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餐饮市场调研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营销短信搜
一、餐饮业的发展概况
“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一句民间俗语,概括了餐饮业对于民生的重要作用。中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去年,中国餐饮业营业额已突破1万亿元大关,连续16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全国餐饮企业网点目前已超过400万家。今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已经超过6000亿元,预计全年实现产值可达到1.2万亿元。预计2010年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万亿元,人均年消费1500元。
巨大的餐饮市场同时也孕育着激烈的竞争,上世纪的末期,餐饮业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洋快餐大举进入中国,西餐逐渐被人们接受,传统餐饮受到极大挑战,餐饮的标准化、工业化兴起。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的调节和配置下,餐饮业结构得到很大调整,宾馆餐饮突出精品战略,特色餐饮体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休闲餐饮适应假日消费潮流,大众化餐饮成为市场的主流。同时,品牌连锁经营发展迅速,经营方式也由“粗放式”、“传统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集团化经营和职业化、信息化管理转变,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念的结合已成为现代餐饮业经营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伴随着餐饮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经营理念的转变,餐饮业的营销观念不断更新、营销力度不断加大。从开始的餐饮业“酒香不怕巷子深”、“坐店等客”的传统营销模式,即传统的4P模式(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用现有的产品去寻找客人,逐步发展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灵活营销,如品牌营销、整体营销、特色营销、文化营销等。“2007年北京餐饮行业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公布显示,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大众餐饮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消费需求向科学、营养、多元化餐饮转变。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深入,网络营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商家所熟悉并喜欢的营销方式。
二、餐饮业网络营销的利与弊
1.网路营销概述。网络营销(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是指企业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包括网络调研、网络新产品开发、网络促销、网络分销、网络服务等)的总称。传统营销观念以4P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四个因素,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分销(place)、和促销(promotion)。网络营销更多体现了新的营销理论4C组合:Customer(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ost(顾客的费用);Convenience(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mmunication(顾客与企业的沟通),这样,企业和顾客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营销关系。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基本模式应包括:网上信息的搜集、网上商业宣传、网上市场调研、网上广告投放与、网上销售、网上客户支持服务等。基于网络营销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发展网络营销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和利润最大化两个目标。
餐饮业网络营销,是指餐厅以互联网为段,通过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商家需求的过程。它可以使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价值交换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率。
2.餐饮业网路营销的优势
(1)消费者占据。商家在互联网营销中不再居于主体,产品不再由商家调研,然后制造,并进行定位定价,最后推销给消费者。明智的消费者占据了主动权,由他们发出自己的需求信息(包括产品设计,零件配置信息等),商家只是按单生产而已。由于网络的全天候和全球性,加上无线互联技术的逐步成熟,顾客可以随时随地传达自己的需求信息。在餐饮业,网络销售可以使消费者及时了解最新优惠套餐、最新消费潮流、最新的产品,商家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各式各样的促销,使之成为直接促销和推广的工具。
(2)网络时代消费者的个性独立,使得一对一营销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而互联网的低成本互动性,则使得消费者和商家一对一的亲密沟通成为现实。也就是说,网络营销是一种柔性化定制、个性化服务的生产方式,而餐饮业是个大的小行业。大就大在民以食为天,小就小在它遍及大街小巷,就餐方式多样,经营机制灵活,价位丰俭由人,个性化特点体现得非常充分。特许经营、连锁店、品牌效应、电子物流配送等都是网络营销的强项,正因为餐饮的分散,才特别适合于网络的聚集,所以餐饮业适合发展网络营销,而且盈利周期短。
(3)相对于传统销售,网络销售的低成本满足了商家降低销售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的需求,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大大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交通成本等。
(4)网络销售还具有更加规范和易于统计、产品海量、便于互动、随时随地、保护私人秘密等一系列优点。
3.餐饮业网络营销的劣势
(1)网络营销只能通过电脑,手机等数码终端,传播有限。而且消费者在上网时对于广告的点击率有限,也限制了互联网传播的有效性。
(2)互联网信息的接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交易的需求。而且网络销售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不符合商家的利润最大化需求。
(3)网络营销运营商盈利模式单一。网络营销服务商的主要盈利来源于广告,利润空间小。
综上可见,餐饮业网络营销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餐饮业的大规模发展来说还存在一定的瓶颈,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创新的销售机制来满足餐饮业的不断发展。
三、餐饮业美食短信搜索系统的可行性
1.美食短信搜索系统概述。美食短信搜索系统是指:消费者通过在手机中编辑短信,输入关键字,例如红烧肉或者多个关键字组合(红烧肉狗肉),发送到短信平台:例如10655777(我吃吃吃)。短信平台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盐城提供关键字菜单的餐饮店名称,菜单价格,电话,地址发送给消费者。短信平台提供3-5家符合条件的餐饮店。消费者发送关键字:红烧肉15元,则平台将提供该价位的餐饮店信息发送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预订位置。消费者可以凭借短信享受店家提供的优惠。使用频率较高的消费者,平台可发送餐饮店的广告。平台根据消费者的使用情形,可以评定美食家段数。消费者可以对餐饮店打分,或评判.每月可对积极消费者实行一定奖励,例如话费,或段数提升等.
餐饮店通过互联网批量录入或更改自己的菜单;或者短信实时更新某项菜单,通过短信平台接受消费者的预订,短信优惠劵,建立消费者的知识库,记录查询痕迹,可以生成特定报表,销售给餐饮店。获取消费者对自己服务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报表。通过短信平台自己的特色菜或其他一些广告信息。
业务流程:餐饮店通过包月套餐或会员机制,通过互联网注册店的信息,录入或修改菜单,菜单存储到数据库。消费者编辑短信发送到短信平台,短信内容为菜单关键字,可自由组合。短信平台解析信息内容,从数据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检索,将搜索信息发给消费者。消费者可选择自己满意的一家,可以预订或按照地址前往就餐,甚至凭短信享受优惠。消费者可对餐饮店进行评分,或市场调研。短信平台记录消费者的查询和消费痕迹,生成报表,出售给店主,或作为会员优惠给店主(见下图)。短信搜索系统和网络销售模式具有类似的地方,同样都需要信息源的整理。美食短信搜系统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速度快、自费便宜。
短信搜索系统具备网络营销的所有优势:一对一的实时传播;易于统计、保护私人秘密、信息可以以文字,图片,声音,电影等多媒体形式传播,全方位展示产品的特点,可以给消费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及时性和互动性等。
2.短信搜索平台满足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运用好手机短信所作的营销推广方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短信网址联合信息中心(MobNIC)在京的短信网址的全网统一服务号码——50120。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将查询需求发送至50120,即可得到由注册企业提供的免费信息服务。目前基于短信网址技术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内容已经非常丰富,用户将“查外汇”、“安全期”、“查航班”、“查车次”、“手机属地”、“区号查询”、“邮编查询”、“今日要闻”、“财经新闻”等几十个短信网址关键词发送至50120,该服务平台会就相关内容给予进一步的短信提示,用户将通过互动短信咨询,获取相应信息服务。
据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副会长谢麟振介绍,目前短信网址的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万,基于注册的网址已经建立了大量的信息服务和企业应用。同时已经有上千万家的企、事业单位黄页信息被收录到短信网址数据库中,用户发送任何关键词或企业名称到50120,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信息回复。据了解,50120短信网址的方式被喻为第五媒体,第一媒体是报纸杂志、第二媒体广播、第三媒体是电视、第四媒体是互联网。
3.短信搜索平台更加便捷,成本更低、覆盖面更广,便于大规模推广。手机目前的用户约在4.5亿用户,互联网约有1亿,手机短信推广宣传能使消费者真正感觉到随时随地。
4.短信搜平台的盈利模式多样,如竞价排名收入和广告收入。如果按目前互联网竞价排名的算法,无论是光靠价高者排名高的算法,还是价高加上点击率的算法,手机的普及性、移动性、便捷性将使手机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拥有更高的价值。移动搜索用户的搜索目的性强于互联网搜索网民,其潜在用户更容易成为真正消费者。但是手机屏幕小,一页显示的搜索结果少,再加上手机上下翻页查看结果不便利(一般搜索用户顶多翻看两页结果)、流量费高等诸多不利因素,企业对于位次的竞价会更激烈。看准竞价排名对于加入移动搜索的企业的重要性,搜索服务商可以总结数据库中搜索频率高的关键词进行滚动式推荐,让目标企业竞购。如果有用户要搜索“饭店”,那么参与竞价排名的企业信息将会被首先搜索并显示。推荐关键词供企业竞购,一来对搜索服务提供商来说是很好的宣传推广移动搜索及赚取利润的方法,二来又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搜索排名,提高投资回报率。
除了竞价排名和广告收入外,搜索服务商还可以在本地搜索服务中通过与一些商家合作获得收益。如何让用户满意、企业赚钱,一个合理的盈利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尽量不转嫁更多的费用给用户以防止刚刚形成的用户规模锐减,可以短信免费;企业端收费是盈利的主要途径。
综上可见,美食短信搜索系统是可以作为餐饮业新的销售模式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参考文献:
在以阿拉伯主题餐厅市场调研为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背景下,本项目组对中国市场现有阿拉伯主题餐厅进行考察,走访一些地道纯正的阿拉伯餐厅,如南京的嘉珂舶、上海的ZAHARA、北京和沈阳的一千零一夜及合肥的马士革。前期,本项目组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中期掌握了一定基础数据和情况后,经过后期整理,得到了如下调研内容。
二、调研内容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主题连锁餐饮业繁荣发展,如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餐厅相继进入中国餐饮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各大城市蓬勃发展起来,这种融入西方元素的连锁餐厅受到中国消费者青睐与追捧。由此我们把目光转向在国内拥有阿拉伯文化元素的餐厅,调查它们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为适应中国市场发展需要加以完善创新,然后分析它们能否以现代化阿拉伯元素主题连锁餐厅的形式为中国广大消费者喜爱。
三、发展状况
(一)阿拉伯主题餐厅具有文化吸引力。
走进餐厅,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阿拉伯文化气息,优美的民族音乐在耳边轻声响起,座位旁边的墙壁上摆放着阿拉伯水烟,墙壁上镶着几幅阿拉伯特色的玻璃彩画,镂空的拱形吊棚配上晶莹剔透的水晶吊灯,还有角落里不经意摆放的阿拉伯精致小饰品,华丽的装修风格毫无保留地展现着那股属于阿拉伯的风情。
餐厅的装潢是完全按照阿拉伯古代传统建筑风格设计的,环境极富异国风情,无一不让人领略到阿拉伯文化的神奇之处,富丽堂皇、巧夺天工用在这儿一点儿也不夸张。阿拉伯餐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圆桌,这很符合阿拉伯人的习惯。根据国外同学的实地考察,在埃及他们从未见到过一张圆桌,不论在任何地方,这应该是一个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这样浓郁的阿拉伯氛围里吃饭,让人感觉如同来到阿拉伯城市的某个饭馆里。
我们认为绝大多数消费者对阿拉伯这片广袤的大地知之甚少,但是我们相信消费者对阿拉伯文化大门内的新奇事物还是充满好奇的,对于在一千零一夜中描绘的阿拉伯民俗风情的特有魅力也是无法抵挡的。像阿拉丁神灯、魔幻飞毯,那些早已封存在我们记忆深处美妙的神话事物,若把它们带到现实中的阿拉伯主题餐厅,能否唤起你那些年幻想天方夜谭的美好记忆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比如,迪士尼乐园引用西方童话中的卡通形象和故事,成为乐园特色主题而风靡全球。
然而,它的现实发展状况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二)阿拉伯主题餐厅数量少、空缺大。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阿拉伯主题餐厅数量极少,在南京这样的二线城市仅有一家,尽管这种发展状况窘迫,但其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我们受到时空、经费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选取北京、上海、南京、合肥为调查对象,对其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上图所示:
据上图显示,2005年~2014年,阿拉伯主题餐厅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数量增长较缓慢,尤其在2005~2009年和2011~2012年期间数量没有变化。可见此类型餐厅在调查城市的市场占有率极低。
(三)阿拉伯主题餐厅消费人群局限,本土化困难。
据观察,在阿拉伯主题餐厅的顾客多以阿拉伯人、穆斯林、大学生为主,其他层面消费者相对较少。分析此现象,是诸多消费者对阿拉伯文化及饮食缺少了解,认识片面、不够深入。调查期间我们采访各行业人群,问及他们对阿拉伯世界的原始印象,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沙漠、贫穷、落后、战争,小部分人的回答是神圣、石油、土豪。其实不然,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与饮食,不论是否有对其他民族的借鉴,都一定有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阿拉伯国家之一的埃及经历过革命不久,但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它也有它引以为豪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以及独特的饮食风格。因为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人们都要果腹,贫穷就吃得差一点,富裕就吃得好一点,可不论吃得好、吃得差,吃的都是自己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明与习俗。因此改变人们对阿拉伯世界的片面观念及做好阿拉伯文化的正面宣传工作,是使阿拉伯主题餐厅为大众接受的重要举措。
(四)各地阿拉伯主题餐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从餐厅规模、基础设施、菜品数量、服务水平、厨艺角度来看,其发展不平衡,未能形成标准化体系。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度,为了使阿拉伯伊斯兰主题连锁餐厅渗透到中国消费市场,阿拉伯主题餐厅需要在保持其原有特色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当地口味的特色产品。
(五)现有阿拉伯主题餐厅缺乏资金支持、知名度低。
以南京嘉珂舶为例,作为南京唯一一家阿拉伯餐厅。通过采访店主,发现由于投资成本问题,只能将店开在地处偏僻的深街小巷里,空间较小,不能容纳更多顾客,从而不能让更多人了解。尽管如此,前来光顾的客人还是不远而来,一品阿拉伯风味。这些前来的人,很多都是通过别人口耳相传的。
四、结论
由于市场现状及对异域美食文化传播的需要,中国市场上需要注入一股来自中东美食的血液。通过该餐厅自身在市场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并克服其不足,阿拉伯伊斯兰主题餐厅一定能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调查中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对阿拉伯文化的正面宣传。
就像许多偏远国家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穿旗袍、抽烟斗一样,我们国家许多人对阿拉伯国家的印象只有贫穷、战争和沙漠。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阿拉伯文化的这一偏见,对阿拉伯古老悠久的文明进行宣传。用阿拉伯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吸引不同年龄层面的人,为餐厅建立消费群体打下基础,也让人们了解到阿拉伯国家政局现状。就拿我们实地考察的埃及为例,埃及经过长期战争与革命,现在国家政局已经基本趋于稳定,国家正在发展,贫穷、落后不再是它的代名词。出国留学的同学在确实感受到埃及相对中国的落后的同时,也感受到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及独具一格的餐饮风格。人们对阿拉伯国家的美好之处越了解,对阿拉伯餐厅的接受程度就会越大。我国民间与阿拉伯国家应该加强交流合作,使中阿双方能更客观全方位地了解彼此。
(二)食物口味需适当本土化。
阿拉伯菜想要在中国发展壮大,不做一些改变是不行的,简单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就是极具代表性又可以被接受的。如对埃及主食阿依施、埃及人的早餐必备蚕豆酱的保留,一定让品尝者对阿拉伯餐饮加分。“糟粕”,毫无贬义,只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阿拉伯饮食风格。如阿拉伯人烤出的硬而无味、难以下咽的牛羊肉,一定要在佐料上加以丰富和改良,才能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三)寻求投资者和贷款融资。
因为成本的因素,相较于同类型其他主题餐厅而言,很多阿拉伯主题餐厅发展水平低,缺乏特色。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有很多阿拉伯国家希望文化能够走出他们的国门,进入中国。中国是巨大无比的消费市场,阿拉伯的商人巨贾也想进入中国分一杯羹。餐厅经营者可以向阿拉伯商人寻求投资赞助,这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毕竟有成功的先例,马云争取日本软银集团董事局主席孙正义的投资,从而为阿里巴巴的发展带来资金上的强力支持,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寻求贷款融资的方法也是可取的,但是作为一个没有雄厚资本作为支撑的经验者,贷款融资难度大,承担风险高。相较而言,寻求投资者入股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可以优化经验。
参考文献:
[1]陈志强.新编统计分析报告写作方法.中国统计出版社.
[2]钟沛然,钟勤建.统计分析报告写作纵横谈.中国统计出版社.
关键词:第三产业 产业关联度 投入产出表 产业部门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中的某些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中第三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成为一个亮点。上海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的目标,正进一步加强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上海第三产业收入占全市经济产值的三分之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5%,高于2010年的57%。其实,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市政府就提出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2005年《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的推出,使得上海第三产业出现“加速度”增长的良好形势。当前,“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服务业内部行业产出结构是否合理,各行业间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果影响的大小,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联系在产业经济中被称为产业关联。产业关联是指各个行业之间相互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一个产业生产产品要消耗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品,也要将本身的产品用以满足其他产业的生产,继而构成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消耗关系。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为分析国民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的复杂联系提供了重要方法。列昂惕夫认为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投入产出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投入产出法是用新古典学派的一般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相互依存关系进行经验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法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构建投入产出模型,用于分析产业结构或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能够反映各产业、各部门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直接与间接联系。
本文利用上海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上海市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产业关联现状,分析主要产业经济特征。
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影响力分析
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bij是第j产业对第i产业的完全消耗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程度大小的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或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一个产业影响力系数越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就越大。发展这些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通过计算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来判断哪些行业能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行业,甚至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从而决定是否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
由表1 可知,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均未超过第二产业,有少数一部分行业的影响力系数超过第一产业。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都属于低影响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低于第二产业的水平。
如果按影响力系数是否超过1,可以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影响力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虽然不及第二产业的水平,但是还是高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可以成为第三产业发展可供选择的主导行业。另一类是低影响力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这些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仅低于第一、第二产业,也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因此,希望通过发展这些行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效果不佳。
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感应度分析
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kij是第i产业对第j产业的完全分配系数。
感应度系数反映了某一产业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程度大小的相
对水平,当某一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的感应程度高于(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即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程度也就越高,越具有基础产业和瓶颈产业的属性,应该得到优先的发展。通过计算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感应度系数,来判断哪些行业能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行业或瓶颈行业,从而决定是否优先发展该行业。
由表2可知,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均未超过第二产业,但许多行业超过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感应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两个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比较大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的感应度系数尽管略低,但其系数值接近社会平均水平,但其余行业的感应度系数都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总体来看,第三产业中的绝大多数行业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也可以说明中国的第三产业还未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瓶颈制约。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需求程度也不高。
2002年和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关联度比较
将《上海市投入产出表2002》调整为第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内部十四个行业,与2007年相对照,虽然这两者之间的数值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但是各个行业的排序仍然能反映出其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地位的变化。
对比2002年和2007上海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见表1、表2、表3),可以发现:
首先,第二产业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都位居第一。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远超过1,其受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大,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应对其给予更多发展的空间。 其次,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影响力系数略有上升。这些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从理论上说,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影响力应该比较高,但从表中的数据来看,这两个行业的影响力排在第三产业各产业的最后,除统计原因外,可能与该行业的发展体制有关,例如寡头垄断性行业的金融业可以阻断该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波及作用,从而使该行业的影响力缩小。
再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感应度系数略有上升。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应依靠科技信息化技术、国家政策扶持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推进第三产业结构优化。
结论与建议
综合比较上海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可以发现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感应度与影响力的大小不存在一致性,甚至存在一定的反向性,例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的影响力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感应度却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即有些行业感应度高,影响力却低;反之,影响力高的行业,感应度却低。为此,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政策应该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的特点,采取主动发展或者自主发展的政策措施。
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问题,是上海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和步骤,中央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举措。当前,在工农产品附加值的构成中,纯粹的制造环节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中间投入品中服务业投入的比例越来越高,如在产品中产品研发、市场调研、员工培训和销售服务的投入日益增加,服务业已经成为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也逐渐成为上海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有必要在高度重视此问题的前提下,深入分析、研究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一般趋势,引导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我国目前产业关联度分析—2002年投入产出表系列分析报告之一[j].统计研究,2006(11)
关键词:物流园区;价值创造;驱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物流园区是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各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共同的信息平台、一体化结算和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是物流园区的重要特征。物流园区将物流设施和不同的专业化企业及参与者聚集起来,通过市场化的运营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并达成其价值链上各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最终实现物流园区的整体价值。
1 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物流园区的开发、运营管理及实现盈利的整体过程,也是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运营管理方、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所有物流园区外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即物流客户)以及政府均参与到物流园区的价值链运作中,成为物流园区价值链的组成要素。
1.1 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是指具体负责物流园区土地征用与开发,完成物流园区内各项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主体。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可以是一家企业,也可以由多家企业共同组成;可以是国有企业,也可以是私营企业。
1.2 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是指物流园区建设完成,开始投入运营后,具体负责物流园区日常管理工作,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在实际运作中,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往往自己从事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或者聘用第三方实施管理,即经营管理方是开发主体或其聘用的第三方。由于其获得利润的渠道一致,且都依靠物流园区的长期稳定运营来获取利润,因此,可以将开发主体和经营管理方归为一方。
1.3 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指在物流园区开发完成后进驻物流园区的各类企业,既包括物流企业,也包括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等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后勤配套服务企业。其中,物流企业是物流园区的入驻主体。入驻园区的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内自主经营,为其物流客户提供服务,获取收益;物流需求企业是指为本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即自营物流的企业;后勤配套服务企业指为物流园区提供后勤保障及相关配套服务的部门,如加油站、汽修、餐饮、金融服务等。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是物流园区运行和发挥各项功能的核心。
1.4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是指没有入驻物流园区的物流服务需求者,包括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等一切需要物流服务的主体。他们是否选择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服务,直接决定着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决定物流园区的经营状况。
1.5 政府。在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过程中,政府主要发挥着宏观规划与管理作用。政府是物流园区开发用地的提供者,也是物流园区项目的审批者。同时,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直接为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经营管理方以及入驻企业提供各种支持与服务。此外,政府通过出台各种相关政策,为物流园区的运营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
2 物流园区价值创造主体的利益诉求
2.1 物流园区开发主体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的开发主体所追求的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物流园区的地产开发价值,即物流园区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出租或转让所获得的收益;另一部分是物流园区运营过程中,随着物流地产开发与物流服务及其他相关配套服务的一体化发展,物流园区开发主体获得的物流地产增值后入驻方的承租收益,即商业地产收益。尽管这类收益与普通的商业地产开发收益有很大差别,但是,当物流园区进入稳定运营状态之后,随着相关企业的入驻和物流设施的日趋完善,其持续经营所带来的长期稳定的投资收益同样非常可观。
2.2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主体是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物流园区聚集物流活动的各种功能,尤其是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的优势,扩大业务规模,获取更多利润;另一类是借助物流园区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租赁与管理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扩大业务规模时所必须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以满足降低成本的需求。因此,物流园区入驻企业的利益诉求,集中体现在物流园区为其提供物流设施设备的共享以及优质高效的物流管理服务,满足其追求物流活动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简单来讲,物流园区的入驻企业追求的是物流经营价值。
2.3 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的利益诉求,主要是在物流园区内的设施设备支持及集约化、规模化的物流运作下,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优质、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满足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业务外包的需求,即物流服务价值。
2.4 政府的利益诉求。对于政府来说,其利益诉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利益。由于物流园区的土地一般为政府所有,因此,土地出让收益是政府规划物流园区所能够获得的直接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物流园区的建设能够将本地区分散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要素聚集起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不仅提高了物流运作的集约化水平,促进本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地方经济进步,更带来了城市交通的改善和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化;此外,物流园区建设及运营能够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发展质量的提升,这些都是物流园区建设的社会效益。这种社会效益最终反馈到社会环境的改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上,就成为政府的长远利益,也是政府支持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的利益诉求的核心。
3 物流园区价值创造驱动机制的形成
基于物流园区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的利益诉求,其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构成了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机制。具体来讲,首先,物流园区外的物流客户需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是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的盈利保障;其次,物流园区内的入驻企业依赖物流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来为其提供物流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这是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基础,而二者之间的业务关系也是物流园区开发主体和运营管理方的利润来源;再次,物流园区的长期经营及其带动效应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政府利益的着眼点。因此,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机制由以上三层价值创造活动来驱动,这三层价值创造活动是在两个主要过程中完成的,即物流园区的开发过程和运营管理过程。物流园区的价值创造活动以物流园区的开发建设为基础,实现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入驻方的聚集,体现了物流园区的地产价值和物流服务价值的双重特征。所以,物流园区的价值驱动机制是在物流园区的开发价值与物流经营价值整合的基础上,受到政府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约束与补充所形成的复杂的价值系统。因此,物流园区的开发和运营要立足于为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需求方服务的特点,从价值链的角度实现各参与主体利益诉求。
4 促进物流园区价值驱动机制良性运转的对策
4.1 以项目策划为重点,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开发。在物流园区规划开发阶段,合理而周密的项目策划是保证其未来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开发建设物流园区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准确预测本地区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明确物流园区的服务范围和目标客户;同时,科学地进行物流园区的定位,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流园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未来物流园区建设的长期战略规划和设计方案。
4.2 以招商和品牌打造为重点,开展物流园区的营销推广。物流园区开发立项后,进入营销推广阶段,这一阶段一直伴随着物流园区从开始建设到建成投入运营的全过程,其主要工作是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即招商。前期,在物流园区开发过程中,针对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开展宣传推广,让其充分了解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和竞争优势,激发物流企业进驻物流园区的欲望,并与之签订进驻意向书。这一过程中,物流园区可以针对物流企业的特殊需求,为其提供专业化的设施和设备,从而增强物流园区对物流企业的吸引力。中期,在物流园区运营初期,除了继续招商并提高入住率外,还要做好物流园区的经营管理工作,建设物流园区统一的资源调度中心、统一的结算中心和统一的客户服务管理中心,为入驻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服务,以真正实现物流园区入驻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物流园区资源的整合。后期,物流园区由建成运营初期进入持续经营阶段,此时的营销推广的重点是物流园区的品牌塑造与提升。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方应当高度重视管理服务能力的构建,重点打造运营管理方和入驻企业、入驻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在提高入驻企业满意度的同时,增强入驻企业对物流园区的依赖程度,形成稳定的客户资源。
4.3 以创新服务领域为重点,加强物流园区运营中的价值管理。物流园区的运营管理是物流园区最为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物流园区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运营指物流园区的服务活动,如仓储、配送等;管理主要指物流园区的其他辅活动,如安保、物业管理等。其中,物流园区的运营活动是物流园区核心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除了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功能外,物流园区还应当构建起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代采代售、信息等增值,积极尝试拓展服务领域的创新。包括基于产业联动的服务创新,如推动物流与商贸、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基于产业融合的服务创新,包括物流与金融、物流与电子商务的服务融合;基于多式联运的服务创新,如保税物流、口岸物流、国际物流的拓展服务等。以新兴业态带动物流园区功能升级和服务提升,为物流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带来更大的价值和回报。
参考文献:
[1] 倪明明. 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D]. 镇江:江苏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2] 李基初. 物流园区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分析[J]. 商业时代,2010(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