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应用语文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正在不断发展着的一个概念,虽然语文课程的研究历史并不长,然而随着新课改的到来,语文课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明显,但纵观近几年对语文课程的研究,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改革及语文课程目标这些层面,对于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及语文课程实施等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研究
在“我们该怎样看待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十年中有哪些新经验值得重视,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在哪里?”这一核心话题谈论的过程中,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几位专家以及来自徐州师范大学的魏本亚教授对于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教授明确指出:“课程改革经验要肯定,问题也不能回避。”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改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础知识弱化现象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是削弱了语文训练。
屠锦红也总结了我国2001年至2011年十年语文课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他认为语文课标“缺乏自足的阐释效力”,语文“教材建设”不够理想,科学的“实证研究”十分欠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时有发生,“课程实践”过多地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等等。
高洪桥对新课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放的教学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等五个方面的新理念。然而,她也看到了新课标作为新生事物的不足,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淡化“知识”,删除“训练”是一种讳疾忌医的行为。
二、语文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研究
语文课程目标是指语文课程的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它既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总体方向。
武玉鹏对近百年来的语文课程名称、目标、内容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最终发现:语文课程存在多元取向,他认为课程目标的多元性取向不容改变。
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曾做过大量探索,岳辉从《国文百八课》的“文话”看语文课程内容,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文话是文章知识”,国文教学的对象当然应该是普通文,《国文百八课》的文话加入了关于应用文的文章知识,恰恰符合这一点。
余虹从语文教材语言看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她认为“语文课程内容缺乏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导致了教材对象语言的模糊不清,从而导致了教学的随意,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材叙述语言的模糊导致教学内容的模糊。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
1.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王志慧在对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她指出一要“依据文本来拓展课程资源”,例如: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综合性学习”单元课题以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都是一种很有用的语文资源。二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发课程资源,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是构成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利用方面,王志慧根据当地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从以下几方面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方面要结合问题、课题、情境利用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教学动态过程中形成的语文课程资源。
四、语文课程实施的研究
对语文课程实施的研究素来较少,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语文课程论时,倾向于研究“一头一尾”,“一头”是指“语文课程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一尾”则指“语文课程评价”,纵观2011年间研究语文课程实施的相关期刊论文,只有4篇涉及语文课程实施方面的研究,而且都不是系统地谈论语文课程实施的内容。
段全林认为,语文知识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与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地位,他强调要正确把握和实施语文知识的教学,要做到这点他提出来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法”的把握:注重体会和运用,从语文课程标准中了解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其次,“度”的把握:科学处理教材―用好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适当增删语文知识;最后,质的把握:知识围绕能力转―用教材教。
五、语文课程评价的研究
“评价”是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课程中得不到展现,课程管理则无法进行。
针对传统语文课程评价的一些不足之处,顾雪梅指出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应更加突出。所以要“促进发展的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王瑞玲指出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科学的理念是关键。她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应具有的理念,她指出要以“主体”的发展为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要“多向交互”,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纵观我国2011年对语文学科课程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及语文课程资源等几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前几年的研究有所突破,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多数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论述上,大多数研究喜欢描述现象,提出问题,但是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的较少,提出解决方案的大多数也是泛泛而谈,很少结合语文实际。(2)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数量不平衡,例如在课程标准文本内容方面的研究内容过多,而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领域的研究却少得可怜。所以我们应该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第一,要多结合实际,与教学一线结合,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二,研究的范畴要扩大,对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方面应该多一些研究,向多层面、多角度的相关课程问题领域发展。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研究也势必会出现百花争艳的情况,只要我们本着踏实严谨的态度,就能在语文课程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精彩!
关键词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1什么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综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的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2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2.1表现出语文性
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虽然综合性活动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是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交叉、渗透,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根植于语文学科,是语文的延伸和拓展,应结合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表现出语文性。
2.2体现职教特色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体现出职教特色,与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目标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打下基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相结合,体现出专业特色,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3强调实践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的教育活动,要注重职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2.4体现趣味性
根据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兴趣不浓等特点,实践活动要从中职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降低难度要求,形式上力求富有趣味,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如何加强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1努力学习,提高认识,迅速转变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作为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不断革新的今天。因为一天不学习,就要落后,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完成肩负的使命,就可能被淘汰出教师队伍。那么,我们学什么呢?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与指示精神;其次,要认真地学习中职教育、教学、教改等方面的理论或行家手里的一些好的做法;再者,要系统学习新《教材》的课程,而且一定要摆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位置,处理好实践活动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者并重的关系,摸准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3.2深入思考,精心设计活动计划
我们经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要做计划,因为有了科学可行的计划,才能明确奋斗目标。首先必须以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指示精神为导向,再紧密结合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职业特点确定活动内容。因为,生活是语文,语文是生活;如果语文离开生活,就如同生命失去了灵魂一样。然后根据“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内容与教学需求,精心设计好活动项目与具体措施。总之,设计计划时,一定要符合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一定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思维规律,一定要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专业特点实际出发,考虑得越周密、越科学、越可行越好。
3.3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创新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老师都是起主导作用的。作为组织指导的老师,首先应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实施计划,而且要狠抓落实;其次,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再次,老师还要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把各个作为个体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队,然后再采用一些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样一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一定能轰轰烈烈地搞起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实现。例如在学过诗歌《静女》《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之后,老师带领学生认真实施计划,即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在完成“阅读欣赏”的基础上,再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学生最敏感、最感兴趣的话题“中职生是否可以谈恋爱”组织一场辩论会。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各队队长的带领下,纷纷行动起来。因为人人有任务,人人有事做,所以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角色,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围绕活动主题,或去图书馆,或去网上搜集资料,或看录像,或看书籍,学习辩论技巧,或列提纲,打草稿,撰写辩论稿。最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辩论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效果很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主人翁的自豪感,创造未来的信心倍增;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的魅力,于是更加喜欢语文,学会应用语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团队在企业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了本课程的性质,即“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全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本素质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情感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二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三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有了正确的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的确定等等方面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个人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解表达、思考辨析、综合应用三大方面开展能力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课程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求的同时,注重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三)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的特性,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能力训练。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汉语言表达基本方法;②掌握人文阅读基本方法;③掌握专业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④了解综合性语文活动策划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①能够准确、清晰、流畅地表情达意;②能够准确地解读话意、文意;③能够欣赏、分析优秀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④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⑤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
3.情感目标
①养成良好的汉语言听说读写习惯;②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培养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1.基础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这一模块教学内容是“以语文要素为经,以听说读写为纬”,建议学时为26。安排了“提炼主题、设计结构、选择风格、锤炼词句、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论述观点”等语文要素,构成7个教学单元。具体内容和要求如下:(1)专业必修①主题观点(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够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含义、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文章时,能快速把握文章主题;在写作文章时,能做到主题鲜明集中。②结构层次(4学时):要求学生在与人交流时,能迅速听出对方话语层次,能围绕话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快速理清文章结构;在写作时,能做到条理分明,结构合理。③词汇语句(4学时):在阅读文章时,能准确理解文章词句的含义、区分措辞用语的优劣;在写作文章时,能恰切地遣词造句。④应用语体风格及写作(10学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体、规范的格式较为熟练地进行专业常用应用文写作。(2)专业任选①事件叙述(4学时):要求学生能迅速把握对方讲述的事件要点,能恰当叙述专业活动中的事件;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能准确把握所叙事件的基本状况;写作专业活动中的记叙性文章时,能准确明晰地叙事。②事物说明(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说明的事物的基本特征;阅读文章时,能准确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写作文章时,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③观点论述(4学时):要求学生在专业活动交流中,能迅速听出对方论述的观点,能恰当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时能准确把握中心;在写作时,能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2.综合训练模块教学内容与要求
(1)专业必修读书沙龙(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撰写策划书、读书心得、读书交流会总结等;能够用口语较为准确、清晰、流畅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在开展读书交流会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协同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2)专业任选①专业学习简报制作(8学时):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能够编辑“专业学习简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必要的新知识,能够广泛搜集、分析处理相关信息。②演讲比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有效信息;能够脱稿演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主动、顺畅地与小组成员沟通合作。③辩论赛(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搜集与辩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在辩论过程中进行运用;在辩论中能够阐明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同时能够主动与小组成员一道完成任务。④调查报告(8学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调查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调查问卷;能够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能够形成分析报告,并且在项目实施中,能够协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实施建议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努力体现“大语文”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提倡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调过程性考核,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通过自我学习、团队协作方式开展能力训练;
2.注意在课内根据单项能力的要求,灵活机动地通过任务驱动开展能力训练;
3.注意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4.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个人训练、小组训练、班级训练。
(四)教学评价
1.考核评价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①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淡化终结评价的原则。在学习进程中,适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并帮助学生纠正偏差。②可操作原则。考核模式要有良好的可操作性,考核内容科学合理,考核方式便于组织实施,具有实践意义;③能力导向原则。考核方式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作全面测评。④师生共评原则。采取三维度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体现多元化评价功能。
2.考核评价
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100分平时成绩基础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综合训练模块(30%),主要依据学习纪律、活动协作、能力水平进行评价,主要以专业必选项目读书沙龙作为评分依据。
3.期末成绩
主要以专业任选项目的活动成果为依据进行测评,教师可根据评价要素及班级特点灵活设计具体评分细则。
四、特点与实施效果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行动导向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迅猛发展,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无论从教育规模还是教育体系都有很大改变。对各个高职院校而言,升格意味着发展空间的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了,学生学历文凭提高了,于招生于就业都是有利的,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与教育体系的改变,高职教育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重点基础课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语文到底怎么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现状如何?在高职发展过程中究竟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诸多应该引起我们高职教育者的高度关注:
关注一:高职语文是否有用?
语文课的重要性在中小学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不论课时或是师资,语文课都占尽优势。但到了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眼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有可无。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权威性和实效性。同样是基础课,教育部对大学的思想政治课有目标、教材与课时的明确要求,对大学英语,则有检验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发放四六级合格证书,很多学校把它当作硬性指标,以此来衡量学校的英语教育水平,学生也认为取得它可以加重求职的砝码,因此,政治课与英语课的重要地位与中小学并无二致。相比之下,语文的境遇就不同了。它缺乏国家权威的衡量标准,没有大学语文的水平考试,更没有国家统一发放并且认可的合格证书,学生学好学坏影响不大,其次,从高职学生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缺乏实用性与趣味性。笔者曾经担任高职护理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其中针对医学专业的记叙文、消息、通讯、文言文等占到一半,尤其是一些医古文,没有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深入了解,有些病症与疗法已非常难懂。常常一个文言医学术语要反复解释学生才能弄懂。通常,医古文还篇幅较长,教师讲起来费力,学生听起来无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很少会再用到,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没有需求做支撑,学生自然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另外,“从小学到中学,学了12年语文了,还要学吗?”是很多高职学生的心声,把大学语文看成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也使得很多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尽管《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但对于讲求实用与时效的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命运似乎不可避免。
语文课到了高职阶段真的该砍或该减了吗?对于语文的重要性,科学家的看法则更为长远。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华罗庚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衡量语文的作用,可谓高屋建瓴、引人深思。“行之不远,存之不久”正是教育大师对一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的深深忧虑,大学语文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忽视语文教育,会是怎样的后果呢?“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是最基本的。它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科学巨匠站在另一个的角度阐述了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衡发展、和谐共存的问题,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我们各级教育者的最高目标。
关注二:“实用”是否“够用”?
通常,在以就业为衡量办学质量高低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专业课、基础课安排统统向实用性看齐,这种作法本无可厚非,毕竟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实用性”是社会对它的要求,也是它固有的特色。
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情况是,由于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锐减。在很多高职院校,仅有少数管理类和艺术类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而其他专业则以开设公共关系等课程代替大学语文,以此来突出来实用性与专业性,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本末倒置。我认为,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有调查显示“就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门类而言,工学(49.54%)……开设接近或者超过一半,在经济学(59.65%)……开设接近或者超过2/3”不设大学语文的专业很多。关于课时变化,“58%的学校减少。……一般开设一个学期”。不少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变成了《实用语文》,《实用语文》实则开成了《实用文体写作》,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以后的职业要求选择写作训练内容,诸如日常事务文书、机关事务文书、专业应用文等等,其间穿插少量的口语训练,这实属高职语文课时大幅压缩下的无奈之举。尽管消息、合同、调查报告等应用文体在学生步入职场后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与当下强调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时代需求相比,“实用”是否“够用”?“实用”与“够用”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能够满足合格高职学生对于语文的希翼和要求?
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来讲,高职教育是其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许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就等于直接面对着就业,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它的一切改革都应指向专业、就业、职业。结合专业需求,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基本技能,也是应对职业发展、职业变革的基本保证。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应围绕这“三业”进行。
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衡量高职语文教育的得失,我们看到仅强调实用性的大学语文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了,围绕着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大学语文更应担负起培养学生技能性的教育任务,开创务实、创新、够用的新型高职语文教育体系。
关注三:怎样才能“够用”?
高职语文教育怎样改革才能彰显时代精神,满足现时代高职学生的需求? 我们需要对高职语文重新定位。
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中小学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缺乏有效的系统的语文训练。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相差不小,与升格前的中专学校相比,生源质量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就高职语文教学而言,教师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语文知识与技能方面水平的下降。写,错字连篇;说,辞不达意;读,难解深意。尽管如此,语文课还是被看成可有可无的课程。针对这种情况,高职语文有责任对学生初、高中语文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和提高,彰显高职语文的基础性、人文。
但仅仅这些显然是不够的。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大学语文实际上承载着“基础”与“技能”的双重责任,它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对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又是一门技能课,培养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明确指出,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每个求职者终身的关键技能,它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项职业技能。可以说,语文课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听、说、读、写,更不能是当下的《实用文体写作》,高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与功能应该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高职语文是连接学生各门专业课的桥梁,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才能够用。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高职语文目前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教材需要改革,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需要改革。
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语文的作用,使得它既具工具性,又体现综合力呢?近年来高职教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经过教者大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个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德国的高职教育改革成果已越来越多地引用在我们国内的高职教育改革中。它以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活动为中心,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工作团队的形式开展自主学习和职业模拟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力,包括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全面素质,以期达到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目标。目前,我们在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教学法是项目引导教学法、角色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自然改变了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偏见,这种既注重锻炼综合能力,又加强职业演练的教法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它解决了长期困扰传统语文教学的两大难题,一是毫无生气的被动学习,二是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总设计师与引导者的角色。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应熟知自己学生所学专业、就业方向、职业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项目,把知识、能力目标贯彻其中。项目既要难易适中,又要切合学生专业实际;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又要密切关注、检查、监督每一个活动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再次,鉴于高职学生普遍缺乏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师应创造机会,加强合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是未来职业的体验者与项目的执行者。而相对于传统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了。任务研讨、制定方案、任务分配、沟通合作、自我评估、交流总结等等都需要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亲力亲为”,而不是以往的“袖手旁观”,每一步的态度表现、完成情况都会在分段评价与总评中量化体现,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基本上屏蔽了评价体系的盲区,更全面、更透明地展现出来。
这样,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了传统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它与高职教育职业要求相结合的综合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 .人民日报,2006-09-13(1).
[2] 张春泉.做学术研究先学好语文[N] .人民日报,2008-12-25(4).
[3]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2.
[4] [5]王步高 张申平 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 [J].中国大学教学, 2007(3).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 语文课程 创新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0-02
全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技能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人文素质缺失矛盾的日益凸显,素质教育的核心——“怎样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正在被越来越来多的教育界的有志之士所思考。我们必须全面理解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人。职业教育要有远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如何使职业院校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语文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吁,在理论研究上已经逐渐得到重视,但教学实践中,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学校轻视语文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职业院校中,语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规模小、学科的系统性比较差,并常处于随时可能被“挤占”的尴尬境地。这种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的轻视。其结果就是职业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无论是规模、质量和效果,都远没有达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毋庸讳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下面以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为例进行分析探讨。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的独特作用
要进一步认识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一方面它是以往中学语文教学的自然延续;另一方面,它可以在学生正式就业前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必要铺垫。对此,一个新认识是:在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时,要同时把年轻的“职业后备军”应有的人文素质培养一并考虑进去。从一般意义上的普适性转向特定专业而聚焦认知,会使我们避免那些宽泛的、人云亦云的所谓“宏观建构”。如果能比较具体地为艺术类高职生的现在和将来着想,就会认识到:语文同他们的联系、对他们的作用,非常紧密和显著。这并非夸张,只要看看许多艺术家所述说的切身感受就可以知道,他们在早期接受艺术教育时,大都得到来自于课内外语文的良好熏陶。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面,在揉入艺术韵味的生活内容里,都或显或隐地有“语文”。遗憾的是,在偏执地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技能训练的思想影响下,语文课程也处于几乎被忽略的地位,变得没有生气和活力。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积极推进新一轮改革,使高职语文课程复归于人文素质培育的本位。
三、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和重视语文课程的必要性
《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语文课。许多实践证明,毕业生仅有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参加工作以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会产生困难和障碍,同时,这种困难和障碍又会影响到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发挥。所以,学一点语文课程对高职毕业生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艺术类的职业院校,更应该给语文课程以应有的学科地位。
经验证明,当高职毕业生掌握了某种技能后,他可以解决即时就业的问题,但要有更大的发展,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时,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政治修养、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非专业因素有很大关系。所以,在高职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方面,应该有机结合,协调进行。正因为如此,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语文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四、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时,当然不会忽视对其所需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应把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与其所学习艺术类专业,尤其是今后步入职场时有可能就职的岗位需求要对接,一项一项的夯实基础,使学生逐渐确立起对相关能力的自我培育意识,切实进入学习状态。
只有透彻明了这些基本点,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自觉意识,继而使语文教学有更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发挥更实在的育人效应。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所需的语文能力基本描述如下:
1.读、写、听、说的能力
有一种观点认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只要会“从艺”就可以了,用不着在读写听说和交际方面多费功夫。其实不然。会“从艺”,确实是搞艺术的人必须具有的基本功,但艺术爱好者乃至艺术家不能仅仅满足于会“从艺”,还应该会读、会写、会听、会说、会交际,概言之:具有“吐纳”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读和听是对语言文字的吸纳,写和说是对语言文字的吐露。读和写凭借着书籍文本,言语交际活动伴随着说说听听,这些均可理解为书面和口语信息的“吐纳”活动。
爱艺学艺者,应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这就需要广泛涉猎艺术类书刊,包括一些重要的艺术理论和美学著作。此外,自己的表演和创作心得需要总结、概括和表达,同行之间需要沟通、交流,表演经验需要交流,创作状态需要分析评价,这些都离不开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我国古代文学和艺术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都是用极简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包含着丰富的意蕴。我们若能深刻解读,可以将其演绎的十分精彩,并能在潜移默化中积淀为艺术创造的底蕴。
2.处理语言文字信息的能力
艺术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具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对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也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一个有着良好语文修养的艺术工作者,在对艺术品进行审美的时候,一定不会忽略语言文字的表意作用。
身处现代信息社会,形形的信息纷至沓来,相互混杂,都在吸引甚至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无论是读报刊、看电视、听广播,还是上网搜索资讯,都要求我们学会处理各类信息,有目的、有选择地加以整理,以便从“海量”的语言文字中,获取有助于启发艺术表演和构思的素材资源,或使之成为扩大视野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必要的联系。
3.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的美育作用是以“美文”为载体对学习者发挥感染力的。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于古今汉语和各类语体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感,尤其是昆曲表演专业的学生,更应该能感应语言文字的美和精彩语句的魅力表现。这是一种读到好词好句、悟道美妙意味时涌现出“瞬间感受”的能力。通过默读口诵,欣赏和体验汉语本身的魅力以及体现在篇章中的文采,能让学生产生美感。教师要引导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细读文本,深层次去体会:所谓文采不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它与作者的情思理趣相谐相生。它鲜活、灵动、有声有色,表情达意动人心弦;它是精彩的,有神韵的,读诵即能给人带来直觉冲击力。它是作者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独特流露。经常带着学生去赏读,将会增加学生审美感知的“观察点”和“感应点”,有助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能力。
五、高职艺术类专业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探讨
正确使用汉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传统,是当代高职学生应尽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担负的任务。传统的语文类课程教学观念是否应该突破?应该怎样突破?突破以后如何定位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怎样操作?这都是我们亟需探讨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结构体系中,语文这门传统课程应在内容和形式都应有所创新。
1.结合高职教育的需要,应增加人文类课外活动
建议在开设《高职语文》、《应用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语文类课程的同时,还应增设人文类课外活动。如人文讲座、社团活动、社会调查、辩论演讲等。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可以突出高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对接,又加强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人文素质教育。
2.高职开设的语文课程,必须立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
高职的语文教学,要坚持“就业导向”,突出语文类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必需、够用”为度,为专业建设与发展服务,从而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需要,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把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
3.教学内容方面,建议采用“大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语文水平的普遍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可以将文、史、哲、政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使用教材,跳出原有的“讲几段范文、写几篇作文”的旧模式,力求实现雅俗共赏,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和语文应用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制作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教学课件,通过大众的、通俗的、趣味性的解读方式,在情境教学中以“真、善、美”打动人。力避传统的“老三段”教法,代之以启发、引导和联想,要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理论与实用相结合。
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
建议有关部门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结合起来,落实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力求在体制、政策、方法上使高职语文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身修为;传承;弘扬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语文教育方向总体概括
1.宏观上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语文作为现代汉语教学的基础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方面的作用不可忽略。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一种继承和巩固。如书法的学习就是对传统文学艺术继承的最好体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影响下,语文课文的内容也不断更新,许多课文内容都包含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道德伦理。不仅包含了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的学习,也包含了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
2.微观上培养学生基础汉语应用能力
高职语文课程的开展目的还包括教育学生的会话艺术和独立写作等。交流作为一门艺术其过程凭借对语言词汇的掌握。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偏向词汇释义和礼貌用语的掌握,还包括商务礼仪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准确表述自己思想,说话流畅得体,熟练使用汉语典故的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高职语文教学在写作上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使用,如报告文体、论文、工作总结等,将语文教学结合社会需求,帮助学生奠定社会工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写作会话能力的学习。
二、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意义
1.语文课程属性认识意义
语文课程是兼具有“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种身份的特殊课程。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是对语文课程属性认识的一种突破,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呆板、苛刻的教学模式。作为通识课程,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传达常识性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身涵养。充分发挥通识课程“有教无类”的特点,注重教学中文学艺术性、情感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发挥。作为专业课程教育,语文教学偏重于高职教育中“就业教育”的特点,将教学的内容深化,囊括了学生职业生涯可能运用的各种实用文体,如科研报告、求职简历等。高职语文建设突出
学生自身修为将语文课程的属性内涵丰富,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对语文课程属性的认识。
2.课改教程下教育需求意义
新课改大纲下高职教育转向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再只是以技术能力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全部。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教学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成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教育不应以应试和就业为全部目标,更应该注重学生道德文明的建设,还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弘扬现代社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明传播的载体,在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学习和学生道德文明培养的重任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3.社会人才培养意义
高职学生是社会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来源,对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方向。社会工作一方面注重团体合作制的运用,这需要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够具有团体精神和合作精神。高职语文课程教育都能够很好的传达这些精神的精髓,指引学生融入集体,学会合作分工,培养出学生符合现代社会人才发展需求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对人才的社会观、价值观等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在职人员能够具有相应的素质,如服从岗位工作安排的意识和以公司整体利益为工作目标的基本素质。语文教育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在教育工作中得到普遍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其教学内容在这些精神传达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将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是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一种改革创新。
4.学生价值观引导意义
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自身修为在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上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剧烈变动时期,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是非观念的转变由于受到社会各种非正确价值因素的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甚至是低俗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由于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需求的落后滋养出一些落后甚至是低俗、恶俗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拜金主义、炫富等。突出自身修为的语文教学能够教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辨别事物的正确与否,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引导学生吸收先进文化思想,摒弃恶俗文化思想观,在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高职语文建设突出学生自身修为中的几点建议
1.高职语文教育应该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思想性
《易经》中说道:“刚柔交际,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即文明文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人对社会对世界的一种思考和认识,文化、文明的学习能够衍生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语文课本中有着大量的人文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熏陶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能够将语文在学生自身修为的培养上的作用最大化。在高职语文教育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是学生个人培养上,主张主动性、非限制性的思考,即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加以限制阻碍,而是引导熏陶,给予学生自由、开放的思想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反复的思考中获得收获,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将价值标准尺度和人生方向思考结合社会文化遗产,注重熏陶式培养,将中化民族优良传统融入语文教育中,完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三要通过语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力,鼓励学生阅读大量富有人文主义精神思想的文章名著。
2.结合社会实际,把握时代潮流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世界的认识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对思想与存在的哲学思考也不断的在改变。一切思想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各种优秀的人文思想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积淀。因此,高职语文建设结合社会实际能够以社会内容为样板,向学生阐释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高职语文教育结合社会实际,能够将学生对个人素质的思考从抽象化变为生动化,倡导学生吸收主流文化思想内涵,摒弃低俗文化内容,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在结合社会实际的教育上,我们应该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将语文教育结合社会生活,用生动的例子向同学展示思想内涵的魅力,激励学生注重自身修为素质的养成。二是将语文教育结合国家发展的主流思想,教育学生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铭记“八荣八耻”的现代社会荣辱观,向往以“强国梦”“强军梦”等为内容的“中国梦”,并愿意为了这个梦的实现而努力。
结语:在社会劳动力需求转向技术技能方向的发展趋势下,高职教育异军突起,成为现代教育行业的热门行业。而作为高职教育中人才素质内涵培养的主体课程――语文教育,在响应国家素质教育教学的号召中占有重要地位。高职语文教育建设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自身修为,才能够将语文教育功效最大化,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朱清时.从中外著名科学家身上得到的领悟[J].中国高等教育,1999.
【关键词】教育戏剧;高中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61-01
一、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
语文素养就是各种语文学科所需能力的统称,具体包括以下几大层次。
一是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包括了汉字音形义的学习、重点词组语法修辞手段的应用、文章的阅读锻炼与写作提升等,这些内容需要日常积累才得以掌握。教师应考虑对具体基础知识的研究安排,让知识的普及更加顺利。
二是语言累积。高中语文课本内容经众多专家学者审议核验,较为经典。高中生应围绕课本展开文章阅读,掌握足够的生字生词,同时强化诗词的阅读诵咏,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阅读积累量。
三是语言技能。高中阶段要求语言技能达到熟练应用程度。语言技能有查阅资料、阅读文章、语言交流实践、文字写作等。学生掌握多样化阅读方法,并拥有固定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将自己的思维活动用语言加以形容表达,从而实现对信息的加工处理。
四是W习习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能够为未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习惯。只有坚持在教学中强化查阅资料找信息、注重阅读、摘抄记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分析写作等能力,才能对学生的未来产生足够大的帮助。
五是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能够让学生内外兼修,培养儒雅文明举止。待人处事落落大方,举止得体,措辞严谨讲究;与人交流时注重交换思想,倾听不同声音,在取长补短的观念中与人交往。
六是文化修养。语文的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魅力,自身见识增长后,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也将增加。学生在欣赏汉字形象美、语言艺术美的同时,必然感叹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必然惊叹于其中的多元文化智慧。
二、基于教育戏剧理念的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深刻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任何一个角色的塑造,都需要经过台下漫长时间对饰演角色内心的揣摩,才能真正演活角色,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与喝彩。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戏剧作品超过十余部,无论哪一部,都可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戏剧剧目。这些戏剧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个性分明,对于演员有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选段作为剧本进行戏剧表演,让参与表演的学生感受到戏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者在不断感悟中,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必需具备更为丰满的人生阅历,拥有更加成熟稳定的性格,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赞许,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感悟,提高文化修养。
(二)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获得为人处世经验,注重言谈举止。借助语文教材中的部分戏剧选段来编排戏剧后,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编演,精心模仿不同角色的人生。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不同人生的知识、视角、经验等都成为了学生可学习的内容。教育戏剧的模式中,无论是参与戏剧表演的学生,还是作为观众的学生,都能够在理解角色和解读背景故事的基础上,将心比心看自己与剧中角色的对照表现,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励成长,向更优秀的人学习,注重积累生活经验,强化自己的言谈举止。
(三)利用语文资料编排戏剧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技能习惯。团队协作能力是教育戏剧理念中值得继续加强的培养要点之一。随着戏剧的编排开始,很多参与者都必然需要加强各岗位各角色之间的合作扶持。作为一项团体参与的活动,若学生能够在各方面保持默契,明确分工,坚定落实职责,就可以促成一部戏剧的出色完成。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戏剧片段文章与实际开展戏剧表演是两种感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故事发展,并持续与周围人保持交流沟通,建立尊重互信的合作氛围,可以更好地融入戏剧,完成教育戏剧的培养目标。同时,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必然要运用各种语文课程所教授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无疑可以同时进行有效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结语
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教育戏剧理念的不断深化,现代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扩大利用教学戏剧进行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尝试。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对书本戏剧片段进行编排,形成新的戏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有效提升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论.教育戏剧的原理探究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6.
[2]巴君超.论高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王聪.高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研究[J].新课程(下),2016,(2):56-57.
论文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整合;职业能力;课外拓展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但目前高职语文教学成效低下是普遍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尚未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师生参与率低,未能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这种状况已成为制约高职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职院校普遍陷入“重技术,轻人文”的误区,大刀阔斧地删减语文课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为例,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力图就调整课程设置、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相结合和课外延伸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以寻求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和专业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阐释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教育性质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强能力、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三)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能力为主线,加强实践教学;(四)发展路径及改革方向方面:坚持“职业导向、能力本位、学生中心、校企结合”的改革和发展方向,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
遵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理念,高职语文教学势必要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注重研究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教育的职业化训练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相结合,加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合理性,使语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二、调整课程设置,搭建教学模块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常借鉴本科院校,传统的教学课程设置一般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专业学科领域知识全面、系统和精深,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贯通,背离了高职教育体现“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没有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导致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寻求课程整体目标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要优化组织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使之相互衔接和补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重点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整合,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各教学环节中有关的教学内容,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整理与合并,使相关课程或环节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合理、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结构体系,做到集成优势,聚合亮点,发挥其综合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大课程整合是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趋势,反映了知识发展综合化对课程的要求,也反映了新时期人们对高职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搭建语文教学模块,将高职语文类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全面开设《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开设《实用写作》、《艺术鉴赏》、《大学美育》、《秘书实务》、《古代礼仪文化》、《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书法》等选修课,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互补,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并升华凝练为符合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的职业素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这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汉字学知识及普通话知识,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学语文》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由于课程内容都没有专门的汉字知识的介绍,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幼儿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语言素质要求,更新课程设计,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打破学科和专业界线,有意识地加强本学科或专业与相关学科或专业的联系,由以往各门学科或专业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多学科或专业的“协同作战”。在现有《学前语言教育》、《大学语文》和《幼儿教师口语》等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专业选修课《儿童文学》、《趣味拼音教学》、《趣味汉字教学》、《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汉字学基础知识》等课程,全面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质及语言教育的职业能力。
此外,课程整合的成功实施,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师在胜任主要教学任务的同时,还需担任其他类型的教学工作,实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教学、管理、科研之间的柔性衔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视野要开阔,经常跟踪社会需要并及时调整和更新所教知识、开发新课程;其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使两者相互融合。无论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还是在课程整合后的教学中,“协同式”的素质要求都是高职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
三、融合语文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训练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教育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具备这些能力可以使劳动者在职业发生变更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很快地重新获得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高职语文教育可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为培养学应用型职业技术能力服务。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可以通过寻找语文学习与具体专业的结合点,模拟出仿真的专业工作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职业语文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设定特定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锻炼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判断力理解力和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等等。这种仿真练习会使学生以专业职业角色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到训练过程的真实感切实,体会到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能力对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口语训练中,尝试打破以往传统理论教学的方法,把教师讲授分析课,变成学生故事讲演课、朗诵比赛课、幼儿园语言活动设计课、儿歌创作赏析课、趣味拼音教学及汉字教学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开设幼儿教育大讲堂,让学生自由组织,模拟家校沟通,模拟一些幼儿教育课堂的突发场景进行系统训练。还让学生策划各种幼儿园主题活动,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课堂。通过上述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根据《幼儿园教育工作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且要有智力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教育、艺术活动素质,其中的文化素质的获得依赖于语文教育。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融贯了各科的知识,举凡历史、地理、气象、政治、宗教、哲学等等,无不可以成为语文选择的教材对象,更不用说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为表现手段的文学,学生由此具备文学、艺术、体能等各方面的修养,具备可以多方面调动与转化的潜能。
四、课外延伸拓展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战场,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课程的学时数毕竟有限,同时语文课程的生动、丰富和广博也远不是一两本教材所能涵括的,仅靠有限的课堂学习,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构建课内外教学与训练高度统一的教学模式。
(一)通过开展课外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挑战主持人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来,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能力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其影响甚至会惠及终生。所以,高职语文教育还要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课内课外的语文教育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举办全院性演讲比赛,需拟定专题活动方案、下发通知,撰演讲稿,提交比赛总结等等。又如,学生通过开展假期社会调查活动,掌握调查活动的统筹安排、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调查报告的写作与口头汇报等流程。除此之外,学生可以利用课堂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创办的的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海报等。上述手段的灵活运用,把职业技能的提高融入到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之中,让学生充分意识到高职语文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二)把高职语文的教学课堂直接延伸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如,带领学前教育学院的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实习实训时,老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了解幼儿教师职业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老师开展的活动,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角度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等,将语文教育与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的话,既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又可以提高其组织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语文课程目标定位必须以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
和普通高中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教育目标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合格的、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对中职生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实际操作的能力,又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具备学习、就业、转岗和创业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中职语文教学。必须从职业教育的观点出发,按照职业岗位规范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目标,解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中职校语文教学的最终准确定位。
《大纲》指出中职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所以,中职语文应突破中学阶段以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职校语文首先应该是为各类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其次中职语文是门“培养职高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课程。合格的职校生应该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系统的终身学习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都离不开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都要服从职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层面出发,把人文性与实用性充分结合起来,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上,培养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成为能说会写的应用型人才。
二、瞄准学生的就业,注重学生听、说、应用文写作等语文能力的培养
事实证明学生就业除需要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外,从长远看还需要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虽然有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共同构建,但是语文以自身特有的魅力承担了此项任务。中职语文教学为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法码,应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实用语文能力训练上,强化听、说、写的功能,使学生“能说会写有修养”,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首先,中职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势在必然。更是责任使然。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中职生的一项基本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对学生语文能力上的要求是既要有输入信息的听、读能力,又要有输出信息的说、写能力。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听、说能力养成的最直接的执行者。中专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他们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时,就要同各种人群打交道,其语言的表达、社会交往、实现人际沟通和文字的写作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又因中职语文学习时间短(语文学习一般为两年或更短),生源语文底子薄(均为初中水平)的实际,特别要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就业的需要。其次,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实用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能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素质。据调查发现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毕业生拥有更大的就业与发展空间。据毕业生反馈,他们在劳动、工作、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说明文、应用文,如制定计划、写工作总结、签合同、打报告及看懂产品说明书、记载操作规程等。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阅读教学注重实用性,主要培养学生快速的阅读能力,掌握泛读、略读、精读的方法,能从报纸、杂志和一般社科、技术资料中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吸取、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的发展,注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衔接
中职语文课在教学中应根据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注重职业性的体现。因为我们的学生毕竟要在三年之后凭其所学专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去求得生存。而职校各个专业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职校语文教学应根据其专业性质,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把“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与专业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语文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整合与渗透。这就要求语文课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结构,确立语文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取舍上,根据专业、沟通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将语文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专业实际应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