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内部控制信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内部控制信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部控制信息

第1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为实现内部控制完美无缺,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权衡利弊,实现经济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利益驱动

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一些企业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违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串通编制假账躲避税收,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一些企业部分会计人员害怕领导打击报复,使产生的会计信息尽可能对领导有利,从而达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目的。可见,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

2.监督体系不完善

会计人员监督方面,会计人员隶属于单位领导,无独立性。在内审监督方面,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因执业人员水平和职业素质良莠不齐,恶性竞争造成迁就客户,常常屈从于委托单位的要求,甚至出具虚假验证报告等。可见,监督体系不完善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可乘之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3.处罚不力

我国对企业造假的处罚较轻,对违反法规的打击力度偏弱,这就从客观上纵容了会计造假。企业违反会计法规带来的经济利益与低廉机会成本形成强烈反差,诱惑一些人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以身试法,它是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失信成本低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力。

4.社会风气不正

经济学认为:人行为的理性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好环境使人产生更多的理,不好的环境使人产生较多的非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评价主要依靠会计信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经营者必然提供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这就为造假提供可能。一些造假者实现了他们的利益,造假之风盛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与社会风气有一定关联。

5.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期间有很多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的内容。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不强,甚至为讨好领导,公开为企业领导违反财经纪律出谋划策。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即使遵循了会计准则,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内部控制,治理信息失真

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乏,是很容易发生会计舞弊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人员的违规操作。因此,正确、及时地传递社会信息,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既要放在会计人员的控制上,还要加强控制环境的建设。

1.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员工的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从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必须将国家和公众利益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坚持原则,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在社会上树立会计人员威严和神圣的形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罚制度,建立道德行为档案,供全社会监督,使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能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并能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2.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出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培训,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它是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才能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另外,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还必须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是对会计工作所形成的约束机制。若想从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会计造假,就必须建立健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的防范性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环境。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是管理当局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设计的自律系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会计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与运行机制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会计界人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原文涛: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会计行业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 2011,(S1).

第2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内部控制 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54-02

1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

原来的会计体系里,会计信息往往记录在凭证和账簿上,当时的会计信息只能通过纸张进行记录。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人力资源,但是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一些重要的影响。会计信息记录在计算机中往往出现信息的丢失,有些重要信息的存档如果没有进行到位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过分依赖计算机,会给企业内部控制中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并且缺乏重要数据去进行有力地证明,有些会计信息内容真假的辨e会很难实现。

将计算机运用到会计工作中虽然可以有助于实现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发展,但是同时也会对人员的道德素质问题带来极大的考验。这种风险会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工作人员之中,其中涉及到的具体情况是在未经允许下对会计内容和数据进行篡改、破坏、泄露等行为所造成的风险。而且还有一种情况是计算机的公开性往往会造成不法黑客盗取企业机密,从而产生会计信息丢失的风险。

2 会计内控的重要作用

实现了会计工作秩序的规范化。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对企业会计岗位设置的规范以及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档案保管等有关业务的处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更是让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得到了全方位的发挥,确保了企业会计行为的公正、合法,并从源头避免了会计舞弊情况的出现。

提升和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完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对于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以及提升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利用资产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资产核算、清查、保管等一系列工作,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一旦出现清查结果与会计记录不符的状况,也可以充分表明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错误、浪费等不良现象,需要企业完善企业原因分析、明确职责,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完善,强化企业内部各项资产的管理工作。此外,企业还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对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分析,这样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企业生产、投资以及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提升企业整体的经营水平。

有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健全的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对于资金安全的保证、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企业风险防范等工作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阶段货币资金作为企业流动性最强和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企业的资金活动也主要有资金的筹集、资金的投入以及资金运行3个部门,通过制定出严格有效地资金授权、审批制度,实现企业资金活动的集中化管理,明确企业资金活动各个环节的职责以及岗位需求,定期开展检查和评价工作,全方位落实企业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地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运行。

3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3.1 身份验证和权限范围的划分问题

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人员之间的联系转变为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系,传统的账簿签名和盖章的形式转变为计算机中的授权和口令形式,许多复杂的手工操作过程已经简化为计算机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但是实际进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重要的问题,其中身份验证和权限范围问题就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两大问题内容。计算机的口令对于职业黑客来说根本没有任何难度,这些职业化的黑客往往绕过系统软件的各种关口,轻易进入到计算机财务控制系统,进而得到所有的财务数据和资料。

3.2 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内部控制的困难性

传统的会计记录手段是将会计记录在纸张上面,任何人很难留到对账目进行不漏痕迹的更改或者毁坏,但是现如今的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却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审计工作的监管难度。会计信息会记录在磁盘上,不再有签字、盖章等操作,一旦发生问题,很难在计算机上找到实际的痕迹去发现问题的原因。所以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

3.3 内部控制出现连续性错误的风险不断增大

传统的手工记账形式,会计人员多个人员同时出现错误发生的几率会非常小,但是在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系统的出错往往会被人忽视掉,而且其中只要一处内容出错,其他相同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错误,尤其是一旦电脑感染病毒造成数据丢失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者系统的一个发生环节出现问题会导致其他所有类似的业务都会出现同样错误,这样的后果往往不可估量。

3.4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开放加大内部控制的难度

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往往会给企业的内容控制工作带来巨大的问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多样化内容会加大工作的难度,大量的会计数据信息内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上传实现资源共享,但是也有可能在传输的过程中被拦截下来,所以这种开放式的发展条件会进一步加大内部控制的难度。

3.5 管理制度不健全引起的风险问题

管理制度方面的不健全会加大风险概率,会计信息化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传统手工记账的形式有着极大的不同,所以原来手工形式下的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如今会计信息化的处理模式,而且一时之间还很难将这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这就进一步加大了风险发生的概率。

4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方法

4.1 在强化会计系统的同时明确划分身份验证和权限范围等问题

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系统内容,尤其是针对一些身份验证和权限范围问题进行改善。在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该单位的实际具体应用情况。要想解决上文所说的重要信息的丢失问题,就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备份。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重大损失。

4.2 加强风险保护意识

风险必然会存在,所以只能将这种风险概率减到最低。会计信息化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进一步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所以要想减少风险的概率就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企业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造成了人员的不足,因此,很多企业的会计队伍逐步壮大了起来。但是,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素质水平相对比较低,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阻碍了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完善。

4.3 加强对会计信息网络的整体控制

加强对会计信息网络数据的整体布局和控制,可以利用网络实时传输的特点,实现第三方监控,将实际操作与监控工作进行分离,双方相互牵制能够避免出现舞弊现象。

4.4 进一步完善审计准则

会计信息化发展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大意义,它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应用,同时也应该配有完善和健全的合理化工作流程和制度,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其价值。

4.5 制定统一的内部控制规范

制定统一的规范化流程内容可以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内容控制,统一的规范化流程是企业内容控制的重要保证,而且也有利于实现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高建林,张文远.内部控制视阈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2):78-79.

[2] 王晓丽,刘玲梅.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9):56-58.

第3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 质量 对策

一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探讨

(一)内部控制的基本内涵分析

最初的内部控制定义可以追溯到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报告中,对内部控制首次作了权威性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本文认为所谓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或组织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其相对固定的范围内,协调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较为严密、完整的体系。

(二)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探讨

会计信息质量指的是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及时与可靠性的大小程度。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分析:

第一,控制环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就流于形式,会计信息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第二,风险评估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会计信息传递过程中含有内部风险,合理地评估和控制企业的内在风险和财务风险是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

第三,控制活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与其他要素一样,用于防止和发现会计数据中的差错的控制活动加强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会产生更为可靠的会计报表,包括批准、授权、安全控制、职责分工等,通过这些关键控制点,合理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一) 控制环境方面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环境运行的质量,对企业能否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影响。根据一项关于全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调查,很多企业在内部环境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计划经济的影子还在;企业机构仍然臃肿、效率低下,以及企业的管理的扁平化进程缓慢等。从而导致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缺乏信息的流通和协调。再加上由于企业的领导权利过大,导致了内部控制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充分实施的空间。

(二)会计责权控制方面

在很多企业中,会计责权控制显的很薄弱,主要是目前财务与会计的功能划分不合理,很多企业没有明确会计和财务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此外就是服务对象问题,比如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问题,我们知道财务监督一般对企业的所有者,而会计监督的对象则是企业内、外部利害关系人,其提供的公开信息必须满足真实公允的要求。如果我们把财务监督和会计监督混为一谈,那么对象上的模糊,必然导致内部控制上无所适从。此外目前现在很多企业责权利不对等权利、义务与责任不对等的现象。

(三)重审计监督,轻服务建设

纵观我国内部审计十几年来的发展,结合对企业调查,我们发现,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职能,首先是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独立性不够,然后就是企业在实际中内部审计却忽视了预防错误与弊端这一职能,过分强调查错纠弊,在各种正式的文件规定中,重视“监督”的多,鼓励“服务”的少,这种过分强调监督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审计认识上的一大误区,也是阻碍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思想。

三 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控制环境

首先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者职业化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了企业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化制度,可以有效的减少控制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加强企业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企业经营道德得计出,是实现社会经济活动合理化的精神力量。企业经营者作为一个个体,良好的道德是水准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否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会计责权控制

本文认为加强会计责权控制,应该首先健全制度建设,通过明确会计责权来达到责权控制的目标。在现有的会计法和会计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应该加快制订颁布会计人员职业行为规范,细化会计人员的责权,以约束会计人员的行为。其次要区分财务与会计两个基本点部门将财务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隶属于企业最高责任人领导。这样才能明确服务对象,进一步明确责任和权力。

(三)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只有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才能给予它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威信。在不违反国家法纪的前提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重,努力担当好厂长经理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去赢得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公众的信任。

参考文献:

[1]柳絮,刘小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P78-90

第4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1905年,迪柯西(Dicksee)在其著作《审计学》中首次提出内部控制对减少详查的意义,将会计信息置于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共同监督之下。1910年,斯派瑟(Spicer)等人在《审计程序》中强调审计的第一步就是内部检查。20世纪30年,美国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自控制度,设计到内部控制的很多方面,对减少财务舞弊等行为有很好的遏制作用,这些法律法规和行业自控制度包括《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独立职业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检查》和《审计程序公告》等。20世纪60、70年代一些著作对内部控制理论在审计学界中的地位作用等进行了研究,如《审计哲理》(1961)、《审计抽样与内部控制》(1972)、《工资系统与内部控制》(1974)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呈现出了新阶段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对比研究和评价影响方面。

国内关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之前,二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出台之后。第一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从内部控制要素和内部控制目标两个方面证明内部控制的价值,已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的学者有阎达五(2001)、李明辉(2002)、郑树旺(2003)、王玉蓉(2006)等,这些研究为第二阶段进行了较好的积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带来相关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之间的关系,如张龙平等(2010)、方红星等(2011)、雷英等(2013)、张嘉兴(2014)等,学术界对内部控制是否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并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现有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也存在研究会计信息单一化的问题,缺乏整体上的会计信息质量分析,难以对内控控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整体评价。另外现有国内研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诸多研究是用国外研究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直接套用到国内企业中,不考虑理论应用的适用性问题,致使某些研究结论不具说服力。

二、内部控制

要了解内部控制,必须梳理控制与控制系统。1948年,美国学者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出版了其代表作《控制论》,提出控制起到使系统实现稳定且有纠偏的功能。控制很快进入管理学体系,并且被认为是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控制系统是控制的延伸,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信息系统,其由施控系统和受控系统共同构成,控制系统是一个信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反馈控制信息作用组成的维护系统稳定的闭环系统或者开环系统。

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建立,这个《规范》主要采用和借鉴了COSO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相关要素简介见表1)。内部控制要素主要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价和监控评价四个方面。

三、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概念内涵

会计信息在企业界被普遍应用,但是在理论界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会计信息应该是反映企业经营真实情况的信息,其是会计相关人员通过计量货币来阐明企业经营和资本方面的特征。会计信息可以分为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等,因为会计信息质量主要针对外部会计信息披露展开,所以会计信息中我们主要关注财务会计信息部分。

质量是有标准规范的,但是针对无形的会计信息而言,其衡量标准应该以满足使用者为依据,满足程度高的为质量高,满足程度低的为质量低。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描述为会计信息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程度,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不可分为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两部分,其中内部为内部管理者,外部又可以分为投资者、监管者和其他相关组织。

(二)会计信息质量维度

会计信息质量维度的包括很多方面,经过梳理具体可以细化为可靠性、完整性、可比较性和可验证性等四个维度。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可靠性维度主要是符合《会计准则》中的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要求。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第一特征,信息若不真实,信息质量就无从谈起。投资者必须依靠可靠的会计信息,才能作出是否投资的恰当的决策;如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问题,投资者的投资预期不但将难以回报,甚至意味着投资失败,所以可靠性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维度。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完整性维度要求反应应该披露的信息。会计信息十分庞杂,而且会计的各部分信息处理和呈现方式存在差异,所以会计信息的呈现存在局部性,这背离了可靠性准则,所以必须要求会计信息的完整,尤其是涉及关联交易的内容。完整性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维度,投资者得不到完整的会计信息,做出的决策就会发生偏差。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可比较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企业在同一会计间的会计信息的可比较性,二是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的可比较性。正是因为会计信息的可比较性,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运营的变化,使得投资者和内部管理者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可比较性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部分。

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可验证性是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验证,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保障性维度。差异性的财务人员可以检查相同的数据,这是能够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结果是否真实的可用度。如果会计信息得不到验证,投资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价值判断就难以明确,因此可验证性就构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三)会计信息的意义作用

会计信息的意义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市场和外部使用者两个层面。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充分体现出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区别,现代资本市场中的权益投资的流动性更加快速,所以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影响更是加大,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意义更加突出。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会计信息质量高低更加深刻地影响到投资者的方方面面,从微观到宏观其意义不言自明。

会计信息的意义作用还体现在于企业外部使用者相关性,外部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外部监管者和内部管理者三部分构成。会计信息作为管理的重要策略和工具,反映出市场主体交易的有关信息,从而可以达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本利用率的目的。外部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在做投资决策时,会计信息是其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存在的风险大小,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信息提供者都来自企业内部。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外部相关者尤其是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内部管理层为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为更好地吸引投资者而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更好要求。

第5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虽然不是组成财务信息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其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对企业的潜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会计信息披露缺陷得到弥补,对人们判断财务信息的准确性造成影响。

关键词:

内部控制;报告质量;信息披露

不同的人群对企业的运行有着不同的诉求,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报告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利益回报的主要依据。因此,人们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越来越重视。

一、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内部控制,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监控活动。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的运行效果,以及财务报告信息的准确性。依据分析,不难发现构成内部控制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主要目的都是使企业内部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内部控制披露信息,需要以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和董事会的评价作为基础,从而获取到企业内部领导层的控制信息和数据,对内部控制的设计的和执行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制定出最佳的内部控制和执行方案。企业的管理者在完成相应的评估工作后,需要完成两份报告,一份报告交给会计事务所,另一份报告则需要交给信息需求者和投资者。而实际上,将财务评估报告对外公开,就是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的一种具体表现。国外,许多学者对内部控制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不断的努力,研究者确定,企业需要定期的公布内部控制报告,这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上市公司,更加要定期的做好内部控制报告,好的内部控制信息被披露,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而如果内部控制披露不足,会引起投资的怀疑,增加审计事务所风险,同时还可能因为披露问题,导致财务信息出现不准确情况。例如,盈余管理出现问题,计算利润出现错误,这些都会对财务报告质量造成影响。

二、内部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一)内部信息披露,可以提高财务报告数据的真实性

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相关统计表明,通过内部控制发现的违规行为高达15%,由此可见通过内部控制,对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有着重要影响。

(二)内部控制是优秀财务报告产生的基础

制定一套合理的内控制度,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有着积极影响。依据目前会计制度,确保会计处理的一致性和持续性,只有优秀的内部控制,才能使财务报告质量能够达到要求,满足企业的使用标准。

(三)内部控制信息与财务报告质量是互动的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能是管理者自愿执行的,也可能是被迫的。管理者自愿对内部信息进行披露,表面管理者对财务报告质量信心十足,确信公司的发展并不会受到财务报告的影响。如果,内部信息的披露是被动的,则表明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三、分析影响内部控制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

(一)影响内部控制披露质量的主要因素

受资本市场、经济市场、时段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结论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不难发现影响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企业治理结构变量,其中主要涉及到内容有高管、股东等,企业中的变量主要有股东股份、董事会结构、审计机构等共同组成。企业内部环境以及其他变量影响,例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经营情况、企业所属的行业、内部资源、企业规模等。财务指标变量,主要涉及到的细节变量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发展速度、企业的经营能力以及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起到的杠杆作用等。

(二)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因素和影响内部控制的因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治理结构变量。例如,财务人员状况、股东持股状况、审计财务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等。企业内部的环境以及其它变量,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是企业的属性。例如企业的规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复杂程度、企业的上市情况等。经营变量。例如,企业的盈利能力、预盈利目标、企业的营销力度以及财务杠杆等。

(三)优秀的财务报告需要内部控制的支持

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依据会计制度,确保会计政策在问题处理上的一致性,建立合理的内控制度,例如,职务轮换、员工技术考核、道德培训制度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四、消除内控缺陷,提高财务报告质量

(一)健全法律,加大惩处力度

在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能够得到消除。需要从立法角度,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进行完善,从而使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在执行上则要违法必究,只有具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才能使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被消除,使上市企业的财务信息报告质量得到提升。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部门的企业的管理层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里,知法犯法,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在财务报告的制作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针对企业管理层知法犯法的情况,应当加强惩处力度,对于违法相关法律制度的行为要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予以一定的处罚,情况严重时,要追求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严惩,让上市企业的管理层更加清楚提高虚假财务报告信息的需要承当的法律责任,以及面临的赔偿要远高于提高虚假财务报告获取的收益。我国上市企业,应当加强针对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制定,同时应当在企业内部监理一套独立的、健全的内部审计体系,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准则,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如果情况理想,甚至可以消除内部控制缺陷,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

(二)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披露制度

上司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要想使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得到提高,需要建设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业绩评价、职务轮换员工技术考核以及对员工的道德进行培训等相关制度,从而通过人为对企业的内部进行控制。此外,还应当明确上市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与管理人员所有承当的法律责任,提高其道德水平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从而提高财务报告中涉及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上市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还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对内部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完善,特别是要针对外部信息的披露制度,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外一些上市企业的运行的成功经验进行合理借鉴,以有效性、充分性、及时性为基准,创造一套信息披露制度与企业的财务报告情况相符。在上市企业运行过程中,只有严格的要求与规范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才能使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确保企业的合理运营。

五、结束语

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会对一个企业的投资决策造成直接影响,加强对企业内控信息披露,可以对企业财务报表数据失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消除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能够使财务报告的质量的得到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邓贵云 单位:深圳广田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寿昌,杨雄胜.内部控制报告、财务报告质量与信息不对称——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0

[2]杨胜娣.探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J].财经界(学术版),2015

[3]徐虹,林钟高,韦慧玲.内部控制审计鉴证对财务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的影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

第6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控制环境;公司治理

一、完善内部控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要求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即财务报告目标、营运性目标和遵循性目标。实际上,人们最初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防止舞弊现象的发生。通过内部控制,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可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也能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尽管现代内部控制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防止财务报告舞弊,而由防弊为主发展为以兴利为主。但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始终是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资财提供者往往不亲自参与对企业的管理,而是将企业交托给专门的经理人员经营管理。这样,经理人员与股东等资源提供者之间便形成了委托关系。受托人必须如实地向资源提供者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不得隐瞒、欺骗。管理当局应当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如果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管理当局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当然,股东会聘请独立的第三者——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加以验证,并发表意见。但管理当局也应当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保证交易的发生都经过了必要的授权,并进行了完整。连续、系统、真实的记录,按照会计准则和其他信息披露规范编制财务报告。这不仅仅是审计的需要,更主要是管理当局受托责任本身的需要。因此,合理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目标。

1977年,美国了《反国外行贿法》,该法律明确了内部控制对预防和发现舞弊行为的作用。该法要求所有公开上市公司设计并保持内部控制系统,该系统应能充分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保证:(1)交易经管理当局授权;(2)交易被恰当地记录以使编制财务报表及保持资产的受托责任;(3)只有在管理当局授权之下才能接近资产;(4)现有资产应当与记录的受托责任相比较,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处理任何差异。AICPA(1949)、COSO(1992)、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欧洲中央银行(ECB)以及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也都将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作为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目标。

二、内部控制环境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

1985年,由AICPA.美国审计总署(AAA)、FEI、IIA及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共同赞助成立了全国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即Treadway委员会,该委员会所探讨的问题之一就是舞弊性财务报告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内部控制不健全问题。Treadway委员会(1987)研究后认为,容易产生财务报告舞弊且舞弊不容易被察觉的情形有:(1)缺乏警觉地监督报告过程的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2)内部会计控制薄弱或不存在;(3)非经常性或复杂的交易;(4)需要管理当局主观判断的会计估计;(5)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规模不大,限制审计范围。而如果公司道德氛围差则会加剧这些情形。据美国《内部审计》杂志上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自1986年2月起至1990年11月止已发现的114例欺诈案件,多数与虚假会计信息及内部控制不健全有关(杜滨,李若山2000)。另外,据KPMC对美国3000家大中型公司的调查,舞弊有52%是通过内部控制发现的,有47%是通过内部审计检查发现的(允许多项选者)。可见,内部控制对于防止财务报告舞弊意义重大。

而企业的控制环境则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因素。控制环境包括员工的诚实性和道德观、员工的胜任能力、管理当局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授予权利和责任的方式、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等。控制环境构成了一个单位的氛围。

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和管理哲学,是充分的公允披露、防止敌意隐藏不利消息或进行盈余操纵的保证。即使设立良好的内控也会因执行者的能力不足或道德败坏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管理当局本身就缺乏诚实,那么就会对整个公司的道德观形成不利影响。Treadway委员会(1987)指出,高级管理人员的状态——公司环境或财务报告编制的文化是影响财务报告诚实性的最重要因素。尽管有一套书面的规定和程序,如果管理人员的状态松散,则更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事实上,从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来看,关键往往不在于会计人员本身舞弊,而是由于

企业管理当局从自身报酬、聘任等角度出发,有进行盈余管理甚至财务操纵、欺诈的动机。而由于制度的原因,会计人员往往受制于管理人员,不得不屈从于管理当局,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

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关注是防止出现虚报、漏报错误的重要方面。不论其他控制要素是否存在,管理部门缺乏诚实性或对内部控制不感兴趣,都会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支持有助于预防虚报、漏报错误的发生。因为管理当局的态度将影响到会计人员和其他部门的工作态度,如果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内的其他人就会感觉到这一点,职工就会认真履行其职责,遵守既定的控制制度,财务报告的差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管理当局并不关心内部控制,并没有给予有效支持,那么员工就不会认真执行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许多企业之所以管理混乱,就是因为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甚至自己随意破坏有关的内部控制。如Treadway委员会对119个1981-1986年间被SEC提讼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的管理当局经常能够越过内部控制系统。从我国的许多案例来看,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症结点更是出现在权力居。因此,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态度是决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三、内部控制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有力保证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可分为两类:非故意和故意。非故意是指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或过失等原因,导致在会计规范的范围内选用会计政策不当,而导致加工出来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故意则是会计人员在内部人的授意、胁迫之下,为了企业管理当局的私利,不遵守有关会计原则,故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内部控制的手段包括职责划分、授权批准、实物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审计等。无论是故意性失真还是非故意性失真,上述控制手段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或预防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要有明确的职责划分,使各部门、岗位和员工都各负其责,相互制约。职责划分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问题。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主要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些职务应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更广意义上,职责划分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之间的职责划分;二是经理领导的内部管理机构、岗位和人员之间的组织规划和职责划分。充分的职责分工是为了防止错误和舞弊。通过职责划分,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审查、核对和制衡,避免一个人控制一项交易的各个环节,既可以防止员工的舞弊行为,也能减少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

授权批准是指交易的发生应当经过适当

的授权,不允许有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这样,就明确了管理当局及各阶层管理人员、职工的职责与权限,如果出现没有授权的经营活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相应的人应当承担责任。

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依据会计法和统一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程序和企业的会计政策,保持充分的凭证和记录,建立会计凭证的预先统一编号、审核、保管制度,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稽核制度,禁止会计人员越权处理会计事务。由于在经济业务过程中采取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凭证编号、核对等措施,使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得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防止错误发生,即使发生了错误,也易于自动检验和自动纠正,保证了会计记录的正确和完整。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标在于“评价经济活动及其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萧英达等2000)。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开展对审计委员会负责的内部审计有助于减少和发现故意性或非故意性的虚报、漏报错误,并能促使职工尽量减少错误。

从审计的角度来看,与财务报表中所包含的资料有关的管理当局的认定包括:存在或发生、完整性、权利和义务、估价或分摊、表达与披露。存在或发生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所有资产和权益均存在,收益表上的所有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发生在报表所反映的会计期间内。相对应的错误是“虚报错误”。完整性认定是指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的所有资产和权益都存在且属于公司所有,收益表上所列示的收入、费用、利润和损失均发生在收益表所反映的会计期间内。相对应的错误是“漏报错误”。权利和义务的认定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所列示的所有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所有负债均属公司的义务。估价或分摊是捐资产、负债等项目以恰当的金额列入财务报表。所谓表达与披露是指会计报表上的特定要素被恰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换一个角度,所谓会计信息失真,简单地说就是背离了这些认定,而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防止这些错误。如管理当局的诚实性及对财务报告的关注对于这五种认定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而完整的凭证、检查证据和批准手续,为检查和复核已发生的交易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预防和减少虚报错误、漏报错误、权利与义务方面的差错。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降低错误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出现的可能性。

因此,莫茨和夏拉夫在其名着《审计理论结构》中将“令人满意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存在能排除舞弊行为的或然性”作为审计的一项假设。Tom Lee在《企业审计》中也将“内部控制的存在可使会计信息避免重大的错误和舞弊”作为审计行为假设。而现代制度基础审计正是基于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减少财务报告舞弊这一前提之上。

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与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堪忧。一些公司为了上市,不惜编造财务报表,美化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一旦上市以后,造假的动机依然存在,为了取得配股权,避免因为连续亏损达不到证监会的要求而被ST、PT乃至摘牌退市,上市公司往往长期隐瞒重大信息或提供虚假信息。最近,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联合举行了一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问卷调查。调查表明,个人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完全可信的占8.45%,基本可信的占26.98%,部分可信的占45.17%,认为基本不可信的占16.10%,完全不可信的占3.14%。对100家左右机构投资者的调查也表明,没有一家机构认为财务数据“完全可信”,认为“基本可信”的机构投资者有41家,占41.41%,认为“部分可信”的机构投资者有54家,占54.54%,认为“基本不可信”的机构投资者有3家,占3.03%,认为“完全不可信”的有1家,占1.01%。这显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数据信心不足。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比,认为基本不可信或完全不可信的比例更高。表明在当前投资者心目中,财务数据的失真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影响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对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和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如会计准则不完善、财政、证券监督不力、中介机构执业不规范与管理当局合谋等,但内因即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混乱,同样不能忽视。

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乏力主要表现在: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或控股股东控制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约束。内部控制与内部公司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司治理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内部控制许多方面涉及到内部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以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目标。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 会及经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是有利于企业受托者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完成受托责任的一种手段。

与西方国家股权结构极为分散的情况不同,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一股独大的一个后果是,控股股东操纵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同时,我国上市公司还有明显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关键人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权力。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往往成为橡皮图章,形同虚设。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就能控制公司的财务报告。为了控股股东或管理当局的利益,就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

股东大会有权审议批准公司的财务预决算,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可以向董事会提出质询。公司有义务向股东提供真实、详细的信息,如果因提供了过期或虚假的信息导致股东作出错误的决策或股东利益受到损害,股东有权向信息提供的责任人即管理当局追究责任。因此,董事会有保证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的责任,但在我国,股东大会往往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甚至受个别董事大股东操纵,中小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这种情况下,股东大会对财务报告的约束就显得很弱。

董事会是所有者的代表,对经理有着监督、控制和评价的职责。但我国董事会很少有外部独立董事,董事会中绝大多数是控股股东的代表,而且绝大多数又是企业的管理者。一些公司的董事长甚至是不拿报酬的虚职,还有一些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在此情况下,董事会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

监事会是公司中专门从事监督的机构,负责对董事会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防止他们损害公司的利益。监事会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检查公司的业务、财务及其他会计资料,以及核查提交给股东大会的资料,因此,健全的监事会能够减少管理当局的会计舞弊行为。而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其成员也往往是企业内部人员,与被监督者往往是上下级关系,地位较差,对董事和经理的监督作用有限,加之专业知识的缺乏,结果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

构。

(2)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缺乏内部控制理念。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

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进行有效控制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制定控制程序和标准,并使之成文化,让员工都了解相关的控制。而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宣传。

虽然建立了但很不健全,如较重视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内部控制结构的整体协调;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经济往来中疏于管理,造成资产不清、债权债务不实;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无法实行;等等。

虽然制定有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来制约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实践中,或企业领导自身不注重遵守有关控制规定,或对员工的违规情况一味宽容,缺乏强有力的惩罚措施,频频使用例外原则,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的信任度和威慑力下降,导致控制制度失效。

(3)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有的单位连必要的账都没有,或设立多本账,直接伪造、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虚假业务资料进行核算,人为捏造、篡改会计数据,乱挤乱摊成本,虚报收入和利润;有的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账务处理极度混乱;有的单位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内部牵制制度,使得员工相互勾结;有的单位很少进行财产清查,账实不符,大量潜亏隐藏在库存中。

(4)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些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实际上与财务部门重合;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在外部监督和公司治理乏力的情况下,又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健康积极的内部控制环境,财务报告处于控股股东或少数企业领导的绝对控制之下,会计信息的内在生成机制就存在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信息质置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三者相互制衡。

首先,提高外部独立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但应避免使外部董事成为“花瓶”。作为独立的“仲裁者”,外部董事可以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监督、制约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防止管理当局及控股股东侵害股东利益,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的权益,降低成本。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企图。COSO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比不存在舞弊的公司要少,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仅28%,而不存在舞弊的公司的相应比例为43%。而且,舞弊公司外部董事中灰色董事的比例要比非舞弊公司大,前者的对应比例为44%,后者的比例为34%。这一点也得到了经验研究的证实。Beasly Mark S.(1996)采用Logit截面回归分析检验75个舞弊公司和75个非舞弊公司董事会组成的差异,发现,财务报告非舞弊的公司董事会外部董事的比重显着高于财务报告舞弊的公司。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加强独立审计师的职业性》中提出改变董事会的组成以加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8月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已有许多上市公司聘请了独立董事,但是,一些公司聘请名人担任外部独立董事只为制造轰动效应,并非真想让外部董事监督公司的行为,外部董事有名无实。应当解决好外部董事的报酬、来源、工作时间、职责与约束、与监事会的分工等问题。

其次,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外部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在美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是监督公司经理及财务报告过程的重要主体。通常,董事会都将其监督财务报告的责任委托给独立董事占有多数席位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加强公司内部控制的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欺诈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责任包括:在财务报告方面:复核年度已审财务报表;复核中期未审财务报表;复核其他财务报告;复核公布前的盈利数;复核公司会计原则(惯例)。在审计计划方面:讨论审计工作的范围与时间;讨论审计方法;讨论审计问题;核准或提名审计人员;建议或批准审计费。在内部控制方面:评价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评价员工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管理当局欺诈的可能性;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的有效性;评价公司的行为守则(武俊2000)。实践表明,审计委员会作为一种公司治理机制,在防止和发现财务报告舞弊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如COSO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现,非舞弊公司中63%有审计委员会,舞弊公司中只有41%有审计委员会。Dechow,Sloan&Sweeney(1996)对利润操纵与企业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发现,有利润操纵的企业更有可能有管理层控制的董事会成员,更少有审计委员会。中国证监会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中已提出设立审计委员会。

第三,完善监事会制度。我国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立监事会。在引进外部董事制度后,仍然应当继续发挥监事会的 监督职能。监事会应当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应当保证监事会能独立、有效地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为使其能够胜任财务监督等职责,监事应具有法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

(2)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公司必须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实行科学的聘用、培训、轮岗、考评、晋升、淘汰、薪酬等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公司员工具备和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廉洁的品质与应有的专业胜任能力。特别应当加强高级管理人员的教育,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的责任,同时也应当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教育,使之不敢。不愿参与财务报告造假。

(3)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层应树立内部控制理念。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关键看企业员工有没有内部控制观念,特别是看管理层是否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全体员工都树立控制观念,自觉执行内部控制,才能防止包括财务报告舞弊在内的舞弊现象的发生。

2.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并公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企业应当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分离,同时,企业还应当明确规定实物接触和保护制度、内部稽核制度。

其次,制定各种作业程序、管理办法和工作目标,并订立明确的控制标准,定期进行考核,以便员工按照规定的标准正确处理各项业务,实现预定的目标。

第三,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完善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规定企业的财务和会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的权限,特别是在实行电算化条件下,更应加强职责划分,将不同功能工作分由几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以防止一个部门和人员可以操纵整个账务处理过程,并加强对有关数据文件的保护。同时还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体系,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运行、债权

债务的管理等。

第四,作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全体员工了解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只有了解有关控制,才能自觉遵守。

第五,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对那些违反内部控制的员工应当严格按照有关控制规定进行惩罚,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

3.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它可帮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企业资产运用的经济有效性等进行审核。因此,内部审计除了帮助提高经营效率外,还有助于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为了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对于一般企业,也应当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管理当局进行内部控制评估和报告,并可考虑由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第7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报表;信息质量

引言

根据中国现实情况反映,近年上市公司市场频繁爆出了财务造假的情况,造假事件以三鹿乳业为主,财务信息等各方面都需要各个监管部门加强内控制度。中国的内部控制审计于2010年开始发展,国家财务部明确规定了上市企业于2011年开始必须严格强制执行内控审计,2014年上市公司应当全面执行内控审计,进行各种审计信息的披露。为了加强企业的内控,企业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完善,使财务报告更加真实有效。

1内部控制审计的概述

内部控制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作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内控审计关注的一方面是当日的内控,另一方面是企业长期间内的内控设计、运行。内控是审计范围,是企业为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而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企业如果单单关注了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则不利于全面实施内控。内部控制审计首先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特殊组成部分,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其他各项控制的再控制。根据现代控制论的原理,各项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靠信息反馈装置来检验,通过反馈装置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控制中心,以便及时修正,保证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对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协调性、合理性、经济性、有效反馈性和全面性的审查,基本上可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但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能否真正起作用、发挥效益,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审计。企业对外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加重了企业管理部门及内部审计的责任,而责任一旦加重,企业管理部门出于减轻自身责任及企业长期利益的考虑不得不在内部审计的协助下真正关注内部控制的缺陷,实实在在地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也会为降低自身的风险而督促企业改进内部控制。这样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效用,既降低企业营运的风险,提高企业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进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提高企业对外出具的财务报告及其他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增加企业经营市场及其他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1]。

2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是审计工作的关键,一旦审计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来进行操作,会计信息就成了双方合作的核心环节,也成为了双方联系的纽带,能够有效监督企业的财务执行情况。由于近些年企业内部财务时常出现问题也使得企业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单纯地看重财务报告是不够的,必须要从制度上入手,从源头上建立起财务报告真实性机制,才能有效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在具体的内部控制审计中,首先要建立起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机制,并将其作为市场监管范畴,以期规范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保证会计信息的产生质量。一切企业在内部控制中也趋向于把会计信息透明化,在审计中披露更多的信息。这样的行为使外界可以了解到企业内部的内控情况,尤其能够让一些投资者客观地审视企业的运行状况,并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同时也能够督促企业及时完善内部制度,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另外,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较快,但较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在高速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市场机制也不健全。这种不健全体现在企业内部的资金运行中,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往往就自己利益的考量对内部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再披露给投资者,这就造成了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的信息不对等,相对来讲投资者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对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所面临的诉讼风险较小,并且代价低。因此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对投资者披露信息时都会进行加工,其财务信息并不具有可靠性,这也就践踏了投资者对公司运营情况的知情权。当企业这种加工过的财务信息越来越多的时候,市场难以测定出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效果,从而也难以对企业提出建设性意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不得不选择一个可靠的机构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以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

3通过内部控制审计提高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对策

3.1宏观对策

3.1.1完善内控法律制度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开始重点实施企业的内控工作,相继出台了各个系列的法律法规,对注会的审核以及内控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内控制度中的很多法则是针对上市大公司的,对于小企业的关注不多,不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内控工作,因此应加快中小企业的内控法则。

3.1.2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监管

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监管以及控制行为,内控审计业务要想充分落实,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把控与监控。内控信息制度拥有着公共产品的属性,若不能足额生产,会导致企业的使用者与披露者的信息不对等、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内控审计可以强制约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提高内控信息的真实可靠[3]。

3.2微观对策

3.2.1大力推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

由于这两项审计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审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们提供高质量的、具有较强可信度的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从财务报告审计中分离出来的单独的系统,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在进行财务报表的审计中,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和评估,将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还能减少被审计单位的检查负担,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提高审计的可靠性和专业性。在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审计的几个阶段,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的程序,对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详尽地了解。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时,对内部控制了解的深度和广度应以能够正确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对于内部控制的审计与执行的效果也是了解和评估的对象,因此,整合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应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线[4]。

3.2.2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能力

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中国的新型业务,各方面的法规对于审计的措施与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强化了审计的责任。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应当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保证完成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审计人员在事务工作中要重视经验的交流与积累,多动脑,学会分析判断,多和其他审计人员沟通,丰富自身的能力。

3.2.3培养事务所的行业专长

事务所为更好执行内控审计工作可以培养事务所的行业专长,在企业经营日趋复杂的今天,注会只有充分了解了企业的竞争环境以及经营的特点后,才能有效进行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当前中国的审计环境并不乐观,长期的发展与完善仍然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规范工作质量。

4结语

质量审计是审计中重要的生存基础,内控审计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新兴业务,其业务保证了审计的质量。内控的审计与财务报表质量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并不明显,且内控审计的实施并不能提高报表的质量。内控审计的发展时间尚短,相关的法规与政府的监控仍亟待完善,使得内控审计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作用并不明显。中国的内部审计发展时间不长,审计人员的职业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抑制了内控对报表审计的正面效应。在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推行内控审计中的强制披露要求,完善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质量披露。

参考文献

[1]石贵泉,王凡林.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6-50.

[2]池国华.基于管理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模式[J].会计研究,2010(10):55-61.

[3]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1(9):55-60.

第8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指数; 信息含量; 市场反应; 事件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1-0038-06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内部控制完善情况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设计方案,但目前实务界投入使用的指数主要有两类:厦门大学陈汉文等开发的指数和东北财经大学开发的迪博指数。陈汉文等人的内控指数的设计,是借鉴美国的做法,以内部控制要素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指数。它关注的重点在于企业是否实现了内部控制体系,指数变量的选取来源于企业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这种指数实质上是内部控制披露指数,它不能有效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2011年以前,迪博指数也是以内部控制要素为基础构建的,但2011年以后,它是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它关注于企业实现内控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指数变量的选取来源于企业的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及资产安全各个方面,全面反映企业内控体系实施的效果。该指数的设计一方面从监管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等角度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功能进行了合理定位;另一方面遵循了权变性、系统性与科学性三大理念。

因此,从理论上讲,迪博内控指数是我国目前较优秀的反映内控情况的指数。现有文献对内控指数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影响内控指数大小的因素研究、内控指数有效性研究、内控指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内控指数设计研究等,但对内控指数信息含量的研究很少,并且,现有研究要么没有以迪博内控指数为对象,要么没有区分2011年以前和2011年以后的迪博内控指数。

由于2011年以后的迪博指数的设计思想更科学,能更好地反映企业内控的有效性,所以,本研究只以2011年以后设计出和使用的新迪博指数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对迪博指数的信息含量进行研究,以确定该指数的披露是否对股票投资者带来增量信息。

二、公告信息含量检验的基本思路

1968年,威廉・H.比弗(William H. Beaver)在《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一文中,对信息和信息含量作了界定。他认为如果企业的收益报告能够导致投资者对于企业未来收益(或股价)概率分布的估计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大到足以引起决策者行为的变化,则认为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根据这个定义,如果收益报告具有信息含量,那么在报告的公告期,股票的交易量和股价两者中至少要有一个的取值显著地大于它在参照期中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比弗的检验思路存在一个预先假定:将影响某只股票股价或交易量的因素分成市场因素和随机因素,而个股的信息披露属于随机因素。同时,比弗还假定在公告期与参照期,同一只股票受到的除公告信息以外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是相同的。

因此,在借鉴比弗思想的基础上,本文将分别从股价和交易量变化两方面阐述检验迪博内控指数信息含量的基本思路。

(一)迪博内控指数披露对股价变动是否有信息含量的检验思路

1.确定参照期内,随机因素对个股股价的影响程度

根据一元股价估价模型,假定股票i在第t期内的收益率Rit受到市场因素RM t和随机因素μit的影响。如公式所示:Rit=ai+biRM t+μit。

本文采用μ■■指标衡量参照期中的第t周内i股收益率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为什么不采用μit,是因为它的平均值可能为0,从而使后面的相对变异率Ujt无意义。),并采用S■■代表参照期中μ■■的平均值,反映i股收益率在参照期中平均每周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公式为S■■=■μ■■/T。

2.确定公告期,随机因素对个股股价的影响程度

与确定参照期中随机因素对个股股价影响程度的衡量指标类似,本文用μ■■衡量公告期内随机因素在第t周对i股收益率的影响,其中μjt的计算公式为:μjt=Rjt-(ai+biRM t),式中的系数ai和bi是运用该股在非公告期的每周个股收益率数据和市场收益率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得到的。RM t为公告期内,第t周市场收益率数据。

3.确定公告期内,内控指数信息对各股票股价的影响

内控指数信息可能在披露之前就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泄露,从而引起了市场提前反应。也可能由于信息在市场传播中存在“摩擦”,市场对信息的充分反应可能会延迟到信息公布后的一段时间。为了揭示内控指数对股价影响程度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我们需要取一个时间窗口,它包括从公告披露前的某个时点到公告披露后的某个时点。而且,要求这一时间窗口中尽量没有其他公告发生。

在公告窗口中,采用相对变异率Ujt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第t周对股票j的股价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Ujt=μ■■/S■■,式中μ■■表示j股在公告期的第t周内随机因素(包括了内控指数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程度;S■■表示j股在非公告期中平均每周内随机因素(不包括内控指数信息)对股价的影响程度。

4.确定公告期内,内控指数信息每周对所有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平均影响程度

用Ujt的平均值Ut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第t周内对所有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的平均影响。具体公式为:Ut=■Ujt/n。

5.检验对象的提出

由于采用Ut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公告期的第t周内对所有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的平均影响,借鉴比弗的基本思想“如果在报告的期,股票的交易量或股价显著大于参照期的交易量和价格,则认为此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提出如下检验对象:

如果实证表明Ut显著地大于1,则认为公告期内的第t周中内控指数信息披露对股价变化有显著影响。

(二)迪博内控指数披露对交易量变动是否有信息含量的检验思路

与内控指数对股价影响程度衡量指标的确定思路一样,也可以采用相对指标来衡量内控指数披露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程度。但是为了提高本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笔者采用绝对指标来衡量内控指数披露对股票交易量的影响程度。具体思路如下:

1.确定参照期内,非市场因素对个股交易量的影响程度

比弗假定股票i在第t期内的换手率Vit受到市场因素VM t和随机因素eit的影响。如公式所示:Vit=ai+biVM t+eit。

本文用ei=■衡量参照期内平均每周i股票的股票换手率受到随机误差因素的影响程度。

2.确定公告期,随机因素对个股交易量的影响程度

同样,假设在公告期和参照期中,同一只股票的换手率和市场换手率及随机因素的回归关系相同。所以,采用ejt衡量公告期内随机因素在第t周对i股交易量的影响程度。其公式为:ejt=Vjt-(ai+biVM t)。

式中的系数ai和bi是运用该股在非公告期的每周个股换手率数据和市场换手率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到的。VM t为公告期内第周t市场换手率数据。

3.确定公告期,内控指数信息在第t周对i股换手率的影响程度

由于已经采用ei=■来衡量参照期内随机因素平均每周对i股换手率的影响,而它的值很可能为0,所以不能再用相对比率ejt/ei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第t周内对i股换手率的影响,而只能用两者之差ejt-ei来衡量。

4.确定公告期,内控指数信息在各周内对所有股票换手率的平均影响

笔者决定用ej t-ei指标来衡量公告期内控指数信息在第t周对j股换手率的影响程度。因此,应采用第t周内所有股票的ejt-ei的平均值Et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该周内对所有样本公司的股票换手率的平均影响。具体公式为:Et=■(ej t-ei)/n=et-■。

其中■为ei的平均值,反映了对照期中随机因素对所有样本股票的交易量的周平均影响额;et反映了公告期随机因素在第t周对所有样本股票的交易量的平均影响。

5.检验对象的提出

由于采用Et,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公告期的第t周内对所有样本股票换手率的平均影响,借鉴比弗的基本思路“如果在报告的期,股票的交易量或股价显著大于参照期的交易量和价格,则认为此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提出如下检验对象:

如果实证表明Et显著地大于0,则认为公告期内的第t周股价受到内控指数信息披露的显著影响。

三、研究过程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迪博公司于2013年12月6日了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2年度的内部控制指数。本研究将内控指数前后共9周的时间窗口作为指数的公告期,另外将与公告期相临的、并在公告期以前的9周作为对照期。具体来讲,2013年8月26日到2013年10月31日为对照期,11月2日到12月31日为指数公告期。以深圳交易所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且剔除ST、PT、SST、*ST等处于非正常上市状态的公司、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并将在公告期和对照期中连续5个正常交易日没有交易的公司也剔除,最后总共有343家。

之所以只考察2012年度的内控指数的信息含量,是因为:一方面,尽管迪博公司从2008年起就陆续上市公司的内控指数,但每年涉及的公司家数不同,而且2010年及以前的迪博内控指数的设计思路和内在指标结构都与2010年以后的迪博内控指数不同,两者没有可比性。所以不能将2008年到2013年公布的所有指数混在一起进行考察。另一方面,由于2011年度的各企业内控指数的公告日是2012年9月26日,离2011年度的年报公告日太近,内控指数的公告期或它的对照期会受到2011年度年报公告信息的干扰,所以本研究不将2011年度的企业内控指数信息披露作为研究对象。另外,之所以只考察深圳交易所的主板市场,是因为深圳市场和上海市场的股指不同,如果两个交易所的股票一起构成样本,将无法确定相应的市场股指数据。之所以不将深圳的非主板股票也作为样本,是因为主板公司与非主板公司在规模大小、所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公司面临的风险大小上存在很大差异,股民对不同板块的投资风格迥异,各子市场对信息的反应特性也存在很大不同。

关于公告期和对照期的长度如何确定,本文认为并非越长越好,最理想的做法是:使个股在公告期尽量只发生要检验的内控指数公告,而且一只股票在公告期受到的除内控指数公告以外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应尽量与它在参照期中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相近。

另外,本文所有变量的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RESSET),主要用其股票综合数据库、换手率数据库和指数数据库。

(二)所用变量的定义

在确定了样本和数据来源之后,基于各个企业每周的相关数据(共18周),计算各企业的下列变量:

Vit=i股在第t周的流通股换手率/i股第t周的交易天数,即i股在第t周的日平均流通股换手率。

VM t=深圳A股指数在第t周的交易量/(深圳A指所有股票在第t周发行在外的流通股数量×第t周的交易天数),即第t周股指的日平均流通股换手率

Rit=ln[(Pit+Dit)/P'i,t-1]反映i股在第t周的价格变化。P为周末收盘价,D为本周每股现金股利额,P'i,t-1为因为资本变化(如股票分割或股票股利)而经过调整的第t-1周周末的收盘价。

RM t=ln[SPt/SPt-1]反映深圳A股指数在第t周的股指变化,SP反映股指在周末的收般数。

(三)以国农科技为例,简要介绍交易量分析过程

1.通过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搜集参照期各周的股指日均换手率和个股的日均换手率数据,如表1所示。

2.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出以下模型中的系数ai、bi:Vit=ai+biVM t+eit得出ai=-5.8049,bi=4.7886。计算出个股在对照期的各周随机误差项eit,并将其数据列入表1中。

3.计算出i股在对照期的各周随机误差项eit的平均值ei。经计算,国农科技的ei值为0。

4.计算出对照期所有样本股票的ei的平均值■,它反映随机因素每周对所有股票的交易量的平均影响额。经计算它等于0.0361。

5.利用以上估计出的系数ai、bi,再结合公告期的股指每周日均换手率和个股的每周日均换手率数据,按以下方法估算出个股i在公告期的第t周的日均换手率的残差值ejt大小,并列入表2:ejt=Vjt-(ai+biVM t)。

6.计算出所有样本股票在第t周的平均残差值Et,如表3所示。

7.绘制et的变动分析图(如图1),并统计检验Et是否显著不等于0。

图1表明,在内控指数信息公告周内(第0周),交易量有很大的增长,事实上,第0周的交易量的平均残差值e0比非公告期的日均换手率的均值■多出41.49%。

然后,运用SPSS Statistics V17.0软件对内控指数在公告周对各股票的交易量影响程度指标ejt-ei的平均值E0是否显著不等于0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发现E0在5%的显著水平不等于0,表明内控指数的信息披露对公布日所在周(第0周)的股票交易量变动具有信息含量。

(四)以国农科技为例,简要介绍交易价格分析过程中各变量数据的计算

1.通过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搜集对照期各周的股指变化指标RM t和个股的股价变化指标Rit的数据。

2.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出以下模型中的系数ai、bi:Rit=ai+biRM t+μit得出ai=-0.0226,bi=1.5493。并计算出个股在对照期的各周随机误差项μit,并将其数据列入表5中。

3.计算出i股票在整个对照期内股价变化指标的残差平方的平均值S■■,对于国农科技来讲,它等于0.00231。

4.利用以上估计出的系数ai、bi,再结合公告期的股指每周变化指数和个股的每周变化指标数据,按以下方法估算出个股i在公告期的第t周的股价变化指标的残差值μjt大小,并列入表6:μjt=Rjt-(ai+biRM t)。

5.计算内控指数公布给个股在第周造成的股价变化程度:Ujt=μ■■/s■■。

6.计算出内控指数公布所有样本股票在第t周造成的股价变化程度的平均值:Ut=■Ujt/n,并将其结果列入表3中。

7.绘制Ut的变动分析图(如图2),并统计检验第0周的Ut是否显著不等于1。

从图2可以看出,第0周的价格变化幅度比非公告期的平均变化幅度要大得多(多79.39%),而且,根据样本中各股票在第0周的股价残差相对变化率Uj0的数据,运用SPSS Statistics V17.0软件对数列(U1,0,U2,0,…,Un,0)的均值U0是否等于1进行Z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见表4。不难发现U0在5%的显著水平上不等于1,表明内控指数的信息披露对公布日所在周的股价变动具有信息含量。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迪博内部控制指数的信息披露使公布日所在周的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变化明显大于参照期变化,说明该指数对市场具有明显的信息含量。另外,由于本研究对内控指数信息含量的检验,分别从内控指数披露对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并且在两个角度上又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公告周对市场作用的大小(即:采用e0与■之差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公告周对市场交易量的作用大小;采用U0来衡量内控指数信息在公告周对市场交易价格的作用大小)因此,得到的结论具有更强的稳健性!

(二)讨论

正如比弗所说,如何选择恰当的公告期长度和恰当的参照期是内控指数信息含量检验中的难点。最理想的做法是:使个股在公告期尽量只发生要检验的内控指数公告,而且一只股票在公告期受到的除内控指数公告以外的其他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应尽量与它在参照期中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程度相近。

但是,由于我国股市还不够规范,经常会有一些临时公告,这给公告期与参照期的选择带来较大困难,从而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另一方面,由于数据的限制,本研究只采用了一年的数据对内控指数的信息含量进行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结论的稳健性,同时也无法反映内控指数的信息含量是否会随着该指数投入使用时间的增长为更多的投资者所知晓,而提高。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2] 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J].会计研究,2010(6):51-61.

[3] 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09): 制定,分析与评价[N].上海证券报,2010-06-11.

[4] 钟良玉.基于迪博指数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董事会效力的关系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 审计研究,2008(3):48-54.

[6] 王宏,蒋占华,胡为民,赵丽生.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85-86.

[7] 池国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J].管理世界,2011(6):172-173.

[8] 丁敏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10] 董望,陈汉文.内部控制、应计质量与盈余反应――基于中国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1(4):68-78.

[11] 林钟高,王书珍.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2):129-134.

第9篇:内部控制信息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因素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状况还不完善,无论是立法还是制度管理都有很长的路程要走。本文以美国《萨班斯法案》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实际的信息披露状况作出分析讨论,旨在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建设和保护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1.评价依据

上市公司的内部信息控制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发起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过程,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一般来说评价标准是将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规定作为实施企业控制评价的依据(杨有红等,2011)。

本文通过参考分析2011年沪市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的评价依据调查整理可以看出: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评价依据和对内部控制评估审核评价依据的调查整理可以看出在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中,大部分选取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评价的标准,比例大概占到55%,另外还有部分以《上市证券交易所内部控制指引》作为企业评价的依据,还有部分公司并没有明确说明其评价的依据标准,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做评价时标准具有不确定性使用的缺乏规范和指引。企业可能会因多重的评价标准选择,影响到其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和严谨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近几年的报告中,上市公司提到的内部控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包括:《上交所内部控制指引》、《深交所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内部控制披露的要求不一,详略不同,对披露主体也是各有不同,这就造成了披露上的差异。有些上市公司为了降低披露成本或为了掩饰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往往选择那些对内控披露要求较低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非常密切,董事会作为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应是最熟悉公司内部控制情况的部门。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规模还不合理,内部不明确,甚至还存在所有者与管理者的角色交叉重叠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影响其职能效应的有效发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

截止到2011年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可以说独立董事制度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就实际执行效果看,很多独立董事人数都没有占到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因此可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是缺乏主动性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委员会的检查监督职能提升内部控制的效果,让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更为客观、严谨。

3.监管力度

到目前,对违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的行为,我国仍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关监管部门也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当上市公司没有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或披露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审核报告时、或是披露不实虚假报告时,相关责任主体应该负怎样的责任,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处理规定。

从中可以看出,有一部分上市公司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但是从该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力度十分轻,遭受处罚的公司寥寥可数,并且可以看出ST公司遭处罚的比重有70.21%。通过前面表格的分析,我们知道ST公司的内部控制披露情况并不理想。笔者认为ST公司因自身的种种不足,较容易为了违反法律法规,并且也不愿意信息使用者了解其内部信息,缺乏披露的动力;需要经过多年得努力和发展才能够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笔者认为董事会和管理层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企业合法合规地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4.财务报告质量

财务报告质量直接影响企业信息披露真实性,也是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与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相比,无论是出于提醒报表使用者对强调事项潜在风险的关注而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还是上市公司拒绝按审计调整建议对会计报表进行调整,以及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的非标准意见审计报告,都表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根据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2011年整理所得的数据情况可以看出,表中调查分析的上市公司中被出具否定意见的为零家,其中810家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占了被调查公司总数的93.97%,大部分公司在被审计时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其中一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保证财务报告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措施之一,对上市公司信息使用者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意义重大。

本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进行评价,从上市公司的公司的治理结构、监管力度、财务报告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是整个充分信息披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保证财务报告等信息披露质量基本条件和措施之一,对上市公司和信息使用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研究,2008(3):35-42.

[2]杨有红,陈凌云.2007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11(6):58-64.

[3]钟磊,董渊晟.2008年深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J].财会审计,2010(6):131-132.

[4]宋蔚蔚.对新规范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8(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