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个人证券投资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证券投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证券投资计划

第1篇: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走,投资港股去!”

8月22日,天津市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天津中行开始预约的第一天,预定成功的网友阿呆已经把这份激动的心情挂在了msn的留言版上。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不少投资者在天津中行相关网点排队“挂号”,准备赶早班车赴港投资。

缓解过多外汇压力和防止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内资产泡沫,是推行该项业务的根本目的。此外,拓宽国内居民投资渠道和支持香港经济发展也是题中之义。此前,有消息称,应香港政府的申请,包括中移动在内的红筹回归步伐暂缓。

争搭“港股直通车”

个人境外证券投资终于开闸。天津滨海新区将首家试点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个人可在该地区通过中国银行和中银国际证券公司买卖香港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交易的证券品种。

记者了解,该项业务是8月20日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复的,从此正式打开了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的大门,不过由于还在等待银监会和证监会的批复,因此相关业务暂时还不能开张。阿呆得到的预约回复是,最快两周后,可以正式开户。据了解,率先预约的这批客户将在等待直投业务。

正式开张后,成为首批赴港投资的急先锋。

记者获悉最新消息,“港股直通车”的税费标准已经确定:印花税千分之一,佣金2.5‰,单向税费合计3.59‰。单就税费标准而言,直投港股较投资A股略胜在成本优势。对于投资金额,天津中行介绍,目前还没有确定下限,但投资规模不受今年2月1日开始施行的5万美元个人购汇额度的限制,即可以理解为上不封顶。但出于对控制风险的考虑,国家外管局规定,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坚持“现金现券交易”原则,即交易必须以在资金账户存有的足额外汇或在证券账户存有的足额证券为前提,严格杜绝融资融券和买空卖空。

投资者更为看重的是此前不可合法碰触的价值洼地。香港市场有相当一部分货真价实的绩优股,如中石油、中移动等,这些公司盈利能力强、重视分红派现。但这大都是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前,投资者大为看好和期待投资的品种。在人民币将对港币升值的预期下,内地投资者投资H股/红筹股是否还有价值呢?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研究部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龚方雄坚定的认为“绝对如此”。和风险担忧论背道而驰,龚方雄恰恰认为跌市是良机。他建议,鉴于H股/红筹股受美国拖累而下挫,而唯独A股持续造好,H股的股价走低,在很多情况下都较A股至少折价50%。他同时提醒内地的广大投资者,从次级债风波已经看出,他们只是全球市场上的新手,一切要以谨慎为上,应以他们最熟悉的对象作为切入点,如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

记者了解,试点期间可能以中资股最多。目前,在香港H股市场和内地A股市场同时上市的中国内地企业有42家。作为该项试点的直接收益者,受上述消息刺激,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本周大涨9%,即便如此,这些两地上市股票的A股价格仍较H股平均高出78%。

银行集体行动

包括阿呆在内的投资者,都错误地认为,只有在天津滨海新区开户境外投资。其实,国家外管局的方案为异地客户开了个口子。试点方案称,根据外汇局天津分局的《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中国银行其他境内分支机构与天津中行签订合作协议后,可办理天津中行个人证券投资外汇账户见证开户及代收中银国际证券账户开户申请材料。届时,各地居民就能在当地中行开户,而天津则扮演各地资金“出海口”的角色。

个人对外证券投资下一步的试点已确定在上海,工商银行将提供相关服务。工行如获试点资格,其在香港的控股证券公司――工商东亚将为试点提供交易平台。几年前工商银行与东亚银行合资组建的工商东亚金融公司,如今为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银行及证券经纪服务正是其所擅长的。记者致电东亚银行新闻发言人梁威博,他说:“这是最高机密,领导层面决定的事情,还没有对外下达。”

“上海不管从经济容量还是资金规模上都远超天津。如果第二轮试点选择在上海,将会对个人直接对外证券投资的试点产生实质性推动。”国泰君安有关负责人表示。显然上海的海外投资开放将比更具战略意义。另有媒体报道称,外汇局将于下月将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

券商扩容客户

“开放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的政策出台确实让券商系QDII产品有点尴尬。”申银万国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周波肯定,QDII产品始终是一种间接方式,投资者无法直接操作,对目前国内具备一些投资经验的投资人来说,直接投资的方式显然更有吸引力,但同时刚开放的个人直接投资境外市场还有限制,比如不能参与申购新股,只能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等。

于是,申银万国已经看到了进入一级市场的新市场机会。据了解,目前申银万国在香港已经拥有一家全牌照的分支机构―――申银万国香港融资公司,该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证实筹备内地居民投资港股业务后,复牌急升27.64%。申银万国正在积极向证监会申请,希望能将该分支机构作为试点。

第2篇: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炒股 理财 利弊

最近坊间最热烈的话题无外乎就是股市了,按照一句流行的话说,如果你手里没有几只股票,那简直都没法跟人打招呼了。现在大有“全民皆股”之势,大学生也受波及,积极投入炒股行业。对于“炒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炒股”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大学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地看待事情,两害相权取其轻,学会趋利避害。

一、大学生投资股票的有利之处

(1)炒股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炒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行为,需要投资者对投资的股票及相应的上市公司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既要进行股票基本分析,又要进行股票技术分析,即跟踪基本面,研究K线,细看盘口;既要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包括公司的综合分析和财务分析,又要对上市公司的分配与再融资进行分析;即要对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进行分析,又要分析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和行业分析;还要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式。“炒股”的大学生通过对投资的股票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有助于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炒股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理财意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说出了理财的重要性。理财是细水长流,是一个长期的财富积累,它不仅包括财富的升值,还包括风险的规避,让有限的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增值。大多数学生缺乏理财意识,养成花钱没有计划性,这样的消费观很可能使他们成为月光族,啃老族。[1]大学生通过“炒股”,体会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会更合理地进行消费,合理分配投资,养成了良好的理财习惯。

(3)炒股可以获得增加财富。一部分大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证券知识和对股票的技术的精确分析,通过恰当的股票运作,可以在股票投资中大显身手,获取较高收益。大学生通过恰当的资本运作,可通过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智慧及老师的教诲,赚取一些学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并可为自己的将来积累一些资本,毕竟在当今社会“人无财不立。”

(4)炒股是科学实践一种很好的途径。对于经管类、金融类的学生来说,炒股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种体现,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导炒股实践,同时在炒股的过程中也可以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了解什么是送股、配股及股权分置,国家股、法人股与公众股的区别,从而实现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同时炒股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丰厚的经验为学生将来走向相应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弊端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对立而出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炒股也不例外,既然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对大学生来说,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炒股运作需要大量金钱投入,操作得当的话,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几乎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凭借股票操作成为百万富翁,投资亏损的也比比皆是。而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处于一个形成时期,长时间和金钱打交道,难免沾染铜锈气息,尤其是对于一些辨别能力不强,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误导,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众多流行时尚也让大学生“眼花缭乱”,许多西方文化元素对大学生不断进行渗透与感染,容易使很多学生形成拜金主义的价值观。[2]

(2)影响大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学生把大量的精力放到炒股中去,守在电脑前,研究K线图,看大盘走势,听股票讲座,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来兼顾学习。并且极少的学生会由于炒股一夜暴富,或被知名的证券公司录用。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要完成学习任务,取得毕业证,学位证,之后走进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这是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与本分,而炒股让很多学生深陷其中,迷途不知返,严重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

(3)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一些目的不明确、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一旦介入股市,会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正常的学习秩序被打破,学习质量与效率也相应下降。股市的变动会左右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使其无法专心思考和学习,渐渐失去前进的动力而迷失方向,生活变得懒散无条理,人变得烦躁、易怒、攻击性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法保证。

三、对大学生证券投资的引导对策

我们应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理性分析大学生的炒股行为,及时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关于炒股的讲座,为学生普及一些证券知识及在炒股中的规避因素,充分发挥其有利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不耽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趋利避害,对大学生证券投资加以积极引导。

(1)学业为主,加强引导。大学期间是一个人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理论及技能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该抓紧这段黄金时期,积极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证券投资地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科学地进行炒股实践,大学生也不要一味想着在股市中赚很多钱,可以发家致富,应当注重在炒股实践中经验的积累、理财意识的培养及知识面的扩展,切勿本末倒置,违背上大学的初衷。

(2)理性投资,规避风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所以学校要教育大学生在进行炒股操作时,要掌握一定的投资理论知识,懂得规避风险,同时必须树立良好的投资心理,用理性的思维去判断和选择,投资成功了,不要得意忘形,投资失败了也不要郁郁寡欢。不要养成不顾后果、盲目投资的心态,要懂得经验比财富更可贵。

(3)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一个人证券投资成功了,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是以乘数效应数倍扩散的,会引起很多大学生盲目跟从,很可能扰乱他们的学习生活,导致大学生一心扑在炒股上。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金钱观,价值观,从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面对股票的涨落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4]同时要对深陷股市、荒废学业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对大学生的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与学业严重脱轨的现象。

四、总结

万事万物皆有其发展的规律,正如一句古话所言: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张或弛,顺势而为,必能成功。“炒股”也不例外,它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大学生在炒股的过程中,合理分配炒股与学习的时间,发现和把握炒股的规律,做到科学炒股,然后合理为己所用,保持良好的心态,得意之时,莫过喜,失意之时,莫过悲,既锻炼了自己,增长了经验,又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为民族学院财经学院)

[作者简介:李颖(1990―),女,河南巩义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自治区重点学科财政学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殿臣.大学生炒股利弊之我见[J].消费导刊,2008(2).

[2] 关永志.大学生炒股利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

[3] 武博.如何看待大学生炒股[J].学习月刊,2007(14).

[4] 廖丛娟.对大学生炒股的理性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第3篇: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关键词:投资基金 功能 共同基金 美国基金业 发展

从1924年3月,美国诞生第一只共同基金——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起,共同基金业随着美国经济和证券市场的沉浮,始终保持着世界基金业的龙头地位。1999年美国共同基金资产已近7万亿美元,超过了商业银行体系的资产,成为美国金融体系中的龙头;2007年美国共同基金资产增加到12万亿美元。共同基金已成为美国家庭重要的金融资产持有形式,较好地满足了投资者养老、子女教育、保值以及追求资本快速增长等不同投资目标。本文分析了2008年之前的美国基金业发展历程,以探讨投资基金功能的扩张和提升对美国基金业发展的影响。

从功能观点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都是实现金融基本功能的载体,决定此消彼长的因素就是它们有效提供金融功能的竞争力。从投资基金发挥作用的过程看,基金的功能主要有:专业理财、降低交易成本、风险管理、价值增加、资源配置、风险配置、公司治理、经济调节和金融结构调整等。其中,专业理财、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风险是基金的基础功能;价值增加是基金的核心功能;资源配置、风险配置是基金的扩展功能;公司治理、经济调节和金融结构调整是基金的衍生功能(见图1)。如果从功能的角度观察共同基金的发展,可以发现美国基金业发展的主线就是共同基金功能的扩张与提升。

强化基金的基础功能以增强其吸引力

投资基金功能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和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降低相关交易费用,分散投资风险。基于这一目的,以马萨诸塞投资信托为代表的美国共同基金,一开始就在交易方式上引入了“开放式”制度安排,即基金公司可以不断地出售基金份额给投资者,投资者也可以赎回其持有的份额,使基金的基础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在专业理财方面,让大多数的美国中等收入人群能通过购买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并享受专业投资带来的收益;在风险管理方面,它公开披露自己的投资组合,并且保持基金资产充分的流动性,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赎回,减少了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在其后的80多年时间里,美国共同基金所具有的这种自我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并贯穿了整个发展历程,满足并创造投资者需求,推动了共同基金业的迅速发展。

(一)挖掘管理潜能以强化专业理财功能

共同基金在美国的蓬勃发展,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也吸引了银行家、经纪人和投资顾问不断加入,其中不乏金融市场上优秀的投资人才的参与,这些 专用性人力资本对基金收益增长和竞争力的保持起着关键作用。在美国,基金投资顾问不仅出售基金产品,而且能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为基金投资者提供专业意见。目前仍有近一半的投资者通过投资顾问购买这一主导方式持有基金份额,并且在养老金计划之外持有基金的投资者中,有80%的人是通过这一方式持有基金份额的。

(二)创新交易方式以强化降低交易成本功能

围绕降低管理者的经营成本和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并方便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美国共同基金在销售方式、基金收费、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吸引了更广大的投资者。在基金收费方面的创新主要有:创设了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伞形基金”(umbrella fund)和多重管理人(multi-manager)基金等新型基金;实行差异化的基金费率水平,根据基金规模、基金业绩、持有期限等因素灵活调整费率水平。如通常设有降低成本的自动机制,在单个基金的规模达到—定水平或者是—个基金家族的种类增多时,就会自动降低成本水平;采用多元化的基金收费结构,如将共同基金股份分成股份a类、b类、c类等,满足不同投资者对基金收费的不同偏好。此外,美国证券委员会1980年出台的12b-1规则,给共同基金及投资人支付顾问费用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的方式。在基金销售方式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是,让投资者通过基金超市在同一地点以零费用购买到不同基金公司的多种基金产品。2007年,在养老金计划之外持有基金的投资者中,有50%的人是通过基金超市、基金公司、折扣经纪商来购买基金的。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主要有,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信息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建立电子通讯和电子交易网站,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多种便利服务。

(三)丰富投资组合以强化分散风险功能

为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分散风险的需求,一方面,美国共同基金更加注重进行更广泛的资产配置,在基金投资对象、投资区域、投资行业、投资组合等方面进行渗透,以满足投资者的多样化需要。从投资对象来说,有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房地产基金、权证基金,以及一些以结构性产品为投资对象的基金、基于衍生品的基金等;从投资区域来说,有俄罗斯基金、日本资金、中国基金、以色列基金、韩国基金等国家基金;从投资组合来说,有混合型基金和组合型基金,如交易所交易基金、护本型基金等。另一方面,利用最新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技术和借鉴相关市场先进的交易技术,通过对原有的基金投资技术进行改进,达到低风险、稳回报的效果,套利基金(arbitrage fund)和对冲基金(hedge fund)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提升基金的核心功能以增强其生命力

在传统的无摩擦的完全信息市场上,金融中介不增加价值,因为投资者都能无成本地参与交易,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都清楚地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资源配置完全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解决。然而,现实中无摩擦的完全信息市场是不存在的,交易成本、参与成本、信息不对称等因素成为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同样,由于受到交易成本、风险偏好、认知偏差、参与成本,以及资金和专业知识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很难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无法获得预期投资收益。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就是由证券投资基金凭借其专业优势和资金优势来代替个人进行组合投资和风险管理,实现基金价值增加,使投资者获得收益。因此,价值增加是投资基金的核心功能,是投资基金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基金的价值增加功能是依托专业理财功能、降低交易费用功能和风险管理功能等基金基础功能实现的,是这些基础功能共同作用的最终体现;反过来,基金的价值增加功能也促进了这些基础功能的提升和发挥,共同推动了投资基金业的发展。基金核心功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建立基金管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配置和控制机制,以确保对基金管理人有足够的激励和约束,促进基金管理人专业理财能力的发挥。决策职能和剩余风险承担职能的分离在有助于基金实现价值增加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美国在引入基金之后,经历了一段自由、无序的混乱发展阶段,导致基金业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中遭到重创。为治理危机,恢复信心,美国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基于《1940年投资公司法》建立了治理体系,确立了以独立董事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治理和以信息披露制度为核心的外部监管,对基金管理人进行激励和约束。

     

对基金管理人的约束主要有:要求基金及其管理人通过注册文件向社会公开披露有关个人证券投资的政策;要求基金经理应向主管当局递交定期报告,提供有关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信息等,使投资者获得知情投资所需的必要信息;不断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提高董事会的效率,要求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的比例从最初的必须达到40%,上升至75%,且董事会主席必须由独立董事担任。此外,基金管理人市场约束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有效地促进了基金经理专业能力的发挥。

对基金管理人的激励主要有:实行基金费率水平差异化,根据基金规模、基金业绩、持有期限等因素灵活调整费率水平。1980年出台的12b-1规则,给基金及投资人支付顾问费用提供了一个更为灵活的方式,使基金管理人有积极性更好地为投资者提供服务。除物质激励外,发挥市场对基金管理人的声誉约束职能也具有成效。

(二)鼓励和保护基金的竞争和创新以促进基金收益能力的提高

美国强调市场自发性的调节作用,但鼓励和保护竞争也是美国政府和基金监管部门一项重要工作。在美国,共同基金只要拥有至少10万美元的种子资本就可以获得向公众募集的资格,进入壁垒较低。美国基金业的激烈竞争,使得基金产品不断创新,销售费用和管理成本不断降低,促进了基金获取收益能力的提高。同时,美国政府和基金监管部门在此过程中进行了强大推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迅速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发展基金的扩展功能以增强其竞争力

(一)发展基金的资源配置功能

证券投资基金从整个资金流动来看,包括两个过程:资金的聚集和资金的投放。在此过程中,基金通过发行基金券将大量社会的零散资金聚集起来转化为大规模的社会投资资金,提供给最终使用者使用,实现资源配置功能。基于基金价值增加功能的提升,美国围绕增强流动性发展了共同基金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投资基金产品、销售方式和收费的不断创新,满足各种投资偏好不同的投资者的需求;利用最新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技术和借鉴相关市场先进的操作技巧,协助投资者实现各种投资目标。

共同基金功能优势的日益凸显,吸引了美国大量的投资者,在美国家庭流动性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53%下降到2001年的23%,而投资基金所占的比重则从1.7%上升到20%。近年来美国家庭每年新增购买的全部金融资产(股票、基金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单)达5000亿元左右,其中投资到基金的占65%以上,并且在基金投资中,长期投资达到近70%。

(二)发展基金的风险配置功能

投资基金在投资过程中,转移资金的同时也转移了风险。收益与风险总是相伴而生的,不同的市场主体对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承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产生了风险转移的需求和可能。从资金的聚集到资金的投放,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券把资金从希望转移投资风险的所有者那里,转移给那些愿意和能够承受风险的市场主体,并且不只是简单地转移风险,而是通过多样化的组合投资来分散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实现风险配置功能。美国共同基金的风险配置功能是随着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而发展的。如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对冲基金是采用最新的投资理论和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和分散投资风险,提高风险配置效率。

扩张基金的衍生功能以增强其影响力

(一)发挥积极股东的作用以扩张公司治理功能

总体上说,美国基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资金占到了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三分之一,并且基金持有公司的股份总体在20%以上。基金持有股票比例的增大,使得美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结构出现机构化格局,博弈行为更多地是在机构投资者中间展开,促使基金为取得竞争优势,更倾向于在公认的价值和价格评估体系下,采取积极干预的方式参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做用手投票的积极股东,从而对经营管理者产生强大的压力。

(二)实现资本性资金的转化以扩张经济调节功能

一是共同基金在投资领域的极大扩展,帮助金融界创造和提供了资本,建立了美国经济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后,投资基金广泛地投资到各种金融资产,新的投资基金品种不断涌现,基金资产规模不断扩张,2007年底,美国单只基金资产的平均规模达到了15亿美元。共同基金在金融市场上极为活跃,约持有美国公司所发行股票的20%,持有全部发行在外的免税债券的30%,还是美国商业票据的最大投资者,对美国股票、债券、票据的发行和筹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共同基金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寻找资金来源和投资目标,帮助美国大量占用外部资源,发展本国经济。从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非美国股票基金规模达到1450亿美元,相比于上一年有了大幅度增长,而同期美国股票基金新增流入资金则从上一年的920亿美元下降到370亿美元。美国共同基金对于其他国际市场也有较大增加,截至2006年6月,美国共同基金投入在全球证券与债券基金的总量为1.132万亿美元,同比增幅为43.7%。

(三)分流原先金融中介的资金以扩张金融结构调整功能

投资基金的快速发展不仅成为美国证券市场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且还分流了原先金融中介的资金,引起了金融结构的重新调整。最典型的例子是货币市场基金大规模发展对银行与储蓄机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出现“金融脱媒”现象。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了10%,远高于当时银行与储蓄机构所能支付的5.5%的利率上限。储户开始大量地从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中抽出资金投向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迅速扩大,2001年末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达到2.3万亿美元,基金数量达1015只,投资者账户4720万个,达到巅峰状态。同年,在美国家庭流动性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53%下降到23%,而货币市场基金则从1980年的3.8%上升到7.7%。

综上所述,基金功能的扩张与提升是美国基金业发展的主线,而基金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微观金融需求机制的作用和影响、宏观政策供给和法律制度设计,以及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发展,则是重要的动力配合因素,共同推动了美国基金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启示是:政府应同时肩负着市场监督与推动市场发展的重任,不断完善和规范制度,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保护竞争,激励和引导创新,培育基础市场,从而推动我国基金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贝政新.基金治理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21-04

一、现代金融业务发展综述

(一)商业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类。在国外,银行根据客户的种类(个人、小企业和大公司)来划分金融业务。个人业务通常包括银行基本业务、信贷业务和投资保险业务。小企业类业务除了向客户提供和个人银行基本业务类似的服务外,还包括企业服务如在线工资单结算、退休金账务管理等。大公司类业务主要向客户提供企业融资、债券管理、机构投资、国际服务、保险和风险管理和其他特殊服务等。

(二)投资银行业务

一是基金管理,即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交给专业基金经理进行管理。二是风险投资,指专门向从事高新技术且处在初创阶段的小型公司进行的股权投资。三是企业并购,投资银行主要从事寻求并购机会、为兼并公司和目标公司分别提供关于交易价格和非价格条件的咨询、帮助目标公司抵御恶意吞并的企图、帮助兼并公司筹集资金等。四是金融咨询,帮助客户进行市场调查、法律咨询、确定投资方案、评估风险收益等,为企业财务管理和经营管理提供咨询策划,并派生出“代客理财”和“合伙投资”等新业务。五是项目融资,指通过国际商业银行、银团和多边组织提供贷款,如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租赁、项目债券融资等。六是金融工程,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一是金融工具创新,主要是互换、期货、期权、远期合约、票据发行便利、认股权证、证券存托凭证、可转换债券、合成股票等金融衍生工具。二是资产证券化,即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收入的资产转化为在金融市场中可以出售并自由买卖的证券。

(三)保险公司业务

保险业务根据保险标的,通常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与再保险逐渐成为独立的保险业务种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险公司相互持股、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保险业务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一是保险业的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二是风险管理成为保险业重要业务领域,三是技术创新为保险业务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

一是租赁公司业务。租赁的形式包括经营性租赁和融资性租赁,到上世纪80年代租赁业已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设备投资的多功能新型产业。二是财务公司业务。当代西方财务公司的业务几乎与投资银行没有太大区别。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借款、卖出公开市场票据、推销企业股票、债券和发行公司本身的证券,多数财务公司接受定期存款,大的财务公司还兼营外汇、联合贷款、包销证券、不动产抵押、财务及投资咨询活动等。三是信托公司业务。按照委托人的不同,信托业务可划分为个人信托业务、法人信托业务和通用信托业务。四是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业务,指专门以货币市场工具为投资组合对象的共同基金。五是养老基金业务。从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出发进行资产投资是所有积累式养老金的首要业务活动。六是货币市场业务。货币市场交易的金融工具主要是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主要包括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五)资本市场业务

资本市场基本功能是实现并优化投资与消费的跨时期选择,通过融通长期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按市场工具可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投资基金。

(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业务

金融衍生产品按性质可分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和金融互换(掉期)四大类。通过股票(指数)期货及相应的期权产品,机构投资者可实现资本的套期保值、投资获利、资产配置、国际化投资、避税以及改善现金流。

(七)其他金融市场业务

一是国际外汇市场业务,主要有即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外汇交易、套利交易、套汇交易和外汇投机交易等。二是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指在本国境内发生的外国机构(或个人)之间的以外币进行的交易,特指非居民之间即外国贷款者、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融资业务。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分为一体型、分离型、簿记型。

二、天津市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06年末,天津市有各类金融机构147家,资产规模7848亿元。其中,银行机构36家,从业人员3.9万人,总资产7534亿元;证券类机构91家(证券公司及营业部、期货公司及营业部、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及分公司资产总额60亿元,当年证券交易额1097亿元;保险总公司及分公司21家,总资产252亿元,同比增长19%,当年实现保费收入91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905.6元和2.5%。

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已经显现。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天弘基金管理公司,参股渤海证券2.64%;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金融机构投资30亿元,涵盖银证保各金融领域,其中控股5家金融机构,企业总资产已达635亿元。

(一)银行业务

天津市银行业务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每一类业务又可再分为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资产业务主要包括各种贷款、国际国内保理、银团贷款、贴现、贸易融资、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等;负债业务包括定期和活期存款、协议存款、再贴现、保证金存款、外汇结构性存款、同业拆入、理财产品、借记卡等;中间业务包括同城清算、国内国际汇款、托收、贷款承诺、委托贷款、、代收代付、保管箱、信用证、财务顾问等。目前天津市银行业务多达360种,其中,资产业务33种,负债业务30种,中间业务280多种。有11家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一些保险机构也已在滨海新区、保税区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年业务量约1亿美元。天津银行业在业务种类方面与外资银行并无大的差距。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通过创新,不断开展新的金融业务。零售业务方面,开设了现金管理、个人投资、银行卡、保险、理财及多种附加服务产品;在贷款方面,创新贷款品种,如交行推出为小企业服务的“展业通”产品套餐、生产经营一站通、贸易融资一站通、结算理财一站通等,多家银行开办存货质押贷款、保兑仓、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此外,各商业银行加强了与其他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贷款,保险产品、基金产品。但是,目前客户所需的财产管理、投资、融资、信息服务难以在银行机构得到满足;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资商业银行还存在汇率避险产品不多的问题。银行、证券、保险的合作只处于产品代销的初级阶段,尚未进行产品开发合作。内部管理方式相对落后,风险管理水平和定价水平不高。

(二)投资银行业务

天津市目前只有渤海证券1家法人证券公司,业务种类主要包括证券经纪、承销、自营和资产管理。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业务开展和资本金规模都存在差距。第一,业务范围较窄,利润来源过分依赖手续费佣金与自营业务收入。2006年上半年渤海证券收入中,手续费佣金收入占45.8%,自营收入占32.5%,承销收入占5.9%,资产管理收入占3%,新兴业务收入很少。由于缺乏特色业务和拳头产品,在同质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第二,业务创新和新产品推广能力不强。由于渤海证券未能入选创新类券商,无法开展创新类业务。第三,资本规模偏小。2005年末,渤海证券总资产43.06亿元,比上年减少4.09亿元,税前利润-0.66亿元。

(三)保险业务

目前,各类保险产品达3661种,其中分红、投资联结、万能、医疗健康等新型保险产品的推出以及车险费率市场化的实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天津市保险业务产品体系。2005年,全部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人寿险、 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比重为24:64.6:11.4。同时,各经营主体更加重视服务竞争,增强了电话服务和网络服务功能,完善了保单服务制度,个性化服务成为有力竞争手段。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业务规模小,市场渗透力较低。2005年保费收入90.64亿元,增速24.65%,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指标相对于全市经济规模和居民收入仍然较低。同期,上海保费收入333.6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2452元和3.66%,北京保费收入497.7亿元,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达到3293元和7.4%。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产品雷同,恶性竞争不同程度存在。寿险保障型产品发展缓慢,农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发展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三是误导行为时有发生,理赔程序不规范、不透明,拖赔和无理拒赔等现象依然存在,诚信问题较为突出。四是保险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信托业务

天津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天津信托业的典型代表,发展迅速。2005年末,该公司管理的资产达126.6亿元,其中信托资产104.8亿元,占82.8%,同比增加1.3亿元。信托资产营业收入59388万元,实现净利润8241万元,同比增加2087万元,增幅33.9%。据《金融时报》统计,2005年该公司总资产规模位于同业第四,总收入为同业第一。公司业务品种有固有资产业务和信托业务,其中,固有资产业务包括自营贷款、融资租赁、证券投资、股权投资、财务顾问等;信托业务品种包括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财产权信托等。2005年收入中,信托业务手续费收入占41%,投资收益占31%。信托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信托产品在募集方式、合同份数、宣传手段和流通机制存在诸多限制,信托公司在金融业务开展中不能以公募方式进行宣传,难以募集到大量、长期的资金。二是缺乏核心业务模式,盈利能力不足。2005年,天津信托虽然推出一系列信托计划,但大部分都是作为企业融资手段,而不是信托基本职能―“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运用,理财业务发展较慢。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新业务品种还没有开办或业务量较小。

(五)货币市场业务

天津货币市场平稳快速发展。2005年,天津市金融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量累计达到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累计办理银行承兑汇票1383亿元,同比增加336亿元,票据贴现922亿元,同比增加257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3.63亿美元,同比增长34%,进行了远期外汇交易、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交易,引入即期询价交易方式和做市商制度。另外,天津市通过短期融资券方式进行融资的企业已有4家,金额53亿元。但货币市场还存在融资规模偏小、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不多等问题。

三、天津市金融业务发展的努力方向

(一)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促进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协调发展

国际上个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比例有的高达50%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天津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顶端、高端和中端客户,顶端客户是发展私人银行的主要对象,高端客户是发展个人理财的主要对象,中端客户是发展消费信贷的主要对象。商业银行要加快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有针对性地进行客户细分、差别服务和专业管理,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组合。要转变依靠网点拓展市场的经营模式,在防范网络技术风险基础上,加快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二)大力发展区域金融市场

天津市所有法人金融机构要获得短期融资券主承销商资格,推动更多的天津企业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允许金融机构开办债券借贷业务;积极参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承销工作,对天津重大项目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开展资产支持票据试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渤海银行、天津市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和一般性金融债券,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推动天津市住房公积金、地方社保基金等非法人投资集合性资金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规范发展金融市场,加大创新力度,开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动产质押短期贷款等新的业务,为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

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为先进制造业、航运业、物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政策优惠试点吸引产业投资、创业风险投资资本。采取包括实行有限合伙制试点、减免资本所得税,提高滨海新区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企业个人所得税最低免征额等措施。发展功能齐全、面向全国的产业投资基金市场。为产业投资、创业风险投资提供区域性、全国性的市场退出平台,进行非上市企业产权、股权交易的试点,并在产权交易中引入信托产品、产业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交易。

(四)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和开放式基金业务

扩大证券公司规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提高咨询、资产管理等业务收入比重,形成业务特色。增加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允许基金公司管理创业基金、进行单独账户资产管理,开办新的基金产品,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五)组建农业保险公司开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针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实际需要的新业务

大力发展养老和健康保险业务和建设工程质量等各类责任险业务,开办投资收益保险、进口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项目融资保险、环保责任险等新的业务品种,完善汽车、住房信贷保证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兼并、收购,大力开展产险、寿险、资产管理等多元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公司。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投资医疗机构,参与医疗机构的经营和管理,探索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和其它金融企业的新途径。促进保险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

(六)加快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契机,加快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鼓励和支持泰达投资控股公司、天津信托以及渤海银行、天津农村合作银行等具有一定基础或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团或金融机构以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等形式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重点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金融控股公司,在内部设立若干个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业务,接受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泰达投资控股公司要加快整合金融资源,将现有金融资源独立出来,通过股权置换等方式设立专门的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母公司,或利用其中一家金融机构如渤海银行作为母公司,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建立内部防火墙,加强集团内银证保合作,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七)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一是在东疆保税港建立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以滨海新区为基础,向环渤海地区拓展离岸金融业务。二是建立健全离岸金融业务法规,明确离岸金融业务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金融机构到滨海新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金融监管部门要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法规,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完善业务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引导离岸金融业务稳步健康发展。三是根据客户需要开发新的离岸业务产品。

(八)积极发展信托业

加快推进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由融资型向理财型转变。积极发展个人信托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业务;发挥信托公司个人理财优势,探索信托与银行、保险的新型合作模式;进行项目资产证券化,加强信托与银行、保险的合作。

(九)争取政策倾斜

充分利用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制定扶持金融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人才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进行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以及开设分支机构、设立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社区银行等。争取促进金融业务发展的监管政策。例如,争取监管部门给予渤海证券公司比照创新类券商开展业务的倾斜政策,促其创新;在推动股改的基础上,给予天津上市公司“新老划断”后首发和再融资的政策倾斜。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和培训体系,积极引进、培养金融人才;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给与金融人才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课题主持人:朱志强

课题组成员:郑克毅 周胜强

第5篇: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一、创业企业的融资问题

处于创建初期和成长早期,融资问题几乎成了创业企业经营者的核心财务问题。由于创业企业过窄的融资渠道,因此创业企业经营者往往精心网罗资金,竭力从有限的融资渠道中挖掘财务资源,并且不失时机地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此时,创业企业在融资决策中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融资的阶段性特征。创业企业完整的财务生命周期主要由不同的业务发展阶段组成,即研发期、创立期、成长早期、快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创业企业基于不同的业务重点有各不相同的资金需求。因为创业企业财务主要是一种商机驱动型财务模式,可以概述成“商机引导并驱动了商业战略,然后又驱动了财务需求、财务来源和交易结构以及财务战略”。在商机明确的前提下,创业企业经营者就要从营业需求和资产需求等方面来考察财务需求。而全部直接驱动财务需求的力量包括现金流出率、销售、运营资本以及营业需求、资产需求等五种。商机驱动背景为精心制定财务战略、创造性地识别融资资源、设计融资计划和安排交易结构留出了充足的空间。

在不同阶段,由于直接驱动力量的不同,企业的财务需求各不相同,企业所面对的可取得财务资源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研发期和创立期,个人储蓄和家庭、朋友融资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企业家无法得到更多的股权融资,这很难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企业的成长早期,成功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吸引风险资本的介入,加上公司较高的内部积累,使公司的融资渠道有所扩容。尤其是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相对于被驱动的财务需求,原有资金规模仍然显得太小,同时企业的快速成长吸引了更多的风险资本和私人证券投资的介入。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创业企业往往把公开上市作为一个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案。在存在创业板市场的经济环境中,此阶段上市则意味着正好利用资本市场来丰富企业可利用的财务资源,以满足创业企业高成长下的资金需求。在创业板上市,这不仅是创业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性企业的重要通道,而且也能满足参与创业资金(如风险投资)退出的要求。

2、融资的风险管理。创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大都有“融资饥渴症”。经营者满足于筹集到尽可能多的资金,其中易犯的错误是忽视融资的风险管理。融资不仅是有代价的,而且还蕴涵着不同的风险,这往往易被“融资饥渴症”以及“公司的高成长”所掩饰。

事实上,到了快速成长期,创业企业就不再是以融资最大化为最重要的财务目标,因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处于成长初期的创业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股权资本,而银行的信用也难以取得,因此通过其他可能的债务融资渠道和方式,如财务公司、商和租赁公司、应收账款融资、动产抵押等融通资金将不可避免。根据不少创业企业的教训,这些融资中应该注意两大问题:

首先,要注意融资的成本。企业面对的融资渠道不同,融资成本也不一样。过高的融资成本对创业企业是一个现实的负担,而且会抵消创业企业的成长效应。因此,创业企业仍然要寻求一个较低的综合资金成本的融资组合。在投资收益率和资金成本的权衡中做出选择。

其次,要注意“焦油陷阱”,即避免过度负债而造成的短期高投资收益率(ROI)假象。创业企业的过度杠杆(负债)融资比成熟企业的过度杠杆融资更危险,因为创业企业对市场因素的变化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从根本上来说,负债融资形成的资本结构不具有容错性,投资收益率(ROI)短期可能增加,但是一旦由于市场因素变化(如商机变化、市场识别失误等),债务危机将毫不留情地淘汰一个看似发展良好的高负债创业企业。

二、以有利的并购加速成长

在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一般会经历股权变更,如经历兼并和收购活动。并购对于创业企业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利用并购可以使创业企业得以迅速地扩张规模;另一方面并购是迅速增强或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如可以并购相关企业,获得其核心技术或有效的营销网络。可以看出,并购往往成为创业企业获得高成长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要进行成功有利的并购,必须做好几项基本工作:

1、认真做好并购的财务分析。这事关并购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并购的财务分析主要从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并购成本分析、并购风险分析和并购后对企业财务影响等方面来展开。进行缜密的财务分析,以进一步做出合理的、有利的并购决策。在创业企业自身力所不逮的情况下,借助于咨询机构来完成此项任务往往成为首选。

2、选择适当并购方式和寻求适当并购资金的配合。从并购的实现方式来看,并购方式主要有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票交易式。企业要在并购决策中,选择适当的并购实现方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如并购对象的质地和所拥有的核心资源),针对创业企业自身的并购意图(如是谋求管理协同效应还是谋求财务协同效应),以及创业企业自身的资本结构(如在一个高负债资本结构的创业企业,就可以考虑股票交易式并购方式),做出并购方式决策。并购方式的决策是与并购的资金来源选择相关联的,如果采用股票交易式的并购方式就需要较少的资金,但须充分权衡由此带来的股权结构变化的利弊;而承担债务并购更多地要考虑对企业并购后的财务风险和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因并购而承担的负债的偿还。现金式并购对于并购资金的要求最为严格,企业在并购方案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足够的、现实的资金来源。

三、建立有效的长期财务激励机制

第6篇:个人证券投资计划范文

[关键词]创业机会;资源整合;民营企业;创业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6-0060-05

资源观(RBV)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也是创业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创业研究更多地关注机会的发现、开发和利用过程,对资源如何整合关注不多。而战略管理则从现有资源出发,强调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前者是机会导向,而后者是资源导向。机会与资源两者往往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机会导向与资源导向结合起来,并根据对部分民营企业的实地调研,从创业者的创业过程角度,探讨机会与资源之间的互动机制。

一、资源及创业者面临的资源需求悖论

Jay Barney认为企业资源是指企业控制的能够促进企业战略形成和执行以提高效率和效益的所有资产、能力、组织过程、公司特性、信息、知识等。EdithTilton Penrose将企业定义为生产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既包括物质的有形资产,也包括可用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总目标是将“自有”资源与从企业外部获取的其他资源组织起来进行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以获得利润。尽管学者们对资源有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强调资源的利用和创造,强调不同资源之间的协同效应。我们认为,从狭义上来说,企业资源是与创业过程直接有关的资源,包括实体资源或有形资源如厂房、设备等,以及虚拟资源或无形资源,如品牌、声誉等。从广义来说,企业资源除狭义资源部分,还包括作为狭义资源载体的资源网络,如家庭、产业群、供应商、顾客、员工、企业家、银行、风险投资者、政府等,这些同样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创业是资源与机会的互动过程

企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实际上是机会和资源实现紧密结合的过程,机会转换和价值创造离不开资源,资源的使用需要找到恰当的机会并不断创造新的机会。传统观点将机会和资源分割开来,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局限于企业创建这一短暂的时点上,认为只要机会好就能成功,或者认为有资源就能创业。创业者新创建企业时需要有非常好的创意或者发展大事业的机会,所以创业者识别机会的能力显得很重要。但要把机会转换成现实的成功,必须使用资源,如果自己没有或缺乏资源,则需具有整合他人资源的能力。因此,Davidsson等人将机会和资源放在同一框架下分析,从过程角度对机会和资源进行了比较。通过研究,他们认为,创业实际上包括了两个过程,一是发现过程,也称为“创意产生”、“机会识别”、“机会探索”、“机会形成”,以及“机会提炼”等;二是开发利用过程,解决的是资源获取和整合问题。

2 创业者与经理人对资源与机会的不同观点

Harvard Stevenson等在“创业范式:创业管理”一文中,认为公司创业在许多创业研究学者来看在术语上是矛盾的。他试图“在创业领域和公司管理之间建立清晰的联系”。并将创业定义为“通过个人,或者他们自己,或者在组织内部,不受他们所控制(拥有)资源限制寻求机会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新企业,还是大公司,创业的本质都是一样的。而对于企业家和经理人来说,他们对资源的看法是大不相同的。创业者对自己捕捉机会的能力充满信心,而不会太在意目前所控制的资源;而经理人则首先考虑已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他们对资源的需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资源承诺”和“资源控制”上。

资源承诺。对于那些优秀的创业者,关注的问题是:捕捉一个机会需要什么资源?他们对资源的投入量与可能实现的收益之间关联。所以,他们在资源的投入上,总是在每一阶段或每个决策点按最低量投进,分多个阶段投入。他们试图以最小的资源来创造最大价值。而管理者或经理人面对机会,则采用详细分析的方法,通过周密研究然后作出决策,再一次性地大量投入资源。相比之下,在目前瞬息万变、动态复杂的环境下,有步骤、多阶段的资源投入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顾客及技术等的变化要求。

资源控制。创业者对于资源的控制心态表现为,“我需要多少资源取决于使用资源的能力。”而对于管理者或经理人来说,则认为只有拥有资源或者将其列在账下才是充分控制了的资源。创业者很会利用他人的资源。他们懂得哪些资源永远也不应该拥有。创业者更擅长利用技术、人才和他人想法,作为管理者或经理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将资源占为己有,在拥有所有权的基础上控制这些利用资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创业者与管理者(或经理人)相比较,创业者能够在发现和把握机遇的基础上,更擅长整合和利用资源,尽管这些资源可能不为自己所有,他们更好地实现了机会与资源的结合,所以能够实现创业的成功,创造价值和财富。

3 资源需求悖论及其理论解释  创业者离不开资源,但资源过多对创业者并不一定是件好事。投资家和成功创业者常说,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麻烦之一就是“过早地拥有了太多的资金”。当企业成长壮大以后,无论是有形的物质资源,还是无形的组织资源等,都得到了积累,但也出现了资源过丰带来的问题。Elaine Mosakowsk认为具有丰富资源的公司可能会遇到核心刚性,试验精神的减少,开发新资源的动机降低,以及战略透明度越来越高等问题,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企业的发展。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创业者的资源需求悖论,即资源是创业过程的必要因素,但资源过多,会限制企业的创业成功和健康成长。这是因为,在企业资源中,有些资源并不能构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些无法成为企业优势来源的资源,往往会阻碍创业的成功以至企业的健康成长。比如,物质资源中的财务资源并不能够带来竞争优势。根据资源观理论,企业拥有并且具备利用有价值、稀缺、难以复制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时,企业就能建立起持久竞争优势。尽管财务资源肯定是有价值的;但财务资源并非是稀缺的;“在一个严格的财务基础上,钱只是自身的复制品而已”;辛苦工作、战略联盟等都可以替代财务资源。因此,财务资源不足以成为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但对财务资源的管理、使企业更有效利用其资源的企业的组织形式、程序和常规事务等,却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因为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包含了复杂性劳动和人力因素,是有价值、稀缺、难以复制并不可替代的。所以,尽管财务资源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是惰性的和静态的,管理财务资源的能力和本领却是动态的、复杂的和有创造性的。

另一方面,企业家却能够运用有限的资源创造

竞争优势。蒂蒙斯认为依靠(有限的)自有资源是新创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会创造出极大的竞争优势。无论考虑企业资产、关键人物、商业计划,还是创建资本和成长资本,成功的创业者总是最后才考虑资金。他认为,缺少资金、雇员、设备甚至缺少产品,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这会迫使依靠自有资源者将精力集中于销售而为企业带来现金。因此,为了让公司坚持下去,创业者在每个阶段都要问自己,怎样才能用更少的资源来获得更大利益。Elaine Mosakowsk解释了企业家是如何克服内在资源劣势,从而创造财富的。她认为新创建企业的创业者充满干劲,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或是创造新的资源以产生财富,由于资源较少,他们会更具热情,并且容易对竞争对手保密。较低的透明性为竞争对手了解和模仿创业精神和战略行为制造了难度。

创业者的能力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并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创造优势在于创业者个人的能力。很多小企业虽然没有充足的启动资本,但他们成功了,增加了资本,并成为一个大企业。Penrose认为要实现这些,大部分是依靠特殊的企业家才能;“资金短缺”导致一个小企业失败仅仅意味着企业家才能的缺乏,这种才能可以成功地创建一个新企业,或者跟上全新的投资发展速度,这一全新投资可使公司达到一定规模,树立良好信誉,确立一定地位。在这里,Penmse认为企业家的整合资源的能力比物质资源更重要,而且这种能力体现在创建新企业与成长为一个大公司的整个过程中。

二、以资源为基础的民营企业的相关研究

储小平在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专著中,跳出单纯从文化学、社会学角度对家族企业进行研究的限制,通过系统地分析,认为家族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家族企业与社会金融资本、社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资本和社会文化资本不断融合的过程,从社会资本的角度阐释了家族企业的发展过程。认为家族企业要突破成长的瓶颈,必须实现企业与社会资本的相互结合。

David G.Sirmon和Michael A.Hitt提出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在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长期金融资本(patient capital)、生存性资本等资源(survivability capital),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特征(governance stnlcture attribute)等方面的差异。这些资源和特征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对于这些资源提出了家族企业要管理好资源,并提出了管理资源的过程模型,即:资源盘查(resource inventory)(资源评价、资源增加、资源舍弃),从外部市场获取资源,以及形成资源束和发挥资源杠杆作用。在此基础上,Sirrnon、Hitt和DuaneIreland三人试图揭开在动荡环境下如何通过管理企业资源创造价值的黑盒子,进一步完善了资源管理的模型,即通过资源获取、资源积累和资源剥离进行资源的合理组合;通过资源稳固、资源丰富和资源创新构建资源以产生新的能力,并通过资源的调动、资源协调以及资源的展开杠杆能力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而这一过程是在不确定环境下展开的,同时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进而创造竞争优势,最后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

CandidaG.Brush和Boston G.Greene通过研究认为年轻的企业比老企业更强调人力资源,这与企业创建时的创业者的强势作用相一致的。特别是创业者的专业、教育、经历在早期特别重要,然而对于老企业,丰富的经验和在职位的年限更重要。组织资源的构成因为年限也不同,在年轻的企业,组织资源包括员工的能力、顾客关系以及联盟,然而老企业注意的资源包括成本结构、运作效率以及顾客服务。相关分析显示,年轻的企业资源更显著地与创业者的特征相关,而老企业则与组织特征相关。

张玉利教授等认为,在不同阶段,由于直接驱动力量的不同,企业的财务需求各不相同,企业所面对的可获得财务资源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在研发期和创立期,个人储蓄和家庭、朋友融资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企业家无法得到更多的股权融资,这很难满足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当企业处于成长早期,成功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吸引风险资本的介入,加上公司较高的内部积累,使公司的融资渠道有所扩展。尤其是公司进入快速成长期,相对于被驱动的财务需求,原有资金规模仍然显得太小,同时企业的快速成长吸引了更多的风险资本和私人证券投资的介入。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创业企业往往把公开上市作为一个较为彻底的解决方案,在存在创业板市场的经济环境中,此阶段上市则意味着正好利用资本市场来丰富企业可利用的财务资源,以满足创业企业的高成长下的资金需求。在创业板上市,这不仅是创业企业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型企业的重要渠道,而且也能满足参与创业资金如风险投资退出的要求。

以上研究和论述将企业的创业和成长看作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对资源的需求程度和整合手段是不同的。但它们还缺乏将机会与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

三、民营企业的机会与资源互动机制

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如何从一个互动和动态平衡研究机会和资源的关系。蒂蒙斯认为创业过程,其实就是机会――资源――团队三者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再由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孤立地研究机会,转向将机会与资源结合起来研究,特别是开始关注企业如何管理资源的问题。例如国内学者林嵩,蔡莉、葛宝山等,国外的Candida G.Brash和Boston G.Greene,DavidG.Sirmon和Michael A.HittLmj等从资源视角研究创业。

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机会与资源之间旧的平衡打破,然后寻求新的平衡实现的过程。民营企业家首先要具备能够识别和利用存在于不确定环境中的机会的能力,同时还要善于整合外来资源,还要克服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因资源沉积而造成的可能妨碍机会产生的问题的发生。

1.新创建民营企业。从调查和分析看,创业者很容易感受到实物资源,特别是资本、设备、厂房等的重要性,而往往忽视无形或虚拟资源或网络资源的重要性,过分关注资源的所有,而不是资源的控制,所以创业往往难以成功。对于初创民营企业来说,更容易发现和找到机会,因为新创业者的企业家精神最强,他们更容易发现问题和辨识机会,不存在已有成功惯性的阻碍,但往往面临资源的匮乏,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家族可以在帮助创业者创立企业方面发挥作用。创业者可以依赖家庭或家族获得创业最初所需要的资金、食宿、建筑空间、工具、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创立企业。家族还可以帮助没有经验的创业者接触供应商、零售商、债权人、市

场权威、当地官员和有经济实力和影响的人,例如家庭或家族担保,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蒂蒙斯认为尤其在企业的创立和早期成长阶段,运用他人资源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因此,对于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来说,要将机会转换为现实的成功,需要不断地乞求、借贷,或者通过广泛搜集获取有用之物,而不是靠自我的资源积累。

2.成长期民营企业。对于成长期的民营企业,在时间上已经渡过了创业期和原始积累期,企业的产品已经得到了消费者认可,企业家开拓市场的能力以及管理企业内部运营的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Penrose认为资源所产生的服务取决于使用他们的人的能力,而人的能力的发展,部分地也是由其所涉及的资源形成的。这两方面一起形成了特定企业的专门的生产机会。因而也就产生了成长。¨2’当然这是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企业的成长,随着企业家经验和知识的丰富,企业家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强,因而也就可以去识别更大的机会。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那些致力于纵向一体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而这一阶段在整合资源方面已经开始采取不同于创业初期的方式。这些方式中比较典型的是:一是非所有权控制力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控制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企业之间的联盟。建立联盟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渠道;二是通过杠杆效应就是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取尽可能多的收获。哈梅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预见未来市场之所在,公司不仅需要年年有发展的年度计划,更需要能提供发展蓝图的战略设计,依据这张蓝图,可以去建立控制未来市场需要的各种能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一时期资源整合的重心已经开始超越家庭、家族的界限,进一步发展到外部。而这对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成熟阶段的民营企业。对于企业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来说,创业时期形成的产品逐步成熟,市场相对稳定,企业发展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创业家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开始减弱,成长的内在动力不足。而这时往往伴随着新事业的开拓或创业家与接班人之间的事业的交接。因而公司内部新事业的创建,以及接班人的上任,往往面临更大发展机会,成熟期公司创业成为必要,并以外部收购兼并为主要形式的再创业出现。体现在资源的整合机制上,往往采取用现有资源整合新资源的形式,如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公开上市也是重要方式之一。

四、民营企业机会与资源互动的案例研究

本研究对5家民营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对5位创业者进行了访谈,由于民营企业对于信息的保密较高,所以这5家企业的选择基本上是根据熟人或朋友关系找到的,被访人均为企业的创始人,因而能获得比较真实的资料。这5家企业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年销售收入最少为1000万元,员工数量在数十人以上。最近3~5年这些企业的成长速度一般在30%以上。创业者一般认为企业应该保持30%以上的发展速度才能适应经济的增长,都认为自己的企业处于成长阶段,还未达到成熟阶段。创业者年龄最小的为38岁,最大的52岁。

在机会的把握上,有3位创业者的创业动机与技术有关,或者发明了专利,或者对技术感兴趣。他们的创业一般都属于机会型创业,是不满足现状、为追求更高价值实现的一类。  通过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在机会与资源互动力式上,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较大差异。

1.创业初期的机会发现与资源获取

这些创业者在创业机会的发现上,一般都与过去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系。如A公司的创业者,最初从事园艺喷泉电动控制柜的生产,自己喜欢电子技术,并拥有一项专利;在给喷泉业提供控制柜产品的过程中,发现喷泉业是一个利润丰厚的行业,而自己所从事的控制柜产品,只是产业链中附加值非常低的一个环节。于是从单纯生产控制柜延伸到园艺喷泉。由于自己拥有控制柜以及灯光方面的技术专长,因而比单纯做喷泉有更大的竞争力。但在创业初期,从银行融资非常困难,所以在开办企业或创办新事业上,这些企业主要采取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资源,特别是资金的支持。A公司创业者创立一年后,为提升企业形象,多方筹措,凑足4万元,购买二手“桑塔纳2000”,4年后从原来的小门头,搬进开发区工业园的购地款80万元也是靠亲戚朋友关系凑足的,包括原来的好朋友、“义兄”等。而每次资源整合都带给企业业绩很大的提升,经过10年的奋斗,这家企业已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有30多员工,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在山东省喷泉行业规模最大、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2.成长阶段的机会发现与资源整合

当这些企业开始成长到10年左右,靠家族整合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时,整合资源的重点开始转向靠非家庭或非家族关系。同时,这些创业者发现的机会一般与自身经营的业务相关,比如向前延伸或向后延伸,或者是横向延伸。D公司开始从事水利机械产品生产,而当该产业发展受到市场局限时,他选择了机械工业即机床加工。在询问其转向理由时,他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的产品生产已经积累起了丰富的相关经验,本人又喜欢机械,而且他要涉及的行业产品前景广阔。E公司创业者最初是做铝合金的批发生意,在与房地产商业务交往的过程中,看中建筑行业,做起了一个“不懂建筑”却盖楼房的业务,第一个项目就一炮打响;然后,延伸到水泥搅拌站、电气柜等与房地产相关的产业的生产经营。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企业在机会与资源的互动上存在以下特点:

通过资源管理,提高其整体价值。随着资源和财富的增加,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某公司创业者在谈到外欠款时,已经可以做到,欠款即使收不回来也能发出工资来。他们积极参加行业会议、展览会,提高自己的无形资产,力争获得潜在客户的认可,争取更大的机会。

利用剩余资源和能力开拓新的事业。这5家企业都在寻找新的事业发展机会,有的已在开始创建新事业。总体上看,新事业与原来事业有较大的关联性,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发挥现有的资源,符合Penrose提出的企业成长是因为内部资源出现过剩的理论。企业通过发展,开始在物质资源、企业家能力、市场资源等方面出现富余。在新事业与原来事业之间基本能够协调好关系,实现资源之间的相互匹配。大都提到,继续发展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财富,而是一种满足事业成功的愿望。

公开上市开始成为部分企业实现资源和机会匹配的选择。在对D公司创业者的访谈中,问到其未来的发展愿景时,回答是争取上市。其理由很简单,本区域的另一家公司通过上市,吸收了大量资金,获得了快速发展。而D公司目前的发展速度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用企业家的话来说,“不够快”;同时新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资金的需求远远超出原有项目的需求。

在调研中,发现过去是企业发展主力军的亲属关系,往往成为部分创业者逐步发展后的最大苦恼。A公司最近几年,当企业需要规范时,这些亲属成了企业的主要阻碍。他们认为新的规章、制度、办法是针对他们制定的。因此,对企业高层甚至创业家发难。但另一方面,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比如会计、业务主管、保管等位置上,这些企业基本使用自己的亲属,比如妻子、父亲、兄弟等有血缘或亲缘、关系最近的人。由此看来,家族或返家族关系这种资源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