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

第1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为贯彻落实好9月10日召开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即召开了三个会议,制订了一个工作计划,出台了七个工作方案,成立了三个督查组。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召开了三个会议

1、中心学校领导班子会。9月11日我们召开了中心学校领导班子会,进一步学习、领会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工作计划,商讨工作分工,提出工作目标,分头制订工作方案。

2、街道教育工作会。经精心筹备,我们于9月16日召开了由各学校中层副职以上、年级组长、学科教研组长参加的街道教育工作会。传达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心学校的工作计划及有关工作方案,同时要求各学校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与方案。

3、学校全体教职工会议。各学校于9月17—19日召开了由中心学校分包领导参加的全体教师会议,传达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明确目标任务,给全体教职工指明工作方向,加油,加压,鼓劲。

二、制定了一个计划

结合辖区学校实际,中心学校制定了本年度教育教学的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保证每项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取得实效,以使整体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三、出台了七个工作方案。

1、目标考评方案。

根据教体局的考评办法,制定了街道学校的考评方案。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明确在同类学校中应占的位次及奖惩措施。

2、质量监测方案。

本学年中心学校计划在今秋及明春的期中、期末对学校进行四次全员质量监测,每次都实行统一监考,统一评卷,统一登分,统一总评,四次得分之和为年度得分,奖优罚劣。

3、第四届课改标兵评选方案。

我们计划以赛课为基础,把期冠军作为培养对象,最终计划评出10名第四届街道课改标兵,扩大教学排头兵的群体。

4、课改示范校创建方案。

我们在辖区三所学校开展课改示范学校评选活动,今年计划评出一所示范学校,评出的示范校申报县课改示范校。

5、好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方案。

中心校在辖区学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示范学校评选活动。并制定了评估细则。同时要求各学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示范班级评选,班级开展好习惯养成明星学学生评选。

6、“六项关键”工作推进方案。

中心校制定“六项关键”工作推进方案,该方案主要以督查、观摩、比赛等方式促进学校扎实开展六项关键工作,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7、名班主任评选活动方案。

我们制定了开展名班主任评选条件细则及奖励办法,以此推动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成立了三个督查组。

由中心学校班子成员带队,成立了三个督查组,分包到校,责任到人,不定期到学校督查学习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进度,中心学校每周召开督查反馈会。通过督查,辖区各校均按照工作要求落实了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2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一、中学教育质量内部控制问题现状

中学教育质量的主要主体是中学教育质量的相关负责人,包括直接参与者和监测人员。监测机制的组成、性质和地位直接影响到监测工作。但是,中学教育质量其中一个问题表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监控主体的不明确,学校管理者对普通教师的地位不认可。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监测小组,不明确主体地位,上层管理层和普通教师缺乏有效沟通,系统会影响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监督工作。监控实施过程是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主要部分。但大部分教师甚至管理者对管理的具体应用的监控手段和注意事项,这一问题是不是很理解,导致监测手段没有实际意义。

二、中学教育质量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很多老师听了教育质量监测的第一反应是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即监控和控制教师的执行情况,比如老师认为监控是不是在每一个班上安装监控视频,我觉得这是必要的,因为家长看到老师的日常工作,看不到体罚。这个想法可能导致一些老师对教育质量监测的负面印象,是一个硬性的、缺乏人性的措施,将难以实施。特别是对资金和学生都有公办中学的保护,在民办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存不突出,外部检查和监督更容易成为教育质量的一种形式,难以进一步提高。在没有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地掌握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和控制,比如对各种类型的监控工具的实施,监测标准的依据是什么,监测周期应该是多长时间,如何评估效果如何。对此,希望中学有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操作指导,探索式的中学教育,但似乎缺乏有形的东西。

三、中学教育内部质量监控的路径策略

(一)强化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测意识

中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中学教育质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中学管理者和教师应该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和监控质量及对儿童和教师的潜能影响。其次,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教育的质量监控,即对整个过程的监控和监测监控及影响因素,以保证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

(二)加强外部监察对内部监察的推动力量

中学教育质量需要与中学社会共享。只有形成了外部监测系统,内部监测和外部监测集合起来能够实现监测结果的优化。中学教育质量监督部门需要负责国家和地方中学教育质量标准宣传,推进和落实工作,而且需与专业和学术机构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提高二级教育机构的考核评价标准,保证质量标准可以实实在在地融入教育实践。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监测系统和工作计划,除了例行检查和日常检查鉴定,而且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中学,切实了解不同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改进建议,并确保科学和顺利实施有关的资金,政策和技术指导监督。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化媒体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关注中学教育的质量,能够为中学的内部控制提供更多的推动力量,使内部和外部形成合力。

(三)提高教育质量内部控制的专业水平

第3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另行开展。各地和学校要把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第三条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以《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依据,逐项细化分解指标,全面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领域。

第四条 评估采用等级评定,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满分为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59分及以下为不合格。

第五条 体育工作有特色,深化改革有成效,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有创新的学校,可以在评估中获得加分奖励。

第六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

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

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的;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

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

评估中弄虚作假的。

第七条 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体育工作自评,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逐项评分,并填写《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自评结果报表》,于每年10月31日前连同相关文件和佐证材料上报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明确机构和专人负责自评工作,确保各项内容完整、真实、准确,客观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状况。

第八条 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填写《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审核结果报表》,形成评估工作报告,逐级上报,并公布复核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审核报表》和评估工作报告报教育部。

第九条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管理,评估工作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保证评估过程严谨、有序,保证评估结果公正、公平,及时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各地可设置一定比例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监测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

第十条 教育部动态管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设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专家咨询组织,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测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监测点学校,每年抽查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并公布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在各省(区、市)遴选推荐基础上,教育部认定并公布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

第4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共同体联席会议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共同体学校密切联系群众的指导方针,增强共同体学校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促进教职工队伍稳定,推进共同体学校教育健康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是加强共同体学校相互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共同体学校教师参政议政,调动和保护广大教职工参与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和重要问题,经提前协商可随时召开。

2、联席会议坚持维护行政权威与尊重群众意见相统一的原则,协商解决涉及共同体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3、联席会议的议题由共同体学校中核心学校校长或成员学校校长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共同研究确定。出席联席会议的人员,根据每次会议研究的具体内容,一般由与议题有关的行政部门负责同志、项目组负责同志参加。联席会议的会务安排,由校长办公室筹办。

4、联席会议由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向大会通报共同体学校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共同体学校工作相关的行政措施,由大会通报围绕共同体大局开展工作的情况和教职工队伍情况,听取大会对制定有关涉及共同体学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和措施的意见建议,研究解决有关共同体学校组织建设、活动设施、经费财产、工作部署等问题,并就教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提出解决措施。

5、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核心学校、成员学校校长会签。对会议纪要确定的事项,各项目组应认真贯彻落实,并分别督促检查。会议纪要落实情况要在下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6、联席会议视其情况可邀请共同体学校相关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家长代表旁听。

7、共同体学校要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听取工作汇报,听取共同体学校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及呼声,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维护共同体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

青州市邵庄镇文登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郭峪小学

二O一二年十月

共同体学校校长工作制度

1.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郭峪小学校长每学期不少于2次,参加青州市邵庄镇文登小学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业务研究、日常教育管理、教师评聘、教育评价考核等学校重要工作的研究与讨论。

2.青州市文登小学校长每学期不少于2次,参加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郭峪小学行政会议,指导重要事项的决定,以及开展有关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的检查。

3.青州市文登小学校长每学期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青州市刁庄小学、郭峪小学送出一份有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发展等方面富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书。

4.三校校长共同牵头审定《“文登小学·刁庄小学、郭峪小学”教育共同体工作计划》、中层干部轮岗和教师交流、学生活动等事宜,共同体办公室可具体负责落实。

青州市邵庄镇文登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郭峪小学

二O一二年十月

共同体学校教学工作制度

1.共同制定年度三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对互助方案与工作安排,并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科学统一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实行相对一致的教学常规管理、课程管理、质量管理等,把青州市实验小学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移植到青州市何官镇孙板小学,提升该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3.建立统一的质量诊断监控机制,对共同体学校实施统一的质量监测和管理。

4.深入开展送教活动,邵庄镇文登小学教务处每学期派出学科骨干教师,到刁庄小学、郭峪小学上公开课、示范课。

5.刁庄小学、郭峪小学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名师带徒”活动,以“1对1”的结对“跟教”提升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并积极介入牵头学校教科研网络,对接牵头学校,科学合理制定好教科研计划,安排本校教师到牵头参加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

6.文登小学教务处对刁庄小学、郭峪小学教务处教学常规的执行提出合理建设性的意见,刁庄小学、郭峪小学教务处着力抓好各项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常规的检查、督促、反馈、评价和改进,从严要求。

青州市邵庄镇文登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郭峪小学

二O一二年十月

共同体学校科研工作制度

1.制定严密的三校共同教科研工作计划,把捆绑结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有机结合。

2.建立统一的教科研活动制度,开展统一的教研、科研、技能比武等活动,加强牵头学校与参与学校之间的教育交流,提高共同体内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发展水平。

3.牵头学校教科部门每学期派出教科研骨干,到刁庄小学、郭峪小学交流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方法、学生管理经验,促使三所小学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方法,切实提高教育科研素养。

4.牵头学校教科部门面向参与学校全面开放教育资源,刁庄小学、郭峪小学积极参与到牵头学校教科研活动之中,刁庄小学、郭峪小学教师踊跃参加牵头学校小专题研讨、读书交流、课题研究等活动。

5.牵头学校教科部门协助另外两所小学研究改进教科研发展的策略,提出建设性意见,促动两所小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教科研管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青州市邵庄镇文登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郭峪小学

二O一二年十月

共同体学校德育工作制度

1.制定共同的、严密的两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安排,把捆绑结对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2.建立统一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学生日常管理、班级管理、班主任培训与考核等,加强三校德育活动交流,提高共同体内学校的学生管理水平和德育工作指导队伍素质。

3.牵头学校与参与学校的德育部门要加强联系,每学期共同策划组织富有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

青州市邵庄镇文登小学

青州市邵庄镇刁庄小学

第5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问:什么是义务教育学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的意义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学^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其主要做法是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

《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通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区在部分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教师调配与交流、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外广泛实践经验证明,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促进县域内学校间互相帮扶、优势互补、融合共生、内涵提升、促进均衡的重要手段,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如何科学设置学区?学区组建的形式有哪些?

答:《通知》指出,学区设置应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学区组建可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帮扶等多种形式。一般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一般按小学、初中学段分别设置学区,也可探索“初中+小学”模式设置学区。每个学区学校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所。

一是城乡帮扶形式。①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若干村小学),通过帮扶来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②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小学在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又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以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集团化办学形式。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三是学校联盟形式。①初中+初中+小学:由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②优质学校+优质学校:由若干所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通知》指出,全区各地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问:学区组建起来后,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答:《通知》指出,要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的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

在行政事务方面,各地党政领导部门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权限。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要负责对学区内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可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在资源管理方面,各地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和仪器设备在学区内学校开放共享;二是促进学区教师资源、教学成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共建共享;三是促进学区内学校校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家长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共享。

问:如何加强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

答:《通知》对加强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5点要求。

一是打造学区管理团队。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二是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农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三是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系统人”。

四是加强学区教师培训。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水平。学区要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五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并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

问:如何提升学区的教育质量?

答:《通知》建议通过五个方面提升学区的教育质量。

一是统一学区课程实施。学区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协作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的统筹,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升课程实施效果。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共建特色课程教学资源,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二是统一学区教学研究。学区要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学区内学生差异化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美育相融合,发挥学科教学综合育人功能。学区要协同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教学研究新格局。

三是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是共创学区文化。学区要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学区文化。在传承、提升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拓展延伸,加快融合,构建互励共进的学区文化,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学区一品牌、一县一风采的良好育人环境。

第6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我校各项工作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区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区教体局有关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坚持规范办学,实施精细管理,探索个性化发展,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重点工作及目标

1.沿着“规范管理—精细管理—精致管理”的方向不断深化,提升学校管理层次和水平。

2.做好特色校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园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3.树立教学全员、人人担责,过程考核,绩效评价的质量意识,结合区教体局“打一场提高教学质量的攻坚战”目标,强化课堂与教研,探求教学质量再提升。

4.努力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创建区级“文明学校”,。

5.召开教代会(全体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制度、职称评聘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

6.继续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环境建设;管好、用好各种教学设施设备,全面提升标准化学校创建成果。

7.打造寄宿制管理品牌。加强寄宿制安全管理,对寄宿生学习、生活条件提级升档,丰富文体活动,分类提升寄宿制管理水平,提高寄宿生综合素能。关爱留守儿童,营造温馨家园。

8、加强家校联系,办好家长学校,按时上课,定期交流,保证家校联系畅通,家长家教水平提高。

9、强化“六室”管理,为学生提高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高效教学服务。

10、注重学前教育,严格按照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为学前教育创设条件,改善学前教育环境。

11、巩固前期安全零事故的成果,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坚持德育为首,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基础

突出重点,明确德育工作方向,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奠基学生幸福人生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积极探索实践“先育人后教书”的有效方式。

认真落实育人为先、育人先导、全员育人的工作要求,把德育工作纳入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将“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作为教师教学常规工作要求。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发挥潜移默化的、卓有成效的学科德育功能,形成鲜明的“育人教书”的个性、风格、特色,提高课堂教学“德智一体化”程度。

2.进一步提德育工作水准。

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定期组织班主任工作交流、研讨,组织有经验的班主任开展示范指导活动,通过嘉奖文明班级、特色班级、爱心教师等方式,加强对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的培养,促进班主任工作专业化发展。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指定:郑桂华、董超、梁景凤在会上作经验交流。

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做到日常管理工作的高效、细致、务实,提高德育管理的专业化水准。逐步建立德育导师制度,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积极培养自主型、学习型的学生干部,创设人人争做学校“小主人”的良好氛围,值日学生对全校学生在考勤纪律、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场地卫生、食堂用餐等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日常管理。坚持日检查,周汇总,每周一次评比,一月一次总结,要从学生每个日常行为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学生一日常规抓好,使养成教育真正到实处。

积极搭建家校交流平台,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监督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师家校沟通的技巧和策略,让学校走近家长,让家长走进学校,努力形成“家校共建”、“协同创新”的德育工作合力。

3.完善“活动德育”模式,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升国旗、集会、主题班会、打扫卫生或集体劳动社会实践、学校重大节日等学生活动为契机,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4.进一步加强宿管文化建设,打造自主、自立、自强的宿舍文化。

在宿舍管理中,从机制上保障值班领导、值日教师、班主任经常进驻学生寝室,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宿舍生活的细节管理、常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使学生宿舍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学生到离校考勤、就寝后值班、巡逻等安全措施。

(二)突出教学中心,抓质量持续提升不动摇

1.严格课程管理。

严格贯彻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尤其严禁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不得随意调课,变更学科课时。要认真开展好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实实在在开展阳光体育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

切实落实规范办学要求,实行课程表上墙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2.抓实教学常规。

根据《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检查细则》,结合学校实际,从备课、上课、学生学业状况检评、质量监测等方面修订《陈湾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推行“常规巡课、推门听课”制度,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将教学质量落实到每堂课中,努力提高常态课效益;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检查教案编写、批改作业、培优辅差及质量监测。

3.抓好体艺活动。

继续以提高体艺教育质量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学校兴趣小组的管理,充实各兴趣小组辅导教师,确保特长生比例逐年提高,着力培养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定每个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

4.

加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对后进生予以充分关爱,认真分析,因人施教,制定适合的教学计划,采取“小步走、细指导、勤反复、多激励”的办法,使他们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

5.认真抓好图书、科学仪器、体音美劳器材、教学用具、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等教育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设备的效益,为教育教学服务。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学校跨越发展增后劲

1.着力塑造教师形象。学校扎实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

严格执行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十不准》等规范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师德红线》20条禁令和上级有关中小学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校风与教风。

严肃工作纪律,继续执行教师签到考勤制度,落实坐班制度。教职工有事请假,包括上班期间中途外出,必须履行请假登记手续。切实抓好值日导护和节假日值班工作,确保师生和校产安全。

维护良好工作秩序,确保政令畅通,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严守课堂常规,教师在上课、集会期间严禁接听电话,上课、集会间电话应关机或置于振动、无声位置。校内提倡不吸烟,禁止教职工在教室吸烟。每一位教师要注重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用自身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和教育学生,努力营造一个优良的校园育人环境。

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中去,并且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化评估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勤者多得、能者多得、绩优者多得,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加强课堂教学研讨。

本学期,各学科教研组要继续组织“研讨课”、“示范课”、“精品课”以及参加“优质课比赛”等,通过扎实有效的研课、磨课、听课、评课、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研讨的实效。

3.重视青年教师、名师优师培养。

创设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创设比学、比教、比质量、比贡献的优良风气,为青年教师在本教研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发展创设助推器。

4.校本教研工作

科研兴校,能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我校的实际问题,使形式化的教研转变为有效的为教学服务的活动。

(1).要求各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教研计划,整个学期的计划要有紧密的联系性。

(2).每一次教研要确保教师都有所收获,突出实效性。本学期安排两位教师上课。

(3).学校领导要深入参加教研活动。教师听课10节,领导15节。

(四)优化学校管理,促和谐校园建设不放松

1.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学校行政班子集体讨论制和“教职工代表参与民主决策制”三项制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和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加强效能建设,继续改变学校领导作风,带头廉洁自律,建设一支率先垂范、善于深入细致做好工作的优秀干部队伍。

2.抓牢安全管理。一要落实学校安全目标责任制、重大安全事故报告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明确学校各部门、各班主任的责任,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自查制度,定期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要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制定各项安全预案,本学期至少开展2次切实可行的安全演练活动,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尤其要把学校防火、防溺水、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放在突出位置,杜绝一切安全事故。三要加强寄宿生的管理,建立健全寄宿生管理制度,配足专(兼)职生活老师,确保寄宿学生安全。四要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确保大局稳定。要配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门卫要把好人员进出关,实行入校登记制度。五要做好未成年人的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妥善处理校内学生伤害事故,维护学校和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

3.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规划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突出文化育人的理念。深入开展讨论学习、领会落实“学校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活动。让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念充分体现于学生成才、教师成功、学校领先三个层面上,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教学质量提升上的内涵作用。

(五)抓好后勤保障工作,改善办学条件。

1、完善学校各种硬件设施建设,包括校园环境绿化改善,幼儿园及食堂综合楼的各种配套设施。要净化、绿化、美化校园,让全校师生在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

2、扎实做好后勤常规工作,主动、积极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切物资供应,为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3、加强学校固定资产采购、登记、保管、报废、转让的管理,制定相关制度,责任层层落实。

4、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各项经费,计划开支,计划供应,专款专用;推行学校“财务公开”制度,使学校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群众的监督。

(六).重视关工委工作,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组织举办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七).开展好学校工会工作和对口支教工作。

1、深化校务公开,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2、完善教职工大会制度,广泛征求吸取教职员工的优秀提案建议。

四.工作安排

月份

序号

内容

责任人

二、三月份

1

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期初业务学习。

2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3

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安全教育工作。

4

学期初工作自检自查;

5

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

6

学生文明行为教育

7

学雷锋活动

四月份

1

召开教学研讨会议

2

成立兴趣小组并有序有效开展活动

3

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4

家长学校开展活动

5

国学经典诵读阶段成果展示

6

各班办好黑板报

7

开展讲一节好课活动

五月份

1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2

抽查部分学科作业

3

做好课堂教学改革督促

4

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5

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6

开展访万家活动

六月份

1

开展教研活动,重点教学点

2

迎接区常规教学督查

3

筹备第二届庆六一文娱会演活动

4

导学案评比

5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

6

办好班级黑板报,完善班级文化

七月份

1

第二届庆六一文娱会演活动

2

课堂教学督促

3

召开各班班干会议“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

4

制订复习计划,扎实搞好复习教学、教研。

5

学校财产管理登记、学籍整理,各仪器、材料、教学参考书等归档

6

放假前师生安全教育;

第7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教学质量的内涵提升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和变量很多,包括学校的生源状况、学生和家长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等。众多的影响因素和变量增加了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就决定了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条件、过程和结果等相关因素与变量进行系统评估的重要性。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改进教学、促进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理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提升必须以科学的评估和监控为基础。从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来看,完整合理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估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督导评估、社会中介机构的独立评估和学校组织的自我评估。除了外部评估,学校本身也可以进行内部自我评价,以诊断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行动。近年来,西方国家除了加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国家监控,也赋予了学校更多的自,要求学校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还要成为评估的主体。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趋势。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是学校组织自身为改进教学管理,通过自主选择评价标准和监测内容,借助专业的评价技术、方法和程序,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评估的自我评价活动。与政府评估、社会评估等外部督导检查一样,它是学校对自身教学工作的系统检与评价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理论与技术视,是学校监控和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机制。在评估与监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还要有科学的评估程序和方法技术。学校要以数据说话、以事实为基础,反对随意性、情绪化和经验型。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发展性评估,其目的是为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有效改进,而不是为了应付外部的问责。因此,学校不用担心来自外部的压力,也无须弄虚作假。在评估过程中,学校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问题的解决为直接目标。虽然学校自我评估已成为国际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我国也有学者呼吁应发挥学校自我评价的作用,但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展的内部评价在我国依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审视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不难发现,各所学校的教学评价依然以政府的督导评估为主。可见,在我国提高学校对自我评估作用的认识、开展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能增强学校办学自,规范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在我国,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到学校层面。以往由行政部门单方面意志取代学校办学自主性、以划一标准代替学校自主发展需求的状况,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努力转变管理模式,引导学校向具有自主发展机能的办学实体转变。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既是学校行使办学自、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功利主义以及经验描述的评价局限,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和活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它能够深化学校的教学评价改革,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当前,教学评价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有效推进的一大瓶颈,严重制约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评价理论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从学校层面加强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是学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发现教学问题、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使学校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各种情况,建立教学过程的反馈通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自我调节、及时改进。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了有效规范,教学过程中的不良行为也能够得以及时控制和预防。

二、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模式

作为评价的主体,学校如何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与监测?虽然,近年来已有学校开始尝试自主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但诚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自我评价在形式上基本以学校工作总结为主,内容基本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归纳性叙述,既没有实现设定的目标,也缺乏评价的指标和相应的工具设计,所用的分析信息随意性较大。无论是评价指标的针对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还是评价结果的客观性,都存在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学校在自主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时应考虑其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来看,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比较少,缺乏理论指导。CIPP模式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是在对泰勒的目标模式进行批判和改进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由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四个部分组成。这一评价模式以决策为导向,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进行了有机整合,强调教育评价的改进功能。因此,它也被人们称为“也许是第一个成熟的方案评价模式,还可能是迄今为止阐述最为详尽、设计最为周到的模式”。根据该模式的评价理念,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CIPP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运行模式,以期为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的背景评价

背景评价是指在特定的学校背景中,对教学工作的需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所作的分析与评估。任何一所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发展背景中,学校的教学深受相关背景因素的影响。在对背景进行评估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的受益者是谁?学校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及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等)对教学活动的内在需求是什么?这些需求是否科学、合理?学校要做好教学工作,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在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评价者可以尝试开展以下评价活动: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教学受益人需求和状况的信息进行收集与评估,如学生的需求与生源状况的分析;访问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识别学校教学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分析和梳理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及办学目标,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判断;阐述与分析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背景评价是一种诊断性评价,是学校形成办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

(二)学校教学的输入评价

输入评价是指对学校教学工作所需条件及现有资源的评估活动。教学条件及其资源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存在与发展,也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考虑学校能够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外在的条件与限制,对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在对自我的教学工作进行输入评价时,学校要努力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学校的师资状况如何?学校是否有充分的教学经费投入?所拥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在这一阶段,评价者可以开展以下评价活动:了解学校的师资状况,对师资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师生比、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等进行评估;考察学校支持性条件的满足状况,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活动器材、教学场地等内容进行评估;了解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情况,分析教学经费的来源、数量、分配情况等;评估现有教学条件与资源是否满足学校办学(教学)需要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这种需要。输入评价能够帮助学校在需求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制定合宜的办学方案,以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的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的本质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记录、监督、诊断和反馈,帮助学校和教师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实施。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者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校教学工作落实的状况如何?阶段性目标达成程度怎样?学校的优势学科和弱势学科有哪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改进?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推广?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评价活动包括:深入课堂,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内容的清晰度、教学结构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教学环境的优劣,等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负担,考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课外作业的数量、参与课外辅导的情况,等等。过程评价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重要特征,强调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在经常性的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同时欢迎来自各方面特别是教学工作受益者的监督与评价。因此,过程评价的评价者可以是学校的领导,还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研究者等。另外,从评价的内容来看,过程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教”,还重视了学生的“学”。

(四)学校教学的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通过对教学结果的测量、判断和解释来考察之前设定的教学(办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果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实现了何种教学结果(预期的和非预期的、肯定的和否定的)?教学活动的相关人员是如何看待这些结果的?预先制定的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如果没有,原因是什么?在这一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学生毕业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业表现的评价,包括与评价考试成绩、道德发展、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参与竞赛的情况,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在我国,人们往往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判断一个教师、一所学校教学水平高低、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事实上,考试分数仅仅是教学结果评价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部。诚如有学者提出的,“如果我们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的话,那我们就过于简单化了。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学生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行为受道德的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作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因此,结果评价的内容不仅涉及学生考试情况,还应包括其他学业表现及情感、态度、道德等方面的发展。

三、基于校本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方法

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过程中,因为评价与监测的主体、对象、内容等不同,使用的方法也有差异。为提高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在方法的使用上我们强调多样性及量化与质性相结合。

(一)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量化方法

1.测验。学业水平测验是学校在开展教学评价与监测过程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它不仅能够评估学生的已有学习水平和状况,而且还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判断。学校所开展的测验包括两种。一种是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或相关评价机构组织的标准化测验,另一种是学校自主开展的测验。当然,为了保证自编测验的效度和信度,学校在测验的编制、准备、实施及分数解释等方面应遵循一定的专业要求。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测验配合使用,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人士等。调查的内容可以涉及学校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包括学生、家长等教育受益人的教学需求;学校的师资状况、管理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开发;教师的教学状况、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学业负担,等等。在调查过程中,学校应遵循教育调查的基本规范与要求,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质性方法

1.课堂观察法。它是指深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与诊断,以获取课堂教学质量较为全面的信息。对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的观察,包括学习注意力状况、学习氛围、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练习或回答提问的正确率等。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进程的安排、方式方法的使用及提问的范围与频率等。

2.访谈法。访谈对象既可以是教师、学生,还可以是家长、学校管理者等。访谈的活动包括:访问学校领导及教师,了解和讨论他们对教育受益人需求的各种观点和看法,了解他们的教学观念、教学困惑和困难;访问教师和学生,了解他们对学校创设的教学环境、提供的教学资源的看法;访问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期望与看法,等等。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个别教师和学生(如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困生”等),深入课堂,就“教”与“学”等问题做深入的个案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诊断和问责,指导教师和学生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个案研究的对象往往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个体,他们的表现对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设置专门机构,加强过程管理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的有效、有序和常态化发展,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策划和实施。作为学校教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性,召集学校相关人员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办公室,成立专责小组,负责行使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管理权,统筹并推行学校自我评价。学校要重点解决诸如“哪些人员参与评价与监测工作”“责任和权限如何分配”“时间和资金如何安排”“技术如何保障”等问题。在学校内部,还应建立自评文化,推动学校自评工作的开展,使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明确的是,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测要求各方面的广泛参与,它在校长的组织下实施,但绝不能由校长或学校领导班子一手包办。因此,专责小组的成员应多元化,应将一线教师代表纳入其中,甚至可以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他们可以参与制订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工作计划,研制质量标准以及具体的教学评价与监测活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认同,提升教学协作和问责,最终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二)研制质量标准,规范评估过程

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活动和调整社会秩序的准则或尺度。为了确保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学校可以在国家质量标准的大框架下,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研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质量标准。一般而言,学校制订的教学质量标准应由“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两部分组成。“共性标准”指的是各个学校教学活动必须达到的基本的、共同的质量标准。它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达到的合格标准,不能降低。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全国范围内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都必须遵循的统一的、共同的、最低的标准。学校对“共性标准”的研制可参考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等文件,通过将相关标准的内容和评价指标具体化,增强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个性标准”则是不同学校在满足国家教育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研制出来的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反映,也是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学品牌的体现。不同的学校在办学传统、教育理念、学生特征和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学校对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应着眼于个性标准的评价与监测,从而实现学校办学的个性化和品牌化建设。

(三)实施教学问责,加强质量干预

从明晰标准到按照标准开展质量监测,再到根据监测结果追踪问责,构成了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的全程式完整链条。问责与干预是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的重要一环,是对其后续活动的一种规范。“问责”主要是根据评价与监测的结果采取激励或惩罚的措施,从而使质量监测的结果产生厉害关联性。“干预”的目的在于使低表现水平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清自身所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努力达成学校的教学目标。因此,问责与干预不仅是对责任的追究,更在于教学质量的改进与提高。学校在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测时,要重视问责与干预制度的建立,不仅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位参与者给予明确的责任划分,而且还要有清晰的奖惩措施,将评价与监测的结果与相关责任人的岗位聘任、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多寡相挂钩。当然,为了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承担起构筑教学信息平台的职能,定期将监测到的信息和结果通过书面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布,使相关责任人明确自己的工作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质量问责与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学一线的教师,还包括校长、教学管理者、家长等与学校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体现学校办学的公平、公正,才能使一线教师真正信服。

(四)寻求专业支持,提升评估水平

第8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摘 要】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的撰写过程中,分析了质量年报的普遍问题,同时利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开展量化分析,站在学生、家长、公众的视角行文,为高职质量年报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职;质量年报;人才培养

近年来,走进大众化之门的中国高等教育在生源递减的环境下,发展重点逐步从规模扩张转为内涵提升。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要求:“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教育部明确从2011年起,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报送制度制度,并通过互联网和其他平台向社会。

一、高职质量年报的问题分析

(一)侧重保障因素的描述,对培养结果缺乏科学的明确的定量监控指标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界定,全国两百余所示范(骨干)校和一千余所高职院校无法达成明确的共识。正因对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标准的多样标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报中涉及的指标(例如专业对口率、就业率、创业率、“双师”教师比例)统计方法不同,全国各高职院校间很难开展横向比较。对于不同口径收集而来的数据,高职院校之间很难形成参照系,纯粹的数字并不能客观反映高职院校的办学情况。

(二)侧重做法和经验的描述,对实施效果缺少科学的量化分析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年报撰写过程中需要改变仅站在办学放的单一立场,从质量年报本身的行文来看,也要改变撰写行政总结报告的行文方式,用夹叙夹议的思辨方法是支撑不起质量年报的科学评估的。此外,高职院校在工作计划和目标时,也要有可量化的目标才行,而不能只有定性式的描述。作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理想的目标是实现全面、客观的,且其中应包含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存在的客观不足及问题。然而在已公开的年报中鲜有这些信息。有的报告甚至根本没有提到不足之处。

二、基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高职质量年报提升策略

(一)数据来源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报中的报告数据来源以高职人才培养数据为主,且明确统计时段。同时在报告中的每个数据来源注明出处与定义,若是第三方数据,则说明第三方机构的性质和数据收集时间等相关内容,尽量将数据接近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同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以学校“校企共同体”合作企业为主)、研究机构及其他相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估机制,除了重点将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创业率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外,学校尤其关注学生“w面就业”的情况,量化指标有企业满意度、毕业生收入情况等数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确信人才培养质量是可以被定义、和量化的,同时认为量化的结果能用于改善高职院校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

(二)以学生、家长、公众的视角开展量化分析,关注热点问题

教育部要求,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年报要求从学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政府履职、服务社会、问题与展望五个方面展开。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组织撰写质量年报的过程中,从学生、家长、公众的视角开展行文。在学生发展章节,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客观采集,并引用媒体关于我校就业的相关报道,向社会公众展现我校人才培养中就业率的直观情况。以2016年质量年报为例,学校摘录了国务院关于我校“八个岗位抢一个毕业生”的报道,让社会大众更加直观具象。同时,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特别关注学生体面工作的数据,以2016年为例,学校从就业竞争力、就业创业情况、月收入、就业分布等维度摘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撰写质量年报的同时,反思学校育人工作的优劣,用于指导往后的育人工作。例如,从就业地域分布的维度看,可以审视我校“立足开发区,服务杭州市”的办学定位。学生发展的第二个方面是分析学校在育人工作的具体做法,标题为“学生活动融入专业发展”。以2016年人才培养质量年报为例,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列举了学生文化活动结合专业教学实际、社会实践立足学生职业素养锻炼、创新创业竞赛融合产业发展需求三类,学生、家长、公众可以直观了解系统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学校的具体做法。

在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的构架和撰写过程中,学校列举了“校企共同体: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发展”“课堂教育教学创新:强化学做合一,提升职业素养”“实习实训开放:直面社会责任,反哺社会教育”“创业教育:创业带动学业 提升就业能力”四个角度,同时在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的时候,每个区块从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上提取具体数据,客观反映学校办学举措取得的量化效果。除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数据以外,学校在质量年报中体现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贡献与评价。

在政府履职方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从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及政府关注学校发展和营造的氛围角度,让学生、家长、公众直观感受政府履职和对学校的支持,同时,学校主动公布财政投入的开支流向,用于专业教学的比例,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选修比例,学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比例等信息。

服务社会方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介绍学校反哺基础教育的特色做法,社会培训的情况、公共实训基地的运行情况,中西部地区院校支援情况和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等情况。在问题与展望中,学校结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量化分析,提出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管理工作及文化建设成果等方面提供提升的具体方案。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年报的本质是高职院校对教育教学过程的自评,对促进院校信息公开、建立教育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有很大的意义。质量年报要利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开展量化分析,站在学生、家长、公众的视角行文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第9篇:学校质量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一、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注重管理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创新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切实加强了对教学全过程的严格检查、监控力度,搞好教学管理制度的“五化”目标,即“个人备课具体化、课堂教学艺术化、课外作业分层化、单元测试规范化、质量分析制度化”。

2.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发展。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3.精心组织、严格落实教学各个环节,向管理细节要质量。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我校在教育教学中落实工作的双“十字”要求,着力打造课堂。一个“十字”是:“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另一个“十字”,即“精讲、多练、勤查、多导、常夸”。我们把双“十字”要求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向课堂要质量,走素质教育内涵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则。

4.以教学质量提高年活动为契机,全面强化质量意识。“功夫花在备课上,本领显在课堂中”是我校在实践“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出的行为准则。

(1)认真做好阶段性检测、补差过关检测等质量监测工作,逐步规范学生作业、教师批改等常规性工作,做到“四必”十六字,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各年级补差的效果。

(2)加强毕业年级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对初四学生的思想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好初四学生会、家长会和班级协调会、阶段性的学情分析会等,广泛收集信息,研究教材和教学策略;加强分类辅导,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 开展实效性的常规教研活动,大兴研究教学之风

1.完善集体备课制。在教研组中全面开展教师集体备课,要做到“三定”、“七备”。“三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授课教师;“七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课堂设计。集体备课过程中,要与教学案、导学案编写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备课质量和水平,真正把集体备课的过程变成教师学习、研究业务的过程,切实解决问题、收到实效。

2.强化听评课研究。我校在打造“高效课堂,有效学习”中坚持示范课引路、评优课激励、研讨课提高的三课并举措施,结合优质课评选活动、公开课选拔活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各类培训活动、教研活动、技能练兵活动,使“高效课堂,有效学习”在课堂中发起、在课堂中提高。在打造三课并进的同时,我校把推门听课常态化列入了周工作计划,全员参与,不仅领导干部要听、教研组长要听,教师也要听,做到有目的地推门听课,听不同学科、不同教师的课,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的。

3.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应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践性。本学期多媒体教室向全体教师开放,每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上课的节数要不少于2节。

4.加大知识点梳理工作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深化导学案的使用。教师从学期初开始,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要逐步梳理出本学科各节、各章的知识点,并在导学案中做系统的归纳、总结、提升,使教学、辅导、考试命题更有针对性,增加教学的有效性,避免盲目,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为我校进一步开展 “定向目标——解疑探究——互测自结” 课堂教学模式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 加强师资培训,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当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干部教师素质就成为阻碍发展的瓶颈,唯一的破解办法就是培养培训、提高素质。为此我校将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正确教育导向,培养校内名师,创建精品课堂;在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重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精雕细刻,培育出课堂教学的样板课,并在校内予以推广,供全校教师借鉴;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逐步构建发展性教学模式。

2.在打造师资队伍中,不仅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把笑脸多迎向弱势教师,把转化弱势教师放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多蹲下来和弱势教师说话,多把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提供给他们,多为一般、弱势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