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学习小组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小组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小组计划

第1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计划;小组合作;有效学习

2013年年底,江苏省徐州市首次提出了学讲计划,学讲计划的中心任务是要求学生学进去、再讲出来,其宗旨是先学后教,其突出特点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力显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不难看出,学讲计划在先前的课改教学模式上更上一个新台阶,为新课改的学生怎么自学、如何合作指明了方向和课改的航向。本文以“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为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学什么,怎么学”――学讲计划的前提

学讲计划,“学”是“讲”的前提,“讲什么”是“怎么讲”的基础。只有知道和明确“讲什么”,才可能“怎么讲”,如果说讲什么是内容,怎么讲是方式、形式,那么形式要以内容为基础,没有内容,形式也是空洞的形式,毫无意义。因此,“讲什么”要为“讲”落到实处。

(1)学什么――目标清晰。学讲计划关键在于“学”和“讲”。很明显,学生学什么是讲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学什么”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预案。学案的设计应体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

如对于“中心对称图形”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学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学案或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交流。

(2)怎么学――方式明确。对于教师课前设计的预习学案,最好能明确哪些题是独立思考题,哪些需要小组合作,也就是说,在学案上体现出来怎么学,是自学、对学(两人一组)还是小组合作。如预习学案中的思考题:在小学时,我们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和梯形,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什么?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讨论。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实验、尝试,并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进而引导他们在合作中做、在做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如O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用透明纸盖在图形的上方,描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以及对角线AC,用大头针定在O处,将ABCD旋转180°,结果会发现什么?这个环节应该两人一组合作完成。

二、“讲什么,怎么讲”――学讲计划的重心

在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也经历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后,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有所了解。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学生学不会的,那么,“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讲”的问题,也就是“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讲什么、怎么讲是学讲计划的重心和关键,通过“讲”,让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1)讲什么――讲到实处。众所周知,学讲计划关键是让学生学进去,然后再讲出来。教师要通过自学、互学、小组学习等方式,把所要学的知识自主构建,然后再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给同伴、小组其他成员或班级全体学生讲出来,以达到互学互助、相互质疑、共同提高的目的。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是学讲计划的前提和基础。

①讲疑点。在开展学讲计划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随意抛出问题互相说几句也就是学和讲了,明显流于形式,学讲没意义。在自主学习和互学中,对于学困生的疑难问题,首先是“讲”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上文提到的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可能不会,那么,学生给别的同学“讲”,让其他同学在接受他的观点时,不断提出质疑、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于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讲出来也是必要的;再者,对于课之伊始的课前预习交流,“讲”更见其必要性;在课之即将结束时,“讲”出自己的所学、所得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

②讲方法。讲学习方法是“讲”的核心。如对于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判定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那么判定的方法是什么,将观察、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和过程讲出来,“利用旋转法而得出”,可以让学生感受知识内容形成的过程,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促进,并给他们以借鉴和点拨。

旋转平行四边形后,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时平行四边形还有哪些特点的问题,教师讲出来更有意义,因为是这节课的重点: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AC的中点O旋转180°后,A和C重合,C与A重合;B与D重合,D与B重合等……方法应点到实处、讲到关键点处。

(2)怎么讲――讲到关键处。

①使用数学语言。对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也是讲什么的重中之重。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BC=AD,∠ABC=∠ADC,∠BAD=∠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

OC,OB=OD。

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使用数学语言,用数学思维角度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②组内讲。在学讲计划开展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学生层次上是有一定有差别的。优生讲出来自己的体会和所得,对学困生来说也是帮助,能给他们以启发;优生自己讲出来,也可以加深印象,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听的效果比“讲”的效果逊色数倍;同时学困生讲出自己的难点和疑点,也利于引起其他学生的注意和警醒,并可以获得他人的帮助。另外,还可以组间讲、师生一起讲等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贯彻学讲计划,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合理使用,互学互讲,互帮互助,互相质疑,共同提高,学讲计划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高效,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彰显学生的学习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玲.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0(9).

[2]周振蜀.基于小组合作形式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J].

第2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一、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1、切实抓好本校数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提高本校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之间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要加强协作活动,青年教师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实践,善于总结。争取学校之间的联研活动,切实研讨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探讨教师集体备课活动的新路子。

2、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本学期我校将继续坚持每周四的教研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以听课+交流+反思的过程进行,通过上公开课——组织听课——讨论评议,课后写好课后反思,以此改进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 2 3 4二、加强教师备课质量的提高

1、努力提高老师们的备课能力,坚持周前备课,教案的备写要规范化,教案的设计要结合本班实际和教师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要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看出教师是如何教的、学生是如何学的、知识是怎样生成的、基础知识是怎样训练的、能力是怎样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是怎样调动的等等。

2、教研组将组织人员,对教师备课情况和教案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切实改进只用教学策略的形,不落实策略的精神的现象。本学期将对优秀数学教案进行评选。

三、抓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1、切实组织好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让新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小学数学教学的一般规律,让青年教师尽快的成长为学校的优秀教师。教研组要切实落实好对青年教师的领路工作。组织青年教师研究活动有: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教科研工作培训等。

2、本学期我校将进行常态下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调研,学校领导将加强听课力度,采用推门进听课、跟踪听课、检查性听课等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切实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实效性。

四、加强学生作业管理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严把作业质量关,对于作业的设计、布置、批改,力求做到“四精四必”,即“精选、精练、精批、精讲”和“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严格控制作业量及作业时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要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不允许错批、漏批的现象发生。对学困生的作业要尽量做到面批面改,及时辅导,以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具体要求如下:

1 2 3 41、课堂作业: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教师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阅,及时鼓励学生做好作业的信心,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作业的书写必需用正楷字,批改要当天完成,每个学生的作业每周至少有一次鼓励性的评语。

2、家庭作业:一、二年级学生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应按规定布置家庭作业。强调分层要求,提高正确率。即:有些题目有些学生可以不做;凡要求做的题目必须书写认真、解题正确,还要保护好作业本。这是习惯培养,是提高学生认真做好作业的责任性的有效举措,很重要。家庭作业的批改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完成。(家庭作业的量一定要和其他老师协商布置)

3、数学周记:本学期我校开始尝试进行数学周记的训练。每学期10次,低年级不设置数学周记,中高年级可以适当开放些。

4、基础训练:除了作为书面作业详细批阅以外,其余部分必需全批全改。

5、实践作业:一方面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布置统一的比如测量、购买、调查等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实践性作业的内容。切忌用单纯的计算练习代替实践作业。

五、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第3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 优秀学习小组 激励机制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学习是基本组织形式。一个强有力的团结协作的学习小组是本模式实现“课堂自动化”的关键。“优秀学习小组”的界定一般以小组在各个学习环节中的协作学习情况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以小组团体成绩(也就是小组的学习效果)作为基本评价依据。

新的教学模式需要与之相应的评价激励机制,它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很多学习小组没有共同的、明确的学习目标,许多班级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只是重个人而忽视小组,重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组长形同虚设,只是教师的传声筒,甚至于只是拥有一个组长的头衔而已;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评选优秀小组及优秀组员时,只看小组和个人总体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进步情况以及原本分组的不平衡性,导致组员不干、单干、蛮干。为了更好地发挥“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学习小组”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班级“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

确立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实现个人目标的思想,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是打造“优秀学习小组”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一套有效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常、有序、高效的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适时的评价鼓励能使学生遵守学习规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互帮互助氛围,提高学习水平,杜绝学习过程中的不干、单干、蛮干现象,从真正意义上建立“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体系。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的表现以鼓励和评价,也能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拓展思维、提升能力。

对于如何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优秀学习小组”评价激励机制,笔者在实际工作做了大胆的尝试,得到了一些启发。

一、确立学习小组评价组织机构,拟定班级评价委员职责

一般来讲,在模式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状况的评判来自于班主任、各科任老师、德育班长、各科课代表和各组组长。在实施过程中,他们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评价网络、激励体系。明确的职责,将会助推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使其起到应有的效果。

1.必须明确评价委员会学生成员的职责

首先是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小组学习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可以采用小组监督,每日小组管理,课代表与任课教师对接,德育班长协调汇总管理的机制。其次是对照优秀小组的评价标准,在各自所在小组内积极开展争创“优秀学习小组”的活动。再次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典范,以便委员会适时在班内组织学习、推广。最后依据标准和各小组平时的真实学情,组织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评比。

2.要规定好评价委员会成员的具体职责

一是科任老师要在每堂课结束之后,当堂公布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及时将优秀的小组或学生名单反馈给科代表,及时与班主任交流存在问题的小组或相关学生。二是德育班长每日第一课前,督促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进行“日小结”及组内点评。及时汇总每日测评情况、每周测评情况。组织好每周五的学习小组组内点评、评比,班级周考评,及时做好汇总及板报宣传工作。

3.及时作出评价

各课课代表在每堂课结束时,当场提醒科任老师宣布当堂课的优秀小组或个人,并及时在黑板上打星。组长要在每天第一课前督促组员完成“每日小结”,并组织小组进行互相点评;组内合理分工,协调好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督促好组内成员进行自主学习,搞好组内帮扶工作,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小组情况。每周五中午组织组员进行“每周小组内自评及反思总结”,评选出“优秀组员”,并将小组点评及评选结果张贴在小组展示栏中。每周在已入围的优秀小组中推选出“优秀课代表”及“优秀班干部”。

二、制定激励评价标准,为“优秀学习小组”的产生树标立杆

作为“优秀学习小组”的组员,必须与其他组员共同协作、协助组长完成好学习任务,以达到共同进步、为组争光、以组为荣的目标。组内有良性的竞争氛围,在各方面有竞赛,看谁进步快、进步大。具体到完整的学习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

根据不同学科的预习要求,小组要在课前组织完成预习,了解本课的基本学习任务,发现难点以便在课上攻克。小组在课前要准备好课上所需的用品,如绿板等。如有组员经常上课时还没准备好上课所需的用品,便一票否决。

2.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

课堂要有动有静。该自主思考时,组员就能独立认真带笔思考;需要合作讨论时,小组讨论能做到分工合理、组织有序、人人参与。气氛要活跃,活动流程要清晰、自动,讨论要有结果出来,并及时做好展示活动。课上小组讨论要积极,有思想,有见解,组内讨论完毕应自动进入下一环节,待各小组讨论完毕后,主动展示讨论结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全员参与,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在活动,人人有收获。有组员不参与组内合作交流的一票否决。

3.展示倾听质疑环节

要主动积极地发言,在别组成员发表见解时能认真倾听,能有评述补充;在回答问题时要精神饱满、声音洪亮。组内展示要安排有序,组内每天每人至少要主动发言1次,否则一票否决。

4.自主时间的学习及组内帮扶学习

(1)自主时间内小组成员能及时独立完成作业,杜绝抄袭现象,及时展开预习复习。(2)在组内要落实“一帮一”制度,结合个人实际,落实科目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帮扶制度。课间除了正常的休息时间外,要正常开展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的交流,每天确保有共同的讨论话题。背诵任务组内要有互助,在规定时间内以组为单位过关。小组长要落实分配工作,组内真正做到相互协助。

5.学习质量

作业完成情况以各老师反馈情况为主,完成质量与个人的学习能力挂钩。由各课代表及时与任课教师对接。各学科检测情况、默写小测试以各人的不同情况设置过关标准,考虑小组过关率;大型测试,结合小组个人及总体进步情况进行考虑。

三、明确“优秀学习小组”的评价结果及奖励形式

奖励名称及奖励方式包括:团队――“优秀学习小组”“课堂合作先进团队”等;个人――课堂之星、学习先锋、优秀组员、“管理之星”等。班级层面的奖励可发放奖状及奖品,在班级大黑板及小橱窗公布表扬;小组层面的可在组内张贴表扬信等。评选包括以下形式。

(1)课堂评价主要以科任老师和课代表在每课结束时具体进行评价和记载为主,以评星的方式进行,每一课下课后即时公布在黑板上。每周五进行小结,得星前列的小组入围“优秀小组”,周五班会时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课堂合作先进团队”。优秀团队的产生不限制个数,但一定要获得三分之二小组的认可。

(2)“班级之星”的评选。每周评选出班级层面的优秀表现个人,分为“课堂之星”“学习先锋”“自主之星”“进步之星”等。班级评价委员会在入选的“优秀学习小组”范围内,结合各小组的意见分别评选。本小组未能入选“优秀学习小组”,而个人却在本小组向“优秀学习小组”迈进的道路上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可申请成为“班级之星”,同时须陈述理由,由评价委员会仲裁。

第4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小组合作;运用措施

互联网信息时代,各院校通过课程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信息化会计人才。虽然会计电算化教学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展现出一些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小组合作学习法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法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可就会计电算化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部分更为突显,促使实用性和实践性最大程度增加,对学生应用会计电算化知识的能力具改善成效;而另一方面,重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法,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充分重视,教师仅为辅助教学角色,在学习过程发挥辅助指导作用,此种方式,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得到最大程度增强[1]。传统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培养学生思维,普遍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法,直接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法,整个教学过程相对开放,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培养思维,与他人产生思维的碰撞,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合作学习方法下可以推动学生思维与逻辑发展,每个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特点,为培养与提高学生能力奠定基础。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全体同学按不同组别合理划分,由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安排,成员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精神,对每位组员学习积极性进行最大程度促进。此种课堂组织形式的运用,可消除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易产生的紧张、恐慌心理,在相对轻松环境中,对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不断积累,使所需掌握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点更为系统化、整体性,促使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知识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模式的开展,既为学生自身发展提供保障,也可以不断加深学生间的友谊,使其共同进步,增强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运用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对学习小组进行科学划分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基础。目前为止,在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学习小组的划分方式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此种基本划分方式并没有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如对小组内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性格特点等综合因素的考虑,因此这样的划分方式不属于科学划分,不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小组[2]。因为每个学生会计电算化基础能力不同,其性格特征更是多样化,简单的分组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会计电算化学习的需求,而且会因为学生性格、能力等多种因素导致小组内职责分配不清、分工不明确而发生各种纠纷,降低学生会计电算化学习效率的同时影响同学友谊。所以,在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堂学习小组划分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划分方式,对学生性格、能力特征进行充分、全面分析,帮助学生组建出一支支高效的会计电算化学习小组。

(二)正确定位教师职责

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好引导工作,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适当的疑问和任务,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积极探索。例如,在学习“设置部门档案和职员档案”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①在输入部门编码时,系统提示编码不符合要求,应该如何解决?②为什么已经输入了部门档案,但左边显示框一直没有内容?③在部门档案输入时,负责人为什么不能直接录入?④在将最后一名职员档案录入后退出,再次进入界面为什么会出现最后一名职员档案没有保存上?这每一个问题的是指其实就是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按照顺序进行,学生需要完成上一个问题后在进行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否则无法进行正确解答,如此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解题欲望。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中设置“求救”环节,若某一小组解决不了问题,就可向已经将问题解决的小组求救,获得帮助,这样有利于促进学习小组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除此之外,教师除需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外,还要能够充当学生疑难困惑的咨询者,在积极参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解决困惑,一旦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无法解决某一问题时,教师应立即暂停?讨论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进行[3]。

(三)制定合理评价制度

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后,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显露出不足,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展现的结果都是集体,因此要创新与优化教学评价模式。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该给予各小组学生全面评价。一方面重视集体与个人评价,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如自评与互评结合等;评价内容上要从多方面进行,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态度、完成的方法等,教师将重心放在小组间合作、学生间合作交流上。如,可以采用积分评价表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项目包括课前准备、课堂合作、课堂展示、课堂纪律、课后作业五个方面,而每一个项目都包括自评、互评、师评三个方面的加权。每个月末对积分进行排名,评选出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对获得先进称号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加分和表扬。同时每月末积分实行清零,下个月大家又可以开始新的一轮竞争。良好的评价制度不仅可以让教师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促进学生间的良性竞争。尤其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获得他人的肯定和称赞更能建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逐步获得成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具体教学中合理设计操作财务软件的技巧,同时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因此要合理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本文中分析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阐述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具体解决措施,以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章洁.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04):62-66.

第5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重大意义;课堂主体;教师定位;教学任务

如何使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发挥到极致,而不是成为课堂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教学环节,仅仅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值得深刻探讨的课题。我想把我对小组合作的一点不成熟的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充分认识小组合作的重大意义

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倾听、讨论、体验、分享、评价、激励等合作、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讨论、比较、重新整合过程中获得新的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它是对过去教师占主导,师授生学的填鸭式教学的彻底颠覆,将成为拉动现代课程教学的新引擎。

二、小组合作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始终以小组合作为主导,以协作、讨论、归纳、总结为主线,以学生的小组合作为主体,始终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和局外人。让他们在愉悦的讨论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在激烈的辩论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在共同的协作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彼此激励中建立起友谊,在相互的评价中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共享研究成果,体会小组合作的本质所在。

三、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所处的角色

教师要当好配角,所谓配角并不是不重要,要把自身定位成引路人、方向盘、指南针的角色,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成为课堂的主阵地,而不是束之高阁,成为镜中花、水中月。那么,小组合作研究什么?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精心的设计,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谈。每一个问题的设计符不符合现在的教育理念,是不是值得学生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是不是学生通过讨论能够总结出的问题的实质,是不是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老师在课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

四、小组合作最后必须要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小组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维掌握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这也是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最后要让学生能够独自思考,独自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只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中间环节,所以,教师在小组讨论中,也要适度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要有独立的观点,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至于弄成个个都是“墙头草,随风倒”的尴尬。

总之,小组合作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6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学班级;民主化建设;师生关系;学生参与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主化的管理理念逐渐受到管理者的广泛认可与追捧。作为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工作中应当始终树立民主化的管理意识,这既是顺应现代民主社会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到班级建设活动中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民主化班级的首要前提

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社会因素的制约,西南彝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等仍局限于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之中。特别是针对于思维发展并不成熟的小学生,不少班主任更是偏激地认为,这个阶段自身应该扮好“严厉的教官”这一角色,并自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严格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为他们日后的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却殊不知,如此简单、粗暴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但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与此同时更会导致学生始终无法积极融入班级管理活动之中。试想,如此状态,又何谈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呢?

众所周知,班主任是小学生在校接触最多、也最频繁的人。因此,我个人认为,要想真正建立起民主化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自身管理者的架子,同学生形成真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此,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倾听他们心里的想法。这样一来,借助心理谈话这一活动,既有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使学生以我为榜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班级管理活动之中。如此,构建起民主化的班集体又有何难呢?

二、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是实施班级民主化管理的关键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思维发展也并不十分成熟,但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班级民主管理能力。因此,西南彝族地区的小学班主任不但要对小学生的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给予高度的肯定与重视,更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民主化的管理活动之中。这才是实施班级民主化管理的关键之所在。

1.民主选举班干部

班干部既是班主任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更是充分体现一个班级是否实施民主化管理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因此,作为西南彝族地区的小学班主任一定要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将班级管理的更多权利真正“放手”交予学生。

鉴于这种情况,我并不是像其他班主任一样,指定班干部,而是鼓励学生以自我推荐或者民主推荐的方法大致确定班干部的候选人;之后,再让这些候选人在班级全体学生面前发表“竞职演说”;最后通过全体学生匿名投票的形式敲定出最终的班干部人

员。班干部是学生自愿选择并决定的,因此,他们也乐意接受这些“小管理者”的领导与管理,如此一来,便为班级实现全面的民主化管理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民主制定班级系列规定

科学的班级规定,既是一个班级发展成为文明班集体的基本保障,更是促使学生以其为指导、促使自身日常行为标准与思想道德素质综合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因此,从这层意义上展开来讲,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规定,并使其真正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便成为摆在每一位小学班主任面前的一道管理难题。

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做法:首先,在新学期的第一次班会上,我会向班上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班主任,你希望班上的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有什么表现?”这一问题,如同打开了学生的小话匣子。有的说:“希望大家上课的时候,要专心致志、认真听讲”;还有的说:“希望大家能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说脏话、不骂人,严格要求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这样一来,就使学生能试着站在班主任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向学生抛出另外一个问题:“可是,如果有人违反了又该怎么办呢?咱们应该制定哪些班级准则呢?”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此,就将制定班级规定的“大权”真正交到了学生手中。一方面促使学生加深了对于班规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其日后乐意遵守、真正遵守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有利于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进程。

民主不是静止的东西,而是永无止境的进军。因此,作为西南彝族地区的一名小学班级管理者,我要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班级管理模式,将更多民主化的因素融入班级日常管理的活动之中。这既是适应现代社会民主化发展的趋势,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切实提高班级民主化管理效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第7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 导学式 小组合作学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构成,是化学学科学习的基础。但这一部分知识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多,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课后学生容易忘光,学生的思维潜力无法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束手无策。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我运用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深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心理感受,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由“教师导学、分组自学、学生展示、总结提升”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导学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师导学――学案导学,明确目标,提出问题。

该环节中,教师课前发给学生优质导学案,并指导学生通过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需要自主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合作展示的问题。“学案”较之于“教案”,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学生的主动“获取”,让学生“会学”。导学案需要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精心编制,下面以苏教版高中《化学1》中的一节内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为例加以阐释。

(一)明确目标

明确目标是导向,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进度和学情合理确定学习目标。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

(1)了解铜的有关性质,系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2)掌握Fe和Fe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途径;(3)学会用化学方法鉴别Fe和Fe,从中获取通过实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二)设计预习自测题

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几道预习自测题,学生通过自学探究,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可通过预习自测题,自检自测,分析目标的实现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设计了下面预习自测题:

1.在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中( )

A.铁被还原,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铜被还原,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铁被氧化,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D.铜被氧化,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2.下列物质与铁反应后的生成物,能与KSCN溶液作用生成红色溶液的是( )

A.盐酸 B.氯气 C.CuSO溶液 D.稀硫酸

3.将铁的化合物溶于盐酸,滴加KSCN溶液不发生颜色变化,再加入适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红色,该化合物可能是( )

A.FeO B.FeCl C.FeSO D.FeO

(三)预设课堂探究问题

课堂探究的问题预设是关键。在自主预习中,学生初步掌握基础化学知识,同时存在一些疑惑,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围绕三维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相关问题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作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要循序渐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问题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困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课需要着重探究的问题主要有如下:

提供药品:FeCl溶液、氯水、双氧水、KSCN溶液、铁粉、铜片、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

探究问题一:某久置的FeCl溶液,猜测FeCl溶液变质,变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体现原离子的什么性质?生成什么离子,如何检验?请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问题二:为了消除这种变质,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探究问题三:FeCl溶液是否完全变质?你的猜想是什么,如何证明?请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问题四:溶液中Fe的检验都有什么方法?Fe的检验方法又都有哪些呢?

探究问题五:Fe、Fe、Cu氧化性强弱顺序如何?将铁粉加入含有Fe、Cu的溶液中,铁粉先和哪种离子反应?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多留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存在的困惑和反思,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和学生一起改进并优化导学案设计,让导学案更适合学生。

二、分组自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互答疑。

在该环节中,各学习小组针对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先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然后通过组内的合作交流和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并积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工作。

要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分好小组是前提。班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及综合表现,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进行分组,每个小组6人,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整体的学习和常规工作。教师要多和各组的组长进行交流,了解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和动态;同时加强组长的责任心,鼓励各个小组创造性地开展合作,对于各小组的情况要及时地点评和总结,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对于问题较多的小组,应及时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教师要充分调动小组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会质疑、善于探究。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以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问题的探究,借助实验的验证,会得到很深刻的印象,受课堂时间所限,更需要小组的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才可以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三、学生展示――小组展示,师生点评,修改完善。

该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在分组自学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的重点问题,分别安排一名学生进行展示、讲解,随后由学生和教师点评和修改。

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习小组展示、讲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和表现意识,学生对来自学生的鼓励和帮助比来自于教师的更有效果。

四、总结提升――总结规律,生成方法,拓展应用。

该环节中,各学习小组在组内合作交流的基础上针对导学案上需要总结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专题发言,随后教师跟上点评、补充,并组织各学习小组对拓展应用题进行操练。

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有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主要源于知识的“零乱分散”,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一定的关系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第8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4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for Hani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The Acculturation Survey of Han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were used to test 621 students in 3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3 different counties resided mainly by Hani people,in Honghe prefecture.Result:(1)The score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family residence,and grade(F=3.46,3.29,Ps median value 3].The score of accultur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3.85±0.61)vs.(3.74±0.68),P < 0.01].The score of school educ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atfrom town areas[(3.89±0.75)vs.(3.64±0.69),P

【Key words】 Hani minority;middle 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school life satisfaction;cross-sectional study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间相互接触和交往所引致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1],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习俗和行为的变化,与文化主体的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应对方式、认知评价方式、人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关联[2]。

文化适应问题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西方学者关注身处文化转型或文化冲突中不同人群(如移民、商人、外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与各种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关系[3-8]。与之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为现象学描述或经验思辨[9-10],除了一些探索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11-16]的研究外,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少见。

国外研究主要从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角度,在国家层次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而忽视探讨本土世居民族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进程。国内学者虽然提示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现象 [17],但由于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结论尚无后续研究检验,显得研究外部效度不高。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百万以上且为云南特有1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跨境而居,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哈尼族153.64万人,其中聚居红河州的达72.35万余人[18]。哈尼族从事山地农耕,经济比较滞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梯田稻作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与中轴,整个民族的生衍繁息无不与此相关[19],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思维模式、习俗事项和社会性别关系等文化单元。本研究拟基于哈尼族文化背景,探查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3个哈尼族聚居县为样本来源地,结合3县的学校布局(各县仅有1所县级高中),共选取3所高中(红河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2所初中(地处哈尼族聚居乡)。从元阳和绿春两县2所初中各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级学生,从绿春县一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个班共3个班级的学生。在元阳和红河两县高中里,采用多层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年级层抽样容量为每年级60名学生,然后在性别层中,随机选取男、女学生每年级各30人。发放问卷650份,参照计量学要求和学生父母均为哈尼族的标准筛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涉及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82人;初一至高三分别73、69、70、136、143、130人;县城49人,乡镇45人,农村52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20]

借鉴胡兴旺等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14]并结合哈尼族中学生的特点编修而成,共10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4个题目)、学校教育认同(3个题目)、汉语熟悉程度(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本样本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各维度α为0.57~0.70,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50和0.72~0.87,各题目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46~0.70。

1.2.2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21]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内容涉及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同质信度系数α为0.76,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该问卷12个条目的平均分数,依照问卷的记分说明,将问卷总均分≥3分者视为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进行F检验、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以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家庭住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住地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3.29,P=0.016、0.003),性别与家庭住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1显示,除学校教育认同维度外,女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他2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程度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2.2 不同年级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由于数据不满足F检验中方差齐性条件,采用H检验[22],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2 、49.79、15.62、55.62;P

图1显示随年级递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曲折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呈升降变化趋势,汉语熟悉程度则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文化适应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79±0.65)>中值3分],随年级递升呈上升变化趋势。

2.3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29±0.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与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均P

以学校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2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学校生活满意度总变异的30%(β=0.38、0.25,均P

3 讨 论

3.1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显示,总体上,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文化适应进程随年级递升呈“起伏发展趋势”,即不同维度的变化发展有升有降,文化适应与性别、家庭住地和年级等变量有关。这可能与不同情境中社会性别认同有关。在梯田农耕生计文化模式的预设下,哈尼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看重和认同的是女性生育繁衍后代的性别角色,并赋予生殖价值;男性主掌生产生活大事,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23]。这一社会性别模式为哈尼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制度保障,表现为对男孩的教育显得宽松,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男孩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占据优势;与之相对,对女孩的管教严格,其言行举止受到村规民俗的森严匡定。这种性别文化的适应,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适应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可能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信息闭塞,这使得学校生活成了哈尼族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他们可利用的信息和交往对象得以扩大,产生文化的碰撞、对比、认同和适应。在该进程中,乡镇学生可能因其心理和行为文化模式介于县城主流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而表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心理状态,影响文化适应。农村学生可能缘于学校生活作息的制度化、例行化,而在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疏离家乡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规限,显得自由自主,主动融入学校社会生活、重构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乐意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认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县城学生的主流和学校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可能缘于其成长环境主要是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模式。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差异,是其学校文化心理应激的效应。教育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24],学校教育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宣传和传播的是主体或主流文化价值。他们为了适应学校的组织、制度和环境等校园文化,而使用和吸纳汉语文知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并依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待人处事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水平总体偏高,其中主流文化的认同、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均随着年级递升而不断提高。

直接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教育系统,能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25]。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学业成就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而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和掌握中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升学是中心主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不良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产生学业适应问题,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生存适应价值,表现为学校教育认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3.2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测评的生活满意度属于领域生活满意度[26-27],即对学校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主流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人格因素等变量有关[28-29],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学校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适应水平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文化适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关于二者的确定关系,尚需引入其他变量、实验设计或模型建构来给以考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MA .Immigrant adaptation and patterns of acculturation [J]. Human Dev,2001,44:19-23.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3]Paukert AL,Pettit JW,Perez M,et al.Affective and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ol,2006,140:405-419.

[4]Shim YR,Schwartz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living in a Western society [J]. Br J Guid Counsel,2007,35(4):409-426.

[5]Khuwaja SA,Selwyn BJ,Kapadia A,et al.Pakistani Ismaili Muslim adolescent female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S.culture [J]. J Immigrant Minor Health,2007,(9):35-42.

[6]Weiss AS,Mendoza RH.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into the Hare Krishna mov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J]. J Sci Stud Religion,1990,29(2):173-184.

[7]Trickett EJ,Birman D.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J]. Psychol Sch,2005,42(1):27-38.

[8]Berry JW,Phinney JS,Sam 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J]. Appl Psychol Int Rev,2006,55(3):303-332.

[9]翟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10]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05-108.

[11]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9.

[12]刘金玉.中国留美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文化适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57-59.

[1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

[15]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战线,2009,35(2):21-26.

[16]Mei YY.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and acculturation factors on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aboriginal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453-459.

[1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18]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M].第23卷.昆明:云南年鉴社,2008:335,446.

[19]戴庆夏.中国哈尼学[M].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31.

[20]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9.

[22]韦义平.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117-119.

[23]李云霞.哈尼族稻作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62-66.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4-75.

[25]Gong F,Takeuchi DT,Agbayani-Siewert P,et al.Accu-lturat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alcohol us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religiosity[G]∥Chun KM,Organista PB,Marin G.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89-206.

[26]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等.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7]Huebner 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J]. Psychol Assess,1994,6(2):149-158.

[28]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第9篇:学习小组计划范文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

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长春蒙邦药业有限公司,商品名丽邦)为高效选择性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使用和不使用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66例,比较其疗效,并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6例均为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2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84例,男58例,女26例,年龄为45~78岁,平均62.68岁,对照组82例与治疗组病例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患者为首次发病或曾发病无后遗症,起病72 h内均经过脑CT扫描(或MRl)排除颅内出血,瘫痪肢肌力≥Ⅳ级,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诊断,分轻、中、重型,轻0~15分,中16~30分,重31~45分;其中治疗组轻型36例,重型18例;对照组轻型32例,中型36例,重型1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三七总皂苷(血栓通)注射液加能量合剂作为基础治疗,即三七总皂苷35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再加上能量合剂、1次/d连用10 d。治疗组入院后立即给予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100 ml(80 mg) 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 d;对照组不使用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

1.3 疗效评定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合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将疗效分为六类,即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内;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实验室指标: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0天采血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小板计数(Pc),出血时间(BT),测定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定,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分析均作χ2检验

2 结果

注: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不良反应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是安全的。治疗组84例除1例死亡和1例出现恶心、呕吐外,无一例患者出现过敏、上消化道出血和脑出血等不良反应,无一例在用药期间出现肝肾功能损害,1例有皮下出血倾向,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影响不大 见表3。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风的类型,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3]。奥扎格雷钠氯主要是有效地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前列环素(PGI2)的产生,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有效的抑制,TXA2起收缩血管、强烈促进血小板凝聚、促进血栓的作用,PGI2则扩张血管和抗血小板凝聚,抑制血栓形成。两者互相制约形成平衡。澳扎格雷氯化钠注射液还有扩张脑微小血管、增加血流作用,有利于栓塞的血管再灌注,加速缺血病变的恢复,抑制血小板凝聚,改善缺血性血管疾病。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病情轻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有出血倾向,本研究发现1例皮肤出血,停药后症状慢慢消失,所以临床使用时应仔细观察,严格控制疗程和剂量,尽量避免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剂,血栓溶解剂及其他抗凝药合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奥扎格雷钠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使用方便,疗效显著,但仍需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发显示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381.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

3 陈清堂.临床神经病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8.

4 罗德成,赵登峰,安平顺,等.丹奥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1998,2(6):56.