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播音主持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47-03
本文针对当前阶段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中,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脱离的现状,进行教学要点的改革与创新,并联系体育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尤其从实践环节上进行扩充、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本文以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为依托,以传播学为导向,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丰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一、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现状分析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视台、电视制作公司对电视传媒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广播电视体育节目领域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向伴随着这一发展趋势在不断更新,在人才培养上力求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媒体需求。目前,大多数综合性院校以及部分传媒类专业院校已经开始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进行课程改革,但是体育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对此项课程的改革措施还处在比较模糊的阶段。但就目前的教学环节来说,实际效果却与预期存在脱节,究其根本,就是忽视了该课程的体育专业性。此外,我国现有的相关教材中,体育播音与主持专业教材实际上处于空白状态,致使教师在教学中无章可循、无规可依,导致教学变得随心所欲、五花八门。学生真正理解运用有限,亦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些都催生了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教学要点的改革必然。
二、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要点研究
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当是在“播音与主持艺术”和“体育新闻”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介绍当今电视体育播音与主持的发展趋势、现实案例、背景资料等,以及作为一名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与工作技巧。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认识广播电视体育播音员与主持人操作技能的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广播电视体育新闻播音与主持的实务操作能力。
1.教学目标的要点改革。针对广播电视体育类节目对从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要求,该课程应围绕此确立教学要点,尤其要强化体育知识与播音主持技能相结合的特点。体育播报与解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对播音员政策水平、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业务水平的全面考核。一名优秀的体育节目主持人,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技能,这也正是教学要点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与深化:(1)熟知播音学的基本规律,掌握规范普通话与张弛有度、语气得体的说话方法。作为一名体育解说、播报、评论人员,良好的普通话和得体的说话风格是首要条件。体育新闻有极强的实效性和特殊性,这也正是作为一名体育新闻主持人的基本功。(2)熟悉大众体育运动项目知识。对大众化体育运动项目知识有基本了解,才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新闻播报与评说,提高观众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应始终着眼于“体育”这个主导方向,以此作为开设该课程的立足点与出发点,而这往往正是该课程教学要点设置中比较匮乏的环节。(3)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社会和职业需求,反映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其能力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协调组织能力三个方面;其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其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能力、体育知识水平、体育新闻的策划与写作能力、采编采访能力等几个方面。作为一项专业课,通过一个学期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这些技能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该课程的教学要点应锁定在培养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这些技能的实践上,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到最后仍然不知所云。(4)凸显“采、编、播”综合能力。播音员、主持人是通过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要想圆满地完成话筒、镜头前的语言传播工作,就必须掌握并且运用好自己的“武器”,也就是要掌握并运用好广播、电视等电子传媒的相关设备。当前,随着节目制作理念和媒体经营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许多节目都是由播音员、主持人策划和制作完成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一专多能”,这就对体育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增强学生“采、编、播”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棘手问题。
2.教学方法改革。(1)硬件设施应满足学生需求。一期成功的电视体育新闻节目离不开硬件设施的优化配合。录音室、摄影棚、导播间、非线性编辑室等专业制作地点为节目的完整和规范提供了绝佳场所;摄影机、摄像机、话筒、耳麦、导播车、编辑机等专业设备也能够使节目效果更加精良。配套齐全的硬件设施将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提高课程效率。特别是多媒体实验室的应用,注重电视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合作,是当今媒介融合潮的必然要求。这也从另一层面要求各院校相关专业应当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专业设备的添置和更新,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会。(2)案例式授课激发学生思考。案例式授课一大好处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研究当前案例,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同时,对案例中出现的材料和关键点进行分析研究,给出见解,做出评判,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这种方法被普遍注入教学过程中,但也存在着案例过于简单枯燥、教师分析不够透彻、学生缺乏主动跟进,从而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等现象。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在案例教学的准备和实施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案例教学最佳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案例式授课另一方面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如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加入学生自主策划、编排的五分钟体育评论环节,以刚刚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为故事点,鼓励学生课堂发言,模拟镜头前的体育新闻解说与评论,会使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增强前提策划、撰写稿件以及组织语言的综合能力。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列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体化和感性认识。(3)实践化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对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来说,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学会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看节目”、“写节目”到“做节目”的实践化过程,想要尽可能了解电视体育新闻节目制作各个环节和运作情况,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建议学生参加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其中“看节目”与“写节目”直接关系策划与写作的进程。“看节目”是写与做的基础,它影响着后面两道程序的优劣好坏,学生学会“看节目”,不仅仅是以一名普通观众那样欣赏电视节目的内容,而更应该站在体育节目解说员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去鉴赏节目的创意手段和制作方法,从而萌生新的节目想法及策划。“写节目”重点在于节目的策划写作,强调的是文字的创意和文学性。要使专业学生成为优秀的“电视”,必须要保持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及对体育新闻事件的敏感程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和分辨能力,这样才会有扎实的纸上功夫。在实践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扬个性,主动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要求学生具备统筹分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的视野,并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问题。这也是电视人理应具备的特质。定期布置策划实践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意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探索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综上,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以寻找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结合点。
电视艺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逐渐起步,20世纪60至90年代开始成熟,进入21世纪以来,电视艺术蓬勃发展,具体表现为全球化和数字化两大特征。电视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电视体育新闻的拍摄方法、节目类型、运作模式等,这就要求专业学生通过深入调查、搜集和学习,充分占有材料和足够的知识储量,进而成为具备新闻敏感性的创新型“杂家”。其中,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角色,随时可能成为电视关注的焦点,在体育新闻的发展中越来越举重若轻,体育新闻专业开设《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凸显出极为积极的意义。本文结合体育学院实际,注重个性化的引导,力求通过课程的不断改革来探索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就业或深造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对相关专业的学科体系构建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于国内其他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相关课程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迎.对体育栏目播音与主持者修养及实践的探讨[J].实践与探讨,2012,(05).
[2]高越男.体育节目主持人的特定把握[J].湖北体育科技,2007,(05).
[3]张江南、龚超.体育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科发展理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2).
[4]井冬梅、任广耀.试论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1).
关键词:英语教学;双语播音主持;人文素养
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报考和招生时都需要较高的文化分数,以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为例,每年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入校分班的笔试和口试。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比普通播音班学生有更高的培养目标,比如在英语测试中必须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本文以英语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对该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中国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长期的枯燥学习令他们对大学英语课缺乏热情。特别是有些英语教师沿袭了高中英语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单纯地进行词汇和语法讲解,缺乏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令学生对大学英语课提不起兴趣。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包含英语词汇与语法的基础训练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还应该包括英美文化,英美文学。大学英语课堂中将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能提高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分析
(一)重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目前,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对传统的中国文化的知识有所欠缺,还有一些教师疲于授课,没有时间读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利用点滴时间读书,利用假期进修,丰富自己的内涵,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教给学生。特别是教授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教师,更是要从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注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修养。
(二)利用课本资源拓展知识,积淀文化底蕴
人文素养需要文化知识的积淀。文化知识的积淀则需要不断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拓展知识渠道。例如,笔者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E英语教程》,该书有一个单元是讨论中国的国画,教师根据这个主题展开延伸,将西方的著名画家和中国的画家进行风格比较,再将中国国画和西方油画进行比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再如,有一个单元分析了中国当代的建筑师,讲述这个单元要融合中西方建筑艺术,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进步。
(三)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与文化接轨
双语播音主持专业(英汉双语)的专业特殊性,要求设置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英语播音与主持、英语思维、英语国家概况等。目前很多高校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都设立了类似的课程。这不仅要求英语教学与专业结合,更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单纯的双语教学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四)开设内容丰富的英语选修课
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除了英语必修课,开展一系列英语选修课,比如“高级媒体英语视听说”“影视英语”“英语电影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都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五)举办英语课外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仅仅靠短暂的英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英语课外活动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丰富的英语课外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自身人文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英语风采的平台,举办了丰富的英语实践训练活动。比如,为了锻炼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举行英语播音与配音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十届。比赛首先在全校进行海选,再进入到复赛,最终决赛,每一个环节都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培训指导。这个比赛可锻炼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比如请选手进行即兴图片英语评述的环节特别考查选手的知识底蕴。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比如赴美社会实践(summerworkandtravel),每年都有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到美国体验生活,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回来的学生还要进行汇报演讲。这个实践活动使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六)重视人格塑造和德育培养
一段时间以来,知识性电视节目颇受欢迎。然而,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人格的养成,也谈不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诗经•小雅》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提到品德的重要性。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也曾说“只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批麻烦。”在英语教学中,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塑造和德育的培养。比如,每年利用西方的感恩节,对学生进行感恩之心的培养。总之,在传媒越来越国际化的当代,需要高质量的具有文化素养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应该加大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天欣.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大学教育,2014(6):101-102.
摘要:国内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对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更没有新的科学的研究。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现状、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与创新点、教学研究的思路、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期为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与冲击,国外媒体到国内来参与竞争,广播电台、电视台在办台观念、用人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电视一线的改革直接影响着教学,我们急需研究在新的形式下应该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与主持人。
从目前国内开设的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的现状看,尚没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体系,培养的学生缺乏采访、编辑、即兴评述、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能力,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实践环节、教材等需要形成一个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系统。从所了解到的教学现状、教育课题和相关科研项目上看,针对性的研究和讨论较少且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播音与主持发展的需要,而已有的观点多为练习有稿播音,对无稿、个性化主持及对采访、编辑制作节目的能力的培养鲜有研究,对高职高专如何培养具有采、编、播合一的并具有个性化的播音员、主持人更没有新的科学的研究。
一、我国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现状
1.课程结构、设置、课时分配不合理,很多新节目类型没有科学的理论阐述,而有一些现今少用或消失的节目类型却仍在课程中,如文艺播音、通讯播音等;而新兴的广播、电视主持形式在教学中少有体现,如服务类节目、娱乐类节目、广告影视配音、活动与会议主持等。课程里除了播音与主持有稿专业知识,少有采访、编辑、即兴评述、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知识结构,也少有无稿主持的训练。
2.实践环节设置课时较少,特别是小课教学课时较少,而理论课较多,造成学生缺乏主持节目、采访、编辑、节目策划、对手配合、设备操作等实践能力。
3.考试制度落后,没有实行项目考核,没有实行教考分离,没有实行“会诊”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缺乏一套适合适应现今传媒的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材。
5.没有完全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的原则,使学生主持个性发展不足。
6.没有完全实行项目教学与职业技能考试,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7.教学的定位不够准确,应做出修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趋增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增加,社会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逐步加大,高职高专播音与主持人的培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体系,并且在教学质量上进一步提高。
二、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难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一线进行了改革,其越来越窄播化的发展,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有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即兴评述、节目主持、节目策划、对手配合、广播设备应用等综合能力,要求广播主持人应有个性化的魅力。
根据现今对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通过对我国电台、电视播音与主持现状、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分析、调查、访问、交流,根据不断发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需要,尝试调整课程规划与设计、培养目标、改进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改进考试方法等,制定相应的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方案、实践方案、教材建设方案、课程考核方案等,探讨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模式,培养适应现今电台、电视台所需要的播音员与主持人。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难点是:没有可以借鉴成熟的经验,没有改革成功的典范。
三、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与创新点
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切入点是:研究改革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进考核办法、创新改进教学方法等。
创新之处是:将构建新的课程结构、新的课程设置、新的培养目标、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新的考核办法、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结构:实行“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新的课程设置分为新闻类课程、主持与播音专业课程、文学类课程,增开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电视化妆、声乐训练、表演基础、形体训练、影视广告配音业务、活动与会议主持、市场营销、非线编辑、网络新闻等。
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省、市、县级台的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播音员、主持人。
实践教学坚持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原则,让学生在实践时做出成品节目,除了小课实践,还有安徽省电台、各地市电台、院电台、系模拟台、小课辅导间等为学生提供平台,增加实践时间,培养具有个性的、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
新的教学方法是:实行项目教学法,教学完成各个项目,提高教学效果。
四、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研究的思路
第一阶段:搜集信息,阅读文献,为课程教学改革做准备。
第二阶段: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教学双纲、实践教学训练方案、双项考核办法。
第三阶段:完成主持与播音专业的课程中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方案。
第四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第五阶段: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修正、总结。
第六阶段:逐步编写高职高专专业教材。
五、高职高专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全面整理国内外现有的广播、电视主持与播音教育方面的文献和研究报告,形成研究的素材。
2.调查调研法: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剖析广播电台的现状。对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学生进行采访、调查,了解教学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切入点。
3.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全面了解教学现状,为制订对应的主持与播音课堂教学规程和评价模式提供基础。
4.交流研讨法:研究并借鉴其他院校好的经验和做法。
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依据我国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的教学现状,通过对高职高专的主持与播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培养的质量,提高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采、编、播的能力与个性发展的空间,推动我国主持与播音专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秋燕.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M].科学出版社,2004,10.
[2]付程.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3]陈雅丽.实用播音教程广播播音与主持[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4]胡正荣.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6.
关键词:播音主持;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30-01
广播和电视是思想、文化、知识的一种载体,对于反映和引导舆论具有特殊的功能和力量,对于我们社会活动能产生强烈的力量,对于整个社会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作为播音主持应该具备以下集中素养:
一、要培养扎实的播音主持功底
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荧屏和话筒前是新闻媒体的代表。而幕后比如采编、技术、组织、导播等大量的工作需要通过播音主持人的工作来创造他们的价值。作为播音主持要有较高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引导受众。所以道德品行是一个播音主持的基础,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应该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谦虚谨慎、代表的应该始终是社会积极的、进步的主流趋势。比如,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江苏卫视的节目主持人孟非,除了他主持的节目之一《非诚勿扰》收视率比较高,要通过节目的编排、后期的制作等关键环节外,其中主持人的因素也占很重要的位置。孟非的人格魅力也为很多观众所喜欢,除了专业的基本功底扎实外,他对于这个世界以及目前的社会,依然传道的积极向上的因素,在对一些不好现象做出评论的同时,也彰显了他本人心胸豁达、高尚的品格素养。所以,作为一个好的主持人而言,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理想信念。
语言是播音主持人的重要工具,因为播音主持是以来语言或语言作为控制节目并提升传播质量的,因此扎实深厚的语言基本功底就成为播音主持的基础。作为播音主持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好的声音天赋,但是如果想达到很高的水平,做到吐字清楚、声音优美、富于活力和表现力,掌握正确的声、韵、调等,光靠天赋是不行的,还需要应该专业训练,掌握播音理论和技巧。
二、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播音主持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在政治上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主持节目的时候要时刻以我是媒体的体现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宣传窗口,在做节目的时候要从国家和人民的角度出发,从大局出发。同时,还要具备人文的关怀精神,说话要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或听众,要有受众意识,一定要清楚你目标听众是谁,它是在什么状态下来看你的播音主持的,这样便可以针对需要来确定主持的方向。比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电视节目主持和评论员白岩松,很多观众都很喜欢他的主持风格,除了它对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评论带有独到的见解外,观众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他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角度,从大局高度来看待一些事情。在一次节目中,当被问及如果看待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负面新闻的时候,白岩松是这样回答的,要相信这世界上大多数还是好人,对于自己做的事情,不要看别人,心中要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自己主持节目,心中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的。所以,做事要自己的原则,要有自己的信念。我想这也是他这么多年做节目比较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三、要加强文学艺术修养学习
文学技术修养是播音主持从业者的必备素质。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处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外,还需要加强研究和学习,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多赏鉴优秀的文艺作品,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修养。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阐明了作为播音主持必须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可以带动接受信息者思维的引导人。很多优秀的播音主持就是因为有很多的美学功底和深邃的文化功底才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偶像。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了解不同的知识,只有学识丰富,在主持节目时才能使节目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多彩。
四、要加强良好心态的锻炼
播音主持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随机性和挑战性,它要求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员应具备比较高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播音主持工作中,任何一个突然事件的发生都对播音主持人员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心理测试。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播音主持不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内心平静,而且要迅速把现场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独立地解决问题。所以,播音主持人员可以适当地学习和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比如可以学习播音心理学的哲理性内涵,不断强化悟性思辨和文化积淀,有效进行剖析和训练,建立全新的思维模式,充满自信地面对话筒或镜头。
综上,对播音主持而言,亮丽的外表、甜美的声音和优美的音色,这些都是基础,要成为一个好的播音主持还需要有深厚的内涵和积淀,只有具备多种素质和能力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小梅.主持人心理素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翁如.主持人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共性与个性科学性
节目主持人专业的形体训练方法要有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理论性,但目前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套针对节目主持人或表演专业的形体训练教材和教学法。即使有一些学校开设了主持人专业,但形体课的授课内容也因教师自身学习经历的差异而各有不同。
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本专科学历舞蹈教育人才的院校只有北京舞蹈学院等几家,并且每年只有几十名舞蹈教育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在各级各类中等学校、青少年宫及艺术文化馆等机构有成千上万,再加上各级高等师范中的音乐系科等,社会对舞蹈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极为庞大的,而北京舞蹈学院的这几十名毕业生相对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虽然也有一些由专业团体“退役”下来的演员从事艺师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对从事教育工作人员学历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晋级与专业职称评定中容易遇到一些障碍。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校就不得不启用高师音乐专科毕业,且有些舞蹈特长的人员来“替补”,又由于音乐专业舞蹈课程的容量极为有限,这些人在上岗后就普遍地显露出如舞蹈基本功底不扎实、编导与教学水平偏低等缺陷,使正常的教学进程与质量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社会和媒介对节目主持人的需要日益增多,高等院校的主持人专业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已有100多家高等院校设有主持人专业或专业方向,另有一些高校则在中文、新闻、大众传播和艺术类专业里开设主持人专业的课程。但是,节目主持人的专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尚在摸索之中,而且教材的建设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规格。
因此,形体训练要借鉴舞蹈基本功科学系统训练中的“法”,形成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法,即形体基本功。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与思考》栏目播出时首次打出“主持人”字幕,以庞啸为代表的5位出镜记者以“主持人”身份出现于荧屏;1981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的《空中之友》节目出台,推出主持人“徐曼小姐”。这两个节目的相继面世,标志着我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诞生。
从宽泛的意义上看,节目主持人与记者、编辑、播音员一样都是隶属于广播电视传媒机构,服务于观众的传播者,而播音员与主持人又是直接面向观众,以有声语言及体态语进行传播的职业传播者。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中,集社会性与人际性于一身的最具亲和力的传播者。具体地说,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根本属性说,主持人是党的宣传工作者,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广播电视媒体中以有声语言(含体态语)进行传播的人,此其社会性;另一方面,从特殊性说,主持人以观众信赖和喜爱的朋友身份,以与观众平等的关系,以“个性化”“人格化”及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传播者,此其人际性。
据科学家的研究和统计表明: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语言(只是字和词)的作用仅占7%,声音(语言、语调及其他声响)占38%,而占55%的信息是无声的。从人们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来自听觉的信息占11%,80%以上的信息则是通过视觉获得的。这就告诉我们,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受众的视觉需求,忽视了在言语播报中非言语信息传播的作用,就等于丢弃了应传递的大部分信息内容。这是不符合电视传媒基本特性和违背电视传播基本要求的。因此,要成为一名全才的电视记者、播音员、主持人,在提高播音水平与技巧的同时,必须努力掌握运用形体动作进行非言语传播的基本体能技巧,才能使电视传播达到应有的水平。
在视屏传播中,有声语言的播报和运用形体语言进行无声有形的信息传播,是完成具有视听特性的视屏传播工作的两大支柱。电视节目主持人传达信息、表达感情,不仅要运用口头语言,还要运用主持人的主体形象和体态语言。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也是与受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对话。优美而富有个性的主持人形象和得体而富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能增强受众的信任感,能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主持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同时也给受众提供了一种审美的享受。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及服饰等为手段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又称副语言。体态语是形体语言,它的基础训练是形体的训练。然而,主持人的形体基本功训练与舞蹈专业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既有着相同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
舞蹈是一门科学,它对人体有着科学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学习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舞蹈时,都要接受正规的训练,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个训练过程是在基本功课上完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用力方法,并充分地训练到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形态、基本的舞姿,各种技术技巧及舞蹈专业人才所需的协调性、表现力、节奏感及对音乐的理解。
主持人形体的基础训练要借鉴舞蹈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大学本科主持人专业的学生在入校以前基本上都是高中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能什么都不会,既没有学过舞蹈也没有学过表演受过语言训练。有接触过的也是少数人,他们在小时候上过训练班,或者中专在某个艺校就读。但大部分学生因文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在生活中形成了他们的自然体态。如扣胸驼背、斜肩脖歪、胯部松懈等毛病。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的把正确的用力方法和舞姿教给学生,如何肌肉用力,怎样让线条更长一些,怎样才有延伸感,怎样才能更加挺拔不松懈等。在这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和规范化,要有阶段性地进行训练,要遵循从地面训练到把上训练再到中间训练这样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一、主持人和舞蹈是两个不同的专业,训练的时间是不同的
1.舞蹈专业有中专五年制或六年制的,大学是四年制,因为舞蹈的特殊性,所以舞蹈演员都要从小(11—13岁)开始培养,在这9到10年当中基本功几乎每天都在学都在练。
2.在大学4年当中,主持人形体课有一年或有两年的。在实践教学中,形体基本功应占一年,每周两次课,每次90分钟比较适合。特别对于17—22岁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形体发展成熟、日趋定型的阶段,这正是形体塑造的关键时期——形体可塑性大,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接受训练的愿望强烈。如能抓住这一特定时期科学、系统、有针对性的形体训练,并开掘、发展出他们对于形体美的自我意识,将正确的形体意识、形体状态和身体发展结合起来,对于今后从事播音主持工作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在借鉴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是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舞蹈演员所需要的技巧、旋转、大跳及软开度等,不适合主持人的训练。所以,形体在基础训练中做动作的要求上也要和舞蹈专业学生做动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区别。
1.舞蹈中站一位脚,尤其芭蕾要求胯跟一定要开。主持人则可以站小八字步,胯跟自然。
2.舞蹈中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脚后跟带动,胯跟要求打开;主持人训练擦地的要求,向前擦出去时用力点在脚掌,胯跟自然,或者在平行步上进行擦地。这样肌肉的线条、弹性、延伸感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而且走路时也不会像芭蕾舞蹈演员一样外八字脚。
二、主持人形体基本功的训练在音乐伴奏上与舞蹈的区别
1.舞蹈基本功在课堂上,有钢伴教师,是现场钢琴伴奏,好的钢伴还能根据动作的需要。
而弹性音乐,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2.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一般没有钢伴教师,音乐也不是现场伴奏,因此,音乐大部分
是教师自己找的,且这些自己找的音乐很多都是学生们熟悉的,因此,学生会很有兴趣,在做动作时也会更加用心。这样在熟悉的音乐中做动作,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
三、主持人形体基础训练与舞蹈基础训练的相同之处
1.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的物质载体都是人体。
2.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没学本专业以前,都是一张“白纸”。
3.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在刚开始学习本专业时,都要进行基础的训练。
4.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肌肉要有延伸感和挺拔感。
5.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协调性和松弛感。
6.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求学生要有节奏感,要理解音乐。
7.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遵循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8.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形体美的自我意识。
9.舞蹈训练和主持人训练,都注重内涵外雅的气质。
总的来说,一个节目主持人如果缺乏良好的形体就等同于是缺少了表现体态语的“本钱”。主持人形体基本功必须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舞蹈基本功中的动作和方法,科学地进行训练,才能将身体各部位的柔韧性与协调性、内心节奏得到提高,使身体更加协调统一,达到形体挺拔、动作和谐的境界,并充分展示出人体内在与外形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参考文献:
[1]王鸿昀.对高师音乐专科舞蹈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舞蹈研究,1996年4月.
[2]吴郁,侯寄南著.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关键词】口语传播 基础技能课 播音主持专业 教学优化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62-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地“播”还是亲切自然地“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二)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因此,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厦门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敏锐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探索研究。例如,江西师范大学省级教改课题《“播、说、写、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的研究》、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教改课题等。此外,还出现了部分关于“优化教学”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如《教育研究概论》、《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播音创作观念论》、《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播音学》等。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从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能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能够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为其他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应调整普通话语音课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课时利用率。同时,还应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教师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能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二)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
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两者的相通之处。可尝试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样不仅能减轻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相关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能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而,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因此,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地融入播音发声教学中。
(三)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多展开实践活动。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至目前,钦州学院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四)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外,还可在其他方面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第一,在技能课教学时,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名学生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名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学生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名学生的授课和辅导。第二,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可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地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中提高了作业质量。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继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3]喻琴.论“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4]李聪聪.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颠覆大众生活的视觉文化[J].电影评介,2007(14)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教改课题(2009[第13号])
【关键词】主持人 素质 主持风格
播音主持已经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项专业,观众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包括自己身边的生活、聚会、庆典,都能够看到主持人的身影,都能够或多或少的了解到播音和主持的风格和特点。因此,播音主持的素质培养和风格的形成颇为重要。下面,笔者通过自己比较喜欢的一名名主持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董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电视系电视编辑专业,从1995年初涉电视至今,逐步形成了清新大方,亲切自然,文化气息浓郁的主持风格,无论在专栏节目还是在大型晚会中都能体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准。2002年5月,董卿走进中央电视台,当时西部频道成立,她应邀主持其中一档以民歌为线索的文艺节目《魅力12》。她还先后参与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第五届全国金话筒颁奖晚会》、《2004CCTV-KBS中韩歌会》、《为我们喝彩―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开播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等文艺节目,还主持了2005春节联欢晚会,并在本年度的“国际电视主持人论坛暨年度颁奖盛典”中一连捧得“最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人”及“最佳电视女主持人”两项大奖,当之无愧的成为继倪萍、周涛之后的央视新一代当家花旦。
一、清晰的谈吐和扎实的基本功
董卿作为主持人有着清晰的声音,温文尔雅的谈吐,不张扬,透露着一种隽永的气质。每次当她出场时,她都会用自己独特而温馨的声音向观众问好,一步步的逐渐深入主题,尤其是在主持《欢乐中国行》时,逐步的引人入胜,声音时而高亢时而舒缓,常常把观众带入一种梦境,带入每个美轮美奂的城市中。在青歌赛的舞台上,许多歌手难免会出现紧张的情绪,而这时的董卿会用自己像丝绸般的声音去安慰歌手,或者用俏皮的语调去缓解那种紧张的气氛。
主持人的基本功是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专业技能,这是每个好的主持人必须具备的看家本领。声音条件是天生的,拥有宽音大嗓,或银铃水音儿固然占尽先机,但声音本质没那么“亮丽”者大有人在,也不必黯然,好嗓子、漂亮的声音完全可以后天练出来。因为行话说:有的声音“入话筒”,有的声音就“不入话筒”。不断调整话筒角度、反复尝试微妙的用声或气息变化经过话筒后的效果,磨练你的耳朵,去摸索和再微调、再尝试。①我们在看董卿主持的节目时,其实仔细聆听她的声音就能明白,她有着非常扎实的基本功,谈吐清晰,字正腔圆。
二、渊博的知识体系
早在董卿读中学时,学理科出身的母亲在每年寒暑假都给董卿开列书单,所以类似《红楼梦》、《基督山伯爵》、《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董卿是三五天就通读一本,有时董卿读书实在太快,心存疑虑的母亲还会抽查一下,找出名著中的某一章节,让董卿罗列其中的人物关系,以强记为特长的董卿总能对答如流。如今,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关于读书,她的名言是――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读书,能让人学会思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安静下来;读书让我很快乐。②董卿认为,要想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要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看点书,书看多了就自然通了,时间长了就有自己的体会了,知识体系也就开始建构起来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③
三、丰富的应变能力
2006年在上海的某个活动现场,某主角让众人苦等20多分钟,为了圆场,现场主持央视名嘴董卿“被迫”现场放歌。有了董卿的救场,主角的迟到风波才得以平息。董卿现场调侃说,是这名主角给了她唱歌的机会。面对意外情况,主持人就要学会与现场观众周旋拖延的技巧,除了唱歌还有做游戏、猜谜语、脑子急转弯等互动方法。
应变能力不只是主持人的智慧,也是在主持过程中积累出来的。主持人对于一场节目也好,晚会也罢,都是起一个主要控制的作用,大型的节目最好还要有一个能和主持人配合默契的主持人助手,这样有什么情况发生可以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为此,主持人的经验很重要,年轻主持人一开始职业生涯的时候显得幼稚,但是经过大风大浪的考验,多经历些这样的意外往往也是一种获益。董卿一年上百场的主持活动可以说各种意外情况都遇到过,她的以不变应对万变的法宝和成功案例值得大家学习。
四、独特的发展经历和浓厚的个人魅力
电视节目主持人风格的形成与个人的性情、知识结构、判断能力、处事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而语言是风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主持人魅力构成中最重要和显性的一部分。
一个电视主持人必须要有魅力。那么主持人魅力的核心是什么呢?那就是个性。个性是决定人的特有行为与思想的概括化的心理活动系统。从人的外部表现来考察,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从其内部机制来分析,人的个性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蔡帼芬教授认为:“电视主持人的个性魅力首先就来自于自身的健康个性。健康的个性是一种和谐发展的个性,是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是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发展的个性。”这种健康个性所散发出来的“场”,能笼罩全场,形成一种巨大的吸引力,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而董卿在主持第12届CCTV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健康、善良、淡定、自信、睿智、机敏、温文尔雅,就形成了这样的“场”效应,让观众享受到了一顿集竞赛、娱乐、文化于一体且极具人文关怀的精神大餐。这个“场”的核心就是“知性魅力”,它是由完善的知识结构、强烈的人文关怀、灵活的控场能力、良好的语言素养四大要素构成的。
董卿在整个大赛中的主持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善于把握分寸,既能调动观众情绪,又没有“煽情”之嫌;她的语言既能按照“既定方案”控制场面,又能视现场情况随机应变,她熟练地把握了语言交流指向的变化与和谐。无论是素质考核的环节,还是对每位参赛选手的即兴访谈,她的语言样态都有相应的调节变化,而且转换自如,充分地展现了她的知性魅力。
《菜根谭》中曾说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董卿深知人有一颗平常心的重要。有了这颗平常心,董卿说她对自我的掌控更加游刃有余。④
参考文献
①魏薇:《播音主持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⑩
②吴郁:《播音学简明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5
③吴郁:《播音主持艺术技巧丛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⑤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如何确定自己自如的音高范围?有一个练习方法:先进行主观判断,即用不同的音高来朗诵一首诗,通过对音色质量和自然度的比较来确定。还可以进行客观判断,即用钢琴或校音器来确定上绕下绕音的音域范围,在保证一定音色质量的前提上绕下绕,找到大范围中间部分就是最佳的使用范围。当然,平常我们生活当中的发声习惯是音量一大声音就高,音量一小声音就低,在训练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注意进行一些与平时习惯不同的练习,比如小音量高音练习、大音量低音练习。要做到大音量不含不挤,小音量不压不捏。要量力而行,从中音量逐步向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声音的响度与气息与共鸣的作用有较大关系。气乃音之帅也。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讲,气息训练的重要性不需再谈,但在共鸣的腔体和部位中,咽腔共鸣是中心。如果没有咽腔共鸣,那么,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都会出现问题。咽腔共鸣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抬起“后口盖”,即抬起软腭。在发声时,根据不同的音高,意念可放在两肩到头顶,形成向斜后上方拉的力,这样的力会使软腭上抬,这是靠意念来训练。当然,在很多播音教程中提出了其他的办法,比如:半打哈欠张嘴、惊吓张嘴等练习方法。
另外,声音的响度与咽部肌肉的强弱也有较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用同样的音量在不同的环境中讲话,四周是水泥做的墙壁要比用海绵做的墙壁所发出的声音响度大一些。道理很简单,因为声音对硬东西的反射大,而软的东西会吸走一部分声音。因此,声乐界的很多老师把咽肌的训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林俊卿博士提出无声训练当中的“张大口”咽肌训练,李刚老师在《科学练声法》中所讲的连续弹发“HEI”音等等方法。笔者最近接触到一个新的训练方法,觉得效果不错。方法很简单,就是“舔小舌”。 舌头舔小舌(悬雍垂)时,下巴必然后收,后颈必然用力,这有利于咽部肌肉的训练。其实,有的老师也提出过用舌头从上牙龈、硬腭、软腭勾至小舌的方法,但此方法重点在于训练舌头的力量,而笔者用的“直接舔小舌”方法训练的重点是咽部肌肉。练好之后,后咽壁就会结实,吸音作用就小,反射就强。笔者用这种方法训练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变化。最大的特点是,用手指触摸后咽壁不会觉得恶心,这表明咽部的肌肉已不再象以前那么娇气了。
【关键词】语音语调 难点 播音发声技巧
正确的语音、语调特别有利于听、说能力 (交际能力) 的培养与提高。但是受汉语语调甚至是方言语调的影响,学生的英语语调根深蒂固。因此,如何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改掉不良甚至是错误的发音习惯是英语教师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
一、英语语音语调的“疑难杂症”
之所以选择英语播音专业的学生做教学尝试,是因为他们是招生老师层层筛选后录取的,语音基础是很好的。但是在英语语音方面对于英语播音专业学生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准确性上,还应追求优美性。
在正式做教学尝试之前,笔者首先对1个班28个学生的语音语调做了摸底测验,并对记录作了归类整理。
1.单词发音不饱满。英播学生的单词准确性确实较高,但是普遍单词发音不饱满,最为明显的是元音特别是双元音发音不饱满, 如time /ta?m /念成/tem/。
2.语调使用不规范。受汉语朗读习惯影响,学生将句子里的单词大量用降调朗读,失去了英语原本的“wave” 轨迹。
3.拖音。拖音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是短音长发,长音更长,人为的将单词的发音时间拉长;二是小部分同学给单词增加音素,如bread /bred/ 念成/bred?/。
4.重读层次不明。句子主重读、次重读、零重读的立体层次不分明,导致整体节奏感不强,乐感欠佳。
5.句子连读生硬,随意停顿,导致语流受阻而不够流畅。
这些问题都是语音学习中的“疑难杂症”。
二、播音发声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探究学生的发声方式,不难发现以下不足之处:口腔开口度偏窄、声带不够松弛、发声位置低垂、气息较弱、共鸣不明显等。归纳起来主要是口腔开口度不够,气息不够,节奏感欠佳。受方言发音习惯影响而又未经科学训练的发声方式是导致这些发音问题的因素之一。
要想实现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优美的语音语调,“对症下药”是势在必行的。
“日常发声是播音发声的基础,而播音发声则是日常发声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播音发声是科学发声中的一种,是使用胸腔联合呼吸法,以口腔、鼻腔共鸣为主,灵活运用口腔发声器官及吐字归音的技巧而发出的规范化、艺术化的有声语言。为学生们所熟知的美国的VOA和英国的BBC都主要采用播音发声的科学方式。因此,将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植入语音教学,是有其可行性的。
三、播音发声的借鉴
1.口腔开口度矫正。作为一年级英播的学生,其实他们有一定的科学发声知识,但是他们还不能运用到英语语调学习当中。播音发声的特点是声音首先要圆润,有光泽,这跟声带的松紧及口腔的大小及相关器官、肌肉的控制相关联。学生单词发音,确切的说元音发音不够圆润饱满也是由于口型开口度不够,声带的过紧。发音时开口不够大,口腔气流少,加上声带不放松,从喉咽部挤出来的元音发音就显得干瘪苍白,欠缺美感。同样,没有气息的支排和腔体共鸣,发音就显得没有穿透力和爆破感。
很多英语老师都建议学生大声朗读以改善口语,这是很有道理的。大声说话时口腔开度大,反之则小。发音时正确的口型是半打呵欠时的口型或发普通话 “好”之前的口型。同时要注意面带徽笑,嘴角微微上扬。训练方法如下:张嘴像打哈欠,闭嘴如啃苹果。开口的动作要柔和,两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松,舌头自然放平。这个发声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克服口腔开度不够的问题。
2.气息练习。学生气息不够长,并不是肺活量不够,而是呼气吸气方式不对。一般没有接受过发声训练的人在说话时都是用的“口腔音”,即声音没有足够的气息的支撑,更没有头腔的高位置,声音往往是在锁骨以上,鼻腔以下,发声时声音苍白无力。而标准的英语发音应当是富有弹性,极具节奏感的。
为了更加直观让学生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我先请2位语音较好的学生朗读下列句子,并进行了录音:
President Jiang Ze Min and Premier Zhu Rong Ji have shown genuine leadership in committing China to open its markets and abide by global rules of fair trade.
然后对比录音和原音,学生清晰直观地发现了差异。原声气息平缓,即便句子较长但是念起来依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学生朗读念到“genuine”,因气息不够而提前随意停顿,导致后半句中的连读显得吃力,而且失去了英语的“wave”本色。整个句子发音显得磕磕巴巴、语流不顺畅,更不用说美感和艺术性了。
帮助学生练习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闻花香:仿佛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进其香气,控制一会儿后缓缓吐出。
(2)吹蜡烛:模拟吹灭生日蜡烛,深吸一口气后均匀缓慢地吹,尽可能时间长一点,达到25-30秒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气后,从牙缝中发出“咝――”声,力求平稳均匀持久。
(4)数数:从一数到十,往复循环,一口气能数多少遍就数多少遍,要数的清晰响亮。
(5)用绕口令或近似绕口令的语句练习气息。
3.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示范功能。孟宪忠老师提到过:“It’s important to realize that imitation is the best and soundest method in learning pronunciation…”模仿是学习标准语音语调的最好方法,最好的模仿资料当然是英语广播电视节目。所以在语调学习中,应当充分发挥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的示范功能。模仿新闻的干净利索和铿锵有力,可以改掉学生有拖音的毛病;模仿如谈话节目的轻松自然,可以改善学生发音过重的缺陷;模仿“UP CLOSE”中主持人徐亦怡的丰富优美的语调,则可以针对学生不习惯使用八种基本语调;模仿不同风格的诗歌,则是针对学生念什么都是一个腔调的问题。
试以一次“UP CLOSE”的开场白模仿为例。
“Hello, everyone. Welcome to UP CLOSE! Our guest today is an actor who is performed on both sides of Pacific,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Before we invite him on stage, let’s take “Up Close Look―Wang Luoyong”.
…
Everyone, please join me and welcome Wang Luoyong to UP CLOSE.”
在这段开场词的模仿中,需要学生注意的点是:低升调和高平调的使用、停顿和换气以及连读。特别是学生普遍不习惯使用的低升调在hello, everyone,today,States,stage,Look这些词的使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句中的“me”是虚词,理论上应当念得轻、低、快,但是主持人却采用了高平调的念法,目的是为了调动现场气氛隆重请出嘉宾。
四、小结
播音发声的训练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英语语音语调,科学的口型、科学的换气和艺术化的语调,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英语发音的优化。当然,英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切记自己的导师职责。要细心观察学生发音的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的利用最为直观的模仿资料进行示范和矫正。
参考文献:
[1]白龙.播音发声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孟宪忠.英语语音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3.
[3]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4]汪佳奇.新闻英语听力大突破[M].南昌:江西文化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