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绘画语言论文范文

绘画语言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绘画语言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绘画语言论文

第1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

当今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的风格流派和艺术特征源源不断地涌入人们的意识和视觉领域。人们接受着视觉的变化,又感受着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魅力。如今的视觉欣赏从绘画、设计、摄影、建筑、雕塑等门类,延伸到更多领域和尝试中。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博众家之长以补己之短,使得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者都达到了审美要求和意境的提高,都达到了追求客观规律和设计理念的更高境界。意境是绘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情调和境界,是依附于视觉感受之上的升华。比如一首好诗、一幅好画、一个好的设计作品,都可以具有虚实相生,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使作品达到了更高的深度和层次。在水墨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意境的表达,通过水墨色彩及韵味达到意与境的结合。这与一些设计作品中的意念表达不谋而合,二者追求的都是创意的唯美与审美意识的和谐。无论是绘画还是设计,由于审美理论的提出,使得艺术创作具备了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艺术表现,二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构成了传统绘画与当代设计的意境美。

提到意境,提到绘画与设计理念,自然联想到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先生的作品一直是当今绘画界与设计界研究和探讨的典范,对我们有着很多启迪和帮助。先生学贯中西,在他的长期实践和探索中无疑是将设计理念运用于绘画之口最成功的。他的作品以“意象”领先,看似随心所欲,又不失严格的章法。水墨之中、抽象与具象之间、写实与写意之间都在不断追求着抽象美和形式美,更是站在设计与绘画之间。

先生的代表作《长城》《春雪》等作品与其说是画出来的还真不如说是设计出来的。作品中的房子、村庄、小树、大山、荷塘、清泉,它们都以独具特色的意境表达然于纸上。从创作之初就以独特的观察方法来构思、安排,点、线、面、体的构成要素无不体现在每幅作品中。有的采用散点透视,有的又移花接木,大胆地对现实要素进行设计,使我们感受到设计构思的巧妙和设计思维与设计眼光的独特,以及设计处理方法的另类。作品中对山石的刻画,只寥寥数笔,轻盈的线条;森林中并排的小树,形式美感;线条的律动、块面的分割;点的聚散,充满着节奏和构成。大胆地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将视觉造型符号运用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绘画语言与设计理念之间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情感上更多地体现在视觉符号体系。视觉是人的第一感官载体,人们通过视觉符号的提炼和概括,传达对现实事物的理解,用视觉传达为目的,沟通视觉语言符号。可以说绘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庞大的视觉符号体系,它们有的吸取绘画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的体现着绘画形式与方法,以及特有的绘画语言和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很多海报设计中有的直接吸取绘画形式中的视觉元素,比如水墨、图案、传统绘画纹样、象征图形以及吉祥图式等,这些只有在绘画中才能见到的视觉要素如今在设计作品中屡见不鲜。不仅提升了海报设计本身的韵味与档次,同时也注人了更深层次的传统文化理念。

绘画语言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表现形式传达于设计理念中。中国绘画讲究气韵、水墨、笔触、飞白,体现出的灵、意、空等境界都体现在设计作品中。这种伟大的融合和借鉴将设计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借助绘画语气的表现,i}释了设计本身艺术性的文化积淀,是一种完美而超越的大胆尝试,同时使设计以更新更高的文化视点和视觉姿态,传播着时代设计气息。这种形式的设计作品运用最为广泛的就是靳壕强先生的海报设计,在他的海报设计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水墨、意境及构思的元素,扑面而来的强烈文化气息和灵动神秘的审美情趣,让观者无法抗拒设计创意本身所传达的理念。作品中运用了传统水墨的神韵,体现了现代绘画之风骨,感悟到一种空灵之美,一种灵动之感,一种气场的流动,一种意念境界的追求。加之作品中出现的笔触变化,构图中的计白当黑,追求一种神秘、厚重而又奔放怀旧的情趣,将各种绘画要素、技法表达,运用的随心所欲,使平面设计作品的意境达到顶峰。

第2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

关键词:绘画艺术语言形态

绘画是运用线条、色彩、造型、构图和一定的形式进行搭配组合而成,完成传达精神内涵的任务。绘画作品的主题有表现形式的作用、有作品内容和作者精神的体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密切相连,形式是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绘画语言包含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它是相互制约和渗透的有机整体,美术工作者的感情是靠绘画语言来表现,这种语言的运用,是根据美术工作者的艺术表现力,来彰显出艺术水准。

美术工作者对绘画语言运用不同,而产生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绘画作品。在欧洲,自达?芬奇开始,就形成了传统的写实主义画法,美术工作者通过研究光线揭示形式的方式,发展和运用直线透视法,来获得景深幻觉的规则,通过研究人体解剖,给作品注入全新的现实主义感。他们的作品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的总体风格上,姿势华丽、典雅、宏伟、和谐,写实技术娴熟,形成了“古典主义”画风。

区别与古典画风的印象派画家们,用光、色描绘自然和抒发自己的感情,他们擅长表现阳光和色彩,对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现,美术家运用分色技术,将色彩合理组合,使画面变得明快绚丽。印象派画家不再因袭传统的画法,其作品诠释了光色的功用形。在色彩的表现里,印象派画家完美地表现了一种抒情风格,他们很好地运用了绘画语言,给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在西画造型过程中,主要使用形体和色彩语言,即便没有线的使用,其造型行为不会受到重大影响,依然能构架绘画形态;即便使用线界定轮廓,如在轮廓外辅上调子,就会成为立体画面。因此,西画中线是作为表现形体的特殊手段。

各类画派的美术家,都借助语言形式来体现作品的情感。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产生了不同风格的绘画作品。中国画崇尚文、意、趣,是通过笔墨技巧来体现的。笔墨本身是形式的因素,有引起形象的联想和意趣的感受功能。正如蓝色和红色能引起冷暖的视觉感受一样,在宣纸上粗糙的笔墨,能画出老人苍老的视觉感受;水分饱满、行笔流畅的笔迹,给人春天般滋润的视觉感受;流利灵活用笔,能唤起洒脱欢畅的联想;快速多变的用笔,能令人有蛇龙飞舞的遐想。这些笔墨形式,是美术工作者独特风格在艺术技巧方面的表现。美术家们通过构思构图,合理运用笔墨虚实,水韵、墨色和运笔产生的肌理,形成有个性的绘画语言。虚实的表现,是美术工作者灵气的表现,是对画理的悟性。画要有笔墨,无笔墨就不成画,笔墨技巧要与表现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最佳作品。这种艺术法已成为中国独有的绘画语言。

绘画语言在视觉方面由点、线、形、光、色彩要素构成。“点”是最小的视觉实体,有探讨视觉形式的作用。一个可视的点是一个吸引视觉注意力的小元素,点可以被表现出来和暗示,可以构成一个情趣的中心,或一幅构图中被强调的部分,处在一个表面上的一个点,好似屋子里的声音一样,使空间有了生机与活力。点可以解释和代表一切。

“线”是描述点的运动轨迹,一个可视的行动轨迹,一条线表现出划线人的精神。一幅画的笔触,穿过风景的一条蜿蜒的河流,被撕破的线的参差不齐的边缘,一个草叶的曲线,每一条线好似每一位画家充满个性、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一样,是独具特色的。线是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时最简明的表现形式,线有长短、粗细、曲直之分,有长度、宽度和方向上的不同,是连续不断的或间断的,粗的或细的,有规律的或无规律的,静止的或运动的,直线的或曲线的,线是诸多形式不同的结合体。

在一个平面上,线能界定各种形状,暗示体积或显示所绘物体质量的独立元素。通过线条的组织来创造图案、肌理,描绘阴影。线是阐明视觉形式的基本手段,是对目睹、感受和想象到的事物的一种速写,线是在两维空间表面的长度标准,每一条线或物体边缘都有它的表现特征,其表现形式在视觉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线条的功用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绘画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取胜的,线条的运用,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愈来愈富有含蓄性、表现性、象征性和抽象性。

“形”是一种被视为平面存在的形式,一种二维的空间区域,平面是一种剪影或阴影形式的外观。当一条线勾画出一个区域,或当一个面积表面颜色和肌质发生变化时,其面积与周围的面积相分离,形便成了可视的存在。形分有机形和几何形,二者间有明显的界限。自然界的大部分形是有机形,是柔和、轻松、曲线性和无规律的。在人的世界中,最普通的形是有机形、生硬、刻板和有规律的。形表示了人眼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又称视觉形。光与色彩也是绘画艺术最主要的造型因素。点、线、形、光、色作为绘画艺术的构成要素是相辅相成的。

第3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

【关键词】培养会话能力、提高会话能力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化的转化,初中英语教法也在日益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主的听说训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普遍关注。教学实践表明,初中阶段英语口语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甚至终生对于英语这门语言的学习兴趣。口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师生在频繁的互动中,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选择恰当的英语会话能力训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做到教学方法新颖得当

1、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激发学生会话训练的兴趣。

七年级的新生面对英语内心既激动兴奋又畏惧胆怯。因此,要重视和他们的第一次接触,以饱满的情绪让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我在新生入学之前总是先做好一件事:让英语在教室布置中随处可见。如一张有形有色的字母表,两三条问候语或名言短句,在学习园地上写上“Tryyourbest),在宣传栏上写上“Havealookatmecarefully),在荣誉栏上写上“Congratulations!”等等。尽量让学生对英语产生亲切感。

第一堂课就要鼓励学生开口。大声地、流利地、自然亲切地、甚至是眼神交流地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确保每个人都开了口,需要老师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期待做好。

要善于表扬。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白,语言练习本身就是一个从犯错、纠错,到犯错、纠错的不断反复的过程,要放大胆子、厚着脸皮开口说;如教师有错必纠,其结果常常是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怕说错,而不敢开口。所以教师要暂时容忍学生口语实践中的小错误。除了鼓励、指导以外,应给予他们较多的锻炼机会,使他们逐渐由羞怯变为敢说。表扬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上当场表扬、张贴背诵小测一览表、作业本上写上赞语等等。

适时地开办学习讲座。在学生刚入门学得正酣时,适时地开办一些主题讲座。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李阳疯狂英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等。这样的讲座旨在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正确认识,开阔视野,引起他们对了解英语国家新奇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了,我则用赞扬的语气和表情说:“Good!/Great!/Welldone!/Excellent!/You’reveryclever!/”.对于胆小不敢开口的学生或者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出现错误时,我会用鼓励的语气说:“Nevermind.I’msureyoucandoitbetternexttime./Don’tbeshy./Itdoesn’tmatter.Tryitagain.”针对学生个别差异,在每次口语实践时,我把易说的内容留给自信心不强,成绩差的学生,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予肯定,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因此,教师亲切而耐心的启发,热情而充满希望的鼓励,满意的微笑和点头会让学生有一种无声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3、根据口语内容,拓宽口语交际渠道

(1)创设情景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情景构思新的形象,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运用实物、图片、投影、录音、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兴趣。如教学(Book1)Unit1Canyouplaytheguitar?(《新课标英语》七年级)这一单元学习Can表达能力和询问能力及回答。以明星图片来展示语言点,PresentthepictureofYaoMing.andaskthestudentstoguessandsaysomethingabouthim.Hecanplaybasketball.Heisabasketballplayer.学习运用语言点Whatcanyoudo?Ican…小组开展游戏,鼓励学生展出才能,拓展才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

(2)模仿配音

录音中英美地道的语音语调绘声绘色,录像中人物的感情、语言、语言更反映得淋漓尽致,配合录像中生动逼真的情景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视听,学生积极模仿,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扮演角色

在培养听,说能力的过程中,要把对话的课文放在真实的语言情景里,让学生练习使用,而不要只是照教科书朗读对话或死背书上一句子,书中的Listen,readandact材料很好,培养学生活用所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模仿教材内容,自己编写对话并在班上表演,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使用英语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把句型、对话、编成短剧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得到大量口语训练机会。如学了购物句型时,我把讲台变“柜台”,学生用身边物品为“商品”,“小演员们”踊跃扮演顾客、售货员等角色,投入到真实自然的交际功能,使机械性训练过渡到实用性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活用”,大大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4)复述课文

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灵活自由地表演,强化所学知识。适当的提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授课文或对话时,改写部分的内容,使课文变得更加有趣,再配合图画或把对话置于情景中,使枯燥的对话变活了。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连贯地对话或叙述的能力。

二、深入生活,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课外再创情景,进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创设说练情境,激励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英语。我每日让学生坚持三分钟FreeTalk,请值日班长用英语报告值日(onduty)等。同时,要求学生在校园内外,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语和同学老师打招呼,打电话,借东西,请求帮助等。鼓励学生学唱英文歌曲,背诵小诗或原版英文片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口语的能力活动中,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自我熏陶、自我欣赏。当学生津津有味地用英语交谈有关他们自己、学校、家庭的情况时,一种学习的成功感和学习的兴趣动机就会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不仅要争取教学成绩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着想。所以要特别注意初中英语会话能力的培养,利用情感教育,激活非智力因素,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内外交际活动,真正为终生学习及将来真实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穿

参考文献

1、《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2、《英语教学策略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8年第3期

第4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

1.蓬勃向上的农村业余文艺团队为“天天演”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鄞州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600余支。鄞州的农村文艺队伍已不满足于仅仅在家门口农村社区演出,他们盼望着能把农民自己的演的戏送到广大农村和社区,送进城里的大剧院,向市民展示“草台班子”自编自演、具有着浓重乡土气息的“草根艺术”。如入选2010年宁波市十佳基层文艺团队――姜山甬剧团成立于1982年,后因多种原因解体了。2000年在姜山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建团,目前姜山甬剧团演员阵容强大,48名演职员全部由当地甬剧爱好者经过严格招考组成。能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啼笑姻缘》《借妻》《雷雨》《三县并审》《半夜夫妻》《凤鹊姻缘》等九台大戏,以及折子戏,小品。是鄞州区首批入选“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12团队之一。姜山甬剧团每年演出近百场,足迹不仅遍及鄞州当地的乡村演出区域扩大到宁波市各县市区。2008年姜山甬剧团参加鄞州区业余剧团送戏进城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同年剧团主要演员胡艳梅、李勇代表宁波市民间艺术团赴韩国参加中韩民间文化交流演出,得到韩国观众的欢迎和好评、2008年11月5日杭州胜利剧院演出的甬剧《借妻》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8月剧团“与世博同行”赴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出甬剧《半把剪刀》再次引起观众的共鸣、2007―2011年被任命为鄞州区有特殊贡献业余文艺团队。

又如古林镇华龙越剧团成立于2004年4月,由本村业文艺骨干自发组织,发展到现今的有演职人48人,聘请专业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灯光音响、舞美设施现代化,能演出《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何文秀》《狸猫换太子》等多部传统越剧大戏。2007年7月5日在宁波逸夫大剧院演出《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传统越剧大戏,开创农村业余剧团送戏进城先列,在社会上引起得强烈反响。石矸越剧团成立于2004年,最初由十几人的自娱自乐为主体,发展到现有演职员35人,先后排演了《碧玉簧》《状元打更》《呆大富贵》《一缕麻》《风雨梨花》等6只传统越剧大戏,及群口快板《夸夸咱们新农村》、小品《真情》、宁波走书《拍卖丈夫》、表演唱《孝顺媳妇》等文艺宣传节目。2007年国庆期间在宁波中山广场举办石矸越剧团专场演出,开创了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在宁波中山广场大舞台和省、市级专业文艺团队在同台角逐的先河。姜山甬剧团、石矸越剧团、古林镇华龙越剧团、鄞江新蕾越剧团、瞻岐大嵩民乐队等12支首批入围“天天演”工程后,这些土生土长的“草台班子”为实现鄞州区公共文化演艺服务的全覆盖,为以“周周有定期演出,月月有品牌剧目,重大节日有大型活动,群众文化回归到老百姓中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基础。

2.“天天演”给农村业余剧团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是鄞州区文化建设载体的积极创新。它与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免费服务、博物馆、文艺中心免费开放等构成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对鄞州农村业余团队建设作用是多方面的。

促进群众文艺团队和地域文化精品的培育。“天天演”活动的开展为鄞州业余文艺团队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草根艺术”的平台,鄞州区19支本地甲级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入围“天天演”工程以后,在全区6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了城乡互动、东西交流、学比赶超、你追我赶的良好格局,提升业务水平的热情,带动了农村群众自发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和充分调动,业余文艺团队从自娱自乐向追求艺术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发展,区域群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广场舞蹈《花蝶》和《摇》、少儿舞蹈《棒棒棒》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浙江省群星奖金奖。传统曲艺宁波走书《买进卖出》荣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实现宁波文艺发展史上实现零的突破。

3.通过“天天演”宣传推介,提升业余团队社会影响力

鄞州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加盟“天天演”后,“天天演”活动的策划部门运用先代化媒介全方位推介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天天演”组办方利用各镇乡影剧院阵地,组织开展区“甲级业余文艺团队成果展示大巡演”活动,区内互动、东西交流、全面覆盖。在重大节假日在万达广场设置“天天乐大舞台”,组织加盟“天天演”业余文艺团队轮番登台。在文化商贸庙会设置多个舞台轮番献演。组织到南部商务区工地演出,慰问“新鄞州人”等活动。为促进城乡互动、区际交流,在宁波市区逸夫剧院组织“文化鄞州人、进城送戏文”活动,在杭州胜利剧院举办“鄞州区的农村业余剧团送戏进省城演出周”活动,全部由鄞州区业余农村文艺团队组成的“鄞州艺术团”作为宁波市文化使者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韩国观众和新闻媒介的一致好评。世博会期间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与世博同行一鄞州地方戏展演周活动”,姜山甬剧团、咸祥嵩江越剧团、古林华龙越剧团等五个农村业余剧团队任流亮相上海滩,曾似熟悉的乡音、风韵别致的典词雅曲倾倒上海观众。

“天天演”催生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定、奖励政策的出台。为促进更多农村业余文艺团队争创一流,入选“天天演”行列,普遍提升鄞州业余文艺团队演出水平。鄞州区配套出台了对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制度,对被评为甲级、乙级的文体团队分别给予10000、4000元的奖励,各镇乡给予相应的配套奖励。并在鄞州区“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标准规定,各镇乡(街道)要制定出台业余文体团队补助奖励政策。要求至少有6支以上镇级文体团队,业余骨干人数不少于150人,年活动次数每支不少于6次,且其中必须有1支拉得出、打得响、有特色的民间艺术队伍、1支戏曲团队和1支综合性文艺表演队伍。

第5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

【Key words】parker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central plains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引言

中原武术文化隶属于中原文化,是七大武术文化中的一枝独秀,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南文化、岭南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京派文化并驾齐驱,中原武术文化以太极拳系和少林拳系为主导,以中原文化为载体,其衣钵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实现手段,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继承中原武术文化的优秀传统,发展以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极拳系为两个中心,以“走出河南”、“遍布全国”、“发展国际化道路”为基本点,以坚持挖掘中原优秀武术文化、坚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发展、坚持落实大武术观思想、坚持打破武术门户壁垒,走和谐、统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中原武术文化道路,意在完善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与深蕴,促进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健康发展,扫除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与弊端,吸收风格迥异的武术文化,形成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的发展新途径,提升中原武术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健全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的新路子,这就需要结合新的社会学理论来丰富中原武术文化的实践。

1帕克社会学理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之一的RobertEzraPark(1864~1944),曾依据社会成员行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将社会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递进的部分:“竞争阶段、冲突阶段、调节阶段、同化阶段。〔1〕”RobertEzraPark文明于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主要由芝加哥大学的E?伯吉斯(ErnestBurgess)、R?E?帕克(RobertEzraPark)以及其他城市社会学家所组创,这一时期美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国际地位空前下降,面对“内忧外患”的窘迫经济,芝加哥学派创始人著名社会学研究家帕克等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四个发展阶段,因此,社会的发展亦如此。

2 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

中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珠宝,以技击性为其本质,囊括武术中的气功、养生、导引、拳械等,彰显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引诱武术爱好者的无限遐想,推动研究者们的跨文化研究。以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发展理论为主,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亦经历百家争鸣的竞争阶段,矛盾显现的冲突阶段,温文尔雅的调解阶段,稳步前进的同化阶段。黑格尔哲学是这样阐述这一过程的:“自然、社会、精神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变化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但总体趋势是向前不断发展着的,处在不断运动之中,这一运动的动力就是矛盾。〔2〕”这一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2.1 竞争阶段

所谓“竞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竞”是争逐,比赛。源自屈原《离骚》:“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3〕”

“争”是争夺,竞争。《韩非子?说林下》:“争肥饶之地。”《史记?高祖本纪》:“上问左右,左右欲击之。〔3〕496”竞争即是个体或群体争逐胜利或者比赛战胜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哲学家大卫?休谟曾语:“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对于中原武术文化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极拳系,相对于其他六大拳系,其虽表现出绝对性的优势,但由于起源于道教圣地武当山的武当武术文化,形成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为技法原理,同时配合吐纳、呼吸形成独具特色的养生文化健身术,武当的武术文化曾远赴海外进行汇演,颇具竞争力,可与中原武术文化一争高下;此外,发源于峨眉山的巴蜀武术文化,起源于战国,形成于宋朝,亦称峨眉武术,依托峨眉生态养生健身文化,广纳儒、道、佛等宗教文化新理念,兼具民俗、民风、地理环境,呈现出匠心独运、内外兼修的峨眉武术特色,亦欲中原武术文化争芳斗艳;形成于清末的形意拳系,技击原则上讲究先发制人,主动进攻,硬打硬进,适合于实战,传播较快,曾衍化出心意六合拳,以河北沧州武术文化为载体,依托当地武术文化资源,形成形意拳系,其竞争力不可小视;依托开拓务实、内外兼修、刚烈勇猛的岭南文化形成的南拳拳系,亦是七大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拳以广东、福建为中心,结合当地丘陵多、盆地少、平原地带稀缺的地理资源,以技击为主要特点和原则,创新与传统相结合,既不背离传统武术技击的本质,又外加新的元素充实,使得南拳形成具有当地地理特色的南拳武术文化;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地理方向命名的八卦拳系,实乃是八卦掌为主要拳法,行拳时要摆扣步走圆形,拳路表现为直线来回往复,动作简单,招式简朴,短小紧凑,刚猛有劲,注重太极、八卦原理,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风格独特,内容充实。综上所述,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竞争力空间广泛,其竞争力的提高是需要过程的。

2.2冲突阶段

随着国内传统文化的发展,武术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中原武术文化进入冲突阶段在所难免,所谓冲突”:“冲”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向,对着。源于《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3〕50”“突”意义为急速地向前或向外冲。源自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驰突火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知有科禁,公敢干突。〔3〕384”冲突即是以打败对方为主要目的的直接的激烈交锋,中原武术文化的冲突包含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七大拳系文化为发展标准,中原武术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少林与太极,中原武术文化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龙椅宝座,成为国门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面临的困难重重,这就包括对其他六大拳系武术文化的竞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面对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文件通知,全国各地争相建设自家武术文化,刮起传统武术节的举办,如雨后春笋一般,旨在加强人们对本地代表武术文化的信仰与认同感,提升本地武术文化的知名度,这对中原武术文化的冲击是不可度量的,窘境的出现,中原武术文化开始与异型文化相冲突,问题暴露甚多。另一方面,以中原武术文化为主体,从整体而论,传承的速度落后于发展的速度,导致传统的中原武术开始流失,继承者青黄不接,导致门派难以为继,从部分着眼,中原武术中的个别拳种随着习练人群的减少而消亡,生命殆尽。比如,原属于中原地区的查拳、梅花拳等拳种,因区域习练人口的减少,外加人口流动性较多,武术传承人开始消失,这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一部分武术文化未得以保留;然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门户派别之见,使得各个派系来往较少,龙争虎斗相对较多,门派自家规矩的束缚和羁绊,外加派系之间的不和谐,加速了少数门派的瓦解,流失了宝贵的中原武术文化资源,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面临着改革,推动中原武术站在了变革的风口浪尖,如何去挽救和挖掘指间遗失的中原武术文化,弥补中原武术文化这一宝库,成为了摆在中原武术文化发展炙手可热的瓶颈。

2.3调解阶段

面对中原武术文化在社会上发展的冲突阶段,如何调节自身的武术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调解”:“调”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协调、调和,源自于《史记?历书》:“阴阳调,风雨节。”《汉书?食货志下》:“以调盈虚。〔3〕82”“解”意为调解、排解、和解。源自于《战国策?赵策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3〕187”调解一词即为协调、调和,统一规划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官方组织的宏观调控和民间组织的自救,围绕这一基本任务,官方和民间在这一阶段举行合作对话,手拉手共同协作,挖掘中原武术优秀文化资源,健全和完善发展武术文化资源的宝贵途径,在1985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活动中,河南省挖整组积极配合响应国家口号,整理发掘优秀拳种资源178种之多,丰富了中原武术文化资源,随着全国武术整理接近尾声,河南省挖整组于1990年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精神,承办少林国际武术节,举办太极武术锦标赛,这一举措使得中原武术文化内容变得多姿多彩,在中国武术文化中重新站稳了脚跟。在坊间,民间武术组织的成立、社会组织团体的成立、武术学院的兴办思潮均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再续了香火,挽救了像苌家拳类似的武技,武术学院的兴办以及高校中武术专业的设立,为中原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后备资源,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健康提供了契机,特别是社会组织团体的依法成立,使得武术这一民间“俗”文化确立了合法地位,明确了新的标准,走上大雅之堂,迈进官方的视野,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太极拳表演赛的巧妙开赛,为武术走出国门,传播四大洋、五大洲奠定基础,中国优秀的武术文化太极发源于中原武术文化,也不失时机迈向武术成功的殿堂,经历着异样文化的洗礼,促进了自身武术文化的建设,夯实了中原武术文化建设基础,然而,这仅仅是九牛一毛,是微不足道的,在中原武术文化的开发建设中,拥有认可异国他乡文化的认知思维,这是发展自身优势必不可少的利器。

2.4同化阶段

中原武术文化资源的官方“无形之手”和民间“有形之手”的完美结合,有效促进中原武术文化的自身建设,为中原武术文化的远播提供充足的驱动力,仅有驱动力这只机翼是很容易夭折的,创新这一机翼的迫切需要则是刻不容缓。中原武术文化进入同化阶段,所谓“同化”:“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释为相同,一样。源自于《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商君书?开塞》:“有法不胜其乱,与无法同。〔3〕383”“化”即是变化、改变。源自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韩非子?五蠹》:“钻燧取火以化腥臊。〔3〕152”同化即是事物双方共同做出改变,朝着实物美好的一方面不断发展前进。著名哲学家皮亚杰的“同化”理论就是对这一阶段完美的诠释,他认为:“同化即是对事物双方所获得现有信息进行交换,前提是毫无保留,并认知现有的思维模式,对其进行创新以达到互利,促进双方共同发展。〔4〕”自1840年以来,船坚炮利的西方打开中国大门,使得沉睡的中国有机会开眼看世界,增加了中西文化得以碰撞、交流的机会,“土洋”体育之争更是淋漓尽致彰显中西文化之差异,民国初期,政府派出一支运动团去参加奥林匹克盛会,但由于中西文化等差异,中国运动队仅作为演出形式,汇演了中原武术文化中的太极拳,获得一致好评,这说明中原武术文化拥有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机会,但遗憾的是仍然需要吸收西方“竞争力”为主的文化;发展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借鉴于此,中原武术文化在走向世界、走出国门的道路上,需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谐统一”、“刚健自强”等精神,吸收西方充满探索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实中原武术文化的内涵,创新中原武术文化发展途径,做到皮亚杰所陈述的“同化”要求,这样才能赋予中原武术文化新生机、新生命,为中原武术文化的台阶式发展夯实基础,这就需要丰富少林与太极发展的新路途,充实其技击内涵,完善品牌效应,做到“中西结合”、“两架文化”马车并驾齐驱,借西方文化外衣,推动中原武术文化的新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历经竞争阶段、冲突阶段、调解阶段、同化阶段,所面临的每一阶段的任务是有所区分的,这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3.1.2中原武术文化的发展所面临的每一阶段的任务不尽相同,出现的弊端也不一样,这就需要重视处理好发展和建设这一矛盾的关系。

3.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