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有关于月亮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于月亮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于月亮的诗句

第1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不过月亮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冰冷冷的。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上,真挚地爱上了月亮。我们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我们这个民族,认为靠月亮,更能完成“科学上的不朽的图画”。李白让整个长安披上了月光,“长安一明月,万户捣衣声”;杜甫让月光为江流着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田园诗人王维的《桃源行》里有松树,有房子,但不够,再添一个月亮才全盘美起来,“月光松下房栊静”。白居易有名的《琵琶行》里,也有三幅“月亮图”。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要少多少味道啊!

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山下,月亮送他,“山月随人归”。他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欲上青天揽明月”。有时还请月亮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三个知心朋友,但也多寂寞。于是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也陪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市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市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再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童年、故乡、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心头。

第2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预习学案;设计

“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效课堂背景下有效落实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2013]GHB0266”的字样。

随着高效课堂的不断推进,以学案为蓝本的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目前很多教师仅重视课堂导学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预习学案的设计:有的预习作业停留在“预习字词,扫除拦路虎”的初读预习阶段,形式单一且预习效果甚微;有的预习作业面面俱到,量大负担重,学生难以完成。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有指导性的预习学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有效落实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研究》进程中,经过一年多的试行摸索,笔者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不同课型编制出了以下几种类型的预习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从而有效指导了学生的预习行为,收到了显著的预习效果。

一、常规式预习学案

常规式预习学案教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预习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基本读懂课文的大意,学生根据预习学案的提示初步完成预习笔记即可。下面以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课文《和时间赛跑》为例谈谈常规式预习学案的设计。

导语: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转瞬即逝,你曾和时间进行过赛跑吗?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请根据以下常规预习提纲预习课文:1.识记词语表中的词语。2.规范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3.结合课文理解“假若、持续、日月如梭、受益无穷”等词语的意思,并批注在课本上。4.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5.精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如何理解爸爸的谜语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批注自己的体会。(2)“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3)抓住8、9自然段细读,说说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6.搜集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7.质疑(写在课本空白处)。

二、趣味性预习学案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预习学案时一定要注意学案的趣味性,让学生对即将预习的内容充满学习期待。

例如,生词的理解是新授课必须完成的预习任务,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查工具书解决,他们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其他题型,如连线、猜意、填空、纵横字谜游戏等,预习效果会更好。又如《用冰取火》一文可以这样设计预习学案:想亲自体验用冰点着纸片的惊喜吗?和小伙伴们亲自尝试做一做这个实验。这种动手做实验的预习作业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提纲式预习学案

提纲式预习学案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授课的重点、难点与教学目标等融合起来,以习题的形式,在讲课前布置给学生,督促学生预习。教师授课时,以提纲为主线,和学生一起归纳课文的知识点。例如,在教学《望月》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预习学案:

1.寻美之旅。仔细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江上的月色是怎样的?请尝试着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加以概括。2.品读诗句。(1)找出课文中涉及月的诗句,并选择其中一句品读感悟,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你还在课外积累了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请选择最喜欢的写两句。3.激发想象。找一找课文中小外甥有关月亮的想象句子,细读体悟,在不懂的地方用铅笔打上“?”4.评价人物。通过初步阅读,你认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小外甥的品质。学生为了完成以上预习学案中的习题,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课堂上展示积极,参与度非常高,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四、分层式预习学案

我们面对的是参差不齐的教育对象,只有因材施教,设计分层次的预习学案,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预习的过程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因此,我在设计预习学案时,常常将作业设计成有难易之分的常规题型和拔高题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例如,关于词语的预习我是这样要求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做到正确、美观;中上等学生,选择课文中的两个四字词语分别写一句话。在精读预习时,我又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特长布置了不同类型的预习任务。如在预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1.爱写字的学生摘抄本文的优美词句;2.爱诵读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兴趣的可进行课文录音;3.爱绘画的学生选一个季节画一幅画,再配上优美的诗句;4.爱写作的学生试着设计一份导游词。

这种由易到难的设计,充分照顾了不同基础和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其个性和能力得到发展。

五、探究式预习学案

探究式预习是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预习难度较大的课文时可设计探究式预习学案。这类学案主要是指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千万不可照搬资料书上的答案。实践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预习时越投入,课堂上学习气氛也就越浓厚,教学效果自然就越好。

第3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像月亮爬上天空,高得不敢动了

像石板路长满苔藓,滑动着双脚

像一个大拇指在把新奖章抚摸

面对他灼热的注视,心跳了

总觉得伙伴盯着自己躲也躲不掉

总觉得月亮像白绢把自己越缠越紧

总觉得夜憋入心中透不出气来

总觉得没有开始就失败了才好

面对他灼热的注视,脸红了

那朝朝暮暮的狂想,一下子规规矩矩

那越藏越多的话,这时不作声

好像鸟默默地飞去

好像舟颠簸着离岸

似乎欠身而来的时辰

催促着早早结束

这个比相处更不忍的分离

——选自《姚学礼爱情诗选》第9页

赏析:

随笔:忆

急促拨拉麻将的声音不绝于耳,酒店门庭若市,歌舞声声随着霓红灯闪烁,在浮燥的如今,在繁杂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记得那缠绵纯洁的爱情,还有多少人记得天长地久这个词汇。

还是抽点空闲读一些好诗吧,它会给你送来一片阴凉,给你送来一泓清纯的泉水。那怕你说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有个段子说的好:在我们谈情说爱的时候,不懂的爱情,当我们懂得爱情的时候,又无法享受爱情。火热燃烧的情感,缠绵不休的相思,我们都已经历过了。只是当事中迷的我们,并不是都能清晰地一一诉说出那些惑人心魄的情事,也有很多地感触,也有很多地想法,只是没有功夫表达,也不会表达的那样细微。

每天读一首好诗,也许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一些。

关于爱情,关于相思,关于美,关于青春,有很多形象的诗句做了很多精确细致的描摹:“如果你能够注视我,我有关于你和美的歌”。

就像那美丽的月儿爬到了半天空,心儿颤抖的不敢动了,就像迷人的月亮站在高高的天空上,看见她不敢走动了,只要稍稍挪动那漂亮的光晕就掉下来了。这是刚看见异性时的一种最美最真的表情,因为看见对方是自己中意的人,是自己喜欢的那样的帅小伙,所以不敢动了。又像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藓,脚滑得站不住了。初次看见异性后,心跳加快,血管扩张,头有点儿晕,是激动,是快乐,是幸福,是欢喜。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人,虽然以前没见过面,但这第一次相见,感觉非常美妙非常美好。就像大拇指在把新奖章抚摸,这抚摸其实就是在悄悄地观看对方,因为初次相见,还不敢无所顾忌地注视对方,所以就像用大拇指抚摸而不是用双手摩娑,用大拇指是有所保留但却在保留中又倾其全力,又像是在做贼,有一种犯罪的感觉。

前面四句都是初次见面时自己的感觉,第五句却突然通过自己的感觉表现了对方的感觉:“他灼热的注视”,他与我一样也与我有相似的感觉,他也喜欢我!他也喜欢我呀。我,“心跳了”。因为有上面那样美丽的感觉,我的心跳了,或者说,为什么像月亮爬上天空,为什么自己像走在长满青苔藓的石板路上,为什么有一种犯罪的感觉,都是因为我们彼此很满意对方,惟恐有什么不妥的举动破坏了这种满意的感觉。

总觉得儿时伙伴的目光密密麻麻地盯着自己躲也躲不掉,事实上约会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总觉得月亮就像白绢一样把自己越缠越紧,总觉得这静谧的夜就像一口盖上锅盖的大蒸笼憋得人心儿直跳,这样的感觉谁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激动谁都经历过。有一会儿竟想,这次约会没开始干脆失败了多好,如果那样的话就没有这样让人难受的感觉了,这样的约会能取消了多好啊。

小石头,不知道你还记得初次相见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你看,“面对他灼热的注视,脸红了”,开始是心跳了,这会儿是脸红了,事实上人的感觉是在瞬间产生的,心跳、脸红几乎是在同时产生的感觉,但当时人的感觉和思维却是要丰富的多,要美丽的多,更要繁杂的多。

小石头,你恋爱时的感觉如何,能回忆一下吗?

朝思暮想的狂想。狂想什么呢,想得可多呢,想与你热烈地拥抱,想与你狂吻不已,想对你喋喋不休那曾经梦幻的美丽向往,但是在你灼热的注视下,我却规规矩矩的像个小学生,以前越藏越多的话,这会儿竟不能作声。就好像鸟儿默默地飞去,悄悄地飞去,这默默不语大有文章,是怕说错了一句话,是怕不恰当的举动惊吓了对方,于是不敢轻易地说话,就像小舟儿颠颠簸簸着离岸,为什么颠簸,是因为承载了许许多多复杂的情感,船儿太沉重了就颠簸起来,有点儿怕了,就想离开你转身走了,似乎欠身而来的时辰,就催促着这样的约会早早地结束,这比相处更不忍的短暂分离。原来你是在期望早早地结束这种暂时尴尬的局面,渴望那种相悦相爱美好的场面出现。不敢动作,不敢说话,竟想逃离,只是想逃离这暂时难以忍受的场面。

多想与你再重温这样的场面。

爱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最美最丰富永远歌唱的主题。只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仅相同,有时候我们生活在爱情中,却像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不知其味,更多的时候,我们想把我们爱情的感受传递给更多的人分享,于是就有了爱情艺术产生。人类的爱情真是妙不可言,一个爱字就让人产生无比巨大的力量,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爱。

天下着雨,天气有些凉,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屋中。姚学礼的情诗艺术性很高。我以为他是一个写“清穷情诗”的诗人。清就是清纯;穷,是自身没有享受至烈至浓的爱情,也即他自己是一个失恋者。诗人的失恋不是具体指在哪一位女性跟前失恋了,而是他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的意中人,却一直没有找到,于是在现实生活的爱情中这位“穷”情男人,在诗的王国中实现了他爱情的“达”,但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长久的“穷”情诗,也即一生都在寻找爱情“达”的诗人。我曾经问过多次,先生你有过意中人吗?你有过刻骨铭心的情爱吗?你有过婚外情吗?诗人都微笑着没有回答。我以为他不必回答,事实上我就不该问这样愚蠢的问题,先生的情诗已经回答了一切。

人活在世上,有多少人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又有多少人在苦恼叹息中度过了那精神空白情爱贫乏婚姻可怜的一生。每一个人的苦处只有他自己知道,又有几个人述说出来?一生的遗憾全都送给了一声叹息。

这样美好的感情我愿你能永远保留,在烦恼的时候,在困难的时候,在一个人出远门的时候,想想你的爱,想想你的情,想想你的那些快乐时光。

第4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文解释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词语解释

独酌:一个人饮酒。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既:且。

不解:不懂。

徒:空。

将:和。

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交欢:一起欢乐。

无情:忘却世情。

相期:相约。

邈:遥远。云汉:银河。

名家赏析

诗文赏析一

《月下独酌》一共四首,这是第一首,是一首抒情诗,是作者抒写他自己孤独寂寞、以酒浇愁的苦闷心情。虽然是个人感情的抒发,但也是和当时现实有关的。

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唐王朝已开始腐化,是李林甫、杨国忠和皇亲贵宦们当权的黑暗时期。他们纠合党人,排挤异己。李白既“非廊庙器”,又是性格傲慢,当然必为他们所不容。因而在政治上始终不得志,从而对现实不满。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李白,既无力改变现实,也看不到其他的前途,因而他感到孤寂和苦恼。本诗通过对月独酌,集中反映了这种思想感情。

这首诗虽然以饮酒赏月为题材,但作者是通过这些题材来抒发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的。它和那些帮闲文人所写的风花雪月的诗作有根本的不同,在那狂歌醉饮后面隐藏着“愁多酒更少,酒倾愁不来”的忧郁、愤懑的情绪,这情绪多少体现着李白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反抗精神。

诗文赏析二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诗文赏析三

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此诗通过奇妙的想象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诗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化无生命的自然物为有生命有情的人,和它们一同饮酒、唱歌、起舞,并且还要和月亮结成亲密无间的好友,充分反映了诗人孤傲、清高、狂放不羁的情怀。当然,这正是诗人对世俗厌倦、对现实失望的反映,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不能施展才能,终生不得志的痛苦心情的流露。全诗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全集》。

关于月的意象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成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介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

(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 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2)怀古、亡国之作中的“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年年花开,岁岁月圆,但常常是物是人非,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如今的人事情怀却已大异于当时了。面对依旧高悬于天的明月,此刻心中难免会涌上一种凄楚的感觉,那难以预料的世迁,只有明月才能作证,正如张若虚在其《春江花月夜》中所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唐宋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余味无穷。在这类表达爱情的词作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类词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由此可见,月与花的意象组合是男女爱情的象征。

(三)“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以月写相思,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胭,隔千里兮共明月”之后,代不乏人。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和戍边的征人来说,泪却是常流的,有谁能抵御那久别家乡亲人的孤独之苦呢?

另外,再如:温庭筠的《菩萨蛮》:“花落月明残,锦袅知晓寒。”这里所举的例子中的月大多是“残月”、“斜月”的意象,这主要是想表现思妇们由于丝丝哀愁,缕缕离恨而整夜难眠,展转反侧,直到天明。真是独处深闺,幽梦难寻,灯尽梦回,更觉寂寞难堪。这种以象表意,以景结情的“残月”更有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我寄愁心与明月” 。

我国是一个有着二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那个时代,在森严的等级制和严格的家长制束缚中,连男子都要遵守许多封建礼法,就更不必说青春年少的女子,她们被绑缚在严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规范之中,几乎被剥夺了最起码的人生自由,她们无权随意走出闺阁抛头露面,无权自主爱情婚姻,从肉体到精神上都遭受着严重的摧残。然而,她们毕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少女,对自由美好幸福的爱情婚姻的追求正是她们这个年龄的特征。可是她们隐密的“闺情”又能向谁倾诉?只有那轮天边的明月才是知音,才是她们痴痴倾吐情愫的对象。正如韦庄在《女冠子》中写道:“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把明月引为知己,这倒更显出了人间的孤独,“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在这一类表达少女“闺情”的词中,“月”是作为一个虚实结合的意象出现的,此时常常和“梦”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觉来知是梦,无胜悲”的情感,说明少女们把月作为她们倾诉对象的空虚缥缈,迷茫惆怅。这样便能达到虚实相间,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五)“庐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诗宋词中写女子伤春惜别之情时,常常用“月”来比喻象征这些纯结、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如晏殊的《烷溪沙》中“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他用“月”与“霞”来隐喻女子的眉和脸,从而让人可以想象出这位姑娘的美艳。

(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以上的五大类中,显而易见“月”都是深深地打上了人的情感烙印的,有喜有悲,有着丰富的情感内蕴。但有时,月亮似乎又不那么多情,欧阳修在他的《玉楼春》中不是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吗?细细体味一下,其实不然,应该说此处的“月”的意象内涵更加深刻丰富。如果从情感上说,此处的否定正是对前面所分析的五大意象内涵的肯定,因为正是那些“有情之月”才使得欧阳修有了独创新境的“无情之月”。他认为李后主之《虞美人》词中的天边明月与楼外东风,固原属无情,何干人事?只不过就是有情之人观之,则明月东风皆成为引人伤心断肠之媒介了。事实上,他是从情感上转入了一种理念上的反省与思考,是透过了理念才更见出深情之难解,是对离别无常之悲慨陷入极深之后发出的对人生乃至整个世事沧桑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与。

第5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徐贞敏(JAMI PROCTOR XU)

丙申五月,是日小满。物至于此小得盈满。空述是初夏的一间房,可舞蹈、静坐、听诗、发呆 … …篇目短,不耗神。吃茶赏绿,就着清茶成就诗意。比如 颜人,味道也诱人的娃娃雪糕比如 睡梦中朦朦胧胧传来蛐蛐的声响比如 在树的浓荫里轻摇一把蒲扇比如 手边一抹鲜亮的器具比如 妈妈曾对你说… …

――周淑红(Apple)

如果“山”是老天给我们的“雕塑”,那,我更喜欢“岛”,如果老天精心制作了一个“岛”送我,我更喜欢“山”中的“自己”,我把自己塑进了山里,涨潮了,我生活在岛上。

――大猫(Damao)

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由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主办,展览地点为苏州李公堤,展期2016年5月20日-6月19日。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展览以“突出青年、面向当代”为定位,在展览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上亦有积极突破,旨在展示和演绎苏州的城市形象、发展成果。

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邀请展――“空述”是一个由雕塑、装置、影像、绘画、行为、诗歌等近100个元素,展示大空间多边界的文艺展,是第三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中非常有意义的展览之一。

参展艺术家为三位女性,分别是周淑红(APPLE),大猫和美国女诗人徐贞敏(JAMI PROCTOR XU),三位艺术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通过当代艺术,营造出三个独立的艺术空间,分别以大面积几何色块,文字记录,视频音频,及立体空间结合视觉平面空间的方式展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联系。展览还以视频的方式与美国艺术家进行同步。本次展览在苏州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展览形式,跨越时间、空间。

艺术,诗歌,城市,大自然,时间,园林,身体,内心,意象,思想,记忆,性别。三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女艺术家在一个空间里单独和一起创造,表达,探讨。艺术家大猫在青岛长大,后来在成都和北京生活过。艺术家Apple在苏州长大和生活。诗人,艺术家徐贞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长大,后来在加州和北京生活过。最后,三个女艺术家在一个展厅里引发不同领域的交织,碰撞。

APPLE,是“空述”展览的1/3,大家的本地时间机器管理员。她在展览现场通过作品《未满》《满月的忧伤》,把大猫场馆空间视觉作品和徐贞敏的异国空间意识诗歌用艺术和诗歌至高境界的地域符号苏州,穿越在线下立体空间的艺术展上,把作品多维化解构,尽可能地将一个艺术展的空间无限制地放大到纯粹的情绪感动。

Q: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圆、月,而仔细看里面满满是苏州,可以和我们聊聊这其中的缘由吗?

APPLE: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是我的生日,在苏州坊间流传这样的说法:“男难得初一,女难得十五。”于是从小到大我都被人贴上好命的标签,暗示着要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我恰恰是一个浑身上下很多缺点的人。小时候我外婆跟我说月亮上住着月亮娘娘,我问她是不是嫦娥,她说不是。是一个神仙。她掌管着女孩的幸福。在西方月亮女神在希腊神话中也叫阿尔忒弥斯 。 罗马神话又称狄安娜。她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Leto)所生,是阿波罗的孪生姐妹。阿耳忒弥斯与阿波罗一样,司掌光明,她所掌管的就是月亮。除了是月亮女神外,她还很喜欢狩猎,她射箭的技艺很高,经常在山林中追逐野兽。月亮属阴,在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里月亮都是女神,每个月的潮汐涨落都跟女子情绪相关。我刚好落在这个坐标点,历史,野史,来自我的童年记忆,来自民间传说,来自书籍,来自想象,眼耳鼻舌身意记录着我所感知的,一切看起来完美无缺的都是一种深海一样的孤独,只是幻象,镜花水月,满是一种伤感,未满才是真实。开幕的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小满,也是苏州民间的轧神仙节,我想知道广寒宫里的月亮娘娘真的是圆满的仙人吗?

大猫,是“空述”展览的1/3,大家的视觉管理员。她将展场内的水泥地面假设成为潮水,通过超现实视觉表现方式,暗示我们生活在自然大空间,同时,将成长记忆中的发生,如儿时的跳房子,教科书上的敦煌仙女,可以领一等奖的登天台阶,总是被扎的小辫子,通过这个比喻的水面,将大家一步一步地带入女性成长中的最敏感的几种关系表达中。

Q:从展厅的平面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出女性的影子,而装置作品都很独特,有些感觉像我们记忆中的东西,呈现得却很抽象,作为“视觉管理员”可以和我们解释一下它们都是要表达什么吗?

大猫:其中,作品《房子》表达女童的梦想家园对成长安全感的要求,作品《我家的敦煌》表达中国女性在成长期对于未来生命模式的启蒙印象,同时表达女性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当下发生,作品《在》表达人建立模式在大的自然生存中的渺小,对于女性生命价值观的反省,和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点状记忆物化,作品《束》通过铜管子材料符号,表达女性在成长中束缚的建立,这些不能褪色的记忆,带有这个时代的特征。

Q:展厅最宽阔的空间有一个“船”的设定,它承载了什么吗?

大猫:整个展场的核心将大家带入一个设定地面为水面的《妈妈船》,表达每个女孩在对世界建立初期视听观想时,留下的源头动力和性别边界的探讨。母乳的视觉轮廓与世界观能力重现,将79件影像、装置、架上油画、照片等多元作品通过文献的形式,展示个体女性在成长中对世界关注,强调女性视野观察复杂发生及“自然环境的持续关注”的意义。

徐贞敏,是“空述”展览的1/3,大家的听觉实验师。她的作品不仅通过诗歌文体本身情绪传达,还实验用新的传达行为,还原和强调女性特有的“广场动物”语言节奏与异地环境发生关系,还原诗歌创作时的情绪。将进入展场的参观者依次加入展览微信群,通过手机视频为观者异地空间朗读诗歌,同时展览现场还有诗人在美国不同地域朗诵的视频互媒,诗人与众不同的朗诵形式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普世价值观的集体分工逻辑中新传媒形式的探讨,强调群体现场的再创作观念意识意义。

Q:以诗人的角色,通过视频互媒的形式参与到“空述”展览中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徐贞敏:我是通过视频来参与这次展览。诗歌其实是活着的文本。写下来之前,它来自体内,记忆,内心,来自外边的世界,我们所目睹的日常生活,一天,一件事,或者某个特殊的瞬间。一只鸟突然飞过来,一位朋友死亡,一只蝴蝶在我们的腿上栖息。诗歌本身已经有视觉的意象,把诗变成视频的时候,它会跟周围的环境,诗人的身体,还有摄制者产生关系。不是直接把诗录下来,而是让一首诗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发生。

Q:在展厅现场我们通过视觉、听觉似乎能直观感受诗歌情景,可以和我们聊一下这些作品吗?

徐贞敏:有的场景我是先想象出来的,比如《雨》的视频里:我坐在一条小溪里读一首关于生命,雨水和身体感受大自然的诗。在西方的文学和艺术里,常会看到女人的死亡跟河流有关系。像奥菲利亚和Virginia Wolf在河里死亡的意象反反复复在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出现。但是从小,我只要看到小溪或者大河,我必须走进它们,感受它们的生命力。我们的身体充满水,生孩子时,羊水要破,所以我们的生命一开始就跟水有关系。看到大猫的《妈妈的船》也让我想起这些。《雨》是我儿子拍的,他是来自我身体的生命,我o他读诗,他自己决定从哪个角度拍我。一个女人不停地重造自己,生完孩子,我也通过我和儿子的关系无数次发觉自己,面对死亡和生存的问题。《半月》也涉及到这些。

第6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门:软体动物门

纲:头足纲

亚纲:鹦鹉螺亚纲

目:鹦鹉螺亚目

科:鹦鹉螺科

属:鹦鹉螺属

保护现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四亿五千万年以来,鹦鹉螺只在夜晚浮上海面觅食,日出之前潜至600米深的海底蛰伏。除了漂浮的空壳,人类极少见到活体鹦鹉螺,也不知道确切的数量。它们潜水艇一样的身体构造,和低调得有些阴暗的深海气质给了凡尔纳关于尼莫船长、鹦鹉螺号和《海底两万里》的所有灵感。

1847年,路易斯?阿格赛兹(Louis Agassiz)在太平洋海区发现鹦鹉螺时并没有想起任何跟鹦鹉有关的事情,尽管它们带有橙色火焰纹路的乳白色外壳像极了鹦鹉的头和喙。鹦鹉螺与章鱼同为头足纲软体动物,却跟腹足纲生物蜗牛一样背着螺旋纹的大壳,鹦鹉螺死后肉体脱出下沉,只留下华丽的外壳随波流浪。所以,阿格赛兹把这种似螺非螺的古老生物命名为Nautilus,拉丁文意为“水手”。

现生鹦鹉螺最大直径可以接近一个排球,但是一般都不超过15厘米,雌性每年只在浅水岩石上产卵一次,孵化期长达12个月,新出壳的小鹦鹉螺一般体长仅3厘米,常常被海鸟或者其他生物捕食。寿命可达20年的鹦鹉螺成长、繁殖周期也太过漫长,不易适应环境变化,所以真正长成的个体极少――这也是众多古老孑遗物种无法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重要原因。

生活在50到600米深的温热带海洋中的鹦鹉螺是暖水性亚深海动物。它们只有夜晚浮出海面觅食小鱼,日出即下沉到深海,利用腕足匍匐前行捕捉蟹类、海胆和底栖性鱼类,或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一动不动,因此,极少有人能看到活体鹦鹉螺,也很难估计生物群数量,古希腊诗人荷马曾以“珍珠之船”赞颂它的稀有和美丽外壳。因为对水温和水压的特殊要求,鹦鹉螺的人工饲养难度很大,全世界仅有台湾南方澳宝贝馆一处饲养。

鹦鹉螺在中国文献的记载很早,李白的《襄阳歌》中就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句,所谓“鹦鹉杯”就是用鹦鹉螺的空壳制作而成。但是中国几乎没有发现过活体野生鹦鹉螺,唯一的一次记载在1988年,乘舰在南沙海域巡逻的士兵在闲暇钓鱼时,出于好奇放下了300米长的鱼线,意外地捕获了一只“不明生物”――这个黑乎乎、毛茸茸的奇怪家伙壳上长满了寄生植物,被拉到甲板上了还死死抱着鱼钩不松开。士兵们疑惑了很久,扒开寄生物后才发现原来是只以前从未见过的漂亮“海螺”。为了不破坏华丽的“海螺壳”,士兵们最终决定像煮螃蟹一样把“海螺”煮熟,让螺肉自然脱出,顺便还可以尝鲜。待到海洋生物学家闻讯而来,并提出给予活体鹦鹉螺发现者十万元和一台25寸彩电的奖励时,士兵们才意识到刚吃掉的是多么奢侈的一餐。

后来,鹦鹉螺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再没有人发现过活着的野生个体,只有随波逐流的空壳被制作成工艺品高价出售。

物种简介:

鹦鹉螺目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鹦鹉螺亚目。其同类出现于寒武纪后期,古生代前半期最繁盛,到中生代以后衰落。现存只有Nautilus(鹦鹉螺属)1属5种:旁氏鹦鹉螺,深脐鹦鹉螺,大头鹦鹉螺和其他两个不确定的种,不同种之间个体大小,螺纹形状稍有差异。现存的Nautilus有2对鳃和约90个小腕,但腕上不具吸盘和钩,也没有墨汁囊。平面上有由石灰质、陶质、真珠质3层构成的旋转的壳,内部由真珠质的隔壁分隔成许多气室,体管沿着隔壁中央和壳缘分布。动物体栖居于最外侧的住室中。

分布:

仅存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达曼海,东至斐济等地区均有发现。位于鹦鹉螺主要产地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还以鹦鹉螺做为国徽的主要图案。

关键词:

菊石

鹦鹉螺现有的种类不多,但化石的种类多达2500种。鹦鹉螺化石也称菊石,这些在古生代高度繁荣的种群,构成了重要的地层指标。地质学家利用这些存在于不同地址年代的化石,可以研究与之相关的动物演化、能源矿产和环境变化,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数据。

掠食者

在距今四亿年的奥陶纪末期海洋里,鹦鹉螺堪称顶级掠食者,它的身长可达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在那个海洋无脊椎动物鼎盛的时代,它以庞大的体型、灵敏的嗅觉和凶猛的嘴喙霸占着整个海洋。

天生的潜艇

鹦鹉螺虽无法像鱼类一样自由巡游,但能够像潜艇一样在水中上下左右沉浮移动,最快的速度可达每小时600米。原理和潜艇一样,通过掌控着壳室气体和液体的比例进行浮沉与移行。

鹦鹉螺外壳由横断的隔板,分隔出三十余个独立的小房室,最后一个(也是最大一间)房室就是动物体居住处。当动物体不断成长,房室也周期性向外侧推进,在外套膜后方则分泌碳酸钙与有机物质,建构起一个崭新的隔板。在隔板中间,贯穿并连通一个细管:得以输送气体(多为氮气)进到各房室之中。

重名

凡尔纳不是唯一从鹦鹉螺得到灵感的人,由美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鹦鹉螺号”,除此之外,历史上有至少有20艘舰艇以“鹦鹉螺”命名,其中有5艘是潜艇。

远去月亮的证明

科学家观察了现存的几种鹦鹉螺,发现贝壳上的波状螺纹具有树木年轮一样的性能,每天长一条,每月长一隔,观察化石发现,古鹦鹉螺的每隔生长线数且随着化石年代的上溯而逐渐减少,而相同地质年代的却是固定不变的。

第7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中秋节是我们国的传统节日,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日子,也流传着关于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逝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中秋佳节,也是全华人的节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快乐小学生作文600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欢迎浏览阅读!

中秋节快乐小学生作文600字1月在云影中穿行,溶于乡愁。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秋日的印象不外乎萧瑟和凄凉,“秋日凄凄,百卉俱腓”。一场又一场雨过后,不见了夏日的骄阳,金黄的落叶铺成地毯,染得秋风秋雨,染得这个中秋。

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却不同,十五的月是最圆的。月圆圆,家团圆。看着一轮明月,客居他乡的游子会想些什么?香茗一杯,孑然一人。“谁共我,醉明月”。

夜幕降临,切好的月饼被端到桌子上,我却不急于吃,而是走到窗边,端详着亘古长存的月。风淡淡,月溶溶,她把面纱拉上,让人不能目睹她的真面目;时而又探出头来,就像东方的羞涩之美。古老的传说,千古吟诵的诗句,为你更添一分神秘。月色入户,我浮想联翩。

那片阴影,会不会是“琼楼玉宇”,里面住着嫦娥,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虽然他们来自人们的想象,但充满人们探索新奇的精神和希冀。突然想到杰伦的《青花瓷》,“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里面的意境在这时,更像陈坛老酒,越发浓郁。

赏月自然少不了诗。“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人心中一轮月,譬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杜甫的《旅夜书怀》,“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同样绘月,情感却不同。想到这,我咬下一口月饼,望着爸妈,心里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三”人者耳!

倦意袭来,我钻入被窝,却把窗帘留了个缝儿,为“她”留一席之地。我知道明天你还会在那,但是否还像今夜般明亮而圆满?半夜醒来,你还在那里,不求理解,不加责问。

世上有两个月亮,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心中。不管你是在天涯海角,是否与亲人在一起,月亮会替你传达压在心头的愁绪,天涯海角也近在咫尺。这个中秋,没有太多的不寻常,只是重温一份情感,一种味道。留下几张纸,许多字,是纪念也是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叮当作响,我的本上漾开一片月色。

中秋节快乐小学生作文600字2第一场比赛,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绘画的技巧,便画了一只金鱼在黑板上,让大家照着金鱼画,我忘了带铅笔,老师临时借了一支黑铅笔给我,即使画上去之后就改不了了,但我觉得这次比赛绝对难不倒我,我早早的画完,便交了……

今年的中秋节真快乐中秋节快到了,学校将要举行绘画比赛。消息一传出,我马上报了名,想起去年比赛,真让我后悔。今年,我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

8月15日的绘画比赛分为两场,第一场是淘汰赛,第二场是实力赛。

第一场比赛,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绘画的技巧,便画了一只金鱼在黑板上,让大家照着金鱼画,我忘了带铅笔,老师临时借了一支黑铅笔给我,即使画上去之后就改不了了,但我觉得这次比赛绝对难不倒我,我早早的画完,便交了。

过了一天,学校在广播里公布了结果,不出我的所料,我安全晋级。

第二场比赛开始了,这次老师让我们自己画,可是我却找不到素材,美术书都翻了好几遍了,看着周围的也同学都认真地画了起来,我更加慌张,我迅速镇定下来,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画的都是卡通人物,那就意味着卡通人物成功率低,所以我决定不画卡通人物。但时间不等人,在一秒一秒的减少,我的画纸上却一片空白。就在我正在担心的时候老师说:“没画完的画,可以明天交。”耶!我太高兴了。

晚上放学后,我拿着画纸,回到家里急忙上楼,放下画纸后,静下心来,极力寻找以前的美术书和可能有图案的书藉,但最终一无所获。就在我准备放弃时,突然眼前一亮,我房间里窗帘上的图案,不正是我要找的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呀!”我立刻提起笔就画了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这幅作品总算是完成了。我拿起画,站起身来,再仔细欣赏一番,很满意,也很有信心,这次准拿冠军。

别人的中秋节是在欢乐中度过,可以吃月饼,赏月,尽情地享受。看我的中秋节过得更实在,更有意义,它谱写了我充实的人生,我正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向前。

中秋节快乐小学生作文600字3今天,我异常的兴奋,那是因为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来了。在中秋节到来之际,我们要做很多事情,例如:去超市买东西准备博饼;把家里打扫干净;准备丰盛的美食……因此,我今天早早的就起床了,当了一回“小管家”,我分配了一下任务:爸爸、爷爷负责准备博饼的东西;妈妈、奶奶负责准备饭菜用的材料;我和堂弟负责把家里打扫一遍。就这样,我们开始执行各自的任务。

很快,我们的任务都完成了,只有“采购”的还没回来,妈妈提议说:“趁现在有空,不如,我带你们去椰风寨的游乐场玩吧!”我和堂弟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不约而同的叫起来:“太好了!”

我们乘着车来到了椰风寨,在游乐场里,有摩天轮、海盗船、大摆锤、过山车、旋转木马、鬼屋、丛林飞车……我们怀着紧张和刺激的心情尽情地游玩。一上午转瞬间就过去,我们急忙往家赶,因为那一帮老少爷们还在等我们开饭呢!

回到家中,已经饿得饥肠辘辘的我们,赶忙随妈妈进厨房帮忙做起饭来。不一会儿,一道道美味佳肴就在我们的“努力”下连续不断的诞生在餐桌上,诱得我垂涟欲滴。真想来个风卷云残。“开饭吧!”终于得到妈妈的‘指令’,一家人在祝福声中美美的饱餐起来。

吃完晚饭,我们进行了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博饼。“锵啷啷,锵啷啷”,博饼开始了!只见妈妈全神贯注,两只眼睛死死的盯着色子,怕自己博了状元别人没发现似的;弟弟使出了一招“秘诀”:求上帝,但是,没显灵;爸爸憋足了气,准备“奋力一搏”,想博出一个状元,可惜用力过猛,一个色子跳出了碗,被停了一局,真是可惜……等一下,“五子带六”,我搏到状元了,正当我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妈妈随后也搏出了状元,而且还是“状元插金花”,比我大。最终,在惋惜和喜悦声中结束了这次博弈,状元最终还是被妈妈夺去了。博完饼,我们一家人来到小区花园里,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一边赏着皎洁的明月,好不惬意!

不知不觉,中秋节悄悄的溜走了,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期盼来年的中秋月更圆,人更齐,生活更美满。

中秋节快乐小学生作文600字4时至今,令仲秋。中秋节又来了。

又到中秋节,终是煎炒似地过来了。昨夜还热浪贴背,今晨忽感有凉意偷袭,刹那间真正闻到了秋的味道,臆念到秋的韵味。放眼忘去,翠色已浓得真的快滴了啊。

又到中秋节,一年一度的感觉真快呀。不到此时也许感觉不到它的快。不是有种说法:年怕中秋,月怕半。因为触景生情,又想到了往年的中秋时节,仿是在昨天发生的一样,不觉得快才怪呢,你说呢,朋友?也许在好些人眼里,这个节日是每副秋日画里的一笔浓彩,但我个人却只依稀几笔,淡画罢了。那几笔也只是少时旧画里的依稀远景,且是有些尘封哦……

那年秋天终于盼到了中秋节。因为中秋前时总是有艰辛的劳作,也就是收稻谷哦,那些苦处也许意会点好些,不说比写出来意思也许更到位吧,哈哈……那一天,天总是那么蓝,人总是那么亲,走到外面也总是有股说不出名的清醉的味道,好爽哦……大人们其实是最忙的,小孩们自然也跟着倒忙开了。老爸用担子挑新谷去磨完后,妈用风车吹净只留雪白的米,然后……,不说你也知道这作糍粑粑过程了。出笼时,那种香味儿……啧啧,,不摆了哈!最有意思的是哥几个抢啃粑棒的滋味儿,还有就是晒干后炸糍粑,那滋味……,说不出来了,只是……只是每次忆起,都有那滋味涌到我脑海里,鼻腔里,好想吃的那种想法,你想吗,哈哈,,

那个时候,就是感觉糍粑粑怎的就那么好吃呀?就连妈叫哥哥去扯些蒜苗炒肉,为了糍粑也是大欺小推托不想去,最后,我最小不去是不行的,走的时候也不忘扯团糍粑撤……一颠一颠的,那种精态,那种感觉,那种味儿,不用别人说,自已现在想起来依然感觉象秋天的风,秋天的云,秋天的绿,是有韵味的……

秋去春来,年复一年……几十个春秋都在一样的冬天的最后的一场雪中埋没,不管你勤奋,还是消沉;不管你是高兴,还是苦恼都在这白茫茫中写白……现在,我只记得我是有些老了,一天一天地,一年一年地不知不觉中老去了,其间这些个中秋节,仿是被记忆少年时好吃得不得了的糍粑掩盖了,也如我不断理去的须发般尘封远去……,如今打开,复活的也只是年少的糍粑的滋味儿,那些个高级的,普通的所谓的月饼儿都无影儿了。不知哪年哪个秋天,它又会挂在我的嘴上呢?那些说出的滋味儿,一如我暮年花白的须发飘呀飘的,希望会飘到那遥远的天国,让我继续回味去吧……

中秋节快乐小学生作文600字5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第8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没有见过马启代,不知道这个诗人长什么模样。只是从我正在阅读的这本《黑如白昼》的诗集中,读出了他的模样:脑袋特别大,心脏也特别强劲,如同李贺诗中的那个“天吴”,“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浩歌》)。“天吴”是个水神,据说长着八个脑袋,并且都是人的面孔,八只爪子,八条尾巴,背部是青黄,受天帝派遣能移动海水。“吴”就是个形象字,是个顶着一个大脑袋而载歌载舞的人。

马启代的《黑如白昼》,是一本短诗集,2014年由线装书局新出版的。诗集中的诗,一般都很短很短,最短的只有二十几个字,最长的也不过百字。然而,这些诗,大多数却有一个很长的题目,最长的题目竟有三十字。这给人的视觉感受很强烈,仿佛是个大脑袋的怪神,是一种力量奇大而能够搬运大海的“天吴”。

中国古代的诗歌,是有这种情况的,题目很长很长,内容很短很短,题目的字数超过了诗之本体。最近我正在做《王维诗选》的评注本。其中有一首诗的题目就很长,这首诗题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三十九个字。诗的全部内容只有二十八个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古人的诗题,其长题,多是等同于一种诗序,或者说起到一种“序”的作用。因此,其文字是交代性质的。譬如王维的这首诗,这里交代的内容有:诗写在哪里,写在什么时候,写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甚至还有想要表现什么的意思,等等。应该说,此长题不是诗的内容,也没有诗意。可是,这种交代也是很有用的,甚至在后来还救了王维的命。

而马启代的诗的题目,与古人的长题目不同,它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诗中的具体内容,甚至核心内容,是题旨或诗眼。而其所表述的文字,则是诗中的某一段或一节或一句。因此,他的题目,一般不是为其诗歌文本所简单陈述或描写的对象,如风、雪、树、旗帜、太阳等。马启代的诗用长题,概括地说有两种情况,而这两种情况又主要体现为诗题与其诗文本之间的关系。

其一,诗题与诗之文本是一种部分重合的关系。诗题的文字,就是诗文本里的文字,它们在诗的或前或后或中间部分出现。如《我闭上眼睛比睁开看到的更多……》:

那轮自天上垂下来的阴影,像上帝丢下的一条绳索/或风的手臂//现在,不知去了哪里//是否被天空收了回去?/或者,上帝已经对沉沦的大地表示了放弃,/—一我闭上眼睛比睁开看到的更多……

题目上的文字,在诗的最后出现。诗人将诗的最后那段文字提出来去做了题目,这种情况,是马启代做诗题的常见方法,而题目上的那段文字,就是诗中的现成文字,是诗的精要,而作者只是把这一部分精要特别地提出来,用来做了题目。

其二,诗题与诗之文本是一种延续或开展的关系。诗题的文字,不是诗文本里的文字,即诗题文字在诗中没有重复出现。而此类诗之题,则是诗之文本陈述的开始,是诗的基本内容。如《一块本质意义上的石头,在岸上的沉默充满了忧思》:

——满身都是嘴,却无法说、不能说、难说清/从浪里跳出来//……看着这么多石头站在浪尖上欢呼着走了//我对这些招摇充满了惋惜

此诗题目的文字,在诗的本文中没有出现,题目也是内容,形成了似乎没有现成题目的格局。题目也是诗行,文本则是题目的延续,“题目+文本”,陈述一个没有特别标识出来的题目。像此诗这样取题的,在其诗集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不管哪种情况,马启代诗歌的题目,就是诗歌的意旨与内容,或者具有揭示诗歌意旨与内容的功能。这是与一般诗人之取题所显著不同的。这样做题以及这样的题目,已经成为马启代诗的重要标识。一般诗人取题,都“惜墨如金”,往往一个字,两个字,最多也三五个字的。而马启代的诗,则顶着个大脑袋。不知道他以前的诗题目是不是这么长?也不知道他以后的诗题目是不是还会这么长?我们只是感到这样的题目很特别,很新鲜,也很特效,长其所长,长得所长,长为其长。《黑如白昼》诗集共139首诗,如《诗者说》《岸边》《家谱》《告白》这样的短题,只有十几首,大多是长题。因此,我们看《黑如白昼》的目录,很有意思,简直就是在读散文诗。譬如目录的第三页,笔者一字不改地抄录如下:

月亮是完美主义者

风雨之后,露珠从叶子上长出来

秋夜,一场秋雨下在梦外

今天,阳光,一下子照亮了我的诗行

我被震撼了,这种力量叫浩大

天光闭合,泰山渐渐生成一块积墨

我身体晃了晃,风跌倒,我没有倒

卧床夜读,我一再被文字摇晃

我拍了拍额头,把天空拍打得直掉金子

水流声,在空旷的午后想起……

这是题目吗?这就是题目,是一个个的题目。而合起来看,似乎是经过了一定的指称意义的抽象化了的诗文本,形成了几乎不是偶然的意义内涵,简直就具有抒情与旨意的功能。随便再抄录一段吧,目录的第四页,似乎更像是散文诗:

深夜,我想起了我的博客

众神就在外面,一直不停地说话

难道,天地也是无产者?

今日小雪,我不能确定他们能封多久?

随时随地,我都可以,一键天下

如果现在的天空不够生动,明年还有孩子们制造风筝

天空肯定有开关,什么时候开或者关,至今是谜

天堂里有翅膀的扑棱声

许多年,我为诗找一个家,其实它一直在我心里

我用敞开的那扇门把黑挡在了一边

今夜月明千里,风声和露珠躲在月光之外

天空无云,阳光和风一定非常孤独

我的诗行里又飘荡起雪花,轻柔,凛冽

这是否马启代所刻意为之呢?我们读那长题,就像是在观赏悬浮海上的“冰山”,同时又急切地想看到隐于海水之下那巨大的“冰山”体。

也许我们的观感有点夸张,看马启代诗的题目如同看潜行之冰山的震撼。其实,大大的脑袋,超强的心率等这些表达,也都是在说一个意义,那就是其诗给我们以巨大内力的感受,而生成一种血脉责张的激动。读马启代的诗,我们发现,他的心跳荡得很厉害;读后,我们的心也跳荡得很厉害。如《谁碰响了我诗行的小栅栏》诗共三节:

它来了,我的头顶已经溜光/它抓不到任何东西/它在我耳边打转,荡秋千//汗毛一律倒伏,所有的触角收拢/想法被想法摁住抬不起头/身体的疆域,走石飞沙//——谁碰响了我诗行的小栅栏/心里的意象都开了/一片灿烂。无数的关在花园里奔跑

谁碰响了的?是“它”吧?“它”是谁?“它”不知是谁?诗人没有明言,只是给了我们一点朦胧的暗示。“它”为什么要来?它来了之后又干了些什么?为什么“它”的出现让“我”如此神经质?诗人似乎游走于幻想与现实之间,仿佛介于惊恐与惊喜的双重情境之中,情感高度紧张,情绪极其亢进,“汗毛”“想法”与“身体的疆域”急剧反应,生理与心理的节律改变,乃至于生成了“走石飞沙”的激发、震撼与遽变,全是因为“它”的到来。我们无须关心“它”是谁,也无须关心其何以有如此大的、让“我”遽变的能量,而是关心“它”来之后所有秩序的变化。这时,诗中出现了破折号,这个破折号,让前两节与第三节之间,形成了因果关系,似乎还有注释的关系。诗人复明知故问:“谁碰响了我诗行的小栅栏”?谁碰的?谁碰都不能。很明显,诗人是不能有稍许“碰响”的。于是,感官全面沟通;于是,想象烂漫开放;于是,“无数的美”在我们眼前“奔跑”起来了!呵,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哟!那是诗人的节日,那是生命的狂欢,那是与美感的。这一首诗,所涵蕴的张力极其饱满,这是马启代诗歌的生发图,记录下了他情感生发,直至诗歌生成的全过程。

马启代深请诗生发以至形成中审美情感的作用,他的情感生发具有相反两极的力量,使其诗满含了张力。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代表作《人论》中说:“在这个世界,我们所有的感情、本质和特征上,都经历了某种质变的过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们的物质重负。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或单一的情感性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问持续摆动过程。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积极的状态。”马启代的艺术创造,就是将这种“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的审美情感,“变为自由积极的状态”,因此,他是不能“碰”的。他即便“不是花间,没有酒。举起来就是一杯江河”。或者,他“只宜静坐”,即便是静坐,其思想的风暴也往往是遽然而起的。“一动,体内便泛起八千里细浪”(《月亮辞》)。诗人简直就是李贺诗中的那个“天吴”,他自己说:“我扛着一颗硕大的露珠,正被风压扁/风知道一颗露珠体内的风暴”(《我扛着一颗硕大的露珠,正被风压扁》)。露珠体内也有风暴,这是诗人的生命感受与觉知而最大化的整合和凝练,是其将具体的感象赋予了“意义”的生成。

我们一直在追问:诗是什么?诗人何为?马启代也有这样的对于诗对于诗人的追问:“是否写诗的人都叫诗人?可我/不知道什么才叫诗?活在天地之间/我该如何,如何给万物命名?”(《疑问》)这是作为一个诗人的内心忏悔,这是作为一个具有良心的诗人害怕流于平庸的恐惧与反思。英国现代诗人威·休·奥登曾说:“一个平庸诗人与杰出诗人不同的是:前者只能唤起我们对许多事物既有的感觉;后者则能使我们如梦初醒地发现从未经验过的感觉。”也就是说,能否让人获得“从未经验过的感觉”那才是诗;也就是说,使“一位有阅读经验和生命痛感的人读了有所感觉的诗便是好诗”(于坚语)。诗,就是要让人读出感觉,读出从未经验的感觉。因此,马启代对自己的要求是无比苛刻的:“……一直减到一把骨灰/只是我的文字可以留下,哪怕剩下/仅仅一句诗,刚好/安放我的灵魂”(《减法》)。他认为:“诗是黑夜里活的阳光”(《岁末九行:斧头、白纸和一首未完成的诗》)诗是阳光,是活的阳光,是黑夜里的阳光。我们从马启代的诗中,读到了关于这种注释与言说。他说:“许多年,我为诗找一个家,其实它一直在我心里”(题同名)。诗人恍然大悟,原来他竭其一生的精力与智慧孜孜砣砣所寻求的,而如今终于寻找到了的,就是他的“良心”。这种诗观,是传统的,或者说是他的传统回归。心,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有无数的阐论。明初的宋濂说:“诗心之声也。声因于气,皆随其人而着形焉。是故凝重之人,其诗典以则;俊逸之人,其诗藻而丽;躁急之人,其诗浮以靡;苛刻之人,其诗峭仄而不平;严庄温雅之人,其诗自然从容而超乎事物之表。”(《宋学士全集》卷六)我与马启代都没有见过面,也不知道生活中的马启代是个怎样的人,故对其为人等不便妄加评论,更不能将他定性为或“凝重”或“俊逸”的人。何况我们以为,古人关于诗与人的简单对应也未必十分科学。然而,我们非常看好的是,马启代以心为诗之家,而强调诗之生发中“心一良心”的意义,让诗人的灵性得到了哲学意义的帮助与释放,诗人用心来书写,为良心而写。他在诗中写道:“这个秋天,我只长思想,不长翅膀”(《我一生靠飞翔的身影照耀大地》)。马启代是用诗在思想,思想是他的诗,诗是他的思想。因此,“一团火焰活在内心//或自己用寒冷焊住嘴巴,让思想发达/像黑暗里生长童话”(《题赠:冰,是沉默的水》)。因此,“思想在酷热中抽穗/秋风一来,我便会颗粒饱满一身金黄”(《秋风一来,我便会颗粒饱满一身金黄》)。思想饱满的诗人,看什么都有思想,看什么都能够看出思想。他的《没有思想的尘埃是悲哀的,再悲哀的尘埃也有飞的欲望》诗云:

——尘埃,是沉默的好,悬浮的好,无所/皈依者才善于思考/潜行者,才有思想//没有思想的尘埃是悲哀的,再悲哀的尘埃/也有飞的欲望//_一光来自精神,风是上帝的手,也是光的手/有思想的尘埃,内心都有翅膀∥没有思想的尘埃是悲哀的,再悲哀的尘埃/也有飞的欲望,/-一我一直在飞。自古至今,囚笼从来无法给思想上锁/囚笼愈大,思想的微尘飞得愈高

在诗人看来,大干世界的所有物象,其“内心都有翅膀”,那翅膀就是思想,尘埃也有思想,也有飞的欲望。华兹华斯《不朽的形象》中所说:“我看最低微的鲜花都有思想,但深藏在眼泪达不到的地方。”尘埃比最低微的鲜花还要低微,诗人目中的尘埃都是有思想的。那诗人呢?那诗呢?没有思想也算是诗人吗?没有思想的诗也算是诗吗?诗,不仅是语言的精粹,也是思想的精粹。诗,不是口水,写诗不是自恋者的呓语,像“脱口秀”一样胡诌乱造的顺口溜不是诗。康熙年间的学者归允肃说:“人心之所得有浅深,故其形于诗者不能无工拙。”换言之,诗之工拙高下,是心之所得的深浅所决定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下的比较》中说:“诗虽然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这就是说,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必须有道德要素与哲学支撑。马启代是个诗人,他的思想,蕴涵在诗里,是在用思想为存在重新命名,而使其笔下的物象获得丰沛的诗意凸显。马启代在《父亲,我生命里最硬的词汇》里写道:

所有的汉字里,唯有“父亲”一词最硬//父亲,我要把您请回来/坐在我诗的题头,作为最硬的词汇/为儿子的诗句,呈现铁质//父亲,马明文/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故去多年/这质朴的光辉//让一个时代的文学蒙羞

这是诗人对当下文学缺钙现象的无情批判,不仅流露出良心之忏悔,更表现了远离浅薄与决裂恶俗的自觉与高尚。诗人将“父亲”纯化为一个硬质意象,凸显与强化了“父亲”的铁质特性,而将这种特性强化为一种文学所不可或缺的要素。《黑如白昼》这一诗集,既是诗人马启代自身历史的精神记录,又凝聚了他特有的文化参与意识和美学批判精神,表现了一个真正诗人应有的良知与人格尊严,并直接或间接地捍卫了诗的美学原则,保持了诗的审美气质。

诗歌鲜活的本性,来源于思想。马启代对时代历史风云的深切感悟,对世道人心的深度感知,构成了他的审美气质,决定了他的美学品质与其诗的美学特性。他信奉并追求“为良心写作”的理念。我认为这有两层含义:

其一,高尔基有句名言:“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其实这句话说的是真正的诗人应该有胸襟,具有恪守真善美的生命精神与主体人格,具有人性关怀而拒绝平庸的精神向度。马启代诗云:“人要心怀大爱,但更要黑白分明”(《在泰山下,受桑恒昌先生一支笔》)。

其二,诗歌作为诗人建构内心生活的神秘符号,应该站在思想的制高点,发自一个没有污染的心灵,成为抵达人性和烛照生命的艺术体验与具象。马启代的这种“为良心写作”的提法,其实就是要求诗人自觉培育超越凡俗的崇高感,具有关注当下的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当下中国诗坛的迷失,“集中表露在既缺乏中国诗学传统的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又缺乏源自灵魂底部的真实‘魔力’,更缺乏思想的澄亮与浩茫”(庄伟杰《诗意空间缘何日益狭小》,《光明日报》2013.4.9)。“为良心写作”的马启代,表现出对精神内涵和人文关怀的极大兴趣,这也成为其超越平庸而精神飞翔的一种睿智。马启代的诗,从其表现形态来看,其抒情基本上都是第一人称的,从“良心”发出,或是写“我”或是围绕“我”写,写“我”的忧患、“我”的恐惧、“我”的悲欢、“我”的灼伤、“我”的快意等。他最大可能地不为世俗、时尚和流弊所束缚,而又形成了超越“事物的本相”之真实的飞翔,给予事物全新的命名。

雪莱说过,诗使它触碰的一切变形。被诗所触碰到的,如没有变形,至少不是好诗。中国诗学有诗是雾里看花之艺术的说法。没有雾只有花,不是好诗;只有雾而没有花可看,也不是好诗。马启代的诗性睿智,使他不以消解诗意、颠覆文学性,或泯灭抒情性而实现所谓的“先锋性”。我们从其诗的外在形态看,他的诗突破了标准化日常语言规范的语法、词汇和句子,有意断裂句子,或拆解语言,或楔入赘生,大量使用了夸张、反讽、具象和抽象的嵌合,以及寓言或比喻手法。但是,诗人的出发点与旨归,都是在创构一种陌生感的“变形”,营造一种诗所特有的迷人气氛的“雾”,形成的是诗的流动与实质,而不是散文的行进与外观。他的诗歌蕴藏着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表现了对生存本质和终极家园追寻的躁动。这种先锋思想的要素与人文关怀的生命精神,使其诗真气弥漫,沉着凝重,具有激情丰沛的内力,具有精神丰盈的境界。通俗点说,就是马启代的诗不仅有“雾”,而也有“花”可看。那些“花”,为其思想点燃,绽放的是绚烂的礼花!我们进入马启代诗歌的花园,无数的“美”奔跑而来,马启代是他诗歌花园里的舞者,是个张力饱满的舞者,是个内心异常强大的、顶着大大的脑袋的舞者,还是让我们想起了“天吴”。

我常常说,所有的读都是误读。我不知是否读懂了马启代?也不知是否读歪了马启代?借马启代的一首诗来收束吧,《卧床夜读,我一再被文字摇晃》:

——文字是有声音的,我只能用心听/用心按住,以免让尖叫跑出//文字也是有光亮的,我只收留闪电/它们只在没有太阳时出现//文字当然也有思想,但多数被篡改/我看到了脏水和热泪//——深夜,囚灯照常雪亮,字摇晃/合上的书页,仍有切齿声//我无法将所有的细节一一说出……

第9篇:有关于月亮的诗句范文

师:有这么一句广告词,挺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齐读)

师:联系你的每次旅行,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味道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句广告词的味道在第一个分句,人生就像旅行一样,不管遭遇困难还是得到奖励,这都是人生。

师:一个人踏上了一场旅行,当车辆慢慢行驶,车窗外不一样的风景映入眼帘,那就是人生。不错,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经过以及旅行时的心情。

师:自己经过的风景化为自己的一种心情、一种情感。很不错,还有吗?

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还可以像一场比赛。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获得了快乐。

师:快乐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种心情,一种状态。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孩子们,在旅行中,最直接的能够记下沿途风景的方法是什么?

生(齐):拍照。

师:其实,记录风景的方式有多种,就像摄影家选择用相机拍照一样,画家会选择用画笔拍照,作家自然会选择――

生(齐):用文字拍照。

(师板书:用文字拍照)

师:是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相机就是作家的文字,因为用文字拍照,既能记下风景又能记下看风景时的心情。

【品读:入课利落。利用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的广告语引入,自然引出课题:用文字拍照。开篇如爆竹,响彻有音。如果一堂课也是一场认知的旅行,那么,这场习作之旅显然因为充满隐喻和哲思而与众不同。】

透过开满鲜花的文字

师:去年,老师去了英国旅行,写了一本书叫作《荡舟英伦》。在《荡舟英伦》的书稿里,我首次尝试用文字拍照,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写作之旅。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我旅英的文字照片,一共十组,分别是:清晨、冬雨、郊外、天空、河流、田园、乡村、城堡、塔桥、海滩……(大屏幕依次出示十组文字照片)现在请大家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同学拿到的是肖老师的一个文字照片。这些文字照片拍得咋样呢?我愿意为大家随机朗读一组,大家先来感受一下,譬如第一组――清晨。(课评出示,师配乐朗读。)

清晨的伦敦市郊,雨点在滴答,冬季的风越过森林,红叶丛中掀起阵阵浪的微涛,涟漪向更远处漫溯,风浪在晨曦中折射出连绵的节奏,那节奏不温不火,汩汩流动。森林中有一滩碧水,就那样镶嵌在无边的绿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几只水鸟在水洼的那头梳理羽毛,它们优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顶起一头攒动的精灵。草坪沿着湖边蔓延,轻轻地踩着,发出簌簌的声音,那声音软绵绵的,偶尔传来林中的鸟鸣,和着脚底的簌簌声,恍若来到另一个世界。初阳升起,在一片绿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苹果树显得很特别,它们的枝头结满了小小的果实,果实呈现出橙色的笑容,倔强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信步漫游于林间,在苹果树下斜倚,听鸟儿晨语,看远方绿浪,闻果实香甜,任冬风拂面,让晨曦满怀。

师:这就是伦敦的清晨,这就是我拍的文字照片,还有冬雨、郊外、天空,等等。你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随便说一说。

生:我听完之后觉得伦敦的清晨非常宁静,而且还很美。

师: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很好。

生:我的感觉也是,听起来特别宁静,心里也特别宁静。而这种状态是心的最高境界。

师:真厉害,你认为这种宁静的状态,是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最好的状态。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的文字照片,自己读一遍,再互相读一遍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边读一边透过文字去想象背后的照片,并揣摩我当时的心情,然后把你透过文字看到的照片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品读:范文引路是习作指导课最寻常的招式。不寻常的是这“范文”出自执教者之手。当然,写景的佳作有千千万万,肖老师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对学生而言,因为有着与教师的亲近,那些文字就不同于一般冰冷的符号――只供膜拜而与他们无关的符号。教师是把自己的文字连同写作时的体验一起端在学生的面前,任他们品悟。这些带着教师生命温度的文字,就离他们不远。】

(生小组内学习、交流,师参与其中。)

师:文字照片一共有十组,每一组又由若干照片组成,其内存不亚于一部专业数码相机。我看到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我相信,大家透过文字看见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透过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照片?猜猜我当时有怎样的心情?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河流,河道不宽,河水发蓝,蓝得发黑,像墨一样被倒在成排的枫树的夹缝中,走进一看,那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我看到了伦敦的水是非常蓝的。

师:你猜想一下,当肖老师看到如此蓝得像墨一样的水,就倾泻在伦敦市郊的时候,我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十分开心吧。

师:是的,很开心,我现在能通过你的猜测回想起当时的心情。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读了《田园》的第二自然段,青色的地面点缀着点点的白,那是飞鸟的身影……我就仿佛看到了青色的地面上,以及飞过的飞鸟给青色的草地绣上了秀丽的图案。

师:你试想一下,当老师脚踩着像地毯一样青色的大地时,突然之间,头顶上白色的飞鸟的倒影浸在青色的草地当中,出现那一点白的时候,老师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心情应该是非常开心的。

师:是的,除了开心也许也只能开心了。(全班大笑)还有吗?

生:在伦敦还下了软绵绵的冬雨,在这斜织的雨丝中,你无需遮伞,你任凭雨丝笼罩,在落叶铺满的小径上信步,能洗却满身的疲惫和漂泊。因为在冬天的时候下的雨肯定是软绵绵的,不会像是在夏天的时候,下的雨是那么得大,还会打雷。

师:当伦敦软绵绵的冬雨,透过我不太厚的夹克,扫在我脸颊上的时候,你认为我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会觉得非常得惬意。

师:很惬意的感觉。那是异国他乡的雨、异国他乡的风,我此刻能够回味起我当时的心情。好,同学们,我们先把手放下,如果这样说,说一节课也说不完。看来,旅行中用文字拍照既能记下风景又能保存看风景时的心情,真好!而且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回味,都能回味起当时看风景的心情。

【品读:透过文字猜度教师写作时的心情,因为文字拍照的好处就在于“既能记下风景,又能记下看风景时的心情”。肖老师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华美又清丽,善用色彩,善铺叙描摹,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你描述着他看到的一切。不急不慢,琐碎,细致,充满生机。但是,离开全文语境,只看景物描写,这些文字里的情绪并不鲜明。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清新、惬意、美。一个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画面传达出的宁静,真好。宁静背后自然有惊喜,就是学生们所说的“开心”“好奇”“惬意”。但是,他们无法想象与理解其他了。哪怕当老师有意无意地提到,这是异国的雨,这是他乡的风。宁静背后可能还有孤寂。当老师说,看到这些文字“能够回味当时的心情”。至于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怕是肖老师自己也无法一一说清。或许这道不出、说不清的,才是文字最动人之处。用文字拍照,意义不仅在于记录风景,记录观景时的心情,更在于这种记录与描述必然带着彼时生命独特的体验并必然折射出作者鲜明的审美旨趣。无论怎样,我们看到执教者这样的努力:他始终将景与情放在一起,让它们相互映照,相互交融。】

把文字放在显微镜下

师:那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用文字拍照?

生:(齐)想。

师:那必须先揣摩揣摩用文字拍照的小窍门。还是以老师提供的这十组文字照片为样稿,在小组内,各自先默读静思:老师是怎样用文字拍照的?有哪些窍门?静思默想,边想边批注,把你体会到的方法批注在文字旁边。

(生批注)

师:小组内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看看同学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发现。最重要的是倾听别人的发现,请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确定一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发现,等会儿代表你们组在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全班交流,凭借你们小组手中的那组文字照片,经过小组内的充分讨论交流,用文字拍照的窍门,你们小组最重要的一条发现是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冬雨》,我觉得首先是心情好,没有烦心事可以让您体验得更好一些,从而写得更好一些。

师;她直接就从整幅照片中看出,要用文字拍照,首先要心情好,才能写得出这么好的文字。说得不错,但能不能再仔细一点、细致一点,我拍这个文字照片具体用到了什么办法?

【品读:学生不知道,并非只有心情好才能拍照。只不过“若无闲事挂心头”,拍出的就是明丽的照片;若是“心有千千结”,拍出的可能就是灰色调的照片。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时候,这些暂且放下,我们此时聊的是写景的方法。】

生:我觉得您写作的时候,用到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句子。

师:哦,你手中的是――

生:《城堡》。

师:你看到了很多比喻、拟人的句子,这个可能是用文字拍照时一个比较通用的办法。非常好,这是她发现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塔桥》。在《塔桥》第五自然段中,形象描写出河水拍打桥墩的声音,老师用了排比的方法和其他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它的特点。

师:我用了排比的方法及大量词语描写河水拍打桥面的声音,从而产生一种堆砌感,让文字产生声音,这恐怕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还有吗?继续。

生:我觉得用文字拍照,比较重要的方法应该是想象。

师:那你手中是哪一幅照

片呢?

生:我手里拿的是《郊外》。

师:你能把那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吗?

生(读):枫树的背后是一望无垠的草坪,那种成片的绿,油油地泼洒,伴着清晨露珠的点缀,使人遐想在这一片绿海下,是否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

师:是呀,肖老师在拍摄这组照片时,尽力地在想象。恐怕想象也是文字拍照的又一个好办法。非常棒,老师非常喜欢

你们,因为你们思考问题渐入佳

境了。

生:我手上的是《河流》,我发现在这里,肖老师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师:(惊奇状)哪里?

生:“时而在湖面上翻滚,时而落在湖水中游弋”,我觉得这句话中,肖老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们的顽皮。

师:是呀,我用了“时而……时而……”,并且海鸥飞翔起来的波纹给人的感觉就像和河水涌动起来的波纹融合在一起。恐怕这种方式,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手上的也是《河流》,老师是用了由远及近的方法写的。“河道不宽,河水发蓝,蓝得发黑,像墨一样被倒在成排的枫树的夹缝中,走进一看,那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这里就是先写了远处看到的河水是黑色的,走近一看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写出了河水很清澈。

师:真好,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讲究拍照的先后顺序。就像我写河流一样,远看像墨一样,走近一看,又是那么的清澈。一步一换景,是用文字拍照的又一个很好的办法。

生:我特别喜欢肖老师写的《乡村》的第二段“溪水是冰凉的清澈,卵石是随意的沉积,落叶是顺流的奔跑,溪鱼是诡秘的背影,老树是斜倚的守望……”从中可以读出一种画面感,能让人内心平静,从而体会到用文字拍照的乐趣。

师: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让人感觉到一种乐趣所在,比如:溪水是……卵石是……落叶是……溪鱼是……老树是……,就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荡漾感。她虽然没有说到肖老师的这个层面,但是我知道她读出了身心的。确实是,好的文字会带给人一种身心的。

生:我手中的是《清晨》。在第二自然段中,“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这里肖老师使用了突出重点的方法,而不是左写一下,右写一下。

师:我重点写了什么?

生:重点写了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时候还是在开放。

师: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突出重点。这就像我们用真正的相机拍照一样,要把自己想突出的景物放大。用文字拍照也一样,如果我们能把重点突出,就能留下美好的画面。非常棒,同学们,你们都是一个个小鉴赏家呀,你们说的这些小窍门,其实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经过你们这么一分析,我还真觉得是那么回事儿。你们给了我信心,我可不可以把它称为――肖氏文字拍照法?

生:(齐)同意!

【品读:肖老师的文字属于细描,丽如花簇,亮如绸缎。确实适合为学生做景物描写的示范。透过文字,他希望帮助学生发现并逐渐建构起写景的方法。发现这其中的写作方法并不难,学生们找到了修辞的运用,这里面精妙的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学生们关注到了写作的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他们还发现了详略的结合,甚至发现了想象的运用。可以说,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寻找,发现,体验,总结,一般意义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齐备了。】

把文字搭成一座小房子

师:谢谢你们!为了让“肖氏文字拍照法”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我们不妨随机抽取两组照片,把文字放大,看看里面的纹理。

1.清晨――景中有景、画中有画

师:比如,还是《清晨》这个片段:(课件出示)

①清晨的伦敦市郊,雨点在滴答,冬季的风越过森林,红叶丛中掀起阵阵浪的微涛,涟漪向更远处漫溯,风浪在晨曦中折射出连绵的节奏,那节奏不温不火,汩汩流动。

②森林中有一滩碧水,就那样镶嵌在无边的绿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

③几只水鸟在水洼的那头梳理羽毛,它们优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顶起一头攒动的精灵。

④草坪沿着湖边蔓延,轻轻地踩着,发出簌簌的声音,那声音软绵绵的,偶尔传来林中的鸟鸣,和着脚底的簌簌声,恍若来到另一个世界。

⑤初阳升起,在一片绿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苹果树显得很特别,它们的枝头结满了小小的果实,果实呈现出橙色的笑容,倔强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

⑥信步漫游于林间,在苹果树下斜倚,听鸟儿晨语,看远方绿浪,闻果实香甜,任冬风拂面,让晨曦满怀。

师:为了让这段文字的纹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愿意把它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打开,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每句话中你看到的照片。

师:第一句话,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森林。

师:森林,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滴答的雨点。

师:好,你看到了雨点。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风拂过草坪。

师:你看到了伦敦的风拂过草坪。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清晨的鸟儿在梳理羽毛。

师:你看到了鸟儿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休息,早上透过初阳在梳理羽毛。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镶嵌在绿毯中央的碧水。

师:原来第一句话中有:雨点、冬风、森林、红叶、涟漪。那么,第二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时候还在绽放。

师:你看到了水草和野花,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那含着露水的紫茵茵的花蕾。

师:紫茵茵的花蕾,原来第二句话中有:湖泊、水草、野花、花蕾、露珠。第三句话,还有哪些?

生:第三句话中有白色的小花和几只水鸟。

师:还看到哪些?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精灵。

师:(好奇)什么精灵?

生:攒动的精灵。

师:攒动的精灵,其实那是一只鸟。第三句话,其实有水鸟、小花。第四句话呢?

生:我听到了鸟鸣声。

师:鸟鸣声。定格的画面?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脚跟地面摩擦的簌簌声。

师:他还听到了簌簌声。原来第四句话中有:草坪、鸟鸣。第五句话呢?

生:我看到了苹果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初阳升起时的画面。

师:有初阳,有苹果树,以及结出的苹果。最后一句话,有哪些?

生:鸟儿的鸣叫。

生:我还闻到了果实的香味儿。

师:苹果树、鸟儿、绿浪、果实、冬风、晨曦……没想到短短的一段话中尽然隐藏着这么多张照片,我自己想想也是醉了!(全班大笑)把这些照片按照文字的结构摆放一下,摆成一座文字的小房子,你就会有一个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师:谁发现了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拍摄技巧?

生:我发现这些文字无论怎么组合都像有很多幅画面在我眼前晃动。

师:文字能折射出画面,太神奇了!

生:我发现这些景物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很有动感。

师:是的,动感,多好呀!

生:我发现这些图片都是有关系的,他们都可以串在一起,他们串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幅幅动画,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

师:太聪明了!是呀,就像用真实的相机拍照一样,随着镜头的推拉收放、忽远忽近、层层推进,咔、咔、咔,一张照片连着一张照片,大照片里套着中照片,中照片里套着小照片,小照片里套着……

生:小小照片。

师:那叫迷你照片,(全班大笑)一张张地呈现出来。用文字拍照也一样,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是一种很好用的技法。(板书:景中有景 画中有画)

【品读:不难发现,这堂习作指导课的话语情境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大大的暗喻。不言自明,“用文字拍照”是一个“喻体”,它的本体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所谓“肖氏”特有的“景中有景、画中有画” 的“文字拍照法”,其本体又该对应怎样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执教者没有言明。从课堂内容分析看,它应该是指多种景物联合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它强调构思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铺陈的细节,也关注写作的顺序,所谓“移步换景”。】

2.塔桥――景外有景、画外有画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譬如――《塔桥》。(课件出示)

①伦敦塔桥横跨在泰晤士河两岸,高高的塔梁牵引着长长的锁链,锁链牢牢地牵引着下方的桥身,阳光从塔桥的桥顶斜射进桥身里面。

②阳光像长了脚似的,满桥里跑着,从桥身里射进去然后从桥跺口里再次逃出来,整座桥像一只气垫船,在泰晤士河上飘着。

③行走在塔桥上,隐隐地感觉到桥身随着你的脚步在微微起伏,瞬间产生一种幻觉,这应该是在一条船上,不是在一座桥上。

④此时的泰晤士河已经脱掉她黯蓝色的天丝内衣,出天蓝色的肌肤,一浪一浪地朝桥墩这边涌过来。

⑤河水亲吻桥墩的声音并不热烈,站在桥面上,你听,那声音是轻轻柔柔的,OO@@的,间间或或的,宛若松针滴落草丛,犹如繁星坠落银河,好似冬雪簌落大地。

⑥阳光从塔桥的一角透过云层的夹缝射进桥身,此时的太阳像一个漏斗任凭霞光从缝隙中流出。

⑦光亮被云层折射成无数条射线从圆心向四周射出来,投射到塔桥幽深的桥身上,那些光亮的线直插桥身,好像塔桥被利剑射中,在河面上摇摇欲坠了。

⑧此时的天空,让人无限惊讶的是,在几乎与太阳平行的天幕上,就在塔桥的另一侧的天空上,竟挂着一轮圆月,她借着从太阳身上借取的那一点光芒,温柔地凝望着塔桥,还有塔桥下面的千年长河。

师:为了让这段文字的纹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同样愿意把它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打开,同样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每句话中你看到的照片。第一句话,你看到了哪些照片?

生:阳光。

师:阳光。你说。

生:桥身。

师:哦,塔梁、锁链、桥身,这是第一句,那么第二句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阳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河流。

师:那么第三句呢?

生:古老的塔桥。

师:那第四句呢?

生:浪花。

师:第五句呢?

生:河水撞击桥墩。

师:对,是桥墩。第六句话呢?

生:阳光。

师:好的,第七句话呢?

生:河面当中的光亮。

师:文字就是一座小房子,只是搭建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这样搭,你同样会有一个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发现,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师:这些照片后面都拖着一个飘逸的尾巴,那都是想象的景象。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技法?

生:如果说《清晨》的技法是景中有景、画中有画的话,那么《搭桥》这个技法应该叫作――景外有景、画外有画。(板书:景外有景 画外有画)

师:这一招厉害!真实的相机远远做不到,凭借想象,文字还能拍摄到画外之画、景外之景,超管用的!

【品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很容易看出,这是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是艺术里的虚实相生。令人想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生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它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依赖于阅读和写作实践,是妙手偶得,也是艺术修养的积淀。至此,带着诗意与哲思,执教者带着学生,完成了所有关于景物描写技法的构建。】

站在桥上看风景

师: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几组我的文字照片,我们就不一一放大了。现在属于你们的时间到来了,回忆自己记忆深处珍藏的一处景致,或许是你曾经的一次旅行中遗漏的画面,或许是你童年五彩缤纷的一个画面,或许是你每天遇见只是你从来没有留意的画面……来,拿起你心中的照相机,融入自己当时守候画面时的心情,用文字拍下这些照片。

(生准备动笔写作)

师:为了给大家用文字拍照创造点氛围,我想为你们读一首诗。(配乐)感谢收听Be My Guest为你读诗。今天,我为你读的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可以尝试“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的技法,让你的风景装饰我们的梦。

(生动笔写作10分钟)

师:来吧,让你的风景装饰我们的梦吧,把你拍到的风景展示出来。小组内互相展示文字照片,读给同组的同学听,让同学说说他透过你的文字看见的照片,并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拍文字照片的技法。每组推荐一个同学,等会儿在全班展示照片。

(生小组交流)

师:你拍了怎样一组照片,把它们展示出来吧。同学们认真听,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什么?

生:走进西湖,浮在眼前的是一片片荷花丛,每一朵荷花都绽放出可爱的笑脸,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蜻蜓在荷花上飞舞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在水中唱着动听的歌曲,好像在给跳舞的蜻蜓伴奏呢!这真是一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呀!微风拂面,湖面上散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涟漪,迎面吹来的风使我们神清气爽。微风过后,湖面依然是那么的水平如镜。一群鸟儿从树顶掠过,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一眼望去,西湖真像一个七彩圣地啊!西湖的风景看也看不尽,说也说不完,就等你来细细游赏。

师:拍的是西湖,拍的是我家乡的景色。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

生:我看见了荷叶连连、蜻蜓嬉戏、鸟儿飞翔的照片。

师: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

什么?

生:画外有画――蜻蜓在荷花上飞舞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在水中唱着动听的歌曲,好像在给跳舞的蜻蜓伴奏呢!这真是一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呀!

师:真好!

生:晴朗的夜空里,星光闪烁,我被这密密麻麻的繁星深深地陶醉了。深蓝色的夜空,一望无际、星罗棋布的星星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也许星星不比太阳光芒万丈,也不比月亮明亮,它只是那萤火虫发出的一闪一闪的光芒。但星星是可爱的,它时不时向你眨眨眼,好似在跟你对话呢。巨大的黑幕上,别着一颗颗星星,正因为有了它们,天空才会变得有趣,充满了无穷的遐想与神秘。星星犹如海面上无数的领航明灯,照亮了前进时的迷芒;星星犹如颗颗珍珠,洒在广阔的天幕上;星星一张渔网,收获了儿童的喜爱;星星犹如一个清澈的眸子,偷偷地窥视雪白的大地……黑色的幕布下,星星散发着它那独有的光芒,展现着它那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情态,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神秘,让我为之震撼,为之陶醉……

师:啊,这是浩渺的星空,美!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呢?

生:密密麻麻的星星、眨眼的星星、若隐若现的星星……

师:这是一架神奇的相机,竟然能拍下夜晚如此美丽的星空。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什么?

生:她的最大技法就是景外有景――犹如……犹如……犹如……

师:所以说这是一架神奇的相机。

【品读: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完成了写景技法的建构,学生们马上动笔实践。从文字上看,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习作片段明显呈现出“肖氏”的痕迹――细致,华丽。他们之前积累的写作经验,此时得以敞开运用,笔下生出的正是开满鲜花的文字。当然,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运用而运用,这样的写作难免有些孤立,从话语风格看,也齐刷刷倾向于华美。不过,写作总有一个过程,就是先学繁,再就简。】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感谢你们装饰了我们的梦,大家借助我的文字照片揣摩出一些技法,并把这些技法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字拍照中去,于是,就诞生了那么多张生动、多彩的照片,大家也是蛮拼的!现在,想想我当时创作的这些文字照片,还是觉得蛮有意义的。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纳闷,就是一开始我提到的,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什么技法呀、什么方法呀,纯粹是有感而发,纯粹是被景致打动了,所以我不得不写,我不得不记,我当时根本没有考虑什么写作技法。你写作时有过同样的体验吗?

生:(七嘴八舌)有!

师:有人问巴金,您写作的最大技巧是什么?你们知道巴金怎么回答吗?

生:(疑惑)不知道。

师:巴老说,我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对于巴老的回答,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巴老说得很有道理。我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片,主人公经过千辛万苦寻找到宝葫芦里藏着的武功秘诀竟然是一张白纸,也许跟巴金说得一样,真正好的东西在心里,不是外在的。

师:哇,太厉害了!

师:那么,我想问,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课件再次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是心情,是情感,是情绪。

师:我们一起再读这句广告词――

(生齐读)

师:同学们,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是心情、是情感、是情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旦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你眼中的景色就活了,景色装饰了你心灵的窗子,你的文字照片自然也就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读:执教者在篇末忽然“”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建构起来的所有的“技法”,只强调写作时的随心随情。似在意料之外,又在学理之中。现象学讲“还原”,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抛开一切外在的概念与逻辑、方法与经验,“回到事物本身”。此时,执教者就是要带领学生回

到“写作本身”,回到写作最初的现场。结课仍是入课的句子,似乎经历了一场诗与思的旅行之后,大家又回到了原点。珍藏的,只有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评析】

行走,为远方的风景

――关于肖绍国老师执教的

“用文字拍照”一课及其他

语文教师大多认可,自己先得爱读书、会读书,学生才有可能爱读书、会读书。同样,语文教师先得爱写作、会写作,学生才有可能爱写作、会写作。

肖老师无疑是善读能写的。他的文字细腻、清丽,写景状物长于铺陈,他是那样不徐不疾地把令自己心动的一切一一向你诉说,他笔下的一切,总带着强烈的画面,色彩分明、动静相生。所以,当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字中的写作方法时,学生很快找出了修辞的运用、写作顺序的把控、详略的处理等景物描写常见的技法与策略。肖老师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写法提升为“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强调写作时的整体与部分的布局,现实与联想的结合。从课堂上学生现场写作的情况看,肖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课的结尾竟是对写作策略的解构与颠覆,肖老师引领学生去体味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景语与情语的自然交融。这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写作的意义与目的,那就是自然地流露,自然地诉说。

这是一堂习作指导课,但是这一课对学生的意义有些是超越了写作本身的,那可能属于哲思、旅行、人生、风景。这与肖老师的审美旨趣相关。不难看出,在教学设计中,肖老师是精心布局的,他运用首尾的呼应,运用富有深意又难以言明的诗句,甚至把一堂课的话语情境都常设成一个大大的比喻句。所有的匠心,都带给学习者与观课者“陌生化”的体验,形成一种思维与审美的张力。

追求课的“形式”,也是需要的,毕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正如写的最大技巧在“无技巧”,教的最大技巧也一定不是苦心孤诣,只要你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的教师,把这份喜爱自然传递给学生就行了。就这一课而言,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写作的技巧”还是“无技巧”,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知道教师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