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流欢野乡范文

风流欢野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流欢野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风流欢野乡范文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图。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6]高峰.花间词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摘 要:晚唐五代词人孙光宪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不同温词的侬艳之风,孙词清新哀婉更胜韦词清淡之意,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把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孙词在意象(水)运用的宏阔性,在艺术手法白描技巧的运用上,对风物的素淡色彩描绘的精妙质朴,语言平淡易晓,清新自然,尤其对虚词、叠字、象声词及俗词的运用平俗近人,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孙光宪;词;意象;白描;语言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10-01

孙光宪(约895--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晚唐五代人,陵州贵平人(今四川仁寿县贵坪村人)。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1}

孙光宪文史著作颇多,而今仅传《北梦琐言》二十卷及其“逸文”四卷,其词赖《花间》,《尊前》二集共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他推求诗与词的同一性,提出“以诗见志”“意疏理寡,实风雅之罪人。”在花间派中,孙词艳丽含蓄与温词的侬艳之风甚远,清新哀婉更近韦词而绝非附庸,其词文质相称,刚柔兼备,体现出清疏健朗的独特词风。“词气甚遒,措辞亦多警炼。”将文人词引向清旷刚健,显豁素朴的艺术体征,对后世词曲有一定影响。

一、意象阔达

孙光宪的词作意象丰富博大,有开阔豁达之景,在水意象的阐释给予了文人词更广阔的空间,它不再仅仅沉浸在绮靡的清歌妙舞画舫中,男欢女爱花前月下,醉酒一杯宿池边,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加深了咏史怀故的时空跨越和离愁别绪豁达意深。

《河传》:“太平天子,等闲游戏,疏河千里。柳如丝,偎倚。绿波春水,长淮风不起。 如花殿脚三千女,争云雨,何处留人住?锦帆风,烟际红,烧空,魂迷大业中。”

春日隋炀帝行舟游戏江南,花开似锦,美人如云,渺渺烟霞缠绕在华丽的帆上,京杭大运河承载着一个短命王朝虚幻的繁荣,一切皆空,只有河水在波澜不惊中诉说一段流逝的历史。这水荡起孙词沉沉的心波,在平静的流淌中涌动着词人的叹息,这个叹息不是凄迷的哀婉,而是词旨鲜明,内容充实的的以古写今,伤今悼古的严肃谏诉。

《浣溪沙》:“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登高望远,阔达非凡,情长意远,蓼岸香风,江天一线,水流依依,绵绵思念,一片孤帆,凌凌倒影。词人思绪在悠远的景象中寄寓绵渺的情思,水在此处虽为送别的场景和寄托,有着阔达的眼界和豁达的情谊,把送别离愁别绪扩大到江天的意象中,而没有使悲伤之情幽幽沉湎而缩小词的情怀。

二、风貌质朴

孙光宪作词拓展韦庄的质朴之风,多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汲取,描写人物的情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的在于其风物描写,色彩景物的随意几笔,传神灵动,在清新中见俏丽,在朴素中见心境。

孙光宪的风物词多是对山水田园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词作风光旖旎,生动活泼,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表现出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他描写田园农村的风物时,怀着对农村深厚质朴的感情,极富亲身实感和生活情趣。

《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菰叶长,水蒗开,门外春波涨绿。听织,声促。轧轧鸣梭穿屋。”

词人以白描手法,通过对茅舍、槿篱、溪流、鸡犬、织机等景物的描绘,勾画出一幅典型的具有水乡特色的农舍图。一片菰叶,一漾绿波,似乎在我们眼前展现开来,白的炊烟,黄的草檐,青的草色,绿的波光,淡传出了织布声,单纯素淡的水粉色填入简单质朴的田园农家的素描中,男耕女织的平淡幸福就蕴于这勤劳农事和水乡繁忙的景象之中。词作朴实无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颇有陶田园诗之风。《栩庄漫记》评:“《花间集》中忽有此淡朴咏田家耕织之词,诚为异采。盖词境至此,已扩放多矣。”孙光宪着力于词境的开拓,为花间词注入了乡间新鲜血液,这在晚唐五代词中可谓为首创。

竹枝歌一类作品在唐诗中多为描写地方风物人情的诗歌,以刘禹锡创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最为著名。孙光宪取其诗题,作《竹枝》也颇有民歌风味,并深得民歌的天然风致,语言质朴,意境清淡。其一:“门前春水白花,岸上无人小艇斜。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寂寥空荡之景独衬哀怨孤苦之物,商女,残食,神鸦无不给人淡淡的哀愁。其二:“乱绳千结绊人深,越罗万丈表长寻。杨柳在身垂意绪,藕花落尽见莲心。”把千思万绪寄与杨柳荷花,淡雅的色泽如一抹余晖洒在深沉悠远的内心体验上,平添了一丝忧愁。

三、语言旷淡

孙光宪词在遣词造句的独特之处又在于他对虚词、叠字、象声词的运用。孙光宪“糠秕颜、谢”,推崇文学语言的平淡易晓,“淡语入情”,以文为词。

其虚词运用有自己的特色,巧妙使用一些虚词作起承转合的先导,转入抒情或进一步的内心情感抒发。如:“即此是高唐,掩屏秋梦长。”(《菩萨蛮》)“怎奈别离心,近来无不禁。”(《菩萨蛮》)“更何人识,野棠如织。”(《花》)

其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叠词是对文人词语言形象化,生动化的扩展。《上行杯》:“草草离亭鞍马,从远道、此地分襟。燕宋秦吴千万里。无辞一醉。野棠开,江草湿,伫立,沾泣,征骑駸駸。”其中,首尾均用叠字,把离愁别绪的期期艾艾和征人远行和走走停停合二为一,一脉贯通,委婉缠绵。《渔歌子》:“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运用了两两对偶的叠字来展现一派疏旷悠远的意境,具有俊逸清旷的气象。

象声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仿,在唐五代词人中,敢于直接用象声词入词的极少,孙光宪却大胆地使用象声词,形象生动地模仿其情其景,使人如临其境。“杳杳征轮何处去?离愁别恨千般。”(《临江仙》)是征人的离别,“银箭落、霜华薄,墙外晓鸡咿喔。”(《更漏子》)是等待郎君的惆怅,“扣舷歌,联极望,桨声伊轧知何向?”(《渔歌子》)是悠闲自得的坦然心境。这些描写,使词充满了浓郁生动的生活气息。

总之,孙光宪作为晚唐五代的文学家,在词的创作中,既有那个时代塑造的大背景的风貌,又独树一帜,开拓了词的写景画人,抒情言志的时空,有清疏健朗的风骨。一些文人身历离乱之苦,心有亡国之痛,怀有“满眼利名浑信运,一生狂荡恐难休,且陪烟月醉红楼。”(《浣溪沙》)的生活情感,于是温韦并传,形成词作阴柔婉约,香软绮靡的基本风貌,而孙光宪在意象选取时的开阔性,勾勒自然风物和刻画细致情感体验的白描手法的广泛运用,并以清新淡雅的语言铺陈叙写,显出情真景明的词风倾向,在风格和题材上为后来词的创作提供了建设性的理念构架。

注释:

①《十国春秋》卷一百二荆南三.

参考文献:

[1]赵崇祚.花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吴庚舜、董乃斌主编,许可等撰著.唐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王兆鹏主编.唐宋词汇评[M].唐五代卷,杭州: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隋唐五代卷[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第2篇:风流欢野乡范文

关键词:柳如是;诗词;自我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在众多的明代词人中,柳如是当是引人瞩目的第一人,她亦是历代名妓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无论从其生活经历还是艺术才能上来说都是如此。她宛如一枝突兀而起的寒梅,散发着缕缕幽香,在时人与今人身旁缭绕不绝。

陈寅恪先生叹服柳如是诗品学问有云:“匪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有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者。”柳如是一生著述颇富,现存得见的有:《戊寅草》共收诗106首,词31首,赋3篇;《湖上草》收诗35首:《尺牍》共31通以及与钱谦益等人的唱和之作《东山酬唱集》中存诗18首。本文立足于柳如是诗词的文本解读,将柳作与一般闺阁诗人和其他诗人的创作相比照,以探究柳如是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一、独立高尚的人格

柳如是虽然沦落为风尘女子,但如是的胸怀是皎洁晶莹的,气格是超拔脱俗的,思想是博远深邃的。她喜欢挺拔孤峭的竹,格高韵雅的梅,因此她许多咏物抒怀诗词都以这两种自然物作为观照,寄寓着诗人卓尔不群的人格特性。她的《咏梅》“色也凄凉影也孤,墨痕浅晕一枝枯。千秋知己何人在,还赚雄师入梦无?”就是其人格表征。笔下的梅花色凄影孤,枝干瘦劲,显然是以梅花自况,寄托自己高洁品格。其骨格之清奇、意念之坚贞可见一斑。

柳如是一生情路艰辛,在感情上屡屡受挫。但在她的爱情诗中,尽管也不乏忧伤悲切哀婉的语句,却始终没有流露出伤心以至绝望的情绪。相反地,在伤心之余,她往往又能超然自拔,从感情的泥潭中走出来,表露出一种对感情拿得起,放得下的达观坚强的胸怀。这是其爱情诗中最可贵也是最动人之处,如《南乡子・落花》:

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

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

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

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在无可奈何中,诗人慧剑斩情丝,毅然以飞去自奋,拒绝儿女情长的寻常情态,潇洒地从情感的误区中走出来。这样一个敢于牺牲,不畏割舍情爱、不畏前程难测的“飞去”形象正是柳如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独立自主人格的象征。

二、柔婉刚毅、敢爱敢恨的个性

为了自由独立的生活,为了真挚美好的爱情,柳如是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当倾心陈子龙时,她以儒生打扮亲自到松江拜访,想与他结就姻缘,虽然并未如愿,但其坚定果敢、放诞洒脱的个性却显露无遗。其后,又作《男洛神赋》献给陈子龙。赋中尽情直言自家主动追求男洛神――陈子龙,务求得其爱不可,赋中大肆描其所爱化身男洛神之男性美为其理想对象,自诉爱之热衷,终以真挚情意感动了男方。与陈子龙在一起的南园情爱生活,是柳如是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快乐、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崇祯八年,陈子龙的原配妇人张氏挟高安人威棒打鸳鸯,使陈柳二人劳燕分飞。

柳如是长期的较为稳定的幸福生活当是从与钱谦益的结合开始。这同样是由于柳如是的竭力争取才获得的。钱谦益长柳如是三十六岁,是退休林下之少宗伯,为朝廷二品大员;柳如是则名隶乐籍,久困风尘。而且钱谦益原配陈夫人尚在,有子孙爱,业已成人,在当日社会讲求门当户对的环境之下,柳如是欲嫁与钱氏,实在是困难重重。但为了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她勇敢地又开始了自己热烈的追求之路。她当众宣言“吾非才学如钱学士虞山者不嫁”;儒冠儒服拜访半野堂;随后,作诗与钱氏互为应答,热情交往。钱谦益以其盖世的才情气度,远大的理想追求赢得了美人的芳心,更重要的是他的雍容大度和气量宽宏,才使得柳如是倾心。柳如是从此告别了四海飘零、浪迹江湖的过去,为自己飘摇的人生寻找到一个稳定平安的归所,也找到了自己心灵港湾。

三、“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广阔胸襟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明末清初,社会政治大动荡,别愁离恨,悲欢离合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一大批文人志士,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似乎总是钟情于愁苦的情绪,乱世文人的诗词尤以书写悲苦的深挚取胜。纵观这些话到沧桑之作,无非两类:话社会历史之沧桑或话个人遭际之沧桑。

女性诗人当然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女诗人们大多处于“足不出户”的深深庭院,对外界社会的风风雨雨,她们没有直接的触感,所以尽管身处末世,她们的诗作中反映感时伤世的情怀是很疏隔的。

这种情况到了柳如是身上则有所不同。作为乐妓,她与同时代人的横向联系是非同一般的。她较少受制于封建礼教闺范的束缚,她的活动空间非常开阔,可以广交社会名流。由于社会接触面的广阔,柳如是能耳闻目睹当时的时局民生,因而她具有比较敏锐的政治触觉。所以,柳如是的诗词常常能够逾越个人狭小的生活圈子,反映出广阔的社会内容。

柳如是作为一名身份低贱的女子,但在他的诗作中却表现出忧国忧民拯济苍生的热忱,绝非对男性的一般模仿,而确是她强烈的社会意识使然。诗人伤时忧世正是其社会意识初步觉醒的表现。在明末清初动乱的年代,女性的特殊敏感使得她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益加沉重。在诗作中,她以慷慨激昂的笔触书写她内心沉重的忧患意识。柳如是诗词中“天下兴亡,匹‘妇’有责”的社会意识和爱国情怀,非以往任何女子所能比拟。

柳如是是世间奇女子,她的诗词中流淌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华,渗透着对理想和真情的执著追求,抒发出真挚的忧国爱民胸怀,从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她历经磨难、坎坷曲折的生命中闪烁着的人魅力。无论时世如何变幻,无论光阴如何流逝,也无论世俗庸人如何鄙夷歪曲,柳如是的作品终究是最有力的明证。

参考文献

[1] [美]高彦颐著,李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李新灿: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

[4]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5] 周书田,范景中校:柳如是集[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 孙康宜: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M].陕西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7] 刘燕远:柳如是诗词评注[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 谷辉之辑:柳如是诗文集[M].《长江大学学报》,1996年版第4期.

第3篇:风流欢野乡范文

毛笔的制作看似简单,其实颇有讲究。首先需选取合用的毛颖,如除了至今仍在流行使用的兔毫、羊毫、狼毫而外,据记载古人尚且尝试过胎发、鼠毫、鸡羽、雁翎、狎毛、猩猩毛、鼠须、鹿毛等,甚至有用茅草集束而用作笔的。而且选材讲究,以致“一兔仅足成枚”。其次,是依据毛颖的特性,制出不同用途的笔来。制笔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最早而且最著名的就有三国时期的韦仲将(诞)制笔法,这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详载。又如,宋陈檩《负喧野绿》所记:“欧阳通以狸毛为笔,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笔之所由始也。以羊合兔盛于今时,不但刚柔得中,差宜作字,而且价廉、工省,故人所竞趋。”也就是今日我们使用的“兼毫”笔的起始。除此之外,还有枣心笔、鸡距笔、三副笔、散卓笔、一寸金笔、狼尾笔、水笔等为文人所钟情的种类,可惜其制作方法没有详细记载。再有,就是笔管的种类,常见的自然是竹管,但也有用木、玉、牙、犀、瓷、芦、水晶、玳瑁等为笔管的,而这与运笔则无太大关系。

毛笔的制作,选材固为重要,而关键还在于要有良工。我国古代毛笔的产地分布较广,仅以笔工的籍贯或其主要活动区域计算,则有江西的吉水、弋阳、宜春、卢陵、玉山、潘阳、新淦,江苏的南京、常州、扬州,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善、归安、衢州:河北的完县,湖北的安陆:安徽的宣州、歙县、仙源,山西的太原,湖南的武陵,广东的番禺、新会河南的商丘睢隔,山东的金乡、钜野、单父、兰陵、营丘,以及北京等等。自宋以后,以湖州(吴兴)所产最为有名。而那些卓越的笔工,往往得到文人及书画家的推崇,写下了许多赞美他们的诗篇,同时也因此让后人记住了他们的姓名和事迹。有人曾为此作过统计,如清人梁同书在其撰写的《笔史》中,以《笔之匠》为标题,辟一专门章节来介绍历匠。通过他的努力,从文献中翻检出历匠共九十二人。虽然这样的结果远离事实,却是迄今为止于相关方面较为全面的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许多梁氏所无法接触到的古籍、文献,通过后人不断地搜寻和科学整理,已能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使得过去无法做到的事,变得可以做到了,使得过去难以做到的事,变得较为容易做到。譬如为“笔之匠”作增补的工作,也就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了。有感于我们的时代给予我们研究的便利,特为梁氏《笔之匠》作一续订。共获八十七人名。其中唐代及以前笔工补得3人,宋代补得26人,元代补得21人,明代补20人,清代补17人。(由于篇幅关系,本专题特选出其中的明清笔工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明工

宋文杰

“文杰笔赞。叙曰,韩传毛颖托言于秦,既鲸其功,而可不知其人乎7作吴兴宋文杰赞。(文略)”(明邵宝《容春堂续集》卷八)

朱苕元

李维祯《书笔谱册子》记“蒋孝廉公鸣贻余书,亟称吴兴朱苕元制笔精良,东南第。已见其笔谱,则王百毅先生、朱元介宗伯、范长伯学宪,品题推许甚至。余不能书,生平未尝有手墨留人间,每听临池家谈笔美恶不知云何。苕元为鸿笔之士,所鉴赏定自不凡。用忆古人善书者,或运帚、或削荆、或染袖,无所不佳。余笑谓拙书人亦无所不可。以苕元笔授余,犹以乌号巨阙委诸偏枯指掌也。昔吴入晋,王秉袍鸣钟鼓,丁宁嫜于振铎,勇怯皆应,三军哗扣,声动天地。余怯者,窃附同声相应之义,安足为苕元长声价哉。”(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三百十七)

张子良

“笔妙轩记・吴兴张子良,居京师,以善制笔得名。予始未识也。永乐中,予乡友刘选预修大典在馆阁,每求笔于子良,予得用之,甚适意,因是亦往往求之,遂与相识。予性拙,不善书,而人事酬酢有不能已者,赖子良之笔稍有可观。然予之拙,亦终不能精也。其后,予居北京,而子良亦来北京。北京之制笔者亦皆让其能。然予不见者久矣。今年忽造予,以其笔妙卷求题。予不及见,予子柜为受之。乃作七言近体诗题其上。蹄数日,子良复来见予,曰,幸有名在官府,当朝夕供事,不得数拜庭下,今以疾代将还吴兴,笔妙轩者,众人之所命也。昨辱为赋诗,然鄙意以为未足敢求公序其端,以启士大夫之歌咏。辱见知之久,请无爱干言,庶光远有耀也。予谓笔之用大矣,观夫韩文公所作毛颍传可考也。则制笔者之有功于世,岂他艺可及哉。宜其见重于士大夫。子良制笔之妙固已久知于世,士大夫得其助者非独予也。则予题是轩岂能爱于言哉?昔罗隐喜笔工苌凤,谓之日吾当助子取高价,乃以膈头笺百幅赠之。由是价益增,而笔大售。予谓隐之计踪矣,奚必论价哉?名者实之宾也,修其实以成其名,则自无不利。今诸公为赋诗,则过于隐之赠矣。子良之笔益精,则名益著。人之求笔者孰能舍是而他适哉?笔妙之轩将益有闻于天下矣。若有其名而怠其事,则是轩也将不晦矣乎?故为序如此,既以勉子良,亦以发诸公之兴云。”(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二)

杨均显

“赠湖州杨均显制笔:当年冯陆擅吴兴,曾许杨生继盛名。三馆每蒙诸老重,万钧不博一毫轻。归来未觉江湖远,落拓宁知岁月更。颖也此时须自荐,国家用尔颂升平。”(明张昱《可闲老人集》卷四)

严子英

“武陵严子英家世善制笔,严应始以笔治生,至今孙子大其名。用世虽云四宝具,传家贵在一艺精。东郭之口即毛颖,南山有竹俱管城。器利天下功不有,慎守其业毋自轻。”(明张昱《可闲老人集》卷四)

杨彦章

“于文定慎行云:经筵进讲在文华前殿,日讲在殿后穿廊。正字在后殿东阁,设一幄,次又东一室,乃上所游息。一日,同二、三讲臣入视,见窗下一几,几上设少许书籍。又一、二玉盆,盆中养寸许小金鱼,乃上所玩弄也。西壁一几,几上笔砚无甚珍异,笔皆市中所买,上贴笔匠杨彦章名,纸皆折筒,如士人所用,其朴如此。”(孙承泽撰《春明梦余录》卷九)

姚元之

“为笔工姚元之题笔谱:少时见友人作字,每用新笔,辄于书灯上微燎其颍,然后濡墨。予诮之日君殆为赵文敏所误。赵之云右军书兰亭是用已退笔,盖见其藏锋敛锷而意其或然,非定论也。不然,夫岂不知锋藏画中,是用笔秘密藏,顾于守郡胜会赋诗题叙而反欲以退笔见长耶?锋藏画中,正逸少之自喜词翰两擅者也。如赵云云,几于埋没右军用笔矣。目使后人求全笔工,将令如元之辈当于何处生活。”(明娄坚《学古绪言》卷二十四)

王学诗

“(明)笔工王学诗传:笔工王姓,名学诗,字全四,完县人。尝以异人言割股肉,愈母疾:又尝佣身葬父,孙徵君钟元为立孝子传。天下士夫由是知有学诗。畿内吴督学飞章以闻,并及其父三锡之孝,与祖母令、母边之节,奉旨降六十金,建三廿节孝坊。诗造笔为业,集工人辨技能,器使之,言奖色劝,人乐为用,工直赊欠蹄年而不怨。诗每环指告人曰:‘此皆君子也,不因餐蔬怠,不为钱后嗔。’群工益喜。以善笔名天下, 凡市会,遐陬见全四招号,争易之。入书斋随手给封,无一劣者。 ……”(《颜元集・习斋记余》卷五)

张永贤

“御用笔。朝廷用笔,每月十四、三十日两次进御,各二十管。冬用绫裹管,里衬以绵,春用紫罗,至夏秋用象牙水晶玳瑁等,皆内府临时发出制造。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有细刻小标记云‘笔匠施阿牛。’孝宗见而鄙其名,内传以小名对敕易名目施文用,至今犹然。右二事,吴兴笔工张永贤说。”(《戒庵老人漫笔》卷三)

张文宝、张士行、张士荣、张宗大

“王孟端为张文宝作笔舫图卷。款题 昆陵王绂写图,永乐十二年四月,九龙山人为张文宝作。’”顾文彬注云,画后题咏二十三家,庐陵曾檗等皆是。又文宝之孙土行,侨居吴中,能传其业。集中辛夷牡鸡图为笔翁张士行题“莫惜锦毛加束缚,涪翁囊底恰三钱”是也。而此名士荣,见任麒跋,号嗣英。见潘喜诗序,当是士行昆弟。行又有文伯仁跋,则已在文宝七世孙宗大时矣。(顾文彬《过云楼书话记、卷三画三)

李用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记“仙源县笔工李用之子病斑疮”

强端甫

明孙永祚《雪屋集》卷三录诗《赠笔工强端甫、(文略)。

王宾山

明严怡《严石溪诗稿》卷一录诗《泰州南门送王宾山笔工》(文略)。

罗耀国

明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文集近稿卷四录有《罗耀国笔跋》(文略)。

黄文用

“笔工名家,湖州笔工名家张天锡、又陆用之,精于笔,居娄江,授其法于顾秀岩。秀岩又授其甥张蒙。孙大雅有赠笔生张蒙序。明业笔者推吴兴黄文用为第一。”(清陆廷灿《南村随笔》卷二引记《笔尘》)

西吴王生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下记,“作书须能用材,无使材屈无伸可也。常谓怀素诸草帖,疑今之笔墨非复往时。及得燕中所造水笔与砚拭,知必此器为之,每用作字甚适也。近有西吴王生脱格造笔,南工几欲废,北一时名流亦顿知善。但莫悉其合古法耳。有一名士反不善之,恶之特甚。一目过我作书,余曰:独有王生笔,不称君手,奈何。无已,姑试之,喜曰大良器也。索数矢而去,异日相晤,乃云:前笔独所用一矢耳,余皆弃物。余因叹息。”

杨父美

徐守和题《宋米元章天衣禅师碑真迹》“……崇祯七年(1634)甲戌清和月一日,朗白父徐守和书于小清闼阁中。是日春雨初霁,天气甚佳,试杨父美紫毫笔,用小宋贡砚,罗小华墨,精良既合,诚人生一乐也。”(吴荣光《辛丑销夏记》卷一)消工

张祥鉴

“张笔。张韶台祥鉴孝廉,南山司马第二公子也。在黄州时方成童,即爱诵余诗,亦夙缘也。诗文具有家学,书亦工楷,方期远到。丁酉(1837),来赴北闱,时相觞咏。中副车,归里。己亥(1839),魁粤榜。庚子(1840)、甲辰(1844),两次欢会。讵归后竞以疾逝,可惜也。公车来时,赠笔数枝,上镌‘小松庐自制停舫吟诗之管’。停舫,余斋名,‘小松庐’,其书屋也。余谢之曰:‘今而后停舫安然无恙矣。’韶台愕然问故。余日数年前,有乡客主余,适其友来访,见此额,问

这两个字现成么々客摇首曰:未必现成。余窃听之,爽然若失。既而思之,初额之时虽是偶兴,然唐人诗云‘停船暂借问’,又曰‘停舫临孤驿’,似非臆撰。今得君镌之管城,来从海国,江山阅历,文采风流,犹不足以为将来之现成故实乎?相与一笑。“难得同心友,生平夙好知。松庐亲制笔,停舫劝吟诗。我梦生花杏,君才染翰宜。玉楼伤赋早,搦管怯临池。”(《乡言解颐》卷五)

沈源

“沈源字蕴久,浙江归安人。蕴久工干制笔,立行不苟,犹萧中素之隐于木工也。诗亦静细,士大夫不以艺人目之。有‘过仙霞岭’诗。”(《清诗别栽集》卷二十八)

沈利

“湖州沈利,故笔贾也。后得秘制,遂不复贾,所制笔适用而寿可数十年。尝曰‘选毫极难。’兔鼠诸物,望辄辨之,径拔其尤者一二毫,余悉弃去。曰:‘毫稚故易损。凡吾所选毫,皆雪霜锻炼已经十年者,柔韧精劲。故卒不败。’累岁积毫,始足制一笔。其诜伐束缚之法,亦与他工异,惜不传矣。沈后不知所终。”(清《耳食录二编》卷四)

李玉田、王名通、宋尧庵

“外城笔工多聚于宣武门外,如李玉田、王名通、宋尧庵之属,皆声价自高。翰苑诸公,在所必需。然但取其利于折卷,古所谓任笔成形是也。不惟宣城诸葛之制不可得,即乾、嘉时旧样,亦如天球河图矣。”(《天咫偶闻》卷七)

王兴源、王永清

“记两笔工语。王兴源者,归安之善连镇人,估笔扬州兴教寺,甚困。扬市羊毫无佳者,嘉庆丙寅(1806)春,兴源介友人进其笔,试之而善。兴源欲将去再修,谓此笔固已无弊,然见君指势,修笔势以称之,当益工。已而信然。因问之,日寻常市笔差可用者,不过什一、二,何也?兴源曰,此修工之优劣也。能手所修,虽干百管,皆精良如一出,俗工则必无幸焉。吾善连女工习扎头,男工唯主修,然俗手取值当能手才什一,而能手出货当俗工亦什一。估笔者多嗜利,用笔者少真知,此市之所为无佳笔,而佳笔之所为难售也。能手之修笔也,其所去皆毫之曲与扁者,使圆正之毫独出锋到尖,含墨以着纸,故锋皆劲直,其力能顺指以伏纸。俗工意亦如是,而目不精,手不稳,每至去圆正之毫,而扁与曲者反在所留。曲且扁之毫到尖则力不足以摄墨,而着纸辄臃肿拳曲,遇弱纸即被裹,遇强纸即被拒,且何以发指势,以称书意哉?丙子秋在吴门又遇王永清,永清吴之大郎桥人。制笔于家,不传徒,不设肆,试其羊毫,尤圆健。……”(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卷六)

许小萼

清斌良《抱冲斋诗集》卷二十三录有《试紫颖赠笔工许小萼》诗。(文略)

詹瑞(字小溪,微州歙县人。)

渚斌良《抱冲斋诗集》卷二十八录有《赠笔工詹瑞》诗。(文略)

袁容若

清陈大章《玉照亭诗抄》卷十三录有《戏赠笔工袁容若》诗。(文略)

章普音

清盛枫《嘉禾征献录》卷四十四记“章普音(一作傅音),嘉善人。笔工。……”

曹觐王、沈集元

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卷二十一录有:“吴兴笔工。国朝汪日桢《湖雅》云前工著名者元之冯府科、陆文宝外,又有杨均显、有施文用、王用古,并见吴兴备志》。国朝有曹觐王、沈集元,亦著名。”

程洛

清张五典《荷塘诗集》卷十录有(谢汤玉枚赠笔)诗,‘昔我游钱塘,笔工访几遍。

叟得称洛,居邻智果院。疑是弈之(程奕,宋人),所制颇称善。……”

胡生

清赵翼《瓯北集》卷四十七录有(笔工胡生以羊毫裹兔颖,名之日绵里针,顿顺健可书,戏为二绝、诗。(文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