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冠心病;血脂;纤维蛋白原;尿酸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6-02
冠心病发病因素错综复杂,其中血脂异常、UA和血浆Fib升高都被认为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通过测定CHD患者的血脂、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分析三者的相关性,以了解它们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并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有益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本院2011.6~2012.6年心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抽取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20人,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50~83岁,平均(64.5±6.8)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64例(A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56例(B组)。所有AMI患者入院前均未使用过抗凝、抗血小板、抗尿酸及溶栓等药物,并排除急性和慢性感染、痛风、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疾病。对照组:选自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52~82岁,平均(66.5±8.3)岁。2组的性别与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测方法:患者住院次日晨空腹抽静脉血,用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尿酸,用sysmexCA1500血凝仪检测血浆显为蛋白原;所用试剂均为原装配套。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均以±s表示,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t检验,血脂、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冠心病组TC、TG、LDL-C、Lp(a)、 UA、Fib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显著性(P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血脂异常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氧化的LDL可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粘附分子、化学趋化分子、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毒素等,进一步加速动脉粥样化的形成和发展[1]。本研究显示,冠心病组TC、TG、L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因素中唯一确定的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因素[6]。Fib升高,红细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强,血液精度增高,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本研究中冠心病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说明Fib上升将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尿酸(UA)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被广泛证实,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UA通过增加血小板的聚集,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本文冠心病组UA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许琳;李蕤;余庭华.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探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11):120-121.
[2] 成民;崔新娟;陆建国.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结果分析.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9,(04):52.
[3] Culleton BF,Larson MG,Kannel WB, et al.Serum uric acid an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the Framingham Study[J].Ann Intern Med,2004,131-137.
[4] 黄穗霞;黄益;尹金柱;曾育辉.血脂水平及血尿酸含量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当代医学.2009,(12):71-72.
[5] Stianley B,Gibson AJ. Lippoprotein and apolipoprotein levels in angiographically clifin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J].AM Cardio,2004,60:452-460.
【关键词】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035-02
The Value of D-dimer and Fibrinogen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EN Gao-ke.//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35-36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detection of plasma D- dimer and fibrinogen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ethod:The level of plasma D-dimer and fibrinogen of 108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nd 62 health people from May 2011 to Dec 2012 were detected.The results of plasma D-dimer and fibrinogen were analyzed.Result:The levels of plasma D-dimer and fibrinogen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healthy people,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 and 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 patients(P
【Key words】 D-dimer; Fibrinoge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Gaozhou People’s Hospital,Gaozhou 525200,China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临床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多发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近些年冠心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1]。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改变有直接关系[2]。血浆D-二聚体是血栓中的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所产生的降解产物,是一项可反映机体纤溶活性的重要指标,其浓度在体内出现血栓病变并伴有纤溶亢进继发时而改变[3]。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血栓的主要成份,参与了凝血过程。有研究报道检测体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诊断各种类型冠心病及治疗方面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体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和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在冠心病临床诊断及分型中的意义,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8例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60~81岁,平均(57.3±5.4)岁。其中39例患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27例患者为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42例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所有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经MRI或CT排除肾脏、肝脏疾病及脑出血。正常健康体检者62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59~78岁,平均(58.1±5.5)岁。所有患者及体检者在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前3周均未使用任何的抗凝药物,检测前半年内均未无吸烟史、输血史,均未并发糖尿病及高血脂疾病。冠心病换证和正常体检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均于上午6时在空腹8 h状态下抽取3 ml静脉血,并置于含有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枸橼酸钠抗凝液的浓度为0.109 mmol/L,试管中含量为0.2 ml,室温下),所有标本3000 r/min高速离心30秒,以分离血浆,保存于-80 ℃的冰箱中待分析时同批测定,所有操作严格按说明书指示进行[5]。需注意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抽血时间都在急性期内(2 d内)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成组设计两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正常体检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浆中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测定结果情况具体见表1。
D-二聚体水平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539,P
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510,P
表1 四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比较
类别 D-二聚体(mg/L) 纤维蛋白原(g/L)
正常体检者(n=62) 0.34±0.21 3.14±0.3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42) 2.31±0.44 5.24±1.68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27) 0.39±0.23 3.28±0.4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n=39) 0.72±0.26 4.38±0.83
3 讨论
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脉管腔阻塞或狭窄,继而导致心肌的缺氧、缺血所引发的心脏病。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6],纤维蛋白单体在谷氨酚胺转移酶作用下,转化为交联纤维蛋白,交联纤维蛋白将纤溶系统激活生成纤溶酶,纤溶酶将交联纤维蛋白降解,形成一系列的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见,D-二聚体可表明体内凝血活力,也可表明纤溶活性[7]。故D-二聚体浓度升高,说明体内形成了凝血酶及继发性纤溶酶,D-二聚体浓度升高可作一种高凝状态的标志,说明形成了新鲜血栓,可为肿瘤、血栓等疾病提供诊断依据[8]。研究还发现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随着Gensini积分增加,DD的水平逐渐升高[9]。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能溶于水的蛋白质,凝血酶原在血小板破裂后释出的凝血致活酶及钙离子的催化作用下变成凝血酶,凝血酶又能把本能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与其他血细胞扭结成团,凝固成为血块。黄锡通等[10]发现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性,纤维蛋白原水平越高,则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水平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危险性评估。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而且纤维蛋白原增加的水平也与急性心肌梗死的范围密切相关。在心肌梗死病程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 g/L的患者容易出现再梗死现象。有研究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
导致冠心病的因素有多种,人体中凝血纤溶系统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动态平衡状态是保证血液在人体血管内正常流动的必要前提条件,任何原因造成的纤溶和凝血系统失衡,都可能引发病理状态。近些年来研究发现,机体纤溶和凝血系统失衡是导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凝血纤溶系统变化对冠心病影响的机制可能有:(1)血液处于长期的高凝状态,为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创造机会;(2)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降低了血液流动性,增高了血液黏稠度,继而使血管壁切流速度受到影响,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血栓的形成速度加快;(3)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受到刺激,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破坏等。所以,临床测定血浆D-二聚体对诊断和预测冠心病有重要意义[11]。
临床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检测急性期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反应患者凝血功能启动状态及纤溶亢进状态,为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12]。本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而正常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当患者有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表现时,若伴有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可结合临床考虑冠状动脉内有否血栓形成。
总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可有效判断冠心病患者不稳定斑块存在情况、病情危险分层情况等,对冠心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文珠,胡春旭,傅强猿.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1,32(15):2034-2036.
[2]温晓燕,武建军,吴淑霞,等.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8):785-786.
[3]金碧祥,贺天辉,张杰.D一二聚体水平检测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52-3053.
[4]王梅芬,张磊,韩艳平,等.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4):460-461.
[5]郭世杰,王林,吴存瑾,等.影响老年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J].天津医药,2013,41(7):658-661.
[6]杨可,孟宪华.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43):61-62.
[7]吴,李荣霞,李毅.重症急性胰腺炎血浆D一二聚体变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1):658-661.
[8]张晓杰,刘静,孙利伟,等.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分析及血浆D-二聚体的相关性[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2):157-159.
[9]程晓丹.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22-123.
[10]黄锡通,徐耕,边昶.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1):11-12.
[11]洪流,林伟华,陈华英,等.纤溶系统标志物的变化在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5):428-430.
关键词:肺结核;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 疗效
Changes of the Serum D-Dimer and Fibrinogen of the Tuberculosis Patients and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LI Na,QIU Shan
(Lanzhou Pulmonary Hospital,Lanzhou730046,Gan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udy the changes of the serum D-Dimer (D-D) and fibrinogen (FIB) of thetuberculosis patients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prognosis.MethodsTest the serum D-Dimer (D-D) and fibrinogen (FIB) level of 256 tuberculosis patient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50 cases of healthy people as the control group. Analysis to the test results was conducted.ResultsThe serum D-Dimer (D-D) and fibrinogen (FIB) level of the tuberculosis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rises and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o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P
Key words:Tuberculosis; D-Dimer; fibrinogen; Therapeutic effect
近年来,有很多研究报道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在不同肺部疾病的变化和意义,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肺结核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升高,与文献报道[1,2]一致,但治疗后变化未见专题报告,本文总结分析256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D和FIB水平变化,并与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12年1月~年8月兰州市肺科医院收治的肺结核病例256例,其中男147例,女109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岁。经一个疗程正规抗结核治疗后89例患者痰菌阴转,空洞闭合,临床症状改善,胸部平片病灶有所吸收,为好转组;152例患者结核症状未改善,为未好转组,另有15例患者没有追踪到治疗后信息。所选病例均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合并症,均未给予抗凝和溶栓药物治疗。对照组50例均为本院门诊查体无阳性体征健康人,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5~62岁,平均44岁,所选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与病例组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受检者空腹10~12h,晨起仰卧位,静息状态下抽取静脉血2.7ml用3.2%枸橼酸钠抗凝,抗凝剂与全血之比为1:9,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4h内完成检测;②纤维蛋白原(FIB)检测采用凝固法,D-二聚体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用美德太平洋公司纤维蛋白原测定试剂盒和D-二聚体试剂盒。③仪器应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
表示,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结 果
2.1 肺结核组(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x±s)肺结核组患者的血浆D-D和FIB测定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2.2 治疗后好转组与未好转组与正常对照组两项指标比较 经过全程抗结核治疗后,好转组D-D和FIB水平降低,未好转组临床症状无变化,指标无变化,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
注: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3讨 论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原理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依序脱去多肽A与多肽B,形成纤维蛋白Ⅰ与纤维蛋白Ⅱ,纤维蛋白在因子a的作用下交联在血管壁上,并被活化的纤溶酶裂解而产生特异性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是特异性反映体内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物之一。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肺部疾患,肝炎,白血病,肝硬化及结核病均可升高 [3]。D-二聚体所反映出来的特异性不是指在某种特定的具体疾病中的表现,而是针对于有凝血与纤溶的一大类疾病的共同病理特点,即使是同类型疾病,只要凝血与纤溶水平不同,D-二聚体的浓度也会不同。
FIB是人体血液中重要的凝血因子,用于溶栓、抗凝治疗时及术前监查凝血功能、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监测、DIC的诊断与治疗监测,是预防血栓形成的独立因素。它是一种急性相反应蛋白,在各种生理变化和炎症状态下其水平可能升高,轻微增高会显著影响血浆黏度,因而可改变血液流变学,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4]。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肺结核患者D-二聚体和FIB水平升高,说明肺结核患者存在凝血与纤溶异常,与文献报道一致[5~7]。结核病患者由于细菌毒素、坏死组织和血管损伤以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功能均受影响改变,可造成患者外周血中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携带结核分枝杆菌的气溶胶微粒进入肺泡后,宿主的单个核吞噬细胞,吞噬、抑制、杀灭和降解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巨噬细胞裂解,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分子,诱发更强的变态反应,强化组织坏死反应,破坏正常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平衡,可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不全[8]。FIB增高表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代偿性纤溶功能增加,产生特异性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以保持凝血和纤溶的动态平衡,纤维蛋白是在促凝因素作用中由纤维蛋白原转化而成的,纤维蛋白原是反映凝血的指标之一,从而导致了体内凝血及纤溶水平的升高。
经一个疗程规范抗结核治疗后,好转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明显减低,症状无好转患者结果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随着抗结核药物治疗,炎性细胞和液体通过淋巴管和血管被吸收,增殖性结核病变多形成纤维化,干酪样病变钙化或骨化,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逐渐恢复,而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恢复与患者的疗效相关。因此,肺结核患者血浆FIB和D-D水平升高,其变化与病情相关,可作为肺结核患者诊断、监测疗效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参考文献:
[1]邓美玉,王光辉,刘勇谋,姜晶.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与肺癌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8):1230-1232
[2]吴晓莲 . 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11),1168
[3]周洋,龚建化,黄河,等.COPD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16-17
[4]彭黎明,邓承祺,现代血栓和止血的实验室检测及其应用[M].人民卫生出社,2005:1-106.
[5]邱珊,李娜,颜晓霞,等.结核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01):98-100.
[6]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6-553.
【关键词】 社区获得性肺炎;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
【中国分类号】 R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039-01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患者在院外所患感染性肺实质炎性病变肺炎,属于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当机体免疫损害宿主增加、病原体变迁、奶抗生素菌株增加等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治出现新的问题。在其临床诊断过程中,特别是疾病早期选择合格的痰标本有点困难,而病原学检查往往时间较长,给早期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较为困难。本文观察检测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以上三者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9年3月至20111年3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0例,以上患者诊断均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以上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最小为46岁,最大为82岁,平均年龄为66.4±7.5岁;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39例,年龄最小为49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65.8±9.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入院后即常规抽取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宽度等。对照组患者在体检时抽取静脉血,检测项目同观察组。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检测项目结果比较。观察组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宽度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检测项目结果比较
3 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在临床上很常见,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需要临床早期诊断并及时正确处理,有助于患者临床预后。采用痰检测和细菌培养等作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在早期诊断有局限性[1-3]。而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早期就会出现C反应蛋白水平等改变,可能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诊断。
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一种非特异性急性时相蛋白。多在感染、组织损伤、坏死等情况下,其合成增加,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的9小时内其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鉴别感染严重程度的指标[4,5]。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在一定的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率发生会发生改变,如急性细菌感染时,红细胞会因为血浆中蛋白类物质增多情况下,红细胞发生聚集,使红细胞沉降加快。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纤维蛋白原在机体受损时,其浓度会大大升高,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准确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判断疾病预后。纤维蛋白原在急性炎症、外伤等作用下,其水平会增高[6]。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说明纤维蛋白原在急性炎症时明显升高,对诊断有提示作用。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是血小板检测的三项指标。有研究认为,以上三项血小板相关指标会在急性炎症刺激性下显著升高。本文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血小板三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健康人。
综上所述,红细胞沉降率、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体内显著升高,提示以上三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 刘兵, 杨敏. 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 24: 100- 102
[2] 徐坚纲, 朱裴钦, 陈峰. 不同年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 ): 93- 94.
[3] 陈永红, 林海龙.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237例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6) : 758- 759.
[4] 刘艳, 毛毅敏, 霞.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对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诊断价值[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7(4):279-280
【摘要】目的:通过对320例妊娠期女性和320例非妊娠期成年女性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比较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平均含量的不同。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我院2011年3月到10月320例妊娠期女性和320例非妊娠期心、肝、肾功能正常并排除有凝血机制异常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女性的血样标本用Clauss凝固法原理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比较女性妊娠期与非妊娠期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并对两组结果进行t检验和均值方差计算。结果:妊娠期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非妊娠期成年女性,p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妊娠期;生理性增高
【中图分类号】R71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140-01纤维蛋白原是人体含量最多的凝血因子,妊娠期妇女的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是导致妊娠期及围产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本文对我院2011年3月到10月640例妊娠期、非妊娠期妇女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分析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所有受试者为我院自2011年3月到10月非妊娠期心、肝、肾功能正常并排除有凝血机制异常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女性样本320例和2011年3月到10月妊娠期女性样本320例。年龄20-45岁。
1.2仪器与试剂:使用日本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的方法,使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试剂,每天用上海太阳公司质控物做质控监测,在允许范围内再测定受试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1.3样本处理: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液(1份抗凝液+9份全血)的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000rpm离心15分钟,收集上层液。红细胞比容超过55%或小于20%时,应调整抗凝剂用量。抗凝剂体积(ml)=0.00185*血液体积(ml)*(100-比容)。样本采集避免溶血及组织液污染。分离后的血浆在2小时内测试完毕。
1.4统计学处理:分别记录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女性的纤维蛋白原检测数据,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
通过统计学处理,妊娠期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非妊娠期女性(p
表1妊娠期女性与非妊娠期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χ±s)
n血浆FIB浓度(g/L)血浆FIB浓度升高比(%)妊娠期女性组3203.17±0.39非妊娠期女性组3204.23±0.58 33.443.讨论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也是人体内含量最高和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凝血因子。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纤维蛋白原是血栓和止血试验中的重要检测项目,纤维蛋白原的测定也是术前止血功能评估、溶栓检测必做的实验项目之一。正常成年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4g/L.妊娠期女性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血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是妊娠期及围生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可以引起许多产科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盘早剥、胎盘梗死,死胎、DIC、反复流产,早产等,严重者可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试验,测定方法较多,凝血酶凝固时间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法快速、简便、准确,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卵巢恶性肿瘤; 临床诊断;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R446.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5-0072-03
The Research of Clinical Diagnosis Valu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 as Ovarian Cancer Diagnostic Marker/ZUO Jin-hua,WAN Jun,WANG Min,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35):72-7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lasma fibrinogen in Ovarian cancer.Method: From November 2012 to March 2014,The level of FIB,CA125 and HE4 from 100 cases female Patients was measure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ed the indicators including FIB,CA125 and HE4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The CA125 and HE4 of ovarian cancer group was the highest,and there was consistency of diagnostic results among four kinds of disease;The levels of FIB was the highest (4.53±0.71)g/L in the Pelvic abscess,and the mean level of FIB in cancer Patients was also more than the standard one (4.37±0.42)g/L(t=9.36,P
【Key words】 Fibrinogen; Ovarian cancer; Clinical diagnosis; Relevanc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Bengbu City,Bengbu 233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35.035
虽然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低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但其死亡率却位居第一[1]。因此,提高癌症早期诊断率对于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较多报道指出糖类抗原125(CA125)可用于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筛选,但CA125无法有效区分子宫内膜异位与卵巢癌[2]。因此,选择一种更为有效的标志物则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报道,人附睾蛋白4(HE4)在卵巢癌中的高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处于低表达或不表达的特点具有一定诊断价值[3]。最近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可用于早期的癌症诊断[4]。因此,本文依据患者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各组在治疗前后FIB、CA125和HE4值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确诊为卵巢恶性肿瘤、盆腔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其中卵巢恶性肿瘤组40例,其余各组随机选取20例进行分析。纳入标准:(1)病理学诊断确诊;(2)近3个月内无手术史及输血史;(3)近3个月未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类药物;(4)患者无肝肾功能异常等其他影响实验结果疾病;以上100例患者,年龄30~65岁,平均(39.00±1.23)岁。
1.2 仪器与方法
所有对象清晨空腹静脉采血,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FIB,检测仪器为ACL-Elite血凝仪;应用西门子CENTAUR XP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检测血浆CA125、罗氏E411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浆HE4。
1.3 观察指标
依据国际统一标准将化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本文为便于后期比对,将前3个纳入改善组,进展则纳入非改善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非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SNK(student-newman-keuls),P
2 结果
2.1 各组中FIB值水平分析
治疗前,盆腔脓肿及恶性肿瘤患者FIB均异常(>4 g/L),而子宫内膜异位组及良性肿瘤组均正常。卵巢恶性肿瘤组和盆腔脓肿组FIB值与良性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6、10.12,P
*与良性肿瘤比较P
2.2 盆腔脓肿治疗前后FIB值差异
20例脓肿患者中,14例行手术治疗,6例行保守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4 d复查FIB值水平。治疗后,FIB值显著下降(t=4.60,P=0.001)。
2.3 FIB值与上皮性卵巢癌相关病理因素分析
通过对卵巢恶性肿瘤中26例上皮性卵巢癌分析可知,FIB值与患者年龄、肿瘤级别及术后残留病灶大小有关,而与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无关。
2.4 各项检测指标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将FIB、CA125及HE4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可知,其中CA125灵敏度为85%,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指标;但FIB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见表3。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又称凝血因子Ⅰ,是由肝细胞合成一类参与凝血反应的蛋白,属于糖基化蛋白,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以活化为纤维蛋白[5]。人体在受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影响时,可引起FIB水平升高。目前,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但是,随着人们对肿瘤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卵巢恶性肿瘤与FIB可能存在密切的相关性[6]。其可能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直接刺激肝细胞产生FIB;(2)血循环中的肿瘤细胞刺激内皮细胞,激活凝血途径,并反馈性的活化纤维蛋白凝血酶抑制剂,从而抑制FIB的降解;(3)肿瘤细胞自身分泌血管生成因子,而血供丰富的肿瘤组织又引起循环瘀滞,从而继发纤溶反应,并反馈性刺激FIB高表达;(4)机体自身应激反应引起FIB升高,而肿瘤的发展及转移大多伴有炎症反应[7-8]。同时,人们对于FIB在肿瘤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有学者研究发现,FIB水平随着卵巢肿瘤疾病的严重程度明显升高。同时李春颖等[8]通过对180例初治卵巢癌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研究获得相同结论,并认为检测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早期诊断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而喻晓洁等[9]进一步研究发现,卵巢癌患者化疗前、化疗后1 h、24 h和48 h纤维蛋白原水平可因低分子肝素加入有明显的变化,且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化疗效果。
由本文研究可知,四组中,盆腔脓肿的FIB值最高(4.53±0.71)g/L,其次是卵巢恶性肿瘤(4.37±0.42)g/L,两者与良性肿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FIB监测具有操作简单、疾病相关性好等优点,若与CA125及HE4等指标进行联合诊断,不仅可以克服自身灵敏度不足的缺点,还可提高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3-517.
[2]江榕,王敏,江铭磊,等.血浆D-二聚体在卵巢癌患者围手术期监测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12,22(5):381-384.
[3]黄思毅,曾钦凤.HE4 CA125和sB7- H4联合检测在卵巢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J].河北医学,2011,17(4):443-445.
[4]汪晓东,刘丹,吕东昊,等.结直肠癌血清纤维蛋白原和炎性介质、肿瘤标志物的术前诊断价值[J].肿瘤防治研究,2010,37(5):566-569.
[5]张继红,周秀玉,田开语,等.进展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34-35.
[6]刘莹,张颖.卵巢癌临床治疗回顾及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2):153-154.
[7]林懿,林英城,林文照,等.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04,14(6):521-522.
[8]李春颖,吴鸣,原劲阳.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对卵巢癌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31(1):81-83.
[9]喻晓洁,胡小青,张一清.低分子肝素对卵巢肿瘤化疗诱导凝血功能活化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1,18(2):121-123.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FIB);东菱克栓酶
东菱克栓酶别名巴曲酶(Batroxobi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43000的单链蛋白酶,提纯自江浙腹蛇毒,有溶血栓,抗凝血,改善微循环作用。为了解巴曲酶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过程中,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下降情况,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用药前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监测,现对监测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其中测试组60例,年龄40~79岁(63.9±10.2岁),男30例(62.9±10.9岁),女30例(65.0±9.4)岁,对照组30例45~81岁(65.2±11.6岁),男、女各15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1.2 仪器 希森美康(Sysmex)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型号:CA-1500。
1.3 试剂和方法 使用仪器配套的DadeBehring试剂。FIB测定采用演算法,每日标本测定前先做室内质控,期间参加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控和盲点调查全部合格。
1.4 标本采集 抽取静脉血,109 mmol/L枸橼酸钠抗凝,血与抗凝剂比例为1:9,抽取后立即颠倒混均。
1.5 检测 标本2000r/min离心15 min,吸取血浆,4 h内测定。
1.6 药物用量和方法 选择治疗前纤维蛋白原(FIB)在2.1~3.9 g/L的患者,测定组降纤药用东菱克栓酶(巴曲酶),诊断明确后立即给药,连续用药3 d,首日剂量为10BU,第2天和第3天均为5BU。对照组静脉点滴丹参,连续3 d,剂量为每日20 ml,两组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 d、2 d、3 d采取静脉血进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测试。
1.7 统计学方法 样本差异采用t测验。
2 结果
东菱克栓酶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天、用药后第1天与用药后第2天纤维蛋白原(FIB)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照组用药前后FIB(g/L)测试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的资料研究表明FIB浓度增高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机制可能有两个方面:(1)FIB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全过程,这不仅能使细胞迁移、变性,还能使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2)FIB不仅是血液凝固系统的重要因子,而且还是血小板聚集的辐因子[2]。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脑梗死的治疗途径之一,目前降纤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在临床降纤治疗中,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监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测试组与对照组用药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差异无义(P>0.05),用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东菱克栓酶能分解纤维蛋白,抑制血栓形成,诱发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剂(t-PA)的释放,增强t-PA的作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红细胞表面的带电情况,降低血粘滞度,抑制红细胞凝聚和沉降,增强红细胞的穿透和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循环[3]。东菱克栓酶目前应用较广,有多种用药方法,从上述统计、分析看,不同药量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不同,应用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神经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杂志,1996,29:376.
[2] 熊光仲,常瑞民,等.脑卒中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互探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761.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220例患有初治原发性卵巢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跟踪随访其临床资料,患者年龄分布为32~66岁,平均(59.5±13.3)岁。纳入标准:
(1)无高血压、糖尿病、急慢性疾病及肝、肾疾病等;
(2)无血栓以及出血性疾病;
(3)近3周内未患感染性疾病;
(4)近期未使用影响凝血及止血作用的药物。病例组成:卵巢囊性肿瘤29例,盆腔脓肿13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恶性肿瘤39例;按照FIGO进行分期:Ⅰ期有45例,Ⅱ期16例,Ⅲ期127例,Ⅳ期32例;依据组织学进行分级:高分化(G1)32例,中分化(G2)75例,低分化(G3)113例。
1.2生化指标测定
1.2.1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检测方法
应用Clauss凝固的原理,凝血酶在高浓度存在时,待测的稀释血浆凝固时间则与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成反比。所有患者在清晨进行空腹静脉采血,并将患者血液加入含构椽酸钠的釆血管中,慢慢颠倒使之混勾,离心15min并收集上层黄色血浆。避免发生溶血。样本的保存时间不应超过8h。然后将FIB的凝血酶中按照说明书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并轻摇使之溶解,每瓶FIB按照血浆的实际量加入1.0mL蒸馏水,然后静置3min后轻摇使之溶解。使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型血凝分析仪,按照仪器所提供的参数进行操作。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FIB水平。
1.2.2血清中CA125的检测方法
血清中糖类抗原125(CA125)的含量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试剂盒均由罗氏公司生产提供,使用的仪器型号为E170的电化学发光仪(德国罗氏),进行测定时所有操作均按照试剂盒及仪器的说明书完成。
1.2.3血清HE4的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吸附(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HE4的浓度,检测试剂盒由瑞典康乃格公司生产提供。
1.2.4结果判读以上所有检测结果均以中位数表示
依据《诊断学(第6版)》,FIB的正常参考范围为2~4g/L。血清中HE4和CA125的正常参考值分别为0~150pM/L和0~35U/mL,其中标志物比正常值高则定为阳性;将两者联合检测时,任一标志物比正常范围上限则定为阳性。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肿瘤细胞灭减术,其中对子宫全部、大网膜、双附件、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以及盆腹腔中的肿瘤病灶切除并实施取样、切除,并对腹腔内冲洗液或腹水的细胞进行相关检查。术后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0”标准对FIGOⅠ~Ⅳ期患者及透明细胞癌患者于术后加用铂类药物。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珚x±s)表示,并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纤维蛋白原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20例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平均值为(4.40±1.46)g/L,该数值与手术病理分期及年龄分布有较大的相关性(P<0.05)。但组织学分级和病理类型间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不同病种的各生化指标
分别对各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CA125、HE4及D-D在卵巢囊性肿瘤、盆腔脓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A125和HE4在卵巢恶性肿瘤的均值最高;血小板和D-D在盆腔脓肿的均值最高。
2.3两两比较各生化指标
在各组间的差异纤维蛋白原在盆腔脓肿患者中均值最高4.48±1.43,表明纤维蛋白原在卵巢脓肿的表达有生理学意义,其次为卵巢恶性肿瘤3.58±1.25,子宫内膜异位症则无明显升高,而卵巢囊性肿瘤患者均处于正常值的范围。
2.4盆腔脓肿患者在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的比较
盆腔脓肿患者在手术48h后进行纤维蛋白原的复查,手术前后平均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Trousseau于1865年首次将肿瘤描述为血栓性疾病,并发现肿瘤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黏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包括可分为两方面:
(1)恶性肿瘤细胞可表达并分泌促凝物质,从而激活凝血系统,引起纤维蛋白裂解激活因子及凝血因子前体过表达。
(2)巨噬细胞受肿瘤相关的小分子刺激并分泌组织因子(TF),间接启动凝血途径。目前认为,纤维蛋白原可促进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及细胞分化。其可能机制如下:
(1)纤维蛋白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以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相互作用进而促进新血管生成以利于肿瘤细胞的生长。
(2)人体处于应激条件或炎症反应下均可引起纤维蛋白原高表达,而肿瘤的发生及发展常伴有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又能结合肿瘤细胞或炎性细胞,并促使单核细胞及粒细胞炎性相关作用从而加速炎症的发生。
(3)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物有助于黏附癌性细胞及相关的生长因子,并发挥癌细胞与上皮细胞间的桥梁作用,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4)纤维蛋白原可稳固血小板、肿瘤细胞共同形成的瘤栓,并保护其内部的肿瘤细胞避免单核细胞、NK细胞、淋巴细胞的攻击,从而有效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利于肿瘤细胞的转移。本研究证实,通过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的表达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卵巢肿瘤的恶性程度。总所周知,卵巢肿瘤相对于其他妇科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发生腹腔转移、易复发,难鉴别等特点。因此,寻找一种有效、准确、灵敏的早期诊断指标具有重要意义。而纤维蛋白原检测具有价格便宜、结果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多结合其他生化指标进行诊断鉴别。其通过增加血液的黏滞度,促进红细胞聚集,从而使红细胞的形变能力减弱,并最综导致患者血流量减少,氧运输的能力减弱。但鉴于本次仅对患者术前的纤维蛋白原量进行检测,缺乏对处于治疗中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因此,对于纤维蛋白原水平是否可反映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总结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炎症;血管细胞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在我国,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虽较西方国家为低,但正呈上升趋势。目前普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缺血性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但其发病基础尚未完全清楚,出现多种学说。既往的观点认为As是机体脂质代谢障碍的结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损伤反应学说和炎症学说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多数学者认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1],是血管壁局部的炎症,炎症反应伴随着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病理学研究发现,As发病过程不但具有急性渗出性炎症的变化,而且具有慢性增生性炎症的特点,涉及多种炎症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e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2]等。虽然血清中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As的发生,但在病理因素刺激下,血管细胞也能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而且这种血管壁局部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可能在As发生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作为炎症标记物,纤维蛋白原是否通过致炎作用,特别是对血管细胞的致炎作用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还不清楚。本文试对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与血管细胞的致炎信号通路的关系做一综述。
1 纤维蛋白原的理化特性
纤维蛋白原(Fg)是一种Ⅱ类急性糖基化蛋白,相对分子量为340kDa,由肝脏合成并游离于血浆中,占血浆总蛋白的2%-3%。纤维蛋白原有6条肽链,即两组Aα、Bβ和γ链,其中每3条肽链分别绞合成2条索状肽链,分别在氨基末端通过二硫键相连。纤维蛋白原的纤维状结构是由三个相连的节组成的,一个核心区被称为E区,包含这6条肽链的氨基端,两个外周区又称为D区。D区通过两组3股α螺旋肽链与两个D区相连。纤维蛋白原半衰期为3~6天,分子代谢率是31~46 mg/kg,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正常1.5~3 mg/ml[3]。
纤维蛋白原(Fg)既是凝血因子,又是炎症标记物。当机体受到损伤或者炎症反应时,血液中Fg的含量会成倍的升高。已有的证据表明,As患者血中Fg水平增高,引发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导致As,As斑块中有Fg和纤维蛋白(fibrin,Fb)存在。因而,Fg及其在凝血酶作用下产生的Fb,在纤溶酶降解下产生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是A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重要作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间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淋巴细胞。纤维蛋白肽A和B,对体外成纤维细胞有促有丝分裂作用,因此可能提供组织损伤后早期凝血过程中的增殖刺激。纤维蛋白E片段刺激血管增殖,包括血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2 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FDP的致As作用与以下活性有关:①纤维蛋白(原)、FDP具有化学趋向性,可调节炎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迁移。Fg通过结合与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进而激活Akt和p38从而促进VSMCs的迁移;②纤维蛋白原(Fg)可通过三个整合素位点与炎性细胞的整合素受体结合而发生相互作用,如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MP)和VSMCs等都能特定的结合于Fg基序上引起整合素依赖性细胞粘附,并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是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包括VECs、VSMCs、成纤维细胞等,Fb的促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值作用为钙离子依赖性,并通过细胞内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途径介导;④纤维蛋白(原)可刺激VSMCs合成胶原、内皮素;⑤血液中高水平的Fg可增加血液粘度,不但损伤血管内皮细胞(VECs),而且在As的晚期(斑块形成和阻碍性损害)中起重要作用;⑥血浆高Fg水平导致粥样斑块帽的渗透性改变和斑块帽变薄,增加斑块破裂的危险性。此外,也有人认为,Fg可能与泡沫细胞的形成有关。
3 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与炎症
虽然上述一系列确切的证据表明纤维蛋白(原)及其FDP与As的发生有关,但是纤维蛋白(原)及其FDP除了作为炎症标记物外,是否还通过致炎作用,特别是对于血管细胞的致炎作用而参与As的发生尚不清楚。研究发现,Fg的升高发生在As的早期,并且早于CRP等其他炎症因子的变化。FDP体外可以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L-1和IL-6,诱导灌注小鼠肝脏及中性粒细胞产生IL-6;纤维蛋白(原)可以结合于CD11b/CD18整合素受体从而诱导单核细胞表达TNF-α和IL-1[4]。
虽然Janus激酶-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因子(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ranscription activator,JAK-STAT)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及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是细胞内炎症调节的重要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参与细胞的分化、生长、死亡经典信号转导过程。MAPK通路是介导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系统,其家族主要有p38 MAPK、JNK、ERK1/2等。MAPK通路调节TNF-α、ILs等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以往的实验也证明,ANG-Ⅱ、ET-1通过MAPK信号通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产生CRP[5]。
4 前景与应用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但纤维蛋白(原)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否与对血管作用的致炎作用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研究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体内外对VSMCs、VECs、MP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以及纤维蛋白(原)的致炎信号通路,不仅有助于阐明纤维蛋白(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而且也为动脉粥样硬 化的药物治疗和开发提供新的靶点和途径。
参考文献:
1.Libby P.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 . Eurheart J, 2003, 24(6): 5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