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个别化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别化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别化教育论文

第1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程;内涵;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2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 语文教学

十年的工作经历,形成了这篇论文的思路。工作中,我留心周围的前辈们,听他们讲课,看他们怎样处理班里的问题,一有困惑便虚心请教,从不放过一次学习的机会,明里暗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就这样,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不断地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尝试“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堂上,解放学生的眼睛,还给学生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手脚,还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前预习、制定目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及时总结、延伸拓展)试行以来,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自主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成绩随之提高很快。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论文《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思维》《如何教会学生观察》被市《素质教育论文集》收集,并评为优秀论文。

语文教师的授课技巧我觉得,可概括为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技巧改变教学;功夫在乎课外。一位名师这样说过:“我们希望严谨的教师创造出严谨的课堂,豪放的教师创造出豪放的课堂,智慧的教师创造出智慧的课堂,灵秀的教师创造出灵秀的课堂,幽默的教师创造出幽默的课堂。我们呼唤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新课堂!”这句话给我的感触很大,确实,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独特艺术,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非常必要。

一、态度决定一切

通常,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上课质量。

1、个性化教学能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潜能

要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的个性更张扬,这就要求教师有个性化教学的意识,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其次,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激发其潜能,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2、对工作的态度

面对学习成绩与学习习惯都差的中职生,个别教师心浮气躁,在课堂上动不动就训斥学生,挖苦学生,师生关系非常紧张,课堂教学几乎无法进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部分教师能认真备课,走进课堂,但学生不配合,上课不听讲,给教师造成很大心理负担。极个别教师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不管学生课堂纪律如何不好,学生听不听得懂,理不理解,他都以不变应万变,一讲到底。

3、个性化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融合

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并及时和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1)吸引学生:大部分进入中职学习的初中生,在初中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没有明确学习目的,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了解学生后,才能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2)尊重学生:不论学生学习好坏,不论学生遵守纪律与否,从人格上都要尊重他们。反过来,他们才会尊重老师。这是互相交流的基本的平台。

(3)欣赏学生: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一些微笑和鼓励。有的年轻教师看现在的中职生,总觉得这帮学生不顺眼,其实,你的学生也肯定看你不顺眼,这样的师生关系肯定不好。如果你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优点,心里喜欢他们,慢慢地学生也会喜欢你的。

二、技巧改变上课氛围

1.语言艺术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板书)和体态语。

一是要运用好教学语言,做到准确、严谨、简洁、通俗、风趣、幽默、流利而富有节奏感。准确是指普通话要标准,教学语言要符合科学性;严谨是指教学语言要有逻辑性、连贯性,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语无伦次、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流利是指说话语速应该快慢适宜、一气贯通,不能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节奏感是指教学语言应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语速有快有慢,声音有高有低。二是要做好板书,分好主板书和副板书,做到层次清楚、主次分明;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字迹清晰。

2.精彩导入,成功开端

常用的导入方法有: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序;复习导入:从提问、做练习等复习旧知识的教学活动开始;此外还可以采用故事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等。

3、营造学习环境,提高兴趣

现在的中专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什么都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要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回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三、时事教育,时刻沟通

中专学生年龄毕竟不大,阅历较浅,认识事物、分析形势的能力不强,许多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这时,语文教师就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在鼓励的同时及时地指出其中的不足。中专生是一个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的阶层。“下海之前先探风”,要把他们由单纯的学生向社会化公民演变,须及时让他们去认识社会,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因此,每次假期临近,语文老师应配合学校安排,结合“写”的培养目的,布置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受到国情和形势教育。

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

第3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训练成绩与各项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挂钩。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进行训练成绩评定,单项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学生通过规定的各项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第4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本土化 困境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Yanping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Urumqi, Xinjiang 830054)

Abstract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education ideas, to explore localized so far, mainly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The article related to the core concept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minority education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local curriculum and other issues were discussed, and proposed the current lack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exists in some areas.

Key wor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local; dilemma

1 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基本历程

本文按照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的脉络发展,将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在我国的基本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1.1 概念介绍阶段(1993年-1996年)

这一时期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概念、方法等基本理论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多元文化教育格局逐渐形成。因此,这一时期的研究相对自由、社会比较和谐,这都为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但我国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有学者陆陆续续对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介绍。

这个阶段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对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做了初步介绍。如万明钢(1993)的“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①王鉴(1994)的“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②谢宁(1993)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两本书的介绍”③等文章分别就国外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介绍。主要包括西方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兴起的背景、历史线索、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理论范型和实践模式等内容,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空间。

1.2 理论渗透阶段(1997年-1999年)

随着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这个阶段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除了继续介绍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之外,开始逐渐向我国少数民族教育领域渗透。以王鉴(1998)的“多元文化教育论纲”,④滕星、苏红(1997)的“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⑤滕星(1998)的“民族教育概念新析”⑥等文章都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民族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建构、女童教育、贫困儿童教育等一些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明确了国外多元文化产生的背景与我国民族教育的背景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将国外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区情结合起来,厘清中国民族教育中的一些认识,促进中国民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3 理论拓展阶段(2000年-2008年)

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种逐渐升温的状态,这一阶段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更加全面、深入,开始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如苏德(2008)的“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⑦阿娜(2007)的“浅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我国民族教育的改革”,⑧吴永忠(2003)的“略论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⑨等文章分别对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女童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学领域等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致力于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中国化、本土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1.4 批判反思阶段(2009年-2010年)

这个阶段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开始对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进行批判反思。在进入新世纪之前我国多以分析总结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经验为主,而缺乏对自身理论的建构。但经过近十年所有学者的努力,我国介绍国外的论文与自身建构的论文数之比由新世纪之前的3:1,发展到现在的1:2,可以说这是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取得的进步之一。虽然介绍国外的理论与实践是我国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但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联系我国国情和具体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

1.5 本土化阶段(2011年-至今)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在经过一系列的批判反思之后,开始进入到本土化研究阶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不仅能够彰显各民族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而且各民族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范(2011)的《多元文化教育对我国发展的意义》,⑩钱民辉(2011)的《略论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等文章都肯定了多元文化对文化的重要性,虽然不同的文化所展现出价值和表现形式不同,但不同文化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因此在提倡多元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得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够适应并融入不同地区的文化中去,更好地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进程。

2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困境

我国是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虽然民族成分不同,文化多元,风俗习惯各异,但大家都和睦地共处于华夏大家园,形成一个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团结的民族大家庭。多元文化教育是为了满足、适应不同文化需要的人,在同一地区享有平等交流、教育的机会而生成的一种理论,它的应用性很强,不是纸上谈兵。

通过对在CNKI中查阅到的所有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虽然由最初对国外基本理论、方法等的简单介绍,开始转向试图构建适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构架,从而更好地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但是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却没有提出多少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这种情况是所有关心多元文化教育的人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一,通过查阅到的文献分析,除去个别没有标注职称的文章,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人员主要有博士生、研究生12人,相关研究人员9人,助教、讲师3人,副教授10人,教授26人,这些研究者当中多数都从事与民族教育相关的研究,还有其他一些从事文化哲学和发展哲学、社会学系等研究的人员,仅有一名从事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队伍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大部分研究还是将多元文化教育看成是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一种方法、手段。虽然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一些学者试图从多元文化教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对国外一些国家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教育目标、教育实践的模式进行比较,阐述了在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而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多元文化视野下进行的,缺乏从横、纵向上更加深入、密切联系实践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

第二,多元文化教育最容易受到批判的一点就是过分强调“多元”,而忽略“一体”。虽然一直倡导多元文化教育,尊重个民族的文化,在教育上要平等对待各少数民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统一。文化是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不能固守成规,要想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就要有创新、有发展,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

注释

① 万明钢.论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1993(4).

② 王鉴.当代西方国家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几种认识[J].外国教育研究,1994(2).

③ 谢宁.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两本书的介绍[J].民族教育研究,1993(2).

④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论纲[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3).

⑤ 滕星,苏红.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

⑥ 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⑦ 苏德.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⑧ 阿娜.浅谈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我国民族教育的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7(1).

⑨ 吴永忠.略论民族教育本土化与多元文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3(4).

第5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国际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学是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带头学科。在高校,生命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顺应国际化发展。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均需要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研究水平。所谓双语教学,即是通过两种语言的结合,通常是将英语与汉语相结合,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就是讲解。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迫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现已渗透到生物科学各个学科,包括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将阐述双语教学在生物科学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最后,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建议,以期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进行了完善和创新。

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际化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只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能够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大学国际化是将国际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大学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去,与国际一流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接轨。在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大力推动的背景下,国际化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图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的学生等方式,来提高自身国际化的效率、水平和层次。由此可见,加强和推广双语教学是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学教学和科研迫切需要双语教学。随着生物科学不断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该学科已进入到不断完善的新阶段。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安全、新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各领域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人类生存、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息息相关[5-7]。培养生物科学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与现代科技、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物科学专业在教学和科研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语水平成为了限制该专业领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双语教学促使教师和学生将中英文相结合,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生物科学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国际教学和研究动态,时刻保持研究领域的国际化嗅觉,紧跟国际化发展步伐,从而提高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3.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有效手段。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科研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也有利于开拓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因此,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高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接轨,均需要进行双语教学。从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已设立国家级生物学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班。基地班和国际班的设立,为生物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支撑体系。同时,联合国际班中外双方的教学力量,为培养具有高水平、国际化视野的生命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优势。在此情形下,部分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成为了提高教育改革、应对国际竞争、培养扎实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学双语教学模式

1.中英文授课相结合。与普通的中文授课和全英文式授课不同,双语教学以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普通课程类似,双语课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台授课为主,但授课的多媒体课件均为英文,上课内容以全英文展示。为避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英文课件的内容,老师将个别生疏的或者专业的词汇或关键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双语教学教师主要通过英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同时辅以中文解说,帮助同学们掌握课堂知识。最终,教师通过亦中亦英的教学方式来创造一种双语的教学环境,既能保证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理解和应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无法离开教材,双语教学既需要优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进优秀的英文教材。仅靠教师课堂上的英文课件或者英文阐释,尚不足以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并实现双语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外教学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让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领域专业知识。引进并介绍给学生一本优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双语教学不仅需要将教学信息以英文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将中英文教材相结合。通过中英文教材作为参考,可以使班级内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并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双语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参考图书以及生动有趣的教学电影、动画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3.重视多媒体资源。双语教学注重利用多媒体资源,放映教学图片、电影或动画等。我们从国外有关学校引进了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图片、教学电影,这些图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图片,制作精美、色彩鲜艳,教学电影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或者复杂的生物动态变化过程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高度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学生对相应知识的了解和记忆,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学生在生物科学专业英语的听力、阅读等方面得到培养[9]。

4.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双语教学主要以老师课堂讲解为主,由于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很难长时间保持新鲜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降低。加上课时数少,学习时间紧,学生们课后复习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达到理解记忆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学知识。同时,生物科学专业注重理论结合实践,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需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个别章节以专题讨论形式开展,增加实验课程、野外实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双语教学的老师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制作展示课件、轮流进行课程内容讲解和比赛、撰写简单的科研论文。课程中途安排学生走上讲台,用英文呈现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英文表达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发展方向、研究热点,拓展学生国际化研究视野,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单一,且易导致学生以应试为目的进行学习,限制学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发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逐步改变学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复习方式,也是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多元化、灵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实践能力。将卷面考试与实验考试、题目作答与课堂论文以及自学成绩相结合,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的进行考核,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一的、机械式的考核方式。双语教学课程的成绩评定除了期末考试以外,平时成绩以专题讨论、PPT讲解、论文撰写、随堂测验以及课题考勤等形式进行平时学习的考核,目的在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文献资料查阅、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为将来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奠定基础。另外,期末考试使用双语试卷对学生进行考核。即部分试题为中文,部分试题为英文。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进行英文答题的学生可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三、生物科学双语教学发展方向

双语教学顺应高校国际化建设发展趋势,只有经过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创新,总结经验、勇于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对生物科学双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1.培养具有较高学科专业英语水平的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与国际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促使人才培养国际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开拓学生国际化的视野,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出国深造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做好准备。

2.实现部分课程的全英文授课。生物科学专业部分高年级的学生将选择继续从事科研事业,部分学生将出国深造,成为国际化人才。随着生物科学双语教学逐步开展并完善,培养具备生物科学领域竞争力和国际化素质的学生将成为其主要目标。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建议对其进行课程体系的改善以及教学质量的测评,在已有双语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双语课程的教学,并逐步实现高年级、部分具备条件的双语课程的全英文授课,尤其是一些国际合作课程、国家重点课程以及具备较好前期基础的双语课程,从而满足生物科学教学的国际化需求,与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国际化战略:框架和路径研究[D].中国高教研究,2011,(9):16-19.

[3]蒋玉婷.全球经济危机给中国高校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及其思考[D].教育论丛,2010,(2):163-164.

[4]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D].教育科学,2013,6(29):35-41.

[5]黄国琼.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学教育的哲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邓立红.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6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改革

1 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发展研究

1.1国内城乡规划专业的起源

城乡规划专业在我国创立于1952年,随着全球化进程和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其知识结构和职业需要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建筑学”为专业主体的传统内容。《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注册规划师职业制度的建立,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政策管理的影响整合,使得“建筑工程类”的知识面已无法应对城乡综合发展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制约了城乡规划的学科发展。

1.2当代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科发展

城乡规划学科和建筑学、风景园林学构成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学科门类的三个一级学科群,学科群培育发展,以开放的学科体系构成。

二级学科的类型分为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

2 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对城乡规划专业教学的研究

2.3 现状的课程以及学生状况评析

2.3.1 专业概况

我校是以工为主,工、管、艺术三大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据此我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突出工学学科特点,同时兼顾管理和艺术学科的交融。在课程设置上具体加大建筑设计、建筑构造等工学类课程的学时比例;同时也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如中国画基础、建筑美学以及如城市管理与法规属于管理类的课程,这是兼顾专业自身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课程体系。

2.3.2 课程存在问题

(1)落实教学培养目标不足

个别课程结构不尽合理、逻辑关系个别错位,课程内容重复,实践类课程质量待提高,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2)通识教育不足

通识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民主社会中责任者和公民的教育,强调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教养。我校当前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AB类课程,缺少艺术、管理、文学类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

2.4 现行课程的改进措施

2.4.1 落实教学目标

根据就业调研、预测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现行的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突出以设计为主、兼顾策划、管理,而去掉教学、政策、法规研究。

(1)调整课程结构、理顺逻辑关系

第一种是以学科加年级形成的课程结构,即一、二年级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三、四年级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第二种是实行“学分制”全面选修的课程结构,其中又有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课程结构之分;第三种是基础课程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第四种是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设计教育的课程结构。

(2)提高实践类课程质量

增加计算机辅助设计学时,增加软件教学内容,增加规划集中周课时。

(3)理论课程紧缩并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内容

城市设计、交通、规划原理等课程均需要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针对课程的小设计。

2.4.2 通识教育是重要基础

我校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应以拓宽学生学科视野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学生创建信息多元、富于弹性的教育空间,提供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有创见性的人才。建议开设人生哲学、创新能力、艺术赏析、写作评论、研究方法、团队协作、领导力等通识教育课程、以适应学校以及专业新的更高的要求。

2.5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比研究

2.5.1 总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总课程结构调整前,实践环节学分少,国家规定实践课应占25%。选修课比例不足,必修课比重过大。总课程结构调整后,实践环节比例增加,占24%。必修课比重下降。

2.5.2 必修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前,公共基础课比例占必修课程29%。其中25%为政治,18%为体育,37%为英语。最为重要的专业课比例过低27.3%,不及公共基础课。设计类课,比例过低,占必修课的48%。必修类课程结构调整后,专业课比例升高达到31%。

2.5.3 专业课程学分及构成比例比较

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前,理论课过高,占必修课的52%。专业课程结构调整后,理论课比例下降占43%,设计类课程超过理论类课程。

2.6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四维无融通”模式

改革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学绩效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运用教学激励与情境创设手段,在历史时空经纬坐标中实施将课堂、校园、校外三个空间维和历史时间维“四维”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参与的复合互动式课堂”、“全过程体验的专业实践活动”、“全方位参透的大教学系统”等三大系统,建立“课堂教授与课外作业辅导相融通、原理性教学与操作性教学相融通、教师导学与学生教课相融通、情景模拟与规划分析相融通、教案教学与科研项目相融通”的五大教学模式,以解决师生平等交流欠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情感与认知匹配不力、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个体轻合作问题。

3 总结

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融入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指导,这是促进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研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的必要手段与途径。

对建筑与规划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是一项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工作。若只有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或体会,只能是从感性的和局部的视角认识问题。往往会出现经验大于理论,而得出南辕北辙的观点,更难以使课程结构的探讨达到研究所需要的高度。而要真正推进课程结构的设计,就必须深入地研究现代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从宏观教育的高度,把握建筑与规划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方向,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编,《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0―201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

[2]吴志强,《百年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 《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

[3]理查德―勒盖茨,《为中国规划师的西方城市规划文献导读》

[4]谢香云,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1,1:64-67

[5]李文成,《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0

第7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会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60-02

一、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迅猛发展,因而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高校每年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有财务、会计专业。面对招生、就业的大好局面,我们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扪心自问,我们培养出来的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吗?特别是独立院校要培养出富有一定的财会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又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彰显其办学特色,如何实现?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课题组对设有财务、会计本科专业的“985”、“211”高校和独立学院进行调研,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师、学生分别座谈;到用人单位与财会人员座谈;与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座谈,了解和掌握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员对财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看法。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初上岗时动手能力差,主动性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很长一段时间进入不了角色;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重大业务问题束手无策;绝大多数毕业生头两年工作不令人满意。在校学生认为:在校对财务、会计专业知识掌握一知半解;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目的;财务理论、模拟、教学与实际之间的疑问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解答,久而久之,就不求真知。对此,我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制订财会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实践环节的作用,对实现独立学院培养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走向之一,是从理论到实践。大学生在校掌握的是高度抽象概括了的专业知识,具有抽象性、普遍性、一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性的东西。而实践活动则具有直接现实性、个别性和特殊性之特征。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的理论认识见诸实践,并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实现“理论实践”的过程。目前,各类院校财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均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我们认为在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教学内容等方向需进一步优化,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具体优化方案如表1所示。

1.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框架。

2.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优化的具本内容。(1)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在我们目前调研的独立学院工科院校财务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会计手工模拟实训专业实习财务决策模拟训练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普遍是:军事训练会计循环实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认识实习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审计实训行业会计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优化后的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专业实习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财务、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其优化理由是:使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针对性强,理论理解更深,实践收效更大。具体来说,即第1学期,进校后进行军事训练,与高校普遍做法同步;第2学期利用1.5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弥补对社会知识了解的不足;第3学期增加机械制造工程实训这一实践环节,目前较多院校财会专业没有设置。通过1周的时间对一个行业的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等进行训练,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打下基础;第4学期通过2周的专业实习,了解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相关知识,树立热爱专业、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第5学期通过3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掌握财务、会计手工操作方法,增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为日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第6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计算机模拟实训,掌握财务、会计计算机操作方法,增强对现代化手段的运作能力,为日后运用现代化操作方法打下基础;第7学期通过2周的时间进行财务、会计决策(审计)模拟训练,掌握某些专业技巧,掌握一些实现专业职能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创新能力;第8学期通过4周的毕业实习、17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加强学生对社会和专业方向的进一步了解,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2)实践教学环节学期安排的优化。目前多数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期安排是:财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2、5、6、7、8学期,6、7学期分别有2次,而3、4学期没有安排;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第1、3、5、6、7、8学期,3学期有2次,7学期有4次,而2、4学期没有安排。这种安排造成各学期实践教学环节工作量不均匀,第7学期4次实习,任务过重,课堂教学停停开开,学生学习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安排、组织工作量。优化后,形成4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一次实践教学内容,分散社会联系、组织实践教学环节工作任务,使实践教学环节不断线;科学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的优化。①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实践环节内容包括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融资业务、投资业务、利润分配业务、报表分析业务、预算业务、成本控制业务、资产评估业务、内部控制与审计业务、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业务等。②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环节中围绕专业课程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有仿真模拟实验、单项的专业技能训练、综合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并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通过课内软件实习,课外自主技能训练,利用所学软件模拟参与经济活动的控制、会计实践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系统演化等训练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③面向社会需求,系统设计实践模块,即基础会计仿真实践模块、会计与财务信息化实践模块、证券市场实验模块、ERP沙盘模拟模块、资产评估模块、审计与CPA实践模块等内容。(4)构建“四化”财会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①自主化,学生自主创新、自主选题、自主管理实训内容,自成体系,交出有创新意义的财务实训报告。②个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实验场景、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技术路线,交出财会专业实训报告,教师点评,体现差异化、个性化。③场景化,将实验室内部模拟场景与实验室外的不确定性、动态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变与协调能力。④体验化,实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强调学生自临其境、切身体验,感知、感受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活动,写出真实的实训报告。

三、结语

独立学院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势在必行。近两年来,我校财务、会计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上述改革和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获得教师、学生、社会的一致认可。

1.专业理论知识深化。优化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环环相扣,在公共基础课程和数理人文基础课程阶段,设置了社会调查、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实践;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阶段,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践;在专业核心课程阶段,设置了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实践;最后,进行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将理论与实践进一步的结合,从而,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为走向社会,胜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在各个实践环节中,同学们要围绕出纳业务、会计业务、纳税业务、预算业务等十余项业务,分别运用手工操作、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是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劳技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得到了升华。

在实践环节中,学生到工厂、下车间实践操作,特别是在机械制造工程实训和专业实习中,学生身体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财务、会计手工模拟训练、计算机模拟实训、决策(审计)模拟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的业务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得到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奋进精神;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财务、会计岗位要为企业当好家、理好财,任重道远,必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光明磊落、勇于担当、遵纪守法、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第9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技校 英语课堂 教学

一、技校学生现状分析

1.我国技校生情况

目前,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然而技工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差、底子薄、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等现象,虽然多年学习英语,但是听、说能力仍仅限于入门水平。

2.海南省技校生情况

2009年开始,海南省的中等职业学校就逐步减免了学费,大部分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上不起高中,或者是城市中考分数较低的学生。海南省技工类学校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差距大,素质参差不齐,70%英语底子薄,有些学生还有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与上高中的学生存在很大的距离。技工类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无论学校还是学生都认为技校英语课可有可无,只要把专业学好了英语学不学都不重要,导致教师授课难,学生学起来也难。部分学生还深受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崇尚潮流,哈日哈韩,缺乏毅力和责任感,自觉得社会地位低,自暴自弃,价值观模糊,人生目标不明确。其实,崇尚非主流就是他们不自信,故意伪装成自己很强大的一个侧面。

二、中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对比

1.中外课堂教学模式对比

美国的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要求,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以及额外的学习时间,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英国的弗雷尔教学法提出,教师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需要、可能、意愿和兴趣,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国外教师授课很多时候会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教师加以指点,从而得出课堂结论,相对比较自由、开放。

然而,传统的中国式授课模式很多是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基本上都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不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面对平淡、呆板的课堂,教师们往往是应付式地上课:有的教师习惯于“讲”,不注重或不善于组织学生“练”。有的教师认为,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怕学生听不懂、不受学生欢迎,不如用汉语方便省事,这样的英语课就基本变成了汉语课。同时,教师授课常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课文句型做大量的练习,由于词汇量不够他们常常会觉得力不从心;如果迁就学生,教师一个人就在那里唱独角戏,课堂沉闷,学生昏昏欲睡,对所学内容难以产生兴趣,教学成效较低。

2.中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比

国外的学生不死啃书,课内他们认真听课,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心得;课后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劳逸结合,或者半工半读,自立自强。不难发现,外国学生学习外语进步很快,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能与人对话。而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在学习过程中畏难情绪很重。学生们在开口讲英语时,无论是句子表达还是单词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久而久之就逐渐对英语学习丧失了信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传统的英语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国外教师的授课模式新颖,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欢,国外学生的学习方法灵活值得我们借鉴。

三、优化技工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而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的能力。经过多次与同行探讨、课后反思、学生反馈、发放调查问卷以及深入调查研究等方式,笔者总结出了一些优化技工学校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1.教材的征订与校本教材的研发

(1)征订教材。好的教材就像航标。根据技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应降低理论难度,加强能力培养深度。征订的英语教材应贴近学生专业、贴切生活,尽量简单易懂,最好是有译文,让学生能够自习。

(2)研发校本教材。研发校本教材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形成技工学校品牌特色的重要措施。技校学生的知识层次不一致,征订的教材很难适合全部学生,因此,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研发,有助于教师授课,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校本教材的研发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要突出和体现学校特色。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氛围、学科教育都各有其特点,比如,笔者现在所任教的海南省技师学院(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英语组的老师们就根据旅游部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水平,编写了一本《实用海南旅游英语》校本教材。该教材简单、易懂、实用,学生好学,教师好教,备受欢迎。另外,英语组教师在编写该教材的过程中,认真总结,深刻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优劣得失,最后大家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提升。

2.突破传统,创建新型课堂

(1)何谓新型课堂。课堂是一种师生情感交流,教学行为互动的场所。新型课堂是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采用创新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新颖的课堂组织。

(2)创办新型课堂。只有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提高他们掌握与使用英语的能力。新型课堂应该是教师摆脱满堂灌的传统授课模式,把“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把学生从不会说、不敢说变成大胆说、主动说。可以采取分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互助共同探索;也可以尝试在教室外面或到学校的实训车间上课,所见所闻,亲身感受比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单词、句子印象会深刻得多;还可邀请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来给学弟、学妹们讲一讲英语的重要性,哪些句子在工作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等。生活化的教学,让英语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多样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较多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先生曾经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主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如何将呆板的英语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训练其掌握技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①用英语组织教学。用英语组织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长期在这样的语境中学生的语感自然会增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使用英语来完成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包括问候、课堂指令、讲解等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②营造英语氛围。课前的氛围创造很重要,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良好的语言环境就像是催化剂,可以事半功倍。开始上课时,师生可以用英语作一些自由对话,像打招呼、问候、谈论天气、讨论班级或学校组织的活动,在某个值日生做完Duty Report之后教师可以提一些概括性的问题或提示报告的重点,让其他没听明白的学生也有所了解。每日的话题可由教师来定,可以采用对话或讨论的方式来进行。

(2)备好一堂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备教材内容,教师拿到教材后应该先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其次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及学习能力,把教学重点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再次备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增减教学内容,设计灵活适用奏效的优良教学。最后备板书,板书是课文内容精华的体现。板书应力求简洁凝练、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3)巧设导入。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对整堂课的影响不容小视。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的重要环节,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设计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结合其英语水平,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导入环节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3~5分钟,力求简约而不简单。如果时间过长,内容复杂,一是不能保证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二是容易引起学生厌烦的情趣。以下是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进行的一些尝试。

①质疑设悬导入法。在教Clothing这一课时,笔者一进教室就跟学生说“I am going to a birthday party tonight,but I don’t know what to wear.Who can tell me?”。这时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dress,Qipao,skirt,blouse,jeans”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说的单词列到黑板上,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生词所用。

②简笔画导入法。简笔画具有直观、方便、节省时间、幽默等特点,寥寥数笔便能勾画出形形的人物、动物、花草树木等形象,创设了情景,表达丰富的信息。如在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新模式英语Ⅰ》第一课Housing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先画一个正方形,边画边问:“What’s this?”学生会回答:“It’s a square.”然后再在正方形上面加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小烟囱,形成一个房子时再问:“What is it?Is it a square now?”学生们就会回答:“It is a house.”教师便可说:“Yes,it is a house.I live in a house. Where do you live?”由此引出新课。

③实物导入法。实物展示能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觉,能让学生最快进入感知世界,感知实物的存在。通过实物,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所学单词。比如,在上《计算机专业英语》Recognizing Computers这篇课文时,笔者选择在计算机机房上课,进入新课学习时便指着鼠标问,“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们都摇着头说,“Sorry,I don’t know.”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们询问身边的伙伴,学生们纷纷指着键盘、显示器、主机等讨论用英语怎么说,在这种热烈、轻松的环境中,老师就可以顺势导入今天课题的内容:“Well,it’s a mouse.Today we’ll going to learn parts of a computer.”

④音乐导入法。音乐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动听的歌声极易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激发起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在教Holiday时,笔者先教学生唱Jingle Bell 和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营造的欢快气氛,再加以传授圣诞节的相关知识,这样比单纯的授课效果好很多。

(4)加强训练,扩大词汇量。要想操纵一门语言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在英语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反映最大的困难就是记不住单词。认知英语单词的过程是:记忆—遗忘—再记忆—再遗忘—再记忆。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

①词类归纳法。在教单词时,可以引出相关的单词,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帮助梳理旧知识。比如:

商店类:books store, food store, shoes store, clothing store

餐具类:knife,fork,plate,chopsticks

茶水类:coffee,tea,milk,water

水果类:coconut,pineapple,litchi,mango

牛排类:T-bone steak,sirloin steak,filet steak,club steak

②词类对比法。英语中有许多词形、词义相近的单词,教学过程中对词形相近的词进行对比对学生正确使用单词很有好处。如form,from;advice, advise;hard, hardly;invent,invite;decide,divide;choose, choice 等许多单词常被学生混淆,及时加以对比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道它们之间的差别,避免用错、写错单词。对常用的同义词或词组,如divide,separate;tell,say,speak,tell,talk;join,take part in;run out,run out of 等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便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能正确使用。

词类拓展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内容,还扩大了词汇量。

(5)注重实践,多提供口语锻炼机会。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语速,必要时可利用手势、表情、动作及板书等来帮助学生领会,不能满堂灌,要让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

①交际性操练。提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如:Suppose that you are a newcomer,you have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the class.How will you express yourself?

②句型操练。利用教材中常用句型要求学生对某些句子做口头转换,学生在掌握课文中句子的同时,也学会多种表达方式,如:Can I help you? 还可以说成May I help you?或 What can I do for you?

③看图说话。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课文内容向学生提供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图画,要求学生围绕图中大意展开话题,各抒己见用英语说出自己的见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看问题的角度、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所以表达结果会异彩纷呈,但值得相互借鉴。这一层讨论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做到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思想,达到口头运用语言的目的。

④情景模拟。情景模拟,虽然不是真的场景,但是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上公开课,主题是:《饭店英语》Are you ready to order now?笔者选择在学校的餐厅实训室里上课,让学生穿着他们的工作服,试着用英语给“客人们”模拟点餐服务,实战演练,备受学生们欢迎,效果也是非同凡响。

⑤话题讨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生经验,制定恰当的讨论话题,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敢于发言、乐于发言,提高讨论活动的参与面。比如:What will you do to relax yourself?学生们会对于这个讨论话题充分思考和发挥, 以后也会记忆犹新。话题讨论不仅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而且能让学生面对写作文不再犯难。经常讨论话题, 他们会很轻松地洋洋洒洒地完成作文部分。

(6)趣味教学调节气氛。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课堂气氛会比较活跃,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有时候在上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专注力不够集中时,就会采取游戏竞赛的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比如字母接龙游戏:以分组比赛的方法来进行,让每组学生分别说一个以L开头的单词,且不允许重复。最后看哪组学生说得最多最快,赢的组员们会受到奖励。学生们会认真思考,积极参加,教室里顿时活跃了起来。通过比赛,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一个单词重复记忆的方法。通过竞赛,真正体现了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

(7)适当传授文化背景知识。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语言学习。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国外的人文知识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视野,还有助于理解其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神话故事、名人与历史、时事要闻等等。例如,在讲授《饭店服务英语》Taking Order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给学生们介绍了国外的饮食禁忌:当给客人点餐时,如果客人问“What do you recommend?”我们就要注意对方的宗教,如果是穆斯林,就不能给客人推荐有猪肉的菜;如果是基督教徒,就不能介绍带有动物血的菜。这样做的目的是提供一些课本教学所需的背景知识,服务于课本教学,增加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开阔视野,把英语学习变得趣味化、实用化。

(8)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等其他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现在,靠粉笔和黑板,讲台和教室上课是我们的老传统。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和多媒体。由于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其信息量大、容量性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情感升华对课堂小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的威廉斯创造性教学模式(知情互动教学模式)指出教育不仅要侧重认知能力的培养,还要兼顾情意的发展。教育者基本都认为缺乏感情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情感升华会使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完My Family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们分角色表演,以教室为舞台,让同学尽情发挥,扮演不同的家庭成员,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总结时,教师问学生知不知道family还有什么其他含义?他们纷纷摇头。然后笔者将family这个单词拆分成一句话: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反应快的学生就会说:“oh,句子里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合起来就是family这个单词。”笔者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然后叫学生们要经常和父母说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通过家庭关系教育学生爱自己小家的同时升华成要热爱我们的国家,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最后,请全班学生一起大声读几遍: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直到下课铃响。本节课的作业:要求学生今天内给父母写一封信,并打电话跟他们讲: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笔者认为这种情感的共鸣会久久留在学生的心里。

(10)自由对话(Free Talk)。课文小结后如果有时间就做个Free Talk,可以谈家庭或故乡,唱英文歌,朗诵诗歌,讲故事,谈谈周末的打算或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等等。要完成好这些任务,学生们会主动去阅读课外读物。这种活动能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连贯地表达思想,还能在让学生相互沟通的同时,增长见识。

四、课后反思

1.改革传统考试方法

传统的英语考试一直是以笔试为主,这也是造成很多中国学生学成“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元凶。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实践发现:笔试和口试各占50%的方式更受学生们欢迎。一方面,笔试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口语测试则重在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能;另一方面,这也便于教师考察学生们的整体学习习得和应用能力。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囿于课内所学知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英语角等活动,鼓励学生多听广播、看电影、英文杂志、原著读物、报纸刊物,扩大知识量,这些也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延伸。

3.教师自我提升

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多探讨优秀教学方法,才能自如地应对课堂,才能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4.灌注爱的教育

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注入爱的教育可以使师生思想交流,协调师生关系,它还具有其他作用,即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喜欢每一位学生,同时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你,这样他们的上课关注力才会更加集中。人们常把师爱比作春风、雨露、阳光,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师爱的巨大潜在力。另外,教师得体大方的教态、和蔼的表情、和善的目光以及如和煦的春风般的话语会令“亲其师”的效果倍增。

总之,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Student-centered class)”这一理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老师要对课堂内容、课件、板书和作业布置做精心设计,抓住重点难点,深入浅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切忌在一堂课内做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忽略多给学生提供操练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并指明进一步的努力方向,让学生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突破传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有效地开发新型课堂。改进方法,优化质量,才能使海南技校英语课堂摆脱尴尬的现状,才能更好地为国际旅游岛输送优质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鸿.情感与教书育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曾琴.加强实践,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海南省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论文集,1999.

[3]吴萍.英语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海南省中等职业与成人教育论文集,1999.

[4]张艳芳.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性[OL].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2012.

[5]明辉.直观导入法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