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搞笑科普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共《音乐欣赏》课;释放潜能;定位;思考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由资金、劳力密集型向知识、智力密集型转换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艺术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 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较早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8-1>8”它含义是:从繁忙的8小时学习时间里抽出一小时接受音乐艺术教育,7小时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
美国哈福大学有个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计划,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研究方面落后于前苏联不是科学技术教育的问题,恰恰是艺术教育远不及前苏联,才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100强大学排名第7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20世纪40年代起把正规的音乐课程纳入学科体系,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在1997年开始把音乐课程列入了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把音乐确定为学校核心课程。国内外的教育经验都显示出音乐对于人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选择《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公共艺术课程来开设,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提高艺术修养,步入艺术殿堂的一条捷径,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要发挥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亟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对该课程的定位。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3年开始的普通高校的大量合并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但是通过调查显示: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令人担忧,据音乐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音乐素质存在“两多三少”的状况,即喜爱音乐的学生多,认为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的学生多,但能识简谱的学生少(仅占2.6%),能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学生少(仅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就更几乎为零[1]。据笔者调查了解大多国民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初中二年级就没有音乐课了,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也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被为了升学和考试的所谓重要课程挤占和挪用。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几乎就承担了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工作,成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后一个让学生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开始把音乐列入高校素质类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但课程教学目的是借鉴了专业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要求,然而选修的学生为而非艺术专业,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音乐艺术的底子薄,又痛失音乐技术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热情而来,报撼而归的局面。为了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目的,重新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属于普及型的音乐教育,在当代音乐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已经摆脱了技术和审美的狭隘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从技艺的习得转变成了对文化的学习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公共《音乐欣赏》应成为以音乐文化为素材,以个体体验为途径,既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又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改变传统的单一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同时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人文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课程。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应为——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并在学习和传承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层面向大众教育层面转化。2007年以山东省“艺考热”为代表的各类社会音乐考级热潮席卷全国,各主流媒体的选秀类节目如“超级女声”等在全国火爆热播,这一系列艺术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艺术复兴的简单表象,但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仅仅是貌似的音乐教育大众化,实则为应试教育对音乐艺术教育造成了实质性的侵蚀。人们只注意到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对文化的承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音乐教育限于传统和狭隘的认识,教学内容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专业音乐院校为范本,在当下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问题日益凸现。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担负起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要担负起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不仅要兼顾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同时还比较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差别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如:在中国音乐介绍的时候加入富有中国元素的ppt图片(如建筑、绘画、服饰、文字、礼仪、武术等),通过介绍中国音乐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传达和梳理,根据不同地方特色,选择独特的地方性戏剧或曲艺(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等)进行试听。也可以对照同一时代的中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不但纪录历史文化,也反映现实生活与情感。“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的表达,是他们群体识别和社会身份的标志[2]”。当前音乐的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商业化,以及大学生审美心理的从众性及追求时尚等亚文化因素影响,促成了大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性偏差,在选试听内容时明显表现出对某一类音乐偏爱,为避免音乐审美的同一性危机、彰显音乐艺术的多样性,欣赏课内容上除了要选择传统的古典音乐也需要选择时代感强烈的,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音乐,如:歌舞剧、音乐剧、摇滚乐以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 例如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视听,感受人性的选择和善与美的思考。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对人性中的善与美的歌颂,更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释放和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应纵观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兼具中国音乐和本土(乡土)音乐特色,同时也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以现当代的音乐形式着手,透过音乐艺术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音乐艺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传达人类情感。
四、公共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素养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公共《音乐欣赏》课成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艺习得和培养,它更多地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和健全人格的任务,这就对担任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任课的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定位的要求。
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前苏联的所谓“学院派”的传统教学体系为蓝本,由于人员来源单一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中有重技疏艺的特点,而普通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希望通过进行音乐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和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乐器制造与设计、材料化学联系紧密;声乐作品在表现上与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相互渗透;文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深浅各不相同。很多音乐作品创作和题材都受到经典名著、神话传说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取材于当中的故事情节。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与技巧,还需要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对历史、地理和其他自然学科都要有所了解,还应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在高考艺术招生中音乐专业的文化分数要求很低,使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发挥创造新性教育的能力受到局限
为提高和完善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素养,首先应该从艺术师资招生的源头开始把关,并建立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加大非技艺类课程的课时量。如:在师范生的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的培养,对在职在岗的现有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进行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等。针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选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丰富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美的教育,还可以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达到超越音乐本身的教育潜能的释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观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公共《音乐欣赏》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了,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能否发挥最初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释放其潜能-----增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关键取决于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课程内容的定位、任课教师素养定位的三个定位是否准确和具有可实施与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滕青. 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2]钱丽娟.音乐偏爱与身份建构——当代大学生音乐偏爱的社会学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6(1).
关键词:会计科管理制度建设
0 引言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严密细致的综合性管理工作。会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必须按照有关的财经政策、法规、制度的要求办理业务;会计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要经过一连串的记录、计算、分类、汇总和分析等处理程序;会计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作为核算和管理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会计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当代电算会计替代传统会计的变革,必然要求赋予会计管理制度以新的内容。高等学校会计科作为一个基层会计工作组织,为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正确履行管理职能,其自身的管理制度改革建设则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普通高等院校会计科应制订三项管理制度,才能科学、合理地组织会计工作,具体实施会计工作的有效管理。
1 确定会计科工作范围
普通高等院校主管会计机构是计划财务处,计划财务处一般设有综合预算科、收费管理科和会计科等职能科室。隔行如隔山,会计科工作范围是为了适应学校其他部门需要而制订的一项对外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校各部门明白会计科的工作内容,同本处其他科室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提高办事效率,会计科应承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①按《会计法》进行会计核算,履行会计反映和会计监督职能。②负责办理报账、转账及内部结算业务,正确编制记账凭证。③负责人员经费的计算、审核和发放,代扣代缴税金。④负责全校预算支出的监督执行工作,定期财务信息。⑤负责学科建设、科研课题、师资培训等管理会计工作。⑥负责学校基建财务核算及监督管理工作。⑦负责缴存财政专户资金的入账及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录入、审核及对账工作。⑧负责会计档案、票据的管理工作。⑨负责编制财务工作报告及年终决算工作。
2 制订会计科岗位责任制
会计科岗位责任制是一项内部管理制度。会计科内部按照会计工作的内容和会计人员的配备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工,其岗位设置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也可以一岗多人,条例要求细化,使每项会计工作都有专人负责,每位会计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会计科岗位设置及其主要内容是:
2.1 会计科负责人岗位职责
会计科负责人要落实会计部门岗位职责和人员分工,领导本部门人员认真贯彻遵守国家财经法律和政策,维护财经纪律,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学校《报账规程》组织管理各项会计核算业务。组织本科人员学习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术,提高业务素质,端正工作作风。掌握了解全校各项经费使用执行情况,严格控制超支部门报销,坚决杜绝不合理的各项支出。随时处理前台报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学校管理工作的需要做好内控会计工作,提供必要的管理数据。
2.2 财务长岗位工作职责
①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依法规范设置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②根据财务管理要求和学校年度预算设置管理代码、进行科学的指标管理。③每日汇总记账前凭证,稽核记账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办理记账手续,保证账务数据准确、完整,及时提供各单位、项目的经费状况。④与综合预算科协作,将学校审核通过的预算数据准确无误记入财务系统。⑤做好月末结账、年终账户冲转、年初账目调整和余额初始化工作,确保财务数据安全完整。⑥按时编制会计月报表及年终决算报表,定期分析财务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⑦定期提供财务信息查询数据及咨询解释,正确设置用户查询权限。
2.3 系统管理员岗位工作职责
根据学校财务管理需要设置使用用户,正确授权每一用户可使用的功能模块。每天工作结束后备份数据,加强服务器的管理,保证财务系统安全运行。及时解决系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做好财务系统的升级换代工作。
2.4 前台报账岗位工作职责
熟悉和掌握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敢于坚持原则。熟悉学校报账规程,正确运用记账代码,准确处理各项会计业务。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审核。对无预算、无经费的开支不予报销,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不完整、不规范的凭证按规定要求退回补办手续。
2.5 基建核算岗位工作职责
严格遵守财经纪律,熟悉基建结算规则,依法保护学校利益。依照工程进度办理基建工程结算。对无计划、无合同、手续不完备以及不合法、不合理的支出不予受理。对基建支出项目、内容以及应付款项进行经常性分析,为降低投资成本、及时掌握有关投资支出信息提供可靠依据。认真审查基本建设预决算,对已完工工程项目及时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固定资产移交和会计处理工作。
2.6 工资核算岗位工作职责
会同学校人事部门严格按规定掌握全校教职工工资、离退休金、补贴、津贴的标准。及时登记和调整每月人员经费的变动情况,认真做好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等款项的代扣、代缴、核对以及与工资相关的各种款项的计算、扣除工作。完整保存个人工资档案资料、人员经费发放历史数据,便于查找。
2.7 出纳岗位工作职责
熟悉掌握国家《现金管理条例》和银行结算制度,严格按规定办理结算业务。熟悉银行和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流程,根据审批后的转账通知单准确填制银行和国库集中支付凭证。按照报账规程办理现金支付、国库支付和银行转账,严密手续,所有现金和转账收支凭证必须先审核,后办理。加强安全意识,对经管的保险柜、各类印鉴图章、网银国库密码、支票单据、有价证券等必须严加管理,杜绝不安全因素发生。
2.8 综合结算岗位工作职责
认真做好国库集中支付资金的筹集、使用和调度,按计划节约运用好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根据有关协议做好教师培训经费的预付、报账、审核和登记工作,维护学校利益。正确计算及准确反映各种项目课题经费的来源、使用及结余情况,保证专款专用。定期与学校物资管理部门联系,严格按合同办理政府采购结算,做好财产清查工作,保证账实相符。
3 制定会计科承诺制
会计科是学校的资金管理部门,会计是学校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特殊职业,其职业道德具有强制性和较多关注公众利益的特征。会计人员除了必须将本职工作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之下外,还必须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维护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利益。制定会计科承诺制度,对于全面提高会计职业素养和执业质量,建立真正的和谐校园,意义重大。其主要内容是:
本科生导师制与班建制、学分制共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不同于传统的学年制,学分制由于学生学习的灵活性,需要配备专门的导师,以10~15人结合成一组并由一个导师指导。而传统的学年制学生具有统一性,这就要求学年制建立班建制,配备班主任进行指导。面对学分制越来越多样化、灵活性学习需求,班建制难以满足需要,这就需要导师制这种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建校时已有雏形,以牛津大学为例,牛津大学在建校时就注重对学生以两三个人划分的小组进行指导,导师起牧师和教授综合的作用。牛津大学一直以来都把导师制称为“牛津黄冠上的宝石”,视导师制为牛津大学作为世界名校的立校之本。
牛津大学导师制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导师除了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设立专题,与其他导师以学院为单位组成导师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同时,各个学院也会组织学院导师组审阅学生的入学申请,各个导师跟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学生。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是随着学分制在各个高校的普及而建立的,2000年年初,浙江大学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后导师制如雨后春笋,在多个大学相续实行,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重点大学有较好的经费保证,而一般本科院校却面临着经费限制,比如,师资力量、生源素质的制约,因此在实际开展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里以河南省某一普通本科高校A大学为例谈一下普通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在实行中存在具体问题。河南省A大学从2005级招收新生就开始实行“弹性学分制、选课制、导师制”相结合的完全学分制,4年制本科生在3至6年内修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165个学分即可毕业,A大学为此制定了《A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条例》。如今A大学本科生导师实行8年,面临如下主要问题。
(一)本科生导师制成了“鸡肋”
大学生设立导师是与学分制有关,学分制导致传统班级的瓦解,学生在选课上比较分散,为了克服学分制的弊端,需要设立导师进行指点。但导师制有时成了摆设,从A大学所设立对导师的奖酬机制来看,把导师所指导每名学生所得的报酬折算为现,导师指导1名学生1个学年20元(2个工作量),从一位导师每年级、每学年指导的10~15名学生规模来看,一位导师能够同时带4个学年的40~60个学生,如此一个导师一学年只有1000元左右指导学生的收入。随着现今物价不断上涨,导师每学年指导1名学生20元的报酬偏低,因此导师制成了“鸡肋”,导师只有靠增加学生指导数量来实现报酬的增加,但对学生指导的质量降低了,对学生的指导成了“放羊”,而不是“牧养”。这就造成了导师制形如虚设,难以发挥指导作用。
(二)辅导员代替了导师工作
本科生导师制成了“鸡肋”,使辅导员工作加重起来,因为大学生平时生活主要与辅导员联系。以A大学某一学院为例,该学院一个年级本科生有500人,但辅导员只有一个,本科生大小事情都找辅导员,造成辅导员工作过重。而且大学德育主要靠辅导员的思政工作的开展,这使得大学生受辅导员政治观念影响过重,难以形成真正的价值观。大学精神不能仅靠思政教育,还需要靠大学老师及导师影响下的一种求真务实精神。大学生教育不能使其束缚于辅导员制这一单一制度之下,而更需要发挥导师制作用。
(三)学生无暇接受“指导”
导师制、课堂讲授、讲座等形式都可以作为大学教育的选择,传统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如今A大学虽然实行学分制、导师制多年,但教育手段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分制本是使大学时段成为一个弹性化学习的阶段,使大学学习能够在3~7年之间完成,但这又导致一个结果:学生为了学分而集中选课,造成了大学前三年集中上课,学生几乎天天有课,每天难得空闲,大学生被上课所束缚,难以有时间与导师见面一起探讨问题。而且学分制导致一种功利取向,学生仅为了完成学分而听课,对于其他的事项,比如与导师做科研探讨因为无法用学分量化而漠不关心。
三、影响因素分析
源自西方的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却发生了变异,其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一)经济因素的影响
导师制是需要一定的财力做支撑,在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开支巨大。近年来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牛津大学校方有意通过增加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减少本科生导师数量而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但这一方案受到一些教授及校友的强烈反对,他们请求校方重新审视本科生导师在牛津大学所占的地位。牛津大学除接受政府支持之外,其本科生导师费用主要靠社会捐助。而我国本科院校主要靠政府财政支持,特别是一般本科院校财力有限,受大学新校区建设影响,许多高校都是负债运营,已无财力支持学分制背后的本科生导师制。
(二)意识形态的影响
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一些大学难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本科生导师也难以有自己的思想主张,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主导一切。学生心理连同政治意识形态主要由辅导员负责,使得本科生导师除单一指导学生选课之外,无法对学生思想状态进行指导。
(三)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国教育以应试为主,大学也成了贩卖知识、输灌知识的场所。虽然实行了学分制,由于导师制不易量化,大学教育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也仍然习惯于死记硬背的输灌学习方式,在功利短视作用下,不愿意接受没有直接效果的“潜移默化”的导师制。同时,如今高校普遍重视容易量化的科研,轻视教学。导师如果没有合理的报酬,就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到科研上,而不会放在教学上及对学生指导上。
四、思考与建议
(一)给本科生导师更多的激励
大学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导师制教育更要人性化。导师制如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其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减少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综合平衡的过程,在导师制上投入多了,其他方面就相应地减少了开支。而导师制是一个“软教育”,其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积累。导师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教育管理者具备战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二)实际制度操作更需具体化
本科生导师制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成了装裱学分制的“看物”,而应该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中。除对导师收入的激励提高之外,同时还需要对导师的指导工作具体量化。比如可以要求导师以工作日记、周记等形式来反映指导事实,还可要求学生具体完成论文,并设以具体指导制度使本科生导师制度真正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章程。
(三)改变知识输灌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选修课;走班制;学分制;反思;有效性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要求:“普通高中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通知》,强调此次课改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扩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选择,实施和完善走班制,推进选修课程的建设。
一、走班制校本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普通高中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有其稳定性,便于管理,但过于强调统一,会无视学生个体间学科差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推进教育的平等。学分制、走班制的校本选修课是对传统行政班授课的改良,既整合了教学资源,也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且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学生自主确定,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技能的增长、个性的发展。所以,新课改一推出,学生觉得很新颖、很期待,教师们也能跃跃欲试,想大展一番身手,就像当年开设通用技术课,机遇与挑战共存啊!从理论上讲,走班制选修课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教学模式,是对现有基础教育中必修教程的有效补充,但热热闹闹地试行了两年多后,我们也看到了许多问题:
1.班级管理容易失控
走班制取消了行政班的约束,虽然有任课教师,有班长,但班级成员的临时性、随机性,班级存在的短暂性,引发了管理松散、课堂表现随意、学习效率低下、班级集体荣誉感缺乏等诸多问题,长此以往,对于自控能力尚不强的高中生来说,更容易引发各类问题。
2.校本选修课的学分和类别很难满足规定的要求
规定要求每位学生的选修课修满48个学分,这些选修课分别为知识拓展类、兴趣特长类、职业技能类、社会实践类四大类,其中要求职业技能类选修课不能少于6分,初衷是希望在校学生掌握一些职业技能,这很好,但对于一个普通高中来说,既没有相关的专业师资,也没有相应的技术设施,要开设这类课程显然带来很大的压力。目前我校的做法是向周边职业技术等学校借调师资和场地来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本人以为,每个普通高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若开设这类课程都要外借,长此以往,这样做肯定不现实,也会给对方学校正常教学的运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有要修满48学分,每位学生在上好必修课之外,平均每学期还得上9门校本选修课,这对既要参加10门学考又要参加4门高考的普通高中学生来说,无疑有点添乱之嫌。“我们的选修课是不是太多了一点?”这是开课以后学生的疑虑。
3.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普遍较弱
对已经有教学大纲的必修课程,一线教师执行时尚有种种困惑。面对一门新的课程,而且要教师自己来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难度,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安排教学进度等,一线的教师深感压力重大。从已开设的课程看,存在如下问题:编写的教材系统性不强,内容安排的合理性尚欠科学;课程的延续性不强,一轮开课后,开课教师发现种种不足,大多选择放弃,下学期再尝试开另一门课程,据统计,两年内我校共开设了154门校本选修课,但延续的课程只有10门;课程的原创性、特色性不强,经过种种不理想的尝试后,担任选修课的教师普遍采用现成的精品课程或改编既有课程,因此体现教师特长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越来越少。
4.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对校本选修课的接受度普遍较低
面对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学生喜欢上但又不认真学,很大原因是这些课程是不直接纳入高考的,当然课程的不成熟,也影响了学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只是把选修课当成了文化学习重压下的调剂,很少有学生会认真思考、研究,据调查有多于■的学生认为一周九节的选修课太浪费时间了。同时,大多数家长也觉得一切无法用高考来衡量的学习都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教师对选修课的接受也是很被动的,毕竟开发一门全新的课程,对正常的教学任务是有一定冲击的,愿意承担选修课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数是课时不足或受评、聘职称条件的限制的教师,其中畏难情绪是不愿意承担教学任务的主因。从学校层面来讲,上级的规定不能违背,但能钻空子的时候也不妨打打球。
总的来说,走班制校本选修课的实施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一个新的制度推行出现问题是难免的,但出现问题我们也要分析原因,这样才能让制度更加完善。
二、走班制校本选修课成效不大的原因
1.选课制和学分制的发展尚欠完善
目前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分制的规定是学生修满学分就可毕业,出发点是考虑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避免学生浪费无畏的时间,但问题是我们的选课制度尚欠完善,尤其是我们的选修课程还在摸索之中,数量尚且难以保证,要修完这些选修学分其实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选课制尚有问题的情况下,实行学分制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还有对于很多普通高中来说,校本选修课程很大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现在的教育环境还是相当现实的,重重叠叠的应试压力使得学校不敢减少必修课的教学安排,要让高考科目减少到每周3节,挤出课时来上与高考没有直接关系的校本选修,恐怕不是每个普高校长都能接受的选择。
如果我们的选课制已经相当完善了,校本选修课程也比较成熟了,校本选修的内容也能体现在高考中了,再来实行学分制,即课程的管理形式与课程体系已经配套了,那么现有的课程方案实施起来将是水到渠成。
2.新课程改革设计者和操作者缺乏沟通
设计者的理念是新的,走班制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校本选修课重在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但具体操作者,我们的一线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课程设计和开发能力是否也达到如此理想的状态呢?这真的不是靠开几次会就能解决的问题,新课改的实施也远不如发一纸文件那么简单,阻力和压力都是相当大的,挫败感打击了一批教师的信心,压力打消了一批教师的念头,种种顾虑也增加了家长和校方的抵触。因此说,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过程必定是漫长的。
3.教育评价体系没有更新直接导致了课程有可能流于形式
虽然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淡化了高考的排名,但地方政府和社会依然把学校的统考、学考、高考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而学校也把教师的教学成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中之重。但多种类型的评价和考核都没有把校本选修作为真正的考核指标,校本选修课的推行必然会缺乏动力。虽然近几年也在评选各级各类的精品课程,但那只是每个学校几十
门、几百门选修课程中的凤毛麟角;省里也在评选省级特色学校,考核的重点是校本选修课,但两年了,恐怕还是热热闹闹走过场的多,在评的、评下来的学校真的每学期老老实实地在开设9门校本选修课程吗?
三、提高走班制校本选修课程实效的措施
现实不容乐观,问题依然存在,但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因为更好的愿景也是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期待的。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如何提高走班制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效,笔者觉得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切实开展好校本培训
提高教师对校本选修课的开发和开设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切实开展好校本培训,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开设讲座,解读新课改,对校本选修的开发和开设作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帮助更新一线教师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有机会的话让一线教师去参观课改实验学校示范学校,做好辐射和传帮带的工作。
2.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设计好课程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要制定有统筹安排的校本选修课程体系,做好课程的实施工作;每个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开设好具有本校特色的选修课,要做足、做好特色课程的研究和宣传;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循序渐进的规律,开好选修课。
3.做好为学生选课的指导
在指导学生选课方面,学校除做好充分动员工作,编制、印发详尽实用的选课手册外,还要建立一个选课指导中心,这个指导中心由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长和部分开设选修课的教师组成,负责指导、调控全校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要强调两个原则:一是“以生为主”原则,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强化学生“认识自己,设计未来”的意识,帮助学生“学会正确选择”;二是“科学合理”原则,指导老师给学生的建议一定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当今的高考政策,并把学生对未来的专业选择和学生目前的培养结合起来,有条件的话建立高中生导师制和成长档案,更为合理地指导学生个性化课表的制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的过程必将是艰辛的,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利的,我们的一线教师、学校领导一定能创造条件让课改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龙云.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学分制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4).
摘 要 湖南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优化需要根据不同学校存在的不同情况来设置,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案。本文从优化设置方案入手,研究存在的方案。
关键词 湖南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优化设置 方案研究
一、合理的课程模式:多元与创新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创新人才要求越来越迫切,致使传统课程模式的相应变革,以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大学体育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目前大学体育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创新人才培养对许多高校走出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做出了纲领性指导,所以湖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优化应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起创新的体育课程模式,以满足创新意识较强的科技人才的需要。
二、弹性化课程结构:均衡与灵活
课程结构就是重新认识和确立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体育课程中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最终达到增强课程内部有序性和序变能力的目的。湖南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的优化需考虑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实践课与理论课、保健课与测试课等的比例和各类课程及其科目所占时间比例是否恰当,此外还要进行对各类课程及其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三、丰盈的课程内容:需求与特色
随着体育课程理念朝着国际化、现代化及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以及大学体育课程目标的多元化转向,使得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已成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总体指导思想和依据,所以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走多元化、综合化的道路以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
湖南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内容的优化与发展,应充分利用湖南省边远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资源,特别是以苗族、土家族等为主的传统体育内容应纳入地方校本课程之中,这样既能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又能突出体育课程的特色,开设这些区域性特色课程应该成为湖南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工作的重点和亮点,提高高校特色办学,是吸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多元发展性评价:激励与发展
体育课程评价是大学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评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必须为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服务。体育课程评价注重激励与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甄别与选拔,大学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需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促进教师及课程建设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总的来说大学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设必须以“激励”和“发展”为追求目标。在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上需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机制,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发展”为出发点,以促进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湖南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以全面评价突出重点为原则,重点应对运动技术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及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这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同时在进行体育课教学评价时,将体育学习结果评价与体育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评价与课外体育活动评价结合起来,即把学生学习行为表现、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以及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内容,并制定合理的评定方法和标准,逐步完善湖南大学体育课程的学生评价机制。
五、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反思与超越
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需要足够的时间加以保证,当学生还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兴趣、习惯,不具备个体锻炼能力时,停体育课学生的体育活动会随之而停,结果将直接导致高年级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和终身体育观念与行为的淡薄。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体育课开课年限与周学时数均应有所增加,使之贯穿整个大学时代。同时,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本着终身体育为主线,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形式看,应大量增设选修课,扩大健身领域,实行灵活的课程设置。
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应以发展性、开放性及终身化等的观念对体育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优化,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意识,把健康第一的目标和教育思想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教法及评价上。增强学生体育理论课知识的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自学能力、体育的创造性、终身体育的能力等。通过学生自选教师、自选课程、自选时间采用学分制促进传统体育课程向开放性、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发展迈进。
六、课程实施的优化:对话与建构
在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中,教师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和创设教学情境,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条件下互相尊重,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与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发动者,学生也是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与课程文本、课程实施媒介、课程实施环境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通过选择、修正、加工、内化和体验,构建个性化的意义。
大学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学生喜欢的组织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法运用上不能采取形式化和绝对化,应正确认识各种教学方式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面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倡导教学方法运用的多样化,改变过去那种重传技轻认知、重形式轻实效、重教法轻学法、重分解轻整合及教学方式训练化的倾向,但又不是对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强调教学方式的优化,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一、PSC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各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测试制度
21世纪,高校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招生培训、科研项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面比较重视,PSC工作就放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上。大多数高校没有足够地重视这项工作,没有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实施制度,管理上随意性较大,不科学。领导主导意识强,大部分工作只是完成上级的要求,从报名工作、测试工作到测试成绩公布,测试资料的存档、保存都缺乏合理的设计和指导,很多细节的工作重复做,效率低下。
2、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大部分高校的PSC工作都是挂靠在教务处,由教务处人员监管或者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近几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PSC工作的持续发展,每年参加PSC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信息量和工作量迅速增大,专职的管理人员愈发紧缺。自2004年起,全国各地一大批高校独立设置了语委办,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促进了PSC工作的快速发展。但仍有一些院校,缺乏对PSC工作重要性认识,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专业性不强,没有形成常规的管理模式。
3、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
由于各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对于PSC工作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门的经费预算。没有建立专门的测试室,只是简单的把闲置教室作为测试室,或者利用周末空闲时间挪用机房作为测试室。而且在测试机器的数量上也严重不足,学生无法进行考前模拟训练,就直接进入考场测试。有些学生往往因为本身的操作原因和不熟悉人机对话的模式而造成的失误,进而影响到学生取得的成绩。有的高校因为测试用的机器设备陈旧,没有投入经费去更新,也会影响到学生,造成学生不必要的重复测试。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就无法保障测试用的场地和设备,自然就无法保证学生测试的成效。
4、智能化程度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PSC工作也必然要实现智能化。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机房,作为学生培训和自主训练的场地,更没有开发有效的训练软件和模拟软件。学生考前的培训资料不公开,没有实现网上共享,制约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智能化程度远远不够。
二、如何提高高校PSC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制定完善的测试报名、报到和考试制度
要严格坚持国家语言文字方针,遵守PSC测试的原则,基于《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并结合本校的PSC工作实际,制定包涵测试各个环节的相关制度和方案。从学生测试的报名工作、测试前的培训安排、考试当天的报到、侯考、监考等,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制度。规范PSC工作实施和管理的各方面,分工清晰、职责明确、方法得当,最终实现PSC操作科学合理,细致严密,结果客观公正,达到测试过程规范化,测试评分智能化,测试管理智能化。
2、设立专职人员管理
选取具有一定的资格和条件的人员作为管理人员,并且对考务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这样才能够保证测试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管理人员也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对于测试软件安装、具体测试操作、测试系统维护和常见故障排除等多项工作,都应该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够大胆尝试,积极主动,创新测试工作,对PSC管理中所遇见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研究。主动了解计算机辅助PSC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学习,更新测试系统,使PSC工作更加合理和规范。
3、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测试员培训队伍
加强对测试员的培训,选送测试员和培训员继续深造,建立一支合理高效的测试员培训队伍。安在高校中选拨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取得高分的教师,选送到省市语委单位组织的测试员或辅导员培训班,取得合格成绩后,即可上岗,负责学生考前培训工作。排学生考前培训,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提醒注意事项,让学生从容应对考试。培育本校的培训师资力量,更加了解本校学生的生源结构,更有针对地进行辅导,纠正地方方言和口音,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
4、投入经费,改善设施
高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加大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投入,对于PSC测试的硬件设施要求,要设立单独的考试场地,保证测试的公平公正;即使没有独立的测试室,也要创造条件,改造闲置场所,建设成适合的考试场地。设立学生考前模拟测试场地,和真正测试环境一样。在考前,对学生进行模拟测试,有利于学生适应考试环境,同时,也可便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纠正,最终提高测试成绩。
5、进行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培训效率和测试成绩
要建立技术互助团队,加强测试设备机器的研发,同时增强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如测试中出现问题,可以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无法解决再上报上级部门。同时,高校在PSC测试之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模拟,针对测试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及时纠正,提高PSC测试效率和成绩。
三、如何提高高校PSC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1、投入科研经费,采用自动化报到系统
高校要采用自动化报到系统。自动化报到系统是将低频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网络技术和投影或指纹技术集成在一起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参加考试的考生只要随身携带身份证就可以自动报到、实时显示学生的报名信息,以减轻学生必须携带考试的三证(学生证,身份证、考试证)的压力和工作人员的检查量。同时,自动报到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排考和叫号的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量,同时降低了学生的询问量,以前由三个人负责的报到室改为一个人就可以掌控,极大提高了报到的效率,精简了人员。
2、简化流程,提高效率
在高校PSC管理管理中,涉及到报名、培训、考务等几个方面,而这几项中又各自包含着几个小的程序。例如报名,需要学生填报,确认参加考试和确认放弃考试的必须要亲笔签名,由学校统计、安排考场,其实这些完全可以实现自动化,让学生通过网上的专用报名系统填报,电脑再统计、自动分配,这样就减少了人力的操作空间,更加快捷、高效和准确。人工统计的报名信息,需反复来回确认,费时费力,还难免出现错漏。通过网上自行填报,可自动筛选信息,将留级和休学的学生自动匹配,避免错漏现象的发生。
3、设立专用训练室或者网络平台,学生可自主学习
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PSC测试教室,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有安静舒适的环境复习、训练;另外,可以用学校机房内网提供训练试题,进行在线测试,在线考题分析,提供一个专业的培训教师与学生课下交流的平台,实现在线答疑等,架构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总之,全方位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训练环境。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得以实现。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舒张功能减退; 心律失常; 贝那普利; 倍他乐克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不仅仅是把血压降至正常,更重要的是减轻并且能够逆转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笔者用小剂量贝那普利、倍他乐克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选择10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高血压2级84例,高血压3级22例,男86例,女20例,年龄70~89岁,平均78.8岁。
1.2 方法 治疗前测血压,查血、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血糖、心脏彩超、心电图。停服其他降压药1周,贝那普利初始计量均以5 mg每日早上空腹顿服,同时给予倍他乐克25 mg,每日早晚饭后顿服。开始每周随访1次,测血压、心率、心律,观察临床疗效。血压稳定者,半月随访1次。测血压均采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前休息15 min,坐位测血压2次,取平均值。根据血压、心率情况变化,调整贝那普利、倍他乐克剂量。其中3例男性,2例女性患者按初始剂量服用2周后,血压虽降至正常范围,但心率减慢至48~55次/min,把倍他乐克减为6.25~12.5 mg,1次/d,贝那普利加至5 mg,2次/d后,血压心率维持正常;5例男性和3例女性患者均为高血压3级,服药2周后血压无明显下降,改为倍他乐克25~50 mg, 2次/d,贝那普利5 mg,2次/d后,有6例患者血压逐渐将至正常,仍有2例血压高于正常且心率偏快,倍他乐克加至75 mg,2次/d后,取得较好疗效。其余患者均按初始剂量治疗。所有病例6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结果见表1、表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配对方式进行检验,各项指标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以P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血压值由(188±28)/(112±20) mm Hg降至(120±10)/(78±18)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查心电图,ST-T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56例;房性早搏40例,室性早搏16例,房颤3例均恢复正常,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复查心脏彩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有明显改善,见表1。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在90%以上。
表1 106例患者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x±s)
注:*P>0.05;LOD/AOD为左房内径/主动脉根部内径,EF为左室射分数,IFS为左室短轴缩短率,VE/VA为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DC为舒张早期峰减速度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并发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心律失常,是预后不良的重要预测指标。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易引起心律失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退行性改变。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不仅是左室而且也累及左房。左房不均匀扩大,左房肌应激性增强,传导和不应期不一致,都是高血压易致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1]。
表2 106例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测定结果(n)
贝那普利是血管紧张转换酶抑制剂。阻止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使体内AngⅡ减少,导致血管扩张,醛固酮分泌减少,使血压降低。此外,还可以抑制激肽酶Ⅱ,减少缓肽酶的降解,使PGE2和PGI的合成增加,加强血管扩张作用,更有利于降压,并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射血分数,改善心脏功能。还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改善心功能,间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明显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心源性猝死[2]。
倍他乐克是脂溶性的长效β1受体阻滞剂,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对糖代谢和脂代谢无不良影响。降压作用为心输出量降低,同时周围血管阻力也降低,并使心率减慢,符合最新的高血压治疗原则。两药合用,用药剂量减少,作用加强,有利于缺血区域心肌血流的再分布,促进侧支循环,增加心肌供血、供氧,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控制心律失常,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何新生.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中华心血管杂志,1995,6(23):223.
毛,好像两条细长的柳叶,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像两池清澈的泉水,圆圆的脸上,嵌着两个若隐若现的小酒窝。妈妈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尊敬的一个人,因为她不但关心我的学习,而且关心我的生活。
妈妈十分关心我的学习。今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气格外闷
热,我们全家人在学校的楼顶上乘凉。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抚摸着大
地,大家的心情很好,便饶有兴致地天南海北聊了起来。也不知怎
的,妈妈知道我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的动画片,也许是爸爸告诉她的吧。忽然,妈妈笑眯眯地问我:“女儿,我考你一个问题:恐龙是什么时候灭绝的?”老实说,我看动画片,不过囫囵吞枣地看看而已,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和精彩搞笑的场面,至于动画片里介绍的那些科普知识,从没有仔细留心去看。妈妈问我的时候,我就胡说八道地乱讲一通。妈妈拍拍我的头,笑了笑,说:“哈哈!我没看动画片也知道!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既羞愧,又难过,恨不得地下有一条缝立刻钻下去。从此,我不管是看动画片还是读书,再也不马马虎虎的了。妈妈如此关心我的学习,难道不值得我尊敬吗?
妈妈还非常关心我的生活。我从小体质弱,同学们常常取笑我
是“豆芽菜”,妈妈就每天煮两个鸡蛋给我吃。有一天吃早餐时,我发现妈妈没有吃蛋,便奇怪地问:“妈妈,你怎么不吃蛋呢?”妈妈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早吃过了!我是厨官师,我边煮边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第二天早上,妈妈煮鸡蛋时,我悄悄地溜进厨房。走进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锅里竟只煮了三个鸡蛋!(每天早上我吃两个鸡蛋,爸爸吃一个鸡蛋。)我不禁失声喊起来:“妈妈,你怎么没煮你吃的鸡蛋……”妈妈转过身来,看了我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地对我说:“女儿,你正在长身体、学知识,每天应该吃两个鸡蛋补充营养;你爸爸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他支撑着我们这个家,他也应该吃一个鸡蛋补补身子。我不吃,没关系……”我打断妈妈的话:“可是,你也应该吃一个呀!”“不行!我们家里的每一分钱都需要节约!”妈妈摇了摇头,“孩子,我们家在城里买了房子,付银行的按揭贷款,每个月就需要六七百元;你也渐渐长大了,我们还要给你筹备将来上大学的钱呢!”望着妈妈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感动得扑倒在她的怀里哭了……妈妈这样关心我的生活,怎么不值得我尊敬呢?
的确,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人,她不但关心我的学习,而且
我团志愿者在三位带队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以义务支教为重心,开展电器维修、政策宣讲、社会调研等各种服务项目,引导所有志愿者一起“与伟大祖国共奋进,为中原崛起先青春”。我团由本校的26名学生组成,有喜欢街舞的,有擅长音乐的,也有钟爱搞笑的……我们是多才多艺的莘莘学子,坚定而多变,稳重而活泼;我们是挺拔矫健的热血青年,执着而冷静,勇敢而审慎;我们是意气风发的时代骄子,自信而真诚,团结而自强。我们团结在团队之中,独立于团队之间。
为切实把握农村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想什么、缺什么、盼什么,最关心、最困难、最期望的是什么,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我院在洋桥殿镇座谈调查的基础上,,就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出10道问卷调查题,每道题列出若干选项,由被调查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实际选答,希望每一位群众说出自己的心声。为增长群众的视野。我院在镇中学开展小飞机模型表演,该镇的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在学院团委的统一安排,在李老师和郭老师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机电系精挑细选的几名队员来到街道上摆摊,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宣传讲解电器维护基本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刚到村头,便看到村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对义务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活动开展过程当中,队员们真正发挥了维修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在闷热的太阳底下积极为群众进行家电维修。维修时不懂的地方就互相询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直至把问题给解决为止。
拿到维修点来的有电风扇、影碟机、收录机、电磁炉、电饭锅等。东西多,队员们拿出维修本能,本着求实、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条不紊地在现场除尘和维修,耐心地解答村民的询问,并传授一些维护电器的基本知识。随后,志愿者们还为乡亲们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家电维修知识,鼓励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科普知识,自行处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使乡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艰苦努力,志愿者们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地为乡亲们修理了电视机、洗衣机、收音机、VCD、电风扇、日光灯等各类电器,接受群众咨询多达100多人次。比较大的家用电器,别人不方便拿来的,队员们就上门服务,尽量解决每一个群众的问题。这两天的工作量十分的繁重,在此期间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在工作中,我们都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尝试着应用一些实用的技巧去解决问题。同时,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走进农村开展活动,在我的人生里,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脚印。走上讲台为山村的孩子支教,在拼凑的课桌上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我体会的是在城市生活,学习永远都只是“知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