不发地沉默了好长时间――往事历历在目,然斯人已逝。他的眼眶里有泪花在颤动。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是一对生死恋人,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在现实生活中,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与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之间又有怎样的情缘呢?

“宝”“黛”缘聚《红楼梦》

陈晓旭1965年10月29日生于辽宁省鞍山市,15岁成为鞍山市话剧团演员。1983年5月,18岁的她听说王扶林导演要拍摄《红楼梦》,便兴冲冲地给王导写了一封长长的自荐信,希望能够出演林黛玉一角。信写好后,她又随信装进了一张自己的照片、一张有自己肖像的挂历,并在照片背面题写了自己曾经发表的一首名叫《柳絮》的小诗。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海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收到这封颇有心思的信之后,王扶林一边读着这首小诗,一边端详着照片上那个有着一双纯真而略显忧郁的眼睛、且看上去有一种天生的孤傲与敏感、有几分诗人气质的小姑娘,他有些动心了,亲笔给陈晓旭回了一封信:我们非常欢迎你来我们剧组,如果你真有这个理想,最好来北京一见……就这样,陈晓旭最终咸了林黛玉的扮演者。

而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经历也比较曲折。1964年3月5日出生的欧阳奋强14岁起就在峨眉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可是从14到20岁,他一直都只能演些匪兵甲、匪兵乙之类的角色,原因是他长着一张娃娃脸,演青年小了,演儿童又大了。看着别人忙着演戏,而自己却“闲得无聊”,他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也备感自卑且苦闷,他不知道这种日子什么时候能熬到头,甚至开始后悔入了演员这一行。

1984年夏季的一天,他从片场收工回家后,父亲告诉他说,拟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王扶林导演到成都挑演员,叫他去试试。在普通戏里要演一个角色都难上加难,自己怎么可能被《红楼梦》剧组选中呢?本能的自卑让他对此提不起兴趣。但他父亲却积极鼓动他:“不去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在父亲的反复劝说下,他很不情愿地去碰运气了。

那天晚上,穿着背心、大裤衩儿、拖鞋,好像刚从地里收工的他,骑着自行车到了王扶林导演下榻的锦江宾馆时,已是深夜10点多了。王扶林在对他进行了一番打量后,发现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_视而有情”,顿时喜不自禁:眼看电视剧就要开拍了,可贾宝玉一角却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演员,这让自己和剧组的人员都着急不已,他大有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但他仍不动声色地对欧阳奋强说,“那过几天到北京去试试镜吧,也许贾宝玉那个角色适合你。”

“去北京啊?坐火车4天,再试镜头就是6天,好耽误时间哟!”听了王扶林的话之后,一心想着自己即将在成都一个电影中要出演“匪兵甲”的角色,“不知好歹”的他很不情愿地说道。

“你要嫌坐火车耽误时间的话,那乘飞机吧,我给你报销。”就这样,欧阳奋强决定去试一试,因为他没坐过飞机,正好可以坐一坐,同时也可以看看久仰的天安门!

欧阳奋强是最后一个敲定的主要演员。由于比其他演员晚进剧组3个月,也没参加培训,所以他跟剧组的人都不熟,尤其在美女堆里,天性腼腆的他更显拘束。为了让他与《红楼梦》中那个带着脂粉气,“面如粉团,唇若施朱”,每日只知花前月下、不务正业的贾宝玉融为一体,总导演王扶林不仅告诉他不要紧张,还给了他特权:“你可以和女孩子们打打闹闹,耳鬓厮磨,甚至可以上她们的床――聊天。”

是啊,要演好贾宝玉一角怎能在见了美女们时还表现得紧张和羞涩呢?于是他在心里刻意地将自己当成女孩子,把那些美女演员们当成自己的姐妹,与她们打打闹闹起来。特别是跟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他更是亲热得不得了,不仅相互嬉戏,也像剧中情节那般,时不时地惹得性格内向的陈晓旭生气,之后又像讨好恋人般地连连赔不是。

有意思的是,在拍戏时“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的初次相遇却火药味十足。在配戏时,欧阳奋强开玩笑地说自己对“林黛玉”这一角色比较反感,太矫情,有些令人起鸡皮疙瘩,还是“贾宝玉”好,风流倜傥。不想欧阳奋强的话却遭到了陈晓旭的激烈反驳:“你根本就欣赏不了她的美,不过是个凡夫俗子罢了!你认为你那个宝玉可爱啊,到处留情,是个须眉浊物,黛玉怎么会爱上他,奇怪!”

之后,两人在排戏之日寸总是争吵,但彼此之间的感情似乎越吵越亲,吵过之后,他们很快又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更没有影响两人在私下一起搞恶作剧捉弄剧组其他人。

《红楼梦》自1984年9月10日正式开机,在安徽黄山拍下了第一组镜头后,先后到10个省市的41个地区的219个景点,拍摄了近1万个镜头,至1987年上半年终于完成。在这3年漫长的拍摄时间里,陈晓旭与欧阳奋强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那种亦兄妹亦恋人的感情将两颗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商艺殊途真情如昨

1987年5月1日,《红楼梦》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后,观众好评如潮。之后该剧又被全国各地电视台重播了700多次。陈晓旭凭借自己精彩的表演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刚开始那段时间,一些导演更是纷纷找上门来,请她接拍一些影视剧中的重要角色。然而,陈晓旭在接拍了电视剧《家春秋》中的“梅表姐”一角后,却并没有给导演和观众带来多少惊喜:在《家春秋》中,人们只是看到了一个现代版的林黛玉而已。再加上陈晓旭性格固执、内向,此后再没有导演主动上门找她了。于是她的星途日益暗淡起来――《红楼梦》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发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又向她关上了一扇门,使她不能继续演艺事业。

除了事业不顺之外,陈晓旭的爱情也遭遇了磨难。她长得温柔美丽而又极富才气,当年,在鞍山市剧团,追求她的 人很多。在这些追求者当中,有一个高大魁梧、成熟帅气的小伙子走进了她的生活,他就是陈晓旭的第一任丈夫毕彦君。

在陈晓旭的眼中,毕彦君是自己的大哥,更是自己的恩人。1983年的一天,毕彦君在《大众电视》杂志上看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准备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时,便建议陈晓旭给该剧导演王扶林写信,自荐出演林黛玉一角:“你无论神韵、气质,还是性格以及才气都是演林黛玉的最佳人选,你不写这封信真是可惜!”

就这样,她大胆地给王扶林写了那封自荐信。她原以为这封信会泥牛入海,没想到,10多天后,她却收到了王扶林导演的回信,约她进京面试,从此将自己一生的命运锁定在了林黛玉身上。

陈晓旭是一个记情的人,她曾经充满感激之情地对媒体记者说过,是毕彦君发现了她潜在的素质,没有毕彦君就没有她出演的林黛玉。为了表示忠贞,她在离开鞍山之前,与毕彦君领取了结婚证。

而“宝哥哥”也有属于自己的情思历程:在《红楼梦》剧中,“贾宝玉”身边总有无数个“妹妹”,卸妆之后走出大观园的欧阳奋强在生活中的“林妹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康丽。

康丽是欧阳奋强的初恋。他和康丽因为拍一部戏相识并相恋――欧阳奋强在那部剧中跑龙套,而康丽却是女主角。而在他们热恋期间,欧阳奋强却机缘巧合地被《红楼梦》导演相中,拍戏一走就是3年。在那3年里,牵挂康丽的欧阳奋强为了能听到女友的声音,常常不惜来回花上6个多小时从外景地坐车去香山,再倒车去颐和园,接着到动物园,然后转车到电报大楼给康丽打电话。

拍完《红楼梦》之后,剧组很多演员都留在北京,但欧阳奋强却认为自己出演的贾宝玉一角很难超越,因而他毅然决然地去深圳大学读书了,之后又被分到了四川台,当上了导演,再之后,又与康丽结了婚。

在《红楼梦》剧组的关机晚会上,陈晓旭与伙伴们相拥痛哭,那时候,她心中的感觉就如同自己与林黛玉那脆弱的生命一般,都将结束了。之后,为了报答那份恩情,她回到了丈夫毕彦君的身边。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陈晓旭在与丈夫毕彦君的相处过程中,发现毕彦君并不是自己心中的“贾宝玉”,因而她很不快乐;而毕彦君虽对她疼爱有加,却也发现自从她成功扮演林黛玉后,性格相比于从前更加固执、忧郁、多疑且不易与人相处了……因而他们婚后没多久便心平气和地分了手。

事业和感情两败俱伤之后,陈晓旭阴差阳错地转入了商界。1994年,29岁的她又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世邦联合广告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有了新的事业之后,她很投入,并专注于财富的积累。随后,公司越发展越大,到2000年时,已发展成包括广告、文化和商贸三家公司的一个品牌企业:到2006年时,其营业额已达到两亿元。陈晓旭自己也被评为“2005~2006年度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中国2005年度经济风云人物”、“2004―2005年度中国30位杰出女性广告人”。

在离开《红楼梦》剧组近20年的岁月里,欧阳奋强从24岁当导演开始,先后执导过《山梁上的太阳》、《我的妈妈在》、《爱在雨季》、《父亲》、《欲海狂潮》等30多部、300多集影视剧,也把国内各种电视剧奖拿了个遍。

一别《红楼梦》剧组之后,虽然欧阳奋强与陈晓旭天各一方,但是却一直保持着联系,他每次到北京都会与陈晓旭见面。

让欧阳奋强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夏天他去北京见陈晓旭时的情景:两人见面后,陈晓旭送他一张包装精美的DVD光碟。这是一张名叫《了凡四训》的电视剧光碟,内容讲的是明代一个弃恶从善、从而改造命运的名叫袁了凡的人,在悟透人生后教儿子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的故事。该片的制作单位是陈晓旭任董事长的北京世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欧阳奋强收到这份礼物后,笑着问陈晓旭道:“这么有深度的电视剧你也敢拍,不担心曲高和寡吗?不过,我相信这部片子有着很深的哲理,回头我会好好欣赏的!”

听了他的话,陈晓旭若有所思地说:“我拍摄这部片子并非是想赚钱,而是想弘扬了凡为人处世的道理,所制作的光碟都是以赠送的方式免费送人的。授人鱼不若授人渔,与其经常资助别人,不如让别人在漫长的人生中自己资助自己。”

陈晓旭的一番话让欧阳奋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爱了痛了情缘难了

《艺术人生》的编导曾问陈晓旭会不会关注《红楼梦》重拍。陈晓旭说:“《红楼梦》早已结束了,宝玉走了、黛玉死了,还能再拍出什么来呢?要拍,就等我们都死了再说吧……”

2007年2月22日,正在西昌的欧阳奋强接到邓婕的电话:“晓旭要出家了。我们要不要劝一劝她,让她考虑成熟一点再做决定。”欧阳奋强立即给陈晓旭打电话,发现她已关机。他又给其他人打电话,得知扮演妙玉的姬玉和当年《红楼梦》的编剧周岭等人已经陪陈晓旭到长春了。

欧阳奋强又给周岭发了短信,希望把他们的劝告转告陈晓旭。短信发出后,第二天中午他才收到回复,周岭说,晓旭已经知道了大家的想法,但这是她的选择,希望朋友们尊重她。

2007年2月23日,陈晓旭在长春百国兴隆寺举行了剃度仪式,法号妙真。周岭和当年《红楼梦》的摄影师、妙玉的扮演者姬玉,以及陈晓旭的30多位好友一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既然这样,欧阳奋强只有真心地祝福她了!

5月,欧阳奋强突然接到了陈晓旭去世的消息。这令他很意外,以前他每次到北京都会到陈晓旭的公司去找她,陈晓旭的气色一直很好,她怎么会身患乳腺癌,并因此而溘然长逝呢?

2007年5月18日,在“黛玉”陈晓旭的葬礼上,无法接受原本活生生的“林妹妹”永别人世事实的欧阳奋强特地请周岭带去了自己的哀思。

欧阳奋强、陈晓旭与贾宝玉、林黛玉前生今世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令人想起来就扼腕。但人生如戏,总有那么多缺憾和不完美。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