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文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论文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渗透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60-01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丰富,他们正处于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能够拉近语文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并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1.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原则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附加任务,这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就要重视当代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乐于独立思考的特点,加强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的融入力度,从而使小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环境中跟随教师的引导,正确的思考问题。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渗透,构建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小学生不反感德育渗透,从而从心理上认同教师的观点,实现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

2.品语明道,文道统一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由专家和学者精心选择的,不仅适合小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知识的学习,还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德育教育融入语言教学中,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在语文知识的讲解中实现德育渗透。为此,教师要灵活的运用德育教育方法,避免语文德育渗透中空洞枯燥的说教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生动的教学元素中,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3.以小见大,联系生活原则

德育渗透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使小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小学语文作为一种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为德育渗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中,要善于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通过课堂教学来指引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能够有收获。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

1.借助教材,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必须扎根于教材,扎根于课堂教学。为了激发教材内容在德育方面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学会灵活的运用教材内容,发现课文与德育教育的联系点,并将其影响力扩大。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堂德育渗透的关键点,通过构建德育渗透的教学情境来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思想道德的升华。

2.注重课外实践,在课外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不仅限于课堂之上,还包含很多课堂下的知识拓展和阅读训练内容。想要更好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教师在课外活动中也要实现德育渗透。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优质的语文课外活动,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3.在课堂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和情境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通常会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运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情景剧等方式。这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实现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这类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课文的同时,得到思想和心理上的升华,获得正确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效果

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辅助设备,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德育渗透的目的。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播放视频、音频、动画,向学生展示图片、文字,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构建符合德育渗透要求的教学情境,提高德育渗透的质量。

综上所述,当代的小学生出生于信息时代,他们从小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原则,并灵活的运用德育渗透的方法,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2篇: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文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德育思想。

一、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作为学生时期各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教育科目,其内容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累优秀语言知识。新时期语文教学更倾向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引入德育思想是时展的必然方向。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现在还是以应付考试的学习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急功近利,这样忽视人文关怀的教育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我们要关注职业中专学生的健康成长,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一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德育和教学不应当被孤立搁置,他们并不对立,更应当是统一的。

现在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进行扩招,中职学校在争取学生的生源上往往存在着压力,争取不到更好的生源或者生源不足,这也促使职业中专学校不断降低录取学生的指标标准,使得学校录取的学生普遍素质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不会仅仅只看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也要关注他的思想内涵道德修养层次够不够高。只有拥有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的人,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应用途径

现阶段的中职语文学习依然以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要一直用老方法教学。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复述和讲解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学生想要扩展视野的需要了,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精神的渗透。语文教师不能像思想政治课堂那样将德育作为一种理论具体地给学生进行阐释,而应当从课本出发,在讲解中引入德育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课堂之外也要开辟第二课堂,因为仅仅依靠课堂上一些枯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型的教学手段有很多,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为中职专业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设施,教学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余,可以欣赏一些优秀的影片,因为优秀的影片不仅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其高端的艺术表现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灵魂交流,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3篇: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教育;实践

从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来看,我们的教学目标仍然囿于增强学生的身体机能等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对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个体行为意志等外显的或内隐的目标存在明显的不足。显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只重视“身”的发展,而忽视“心”的发展的培养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才能使体育课程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被淘汰。本研究对在体育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在篮球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1.体育学科性质

体育学科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体育的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技艺性是体育学科的最重要特征。此外,人类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其他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还包含“情意性”。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必须提高课程的人文精神,并重视该课程在发展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其“自然性”、“人文性”、“情意性”是兼备的。一言以蔽之,体育课程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人文性”、“情意性”四性兼备的一门实践课程。在体育实践过程中,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均可以得到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具备实施人文教育的学科基础。

2.体育教学本质

为了实现“使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奥林匹克理想,在19世纪末提出创办现代奥林匹克倡议的顾拜旦,从他恢复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基于“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这一思想,致力于将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将体育纳入一般教育,从而确立了奥林匹克运动和精神的教育学本质。《奥林匹克》明确地将现代奥林匹克主义表述为一种人生哲学,主张“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使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生活方式。”“为人的和谐发展”的奥林匹克精神,拓展了体育的内涵,更新了对体育的理解,祛除了对体育的偏见。在此,体育所育之“体”,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主体”、“本体”、“全体”。因此,体育教学本质就是通过

身体的运动而对人的培育、养育、化育,这也是体育教学的基础、方向和目标。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

1.“严”字把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21世纪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均要在一定的规则范围内进行,养成一个良好的遵守游戏规则的习惯,有利于大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在篮球教学课堂中,所有的学生上课只准穿运动衣;同时,要求当老师进行集中讲解示范时,所有的学生停止运球和投篮,听老师安排进行下一阶段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由于在室外上课,场地上没有围栏,所以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滚到场外的篮球捡回来。培养学生的诚信,所有的学生请假必须讲实话,并且不允许学生代替别人签到。

2.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人格教育

人从小到大的成长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如7岁开始具有分享的意识,9岁以后摆脱自我中心、懂得合作,15岁应当能把握公民道德等概念,成人后能够形成较完善的人生理念、具有社会责任感等。这种教育一旦断层的话,就会反映出自我中心,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等行为,这表明其心理社会化是不完整的。体育体现为友好、团结、和平以及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强调要具有互相理解的精神、友好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公平竞赛的精神等等。

在篮球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其能动性、创造性,并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在老师进行技术讲解示范之前,特意将一些篮球技战术(投篮、急停、转身及防守姿势等等)的基本要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问,让学生大胆对自己所理解篮球技战术进行陈述,以培养学生思考和阐述问题的逻辑性,并进行自由辩论,让学生对所讨论的技战术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并阐述。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激励所有的学生积极思索,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逐步领略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篮球教学实践中,由于每班的人数较多(60人左右),在练习时应分成不同的小组单独进行,每次练习找出不同的一到两位同学负责进行组织,并且各组间的练习情况还要相互比较。例如,在学习四角传球的练习中,先集体进行讲解示范,然后分两个组分别进行练习,每组找两个同学负责,先进行一个球练习逐步增加到四个球,两个组进行对比练习,并且负责人进行组织,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好,能够较快地运用四个球练习。在此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不同角色的体验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与组织者相互协调配合及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勇敢地尝试不同角色。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身体素质及篮球技战术基础的差异,导致学生掌握技战术的速度不同,此种情况,进行交叉分组,并且要求掌握的同学必须帮助没掌握的同学使其掌握教师的技战术要求。如,在进行绕八字传球练习时,发现有的同学掌握得快,而有的同学不能够掌握,此时,再进行练习时把会与不会的同学交叉分组,让掌握的同学带动不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掌握。在次过程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意识。

3.营造人文教育的氛围

(1)以悟导悟,重知情统一。以悟导悟,是教育学家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决定了它的实施必须情理并重,即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因此,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感悟,达到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主要是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体会,贯穿在讲课的过程中。

(2)言教身教,重和谐统一。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与实践中言行不一,那么,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符合自己人格理想与智慧理想形象的愿望就会破灭,教学的教育性便不能真正实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求自己言教和身教一致,例如,要求学生不能穿便装、上课不能迟到,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

(3)教学交往,重平等对话。教学交往过程是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的师生互动过程,是师生关系存在的一种方式和获得生命意义的手段,其核心理念是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共享和共进。在教学实践中,要摆脱教师主导作用的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教师鹤立鸡群,“主导”变成了“全导”;另一种倾向是用“蜻蜓点水”或“放羊式”代替主导作用,要建立平等对话、团结协作基础上的引导教学。

三、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践的效果与启示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可行的

对5个篮球教学班学生的调查访问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渗透人文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并且以前不喜欢体育的学生,现在也逐步喜爱了篮球课。从学生评教结果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也是适宜的,学生的总体评价是优,并且学生认为篮球课不仅仅教会他们打篮球,更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等等。

2.培养学生对人文教育的需求意识,加强体育教育的正确宣传

当前,实行人文教育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并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因此,在实践中并不是很积极地配合老师、同学进行练习。一是因为我们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需求意识。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来唤醒学生需求人文精神的强烈意识,使人文教育从“自上而下”的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变,这样,人文教育才有可能焕发生机和活力。二是由于一些陈旧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依旧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上课时没有必要进行这样那样的练习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宣传体育,挖掘、传播体育的内涵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