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母亲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自己难以理解的古诗教学。为此,笔者将介绍古诗教学的几种策略,并分析利弊。为行文完整流畅具有示范性,本文教学策略均以《游子吟》为例。
1.结合实际,简单教学。古诗词的内容一般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应该回归生活、回归实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节讲解。这不但使得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同时使学生的学进行得更简单。结合实际教学是一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要求读者将作者的感受与实际相联系并加以感受的的教学方法。例如《游子吟》中第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古诗是以物品来衬托母亲的辛劳与慈祥的。但现实生活中,现在的父母很少给孩子缝制衣服,孩子们难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教师就应该采用结合实际教学法,让同学们设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的母亲都曾为我们亲手准备过哪些东西。让同学们思考之后,教师结合实际给予答案:“桌上一杯奶,吐司加沙拉。”“衣服不染尘,肩上新书包”。牛奶面包、衣服书包离小学生们的生活就很近了,这样的结合实际会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故事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提高教学质量。
2.反复朗读,要求背诵。任何一首古诗,都是古人的智慧与才华。无论大纲上是否要求学生背诵,作为教师都应在带领同学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该诗,这既是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手段。要求学生在学习前反复朗读古诗,并且背诵全文,其实虽称不上是一种教学策略,但却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加以运用的一种手段。另外,要求背诵在生活中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背诵下来的古诗就会使学生在适当的场合运用诗句,例如《游子吟》这首诗就可以在母亲节或者母亲生日的时候背给母亲听,一定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这样一来会使小学生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并且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动力。
3.扩展知识,延伸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要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那么单单教材内容就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解大纲要求的内容以外还要扩展教学内容,扩展内容可以有两种表现方式。以《游子吟》为例,(1)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关于母爱的句子,或者古诗。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关于歌颂母爱的篇章或者句子,在课堂上展示并且交流表演,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句子。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动脑能力,能够在吸收课堂知识的同时增加阅读量,丰富课外知识,得到满足感。同时,还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教师在讲授古诗后再讲“番外篇”。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备高的文学素养,能够在教授大纲内容的同时延伸知识。例如《游子吟》这首诗全文讲解结束后,就可以再向同学们讲解一首关于母爱的《劝孝诗》,可以使同学们更加好的吸收关于母爱的知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增加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可能会有读者提出疑问,这两种扩展知识的方法到底是前者好还是后者更好,笔者认为,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同时要注意把握课堂时间,否则会产生一首三句的古诗需要三天教学时间的尴尬局面。
4.寓情于景,情景再现。即将所学内容以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一种需要教师和同学们有机互动的教学方法。再如《游子吟》第二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表现的是一个母亲在灯下为孩子缝补衣裳千叮万嘱的画面,那么这个时候老母亲会说一些什么,儿子又会作怎样的答复呢?可以叫同学们仔细思考,然后让两位同学表演出来。这种教学策略是最能产生效果的教学策略。学生会在思考的同时结合自身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并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此上四点就是关于古诗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其中结合实际是基本要求,要求背诵是必然要求,情景再现是核心要求,扩展内容是整个知识的一个升华。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做出了新的要求,在语文学习中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关于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授课过程中要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现阶段,进行创新性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当下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然选择。
1古诗词教学方法导入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课堂上对于语文古诗词教学都只是进行重复记忆,通过教师讲解来理解诗词的含义以及古诗词中的一些考试考点,几乎没有对古诗词有更深入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印象,而没有理解古诗词深层次的含义,在课程改革的阶段中,教师要通过创新古诗词教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古诗词进行深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古诗词教学方法
2.1通过朗读的方式初步感受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对于古诗词的初步感知就是通过阅读实现的,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自行体会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进行示范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配音等方式,重点地方重点朗读,让学生进行标记,比如在阅读“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的时候,通过重读“杨花落尽”这一个关键词,让学生从中感知季节的变换以及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时内心的感受,而通过“子规啼”的重读,又能够让学生仿佛看到和听到在秋风落叶间子规鸟的啼叫,从而对诗人身处秋意渐浓且友人离去的境地的心情感同身受,理解此情此景,悲伤的气氛,感伤的情怀下诗人心中的悲痛,由此写下这样的诗。通过一步步的引导,让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形成共鸣。
2.2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
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就是让学生自行理解整首诗词的情感。在上一个层面,教师通过先行阅读引导后,学生自我阅读并自己感受。比如在阅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后,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思考诗人为何要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明月”上,让风来代替他传递自己的感情,然后在通过这两个问题再读,进行感受,由此来构建自己对于这首诗的整体感悟。
2.3整体分析体会作者情感
在进行前两部分的分析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古诗词进行背诵记忆,就要对诗词有整体的把握。比如,在讲解“相煎何太急”的典故时,教师通过典故来介绍当时的故事背景,在讲解的过程中,重点对曹植的“七步诗”进行讲解,来让学生对整首诗有整体的感悟和正确的理解。同时还要教授学生如何进行诗词的分析与理解,这是帮助学生体会到诗词情感的基础。让学生明确诗词的词眼,把握诗词的中心句、中心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对诗词进行分析和感悟。
3教师的工作方法
3.1课前备课
教师一般在授课的前期都会进行教学工作的准备工作,称之为备课,如何进行在新课改模式下的备课就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诉求,明确学生想要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为主,这样才能够起到较好的课堂效果。通过设计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方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思路智能化教学,从网上搜集资料等方式来实现教学方案的新颖性。具体的方法就是有的放矢,分层教学,同时要以学生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有保证。
3.2理论联系实际,实践中写作
知识源于生活,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到学习的内容,还要从生活中入手,例如,在教学《游子吟》的过程中,可以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四句诗中,让学生体会到身为母亲的不容易,让学生有对母爱的崇敬,对此就可以通过具有实践性的任务来实现,如设置一道作业就是让学生给父母洗碗、洗衣服,体会身为母亲的不容易,从而深切感受到诗中所倡导的深刻内涵。古诗词教学从另一种意义上就是国学教育,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也必将是学生所要细细品味的东西。
关键词:送水工;符号学;能指;所指
中图分类号:B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70-01
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不可分离。因而如果要丰富某事物的意义,就要增加其所指来实现,而所指的增加势必要通过能指的增加来达到。虽然能指与所指构成一体不可分割,但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取决于能指的充分与否,非充分性的能指往往对应多重或歧义的所指。但有时能指的明确而所指却出现了二次指涉,并且为了烘托小品的喜剧效果,也可能出现能指的不断代换,所指亦不断变换,增强关注对某一个观念的认识。但能指与所指的呈现越明确,则符号化得越彻底,而赵本山的成功则在于其出色地塑造了“农村憨老头儿”、“大忽悠”的两个能指,其所指意向特别明确,由于他的名气,小品几乎成了赵氏的所指。
一、能指的充分与非充分性
小品《送水工》的开端,赵本山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着:“一米六、一米七”。此内容一出即引起观者的笑声和掌声。在这里的能指对象是赵本山,而所指对象却是有双重的,一是单一的身高尺寸,二是范伟曾经的上当受骗事件。明确的能指对象却造成了所指的二次指涉,因而使小品开场就赢得足够的喜剧感。而非充分性的能指组合则直接导致了所指的不同,因而便产生了歧义。这种情况在小品中的体现,有一处可见。服务员小姐拿起酒瓶问:“开吗?”赵本山说:“开”。此时的“开”是非充分的能指,因为这个“开”字,可指后来的“开玩笑”,亦可指此时的“开酒瓶”。这种非充分性的能指就造成了所指有很大差异。但同时,非充分性的能指并不影响所指的呈现。如小品中儿子归来时,只有声音流“叮咚”,虽有能指“开门动作”,但没有实物的所指,而此处不充分的能指,并不影响所指的呈现。此类现象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里就有较多的呈现,如“策马扬鞭”,只有相应的人物动作而没有真正的马匹,却丝毫不影响观众对精彩戏曲内容的理解,这种手法在修辞学里被称之换喻的修辞方式。
歧义的能指在语用学上称之为指代干涉或指代干扰,在小品中如赵本山口中的“送水工”,与高秀敏所说的“水利工程师”,前后形成干扰,意在形成儿子对父亲工作情况的理解。而在“古诗”与“古尸”的对话中,此时能指是以声音流的方式呈现,故而出现了二次指称,也就是歧义的所指。在所指的范围里能指出错,所指也会跟着出错,于是就出现了由“古诗”到“床前明月光”的打油诗。增加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引起精彩的喜剧效果。
二、能指与所指的对称及能指的不断代换或掩盖
小品在历经了数次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导致的戏剧冲突引起喜剧效果之后,于小品的结尾处,整个戏剧的感情升华至顶,十分煽情。这是由对称的能指与所指所带来的精彩展示。此时的能指对象有母亲缝制的许多衣服、儿子与母亲的拥抱,以及一首歌咏母爱的音乐,相对应的所指却是儿子对母亲情感的表现、一般意义的母亲、小品中的母亲。在儿子对母亲的拥抱中,感情的所指是儿子对母亲爱的表达,也即是动作的发起者与感情的发起者之间是对称的。
但当能指与所指不再仅是对称的关系,而是能指的不断代换,此时所起的作用则是加深观众的印象,当然也是为烘托整个戏剧的主旋律而设。如小品中,在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中,关于儿子的研究内容时不断出现能指之间的代换,“木乃伊姨姨奶爹”,这样的代换过程,不仅是为了与小品中关于儿子对真假爹的判断是否有意识,而且是否使父亲处于危险处境的一个影射,儿子与父亲由对象判断误解成亲属判断,范伟看似的一时口误“木姨奶”,也是为了增强关众对其亲属观念认识。
小品中,当父亲一身西部牛仔的装束打扮完毕,引起观众的捧腹大笑。此时的能指是牛仔装扮的父亲,所指却依然是送水工的父亲。虽然其能指得到了掩盖,然而所指却没有掩盖,只是掩盖了部分指号,更不是身份(送水工身份)的掩盖。因而能指的变化加强或导致所指的变化,更增强了小品的喜剧程度。
三、结论
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仅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送水工》小品喜剧的重要因素——冲突,及其所产生喜剧效果的不同,即能指与所指的不对称性越强则其喜剧感也越发强烈。这种喜剧效应显然不是随意创作的结果,它自然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我们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而优秀小品剧作的呈现则是对这种深层次表现把握的准确和高明的表现。
“五个一”道德实践在永春县中小学展开
龙海市学生寒假里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北京市中小学试点《志愿服务手册》
我省今年起启动十大教育改革试点
观念的“飞开”有多难?
厦门市首试十年义务教育
福州市台江“小片区”模式将获推广
武汉小学“零作业班”惹关注
从生活中选取德育内容需要明确四点
让惩罚远离作业
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学校健康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即科学和人文精神教育
辩证看待“深水区”
全面发展的新取向:培养“生活主体”
从评价的维度看,教师发展缺乏作为反思者和行动者的力量
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榕隆重举行
《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摘登
把脉阳刚教育追寻破解之道——阳刚教育缺在哪里?
莫叫工厂化教育模式包办了一切
三大对策为“拯救男孩”支招
从“黛玉”到“型男”阴柔男孩成长记
远离“儿童”世界,隔靴何以搔痒?
以学区共同体为载体提升教师群体素质
用好随机评价演绎精彩课堂
线段图缺失现象分析与改进建议
谈“策略教学”的优化策略
学段不同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亦不同
想象助体验体验促想象——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策略谈
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关情——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忆江南》教学片段与评析
知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第三学段古诗教学策略谈
多维拓展·分类整合·适度提炼——第三学段古诗文积累策略例谈
优化教学模式落实课程理念——习作《学写新闻报道》同课异教比较研究
警惕阅读教学中的“扬恶”现象
例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训练
有效指导,让朗读沟通文本
处理“消极”教材需要教学机智
关于“可能性”的两个命题--兼与谢玉娓、卓和平老师商榷《在游戏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片段
优化口诀教学发展学生数感--《8的乘法口诀》教学的尝试与思
由“正方形是不是长方形”引发的思考
表示近似关系不宜用“≈”
自然数1不同于单位“1”吗?
小学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女教师20、30、40:“三重门”式成长困境
百年积淀新姿焕彩——寿宁县鳌阳小学
春水绿如蓝
母亲的“谎言”
9月1日前全省中小学须配专职保安
玉树地震灾区所有学校4月30日前将全部复课
全国首家“乡村教育便利店”在厦门市同安区网络教室开课
福州市鼓楼区教育系统组织开展读书月活动
德化县上涌中心小学推行“校长研讨课”
省教育厅领导看望赴彭州支教教师
用从业资格认证应对有偿家教
对学校评价可以采取增值评价的形式
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制度
教师教育观:发展教师的自我更新力
治理择校还是治理择校热?
一、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思想、经历的真实抒写,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不可能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但是,古诗的时代背景距今天是那么遥远,对于现代的成年人来说,要想对其做到深入细致的了解恐怕都有点难度,更何况对于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来说,这就更为困难。然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又太过苍白与机械。如果我们能以小故事的形式将作者与写诗的时代背景讲给学生,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比如学习《七步诗》时,如果只是单纯地讲在本诗中“豆子”就是作者曹植,“豆萁”就是曹植的哥哥曹丕,“煮豆燃豆萁”就是象征着兄弟相残,那么学生恐怕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都是一个母亲生下来的兄弟,为什么会相互残杀呢?”如此,学生就难免一头雾水,进而影响对诗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课前应先给学生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做宰相时,因为曹植从小比曹丕聪明伶俐,于是,曹操就特别喜爱曹植,而不太喜欢曹丕,而且也一直就想着立曹植为太子,以承继王位。但是,曹后,曹丕却做了皇帝,但他嫉妒弟弟曹植的聪明才智,且怕有朝一日曹植影响了他的王位,所以就想方设法要杀曹植,以免后患。但平白无故地杀了弟弟,又恐天下人笑话,所以就想了这样一个办法:要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以“兄弟”为题作首诗,但在诗中不能出现“兄弟”的字样,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沉思,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这首流传古今、脍炙人口《七步诗》。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诗中的深刻含义,容易感受到这诗中浸透着作者的满腔悲愤与无奈,容易体会到这诗是作者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与呐喊。
二、用古诗的“美”阐释古诗的特点与意义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既写景又写意的诗,这些诗大多言简意丰,凝炼跳跃,“美”不胜收。它们的“美”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美。语美指的是在古诗中,常常运用一些诸如夸张、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艺术的美进行灵动地再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这些诗句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让人读来感到美不胜收。2.形美。形美指的是形式美和形象美。比如“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三组诗句,两两一组,平仄相押,词性相对,形式工整,特别是诗句中的“兰芽”“沙路”“明月”“清风”“戏蝶”“娇莺”“惊鹊”“鸣蝉”等形象迷人,充分显示了形式和形象的美。3.意美。意美指的是古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进而形成艺术境界的美。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作者在这样的诗中,往往会选取一些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者最有意义的场景,或者最典型的感受来言志抒怀,并以此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4.音美。音美指的是古诗中的押韵和节奏。古诗都讲究押韵和节奏,从而显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能使人产生一种音乐的美感。正是古诗中的这些“美”,将古诗的特点和意义诠释得十分到位。
三、用多种形式引导想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分别感是人与人在分开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是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正是这样,从古至今才会有如此众多出色的诗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分别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高一分别作文600字1何为分别?是阴阳两隔吗?不是。是朋友之间的分别吗?也不是。我的分别,是母亲外出打工了。这种分别,说痛不痛,对于有些人来说,习惯了就好。可是我不行。因为我一直被父母带在身边,与母亲的分别就自然有种无比的不舍。
一个周日晚上,我兴致勃勃地冲回了家,打算好好与父母说说话,聊聊天,因为两天不见,太想念他们了。可是一回到家,还没等我放好书包,母亲就开口说:“明天我要出发了。”我听后,情绪开始低落。我不想与母亲分别,因为这样,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相见。只是接下来的时间,我也只能假装开心来度过这夜晚。
第二天一早,我起床后就看见母亲也在洗漱,所以我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好,等母亲同行(母亲去车站搭车,我去上学)。“妈,我们搭个伴吧!”“嗯,走吧!”我用高兴的语气来掩饰自己的不舍与悲伤,我不想让我妈知道我伤心。
快到大门时,妈只说了句:“在家好好读书哦。”我只应了一声:“嗯!”这个“嗯”对于我来说真的很难说出口,因为悲伤堵住了我的咽喉。趁着这乌漆抹黑的早上,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一路上,我与母亲什么都没说,一直沉默着。我们母女俩最终选择了用沉默度过了美好的早上,而我说也没说声“再见”。接下来在上学路上,我的心情极端低落,无法用言词形容。
我真的很后悔与母亲分别时没有跟她说“再见”。母亲,趁这个机会,我跟您好好说几句话:妈,再见!去到那儿时,打个电话回来,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不能陪伴在您左右了,保重。您放万个心吧,我一定会努力读书的。您也要认真工作,我可等着您的钱读书呢。愿您工作顺利工作顺利,每天开开心心的。最后说一句:我永远爱您!
分别后真不是个滋味,好舍不得母亲的离开呀!但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今天母亲因为生计而离开我们外出,而终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父母去创业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关于高一分别作文600字2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总要体验一下分别,但分别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
爸爸很辛苦,工作在别的国家,每年回来一两个月之后就会匆匆忙忙的飞过去。之前我都没送过他,可今年不知怎的突然心血来潮想送爸爸去机场。妈妈觉得我多事,本不想答应,却实在是抵不过我的软磨硬泡,还是答应了。我坐在车上,没有不舍,没有担忧,更没有难过。反倒是一脸兴奋,激动。也许是因为爸爸陪我的时间不长,所以我也没什么好留念的。
我们一家人坐在车上的时候都很安静,也就刚开始聊几句,后面也就自顾自的了。爸爸妈妈都是时间观念很强的人,只会早不会晚。但因为堵车,我们还是比预想的时间晚了一点。我们到时还剩四十分钟左右才开始登机,爸爸拿下行李,准备赶紧去办托运,检票。办托运的地方没有多少人,所以很快就办好了,爸爸准备去检票了。
我看着爸爸走向检票口,心中却很不是滋味,不似方才。取而代之的是莫名其妙的难受,这种情绪来得太突然了,短时间内我也没明白是为什么。看到爸爸走进去时,心不由得一颤。爸爸转过身来,挥了挥手道别,我也朝他挥了挥手。虽然隔着点距离,但我也能看见他的嘴角翘了翘——他在笑。可我却觉得心酸,难受,刚刚所丢失的情感,刹的就往上爬。心里开始担心会不会有危险,飞机不会失事吧……想着,妈妈拍了拍我的肩膀,叫我走了。
回去的路上,我在想原来这才是分别的感觉吗?难过、不舍、担忧。但人总会体验分别,没有什么是会亘古不变的,大家总该学会习惯,这也是一种成长。
关于高一分别作文600字3一直害怕,这一天来到,害怕离开张老师。
开了学以后,我们才知道张老师有了小宝宝,只能把我们带到初一结束了!那时我失望极了,心里满满的不舍。我总是畏惧这一天的来临,安慰着自己:还远呢,还远呢,还有好久呢……虽然只是一些苍白无力并且单薄的话语,但总能让自己感到少许开心。是呀,好好珍惜才能不为失去的后悔。我知道张老师的辛苦,因为我家曾经经历过相似的事儿,妈妈去年不也如此吗?
我怕自己会哭,怕自己无法接受要面临的现实。张老师安慰过我:英语老师调走时你们不也伤心过吗?现在的英语老师,你们不也渐渐接受了吗?没事儿,你们会习惯的。是啊,会习惯的,可是我更喜欢张老师,更在意张老师。因为有她在,英语老师调走时我才不那么伤心,暗自庆幸还好我最在意的老师没有换。
小学时很少因为换老师伤心,因为与老师接触的少,总有些怕。张老师,我真的好喜欢她,喜欢到在意她对我的一个称呼。
我以为今天我会哭,可是没有。因为我哭了,可能会有更多同学哭。有时候伤感的“导火索”,只是未被点燃,否则将一发不可收拾。我是忍着泪水上完最后一节数学课的。我想去办公室,可是只说了几句话就被朋友叫走了。张老师十号时可能来,但下午不会来了。下午,我没有去办公室,因为无法面对空无一人的办公桌。
总是不敢相信那个喊我“雅慧”,喊课代表“宝贝儿”的老师会离开。我去年期末希望数学考满分是为了免写作业。今年不是,不是为作业,是为张老师,这是我的目标!我要证明模拟卷不是我的真实水平,我的真实水平是120!是能力,也是责任,更是我能想到的送给张老师的最好的礼物!
我不会忘记张老师,一定不会。既然能相遇,便是有缘人,缘分我珍惜着,期待与张老师再相见!
关于高一分别作文600字4我最好的伙伴要回家去了,我和她依依惜别。
我妈妈和她妈妈是一对好朋友,她妈妈要出差,就委托我妈妈照顾她,所以,她这段时间一直生活在我们家。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早上,妈妈给我们准备好一样的饭菜,喊我们起床的时候,她总是能自主的整理床铺,而我呢,总是在妈妈的催促下,最近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学会了叠被子,整理房间。
她的学习能力超强,每天早上,准时读英语单词,一定背诵一首古诗,还会利用空闲时间看看书。在她的时间里,一直是有事可做。期中考试成绩进步了,我妈妈还给她买来一个她盼望已久布娃娃,得到娃娃的时候,她爱不释手,很怕失去了她的最爱,她还利用彩色纸张,给娃娃做了两套她喜欢的衣服,闲暇的时候,她还会给娃娃编辫子。
她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小女孩,和我爸爸妈妈的关系好得不得了。爸爸每次回家,总是在门口就喊,“小二,小二你回来了吗?”她则给爸爸拿出拖鞋,会很礼貌的和爸爸打招呼。自从她来我家,我的直觉是我是要来的孩子,而她是爸爸妈妈亲生的。
昨天接到她妈妈的微信,告诉我们,她妈妈要把她接回家去了。听到了这个消息,她高兴可又有点失落。是啊,她可以见到她妈妈了,可她在我们这里家里也是我们家的“孩子啊”!
早上,她妈妈来接她的时候。我看到妈妈,不,准确的说,我也是落泪了。我们十分舍不得分开。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是今天早上她刚刚背诵的古诗。我对她说”好朋友,你回家了,我会想你的,欢迎你假期的时候还来我们家过。"
关于高一分别作文600字5我和爸爸妈妈能团聚的时候并不多,因为他们长年在国外工作。每当他们回家时,就是我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刻。
而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即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我也没有什么感觉。直到那一次,我终于体会到了亲人分别的滋味。
那年春节,爸爸妈妈在家呆的时间比较长,我对爸爸妈妈特别依赖,总是担心他们离开我。春节过后的一天,妈妈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楚恒,你的零食都没有了,妈妈给你钱,你去楼下的超市买一些回来,好吗?”妈妈让我去买零食,她不是反对我吃零食吗?虽然我感到很好奇,但还是很开心地打开门,朝楼下的小超市跑去。我在超市挑选了一些我爱吃的零食,还给爸爸妈妈买了几包零食,我心里想:他们一定也很喜欢吃的。
当我提着一大包零食回到家里时,爸爸妈妈不见了。刹那间,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手中的零食袋滑落了下来,一动不动地站在门口。我的心里充满了懊悔、伤心,为什么要岀去买零食呢?原来这是妈妈为了支开我,“哇…”我的眼睛好像一个开了闸的大坝,汹涌的泪水哗哗地流着。
任凭奶奶怎么安慰,我一直都在哭泣,直到嗓子哭哑了,眼睛哭痛了之后,我才渐渐平静下来。奶奶这才把妈妈写给我的信递给我,那是妈妈给我的留言:宝贝,爸爸妈妈只是暂时地离开你去工作,我们还会回来的,你一定要学会坚强哟!爸爸妈妈爱你!
[关键词]等待 闺怨 情景交融
王国维先生曾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所以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明清有小说,然而不管是哪一代的文学,总是会有一些相同的内容,会有一些永恒的话题,比如爱情:比如亲情:比如乡愁:比如等待。
本文所要谈到的三部电影就是拍摄这样一些永恒的话题。《我的父亲母亲》讲述唯美的初恋,《那山那人那狗》讲述委婉的亲情,《暖》讲述感伤的乡愁。三部电影又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等待。《我的父亲母亲》在经历了长久的等待之后,相守一生。《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母亲在爱上了乡邮员父亲之后开始了一生的等待,等待常年在外,总是奔波在山区送信路途中的丈夫《暖》中的暖儿经历了两次无望的等待,那位信誓旦旦的井河在和她一起荡秋千的时候绳索绷断,导致了她的残疾,却终究还是辜负了她的等待,无奈之中美丽而残疾的暖儿嫁给了一直爱她的哑巴。
等待,成为了三部电影最美丽的背景氛围,以故事的外延形态存在,所有的情绪情感都在“等待”二字上找到了落脚点。
一、“等待”主题与“闺怨”传统的默契
若要提到等待,尤其是女子的等待,就不得不提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闺怨文化。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闺怨诗词数量很多,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这些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其中王昌龄直接以《闺怨》为题,写下了“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名句。
中国最早的闺怨诗见诸于《诗经》。《诗经》305篇,其中《国风》中相当一部分是描写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情感的,由劳作、行役、婚姻、家庭而衍生出来的闺怨诗占了不少篇目。如写弃妇的《卫风・氓》,写思妇的《卫风・伯兮》,写怨恨的《{)风・柏舟》等。出自《诗经・王风》中的名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不日不月。……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不正印证着所有在等待的这一头苦苦盼望的痴情女子的心态吗?乐府《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也是以一位“与君生别离”的女子口吻来诉说别后的思念与忧伤:“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唐朝大诗人都写闺怨,杜甫笔下“三别”中的《新婚别》就是离愁的名篇:“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以这些闺怨诗的意境来观照这几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会发现:传统的道德标准,传统的审美取向依然是这两位导演的选择。
《我的父亲母亲》中几次告别的镜头,年轻的母亲眼中流露出来的担忧与伤心,让人想起“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的古诗。(聂夷中《古别离》)
无论是沈如筠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影”,还是李益笔下的“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都能让我们想到那位无数次站在桥头等待郎君的乡邮员妻子。月光下,她的身影与古人笔下那些痴情女子幻化成一体,共同吟唱着关于等待的柔情。
乡村小学教师的恋人或者乡邮员的妻子都是纯情而痴情的,为了有情郎从一而终的等待,追求生命中爱情世界的“守得云开见月明”。
烟雨小楼上,痴痴望着流水落花,梳着一头烦恼丝的暖儿,在害怕拒绝与遗忘的岁月中慢慢绝望,而这样的景象竟在八百年前就被文人收在笔下,且看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鹧鸪天》:“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当井河为自己的负心而忏悔的时候,他站在雨巷中哀伤地对暖说“暖儿,我对不起你,我忘了你……”暖倔强的抿了抿嘴巴说,“你没有,你越不回来,就越忘不了!”的确,苏轼的名篇《江城子》言:“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暖与井河虽然不是生死相隔,却也是两个世界的人,只是那些曾经荡漾在秋千上的笑声与情话,永远都回响在心头不可能忘记。暖守在故乡,腿瘸了只是她的肉体残缺,心中两次为爱受伤,等不回有情郎才是生命中的残缺。
与批判负心郎,比如“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类闺怨诗有所不同的就是《暖》这部电影选择了一种“哀而不怨”的传统美学标准。更凸现了导演对传统审美的追求。电影开头两人十年后再次见面的时候,暖对于负心人井河有抵触的情绪以此造成了情节上的悬念,但是随着回忆的展开,两人平静而略带忧伤地在暖的家中见面,与暖的哑巴丈夫还有小女儿一起渡过一天的温暖时光之后,两个人都变得温和,这种温和的情绪更加深了落寞的感触,这就是“哀而不怨”的审美境界。暖是在等待的命运中不太幸运的一位,可是在那些寂寞的岁月里,她一如既往地在无情的河流中梳洗着自己的美丽,哀愁的情绪在她的眼波中荡漾,却极少对命运的怨恨,很显然霍建起追求着一种让人更加心生怜爱的美丽。
闺怨诗词往往以其意境动人,深婉悠长、含蓄无尽而打动人心,因此在千百年之后,许多名篇名句依然脍炙人口。在众多永恒的话题中,“等待”总是显得那么绵长而充满着忧郁的美丽,等待又往往与别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等待远方的恋人,等待迟归的子女,等待知心的朋友,等待会意的理解……等待,在千古文学长河中,留下了一个个痴情缠绵的身影,留下了一串串温暖执著的手势。
二、情景交融的拍摄感人至深
如果说三部电影都在“等待”这一主题中继承中传统审美,那么在影片拍摄中,便都成功的利用了电影的影像手段,达到了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三部电影均改编自中短篇小说,《我的父亲母亲》改编自鲍十的小说《纪念》;《那山那人那狗》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而《暖》改编自莫言的《白狗秋千架》。三部小说都是情节比较简单的作品,但是各有一种情绪弥漫在其中,从这些作品中,张艺谋发掘出了初恋与爱情的美丽;霍建起发掘出了父子亲情的传递与乡愁的永恒话题。
散文诗一般的小说,其中的情绪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文字语言细腻的表达出来,这样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往往会显得叙事性不强。但是两位导演都克服了这样的困难,张艺谋是摄影出身;霍建起是电影美工设计师出身,在如何用影像表达情绪的方面,两人不约而同的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正如王国维先生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以我观景,景必有我之情感,在导演使用的诗情画意的镜头中,在唐宋诗词一般的意境中,清纯、或者哀愁的情绪淋漓尽致的泼洒在银幕上,让观众被简单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电影制造的如空气 一般的情绪与气氛所包围。
《那山那人那狗》取景在湖南西部,湘西地区风景如画,最美的就是春天生机勃勃的绿色。大山中郁郁葱葱的绿色滋养了山里人的纯朴,也滋养了电影作品中的父子亲情。绿色是代表着生命的颜色,正如走上这条路的父子,老乡邮员最后一次走上这条路,新乡邮员第一次走上这条路,父子第一次同行这条路,他们的身份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转换,时而是为了工作的交接,时而是为了家中的事情谈心。穿行在山林中的乡邮员父亲,平凡真诚并且执着,与一片片让人赏心悦目的绿色结合在一起,正是一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导演用影像把古诗词的意境生动地再现了出来!
霍建起拍摄《暖》的时候,把小说中本来属于东北高密的故事搬到了夏天的安徽。烟雨笼罩中的徽派建筑一派灰黄,那是承诺被辜负的失落与寂寥,也是绵延不断的乡愁带给人的感伤与淅沥。粉墙黛瓦的江西婺源,小桥、流水、人家。不要说荡起的秋千有多么浪漫,那上面的恋人有多么美丽,即使是痴恋暖的哑巴也有一种独钓寒江雪的等待,他在等待所有人的放弃,当小武生与井河都放弃了之后。他的等待竟有了收获。
在张艺谋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相识在一片金色的秋天,等待在一片皑皑的白雪中,而象征着热烈情感的红棉袄,就在嫩黄的山景与雪白的山路上奔跑。那座乡村小学堂,总是用仰拍的镜头,穿过几株白桦树,小学堂显得高高在上,母亲心中的学堂就好像西方油画中的教堂,那是母亲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整部影片在拍现实场景时全用黑白两色,拍回忆的画面时却是斑斓的彩色,当下场景中的故事以父亲的葬礼开始。过去场景以儿子从一张照片引发的回忆开始讲故事,死亡是生命最终的结束,爱情是生命中最美丽的升华,所以这一反传统的色彩基调使观众的感受在一开始就跟随着影片,走上了一位乡村小教师最后的路程,走进一段唯美青春的爱情。
三、结语:等待让人间充满温情
在《我的父亲母亲》与《那山那人那狗》中,在等待的这一头,总是有一位美丽而温柔的母亲;在等待的那一头,总是联系着一个高尚的职业――教师或者乡邮员,乡邮员为乡亲们传递着情感与亲情,乡村小学教师为乡亲们传递着知识与文化。
乡邮员的妻子站在桥头,乡村小学教师的恋人站在路口,所不同的是,乡邮员的妻子在离开山里之后,开始了一辈子的等待,她的一生都在送别、等待与盼望之中:乡村教师的妻子在殷切的等待,痛苦的盼望之后,换来的是一生的相守。
乡邮员的儿子说“出门在外的人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牵挂他们。”乡村教师的儿子说,“在母亲最后等到父亲的那一天,又穿上了那件红棉袄,从那一天起,父亲就再也没有离开过母亲。”
祖母离开我们已近二十个年头。这之间时迁岁转,情随事迁,由于一直忙于异地求学和生计奔波,也便一再错过清明,心中难免不安。那天,刚给学生上完课,我就往山上赶,同行者有父亲和我的三位叔父。那山倒有个好听的名字――熊山,但确实名不副实,这山不但没有虎的背熊的腰,还有点儿微微的含蓄和羞涩。
小的时候曾经来过,故而算起来我和熊山谈得上是故交吧?因为那时家里有块田园就在这山里,多半种些地瓜、花生,我便常随父母来此耕作,所不同的是,当时我是在母亲背上的,总是随着母亲的劳作一颠一颠的。那时的我决然不知父母生计的艰难,只当是一种天然的摇篮,然后在母亲有节奏的耕作中酣然入睡。我的童年有一部分时间便是藏在这山上的花红草绿当中。那时,这里桃荣李茂。阳春三月,桃花李花初绽,一片纷繁,招蜂惹蝶,煞是好看。只是这里地处幽僻,青山连亘,人烟稀疏,终因其境过清而令人不胜荒凉之感。现在不同了,已有人先后盖起房舍,在此承包山林,种植果树菜蔬,养殖家畜等等。比起以前,今日桃园热闹是热闹了,却少了许多古诗词中应有的意境。
依然是那首《清明》,小时既能成诵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可令人多少知道一点古清明的味道吧?在古人眼里,清明似乎不该没有雨。民间有人把雨戏称为“无根之水”,实在也是一种生动的描述。我想,这雨就那样飘飘洒洒的,不正对应着行人那种有着落感的悬浮状态吗?人生短暂,再怎么长命百岁,亦不过是白驹过隙罢了,谁能说得清楚究竟自己根在何处?难怪这时行人们一个个中流感似的断起魂来了。满目凄迷,一脸茫然,真不知这场雨何时下完才好!而这时,山回路转,林中忽现一个垂髫小儿,一手牵牛,一手指向那若远若近的村落,告诉你:“客官,那边就是有名的杏花村了,好酒有的是。”客官心中一喜,总算有着落了!可是,酣酒真能买醉吗?恐怕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吧?但他们不管,先来个“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待到“料峭春风吹醒酒”之时,长袖拂风,“回首向来明晦处”,归去,或许“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我总觉得,似今天,前面应该有个叫“杏花村”的地方,而清风阵阵,可供薄酌或豪饮。只不过,那个真称得上“愁”的下酒菜在现在的清明节里恐怕已成绝谱了吧?更何谈断魂呢?像今天,在这个被民间称为“鬼节”的清明,聊备供品,一坛陈酒,两炷清香,外加几串纸钱,心存感念,以一种最简洁的方式完成祭奠大礼,岂不是好?诸神灵如若地下有知,恐怕也不至于求全责备地去计较太多的悼亡程序吧?于是“清明”这个称呼,承受的重量似乎就大了。你不见有那么多人,再怎么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儿,选择今天,于千里迢迢之外,赶往祖先灵前,把古人三年的情感分量(语出“守孝三年”之说)压缩为半天的一尽衷情吗?山转林现,哒哒的马蹄声加速或减速为车鸣。以车代马,让这种称作“摩托”的现代坐骑放行于现代的山林之中,倒也不失轻悠。林中莺声婉转,草色青得逼眼夺目,花香清淡,杨柳风吹面不寒,一页一页随着车速被翻过去了。
我们一行五个来到熊山,一阵好找,但见祖母的栖身之处已是杂草及胸,虫鸣啾啾了。父亲小时候惯使镰刀,今天仍是“宝刀未老”,再加上我们几个,一会儿时间便整理妥当。我们将供品悉数奉上,一一行礼。而后,就坟前那块草地上坐下,或谈生意,或报收成,或言仕途,或谈人生,倒也畅快。临了,父亲说:“逸儿,再过来给你祖母叩个头吧!你祖母一直希望我们兄弟几人能有一个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为祖国争光,只可惜她走得早,看不见了,她要知你已大学毕业,可高兴哩!”我心里不由得一片茫然,依稀记起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所写的祖母对儿孙的谆谆教诲。于是我又想起了那句话:祖母把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儿子把希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如是反复,子子孙孙在进行一场传递希望的接力赛……我也不知道,父亲所说的这个希望是不是该做个了结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爱国诗人的宏愿,不在于死后亲人要对他牵肠挂肚,朝思暮想,只是希望自己平生所盼的美好心愿能早日实现。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个笃实的老人临终时常有的心思和牵挂吧?而作为祭奠他们英灵的最大厚礼该莫过于早日实现他们的宏愿了。
如此想着,不觉已至日暮时分。回首处,但见群山默默,桃花依旧笑着春风。
【点评】
“清明”这个字眼,在中国人的心里激起的往往是伤感的情绪。所以历来关于清明的文字往往是情境凄凉、透着哀伤的。然而这篇文章则不然,开头看似传统的“凄凉”“惆怅”,然而却由这气氛自然而然过渡到小杜的清明诗上去。从这开始,整篇文章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古诗文中的清明――代表着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这是千千万万个和“我”一样的中国人的清明,寄托着哀思与怀念的清明;另一条是“我”的清明,实有其事地记述“我”和家人之间的故事。第一条线是虚的,用诗文串联,用想象和抒情穿插连缀,第二条线是实的,以具体的事情来展现“我”的生活和在清明这一天的思绪。然而在行文上,二者并非游离的,而是很好地融为一体,虚虚实实,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张弛有度的愉悦感,加之信手拈来的古诗文,潇洒从容,显现出对文字良好的驾驭功力。
还值得赞赏的是文章的格调。仅从文章引用的诗文来看,从杜牧《清明》诗的凄清,到李清照《声声慢》的哀婉,慢慢到苏轼《定风波》的旷达,到归有光《项脊轩志》的幽思怀念,最后到陆游《示儿》的那种激越向上,情感在起伏中渐渐走高。没有沉溺在个人的狭隘情绪中,而是由自己想到其他的人,想到历史、家国,展现出宽广的胸襟和高远的立意,这是这篇文章最可贵的地方。
如果说美中不足,就是化用诗文时还不够圆通,有些地方用得过于绵密,略显生涩。然而瑕不掩瑜,有格调,有诗意,有胸襟,不仅好,而且难得!
(王 悠)
项思萌是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记得自己的第一堂儿童诗课。
“郁老师的开场白很特别。他说,诗歌会让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不同寻常的光。不等话说完,他突然拉开教室的窗帘,那天的窗外,阳光好像有一层薄雾,有点像戚风蛋糕上铺了一层棉花糖。”
那节课后,项思萌写了一首《贪玩的阳光》。
早上,贪玩的阳光从东方跳出来,
和小鸟一起说话。
说累了,
他又在草坪上睡觉。
一觉醒来,
他又在屋檐上溜冰。
不知不觉,
他从东溜到了西。
突然,
阳光不见了。
他要快快回家,
免得月亮妈妈找来,
打他的屁股。
在北仑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可以在校本选修课中选校长郁旭峰的“儿童诗”。
郁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是答“记者”问。
“你写过多少首诗?”
“300~400首吧。”
“最喜欢哪首?”
“《雨点儿写字》。你们有没有听过雨滴落在屋檐的声音?在我的笔下,雨点不仅是雨点,还是一个好学却又天资不高的孩子,仿佛有自己的影子。”
“老师,您小时候是不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呀?”
“确实,回想自己小时候,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做过砸破大缸、跳窗逃学等一大堆调皮的事情。可当我真正喜欢上读书,喜欢上书中的精彩故事时,就开始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了。可见,书里有魔法。”
没写诗之前,郁老师是体育教师。开始上“儿童诗”后,郁老师的课,仍以天空为屋顶。
五年级的王梦童,刚刚上过的一堂课,是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小姑娘很兴奋,“我找到的春天,是刚刚钻出土地的新芽。”
金色的秋天到了,教学到《枫叶》这一课,郁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观察枫叶的形状。他指着叶片的脉络,快乐地和孩子们一起念:“枫叶跳出了拉丁舞,拍红了手掌。”暖洋洋的阳光下,教学到《路》一课时,郁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了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乡间泥泞机耕路……他让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感想,再创作成诗。孩子们写出了许多关于“路”的优秀诗作。李雪霞写道:“路是大地妈妈织成的网/网住了金灿灿的稻谷/网住了红彤彤的柿子/也网住了人们的欢笑。”王芳写道:“鞋子在路面上走着/‘嚓嚓’地响/这是它和路在交谈/鞋子说:我要把你踏平/路回答/我要把你磨破……”
等学期末,换成郁老师提问,孩子们回答。
“你们是怎么理解儿童诗的?说说看。”
同学们的回答七嘴八舌:“要富有想象力。”“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嫉妒心。”“充满童趣。”“没有呆板。”……
项思萌说:“写诗,教会我用另一种目光看待生活,比如一阵风吹过,有时很轻柔,像是妈妈的吻;有时是咆哮,像怒吼的狮子。”
看看阳光
项思萌是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记得自己的第一堂儿童诗课。
“郁老师的开场白很特别。他说,诗歌会让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不同寻常的光。不等话说完,他突然拉开教室的窗帘,那天的窗外,阳光好像有一层薄雾,有点像戚风蛋糕上铺了一层棉花糖。”
那节课后,项思萌写了一首《贪玩的阳光》。
早上,贪玩的阳光从东方跳出来,
和小鸟一起说话。
说累了,
他又在草坪上睡觉。
一觉醒来,
他又在屋檐上溜冰。
不知不觉,
他从东溜到了西。
突然,
阳光不见了。
他要快快回家,
免得月亮妈妈找来,
打他的屁股。
在北仑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可以在校本选修课中选校长郁旭峰的“儿童诗”。
郁老师的第一堂课,往往是答“记者”问。
“你写过多少首诗?”
“300~400首吧。”
“最喜欢哪首?”
“《雨点儿写字》。你们有没有听过雨滴落在屋檐的声音?在我的笔下,雨点不仅是雨点,还是一个好学却又天资不高的孩子,仿佛有自己的影子。”
“老师,您小时候是不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呀?”
“确实,回想自己小时候,真有点不好意思。我做过砸破大缸、跳窗逃学等一大堆调皮的事情。可当我真正喜欢上读书,喜欢上书中的精彩故事时,就开始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了。可见,书里有魔法。”
没写诗之前,郁老师是体育教师。开始上“儿童诗”后,郁老师的课,仍以天空为屋顶。
五年级的王梦童,刚上过的一堂课,是以寻找春天为主题的,小姑娘很兴奋,“我找到的春天,是刚刚钻出土地的新芽。”
金色的秋天到了,教学到《枫叶》这一课,郁老师就带着孩子们观察枫叶的形状。他指着叶片的脉络,快乐地和孩子们一起念:“枫叶跳出了拉丁舞,拍红了手掌。”暖洋洋的阳光下,教学到《路》一课时,郁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了普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乡间泥泞机耕路……他让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感想,再创作成诗。孩子们写出了许多关于“路”的优秀诗作。李雪霞写道:“路是大地妈妈织成的网/网住了金灿灿的稻谷/网住了红彤彤的柿子/也网住了人们的欢笑。”王芳写道:“鞋子在路面上走着/‘嚓嚓’地响/这是它和路在交谈/鞋子说:我要把你踏平/路回答/我要把你磨破……”
等学期末,换成郁老师提问,孩子们回答。
“你们是怎么理解儿童诗的?说说看。”
同学们的回答七嘴八舌:“要富有想象力。”“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有嫉妒心。”“充满童趣。”“没有呆板。”……
项思萌说:“写诗,教会我用另一种目光看待生活,比如一阵风吹过,有时很轻柔,像是妈妈的吻;有r是咆哮,像怒吼的狮子。”
吟唱、诵读、举办诗词大赛……浙江衢州市柯城区尼山小学珊塘校区是一所只有79名学生的农村小学,无论是课堂内外,还是田间地头,从二年级开始,同学们就和家人一起以古诗词为伴。 因为诗词,他们彼此更加亲近;因为亲情,他们更爱诗词。
春姑娘悄悄地回到了大地,郑园洁、江乞儿、谢羽希这几个六年级的小伙伴蹦蹦跳跳地走在从校园回家的小路上。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和嫩绿的小草一起向孩子们打着招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郑梓琳打了个头,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首接一首地吟唱着关于春天的古诗词,稚嫩的声音让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加入了进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转眼就走到了江乞儿的家门口,小姑娘话音刚落,“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正巧走出家门的妈妈立刻把后两句诗接了上来,跟在后面的小妹妹做了个花瓣纷纷扬扬飘落下来的动作。原来,江乞儿这个小古诗词迷,一回到家里就是吟诗诵词,妈妈、还在念一年级的妹妹和上幼儿园的小弟弟都按捺不住,也跟着念起了古诗词。江乞儿和妈妈曾多次登上学校诗词朗诵舞台表演,甚至还在当地府山街道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中获得过二等奖,是对厉害的“母子档”。“其实我妈妈吟唱古诗也很厉害呢!”谢羽希有点不服气。
每个学期,老师都要给同学们布置“大手拉小手”,和家人一起学古诗词的任务。“这任务根本就不用布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看见我们在学古诗词,早就悄悄学上啦!而且学得比我们还好还快呢!” 六年级男生江俊杰说,“我们这学期学习元曲,妈妈可喜欢了!她在石梁镇东方超市上班,一边整理货物一边就背起了元曲,其他阿姨也跟着背诵,还加上了自编的表演动作。看来我这个小‘老师’不能掉以轻心了。”
“可不就是呗,班里高华雄的外公虽然不会讲普通话,可他却学会用当地方言背诵宋词、元曲。郑园洁的爸爸为了不落在女儿后头,趁着孩子睡着的时候捧着古诗词读本不放下,就为了多记几首诗词和自己女儿比个高下。大家一起诵诗词、谈诗词、赛诗词,孩子们的家庭增添了多少欢声笑语啊!”一旁的杨慧峰校长笑着补充道。
“古诗词让我爷爷战胜了病魔!”三年级同学江毅晨永远不会忘记,去年爷爷身体不好住院了,本来到爸爸那里背诵宋词的江毅晨特意带上《经典诵读本》到医院背给爷爷听。爷爷的文化程度不高,孙子背到一半就说听不懂,懂事的江毅晨就一句一句不厌其烦地解释给爷爷听。爷爷听得哈哈大笑,病情也好转得很快。
诵诗待花开
“从工号退到名字/从衰老退到年少……故乡依然很远/是一只走失的草鞋/再从年少继续后退、退,继续退/退,继续退、退到母亲的身体里……”窗外,木兰花正舒展着洁白的花苞,阳光从窗格斜打进书吧,杭州市大关小学申花校区505班同学陈F晟和爸爸,正朗诵着工人诗人唐以洪的作品――《退着回到故乡》。温暖的声音给微寒的初春平添了些许暖意。
2016年岁末,朋友圈里一条观影活动的讯息,让505班班主任沈波老师关注到一部纪录片――《我的诗篇》。这部电影讲述了6名漂泊于故乡与城市之间,饱经人间冷暖的打工者故事。沈老师被深深打动了,就在杭州市和家乡浙江平湖市各发起一场众筹观影活动。怀着对那些平凡诗人和动人诗歌的敬意,沈老师让全班同学和家长一起举办了一场以诗歌朗诵为主题的班会。
同学们选诗,选背景音乐;找场地,设计活动方案;邀请嘉宾,制作展板;确定同学中的催场调控、PPT播放、摄影人员。
22位同学轮流上台朗诵了《我的诗篇》中6名诗人的诗歌,4位家长和2位教师也站在了孩子的身边,朗诵着那些虽未广为流传却打动心灵的诗篇。小小的书吧内,童稚、清亮、低沉、沙哑等不同音色交织,感染着现场聆听的每一个人。
“看完《我的诗篇》,妈妈问我是否看得懂。其实,我还有好多不懂,但制衣工诗人邬霞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她说,‘我一定会昂起我的脑袋,向着阳光生长’,‘生活有多艰难,就有多珍贵’。我想,她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回忆起影片,白一杭觉得,虽然自己是乐天派,可是碰到困难时容易退缩,再看看邬霞和几位诗人的坚强,他觉得惭愧。这次诗会上,白一杭、陈俊朗诵起叉车工诗人乌鸟鸟的《大雪压境狂想曲》:“天上的造雪工厂/机械的流水线天使/昼夜站在噪音和白炽灯光中/麻木地制造着美丽的雪花……天地间,唯民工白茫茫的脑袋/斜露于风雪外。”诗情,似乎就这样随着清亮的嗓音慢慢走进了他们的心中。
徐畅延说:“我们很幸运,沈老师和我们举办了这场诗会,让我们能更加用心地去感受诗歌,感受诗歌主人的情感。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