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深度学习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2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培养“两张皮”、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欠缺的现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开始研究和实践“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课证深度融合”是指把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四环双轨递进”是指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递进”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框架
(一)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各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了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综合素质培养四部分组成。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如图1。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证书深度融合,职业证书计入学分
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应同时取得珠算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学生通过努力可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职业证书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课程学分互认,如图2。
(三)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手工与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构建了“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与实践教学方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将毕业论文融入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论文分“企业简介、实习岗位流程、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四部分,有效地改进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专业教师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将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完全结合起来,实行一条线包干管理,教导合一,责任明确,便于学生实习就业,如图3。
(四)将齐鲁文化和鲁商精神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一个计划,优化两个环境,连续三年不断线,建设四个平台,形成以齐鲁文化为底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图4。
三、实施效果
“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校会计电算化及相关专业4 000多名学生中实施,学生满意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四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9%,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9%以上,每届毕业生都被山东银座和建设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提前一年预订300多人,专业招生报到率高达170%以上,录取最低分数达济南市本科三批线,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
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也取得了系列化成果,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示范院校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该专业有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主编国家精品教材1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
【参考文献】
翻检电脑,找到了这篇硕士论文后记,而去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世说新语》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形象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不过,问题所及,牵涉众多,要想作一很好的研究并非易事,它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资料繁杂,这资料包括以往古籍与后人的研究成果。与此问题关联的史书、诗文、论著可谓卷帙浩繁,此外,魏晋一块又是学界的热点,研究成果可谓多如群星。第二是研究角度的问题,如何展示魏晋士人形象?与士人形象关联的问题众多,面面俱到易趋于平面化,难有深度,择其一二进行详论,深度或有,又恐展示不够。在处理资料时,论文所持的原则是,在广为阅读的基础上,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在研究角度的选取上,论文力图通过多个视点对魏晋士人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示,在具体论述中尽量不落窠臼,以求新鲜。虽作如是想,但我自知才学均浅,论文粗陋之处也就再所不能免。
论文的写作,从开题之日算起,已是一年有余。其间收集资料,整理思路,断断续续地写,着实领略了日常阅读与理论研究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前者可如陶渊明“不求甚解”,随心而任意,后者却马虎不得,有时为求一字之义,也要花去大量精力,更不必说面对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常觉茫然无下笔处的苦楚。不过,二者却同样能带来快乐的体验。读书之乐是“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理论研究中,当思索良久,新的思路如灵光闪现于目前,其兴奋之情或更甚于前者。
随着毕业论文的完成,不觉硕士阶段的学习也即将结束,三年来,承蒙几位老师与美学门下诸多兄弟姐妹的关心与帮助,使我感到三年的时光并未虚掷。导师王旭晓老师慈和温厚,治学谨严,于学习、于生活都对我关怀备至,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学术由懵懂无知而略窥门径。张法、牛宏宝、吴琼、余开亮诸位老师,性情宽简,学识宏深,与他们的交流,无论是上课时的谆谆教诲,还是平日里的喝酒聊天,都让我获益良多。汇聚美学专业的众多同学,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时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毕业在即,有的要离开学校,奔赴他乡,踏上工作的行程。还有石油大学的前辈徐端午老师,一直关心着我,与我称兄道弟的饶胜文老师,一直鼓励提携着我。在此,对大家一并表示诚挚地谢意与衷心地祝福!
(一)教师科研纳入课堂教学体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与科研相对独立,教师科研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极为有限,而研究式教学提倡将科研理念引入教学,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堂教学体系必然要加强实验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形式不再是单向授课,教学重点则是研究课题的选题、方案设计、开题、实验进展、研究结果、文本撰写等问题,在课题实施前资料查询阶段就已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而不用专门进行理论授课。课题的选题由教师指导小组共同商定,在教师指导小组的指导下由所选题的学生研究小组进行资料查询以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再由指导小组讨论项目的整体可行性,最后完善提交指导小组讨论后方可实施。整个课题实行模块化,这些模块尽量与教师科研组库中的内容相匹配,不同模块以该模块的指导教师为主,这样针对性强,能够快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难题。研究课题的选题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覆盖,又要与科研教师组的研究方向相吻合,这样既能保证知识点的全面性,又能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创新性。研究的地点、时间不局限于本科实验室与实验时间,教学之外的空余时间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学生要定期向教师指导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及时记录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发现、新问题并与教师指导小组沟通,教师指导小组针对这些问题与课题组进行讨论并及时解决。课题完成后,尽量鼓励学生将成果以论文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发表,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教师指导小组,并进行答辩,经教师指导小组全体商定后方可完成课题的结题,并给予综合评分。
(二)教学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结合
包括毕业实习、见习、课程实习等在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这些实践活动普通流于形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些实践活动普遍不带有问题探究或探索性操作,导致学生实习只是完成学习程序,而没有学习任务和研究压力,带队教师选择时也没有考虑实习内容是否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普通带有应付的心态,造成学生失去了一次充分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教师科研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枢纽,本科生的实践活动理应与教师科研紧密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能够很好地衔接。生物科学专业大多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不仅进行校内的实验工作,而且也与外界科研单位或生物相关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教师通过这些关系能够及时了解外界最新科研信息以及公司对人才需求的动向,由科研教师指导这些实践活动,就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结合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吸收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各项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效、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当前许多生物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毕业论文内容单薄,实验周期短,有些甚至不超过两周;论文创新性不强,与以前的研究相比毫无创新可言,同时一个教师所带不同论文经常只是换个材料,几篇论文研究内容几乎完全一样;论文文本撰写水平低,格式不标准,错字较多,语句不流畅,论文综述过长有故意增加总篇幅的嫌疑,论文只重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结果的讨论,彰显不出学术创新性。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指导教师本身科研素质不高,许多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论文质量要求不严,学生在毕业阶段也无心做实验,彼此将就,这种现象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突出。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因为长期从事科研的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对所带毕业论文要求必然较高;科研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因为这些工作本身就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或与自己的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科研教师自身论文文本的撰写能力强,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各种错误。
(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够接触学科前沿,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不强、可行性低、具体执行不到位,立项的课题结题率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创新项目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一方面,指导教师大多忙于自己的主方向科研而很少有时间对大学生创新项目有较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结合不密切导致研究深度不够,使创新性指标完成不理想。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学生研究小组与教师指导小组
学生研究小组在划分时应避免盲目性与随机性,首先选择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做为小组组长,每个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人选兼顾能力高低搭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题目,根据题目由全组成员通过讨论来进行任务分工;每个课题的研究周期一般为半年。对于一个课题的指导教师不是单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小组,指导小组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研究内容所涵盖的方向而定,课题的最终研究方案应与专业科研教师不断沟通直到确定合适的教师指导小组。
(二)加强考核办法与奖励措施
关键词:研究生;学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21-02
一、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广义上讲学风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当前,高校学风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风建设不仅对研究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当前,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及相关活动方面。在课程学习方面,部分研究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随意旷课,有些即使在课堂上,也不认真听讲,而是玩手机看闲书等,课堂纪律松散,在各类考试中作弊屡禁不止,甚至请人代考或替他人考试。在论文研究及相关活动方面,主要表现在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篡改数据、文献,伪造注释,捏造事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或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请人论文;一稿多投;提供虚假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学术荣誉,篡改或伪造专家鉴定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影响到高校的声誉。
二、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学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和研究生自身原因三个方面。
1、社会原因。
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整个社会形成了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了高校中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态度。由于在高校中,许多评奖评优都与科研成果密不可分,部分高校将学术论文的发表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在无形中导致了研究生一稿多投,未参加创作就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甚至提供虚假的学术成果。同时,随着网络的兴起,现有的相关研究资源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方面使得研究生进行科研更加便利,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在学习、科研中抄袭、剽窃等学风问题提供了便利。研究生作为高层知识分子,相对其他人群,使用网络更加频繁,也更加熟悉资源的查找,当他们写作业、做实验时,可以直接下载和抄袭网络上现有的数据以应付自己的学习,在完成学术论文时,部分研究生也直接从网络上寻找数据,将他人的成果窃为己有。
2、高校原因。
学术制度的缺陷也是导致研究生学风建设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的学术评价制度更看重研究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术论文成果,在评奖评优时,考试成绩和数量是唯一的加分筹码,直接与评选结果挂钩,对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深度、质量没有考核,导致研究生过分追求考试成绩和论文数量,为了考高分,在考试中作弊或请人代考,为了发更多的论文,抄袭、剽窃数据,虚假署名,也导致研究生为了评奖评优,提供虚假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学术荣誉。不少研究生碍于情面,对其他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包庇、隐瞒、协助,使得学术不端之风在研究生之间更加盛行。此外,学术惩罚的制度力度低也助长了研究生学风问题。很多高校对于学术失范行为仅进行简单的批评教育,写一份检查了事,不能起到真正的制止作用。这也导致了研究生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甚至不断加重。
3、研究生自身原因。
由于受到社会和高校的负面影响,不少研究生并不认为作弊、抄袭、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是可耻的,是不道德的,反而认为自己为了评奖评优而不择手段是正确的,这种道德观念的缺乏是导致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样的认知和态度的指导下,研究生的学术行为很容易产生偏差,他们很难做到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论文和数据不做假。同时,研究生在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而且由于高校的惩罚制度力度低,也使得不少研究生铤而走险。在道德失衡和侥幸心理的引导下,做出了更多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
三、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研究生的学风影响很大,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减轻不良的社会风气对研究生的学风的影响,是解决研究生学风问题的基础。在全社会倡导崇尚科学,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之风。同时发挥网络及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加强全社会对学风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网络和媒体,曝光一些学术失范的事件,形成威慑力,使社会其他成员引以为戒。并大力宣传一些践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事例,号召研究生向他们学习,在学习和科研中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2、高校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高校应完善学术制度。在进行学术评价时,不仅要关注研究生的考试成绩和论文数量,更应当看重他们的科研深度和质量。其次,完善学术监督举报制度。对进行举报监督的研究生进行保密保护,对被举报出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严格检查。最后,要建立合理的奖罚机制。建立研究生个人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被记录在案并对外公示,对践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研究生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研究生自我约束、提高学术道德修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课程吸引力。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增强课堂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上台讲课、小组讨论等实践方式让每一个研究生都能参与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公共课,更应当不断强化任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使研究生自发的认真听讲,改善课堂纪律。
论文关键词:二语词汇习得,发展趋势,成果综述
1. 引言
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他们的某些意图起,“词汇”一词就出现在语言学家的研究领域中了。然后至今,人们尚且无法对“词汇”一词作出一个完整合理的定义。“词汇”这词本身定义的神秘性,就使得词汇研究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二语词汇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已经逐渐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热点和重点课题。 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 A. Wilkins 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因此,研究二语词汇习得就成为众多学习者和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随着研究二语词汇的学者越来越多,二语词汇研究在成为研究热点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进步与发展。这些国内外著名学者从不同方面对词汇习得进行了讨论和实证研究(如:Laufer ,2001 ;马广惠,2001;;盖淑华,2003;王海啸,2006;王改燕,2009等),从而使得二语词汇的研究发展得更为迅速,将二语词汇的研究引向更加深入的层次。此时,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个回顾,是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的。
本文对2000—2009这10 年间在国内重要外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对此期间的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热点作出了一个综述。
2.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回顾
虽然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年来这项研究却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回顾2000年至2009年这十年间,大部分学者把研究重点集中在词汇的附带习得与学得,习得过程中的母语迁移,以及基于语料库的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词汇习得比较。然后近年来,也有学者把研究方向转向了以下两个方面:(1)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和深度研究;(2)二语习得词汇的策略研究。
2.1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与深度研究
2.1.1 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广度研究
在词汇习得的研究中,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发展趋势,词汇知识不是单维的, 而是复杂的、多维的。Chappelle (1998) ,Wesche & Paribakht(1996) , Qian (1999 , 2002) 和Qian & Schedl (2004) 均认为词汇知识至少应包含质和量两个维度,即词汇的深度与广度。词汇习得的广度,又称宽度,俗称词汇量的大小,指语言使用者或学习者所知的词汇总量,测试较多的是消极词汇或接受性词汇量的大小(张萍,2006)。我国对英语词汇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了不少研究(马广惠,2001;邵华,2002;吕长竑,2004)。众多知名学者对于词汇广度的研究成果,给修改教学大纲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初中英语学习者要掌握800左右的单词,扩大掌握400-500字左右的认读单词,共掌握1200-1300个单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毕业生要熟练掌握3000个单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规定,大学毕业生要熟练掌握4500个单词。然而,修改后的大纲规定是否合理?在校学生是否能够达到大纲规定的词汇量要求?针对这两个问题,我国已有学者对此作出了研究。马广惠(2001)对三所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的词汇水平进行了测试。他通过领会词汇测试和使用词汇测试,来测试理工科学生所掌握词汇量与大纲要求的差距。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理工科英语词汇教学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整体上讲, 学生四级词汇水平的提高幅度, 没有达到大纲提出的要求。邵华(2002)对普通高师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阶段词汇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依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通用词汇表(1-4 级) 》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 词汇中的5-6 级词汇部分,自行设计考卷,对学生了进行了不同难度的词汇测试。他发现,四级阶段学生的词汇年平均增长仅为618 个左右,四级英语学习结束后,词汇总量只达到3811 个左右,远没有达到大纲的要求。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我国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词汇量与大纲要求的词汇量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词汇教学仍然是现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也是一个亟待加以重视的环节。
2.1.2 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深度研究
近年来,国内二语习得目标词汇的研究已经由以前的专注于词汇广度层面逐渐向研究词汇的深度层面转化。国内研究学习者词汇知识能力的发展应该始于2000 年(吴旭东,陈晓庆,2000) 论文下载。虽然起步的比较晚,但是却有着较多的成果。对于词汇深度知识的构成,Nation (1990)认为掌握一个词意味着了解它的形式(口头、面) 、位置(语法句型、搭配) 、功能(频率、得体性) 和意义(概念、联想) 。目标词汇的深度研究主要可以凸现在两个方面:(1)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的关系研究;(2)词汇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能力研究;以下,就这两方面来进行一些探讨。
在谈及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关系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词汇广度(词汇量)的问题。吕长竑(2004)利用高校新生词汇量调查卷和高校新生分级考试卷来测试词汇广度和深度对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影响。他发现,词汇的深度知识是随着词汇的广度知识的增加而增长的,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很弱。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来说,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对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但是其影响模式和预测力均不相同。对不同词汇水平的学习者来说,他们的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李晓(2007)也对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做了研究。他的发现与吕长竤(2004)有所出入。他表明,词汇广度、深度知识均能有效预测语言综合能力,而对于语言综合能力的预测力,词汇深度知识要强于词汇广度知识,这一优势尤其体现在对完形填空及写作的预测中; 总体上,词汇广度与深度知识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是成正相关的,但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仍落后于词汇广度知识。由此可见,词汇广度知识为词汇的深度知识的发展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而两者对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探讨词汇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能力的时候,崔燕焉和王同顺(2006)测试了某大学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词汇量水平。他们对受试者进行了词汇量和写作方面的调查,以此来发现词汇的接受性和产出性能力。结果表明,一至四年级学生接受性词汇量发展较快,几乎呈现出直线向上发展趋势,而产出性词汇量发展则较为缓慢;词汇深度知识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发展速度逐渐放慢,到四年级时基本就不再向前发展了;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在四个学习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谭晓晨(2007)通过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 从拼写知识、形态- 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考察了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过程。结果发现, 深度知识的增长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且以上三方面的深度知识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总的来说,词汇的接受性能力的发展要远远高于产出性能力的发展,词汇深度知识的增长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既然词汇的习得在英语学习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词汇的习得策略在此时就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效用。如果词汇策略运用不当,自然会对词汇的习得造成消极的影响。相反,一些二语词汇习得水平高的学习者,必然有着一些自己的词汇习得策略。这就吸引研究者要进一步去观察下学习者的二语习得策略。
2.2 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研究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大量的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词汇记忆策略方面的研究。由于在二语习得中也部分存在关键期假说,因而,现在英语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学生和成人的范畴发展趋势,早已转向儿童。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也已不再是义务教育的时候开始,而转向某些双语幼儿园。所以,在谈论二语词汇习得的策略时,从儿童的学习策略开始谈起,较为妥当。陈桦,张益芳(2001)通过对家长调查问卷,让学生对单词进行记忆过程的叙述的方式,对儿童在记忆英文单词时所采用的不同策略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儿童使用的词汇习得策略大多为重复记忆策略,即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法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我国儿童在记忆单词时,极少运用国外专家首推的关键词策略及语义编码策略;儿童记忆单词的策略关键词汇习得存在的一个最为显著差异就是,儿童大多数依赖记忆策略,即以认知策略为主线,而大学生则综合运用多种策略,诵读则放在了更为浅显的位置。
3.结语
诚然,在回顾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讨。语料库与词汇研究(谢元花,2002),隐喻知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龚玉苗,2006)等等。现在所做的一个回顾,只是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的一个小型的窥探,所述之处也只是冰川一角。正如Hamer(1990)所说:“如果把语言结构比作语言的骨架,那么是词汇为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器官和血肉”。所以,二语词汇习得已经被视为二语习得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参考文献
1.Laufer, B. &J . H. Hulstijn.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language : 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 Load [J ] . Applied Linguistics 22/ 1 (2001) :1 - 26.
2.崔艳嫣、王同顺,接受性词汇量、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路径及其相关性研究【J】。《现代外语》,2006,(4)。
3.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4)。
4.陈辉,非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策略——一份分析词汇学习策略的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2001,(6)。
5.丰玉芳,英语专业高低年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比较研究【J】。《外语界》,2003,(2)。
6.龚玉苗,隐喻意识与外语词汇教学【J】。《外语界》,2006,(1)。
7.李晓,词汇量、词汇深度知识与语言综合能力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5)。
8.李俊,论词汇的深度和广度与阅读理解的关系【J】。《外语教学》,2003,(2)。
9.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
10.吕长竑,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11.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
12.邵华,普通高师院校学生大学英语四级阶段词汇水平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
13.谭晓晨,英语词汇深度知识习得过程初探———一项基于词义与搭配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14.谭晓晨,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深度知识发展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2)。
15.寻阳、孙丽,L2读者词汇知识深度与词义推测策略的成功运用【J】。《外语界》,2006,(4)。
16.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3,(3)。
17.张萍、王海啸,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课程整合重技术而忽略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 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是教育界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初衷。然而有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整合时, 重信息技术而轻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课程整合重技术 忽略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 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
【本页关键词】自然科学 工程 财会 会计期刊征稿
【正文】课程整合重技术而忽略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合于学科教学当中, 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是教育界专家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初衷。然而有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整合时, 重信息技术而轻学科教学目标的落实。对策: 信息技术走进学科教学, 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 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之中, 不可为了整合而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来就是要回归课程本身, 不可用信息技术去替代原来学科本身的一些内容。( 4) 问题: 只放不收, 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网络支持下的课堂, 教学资源是开放的, 教学工具是开放的, 研究方向是开放的, 交流评价是开放的, 网络的出现为我们真正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形式。有些教师由于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 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漫无边际地讨论”, 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对策: 网络教学中应把握放与收的尺度, 教师在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和探究的同时, 要善于扮演好几种角色: 问题情境设计者( 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富有挑战性、有研究价值的任务) 、资料线索提供者( 避⒀_(_臺免学生漫无目的地上网) 、合作分工指导者( 合理安排组内分工,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过程促进者( 使学生不偏离学习的初始目标,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交流反馈组织者( 使交流有正确的方向) 、成果评价参与者( 使学生学有所获, 思想得到升华) 。( 5) 问题: 体现了个体化学习, 忽视了学生学习成果的汇报共享。些教师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缺少有效的约束策略: 学生在课堂上被网络中精彩的信息吸引, 只顾埋头专注于个人的实践操作和学习体验, 使交流合作与测试环节流于形式; 同时, 过多强调学生的个体学习,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偏离了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对策: 我们应在强调网络个体化学习的同时, 重视开展师生、学生之间的广泛的交流竞争与合作, 尤其要重视成果的展示汇报。让学生运用合适的技术, 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交流中促进对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学习的成果和学习的快乐、提升学习的价值。总之, 在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和迅速找到解决之策, 那么网络资源才真正发挥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文章来源】/article/66/321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关键词:高校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改革;过程化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81-02
一、目前高校成绩考核概况
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程度进行检验,保证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衡量。传统的课堂教学考核办法,主要是以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作为标准进行衡量,既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能力,也无法展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更无法衡量并促进学生的创新活动。大多数学校、大多数科目还是以闭卷考试、百分制打分为主要的评价标准,其他的考核方式仅作为非专业课、非必修课的考核方法,或者在必修课考核中仅占较小的比重。
目前的课堂教学考核办法,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部分教师平时并未详细记录平时成绩,并未批改作业,甚至不对期中考试进行合理的衡量,仅根据期末考试的最终卷面情况来推算该生平时的表现,既是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同学在成绩考核上不公平,也是对多样性考核方法的抹杀,换汤不换药,相当于传统的一次性卷面考核形式。第二,部分高校,尤其是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后,录取学生高中基础较差的学校,为保证学生顺利毕业,存在教师考试前划范围,给重点,提前透露考试题的现象,并且又缺乏平时的考核,导致学生临时抱佛脚,背了就考,考了就忘,完全没有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的大学生专业水平不足,就业困难。第三,各门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各考各的,各教各的,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应用专业知识,无法将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毕业论文完全无头绪,走入社会就业运用能力差。
高校课堂教学亟须考核方法改革,以给予学生与教师更为公平的教与学的绩效考核,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提高高校的培养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本文将从考核方法改革、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个性化考核等方面分析高校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二、课堂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全面推进“过程化”教学考核。高校缺乏升学压力,即使考研也是个人行为,并且考研科目与教学科目经常并不符合,导致大学生学习不够努力。而教师方面,很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导致教师工作重心向科研倾斜,不注重教学工作。“过程化”教学考核,不仅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是一种激励,也是对教师认真负责的约束,并且帮助学生更深度地理解专业知识。
大学生在经历了中小学十二年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之后,通常不能理解除考试之外学习的意义和目标。从新生开始,推行过程化教学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有一定比例的新生无法通过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是各层次院校都存在的现象,然而高等数学既是重要的学位必修课,学生获取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多数理工农医经管学科以后课程学习的基础。如果在高等数学课程中推行课程化教学,随时通过作业、小测验、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考核,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及时给予指导,也督促学生不放松地随时学习,并且降低了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比例,提高了通过率。杭州师范大学推进“过程化”教学考核已有一段时间,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好评。而以课程系数的形式作为教师工作量增加的补偿,也激励了教师更多参与到中间过程评价中来。
过程性评价不拘形式,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专业特色不同,由主讲教师自行决定,课程组通过,并征集学生的意见。但是须限制评价次数,一学期至少十次过程性评价成绩。专业基础课,可以通过小测验、小作业、小论文、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论与实验结合的课程,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报告,以小组等团队为单位的实验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语言类的课程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全方位地进行考核。
三、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1.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但具有考核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各门课程之间的理解和融合,也能促进学生创新。大学之大,并不仅仅是提供未来就业的一个专业工具,而是为了对本专业有深度的理解,有创新的能力。各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都开设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大四的专业知识运用型的实践类教学,大多数学校还开设了短学期、学年论文、学年设计等从大三开始的对实践能力的准备。然而,实践环节往往与课程教学联系不大,与各门课程的关系都是孤立的。并且存在师生对实践环节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暑期短学期适逢期末考试结束,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并且短学期的成绩通常打等级制,是否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如何不影响学生通过。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实训环节与学生寻找就业机会的时间相互冲突,导致学生将考研、考公务员、应聘面试作为大四的主要任务,对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则抱着能通过就行的心态。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相结合,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在大四的负担,而且可以培养锻炼综合分析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等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的综合知识能力和专业素养。以金融学科为例,在进行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金融衍生品、投资银行学等投资相关的课程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导对投资方向有兴趣的同学,逐步在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教学中,培养资料收集、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研究能力,同时学生选择的课程论文的题目,可以进一步成为学年论文或者短学期教学的研究话题,再更深入一步成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在金融学科中,货币银行学、银行会计、国际结算等商业银行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对于银行业有兴趣的同学,按照教学规律在各门课程中,培养起商业银行资料、信息、文献、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学年论文、短学期、毕业论好准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研究型学习,系统性地学习了某门课程的某个专题的知识,并且培养了研究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就业相结合。虽然就业并不是高等教学唯一的目的,却是高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问题。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融入专业教学,将象牙塔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为学生奠定好良好的职业发展基础。高校课程所提供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学生所需的就业综合竞争力,并不矛盾,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专业能力强的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更具优势。面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考验,在校大学生颇具危机意识,并对学校课程开设与就业接轨有强烈的需求。部分学生提前逃课在校外实习或创业,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漫无目的地参加各类职业资格相关证书考试,缺乏针对性,职业目标不明确,甚至花费大量金钱参与校外培训,忽略了校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考核,可以与获取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相结合。如果课堂考核本身,即与相关行业的从业要求相联系,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考证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也可以减少学生重复劳动,减轻负担,增加用于创新和实践的时间。例如,非会计专业的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同时,可以结合当年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大纲要求,并可以允许以会计证来作为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可以用会计电算化单门课程的成绩作为实验教学成绩。证券投资学课程可以融入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中的知识点,可以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成绩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除了获取资格证书,行业实践也非常重要,可以在传统理论授课的教学大纲中,增加实践实验学时和学分,通过部分课时在相关企业观摩学习,例如每学期一至两周,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程度。
四、个性化考核
各门课程性质不同,考核方法各异;各位学生能力不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也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考核方法。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同一专业的学生,随着时间推移,该专业理论与实际的发展,考核方法也不宜一成不变,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改变,采用最合适的考核方法。从课程的角度来说,以金融学专业为例,有需要广泛阅读的类型的课程,例如金融学;有需要思考分析的课程,例如金融数据分析;有注重实践能力的课程,例如证券投资学;有需要关注最新动态的课程,例如国际金融学;虽然上述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分类均为专业必修课,考核类型均为考试课,但是各类课程不宜采用统一的考核方法,而应结合各课程的特点设计出特有的考核方法。学生个性各异,既需要因材施教,也需要因材施“考”。例如考试紧张型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过程性考核机会,在学习兴趣浓厚的情况下完成难度较大的论文、设计、项目等;背诵困难型的学生,可以不用条条框框的试卷进行记忆能力考核,而专注于其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缺乏实践能力,偏向应试的学生,也需要更多培养实践能力,降低期末考试比例,促进其主动地参与实践学习。
五、结论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也不能起到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激励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考核方法改革,推进过程化教学;课堂与实践教学结合、与就业结合进行考核;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进行个性化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创新实践能力,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有其特殊性。思想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求知欲望、求知理念到求知目的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方法上,与普通高校学生从学习时间安排、学习途径选择和学习手段的采用上有显著差别。本文从成人学习的特征和成人学习的目的阐述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应该采取的改革措施。
现代远程教育从产生时就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成为在职人员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卓越的教育手段。但是,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必须要尽快改革,以适应成人学习的需要。
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与普通高校高等教育在设置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技术各方面都不相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用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技术试图采用几乎完全相同的课程、课本、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达到培养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才的目的。结果是,贯穿于现代远程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矛盾,使教师和学员都常常感觉到无所适从。
首先,外语课程必须取消。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得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本科学生在知识的现代化建设中,固然需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知识,但不要企望每位同学、每位工作人员都要通过学习,尤其是不脱产的成人教育先学好英语,并且可以熟练掌握英语。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的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其次,专业课程数量应该减少,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第一,
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第二,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现代远程教育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工作实践的人员。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 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再次,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由教师讲解部分(教师讲课的声音和图像)与讲解相对的文字素材以及大量多媒体资料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所有的这些方式和技术,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教师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远程教学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二、论文撰写与答辩应当取消
现在远程教育学员的毕业论文其实已经形同虚设或者说已经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了一种取得毕业证书的形式。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教育形式所要采用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程式要有严格的区别。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学位教育中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程式。从严谨的角度去理解毕业论文的意义,要从毕业论文的定义、概念、设置目的和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设置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效的指导性、二是充足的习作性、三是鲜明的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过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学员撰写论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关信息的采集、信息的收集、材料的取舍、文章结构的设计等等能力都远远超出现代远程教育指导教师所能达到的目标。据此,对学员的知识能力进行考核没有实质意义。而现代远程教育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内容是否可以被学员应用论文的形式来解决具体问题,以此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条件上看,第一,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部分指导教师根本没有在正规大学教育中参加过论文撰写和答辩,甚至没有在正规国内刊物上发表过独著的论文。第二,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第三,层次性做不到,为了拿到毕业证书,学员在工作、学习之余,利于很少的时间要完成学校布置的论文撰写工作。绝大部门学员论文只能采用拿来主义从网上拼凑,还有一部门论文干脆就是指导教师已经发表或者尚未发表的习作。个别学员在答辩席上竟公开说,论文来没来得及看,是指导教师的。并不是学员没有能力撰写论文,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论文布置太仓促,选题太狭窄,所以虽然部分学员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或者是正在撰写论文,甚至是正在岗位上搞科技公关,却写不好我们需要的毕业论文。所有这些都说明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撰写和答辩的形式主义没有必要搞,也是搞不好的。
三、增加非学历教育 减少学历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在职人员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学习、再教育的过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同时成人学习具有自我教育的特点。通常全日制在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以至高等教育,都不过是阶段性的,不是教育的终结。无论是体力、脑力劳动者,不论其文化基础如何,当他走向社会以后,都需要进行持续性教育,即从“一次性教育”转向“二次性教育”,以至“多次性教育”,最终实现终身不间断教育。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产生、更新是无限的,人们的学习也是没有止境的,不仅尚未受过基础文明教育的人,要补习必要文化科学知识,获得基本读、写、算能力和至少一种专业技能,即使已经受过中等乃至高等教育的人,也要进行不断“充电”,进行科技业务知识的补充,完善与更新,不断提高其适应性和开拓性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最适合在职人员学习的教育形式,它非适时的教育方法,灵活的教育手段和海量的教育资源,以及开放的课程内容。都是为了适应工作中的人员设置的。但是,在体现其优势的同时,劣势也暴露无遗。比如,由于不能和老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弊端致使学员理论能力的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所以我们不能奢望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研究能力,应该着力于提高现代远程教育学员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远程教育能达到的目标不是提供给学员系统的学历教育和完整的大学知识灌输,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提高和更新在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知识能力;提高在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实际能力的水平;提高在业人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所以如果我们将现代远程教育的力量集中于学位教育无疑于舍本求末、缘木求鱼。如果现代远程教育成为派发学位的工厂,那更是对学术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现代远程教育不应该建构为与普通高校教育目的和方法重合,进而与普通高校形成竞争态势,而空空耗费社会资源的普通高校的翻版和影子。现代远程教育应该将更大的精力放到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上,与普通高校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
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为在职人员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各种各类人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它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采用的是新的教育方法,所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事实上,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同时,我国唯学位论、学位本位主义严重。所以,但凡教育唯学历教育、唯学位获取为终极目标。现代远程教育也没有能脱离这种思想。从现代远程教育伊始,学历教育就成为其主体,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对学历的盲目追求,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教学设置上盲从普通高等教育,使得学员被动应付各种教育形式,而将真正提高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却置于形式之后。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优势的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却一直没有能够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在学历教育中,现代远程教育也一再照搬传统普通高校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用自己的优势技术去适应别人的目标任务,导致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弊端越来越明显,现在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参考文献
[1]《成人教育心理学》冀鼎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