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关于痴情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痴情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痴情的诗句

第1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拿破仑说,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嗅觉,他都能回到故乡科西嘉岛。因为那里的风,总带着一种植物的独特气味。我和他一样,在这个冷风阵阵阵、寒意浓浓的冬季,我又闻到了这种专属于我的特殊气味——故乡甘蔗的甜味。这味儿把我的情感和灵魂熏染得如梦如幻,常常感觉自己盈盈腾起,被这股味儿载着在浩瀚宇宙飘呀飘,再沿着味儿的源头缓缓降落,就回到魂牵梦萦的千里之外的故乡,兴奋地在一望无际密密匝匝的的甘蔗林里欢呼雀跃。

也许从我出生时起,就与故乡的甘蔗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长相厮守是我对它至死不渝的缘由。回眸25年前,我出生于一个天寒地冻的冬天,故乡的甘蔗正好成熟,一派苍苍莽莽郁郁郁葱葱的繁荣景象。整个村庄氤氲着一股让我陌生好奇却让勤劳淳朴的故乡人亲切谙熟的气味。在刚降临尘世的瞬间,我第一口吸进的是溢满了甘蔗味的空气,那种甜蜜蜜、脆滋滋、凉丝丝,沁骨入髓的味道让我激动得不由自主发出响亮的哭喊声,震颤了故乡的山山水水。当我第一次吮吸母亲甘甜的乳汁时,我又品尝到了这种味道,随着乳汁溜入我的口腔,滑入我的身体,渗进我的肌肤,融入我的血液,刻入我的灵魂,植入我的生命,成为人生底色的隆重开篇,让我与故乡的甘蔗反复交织,牵扯不开。

故乡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是种甘蔗的理想之地。每年冬天,墨绿一片,漫山遍野的甘蔗林真的是“绿云几万重”、“碧涛欲横天”,何等的一望无垠,何等的连绵不断。不禁感叹蔚为壮观,煞是好看,颇为辉煌,甚至空气里都弥漫着浓郁清甜的浪漫味道。每根甘蔗高差不多3米左右,茎干笔直浑圆,像竹子般一节一节往上窜,只是竹子空心,甘蔗饱满。狭长的叶子层层叠叠挨挨挤挤,把甘蔗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让人的好奇心极度膨胀,那里面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真想凑上去,轻咬一口。想到甘蔗,牙齿上就有一种甜甜的感觉,口舌生津。随便拔起一棵甘蔗,撕掉叶子,迫不及待地用牙齿剥掉“铁甲”般的外皮,边嚼边吐(嚼汁吐渣),顿觉爽脆,一股清凉甘甜的汁液在口腔泛滥成灾,亮出舌尖,浓郁的甜蜜就在嘴巴里打滚。这种甜波的味道久久缭绕在口腔和脑海,能让我回味若干年。

故乡的甘蔗营养丰富,“冬日甘蔗赛过参”这句名言应该是最好的证明吧!小时候常听祖母讲,故乡的甘蔗是“药甘蔗”,生吃可以治消化不良,煮熟吃还可以整肠通便、消热解毒。也许是靠着甘蔗的陪伴和保护,从小到大我才很少生病。长大后,懂得的知识更多。闲暇时拾起些关于甘蔗的诗句,最爱是唐朝的甘蔗,落过薛能对杨贵妃爱情的叹息“压春甘蔗冷,喧雨荔枝深。骤去无遗恨,幽栖已遍寻。”还有宋朝的甘蔗,凝结过苏轼怀才不遇的叹息“老境於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就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甘蔗,让人恍如隔世,却清楚地演绎着世间是非冷暖。不过,对于故乡人而言,他们虽不懂诗句,却懂得甘蔗的经济价值。

在故乡的每一个寒冷彻骨的冬夜,不知是哪一个时辰,只知外面一片漆黑,我总会被一阵杂乱的声音惊醒。村里人大声说话的声音,沉重急促的脚步声,马的嘶鸣声,鸡飞狗叫声,猫头鹰的嚷叫声……响成一片,从土坯墙外重重的传进来,震得我的木床微微摇晃。忽明忽暗的手电筒光和火把的光不时细细碎碎在窗口映现,像一个个奇形怪状的鬼影不停地动呀动,晃呀晃,让我害怕全身得钻进被窝里。这是村里男人用马驮或者肩背甘蔗到城里卖。山里到城里路途遥远,山路陡峭难行,他们必须赶早,早上城里最多,不但能卖个好价钱,还有足够的时间采购家里需要添置的东西。到了周末,我和小伙伴们也会相约一起背甘蔗去卖,换回的钱父母是不会干涉的,全部由我自由支配,于是我就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多年后我仍感谢甘蔗,让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虽然只是几张零角票。母亲们也会背甘蔗去卖,总不会忘记给自家的孩子捎回几个米泡粑或者几颗水果糖。每个寒风凛冽的日暮,总有好多孩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翘首等待自己的母亲。这种等待,是高兴的等待,是希望的等待,是甜蜜的等待。在我的记忆中,整个卖甘蔗的季节,故乡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散文网: )

前几年,政府为了增加农村经济收入,从城里到村里修建了宽阔的二级柏油路,并招商引资建了糖厂和酒厂。故乡的甘蔗运出山再不用人背马驮,而是坐着汽车在柏油路上奔驰到任何地方。故乡的蔗糖色泽金黄透明,甘润芬芳,很受市场欢迎;甘蔗酒纯净透明、醇馥幽郁,兴致高时我也爱自斟自饮几口,让人心旷神怡,感觉就徜徉在故乡的甘蔗林里了。对故乡人而言,甘蔗里贮满了幸福生活源泉。如今,故乡的甘蔗上结满了金果果,挂满了小洋楼,日子,和甘蔗的味道一样——甜。

第2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古代诗人形容飘雪“忽如一夜北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正的下雪何止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啊!那是漫天的开放着六菱的雪花,一菱携着幸福,一菱写着快乐,一菱带着开心,一菱裹着浪漫,一菱擎着甜蜜,一菱托着祝福,绒绒的曼舞轻盈。落在脸上瞬间融化,凉凉的,爽爽的,难道是你前世的一滴泪,化作今生的雪花,落在我的嘴里,清凉了我的心海,净化了我的血液,一生只为你牵挂,只为你歌唱,只为你写着清冷的诗句,在落雪的北方。

假如北方没有雪,那这个冬季就荒芜了孩子的梦境,不能堆雪人,打雪仗,不能再雪地里踩着梅花印迹,就不能随意的涂抹着画卷。假如北方没有雪,冷风吹拂落叶飞舞,残草枯黄万物凋零,猎人们还怎样去狩猎,哪里去寻找猎物的踪迹,口渴了哪里还有雪可以充饥解渴。冬天没有雪,就会乱了北方的情愫,冬不冬,春不春,秋不秋的,分不出季节的变换了。

北方的冬季必须有雪,因为雪花是一种情感的语言,雪花是一种细腻的文字,雪花丰富着北方的山山水水,雪花包容着塞外的丛山峻岭。把揉碎的爱,做成雪花洒向大地,飘飞的可都是你带泪的柔情。还不是因为你,总是离我很远很远,不能相见,只有思念,于是把思念都化作飞舞的雪花,飘落在你常走的路边。你说你会在下雪的冬天里想我,那为什么厚厚的雪落满了我的世界,我还在独自数着寂寞的日子,雪花摇曳着孤独的相思,转动着沉睡的美丽,是否只为了你。

只有雪花静静地到来,才能把秋的沉重溶入黑夜,让梦缩短着你我的距离,认可孤独的离去,也不说出想你。想你是一种境界,想你无声无息,只有树上的鸟儿说着一声声痴情的话语。梦里很温暖,夜很深沉,捧在手心的雪花,融化了夜的寂寞,弄湿了我的眼睛。遥看万里银河,谁在为你摇桨划船。

不到旷野你永远感觉不到,瞬间被雪的凉气打透棉衣棉裤的感受,穿得再厚也能感受到冷气逼人,沁人心扉。积雪,静沃无崖,白的一尘不染,让你的心灵有种颤动的感觉。是城市里永远看不到的画面,也永远感受不到走进自然,走进无垠的旷野,体验一下天地之间的雪域豪情。正是这千里的冰雪,万里的严寒,才会锻冶了北方汉子的粗犷豪放。

有雪的旷野很安静,只有懂雪的人,才会倾听落雪的声音,听懂雪花寂寞的心跳。我的文字像月光宝盒一样古老,但不神奇,因为它不能穿越时空,让我走近你的身边。可有雪的旷野,像一个童话,一天到晚的走在童话里,用笔涂抹着简单而淡雅的守望,关于北方,关于冰雪,关于旷野,关于对雪的深深情怀。把心底的思念都凝聚在你的身影里,想怎么思念就怎么思念,多久都可以,像梅花一样绽放在凝霜飞雪的旷野。

第3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气候这么燥热,我的心情也随着气候的燥热而躁动了起来。平静了多年的心绪,被你的轻声问候穿透,似如投石冲开水底天一般打乱。仰苍天,我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望明月,我晓得月如无恨月常圆。情与恨之间,让我忆起了黛玉焚稿的从容。错埋千年的心事,便在法门寺的钟声里,拉开了帷幕。此时的寂夜深处,我心凉如水,微凉的指尖划过颤抖的温柔,空冷的房间透着淡淡的孤寂,空气仿佛在瞬间凝固。轻柔低沉的音乐萦绕耳畔,婉转低回,平静无澜的心泛起阵阵微波,思念就这样不期而至,淡淡的,柔柔的,痛痛的……

人生如梦,转身,走过一路风景,一晃便是三十几年。流浪在忆旧的天国,安宁在浮华的国度,依旧保留着你掌心的温度。不敢去想你,不敢掀起思念的心潮,怕泛滥成灾。可在这万籁寂静、冰冷如斯的秋夜,又是不期然地想起你。从偏偏喜欢你,到真的好想你,再到今天的不想说再见,一个个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一直在寻找着这些年来你在我记忆里的影子。流年易逝,生命终归是不堪一击的脆弱,还有太多不可预知的意外,让我猝不及防。尝尽人生百味,走过荒芜国度,领略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告诉自己:即便心死,也要懂得浅笑。

每一次危难你都相援,你无私的体贴暖我心田。然而,山长水阔难以相守,此时的凄清想起往日的温暖,更是难耐。故而,每一次无眠,你都浮现。在我人生一个又一个的转角处,都是你与我同舟共济并出手相援,怎不让我铭记在心!“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当我看到你的签名中有一个错字的时候,善意地提醒你修改一下。也许这就是我在你的留言中最后的字迹。文字中徜徉的我,知道一份无法言语的情绪永远是不会和别人分享的,从此,不再等你的只言片语,不再于午夜寻找你的身影,不再刻意去触碰你曾留下的记忆。

多少年,情不断,多么想倚你怀间。自己淡笑自己:这岂不是独宿凄凉,南柯一梦!暗藏孤独,依旧听着那首你喜爱的歌,嘴角荡着浅浅的笑,心中是淡淡的失落。风轻,云淡,雨柔,波澜不惊。我强迫自己入睡,可思念辗转,浸透皮肤、血液,乃至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透着丝丝的凉意,夹杂着微微的温度。淡淡的思,浅浅的念。让我把春的娇美,夏的热烈,秋的凋零,一一经过。繁华落尽,终还是一片简单而厚重的苍白。这片苍白让我懂得,生命的意义早无关得到和失去,现实的存在和拥有便是难得的可贵。既然有过曾经的美好,就把这美好珍藏在记忆中吧!

眼眸清醒的在深夜里看见所有那些关于昨天的画面,随心写着细成笔墨的故事,记录着自己的心情。萦绕在你的梦,只在深夜,却也有了清晰的轮廓,在洁白的信纸上敲出笔墨,细成一条虚线,断断续续,记录着跟你有关的点滴。一直在努力坚持着用文字记录人生,在文字中忘记昨天,我选择与文字做了情人。痴情文字,恋上文字,与文字倾诉,于文字中回想着昨天你我的故事。我庆幸你一直在我触不到却看得到感觉得到的地方,庆幸你的头像还会不时地亮起,庆幸你还与我共享着同一片蓝天。有那么一个人,与我于不同的角落,一同静静地聆听着“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曲子,我听懂了曲中的水势汹涌,你听懂了曲中的奔腾澎湃。

第4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水 雨 愁

李清照作为宋代婉约派词大家之一,以她的纤纤素手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之作。除少数充盈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之气的词作,她的词主要以书写闺阁情趣和离愁别恨的情感世界为主。品读其词,我们可否感悟到:无论是在她早期词的明丽轻快还是在她晚期词的凄楚哀怨之中,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水”和“雨”这两个意象的描述。这两个意象的设置除了符合当时的情景、描述了女词人的行为举止外,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女词人细腻婉约的情感和她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一、流水之愁

愁情是人人皆有的普遍情感,虽然愁情的内容因人而异、因地因时而不同,但漫漫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花好月圆能有几时?因而人生必然常常与忧愁相伴而行。先看一首李清照南渡前书写离愁的词《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书写了秋天的相思之情,是南渡前为思念丈夫赵明诚所作。这首词所描述的情景是:秋天的湖水清澈明丽,女词人独自泛舟出游。望着水面上的莲藕,想起宦游在外的明诚,盼望着从远方寄来的“锦书”;秋天里花落水流,明诚离开自己,也是一样的寂寞寥落吧;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无计可以消除,眉梢刚刚舒缓,心头却又翻腾起来了;明丽的秋水,映现的相思之情是那样纯净而深沉。这里的“此情”指的就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里所抒发的愁是夫妻之间的离愁。在思念盼望着丈夫归来的日子里,所用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样的浓重而又流畅的诗句,形象生动地把一个在焦急难耐的寂寞中渴盼远行丈夫早日归来的心理刻画得如此细微,也的确非李清照莫属了。又如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在这里,女词人把自己与爱人临别时的悲情和离别之际的伤情以及离别之后的“新愁”之情表现的细腻动人。清风明月,都成了离亭别所,只有那“楼前流水”,才理解“我”的“终日凝眸”。这真是一片知音痴情。这也正如明人李攀龙所说:“其写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鸣之奏”(《草堂诗余隽》)。

李清照以水喻愁的超人之处不仅在于她的愁情来自她作为女性的特殊的遭遇和独特的感受,还在于她艺术表现技法的新颖别致。她在金华避难时的词作《武陵春》中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担心“蚱蜢”似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超重”的忧愁。虽然不是以水喻愁,但还是通过水上的小船的承载量来把自己深沉的“愁”重量化。这样的化虚为实的奇思妙想,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

二、疏雨之愁

自古以来,“雨”也是文人墨客笔下倍受青睐的意象之物。既有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中溢于言表的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又有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诗句所抒发的含蓄微妙之情;既有贺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极细极浓之情,又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极放极旷之情。在李清照笔下,“雨”的这一意象的运用则是多用而多样化的。如早期作品《浣溪沙》曾写道:“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此词乃词人年轻时所写,上片写的是闺中梦醒时的情景,下片写的是室外景物,把春闺中的舒适懒倦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用“疏”字形容“雨”,即表明了雨的稀落轻松,就那么淅淅沥沥的几点,又自然而然地衬托出女词人闺中梦醒后的舒畅之情。由此可以想象女词人新婚后的生活是颇为美满幸福的。然而,同样是写“疏雨”,在李清照早期的另一首词作《如梦令》中则被赋予了不同的韵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红肥瘦。”这首词通过“雨疏”之“雨”表达了女词人因伤春而惜春,又因惜春而伤别的复杂思想感情。

“雨”这个意象在词人后期词作中所表达的神韵的转变就更明显了。从她的人生经历来看,她出生于仕宦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著名文学家,也是朝廷颇有声望的大臣。南渡前,她生活得比较幸福平静,又有幸与著名金石学家赵明诚结为伉俪,志趣相投、情意审读。金兵入侵,“靖康之难”,使她蒙受到国破家亡丈夫死的巨大不幸。晚年流落江南,境遇十分凄凉。这种凄凉在她后期词作中几乎无处不在。而表现这种凄凉忧愁之情的意象也总离不开“雨”。以其难度后的名篇《声声慢》为例,其中对“雨”的描写可谓形神兼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这里,有形有声的“细雨”如泣如诉,读之不禁为止酸楚。这种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以及女词人孤独寂寞的忧郁之情在这“点点滴滴”的“细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想,在一个女词人独居的院子里,黄昏时分,窗外秋风阵阵,大雁哀鸣着从愁云惨雾的天空飞过,细雨声声,却又满地残花败叶堆积……面对如此凄风苦雨,女词人的一声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能不令千百年以来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为之共鸣?

建炎四年,李清照抵达越州。这次逃难时经前后半年之久,行程万里,历尽艰辛,饱尝流离失所之苦。某日,她触景感怀,写出《添字采桑子》一首。词的下片仍是写“雨”:“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李清照从中原逃到南方,怀念故乡,思念亲人,到了夜晚难以入眠,听着那三更的夜雨打在芭蕉叶上,“点滴霖”,如同打在自己心上。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颜色”。以女词人当年那样凄婉哀怨的心境观雨,这雨当然也就被赋予满是“愁”“情”的主观色彩了。

由是观之,李清照词中的“雨”,往往都是“斜风细雨”、“黄昏疏雨”、“雨疏风骤”之小雨、细雨,从未出现过“狂风暴雨”、“暴风骤雨”之类的大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有这点点滴滴的疏雨细雨,才能更形象更贴切更充分地表现女词人内心世界里蕴藏的无比细腻而沉重的“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水”和“雨”这两个意象之所以在其词中多次运用,不仅仅是为了描景状物,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反复吟唱,真切地展现(倾诉)自己那温婉细腻而又深沉厚重的愁情。如此真切的抒情足以引起我们的感情共鸣,这样自然的技巧更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逸生:《宋词小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张晶:《心灵的吟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论文摘要:月亮,向来是诗人的宠儿,与中国文学生而有缘,作为一种意象源远流长。唐诗中的月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的诗人或借月造境,或以月融情,将自己独特的人文、宗教体验寄予其中,展示了难以言表的情感流程,尤其是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

自古至今,人们描写月亮,赞美月亮,借月抒怀的诗歌比比皆是。这类作品尤以唐诗为甚,而唐诗中的月亮又经常与人们的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纠结在一起。本文主要从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几方面来阐释由唐诗中的“月”意象透视出的唐代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璀璨、繁荣的唐代诗坛上,月亮从众多的自然物象中脱颖而出,成为唐诗中最典型的意象之一。那么,为什么月亮会如此受到唐代文人的青睐呢?

诗歌中“月”意象的存在有其历史的渊源。首先,“它给人柔和、优美、完整的感觉”·;“月圆之时,发出清幽明亮的光,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引;它那“由缺到圆、由朔到望的有规则的形体变化”,构成了其“形体美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月亮的这些美感特质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原始社会中,初民所认识的月亮是与女性相结合的。在我国古代的传说或历史神话中有许多感月而孕的故事。《遁甲开山图解》:“女狄暮汲山下,泉水中,得月精如鸡子,爱而含之,不觉而吞,遂有娠。”《宋书·符瑞志》上记载:“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以乙日生汤,号天乙”等等。这都应该属于生殖崇拜的范畴。现在不少地方还有着小儿拜月、老人望月的习俗,人们仍是把月亮当作一种生殖崇拜物,渴望对月祈福得以儿孙满堂,人丁兴旺。在古老的传说中,月中捣药的是蟾蜍,又作“蟾蝣”、“詹诸”。《太平御览》卷四引《春秋纬演孔图》:“蟾蝣,月精也。”《淮南子说林》云:“月照天下,蚀于詹诸”。“蟾蜍本是一个为天所‘媚’,受天之恩的‘非类’。然而,它恩将仇报,斗胆蚀月,毁了天之‘目”’,所以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常用蟾钩、蟾盘、蟾轮来指代。

其次,诸如“嫦娥奔月”等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更体现了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嬗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高诱注:“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妲娥盗食之,得仙,奔人月中为月精也。”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自然地谈起月亮,人们不能不联想到嫦娥(又作姬娥)。她孤独地在广寒宫中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因而又成为诗人反复抒写的一个女性形象,作为月亮的灵魂被赋予了多重意蕴。月亮“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流转了中国广阔的心灵空问”,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生命感情和审美感情,成为高悬于天际的文化原型”。

再者,月亮与中国传统审美追求相契合,“文人们对‘月亮’这个代表着阴柔、和谐、随顺与宁静的意象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并不是一种巧合,它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是唐宋以来一些以自然闲适、清净虚远、淡泊宁静为生活和艺术目标的文人雅士在生活情调和审美情趣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反映恰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上的中国特色”。

亘古不移的月亮总是莹莹地照着大地,照着有情众生。月光是柔和、迷蒙又清冷、朦胧的,似是蒙娜丽莎那浅浅的微笑。可以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离不开月的激扬和烘托。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李商隐……常是一卷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沐一身月辉,抒胸中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由此,月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古朗月行》、《拜新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峨嵋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的优美诗篇在月光的浸润中登上了唐代诗坛。

唐诗中的“月”意象俯拾皆是:1.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契合着生命的轮回,因而古人常以“月”来感伤生命的易逝,岁月的飞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的慨叹。2.月的边塞意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俭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清……我们还可从盛唐边塞诗中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的浑融苍茫,“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3.月的相思意象。如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孤寂凄恻;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深沉蕴藉;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归雁》)的郁怀难耐……在情感世界里,唐人的渴念甚为空灵,同样,爱情也甚是挚热。“待月西厢下”(崔莺莺《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的痴心迫切,“落月满屋梁”(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的空虚寂寞,“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李端《闺情》)的深深痴情……月似乎是爱情的最佳见证,凄迷的月光引起的情思萦绕着爱的惆怅和迷惘。月所造就的相思意绪,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难释的生命情怀,莫不激发古人情爱思恋的浩歌。总之,“月”的意象是时光的飞逝,是情爱的寄寓,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这其中蕴涵着诗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人生观。

(一)羁旅行役的思乡之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代表着团圆,寄寓着和亲人相聚的心愿与期待。然而,唐代的诗人们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欢乐,却屡屡倾诉着离散的痛苦。月在漂泊迁徙的游子、独守空闺的思妇心中,不仅寄托着团圆的期盼,更是引发愁思、怅恨的讯息。月以其惨白凄清的光辉,孤独孑然的身影,唤起并契合了诗人们寂寞孤独的感伤之情。无论他是在踯躅旅途,还是在独守客舍寒窗,只要在月光的沐浴下,就会情不自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借月表思乡怀远之情的莫过于杜甫的《月夜》:

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千。

此诗是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八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所俘,于沦陷的长安月夜思家所作。诗的起首两句“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但他更焦心的是他远在郧州的妻子对自己的处境何等的忧虑。“今夜”的“独看”与往日的同看形成鲜明对比,“忆长安”,百感交集。“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平添妻子的负担。一个“怜”字,饱含深情,感人肺腑。“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清朗的月光下,“我”身羁敌巢,诸事萦怀。整首诗不正面写自己对月怀人之情,而从写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泪流不止的情态人手,使怀人的愁思倍显具体、深切,匠心独具。全诗曲折有致,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语丽而情悲。

由于家是依附在故乡的土地之上的,所以游子思欲归家之情便会自然延伸为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唐代边塞诗中抒情主人公钟情于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象征,借助“月”意象强化征人置身偏远异地、内心孤寂凄凉的特殊处境与感受,从而离开了战马嘶鸣、刀光剑影的阳刚之气,产生了阴柔之美。每当我们读到“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二)等诗句时,便能体会到征人的深深哀怨。王昌龄的名作《出塞二首》(其一)曾被誉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它“音律虽柔,终是盛唐骨格”,其“悲壮浑成,应推绝唱。”J(诗人从“秦月”、“汉关”入手,月照关塞,尽显边地荒凉,征人辛苦,意境悲凉苍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气势雄浑,统摄全篇。唐代经常对外用兵,战争时起时伏,戍边的将士常年镇守边疆,置身在广漠无边的黑夜,孤寂、清冷。可以想见,他们的思乡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绪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对一弯冷月,月下彷徨,忧苦之情难遏。“征人月”因饱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尤其显得悲凉空旷。

月亮那凄冷的光,为自伤飘零的人们添愁益恨,成了他们失意困顿、羁旅行役之苦的见证;他们努力寻求慰藉和归宿,于是流于文人骚客笔端的“月”又成了他们借以抒发愁肠百结的归乡之情的载体。“归家”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积淀在唐代诗人心头的依恋显得格外的沉重,在这里,月亮成了孤臣浪子们启动乡愁,回归家园的精神寄托了。

(二)两地相思的哀婉情怀

唐代诗人还用“月”表殷切之爱,达别离之恨,抒发痴男怨女间的无限情思。花好月圆,是爱情美满的象征。满月之夜,清辉照人,正是情侣们互诉衷肠的美景良辰,但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对于相隔两地的情人来说竟是这样的撩人心绪,勾起了多少离愁别恨。张九龄《望月怀远》便是一首怀人之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起句意境雄浑阔大,气象高华。在这漫漫“遥夜”,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对月相思,久不能寐,一个“怨”字油然而生。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情人”与“相思”呼应,“遥夜”与“竟夕”呼应,月亮皎洁圆满的光华,更加让人难以入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相思不眠之际,有什么可以相赠呢?唯有满手的月光。这月光饱含哀婉的情思,真挚感人。

明月似乎确实与思妇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孤篇盖全唐,可谓《全唐诗》的诗中诗。在《春江花月夜》里,月光从思妇心头流过,我们不难瞥见民间永驻的情爱光辉。诗人用民歌般清丽忧伤的笔调,将离愁别绪的缕缕情丝,客愁闺思的脉脉情缘娓娓道来。从“自云一片去悠悠”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春、江、花、月、夜五字之外的“情”字。“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孤舟飘零的游子、阁中思夫的怨妇们共有的“相思”情结。“此时相望不相闻”到“江潭落月复西斜”:今夜月圆人不圆,既然只能“相望”,那么,倘能跟随“月华”,“流”到他的身边也好啊!然而这样也不能如愿,那就请“鱼雁传书”吧,却又“光不度(渡)”、“水成文(纹)”。至此,思妇望月怀人的凄美深情已逐层深入。“梦落花”——“月西斜”——“春欲尽”——“不还家”这一连串让人神伤的意象,极大地激起形影相吊的妇人心中思人、惜春的耿耿情怀。经过曲折、含蓄而又深沉的渲染,全诗自然地进入尾声:“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终于慢慢落下,情人却依然远隔天涯。诗人在极写一对恋人忠贞爱情的同时,又宕开一笔,喊出了“不知乘月几人归”的时代心声。这就使五字之外的“情”字有了新的色彩,余情袅袅,情深意远。

(三)人生感慨的哲理思辨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称得上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还因为诗人引出了对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面对这一轮孤月,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不仅仅是“梦境中晤谈”的“宇宙意识”~8J(P17s),还是经人类生命情感浸润过的忧患意识。从明月初升——皎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这条生命网络直贯无穷的宇宙和有限的人生,从而使诗篇具有了崭新的思辨美和哲理美的意蕴。

月亮也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反衬孤独之苦。相传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自供奉翰林,遭人进谗言被唐玄宗疏远,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身在花间,手持酒杯,一个人登场,其孤独之感可以想见。孤苦实在难耐,于是诗人便把天上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让人感到了淡淡的、难以言状的悲愁。在诗中,月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诗人从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了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我想这便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道”家境界吧。

再来看他的《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人以体道合天的豪情,抒发了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诗人把人与月进行比较,从中感悟到了一种超越宇宙的永恒。李白的一生始终在“仕”与“隐”的纠葛之中难以自拔,于是用及时行乐、对酒当歌的呼吁来舒缓心头的压力。“唯愿对酒当歌时,月光常照金樽里”。酒是人间的奇物,月是天国的使者。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孤独与充实、短暂与永恒都幻化为一片银色的月辉,与茫茫的宇宙浑然相融了。李白对月进行了永恒性的审美观照,而后,他忘却了苦闷与烦忧,感悟到生命的律动,实现了现实生命与无限宇宙完美统一。

永恒而宁静的月亮,曾经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关于宇宙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啊!他们深沉的喟叹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局限性的审美悲情。面对着月华如水的明月,诗人们总会生发许多感慨,或感于怀才不遇、仕途偃蹇、壮志未酬,或慨叹命运坎坷、时局黑暗、民生多艰……于是唐诗中又有了许多感怀之月。

(四)对月感怀的历史沉思

唐王朝从辉煌的盛唐逐渐走向衰败,面对依旧高悬的明月,中唐以后的一些文人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他们仍有着安邦治国的壮志雄心,对国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事的感慨寄寓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发出了盛衰无常、今昔兴亡的感慨。从而,月意象也被寄予了诗人宦海浮沉,人生失意的感慨和抚时伤世的悲悯情怀。刘禹锡在《石头城》中咏道: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曾经繁华一时,而如今,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依旧多情地照着这早已残败的古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描写的是“故国”、“寂寞”的现实,反思的却是六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是江月见证了这些朝代骤兴骤亡的悲凉历史。这秦淮旧月融进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感伤。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夜?自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等等,这些“月”同样都带有历史的痕迹,笼罩着无限哀婉的色彩。即便是在盛唐,当诗人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击碎以后,在创作中便体现出他们人生价值的追求。杜甫的沉郁,子昂的悲慨无不由此开始。正是有开元盛世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使诗人得以认清国家时事,关怀生命,具有了一种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国难当头,时代又赋予了诗人更为严峻的历史任务。与道教的遗世高蹈和佛教的参禅坐忘不同,儒生士子多是“人世”的,他们注重的不是个性的自由和灵魂的升华,而是民族的荣辱和国家的安危。“诗圣”杜甫的诗歌不仅富有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人世情怀,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儒家严谨整饬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忧患意识。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怀古之作并不仅仅是在“发思古之幽情”,而主要是体现出诗人对于历史、社会、民生、自身命运及未来的沉思。需要指出的是,诗人们感时伤世,情感虽然凝重,但并不悲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之间,状态历来是紧张的,自屈、陶、李、杜以来,有无数的诗人表达了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焦虑。这种焦虑必然带来一种反抗,他们将个人的不幸与国家的忧患相结合,以宣泄或抗争。长期影响中国文人的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也是形成这种意识的原因之一。诗人通过凭高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将忧时、忧世、忧己之情熔于一炉。于是就有了望月之时宦海沉浮的人生辛酸,报国无门的苦闷压抑。

综观从唐诗中“月”意象透射出的忧患意识和感伤色彩的种种体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爱情和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而我们却不难发现,除少数作品有明亮、欢快的色调外,绝大多数诗作都充满了哀怨、忧郁的色彩。在封建时代,自由美满的爱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不得不唱出凄苦的哀歌。

第二,民族的灾难,政局的危机,国家的前途堪忧,再加上诗人的身世之慨,凡此种种都通过“忧患”的面貌体现。

第三,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得许多失意的诗人们借月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讯息,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在边塞诗、怀古诗中总隐含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寂寥的意味。

第6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吞没人畜无其数,难民秋夏痛断肠。

寒风刺骨难涉水,行至河边泪沾裳。

如今架起便民桥,日照双鹤话春江。

这首题为《银江河》的诗,大意说的是双鹤桥今昔发展变化的情景。

银江河,原名“沿江河”,是永平县境内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因“沿”和“银”近似谐音,且水质像白银一样,亮闪闪的,故而得名。这条孕育了永平古代文明的母亲河,源于龙门乡麦庄丫口,流经永平县城,犁开群山壁立,绕过巨石蛮岩,蜿蜒曲折,横贯全境一百余公里,在水泄乡乐把山结束长途奔波的劳苦,投入澜沧江温馥的怀抱。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永平人民用智慧和胆识沿河建造了无数座便民桥梁,开辟了独特的桥梁文化。但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双鹤桥和姑娘桥。它们横亘于青山绿水之间,仿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意韵幽长的诗,常常撩动着我的无限遐思。

双鹤桥,距离永平县城23公里,是银江河上最古老的一座铁链吊桥。据《双鹤桥序》载:此桥最早建于清朝时期,仅以二三巨木并搭于顽石木笼石圈以济舟渡。成功岁次,由厂街阿茨路侯正举、瓦畔陈玉珠、芦塘周籍三等人发起,由大理教员杨顾三设计,群众投资投劳建造铁链吊桥。桥头长47米,净跨25米,宽3米,底链8根,扶链2根,夹链8块,吊链8对,上面覆盖木板组成桥面。两边桥头覆以重檐翘角亭子,两旁备有长凳和板床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雨、夜宿。桥亭墙壁上有杨顾三撰写的《双鹤桥序》碑和绘画八仙过海等。桥亭东面最上方书写繁体字“双鹤桥”三个大字。1984年,当地政府进行了维修加固,同年2月,永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当地群众称赞为“双鹤飞渡”。

关于双鹤桥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段河流两岸居住着两个不同的部落,因为河上从来没有桥,所以两岸人民过着“鸡鸣犬吠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生活。后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两岸人民懂得了相互交往的好处。于是,他们就在河上架了一座极为简易的小桥,从此两岸的青年男女来往活跃,而且,河东有一男一女与河西的一男一女相爱了,并私定了终身。他们三番五次地恳求部落头人准许结婚。后来,头人被他们的苦求所感动,答应他们农历六月二十五日火把节这天结为终身伴侣。可是,当乡亲们相互把新郎新娘送到河边时才发现,这时正是洪汛季节,河上的小桥已被洪水冲走,两对恋人只好隔河相望,相对而泣。这时,好心的乡亲劝告他们道:“桥已被冲,想必就是老天爷的安排,不让你们成为夫妻,就此散了吧!”但两对青年忠贞不渝。誓死不从,坚持要等到来年。哪知第二年、第三年依然如此。到了第四年,他们再也等不下去了,四人就奋不顾身涉水过河。当他们在河中央手挽着手的时候,突然一个无情的大浪打来,把四人卷入湍急的漩涡之中。几天后,人们突然发现河两岸各有白鹤一对,彼此相望,引颈哀鸣。日久天长,两对白鹤的哀鸣声,终于唤醒了两岸村民的觉悟。于是,勤劳勇敢的两岸村民同心合力修起了一座铁索吊桥,并将此桥取名为“双鹤桥”。一位地方文人为纪念纯洁的爱情而死去的两对青年,还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银河斜挂双鹤桥,铁索铃响来马帮;牛羊点点悠然去,白鹤双双自在忙。”

双鹤桥是博南古道在永平分叉到保山昌宁县的一条通道。在古代,有不少佛家弟子和香客纷至沓来朝拜云南宾川鸡足山之后,都要顺古道到永平县宝台山金光寺拜佛求经还愿。双鹤桥是往西南延伸的必经之桥,因而名声大盛。如今,双鹤桥每天往来的商旅马帮和行人仍然络绎不绝,在云南永平县交通事业的发展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妹是江北一朵花,隔江隔水难采她;

栽根青藤搭座桥,一直牵到妹家心。

这是当时银江河两岸青年男女期盼修造一座姑娘桥而从心底唱出的一首情歌。

姑娘桥在地方文献中亦称花藤桥。原桥建于清末民初,整座桥梁主架设在银江河两岸的瓦畔山和瓦金山两山脚对生的两棵攀枝花树上,用两岸自生自长的四根粗壮坚韧的牛筋藤做“底链”和“扶手”紧紧系在两岸的大树上,然后用稍细藤子做编织绳,配合鸡爪花藤编织成“U”字形大网,再在这网的底部编进一块方木做桥面。桥身全长26米。春夏季节,从远处看,整座桥梁花红叶绿,就像斜挂在溪涧上的一道彩虹;秋冬季节,从下游往上看,就像挂在江面上的一张吊床,又像一个空悬的大渔网兜。奇景更佳的是,桥头两岸的攀枝花年年开得红红火火,牛筋藤也年年长得蓬蓬勃勃,自然地把桥梁编织(攀爬)得更加结实牢固。

记得解放初期,母亲第一次带着我回外婆家时,正值深秋季节,沿河畔的攀枝花树叶、柳叶都被秋霜染成了金黄或血红,用牛筋藤编织的桥,却呈现一层素淡的紫色。在高旷的苍穹下,这些颜色都一齐投进了湛蓝碧透的河水中,显得是那样和谐可爱。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走姑娘桥的话,就会觉得整座桥都晃动起来,时而胆怯,时而头晕,一不小心还会摔倒在桥上。但有这张藤子编织的网兜,是不用担心会掉到河里去的。过桥的次数多了,你慢慢地就掌握了规律和技巧,即起步落步都要符合桥的摆动频率,也就是脚要按桥晃动的节拍来迈。这样过桥时,或一步一摇,步步落在点子上,不仅不会跌倒,还有悠然自得之感。

说了半天,笔者还没有告诉读者这座桥为何叫做姑娘桥呢!

在古代,银江河东岸有家姓周的富家人的公子娶了河西曹家的千斤小姐。两家联姻后,姑娘每年火把节和七夕节都要回娘家,但这季节正是银江河水暴涨的时候,姑娘赶至岸边,只能望河兴叹。于是,两亲家就在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这天动工,充分利用两岸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即用攀枝花树和牛筋藤编织搭建了这座专门给姑娘过往的桥。这座桥七月七日完工后,为了保持桥的清洁卫生(忌讳),还专门在桥头设置了一位贞洁女性日夜守桥,并且请了一位半路出家的先生写了一副很不对仗的桥联:

“新修一座姑娘桥,不给爬灰老倌过。”

其大意是说不给言行不道德的老公公之人通过,故而取名“姑娘桥”。

听现在两岸居住的乡民说,姑娘桥建成后,两岸村寨中热恋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她们总喜欢在月光皎洁的夜晚,双双对对来到姑娘桥上谈情说爱,对歌并互赠情物,在这银色组成的帷帐里,在这温情的摇篮中喁喁私语,更加给已经甜蜜的心情增添醉人的色彩。可惜,此桥在公元1959年的一次特大洪流中被冲毁。一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这座桥又换上了铁链,又一次横跨在了银江河上。

姑娘桥的前身是原始的。它脱胎于银江河上的溜索,又比溜索向前迈进了一步,是铁链吊桥的始祖。但它与攀枝花树和牛筋藤相伴而生有多少恩怨情仇,又有谁能说得清,又有多少痴情男女走千山涉万水,只为到姑娘桥寻找一个梦幻般的摇篮呢!我突然想到的是那首《藤缠树》的情歌:

河岸只见藤缠树,桥上哪见树缠藤。

青藤若是不缠树,世间枉过又一春。

第7篇:关于痴情的诗句范文

而我喜欢常春藤这种植物始于它的名字,像没见过大海就在书中领略了大海的壮阔一样,早在不知道常春藤模样的时候我已经在白朗宁夫人、裴多菲、茨维塔耶娃等人的书中无数次触摸过它的枝叶。雨果的诗句“他们长满树叶的头颅和常春藤的胡子”让我纳闷了很久,欧・亨利的《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更是让我印象深刻,曾经一度我特别讨厌那个矫情的琼西,希望死掉的不是贝尔门而是她,本来也应该她死嘛。所以,当有一天,在一位同事的办公室里无意中知道这个便是常春藤了,我便从一节寸长的嫩芽开始,执着地栽种至今,其中最长的一株曾经长到十几米长。这种常春藤深绿色的叶面有银灰色的叶边,如果做一捧蔷薇的配饰,它的叶子过于阔大,藤茎也嫌硬了一些,我觉得配蔷薇应该是小绿叶的常春藤,有柔软的细茎,能够长长地垂下。但有什么关系,我并没有蔷薇,我只是拥有一盆常春藤而已,我抱着它在艳阳的日子里走向新居,新居的空气里有它喜欢的美味。

搬新居的前一年就开始做准备,其中包括为新居准备的花,常春藤、孔雀洋芋、吊兰等等,先在办公室养着,它们枝繁叶茂,其实都是一些很耐活的花儿。那一阵儿,我熟知很多吸收甲醛、净化空气功能强的花儿的知识。千年木,叶片与根部能吸收二甲苯、甲苯、三氯乙烯、苯和甲醛,并将其分解为无毒物质;通过叶片上的微小气孔,常春藤能吸收甲醛、尼古丁,并将之转化为无害的糖分与氨基酸;吊兰被放置在浴室、窗台或者搁架这些狭小空间里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细长、优美的枝叶可以有效地吸收甲醛,并充分净化空气;电脑、电视以及各种电器的辐射向来是家居空气的一大污染源,放一盆仙人掌类植物在这些电器附近可以吸收大量的辐射污染;艾草是具有安神助眠功效的植物,小小一盆放在床头或者卧室的梳妆台前,点缀绿意的同时更散发安眠的气息,让你每晚都能香甜一觉……网上的资料说,装修产生的那些有毒物质对于人类是砒霜,而对于某些植物来说则是美味。

陆续搬进去其它的花儿,又去花卉市场买了一些。每周两次我去新居给它们浇水。新买的花不久纷纷死去,花卉市场买的花很难活,不知道花贩们对它们动了怎样的手脚。花贩说,要是你们养得好,我们的花卖给谁呀?但我自己培育的那些生龙活虎的花也开始恹恹的了。最先死去的是孔雀洋芋,先黄了叶子,我以为到了秋天孔雀洋芋也像北方的树木一样要掉叶子,但随后看到了烂了的叶茎,我知道灾难来了。接着南美红嘴唇落尽了叶子,再下来是仙人掌植物开始腐烂……

我分析花儿们选择不活的原因有二:一是刚刚装修的房子有毒,那些有毒的物质对于它们同样是砒霜;二是花儿们得了抑郁症。虽然装修房子用的都是环保材料,甚至没有使用油漆,请来检测公司检测室内污染物的结果也是不超标。但我们的环保材料多是“所谓”的,所以我从没有对这些所谓的环保材料抱有希望,用也是聊以罢了,没有想到的是真的有毒啊!站在屋子的中央,我不停地问客人有没有气味?多数人回答说没有,我不相信;而当有人说你的屋子真的有味的时候,我甚至会敏感地打喷嚏。我自己给自己建了一间毒气室,却只把花儿留在了那里,从一开始,我对它们的侍养就不怀好意,它们当然不能好好地为我而生。

广阔的窗台上,摆着一盆盆无精打采的植物,我给它们买的漂亮花盆成为了它们的美丽棺木。1939年,诗人叶芝死去,诗人奥登写下了悼念他的诗歌,前一段对环境的描写我认为也适合献给我死去的花儿们:“他消失在冬天的死寂里:/小溪已冻结,飞机场几乎荒弃;/大雪模糊了露天的雕塑;/水银柱在垂死之日的口腔里下沉。”站在窗前,窗外飘舞着今年冬季稀罕的薄雪,羊皮地垫把柔软和温暖从脚心传至指尖,拿起喷壶,我不知将水洒向哪片叶子。

阿M讲她有很长一段的时间,表面上和平常一样,每天上班、下班,甚至可以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心事,但她的内心极端地煎熬,觉得这个世界和自己是那么地让人厌倦。经常头痛,痛到不敢梳头发,因为梳子好像能把头皮揭下来;不敢洗脸,当手掌心抚过脸颊时,皮肤仿佛也被搓掉了;任何一片纺织品挂在身上都是负累,能把她压得青一块紫一块。一直痛到恶心、呕吐,直到吐出胆汁还不能停止呕吐。因为头痛和一连几天不能正常进食(但没有饿的感觉),阿M常常会出现幻觉,比如她觉得自己能够在水面上行走,还觉得自己能够在天空轻盈地飞翔。所以那个时候,头脑中的另一个阿M会焦急地警告她不要站在水边,免得一直走向水的中央,也不要站在高处,因为怕幻觉中的阿M会美好地飞出去。所以当崔永元说他会连续多天没有睡眠,阿M说,我是把他当作英雄来敬重的。

看着落尽了叶子的红嘴唇、黄了叶子干了藤茎的常春藤、渐渐烂去的百慧,我想到曾经备受煎熬的阿M,不知道花儿临死时的内心感受。书上说,人可能基于下列一个或多个因素而患上抑郁症:1、遗传因素;2、性格因素,情绪容易波动、紧张、凡事执着、要求过高;3、环境因素,亲人去世、婚姻破裂、父母离异、工作不顺利、退休、欠债、长期患病等,都会产生压力,诱发抑郁;4、生理因素,脑部荷尔蒙化学物质失调,令情绪受到影响,引发抑郁;5、其它生理因素如疾病、感染、酒精和药物的影响等。植物会有遗传的抑郁症吗?我用人类患病的因素逐条分析它们,得出它们的确生病了的结论。植物们一定从它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了不愉快则要选择死亡的性格基因;看似不动声色的植物,它们的内心要远比我们所知的激烈得多。如果你砍伐一棵树,它周围的树会产生巨大的惊恐,而从深山里挖出的松树种植在城市的路边会一直蔫头耷拉脑的,远不如它们在深山中那样苍翠。当我把它们从办公室搬回家,它们的荷尔蒙也会产生变化吧?会头痛吗?还是根疼?有无恶心、呕吐?环境的改变成为了它们最大的不高兴。

阿M说,“忧郁症是一种很容易治疗的疾病”几乎属于胡言乱语,只有从不抑郁的人才会有这种傻帽儿似的乐观,如果是来自遗传,那个人终身都逃脱不了抑郁的魔掌。治疗的方法首先是药物,用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包括抗忧郁剂、镇静剂、安眠药、抗精神病药物。我向阿M讨来她服用的安眠药,粉碎后兑进水里浇灌它们。阿M说,不好使;心理治疗,我给那些想要死去的植物们以鼓励――好死不如赖活着。阿M说她就是靠这句话活泼地活下来的;阳光及运动,运动就免了,进入冬季,日照时间缩短,我整天开着日光型的灯盏,制造阳光明媚的假象,明媚的阳光或多或少改善一个人的心情,而阳光对于植物来说简直是生命本身……

只是我仍然没有勇气与它们住在一起,不能每天与它们对话,而对话是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方。一个朋友发来短信安慰我说,双子座掌管初夏的花朵,与花型简洁、巧妙、花色淡雅、状似传声筒的花朵有缘,还有种子以风为媒的花朵与双子座很配,要是养姬百合、风铃草、洋桔梗、君子兰等花是很易活的。她要我等待夏天的来临,到那时一切都会好起来了。可是我不能放弃已经拥有的它们。

麦克尔・波伦(美国)在《植物的欲望》一书中写道,如果不首先理解花朵,就不可能开始理解美的吸引力;而在关于大麻的那一章中,作者则认为,如果没有若干植物可以生产出有着特定分子的化学物质,用来打开我们大脑中掌管愉快、记忆的出类拔萃之感的机制,我们可能永远也不会培育出“陶醉”这种欲望。我以看阿M的心情去理解花朵,得出了它们也是抑郁症患者的结论,而它们中没有谁产生出特定的化学物质打开我大脑中掌管愉快的机制,我也不知道怎样培育“陶醉”的欲望。

绿 珠

记得家里有一本薄薄的小书,里面有中国画,像清代改琦画的《红楼梦》插图的那种,其中一幅是一个女子从楼上跳下,仙女下凡的姿态,是绿珠跳楼的故事。绿珠是晋武帝时巨富石崇最喜爱的女人,一位被宠的姬妾,善诗词歌赋及歌舞。后来石崇被敌军所围,他对绿珠说:“我因你获罪,奈何?”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说罢纵身跃下栏杆,石崇急忙去拦她(拦得多么虚情假意啊,他说的“奈何”两字已经把绿珠抛向了楼下),却只扯下一块裙角,绿珠坠楼而亡。

与海伦的故事不同,那些天上的神仙和地上的英雄都是为了将海伦置于自己的爱情庇护下。绿珠只是中国男人手中的宠物,如果这个男人不能拥有她,她就应该粉碎。与绿珠联名的另一个女人是隋唐时的红拂,是隋末杨素的家妓,武艺超群。敬慕大将军李靖,私奔相从。绿珠、红拂,两个名字似一对对子,但都是悲惨的结局。所以,从小,就不肯给自己文章中的女子起红红绿绿的名字,后来,她们的名字一律都叫阿M。

我的绿珠却不是女子,是一盆植物。因为很长时间里不知道它的学名,送花给我的人说是绿珠,就这么叫着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养绿珠的已经无从记起,只记得我是在车间里发现的它,它被种在一个饭盒样的白色塑料工具盒里,工具盒边上穿着铁丝,挂在窗子的上梁,工具盒悬在半空,细细的花茎垂下半米多长,花茎上一颗颗绿色的珍珠。我问种花的姐妹,这是什么花呀?姐妹说,绿珠。我问学名呢,回答说不知道。我看了看那花的模样,属于肉质植物,判断它应该来自热带,应该长在缺少水分的地区,在那样的地方,植物多半会把自己的叶子进化成储水的仓库。温度适宜的话,它也应该很好活。姐妹把绿珠送给我,说她养得不耐烦了。我拎着那盆绿珠穿过一排排的机床回到办公室。

绿珠并不给我面子,回来它就开始生病,先是烂珠,接着整枝地掉落。放在阳光下没有好转,放在半阴半阳的地方不行,吊在空中,那些珍珠仍然“噼里啪啦”地掉。我几乎绝望了。找到花窖的花工,问怎么办,花工说没见过这花,也不知道怎么养。最后只剩下食指长的一小段,单独把它种了,居然活了下来。那一段绿珠并没有带来无限的生机,仍是活活死死的。期间换了各种土质,活也不知道是怎么活的,死也不知道它的死因。很多次我怀疑自己的执着只是一厢情愿,而它不喜欢我。

前年,在花市上发现了一个酸奶盒,里面是一小枝绿珠,我在那里犹豫了半天。问卖花的人,这个是什么?卖花的说不知道。我问怎么养,他还是说不知道。才一块钱,养死了又能怎样?我买回来,换了一个中盆,别的花换下来没来得及丢的土,掺了些沙子,浇透了水就不怎么搭理它了。这次居然活得好,很快就长了满盆,垂到最长的时候差不多有一米,连着土的根看上去悬悬的,马上要断的样子,但没事。后来就平常了,谁喜欢就给谁掐一段,扔进土里就长。去年冬天还开了花,没见过比它难看的花了,白中带紫色的筒状小花,土眉土眼的,那么小却不香,很没劲。

有一天在网上交流花事,把绿珠的图片贴了上去,并询问它的芳名,信息很快就回来了,说它叫“绿之铃( Senecio rowleyanus)”。把我喜欢的什么似的,好像养了多年的弃儿终于知道了它的来历。同时发来的还有它的资料,果真与我原来的猜测差不多,它主要分布在西南非洲,来自遥远非洲的一种植物却养在我的盆中,多少个世代以前我们一定在非洲的沙漠中相遇过,那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原来它忌高温潮湿,不喜欢烈日直射及雨滴,通风必须良好,否则茎叶易脱落腐烂。想一想我办公室多是热的,冬季哪来的通风?难怪它经常脱落。

绿之铃的花语是倾慕。我的另一个庸俗故事里它是这样的:

版本一:石崇、敌军将领、绿珠是现代都市里的男男女女,那两个男人仍旧为绿珠你死我活,只不过还没有换掉自私与猥琐的面貌,千年以来他们从未改变过。这一次绿珠不再为男人而死,甚至不再为男人心动,她只把自己活得圆润晶莹。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