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雨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办的2016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4月21日在福州举行,深圳泰山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卞志勇受邀参加中国健身论坛产业大会。
高峰论坛自2013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行业思考引领者”的功能定位,为中国体育用品业各方面提供了政策解读、数据、观点分享等方面平台功能。过往三年经历了“变革”、“创新”和“价值创造”的高峰论坛,在2016年将目光瞄准了大时代下的“新格局”。2016的论坛以“大时代,新格局”为主题,聚焦于行业未来发展大趋势,议题精彩纷呈,来自国内外的行业大咖纷纷登场,共同探索中国体育产业大发展下的未来方向。
在现场对话环节,就健身行业的“互联网+”话题,卞志勇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发展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是提高中华民族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泰山体育早在2007年底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将互联网技术融入体育产业,全面推动常态化体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的体系设计。围绕这一设计,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科学健身云平台概念以及“超级体测机”产品,将体质检测常态化。通过体感新技术,实现人机互动,体质检测技术帮助人们进行健康信息收集、大数据存储与分析,真正实现了互联网全民健身、互联网健康监测指导和互联网体育娱乐的完美结合,也为体育互联网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大数据时代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卞志勇说,利用互联网打造的科学健身云平台指导用户科学健身,推动群众健身观念改变,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再到“我会健身”,直到“我爱健身”,全力推进全民健身发展。
中国健身产业论坛是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的主要组成单元,重点聚焦健身行业在器材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渠道分销和俱乐部运营等核心方向。本年度的中国健身产业论坛以全民健身成为国家战略新背景下的消费新趋势及互联网时代下的健身产业为核心话题方向,邀请相关政府机构代表、国内外健身产业链各领域领先企业代表,探讨发展创新路径,推动健身行业全面升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解题能力的培养,也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对心智未成熟的青春期的初中生,我们应不断关注他们的认知规律、兴致情趣、心理需求等,通过精妙的语言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和积极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构建真善美的语文课堂,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成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好公民。
一、融入求真理念,尝生活之真
初中语文课堂要教会学生求真知识、做真学问,从真实中情境体验真实情感,关注自己的周围生活,从学生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材写作,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才会对写作有兴趣,才会更愿意写作、更热爱写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如以下是笔者在《让人物在你笔端下鲜活之外貌描写》作文教学中的课堂实录片断:
师:我们在小学时,有写过很多人,写作离不开人,写人通常刻画一个人,刻画一个人什么呢?
生:外貌、心理、神态、语言、动作。
师:通过这五种来刻画人物,我们笔下的人物就栩栩如生,今天我们就选取其中一个――外貌描写。之前老师布置大家完成课任老师的外貌描写,选择了几篇,大家猜猜是谁?如果能猜得出来,就说明这个作者写得好,写得棒,写得成功,如果猜不出来,那他可能就存在某一点的缺陷。
(教师展出学生对科任老师进行的外貌描写的文章。)
学生作品1:浓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还有一张红红的小嘴巴能说会道。
学生答案有张老师、地理老师、语文老师。
师:这个答案不统一,这说明这个描写好像跟很多老师相似,也就是说它存在的大众脸,大家看过去都差不多,显然他没有抓住老师最关键的特征来写。
学生作品2:她有一双深邃的眼睛,饱含着深情。深红色的眼镜,显得更加博学。弯弯的柳眉,高挺的鼻粱,精致的脸蛋,一头低低的马尾。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两条缝,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淡淡的腼腆,颇有大家闺秀风范,常穿着一条深蓝色的裙子。
生1:我觉得是张老师,张老师经常都是穿碎花裙。
生2:是张老师,因为她都是扎着低低的马尾。
生3:是张老师,她笑的时候,嘴唇会微微上扬。
(显示答案,投影出张老师照片。)
师:大家猜对了,这个作者是成功的作者,他把一位老师写的这么美,而且很真实。大家都来看一看这个作者,他在写张老师的时候,抓住她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外貌。
师:外貌什么?
生:五官。
师:嘴角、眼睛、眉毛,还有最主要的是抓住了她的眼镜。确实,张老师就像这位同学所写的一样很美,她外表上给人感觉很美,大家真正接触进去还会发现她非常的博学。
学生作品3:他有着一双明亮透彻的眼睛,眼神里透露着智慧,高挺的鼻梁跟外国人有几番相似,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一头乌黑发亮的短发,他总是西装革履,有着教师的威严,那双手,脉络清晰可见,手指十分修长,眉毛浓密粗黑,跟月牙儿颇有相似,脚踩一双闪亮得不像话的皮鞋,“哒、哒、哒”的声音中突出了他的稳重。
生:李老师。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1:西装革履,李老师总是这样子的。
生2:高挺的鼻子,脚踩一双闪亮得不像话的皮鞋。
师:通过这个描写,一个帅气笔挺、稳重的男老师出现在我们面前。
(展示李老师照片)
根据这个同学的描写:鼻子高挺,跟外国人很像,还有就是能说会道的嘴巴,短发,以及手指都出来了,说明这位同学观察的太细心了。看看这个作者是谁,掌声鼓励一下。刚才写的大众脸,大众脸缺的是什么,两个作者写得成功,又是抓住了什么呢?
生:主要特征。
师:作者抓住了所要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比如说刚才张老师的眼镜、碎花裙及嘴角上扬,李老师的鼻子、衣着等等,所以这些描写都构成了外貌描写,描写一个人必须要抓住他的主要特征,否则人家就不知道你写的是谁了。这就是今天所要学的外貌描写,也是必须掌握的第一个方法。
教学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从自身的心灵体会出发,对耳濡目染的身边最亲近的老师的外貌进行刻画,真实体验到外貌描写的方法。用朴实的真人真情,真实再现学生内心体验,很好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教师要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和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实展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二、融入崇善理念,品生命之善
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承民族精神、陶冶学生性灵、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具备的优势。现有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进行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的阐释生命意义、处世之哲理。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这些凝结着作者生命体验的文章,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与教材中的人物发生情感共鸣,产生爱憎、善恶的态度,领悟作品中健康高尚的品质,要激励学生与人、社会、自然为善,启迪和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如学习《乡愁》一文时,学生最难得的就是心灵感化,笔者先让学生用闽南话朗诵体验乡愁,之后引导:乡愁本身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但是徐光中先生却用非常形象的东西,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表达出来了。他只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就把自己心里几十年对家乡大陆的思念,一股脑儿地写出来。它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诗,在台湾的那么多的老兵,有时候朗读这首诗,不禁泪流满面。之后通过再次朗诵,引领学生品味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能起到震撼人心、感染学生的效果。
教学中,我们可找准文章中的情感切入点,通过对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反复的、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使学生对祖国文学的音韵美更深的体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那种情感,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思乡、思国之情油然而生,沁入学生肺腑,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融入唯美理念,展意境之美
唯美是通过自然、生活、艺术之美,引领学生建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创造美,从而影响学生情感,陶冶其情操,健全完善其人格。如《再别康桥》这堂课,笔者以诵读为教学的主线,通过初步诵读、品味赏析、情感诵读这样的步骤,再辅之以音乐渲染和剑桥的如画美景,展示“金柳、艳影、彩虹、青荇、云彩、星辉、夕阳、青草”等等诸多美景,使整体感官浸润在诗歌的优美意境中,让学生为它唯美的意境而陶醉。以下是课堂实录节选:
节选1:她的意境美,美在情与景的交融。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的意象,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的美感。诗歌很注意词藻的色彩感,多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潭中倒影的“彩虹”、水底软泥上的“青荇”,以及“云彩”“星辉”“夕阳”“青草”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
节选2:飘逸的柳枝,又多像新娘灵动的长发。嫩绿的柳色,在绚烂的夕照下,染成了金黄;康桥,就是那位风姿飘逸、动人心弦的新娘;而作者就是那情愫满怀、深情脉脉的新婚丈夫,多么欢喜,多么使人眷恋啊!如梦如幻,亦真亦假,当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仿佛历历涌现在眼前,永远铭刻在作者的心中,激荡着作者的人生。这又是何等的情景交融啊!
节选3:“彩虹似的梦”,象征作者回忆中的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这梦幻般美好的回忆,永远铭记在作者的心中,沉淀在作者灵魂的最深处。是啊,重回康桥,再临母校,面对依旧多情的康河,面对依旧妩媚的垂柳,面对这样的景,这样的情,聪明的你应该知道作者的心潮该是多么的激荡和留恋啊。
一、可预见规则的相关内容分析
(一)可预见规则的基本定义
对于可预见规则的论述,相关学术界众说纷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从目前来说,可预见规则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上分析。狭义上,可预见规则主要是指在合同的规定范围内,违约方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所预料到的违约损害后果进行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可预见规则主要是指在明确的法律规定条件下,行为人权在自身所在现有的基础信息之上,根据事物的实际发展情况,同时被行为人在特定的时间内,对预料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被运用于侵权法领域和合同法领域。但是本文分析的合同法中可预见规则,主要是指狭义上的可预见规则。
(二)构成可预见规则的理论要素
构成可预见规则的理论要素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首先,可预见规则的理论基础,分为大陆法系的意识自治说和英美法系的公平说与效率说。其中,大陆法系意识的自治说主要是指一个人可以预料到自己所需要承担的损失责任。而英美法系中的公平说主要是指保障合同双方的合理权益基础之上,可预见规则可以赔偿的范围进行合理的限制,公平分配损失;效率说主要认为当事人拟定合同的目的主要在于从最大程度上追求利益。其次,构成可预见规则的要素包括有预见的时间、预见的主体、预见的内容以及预见可能性的判断。
二、合同法中可预见规则存在的问题
(一)违约方过错问题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颁布的合同法中,并没有对故意违约和非故意违约情况下的可预见规则的实施进行合理的区分。简而言之,我国的合同法中并没有对违约方的过程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按照可预见规则,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如果都按照无差别的情况对待合同的违约方,这对于违约方而言,具有一定的不公平性。在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前提条件下,违约人无论是故意违约还是非故意违约,在主观上承担的责任与后果是不同的,但是按照无差别的对待违约方,不仅忽略了违约方的诚实守信行为,而且还会损害违约方的合法权益。由此可知在合同中,可预见规则对于违约方的过错界定还没有十分明确,因此需要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
(二)举证责任在分配上存在的不足
在不能够充分确定事实的情况下才能实施举证责任。在公平公正的原则小,违约方既然产生了过错的行为,那么就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后果。为了能够保证是在法律判断中判定违约方的过错,这就需要违约人在法律的规定下,承担起相应的违约后果。而履约方在此过程中可以将能够证明违约方存在过错的证据举证到案件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样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维护违约方的合法权益。
(三)守约方信息揭示义务上存在的不足
守约方履行信息揭示义务的情况直接决定着可以对当事人违约赔偿的责任范围。虽然在我国相关的法律之中,信息揭示义务也有相应的体现,但是在实际中大部分的履约方无法正确的认识到我国法律中的信息揭示义务,导致其在履行信息揭示义务过程中,并没有将信息揭示作为一种义务进行履行,因此使得守约方信息揭示的效率不高。由此可知,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对守约方的信息揭示义务进行明确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从而导致守约方由于信息揭示义务的履行不足。
三、合同法中可预见性规则的完善
(一)可预见性规则的立法完善
1、明确损害的范围和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在立法和判断中,都可以知晓可预见规则是在损害范围内适用的。对于损害,我国采取的只是在财产损害的范围内对受到的损失与得到的利益进行分类。而笔者认为损失与利益虽然能够满足损害范围的划分,但是我国现阶段对于违约损害赔偿制度中,并没有对非财产损失进行规定。可预见规则的适用范围明确需要根据实际的损害范围,同时还需要正确区分正确区别特别法律与一般法律的规定。对于特别法律,对损害赔偿他有着单独的规定,例如《海商法》、《邮政法》等。由于特别法律优于普通法律,因此对于明确界定赔偿损害范围的特别法效力大于一般法律的损害赔偿规则。同时,可预见规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违约方的主观因素,如果履约方履行了相应的义务,那么违约方在得知信息的条件下出现违约的情况,就需要承担完全赔偿责任。对于违约规则的排除适应情况,我国立法只有欺诈一项的表述,关于重大过失,并没有规定排除适用。2、变更可预见性规则构成要素的立法根据可预见规则的预见时间、预见主体、预见内容以及预见可能性判断的构成要素,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根据综上所述,应该以违约方在违约的过程中,对自身能够预料到损害而承担起的赔偿责任。针对于预见内容,并非是成为客观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只是作为法官的参考依据而已。换言之,特别是在在立法过程中可以不用考虑预见的数额或种类。而在主观方面上,考察违约方的主观因素,不仅可以对案件的判断具有公平的效果,而且还能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对预见的时间来说,其可以将违约方的违约时间作为预见时间,以此遏制故意违约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还能提高履约方的信息揭示义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双方之间的矛盾、误解的产生。
(二)可预见性规则的司法完善
1、明确司法使用的标准和排除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情形在可预见规则的损害赔偿范围确定的过程中,法官应该以违约方的预见损失为为标准,而采取“经济人”标准比较合理,这主要是由于其能够正确判断损失是否预见时还需要对当事人的信息掌握、认知能力、身份地位、最优选择等,这些内容都应该属于判断的标准,但是所有的标准最后还是需要法官进行裁判。对此,司法适用标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法官的权利。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是可预见规则的判断标准,并不只是简单的“经济人”的标准,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人”标准的所有细节,从理性的角度考虑事态的发生情况以及结果,客观真实的判断损害结果。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违约方的主观性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误解或欺诈的现象出现。在出现违约情况后利用司法途径解决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尽量保证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还需要维护社会环境,促进诚信交易。2、举证责任的健全完善举证责任包括主观认识能力的证明责任、信息的证明责任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针对于主观认识能力的证明责任,主要是指缔约方具备认识能力,能够合理预见合同风险,但是在发生损害情况的时候,违约方可能会证明由于自身的认识能补足而产生损害,以此法官减少其承担的损害责任。在此过程中,法官应该考虑违约方的预见能力和认识能力,主要包括有以下情况:第一,如果在损害情况发生以后,违约方会证明自身能力不足,那么在缔结合同时就存在着欺诈的行为,那么应该撤销合同,或者对合同进行无效处理。第二,如果违约方证明自身的认识能力与普通人相比偏低时,法官应该按照“经济人”的标准进行判断。最后,当违约方的认识能力高于经济人的时候,对于预见的损害应该由履约方举证进行判定;第二,信息的证明责任。双方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会作为合同的基础,并以条例文本的形式进行固定。同时履约方有责任举证特殊信息。信息的通知义务对于对于履约方而言,只是一个较低的成本,如果无法举证,履约方可能会承担不利的后果。
结束语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兴趣;创新;实效;管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61-02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体育大课间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其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高。很多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起一些颇具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比如:现代舞、民族舞、武术操、体育游戏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奋进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几年来,各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各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均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除了做广播操就是跑操,虽然这两个内容简单、有效,但长年如一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做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的动作不到位;跑操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参加。即使有些学校的大课间比传统课间操丰富了,有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但不与时俱进,不适时更换或者淘汰一些项目,学生玩多了,自然也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对大课间活动失去兴趣。可以说,这样的大课间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缺乏变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比较反感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可以理解学生的做法,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活动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2、片面追求形式,活动缺乏实效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形式,让大课间活动看起来整齐划一,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安排如集体舞、太极操、健身操等一系列过于花俏的团体项目。笔者在观摩某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看到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跟着音乐在抖空竹,并且将其按照动作的变化分为1―8节,学生看起来都在动了,观赏性也强了,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没了,参与的学生也显得轻松有余而强度不足,一节课下来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都达不到。这样的大课间确实很有特色,但试想如果音乐几年都不换,动作做来做去都一个样,学生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也乐在其中,但是时间长了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腻,大课间活动又会回到课间操的模式上去。有些教师在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安排的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身体素质出众,在带头活动,其他学生只能在其后面当看客;有的是三三两两,活动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日渐衰退,许多学生成了项目设置的摆设或看客。
3、管理欠缺到位,考评不够完善
一些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机构,所组织的大课间活动随意性强,没有一个详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一周的全校性或班级性活动有哪些内容、怎样开展、以谁为主、哪些教师参与管理都不清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估上,各校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检查考评制度没有落实,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前进的步伐,使得大课间活动停滞不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因此很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逐渐流于形式。
二、解决策略
1、变化形式,丰富内容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必然制约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今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重点。大课间之所以与传统课间操不一样,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表现,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过了一段时间对一件事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需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去考虑,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定期更新与补充,使学生每次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快乐,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在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笔者认为在季节性、趣味性、锻炼性、发展性、低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指导下,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自己制造适合锻炼的小器械,自己编造适合自己锻炼的游戏、舞蹈等,这样既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才是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定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2、点面结合,理性深化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一刀切的大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乏味,过于花俏、流于形式、难度大的活动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征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的大课间,才能较好的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因此,在课间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与实效性,将活动健身的意识寓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创新已有的活动内容,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就是既要考虑“面”又要照顾到“点”,不搞一刀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参与、合作、表现的机会,所选择的活动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选择,避免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活动时被边缘化。此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分年级、班级、项目、场地交叉进行,各种形式可以天、周或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中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3、齐抓共管,促进发展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上,全体教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领头、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一方面,学校应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制度,明确提出了大课间活动的要求,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地点、内容和要求,检查、评分的标准都清楚明白。另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作用,做到经常培训、放手使用、及时指导。对学生出勤、练习情况分班分组予以记载,及时反馈与表彰。在大课间的评价上,学校可以建设大课间活动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大课间活动文明班级、大课间活动先进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等。另外,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广大教师参与,不仅能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还能给大课间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欢快的运动空间和氛围,同时也无形的转变了陈旧的教师观,建立了适合素质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起到学生锻炼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落实素质教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优秀的大课间,让师生们一起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同歌共舞,形成了一派和谐美好的校园景象。
参考文献:
细节的设计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赛的公平性”的教学时,如果不领会教材上的例题编写意图,不能挖掘例题背后所要反映的思想,只想纯粹让学生理解“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就能使比赛公平”,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课堂就无法焕发出活力。所以我在教学时与学生交流:你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怎么决定谁先谁后的呢?生:投骰子;投硬币;石头剪刀布;黑白配。师:你们认为这些办法公平吗?生:公平。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比赛的公平性”。
导入部分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无声无息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亲身经历过,就会真正体会到实践也是相当重要的。
其次,我创设不公平的游戏让学生感受可能性不一样就会导致这个游戏不公平,激发学生探索公平的游戏规则,使教师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激活课堂。
例如,在玩“掷骰子”时我出示游戏规则:“点数大于3,(1)号先行;点数小于3,(2)号先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按这个游戏玩确实是不公平的。师:那你们能帮它修改,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吗?
学生纷纷献策:点数是1、2、3,(1)号先行;点数是4、5、6,(2)号先行,三种都有可能出现(可能性一样)所以公平;点数是1,(1)号先行;点数是2,(2)号先行;点数是3、4、5、6都作废,都有一种可能出现(可能性一样)所以公平;点数大于3,(1)号先行;点数小于或等于3,(2)号先行,都有三种可能出现(可能性一样)所以公平;点数是5、6,(1)号先行;点数是1、2,(2)号先行;点数是3、4作废,都有两种可能出现(可能性一样)所以公平;点数是单(1、3、5),(1)号先行;点数是双(2、4、6),(2)号先行,都有三种可能出现(可能性一样)所以公平。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感受到要使比赛公平就要判断规则是否公平,那么就要考虑到它们可能性的问题,同时感受到可能性一样比赛就公平。
二、细节在于课堂中有效捕捉
教学是动态的。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互动过程中有价值的细节,用灵动的教育智慧去灵活处理,以实现有效生成,展现细节之美。比如:在教学“比赛的公平性”时,让学生做“掷骰子”的游戏:点数大于3,(1)号先行;点数小于3,(2)号先行。学生在投的过程中出现了点数为3点,这时他们问我:“怎么办?”我就立刻问:“还有谁投的点数是3?你们知道怎么办吗?”让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学生都喜欢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的优点:如果点数是3,不符合(1)号的要求,也不符合(2)号的要求。符合(1)号的要求是点数大于3,有4、5、6三种可能性,符合(2)号的要求是点数小于3,只有1、2两种可能性。它们的可能性不一样大,所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由学数学变成了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
三、细节在于过程适时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组织学生探究学习,但探究学习是否越开放越好呢?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生命的成长过程。
例如:在玩掷硬币时,我让学生猜,掷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生:公平。然后在实际的10次操作中正面出现3次,反面出现7次,正面比^少,所以觉得不公平,改变了之前的想法。此时另一个学生说到:“老师我有意见,我认为还是公平的。因为每次正面和反面朝上都只有一次机会,它们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游戏是公平的。”于是我将大部分学生的数据汇总,通过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合计次数的比较得出数据比较接近。最后出示数学家做的掷硬币的实验结果:当实验的次数越来越大时,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也就是说用掷硬币的方法是公平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实验成果与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很有成就感。
教师的注重过程细节使学生感受到策略多样化,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理论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才能发挥得更好。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得与失,这样才会进步得更快。
作为一名农村的一线教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当中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理念与新的教学方法,让农村的学生也能快乐学习,放飞希望。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英语教学 作用
听说读写能力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形式,也是英语课程标准所强调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初中学生学习英语首先即应该从听说读写及其练习入手,进行英语言知识与运用能力的输入与储备,为学好与运用英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我们的英语学习缺乏真实的英语言使用环境和大量优质的学习资源,因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师,要积极努力、熟练掌握这一技术手段,以多媒体课件引领我们的英语课堂和学生学习。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运用视频教学,创设与渲染学生会话情境
逼真生动、声像俱佳的视频播放,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教师说,学生听”的弊端,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活泼的语言操练环境,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提高听说的能力。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 nit 4)一课时,可以结合教材插图从教学资源库中选取、播放一段相关联的视频,既可吸引到学生注意力,又可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感知。视频播放后,在教师的引导和要求下,学生即可在再次欣赏精美视频的过程中,模仿视频中人物的音调等进行跟读;多次练习后,教师即可选择视频静音,让学生结合教材主题与语言练习重点配合画面进行英语配音,并或可加入课本剧表演与学生自由发挥的成分。
在视频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视频的声像并茂并使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做法会给学生以语言训练的身历其境之感,也会因学会的积极参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即提高了自己的英语听说的能力。
二、以图片展示,使所学内容直观而易于理解
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巨大优势是,它可以使教材内一些复杂的、以语言描述很难到位的内容,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而变得简单易学,亦易于理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这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语言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仍以上面“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一课中的单词“bicycle”为例,教师可先出示相应图片并单词,并结合教材主题与语言训练重点面向学生进行自问自答演示;在此基础上,借助自身肢体语言,如骑自行车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该单词的正确含义,然后让学生模仿并多次重复;在学生较为熟练、上口后,教师可以结合其他相关已学单词图片的顺次展示,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相关会话练习;最后借助音频,完成整个会话教学。
这种会话教学,基本上是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很容易使学生进入到会话状态,且易于上口。实践证明,运用课件图片展示辅助教学,其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特点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提高学生兴趣,自然也就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与会话的积极性,其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水平的提高也就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三、以音频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部分教师囿于自身英语听说能力水平与母语影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训练、形成正确的语音语调的时候,很难做到使学生的语音语调标准而流利、自然且饱满等。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和借助音频进行教学,反复多次的教学生收听、朗读教材内容和英文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纠正错误的语音语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并教学相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尤其是在会话和新单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先播放与教材配套对应的音频文件(或录音),让学生仔细收听、辨清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及有关发音之间的细微差别,再让学生跟读模仿重要单词和句子,会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效果。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教师也可选取部分学生的单词朗读和会话录音,与原有音频文件中的声音进行对照,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差距、纠正错误、树立听说目标,这会促使绝大部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师音频教学资源的选取,在教材内容之外,还可以有很多。如英文的歌曲、文章、电视节目片段、电影片段、经典对白、动漫片段等,都可以拿来或指导学生作为听说训练的资源。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刺激和强化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记忆能力的高低,而这一能力是可以借助某种手段进行后天培养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某些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而选取多媒体课件这一方式来呈现英语教学的内容与重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其原因即在于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和极大的共享性。以“I’d like some noodles”(人教版,七年级下册,U nit 8)为例,单元中心话题是订餐并以订餐者为核心展开,要求学生能够运用“would like” 来表达自己的实物需求并学会与订餐相关问题的表达。话题本身是为部分学生所熟悉的并可能亲身实践过,单以教材内几幅漫画状插图来导入新课,实在是不能勾起学生对相关食物及表达的兴趣。所以,我在展开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在课程开始即采取一首与食物相关的歌曲banana party 的播放并歌词出现在显示屏幕上,暗示学生本单元学习内容与食物相关,进而以多媒体课件直接展示相关新单词、呈现语法并指导学生分类进行相关练习,包括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练习,均极易给学生留下很深的不易磨灭的强烈印象。
这远比仅参照教材静态且不清晰的几幅插图来展开教学的效果,要好得多;且在以多媒体课件呈现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浓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热烈等,都有助于师生双方共同达成课堂教与学的目标。不仅如此,相较于传统的英语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开教学,在以形象思维给学生以独特的导引和刺激作用的同时,还给教师节约板书时间、展示新的教学设计和构思等,都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境化教学 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一个设计精巧的英语新课的导入之“门”,可以引人入胜,瞬间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授课顺利地牵线架桥。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如何就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活动之中呢?一句话,就是要创设最佳英语语境化教学,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设计一个优美的导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感受:
一、巧用无国界语言音乐的导入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中听力训练是基础,使用现代媒体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听说环境,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听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目前录音机教学已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它便于学生模仿和矫正口语,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方便教师控制教学信息。
但是单纯的英语听音也许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所以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可以活用录音机,以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现在的学生爱开生日Party。有一次刚好是4月10日,周五,班级一个学生过生日。许多学生的心思被这一事情搅得无心上课。从早上第一节到第三节课,学生真是度日如年。笔者刚好在前一天晚自习时下班听到这个消息,事先准备了一盒磁带。第四节一上课,教师在开场白中,播放优美的Happy Birthday To You!歌曲,昏昏欲睡的学生们突然间听到这美丽的音乐旋律,一下子热情激昂起来,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也跟唱起来。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们的疲倦一扫而光,笔者不失时机地问:“Canyousing?Canyouplaythe guitar?”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迅速融入了新课的学习当中。
音乐是无国界的语言,以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能渲染情景,马上会形成轻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求知欲的共鸣。
二、借用多媒体情景的导入
现行的仁爱版教材用了许多新的素材,如时装表演,时代感很强。而农村孩子由于条件所限,很难像城里孩子一样在第一条件获取有关信息。因此,借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给学生创设最佳英语语境化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尤为重要。如今,风靡全球的四大著名时装周(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美国纽约和法国巴黎)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目光。爱美是新生代学生的共性。每年的四大时装周举行时,本人总会关注相关信息,收集有用素材,下载合适的视频。在讲到八年级时,笔者设计了如下过程:
Teacher:公元前4世纪古代希腊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模特儿芙丽涅。她是当时雅典最美的女人,也是最早出现的模特儿。我们日常说的模特就是英文单词“model”的音译词。
Student:Oh,I know.(恍然大悟)
Teacher:(播放有关四大时装周的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的视野很快就由课本转移到现实,再由现实转移到课堂上来。那一节课学生的兴致盎然,师生的配合达到一个顶点。
三、活用直观性实物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用实物导入是最常用,也是效果极佳的导入方法。初中英语单词多,学生不容易记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本人比较性强,极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师来说也便于讲解。实物导入中要注意把实物演示同教学生识记词义、理解词义、运用想象结合起来,以达到学用统一的目的。
在导入仁爱版九年级上Topic 2 When was it inwented?时,我上课前到超市买了一个旅行洗漱用品袋,进教室时特地把袋子重重地放在讲台桌前,学生们马上就盯着袋子并小声地议论着。我也故弄玄虚说:“Goodmorning.What’s in the bag,do you want to know?”有几个学生就大声地说:“ Yes,I want to know,Miss Ye.”这时我从袋子里一边拿实物一边教“toothbrush, toothpaste...”然后把实物交给他们进行小组活动,练习句型“What’s this?It is a banana...Is it a banana? Yes,it is...”这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学生们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四、运用“范式引领”开场白的导入
所谓“范式引领”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现实生活或课本内容例子进行讲解,以此作为范例激活课堂的氛围。
农村孩子视野比较狭窄,对英语的学习比较缺乏语言环境,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语文、物理、历史等学科的程度。因此,作为农村英语老师,我们如何运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这一方面,笔者就经常发挥个人的语言优势,经常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开场白”。像前一段时间上海黄金大奖赛,“飞人”刘翔又重新出山引起一些同学的注意。笔者的许多学生就是他的“粉丝”。刚好那一次周测学生考得不太理想,好几天许多学生十分沉闷,笔者就灵机一动,在上课时用刘翔与命运做斗争的例子来勉励学生,学生深受鼓舞。本人觉得,“范式引领”开场白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欢快和愉快的心境,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当然,在英语教学中还可能运用诸如游戏导入、图画导入、故事导入、动态图画导入等,但无论哪一种,都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且导语的设计要短小精悍,一般两三分钟就要转入正题,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关键词: 教材 调整补充 删减 简化
引言
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采用板块划分的方法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以话题为核心,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由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也就是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变化与进步是与时俱进的,但同时对于落后地区的农村地方教育确实有很大压力和负担。农村教育较各大中城市的教育基础薄弱许多,如果单纯按照课标生搬硬套,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完全按照教材每一个环节内容教,那么教材容量如此之大,内容如此丰富,势必会造成一个单元下来花费时间不少。为了赶进度,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无法兼顾学生的接受水平及学习能力培养,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学得不扎实,教学效果并不见得多好。所以,我们应恰当地对教材进行处理。需要转变观念,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中的内容并不是全部都要教完的。其实,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我们需要根据所在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自己的教学特点,对每个单元的课时进行精心安排。当然,灵活使用教材,并不意味着毫无目的、毫无原则地对教材内容删减替换。
现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Model 3 unit 5各课时为例,谈谈课堂教学中教材的整合与删减。
一、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调整教材内容顺序
Unit5原第一课时是热身阅读课。考虑到新的单元一开始学生就学习阅读会造成紧张与压力感,不利于后面的持续学习,所以将第一课时的阅读调整到第二课时进行,而将WB中前奏listening和talking提前,与SB中warming up结合设计为一节听说课。
案例:第一课时 听说课
步骤一:热身活动
Task1.根据本单元大标题Canada―“The True North”预测本单元话题信息,接着由老师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描述加拿大的基本情况。
Leading in questions:①Where is the Canada?
②What’s the capital of Canada? And in which position the capital is?
③What’s the population?/How large it is?
Task2. Answer this quiz of five questions.
设计意图:笔者所教文县二中高一1、2班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若让他们直接用英语描述某个地点是不现实的。鉴于同学们对地理、旅游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就他们已了解的部分信息用问题引导他们一点一点用英语描述,同时将描述问题写在黑板上,有助于复习“方位描述方式”,思路清晰,不会觉得乏味;再结合课本已提供问题补充了解详细信息,为下一活动做准备。
教学效果:同学们对于描述地理概况表现积极,刚开始会说汉语,在黑板英语问题的提示下简单英语回答也显示出很大热情;对于某些没有涉及的问题能够补充;所说到的过于地理的生词会主动记忆;这一环节的结束显然使他们扩大了知识面。
步骤二:听力判断
WB P69 Listening2: Listen to the tape, correct the information.
Task1. Look through all sentences. Underline the key words.
Task2.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first time and judge the answer.
Task3. Listen again and correct answers by yourself.
Task4. Correct information together.
设计意图:本小节听力仅选取WB Listening部分中第二小题。SB中Listening以填空形式呈现,并且含有具体加拿大文化内容,相对较难,学生有可能完全写不出,而WB第二题形式仅是判断题,相对简单,内容既与前面热身活动有关,又与下一板块比较中加两国讨论活动相关,故仅选取这第二小题,删去听力第一小题及SB中听力,以维持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进行下一活动的信心。
教学效果:听前的浏览句子内容,划出每个句子中他们认为的关键词这项准备工作,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捕捉关键信息,提高效率。此项听力工作任重而道远,需坚持练习。
步骤三:讨论
利用书上的地图四人或六人一组分组讨论问题:What are some of the maj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Canada?选由一人笔记各成员意见观点。
设计意图:碧口环境特殊,留守儿童占很大一部分,致使有的学生格外内向而有的个性太强,缺乏团体精神。通过这样的小组团体合作,他们会感受到轻松的学习气氛,顾虑较少会大胆开口,不怕犯错,也能随时提问,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该项活动是小组合作,通过信息互动产生了对此问题讨论结果的多样形式,有表格形式呈现的答案,有列举形式的,有概述的,还有分类描述的。
二、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简化教材内容
1.词汇、语法学习要循序渐进,切忌一次性讲解,建议呈现发现法学习。
Unit5的词汇学习是关于构词法前、后缀的讲解,了解掌握词汇的构词法是学习词汇的重要方法,是英语其他各板块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语法讲解是同位语从句及其他名词性从句,这些从句贯穿于高中整个三年的学习,尤为重要,所以若按原单元设置将两部分放在同一课时,则势必会造成课时内容太过繁重,难度过大,学生基础不能扎实,重点内容又学不透彻,故应简化课程分成两节不同的课型:词汇学习课与语法学习课。
案例:第三课时 词汇课
步骤一:呈现词汇并发现语言现象(构词规律)
Task1.比较下列每组单词
chat―chatted surround―surrounded measure―measuring
Task2.找相似点和不同点
Task3.总结
Task4.在课文中找出类似构词法的词汇,并说明。
Task5.运用“头脑风暴”,自己举例此类构词法的单词。
步骤二:在有意义的情景、活动、任务中使用词汇
Task1.猜测给出单词意义并想出更多以此为基础的词汇,例如:
multi=many:multicultural,multicolored,multistory,
-ward(s)=in a certain direction:outward(s),forward(s)。
Task2.用适当的形式完成段落,在填空中体会构词法
步骤三:在练习册中集中复习、掌握词汇
设计意图:呈现词汇学习的多种策略与方法,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策略。
教学效果:学生在反复接触、联系、巩固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识记单词。
教学反思:词汇教学还是要坚持语篇教学原则,让学生体会哪些生词对整体内容的理解有重要作用,让他们意识到有些词汇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其他词汇,对这些高频词则应重点学习。
2.降低题目要求:变段落表达为句子表达,变口语表达为书面表达。
案例:第六课时 Speaking and writing
Task1.用以下表达做对话:
Where is?... In what direction is?... How do you get to? ...
It’s ... kilometers from...to... within...kilometers of ...
across the continent/lake along the coast/river
Excited terrified worried tired pleased impressed
Task2. Make notes(not full sentences)in the table below.
Task3. Write a short report of impressive things about your own trip or the trip across Canada.
Tips: ①a title
②a short paragraph to introduce your report’s topic
③a paragraph for each thing you are presenting(be sure to include its location and how it made you feel)
④a short conclusion
Task4:修改初稿(语言方面检查:时态、主谓一致、用词、段落联系、标点、大小写等)
设计意图:运用过程性写作教学模式,提供具体信息交给学生写前准备工作,理清思路,一步步完成任务。
教学效果:通过前面的铺垫,学生明显感觉整个写作变得简单,不再无从下手。
教学反思:最后的自我评价意义重大不可忽视,若时间充裕,则最好能小组互换,相互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
结语
实施课程教材的整合与删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我们应当把握好每个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充分体现英语课程目标五个方面的内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常见误区
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拓宽小学生英语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目前教师对课外阅读指导不充分,导致小学生出现对其认知不足的现象。以下就是对小学英语课外阅读的常见误区及改善对策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优化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一、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常见误区
(一)英语教育对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不充分
英语教育对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指导不充分是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常见误区之一,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还处在初期阶段,因此其掌握到的英语知识有限,在此背景下,要求小学教师在对学生灌输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知识,以此来充实自身知识内涵。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辅导中承担着引导的责任,因而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提高自身对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视。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教师自身对英语课外阅读的认知不足,导致学生也对其产生消极态度。与此同时,部分喜欢阅读的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外英语阅读中,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也致使其无法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相关阅读。
(二)没有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
目前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所以导致学生也开始对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另外,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大量的英语课外读物,从而导致学生能接触到的读物也较为有限,此种现象的产生导致学生降低了对英语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另外,由于家长对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知也较为匮乏,从而导致家长误认为孩子阅读英语课外材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甚至产生制止学生对其进行阅读的想法。家长和教师对课外阅读书籍的误解,导致学生不仅无法获取到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同时学生也无法沉浸在良好的空间中完成英语课外材料的阅读行为。
二、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改善对策
(一)选择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英语材料
为了改善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要求教师在开展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对课外英语材料的阅读。同时,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时,应为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阅读材料。例如,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将my school bag应用于实际,应引导学生在课后搜集与其相关的课外资料A big orange and a gold cup等等,但是当小学生在选择材料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选择难度适中、贴近生活、趣味性强、且生词量在3%-5%左右的课外资料进行阅读。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外英语资料进行选择时,首先应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学生实际阅读水平和其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确保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能搜集到适合自身阅读的课外资料,帮助自己提升英语阅读水平和单词量的掌握。再次,在选择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英语材料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英语小故事,从而通过故事吸引学生对英语材料的阅读,并促使学生在故事的吸引下,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承担着引导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应在灌输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发挥自身引导功能,调动英语课堂氛围,并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不能仅凭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自身英语知识内涵,也应从英语课外阅读中获取到更多的相关知识点,提高自身英语单词掌握量,并由此来提升自身英语水平。而教师在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期间,应传授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先做大致浏览,然后再进行细致阅读。其次,当学生在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期间出现任何问题时,教师应对其问题及时纠正,最终确保学生能达到高效率的阅读程度。另外,由于小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有限,因此其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应在学生进行阅读前对其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脱离阅读误区。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英语课外阅读得到改善的有效对策,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因而,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小学英语教师应根据教学现状来完善教学中心。即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对语言内容和意义教学的重视,并为学生搜集到相关的阅读材料。与此同时,亦可通过现代化网络搜集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小短文、小故事,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比如,教师在讲解与颜色相关的black sheep害群之马时,就可以补充FIVE KIDS――Fu Wa等相关的小文章,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扩展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三、结论
综上可知,英语课外阅读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补充说明,是学生优化自身英语学习手段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期间,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英语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课外英语阅读方法等进行引导,并通过为学生搜集小故事的方式,调动学生对课外英语材料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养成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引导期间,应确保指导方式的科学化,以便能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英.浅谈小学英语课外阅读面临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0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