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时间安排
(一)每月初,组织1次全处行政学习会。
(二)每月中旬,各党支部组织1次党员学习会。
(三)其他没有统一安排的工作周,各行政科室以周四下午为固定学习时间组织学习会;各支部及处属各部门自行安排相对固定时间组织学习会(每月不少于2次,内容不限、参加人员不限)。
二、学习要求
(一)政工科每月初根据市局责任书规定的学习专题以及时事或本处实际制订本月度学习安排。
(二)各支部或行政科室及处属单位根据处月度学习安排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学习中提倡采用讨论形式,发挥每位参加学习者的积极性。
(三)处综治办、安全办等机构,处工会、共青团、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都要根据自身职能,及时、足额地组织相应的学习教育活动。
三、注意事项
(一)学习会要做好签到记录工作,并于每月底将各自当月的学习开展情况(含内容、签到等)按照规范表格的要求报处政工科,列入处学习台帐。支部组织的党员学习(活动)内容列入本支部“四个好”台帐。
6月24日下午,西峡路政大队党支部召开会议集中传达学习,河南省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上李厅长的讲话精神及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一是会议强调,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厅党组工作部署和李卫东厅长重要讲话上来。要通过集中学习、“”、主题党日等形式,将会议精神层层传达至支部每名党员,迅速掀起学习贯彻热潮。
二是坚持政治统领,切实把做到“两个维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求支部党员干部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坚守党的政治方向,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认识高速公路运输保障对于当前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意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全年工作任务,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上来,落实到谋划发展目标、制定工作措施、部署工作任务、推动具体工作实践中去,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三是坚持“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加快推进支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创新宣传方式,强化思想引领,营造浓厚氛围;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支部内在潜力,发挥好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先。
四是加强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对网站、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针对路政行业特色,在路产管理、服务司乘等方面切实强化舆论问题管理,建立应对程序和响应机制,提前研判,及时发现,快速解决,消除负面影响。主动作为,结合交通重点项目、交通安全等重点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的问题,讲好支部发生的先进典型故事,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让全社会了解、理解、支持高速公路行业,为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增长加快、国家间的人才竞争日趋加剧的态势下,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1.时代需要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
国际人才竞争和国家空前的社会变革对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以关爱他人、维护社会、国家利益为特征的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放在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培养一大批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强烈民族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领军人物是时代赋予综合型大学的神圣使命。作为中国百年老校的四川大学,如何把自己办学历史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现有的多学科优势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经济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模式中,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经济学人才,是一项急需探索的重要任务。
2.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对大学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工作习惯的高素质创新型经济学人才是摆在综合型大学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将综合型大学的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这是综合型高校面临的严峻挑战。
3.高度综合的科技发展趋势需要跨学科复合型经济学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综合型大学既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应重视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四川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如何充分发挥多学科的潜力和优势推动经济学人才培养是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
4.经济全球化趋势需要国际化经济学人才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更加密不可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可以胜出的高素质的国际化经济学人才,是时代的要求。综合型大学不仅要积极关注和参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科技和重大问题讨论研究,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能源和人口等热点问题为己任,还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培养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为己任的精英人才。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借鉴吸取世界一流综合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5.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又一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机制的需要,是探索建立构建和谐社会体制的需要,也是探索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的需要。国家要求成渝两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宏伟实践,迫切要求地处西部的四川大学必须加快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经济学人才。
二、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
1.指导思想
四川大学提出了“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个坚持:始终坚持以经济学为指导;两个重视:重视基础理论、重视应用能力;三个面向:面向西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种能力: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目标
四川大学提出的目标是培养造就“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
3.培养思路
四川大学认为综合型大学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的思路是:一是坚持精英教育。二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实施宽口径专业培养。三是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突出科研促进教学,学校著名的教师、学者为本科生授课,一流的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优质资源共享。四是坚持重视学科教学,建立跨学科、文理渗透和以探究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并注重平衡,突出基础。基础课程按照“综合化、多层次”的原则进行整合,专业课程按照“小型化、针对性”原则进行设置。五是坚持研究型教学,寓研于教。实施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研究性讨论,非标准答案考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六是强调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都是学习者和参与者。七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的意识、胸怀天下的境界。八是强调第二课堂特别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九是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
4.培养措施
(1)确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教学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科教学是所有教学的重点和龙头,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规范本科教学管理。为此,近年来,学校采取了明确的发展举措: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形成适应2l世纪要求的现代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实现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定位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现代经济学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上,按照加强理论基础,提高人才素质,注重国际接轨、自主选修的原则来实施;在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上,依据内容具有先进性并充分反映21世纪对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运用现代化方法和手段,加大资金投入;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重塑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各项工作围绕教学中心地位展开,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学校为切实保障和推动教学工作,从多方面入手,做到“四个投入”和“四个到位”,即领导投入、教师和教辅投入、学生投入和科研投入,经费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到位和考核到位。
(3)处理好各办学层次(形式)的关系。为实现“优良”的教学效果,学校十分重视处理好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的关系。一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继续教育,各专业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直接为改革开放和经
济建设服务。二是保证主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本科教育置于各层次教育的主置。尽管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都有一定发展,但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从未动摇过。一方面,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其他层次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其他层次的适度发展又促进了本科教育的更大发展。通过主次分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了教育层次的协调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按照“内培外引,提高整体素质,以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不断采取新举措,建设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博士为主、教学水平高、科研成果突出,基本满足经济学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学校还非常注重现有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并积极引进年轻人才,使得经济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良好。为了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学校积极争取从其他院校引进高学历的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还通过派出教师进入国内外博士后流动站、参加学术交流、短期学习培训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改善教师的学缘结构。
(5)严格执教条件,坚持教授上本科讲坛。学校一直重视主讲教师的资格问题,要求主讲教师应取得资格证书或者具有硕士学位或者讲师以上职称。为此,学校安排1994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先参加岗前培训,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必要条件。近三年来,经济学主讲教师都符合主讲教师任职资格,教授上本科讲坛第一线已经形成为一种传统,并且直接参与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或者毕业论文。
(6)注重图书室、实验室建设。学校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专门在经济学院建立了图书馆。目前仅经济学院就拥有图书资料共计26万余册,其中,中文图书11万余册,外文图书、欧盟文献资料15万余册;各种经济类报刊400余种。为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经济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建设,拓展图书资料的种类,提高藏书的质量,特别是利用国际间的校际交流,提高外文最新原版书的比重。为了满足教师、学生各类读者的需要,图书室延长服务时间。为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经济学院还建立电子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
(7)重视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践)基地是确保教学的实践环节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已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商务部门、税务局部门、证券公司和银行部门建立了本科生实践实习基地,为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8)加大投入,改善教师教学条件。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加大对本科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学校的办学环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为了实现本科教学手段现代化,保证多媒体教学要求,为每个教师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
(9)推进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提升办学层次,使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经过多年的积极努力,经济学院已建成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一个省级重点学科(世界经济),三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国民经济与区域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了反映时代要求,重新修改调整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把经济学科各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平台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力求理论扎实,选修课力求形式多元化。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制定中,特别注重强化经济类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在本科教学计划中设置有专门的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三个科目。为配合实践教学,经常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研讨会,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研究现实问题的基本素质。
(10)反映时代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学分制改革的总体安排,自2001年以来先后4次修订本科的教学计划。目前,每个年级均有自身适用的学分制教学计划。2004上半年制定的2004级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就充分考虑了学分制实施4年来的反映出的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大胆改革,基本能够适应社会对于经济类本科教育的需要。
(11)配合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材建设。教材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支撑。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统编教材和自编高质量的教材,另一方面,将国内外最先进、最及时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院内各专业在主要课程的教材使用上尽可能选择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目前该比例已达90%以上。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院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进行,先后引进、使用了18本外文原版教材。
(12)积极探索双语教学。自2000年开始,经济学院就确立了以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复合型双语人才为目标,从原版教材的引进、双语教师的培养,到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的修订以及教学方法的更新完善等环节进行改革探索,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两个涉外本科专业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等相关因素,增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金融学专业本科英语课时。2000年,在这两个专业中的“西方经济学”、“商业银行管理”两门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率先试行双语教学。2003年开始招收双语班,重新编制双语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双语课程涵盖专业平台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部分选修课。2004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双语教学。经过集体研究讨论决定,编制出台《四川大学双语教学指导性意见》。2005年为进一步规范双语教学,制定了《经济学院关于双语班教学改进措施的决议》。
(13)注重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管理队伍由教学第一责任人的院长和书记、教学主管院长、教学督导组、教学秘书、教学干事、系主任和党办主任、院办主任以及学生科科长组成,年龄结构老中青结合,职称结构以中高级为主,学历学位结构中较大部分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结构覆盖了经济学,高教管理等领域学科,队伍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富有创新和开拓意识,能较充分地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管理高素质、高效和复合型的要求。为了构建全程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小组。二是建立了全程质量保证体系。三是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每学期开学时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指导、监督工作。每一学年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都有具体的工作总结。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对于本科教学的方向,确保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指导和保证作用。
(14)抓好教学环节。一是组建课程组。在全院范围内整合师资力量,以本科教学计划为依据,按照本科培养计划包括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模块,各个专业在课程教学上既有交叉又有特色的特点,学院以课程为核心组建课程组,并分别确定课程组负责人。二是进行题库建设、推行教考分离。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是教学质量的指示器,也是改进本科教学的信号灯。
为做到本科教学考核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院在组建课程组、确定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做到大纲、命题、阅卷“三个统一”。在组建课程组并确立课程负责人的同时,确定了以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课程质量小组。由课程组负责人牵头负责统一制定教学要求、选用课程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协调教学进度、组织考试命题、建设统一题库、组织流水评卷。
(15)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一是重视培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是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和重要条件,这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觉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加以保证,从而形成不断提高教师师德素养的良性机制。实践说明,我们的做法是成功的,全院教师均体现出了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二是严格校规校纪和狠抓学风建设。这方面主要是加强学生纪律教育、严格学风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严格纪律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认真完善、执行学校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制度、建立院级学生奖励措施、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积极扶持、鼓励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开展各类文化素质活动,以课外实践基地为依据,青年志愿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
三、四川大学构建现代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成效
根据经济学院对近三年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的总结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较高,达到了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知识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通过四年的培养,学生既具备了较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其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1.学生能顺利完成学校开设的各门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
学生的外语、数学、计算机、大学语文、“两课”的成绩均较理想,学生的四级通过率较高,大多数学生能在大学毕业前通过四级考试,有70%以上的学生能在毕业前通过英语六级考试。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较高,这使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外语进行文字处理与社会交流,提高了学生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能力。同时,由于加强了对大学生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考试成绩较理想,所有学生均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加上对大学语言与“两课”教学的高度重视,我院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与思想素质均有显著的提高。应当说我院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学好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并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
根据经济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类级平台课程,为学生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每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突出各个专业的特点。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高度重视理论联系经济现实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和课堂课后的学习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目前,各门专业课都编写了教学大纲,在学院网站上供同学浏览下载。很多课程完成了题库建设,每门课程设立了十套卷子。为配合教学需要,广大教师还加强了课堂讲座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辅导答疑及课余论文写作指导等,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在有效运用专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财政经济问题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3.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较全面,有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各专业的学生除能顺利完成全校统一设置的类级平台课程外,在适应各专业特点的专业业务课程“国民经济管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投资银行业务”、“税收筹划”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中也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在专业业务课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务与操作技能,通过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完成业务的处理方案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业务工作的认识处理能力。各专业业务课程的考试内容也注意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
学校在应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的管理上严格要求,出台了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规程及质量标准与管理办法。每一年为学生提供参考选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联系经济现实,自选题目进行创新性研究。坚持贯彻四川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条例。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提前一年安排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毕业论文管理上,严格了论文的选题、开题、大纲写作、初稿修改定稿打印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相关制度,制定了规范统一的论文格式,并要求学生对论文的原创性作出书面保证。毕业论文完成后,学院每年都要对论文选取项题材情况、成绩统计进行总结,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管理的工作提供依据。组织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每届毕业论文进行抽查,提出专家评审意见,同时对每届的优秀毕业论文,集结成册,供学生参考学习。
5.各专业本科学生考研率明显上升,就业率继续保持高水平
从近几届学生的考研情况分析,学院各届学生都能积极报考研究生,报考研究生人数逐年增长,这可以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在经济理论与专业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了较好的水平。近四年来,本科学生的考研率均达到了25%以上。各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6.毕业生社会评价较高 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的拓展,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表现,学生的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也达到较理想的水平,毕业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使学生大多数都能以较优秀的状态实现就业,同时从各届毕业就业后反馈回学校的情况看,不少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已成为所在工作部位的骨干和领导干部。这种情况,产生了良性的社会反响,使学院能够长期保持优质的本科生源。
7.各类全国大赛获奖成绩显著
从2000年以来,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竞赛中连年获奖。如黄莹茜同学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特等奖等。
【关键词】 针灸; 安全管理; 人性化带教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4-0135-03
The Humanized Teach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XU Chun-fang,WANG Yuan-b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4):135-137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umanized teaching application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ethod: 40 nursing students of our acupuncture departm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each group of 20 cases. At the same time, both groups would accept 100 patients each. During the teaching period, the 20 nurses of control group would implement routine teaching mode, the 20 nur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ill implement oriented teaching mode for nursing students.The statistics of patient safety events occurrence from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also investigated both group member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on the guidance and teaching work.Result: The total safety rate of hematoma, blisters after cupping, needle, leakage treatment security incide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3.0%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1.0%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cupuncture; Safety management; Humanized teach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16,China
针灸是我国中医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针灸患者安全管理,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是笔者所在医院针灸科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临床实习是实习护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需途径,也是实习护生由学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开始,临床带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与安全。因此,探讨新型的带教模式,提高护生实习质量是保证临床护理安全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针灸科安全管理中的重点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精神文明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性化带教理念成为21世纪现代护理带教学上所倡导的一种将精神文化及心理合为一体的新型带教理念,对促进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保证医疗和护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以笔者所在医院针灸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带教的40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名于安全管理中行人性化带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针灸科2012年1月-2013年9月带教的40名实习护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8~22岁,平均(18.2±1.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40名实习护生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两组护生年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两组各纳入100例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年龄、病情、病程、针灸治疗时间、一般体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20名实习护生行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20名实习护生行人性化带教模式。人性化带教模式的具体带教措施如下。
1.2.1 营造浓厚的人文实习氛围 随着针灸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紧密结合的临床各项治疗与护理服务项目中,实习护生的工作强度不断加大,心理压力也随之上升,科室安全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在针灸科安全管理中,临床带教应为实习护士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的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保持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中,更好的保证护理安全。首先,优化实习护生的工作环境。以方便、舒适为原则,为实习护生建设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以调节人员紧张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针灸科治疗与护理工作中,保证科室安全。其次,引导实习护生的价值取向。引导实习人员树立现代人文文化价值观,渗透安全服务理念,鼓励实习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安全意识[2]。最后,营造和谐的针灸科安全管理学习氛围。于科室安全管理中,为实习护生营造和谐的针灸安全学习氛围,促进针灸科实习生能在一起相互学习、切磋交流、分享经验,从而促进团体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提高,也利于科室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安全开展。
1.2.2 加强实习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实习护生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和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带教实践中,应加强实习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缓解实习护生的工作压力,从根本上提高治疗和护理质量,消除科室安全隐患,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一是关心实习护生日常工作和生活情况。带教实践中,主动与实习护生沟通,随时了解带教计划完成情况。并主动关心她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予以照顾、帮助,与其建立互相信任、感情融洽的关系。二是减轻实习护生实习压力。在整个带教过程中,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实习环境,充分发挥科内人员积极性,共同参与带教管理,根据实习护生文化程度差异结合院校实习要求,在保障科室工作人员数量的基础上,从年龄、学历、职称及特长等方面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对实习护生的编制进行科学合理地分配,使科室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并实现实习人员之间的能力互补,以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促进科室安全[3]。三是合理制定带教工作计划。对科室工作量进行量化考核,对当前工作进行统计,合理分配不同工作单元之间的工作量,从而避免高负荷工作量引发的针灸安全隐患。
1.2.3 提供实习护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平台 在实践工作中,繁杂、琐碎的工作导致不少人员常忙于日常事务之中,忽略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导致科室安全工作受到威胁,一旦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将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因此,人性化带教模式下,应密切关注实习护生的职业需求和心理需求,提供他们专业素质提升的平台,以保证其工作归属感。如:加强护生针灸护理业务培训,实施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促进护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又如: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针灸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实习护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针灸治疗和护理经验和技术,提升针灸专业素质,促进护理安全[4]。
1.2.4 实施有效的实习激励机制 实践中,以实行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实习护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如以实习护生的工作岗位性质、技术难度、工作风险等要素设立绩效考核机制,以科室工作质量、负责患者的数量、患者危重程度、护理难度、患者满意度等要素为衡量指标,从工作质量、工作量、工作效益三方面对实习护生进行综合评价,使其与实习成绩、实习手册评定、优秀实习生的推荐等挂钩,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实习护生针灸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科室安全[5]。
1.3 观察指标
1.3.1 安全事件发生率 观察并统计两组实习人员实习期间科室患者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1.3.2 带教满意度 结合带教工作实践,以实习护生为调查对象,设计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实习环境、工作压力缓解效果、专业素质提升效果及工作激励效果4个项目,每个项目均设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标准,调查两组实习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满意率+基本满意率[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安全事件发生率
观察组100例患者中血肿、火罐后水泡、漏针、晕针安全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1.0%,对照组为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血肿 火罐后水泡 漏针 晕针 总发生
观察组(n=100) 3(3.0) 4(4.0) 2(2.0) 2(2.0) 11(11.0)
对照组(n=100) 5(5.0) 5(5.0) 5(5.0) 8(8.0) 23(23.0)
字2值 2.221 2.017 6.127 8.228 12.192
P值 0.056 0.063 0.048 0.036 0.024
2.2 带教满意度
观察组20名实习人员对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习环境、工作压力缓解效果、专业素质提升效果、工作激励效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实习人员对带教工作满意度比较 名(%)
组别 实习环境 工作压力
缓解效果 专业素质
提升效果 工作激励
效果
观察组(n=20) 17(85.0) 16(80.0) 18(90.0) 18(90.0)
对照组(n=20) 11(55.0) 10(50.0) 12(60.0) 10(50.0)
字2值 6.592 7.175 7.223 8.156
P值 0.042 0.038 0.037 0.035
3 讨论
针灸是我国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薰灼身体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作用。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中医针灸稳定的实践频率以及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为保障相关群体的生命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加强针灸患者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的防控护理安全风险,降低科室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是科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人性化带教理念是当今教学理论的主要动向,主要是在带教活动中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人出发, 最大限度调动和发挥实习人员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热情,尊重人、信任人、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这对提高临床工作质量、保证科室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7]。目前,在以人为本的现念的指导下,人性化带教理念作为一种人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理念已被临床带教工作广泛接受和认可[8-9]。
本研究中,带教期间,对照组20名实习护生行常规带教模式,观察组20名实习护生行人性化带教模式,包括营造浓厚的人文实习氛围、加强实习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实习护生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实施有效的实习激励机制。结果观察组护理安全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1.0%,对照组为23.0%,观察组护理安全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20名实习人员对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习环境、工作压力缓解效果、专业素质提升效果、工作激励效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在针灸科安全管理中应用人性化带教能有效提高实习人员对带教工作的满意度,调动实习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降低科室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元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61-262.
[2]雷玉彬.护理安全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3,11(2):5-6.
[3]田莉萍.细化管理在心内科优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9(5):776-778.
[4]王海燕.加强人性化管理理念,提高护理管理技巧[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6):458-459.
[5]张飞云.人性化带教模式在妇产科护理带教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5(8):106-142.
[6]童晶.浅谈人性化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4(1):424-425.
[7]李敬华,周宇,张宁,等.刘家瑛教授针灸治疗郁证经验[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6):70-71.
[8]陆海清.人性化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5(16):106-107.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应用型;审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233-03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要求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基础设施等,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所对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按照高起点、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思想改变审计专业的建设面貌。面对教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哈尔滨金融学院于2012年9月招收第一届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审计学专业确定了建设精品专业方向,在师资、课程、实验室建设、教学管理、学科发展方面做出许多改革举措。总结哈尔滨金融学院审计学专业发展和改革历程,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启示。
一、用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来影响带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改革是可行的
总书记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要求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基础设施等,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面向教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环节、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很广泛,是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指引和影响下,国内许多高校包括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有许多先进和富有实效的尝试,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和手段创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建设改革也在改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进程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育现代化在各地区各类高校的实现过程具有多样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优势条件,合理规划“专业群”建设,突出那些易出效果的小而精专业建设,打造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二、确立面向教育现代化办学思路,有利于迅速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现存问题,开拓崭新的工作局面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学专业存在的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及跟不行业发展速度等问题,迫切需要从教育现代化办学理念、制度、方法上加以促动和改变。
关于基础薄弱是审计学专业特有问题,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背景下合并相近专业,将审计专业作为会计专业的近似专业取消掉了。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演进,会计、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社会上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起开始逐步在全部财经院校恢复设立审计专业,此后国内开设审计本科专业的高校日益增多。因此,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审计专业都属于新建专业,专业自身呈现出人员少、经验少、设备少等状况。
关于专业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特别是师资支撑值得关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审计专业大多是以会计专业为基础组建或是从会计专业中独立出来的,所以,大多数审计专业的教师是原从事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缺少具有较强审计实务能力的审计专任教师,具有审计执业资格或能力的师资匮乏。另外,审计类课程内容复杂,与相关专业知识关联紧密,教学难度大,学生的学习难度高,又因其主要面向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就业面有限,从而削弱了审计专业发展的动力。
不适应对应行业的发展速度是易被忽略的问题,从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所面对的行业情况看,具有行业规则发展变化快、国际化程度较高、对“一专多能”型人才需求迫切等特征。行业规则发展变化与会计准则变化、国家和行业监管政策及企业舞弊特征关联紧密,国际化程度与经济全球化及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等效密切相关,需要审计师不仅具有扎实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扎实的法律、管理、工程、计算机及外语知识,才能胜任审计工作要求,这些情况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许多新的要求。
教育现代化办学导向为我们提供了绵绵不尽的动力,打开了工作空间,促进了校际学习和交流,使许多原来不敢想、没机会尝试的事情,现在都变成可以想甚至可以做到的事情,这必将大大拓宽工作视野和思路,促进我们以改革创新的思想安排专业建设工作。面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对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按照高起点、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思想改进审计专业的建设面貌。
三、对小而精的审计学专业定位高一点,理应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
审计学专业面对的是复杂高效和充满竞争的行业,行业就业特征决定了这种专业人数较少,同时标准也比较高,所谓“船小好调头”,这样的小而精的专业能够建成怎样的专业,很大部分取决于建设思路的先进性,思路决定出路,相对而言,过程和成本问题不应是主要问题。
审计专业建设在思路形成上,有两个基本要点。一是必须充分利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要求是“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和要求,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结合审计行业职业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充分利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条件,按照“高起点、育精品、出特色”的原则,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等方面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内容与方法,打造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的“极品”形象。
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职业化取向。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日渐趋同直至等效,各国的会计、审计民间实务交流也日益加强,从而大大提升了各类审计人才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培养审计人才不再是为自己本国本地区培养,而是服务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应用型本科专业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职业化取向,以满足“一专多能”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四、必须紧紧依托教学改革平台,打造富有特色的“一专多能”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教学改革应适应审计事业发展变化对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这一条是专业建设诸多方面工作中的核心和主线。
审计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计办法、审计工具和基本思路,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可以设置作为主干课程的《审计学原理》,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的《财务审计》,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风险审计为核心的《内部审计》,以合法性、舞弊和任期责任为主的《国家审计》,以造价咨询中介机构为主的《投资审计》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适合审计需要的复合性人才,也可为学生打开不同的就业窗口。
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遵循“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原则,课程内容应适应审计专业特色,注重业务流程。教学实施中打破章节的限制,运用“案例”解析实现以点带面,增加学生对流程、审计程序等的具体认识。对某些实务色彩较浓的课程可以按照“案例”或“专题”进行设计,并与实习基地相结合,让学生进入会计师事务所或大型企业集团在亲历审计过程中去破解预设的问题。
专业教材应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与具有丰富审计实务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深人员合作编写,将专业性与实务性有机结合。
为营造促进有利于教学改革的发展环境,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教学管理应树立人文关怀的指导思想,重视文化内涵建设和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通过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强化办学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带头人制度,选择科研水平高、审计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审计专业或所属学科的带头人,形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发展;创新管理理念,改进教学评优和考核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理念构建教学管理方式,要将学生评教和督导评教结果与所在教学团队的社会声誉结合起来评价和考核教师的业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条件更新教学管理手段,依托校园网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五、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现代化特征至关重要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它们的先进性和利用程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应用技能水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应着力强化综合性实验所依托的实验室环境建设,为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审计职业所需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达到锻炼系统审计思维和方法训练的目的。为此,应强化审计对象相关会计、财务和业务资料建设,努力与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组织合作开发审计实验解决方案和设施;创造条件将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请到课堂,建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室,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使学生了解在会计电算化广泛应用现实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如何影响和改变传统审计理念和方法;大力扩展实习基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度合作,在原有大多以会计师事务所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增加大型企业集团、金融企业、审计机关等实习基地,以适应审计职业方向多元化的特征。
六、必须高度重视科研与学科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助推作用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应确立正确的科研方向,使审计专业的科研成果能够服务于专业建设和发展,直接助力于当地审计事业发展,如扩大审计机关审计成果,提升当地社会审计水平,使当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貌发生积极改变等等。应从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发展中汲取审计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本着联合共建原则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发展对外联系与合作,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学历教育合作、学术会议交流、学者访学、调研学习等形式,切实加强学科发展水平;确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规划,包括中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实现有制度、有内容、有考核。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审计专业建设必须紧跟现代国际先进水平,根据本专业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缺乏专业发展动力以及不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快等特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要求,满足“一专多能”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化审计专业教学改革,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与体系,依据切实可行的建设改革规划,助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
[2] 赵海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审计学建设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7).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王军锋(195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人才培养;谢一风(1962-),男,浙江余姚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人才教育;江民鑫(1978-),浙江湖州人,宁波经贸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教指委物流教学项目“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编号:JZW2012114),主持人:王军锋。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47-06
一、职业能力的内涵
(一)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生产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自我学习和操作而获得的感性知识和技能。例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能力而提出,围绕着实习、实训、实验展开,是理论能力的有机补充。职业能力是为了胜任职业的“岗位群”或“工作群”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会做会用的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还包括承担社会责任、容忍他人观点的社会能力。当然,人的职业能力是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职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
技能是指运用实践知识和经验进行有目标活动的能力。而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则叫“熟练”。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前者指进行各种活动都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后者指从事某些专业性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绘画能力、飞行能力或物流专业能力等。
职业技能侧重在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或专长,而拥有这些高技能高专长的人称为职业行家、职业高手、专家。职业能力侧重在人为了从事某种职业而应具备的一种资质和潜力、是一种资格、是个性心理特征,是包括体能、智能在内的行事能力。
(三)职业能力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领域中最常见的概念,关于它的论述众多,下面从职业能力的结构观、本质观和发展观三部分来阐述职业能力的内涵。
1.职业能力的结构。结构是解释某种事物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问题。职业能力结构要解释什么是职业能力,以及什么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的问题。职业能力从心理学上来讲是指胜任某种职业所必不可少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从教育学上来讲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职业实际问题所需具备的资质或潜力。我国职教界对将职业能力结构分为纵横两个结构层次:纵向结构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横向结构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本职业能力也称从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例如物流专业的包装、叉车、堆码、信息、单证等操作技能。专业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专业能力结构要合理,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水平。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包括界定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评价工作成果的方法等。例如分析物流系统成本的方法、评价物流系统绩效的方法、设计和优化物流方案的思路等等。方法能力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要有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合理性。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团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例如能承担社会责任、有群体意识、能包容不同的观点、能提供别人帮助、能公正地批评与自我批评等。社会能力既是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及行为的规范性。
综合职业能力也称关键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化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关系,或者说是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对新职业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这种从事任何一种专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称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源于基本职业能力而又高于基本职业能力,是基本职业能力的纵向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中对关键能力的解释为:“使受教育者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致于受到本人所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我国劳动部门结合本国特点提出了关键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2.职业能力的本质。探究职业能力的本质是本文重要的内容之一,关于职业能力的本质,专家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认为职业能力的本质就是各种心理要素的集合,如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另一种倾向认为在实际的工作情景中理解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正好说明了职业能力的本质特征,它们相互辉映、相互补充,职业能力正是围绕自身职业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具备的资质、潜力和心理素质。
二、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界定
(一)高职物流专业的特点
1.物流学科的特点:
(1)综合性和交叉性。物流学科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才出现的学科,是因为要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新出现的矛盾的需要,即流通成本上升而产生的。因而,它需要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运筹学、统计学、技术经济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的成果。也只有在20世纪中叶以后,上述学科发展到一定水平了,才有可能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现代物流学科才有可能形成。可以说,没有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就不会出现现代物流的观念与活动。所以,物流学科是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2)应用性。物流学科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为了解决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它没有特别高深的、不易理解的纯理论,需要的是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它的理念和操作方法。
(3)系统性。物流是个系统,物流学科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使物流系统整体优化,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及最低的成本,而输出最佳的物流服务。因为物流是个系统,所以各个环节会互相制约,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例如,为了降低库存常采取小批量订货,但因为订货及运输次数的增加,又会导致订货及运输的成本上升;要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缺货率,就必须提高库存,这样又会导致库存成本上升、产品积压风险增大。对物流活动的研究和操作,都必须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成功。
2.高职层次的特点。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简单地说,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实施的职业教育。它既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形式,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所谓职业教育的属性是指它的培养对象是针对职业岗位群的,以技术应用和技艺型为主。所谓高等教育的属性是指它是在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基础上进行的第三级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同于一般的本科层次人才,他们在理论方面低于大学本科,但偏重于实践和应用,是一种既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既不同于重理论而常常忽视实际动手能力的一般大学毕业生,也不同于只熟悉操作但缺乏理论知识的技术工人,是工程研究和工程设计人员与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技术工人之间的人才层。他们是一种能把各种构思和设计变成现实,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桥梁式”的中高级技术员。
(二)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界定
1.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我国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侧重在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世界各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观点,能力可分为能力结构与能力层次两部分。职业能力结构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组成。能力层次则可分为两部分: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为了确立能力本位教育思想,要明确教育教学上的“三会”目标和要求,即教师要以“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教会工作”为目标和要求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学生要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工作”为目标和要求进行学习。
2.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见下表)。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理论
在职业教育中常见的学习理论有:行动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三种。行动学习理论,也称行动调节理论,是认识理论的发展,将学习看作主体对自我行动调节的过程,指向目标定向和过程组织的动态行动能力的获取。情境学习理论,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主体与客体间促成的交互形成的学习行为,经验学习理论,是基于经验导向的学习观,它立足于个体经验,将已有的经验应用于现实工作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寻找改进方案。
(二)实践理论
在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理论内容服务于实践内容,如理论课的内容以企业案例为主。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如加拿大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它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强调多样化学习和情境学习环境的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会组织学生完成一项定典型的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小组成员间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以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如澳大利亚的以国家资格证书为基础,以确保和规范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和就业市场。
(三)胜任力理论
根据胜任力的显现程度不同,可以将胜任力分为两类,即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上部分,这部分胜任力容易被感知和后天培养,是对胜任力基础素质的要求,是有效执行工作所必须的。内隐胜任力主要包括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个性、动机等,是胜任力冰山结构中的水下部分,这部分胜任力不易被感知且难以培养。胜任力模型描述了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特征的组合,将在工作岗位中绩效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
(四)教学理论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常见的教学理论有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和引导探究教学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学习;核心是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动手和动脑的集合;以学生的兴趣为起始点。引导探究教学理论主要强调通过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既探究知识有获得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师定位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强调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的过程。
四、国内存在的问题及国外的启示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问题
1.国内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我国现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围绕实验、实训、实习层面展开,其培养途径包括校企合作、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等。
(1)校内实训。校内实践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借助实验室实训、仿真模拟教学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等,包括模拟物流公司、物流沙盘、物流软件处理应用等等。
(2)校外实训。一是通过校企联合的实训基地和院校之间的实训室共建组织学生参观和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到同地区物流实验室较好的院校学习等。二是同区域院校之间开展的诸如物流技能竞赛、物流学术报告、物流设计等交流形式训练学习的实践能力。
(3)社团活动。高校社团活动形式很多,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非学术性社团,这类社团的功能在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自我,如演讲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协会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等。另一类是学术性社团,这类社团的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学术讲座,报告会等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4)校外实习。实习是当前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加强联系、合作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制度在时间安排、形式类型、内容和指导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如实习信息和实习机会不够多、实习时间过短、过于集中、实习内容偏离专业特点、不能够很好的为就业做准备等等。
2.国内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外实习时间过少且过迟。大部分高职学校是将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周期2-3各月左右。由于时间短且是一次性的行为,事实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进入陌生的实习单位,一来要熟悉新的环境需要花掉全部实习时间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时间,二来这么短的时间学生无法深入到某一项工作中去,只能是浅尝辄止。
(2)校内实训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学校的实训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历史、学术性理念取向、政策和社会资源匮乏等种种原因,始终无法有效突破讲授式的局限,实训教学得不到充分的彰显,无法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支持。
(二)国外研究分析
以职业为旨要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外各国职业教育特别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对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如美国、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等等。
1.在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教育中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模式。其运行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2.在德国源于“学徒制”的“双元制”模式在其历史进程中体现着日耳曼民族不鄙视“技能”的文化传统。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政府和企业共同办学,并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这种培养一半时间在企业实训,一半时间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但以实训为主,这样来提高人才的职业能力。
3.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其突出有国家成立国家培训部,指导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开发,在此基础上建立能力本位的培训体系。这种培养方式突出了培训结果,即学员受训后实际具有现场操作能力。它以国家承认的能力水平为起点,随时、随地接受不同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方式灵活,注重岗位培训和工作实习,其技能训练不是模拟,而是全真的实习,从而保证学生使用技能的掌握,不论是基础实践训练还是专门技能训练,学生都要先操作,后接受考试,考试标准明确,把关严格,凡考试合格者,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式富有灵活性和适应个别差异性,确保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均有适合于他们的培训机会,在培训中提高了实际的操作水平,促进了职业能力发展。
五、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
(一)职业导向教学的观念转变
高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实践教学,围绕职业岗位开展,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传统的学科导向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职业导向教学。职业导向教学在知识观、学习观和课堂观等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观——确立职业知识观。传统观点认为劳动者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以备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而认为普通文化课在高职课程中占主导。现代职业观认为普通文化课应该职业化,普通文化课的开设应与职业或专业知识相关、为专业知识服务,促进教育与学生工作岗位的衔接一致。
2.学习观——从单向被动接受获取到双向主动实践。学习不应是教师传授一些文字符号层面的书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而应该是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水平的过程。教师也不应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工具,教师的工作不应是仅对教学信息进行帅选、过滤后再传输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在职业实践导向的教学观下,教学的同一性和确定性被打破,教学更多了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实现从知识掌握者向交往促进者转变。
3.课堂观——从预设性课堂到生成性课堂。生产性的课堂教学思想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生产性特点,它认为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必须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获得,它的目标是“行”而不是“知”。职业导向教学的课堂组织从确定性、预设性走向学习者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行动对话来构建课堂,它强调在职业实践活动中以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
(二)职业导向教学的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着眼于职业整体性能力的提升,即不仅包括简单的动作训练,还应含有智慧技能,解决复杂、多变情境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学科体系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体系的知识,那么职业导向教学则旨在解决学生学会如何“做”的问题。职业能力包括具体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知识、技能、态度在内的整体性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实现从单纯的动作技能向解决复杂、灵活的情境问题的智慧技能转变,还强调能力的社会性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性发展。
2.课程结构。学科导向的课程结构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这样的课程划分是按照知识体系而非工作逻辑体系。职业导向教学的课程结构思路是:以职业岗位所需要某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训为主要教学环节,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技术理论、劳动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作为一个整体按计划有步骤地分段进行,旨在形成关于工作任务的整体认识,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门类划分打破原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中为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划分课程,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组织方式、劳动工具及具体工作要求来划分课程。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职业知识为主体,而非系统掌握学科知识,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知识可有可无,只是职业导向的课程不再视理论知识为整个课程的核心,而是服务于工作岗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也只有通过实践过程才能发挥出来,这样看来,实践知识和实践过程在职业导向的课程中具有明显的核心地位。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把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实现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的整合,确立工学结合的学习观,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确定知识并组织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的职业行动获得有关工作过程的知识,掌握融合于各项职业实践行动中的整体性知识。
5.课程评价。职业导向的课程评价摒弃传统只注重书面评价的弊端,以解决实实在在问题的能力去进行考评,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作为一种促进学习的手段而已,且所选择的评价内容必须与所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密切相关。
(三)职业导向教学的教学方式
1.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以个案问题为基础的发现问题、问题分析、解释与解决,从而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它主要包括如下学习步骤:遭遇问题情境;分析困难所在;把困难表述成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着手解决问题,发现并表述解决方案的有待改进之处;总结解决方案;评价解决方案。问题导向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被置于真实的、丰富的、复杂的学习情境中,此时,教师的角色多为鼓励学员参与讨论,避免讨论离题,确保小组讨论符合学习目标。意味着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并不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而是在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通过适当的提示来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继续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教师在问题导向教学中不直接主导学生学习的流程,而是起激发引导作用,充当一个提供支持、鼓励、提示的教练。
2.项目学习法。项目教学法主就是围绕一个职业工作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在尽可能高的程度上自行完成确定目标、设计和实施工作过程以及评价工作效果等环节。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再主导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在单独或协作完成工作活动的过程中取得进步。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可以成为“项目”的任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该项目应该是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
(2)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独立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并克服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3)必须有可展示的成果。既可以是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方案、计划书或设计图;
(4)项目应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是极为简单的任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来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问题;
(5)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项目教学的实质在于创造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的实践氛围,在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再现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项目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完成相关任务的一系列流程,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等各个环节,整合各种不同的能力。
项目教学法一般分为以下教学阶段:
确定项目: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项目任务设想,也可由师生共同确定、选取一个项目。制定计划:学生分组对项目进行讨论,写出各种的计划书,确定具体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项目实施:学生在小组中角色分工完成后,便按照已确立的计划进行工作;
检查和评估:由学生演示并阐述项目结果,先由学生对工作成果进行自评,再由教师进行评估。最后师生共同协商、探讨应注重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归档或成果应用:项目成果最终应体现其实践价值,可以应用到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或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或参考。
3.体验学习法。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转化体验而创造知识的过程”。我们应关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而非内容和结果。知识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它被持续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而非被获取或传输的独立实体。凡是以活动为开始的,先行而后知的学习方式,都可称作体验式学习。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反思来实现知识、技能和态度多维整合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既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的过程,特别强调体验之后,能够通过反思得出抽象概括的结论,并以此调节后继的行为,体系“做中学”的思想。体验学习可以划分为如下类型:
单阶段模式。即教学的任务只在于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此并经历一个体验过程,便认为学习发生了。这种模式把体验等同于一般的行为刺激,至于能否通过体验整合产生学习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则无从考虑。
二阶段模式。即:体验一反思。它要求教师在提供情境外,还要帮助学生从体验中发现问题,形成思考,通过反思获得经验的提升。这里的体验与反思不是单一的先后关系,而是循环性的,即意味着在体验之后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的深入,而反思之后的体验又会引出新思考。
三阶段模式。即计划—体验—反思。之所以添加“计划”这一环节,为的是强调体验式学习不能没有目的,而应事先有所规划。事先有所计划的体验式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更为集中,学习的效果通常也更好。在这里,“体验”已不单纯限于“经历”、“做事”,而且包含着情绪、情感的体验“反思”不仅指对现象、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指归纳、分析、批判等思维活动“计划”既指确定学习目标、作出培训计划,也包括设计学习方案,以及学生的自我规划。
四阶段模式。即具体的体验—观察与反思—形成抽象概念—在新情境中检验概念的意义。首先,具体体验阶段。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学习者既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直接体验,也可以借由他人体验进行再体验,如角色扮演等间接体验形式。其次,观察、反思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回顾自己的体验活动,并对自己的体验进行分析、反思,观察自己行为的效果,明确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情境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从而形成新的见解。再次,形成抽象概念阶段。学习者基于对自己体验的回顾和反思,试图把观察的结果同化到由于演绎推理产生的新认识或理论中去,形成一个新观点或新认识。最后,在新情境中检验。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自己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自己的理论通过检验,那么代表假设是是合理的、可靠的观察与反思,可以把新观点迁移到其它情境问题的解决,反之,则需要导向下一个具体体验,开始一个新的学习循环。
五阶段模式。在学者把体验学习划分为如下步骤:体验、归纳、概括、演绎、应用、评价。虽然划为六个步骤,但这种模式实质是在四阶段模式基础上增添了“评价”环节,因此把它视为五阶段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规划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较快,导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尖锐,用人单位纷纷挂起“应届生免谈”的牌子。在这样严峻的就业环境下,与经济状况、就业环境、就业体制、人事制度改革等客观原因交互作用的则是大学生个体择业观念、就业准备、职业设计等主观方面显现的“缺陷”。
严峻的现实要求高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及早地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指导其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概念界定
作为一个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早就有职业规划辅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许多大公司的领导及人事干部为员工培训所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本文所指的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立职业方向和目标并采取行动,实现职业目标的过程。在内容上,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自我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实现、反馈与修正四个方面。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高职学生在对过去成长背景、目前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面对的主客观条件等认真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职业性质,结合专业特长,合理拟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为开发和获得与职业相关因素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并按照一定时间安排,采取适时的行动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一个有机联系、逐步开展的过程。
二、对高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及路径
1.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教育高职学生可以树立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早做好就业准备。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要先进行自我和客观环境分析,并不断修正完善。高职学生从入学就应该对自身爱好、个性特征、相关经历以及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确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职业目标。
2.学校、政府和社会通力合作,促进高职学生成功就业。学校应及时给予新生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建设,协助学生及时、全面地了解自己。学校除了在相关的政策上要进行适当调整外,还应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课程和培训,让学生能够适时地接受正规的职业潜能测试、职业目标的设计等指导。
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高职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让高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需求,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今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
政府应号召社会用人单位多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使用人单位走出既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怀疑,又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指导的怪圈。[2]目前,一些文科的学生尤其存在着“学用脱节”的现象,要想依靠仅仅一年质量并不高的“毕业实习”,难以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因此,社会应该为高职学生提供相对宽松的实践环境,使他们能更多地参与职业目标相关的实践,避免大学生盲目参与社会实践,耽误正常的学习。
3.解放思想,引导高职学生真正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但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就业观仍停留在“一锤定终生”的“精英化”阶段,对薪酬与工作环境的期望值仍然较高,“福利化”和“非风险化”倾向仍然突出,在选择就业区域时仍然重东部、轻西部,重城市、轻农村,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有明显的“恋家乡”就业倾向。为引导高职学生彻底改变就业观念,真正树立起新型的、与时俱进的就业观,高职院校必须把就业观的培养贯穿于大学三年教育的始终,有计划、分阶段并有针对性地步步导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情况,降低就业期望值,让学生树立起乐意到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就业以及跨专业和行业就业的更加符合现实的就业观。
4.常抓不懈,强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专业知识、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诸多受用人单位重视的要素中,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更被用人单位看重。而毕业生的学历层次已经不在用人单位的特别重视之列,这表明用人单位的招聘目标正趋于理性化,已经将考察重点转移到毕业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上。但是,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许多学生在择业中仍然奉行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诚信缺失,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缺乏,明显地暴露出“弱化”道德品质修养的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在重视高职学生技能素质培养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5.因势利导,促进高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由于不少学生没有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正确地分析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往往在就业中会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就业心理,如因求学成本高而一味求高的心理;求职失败后怨天尤人的不平衡心理;因专业前景暗淡,自身素质不强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等。不良的就业心理也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已刻不容缓。首先,要注意对高职学生情绪和情感的陶冶。当现实需要与个人需求相矛盾时,部分高职学生往往由于认识的偏差而产生焦虑、困惑、颓废、愤怒等情绪。心理辅导工作者要剖析这种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原因,努力使高职学生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矛盾,引导高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客观对象朝向与个人需要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其次,要注意对高职学生兴趣的激发和意志品质的锤炼。心理辅导工作者要主动引导高职学生培养高尚的兴趣,引导他们在经常性的克服困难与懦弱中锻炼自己的意志,逐步增强自信心。最后,要注意对高职学生性格和气质的培养。通过心理辅导工作者热情的关心、真诚的帮助和正面的引导,逐步影响、陶冶高职学生的性格和气质,使高职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心理行为,进而造就高职学生勇于开拓进取、不畏艰难险阻的良好品质。
6.创新机制,有效积累高职学生的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当多的高职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工作经验也就是实践经验,工作经验的获得仅仅依靠实验室或在假期从事一些诸如家教、促销等象征性的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彻底改革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彻底改革传统的学习模式,灵活创建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用人单位开展“实战演练”新机制,真正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有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高职学生在低年级时就能够利用假期开展工作实习;有些高职院校对未就业学生实行“召回”制度,重新开展实践培训,等等。同时,高职学生自身也应该反思,尽早谋划自己未来的工作,积极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践,甚至采取“零工资”暂时就业,以期主动获得工作经验。
7.强化指导,全程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无论是就业观念的形成,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养成,还是就业技能的提升,都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的生涯设计指导和就业技能培养真正贯穿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始终,渗透到高职院校各个年级的工作中去,做到分阶段和分年级培养。大学一年级,重点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个体本质的要求,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认知和规划技能,同时树立通识理念,自觉培养多层次的文化素质,指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技能,侧重引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求,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增强择业决策的能力;二年级重点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教育,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大学生确定就业方向的能力、寻找就业机会的能力、写作简历和求职信以及进行面试的能力;三年级重点指导学生分析和判断政府和用人单位的就业信息,合理定位,量体裁衣,制定合适的就业策略。
8.完善个人职业生涯开发体系。一是开展职业测评。职业测评分为自我测评和生涯机会评估。[3]自我测评是对自己作全面测试分析,进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全过程。生涯机会评估是针对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个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的评估。二是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通过自我测评和生涯机会评估,在充分了解环境机会与威胁、个人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成功动机等角度,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实施目标分解、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路线。
9.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队伍建设。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生涯辅导是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辅导者不仅要拥有生涯辅导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能根据社会及个人发展规律,客观分析当前社会的职业状况,能将测量、实验、调查、访谈等科学研究法应用于生涯辅导实践中去,帮助咨询者制订合理生涯发展规划,最终帮助咨询者实现生涯发展目标。目前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指导人员普通数量不足、经验不够、理论不深。因此要做好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队伍。在队伍建设中,进一步提高生涯辅导人员的素质,加强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企业用人标准、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强化其生涯辅导技能,积累辅导经验,提高辅导水平,从而促进职业生涯辅导走上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67-03
一、高职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教学是一种专门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具有其特殊性,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上,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从业人员的高职专业教师需要将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在“工作―技术―教育”三个领域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整合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学知识,才能完成高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因此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更加复杂多样和全面。所谓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的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按照能力涉及的内容范围,影响职业能力的因素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对劳动材料的认识等等,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主要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在高职教育中通常表现为专业水平;方法能力是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以及工作评价,以及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在高职教育中通常表现为教学水平和自我发展水平;社会能力是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协调合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在高职教育中表现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认识与服务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对高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专业领域要有一定的造诣;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有一定的企业经验;具有规划及组织学习、教学和培训的教学实习经验。中国对高职教师具体的职责要求是:具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任职资格,熟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特点;具有本专业领域内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特别是具有与应用性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直接相关的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广的职业实践能力,具有较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能熟练承担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具有现场教学能力和现场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能够正确分析评价该专业领域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过程;能承担教学研究、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等。可见只有提升这三大能力水平,才能全面提升高职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与影响因素研究
采用AHP法对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进行分析。AHP法是一种用于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获得不同要素和不同待选方案的权重。根据职业能力的内涵,最上层为目标层,即要选择出的最有效结果;中间层为准则层即影响结果的各个因素;最下层为方案层即提升职业能力的途径,各层间的联系用直线表示。分析待决策问题中所包含的要素,并按要素间的隶属关系,将各要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明确决策的目标、准则以及待决策的方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模型。以上层中某一准则为依据,在各层要素中进行两两比较,并引入判断尺度(见下页图1)将其量化,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两两比较的依据来自对广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能力影响要素的重要性调查而得。
归一化并按列求方根得方根向量:W=[0.637 0.105 0.258]T,
λ=3.0327,RI=0.58;CR=(3.0327-3)/(3-1)/0.58=0.02820.1, 一致性可以接受。
进一步分析下一层各要素对专业技术能力C1的比较矩阵:
归一化并按列求方根得方根向量:W1=[0.094 0.211 0.288 0.329 0.078]T,λ1=5.192,RI=1.12,CR=(5.192-5)/(5-1)/1.12=0.04290.1,一致性可以接受。分析下一层各要素对教育教学能力C2的比较矩阵。
归一化并按列求方根得方根向量:W2=[0.182 0.095 0.137 0.138 0.448]T,λ2=5.131,RI=1.12,CR=(5.131-5)/(5-1)/1.12=0.02930.1,一致性可以接受。分析下一层各要素对社会实践能力C3的比较矩阵。
归一化并按列求方根得方根向量:W3=[0.083 0.103 0.251 0.514 0.049]T,λ3=5.137,RI=1.12,CR=(5.137-5)/(5-1)/1.12=0.03060.1,一致性可以接受。
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得出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不同途径对提升效果的影响权重。
三、提升广东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与实践
上述研究可以知道,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影响度依次为强化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提升专业实操技能、拓展专业知识、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入职门槛。
1.强化培养教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专业教师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解决实战中的技改和工艺创新活动,表现为承接企业横向课题、企业兼职、参与经营活动等形式,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承担专业课题的研究也可以提升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高。
2.提升专业教师实操能力,通过企业顶岗培训的形式实现。学校有计划地定期抽调专业教师到企业工作或学习,使专业教师熟悉相关行业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用人要求等,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和技术能力。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是为区域经济服务,因此选择顶岗的企业应是符合珠三角地区优先发展的现代产业,比如现代服务业、具有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的企业、优势传统的百货、服装、家电、房地产等企业的营销岗位,使得顶岗培训具有符合地区产业发展的行业背景。
3.努力拓展专业知识。通过教师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对口专业进行定期访问学者或短期访学进修学习实现。中山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营销研究方法、品牌管理、消费者行为;暨南大学专业领域为品牌与消费者行为、流通与服务管理、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专业领域为营销管理与国际贸易。中短期进修访问学习主要在本地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实施。以市场营销专业文化研究为例,对粤商文化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是广东财经大学的“流通经济研究所”,可以作为广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粤商文化短期进修基地。
4.改善教育教学法。通过国内外的培训使得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更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从市场营销专业角度而言,德国、美国和香港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美国侧重现代技术的应用,如市场营销模拟软件的开发和教学实践;德国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如双元制教学体系;香港职训局则是将职业个性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融入全人教育体系,更具有基础性。国内师资培训可选择国家师资培训基地模式进行,如上海商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教学培训为代表,适合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
5.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要求。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入职门槛应该是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科背景为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专业,具有二年及以上市场营销工作经验,在企业从事过营销活动,具有营销实战经验。营销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专业教师更注重企业岗位经历,需要提高这一岗位职前教育的能力要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就业 就业服务体系
近几年来,在高职教育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就业工作。总体来看,就业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一些有着鲜明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就业形势一直不错。但与此同时,即使在“供过于求”的现实就业环境下也出现了很多制约与影响就业的因素,诸如在择业时把收入放在第一位,或希望能够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就业,而不从现实的需要和个人长远的发展需求来考虑等不利于就业的想法,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随之对我们的就业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时的突出表现为:(1)在发展方向方面多以就业为取向,但行动缺乏一定的规划。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明确就业领域的学生相对较少,选择“继续深造”的则更少。(2)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渴望,但缺乏一定的引导。多数学生选择就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有较大的发展机会”,但对企业“人才政策”及将来的持续发展空间则较少关注。(3)就业时的追求层面有所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关注已经超过了对薪酬的追求[1]。
但是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不客观定位和特殊心理,使他们就业意识处于困惑的心理状态,甚至于要面对就业难的社会现实。一些毕业生对就业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少数毕业生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学生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无法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导致无法就业。以上负面心理因素都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和就业。
当前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大多是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团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学方面、教育学方面、经济学方面的教师,而真正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较少,因此在理论研究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性和深刻性,一些重大问题得不到重视。另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理论论述薄弱,加之对创业教育实践总结不够,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根基不够扎实,因而理论研究不能够充分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对毕业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心理干预,若到临近毕业时才进行相关工作,就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从入校开始就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健康择业的心理教育,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科学正确的就业和择业理念,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方向,初步定位专业学习领域,则可以有效避免学习和就业的盲目性。
二、开展常规就业指导工作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更是高职生求职择业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强化服务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首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尽可能解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而且在分析思想矛盾、缓解思想困扰等方面也能够发挥很好的教育功能。如果毕业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就可能不会顺利实现就业和择业[2]。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并在求职技巧等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如开展职业性格测试和心理测试,帮助大学生理清求职动机与自我认知,即提高自我认知的准确性,从各方面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知识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也可通过邀请专家、学长开展就业讲座,提供就业指导和讲述就业心得,并组织学生开展座谈会、交流会进行学习交流,讲心得、谈感想,以报告会的方式总结经验。或开展校园模拟招聘,全程模拟用人单位真实的招聘面试过程,既包括常规性面试,又包括非常规性面试,力求从各个环节最大程度地做到与现实情况一致。此外,在模拟招聘结束后,针对模拟招聘过程中应聘者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由面试官主讲,召开一个座谈会,对学生进行点评与建议,使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劣势,找到前进方向。最后,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完善信息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面向多种所有制单位就业;要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寻求就业门路,积极创造、把握就业机会,务实就业。
要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使其主动了解我国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增强其对社会、就业市场的适应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同时引导学生开发个人社会关系,自主到企业实习。树立“不等”、“不靠”的就业思想,着重强化自己的就业意识,教育毕业生树立“劳动就是就业”的理念。另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激励学生勇于自主创业,开辟就业的新天地。
三、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扩展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行动以达到目标的全过程[3]。目前,大部分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来自于自身经验,以及在解决相关的困惑时也主要是靠自己,这说明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不到位,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并充满信心地开展起此方面的工作[4]。
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高职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低年级抓起,使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此,我们可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确定指导重点:初期可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中期则可侧重自我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毕业年级则可重点帮助学生了解面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与解决技巧,从而让他们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形成初步的心理准备。
另外,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就业心理咨询是针对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的某些心理上的困惑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它不仅是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就业心理咨询“学校―家庭”双层化
注重利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误区给予分析,进行感化引导;课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帮学生解决具体就业心理问题,从而使学生今后在面对类似就业心理问题时能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的就业观念能与国家就业引导同步。上述校内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对大学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在就业决策时,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学生的择业观影响很大,因此,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建立“学校―家庭”双层化合作机制,使其作为学校心理辅导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样,学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就业观同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发挥各自的长处,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
2.就业心理辅导个性化
在科学的职业倾向心理测评基础上,指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专业的就业心理辅导,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个案研究所实施的是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收集个体资料,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性化辅导,将成为今后就业心理指导最重要的方式。
四、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在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上,应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指导及心理辅导,使之相互促进发展,培养高职毕业生健康的就业理念,可全面提升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摆脱原来就业指导工作“就事论事”的方式,把就业指导工作由“产品销售”转变为参与“产品设计”。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指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洪礼章,唐新军.提升高职就业质量的思考[J].教育与改革,2008.3,19-21.
[2]陈勇.加强高职思想教育 树立积极就业观[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