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音教学法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增强动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项目引导教学法以项目的完成为目标,立足于社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展开调查,分析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劣,并且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全程都不参与。这改善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改为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调查期间,学生需要具备各种能力,如市场营销、采访等,不仅仅是动画设计那么简单,其跨学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改善。
2.使学生多接触社会,为毕业打下基础
项目的立足点在于社会和市场,这是以往的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学生将深入社会探索动画设计给当今的文化产业带来了什么,学习动画究竟有什么意义,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这些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很难理解,甚至教师也似懂非懂。项目引导教学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一切,无疑是要求学生向社会需求看齐,提早为毕业做准备。
二、项目引导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画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教师分配并指导项目任务
教师在分配项目任务时,首先要慎重选取项目,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分配项目,考虑学生的有利条件进行项目的实施。如要考察某地影视公司的动画设计情况,最好把这个任务分配给当地的学生,这样更方便。除此之外,项目的设计要根据动画行业的技能与目标设定,要时刻把握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从而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如“Flas设计”就是一个大的项目,适宜安排在期末进行,也算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其中一些小的知识点也在项目的考查范围内,不仅能锻炼学生接触社会,也能使其巩固知识并有所创新。教师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对于如何开展项目进行简单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方向。
2.启动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项目引导教学法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教师应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5到8个人,分别实施不同的项目。分组应该按照项目的便利条件来分,如地域、感兴趣的领域、擅长的方面等,总之要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分组之后,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汇报员、调查员、记录员。汇报员将本组的成果汇报给教师、同学,记录员将调研的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员是进行实地考察的学生,每位学生各司其职。在实际教学中,每位组员都应该去企业考察,并且一同思考讨论,找出创新点,这样才能有效实现项目引导教学的目标。
3.制订计划,实施项目
计划要靠学生讨论得来。如在“调查某影视公司的新产品Flas设计”这个项目中,学生要了解Flas设计中的知识点,如动画设计的原理、思路、制作要点和ActionScript脚本语言编程等,从而学习公司新产品动画设计的优点和特色,并善于发现不足,找到创新之处。计划应包括联系企业、确定采访时间、讨论动画设计、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讨论设计方案等。接着便是实施项目,应将重点放在讨论动画设计与提出设计方案上,因为这体现着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学生应严格按照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技能的操作,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4.汇报项目成果,认真反馈
在项目完成后,每组的汇报员应将结果汇报给教师和同学,说明本组的计划、思路,实际执行的步骤、遇到的困难,以及本组设计方案的创新点。各小组应该认真听取别组的汇报,并且做好记录,以备借鉴。教师听取完所有学生的汇报之后,应该分别予以点评,对于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并且要求各组将改正后的方案重新整理一份交上来。教师需要对改正后的方案仔细批阅,因为最后一步的成功与否决定了学生能否将能力锻炼落到实处。认真反馈过后,教师布置下一轮项目。项目引导教学法每学期不宜进行太多,以2~3次为宜。
三、结语
正确理解引导教学法的真正理念。所谓引导探究教学法,是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化,其内涵 是“变教为引,变学为思,以引达思,促进发展”。最终的结论是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主体作用的本质是发展,以和谐的教学职能,保证教学价值实现。引导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思为主攻。这四点的核心是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应明确:备课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当然,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备课中占主导地位。但学生在备课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课前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并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为课堂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师生互相协商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方法,评价机制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和谐的制度基础;同时通过备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其次,教材是联系教师、学生、生活的桥梁,是学习的引入、扩大、深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教材。创造性,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备学生:学生是藏语文学习班的主人,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吃透学生:学生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用自己已有的想法、认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去接受教学中的新知识,理解教师的诱导。因此,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该结构对学生理解新知识会造成什么样的障碍与影响,对有的放矢的安排教学活动极为重要。 备学生,既要长期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更要结合具体的课堂进行分析和预测。
1、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蓝本,是学生积累、感悟、运用的基本的材料,也是激起学生创新灵感的起点。另外,我们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运用的能动作用。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课堂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考虑的是教材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等特点学生是否已掌握或熟悉。
最后考虑的是学生对教材的内容掌握程度。参照教师对教材把握的三个层次,学生对教材的掌握也有三个层次:优秀学生可能达到创新层次,而后进生可能只达到基础层次,甚至有些学生基础层次都达不到,只理解个别的片断.当然这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优秀生可能对某些基础知识不理解,有些后进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创新思维,但不管哪个层次我们都必须分析其达到这个层次的原因和发展的可能性以及解决的方法途径。
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方法:藏语文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既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理解、运用,语文素养的培养,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可分为长期教学目标和短期教学目标。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的短期教学目标实现的,而短期教学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的根据应该是长期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四个“统一”: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相统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可由教师和学生协商确定,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应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善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搞好阅读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中学阅读教学就要注意从最新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情激情,沟通情感,即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如情境、情趣、情态等作诱发物激起学生的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自觉主动地探求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互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的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虽然学生家庭有贫富差别,家庭亲人给予爱的方式各有不同:或是贵重的服饰珍贵的书具,或是粗淡的饭食简陋的衣物,甚至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只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或者感受不深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阅读课文,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藏语版“背影”所体现的父爱。父亲在家境窘迫、四处奔波的情况下执意要送儿子上学还不辞劳苦地为儿子买橘子。事实上,很多课文都可以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去主动探求。
巧用多媒体 启发想象力: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走进多彩的想象世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利用投影观察图画,激发想象情绪然后通过投影,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画面,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象的翅膀一下子就展开了。――利用录音进行示范朗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得到延伸常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听厌了教师范读这种方式,学生在听的时候,注意力普遍不集中。一换用录音范读,伴随着著名播音员的高水平朗读,学生边听边看课文,注意力高度集中,想象力得到延伸。他们兴趣高涨,积极思考,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利用录像分析问题,使学生在想象中回味,加深理解――音乐与教学并行,创造轻松环境,想象自由驰骋我在播放录像之余,用录音播放着优美的轻音乐,穿插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全身放松,不易疲劳,给课堂注入一份活力。但要注意音量的控制要适当,不能过大,影响教师讲话和学生回答,要使整堂课听起来象一首配乐诗朗诵。它可以直接把学生领入广褒的想象世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教育。
关键词:小学音乐;家国情怀;民族文化;音乐素养;民族音乐;爱国主义
一、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可行性分析
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儿女在经过世代接续奋进不断前行中,努力创造并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广袤的内容,还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以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灵动鲜活的传唱方式演绎并传承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有效彰显了民族精神,是过去与当前形势下传扬优秀民族文化较好的方法与途径。而以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模式,恰恰能够在小学学生基础认知阶段,以丰富多样的歌谣教学与传唱模式,有效渗透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利于小学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对于小学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积淀,能够使小学学生在深入接触民间歌曲及器乐的过程中,有效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更要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通过将民族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相结合,教育学生灾难来临之际,拿出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精神面对灾难,共克时艰。因此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在整体基础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策略
( 一) 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
对于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可谓是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音乐学科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并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而是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有效满足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因而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要成为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的引导者,以较高的音乐素养,启发学生音乐学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并通过明确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切实推动并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并参与相应的教研活动,累积各类民族文化素材和民族音乐知识,切实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从而加深自身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为有效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对小学学生音乐学习情况和喜爱水平进行调查,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设计中,以贴合小学学生生理可接收程度的教学设计进行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促进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二) 创设民族音乐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德育教学
要想切实提升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成效,还需要引导小学学生深入到民族音乐教学学习的情时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正处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外界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和探知心理,正处于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向重大灾害时做出正确积极的反应。此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紧跟时代步伐有效结合实事,创设多元的民族音乐教学情境,在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强化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 三)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设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在传唱过程具有极其鲜明的感染力。但是在传统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音乐教师以播放音视频的形式,引导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进行学习和传唱。这种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小学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特色,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力量的感知。因而,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设施,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乐器感受民族特色,感知音乐文化,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行学习和体验,在有效增强对于民族音乐学习体验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在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家国情怀及民族精神的品鉴,进而有效促进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音乐理论及曲目传唱方面的教学,还应注重对于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和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传唱民族歌曲和体验民族乐器的过程中有效增强民族意识和大局意识,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切实强化学生民族体验感荣誉感的同时,深化对于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品鉴能力和情怀感悟能力,切实提高综合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董万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
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过程中有一种固定套路,即是: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分析每段意思-分析修辞和特殊的句子。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教学的套路确实对学生语言习得、了解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技能的训练以及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非常实用的,还因为其固定的模式,课堂上师生双方活动有序,学生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因此,这一套路很受教师喜欢,教师也总是将这样的课作为公开课来上。但是这样固定的套路恰恰窒息了语文现代文课堂中每一个美丽"生成"的可能,从而使得教师失去激情,学生没了兴趣。恰恰是这一套路的可预测性,使得上这一课型的教师在听课教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水准和教学特色显得尤为困难。
那么,怎样才能用课堂生成学理论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要明确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课堂中可以产生哪些动态生成。
1.在要求学生阅读课文这一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开放性问题中会出现动态生成。
如人教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中我问到"《箜篌引》到底要怎么样读才能让我们的作者二十年之后都忘不了呢?"学生当中,特别是一些诗歌朗诵爱好者立刻就在座位上开始练习诵读了,课堂上顿时热闹非凡。于是,我就放弃了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就让学生自己读,我就根据他们诵读的情况加以指导,可以增强他们的朗诵水平,还可以培养一种爱好,何乐而不为呢?这样得出的效果要比听录音磁带好的多。有学生多年以后提到这一次课堂还记得很清晰。
2.在处理文殊的修辞或是有深意的句子这一环节中,学生有突发的质疑也会产生出课堂生成的契机。
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必修时讲到曹操的《短歌行》,有一个学生在课堂的中间突然说道,老师,曹操真是一个"奸雄"吗?由于他声音很大,全班都听见了他的话,哄堂大笑后,班上其他同学马上就有回应,有的说就是就是,有的说不是。笔者本可以以教师身份制止他们,但是我让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当中的关于曹操的人物形象,"爱才,赤脚迎许攸""仁爱对关羽""渴望结束战乱,统一天下"……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就能让学生了解一个全面的曹操。这是笔者就借机鼓励学生课下去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原著。这样笔者就做到了启发阅读的作用。
3. 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在对课文的内容或主题思想进行讨论时,经常会提出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最终可能都会归入教师的面前,这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一个契机。
如在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阅读当中,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还有味道吗?作者发常人所未发,不走旧路,不恭维定论,分析了"推"的妙处。 作者教我们一种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运用联想结合竟境。即文字与意境有关,必须"咬嚼"。有学生就提出,"老师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古代的诗歌当中的炼字呢?"这让我很高兴,立刻就出了一道诗歌题目: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 杜甫《送蔡希曾都尉害陇右尹继高三十五书记》)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到底"起、落、疾、下、浮、飞"哪一个字好。这样学生在课堂还学会了赏析诗歌当中的妙字,可真是一举两得。以后课下遇到诗歌当中的炼字,学生也会多思考,到底这个字用的好在哪里,能不能用其它字来替代。
4.学生的课堂上犯的一些错误,往往也是教师课堂生成的重要契机。
教师往往可以利用这些错误加以"找错""析错""纠错",通过这一过程来活跃课堂。如果教师觉得某个错误具有代表性,很多的学生都会有,也可以当堂予以讲解,以免学生对所读课文产生误解。
二、要注意课堂生成学理论运用在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1.课堂生成不要无理取闹,要始终紧紧围绕着阅读课预设的教学目的。
很多时候,课堂引发的一些问题是因为一些学生的故意起哄,此时教师不应一味迁就,否则会远离教学目标,而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争论了。
2.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生成应有选择性。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适合在课堂上展开,可能有的只是极少数同学感兴趣,大多数人不感兴趣,所以教师不要盲目展开。
3. 要本着多备少讲的原则,充分备课。
上课生成决不是提倡少备课,而去等着上课生成,而是要做充分地对阅读材料及其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提前做好生成预测,这样上课才会左右逢缘,从容有序。
三、课堂的美丽"生成"需要教师高超的业务素质。
那么,目前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情况大体是怎样的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普遍的“洋腔洋调”现象及其他语音问题呢?
一、语音教学内容以教“声、韵、调”为主
传统的汉语语音教学是以“声、韵”教学为中心,一般人们称它为“声韵中心教学法”。随着汉语语音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声调的重要性渐渐被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视。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汉语语音教学开始以“声、韵、调”为中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虽然声调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留学生掌握声调的情况却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便是高水平的留学生,只要他们一开口说话,即使他们不“露面”,却总能暴露他们“外国人”的身份。笔者发现,对已结束专门的汉语语音课的初级水平留学生而言,他们发声母和韵母没有太大问题,但是一旦将声韵结合,他们发出的音节中国人听着总觉得别扭,这是因为声调的发音出现了问题,这是导致留学生产生“洋腔洋调”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导致留学生发音不地道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声调发音问题。我们知道,说话和交流是在语流中进行的,语流是由无数个音节组成的,而音节是由声、韵、调构成。通过和汉语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交流,我们很容易发现,留学生单音节的发音问题不是很大,但是一旦单个音节进入短语进入句子中,“洋腔洋调”现象又出现了。
单个音节的发音出现“洋腔洋调”现象是因为声调发音不准确,那么语流中出现“洋腔洋调”现象则不仅仅由于汉语声调的影响,还因为留学生没有掌握汉语轻重音和语调的规律。在汉语语音课堂上,对外汉语教师要向留学生说明汉语中词语的轻重音现象,轻声音节需要留学生记忆和反复练习,而对于重音节,教师需向学生说明词重音的规律。汉语的语调主要有升调和降调两种,主要表现为最后一个重读音节的直升或直降,与印欧语升调和降调的渐升、渐降截然不同。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无论汉语语调如何变化,音节的声调并不发生变化,避免留学生将汉语声调和语调混淆。
由以上得知,留学生对汉语声调、语调及轻重音掌握得不好是造成他们发音出现“洋腔洋调”现象的主要原因。与留学生的声调问题相比,其语调及轻重音问题则变现得更为明显。据笔者调查,现在有不少教材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汉语语音教学的全部内容,即只限于教声母、韵母和声调,而忽视轻重音和语调的教学。根据有的对外汉语教师反应,大部分情况下,针对汉语为零基础水平的留学生,其专门的语音课一般会在一个月以内完成,而这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则主要是教学生《汉语拼音方案》,课上和课后练习内容都是围绕声、韵、调的正确发音来安排的。教师并不是不教语调和轻重音,只是在以后的综合课时涉及到,且并不作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教学安排和教科书编排的影响下,留学生缺乏对汉语词语的轻重音(主要是重音)和语调的敏感度,说出来的汉语自然是具有浓重外国色彩的“夹生”汉语。
因此,为了改善留学生“洋腔洋调”的现象,笔者认为语音教材在编排时应该加入语调和轻重音的知识内容,增加声调、语调和轻重音的相关练习。对外汉语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这三者对于留学生学地道汉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多进行相关练习。
二、语音教学更重视音素教学而非语流教学
我们知道,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能用它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其最终的教学目标是使留学生能够用汉语进行正常交流。因此,相比单纯进行声、韵、调的单项训练来说,语流教学就更具有实用性。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语流教学法被普遍采用。
但是,在整个对外汉语领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具体教学法上,看法和做法仍然很不一致。现在,虽然很多研究学者大力提倡语流教学法,但是在对外汉语语音课堂上,无论是上课内容还是训练形式,都是以音素的单项训练为主,或是进行单双音节、三音节的声韵调变换和跟读练习。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声、韵、调的单项训练是必要的,但是在目前语流教学法被提倡的背景下,这种单项训练所占语音课时的比例应该做适当调整。况且,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对外汉语语音教材的练习方式大都是音节的跟读,这种练习方式对帮助留学生提高识别音素和拼读能力具有意义,但若主要以这种练习方式为主,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音节在朗读情况下与在正常交流中是有差别的,学生若以朗读的方式用汉语说话,我们定会觉得别扭和奇怪。更何况,在初级水平的语音课阶段,学生朗读的一般是单、双或者三音节词,这些词进入句子和语流中时,还会受到前面所提到的语调、轻重音以及语气、音变等影响。因此,语流教学应该被实实在在地用在对外汉语语音课堂上。
三、语音教学应该被更加重视
学一门语言,学好语音至关重要,如果留学生没有把汉语学习的第一步――语音学好,就会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地学习词语和语法,更会影响他们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因此,语音教学非常关键。
但是,笔者发现目前的语音教学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语音课时的安排来看,专门的语音课在留学生整个汉语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很短,一般只有20至30个学时,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虽然也会涉及到语音,但是教师都只是稍加提醒,并不会特意地去纠正,有的老师从教学进度,或从学生自信心及个体差异情况方面考虑,甚至忽略学生的发音错误,所以留学生在后期的汉语学习中,语音得到的提高并不大。有的留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虽然词汇、语法知识得到了提高,但是语音却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语音课水平。从语音教学的效果来看,前面提到过,很多汉语水平很高的留学生,他们的语音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能说一口地道汉语的外国人非常少,可见他们的语音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
(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本文针对以形象直观教具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讲授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等三类八种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绝不局限于个别教学环节,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的使用形式可以大大提高使用效果,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更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同时,总结出目前的研究中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等问题,缺少对各类教学方法长期的系统的研究;研究中对各种方法缺点的总结、归纳较少,对各类方法使用时存在的群体差异分析不足。
关键词 :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文献综述;教学效果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7.057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7—0124—03
收稿日期:2015—01—05
作者简介:秦悦(1991— ),女,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俞爱宗(1963— ),男,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水平不仅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受到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有相当多的教师投身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来。当前,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怎样的研究,收到了哪些成效?今后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笔者以“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为检索词,通过知网、维普等文献库检索搜集了相关文献120篇,重点分析了学术论文18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分析了三类八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动态。
一、以形象直观教具为依托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本综述所分析的以形象直观教具为依托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包括:绘画教学法的研究、实物教学法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法的研究。
(一)绘画教学法的研究
《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利用简笔画教英语,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外语思维能力的培养”。[1]周钰纯在《简笔画——小学英语课堂的催化剂》一文中提出:“有许多很难进行的抽象教学活动在简笔画的辅助下,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教师边讲边画的方法简单易行、灵活多变,但其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绘画功底和教学内容,所以此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教师或每一堂课。李波在《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画画,然后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作品”,[3]这启发我们绘画教学法不应局限于“以画达意”,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杨荣全在《浅谈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提出“简笔画的使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且对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而持久”。[4]但这种方法在多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是否存在一些学生只顾着看图画,而忽视了对知识本身的记忆,这些都是未被验证的。
(二)实物教学法的研究
梁笑天在《浅谈小学英语多变的教学方式》一文中提出“让学生参与到实物的准备当中。还可以利用水果、文具等实物进行‘show me’的句型训练和传实物游戏”。[5]这种做法启发我们实物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用来展示,它还可以作为课堂活动的道具。但是只有水果、玩具等小巧常见的物品才适用这种方法,所以其使用率较低。常义琴在《实物巧用, 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浅谈实物教学在小学英语课上的运用与实效》一文中提出“用实物道具布置场景。在一堂教授房间的课时,用纸板搭出房间让学生参观,进而引出新单词”,[6]此方法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突出。康淑娴在《灵活的教学方法高效的英语课堂》一文中提出“学生借助直观教具能够对词句很快形成正确概念,记忆牢固”。[7]但长期使用直观教具演示的方法,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法的研究
汤学兰在《浅谈媒体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的运用》一文中提出“多媒体可以帮助我们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使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8]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营造英语语言氛围,在欣赏视频或音乐时还可以了解人文知识、地域文化等。朱青梅在《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用DV拍摄本班学生放风筝、踢足球的视频,利用播放学生自己活动的视频讲解有关英语知识”。[9]这一方法新颖有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
二、以提高讲授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本综述所分析的以提高讲授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包括:英语故事教学法的研究,Chant、音乐教学法的研究,直拼式教学法的研究。
(一)英语故事教学法的研究
薛莲花在《小学英语故事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提出“在故事教学法的使用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无明显差异”。[10]但在其文章中并没有对故事内容的举例,我们无法判断是否是故事设计中存在问题。薛芳在《让故事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翅膀》一文中提出“故事能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唤起学习兴趣”。[11]相比绘画和实物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让学生了解语言发生的情景和背景。
(二)Chant、音乐教学法的研究
黄伟慧在《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妙用》一文中提出“英语歌曲的运用还可以开发出多种形式,如听歌词大意、听歌填歌词、听歌排顺序、吟诵歌词”。[12]作者提出的使用形式新颖可取,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拓宽了英语歌曲的应用范围。吴翠在《Chant让小学英语课堂更精彩》一文中提出“Chant用于新词的练习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13]Chant因其短小多变、节奏性强的特点可以灵活应用在单词教学中,便于学生加深对单词的记忆。潘卫湘在《小Chant,大用途——浅探小学英语课堂中的Chant教学》一文中提出“纪律不好时用一用,气氛冷场时用一用,碰到困难时用一用,巩固新知时用一用,培养语感时用一用”。[14]Chant根据不同的应用时机可长可短,有难有易,因此,可以应用到课堂的各个阶段。
(三)直拼式教学法的研究
高敏在《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利用自然拼读法进行语音和单词教学,是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好办法”。[15]使用直接拼读法常常需要将单词进行归类和分组,而现行教材中的单词表多是按词义分类,这就涉及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心的整理和编排。郑静静在《小学英语“直拼式语音教学”实验研究》一文中提出:1.灵活处理教材,改革教学方法。2.创设语言情景,扩大语音输入量。3.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4.尽量减少汉语和方言的负迁移作用。[16]作者在直拼式语音教学中结合运用了其他教学方法,如创设情景、进行儿歌游戏等,这说明要想让直拼式教学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就不能让其单独存在,而是需要其他方法的融入和支撑。傅锦在《Phonics:跳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音符》一文中举了一个直接拼读法的应用实例:“诸暨实验小学的徐华燕老师是浙江省Phonics研究较早的一位小学英语教师,她在自己的班级中尝试用Phonics教学。她们班的学生到了六年级就已经掌握了3000个左右的单词。”[17]这一实例让我们看到了直接拼读法的巨大能量。而收获如此大的成就必定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对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我们难以了解。直拼式教学法能否在保持高效的同时兼具趣味性是未来教学之路上的一大挑战。
三、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本综述所分析的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包括:游戏教学法的研究和竞赛激励法的研究。
(一)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管芳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研究》中提出游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有:1.游戏课堂秩序混乱,缺乏控制性。2.游戏主体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性。3.各种奖励过于泛滥,缺乏激励性。4.游戏过程中评价缺乏广泛性和多样性。[18]以上问题广泛存在于英语课堂,都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游戏设计和进行中需要规避的。陈芳芳在《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之我见》一文中提出“设计游戏应注重趣味与实用并存,开展游戏旨在参与,重在合作”。[19]陈芳芳在文中所给的教学实例不仅涉及单词的教学,在句子、语法的教学中也融入了游戏教学的方法。
(二)竞赛激励法的研究
邓海燕在《几种行之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在教学单词时采取男生女生竞赛的方式认读单词”。[20]这样简单的男女生分组竞赛节省时间,但像这样半数学生一起读单词的形式难以分辨每位学生的读音是否正确。贝雪梅在《竞赛激活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一文中提出“学生用英语进行表达和竞赛,由被动地听转化为主动地听,在竞赛中激发出积极的听说欲望”,[21]体现出竞赛法将小学生英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作用。这也是竞赛法较之其他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和特点。王娜在《小学英语教学方法谈》一文中提出“把学生从考试分数上的竞赛引向追求知识,提高智能的竞赛”,[22]这提醒我们不应只关注比赛的结果,而是要注意每一位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成长。竞赛比的并不只是分数,而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力、团队精神等的提高。
综上所述,我国英语教师及学者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研究者在教学工作中个人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以形象直观教具为依托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此类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个别教学环节,通过灵活变通,可以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巨大作用。通过对以提高讲授效果为目的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发现,在方法固有形式的基础上创新、派生出新的使用形式,可以大大提高方法的使用效果。此类方法在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下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的研究中,研究者普遍对评价方式的重视度较高,针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我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但多数研究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等问题,缺少对各类教学方法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其结果难以令人完全信服。研究中对各种方法缺点的总结、归纳较少,对各类方法使用时存在的群体差异分析也明显不足,不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针对每种方法进行长期的教育实践研究,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时机、不同对象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我国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1]詹丽芹,曹少卿.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周钰纯.简笔画——小学英语课堂的催化剂[J].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
[3]李波.小学英语教学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8).
[4]杨荣全.浅谈简笔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
[5]梁笑天.浅谈小学英语多变的教学方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
[6]常义琴.实物巧用,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浅谈实物教学在小学英语课上的运用与实效[J].新课程(小学),2011(6).
[7]康淑娴.灵活的教学方法 高效的英语课堂[J].新课程,2012(7).
[8]汤学兰.浅谈媒体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4(6).
[9]朱青梅.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学周刊(上旬),2014(8).
[10]薛莲花.小学英语故事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11]薛芳.让故事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翅膀[J].新课程学习(下),2013(12).
[12]黄伟慧.英语歌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妙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9).
[13]吴翠.Chant让小学英语课堂更精彩[J].考试周刊,2013(5).
[14]潘卫湘.小Chant,大用途——浅探小学英语课堂中的Chant教学[J].考试周刊,2013(51).
[15]高敏.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6).
[16]郑静静.小学英语“直拼式语音教学”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17]傅锦.Phonics:跳动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音符[J].考试周刊,2012(82).
[18]管芳芳.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19]陈芳芳.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之我见[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4(1).
[20]邓海燕.几种行之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J].贵州教育,2008(18).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表现出了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热情,那么在我们教授外国人汉语时,我们就需要掌握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在对外汉语教学快速发展的70年里,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本篇论文主要讨论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教学 认知法 实际运用
一、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发展背景
教外国人学汉语是古已有之的事,早在我国汉唐之时就培养过不少的留学人员。随着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已成为一股世界性热潮。现在有不少外国留学生为接触到更加真实、更加传统的汉语文化而专程踏上中国的国土,感受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但是汉语又是一门非常难以掌握的语言,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音节。一个汉字可能是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单音节词,如“天”,也可能是一个多音节词的一个语素,如“红彤彤”的“红”和“彤”,还可能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的一个不表示任何意义的音节,如“芙蓉”的“芙”和“蓉”。外国人学习起来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怎样让外国留学生不但掌握中国的汉字,还要了解汉语背后所呈现的中国文化?在多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这60年来我国几代语言学家、教育学家通过不断探索,将普遍教学原理同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创造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高度,其中最为全面的教学方法即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二、“认知法”教学的含义
前人对对外汉语的教学提出了不少的方法,并做出了相应的方法论,这为后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步步发展及取得的成就做出了突出贡献。本篇论文主要就“认知法”的教学方法及方法论展开。
那么,什么是认知法?认知法是60年代产生于美国,由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提出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1]他主张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作用,通过有意识地学习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理解、发现、掌握语言规则,听说优先、读写跟上的全方面地、创造地运用语言。[2]这种教学方法反对对句型的机械性操练,重视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强调学习是一个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是大脑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但是,反对句型的机械性操练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忽略语言的句型规则和特定结构,而是强调在理解掌握语法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大量有意义的练习,即语言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而且是一种交际技能。著名的语言学家崔永华以及吕必松对认知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出了很多而且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本篇论文将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简单梳理与总结。
三、“认知法”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语音教学
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基本的一个环节,让学习者掌握汉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和汉语普通话正确、流利的发音,才能让学习者用口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而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汉语发音的方法就是练习。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①齐读。这是指老师在教某一个汉字的发音时,先要让全班同学一起重复,记住此音节的发音方法及声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尽可能让自己的发音洪亮、夸张,这样能调动全班同学模仿的积极性,并且无紧张感,学生口耳并用,听说齐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开口率。
②单读。在齐读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学生的单读训练,即让学生个别地重复老师的发音,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发音的困难和缺点,利于及时的纠正。但是这容易使其他同学产生紧张情绪,这就要求老师在纠正错误的时候“通过面部表情示意学生不必紧张,以消除课堂上不安的气氛和学生怯口的心理”。[3]
③认读练习。认读练习也是发音练习的一种形式,学生通过认读巩固单音训练的成果。教师可以将已教授的汉字顺序打乱,让学生来认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将汉字的音、形、义在脑海中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即时检测出学生对该堂课所教授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掌握进度的快慢做出相应调整,为进一步的汉语学习打好基础。
④对比听辨。教师把容易认错或读错的音节或汉字排列在一起,进行单独训练。可以写出发音相似的拼音及汉字进行对比学习。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发音洪亮并且嘴型夸张,以让学习者看到不同音节发音的差异。例如:
dìqiú(地球) — tīqiú(踢球)
yúcì(鱼刺) —yúchí(鱼池)
⑤读写练习。语音的教学不能仅仅止步于会读,还要会写。汉字不同于音节文字,它有复杂的结构形式及笔画顺序,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掌握汉字的音与义,为今后的语篇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在语音教学之时就要进行汉字的识写。这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根据拼音写汉字。这个练习可以利用听写拼音的板书,也可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卡片,给的拼音无论是单音节、双音节或短句,都应该是学生学过的汉字。
二是根据汉字写拼音。把学过的汉字写成板书或者使用卡片,让学生加注拼音。这个练习的难点就在于声调的标注,所以在教授音节之初,教师就应该对学生发音的准确性进行严格地指导及纠正。
(二)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外,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搞好词汇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的音、形、义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
①情景教学。词的教学应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例如:“恰巧”,我们可以说:“我去餐厅吃饭,恰巧小明也在。”给出一定的语境去理解词语,比单独去解释它更被人接受,容易记忆。
②搭配教学。这指词与词的组合教学相结合,掌握汉语构词法。例如:学习了“参加”,我们可以顺势引出一系列参加的词语,“参加大会、参加劳动、参加工作、参加比赛……”这不仅让学生掌握汉语某个词汇的意义,同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词汇意义的记忆及实际用法。
③联想教学。教师先说一个词,然后请同学迅速说出另外一个由此联想到的词。例如:教师说:“蔬菜”,学生可以联想到很多这个范畴内的词语,如黄瓜、土豆、茄子、白菜……,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复习之前学过的词汇,还可以引出新的词汇学习,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词语联想能力。
④对话练习教学。教师设置具体的语言环境,指定数个词语,请学生根据限定的语境与指定的词语对话。
⑤话语联结练习教学。这实际上就是根据学过的词语进行语篇练习。这是一个综合程度较高的练习,这要求学生把学过的词语运用已经接触过的语言规则联结成一个完整的语篇。教师在教授这个环节时,需要进行多次的练习,这个练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发音上的(常见的是声调的错误)、组词上的(将“戴帽子”说成“穿帽子”)、语用上的(例如:老师,我和约翰明天有事,咱们不能来上课了。[4])等等,教师要及时纠正,以防止形成偏误,但教师在纠正时还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太过频繁,否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丧失了学习汉语的兴趣。
对词汇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能否正确读和写的层次,词汇教学的目的是在实际交流中能够正确运用。所以在学习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要将这些词汇放入到语篇中进行系统地运用学习。如扩展短语、造句、根据已给出的语言环境进行词语对话、用已学过的词语复述故事情节等等。词汇教学的要求非常高,能否学好汉语这门课,能否习得汉语这门语言,能否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汉语,词汇的教学就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此环节的教授过程中,不能仅仅教学生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设置一定的情节让学生开口说,以达到实际交流的效果。
(三)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是一个程度较高的教学过程,适合于有较高汉语基础的学生。语篇的学习与掌握是达到流利表达自我与交流的基础,所以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机会练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个阶段的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语言与中国的主导文化相结合,慢慢让学生做到文化适应,这样学生才能够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表达。
①口语语篇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多听多看场景真实的对话交流视频、音频等,还可以播放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电影等,资料播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或者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复述或总结,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对汉语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引导其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②语篇写作教学。我们使用一种语言进行表达,不仅是指“说”,还包括“写”。在口语语篇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写作的学习。写作不同于口语表达,我们要使用更多的书面语。怎么样让我们的书面表达不但思维有序、逻辑清晰,而且更赋有文采,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授过程中系统有序地进行练习,但面对学生不可避免的错误,教师应该根据情况适当地提醒,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解后自行更正。
四、总结
认知法是一种将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练习和操练,“最后进入脱离课文进行交际性言语活动以培养运用语言实际交际的能力”[5]。这种教学方法是作为听说法的对立面出现的,其基本继承了语法翻译法重视自觉掌握语法知识的特点,但同时又避免过多语法知识的讲解、过分依赖母语和翻译、不重视口语和听说技能的缺点,因而也被称为“现代语法翻译法”。由于认知法的历史还不长,其教学法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还需要汉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注释:
[1][2][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5—257页,第310页。
[3][4]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2页,第53页。
参考文献:
[1]郑世珏,张萍.对外汉语可视化教学方法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美]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Edwin R.McDaniel著,闵惠泉,贺文发,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日语;声母;偏误;综述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2
1.语音偏误的研究方法
目前,单独就声母偏误开展的研究较少。从分析语音偏误的角度,研究方法有经验总结、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和实验分析。
经验型文章往往针对教师在对日语音教学中发现的偏误,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奥山望(1996)《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金敬华(1996)《日本人学习汉语发音难的症结与解决方法》、何平(1997)《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等文章都是对自己以往教学经验的总结。
数据统计文章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语音材料等形式,用统计数据讨论偏误。田园(2003)、张虹(2003)、涩谷周二(2005)都运用了调查的手法,找出日本学习者的主要偏误。
对比分析是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何晓毅(1987)《汉、日发音比较及日本人汉语发音错误之分析》、王承彦(1990)《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余维(1995)《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等文,都采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对日汉二语的声韵调从数量、分布、音值等方面进行对照分析。
实验研究通常是使用一些录音设备,将录下的发音人语音数据输入计算机,并用语音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有时也会使用其他实验设备辅助研究。《汉日语音对比实验研究》(1981)是较早使用实验方法专门进行汉日语音对比的文章,对元音和辅音进行了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的分析。刘艺(1998)将日韩两国学生的发音录入计算机,观察对比生成的声调曲线。王韫佳、上官雪娜(2004)通过两个感知实验和两个发音实验,研究了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范畴的加工模式,以求证对送气不送气音的几个猜想。
2.声母的偏误类型
我们将按照具体音素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分类讨论。
2.1 送气音和不送气音
汉语声母有两大特点:一、分送气、不送气;二、清音比重大。日语子音两大特点则是:一是清音、浊音、半浊音并存;二是浊音多于清音(何晓毅,1987)。因此习得中一个典型偏误就是把送气音误发为不送气音(庞玉丽,2010),或者即使送气,也没有汉语时长那么长(张红蕴,2010);另一个是把不送气的清辅音发成日语的浊音(何晓毅,1987;余维,1995,等等)。
日语交际中,送气音是作为不送气音的变体存在的,只是比汉语的送气音短,且习惯将不居于词语首位的读为不送气音(,1981)。王志芳(1999)指出,日本学生学习汉语送气音和不送气音的主要困难,不是发音部位,而是发音方法。汤玲(2010)采纳这种观点,就这两方面分析辅音的异同,并用表格进行对比。王韫佳和上官雪娜(2004)认为VOT值长不够是偏误的主因。日本学者Hoshino(2003,2004)认为,“除了VOT较短以外,音强也比汉语母语者的弱一些”,但边卫花(2009)通过实验证明,“相同发音部位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之间的音强大小关系并无规律,因此,音强不能作为区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声学特征”。
2.2 zh、ch、sh和j、q、x
由于日语没有舌尖后音zh、ch、sh、r,学习者会把zh、ch、sh与j、q、x相混,尤其是sh和x不分(,1981;长谷川良一,1990;何平,1997;崔立斌,1997;梁亚东,邹德文,2005;张红蕴,2010)。
何晓毅(1981)、腾勇前(1998)、侯迎华(2005)、陈羽(2005)、王迈(2005)、梅丽(2005)则认为,日本学习者不仅仅会把zh、ch、sh发成j、q、x,也会发成z、c、s。王迈(2005)还提出在zh、ch与合口呼相拼时,还容易发成[ts]。余维(1995)指出ch才是难点,“既卷舌又送气,难度较大”。梅丽(2005)也通过调查证实,“ch是贯穿日本学习者语音习得始终的问题”。
这个偏误是源于两组负迁移:一,日语舌叶音じ[]、ち[]、し[]与普通话舌尖后音、舌面前音发音部位接近,很容易用じ、ち、し代替zh、ch、sh和j、q、x(,1981;王彦承,1990;王志芳,1999;庞玉丽,2010;等等);二,日语た行(た[t]ち[i]つ[]て[tE]と[to])把[t][][]归入同一个音位/t/(王迈,2005),日本人难以区分[][],尤其与合口韵相拼时,容易误用[][]。从生理属性上来说,zh组和j组的发音位置不一样。物理属性上,zh组强频区较为分散,j组强频区较为集中。日本学习者发zh组出现偏误时,其强频区明显集中(,1981)。遗憾的是,系统对比归纳zh组、j组、z组与日语辅音的文章目前尚未看到。
2.3 r、l
(1981)、奥山望(1996)、陈羽(2005)认为日本人会把[r]发为近似[l]的音;何晓毅(1987)认为会发成近似[i]的[j]或者[i];何平(1997)认为会发成[]。
[l]也是日语中没有的一个音。如果[l]后面是高元音[i]的话,日本学习者容易发成[],如果后接低后元音,又容易发为[](何平,1997)。侯迎华(2005)、边卫花(2009)则认为日本人的[l]听起来像[d]或者[t]。
主因是日语ら行的负迁移。日语ら行“实际上是一个颤音”,“有时近于边音,有时又近于闪音或中缝擦音”(,1981),“究其(颤)一次的本质来说,还是塞音而非流音、擦音”(侯迎华,2005)。边卫花(2009)证实,汉语r有变体[]与[],摩擦与否不是r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参数,卷舌程度的教学意义更为重大。
2.4 f、h
何晓毅(1987)、何平(1997)、王志芳(1999)、张金梅(2001)、侯迎华(2005)、庞玉丽(2010)指出,日语没有[f]与[x]而有[],日本学习者常用[]代替[f]和[x]。(1981)则认为,由于日语中存在[][h]对立,日本人还会用[h]来代替[f],[]来代替[x]。
长谷川良一(1990)、王迈(2005)从日语本体解释了偏误原因:日语は行为:は[h]、ひ[i]、ふ[]、へ[hE]、ほ[ho],双唇擦音[h]、舌面擦音[ ]和咽壁擦音[]在日语中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自然难以分辨在汉语中处于对立的[f]与[x]。王承彦(1990)点明“汉语的h[x]是舌根与软腭形成的擦音,比日语的擦音は[h]舌位略靠前一些”。边卫花(2009)分别测量了母语者与日语学习者的[f][h]物理属性,证明母语者的[f]和[h]下限频率走势稳定,[h]的下限频率数值较高,[f]的适中;日语学习者的下限频率则严重偏低。长谷川良一(1990)和奥山望(1996)这两位日本学者,则根据日本社会现实情况指出,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学过英语,发[f]这个音应该没太大困难。
3.教学策略
程美珍、赵金铭(1985)提出了九种语音教学法:演示法、对比法、夸张法、手势法、拖音法、带音法、分辨法、固定法和模仿法。结合具体实践,我们得出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3.1抓住难点,重点示范
余维(1995)主张“采用先易后难、突破重点的方法”。发音出现偏误,往往是读音中某一个或几个区别特征出现了偏误。日本人发卷舌音r困难的原因在于用到以往没有用过的肌肉发音,因此在教授时“要注意调音部位。先把舌尖放在齿背上,再把它往上挪,到硬腭上为止,舌头保持这个位置,把舌尖慢慢松开,发出声音”(程美珍,赵金铭,1985)。
演示法对发音区别可视的读音最为有效,典型例子如区分[f][x]与[]。“[f]和[x]发音时嘴的外形有明显的不同。日语[]与汉语[f]的嘴形也有明显不同。我们可以指出这一点,比较唇齿擦音和双唇擦音,学生是很能理解也很容易学会的”(,1981)。
3.2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即按照一定的难度顺序进行教学活动。侯精一(1991)在《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中曾举例:一位日本同行提出,如果在教学时,先教z、c、s后教zh、ch、sh,效果较好。同样是zh、ch、sh,王迈(2005)认为首先要进行zh、ch和j、q的听辨和发音练习,之后再学习与不同介音的相拼。因为正确地听辨是正确发音的基础。
奥山望(1996)的《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讨论了具体教学方法。他认为与[x]相拼的音节中,[xu]是较为困难的,因此练习[xu]时可先从[xa][xe]这些与日语接近、学生较容易掌握的入手。张金梅(2001)指出,初学者可利用音位理论,允许其分层达标,这认可了奥山望(1996)部分允许用日语辅音读音代替汉语辅音读音(如用[h]代[x])的较为宽容的教学思想。
3.3 以旧带新,对比教学
汉语许多音素是作为日语某一音位的变体而存在,未被日本学习者直接感知。如能找出这些变体的出现规律,就可利用已有资源指导汉语发音。奥山望(1996)在讲解[p’]时指出,作为/p/的变体,“促音后面的或者词头的塞音及塞擦音有时送气,词中一般不送气”,“带着很强的口气发いっぱい,这个促音后面的/p/往往送气”。这比让学生在面前放一张白纸感受送气要易操作也易感知得多。
也可用已学汉语的音素,带出要学的音素。例如对r的教学,奥山望(1996)利用sh进行引导,“/shi/先有气流然后有声音,/r/则从开始就有声音。所以先发/shi/音,发出元音以后的音就是/ri/音了”。
3.4 夸张练习,感知发音
程美珍、赵金铭(1985)认为,适度的夸张能是语音感知更清晰,造成视觉与听觉上的优势,对突破难点有帮助。以j、q、x与zh、ch、sh、r为例。“发舌面前音是,不妨将舌尖深深地下垂在下齿背后,舌面隆起,与硬腭接触,同时嘴角向左右展开,上下齿对紧,这样控制舌尖是发好舌面前音的有效办法”。日本人学边音l时容易用闪音代替,王迈(2005)指出可采用故意拖长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这是闪音难以做到的,从而把边音与闪音区分开来。针对送气音送气不足的缺陷,教师也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增大气流(王迈,2005)。
以上是对日本学习者学习汉语声母习得研究的一点总结。目前,对日的汉语声母研究成果丰硕,不仅有大量完整语音系统的研究,也出现不少针对学习难点重点的专门化研究。研究方法日趋成熟,呈现由对比分析法转向实验分析法的趋势。限于时间、所用材料以及笔者个人水平的有限,一定有许多问题的分析总结有待补充改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奥山望.对日本学生的语音教学[A].见: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委会主编.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25-629.
[2] 边卫花.中日发音人普通话声母的声学特征[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3] 长谷川良一.日本学生学习汉语语音上的几个问题[A].见: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委会主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219-224.
[4] 程美珍,赵金铭.基础汉语语音教学的若干问题[A].见: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编委会主编.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19-228.
[5] 何平.谈对日本学生的初级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3:44-50.
[6] 何晓毅.汉、日发音比较及日本人汉语发音错误之分析[J].外语教学,1987,2:49-53.
[7] 侯精一.漫谈日本的中国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106-110.
[8] 侯迎华.日本人学汉语的语音难点和教学对策[J].唐都学刊,2005,21(4):82-85.
[9] 梅丽.日本学习者习得普通话卷舌声母的语音变异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1:97-105.
[10] 王承彦.汉日语音对比与对日汉语语音教学[J].汉语学习,1990,6:29-33.
[11] 王迈.汉日语音对比研究――兼谈对日汉语语音教学[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
[12] 王韫佳,上官雪娜.日本学习者对汉语普通话不送气/送气辅音的加工[J].世界汉语教学,2004,3:54-66.
[13] 王志芳.日本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问题[J].汉语学习,1999,2:49-52.
[14] 余维.日汉语音对比分析与汉语语音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4:123-141.
[15] 张红蕴.日本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母语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4:121-123.
1.理论建树初具规模。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它建立在朴素的客观规律之上。对外汉语教学尽管头绪纷繁,却是有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探索这些规律,把几十年来国内外汉语教学的经验加以总结,从中归纳出若干规律,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标志。已故的熙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各种理论,汉语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提出自己的一种理论来,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熙,1989)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基础理论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应用理论是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具有理论性质,因此不妨把它也归入理论范畴)。”(《纪要》,1995)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则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理论,它是建立在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语言教学研究和跨文化交际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之上的。围绕着理论的思考,有一批出色的论文,其中吕必松、胡明扬是其代表。然而,框架虽然搭起,研究却还不能说十分深入。真正称得上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文章,为数并不多。当然,我们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从事理论研究,但我们必须有我们自己的理论研究者。如果说,一个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的学科,犹如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决不为过。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文章面世。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993《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与创获——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综述》,《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