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校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两极分化;小班化;学习兴趣;个性差异;团队意识
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都认同随着年级段的升高,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逐渐严重,大班化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导致灵敏度不是很高的学生得不到教师的激励肯定,从而陷入一个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趋势,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是区别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育,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隐藏在其后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和变革,它能使师生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使因材施教不再是一句空话,更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小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程度。
一、刨根问底――揪“病因”
基于对小班化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在学期初,我采用了问卷法对六年级三、四、五班学生共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也是对教师的反馈调查,看看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适应学生,能否适应教材,学生是否喜欢,这是关系教学成败的关键,反馈意见大致如下:
(一)45%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也喜欢英语教师。
(二)上课时教师更关注的是那些发言踊跃的优秀生,对于不举手的学生关注甚少。
(三)优秀生发言积极,成绩优异,得到的表扬与鼓励更多。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偶尔得到老师的鼓励。
(四)教师上课的手段不够丰富,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某部分可上可下的学生由于暂时的英语成绩跟不上,同学看不起他们,家长不看好他们,而教师因为班级人数较多,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不能时时刻刻关注他们,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于是到了高年级之后,英语学习就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对症入药――“剂”
小班化教育是当代小学教育改革的世界性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它以“个性化教育”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适应性”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学生的社会性素质相统一。
(一)小班化教学,师生间距
小班化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空间增大,使教师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讲台上,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穿行于学生之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和每个学生接触,增加师生间、生生间交往的频率,教师的“照顾面”明显扩大,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师生间情感纽带的力量,进而更加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和谐。
(二)小班化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更是如此。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兴趣决定的。多数学生学英语一开始由于新鲜好奇,积极性都很高,但随着词汇量和语法点的增加,学生就会对英语学习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思想。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特别是一些学困生,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教师能关注到的面相对就较广。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学困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欣赏,让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喜欢老师,爱学英语。
(三)小班化教学,个性差异
21世纪的教育要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化教学是其必然选择。现在的老师一个人带四五个班,每班人数五六十人,老师对每班所授内容都很难分清,当老师对学生不了解,老师很难叫出学生的名字时,因材施教只能是一句空话。
整体班级授课制已有三百多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防止英语学习两极分化,小班化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小班化教学必将更现实、更普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波消解技术;分析化学;应用策略
引言
微波主要是指2450Hz频率微波辐射,在液体中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还能够促进液体快速吸收,材料物理,产生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微波的热效应来源于非常快速旋转的热力学函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微波的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环境监测领域中,通过运用微波消解技术能够在密闭的空间促进样品的消解效率,有效减少样品的挥发,确保分析化学的整体质量全面增强。
1.微波的加热原理与特点
1.1微波加热原理
在对物品加热时,最常见的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加工,这种加工的方式效率非常低,需要等待时间长,另一种则是利用微波加热,分子以及非极性分子电介质微波电磁场,会形成一个偶极子,随着高频交变磁场的快速振动,分子会重新排列组合,并且克服干燥运动和分子的互相作用,产生出快速摩擦放出热量。微波加热时冷源加热与传统的加热方式有着本质区别。
1.2微波加热的主要特点
微波加热具有时效性、整体性、选择性、高效性、安全性等特点,在微波加热时,如果微波存在辐射,很快就能够使物体快速获得热量。微波辐射消失加热也会立即停止,使物料的表面瞬间失去热量,这也能够体现出物料加热对时效性的要求。通过利用微波加热的方式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加热耗时耗力的特点。利用高能量的微波,能够快速穿透物体表面,同时还可以激发物体内部的电磁能量,快速分解形成水分子。在整个加热的过程中,加热对象能够快速变热,在短时间内传递,物体内部加热效果更加均匀,从而有效满足工业产业自动化控制发展要求。在微波加热时,必须要对加热材料进行严格控制,因为材料具有借鉴特征,所以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够通过微波进行加热,对微波的反馈信息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材料对微波的反馈效果,能够通过微波反射和微波透明进行分析,实现微波吸收以及部分微波吸收等不同类别。由于热损和高温介质占据较多的成分,利用微波加热和微波吸收变换,可以直接反射微波,因此加热设备的热损占总能耗的比例很低。微波的能量效率因微波内部加热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多数微波加热能源也能转换成热量。与传统的电加热相比,微波能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一般加热燃烧大量的矿物燃料,产生有毒有害的温室气体,微波加热主要利用电能,因此对环境污染很小。微波的非热效应能够通过微波辐射物体的方式,确保物体快速活化或抑制,所以微波加热能够有效减少对营养的破坏。
2.微波消解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微波消解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微波消解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所以在环保领域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微波消解技术,是关闭或打开容器的重要测试方法,通过利用分子间相互发生快速碰撞,产生剧烈反应,形成大量气体,在密闭的溶解罐中形成高压,使样品能够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快速消解。例如在对化学需氧量测定时,通过利用微波消解的方式能够对水质进行准确监测,因为在利用重铬酸钾法检测水质样品时,往往会需要更多的样品以及试剂,整个检测过程耗时耗力,不包括滴定时间样品,必须至少保持两个小时。在环境监测时,通过利用金属元素的测定,能够提高环境样品消解效率,利用微波与其他的分析测试方法相比较而言,能够对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和钙元素进行快速测定。利用微波消解技术还能够对非金属元素进行准确测定。但是与铬酸钾氧化法相比较而言,微波消解技术对土壤有机碳含量检测,并没有突出优势。
2.2含水率和其他指标的测试
利用微波加热干燥和介电常数测量等方法,可快速测定水分含量,可测定水果、蔬菜、谷物等化学物质的湿度,而且能有效地判断样品的总体情况,对于致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测定,可采用微波快速测定环境毒理学,单向扩散法。
微波消解技术主要是将样品封装在可被微波渗透的高压密封灭火容器中,以达到使用2450Hz频率微波辐射处理样品的目的。快速溶解样品,比现有样品快5-100倍。大大减少所用样品和试剂的量。封闭作业,可减少挥发和交叉污染。结果再现性增强;改善工作环境,保护员工免受酸中毒。灭火后,灭火容器(灭菌箱)容易清洗。可以改变温度和压力。为确定植物溶剂中Pb和Cd,采用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确定植物医药材料的冷原子吸收光谱光度计方法。李强等人用密封PTFE样品溶解器和家用微波炉用HNO3-H2O2-HF对土壤及沉淀物样品进行了分析。LiGongke等人研究了微波加热的方法,整个消解过程只用了两分钟,与传统方法相比,实验运行时间大大缩短,特别适用于大量试样的测定。
3.结语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危害
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在家庭环境外,接触最早的一个教育环境。可以说幼儿园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现在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多,甚至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趋势。家长和幼儿园认为这样的教育是在帮助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实际上,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在幼儿园中也体会不到快乐。因此为了让这种不正确的行为尽早的改正过来,幼儿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对孩子造成更多的危害。
一、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素质教育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理念也开始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一直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还是占据着考试模式的主体。在考试中依旧是以对书本知识的检验为主[1]。知识的积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需要书本来完成的,由于知识从了解、熟知到运用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学生也只能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来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现在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多数都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认为别的孩子都提前学习很多知识,为将来的升学做准备,要是不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学习,就会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为了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教育中,不落后与别人,家长只能选择让孩子为了将来的应试教育做准备。
(二)功利化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部门不止一次的提出过取消学前班和杜绝幼儿园小学化的方针,但是由于幼儿园的招生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所以还是有很多幼儿园为了利益在幼儿园内开设所谓的“特长班”,吸引家长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只知道一味的赚钱,于是就催生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个人私立幼儿园表现的更加明显。但是家长没有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反而认为在私立的幼儿园中能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所以幼儿园就迎合家长们的需求,纷纷开设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吸引更多的家长在幼儿园就读,这也使孩子过早的接受应试教育,丧失了幼儿园最初的办学和教育初衷[2]。
(三)家长之间攀比心理太强
现在家长在教育方面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形成了一种盲目的跟风现象。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好,自己的脸上就无比的荣耀和光荣。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攀比的时候,没有为孩子考虑,甚至就算是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强迫孩子去学习,造成孩子对学习过早的产生厌倦和反感的情绪,对今后的学习也会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同时现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在缺少家人关爱的同时,还要学习对于他们来讲难度很大的知识,这也会让孩子对学习更加缺乏兴趣,同时也缺少了在这个年龄段应该享受的快乐和纯真。
二、幼涸敖逃小学化的危害
(一)幼儿的成长过程受到影响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会让孩子的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破坏。我们小的时候都学习过揠苗助长的故事,现在幼儿园对与孩子的教育就是揠苗助长,不仅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的成长和发育,同时也没有起到想要达到的效果,反而使孩子的在幼儿园的生活中充满了压抑,孩子的天性也得不到解放。严重一点的更是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过早的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心理[3]。
(二)浪费教育资源
幼儿教育的想要达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孩子释放天性,从小培养孩子对生活的兴趣和对求知欲。但是现在的幼儿园已经违背了这些原有的教育宗旨,在不应该接受过多教育的年龄,投入了大量不合适、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原本的教育变成了对孩子的伤害。由于幼儿园教授小学的课程,导致孩子过早的接受了教育,等到孩子进入小学的教育,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也没有了基本的求知欲望,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出现了重复,使得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所以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4]。
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如果不从家长的根本观念上进行分析和解决,那么这样的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反教育规定的幼儿园进行严厉的惩处。坚决杜绝这种违背教育理念、破坏孩子天性的行为,让孩子在应该享受快乐的年龄,充分享受快乐和童年的美好,还给孩子一个真实而美好的幼儿园,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彻底消灭,国家和政府加强行政和监督的力度,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我相信,通过国家、政府、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这一不良现象一定会被消灭,并且还会还给孩子一个最美好、最自由、最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刘蕾.浅析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小学化”流行的原因及危害[J].学周刊,2015,23(29):237-237
[2] 王淑华.浅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成长的危害[J].东方青年・教师,2013,17(20):191-191.
关键词:小组合作;重大意义;课堂主体;教师定位;教学任务
如何使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成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教学环节,仅仅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深刻探讨的课题。我想把我对小组合作的一点不成熟的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充分认识小组合作的重大意义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讨论、比较、重新整合过程中获得新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它是对过去教师占主导,师授生学的填鸭式教学的彻底颠覆,将成为拉动现代课程教学的新引擎。
二、小组合作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导,以协作、讨论、归纳、总结为主线,以学生的小组合作为主体,始终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和局外人。让他们在愉悦的讨论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在激烈的辩论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的协作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彼此激励中建立起友谊,在相互的评价中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共享研究成果,体会小组合作的本质所在。
三、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所处的角色
教师要当好配角,所谓配角并不是不重要,要把自身定位成引路人、方向盘、指南针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成为课堂的主阵地,而不是束之高阁,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那么,小组合作研究什么?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精心的设计,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谈。每一个问题的设计符不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值得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是不是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总结出的问题的实质,是不是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老师在课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
四、小组合作最后必须要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掌握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这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最后要让学生能够独自思考,独自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只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中间环节,所以,教师在小组讨论中,也要适度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要有独立的观点,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至于弄成个个都是“墙头草,随风倒”的尴尬。
总之,小组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6-0043-04
引 言
教育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教育的各要素也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如表1所示)。步入信息时代,微课这种新兴教育媒体应时代而生,正掀起一股学习方式改变的热潮。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见于美国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帮助大众在非正式场合普及化学知识,他将其设置为概述(General Introduction)、说明和解释(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具体实例―生活中的化学(Specific Example ―The Chemistry of Life),并认为可以普及到其他领域(McGrew,1993)。1995年英国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Key Points)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需求,并提出具体要求:演讲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并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2]。2007 年春天,美国克罗拉多州落基山 “林地公园”高中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并将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以帮助缺课的学生,学生在家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作业[3]。萨尔曼?可汗首先利用雅虎通、画图软件、手绘板等给表妹纳迪?I补习数学,后来改进方法,转为非实时方式――利用Youtube视频分享网站上传教学视频进行辅导,紧接着可汗联合学校开展微视频教学实验,影响越来越大,创办可汗学院,得到谷歌、比尔盖茨等基金资助,从而将微课推向。国内方面,广东佛山的胡铁生开展“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在国内首度提出了微课概念,内蒙古李玉平等围绕微课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效显著。
作为一名教育培训工作者,我观摩了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课例,发现不少教师对微课的使用存在误区,从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制作的微课作业来看,设计上也有不少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道斯矩阵(SWOT矩阵)对微课内部的优势(S)、劣势(W),外部的机会(O)和威胁(T)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让一线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微课,从而达到用之有道、用之有益的效果。
微课在中小学领域的SWOT分析
1. 微课的优势
(1)教学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不易产生认知疲劳。1996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约安?米登多夫和阿兰?卡利什的一项研究表明,上课开始3~5分钟后,学生才能静心回归课堂,并集中10~18分钟注意力,接下来就会分神,过段时间后,会再次集中,而且随着课堂实施的开展,集中的时间越来越短[4]。微课将学习时间设置在10分钟以内,一般在5~8分钟左右,这正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2)教学容量小、主题突出、指向集中。基于问题和主题的学习,学生接触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不易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认知负担不重,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完成学习。
(3)资源容量小,便于分享,方便学生学习。微视频一般只有几十兆以内,下载到终端设备和上传到网络平台都比较方便,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采用多种设备进行学习。
(4)可以反复学习。微课破解了后进生上课跟不上节奏,理解不透彻的尴尬,可以随意点取资源或拖放进度条,反复学习,直到弄懂为止,这正是精熟学习法和掌握学习理论的关键所在。
(5)技术门槛低,便于上手。微视频可以采用录屏、手机拍摄、剪辑合成等多种形式制作,对硬件设备技术参数要求不高,软件操作比较简单,便于一线教师学习制作。
2. 微课的劣势
(1)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内容进行学习,之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被打破,在缺乏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难度。
(2)微课使得教师不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由于学生面对的是终端设备,教师不能面对面观察,学习的成效需建立在学生诚信和责任心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取帮助。
(3)知识点具体化,深度、广度不够。聚焦主题和问题的微课设计,受时间限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难免不能兼顾,对部分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不能“吃饱”的现象,而且有的微课将知识点设计得过于形象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4)容易让学生形成视频依赖。微课以讲授为主,单向传递信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动态画面容易让学生形成阅读惰性,限制感觉体验,缺乏想象力,懒于思考和探究,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养成只看视频不看文本的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
(5)对学生视力等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长期注视电子设备容易造成视力疲劳,引起近视,久坐不动,对处在正在发育期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学生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容易沉溺上瘾,难以区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从而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3. 微课的机遇
(1)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媒体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Web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信息的生产、传递和共享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硬件配置不断升高而价格更加亲民,软件操作日益简单,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微信、QQ、免费在线交互平台等)免费向个人开放,移动互联网络随处可连,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人人可用,这些都为微课的存在提供了技术保障。
(2)政府各级层面的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以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微课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上的保障。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步入信息社会,数字化素养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素养。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技术素养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让教师们从理念到实践都得到了较好的引领,为微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4. 微课的威胁
(1)教师对微课在教学中的本质和作用认识不足,微课应用存在误区。微课作为一种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承担着教学辅助的角色,一些教师用微视频代替讲课,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无疑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
(2)教??对新事物存在心理排斥,对技术的自我效能感不强。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先前经验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认同感,先验知识不足的教师面对一个陌生的软件或应用,心理上的畏惧和排斥是不可避免的。
(3)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微课。一方面,一线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集各方压力于一身,制作微课这种额外劳动无疑增加老师工作量,让他们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微课的深刻理解,设计不合理,制作粗糙,应用不合时宜。此外,微课如果是不成系统就难以发挥它的优势,一线中小学教师要制作成套的微课在时间和精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4)来自社会和家长的阻力。当前,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社会对分数的认可度非常高,家长不希望学生过多地使用电子设备,担心学生不务正业,而且还伤害眼睛。
SWOT分析对中小学微课设计、开发和应用推广的启示
基于微课的SWOT分析,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增长型、多元型、扭转型、防御型等策略来促进微课良性发展[5]。
1. 充分利用微课的优势,推动微课助学常态化
(1)在有政策鼓励、软硬件条件支持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制作、应用和反思积累。成立以学科或备课组为单位的微课制作团队,交流技术、实施心得等,制作体系化微课,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释疑、课后查漏补缺。
(2)拓展应用渠道,如疑难诠释、试卷讲解、课题教研、才艺展示、德育宣传等。
(3)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作好宣传引导工作。
2. 扩充微课相关实用功能
当微课的劣势凸显的时候,应当设法克服自身缺陷,完善功能,实现功用最大化。
(1)设计知识图谱。利用思维导图和二维码工具,将微课整合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并在个人空间、班级主页或教室的宣传栏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有意识地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2)增加反馈和推送机制。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获取帮助,可以考虑增加视频回复功能,或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扩充交流渠道,同时还可以考虑运用Web挖掘技术,向学生智能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拓展知识面。
(3)设置学习适时提醒功能,及时提醒学生思考和休息。微课在知识逻辑结构呈现方面优势明显,然而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训练方面的劣势也曝露出来,学生长久地盯着电子屏幕,容易对视力造成伤害或沉溺于虚拟世界。综合以上问题,可以考虑设置学习实时提醒功能,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提醒他们及时活动休息或暂停播放,以便精心思考问题。
3. 培训与引导双管齐下
教师如果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没有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是难以见到成效的。当教师技术素养不高,并对微课怀有抗拒心理,制作的微课水平低下,微课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论和技术水平,在理论指引下才不会让教师顾此失彼,偏离教育的方向,技术素养是新形势下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技术素养,自我效能感才会提升,才会有信心坚持下去。
(2)教学是一门艺术,用心才能出成果,学校层面采取适当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研究微课,并在家长会等合适场合引导教师关注教育,认识微课,也可以给家长推送与教育有关的微课。
4. 立足学情,有针对性地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有效结合,开展混合式学习
当教师对微课认识不足,技术素养达不到要求,设备和技术条件落后,向学生推送微课存在困难,让他们无法从视频中获益……诸如此类多种限制因素同时出现时,切忌跟风推广,教师应分析学情,立足课堂,适当地给学生分享微课,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尝试课后进行混合式学习。复习课中没学懂的知识点,让羞于提问或咨询老师也没有完全理解透彻的学生不至于过于尴尬而放弃学习,老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
结 语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危险因素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which make the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easily lead to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H). Method According to strict diagnostic criteria, screening out of 271 cases of cerebral hemorrhage for the study. Based on a merger of GH,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univariate indicator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simultaneously observed in seven areas, and collect relevant data for analysis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seven factors, which is a risk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easily complicated by the GH.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cerebral hemorrhage site, cerebral hemorrhage causes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GCS score was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of GH.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erebral hemorrhage site, GCS score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of GH.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bleeding causes bleeding, the bleeding site and GCS scor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judging the possibility of concurrent GH.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the sizes of bleeding, the site near the thalamus, brain stem and other limbic system, and lower GCS score is more likely to lead to GH, so PPI should be actively used in advance to treat or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GH while it coul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patients.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risk factors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系统一种严重的疾病,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预后较差;Cushing溃疡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脑出血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48.3%,死亡率高达87.9%[1]。因此尽早识别和预防脑出血患者并发的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GH)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在神经外科住院的271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发GH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认识和防治GH,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271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8例,女93例,年龄23岁~82岁,平均58.86±10.57岁。
1.2 研究方法
1.2.1 入选条件:脑出血经病史分析、体格检查及头颅CT检查确诊。并排除近期有消化性溃疡活动或出血者;正在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药物或非甾体类药物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或严重肝肾疾病者。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而言,脑出血原因、脑出血量、脑出血部位、GCS评分,尤其是后两者是判断GH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应引起充分重视。尤其对于有其他心血管基A疾病,出血量较大,出血部位靠近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或GCS评分较低者,尤其低于8分时[14]或需要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都可预防性使用PPI制剂,可防止GH的发生,阻止病情加重。
参考文献
[1] 唐莉,张蓉,李沛等.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重型脑出血合并应激性溃疡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83-2884.
[2] 徐敏,聂时南.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研究现状[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5):455-457.
[3] Cushing H. Peptic ulcers and the interbrain[J]. Surg Gynecol Obstet,1932,55:1C 34.
[4] 林金峰,聂时南.应激性溃疡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4,34(5):468-471.
[5] 钟天安,王建奇,姚鹏飞等.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与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对策[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23-825.
[6] 范丹,蒋蓉,谢先丰等.围术期奥美拉唑预防高血压脑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应激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0):863-865.
[7] 刘敬花. 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D]. 山东:山东大学,2009:29.
[8] 杨君,解建.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1035-1038.
[9] Chan KH,Mann KS,Lai EC,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after neuroGHrgery reGH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J].NeuroGHrgery,1989,25(3):378-382.
[10] Sansing LH,Kaznatcheeva EA,Perkins CJ,et al.Ede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orrelations with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nd treatment[J].J NeuroGHrg,2003,98(5):985-992.
[11] 黎宏斐.急性脑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分析[J].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70-72.
[12]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94.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堂笔记 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引言
课堂笔记能够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科学、简洁的课堂笔记能够在课堂中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高效复习所学内容,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笔记方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而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知识点琐碎,记忆内容繁多的特点对生物课堂笔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导图正是一种能够行之有效地优化生物笔记,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2 思维导图简介
根据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左大脑负责文字、数字、分析、排序、语言和逻辑,而右大脑负责韵律、颜色、形状、方位、想象和幻想。思维导图是由东尼・伯赞创造的可同时利用人的左右大脑用可视图表示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能够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的方式将信息量庞大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化。使用者还能通过思维导图的图案、文字、色彩的多层次刺激记忆起各级主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在构建出原有知识体系之后继续发散延伸。因此,学习者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进一步加深,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有效提升。而传统笔记使用的是逻辑和直线型的模式,仅仅利用了大脑的一小部分。传统笔记使用者的记忆效率和理解效果自然不及思维导图。因此,近几年来思维导图被广泛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
3 使用思维导图制作生物笔记的步骤方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记忆学习方法,要把它运用到优化生物笔记上,就要明确具体的使用方法步骤。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介绍思维导图的具体绘制步骤。
(1) 取A3或A4尺寸的白纸横放,横向格式要比纵向的格式给使用者更多的自由和使用空间来制作思维导图。在白纸的中央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先在思维导图的中央绘制了一个细胞的图形,并确定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主题关键词。
(2) 以图形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以粗线条绘制相连的主分支,在分支的末端放置关键词,分成了“水”、“无机盐”两个主分支。
(3) 创建2、3级分支,绘制的线条逐级变细,各级分支上的关键词要基于课堂内容的逻辑结构,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分层次扩散。不同的二级分支采用不同的色彩绘制以便区分,主分支“无机盐”的4个二级分支分别采用蓝、橙、绿、红四个颜色区别,但“水”和“无机盐”相同的二级分支,如“存在形式”又采用相同的颜色绘制。这样,学生在复习思维导图时又能够对“水”和“无机盐”的“存在形式”进行比较记忆,达到加深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4) 提炼关键词,关键词的选择在于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最符合个人思维逻辑特点的关键词。但是,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一定要简洁,短语或词组会混淆记忆,降低记忆效果。
(5) 尽量使用图案、符号来代替文字,这样既能提高记笔记的速度,又能使思维导图更有趣味性,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图案加深了对大脑的刺激,使得记忆效果更加提升。
4 “细胞中的无机物”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比较
下面同样以“细胞中的无机物”为例,对思维导图和传统笔记的特点进行直观、具体的比较分析。传统笔记见图1,思维导图见图2。
从图1中可以看出,传统笔记中,文字内容十分详尽,但记录笔记耗时较多。学生在课堂记录笔记时,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被动地记录笔记上,而不是放在对知识内容的思考分析上。有的学生甚至疲于记录而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在课后复习笔记时,反而不能理解所记录的知识内容。传统笔记也没有对课堂内容进行提炼,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师的授课内容记录,学生只被动地接收,而不是主动建构知识。传统笔记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结构松散,重点知识不突出。在复习笔记时,学生也很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记忆起来也更加困难。
从图2可以看出,使用思维导图来做生物笔记文字少,层次结构分明。思维导图笔记高效省时,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课堂知识内容的理解分析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且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能根据对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继续在原有思维导图上进行补充发散,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通过主题关键词与图像、色彩进行链接,能够多层次地刺激学生的左右大脑,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深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高中生物的知识网络体系,提高其记忆理解的能力和效率,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程内容都适合。例如,高中生物课堂中需要准确描述记录的生物实验操作就不适合制成思维导图。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也应当注意选取适合的知识内容。
总之,与传统生物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层次分明的逻辑结构及全脑思考的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更有效地优化生物课堂笔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学生正确利用思维导图来优化生物笔记,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教师自身也要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并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思维导图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师生共同协作,才能利用思维导图打造高效的生物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应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学院、企业、学生、社会、教师五位一体的汽车维修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构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形成以实践能力考核为本位,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考核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社会、教师的互利多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汽车维修课程;模块化教学;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37-03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汽车保有量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 57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 872万辆,增长20.4%。另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预计到2012年末,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达到8 650万辆,届时中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中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作为汽车行业的派生需求,每增加1 000辆社会汽车保有量,就要新增一、二类修理厂5个。如果按每个修理厂30名员工计算,则每年该行业需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0万人。因此,社会急需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国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技术传授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对开设汽车维修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而言,现有的汽车维修专业相对薄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需求。“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5门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主要的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是将5门课程独立设置,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再进行实习教学。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学院教学的效率传统教学模式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两者不能较好接轨,而且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理论教学由教学部门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而技能操作培训由实践教学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十分欠缺,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影响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如“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分在三个学期讲解,学生对发动机与底盘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与5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相配套的实习教学同样各自分段实施,缺乏衔接。在“发动机构造”课程的拆装实习阶段,学生还没学习修理工艺,不懂组装、调整及技术要求,常出现漏装、错装和组装不符合要求的现象。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技术和知识更新周期较长,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不利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训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不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校闭门办学.缺乏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脱离企业、行业的标准,不能结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将学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技术创新服务。按照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教学与资源配置,导致教学资源重复投资,技术更新严重滞后,不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造成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校企合作”框架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简称MES)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课程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实用主义,即干什么学什么。它弥补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培训模式的不足,建立起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国内外对模块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与要求,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学生、教师、企业、学院、社会五位一体的汽车维修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学生的就业与培养、教师的发展、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企业的需求、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全融合在一起,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社会、教师“互利多赢”的局面显得尤为迫切。
“校企合作”框架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构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从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汽车零部件构造特点一常见故障现象一诊断分析一修理的教学思路,围绕一个能力或一项技能,对“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这5门主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编定教学模块。各模块应根据本专业带头人、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分析的项目任务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整合,然后依据确定的项目和任务进行选择,整合出每个项目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明确职业岗位应做哪些工作,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摆脱“职业教育缺乏职业特点,专业学生缺少专业特色”的弊端。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应组建汽车维修专业专用教室、汽车虚拟拆装和故障诊断试验机房及汽车各大模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师资及各种教学资源,为行业开展各种培训,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及信息咨询等更广泛的服务。同时,应通过对院外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情况的分析,统一购置学院设备,使之与企业的设备形成互补之势,避免某些低水平的设备重复投资,从而优化教学设施的配置。(1)汽车维修理论课可安排在专业教室进行。对应实物进行讲解,并配置辅助教学和辅助学习的多媒体课件,用形象生动的平面动画、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提高教学效果。(2)可安排学生在虚拟拆装故障诊断机房上课。学院应在专业机房里安装景格与宇龙软件,这两款软件功能强大,拥有大众和丰田部分车型完整的汽车维修各大模块。软件集成了基本结构、原理介绍、故障维修、考核等内容。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可完成构造、修理、检测与诊断等相应模块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各模块的虚拟拆装与故障分析。(3)可将学生带到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每小组约4—6人。小组内每次由两名学生实际操作,另外几个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独立完成实训项目,轮流进行,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完成一次实际操作。在遇到困难时相互讨论,由教师指导。(4)为了借鉴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应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当学完相应的模块后,可将学生直接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训学习。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工作,进一步强化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同时,教师因与学生一起参与实训,一方面可与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跟踪考核与指导:另一方面能通过校企合作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将汽车企业最新的技术培训课程导入学院汽车专业模块化教学中,推进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与时俱进地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实现学院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二是紧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发展的需要,紧贴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行业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形成以实践能力考核为本位,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考核体系模块化课程的考核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形成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采取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检验。(1)自评:一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考试,采取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方式,由学生自我检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水平。(2)互评:采取教考分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组内每次由两名学生实际操作,另外两名学生做好记录,依次轮流,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考核。通过对汽车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从应知应会两个方面检测该小组运用技术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照,取长补短。(3)业评:即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核与全省乃至全国的汽车技能大赛,使学生取得汽修等级证书,通过与兄弟院校的竞赛比较优劣,加以改进。(4)师评:包括学校的任课教师,企业的专家和高级维修技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考核,如出勤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模块化教学考核权重如表1所示。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以单个模块为一次考核,学生的最后成绩由所有模块累加后取权重平均,从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均应全面考核,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阶段性考核成绩的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阶段考核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在理论和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指导教师确定下一模块的教学工作,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19-02
一、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特点所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不严,迟到、旷课严重,传统学生过程管理无法监督。教育学有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手段。
2.高职学生工作适应新时期所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规模上万;管理职能增加,由单一的管理教育向服务转变,如学生资助管理、绿色通道、心理健康建档筛查等。这些都需要打破传统纸质办公、手工作业的固有模式。
3.信息化发展必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技术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热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应用和升级已是大家研讨的重点对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现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统体系不完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推行“数字化”校园工程,但主要集中在网络建设、网络使用,保证学生、教学上网需要,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考虑较少,大多数学校仅限于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收费系统等,部分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也仅停留于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简单功能上。
2.各系统数据库不统一,数据不一。由于高职学生中途退学、休学,甚至不管学籍,一走了之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导致学校很难对在校学生说出一个准确数字。主要是因为各系统建立的时间不一、开发公司不一,导致数据库接口不开放,基础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
3.应用推广度不够。目前部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公司开发成品,直接拿到各学校使用,但不同单位管理模式、方法和流程不一,未进行有针对的二次开发,导致“水土不服”,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重负责,导致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等不愿使用。
三、构建新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1.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构建本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如一:学生日常管理子系统中对学生考勤管理,可以采用指纹打卡或教师课堂考勤网上录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如果一个学生课堂缺勤达到不同数量,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其个人进行警示,同时辅导员、任课教师也可看到其出勤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
2.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构建此系统时打破原有的数据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系统统一规划,共享数据接口,数据库采用SQL2005或Oracle,不同子系统可以数据互访互调。
3.体系完善,结构清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职责与特点,为更加合理有效第构建管理信息化体系,把体系分为“1个核心数据库,4个管理模块系统,10个子系统”。“1个核心数据库”即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中心;“4个管理模块系统”即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职责与需要,分为“学生管理”、“学生成长与服务”、“学生个人评价”和“管理绩效”四个管理模块系统。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各子系统功能简介
针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权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在就各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作一个简要分析。
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数据中心,主要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其数据中心所拥有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各种信息,而且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的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系统应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维护,以保障其持续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主要有关学生相关信息的平台,并且按院、部门、单个学生来、查询、审核。
3.学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学生基础信息管理,采用系统编号的管理模式。主要提供对学号、学生身份证、学生家庭信息、学生简历、学生在校异动、学生联系方式的查询服务。
4.公寓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学生入住、学生寝室调换、学生退寝等,主要管理者为公寓管理部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学号、考生号等信息进行学生入住、对学生在公寓住宿情况的统计、修改、审核、统计等。
5.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档案入校后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学生及二级院系学生事务办公室,含档案入库、退学、休学、毕业离校档案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6.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数据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就业与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含学生投放简历、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创业情况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7.学生奖惩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处分管理、学生奖学金评定系统和学生三优评定系统、学生违纪记录系统。
8.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学生在生源地、绿色通道等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事务,将相关信息传送给财务系统,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本文从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特点。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完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对系统模块进行解释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孟治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纪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08).
[3]倪玉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外资,2011,(05).
[4]杨晶晶.爱心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5]吕爱玲.浅谈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