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第1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

随着语文“工具性”向语文“核心素养”的迈进,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学生文学底蕴、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和人生修养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开发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改“灌输式”为“研究性”。荀子在《劝学》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而我们今天语文素养的提出正是《劝学》中学专于心的体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教会学生简单地储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融会贯通,能够以思辨的角度和审美的方式去赏析,去探究。

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从生活中广泛收集的资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打造和对学生心智的熬炼。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资料、整合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构了自己的认知世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身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简单地从一无所知的开始到满腹经纶的结束,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对语文感知的能力和对语文情愫的触动。

文章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探索语文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其动人的情节、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画、精辟高妙的语言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文本让学生初探贾府,通过对各个人物出场鲜活精巧的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本次探究式学习以对环境描写、人物形象、语言描写的赏析为重点。探究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表达交流,所以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阅文献资料,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学广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小组成员能够运用学者的观点指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转化教师角色,使教师成为探究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确立好文本学习的重点并将其作为研究主题,给学生创造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确立了三个研究方向,即初入贾府的环境描写、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形象分析、语言运用的高妙之处。确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组自主选定探究方向去展开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学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经验,需要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因此我制订了一张探究引导表分发给各小组。在实施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树立研究课题的专业品质。因此,学生一旦确立研究方向就要潜心收集本主题各个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推荐电子文献中国知网以及专著文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蒋勋的《蒋勋细说红楼梦》等。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中广泛阅读,从而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文学底蕴和人生修养。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我帮助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并进行细微的修正。比如有组学生在探究贾府的环境描写时,打算利用87版电视剧中的情境来赏析文本。在跟进中,我建议小组成员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报告的聆听者,然后试着通过观影来身临其境地感受曹雪芹笔下昔日辉煌的“敕造荣国府”的富丽堂皇。小组成员经过再三推敲觉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赏析的宽度,后来改为将《林黛玉进贾府》与《刘姥姥初入大观园》的文本进行比较,从而感受作者描写环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细微之处。所有的这些探究过程都由小组的记录员一一详尽地记录在册,因为复杂的、多日的调查项目往往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对于他们知识的再造有着不容小觑的力度。

再次,撰写课堂发言稿不是小组其中某一位成员承担的任务,是小组探讨修正后的一致见解。教师指导小组成员撰写的发言稿中要体现赏析文本时的语言知识、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撰写课堂发言稿既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能助推师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过程中,评估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评语既是对学生长期努力的肯定,也能为下一次的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二、在课堂探究中带领学生感受文学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师有必要通过微课的形式将第一回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大致为学生做一简介,使学生清晰《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从宏观上把握所学文本内容。之后分别由各组成员按照文章脉络汇报探究性学习成果,并由其他小组及教师发出质疑,由汇报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问题。比如其中一组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时,通过分析黛玉的肖像在凤姐眼中、宝玉眼中及其他人眼中的异同,点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丽,“眼”的悲情、娇羞,暗示其悲剧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为动作,黛玉身为大家闺秀,去“钟鸣鼎食”“与别家不同”的贾府,在邢夫人处、王夫人处、贾母处、宝玉处都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从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机敏和谨慎。在语言的分析后,小组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与自卑。其他小组提出质疑,为什么黛玉的性格会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经过小组讨论,结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亲早逝,又寄人篱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凤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扮演王熙凤,将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张狂,博得满堂大笑,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绘的逼真性。另外一组同学还将王熙凤与林黛玉进行比较,突出王熙凤泼辣、颇具城府、矫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分析了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以及王熙凤与林黛玉的语言交流,表现了王熙凤机变逢迎、喜欢弄权、喜欢显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宝玉人物形象时,探究小组的同学不仅从文本入手结合脂砚斋的批注分析宝玉的人物性格,还将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听到的和亲眼所见的宝玉形象做对比,充分突出了他与封建制度的对抗。后人《西江月》的词句“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也表现了宝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讲到摔玉时,有小组说《红楼梦》中的“群笑图”中宝玉笑得最放肆,想让大家帮他分析分析宝玉的哭与笑。经过小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宝玉的哭与笑是其性格的真实反映,宝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宝玉的性格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贾宝玉虽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经济上要依赖封建贵族,所以他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还是不彻底的。在此处,教师补充提问:在宝黛初见时,为什么双方有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明确这与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应,并为下文两人的爱情故事做铺垫。

在语言赏析上,报告小组可以借b《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的句子“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自然顺写一笔,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傍见一笔,更妙”,选择词句一 一赏析。

最后,由教师总结曹雪芹在《红楼梦》写作上的高超造诣。

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知识,同时拓宽了文学视野,活跃了思维模式。“发现-研究-解决”的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1-133.

[2]沈国全.语文本心论――基于心灵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第2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一、为拓展而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有人为了迎合所谓的新课改精神,每节课非要安排延伸拓展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很明显,这种为拓展而拓展的阅读教学,是呆板僵化的。有位教师上《项链》,课上完,由于前面没有拓展这部分内容,老师便在最后作了个“拓展”:“假如项链丢而复得,结果会怎样?”最“精彩”的“拓展”很快出来了: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便萌发了复仇的心理,先是雇私人侦探找了丈夫的不是,并与之离了婚,然后是充当佛来思节家的第三者。十年后,小说中她与佛来思节夫人见面时的身份自然和原作掉了个儿。

二、未深入文本便匆匆进行拓展

有的老师对文本解读花时不足,深入不够,经常偏离主线,就在文本以外的边缘地带进行拓展,根本不能深入到文章的腹地。如某老师教《祝福》,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后,先让学生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期间插入封建伦理,程朱理学的讲解,再集体讨论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最后拓展阅读《荷花淀》,比较水生嫂和祥林嫂的形象,上了三节课仍感到仓促,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依然模糊,甚至闹出许多理解上的笑话。

其实,不同的东西之所以能够勾联拓展,其根源在于这些东西有内在联系。要想拓展迁移,所选取得材料一定要和原始文本是有关联的。在构建学生的阅读背景知识体系时,首先还要考虑到构建这一背景知识体系一定是基于对文本理解之后的锦上添花,切不可只追求拓展而忽视文本,以致舍本逐末。同样,为深入文本而匆匆拓展,对课文理解尚未做到,就瞄准其中一点,抽绎出来,作为教学设计的对象,进行苦心经营,精雕细刻,这样一来,学生可能对某一细部(局部)有具体的感知,但对课文整体感知却“不见森林”。这种“瞎子摸象”的做法是明显不符合阅读认知规律的。

下面以笔者教《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具体谈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拓展的。在这一节选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尤以王熙凤令人难忘,作者通过语言、行为、外貌等描写,层层推进,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课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别提了。”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我这样分析这段文字:这里的言行,是典型的王熙凤做派,反映出王熙凤讨贾母欢心的心计和手段。“携”、“打量”、“送”这几个动作,表现出王熙凤对林黛玉的关心、呵护、赞赏,颇像是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特别是王熙凤所说的短短几句话,更是值得玩味。“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是对林黛玉美貌的赞美;“我今日才算看见了”,有种连见过世面的王熙凤也大开眼界的味道;本来是“外孙女”,偏要偷换为“嫡亲孙女”,拉近了林黛玉和贾母的血缘关系。如果说林黛玉是天下少见的“标致人儿”,如果说林黛玉的通身气派像是“嫡亲孙女”,那么,贾母在年轻时岂不也是一个标致的人儿?王熙凤表面上句句在夸林黛玉,实际上处处在捧贾母,最终的目的当然是讨贾母的欢心,巩固她在贾府管家婆的特殊地位。

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为了充分理解这一类人物的形象,我从相关性角度进行拓展。我用多媒体摘了《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部分文字,是写贾母带领众人去清虚观打蘸,张道士前来给贾母情安。

那张道士先哈哈大笑道:“无量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众位奶奶小姐纳福?一向没到府里请安,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贾母笑道:“老神仙,你好?”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也还康健。别的倒罢了,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张道士说的“哥儿”,指贾宝玉。何以“只记挂着”贾宝玉?恐把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想“请哥儿来逛逛”,而是另有所图。)

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头叫宝玉。谁知宝玉解手去了,才来,忙上前问:“张爷爷好?”张道士也抱住问了好,又向贾母笑道:“哥儿越发发福了。”贾母道:“他外头好,里头弱。又搭着他老子逼着他念书,生生把个孩子逼出病来了。”张道士道:“前日我在好几处看见哥儿写的字,做的诗,都好的不得了。怎么老爷还抱怨哥儿不喜欢念书呢?依小道看来,也就罢了。”又叹道:“我看哥儿的这个形象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酸酸的。贾母听了也不由得有些戚惨,说道:“正是呢!我养了这些子孙,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还像他爷爷。”

我让学生读了上述文段后,对照课文描写王熙凤的文段,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张道士和王熙凤而进行拓展。张道士也和王熙凤一样,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他们都深知,对待贾母的心肝宝贝如贾宝玉、林黛玉表示致敬和亲近,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字眼,配合怎样的表演动作。王熙凤见着林黛玉是“携着黛玉的手”,张道士见宝玉是“抱住问了好”,都表示了亲近和喜爱的程度。王熙凤称赞林黛玉是天下少有的“标致人儿”,张道士则赞美贾宝玉的字和诗“好的不得了”。王熙凤说林黛玉的通身气派不像是外孙女而是“嫡亲孙女”,张道士说贾宝玉的模样身段,言谈举(下转第58页)止,竟然“和当日国公一个稿子”,活脱脱是国公爷的翻版。到最后,王熙凤“说着便用帕拭泪”,张道士是“说着两眼酸酸的”,两个人的言语逻辑和表演动作惊人的相似,最终都达到讨贾母欢心的目的。这样的人,自然八面玲珑,左右逢源,讨人“喜欢”,难怪王熙凤成为了贾家实际的掌权者,而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府国公的替身,却曾经被先皇御口亲呼为“大幻仙人”,又被当今皇上封为“终了真人”,王公藩镇都称之为“神仙”,如今掌管“道录司”印,在陪伴贾母来打蘸的贾珍眼中是一个“不敢轻慢”的人物。

第3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但欣喜之余,对某些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也不难发现,看似新颖、热闹的课堂场景,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有些教师总强调学习方式的变化,刻意地求活求变,贪图搞活课堂气氛追求课堂的热热闹闹,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改变现状,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这样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有效教学情境要紧扣所教的语文知识或技能,要有“语文味”,还要有发展性与吸引力。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欲望,使之主动地寻找结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生一个大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外貌给人一种柔静美,人见人爱,更是外祖母的“心肝儿肉”,然而,她进到贾府为何“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如果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影视或者表演把这段情境再现出来,学生所感知到的就不只是“如姣花照水,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还能感到她对具体情境的反应:一是自尊,二是自怜。尽管林黛玉来到的是外祖母家,外祖母家给她的也是很亲情化的接待,但她不可能有十足的“回家”的感觉,她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客人”。所以,家庭变故以及对贾府周围人际关系的直觉反应,必然生出寄人篱下之感。注意到这两点,林黛玉的形象特点便会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出来。

情境对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凝聚、激发、增盛、消疑、铺垫等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情境的创设耽误了时间,忽略了实效。营造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中去,就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境教学是语文课堂中有效的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效的多媒体使用

多媒体在课改的浪潮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这一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增加教学容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如教学《雨霖铃》,课前播放雨霖铃动漫(武汉大学原创歌曲),动态的画面、忧伤的曲调十分感人。再由“刚才flas中一直出现在我们视线里的是什么?(船)船在古代代表着漂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导课,由此可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渲染气氛,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柳永会用怎样的语言来描绘与恋人的离别之情呢?”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开始本课的学习。此处运用多媒体,让一个本来与大家相隔甚远的事件如在眼前,使学生身临其境,缩短了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多媒体与文字、形式与内容的合理整合,使手段的运用与目标的完成和谐、统一。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畏惧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琵琶行》,播放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让学生充分感受用音乐语言刻划战争场面的独到之美、感受音乐语言的艺术魅力。然后,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琵琶行》一诗中所描绘的琵琶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和“幽咽泉流”“无声胜有声”之类的艺术效应,把诗中对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听”的形式,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而是沉浸于诗词,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但在多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成了多媒体的奴隶,忽视了对教材的钻研和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唯精美第一,使语文课堂从“死气沉沉”走向“浮躁”和“花哨”,使语文课堂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阅读活力和思维效率。

三、有效的拓展延伸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学习,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那么,如何“跨领域”学习语文,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笔者认为,首先是课堂的拓展与延伸。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它不仅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教育过程。拓展、迁移在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1.先入为主

笔者认为,应当在介绍完《红楼梦》作者与著作情况之后,就为学生播放相应内容的电视剧。一方面,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从审美角度,先为课文中的每一个人物预设一个面貌,有助于其它更重要方面的意义的理解。播放时,最好将整集播放完,不要只播放几小段,因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整体,电视剧和课文一样,逻辑线索都是完整的。当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有直观的了解之后,再进入后面的课时去分析课文,将对上下文以及整体故事有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其思路的完整。

2.重在传意

古典文学中的字句很多都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纠结于字词句,且强求其正确性,不应当成为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电视剧在人物对白上与课文相差无几,但在心理描写和外貌描写方面,则有着影视表达特有的技巧。《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外形、穿着有很细致的描绘,如王熙凤出场时的服饰———“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缂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话,如果逐字品读,需要好几分钟的时间,但在电视剧中,就是人物过场的一个过程而已。

王熙凤人还未到,笑声就先传过来,电视剧将这个细节表现得非常自然,原本需要花较长时间去绘制的场景,演员们用表演技术很自然地体现出来了。文字上的繁复描写,体现了贾府人物的精致、生活的讲究,当然,这也暗示了来者的身份不同。这些文字背后的意义,才是我们应当在读完之后留存于心中的。很多老师走入一个误区,一说讲课文,就开始分段、总结主要内容、识别生字等,然而将一段话总结出一个主要内容来,对整体的立意又有什么帮助呢?电视剧中没有明显的段落,但并不影响我们收看,也不影响我们理解。

3.注意引导

电视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产品。将电视剧引入课堂,此举虽然有益,但不能过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我们的学习过程,而非休闲过程。电视剧观看之前,请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看完之后,再设计一些讨论的环节。讨论的内容可设计得宽泛一些,甚至可以包括演员的形象与表演方面,但教师在过程中时刻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于课文情节与立意上。同时,学生还可以讨论一下文学作品经过影视改编后,呈现出怎样的不同,这种不同,对于原著来说,有着怎样的正负面意义等。(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4.总结

第5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14-02

所谓语文核心素养,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基本意义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至于品行修养、审美情趣等内涵,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和切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优化交互形式、多元习作训练等,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素质。

一、鼓励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语言敏感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养成自主阅读习惯,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针对的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意识。高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阅读能力,教师不妨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主阅读意识。为拓宽学生阅读视野,教师不仅要布置课内阅读任务,还要向学生推介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慢慢建立兴趣,以提升阅读学习的有效性。

在学习《祝福》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自主阅读《祝福》,列出本文情节提纲,思考作者情节安排属于哪种顺序?祥林嫂是主人公,其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都比较成功,找到相关内容进行阅读赏析,学习人物塑造技巧和方法。文本具有特定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信息,为自主阅读提供信息支持。学生课前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为课堂教学形成重要帮助。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抽查检验,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良好。有学生对祥林嫂等文本人物展开性格分析解读,认为人物命运与社会制度分不开,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闰土等,都属于社会制度的牺牲品。有学生在讲述作品背景时,不仅对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度剖析,对当时人们思想麻痹状况也进行讨论,帝国主义带给中国的不仅有物质财富资源掠夺,还有精神麻醉,意志摧残,这才是最为可悲的事情。

教师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自主阅读任务,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因为教师要检查验收,势必给学生带来一定压力,学生自觉完成预习阅读任务,不仅掌握了众多阅读信息,还可以提升自主学习自觉性,为全面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二、化交互活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提升学生口语交际品质,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交互活动,让学生通过交互实践,以形成过硬的口语交际能力。复述课文、介绍生活事件、讲述故事、演讲竞赛、座谈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等,都属于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利用一切训练机会,给予学生更多方法引导、技巧传授,有效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教师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多重升级改造,可以有效提升合作学习效度。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设计一个小组学习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一次“小小红学会”讨论活动,针对《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内容,对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性格特点展开讨论,小组长负责讨论记录。活动开始,学生踊跃发言,对文本中的个性人物展开热议。有学生说:“林黛玉个性太软弱,因为感觉寄人篱下,处处小心谨慎,大话不敢说,这也注定其凄惨命运。”有学生持不同意见:“林黛玉性格是弱一些,但这不是悲剧的根源,如果林黛玉跟王熙凤一样泼辣,贾宝玉会喜欢吗?”还有学生说:“林黛玉属于病态美,这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的,什么时代也不能以病态作为美的标志……”学生讨论持续,教师巡视,并随时解决学生个性问题。

提到“红学会”,自然会给学生带来神秘感,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专家参与的组织。教师用这种形式发动学生参与学习,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学习激发效果自然会更为显著。在具体组织时,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并在不断谈论探索中形成个性学习认知,为语文核心素养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三、拓展习作训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素质

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布设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首先是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好习惯,日记没有任何约束和要求,内容可长可短,表达可叙可议,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最自由的表达机会。记日记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在坚持,唯有坚持才能有成效。其次是课堂作文训练,作文是学生规范习作训练的重要形式,教师要集中传授习作技巧和方法,系统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最后是随堂习作训练,如仿写经典片段,遇到精美的篇章,教师要发动学生展开仿写活动,这对有效提升学生语文表达能力也有重要帮助。

如《荷塘月色》,这是朱自清的精美散文,其中不乏经典片段。教师先发动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找出最为精彩的段落展开赏析,最后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很多学生都会找到描写月光一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由此展开仿写。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比较精彩的发挥。有学生这样写:“河水依旧急匆匆地赶路,仿佛就是云游大侠,已经将行程作为终身的追求。在河道拐弯处,时不时会发出一些琐碎的细语,这是互相提醒,别迷路了。晚霞倾泻下来,河水不为所动;晨雾依附下来,河水轻轻摇摇头,依旧在赶路;那垂柳更是多情,还想在水中留个影,那河水依旧摆摆手,继续前行……”

仿写是作文的最初级训练形式,因为有章可循,学生操作起来显得得心应手。从学生习作情况看,他们对习作的追求很高,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读来别有风味。这是教师科学引导的结果,学生语文素质在不断成长。

四、丰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需要拓宽视野,作为语文教师要有“大语文”意识,为学生推介、设计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可以快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众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学习认知实际展开选择,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读书月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公益宣传活动、学习竞赛活动等,都属于语文实践范畴,教师不妨征询学生意见,慎重选择相应的实践活动,以提升活动实践品质。

如班级搞“读书月活动”时,教师要展开先期调研活动,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对学生阅读兴趣取向信息进行整合,为活动顺利展开制定可行计划。教师在课外阅读书目推介时,观照了不同群体学生的阅读实际,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家》《雷雨》《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哈姆雷特》《复活》等,每一个人只要选择其中三部书展开阅读就算完成阅读任务。在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专门建立课外阅读网络交流平台,发动学生参与阅读讨论,教师经常参与交互活动,给学生以针对性引导。在评价环节,教师让学生根据阅读书目选择评价方式,并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专业性点评。在学习成果验收阶段,教师组织部分学生作为临时评委,对学生阅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形成结论性评价。教师对学生活动表现给出具体分析和总结,学生“读书月活动”获得圆满成功。

第6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讨论 能力培养 能动性 感悟性 针对性

所谓讨论环节就是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一些开放性的内容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它符合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践行了新课改的核心思想。

著名的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令笔者深有感触。曾经有人用“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来形容我国过去的满堂灌的旧式语文教育模式,以前的语文教育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填鸭式”地填进学生的大脑,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放到了次要地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就像无源之水,没有新思想的产生,知识的获得是十分有限的。

(二)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是开放性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局限在老师给出的答案中而不再思考。讨论环节的增加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结果,从而锻炼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也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激发了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讨论环节还有助于与大学教育接轨。

中学教育使学生过分的依赖老师的作用,往往使学生在进人大学之后产生严重的不适应。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猛然来到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能很好的自觉学习;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不够,在大学中不能有效的获得知识。由于以上两点致使很多本来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大学中逐渐被淘汰,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如上文所说在课堂中对讨论环节进行加强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不适应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一)用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1)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2)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是什么心理状态?会像林黛玉一样吗?(3)林黛玉如此谨慎说明了什么?对这几个问题,学生们都很感兴趣,纷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由讨论中获得认知,枯燥的课文因此而变得富有生气。

(二)利用讨论可以得到学生们的及时反馈,提高老师在教学上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增加了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机会和信息量,教师得以及时掌握学生认识中的偏差与疏漏,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修正自己的行为及其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强化。比如,在《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结尾“双双殉情”的悲剧形式有些令人痛心,不如设置成一个“大团圆”的喜剧结果令人开心。就此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设计更多的结局方式并加以辨析。同学们提出的结尾有:焦刘私奔,焦母去世、焦刘得以白头偕老,兰芝嫁太守之子很幸福、焦仲卿抑郁而终等等。但通过综合全文的主旨讨论比较,同学逐渐认识到只有“双双殉情”的结局才能提升人物形象,才能使作品的主题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如果没有由讨论而来的反馈,这一点可能就被忽略掉了。

(三)利用讨论的方式来维护学生们的心态健康,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在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论中互帮互学,修正自己,接受他人,探寻知识,发现真理,学会了客观对待错误和挫折,培养了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促进了学生个性与共性的协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可以说课堂讨论不只是学知识,也是学做人。

结语: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加强讨论环节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地安排这一环节。提高教学品质提升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培云.高中语文教育【j】.科技教育.2010(09).

2.孙正君.浅谈语文教育的语感培养【j】,中国教育.2009(11).

3.陈娟.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学问(下半月).2009(05).

第7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一、启发诱导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讲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稍加点拨诱导的教学思想。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现代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恰当时机启发点拨。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时,我抓住第二节“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设问。“本文哪些地方时写喜的,哪些地方是写忧的,各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分组讨论。学生热情之高涨,讨论之热烈,见解之深刻,是我所料不及的。

启发诱导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一次语文教学公开课,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行程,整体把握课文;接着抓住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品读赏析;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开展辩论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在奉送真理,而是让学生如何活起来了。启发诱导式教学的目的是“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鱼”只能解一时之饥,“授人以渔”则可以受益终身。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不断演进,仍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存在着差异。今天的教育,实行班级授课制,授课一种模式,作业统一布置,考卷全省一张。限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导致了学生在思想性格、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差异,因材施教。

从学生的思想表现以及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待后进生,要多鼓励,多看进步,抓住转化契机,促进学生转化。在学习上要求起点要低,重视基础知识,让他们“吃得了”。对待中等生,要帮助确立奋斗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品尝成功的快乐。在学习上要求进步大,重视能力提高,让他们“吃得饱”。对待优等生,要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帮助总结学习经验。在学习上要求起点高,重视拓展知识,让他们“吃得好”。

每一位同学身上都有金子一般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鼓励,因材施教,这样在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三、快乐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这句话把学习心理分为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孔子重视学生乐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在我教学的四年中,学生厌学、烦学现象很严重,往往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是压在身上的一个大包袱。乐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迷上了学习,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当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看教师如何运用教学原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常见的方法:一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拓宽教学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一些精彩的故事,或配以多媒体教学;三是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设计独到新颖,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堂语文课都有新意;四是开辟语文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比如辩论赛、朗诵比赛等。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四、慎言敏行

作为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这些话都是强调君子要言行一致,强调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学习去育人。

在平时,语文教师说话要严谨慎重,做到言正、言精,不能信口开河。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不能讽刺挖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确有一些老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遇到学习差的同学请教问题,随便说道:“这个问题你还不会?”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抹杀得干干净净。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讲究讲话的艺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时间要恰当,说话深度要适中。因为学生都有自尊心,听到讽刺挖苦的话,心里总是特别难受,长此以往师生之间有障碍,产生对立情绪,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要适时的表扬学生,要对他们进行温暖的鼓励。去年,我接任高一(8)班语文课,这个班级学生异常活跃,纪律不好,致使班级学生成绩很差,我了解情况后,积极搜集各种教育资料,认真备课。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我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列举了许多通过勤奋学习走向成功的典型事例。同学们很受鼓舞,特别是听到我讲“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时,教室里响起了强烈的掌声。由此可见,学生是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教诲的。

第8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模块教学 潜在资源 开发研究

2009年秋,连云港市“三案六环节”课堂教学改革和“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开。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程改革,基于此背景和要求,我们选取本课题的研究。具体理由如下:本课题的研究与开发,不仅弥补了传统的课程资源的不足,丰富了课程资源的内涵,而且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教师经常使用学生潜在的资源,可以超越以前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还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六模块”建构式语文课堂,是以倡导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潜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为切入口,以学习模块为抓手,对各种典型而具体的课堂学习案例进行分析、解读,探索课堂教学中教师学习模块设计的实践操作策略,形成对课堂学习模块设计的新的认识,有效解决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问题,实现可能条件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努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潜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为实施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借鉴。

叶澜教授曾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在课程学习中要重视学生,重视学生资源的开启和利用。

六模块课堂学习模块化设计,研究师生互动关系,就是根据学习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分割,然后依据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模块链。在每一个模块中,选择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融求知学习、情感体验、语言表达、个性发展为一体,使教师的设计与学生的活动得到有机的整合。

一.从学习方法策略层面上开发学生资源。

我校和合课堂实践研究始于2011年7月,两年来,已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优化了课堂教学生态。我校和合课堂的实践是建立在深厚的和合文化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和合文化?简言之,和即和谐,合即融合。和合文化也可以说就是和文化。进一步引申,“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的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并由此而衍生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不难领悟,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承认差异、矛盾、不同;二是把异质、不同的事物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和合课堂教学实践。

实践中我们逐步清晰了“一导三学”和合课堂模式,即学习过程分独学、群学、活学三个板块,教师导学融入其中。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又进而发现“一导三学”课堂模式易步入程式化、枯燥化的误区。于是,我们尝试用生成观烛照和合课堂,我们惊喜地发现这样的课堂变得更鲜活了,更灵动了。这使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了“和合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内核是创生、出新的生生不息的生文化”的意义。以“和合小组”创建为抓手发掘和利用学生资源。打破原来的师生关系,将自己“拉下了讲台”,与学生站在了一起。同时,将不同潜质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一年来的实践尝试,让我们感到“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可以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自身课程资源。

二.从学习的精神与品质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以下是我在《桂花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教学的体会:

师:琦君以温柔醇厚的情怀,细腻温婉的笔致,构造了一幅幅充满浓浓乡情的生活画卷,畅饮桂花酒的同时,又为自己捧起了香醇的桂花糕,你一定也有许多的思乡作品要急于告诉大家。

生1:我给大家介绍一首余光中的《乡愁》。(背诵乡愁)

生2:我曾经读过司马中原的《乡愁》。

生3:费翔唱的《故乡的云》也是思乡作品。

师:有会唱的吗?请给大家唱上几句。

师:我会唱。(唱故乡的云)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思乡作品。老师也推荐两部作品给大家。(点击大屏幕)琦君的《春酒》和《烟愁》。如果在阅读中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交流和探讨。彼此成为书友。好吗?

生:好!(点评:引导学生积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内课外融合。)

师:读琦君的文章就好象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那魂牵梦绕的江南令她愁肠百转,难以忘怀。一棵桂花树,醉了母亲,醉了我,醉了无数读者的心,撩惹起我们多少或感伤或甜美的心绪,飞向自己记忆中美好的快乐之乡。

对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课堂教学绝不是课前设计和教案的展示过程,而是不断思考、不断调节、不断更新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从师生、生生关系层面开发学生资源。

1.巧用情感教学,课堂上的适当煽情,润色激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语言要么自然亲切,启人思维;要么词藻丰富,富于感情;要么自然流畅,幽默生动;要么妙语连珠,意蕴深刻,耐人寻味。状物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言志能使学生精神抖擞,说理能使学生眼亮心明。

老师适当的煽情,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地积累情感,使课堂的气氛有效合理,达到了最大的情绪优化。的确,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心也是情。如:精彩纷呈的和谐课堂,如教学《将进酒》时,那充满感情的带有古人风韵的诵读一下子把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去感受、欣赏、体验和感动。教师接下来让学生学写诗句来写心目中的李白时,许多学生的发言神采飞扬,激情满怀。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闪现心灵的火花,张扬个性,能不使人振奋?调动了学生情感的课堂,才是能既厚重又灵动的课堂。

2.借助问题设计,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设情激趣。

教师的适当点拨提示,学生能解决此问题,不能高不可攀,让学生望“题”长叹;不能肤浅之极,让学生不假思索;要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在解决问题中读书、思考,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新课堂中教师的首要地位主要是在对学生引领过程中体现的。如教学《红楼梦》,相当部分学生感觉茫然,老师事先要设计梯度点拨:“文首哪一句与林黛玉看贾府有关?”“刘姥姥曾三次进贾家,她能看出贾府的如此的环境、氛围吗?”“贾雨村也曾去过贾府,为什么不以他的眼光来写?”三次点拨,为学生思考问题搭桥铺路,使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进而理解了是林黛玉特殊的性格、特殊的学识、特殊的身份,使她具有了特殊的眼光,从而使读者透过她的俊眼来认识贾府,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曹雪芹用笔之妙。可见,学生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为“导演”这一首席地位决不可缺失。这样,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寓教于乐。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利用的学生自身课程教学资源应力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教学舞台上的角色转换,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例如,学生自己编制的手抄报、创设的文体活动、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具有说服力的故事等,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主体的角色体验中体会到参与、合作、创造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第9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教学模式

如何克服弊端,扬长避短,找到信息技术环境下更佳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方法呢?作为一线教师,我结合本校语文教学实际,通过平时的观察和尝试,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下面就此谈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

一、以问题串为载体,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把重难点内容分解为一个个问题串,并在多媒体课件上加以呈现,那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给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方法。

如小说教学中,人物、情节、环境的鉴赏往往是不可回避的重点。在教《祝福》时,为让学生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我先让学生以“我”为角度,按小说的自然顺序讲述故事情节,并做好板书;再请学生观察文中故事情节的安排,并投影;学生在比较中课文的倒叙手法。在分析祥林嫂形象时,请学生先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并投影;再由学生观察比较三处描写的变化,并思考原因;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结论:三处描写写出了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和悲惨的命运对她的一再打击,以及造成她的悲剧人生。由此,我在分析祥林嫂死因时,投影以下问题:哪些人和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这些人是怎样将祥林嫂逼上死路的?这些问题既分析了文中其他人物形象,又帮助我们了了解了鲁镇的环境。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思维更活跃,甚至展开辩论,比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说的主旨。并且,今后学习同类作品时,也有法可循。

二、运用比较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方法规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通过比较了解世上的一切。”

例如,在高三的语用复习课上,我讲授漫画类题型,在巩固提升环节这样设计:先选取学生典型的答案投影,其他同学对其解答加以点评、打分。此后,教师再投影出参考答案,师生对照参考答案,总结解题要点。学生在操作和思考后,悟出漫画的描述类题型不仅要注意观察画面中的主体,还要注意提示语;在表述中,要注意细节,有主有次,讲究顺序。最重要的是,这一结论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而获知的,完全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结果。

同样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同类题材、风格作家作品的比较,如诗歌教学中的苏轼与辛弃疾,古代散文教学中的《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等。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比较,学生更直观地收集、整理、分析、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

三、再现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意境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

例如,在教学散文《西地平线上》中罗布淖尔荒原的两次落日时,我找来两张不同的落日图片和萨克斯版《我心永恒》。当学生看到日落前太阳的苍白,再配上萨克斯曲的渲染,气氛更显悲凉压抑;而当学生看到血红的落日停滞在西地平线上的景象,以及听到《我心永恒》的曲调时,面对逝去,悲壮崇高之感油然而生。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这首曲子,还理解了落日所象征的精神内涵。

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景非常适用于诗歌、小说教学和名著阅读。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红楼梦》片段,让学生观赏后回答,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体现在哪些方面,王熙凤给你什么印象,教师归纳总结。此外,我补充名家点评,加深学生对形象的理解;用课文选段之外的其他视频片段作为人物形象的补充,既引导学生用心欣赏,更激发学生读一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四、展示学生作品成果,开发学生的读写潜能

名师魏书生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对语文的感情煽得旺旺的,把学习兴趣的熊熊烈火点燃。”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就给教师激励学生、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提供了平台,使学生的兴趣、信心、能力等都有了新的飞跃。

例如,在读写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深入地读课本、读本、课外书,并且在作文中尽可能地运用阅读过程中学到的美好词句。批改后,老师把学生的作文、随笔中的精彩片段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阅读、点评,回顾来自哪些作品,文字精彩在哪里。学生看到自己的作文投影到屏幕上,很有成就感,在写作热情高涨的同时,不但提高阅读兴趣,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良好的读写习惯得以渐渐养成。

五、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后的体会

事实证明,在语文课堂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充分发挥潜能。然而如何合理运用,则有赖于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