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产品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是,近期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报告称,约1/3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会在购买6个月内停止使用。产品销量大幅增长预示可穿戴市场的巨大潜力,而用户活跃度与产品黏性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持续盈利增长点。看似繁荣的可穿戴市场的背后,其实隐忧重重。 可穿戴市场:“大风起兮,猪飞扬”
当下“智能+”时代的风口已至,智能汽车、智能自行车、人工智能等领域颇有百花齐放之势,智能设备全面爆发的时代已然临近。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乘风而上,作为“智能+”风口上的猪,可穿戴市场已然起飞。
销量上的巨增预示可穿戴市场的火爆,而行业巨头的发力才是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今年6月19日,可穿戴设备公司Fitbit在美国纽交所上市,首日上涨48.4%,目前总市值已经超过400亿元人民币。Fibit的上市点燃了可穿戴市场,这强大辐射作用不容小觑。Fibit作为可穿戴领域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公司,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到可穿戴大军,随之而来的是可穿戴设备受众更广泛、资本纷纷涌入。
在国内,可穿戴市场的热度也愈来愈热。根据iiMediaResearch的数据,今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增长169.2%,达3500万。去年7月,小米手环上市,截至6月30日,小米手环总销售量突破600万,一跃成为全球手环销售量第二的互联网公司。此外,一些中小CP也不容小觑,比如拿到B轮融资的咕咚手环,运动领域滕海视阳(体记忆),健康医疗领域的九安医疗、宝莱特等。
此外,三星、苹果、Pebble的智能手表也加速了可穿戴市场的发展。依据IDC报告,三星在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为60万台,是唯一一家进入前五的AndroidWear智能手表生产商。Pebble在2014年销售了70万块智能手表(预计今年为80万),虽然销售数量远不及手环类可穿戴设备,但作为智能手表,这个销售业绩亦不是小数目。
AppleWatch作为苹果推出的首款可穿戴产品,刚问世就受到极大追捧,AppleWatch上市首日预定量愈百万,远远超过预订量超过Android手表的全年销量。虽然AppleWatch后续的表现让人失望,但是,从AppleWatch首日面世的市场反应也可以看出,用户对于智能手表的期待还是很高。如果能把产品做得更好,可穿戴市场非常广阔。
总之,随着巨头厂商和资本市场的加入,可穿戴市场已然成为风口浪尖的产业。
四道坎
从市场角度上看,可穿戴领域颇热,但是从发展潜力来看,其前景堪忧。可穿戴市场要爆发,还需要迈过四道坎: 第一,产品弊端
在硬件方面,可穿戴设备的弊端颇多。比如功能少且缺乏创意、界面与操作体验差、连接手机麻烦、电池续航差等产品弊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电池续航。传统消费者习惯数年更换一次电池,变为数日更换一次,必然会难以适应。目前智能手表一般为数百毫安,然而池容量太小会使电池续航能力更低。
而且,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也不尽如人意。目前来看,穿戴设备所能实现的功能相对单一,市面上售卖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还只能局限在拍照、导航、查看天气、辅助社交、协助监测健康信息及辅助运动方面。另外,可穿戴设备一般都需靠其他智能设备才能实现产品功能,并不能够真正独立作为一款设备使用。
学过物理的都知道,常规条件下冰与水的密度比是9:10,即冰浮在水上,有9/10在水下,只有1/10的显露在水上面。这就是所谓的“冰山效应”。产品硬件上的弊端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很小部分,而软件与大数据的缺陷才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问题。 第二,缺乏现象级产品
在未来应用方向上看,医疗保健、信息娱乐、健身运动类需求将成为最大亮点。然而,面对这个高速增长的市场,还未有一款真正引爆消费的产品,缺乏颠覆性的产品说明行业的爆点远远未到。颠覆性产品对于市场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以苹果手机为例,2007年,iPhone的横空出世引爆了智能手机领域,之后苹果也被作为一个标准,当苹果建立起一套体系后,整个行业也就有了模仿对象,随后开启了整个市场的竞争。其实,这也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现象级产品才能引爆市场。
反观可穿戴市场,几乎是先有市场但未见现象级产品的状态。野村证券中国电信研究分析师黄乐平表示,“相关厂商只有推出具有颠覆性产品,才能真正吸引消费者,而目前大家还在摸索,就看接下来到底能否推出创新产品。” 第三,个人信息安全
今年以来,随着AppleWatch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智能可穿戴大都具有健康追踪的功能。然而,很多人对健康追踪得来的数据持怀疑态度。
Healthline的一个调查显示,在使用健康设备或与健康相关的移动应用的人群中,将近有一半的人担心自己的数据会被盗窃。在2014年,保守估计全球售出2100万个可穿戴设备。此外,预计到2019年,可穿戴设备全球总销量将上升至1.5亿个。虽然消费者似乎喜欢可穿戴技术,但很多现在在使用健康类设备的人担心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Healthline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可穿戴设备用户或者使用相关移动应用的人担心黑客可能会盗取他们的个人健康信息。 第四,变现模式
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产品本身的营销获利,但是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大有不同,可穿戴设备更依赖于后者的变现模式。
在银行的报告中,他们被称作“高净值人士”;在老百姓的眼里,他们叫“中国富人”。
近日,中国建设银行联合波士顿咨询公司联合了《2012年中国财富报告:洞悉客户需求致力科学发展》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报告。该报告的调研范围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的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1900多名额度高净值客户。
中国富人主要分布在哪里?他们在2012 年主要进行了哪些投资?财富的来源有哪些?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学历是什么?他们在海外投资主要选择哪些国家?
北京富人最多,
宁夏等四省份富人最少
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7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14%。截至2012年底,预计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人民币以上)数量将达到174万户,较2011年增长17%,相对于2009—2011年38%的复合增长率,增速有较大放缓。
中国的高净值家庭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5省市的高净值家庭数量2012年都超过10万户,这5省市高净值家庭总数占全国的40%以上。四川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多的内陆省份,在西部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出。而宁夏、青海、和海南四地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少的省份。
在全国高净值家庭增速放缓的经济形势下,富裕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广东和浙江受企业主资产缩水和所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高净值家庭数量增幅不足10%;山西、内蒙古等地受煤炭行业下行影响,增速也相对较低。相反,内陆欠发达地区依然保持很高的增长势头,安徽、甘肃、湖南等地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超过30%;四川、湖南、陕西等地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对各省份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来分析,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密度最高,其中北京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200户,是中国富人最集中的地区;辽宁、山西、江苏、福建和海南为第二梯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河南等地占比最低,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只有20户左右。
富人“统计学”:1%还未婚
报告统计,中国富人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49岁,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均衡1.27:1,大专或本科的教育程度占到六成以上。同时,中国富人中只有1%是未婚的“钻石王老五”,99%已婚。他们绝大部分已经育有儿女,占比高达96%。
职业分布上,大部分依然是企业主,占56%。其中,六成企业处在成熟期,市场开发较充分,收入和利润较稳定。
调查显示,高净值客户把自由安全、物质优越和家庭幸福作为对财富的核心定义,体现了当前中国财富人士对生活品质的普遍要求。值得关注的是,和2011年相比,高净值客户对高尚的社会地区的诉求超过了福荫子孙。
在财富的来源方面,最重要的财富来源依然是创办实业,占到全部高净值人群的56%,其他来自于职业经理人、全职太太、专业技术人士、专业投资人士和演艺、体育、收藏等领域。由于房地产调控的因素,和2011年相比,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利的人群占比出现明显下滑。相反,靠工资和福利积累的提升到第二位,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企业高管或专业技术人士。在未来新财富的来源方面,高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最被看好。
在投资偏好上,高净值人群对固定收益和信托等产品兴趣上升,对股票和房地产兴趣下降明显。
2012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趋缓,在这种趋势下,高净值人群倾向于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产品,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受到高净值客户追捧,表示有投资兴趣的受访者均超过60%。
除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其余投资产品按照感兴趣的顺序依次为:储蓄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房地产相关投资,实物投资(艺术品、古玩等),股票类产品,保险,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金融衍生品和任意形式的海外投资。其中,房地产和股票2011年受访者的感兴趣比例分别为36%和34%,2012年下降为24%和17%。
从个人可投资资产结构角度看,2009—2011年,基金和股票净值占比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下滑7%和5%,而居民银行理财和信托资产飞速增长,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8%和60%。
海外投资首选地:
香港、美国和新加坡
2012年,中国富人的资产加速向海外配置。拥有海外资产的人群占比达到25%,比2011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中国富人在海外偏向于购置房产和股票。从使用离岸金融的渗透率来看,四川、广东等地区的渗透率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北京地区高净值客户的绝对数目大,但是其中使用离岸金融的比较低,有较大的市场挖掘潜力。
在海外目的地的选择上,香港、美国和加拿大是中国高净值客户海外资产配置的主要集中地,这三地集中了高净值客户海外资产量的60%。
深入比较高净值客户选择香港、美国和瑞士作为离岸财富管理目的地的驱动因素,移民和子女留学以及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首要考虑,而选择瑞士的核心目的都是围绕着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资产的安全与私密性等。
从高净值客户的国籍分布上看,有6%的高净值客户已经移民,其他大多数依然是中国大陆公民。
据了解,移民已经是中国高净值客户最喜爱探讨的话题,他们其中很多人已经将子女送出国。相较于欧美的离岸中心,亚太的香港和新加坡在文化和距离上更具优势。
主题词:保险中介;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当前,我国正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保险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险中介行业怎样参与、给力社会管理呢?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保险中介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
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险中介是活动于保险经营机构之间,或保险经营机构与投保人之间,专门从事保险业务咨询与招揽、风险管理与安排、价值衡量与评估、损失鉴定与理算等中介服务活动,并从中收取佣金或手续费的机构或个人。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既要有保险公司的适度成长,还必须有保险中介组织的积极参与,保险中介已成为保险市场一支生力军和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中介市场主体包括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兼业机构和保险营销员。
根据中国保监会的保险中介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20家。其中,全国性保险专业机构108家,区域性保险专业机构1652家,保险经纪机构433家,保险公估机构322家。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注册资本169.38亿元。山东省现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127家。截至2010年底,山东保险市场通过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达到717.95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87.64%!
我国保险业近年来的大项目、大活动,比如京沪高铁、抢险救灾、嫦娥奔月、北京奥运、上海世博、济南全运、广州亚运等,在这一系列大事的背后,几乎处处可见保险中介工作者的身影。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中介市场是保险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保险中介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保险中介是在保险业中担当、经纪、公估的角色。她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通过诚信规范经营、大力发展各类责任保险、加强重点领域的保险创新和提升服务等方式来实现。具体有三个方面:
(一)科学预测、严格管理、周密防范、及时处置各种各样风险,是保险中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用的重要职责。
(二)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管理作用。社会突发事件,往往引起重大的社会动荡。管理好社会突发事件,是一个政党、一个政府社会管理成熟的标志。保险中介通过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和"减震器"作用,可以稳定群众的生活预期,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消除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通过各类财产保险、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的发展,可以为各类突发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提供经济补偿,避免各种矛盾激化,化解各种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三)利用保险机制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推进公共服务创新,维护社会稳定。保险中介行业要介入责任保险领域,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要积极发展安全生产责任、建筑工程责任、医疗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环境污染责任、校园安全、执业责任等保险业务,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安全生产保障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逐步扩大治安保险覆盖面,推动保险中介行业参与平安建设。
三、拓展保险中介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空间
当前,我国保险中介已成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其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一)充分发挥中介行业自身的特点
保险中介机构是联系保险公司与广大投保人的桥梁和纽带,在保险产品创新、保险销售渠道创新和保险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一是保险中介机构市场化程度高,更加贴近市场、贴近投保人,更加了解社会千差万别的保险需求,创新的目标更加明确;二是保险中介体制机制灵活,创新意识强烈。保险中介机构是保险公司重要的信息渠道,可以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笔者认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是保险中介机构未来的发展方向,建立“需求导向”的服务体系是保险中介机构提高服务水平的主要途径。
(二)保险中介要走集团化、专业化的路子
一是鼓励兼并重组。保险中介要通过资本并购及重组形成规模,甚至组建中介集团,与保险行业发展规模相匹配。
经济社会发展为保险中介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业转型与结构调整为保险中介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我们应鼓励和支持有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的中介机构,进行机构间的兼并重组,鼓励建立全国性的销售和服务网络,逐步将现有保险中介机构培育成优势互补的大型保险中介公司。
二是推进专业化。在保险市场发达国家,保险业内部有明确的产业分工。核保核赔、资产负债管理、资金运用等核心业务环节由保险公司承担;产品销售、售后服务主要由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公司完成;保险赔案中的查勘、估损及理算则由保险公估公司处理。
(三)鼓励保险中介机构上市融资,壮大资本实力
对那些业绩优秀、管理规范、经营战略明确的专业中介机构,在市场环境允许的前提下上市融资,突破资本“瓶颈”,加强公众监督,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四)保险中介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
保险中介行业必须主动进入政府决策的视野,以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来促进行业快速发展。要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对保险服务的需求。加强对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的保险服务。目前山东省“蓝黄”两大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已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重要阶段。保险中介要抓住机遇,积极投入保险服务创新工作,做好产品创新开发的准备。
云成就了x86,“创新者”成最大赢家
半年来,传统IT市场果然像预期一样,出现了增长放缓、减速,甚至下滑的迹象。只有x86服务器市场,在上半年一季度交出了同比增长23%的成绩单。而推动这一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恰恰是企业向云迁移的强烈需求所带来的市场扩容效应的进一步放大。
有趣的是,这一市场并没有出现人人得利的局面。从2014年开始,市场的分化已然出现,国内市场业绩最好的厂商变为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等服务器厂商。随着年初联想宣布即将完成对IBM x86服务器业务的并购,以及年内华为等维持多年以来的高增长势头,以IBM、惠普和戴尔三家为主的服务器市场榜单也变成了历史,国外厂商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和绝大多数渠道伙伴资源的情况得到了全面的扭转。
在全球服务器市场,销量排行榜前五个席位的分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以“创新者”姿态进入IT市场的华为,在x86服务器市场已经获得了不易动摇的市场地位。Gartner报告显示,2015年Q1华为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华为服务器出货量已连续七个季度稳居全球第四。2014年Q4华为刀片服务器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二,已然超越了思科,而华为模块化服务器的出货量更是进入了全球前三。在八路关键业务服务器领域,也只有华为实现了业绩的正向增长。
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这两年华为已经在行业市场获得了重大突破。今年上半年,华为服务器在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攻城略地,其高密度服务器X6800被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意大利央行采用,高端服务器被俄罗斯央行、中国工商银行采用,超融合基础设施FusionCube在西班牙BME证券交易所、香港汇港资讯等金融机构得到广泛应用,华为均实现了市场突破。
混合云商机乍现,游戏规则被“创新者”改变
IDC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欧洲、中东、非洲在公有云、私有云等相关IT基础设施投入上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2015年第一季度所涉金额更达到了10.1亿美元。与云计算相关的服务器、存储和以太网交换机的投入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了两个百分点,并占到第一季度IT总投入的19%。在中国,发展平均增速高达37%的云计算市场的规模,去年就超过了1000亿元。今年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落实,随着国家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云计算产业发展的需要必然会推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市场的高速发展。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与云计算相关的巨大IT投入都是今年IT市场的主要商机。但是,最先抢食这块巨大蛋糕的,却很可能不再是传统的IT巨头了。
云计算市场的机会被划分为三个领域: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几年来,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已经为混合云市场的起步打下了基础。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5年将有70%的企业计划应用混合云,将其定义为一个基于策略的服务提供平台,跨越内部云和外部云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预测确实相对准确地体现了当前市场的用户需求: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企业目前都不是在盲目追求云计算,CIO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实现混合云。因为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混合云是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方式,完全的私有云或公有云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局限性,两者只有在互补不足后,才可能让云计算在可扩展性、安全性、性能、可靠性、成本等方面达到最优状态。混合云今天的市场热度,就像三年前的私有云市场一样。
混合云是私有云与公有云的结合,但在应用过程中,更多的企业发现混合云又不是两者的简单整合。而目前,市场中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也出现了偏科问题。例如Windows Azure、AWS、阿里云、腾讯云之类的公有云服务商在私有云市场几乎没有机会,而在私有云领域表现优异的惠普、戴尔等厂商,在公有云市场同样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IBM虽然在私有云和公有云领域均有相应的支撑能力,但因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之路的艰难,也影响了其在混合云市场的表现。所以在这个市场,今年上半年看到的依旧是传统IT巨头的集体失声。
反倒是进入IT领域才四年多的华为,凭借其在今年3月面向全球运营商FusionCloud Omni混合云解决方案,给市场带来了不少惊喜。和目前市场中其他厂商推出的混合云方案的最大不同是,FusionCloud Omni解决方案不但实现了不同公有云和私有云厂商产品在混合云中的互联互通,还能让用户的业务应用在不同厂商的云平台中自由部署与迁移。关键是,华为的这种创新突破了混合云市场发展的两大瓶颈:一是传统IT厂商为了“圈地”,推出的混合云多是封闭的同构方案,用户依旧处于被“绑定”的被动状态,在使用云计算系统常常不得不做选择;二是混合云中的公有云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及网络质量不稳定的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导致了用户对云的望而却步。
在云计算市场,华为在提供了一个新选择的同时,也让游戏规则出现了改变的可能。事实上,这一切变化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作为市场的“后来者”,华为在挑战传统IT巨头时能获得成功也绝非一日之功。华为在云计算市场不仅有精巧的布局,其投入力度也超过了所有IT厂商,通过不断创新推出基于云计算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华为在服务器、存储、分布式云数据中心等领域均积累了大量行业用户。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华为目前在全球建设了660多个数据中心,其中有255个是云数据中心。作为一个传统的硬件厂商,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重大突破来自其自主研发的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特别是在FusionSphere进入Gartner虚拟化四象限后,华为已跻身私有云市场主流玩家行列,成为与IBM、HP、微软、VMware等IT巨头并列的竞争者。
在继HCC 2014上推出基于OpenStack的云操作系统FusionSphere 5.0和面向未来的SD-DC?(业务驱动的分布式云数据中心架构)后,华为已经成为了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创新标杆。今年3月17日,华为又与德国电信签署了全球性的IT基础架构和私有云解决方案的框架协议,并把合作范围拓展到了IT领域。华为向德电提供硬件和解决方案,德电的子公司T-System提供综合性的专业技术,而T-System在2014年就被市场咨询公司评为欧洲云技术领导者。此外,华为与英特尔也正式建立了共同向全球运营商提供公有云解决方案战略合作,支持运营商采用创新的技术与解决方案发展公有云商业,为企业提供电信级的优质云服务。而华为与SAP的合作也在今年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双方正计划通过全球性的联合创新,在物联网和工业4.0领域展开先进技术的研究,更紧密地聚合技术和市场能力打造物联网和云的差异化解决方案,将华为的ICT基础设施和联接解决方案与SAP HANA云平台、应用和分析工具相互整合,为全球行业客户快速和简易地进入物联网和云部署提供保证。近日,又有华为将正式跨入公有云服务市场的消息传出,打通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市场的华为,必然会让云计算市场的格局再度出现改变。
大数据推动存储市场发展,“创新者”逆市成长
除了云计算,今年IT市场的第二大商机显然是来自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从传统IT巨头的战略布局和投入变化上可见端倪,业绩整体下滑的IBM就曾在今年表示,其有信心的年营收增长会来自商业分析领域。而对今年的IT市场而言,受商业数据分析市场旺盛需求影响最大的正是存储市场。
IDC今年6月的2015第一季度外部磁盘存储市场报告显示,由于华为、宏杉科技、浪潮、曙光等厂商在市场和技术层面的井喷式发展,国内存储厂商首次拿下了中国存储市场的半壁江山,市场占有率达到49.9%。
去年华为存储跃升至Gartner挑战者象限,其高端存储更是成为Gartner报告中的“主流玩家”。2014年华为存储市场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比上一年增长55.6%,成为2014年国内存储市场中的“领头羊”。不难发现,以华为为代表的企业之所以能在存储市场快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企业市场对数据应用需求的变化。一方面经济环境让企业所面对的挑战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移动化、社交化也在深刻影响企业IT的变化趋势,这自然会推动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导致企业关键业务对存储设备的可靠性、性能、服务化定制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华为等厂商能够在高端市场快速突破,正是因为其切中了这一要害。以华为为例,其在高端存储市场推出的OceanStor 18000 V3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金融、运营商市场的好评,在能源、教育、医疗等行业也被广泛应用。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华为存储中国市场收入第一,全球市场收入增长率第一。过去,无论是何种背景的厂商,在技术门槛极高的高端存储市场,这样的发展速度都是不可想象的。
当时这家公司的一个产品上市已经一年了,却始终不温不火。产品是个好产品,在中老年妇女中很有市场,但由于一年来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定时间段中针对中老年妇女做讲座广告,所以知名度不高。
我对公司情况充分了解后,便果断决策,首先是把一年来每天播30分钟的讲座广告改为每周1次,每次15分钟,因为广告播到一定程度,根据边际递减效应,效果会越来越差,但又不能停掉,那样会让人以为这个产品不行了,会造成老客户的流失;其次,在做了一年广播广告的基础上,适度地使用一下平面媒体,用新闻和平面广告来造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初步提交了一个策划方案,准确地说是新闻公关方案。 附件一: 新闻公关方案提纲
目标:在短时期内提高产品月销量,并着眼于长远,树立公司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明年推出新产品做准备。
时间;2002.12—2003.2。
实施:历时三个阶段:
1.新闻篇(12.1—12.15)
1) 全面奔小康,要有好身体。××愿为全社会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
(具体措施:每卖出一瓶产品,××愿捐出一块钱给相关部门发起“指导骨骼健康工程”或“中老年健康工程”,并请记者代为联系奔走,可连续报道。)
2) 把党的温暖带给患者
(联系一家知名大医院,与院党委一起,向没钱治病的严重骨病患者免费赠送产品,进而免除一批患者的费用。××公司经理是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院党委书记找到他提起此事,一拍即合。要强化十六大促进民营经济的背景 ,公司经理贡献社会,又是党员,或是入党积极分子,符合“三个代表”精神。此外,多从党的角度展开思路,必有收获)
3) 总经理专访。
4) 人物通讯。
(从公司、人生变化看“三个代表”的正确,并从十六大报告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2.科技篇(12.10—12.20)
1)补钙的误区
(从科普角度提出补钙误区,但不提××,也不提对手)
2)发现“异受弗灵”
(对支撑产品的核心概念进行全方位阐述、包装)
3)××健骨:给钙安个好家。
(全面介绍××健骨,是画龙点睛之笔。)
以上文章如能署专家名效果更佳。
3.功效篇(12.15—12.31)
在北京一两家主要媒体上开展征文活动。主题是骨病患者的经验交流以及专家的医疗经验介绍。××公司赞助该活动,并刊登栏花。可有选择地刊登患者来信,并约专家写稿。(无论新闻还是广告,刊登病例都很难。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媒体: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信报、北京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视报、北京现代商报。
新华社、参考消息、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市场报、人民政协报、经济参考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
中国经营报、精品购物指南、购物导报、中华工商时报、中国质量报、健康咨询报、中国企业报、中国商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日报、健康时报、中国医疗报、中国中医药报、中国老年报、健康报、中华英才、环球企业家、中华英才、环球企业家、智囊。
此次促销外围媒体(刊登短新闻)为40余家,重点媒体(刊登重点新闻及人物专访)近10家,核心媒体刊登重点新闻、人物专访、科普功效文章及开展征文活动)为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信报之中的两家。
公司老总认可方案,我便开始着手实施。这个方案的核心是用公益活动制造新闻噱头,用新闻宣传带动市场,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接着,我便与北京的几家慈善机构进行接洽 ,最终敲定了与某慈善机构合作。从接洽到合作签约,共用了一个星期时间便大功告成。连某慈善机构的人都说,这是某慈善机构与企业合作有史以来最快的签约项目。
公司与慈善机构的签约项目是“慈善一元捐——××助医温暖活动。核心内容是卖出一瓶产品(98元零售价)捐出一块钱,每个季度末根据销售报表捐献。这种捐献方式不仅公司老总满意,慈善机构也欢迎。企业可以量力而行,慈善机构则一百万元不嫌多,1元不嫌少,合作的结果是双赢,企业赢得了发展,慈善机构赢得了捐款。 附件二: 合作协议书
甲方:某慈善机构
乙方:北京××公司
某慈善机构(以下简称甲方)就北京××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参与实施“慈善一元捐行动”的事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达成如下协议,以共同遵守。
一、项目名称
《慈善一元捐——××温暖行动》
二、目的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慈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最大范围地动员全社会成员,形成一股互助互爱的慈善潮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帮助弱势群体的力量。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 甲方同意乙方参与实施“慈善一元捐行动”,并同意在其新产品上宣传“慈善一元捐行动”;
2. 出具合法文件及捐款凭证,并对乙方的捐赠进行相应的宣传;
3. 在乙方具有宣传、推广性质的活动现场,甲方领导及工作人员支持参与活动;
4. 捐款的使用情况甲方应书面通知乙方,并允许乙方做捐款跟踪报道;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 每销售一份××胶囊产品向甲方捐款一元钱;
2. 在合同有效期内,乙方可在每个销售产品上贴上“慈善一元捐行动”的宣传字样及具体内容;
3. 在不损坏甲方形象、在不违背“慈善一元捐”原则的前提下,参与推广“慈善一元捐行动”。其广告、产品宣传和组织实施
各种推广行动中所有使用的宣传品和宣传口径,需经甲方同意;
4. 每三个月向甲方结算一次;
5. 有义务如实将销售的真实数字报与甲方,以确保捐款数额;
四、其它
本协议双方当事人签字生效,未经双方协商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终止和解除。
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两份。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本协议的变更,终止和解除应由双方以书面决定做出。
五、生效
本协议自2002年 月 日起生效,至2003年 月
日终止。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日期:
合同签定后,我又开始细化公益新闻提纲,把用公益活动促进销售市场的工作做深做细,列出时间表,一步一步地按计划执行。
附件三: ××胶囊爱心捐献新闻公关活动提纲
目标:提高产品销售额,树立公司决策人形象,扩大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知名品牌,。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称号。
时间:2002.12.1—2003.12.31。
实施:分三个阶段:
1. 签合同(11.25—11.30)
与某慈善机构合作,开展“卖一瓶产品,捐一元钱” ××胶囊爱心捐献活动。捐献意向为助医方面,细节待定。活动预计从12月1日开始,为期一年。
2.发新闻
1)启动新闻(12.1—12.15)
此次启动捐助新闻大面积覆盖40余家新闻媒体,中央、地方、行业、专业、娱乐等媒体全方位立体轰炸。并建立起一支常年联系的媒体报道队伍。配合公司发展目标进行宣传报道。
2)重点新闻(春节以后 )
重点在十余家新闻媒体上刊登企业家专访和企业家人物通讯,突出企业家功成名就之后不忘回报社会的精神。并结合捐助社会的反响以及涌现出来的事例进行深度宣传。
3)总结新闻(十月以后)
年底以前进行阶段性新闻总结。再次以一轮新闻掀起,同样是大面积覆盖,寻找捐献活动的亮点并进行总结。
3.搞活动
在捐助活动的中期或末期,与某慈善机构合作搞产品大型义诊并现场定向捐献活动。此外要以 平面广告推介捐助活动,产品外包装LOGO上要有捐助标志。销售终端(药店、专卖店以及产品所到场所)均要有产品捐助标示。
财富管理市场规模与发展
经济增长整体趋缓对东南沿海的中小企业主冲击尤甚,全国的私人财富市场增速进一步放缓。但经济趋缓使得高净值家庭选择规避风险,为确保资产安全,选择将资金存放在相对稳健经营的大型综合性商业银行,其中中资商业银行占据了绝对优势。
中国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增长也有放缓。财富缩水因素导致可投资资产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增势减缓,而1000万至1亿元人民币之间的家庭数目保持迅速增长;另外1000万~5000万元人民币资产的家庭数目、超过600万~1000万元人民币资产家庭数,成为高净值人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可投资资产构成方面,居民储蓄增速放缓,占比显著下降了4个百分点,只占全部资产的51%,创历年来最低。私人财富转而投向收益率较高的银行理财和信托产品等投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以近乎每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占到全部可投资资产的1/5。信托产品起步较晚,但增长势头强劲,现已占全部可投资资产的7%,未来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相反,宏观经济趋缓,股市缩水,个人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净值均有所下降。离岸资产增长速度与整体私人财富相近,保持在私人财富的4%左右的比例,较为稳定。
中国的高净值家庭依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们的模型预测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五省市的高净值家庭数量2012年都会超过10万户,这五省市高净值家庭总数占全国的40%以上。四川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多的内陆省份,在西部地区中显得比较突出。而宁夏、青海、和海南四地是高净值家庭数量最少的省份。
在全国高净值家庭增速放缓的经济形势下,富裕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和浙江的高净值家庭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和浙江受企业主资产缩水和所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高净值家庭数量增幅不足10%;山西、内蒙古等地受煤炭行业下行影响,增速也相对较低。相反,内陆欠发达地区依然保持很高的增长势头,安徽、甘肃、湖南等地高净值家庭数量增长超过30%;四川、湖北、陕西等地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们还通过计算各省市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即高净值家庭密度)来分析富裕程度。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浙江高净值家庭密度最高,其中北京每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200户,是中国富人最集中的地区;辽宁、山西、江苏、福建和海南为第二梯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河南等地占比最低,万户家庭中高净值家庭只有20户左右。
我们通过高净值家庭增长率和相对数量两个维度,将全国各省市分为四类(见图1)。
右上角区域代表了高增长率和高相对数量。在图中可见没有明显处于右上角的省市,只有天津、辽宁、江苏勉强可以算作此类。此类地区有着良好的私人财富基础和高增长率,可以作为财富市场重点发展的地区。
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最富裕的地区集中在图的右下角。它们有着高密度的高净值家庭,但受经济影响,企业主私人财富缩水,其增长相对缓慢。此类地区潜在的私人银行客户众多,市场已经相对成熟,依然会是各家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争夺客户的主战场。
左上角的安徽、甘肃等内陆欠发达地区,在政策扶持和资本投入的驱动下,高净值家庭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山东、湖北等地现阶段私人财富规模基础已经较大,加之未来增长前景,将会是财富管理市场新的焦点。
左下角的地区如河北、重庆、吉林等地,高净值家庭密度较小,增速也相对缓慢,近期而言私人财富管理市场发展潜力相对不大。
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内将会出现类似的状况,高增长率和高密度的地区将会很少。北京、上海等富裕地区的增长会放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增长中心将会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人口和私人财富规模较大的省市如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山东和陕西将会有很大发展潜力。
高净值客户需求特点与产品选择
本次调研结果发现,中国高净值客户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49岁,男女性别比例较均衡,为1.27:1,大专或本科的教育程度占到六成以上。同时,高净值客户中只有1%未婚的“钻石王老五”,99%已婚。他们绝大部分已育有儿女,占比高达了96%。
职业分布上,大部分依然是企业主,占56%;其中六成企业处在成熟期,市场开发较充分,收入和利润较稳定,企业主的相对可投资资产也较高(见图2)。高净值客户把自由安全、物质优越和家庭幸福作为对财富的核心定义,体现了当前中国财富人士对生活品质的普遍要求。和往年相比,高净值客户对高尚社会地位的诉求超过了福荫子孙。
在财富的来源方面,最重要的财富来源依然是创办实业,占到全部高净值人群的56%。由于房地产调控的因素,和去年相比,通过投资房地产获利的人群占比出现明显下降。相反,靠工资和福利累积的提升到第二位,这部分人群主要是企业高管或专业技术人士(如医生、律师)。在未来新财富的来源方面,高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最被看好。随着经济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开始回归理性,快速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只有代表产业升级的高附加值领域才会是未来财富的新增长重点。
过去的一年,上证指数一度跌破了2000点大关,股票和基金市场整体较为低迷。在这种趋势下,高净值人群倾向于稳定、风险较低的投资产品,固定收益类和信托类产品受到高净值客户追捧,投资兴趣度均超过60%;储蓄和现金类产品紧随其后,兴趣度超过40%。和往年相比,高净值人群对股票类产品的兴趣大幅下降,由34%下降到17%;房地产相关投资也从36%降低到24%。投资市场的萎靡导致高净值人群投资兴趣集中度相对较高,客户对固定收益、信托和现金类产品以外的其他投资兴趣度不到25%。
相应的,客户在风险偏好上也显得更为保守,高风险资产配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减少了四成,减少的高风险资产中有70%转移到了低风险产品,如储蓄、银行理财产品中,推动了低风险资产的配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
通过研究客户可投资资产的分布,我们发现以稳健著称的商业银行在经济趋缓中成了客户资产的避风港,但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在被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蚕食,国有五大银行在银行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减少了8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流向了其他股份制银行。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发展的现阶段,私人银行还未能建立起以服务和客户关系为驱动的竞争力,一半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愿意为高收益产品而放弃现有的财富管理服务机构,而产品价格战成为现阶段争夺客户的主要手段因素。
高净值客户加入、离开和推荐私人银行的关键因素 2012年,中国高净值客户选择私人银行的排名前五的原因包括“服务和销售人员的专业能力”、“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服务的私密度和可信度”、“产品”和“品牌”,本质上看重的就是客户经理、私密性、产品和品牌。与去年相比,排名前五的原因保持一致,在排序上稍有变化。今年,“客户经理与客户的关系”重要性上升,由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说明随着客户的成熟,他们对银行的选择越来越受服务驱动。
与选择新的私人银行的动因相一致,客户经理的能力、值得信赖、高收益的产品是吸引高净值客户推荐私人银行的主要原因。其中客户经理的能力排在了首位, 高净值客户在推荐私人银行服务的时候相对谨慎,如果想让他们主动推荐,客户经理必须以实际能力水平征服客户的心,同时配备过硬的产品、品牌和服务。
调研显示,产品收益率低、银行服务不方便、对客户经理不满意、增值服务不尽人意等是推动客户离开原有私人银行的最主要原因,这与吸引私人银行客户加入新银行的主要原因有显著差别。比如产品的因素在吸引客户加入新私人银行的原因中仅排名第四,但在推动客户离开的原因中排名第一。这表明人性化的服务能够起到吸纳新客户的作用,但是在维系客户层面,如果没有过硬的产品,这种新建立的客户关系也很难持久。
中国的超高净值客户一直是各大金融机构争夺的对象,而中国的私人银行客户随着可投资资产总量的增长,他们的谈判能力也在增强。他们习惯于将资产分散于多家银行,在银行的相互竞争中争取更多的短期利益。调研显示有24%的私人银行客户在过去一年里曾经更换过私人银行。同时,调研还表明随客户金融资产(AuM)的提升,客户私人银行主办行转换率有上升趋势。
业务参与度和业务渠道 中国现在的高净值客户多为创富的第一代,他们对自身的财富管理能力有相当的信心,信赖、透明是他们对服务的期望。中国高净值客户对参与投资决策持有积极态度,有53%的受访者希望或比较喜欢参与投资决策,即使对投资决策兴趣一般或不太希望参与投资决策的少量人群也希望能够充分了解投资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仅有7%的高净值客户希望能将投资决策全权委托给专业的金融机构。
调研显示,约有50%的客户主要通过客户经理使用私人银行业务,另有20%的客户主要在私人银行中心使用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中心不仅作为日常交易处理的场所,也是作为私人银行私密服务的保障和高端品牌的载体。
高净值客户的偏好 除了投资产品以外,高净值客户的融资需求表现突出,私人银行作为融资的综合服务平台的潜力巨大。
客户希望的前五项其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中有三项和融资业务有关。钻石、白金信用卡和专属授信因为手续简单、灵活,方便高净值客户周转,得到了近40%客户的青睐,35%的客户希望得到个人名义贷款,29%的客户希望得到企业名义贷款。
在综合服务方面有近50%的客户希望银行能够提供卓越的产品包和更为优先的银行服务,这两项服务已经成为私人银行服务的标准组件配置,产品定制、投资组合管理和通过私人银行平台为获得公司金融及投资银行服务获得统一、便利的通道等复杂的综合金融服务排在了第二梯队的客户需求上,也是各家银行在私人银行入门级服务之后“进阶服务”竞争的重点(见图3)。
客户的非金融服务的需求未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依然是高端医疗、高端旅游和高端养老。与所有的高净值客户一样,“财富”、“子女”、“健康”是中国所有高净值客户一致的刚性本原需求,围绕着这三个主题开发增值服务容易让中国高净值人群满意。
财富管理市场竞争格局与启示
相比欧美国家,中国高端私人财富管理市场尚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时间较短,市场成熟度和复杂程度较低。从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在整个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截至2012年6月,已有约16家中外资银行在近22个城市开设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专营机构。其中,中资银行数量最多、占比最高,仅前五大中资私人银行的管理资产总额已超2万亿元人民币。中资银行大多依赖本身存量客户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以从现有零售客户群中直接推荐或升级为客户获取的主要手段,多采用销售产品为主(自有产品和代销其他机构产品)、辅以投资顾问服务的业务模式。
随着中国高净值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整个财富管理市场的不断发展,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也逐步进入市场。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相继针对高净值个人或家庭推出财富管理的业务,努力在不断扩大的财富管理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虽然没有庞大的客户群体作为业务发展的先发基础优势,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也未必能匹及银行,但它们在产品设计、经营范围、投资研究能力、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有相对优势,随着市场不断成熟、高净值客户需求不断细分,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将成为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不可小觑的一支力量。
对比而言,商业银行最大优势在于其零售客户基数大,同时还能通过联动对公业务进一步拓宽客户获取的渠道,业务发展“有米下炊”。这显示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在机制上确保跨部门合作的顺畅,整合全行资源,服务高净值客户。
但是,从产品角度来看,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与大众理财产品一样受到严格的监管控制,加之社会上普遍观念认为银行是低风险、重保值、避险型的金融机构,使得商业银行在设计、研发或采购私人银行产品的时候受到较大限制,或无法满足高净值客户对产品多元化类别、高收益和灵活期限结构的需求。在这方面,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则有较大的灵活性,在产品的风险收益设计上也较为大胆。另外,由于高端私人财富管理的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托计划为主,而由于分业经营的限制,私人银行需要从其他非银行机构中采购收益较高的信托计划等产品。随着这些金融机构不断建立、发展自有直销渠道,私人银行代销产品的种类、价格与质量都将受到一定挑战和影响。
其次,从业务能力来看,商业银行相较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而言,资本市场研究能力较弱。银行目前以销售已有产品为主,辅以简单的资产配置,而针对客户资产状况和风险偏好进行财富规划与综合资产配置的能力仍有待大力提高。当然,整体财富规划能力的提高也是目前市场参与者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
最后,从专业团队来看,商业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人才瓶颈均较为明显。由于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或投资顾问多为零售银行出身,综合金融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较为匮乏,综合财富规划、财富代际传承规划、财富全球配置等能力更是短板,加之服务高净值客户的经验不足,往往很难满足高净值客户复杂的金融、非金融服务需求。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团队虽产品研发能力较为突出,但是在与高净值客户交流、处理客户关系等方面是新手,亟需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分析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高端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竞争优势。
证券公司:先天优势与政策利好,或后发制人 证券公司是高端财富管理市场中的新成员,2008年7月《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的正式施行,才开启了证券公司高端个人资产管理业务之路。总体来看,证券公司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是较大的客户基数、庞大的托管资产等先天优势为其利用政策红利、迅速发展高端私人财富管理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证券公司有着庞大的托管资金和客户基数,之前由于政策限制,证券公司无法进行固定高收益、替资,随着《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及一系列规则的征求意见稿的陆续推出,券商业务投资范围和管理资产运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证券公司的财富管理业务潜能将得以释放。证券公司若将庞大托管资金转为理财产品进行管理,将大大增强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实力。
信托公司:全牌照优势继续发挥,但风险聚集 根据中国建设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开展的高净值客户调研结果发现,信托类产品以其较高的年化收益受到高净值客户的普遍青睐。同时,监管部门鼓励信托公司自建直销渠道。信托公司进入高端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大门已悄然打开。信托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产品优势。首先,信托公司是境内唯一可以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金融机构。因此,信托公司依托其全牌照优势,理论上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几乎任何类型的产品。其次,信托公司产品设计能力突出,投资方式灵活多样,随着自主营销渠道的建立,信托公司便能使客户渠道与产品设计并行,实现两条腿走路,打造核心竞争优势。然而,随着信托公司规模扩张较快,另类信托产品标的市场泡沫化、资金无法及时撤出等潜在风险也在悄然聚集,这些都值得关注。
第三方理财机构:业务模式独特,探索中成长 第三方理财机构是财富管理市场不断发展、分工不断细化的派生产物。第三方理财机构以资产配置为导向,以提供各类研究支持、资产配置方案、筛选产品、全方位财务管理服务为主要业务模式。
在成熟市场,第三方理财机构较为普遍,如流行于美国市场的家庭办公室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但是在中国,第三方理财机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模式简单、生存空间狭小等问题。由于市场和客户都尚未成熟,绝大多数第三方理财机构以产品销售为主,严重依赖佣金。考虑到第三方理财机构在客户资源方面的先天弱势,同时上游机构业务线向下延伸、自建渠道,直接挤压第三方的代销空间,加之目前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尚不明确,整个行业充满了不稳定因素。
随着高净值客户的不断成熟,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客户日益多元的需求。同时,现行模式下较低的客户黏性也不能满足从业机构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总体竞争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会在未来几年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其中,近期由于获得资管业务相关政策红利而获得较大发展机会的证券公司将成为市场中强有力的参与者。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发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第三方理财机构真正成熟的那一天将标志着中国财富市场的成熟。
关键词:民间借贷危机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我国经济健康发展需要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驱齐驱,在主导性产业和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产业领域民营经济尚不具备替代国有企业主体地位的实力;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营经济应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在基础性行业和国计民生行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应发挥各自优势,有机互补,良性竞争。
2010年下半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浙江信泰集团公司和温州立人集团案件为代表,本次危机表现出“层次高”、“情势急”、“涉及广”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危机涉及未偿民间贷款总量高达近万亿元,金融纠纷案件超过万起,近150名企业主因无法偿还银行信贷或民间借贷而“跑路”、“蒸发”,8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破产倒闭,温州民营经济步履维坚。与此同时,温州国有企业改革如火如荼。自2010年10月67户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十大国资集团公司开始,到目前已有16家国有企业集团挂牌成立,重组后的国资集团资产总额大幅上升,企业整体实力和融资能力明显提升。
于是,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论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些学者认为,在宏观调控政策缺乏灵活性、针对性的前提下,一边是国有经济吃穿不愁,一边是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此次民间借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宏观调控”和“国进民退”。这些观点认为国有经济的改革发展是以牺牲民营经济为前提,从根本上将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放在了完成对立的两面,认为两者完全是“对立竞争”关系。笔者认为以上观点于理论、于实践都有失偏颇,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并非是“对立竞争”,更多的应该是“互补合作关系”。
1.民间借贷危机主因是其系统内部法律规则意识缺失,不能盲目归因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对立竞争”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原因错综复杂,笔者认为其关键原因在于民间金融体系本身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其次是资本盲目逐利和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等问题。
1.1民间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缺失
民间金融是推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但这并不能掩盖民间金融体系的自身问题。信用和交易安全金融的核心要素,而信用和交易安全必须以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为基础,纯粹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信用之上的金融体系风险不可避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抬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融资在温州乐清等地盛行,规模已达数十亿之多,最终由于利率不断抬高导致泡沫产生,爆发于1986年的“倒会”危机与本次借贷危机一样,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游离于法律之外的、人格化的信用和交易体系。
1.2民间资本的逐利性使然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在国际市场不景气导致企业订单锐减,原材料、企业用工等成本急速上涨的双重压力下,民营传统制造行业企业利润极其微薄。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瓯越“义利”文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逐利性”形成“推力-拉力”效应,温州民间资本逐渐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不锈钢、泵阀、鞋革、医药、眼镜、太阳能、医疗器材、五金家电等多个行业出现“空心化”现象,游资象无头苍蝇疯狂沉迷于“快钱游戏”,从“炒棉花”、“炒房产”、“炒煤矿”、“炒有色金属”直到“炒钱”。按投资人风险喜好及产品类别分类,回报率在10-18%之间里就明显具有风险,回报率超过20%时就属于高风险投资。当民间借贷平均年利率从2003年的8-15%上涨到2011年的25-35%,民间资本的盲目逐利性使其脱离经济实体流入借贷领域。2011年央行温州支行调查显示,在第二季度,民间借贷首次超越房地产投资成为储户投资首选,到7月份在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和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当金融泡沫最终破灭,不仅直接导致温州民资的直接损失,也导致温州实体经济空心化问题严重。
1.3宏观调控引起资金紧张,担保公司趁火打劫
在艰难维持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对宏观货币政策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为了遏制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流动性过剩,2010年上半年以来,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钟摆式”式的宏观调控让民营企业措手不及。与此同时,银行金融系统提高贷款门槛,并通过担保公司的介入变相提高贷款利率。据统计,截止2011年11月,温州涉及民间融资的各类融资机构多达1800多家,这些以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融资机构,凌驾于银行与民营企业之间,直接导致民营企业与银行金融无法实现通畅对接,“麦克米伦缺口”凸显①。为了应对资金紧缺,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担保公司等融资机构进行资金求助,民间借贷利率顺势拉高,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陷入恶性循环。加上“调地产、控通胀”靠宏观政策导致房地产业资金冻结,资金无法及时回收,民间资本链条断裂。宏观调控成为引发民间借贷的最后一根稻草。
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危机成因错综复杂,但主因在于其内容系统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由此而推论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之间是“对立竞争”关系的观点站不住脚。
2.宏观调控与国有经济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点不是“与民争利”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200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对基础性和技术产业领域保持较强控制力。因此我国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以及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需要为依据的。
2.1宏观调整政策目的是用“有形之手”调节经济运行,不是“与民争利”
在国有经济是否“与民争利”的辩论中,“四万亿”救市计划成为讨论焦点。2008年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规定了救市的十项措施,内容分别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税制改革以及金融改革。可以看出,四万亿资金投资有两个最主要的方向:一个是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民生经济投资。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政府不能弱化市场,更不能干扰和取代市场的作用,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着局限与缺限,即市场失灵。放任市场失灵和经济失衡,会引起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当市场失灵,就需要通过政府“有形之手”来适度调控市场,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这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宏观调控也存在失灵的可能,也确实给我国经济后期发展带来一定后遗症,但这并不能否认宏观调控在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危机后美国等西方国家被迫采取“非自由”市场经济的国有化手段避免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扩大化,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从本质上讲,四万亿救市计划就是运用政府“有形之手”调控经济,应对危机,目的是保证我们经济可以稳定健康发展软着陆,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
2.2国有经济改革是其自身发展和转型的必然要求,方向是“有进有退,进退有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要发挥其主导和主体地位,必须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目前,讲我国国有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二是国有经济管理不规范,存在权力缺乏约束、垄断企业收入过高等问题,三是国有经济监管体制不够完善等。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不断深化国有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促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温州国有企业的整合重组改革论证了这一点。2008年,温州全市国有企业617户,资产总额为715.91亿元,户均为1.1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仅为8.03亿元,负债率平均为69.1%,而且管理体制混乱,除市本级的174户划归国资委监管,其余的400多户企业均没有统一的监管单位。为了改变国有企业低、小、散,企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资产良莠不齐、管理体制落后的局面,2010年10月温州市市委、市政府《温州市市级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实施方案》通知,决定全面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实现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明确提出要通过整合重组,加快国资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加速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集中,同时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合理用于改制企业职工安置和困难企业帮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0年10月第一轮整合重组启动,将61家国有企业整合重组为10户国有集团公司。经过一年运作,改革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第一,行业结构向国计民生产业和基础性产业高度集中,主要涉及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交通建设、机场、港口和铁路与轨道交通等行业。第二,企业实力明显增强, 截至2011年底企业平均资产达到7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资达118亿元,投资着重偏向惠及民生,包括城市交通、城市环境、保障性住房以及基础设施领域。第三,这10家国资企业所涉及到的竞争性行业,如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由于体制创新尚未理顺,盈利能力尚未显现。
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有经济自身转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色的国有经济改革应该如何改、怎么改,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是改革的根本方向不会变,那就是坚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3.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近年来,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而民营经济比重持续上升,据统计2011年民营经济总量超过GDP 的50%以上,在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的民营经济GDP总量已经超过80%。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我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推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3.1对于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行业,民营经济尚不具备替代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的实力
在关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关系的争论中,有部分观点认为应该提高民营经济整体地位,因为其比国有企业更具有活力和适应力。我们不能否认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扩大就业、创造税收等领域发挥的巨大作用,但目前阶段,民营企业担任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条件尚不成熟。据《2009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在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企业的整体实力与技术实力远远超过民营企业。例如,在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的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30.8%、35.6%、32.9%,私营企业占18.4%、9.5%、13.8%;在新产品项目数、开发经费、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出口销售收入构成中,国有及控股企业分别占44.4%、41.2%、42.8%、43.4%、21.2%,私营企业占10.9%、10.3%、8.6%、8.4%、7.1%。因此说,《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2006)规定,主要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这一领域国有经济要发挥自身优势和整体实力,逐步发展成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由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中小型企业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在推动作用,但整体来说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往往难以摆脱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大、比重大、规模小、寿命短。2007年“温州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专项调研课题”研究认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0.99年,2011年上半年温州共有民营企业7.7万户,占企业总数90%以上,注册资本金2200多亿元,户均不到300万元。第二,技术装备率低、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民建中央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指出,民营企业认为当前企业经营发最主要的困难是“人工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成本上长”,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发展长期依赖于低价格的要素成本、追求低成本扩张,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的问题。第三,管理模式带有“家族”色彩,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人才流失严重。
综合来看,在目前阶段,尽管民营经济总量超过GDP的50%,但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国际竞争力低下的问题使其在关键领域还不具备与西方先进企业相抗衡的实力,无法替代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经济成为主导和引领国民经济的力量。
3.2对于基础性行业和国计民生行业,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并驾齐驱
一些学者认为,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到2010年的“新36条”都存在玻璃门现象,把民资不能通畅进入能源、金融、电信、铁路、市政、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原因一味归结于央企垄断,这种观点很片面。某些行业中的某些企业由于在技术创造、资源占有或权力的分配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从而在生产、交换和价格的形成上具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从而形成某种形式的垄断,这种情况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可能存在。我国国有经济确实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现象,但仅限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盐总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几家企业,其中电网在世界各国都属自然垄断,石油开采属于国家宏观战略不可能随意放开,而电信基础业务则是由于需要巨额基础投资。其余120多家央企及地方国有企业都不具有“市场禁入”、“主宰定价”等垄断性质。
民资进入基础性行业和国计民生行业有几个影响因素:第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大型国企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民资要打破这种利益格局存在一定困难,可先采取参股的方式进入其产业体系。第二,许多基础性行业,回报率低、周期长。例如2010年温州整合重组的十家国有集团公司有七家开展了基础性和国计民生产业,比例提升为70%,且主要以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建设和城市建设改造为主,属于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小的项目。温州有6000亿的民间资本,但这些国有项目资金短缺问题严重,融资来源仍主要是银行贷款,其融资项目并不十分受民资青睬,主要原因就是项目前期投入大,加上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利润空间的再压缩,民资进入意愿不强。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将于2012年上半年,出台“新36条”实施细则,破解民资“玻璃门”,鼓励民资进入能源、金融、电信、铁路、市政、教育、卫生等领域。温州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金融改革示范区,着力整合规范民间资本,打造“民间资本集散中心”。对民间资本科学规范管理,将有助于减缓中小企业信贷压力,科学引导民资进入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并进入预期有收益或者通过收费补偿可以获取收益的基础性公共项目领域,实现国资与民资的互利共赢。
3.3加快转型升级,提升民营实体经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比重和优势
国有经济要按规定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这里所指的一般竞争性领域是相对于“特殊竞争性领域”而言的,主要指除涉及国家安全、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些重要骨干企业之外的行业领域。
改革开放30年,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发挥着惊人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等竞争性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本次民间借贷危机暴露出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2011年8月,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一份报告指出,温州民企 “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外迁。温州经济一直是“走出去”经济,目前温州在外商会达184个,企业5.4万家,工业企业约为2.8万家,涉及民资约为2400多亿。包括正泰、德力西等在内的本地龙头企业也已经扩大在外投资比重,且均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第二,资金未进入实体。温州人行调查表明,近年来银行对工业的信贷规模增长明显,但工业增长却没有显现大幅增长。据对“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的抽样调查中,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房地产开发。在借贷危机发生后,2011年第四季度温州民企类计向银行借贷近170亿,本地银行存款净流出约134亿,但企业整体用电量、产值、物流运输量等指标均没有明显增强,资本陷入借贷与偿贷的恶性循环。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金融危机既会带来危险也会产生机遇。温州是改革开放的先沿地带,温州民企的生存现状也反映出目前乃至将来中国中小企业可能面临的困境。温州经验表明,长期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等要素资源价格扭曲,产业结构低下、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核心竞争力低下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需要。民营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提升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和打造企业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发展产业集群优势,形成产业规模;发挥企业协作机制,在横向上实现管理、技术、品牌和营销优势互补,在纵向上形成产业纵深链,往产业链两端转移,最终实现由资源驱动转向投入、创新和品牌驱动,提升民企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有赖于民营经济逐利的驱动机制,也有赖国有经济公共利益的实现机制。没有民营经济,市场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难以活跃和繁荣;没有国有经济,就可能无法实现资源公平合理配置,陷入过度自由市场经济,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合理分工,并驾齐驱,既可以通过功能分工相互制约,又可以通过良性竞争相互促进,两者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刘建华,付宇等:我国国有企业性质的重新审视——由“国进民退”或“民进国退”引发的思考,经济学家,2011年12月
[2]张晖明,曹媛媛:建设国资运营“有进有退”新机制,上海国资研究,2011(5)
[3]邵宁:国企民企共同支撑中国经济,现代国企研究,2010(5)
[4]张宇:当前关于国有经济的若干争议性问题,经济学动态,2010(6)
[5]张宇,张晨:“国有企业垄断论”的谬误,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1)
[6]李荣融:宏大的工程 宝贵的经验——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30年,求是,2008(16)
[7]王元京: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互补关系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53)
[8]王汉珏: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12)
[9]张大龙:我国民间借贷的现状、成因、影响及对策,法帮网
[10]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百度文库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 比较劣势 就业指导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并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征,其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但另一方面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其应该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大学生因缺乏职业化素质和职业规划意识,而致使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虽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却日益高涨。
1.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工作存在比较劣势
比较劣势思维主要表现在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始终拘泥于一元化的定位,只有层次之分而无类别之分,存在向本科专业看齐、追赶本科专业的一种发展道路。大部分本科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的与本科学生就业指导同质化,未能根据专科的学生特点、培养模式、就业取向构建符合高职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缺失与错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加剧了眼下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2.本科院校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存在比较劣势原因
2.1社会认可度低,影响学生发展积极性
社会上对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和偏见,人们对高职教育、高职学生不够了解,社会认可度低,片面的认为高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都不及本科学生。认为蓝领技工、第三产业等又苦又累,报酬相对较低。另外,一些行业和地区对高职生就业在政策上还有所限制,用人单位提高门槛,一味要求高学历,无形中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积极性和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2.2重视程度有限,盲目追求外延式发展
在外延式发展的趋势下,各地区的高校评估标准多是以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等显性、过程性因素为准,具体的就业情况所占比重较小,随大流与盲目攀比加剧了高校刻意追求“大校园”、“高校舍”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由于高校“严进宽出”、重“招生”轻“就业”的传统,大部分高校更加重视招生工作,对就业工作关注甚微。在“生源紧张”、“财政资金有限”的形势下,本科高校对从属于二级单位的职业技术教育这一领域重视不够,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规模增长,教育质量不能达到预期,与社会认可度低、录取率低形成恶性循环。
2.3学校定位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突破“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只有不足二十年的发展,尽管几乎所有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各本科院校对校内的本科就业指导工作较重视,而对专科就业受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本科院校对校内专科的就业指导工作变成了单一的收集、各类招聘信息以及派遣学生实习等工作,应有作用并未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毕业生的现实需求。在具体教学方面,缺乏一支稳定、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职业指导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知识,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大多数指导工作是由学校的行政人员或教辅人员进行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学科研滞后,缺少系统的培训和独立的时间空间进行学术研究,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够规范,课程内容参差不齐。
2.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90后”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由于过度被保护溺爱,社会经验较少,学生们抗挫折能力不强,心理素质较差。在就业观念上,过分强调自身价值而忽视社会需要,不良就业心态和择业观念与现实不相吻合。一些学生择业标准过于功利化,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专科学历加上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高职生在求职中常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偏低,不敢正视现实,消极对待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认识上存在虚无主义,认为职业指导可有可无,用处不大。对自我剖析、职业规划、融入社会等教学内容疲于应付,影响了师生间教学方面的良性互动,导致学生们无法对自己进行合适的定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就业困难。
3.打破比较劣势,实现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特色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复杂性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较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比“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仍难好转的态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对专科层次学生在立足长远发展的同时,也应积极构建实用的就业指导体系,以解燃眉之急。
3.1鼓励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的劳动力市场变革》显示,大学毕业生明显存在配置不均衡现象:一是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近十年来,在城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大学毕业生从业人员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乡村就业;二是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差异显著。有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中的趋势也十分突出;三是在行业之间的分布也有较大的差异。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林、牧、渔业工作;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者分布比例较高的行业;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多选择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工作。
针对以上情况,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为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从多方面扩展知识层面和业务水平,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实效性强的就业信息,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
第一,构建“三农”就业指导平台
作为当代大学生关注“三农”问题、奔赴农村,不仅是历史主人翁的责任要求,也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我、锻炼能力的可行之路。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以下几点:首先,加强宣传“三农”相关信息和强农惠农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三农”,并增加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其次,利用高校自身的信息优势,到农村进行科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建立信息站,搞支农共建活动,力争为群众提供可参考的建设性对策、建议,协助、促进当地经济和农村素质教育的发展,为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打下结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加大宣传具体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农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金融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给予毕业生们就业信心,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办、服务农业产业或从事农业创业。
第二,构建基层就业指导体系平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马骏在2012年第一届中小市值企业投资论坛上表示,截至2011年,我国登记企业将近有5000万家;占中国企业数量98%以上的中小企业为中国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占据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税收的50%。由此可见,基层创造了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巨大容量,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加强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每一名大学生毕业都知晓和用好政策。二是完善与基础单位、行业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充分及时传递劳动力市场基层就业信息,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程化辅导。三是积极转变毕业生及家长传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们从大形势出发做出明智就业选择,从基层扎扎实实的学本事、打基础,为自己的职业道路打好基础。四是积极宣传基层建设成果,增加在校学生基层社会实践机会,减少学生面向基础就业的抵触情绪和恐慌感。
3.2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线培养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根据区域经济辐射理论,高校应与当地经济形成互动发展的良性合作关系,这不仅影响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此,校方应转变服务理念,主动出击,强化合作沟通意识,改变以往盲目追随重点大学、求大求全的做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区域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适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突出自身的优势学科;按照校企合作,共同进步的理念,双方可尝试构建“双服务基地”,按照“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的思路,企业为高校师生提供实习基地,高校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先进的技术理论培训;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根据需要与行业、企业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签单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3.3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边缘专业
2012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据IBM和中国有关部门的联合分析,如果中国在智能电网、宽带、智慧医疗上投资1000亿元,带动就业人数将超过150万。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就业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而非低成本的劳动,人力资本的附加值相对较高,面对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高校要想抓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历史机遇,必须根据本校专科学生的自身特色,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加强职业技能开发,使毕业生素质、技能大幅提升,及时有效地满足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春洋.制度分析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