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童话范文

科学童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童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童话

第1篇:科学童话范文

语言活动《蜗牛城的故事》马上就要进行完了,正当我为活动中孩子们的投入感到高兴时,来靖坤小朋友插了一句,“老师,牵牛花没有号码,怎么当电话打呢?”此言一出,小朋友纷纷议论了起来,“就是呀,打电话没有号码怎么行?”……面对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我不忍心简单地搪塞过去,于是请孩子们稍作休息,准备临时调整活动计划,进行一节关于童话、现实的讨论活动。

孩子们很快准备好了,首先我肯定了来靖坤小朋友的爱动脑、爱提问,然后告诉大家“牵牛花是一种花,形状像个小喇叭、小听筒,我们今天听的这个故事呢,是一个童话故事,童话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讲给小朋友们听的故事,而且会用一些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例如在故事中把蜗牛称作蜗牛姑娘、蜗牛小伙子,都是拟人的手法,并且想象它们之间会说话会交流。”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紧接着又有小朋友举手提问,“老师,孙悟空是一只猴子他还会说话,像人一样是不是童话?”这帮小家伙还挺爱刨根问底的,我不由得从心里感到高兴,孩子们的求知欲大大地被我调动起来了,看着孩子们那双渴望的眼神,我忙解释道:“刚才说的孙悟空是一种神话故事,它是人们将想象和传说加在一起编出来的。”“老师我知道,那七仙女、王母娘娘都是神话故事。”“对”我对孩子们的积极思考连忙肯定,“那天上到底有没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哪吒呢?”我又解释道“这是人们的传说,从科学的角度讲……”“对嘛!天上只有星星和月亮,哪有人呀?”一向爱插话的佟伯阳抢着说。一不小心我们又扯到了科学,于是我和孩子们又探讨了星座、外星人,奥特曼,朱子岸小朋友一句“老师到底有没有恐龙,恐龙是神话吗?”这一个问题又把大家带到了远久的恐龙时代,我们请班上的恐龙迷们,给小朋友讲了关于恐龙的知识。恐龙时代、恐龙化石、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孩子们有问不完的话题。我也将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了孩子,请他们去探索、查阅有关恐龙的知识,当然我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们今后要好好学习科学知识,自然界有很多有趣的事物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呢!

今天由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引出了孩子这么多的思考,想象和现实、神话和科学,这些本身就矛盾着的事物,要让孩子们对他们有一个正确地认识,真是对我的一次极大的挑战。其实孩子的知识就是通过一个个好奇的、一个个看似幼稚的问题增长起来的,聪明的孩子们渴望了解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面对孩子们更多的为什么,同时也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适时地引导,这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真正由知识的灌输变为孩子们的主动地探索。

第2篇:科学童话范文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我国通用的语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当前,语言文字的应用现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某些滞后现象,有些地区方言盛行,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公共场合说普通话的风气。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

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话口语课是不是普通话知识介绍课,或者说是不是教学生说普通话的课程,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就其本质而言,口语课属于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说普通话,还在于让学生在掌握普通话知识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有一定的提高。那么,“语言能力”到底是知识还是运用,是状态还是过程,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天赋的还是习得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审视。社会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Hymes认为,语言能力包括从语法能力到社会语言能力的一切听和说的能力,语法能力纯粹是个体的,是形式和状态,社会语言能力主要是社会的,是功能和过程。

“解放嘴巴,使学生能谈”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创造力“六解放”之一。一个人如果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势必会影响其思想内容的表达。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应该让他们感到最大的收获不在于已了解和掌握了普通话基础知识,而在于让他们感觉到通过学习,获得了一把进行有效交际的钥匙,学会了如何跟人很好地进行言语沟通。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学习普通话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当作主要的教学目的。

二、针对口语语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随着人们交际范围、目的、对象的不同,人们使用的语言材料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人们在交际中,根据对象、内容、目的和环境的不同,在运用民族语言材料时形成了一些不同的体式即言语的功能变体——语体。不同的语体运用不同功能的语言材料。语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语言风格类型。各种语体都有自己专用或常用的一些词语。没有人只用单一的语体,说话的环境和题目改变时,说话人视其对自己言语注意程度的不同,会随之转换使用的语体。这些语体有特定的语言特征。语言使用者的职业身份对他们所使用的口语以及书面语会形成某些制约,但也会为他们提供一套自由运用的语言形式。使用范围以及语言使用者的地位和情态(情态在语体研究中并没有加以系统地区别开来。)一起成为语言变体的语体基础。我们通常把这些变体称为某某语言,如广告语言、计算机语言、法律语言等。

目前,一般将语体分为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口语语体与书面语体的关系密切。一般说来,口语语体是书面语体的基础,书面语体又可以推动口语语体的发展,使之更为丰富。口语语体和书面语体的典型表现形式是口语和书面语,但是它们并不等于口语和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表现形式。许多书面语体中存在着口语的表现形式,而有些口语语体中也有书面语形式。口语和书面语是两种不同的,但又有所重叠的语言和非语言特征,无论从语体的角度,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都值得加以研究。

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首先是非语言的,这与交际所采取的方式和材料有关——是在空气中传递的符号,也是写在表层的符号。这一区别对文体学家和普通语言学家都是同等重要的:口语需要在语音(音素)层面上进行,书面语则需要在字符(字素)层面上进行。二者牵涉到不同的描写框架。从情景角度看,二者不但有重要的功能上的差别,而且两种变体在形式上缺乏完全的对应。书面语词带有庄重、文雅的色彩,口语语词比较活泼通俗、自然、平易,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比如,恐吓(书)——吓唬(口),吝啬(书)——小气(口),散步(书)——溜达(口)等。我们很难用传统的书写方法去写口语,反映口语的各种差异,有些书面语说出来,也会破坏语篇的连贯性。

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这一目的出发,我们应认真研究口语语体的特点,把握教学的重点。与书面语相比,口语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一)口语具有随机性

随机性主要指交谈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和说话内容的不确定性。在口语表达中,随机性最突出的表现是在日常交谈和日常会话中,从言语环境到言语内容都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因此,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应事先设定好语境,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三十个话题,设置一些交际语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比如设置初次会面的场景,这一语境就要用到称呼语、寒暄语、告别语等。此外,课堂训练中还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学生比较关心或感兴趣的话语场景,比如,在答记者问的语境中,会用到提问语、暗示语、应变语等。课下布置会话题目,第二次上课时用3~5分钟的时间进行抽查。这样训练可以突出重点,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口语具有灵活性

口语表达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场合及其他特殊背景的限制,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依存。口语这种灵活的交谈环境,是书面语无法比拟的。为此,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相对应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语言素质”“如何看待大学生书写能力下降问题”“我的金钱观”等话题,要求学生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来表达。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专长,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或用庄重典雅的语言来表达。当然,训练前还可用多种言语风格加以演示、对比,以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三)口语具有直接性

由于口语表达是面对面地在口头上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打电话除外),所以说交际双方的情感表露、信息传递最为直接,最为快捷。其直接性一方面可以通过体态语来表示,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借助语言的高低抑扬、节奏的快慢变化来表达。授课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口语表达,是随想随说,如果言语不得体,就可能使口语交际陷入尴尬的境地,最终导致交际失败。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辩论话题,比如“智商与情商孰更重要”“名师就一定出高徒吗”“语言是否需要规范”等进行训练。在训练时要求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正确使用语言,即做到发音正确、用词恰当,句子合乎语法规范等。二是表达时充分地运用语境。

(四)口语具有综合性

口语表达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劳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从口语表达的过程分析来看,口语表达的实质是对自身多方面的素养、知识和能力储备的调动。它与美学、伦理学、逻辑学、传播学以及言语发生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不能把口语课单纯地上成普通话语音课。如果那样的话,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很难提高。因为在言语交际的很多场合中,有时单凭“言辞”往往不能听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必须联系手势、身势、表情等伴随语言的体态语,才能揣测到说话人的心理。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受到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体态语与有声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交际工具。所以说,语言课承载了丰富的信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言素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训练原则和教学手段上采取“两个”相结合的方法

(一)以练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堂教学要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可以采取“理论讲授——典型示范——系统训练——总结评议”的课堂结构。语音上,通过播放标准读音,把普通话语音与七大方言语音在声母、韵母、声调上一一作对比,然后让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学生示范,找出其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上存在的问题,最后加以讲评总结。词汇训练上,事先设置好对话内容,然后让两个学生用方言进行对话,其他学生听后找出哪些是典型的土词土语并加以辨正。语法方面,主要针对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上的差异性加以辨正。比如构词法、造句法上的差异性,通过列举典型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此的认识。

(二)听说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

听与说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听是说的基础,只有听好才能说好。把听与说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听话的能力,又能促进说话能力的增强。听说兼顾,以听促说,可以说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训练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简短的传话训练,比如让学生传“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这句话,分组同时进行,然后对传话内容的准确度加以对比、点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的训练,既可以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听说兼顾,以听促说”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上,采用传统教学形式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第3篇:科学童话范文

中国传媒大学试图把动画学设置成与设计艺术学、美术学等并列的一个二级学科,自主增列了动画学专业,招收动画艺术、动画技术和动画产业等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这种把动画由专业向学科转变的尝试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要建立规范的动画教育体系,就必须先建立规范的动画学科体系。动画学学科建设重在学术梯队建设,研究设施建设,形成、转化研究成果及研究组织建设等,所以要将动画人才培养提升一个层次,也有赖于规范的动画学科体系。在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只有将动画建构成一个从属于艺术学门类下的独立的二级学科,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动画艺术创作、教育和研究的发展。至此,动画学科概念提出之后,就研究方面而言应该分为三个领域:动画史、动画理论、动画批评,这三个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和相互合作。

动画的分支学科研究状况

(一)动画史方面动画史是研究动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动画史的研究范围包括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实验动画等动画类型的历史,涉及动画师、动画作品、动画理论和动画流派等各方面。在动画史学科中研究方向无非以下几大类:动画通史、断代动画史、区域动画史和国别动画史等。动画史是对中外动画发展历史进行的系统整理与研究。它为我们了解动画的来龙去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寻当代动画的发展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参照。我国关于动画史论的建设已经起步,目前有多个有关中外动画史的著述问世。研究国内的动画史书籍有《20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中国动画电影史》、《动画发展史》以及2010年由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承担,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编写的《中国动画史》。研究国外的动画史书籍有《亚太动画》、《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世界动画艺术史》、《世界动画电影史》、《日本动画全史》、《迪斯尼动画艺术史》等。中外结合研究的动画史书籍有《中外动画史———动漫与媒体艺术》、《中外动漫史》、《中外影视动画史》等。随着动画史学科独立性的加强以及对动画自身现象与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动画通史和国别动画史方面的研究近十年以来成果渐丰,然而动画思想史、动画风格史等方向至今还未见成体系的专著面世。

(二)动画理论方面动画理论是对于动画实践的科学总结。其广义指动画史、动画基础理论和动画批评。学术界通常取其狭义,即指动画基础理论。动画理论的研究任务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讨并揭示动画的起源、本质、形态、创作及功能等一般原理,揭示动画同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相关研究又形成相关的理论和学科,如动画社会学、动画经济学、动画本质论、动画特征论、动画形态学、动画文化学、动画心理学、动画美学和动画教育学等,这些都是动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是总结和研究动画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流程和方法。在这方面涉及动画材料学、动画技法学、动画语言学、动画音乐学、动画风格学、色彩艺术学、造型艺术学等诸多学科;三是探索广义的动画理论自身。除基础理论外,还包括动画史和动画批评的发展规律,总结其成败得失,寻求其如何提高和完善,如动画批评学、动画研究方法论等问题。动画学会副会长欧阳逸冰在首届中国原创动漫展映研讨会上表示,“理论和创作是艺术的双翼,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起飞。中国动画能否成为世界动画之林的一枝奇葩,主要看中国的动画理论体系能否建立起来,动画理论能否和创作结合起来。”[3]近十年来动画理论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状况如下:在国家课题方面,动画产业理论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动画、漫画产业价值链的建构:以深圳为例》、《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策略研究》。动画比较理论有《中日韩动画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动画美学有《动画美学》、《中国动漫产业民族化发展趋势研究》、《动画电影视阈中的汉传佛教文化》、《敦煌壁画造型动漫角色设定研究》。动画与传播学结合研究有《数字动漫艺术的视觉传播》。动画与音乐学结合研究有《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发展研究(1935———2008)》。[4]在博硕论文方面,随着部分高校招收动画方向的研究生后,推动了动画理论研究范式的演进与视域扩展,几乎触及到上述动画基础理论的各个研究领域,但是整体研究起点不高,理论思辨也不够深入。在动画理论书籍方面,动画出版物虽然非常丰富,动画技法方面的图书很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理论专著非常少。针对此问题,贺万里教授曾指出:“使得我国近几年的动画热具有了一种‘偏头痛’似的症候:动画热,热在了动画影视产品的制作、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周边产业的开发上,而动漫理论,似乎还没有随之跟进。”[5]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正是由于动画艺术具有跨艺术与技术两个领域的特点,所以动画理论学科中亦可分为动画基础理论与动画应用理论两部分,就当下来看,两者研究水平已经失衡,动画基础理论有待于加强,与动画相关的边缘和交叉学科急待建立与完善。

(三)动画批评方面“所谓‘动画批评’就是对动画作品的判断和评价。换言之,动画批评,是以一定的动画观念、动画理论为指导,以动画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动画现象(包括动画创作、动画接受和动画理论批评现象),以具体的动画作品为主体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6]动画批评主要有五个研究方向组成,它们分别是动画思想及观念批评、动画行为及现象批评、动画创造主体批评、动画本体批评、动画接受批评。动画批评是促进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我国动画批评与动画自身在近十年内的发展势头相比很不相称。动画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它与动画理论、动画史都是动画学的主要分支之一,是动画学研究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因而,在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应该占有恰当位置,然而国内整个动画行业和教育内动画批评还处于缺失的状态。

1.在学科理论框架中失语在动画学科研究的框架中,以动画史为中心,动画理论与批评为两翼,动画研究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动画批评与动画史、动画理论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它们构成了动画的基本内容。从目前全国动画的理论构成格局来看,有关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些,而动画批评几乎完全处于失语状态。当下动画评论散见于网络媒体,一些CG刊物刊登部分自由撰稿人的随感式的评论也屡见不鲜,但是这些现状并不是对动画范畴的价值判断的理性反思。

2.在动画产业中失语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理论批评营造有利于创作思考的良好气氛。当下从中国动画实践的发展现状看,动画产业在“繁荣”的镜像背后隐藏着许多浮躁、困惑和现实问题。对于动画产业政策扶持的不到位,动画市场的无序,动画从业者的良莠不齐,动画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时下中国韩文利论高校动画学科体系的建构115动画教育如何真正服务于动画市场等重大的现实问题,却没有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的动画批评出现。产业界需要动画批评,表现出对动画批评的巨大的功利诉求,批评在促进动画产业化过程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在动画教育中失语在高校动画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开设动画批评的相关课程,在动画理论上培养一批可以引领业界朝健康、合理、进步的方向发展的从业者,同时也可促进中国自身的一套动画理论系统的形成。然而动画批评的教育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以动画艺术的概论性理论著作《动画概论》为例,《动画概论》是动画专业基础理论课,可是在近年来出版的四十多本的相关教材中,能够涉及到动画批评这部分内容的还很少见,只有少数几本编有动画鉴赏的章节。从这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动画学界对动画批评的相关知识了解和研究是相当有限的。

建构高校动画学科体系的思考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近年来的动漫理论研究成果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其对中国动漫理论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肯定;理清动漫的相关概念;动漫艺术和动漫史的研究层面取得新进展;拓展动漫理论研究的领域以及动画理论研究的学科分类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7]这段话准确地把近些年来动画发展的概况和研究趋势概括出来。虽然领导小组对动画理论建设和研究方面给予肯定,但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对于整个动画学科体系确立、研究和完整性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就建构高校动画学科体系具体问题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确立动画的学科地位动画学科地位的缺失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就高校动画教育而言,国家层面没有给予动画以合理发展自身学科地位和政策理由,导致有关动画的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不能在相关层面得到注重。动画的知识传播和身份认知,也常常由于没有相应正规的学科架构作为实施依托,造成动画界内部也由于缺乏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致使从业者对一些基本概念还认识混乱。因此,明确动画的学科地位,建构完整的学科体系,有利于扫除动画学科领域中的盲区,使学科范畴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得以全面进行。此外,同一学科体系中的诸多子学科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比较性研究与跨界研究,从而促进学科整体推进。

(二)加强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高薇华在《中国动画教育,瓶颈如何破解》一文中指出动画“科研水平较低,国家级动画科研项目还比较少。科研方面,大多院校还是以校级项目为主,省部级项目为辅,国家级动画科研项目总数很少。”以及“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期刊”等问题。[8]时下,关于动画历史、流派、代表人物、美学特征的纯理论性书籍和学术期刊是很少的。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整个动画界重视制作技巧而忽略艺术理论的现象又很普遍,加强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的研究势在必行。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史论的学习,动画制作也需要从业者有丰富的理论做指导,只有这样做才能扩大动画学科的学术视野,实现学术上的互补和相互渗透,意识到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这对我国动画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动画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还没明朗的今天,加强动画史和动画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4篇:科学童话范文

关键词:普通化学;非化学专业;教学探索

《普通化学》是一门省级精品课程,通常在大一学年开设,其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方向的重要内容。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刚从高中迈向大学的学堂,经历了高考的选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对他们来说这门课程并不陌生,这样更有助于这本课程的学习。对于很多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因为高中的化学知识薄弱或者从心里排斥化学而对本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或者感觉无趣,进而不愿意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有关化学的知识。因此,针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就要有不同于化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1]。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方向、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的方式。由于授课的群体是非化学专业学生,所以要针对于学科特点调整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一些外在影响学习的条件。充分把握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努力把思政教育放到重要的教育环节[2]。如果教学重点还是像高中那样照本宣科,很快就会使得刚入学的学生失去对化学课程的兴趣,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方面,《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是无机和分析化学方面的知识,课程安排也是由易到难。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而熟悉的课程内容,这就将导致学生对难题探索的排斥。由于大学上课方式,评价方式的不同,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科目的时候没有像高中那么大的考试压力,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就需要调整,要能够深入浅出,适当引入一些学科的经典事迹、人物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开阔眼界,培养科研思维以及更好的规划未来四年的学习[3]。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问题在于普通化学的课程内容不够系统,与本专业课程的直接相关性不大以及传统的考核方式的局限性。笔者会从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别探索解决,并提出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与时俱进的几种策略[4]。简而言之,本文将针对非化学专业教授《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提出有益于提升非化学专业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1《普通化学》课程在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几乎都出自“传道、授业、解惑”,这种理念仍是现代教学的中心思想。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继承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很快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依旧是教学的绝对的主体,而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学习,对于像《普通化学》这样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四大化学的基础内容,所以知识点的系统性较差。如果不能让学生也参与其中,长久的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该自觉地从自身开始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归还给学生[5]。

1.2《普通化学》教材内容与专业相关性不足

《普通化学》的教材一般都是更注重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不同的专业需求缺乏针对性。以本校为例,开设《普通化学》这门课程的专业包括生命科学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许多专业,但是作为基础课程,没有将化学与本专业的内容特点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到化学知识的价值,认为化学与自己的专业关联性较差,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动力。

1.3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下教育需求

其实一直以来,无论是高校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是以线下为主要授课场所,而这种方法的空间限制性较高,且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课也很难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毕竟课时有限,课上能讲授的知识有限,能传授的知识类型单一,很难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合理利用起来,使学生失去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6]。1.4考核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全面尽管高等教育在原有“一考定终身”的基础上,增加了“上课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考核,但是这从根本上还是以分数定才能的模式,而根据时代的需求,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专业需求,教学内容、模式的不同制定更加公平合理考核方式。

2针对《普通化学》的课程需求提出的几点建议

2.1改变教学理念

想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课程教学成果,首先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理念。在初高中阶段化学课程的教授主要包括“备课”、“授课”、“提问和解答”,其中在课堂上最重要的部分多是老师在讲解知识,教师会在课下花费较多的时间备课,能够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也能尽可能的学到需要的知识,而对于提问环节一般耗时较少。对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习的科目多、内容杂等原因,这种方式无疑是效率更高,更为省时。但是,这种方式却并不适合高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原因有以下几点:(1)大学的课程考核一般不会与升学相关联,学生压力减小。(2)普通化学的内容较多,知识点系统性较差,就很难让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3)考核方式单一,课后的作业安排较少,学生很难温故而知新,无法掌握课程重点。这些问题就要求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灵活调整教学方法。首先,在备课上要更加全面,同时也要注意删繁就简,因为普通化学这门课程中约50%的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学习过,例如:“原子和分子结构”、“简单配合物”、“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在高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但却是集中在基础原理及应用上,没有更加深入的探究其实质,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学会抛砖引玉,提炼出课程的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进而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的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理念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提到关于大学非化学专业普通化学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现在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学会对《普通化学》的教材进行合理删减,同时也要增加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实例。以现在本校生物专业使用的教材为例,教材中主要包括热化学与能量、物质结构基础、配位化合物、电化学基础等章节,其中物质结构基础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波函数、化学键等,针对像波函数等抽象且晦涩的知识点就要进行合理删减,否则在有限的时间里安排过多类似的知识,将会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7]。此外,授课教师要更加全面地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大纲。同时,授课教师还应与各专业的老师进行深入交流,这不仅能够帮助其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还能够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的专业需求,从而引入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事例。这样的安排既可以教授知识,又能够引导学生养成由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培养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从而感受到普通化学的学科魅力和实用价值。以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例,可以把“酸碱反应和酸碱平衡”的章节作为重点讲授,引入“体液的酸碱平衡对人体的重要性”、“食物的酸碱性”等实例,深入浅出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处处皆学问,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对于土木专业和机械制造等专业,像电化学基础这一章节就需要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讲授,因为“原电池”和“电解”这两部分内容与其专业相关性较大,初步了解电池的构造后可引入锂电池的发展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意义,如讲述手机的更新换代中电池的重要作用,而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如山东号航空母舰的舰体的防腐涂层就是国产航母在生产制备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但是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终于打破国外的专利封锁,使我们的国产航母拥有了“金刚不坏之身”[8]。

2.3调整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非化学专业的《普通化学》的课时一般为48课时,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让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自然是不太可能,所以在前面两方面的努力之后,就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做到同步更新。众所周知,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和人工智能影响着我们各个方面,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如果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能够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进行课程学习,与授课教师保持交流,答疑解惑,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原电池章节为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时候都是在所讲述的枯燥的知识点。如果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就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安排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理论基础学习,初步掌握原理,为此授课教师需要提前建立课程管理系统,从而尽可能地确保学生都进行了学习。课上授课教师可以针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提问,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最后答疑解惑,这样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还实现了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9]。此外,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安排学生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如何原电池的原理来解释,例如铁的腐蚀就是很好的切入点,能够将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会深入思考。总而言之,新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够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将互联网教学与课上教学有机结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2.4提升考核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包括上课出勤率、作业的完成度、试卷考试等按比例计算后作为最后的科目成绩,这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课程掌握情况,但是弊端也十分明显,因为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度一般很难真正地考核学生。大学的期末考试内容一般来说不会过于深奥,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的方式达到通过考核的目的。因此教科教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方式的各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既然采取互联网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那么考核评价方案就要细分,一方面是针对互联网学习的考核,通过后台记录、课程完成度、课后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考核,这也是对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一种考验,因为互联网更要求老师把握一个平衡度,不能过于开放,任由学生随便学习,过于发散思维,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已不能过于死板,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课上教学评价,不仅仅是考察出勤率,还要有小组活动,安排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最后也有个人的知识总结,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集体荣辱观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国家教育理念的。最后就是要系统化考核机制,不能将考核方式流于书面,这也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安排和专业需要进行合理制定,公平合理而又全面的考核方式对学生来说举足轻重,需要当代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

3结语

第5篇:科学童话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童话故事;课堂教学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很差,再加上小学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枯燥,题型也很单调,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很难得到提高。如果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演绎成生动的童话故事,让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像听童话故事一样,不但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成绩。

一、用童话故事导入教学

小学生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数学教师采用形象多样、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入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加减混合”一课的导入,笔者编了这样一段《西游记》中的童话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上,有一天,孙悟空从山上摘了许多桃子,猪八戒一看有桃子吃,口水瞬时流了一地。孙悟空逗猪八戒说:“八戒,你看,我左手拿了4个青桃,右手拿了5个红桃,给师父吃了2个红桃,如果你能猜对我手上现在总共还有几个桃,我就给你吃。”然后请学生也帮猪八戒算算,孙悟空手里还剩下几个桃。学生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用数手指的方法,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摆小棍的方法,总之是用到了他们能想到的各种方法进行探究。最后,学生都得出了正确答案,孙悟空手里还有7个桃。接着,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计算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他们学会运用加减混合进行具体的计算,既方便又准确。

二、在童话故事中学习

小学生已经知道了不少童话故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对这些童话故事进行简单的修改,将数学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童话故事中进行学习。

例如:坐井观天的故事,学生应该都听说过。青蛙坐在井里,以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告诉它:“天无边无际,大得很!”青蛙不信,继续坐在井里。不久,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井里,青蛙过来和蜗牛打招呼,告诉它可以互相作伴。蜗牛告诉青蛙,井外的世界很大很美,井底又黑又冷,它一定要爬出去。青蛙半信半疑道:“这井有12米深,你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壳,能爬上去吗?”蜗牛坚定地点了点头,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终于爬了4米,它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后天傍晚就能爬上去了。”蜗牛太累了,便决定休息一会儿。但醒来后,蜗牛发现竟然从井壁上滑下了2米。无奈之下,蜗牛只好咬紧牙关又开始往上爬。傍晚时分,蜗牛又往上爬了4米,可是到了晚上睡觉时又滑下了2米。就这样,爬上去滑下来,再爬上去再滑下来,再爬上去……最后,坚持不懈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受蜗牛的影响,青蛙最后也跟着跳出了井底,看到了井外面的美丽世界。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特别兴奋和激动,笔者适时提问:“请同学们算算,蜗牛爬上井台总共用了几天时间?”学生都认真计算着蜗牛到底用了几天爬出井。

三、用童话故事化解教学重难点

因为童话故事具有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便于理解等特点,所以教师可以将教学的重难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让学生在听童话故事的同时,细细品味其中的寓意,这样等故事讲完,教学的重难点也差不多已经被化解。

例如:讲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一概念,很多学生很难理解。笔者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进行讲解:白雪公主有7个苹果,她把其中的3个苹果分别平均分成了3份、6份和9份,让七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2份、4份、6份。话音刚落,很多学生都产生了疑问:“白雪公主平时都是很公平公正的,这次怎么偏心了呢?”笔者积极引导:“请学生思考白雪公主的分配平均吗?为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始进行比较、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原来白雪公主还是正直和公正的,小矮人拿到的苹果是一样多的,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不一样。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

四、让学生自己演绎童话故事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不少图片,这些图片不但包含了一定的数字信息,而且还包含一定的情节,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图片编成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然后到班上进行讲述。这样做的作用有五点:一是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图片中提供的数字信息,加深印象;二是可以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可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是在讲述或观看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眼、耳、鼻、口等多处感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用童话故事演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数学,领悟数学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童话范文

【关键词】儿童化;科学课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5-0048-03

【作者简介】戴振华,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江苏金坛,213200),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儿童的科学课堂该走向哪里,儿童的科学素养究竟怎样培养才更有效,多年来,笔者一直在反思。教学形式与手段并不能达成科学课的最终目标。将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究,去发现,克服困难,走向成功,能让儿童自由成长的生态型科学课堂,成了笔者对科学教育本质追求的清晰定位。如何实现“儿童化”科学课堂之梦,笔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

一、“儿童化”科学课堂研究体系架构

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笔者初步建构了“儿童化科学课堂”的研究体系,明确了“儿童化”科学课堂的核心价值取向――走向真正的儿童化科学教育。

二、“儿童化”科学课堂学习现状的调查

要研究“儿童化”的科学课堂,首先要研究学生。按以上四个维度,我们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当前科学课堂的学习现状。随机选取城区和农村的八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从三到六年级每个年级中选一个教学班为样本。共发放问卷920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

表1 儿童喜欢什么的探究活动

【启示与建议】

1.当前,科学探究小组一般由教师在开学初分好,并采用小组长负责制,一学期相对固定。多数学生希望能自由组合,寻找志趣相同的伙伴形成探究小组。学生在具体的探究中,希望进行师生合作。

2.增强科学课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并将之作为学生课堂“幸福度”的重要指标。科学教师要努力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机整合,并转变成学生喜欢的内容。

3.建立在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规律基础上的教学评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学习认同感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应努力建立以“认同感”为中心的学习。

表2 怎样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

【启示与建议】

1.科学课上的一刀切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如何改进?课堂上可安排不同层次的探究问题,让探究活动具有选择性。在有限的时空里,可以进行立体式地同时推进,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协同发展。

2.学生思维特征差异明显,笔者归纳为归类整理型、反思提升型、服从权威型、运用创新型。好的科学思维习惯,能铸就好的科学思维品质。调查数据显示,每种类型都占有一定比例,呈分散状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动性和多元性,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表3 儿童喜欢怎样的探究材料

【启示与建议】

1.大多数学生对教师让自己准备材料持喜欢的态度,能做到每次都带或偶尔忘带。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既能锻炼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又能为自己的探究活动积累丰富的感性基础。如让学生采集各种花和叶,捕捉蜗牛、蝗虫等小动物,通过参与准备的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增强了探究意识。

2.调查显示,学生首先考虑的是研究材料是否安全,其次关注是否有趣味性和探究性。对一些学生不易获取的材料、信息等,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其实现,保护学生材料准备的积极性。

表4 儿童喜欢怎样的课堂学习评价

【启示与建议】

1.科学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多数学生最担心的是错误后受同学嘲笑。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尊重但不迁就,养成合理质疑、文明表达的良好思维方法。要消除学生发言时的担心和顾虑,对发言错误学生,教师可从另一个侧面给予肯定和激励,慎用“补充”“帮他说”等字眼,真心呵护一颗想表达的童心。

2.课堂上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最易接受的评价是教师的评价。课堂上应重视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从多形式、多角度发现学生闪光点,引导学生向良好的方法、习惯和思维上努力。

三、“儿童化”科学课堂基本特征的研究

结合调查分析,我们开展了头脑风暴,将学生心目中的喜爱的科学课堂要素特征进行分类并赋分值排序,整理出前四位的核心要素。归纳为“四童”:童情,科学课中应洋溢着儿童情怀;童趣,科学学习应具有趣味性;童生,教师的教学应立足于儿童生活;童长,科学课堂本质追求应是实现每位儿童科学素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全面发展。

四、“儿童化”科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的研发和使用

我们开发出“儿童”科学课堂的评价量表,用来评价、指导和改进教学。

表5 儿童化科学课堂评价量表

第7篇:科学童话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课题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针对不同课题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借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题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性的作用,要坚持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现实生活为载体,可以针对不同课题设置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针对某一课题开展互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对保证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对此,初中化学教师要敢于对现行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坚持正确的课题选择原则,积极寻求针对不同课题的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化学课题教学中的一般原则

选择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而不同的课题又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课题选择的合理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探究过程,甚至会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课题选择原则。

(一)科学性

课题的选择不仅要满足初中化学教材中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还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多种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课题对化学知识进行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和应用。化学教师只有选择更多具备科学性的学习课题,才能让学生从更多不同角度和更多层面去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化学问题和化学现象。

(二)可行性

学习课题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由于经常会受到主、客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选择课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课题的可行性,紧密结合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配备等情况,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寻找课题教学的切入点,尽量立足初中化学学科内以及相关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空间和时间上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学习,增强课题学习的针对性。

(三)问题性

化学课题教学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调进行选择。对此,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或者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设置不同的课题,要确保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并设置明确的研究目标。同时,问题的选择和设置要尽量具备开放性和吸引力,能够为学生的个性才能及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要求教师不仅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具备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信息素质和责任感,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是教师提高初中化学课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课题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上的有效实施,并保证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通常情况下,会针对不同课题将教学过程分为课题选择、相关知识讲解、问题分析、方案探究、总结与评价等五个步骤。

(一)课题选择

教师在进行教学课题的选择时,一定要贴合初中生的现实生活,根据初中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难点或者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精心选择,特殊情况下可以选择跨学科、综合性或者学科前沿课题,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后最终确定课题。

(二)相关知识讲解

选择课题后,教师要根据课题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例如,教师在课题设计为“空气污染”时,不仅要涉及到教材中空气污染的种类、来源、防治等内容,还应当扩充空气污染的危害、化学分析方法、化学检测仪器等教学内容。教师要通过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及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接下来的问题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问题分析与讨论

问题分析属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阶段,接下来,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互联网、图书馆等信息检索工具,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对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指导学生就课题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更充分讨论。

(四)方案探讨

每个小组根据在问题分析与讨论环节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和学习体会,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接下来,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在大胆假设、认真合作以及积极参与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寻找化学课题的最佳答案。例如,针对“空气污染”这一课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寻求空气污染的治理措施,制定科学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五)总结与评价

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个体表现和探究结果,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教师应当对每个小组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就每个学生以及小组的成绩给予最合理的评定。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想针对不同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对学习课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有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初中化学学科的特性,准确寻找课题式教学的切入点,丰富课题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才能使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福安.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的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

第8篇:科学童话范文

摘 要: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进行审美化教学,可迎合审美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需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所有的审美要素,从而将文学教学中的审美优势凸显出来,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审美心理对课堂的教学活动实行审美加工,并适当提高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达到用美促教和以美育人等功效。

关键词:文学通识;教育课程;审美化;教学

1.前言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将美育融进通识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审美化的教学,已经成为目前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审美化的教学指的是将所有教学的因素,如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环境等环境等,将其转化成审美对象,让整个教学的过程成为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一种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静态与动态两者和谐统一,内在的逻辑美与外在的形式美两者高度的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审美化教学还有以美育美、以美启真和以美怡情等三种功能,可大幅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师生均能获得身心愉悦的教学思想理论和操作模式、方法的一个过程。

2.审美化教学在文学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

2.1现代化审美教育需求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主要是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审美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和自由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美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任何专业和层次的教育中均需融入审美的教育,并将其当作一个比较重要的教育目标完成。在文学通识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最佳方法就是将文学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审美化的教学,从而符合现代化的审美教育需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需挖掘出文学作品内存在的审美要素,并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优化成为审美的过程,使学生能体悟出诸多文学遗产内所海涵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进而实现美育教学这一目标[1]。

2.2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学生无法到位地理解文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其对文学课程的兴趣泛泛,因此在学习中不用心。特别是理工科出身的学生,其兴趣和精力大量投放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对文学课程抱着应付的态度,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了解到文学通识课程重要性,是当下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进行审美化教学,能够在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美感,让每个教学的环节均审美化,从而自内到外逐渐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作审美的享受过程,并在精神上得到升华,进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2.3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文学通识课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却对其不够重视,把讲课当作一种程序化的工作,课程教学目也不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陈旧,从而使课堂枯燥乏味,并未实现文学通识课程开设时所需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质量较差、教学效果低下。如果在文学教育的课程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可将所有教学的因素进行审美化,让学生带着审美的心态去体悟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和文学人物内蕴含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用自然的眼光欣赏美和感悟美,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增添效果文学通识课的文化魅力。

3.开展文学通识教育课程审美化教学的方法

3.1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要素

文学教育的审美化本来就比其他学科教学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审美价值,这是由于文学本身就蕴含着比较丰富的审美资源。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经典著作多不胜数,这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中几乎蕴含了全部的美学要素,诸如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等。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室只需将其挖掘出来完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可以让学生体悟到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

3.1.1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

文学教育中展现艺术美的形式有很多种,主要通过形象美来表现,如人物描写或刻画、环境烘托、画面感、氛围营造等,形象美属于艺术美中比较直接、生动的表现方式,也是最易唤起人的审美共鸣的一种美的形式。古今中外诸多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幅与自然、社会、历史等环境的展示宏图,他们均成为美的来源。

如《杜丽娘怒沉百宝箱》中刻画了一个敢爱敢恨、多情却所托非人的风尘奇女子――杜丽娘,从她的外在美逐渐升华到心灵美。又如《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形象,也是俄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形象,作者本来想将安娜塑造成为一个,但是写作到了后期,作者竟然无法将人物安娜刻画得那么无趣,作者笔锋一转,将其塑造成为敢于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社会,却落得卧轨自杀的可怜女人的形象,从而塑造了人物的灵魂,使其成为不朽的经典角色。再如庄子的《逍遥游》集中,将大鹏翱翔九天,自由自在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庄子不慕名利、渴望自由以及人与自然合一的天人境界美,在佩服之余,也会衍生出神往之心;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生活的情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缤纷的桃花,潺潺溪水,野村人家,这种田园生活之美,不仅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也是现如今忙碌的人们共同渴望的生活。

3.1.2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美

文学作品中,主要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这也是文学通识教育核心。教师必须多加利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情感美,将其加以渲染,从而达到以情感人和以情怡情的目的,进而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心灵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情感得到全面的陶冶,从而让学生能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感。经典的文学作品均是作者用深切的情感为墨,以内心的真挚为笔而完成的,文学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所具有的情感和精神也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情怀。教师此时只要将这种情感美用优美动人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让其能体会作品中的情感美[2]。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的美,除了莎翁语言艺术自身的唯美性,还有哈姆莱特王子所表达出来的悲剧美,王子亡国丧父的悲痛,与王子自身的俊美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凄美的感觉,极具感染力。又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不仅是诗歌如画的画面美,也有王维自身的恬然、闲适的生活情趣在里面。更难得的是诗中所蕴含的哲理,颇有佛味,这也是王维诗中独特的魅力所在。

3.1.3挖掘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美,教师可对其进行挖掘,让学生能在体验语言美的同时,学会运用语言进行生活。如诗歌的语言要求含蓄凝练,散文语言既有朴实无华,也有华丽张扬;小说语言则是重在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表现[3]。不同作家的语言也不同,如鲁迅的语言比较犀利,一针见血;沈从文的语言华美中有淳朴,乡土气息较浓厚;马克・吐温的语言幽默风趣,却又富含哲理。文学作品中还有一种语言美,叫“含泪的笑”。无论哪部作品的语言,都有值得挖掘的美。

3.2优化审美课堂教学

审美属于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心理活动,审美活动实现,还需要依靠感知、理解、情感和想象等心理因素来共同完成。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实行审美化教学,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审美的心理特点来设计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还可针对作品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个导入,如进行背景介绍,抒发作品情感,引述故事或者设置悬疑等,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对文本分析时,要注意在分析讲解时的教学设计。另外,因文学作品自身具有由抽象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本质,因此,可考虑在教学中采用一些直观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的辅助手段,使文本讲解更生动具体[4]。

如《飘》这一课的讲解,由于其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教师可播放电影版的《飘》,即《乱世佳人》,让学生亲眼体会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风景和人物,从而更容易理解文中的人物思想和精神内涵。教师在讲解《钟子期和俞伯牙》这段故事的时候,可以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让学生在音乐中体会知音之情。教师适当引入现如今学生之间的友情,与古代相比较,让学生去深思,去体会,从而达到情感的升华。

3.3提高教师的美学修养

美学修养指的是一个人在美学理论学习和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美学文化底蕴,以及运用美学的理论去感知、鉴赏和评价的一种审美活动和现象能力。因此,美学修养不仅是学生努力学习需达到的境界,也是讲授文学通识教育课的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从而促使教师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较好地实施审美化教学。美学修养的形成,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美学理论的学习相关,教师不仅要熟知中外的美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底蕴,从而可在教学中熟练地运用美学原理进行审美教育,教会学生真正的审美精神,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得到升华[5]。另外,教师还要在美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并时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最终养成较好的美学修养。

4.结束语

文学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既可采取潜移默化和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也可采取循序渐进和逐步深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想要实现文学通识教育的最佳教学效果,必须在其中实施课程审美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更能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灵魂,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目标。(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单威.文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审美化教学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3):120-121.

[2] 肖太云.文学通识课的审美化教学及课堂操作――以《边城》的审美化教学设计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8):95-97.

[3] 莫莉.通识教育视野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文教资料,2011(11):67.

第9篇:科学童话范文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的演绎和变化,不同的学者对其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童话是小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载体,因此,对其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十分必要。童话在表现手法方面是比较夸张的,而且都是一些幻想出来的文章,通常都是以故事为主要叙述载体,因此,在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课文分布情况

童话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广泛的在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体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中,选用了大量的文章,非常适合学龄初期的儿童阅读。这些文章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趣味的,在年级不断增长过程中,童话作品的数量呈现了递减的趋势,对于一些高年级的教材,出现了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

2 童话课文的教育学意义

和神话故事想相比,童话故事对人们生存中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体现,对人性的善与恶和人们生活的贫与富等方面都进行了体现,而且,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在情感色彩方面也是非常浓厚的,这样比课本知识和现实的教材更加能够让学生明白,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的深刻,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童话的编写意图就是为了借助其故事性非常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体验快乐。童话以文本为载体,在语言学习方面更加的规范,这样能够唤起学生的童心,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感受真、善、美。

3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在学龄期,普遍的年龄是六岁到十二岁,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是处于勤奋和自卑的冲突阶段的。在学习课程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就会获得勤奋感,这样能够培养其以后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但是,相反的情况下是会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这样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时期,学生有了运算的思维,这样就会出现守恒性和可逆性的心理,因此,在心理方面对抽象的概念非常重视,思维活动要有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持。

4 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课文的共性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在画面感方面非常强,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以及夸张的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在人教版教材中,童话的插图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利用插图能够使童话故事的画面感更强。童话利用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其艺术性是非常强的,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童话故事将工具性和艺术性进行结合,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童话故事是叙述文体,在行文方面是比较夸张和充满想象力的,这样就使得童话中出现了很多的对话,这些对话是叙事更好的完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多的,这样就使得故事在对话方面更佳的丰满。

5 在朗读中体悟“真、善、美”

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在语言方面非常优美,同时,也非常明快、活泼,在语言使用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重复词和象声词,这样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更加的上口。朗读能够更好的实现语言、情感以及思维方面的交融,在很多的童话教学过程中,反复对其进行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策略,这样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白真善美的内涵。

1.粗读

在对童话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先要学生进行自由的朗读,这样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大意进行掌握,然后在粗读过程中对出现的生字词进行标记。

2.再读

在读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朗读,能够给予童话更多的情感,这样能够将学生吸引到童话故事中。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对重点字词的语调进行加重,在语境中让学生体会不懂字词的含义。

3.精读

针对生字词集中的段落和重点段落,把握情感转折,指导学生齐读,再次体悟字词的含义并将其各个击破。如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洋溢”一词,就可用这种方法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在精读过程中,还可尝试让学生对典型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做替换,如《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句,教师可设定填空题,“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让学生自由填空,扩充词汇量。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画面。如,教师可提问,“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读到这里,我想到……”。或为让中高学段学生更深层次地揣摩角色心理活动,在情节转折中参透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立足课文,大胆推理、小心求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朗读和推理、想象中体会童话的乐趣,享受语文的精妙滋味。

4.齐读

在细品童话带来的乐趣之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再次齐读课文,这时的故事发展,学生已能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而此时的齐读,则是帮助学生再次体会童话要传达的信息,感悟童话散发出的纯真隋感。让学生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童话充满了真善美,在教学中,教师切忌拔高越界,切忌功利化和说教,切勿将语文课上成德育课,谨记引导学生体悟美、想象美、感受美是重点;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教师切忌喧宾夺主,切忌教学形式化,切勿将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谨记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受即能水到渠成;童话充满了“诗意的真实”,教师切忌过分“求实”,切勿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数学课,谨记学生拥有一颗童心,同时,让自己捧着一颗童心进行童话教学。

6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多,而且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在不同年级的小学课本中都是有童话故事的,对于较低年级,童话故事的文章比较多,这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对不同年级的童话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存在着共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方面。童话是儿童比较喜欢的文体,在内容方面非常丰富,尽管,现在对童话的定义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儿童能够接受的文体,其以后的发展也将会非常好。童话在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夸张,以故事作为叙述载体,能够更好的被儿童接受。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2000(1).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K].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