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第1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2000年,歙县桂林镇宋村成立葡萄专业技术协会,十多年来,在会长、村党总支部书记吴云仪的带领下,协会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树立培育名品名牌,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渐形成了“协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葡萄种植从最初的几户发展到现在800多户,全村拥有葡萄园1800亩,平均亩产量可达4000~5000斤,每亩收入12000元左右,全村年人均收入仅葡萄一项就达万元以上。目前,宋村所产葡萄已占领黄山市区县及周边地区市场,并进入了超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皖南葡萄第一村”。

深渡镇是中国五大枇杷产区之一,2001年歙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枇杷之乡。2005年该镇成立绿色枇杷专业技术协会。多年来协会坚持项目带动,并积极拓宽枇杷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激发了农民种植枇杷的热情。目前全镇枇杷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枇杷1.5万吨,产值5000万元,占农业收入的62%,而他们的“绿色三潭”牌枇杷更是获得了华东地区十大精品水果的殊荣。

专业技术协会的支持下,近年来,歙县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为重点,针对、特色水果和特色蔬菜等产业,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和新技术,致力让科技服务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通过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目前该县已经建立了茶叶、贡菊、蚕桑、油茶、枇杷、葡萄、杨梅、山核桃、雪梨、石斛兰等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0万亩,新培育发展科技示范大户268户。

歙县也是全国产茶大县,现有茶园面积26.8万亩。科普带头人俞志荣创办的歙县兴农科技园是一家以茶树良种繁育为主的现代科技型农业企业。现已发展成为皖南最大的茶树良种驯化和繁育推广基地,共引进培育无性系茶树良种26个,年均出圃茶苗1000万株以上。近年来为县内外提供良种茶苗1亿多株,发展良种茶园5万亩,培育出5个新品系。

近些年来,科技已成为该县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力量。上丰乡在引进雪梨新品种,打造高产优质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果农广泛使用纸袋包裹技术,有效防止了病虫害侵入,雪梨皮白水分足,不仅产量高了,品质优了,更重要的是市场销售俏了,果农增收了。宋村葡萄基地针对往年受气候影响等原因出现较重的掉果、裂果等现象,采用搭建避雨遮阳棚、葡萄套袋、覆膜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在歙县,90%以上的行政村都有科技带头人,形成了以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科普宣传员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在农业科技培训内容上,该县根据不同时令,不同对象,事先让农户根据自身需求“点菜”,然后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授课”,授课方式由以前的“专家讲农户听”改为教学互动培训方式,深受群众欢迎。

第2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关键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1.引言

合作组织是劳动群众为谋取或维护自身利益,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在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农民为成员组织起来的一种社会团体和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为了更好地说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探寻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农村社区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进行剖析。

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特点

(1)全国合作组织发展滞缓,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协调。中国科协统计的数据显示,到1998年底,全国的专业技术协会有11.56万个,会员有620余万人,仅占全国农户的3.5%,这说明,专业技术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规模还很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协调。1999年底中国科协对山东、河北、黑龙江等20个省区的专业技术协会进行的统计显示,共有专业技术协会8.56万个,而仅山东、河北、黑龙江三省的农协数量就突破1万家。

(2)新型资源和传统资源交叉结合、共同发展,表现多元化的特点。新培育的组织资源,即由农民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自愿联合起来,组织新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传统的组织资源,包括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及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站、种子站、植保站、水利站、林业站、粮管所等“七站八所”,进行了改革,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在一些典型案例中,由农业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43.33%,供销部门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20%,政府其他部门专业合作组织占10%,企业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由农民自己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13.33%。

(3)多数合作组织以农产品为纽带,服务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从事的行业以种养业和养殖业居多。其主要形式为以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及家禽和水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围绕某一产品或产业开展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技术等经营服务活动。

根据对收集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占36.7%;养殖业的专业合作组织30%,两者合计达到66.7%,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种养业的商品率较高,农户承担的市场风险较大,对合作的需求动机较强,而从事加工业的占6.67%。根据全国科协所统计的11.56万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信息结果显示,提供购销、加工、储运或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为1.36万个,为总调查数的16%,这说明流通领域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例并不是很不大。

3.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

(1)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初期和中期的作用非常关键,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仍然与形势要求有很大差距,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待加强。

(2)农产品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弊端:组织化程度低、市场设施落后、信息机制残缺等、契约关系不稳定。

(3)农民合作意识淡薄,参与热情不高。合作意识不强淡薄的现象是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多数农民不了解新时期的农村合作经济的作用、性质;第二,近些年一些不正规的合作组织干部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投机取巧,伤农害农时有发生;第三,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兴趣;第四一些合作组织由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效果不好而解体。

(4)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短缺。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是经纪人或种养殖能手,在劳动实践中的能力很强,但是这些优秀的人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所需要的合作社管理人才是有很大差异的。对于合作社管理人才来讲,他们不仅具有经营管理才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合作知识,他们知道如何管理合作社,如何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小规模的农户仍是农村中农业经营的主体,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诸多问题。

(1)农民的思想认识有待统一,政府的宣传引导力度有待。大多数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尚处于模糊认识阶段。部分干部对合作理论知识、意义不甚了解,思想意识不统一。政府和部门缺乏有效的宣传、指导、支持和引导,仅靠农民自身难以使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合作组织数量少、范围狭窄、覆盖产业面窄,网络用户少。在组织形式上,高级紧密性的合作社还没有。在合作内容上,大多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提供生产资料等初级合作内容为主,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上的合作内容却没有。在合作范围上,成员局限于生产环节的农民成员,没有与龙头企业、科技推广部门、大客商大市场合作,合作区域范围狭窄,仅限生产一端。

(3)未形成农民为主体的创办人结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发起人划分,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由农民中的大户牵头领办。二是由乡村干部牵头领办。三是由乡镇基层农业技术部门人员牵头领办。但尚未形成农民为主体的产权制度安排。

(4)扶持政策不到位,推动效果不明显,运转经费保障存在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制定了许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但由于这些政策多数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政策,很多专业合作组织在很多方面难以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并且由于缺乏能人、市场、技术等组成要素,经营活动少、规模小,合作组织盈利能力弱,运转经费依靠投入,基本运转难以维持。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同全国一样,也是沿袭以往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市级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土肥站、植保站等部门;各县(市、区)设立农业局,下设种子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林果站和植保站四个业务站,多数县(市、区)还成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每个乡镇(街道)相应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林果站;村级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户。潍坊市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的划分设置的,依附于同级政府行政机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设有门类齐全的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布局及经济区划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限制了技术跨区域流动与重组,造成了农业技术推广效率低和技术推广资源的浪费。

2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今天,仍然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由政府支持建设的一个技术推广体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财政压力的影响,各地对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制采取了“减员、断粮”政策,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弱化

一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断链现象。由于“三权”下放,市、县、乡镇(街道)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之间仅限于业务指导,上层对下层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二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顶岗现象严重。乡镇结构改革,一大批非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安排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占编顶岗现象严重,致使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下降、素质降低。三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职能弱化。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街道)普遍存在着乡镇政府安排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收缴税费、抓计划生育、包村等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因而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的正常开展。

2.2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调查显示,目前潍坊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其工资是靠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的利润来发放。能发放工资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也较低。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低、办公设施陈旧、科研经费、科研设施和必备的农业技术推广硬件不足等因素,影响了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2.3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主要存在以下特点,一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中专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专科生,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最小,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偏低;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年龄结构偏大;三是潍坊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资料显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0.3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5.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3.71%,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61.31%。

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

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并发挥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挥各种类型的农业推广组织的作用,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机构和网络体制。结合潍坊市实际,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1改革传统农业推广机构,继续发挥其主体功能

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政府的推广机构及其推广网络在当前及其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还要整合、稳定,以发挥其主导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鼓励有技术的农业推广人员申报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充分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保障。结合潍坊市的实际情况,应该坚持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制定投资政策,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有偿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该积极抢占经营市场,兴办生产性的服务实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特殊优势,开发多种创收渠道。

3.2努力提升产业化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从调查的寿光、诸城、青州、昌邑等市的情况看,不论是寿光确定的“企业+基地+定单+农户+品牌+市场”运营模式;还是诸城市走“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或者青州市“以市场型龙头企业带动、发挥辐射作用,形成支柱产业”等,其农业龙头企业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过程当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努力提升企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以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一是要加大投资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二是完善政策,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工作。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必须按照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立并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产品)和骨干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3.3行业自律,加快以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农民自发形成的一种民间组织形式。它在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间之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农业技术和信息传播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一是制定措施,提高专业协会管理力度,来加强各专业协会的管理;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专业协会的快速发展,按照“示范引导、鼓励扶持、村民自愿”的发展思路,继续鼓励和支持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各种各样的专业协会,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广的有效合力。

3.4健全网络,普及以视听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目前,潍坊市已建成潍坊农业信息网,大多数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网。但目前农业信息网规模较小,设计不够精细,缺乏个性和专业特色,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时效性较差,网上资源比较缺乏且利用率较低。在硬环境上,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落后,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农村电信、电力普及等配套设施还很薄弱,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在偏远的乡镇还没普及。对此,建议由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体制,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入网建设,培养农业信息用户群体,鼓励广大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上网,接受网络信息服务。

3.5加强项目带动,完善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它的条件必须是针对专项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根据专项技术推广的需要,结合本地农业优势特色来应聘首席专家。应聘的专家主要负责专项技术或项目的组织、指导、推广和咨政服务。受聘专家可以是大学、研究所的教授、研究员,也可以是推广机构的知名专家。通过建立以首席专家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专家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对于大力推广专项技术、项目以及新成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6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培训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3.6.1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基地

要搞好农民的技术培训,首先要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在职培训工作。一是集中培训。每年应定期举办大型全县(市、区)农业干部培训班,培训人员主要包括各镇(街道)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以及主要科技示范村负责人等。二是电视、广播和网络培训。以县(市、区)农业推广学校、职业学校为培训基地,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外出培训。建议农业推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了解世界高新农业技术。

第4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陕西省西安市农广校在2010年着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调研工作,通过3年的布点试验、区县推广,探索了“校社协作、教培互补、学训结合”的“西安模式”培育职业农民。

 

一、“西安模式”的核心及目标

核心:采取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负责,区县农广校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组织管理的培训推动模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合作社下建立“农民技术服务队”,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采取学历教育,农民职称与技能培训互相补充,课堂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目标:培育技术服务队中既有一定生产规模、又能服务更多农户的技术骨干。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学习、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实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技术素质和服务广大农民的能力,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

 

二、主要经验做法

(一)科学筹划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广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县农广校签订职业农民培育合同,明确权责和分工;对试点合作社进行授牌,为合作社下的技术服务队的队员制作统一标识的蓝色服装,并配备了先进的农机具;结合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初中级农民技术职称的资料评审工作和高级农民技术职称的推荐申报工作。

 

(二)多层次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组建了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省市知名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围绕整个生产周期通过三种途径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一是专业技术提升培训,即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针对技术服务队的不同专业组别(植保组、修剪组、技术咨询组、农机组),面向农业关键环节开展大型集中培训;二是专业技术普及培训,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聘请农民技术能人、土专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队的日常培训;三是学历教育提升培训。推荐技术服务队中的部分优秀青年参加区县农广校的学历教育,由市农广校进行学费补贴,考核合格的使其拿到农广校的文凭。 

 

(三)多形式开展职业农民培育

1. 通过集中授课、巡回指导、异地参观、实践操作等形式开展培训,技术服务队成员通过边接受专业指导、边实践提高,逐步达到技术专业化、服务职业化,既丰富了培训内容,又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2. 充分发挥远程培训的作用。一是利用省市农村广播的《农村致富大赢家》开展专题讲座;二是通过电话连线解答学员问题;三是通过西安教育培训惠农网远程农民培训平台培训视频、课件、通知等。

 

3. 举办技能大赛。中心在试点合作社示范园组织开展职业农民果树修剪技能大赛。通过比赛竞技、观摩学习、现场辅导,既交流了实践经验,又解决了果农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主要成效

目前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采用该模式运转的两个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分别建立了周至富余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和户县草庙葡萄协会农民技术服务队。 这些身穿蓝色队服、活跃在农村生产技术第一线的职业农民先锋军,是农业培训惠农的实际典范,起到了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带动的作用,推动了农民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一)培养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农民的种植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学技术的热情高涨,涌现出一些依靠科技致富增收、示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2010年8月30日《西安日报》“1亩地净赚3万元”报道了户县试点学员唐正发的事迹;2012年3月21日《西安日报》“婚礼上的培训很赞”报道了周至试点的职业农民武立朋的事迹。

 

(二)试点区域产业发展迅速

西安市农业培训中心结合两个试点区域的主要产业,编制了两个市级农业技术规程:《户太八号葡萄分级包装技术规程》和《猕猴桃贮藏保鲜技术规程》。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和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两个试点区域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科技致富意识形成,产业区域影响明显增强。

 

第5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县(市)区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专业合作社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农民股份合作公司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各类联合体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行业协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养殖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加工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其它产业的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村级组织牵头的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能力领办的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以各类技术能人和乡土人才牵头创办起来的,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使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有效地传播;他们还以专业技术为纽带,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农民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的一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有效载体。望奎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自1985年创建以来,已培训全国各地学员8万多人次,推广良种20多万斤;曾繁盛的经济作物研究会有会员7万多人,先后与国内外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培训班近300场次,培训学员9万多人。肇东市向阳乡瓜菜技术研究会挂靠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开发了40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三高”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名优特、无公害新品种,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开发国家级盐碱地种植高油115青贮玉米试验项目已在全省推广,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项目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目前,这种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不但加速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还加快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有力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化新型农民的成长,为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奠定了人才基础。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推向市场。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解决了农产品分散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协会网络了全乡所有养鸡户,在会员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种雏、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服务,2003年向阳乡蛋鸡饲养量达120万只,年产鲜蛋90万公斤,全部通过协会的销售联合体销往广州、温州、大庆等地,会员人均收入达到3520元。肇东市太平乡生猪直线育肥技术协会与大庆金锣集团签订了年交售10万头生猪合同,由协会组织生产,金锣集团按保护价收购。该乡已建立千头养猪小区5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万头养猪专业村3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生猪饲养量超过12万头。去年,养猪户因加价、保护价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今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企业、大市场签订订单200多份,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成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主心骨”。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了基地龙头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民过去“小打小闹”、“单兵作战”的方式,依托产业、扩大规模、组建基地、挂靠龙头,已成为服务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支劲旅。一是加速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来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的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体,较大规模的群体”生产格局,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市望奎县东郊乡“黄麻子”土豆、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明水县崇德镇的獭兔、庆安丰收乡的养鹿等产业都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联接为纽带,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生产规模,有利于大型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把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绥棱后头乡二井村最初只有12户种小棚蔬菜,成立协会后,在会长王树成的带领下,由单一简易小棚生产,向日光节能大棚方向发展,现有温室大棚150栋,生产面积1.5万平方米,由单一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立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技术、统一价格、分户管理。全组种蔬菜户达100%,年生产特色品种、反季蔬菜112.5吨,平均每户收入可达4.000元,比过去收入增加五倍,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的专业屯。三是有利于形成利益联接机制。农技协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以利益为纽带,改变了农民生产难组织、基地企业难对接的现状,通过企业+协会+农户形式,把产业化要素之间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海伦市乐业乡圆葱生产协会是党员干部和农户共同出资入股组建的,协会共有1015亩地,每垧地算做一股,每股出资1.8万元,今年协会种植的圆葱喜获丰收,垧产可达12.5万斤,协会出面统一与贸易龙头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协会获利可达100万元,每股可分红利1万元以上。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内讲服务、对外讲盈利,可以有效地协调集体利益和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人利益,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成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依托和靠山。望奎县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对农户实行“三保一包”(包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保证农户不赔钱)措施,他育种的基地户均年收入都超过了万元。近年来,凡是因灾害造成农户减产,研究会还拿出资金进行扶持,已累计拿出无偿扶持资金150万元。2001年冰雹灾害造成研究会5000亩良种繁育田严重受灾,研究会组织抗灾自救,为会员无偿提供扶持资金50余万元,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相互合作,通过行业自律,统一制定行业产品标准,避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竞争的盲目性,确保质量,稳定价格,加强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比如,海伦市针对奶牛养殖户在销售环中出现的一方面压价收购,一方面搀杂使假面影响基地发展等问题,在奶牛集中的乡镇和村屯都成立了奶牛协会,协会对内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组织销售,不但保护了农户利益,而且使基地成为企业稳固的“第一车间”。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协调和统一会员的购销行为,既防止了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约了入市费用,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购入生产资料时,以批量购买,既能争取优惠价格,又能保证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市场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肇东市海滨养渔协会统一购买渔苗和饲料,统一聘请专家开展防疫,统一引进客商对外销售、使当地的渔价始终高于周边地区的散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各地都在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生产需要为前提,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创办的群众性组织,它的出现源于农业生产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源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自我服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地着眼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海伦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借助三种载体:1、借助产业载体,紧紧围绕当地大豆、畜牧、青椒、菇娘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了51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烟草公司、制油厂、“松北王”农产品经销公司、海北大豆等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豆产业联合会、大鹅产业联合会和烤烟生产联合会。2、借助组织载体,利用农村现有的党员服务区、团员服务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借助能人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农村各类大王、能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望奎县以大力发展各类协会为重点,大力创办了“三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即:围绕优势项目这一主线,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办“三点一线”型农民专业协会;充分发挥的示范效应、领导的服务作用、部门的扶持优势创办“三位一体”型农民专业协会;靠抓高产大王牵动专线,靠抓专线牵动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创办“三环联动”型农民专业协会。目前,望奎县农民专业协会已发展到264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会员达到人。各地在创办过程中还坚持“百花齐放、分类齐上”的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强求化一、不强迫命令、不硬性捏合、不搞拉郎配,确立了“不局限于一种经济形式,不局限于一是广大文秘工作者的幸福家园产业,不局限于谁来创办,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的指导思想,在组织形式上坚持松散型、紧密型、经济实体型、股份合作型并存;在经营领域坚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并进;在组建形式上坚持致富能手+农户、示范服务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党员干部+农户等多种形式并举,从而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数量从多、门类齐全、快速推进的可喜局面。

第6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关键词农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

农民教育,这里主要是指农民成人教育,不包含农村青少年的普通教育。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民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农民教育的收费培训和免费培训、农民教育的学历培训和短期培训。深感农民教育越来越难做,农民教育是政府(或社会)热而农民冷,正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1农民教育的现状堪忧

1.1农民中专学历教育衰至极点

江油市的农民中专学历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教育教学主要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成人中专学校实施,招收农村青年,函授面授结合。那时比较好招生,学员学习主动性强,积极性高。他们后来大多成了乡村农技服务人员,是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村普及的带头人。

而今,普通农民已经没了学习热情,由于政策的及时引导乃至干预,乡村基层干部和与农业有关的服务组织成员成了主要学员,开设的专业也大大拓宽。然而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在民工潮的背景下,受训学员实际参学率并不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很难保证。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收效甚微

为提高农民素质,近年来,由政府买单鼓励农民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益于务工农民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然而,近年来的培训实践却不断遭遇尴尬。许多农村中青年妇女,家庭负担较重,想马上就业,不愿花钱花时间参加培训。现在还在农村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已经很少了,尽管培训时农民不需交或交很少费用,然而培训班的气氛还是显得有些冷清。而在安置就业时,往往事与愿违:经过大力工作,南部、阆中、简阳等县的家政服务培训人数达5 500人,而输出的仅有几十人[1];达州市培训后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比例也不到15%[2]。结果是就业岗位与培训知识不对接。

2农民教育困境产生的原因

由于务农的比较效益低下,离开土地的农民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青年男丁到现在包括妇女在内的青壮年农民。这使得农业知识教育受冷落成为必然。农业中专学历教育是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型教育,对全社会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对于具体农民学员致富的目的实现,远没有外出打工挣钱来得那么直接、那么显著。因此,他们对农业科技的渴求程度并不高。在乐至县、安岳县、简阳市部分乡镇的抽样调查表明,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占52.1%,不愿意的占24.8%,不信任的占23.1%[3]。而随着民工潮的发展,愿意接受培训的农民的百分比还在急速下降。

动力源于需要,无论什么培训,都不能离开研究农民的需要。因为农民需要是推动农民行为发生的原始心理动力,它是激励农民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原因[4]。对于当今农民来说,最现实的需要就是通过种养殖业生产能显著增加收入或者是外出找份工作挣钱以迅速脱贫致富。但现在的农民培训多半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学习热情不高。对农民进行非农产业知识教育应该是深受当今急于离开土地的农民欢迎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步入社会的成年农民急于摆脱经济上的困境,已经没了学习的动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若没法胜任,则可以寻求技术含量低的工种。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工种,需要花相当长时间来系统学习,而如今的许多农民培训,在实施时大多“缩水”。

3有效实施农民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农业产业带动农民教育学业

农民是一个务实的群体,培训一定要让农民真正在教育中切身受益。笔者参与了许多次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下乡前首先是摸清当时当地农民所需,然后带着问题开展培训服务。为配合全市养殖业的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的家畜家禽养殖知识培训的具体内容就是针对各地当时的问题而举办的,时间可长可短,在各乡村就地指导。这种形式很受农民欢迎。

江油市的东兴、二郎庙、小溪坝和九岭等乡镇近几年来把境内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民教育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效果显著。2003~2006年,东兴乡在乡农村成人学校的推动下开展饲草养鹅和稻田蘑菇种植技术培训,使养鹅和食用菌栽培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二郎庙镇引进外资,在进行大规模黑木耳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开展木耳栽培技术培训。小溪坝等乡镇由于种子公司的入驻,经过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农民的水稻玉米制种技术得到了迅速普及,这在农民中专学历教育中是很难收到成效的。九岭是河南市境内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随着栽培的蔬菜品种类别的调整,每期的相关知识讲座都座无虚席;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已成为原本散漫的农民一种自觉规范。

3.2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没有组织或组织化程度低的农民是很不好实施农民教育的。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利益驱动下,农民教育就好实施了。江油市二郎庙镇种桃农民组织起了自己的协会,他们会根据生产的需要邀请果树专家给他们讲课,学习成了农民的内在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纽带,它是科技传播的桥梁。各级政府应鼓励和大力扶持各种协会的建立,通过农民科技培训给优势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大竹星火禽业、达县枣协、万源银杏协会等在科技传播上发挥了良好的带头作用[5]。这些协会既是保障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同时也是入社农民广泛接受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渠道。

3.3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终端就业上岗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以及观念更新起了很大作用;但从实践看,其培训内容多多少少都有些盲目性,针对性不强或跟后来的就业联系不紧密,因而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劳动力转移培训应该更多地转为强化用工地就业单位的上岗培训,这种形式会将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眼前就业压力转化为农民工的学习动力。农民是最讲“活学活用”的,政府把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向民工潮流入终端的岗前培训当更见成效。这样可避免培训机构主观上的“培训缩水”,确保培训不走过场。

4参考文献

[1] 蹇继明.川妹子家政服务员出川难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农业科技,2004(10):4-5.

[2] 李秋平.农广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与对策[J].四川农业科技,2004(10):36-37.

[3] 刘志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培训[J].四川农业科技,2004(8):4-5.

第7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创新实干方法 促进农民增收 元谋地处滇中高原北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国土面积2021平方公里,辖10乡3镇,总人口20.4万人;属南亚热带干燥气候,年降雨6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9℃,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素有天然温室之称;以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以年产15万吨的鲜销蔬菜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近两年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七次和州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抓住全县人民要求加快发展的共同愿望,凝聚人心、吸取众智,挖掘资源和社会新特点,整合优势资源,以创新为主要手段,系统创新实干方法,大胆实践,在经济领域方面,制定了双目标、双支柱、双动力的发展战略,按照发挥优势、打牢基础,突出绿色、建好一会一园(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形成两大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开拓两大市场,实现两大目标的思路,首先在农民增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社会发展方面,按照扩大民主,推广科学,建立竞争,引导宗教,加强法制,树立公证,巩固地位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全县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发展。全县1至11月,国内生产总值共完成642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5万元,增长8.7%;财政收入共完成36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44万元,增长13.8%(如按同口径相比,比去年同期增加759万元, 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71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2元,增长19.8%(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260元,比上年净增374元,增长19.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469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0万元,增长8.64%。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稳定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我县从过去的倒数第二名上升到了顺数第二名,各类群体性上访和群体性纠纷得到杜绝。 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我们经过认真的总结反思后认为,基础是运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出了一套系统科学的发展思路,关键是找准难点和突破口,运用创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着力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上创新,开拓经济增长源 在元谋,反季节蔬菜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也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基础性产业。但从1998年开始,由于种植结构、内在质量与市场发展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比较优势逐步减弱,经济效益日渐下降,XX年全县蔬菜产值降到了1亿元以下。如何使反季节蔬菜这一基础性产业尽快适应形势和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成为了县委政府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首要问题。经过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调查,我们认识到,要想使农民快速增收,必须根据市场的需要,重新挖掘元谋自身特点,整合优势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形成我县的核心竞争力,使蔬菜产品走入国内超市、走进国际市场才能达到目的。市场需要无公害产品,而我县除了天然温室和铁路运输优势外,还有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优良环境优势,将这三大优势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县蔬菜产业二次创业的目标--种植无公害反季蔬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是重点建立两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专业联防植保体系。三是聚合力量,开拓市场,竭力疏畅农产品销售渠道。竭力开拓市场,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是驱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县委政府始终站在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牢牢地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聚合力量开拓市场摆在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实行政企分开,把县蔬菜公司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交县农业局行使,而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蔬菜公司改善设施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集中精力加强同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使之成为销售型龙头,稳定和发展客户,并逐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产品流通窗口和直销点,畅通蔬菜销售渠道,开拓市场空间。其次是在全县确定100户重点扶持的经纪人,实行正科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经纪人制度,从政策、资金、科技服务上重点给予支持,使经纪人放心、放胆地发挥组织群众、连接市场的能动作用,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渠道畅通,有效提高群众生产的针对性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和开拓市场。第三是以能人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布局特点,大力发展各种专业协会并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信息来源广、机动灵活的优势,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采用“好品种加订单”的方式,行ё橹?ъ彝蚧ы?惺卟松??种玻??保?嗲?馈⒖砹煊蚩?倥┎?废?凼谐。?敌卸┑ド??投┑ハ?邸5谒氖亲ソ舳灾饕?卟似分纸?形薰?σ?分柿考觳馊现ぃ?炖砩瘫曜⒉岬羌牵?纳瓢?疤跫??蛟臁疤烊弧薄ⅰ拔薰?α逼放疲?凳┢放朴??5谖迨羌哟蠖允卟伺?⑹谐〗灰字刃虻那謇碚?倭χ龋?侠鞔蚧髌坌邪允行形???骱迷肆?叵担?识燃趺饨灰追延茫?档徒灰壮杀荆??ず褪迪植松碳安伺┑乃???妗?br>二是调整品种结构。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经纪人及农民土专家的积极作用,采取好品种+订单的经营方式,每年引进数百个名特优新品种,进行籽种革命,用订单的形式引导群众推广种植,提高群众生产的市场针对性和产品的商品率。三是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发挥销售型龙头企业的作用,广泛开展市场调查,引导群众科学合理利用土地,科学安排种植计划,使粗细菜结构合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降低生产风险。四是调整种植时令。采用信息会、座谈会等方式,及时推介全国各大市场行情,指导群众合理安排种植时间,确保蔬菜产品适时均衡上市,有效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阶段性物贱伤农,努力提高蔬菜上市后的经济效益。五是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追求更大利润空间。为7个协会和企业争取到了进出口经营权,目前正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出口基地县建设项目。今年12月22日,省外经贸厅将在昆明为元谋反季蔬菜专门举行一个推荐会,向国外200-300名客商推荐元谋蔬菜。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去冬今春菜季,全县10万亩冬早蔬菜实现了量价同增,产量达到14万吨,产值达到1.74亿元,平均销售价格每公斤达到1.32元,比上个菜季增长了46.7%。农民现金收入中仅出售蔬菜一项就达到602元。今冬

明春菜季,截止11月底,全县12万多亩蔬菜共已外销31600吨,与上个菜季同期相比增长了32%,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 二、着力在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上创新,提高农村生产组织化程度 在农村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农村工作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组织群众,二是如何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与大市场顺利对接。只有解决好这两大难点,群众的劳动才能从无序进入有序,才能从盲目进入有效。针对这两大难点问题,县委政府一手抓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一手抓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植,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上,我们首先是把分散在全县各地的懂生产、会经营的农村能人组织起来,并分别安排给全县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结对联系,从思想教育、政策落实、项目开发和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的给予协调和帮助,使其成为联系生产与市场的经纪人。然后是以经纪人为核心,根据不同地区的生产种植特点成立专业技术协会,引导协会围绕市场需求组织群众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为会员提供专业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施产销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在实际运作中,我们考虑到协会虽然对千家万户生产具有广泛的号召力,但由于缺少法人实体资格,对开拓市场、开展经营有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再次分别不同情况,对那些具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协会进行公司化升级,以协会为基础成立公司,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负责产品的经营和销售。创新出协会、公司、经纪人为组织形式,以好品种+订单为经营模式的农~营经济制,使农产品生产、流通与市场紧密衔接,引导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沟通融资渠道,理顺与其它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经营合作关系,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地成为组织生产、服务农户、连接市场的龙头。经纪人在协会与公司之间是灵魂人物,就协会而言经纪人是组织者,就公司而言经纪人是法人代表、管理者,经纪人通过协会和公司使群众的生产与市场实现顺利对接,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格局。经过认真分析总结,我们把协会、公司、经纪人这种联营经济组织在全县进行及时推广。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成立各种专业技术协会58个,会员达到2938户,其中,经济实体型22个、服务型15个,普及型21个。这些协会或联营经济组织在全县农村引导农民看、指导农民种、帮助农民销,带动着全县5万亩土地的生产与经营,成为了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在龙头企业的培植上,我们把在能禹镇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作为龙头企业的培植发展平台,以能禹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规划创建占地500亩,集农产品交易、保鲜、包装、深加工、储运企业、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市场体系,吸引汇源集团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以108国道两侧为中心,重点培植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东山大沟、丙间中沟和龙川江沿岸为中心,重点建设农产品优质原料种植区。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国企改革、招商引资、非公经济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加快了园区建设进程。自园区建设以来,已有29户企业签订了进园投资合作协议,另有14家企业入驻建设并相继建成投产,3家小香葱加工企业已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产品销往韩国、日本、新加坡,蔬菜公司、瀚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龙川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已初步地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北京汇源果汁集团与元谋的果蔬深加工合作项目也已进入了实质性的筹建阶段。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的建设,使全县工业经济出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势头,1至11月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3943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 三、着力在党的组织工作上创新,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领导是关键。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快慢,关键是要有一支愿集中精力谋业干事的领导干部队伍。用什么机制选用领导干部,是引导领导干部队伍和社会力量投身建设事业的关键。经过实践证明,元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发展的快慢最终决定于各级领导干部、决定于社会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一是在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前提下,引入公开、民主竞争机制,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将近几年先进的选用人方法科学组合,采取公开、民主、竞争、差额、票决的方法选拔任用乡镇党委书记,通过这样一种方法,一方面扩大了民主,提高任用干部的公信度和权威性,实现好中选优、优中择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起到一个非常强烈的导向作用:让干部知道怎样当官;让社会看到公正;让优秀人才看到希望。公开、民主、竞争、差额、票决方法的实行及所产生的效果,得到了全社会以及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和认可,经过认真的归纳总结,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广泛地运用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二是对县级机关实职副科干部实行公开竞职,广开识人用人渠道。三是在县级机关坚持凡进必考的制度,在充实机关工作力量,促进作风转变的同时,为基层培养后备干部。四是抓住热点问题营造社会公正,凡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招工招干一律坚持公开招考,择优录用,聚合社会人才充实各级干部队伍。五是建立农村和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库,把农村和非公经济组织中的土专家纳入县级人才管理,享受政府津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六是在全县农村党员中开展一提高、两增强学习活动,织牢农村基层工作网底。首先是结合xxxx重要思想的学习,着力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并解决好实践xxxx农村党员怎么办等问题,树立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党员要先富的强烈意识,以发挥农村党员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是认真总结和分析我县近几年来在调整农业结构中的经验教训,组织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农村党员的市场意识,逐步提高围绕市场调整家庭种植结构、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能力;第三是结合我县建设无公害绿色产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实用科技培训,有效地增强农村党员的科技意识,带动广大群众学科技、用科技,促进群众增收。 创新,使我县在实践省委和州委发展思路,实现农民增收和社会发展方面尝到了甜头,获得了信心,

今后,我们要保持这种创新的劲头,抓住州委、州政府把我县作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的机遇,迅速作好园区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建设进度,形成新一波带动群众增收的推动力,并恳请省州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园区的扶持力度,使我县蔬菜产业近期产值达到10亿元。

第8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一、把农业技术人员培养成为“实战家”,让他们真正成为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火车头”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以后,全县农业科研机构和乡镇农技站逐步走上了市场化道路,农业科技服务出现了良好新动向。但同时,也还普遍存在着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培训不及时、服务不主动、跟不上产业化发展要求等问题,需要从体制、管理等方面加以根本改进。一是要进一步深化农业部门体制改革。要用“内科手术”式改革把农业科研机构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彻底推向市场,用新型收入分配机制砸破铁饭碗,不仅让农业技术人员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更要实现心理转变,促使他们自愿为“三农”服务。二是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转向注重对农技人员专业技术的培养和提高。结合长阳经济发展实际,围绕蔬菜、柑桔、茶叶、清江鱼等农业支柱产业开展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给他们集体“充电”。努力提高培训层次,多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加强和华农大、农科院等重点农业科研单位联合,让农技人员学到最新、最实用的科学技术,切实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平台建设,为农技人员发挥特长提供舞台。通过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创建专家产业基地等方式,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向“三农”流动,推动科技重心下移。在进一步完善高山蔬菜专家产业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柑桔、茶叶、清江鱼等其它专家产业基地,充分挖掘各行业技术专家的潜能,实现由蔬菜产业一枝独秀到多种产业齐头并进,共同繁荣。积极争取各种扶助政策,多引进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借助国家和社会资金提高县内农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实力,从而辐射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种养水平。

二、把农民培养成为“土专家”,让他们真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大和最终受益群体。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把他们从农业科技的“奴隶”改变成为农业科技的“主人”。一是要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名科技明白人、一村一名致富带头人”的目标,结合各乡镇各村的地理、气候、资源和当前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普及开展“技术进农家”、“专家面对面”活动,请专家在农业集中产养区进行现场教学,手把手指导。增加对重点生产技术的音像、纸质宣传品的编印量,直接播放、发送到户。多举办专业培训班和“块块”发行会,使新产品、新技术由点到面,逐步入户。二是要切实落实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按照科技先行人、致富带头人、村务管理人的要求,认真选好培养对象。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传授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学员所在地的产业实际,多传授先进种养技术,重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农村科技应用推广的领头雁。三是要大力培养选拔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加强对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努力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应用的“二传手”。加大优秀乡土拔尖人才的事迹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为他们建功立业注入激情和动力。积极推进“职称评审进农村”,将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大户、能工巧匠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范畴,让他们有为有位,为传播农业科学技术提供便利。四是要加强行业协会建设。通过行业协会把民间散落人才组织起来,聚集他们的智力优势,实施“集团作战”,形成合力。

第9篇: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范文

1.目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情况

当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十分迅速,但从中可以看到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一些地方,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无序状态,一些其他形式的经济组织也借此机会冠以合作社的名目建立起来,以致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因此,我们应该依法对现存的农民合作组织加以规范,使之不断地走向成熟化。目前从我省已建立的各类行业协会的状况看,其性质多数为在民政部门登记并注册为非营利的社团组织。主要是以支部加协会的模式进行运行,基本上不存在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会员所有的产权制度,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二是没有形成会员控制的决策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基本上“内部人员”控制协会运作,而普通会员的实际参与能力和参与效率明显很低。三是政府干预较多,许多协会经营对政府的依赖性过强,有问题就找政府,创新能力和自决能力太差。尤其我们的乡镇领导以及协会中会员对协会的认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支部和村委会更是对协会中的分工和性质不能做到客观地认识。

2.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2.1充分认识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新时期农村经营体制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人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自愿联合成立,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协会、农村专业联合社或综合社、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多种形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直接影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

2.2扶持引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充分释放政策导向效应,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合作组织发展的实惠。

二是优化政策。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民政、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创造条件。

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促其健康发展。

四是加强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2.3理顺关系,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协调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做到“三个规范”。一是规范组织。因地制宜,逐步引导合作组织由小变大、由松散变紧密。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建立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运行。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程民主推选负责人,实行民主管理。三是规范章程。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2.4多元合作,灵活方式参与创建

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矛盾,利用农村现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

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成立技术推广股份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入股创办实体,自建或联建当地有优势的农产品示范基地,集聚科技力量,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群体扩张,促其真正成为推进一方经济发展、带动千家万户共同富裕的骨干力量。

二是能人带头创办。多措并举激励大户快速成长,引导大户成立行业协会、同行公会、行业商会等中介组织,形成技术、生产、市场、信息联盟。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农户投入专业生产。

三是集体农户联办。积极倡导村组与农户联合兴办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建立和发展产业协会、经济实体及农产品购销网络为重点,鼓励农民打破地域、行业限制,积极向宽领域、多层次拓展,努力构建“联手闯市场、合作兴家园”的发展格局。

四是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实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紧密结合,提升入住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联度,扩张订单农业规模,创办企业与农户互利合作组织,发挥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产的链条作用,尽快形成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诸环节的多次增值,并使农民分享产业各个链条的利润,促进农民长效增收致富。

2.5创新服务,积极完善组织领导

切实抓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

一是坚持“尊重民意”原则。明确农民在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财产所有权,做到引导不包办、参与不干预,保证农民入退自由,互助合作,为会员提供所需经济技术服务,积极实行二次分配,让农民真正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实惠。

二是切实加强指导。实行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挂钩经济实体制度,切实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创建“有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品牌组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