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就餐:
1、所有就餐人员一律凭饭菜票就餐,一律不欠款,不赊账。
2、食堂工作人员除杀猪共同就餐外,不准另开小灶。为确保饭菜的安全,值周班级组长要对食堂负责。
3、食堂工作人员的亲属一律不准在食堂就餐。
4、不准以现金或其他形式出售食品和未加工物品。
二、工作纪律规定
1、售饭菜时对老师、学生一视同仁,认真收票。
2、行为举止语言文明、态度和蔼,严禁与学生争吵。
3、有问题及时向食堂负责人反映,不准翻弄事非,制造矛盾,影响团结。
4、保管、采购要坚持原则,坚持物品领用和采购制度,遵守财经纪律。
5、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按规定的时间作息。
6、有下列情行之一者,除处以经济处罚外,一律下岗或解聘。
①故意损坏公物的。
②故意不收或少收饭菜票的。
③造成严重浪费的。
④工作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
⑤私分偷拿食堂物品的。
永兴中学食堂财务管理
一、食堂收支统一由学校总务处单独建帐核算管理。
二、饭菜票价的定价或调整,由学生食堂管理员召集有关人员参照市场物价商定。
三、支出票据核销,必须是售主出据的并有售主签章的购物依据,经食堂保管核实验收物品后签章,再由食堂管理员审检签字报销。否则不予报销。
四、大额购置,需由组长拟计划,食堂管理员批准后再行采购。
五、饭菜票由伙食总务主任统管,根据销售量清点加盖印件后交食堂卖票员每月核实一次。
六、伙食帐务每期末结算,作出结算报告并公布。
一、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全力做好炊事工作。
二、任劳任怨、大公无私、勤俭节约、工正廉洁、讲究卫生。
三、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提高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四、按时上下班,不早退、不迟到,上班不干私活。
五、服从安排,不拈轻怕重,对工作积极主动,高度负责。
六、爱护公物,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七、提高警惕,严防偷盗事件发生。增强个人工作期间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
永兴中学食堂卫生制度
一、个人卫生要求:衣着统一卫生,服装勤洗勤换,勤剪指甲,进入岗位前先洗手。
二、食堂用品用具随时保持干净,存放整齐,用完后及时清洗分类存放。
三、择洗菜后立即清扫,每餐饭后及时清扫室内外卫生,垃圾不得过夜堆放。
四、注意食品存放保管,加盖防护,严防污染、霉变或腐烂。
五、随时注意消灭蚊蝇、蜘蛛、老鼠。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物流管理专业不仅涉及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也涉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它的专业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强,与市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职业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应从当下的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结合劳动力市场人才发展的需要,以及物流行业自身发展的特点,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真正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当前随着我国的网购规模越来越大,许多人越来越倾向于网上购物,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异常火爆。整个物流行业除了有自身的发展流程外,更为关键的是它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服务业。因此,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不能仅仅只是设置一些传统的理论课程,也应该设置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如关于服務性的课程、关于基础岗位建设的课程以及创新性的课程,还有如何解决当前我国物流量增大导致物流速度减缓的问题等相关的课程。通过设置这些实践性更强的课程,促使物流专业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性,从而培育出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课程内容情景化
实验式教学模式倡导的是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符,通过模拟现实场景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经验和实践体会,改变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处境,通过模拟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因此为了适应实验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物流专业教学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的情景化模式,主要就是通过模拟企业实践过程,最大化地还原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切身感受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比如在学习物流相关流程时,创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情景项目,通过系统的模拟,系统地了解项目任务和工作流程安排来体会真正的物流实践。例如,通过分组演戏让部分学生扮演制造商,部分学生扮演批发商以及零售商、顾客,将学生统一安排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链条,学生按照自己的角色设计出相关的业务计划,比如进货量、库存量等以及设计出相关的物流服务流程等。通过这些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将工作氛围融入课堂学习中去,让学生提前进入到社会工作角色中去,更早地了解相关的行业知识,进而从整体上掌握整个行业的业务流程。
三、教学方法综合化
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这就与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倡导老师在课堂上将知识讲解得更全面更仔细,方便学生理解和体会。然而,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我们倡导课堂讨论以及课堂参与,力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通过课堂的演习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真实的业务流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转变当前单一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岗位实习、实习管理等相关的实践形式扩展教学方法,力求实现课堂模拟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演练以及岗位实习等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提前了解物流行业的相关业务流程,让他们在整个体验式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交流培养相应的合作精神,进而培养相关的职业精神,为往后步入社会实践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实施体验式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利用当前便利的网络文化科技,比如将当前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通信视频技术融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当中去,让整个物流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更加地生动、贴近实际,也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促使学生开拓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老师的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也是如此,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尽管我们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性地学习交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协调沟通,要对整个课程流程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必要时还要对学生不太了解的流程进行必要的讲解。
四、教学体系系统化
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将管理技能和管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建立起体验式教学模式综合体系,这个综合体系主要由五部分课堂组合而成:第一课堂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第二课堂主要包括拓展知识应用于名家创新应用讲座;第三课堂主要包括开展创业项目运营试验的试验课堂;第四课堂主要包括开展比赛促进教学、促进学习的实践课堂;第五课堂主要包括开展实训定岗和创业实践为主的实践课堂。通过这五大课堂的教学与实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体验式教学模式综合体系,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过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整体的业务流程观念,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岗位的相关情况,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在企业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这一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通过岗位实习不仅可以将理论融入实践当中,而且可以全面、系统化地认识整个物流行业的运作规则,有些学生更是在这样的实习之后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如设立快递投放点,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起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样的实践学习,可以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多样化
(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2.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临沂 276000;
3.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摘 要】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要求大学利益相关者作为权力主体民主参与大学治理,实现大学共同治理,充分表达大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民主、参与、合作、利益最大化的制衡关系和价值诉求。从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为价值目标,以促进各方积极参与为合作动力,以协调各方协同合作为实体框架,以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为条件保障四个方面促进大学治理进程。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大学治理;参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校学生公共参与的有效路径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的视角”(BEA120031);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012463)。
作者简介:卢静(198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任职于临沂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张洪高(1971—),男,山东巨野人,博士,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公民与道德教育。
大学治理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而大学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员,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研究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明晰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延展其时代价值,坚定大学治理的发展方向,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是对大学治理研究的进一步推动和发展。
1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解读
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思想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美国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革,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外延在不断延伸。其中,在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Freeman)给出了一个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1]“任何”一词就极大地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外延。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逐渐被用在包括教育的诸多领域。
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并且能为组织带来一定的利润,并且承担相关责任的组织。大学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组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没有人能够获得大学的剩余利润,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控制权。[2]大学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相互制衡。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是多方的利益连接体。确切的说,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与大学存在密切关系的群体或个人,包括:学生、行政人员、教师、校友、学生家长、捐赠者、政府、社会、企业界、媒体等。
1.2 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
大学治理的概念,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将大学治理定义为,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重大事务决策的结构与过程。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促进会将治理定义为“做决策的结构与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我国最早公开研究大学治理的是张维迎教授,他对大学治理的研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他认为,大学不同于企业,是一种非营利性的机构,但相同的是大学的目标也需要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就是治理结构,就是大学的治理。[3]
追溯起源,大学治理是在大学管理的基础而来的,治理是为了缓解管理的过度集权应运而生的,治理更多的是强调分权和参与。大学治理是大学内外利益相关者行使自身权力参与大学管理事务的结构与过程,其目标就是在利益最大化原则之下实现大学目标和责任。大学治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多元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协同合作。
1.3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思想解读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多样化和利益相关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将从中央集权管理范式向地方化管理范式过渡,最终将走向“利益相关者治理”范式,该范式的核心在于建立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伙伴关系, 这是区别于过去任何一种管理范式的主要特征。[4]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大学治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相互制衡、协同合作。大学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互动合作的动态过程,利益各方有效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共同行使自身权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保障组织内部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大学的使命和责任。
2 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解读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相互制衡与协调发展,那么,在明晰了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核心思想之后,怎样延展其具体的价值理念,为参与者提供明确的指导原则。为此,本研究主要从价值取向和价值诉求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2.1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取向
2.1.1 民主
民主是大学治理的环境取向。只有在民主的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才能够发展下去。利益只有被充分地表达才能被充分地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莫过于自身利益的充分表达。[5]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就能够使各方充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比如,政府希望大学能够在思想观念上表达其执政理念,通过科学技术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通过文化知识传播提高公民素质;大学教师希望大学能够为他们提供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在大学内部充分表达自身的学术观点,实现真正的教授治学;学生希望大学为其提供优质的教育质量,不断完善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2.1.2 参与
参与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行动取向。治理的核心就是分权和参与。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权力,有效参与到各个领域,实现自身价值,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政府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给与相应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教师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为大学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奉献自身的价值;学生可以参与到大学治理,作为大学最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学生完全有需求和权力在不同层面积极参与大学治理。
2.1.3 协作
协作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方式取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治理,这就要求彼此之间相互协调合作,彼此之间将强互动联系,协同进步,真正实现利益相关,共同治理。比如,对于课堂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就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学校掌握好大的方向,学生表达自身诉求,教师付诸于课堂行动,彼此协作。大学的各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各自在大学里的地位、所能发挥的作用, 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各得其所,各行其责。[6]利益相关者的物质和精神付出充实和丰富着大学资源,为大学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和动力。
2.1.4 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是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原则取向。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要求各方的参与,这里的参与是有效参与,而不仅是积极参与。强调利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说,各方的参与能够是相互整合的结果,是“1+1+1”大于3的方式,否则大学的治理就会陷入混乱,毫无头绪。利益相关者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参与,实现自身最好的价值。
2.2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会有不同的时代背景与要求,同样,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所给与我们的时代价值,十分丰厚。主要表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大学治理结构三个层面。
2.2.1 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呼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通过多种途径或方式进行综合调配,协调治理。那么大学组织作为国家社会的一员,应该紧跟国家步伐,不断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研究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积极呼应。
2.2.2 对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有力推进
近年来,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加快,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今后要努力实现的新目标之一,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确保人民能够真正参与到治理,实现人民真正的民主。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的集结地,对民主的需求也更为强烈,有义务和能力在社会民主化进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研究是高校协商民主的强力推动和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推进和引领。
2.2.3 对大学治理结构体系的不断完善
当前,关于大学治理的研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但是还远远不够,大学治理的结构体系还有待完善和补充。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研究是对当前大学治理内容的不断完善和补充,有利于推动大学治理的不断发展,促成大学治理研究内容的不断完整。
3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大学治理的方向解读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就是要吸引多元治理主体,来平衡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权责范围,明晰各治理主体的作用。那么,怎样完善大学治理,主要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促进各方的有效参与,协同各方协调合作,完善大学治理制度四个方向进行阐释,从而促进大学的不断发展。
3.1 以构建多元治理主体为价值目标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大学治理,应当是多元治理主体的整合。大学既不是由政府垄断管理权, 也不是彻底的高校自治。其治理主体来自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作为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教师、学生等都有权力参与大学治理,因为大学与此之间都存在利益制衡。明确多元治理主体是大学治理的目标指引和核心主题。
3.2 以促进各方有效参与为合作动力
在明确大学多元治理主体的基础之上,要将思路转化为行动,就应该加强各方之间的参与。这里的参与应当是有效参与,因为没有行动就没有实践,没有成果,参与也并是无效参与,应当是各组织之间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身价值,有所甄别,有所选择,实现大学治理利益最大化。促进各方积极参与是行动基础和效果保障。
3.3 以协调各方协同合作为实体框架
在多元治理主体有效参与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就是各方之间的协调合作,互动协商。治理本身强调的就是多元主体参与,所以,合作自然是比不可少。这正是与大学管理的区别之处,大学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刚性模式,而大学治理强调的是上行下效的合作模式。避免了管理的单一和冗长,治理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人力,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协调各方协同合作是行动指南和治理之本。
3.4 以完善大学治理制度为条件保障
制度建设对大学治理是必不可少的,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保驾护航。虽然现行国家也在积极倡导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但是毕竟是发展中的事物,相关制度法律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学的信息公开制度,大学治理制度的制定等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因此,各大学应根据自己的校情和发展目标尽快制定相应的大学章程,大学治理制度建设也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建设完善。
参考文献
[1]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18-121.
[2]李福华.利益相关者视野中大学的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7(1):50-53.
[3]任春晓.教师参与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研究[D].辽宁:东北大学,2012,12-13.
[4]刘进平,张锐.高校利益相关者的边界与属性识别[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3):1-9.
[5]刘恩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42-46.
[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学;创新工作
1知识管理理念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现状
知识管理是借助恰当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合理的组织结构及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中研究各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对之进行搜集、加工、存储并付之使用的过程。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管理学研究方向。在1999年到2000年期间对其探讨一度极为热烈。由于“知识”这一概念特有的宽泛性和“知识管理”这一概念表面的非技术性等原因,“知识管理”已成为当今图书馆学理论界探讨的最热门的话题,但当前的研究大都局限于对图书馆现有资源显性或隐性知识的开发等纯技术性课题,真正将知识管理运用于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切入口尚未形成,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没有明确的定义。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研究的方式方法以及和其他相邻学科、交叉学科的关系,尤其是对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手段开展创新研究,营造图书馆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图书馆资源利用、资源共享等研究内容尚未成熟。加强二者基础理论研究深度,将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运用于图书馆学研究及具体工作中去,对开拓图书馆知识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促进图书馆知识利用等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知识管理促进了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新变化
知识管理的概念来源于企业发展中产生的管理学理论,但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专门学科。作为当前图书馆学引进的一项研究内容,很多方面只是借鉴于企业管理的理念。即在综合性、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应用上进行。要真正使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的研究有力结合起来,首先需要将知识管理的现有研究成果应用于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中去。其次,图书馆界也要根据知识管理研究发展的需要,在图书馆软硬件建设方面加以改进。知识管理对图书馆学创新研究的主要思路应从它对图书馆外部和内部的影响着手,具体为如下。
2.1知识管理要求图书馆加强环境创新
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创新,首先必须是图书馆现有环境的创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过管理手段的改变,形成宽松和谐的、鼓励个性发展的人际氛围,更应该是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以有利于保护上述管理手段而存在。前者是“人治”,而“人治”的环境在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部门管理方式面前会随着管理层的业务水平、社会作用、管理思想的改变而改变。没有一个崭新的“法制”环境,就只能停留在传统宣传教育的思维模式,就不可能去谈图书馆的管理创新。因为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形成一个新的环境,则是建立一种新的观念形态的开始,也就意味着必须对客观存在进行改变。这种改变方式可能是一次性的、根本性的,也可能是渐进的阶段性的,而关键在于什么是最合适的。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分两步走:首先;由全国法制工作委员会尽快制定并通过一部操作性强的、业界呼吁已久而迟迟未见的图书馆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推动图书馆法制建设。其次,由图书馆协会根据知识管理的需要,同时借鉴企业资本管理方式,在行业内形成一种管理风气,规范一种制度,使图书馆工作环境有一个规范化的可操作模式。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图书馆环境创新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2.2知识管理推动了图书馆管理创新
当前图书馆管理创新包括管理对象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具体包括:管理者创新、馆员和读者创新、组织创新、职能创新、方法创新、形象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管理目的创新等。而运用知识管理理念,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人力资源创新和信息管理创新。首先,通过借鉴企业“人本”知识管理思想,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不断变革或改革图书馆管理方式,用知识管理手段将信息转化为知识,通过各类、各级图书馆之间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图书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体现以人为本,完善激励机制。为了促进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的管理,要彻底打开“单位人”的枷锁,使其具有“社会人”的身份,增加人才的流动性,推动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加强资源配置方法变革和工作组织体制变革研究,改善图书馆资源结构,改革图书馆管理体制,形成管理创新的良好氛围。第四,通过一系列概念的引入与深化,提出“图书馆学知识管理”“图书馆学知识创新”的新概念。通过对新学科的专业研究,把握图书馆学知识管理研究方向,从而指导图书馆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最终推动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2.3知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知识创新
根据知识管理的含义,知识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借助企业资本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结合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手段进行二次文献开发和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充分揭示隐性知识的内涵,摒弃灰色文献带给人们的副作用。因此,现代技术应用和隐性知识开发与建设是图书馆知识创新的主要研究方向。
2.4知识管理开创了图书馆服务创新
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从而达到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创新,最终实现知识应用,创造必要的社会价值。具体分三步走:
2.4.1创造适用的人际网络。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技术手段就是利用人际网络分析软件,使图书馆和读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互动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的与图书馆交流,将图书馆员的知识融入用户的知识中,使用户也像图书馆员一样成为快速查找信息的能手。
2.4.2创新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首先通过知识管理,建立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科学配置体系,提高图书馆服务的文献检准率。其次,大力加强馆际互借服务,借鉴英国大英图书馆在馆际互借方面的经验(大英图书馆在馆际互借上主要开展一般复印服务、一般借阅服务、版权付费服务、紧急服务、直接服务、特殊服务等方式。在服务申请上主要开展航空邮件、电话传真、电信自动传输、电子邮件、INTERNET数据库和光盘等多种形式)。在思想上重视,在工作上加强联合目录编制工作(目前CALIS正对其进行探索并逐步付诸实施),加强地区及国家中心馆建设。
2.4.3创新网络资源服务。基于社会发展和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各图书馆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通过网络向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数据库文摘检索或全文检索服务,部分专家学者也通过网络的互动性为读者提供“推拉式”的“知识表示”服务。一些图书馆学专家也正对国内外图书馆网站建设加以比较分析以期寻求适合图书馆发展的服务模式。
3知识管理推动了图书馆现代化、人文化、理想化工作新境界
根据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学研究的新特点,未来图书馆将是结合传统图书馆和新兴的知识管理研究的实验基地。总结近年来图书馆理论界关于知识管理讨论的热点问题,未来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的方向必将是促进知识管理标准化研究并利用其成果促进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强图书馆环境创新、加强“知识表示”研究的突破,最终将图书馆知识服务达到完全知识化服务,即智能服务。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必将对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体制发展、服务创新,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增值,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改革与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特点;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29-01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
(一)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务实
当代大学生活泼、开朗、主体意识及自我选择性极强,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只有自身掌握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品质,才能将来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是,当代大学生集体观念淡化,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团结协作能力较差,缺少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追求个性,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等。
(二)课余时间依赖网络,自我封闭加剧
网络时代下因特网的便捷和低成本,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趋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迅速掌握了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本领,扩大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但是,网络环境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过大,网络使学生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实际沟通能力,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最终对其学业和生活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超前的就业忧虑心理
就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当代大学生清楚就业的困难。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从步入大学就开始产生对就业忧虑,学生自身信心不足,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对学习的方向及将来的工作方向处于混沌状态。
二、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注重与大学生平等交流,贴近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思维习惯,把握主体教育的方向,坚持主客体间的平等互动及尊重原则,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第二,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二)提升网络信息的正面影响,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第一,高校要牢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科技创新网、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趣味、服务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引导当代大学生身心和思想向健康方向发
展。第二,要发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功能,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打造立体教育平台。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制定一套相关的条例, 借助道德力量,依靠大学生自身的高度自觉性和自律性来抵制有害信息的腐蚀,提升网络信息的正面影响。培养学生从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和能力。
(三)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市场,全方位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积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开办就业指导讲座,组织就业报告会。通过这些讲座和报告会,能教育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锻炼自己,通过就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
第二,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安排有就业指导工作经验的老师讲课。
第三,辅导员成立就业网络信息小组,就业信息小组的辅导员定期为学生开展就业方面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方法,做到总体策划,系统开展,入情入理,真实可信,方法恰当。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代高校大学生带有这个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抢抓机遇,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大对现有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岗位职责,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律和方法,努力创新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晋文公问。。。“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文公曰:“善。”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吏曰:“请用事焉。”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
大意:
晋文公问大臣狐偃:如何才能动员民众去打仗(不得不战)?狐偃说: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这样就可以了。晋文公又问:那怎么样能达到刑罚的最高境界呢?狐偃说:刑罚不避开亲近和显贵的人,法治实施到你最宠爱的人。“好吧!”第二天,文公下令在圃陆打猎,约定以中午为期限,迟到按军法从事。不巧的是,恰好迟到的是文公最宠爱的大臣颠颉,官员请文公治颠颉的罪,文公流着泪,不忍下令。官员再次请求,请按法规执行。于是杀了颠颉并让所有百姓都知道,表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挥泪斩马谡的文公版)百姓都很害怕:“文公对颠颉那么好,而君依然按章执法,更何况我们呢?”。文公见民可战,于是兴兵伐原。。。(从此,晋国走上了霸业之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读书体会: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和很多公众公司一样,在办公范围内是严禁吸烟的,抽烟的同事不是没有,--躲到公司二楼的很狭小天台上去,如果下雨会让人很狼狈的;大家都说抽烟的同事在公司属于“弱势群体”。有次公司通过猎头公司引进了一个财务总监,专业能力是非常的强,老板也很喜欢,但新来的张总喜欢抽烟,可能由于办公室主任的疏忽,没有及时告知不能在办公室抽烟,等他发现的时候,张总已经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和两位找他汇报的同事抽的乌烟瘴气了。怎么办呢?处理吧,不太好,于是找到了我这个分管副总。由于是新来的高层,我还是先跟老板商量,老板是个比较随意的人:“他要抽就让他在他办公室抽吧,但其他人不行。”当时我给老板的建议,还是坚决一视同仁。原因是虽然只是抽烟的事情,但如果因为新来的总监破了例,下面的员工就会觉得,制度是针对位置不够高的人的,我为什么现在不能在办公室抽烟呢?是由于我的地位不够高嘛,等我到了足够的位置了,我也可以违反公司的其它规定了。好在张总监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一提出来,立刻就改善了。无烟公司才得以继续。
【摘 要】“新闻真实”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传统的“新闻真实观”研究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形而上学不足以揭示“真实”的本质含义,主张“回到事实本身”。本文以现象学的方法对“新闻真实”进行了现象学的还原,让“新闻真实”回归到“真实”本身,这种新阐释的核心就是让“新闻事实”自己言说。现象学“新闻真实观”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方式,同时也彰显了新闻学人文科学的价值本性。
关键词 新闻真实;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
一、“新闻真实”的现象学涵义
任何一门学问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理论创新基础之上。在我国新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建国之前,我国的新闻事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处于一种比较朴素的发展状态,还没有发展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期。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新闻学才真正走上学科自律的发展道路。新闻学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获得迅猛发展,与整个社会对新闻的普遍需求有关,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来自于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面对着这种情况,国家制定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相关新闻法律法规,以此来大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今天,新闻事业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较20世纪80年代之前有了大的发展,但是相关的新闻理论却始终徘徊不前,这在一定意义上严重地阻碍了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势头。陈力丹在谈到当代的新闻理论发展时说: “深化新闻理论的研究,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已有研究人员分别就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写出了专题研究著作。可惜这种深入的研究尚限于学界的个别人。”笔者认为陈力丹对当代新闻理论整体状况的把握和认识是十分深刻而且全面的,当代的新闻理论不能只局限于对单纯的新闻现象的描述,更要对新时代所出现的新的新闻现象做出合理的理论阐释,这种阐释工作并不能仅仅以传统的理论做假大空式的臆测分析,真正的理论创新必须要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借助于新的理论武器对新时代、新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明确定位这种新问题所出现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这样的工作才是以新瓶装新酒,才会有真正的研究价值。
笔者认为新闻理论的创新必须要对传统的新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新形势下的全新反思,因为在一种理论体系当中,核心概念阐释不清,所谓的理论创新也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么什么是新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呢?鲍勃·富兰克林等人主编的《新闻学关键概念》中收入了236个新闻学关键概念,当然他也没有穷尽所有新闻学核心词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更多的新闻学核心命题形成,这也是新闻学不断发展的表现。虽然新闻学的相关核心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它必须形成本门知识所特有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不能随意转化成为其他知识的核心,否则该种知识的可靠性与独特性就无法保证。笔者认为在新闻学理论中,像“新闻真实”“新闻价值”“媒介”等等都是新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但是从知识的体系上看,一定有一些概念在某种程度形构和规定着新闻学的基本思想,其中“新闻真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核心概念。
那么什么是“新闻真实”?在建国以来的多次关于“新闻真实”的讨论中,主要形成了“本质真实观”与“现象真实观”,“宏观真实观”与“微观真实观”以及调和这两组互相对立观点的“新闻真实三层观”。笔者认为对“新闻真实”的正确理解不能将眼光只局限于“本质”“真实”“微观”“宏观”这些传统形而上学的概念之上,而要突破旧有观念的限制,对“新闻真实”概念中的“真实”合理理解才能形成正确的“新闻真实观”。
“真实”按照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就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实存状态,“新闻真实”就是要求在新闻报道中,按照客观的实际情况,不参与任何主体的判断,将事情原原本本地报道出来。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近代以来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新闻真实观”都是以此思想为基础。但是笔者发现这种貌似纯粹客观的“新闻真实观”实际上仅仅只是人的一种观念构造的结果,这样的一种观念有着十分强烈的主观因素作为基础,因为新闻活动总是一种人的活动,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因为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总会形成他认识事物的一个角度,对事物的观照实际上并不是现实的。按照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的看法,任何事物对人的显现都只仅仅是一种“侧显”,因为人受生理条件的限制,知觉总有一定的阈限,所以那种超越于客观事物之上的纯粹的观看是不可能的,而所谓的“纯粹的观看”只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构造的结果。这样人们看到所谓纯粹客观的“新闻真实”,从现实性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实现的。
既然纯粹客观的真实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到真实,现象学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著名的现象学口号“回到实事本身”,“回到实事本身”不是完全排除任何人与历史的因素,而是要让事实本身自己显现,在这个显现的过程中“悬置”一切自然主义态度,即将任何未经反思的观念与判断都以加括号的形式置之不论,而让人能够在和现象照面的过程中直观到事物的本质。
对于新闻活动而言,新闻报道者并不是在报道之先,从主观上将新闻对象对象化,从而确立自己的一种先人为主的观念,而是要“悬置”新闻活动中的主观判断,让新闻事实自己表达。以2014年11月10日《新京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为例,该报道题目为《河南××学院一男生表白被学校开除》,在今天这样一个爱情自由甚至爱情泛滥的时代,这样的报道的确是具有强烈吸引眼球的效果的,但是能说这是一则“真实”的新闻报道吗?很明显,根据报道,这个刚上大一的学生的的确确被开除了,但是因为“爱情表白”吗?不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一所高等教育学校的管理者绝对不会因为学生的爱情表白而开除学生,人们看到导致该生被开除的原因是该学生在学校管理者劝阻该生的过程中以及该生父母到达之后,该生的一些过激行为才直接导致学校开除该生。但是《新京报》在报道的过程中,并非让事实说话,而是将自己的一些意念例如引起新闻受众的惊异、提升该则报道影响力的观念已先行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进而影响了真正的“新闻真实”。这无疑就是失实的报道。究其原因,就是对“新闻真实”的“真实”理解出现了偏差。
总之,根据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观念,所谓“新闻真实”就是要“悬置”新闻报道过程中的任何先人为主的观念,让新闻事实自己说话,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新闻真实”。但是必须要区分清楚现象学的“新闻真实观”不同于“零度写作”中的主体消亡观念主导下的客观报道,在现象学“新闻真实观”中,十分强烈地存在着一种主体间性,即让新闻事实自己表达,这里新闻事实不再是冷冰冰的抽掉了人的存在处境的简单的社会事实,而是让新闻事实通过现象学意义上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和表达可能性的“现象”自己对人言说,此时新闻活动中的受众也不再是置身于新闻事件之外的单纯的聆听者,而是和通过切身的体验,同新闻事实一道进入对新闻存在的感悟活动中,这样的真实才是一种真正的“真实”。
二、现象学“新闻真实观”的理论价值
首先,现象学“新闻真实观”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为当代的新闻学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视野。
新闻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将研究的客体对象化,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必须将自身的一切主观因素排除在研究活动之外,从而揭示对象的客观规律,达到对真理的揭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包括自然科学)是对存在者的研究,存在者可以大到天体宇宙,小到人的情感心理,关键是这些“存在者”都是可以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的“存在者”,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中,这些“存在者”是异于作为认识活动主体的人的存在者,它们的关系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在认识活动中,“真实”就是主体的认识与认识对象完全符合,这种认识活动的结果就是真理。
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的是,在人文科学研究活动中,活生生的人的要素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始终。活生生的人是指人以其生活于其中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世界不再是外在于人的认识对象,而是随时随地都将人的历史、人的现在与人的未来串联起来的境遇式的存在环境。但是在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活动中,由于采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原本是活生生的人的体验都转化成了认识对象,例如情感、想象力、道德伦理、审美体验也都转化成了实体性的存在者,都成了与人相异的一种东西,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的敞现。
在新闻学研究中,任何新闻实际上都是关于活生生的人的新闻,所以“新闻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客观真实,而是一种渗透融合了活生生的人的体验的真实,以上文所举的新闻报道为例,如果报道者能够以境遇化的方式去理解“表白事件”的话,则从性质上它就转化成为一个“开除事件”,所谓境遇化的理解就是“悬置”任何现成的观念,设身处地地了解该事件。这样“事件”对于报道者而言就转化成一个内在于自己的“事件”,该事件的真理也就在事件自身的显现中完成了“揭蔽”。
胡塞尔说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方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新闻学研究时,人们也不再将新闻事件看作是一个认识的对象,而是通过理解与诠释,使新闻事件的本质得以自身显现的过程。这种方法对新闻学理论研究来说无异于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其次,现象学“新闻真实观”揭示了新闻学的价值本性。
传统的“新闻真实观”不管是“本质的真实”还是“现象的真实”,或者是“微观的真实”和“宏观的真实”以及它们的统一,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新闻学研究基础即新闻的价值本性。价值就是对人的有用性、对人的意义。如果在新闻活动中,只追求客观的真实,而忽略它对人的价值,那么这样的纯粹客观就如康德所说的在“真空中飞翔的鸽子”一般。现象学的“真实观”总是有关于人的“真实”,海德格尔通过一把锤子说明了真正的真实总是不离人的一种真实状况。他说,一把锤子,在没有使用它时,它就已经在那儿了,但是此时锤子与其他的物件,例如没有生命的石头一样自然的存在,它们本性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一旦当人们使用锤子的时候,锤子就明显与没有生命的石头区别开来了,锤子的本性正是在这种人的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对于“新闻真实”而言,所谓的“真实”也就是在对人的有用性的基础之上,它的意义才显示出来。任何与人的存在无关的“新闻真实”都是没有意义的。
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 Management Center)创始人兼高级咨询顾问、《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的作者田志刚认为,其实木子美对各种资料的有效保存,还只是个人知识管理的一小部分,仅有这些还算不得知识管理的绝顶高手,真正的高手应该是方舟子这样的“全能”选手。
君不见方舟子同学一旦锁定目标,不管对方属于哪一个知识领域,就算之前他对此领域并不熟悉,也能够迅速查找到大量资料,掌握该领域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并且从海量的数据和资料中抓住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再通过逻辑推理形成自己的论据和论点,并以最快速度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的辩论。
“方舟子做事的逻辑,其实也就是知识管理的整个流程:学习,要知道学什么;保存,除了存在硬盘上,更多的是如何转换为大脑里的知识;共享,‘要让别人知道你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让你的自我价值得到提升;使用,要会用你得到知识产生价值;最后是创新,是把知识真正转换为价值的过程。”田志刚说,“其实,这也是普通的我们日常工作的逻辑,只是我们总是在下意识地这样做,却从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从而也就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你的知识出了什么问题?
作为以处理信息和知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知识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知识问题:
我们必须持续学习才能保持竞争力;在同样的时间里谁的学习效率更高、获得知识的能力更强,谁就掌握竞争优势。
在你的知识结构中,都有一些“只需要知道谁知道(关于人脉)”和“知道在哪里(关于储存方法)”的问题。
因为你在团队中工作,那么你需要让你的合作对象能够了解你的知识背景、结构和能力,只有别人了解你,才会有更多机会。这就需要你自发地做知识共享和传递的工作,这也是建立个人品牌的捷径。
知识本身没有价值。只有使用知识才能体现其价值。如果有知识却不能被利用,那么你只是个移动书橱。
如果你能够持续地创造新知识,在你的领域引领发展,那么你的竞争力就无法被超越,你就是独一无二的。
摆脱“搜索引擎依赖症”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常常问一个问题:你的学习能力如何?你的回答一定是:“很强!”如果面试者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难题给你,那么你要如何完成才能证明自己的确善于学习?
假设你的领导准备去太空旅行,并且已经缴费,将在近期出发。他要求你给他提供一个太空旅行注意事项的报告,你应该如何来完成这个报告?
你说:“很简单,网上搜一下!”那么关键词是什么?因为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知识积累极其有限,搜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快速学习,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对一个领域越熟悉,掌握的知识越多,你就能越快找到该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可能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就某一项目向上司汇报,对方对该项目并不熟悉,甚至对项目涉及的某些专业领域根本不懂。但是当你汇报结束,有经验的上司却往往能迅速抓住项目的重点,询问其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并指出不足——这就是知识广度和深度带来的框架性思维,是知识的魅力所在。
回到具体解决上述案例的方法上来,搜索可能确实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但在很多时候,却不是效率最高的解决方式。现在很多人都有“搜索引擎依赖症”,在搜索任何关键字的时候都会得到海量的信息,让你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了判断信息的过程中。有时候,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直接打电话询问服务机构或者问问身边的同事、朋友,利用自己掌握的人际关系去有针对性地学习,就是所谓的“知道谁知道”。
知识不活用,存再多也是死的
把所有的知识都通过学习保存在脑子里并不现实。也许,你会说没关系,我可以买书;可以把资料保存在硬盘上;可以把联系人整理成通讯录……这是一种方法,但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为了储存而储存”的怪圈里,常常自豪地炫耀自己有几百G的资料、几千张各色名片。对于这样的“收藏癖”,只要稍加反思就可以发现,下载的资料有很多一次都没看过,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下载过什么。一个人保存的知识如果超过某一限度,那么这些资料基本上都将和他无关,因为无法发挥出任何价值。因此,保存不能成为目的,而是为了在使用的时候能最快、最准确地查询到,让存储的知识能够真正对学习、利用和创新产生价值,提高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的效率。
同样,人脉作为知识的一部分也要会保存。前不久,在求职真人秀节目《职来职往》中,出现了一位被称为“名片男”的求职者。这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经常坐着地铁专门去国贸三期那个北京位置最高的咖啡厅,喝100元一杯的咖啡,只为邂逅一些职场的成功者,然后换取他们的名片,希望借此建立自己的人际网络,以谋求日后被提携。在节目中,全场18位评委却全对“名片男”灭了灯,理由就是名片不意味着关系。联系方式只是保存人的最基本信息,而更关键的则是建立更深的关系,让你被记住、被需要。
可是,人家是高管,我只是无名小辈,他怎么可能需要我?
其实不然,被需要不一定是相互的利益关系,也可能是一种微妙的感情纽带。现在很多人都会在节日群发祝福短信,认为这有助于拉时疏于联络的情感,实际上却收效甚微。一位做保险销售的小伙
子是这样做的,在每一个节气到来的前一天,查找资料,编辑一条关于这个节气的短信,包括简单背景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坚持了一年左右,当这个小伙子再次拜访客户时,很多客户都记得他,甚至会跟他开玩笑:下一个节气是什么时候,要吃点啥呀?这样一来,小伙子的销售成功率自然要比那些天天打电话只顾介绍自己和公司产品的销售员高出一大截。
你的知识值多少钱?
作为知识工作者,我们的所有价值都要靠知识来变现,可知识毕竟不是直接可以称重计费的商品。如果说,我们的薪水就是个人知识价值的体现,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知识更值钱?
个人知识的价值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第一个因素是你的知识的独特性。如果光认识26个英文字母,绝对不可能找到一份翻译工作;仅仅会加减乘除,也没有一个机构敢请你做会计。知识的独特性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专,在某个方向深入,在这个领域别人都不如你。另一个是博,以综合的优势树立自己的独特性。
第二个因素是社会对知识的需求。所谓“男怕入错行”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某一个行业如果需求很少,那么,哪怕你有通天的本事,也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功,就像《庄子·列御寇》中“屠龙术”的故事,世上本没有龙,高深的屠龙术还不如会杀猪来得实用。
如果把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和社会对知识的需求结合起来,就可以明确如何提升自我价值的方向:
第一,向前看三年。
有向前的眼光,不跟风赶潮流,最好能够找到两三年后社会需求会变大的知识领域,并能够在这个领域学习和积累。这样,几年后该领域发展起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获得高额利益(包括你关注的金钱、地位、安全感、尊重等)。
第二,持续提高知识的独特性。
如果个人知识的独特性单靠学历证书的话,将来会越来越靠不住。更好的方式是,充分掌握所在行业和领域的“隐性知识”,比如经验、体验、人脉、行业特有的技能技巧等,这些才更难被复制,更具备独特性。
第三,通过知识共享树立你的个人品牌。
同样的商品,品牌效应高的,价格即更高,销量也可能更大。我们也必须学会推广和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并与你合作,做一袋“拥有品牌形象的洗衣粉”。
TIPS
六招清爽你的电脑
1.删除的原则
对于电脑系统产生的临时文件,要尽快删除。可利用相关工具,比如360安全卫士提供的“清理系统垃圾”。
对于自己不会再使用的文件,要及时删除。如果不能确定哪些是永远不需要的,可以建立一个“待删除文件夹”,将相关内容放进去,如果在一段时间(比如半年或者一年)没再使用,就可以删除。如果实在舍不得,怕日后留下遗憾,也可以专门配备一个移动硬盘,定期把电脑里的“待删除文件”转移过去。
2.文件分类更好管
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和要求,创建有意义的目录,而不是Windows自带的C、D、E、F盘,分别存放相应的分类文件夹。比如,某技术经理的文件分类:第一层分为个人、工作、学习、工具。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工作的分区下面建立了项目、日常、管理几个分类……
文件下载后立刻重新命名,不要想“等我有空再做”,因为你“永远没空”。
3.别留一大堆快捷方式
在快速启动栏里只保留最常用的几个快捷方式。把多余的快捷方式从“开始”菜单拖到桌面,在桌面建立一个文件夹,存放桌面上的所有快捷方式。
4.善用互联网保存法
善用互联网的社会性书签(例如美味书签、百度搜藏),它们不但可以收藏整篇文章,还可以将文章中最有价值的地方用鼠标画出。并且还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工具,让你可以在自己收藏的内容中去寻找。
使用电子笔记软件(比如Google的Notebook),随时记录你的灵感。
5.加强本地搜索
除了Windows系统自带版本,Google桌面搜索和百度硬盘搜索也比较好用。
【关键词】工学结合;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学生管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全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该教育理念,在德国表现为“双元制”;在美国表现为“合作教育”;在英国表现为“三明治”教育,在日本表现为“产学合作”模式等等;尽管特点各异,但核心内容都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之一,积极组织开展“工学结合”模式的教改实践。2011年3月,我院自动控制系与川奇光电科技(扬州)有限公司、帝豪电子(扬州)有限公司合作,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试点,组织实施了工学结合教改实践,目前已顺利结束。至2012年7月,除升学、入伍外,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首次就业率为100%,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常月亮同学,在同批次的实习生中被提拔为班长。
1.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概述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1]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在征集了世界上最权威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它是ISO9000族新标准的理论基础,是组织的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是ISO标准的灵魂。
2.“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兼具“员工”的双重身份,因此学生教育管理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体现为教育主体(教育者教师)、客体(受教育者学生)、介体(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环体(教育支撑条件)的变化,要建立以人为本、素质化的管理新模式。
3.“工学结合”模式下如何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1]。
对学校而言,直接顾客是学生,间接顾客是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教育即是服务,学生管理工作要为学生这一特殊“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学生、家长、社会都满意。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要识别、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按照“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管理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和管理质量。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性,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亲身体验生产过程及技术,提升专业技能,从而超越学生的期望,获得意外惊喜。
3.2 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的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1]。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工学结合中,岗位指导老师(师傅)和驻厂教师(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领导,要对工作的性质、重点有所把握,认真研究工作方法,研究班级目标如何确定、班干部队伍如何建立和开展工作、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任课教师如何协调、学生学习成绩和岗位技能如何提高、与家长联系如何加强等问题,还应考虑学生生活、住宿、职业素养、融入企业文化情况等细节问题。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开展有赖于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齐抓共管,必须充分发挥领导者的主体性作用。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借词喻事,认为必须要有专注的精神,经反复探索,艰苦钻研后,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成就。学生管理工作实施亦是如此。经过第二境界的拼搏,学生管理工作应当有所收获和顿悟。
3.3 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利益发挥其才干[1]。
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学校和企业全员的参与。可把学校人员和企业相关人员作为“服务网”、“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可在班级建设中,引导班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使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3.4 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1]。
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有管理职责,资源管理,服务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主要过程。管理职责的实现主要是制定工学结合管理规章制度,包括《实习生管理规定》、《工学结合考核办法》等,加上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条例,构成了学生管理的依据。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班级财物管理、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由相关班委负责,全班学生共管共建[2]。服务实现主要是识别学生需求,工学结合服务提供的控制等小过程构成。测量、分析和改进主要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如工学结合前召开征求意见会,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中驻厂教师、企业管理的满意程度,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3.5 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1]。
学生管理工作繁杂而琐碎,但研究表明学生管理的不同过程、每个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内在关系。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过程、关键阶段和关键人员。因此,要十分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审和评审,避免因1%学生的懈怠而造成99%学生努力白费的现象。当诸项工作发生冲突时,要分清先后、主次,确定关键过程,引导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关注该过程,共同实现该过程[2]。
3.6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1]。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预测变化和创造变化。工学结合中,学生管理内容不断出现新的变化,从学习成绩考核变化为技能水平考核,从早操、上课出勤变化为工作、上课出勤,从教室整洁变化为工作场所整洁等方面。持续改进应按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将成功的过程标准化,形成文件,纳入到制度和标准中,并组织实施。通过持续改进,延伸到创新实践和活动成效,集体意识培养等方面。一个优秀集体的作风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当这种力量定型化、习惯化时,就会成为这个集体中学生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2]。
3.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1]。
学生管理工作中,首先是要建立及时、有效和真实的数据信息网络,灵敏、正确地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和规模,有效改进学生管理过程。其次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深入的科学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发生。
学生管理工作情况由各部门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可根据数据信息绘制帕累托图,找到主要问题;绘制控制图,分析主要原因,找出其相关过程或人员,以便改进这些过程。
3.8 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1]。
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供方就是提供学生管理的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任课教师、学生会等。工学结合模式下,与学校联合办学的企业也是学生管理的供方或称合作方,在校企合作中,学校要考虑在满足育人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的追求,让校企合作变成“两厢情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为学生开设专业技术讲座,提供技术岗位,从而提升其职业技能和素养。
与供方互利就是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管理要站在学生及其家长的位置上多考虑,学生要站在学校和企业的角度去思考。要努力使学生管理工作既让学生及其家长满意,也让用人单位和社会满意,从而创造出和谐的育人环境。
4.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无小事,学生管理工作更非小事,工学结合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角色的转变、职责的转化和环境的转移。通过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学生管理者就会主动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要求有目的地开展工作,这对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同时,对于完善学校的质量管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增强竞争力,最终使学生、家长、国家和社会都满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根保.现代质量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周秀华.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开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09(3):41-42.
[3]赵常学.ISO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60-62.
[4]江渝.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7):18-20.
[5]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57-58.
[6]蓝少鸥.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的管理[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